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十二章 三焦辨证

[日期:2012-12-27]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十二章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塘(17581836)在《温病条辨》一书中提出的温热病的辨证方法。他受叶天士的影响和启发,在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以三焦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将卫气营血贯串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以此来概括证候类型。

    三焦辨证的传变:病始予上焦,次传中焦,终于下焦。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的证候,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候,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候。

    温热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现代医学的致病病原体,包括了大部分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它们共同的临床特点是起病急骤,初起即见热象偏盛,而且容易化燥伤阴。中医是按四季气候变化来区别病原体,或命名的,因之温热病有很多类型:如风温、春温、伏暑、暑温、秋燥、冬温、温毒、温疫。但就病变性质而论,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属温热者如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冬温等。属湿热者,如湿温、伏暑等。温热与湿热虽有共同之点,但也有不同之外。湿热者,是在雨湿较盛季节、气候潮湿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病毒”,具有湿性粘腻凝滞,不易骤化,所以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由于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所以湿温多以脾胃病变为重心。即使病在初起,除有头痛、恶寒、身重肢倦、身热不扬等表湿见证外,而以胸脘痞闷、呕恶、苔腻、溲浊、便溏等里湿为主。湿为阴邪,本易伤人之阳,但郁久则湿必化热,故湿温后期,多以化燥伤阴为表现。湿性重浊下流,常延上、中、下三焦部位相传。因此,湿热病以三焦辨证更为合适。下面以外感湿热为因,介绍上、中、下三焦湿热。

[上焦湿热]

    上焦湿热,是湿热伤人的初期阶段,其证属表,病位在肺与皮毛,即湿郁肌表。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上焦湿热兼有脾胃见湿之症,开始热象不甚明显,重点只在于湿,一般须数日之后,才有较明显的热象出现。

    1.主要证候:恶寒重,发热轻微或不发热,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神识呆滞,口粘不渴,脘痞纳呆,或见肠鸣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

    2.治疗参考:温散表湿,方如藿香正气散。热象已显者,治宜宣化湿热,方如霍朴夏苓汤。

[中焦湿热]

    病入中焦,为湿热病中期阶段,以湿伤脾胃为主,因肌肉与四肢为脾所主,故中焦湿热,以消化道病变及四肢肌肉酸困沉重为主要临床表现。但仍可见上焦部分症状。

    1.主要证候:身热不扬,或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或午后热甚,肢体困重,胸脘痞闷,呕恶不饥不食,口渴不欲多饮,面色萎黄或面目淡黄,神呆少言,甚或神昏不清,尿短而赤,便溏不爽,或见白瘖,苔灰白带黄,脉濡数。

    2.治疗参考:清化湿热,宣通气机,方如甘露消毒丹或三仁汤。

[下焦湿热]

    下焦湿热,从中焦下传而来,病变主要在大肠与膀胱。临床表现以二便的异常症候为主。

    1.主要证候:小便不通,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胀昏沉,苔灰白黄腻,脉濡数。

    2.治疗参考:淡渗分消,方如茯苓皮汤,或导浊行滞,方如宣清导浊汤。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