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日期:2012-12-27]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心病辨证

 

    一、虚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1.主要证候:心气虚、心阳虚的共同主证是心慌,气促,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1)心气虚:兼见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脉细弱,舌胖嫩。

 

    (2)心阳虚:兼见形寒肢冷,面色暗滞,舌质紫,胸闷,心前区疼痛,脉细或结代。

 

    (3)心阳虚脱:兼见面色苍白或青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甚至神志模糊与昏迷。

 

    2.病因病机:病因有四:①年高脏器衰弱(如衰老、冠心病)。②风湿损伤心气(风心病)。⑧其他疾病转变(肺心病、心肌炎)。④禀赋不足(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因心气或心阳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血脉推动力下降,心脏输出量减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慌气促,活动时心肌收缩力不能适应身体需要而加强,故症状加重。因心搏出量减少,血脉不得充盈,故出现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脉搏细弱和舌质淡白等心气虚证候。心阳虚,主要为交感一肾上腺系兴奋,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皮肤、粘膜及内脏小动脉收缩,并可引起心律失常,故临床上出现形寒肢冷,脉有结代,胸闷,心前区疼痛,血运失常(血流缓慢,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超过5g%时),有唇舌青紫、面色滞暗等心阳虚表现,心阳虚脱主要是小动脉收缩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则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大汗淋漓(外液外泄)、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休克征象,中医也称为亡阳。

 

    3.治疗参考:心气虚治疗宜补益心气,方如养心汤。心阳虚治疗宜温补心阳,方如保元汤。心阳虚脱治疗宜回阳救逆,方如参附汤。

 

[心血虚、心阴虚]

 

    1.主要证候:心血虚、心阴虚的共同主证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1)心血虚: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快。

 

    (2)心阴虚:兼见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胸烦热,手足心热,盗汁,低热。

 

    2.病因病机:

 

    (1)心血虚:多因①血生化不足: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继发于失血之后,见于各种急、慢性失血。③阴血暗耗: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阴血不足,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有眩晕、健忘、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血虚不能荣养子上(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故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心血虚不能充实血脉(缺血、缺氧反应性引起心率加快),则有心悸、脉细快。    (2)心阴虚:多因①热病伤阴,津液亏耗。②体质素虚。⑧虚火内扰。津液耗伤,使细胞外液减少,故出现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阴虚则心阳偏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出现五心烦热、盗汗、低热。

 

    3.治疗参考:心阴虚,治宜滋阴安神,方如补心丹。心血虚,治宜养血安神,方如四物汤加枣仁、柏子仁、茯神等。

 

    一、实   

 

    心病主要症状:心悸、心痛、健忘、失眠、多梦、嗜睡、神昏、谵语、痴愚、惊痫、口舌生疮、尿赤、小便淋痛等。

 

[心火上炎]

 

    又称心火炽盛,属实证。

 

    1.主要证候:口舌生疮,舌尖红,面赤口渴,心悸,心烦,失眠,脉数,甚则狂躁、谵语,或兼见小便赤涩刺痛、尿血等。

 

    2.病因病机:心有一别络与舌直接相连,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心火偏亢则舌质红赤或舌体糜烂。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分清别浊,清的津液则渗入膀胱,故心病与现代医学泌尿系统疾病相关联。中医认为,心火上炎的病因有三:①情志郁结化火,即与精神因素有关。②六淫内郁:泌尿系感染、复发性口腔炎、菱形舌炎综合征都由生物性病原体引起,泌尿系统结石与泌尿系感染相关,可互为因果。③进食辛辣和温燥药物。口舌生疮具反复发作特点,病因不明,可能与柯萨奇病毒感染有关,菱形舌炎综合征,病因也不明,但每当摄取刺激性食物时,舌背灼热,同时出现难治的溃疡,口腔粘膜干燥,颌下淋巴结肿大。泌尿系结石与饮食、饮水、气候有一定的关系。血尿临床上见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感染或异物常构成结石的核心,而结石形成尿路梗阻或损伤泌尿道粘膜又易造成泌尿系感染。两者均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即所谓小便淋漓刺痛。

 

    3.治疗参考:清心泻火,方如泻心汤。心移热于小肠,宜清心导赤,方如导赤散。

 

[心血瘀阻]

 

    1.主要证候:心胸憋闷或刺痛(位胸骨后或心前区),痛引肩背、内臂(左臂尺侧)时发时止,舌质暗紫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重者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心原性休克表现)。

 

    2.病因病机:心血瘀,阻即冠脉瘀阻,其主要证候属现代医学心绞痛、心肌梗塞,其病因,中医学认为:①继发于心气或心阳亏虚,心气(心肌收缩力)虚,能引起冠脉灌注量减少,心阳虚(指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冠脉收缩或痉挛),心肌供血也减少,都致气血运行不畅,故出现心悸、心痛(瘀血者刺痛,痰浊者闷痛)。②情志内伤或劳倦、受寒。现代研究表明,情绪激动,喜怒不节,不仅是发作的诱因,同时也是病因之一,冠心病患者多属性情急燥、争强好胜的所谓“A型性格”者。劳累过度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也是心肌梗死的原因。③过嗜肥腻,进食过多高脂食物是血脂升高、胆固醇、甘油三酯沉积冠状动脉形成“痰浊凝聚”(动脉粥样斑块)的重要原因。

 

    阳虚血瘀,心脉搏动失常,故脉涩或结代(发生率达75%95%,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与束支传导阻滞),舌见暗紫,有瘀斑、瘀点为气滞血瘀之证。

 

    心阳暴绝为心源性休克时表现,见于心肌梗死20%的病例,多发生于发病后数小时或一周内,其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烦燥不安,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血压下降,脉搏细快欲绝,神志迟钝,严重者昏厥。

 

    3.治疗参考:通阳化瘀,方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通窍活血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

 

    心阳暴绝,用参附汤,急救回阳。

 

    心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是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器官。中医学认为“心藏神”,“心主神明”。中医的“心”,包括人体大脑的功能活动。心有病,则会出现大脑功能失调的行为,知觉、思维、情感及智能等方面的异常。下述心病实证表明中医学在精神病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有丰富的记载。

 

[痰火扰心]

 

    1.主要证候: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则打人骂人,面赤气粗,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2.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证病因有三:①情志不遂,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的研究,始终未发现病人脑部有器质性改变,列为功能性精神病。精神因素对发病肯定有影响,狂躁一抑郁症首次发病前约半数以上有精神因素。②气机不舒,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现代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病人血中含有毒物质,接种于动物可引起某些精神分裂症状,推测为一种“自体中毒”。狂躁一抑郁症与脑内单胺物质紊乱(如躁狂状态病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或5一羟色胺浓度过高,而抑郁状态则相反)有关。肺脑综合征精神症状是由于碳酸血症及脑缺氧所引起,肝脑综合征发病与血氨升高、低级脂肪酸聚积以及假神经介质的存在有关。以上诸因素似乎均可理解为中医学的“痰浊邪气”或”痰”所致。③外感热病即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精神病。常见于流感、肺炎、伤寒、菌痢、脑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谵妄状态或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中医认为上述病因都能“灼津成痰,痰与火结,内扰心神”。临床以精神运动性兴奋为特征,如情感喜怒无常,动作、语言增多,有兴奋性冲动行为以及幻觉、妄想。病因于痰,故苔腻,脉滑;因于火,故有舌红苔黄,面赤气粗,口渴,尿赤。证见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妄想型)、躁狂一抑郁型精神病(躁狂型)、症状性精神病中的感染性精神病、肺脑综合征、肝脑综合征等。

 

    3.治疗参考:涤痰泻火,方如礞石滚痰丸、生铁落饮加减。

 

[痰迷心窍]

 

    1.主要证候:神志痴呆,情感淡漠,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不知饥饱,举止失常,苔白腻,脉滑。

 

    2.病因病机:本证多因精神所伤,气机不舒,影响滓液运行,停聚凝结为痰,痰迷心窍,扰乱心神。临床以精神运动性抑制为特征,情感抑郁,淡漠,动作和语言显著减少;思维活动缓慢,常呆坐,蜷卧,不食不动,因有痰,故苔白腻,脉滑。若痰迷心窍,则见昏迷不醒,喉有痰声,舌强不语等,证见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躁狂一抑郁症(抑郁状态),反应性抑郁症,脑血管意外及肝性脑病。

 

    3.治疗参考:涤痰理气开窍,方如导痰汤、涤痰汤、控涎丹等加减。

 

[热扰心神]

 

    1.主要证候;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语言不连贯,呓语,舌绛,脉数。

 

    2.病因病机:热扰心神,包括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精神病,如流脑、乙脑、中毒性菌痢、肺炎、脑型疟等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内脏病时的精神紊乱,如尿毒症、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智能降低、情绪改变和意识障碍。中医认为是邪热内陷,心神被扰的表现。

 

    3.治疗参考:清心开窍,方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加减。

 

    第二节  小肠病辨证

 

    小肠接受从胃转移来的半消化食物,主要进行分别清浊的工作,把清的部分,如水谷精微吸收到体内贮存利用,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由膀胱排出。把浊的部分如食物残渣,送到大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中医学的小肠除指人体小肠以外,还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泌尿系统。

 

    小肠与心有经络联系,构成相互表里的脏腑关系。心病时能影响小肠,如心火上炎时,通过小肠“移热于膀胱”出现尿痛,小便短赤或尿血。小肠病辨证,属虚的有小肠虚寒,属实的有小肠实热和小肠疝痛。

 

[小肠虚寒]

 

    1.主要证候:小肠部隐隐作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缓。    2.病因病机:本症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引起胃、小肠分泌、蠕动功能紊乱。小肠蠕动时,由于肠内容物移动时所产生的气过水声,叫肠鸣音,当上述病因使肠蠕动亢进,肠平滑肌强烈收缩则出现脐周部阵发性疼痛,肠鸣音也增强、响亮,腹胀和腹泻,粪便呈糊状或水样。临床上见于急、慢性肠炎(包括病毒性肠炎),肠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及情绪性腹泻(肠痉挛)等。

 

    3.治疗参考:温阳散寒,方如吴茱萸汤。

 

[小肠实热]

 

    1.主要证候:心烦,小便赤涩,或茎中疼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脐腹胀痛,舌质红,苔黄,脉数。

 

    2.病因病机: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了人体主要的排泄系统,中医将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等均列为“心火亢盛”通过小肠“移热于膀胱”的证候。膀胱和尿道受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如结石,肿瘤)使膀胱紧张度增加,就会出现小便赤涩、尿道刺痛,临床上可见于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肾结核、膀胱结石和肿瘤。

 

    3.治疗参考:清热利湿,方如导赤散,八正散。

 

[小肠气痛]

 

    1.主要证候:小腹绞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阴囊疝痛,苔白,脉沉弦或沉紧。

 

    2.病因病机:小肠气痛,中医学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如突出于腹壁、腹股沟或下突入阴囊,即现代医学的腹白线疝、脐疝、腹股沟直疝和斜疝,为腹内器官或组织,经腹壁缺损或薄弱处向体表突出。中医学认为本证多因饮食失节、寒湿不调或负重过度引起小肠气机郁滞。由于疝内容物以小肠为最多见,小肠在疝囊与腹腔相通的狭窄处常引起肠道不全梗阻,肠内容物通过困难,中医称为:“气机郁滞”。梗阻上方的肠平滑肌蠕动增强,则出现小肠气痛,肠鸣,排气则舒。负重过度可引起腹内压增高,小肠在腹内压推动下进入疝囊引起嵌顿,则出现阴囊坠胀疼痛,

 

    3.治疗参考;理气止痛,方如桔核丸,木香顺气汤。

 

    第三节  肝胆病辨证

 

    一、虚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功能,并与情绪(肝主疏泄,肝喜条达)、运动(肝主筋)、眼睛(肝开窍于目)和妇女月经有关。肝病虚证有肝血不足、阴虚肝旺等,实证有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肝火上炎、寒滞肝脉等。

 

    胆藏胆汁,参与思维活动,与判断能力和胆量有关。胆有病时出现胆怯、恐惧、易惊等症状。肝与胆相表里,关系密切,有病则相互影响,症状类同。治疗亦相似,临床多以肝病来进行辨证与施治。实证有胆郁痰扰。

 

[肝血不足]

 

    1.主要证候:弦晕,面色无华或萎黄,视物模糊,目干涩,夜盲,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筋脉拘急(指肌张力升高,伸屈不能自如),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脉细,忧郁胆怯。

 

    2.病因病机:肝血不足病因有三:①出血:血液丢失过多,如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②生血不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的缺铁性贫血,以及骨髓浸润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转移癌等)。③久病耗伤肝血:多见于慢性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性贫血,内分泌功能紊乱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蛋白质营养不良性贫血。上述慢性疾病常同时伴有消化、吸收障碍,维生素的吸收减少和消耗增加,如慢性感染性疾病,维生素消耗增多.极易出现维生素AB等多种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缺乏,出现目干涩、夜盲。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诉肢体发胀、麻木、针刺样疼痛和烧灼感,后期可有足、腕下垂,损伤神经系统有易疲乏,失眠,多梦,易怒或抑郁。维生素B6B12缺乏能引起贫血,由于贫血,卵巢供血减少,可引起性激素分泌紊乱和子宫内膜供血减少,而出现月经过多或闭经。中医认为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及濡养肢体筋脉,是血海空虚所致。

 

    3.治疗参考:补养肝血,方如四物汤、补肝汤。

 

[肝阳上亢(阴虚肝旺,肝阳亢盛)]

 

    1.主要证候:头昏目眩,头目胀痛,面红耳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病因病机:肝阳上亢的病因有三:①慢性疾病耗损肝肾阴液,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一组症候群,这一组症候群按现代医学观点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侯群:表现为心率加快,心悸,血压偏高或偏低,眩晕,面颈皮肤潮红、灼热,手足心出汗,呼吸急促,食饮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尿频,月经不调或阳萎,早泄,梦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由慢性躯体性疾病如感染、中毒、营养不良、失血等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削弱,继而出现内脏神经功能不稳定所致。②郁怒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矛盾等精神因素超过了神经系统的耐受阈限,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这种失调波及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出现功能紊乱。如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均与精神因素有关,出现失眠、多梦、情绪不稳、急躁易怒、易疲劳、腰酸膝软、心悸健忘等症状。③劳倦所伤,指脑力活动过度。内分泌功能紊乱也可导致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如更年期综合征,主要为4555岁妇女由于生殖器开始萎缩,卵巢功能衰退,造成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反馈引起下丘脑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增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学认为均属“阴虚肝旺”之象。

 

    3.治疗参考:滋阴平肝潜阳,方用杞菊地黄丸,天麻钩藤饮。

 

    二、实   

 

[肝胆湿热]

 

    1.主要证候:胁肋疼痛,面目周身发黄,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不调,尿黄短,苔黄腻,脉弦数。若见阴囊湿疹,或睾丸肿大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则为肝经湿热。

 

    2.病因病机:本证病因有二:①感受湿热之邪,临床观察肝胆湿热见于现代医学的黄疸型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合并感染、急性睾丸附睾炎、前庭大腺炎、子宫颈炎(均由细菌引起)、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滴虫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等病,其生物性病原体均为中医学之“湿热之邪”。②多食肥腻、酗酒,胆石症多见中年肥胖女性,肥腻食物含胆固醇高,是形成代谢性结石的原因之一。酗酒能损伤肝脏,可导致中毒性肝炎。肝胆疾患可引起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厌食,口苦,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右季肋疼痛以及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此时出现皮肤、粘膜黄染,尿少色深,中医学认为是“肝胆湿热内蕴,疏泄功能失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至于阴囊湿疹,现代医学认为是维生素B。缺乏引起皮肤损害改变,急性睾丸、附睾炎是成人阴囊内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波及。起病较急,有发热.附睾肿大疼痛。前庭大腺炎常见于育龄妇女,大阴唇一侧后方前庭大腺化脓性细菌感染,局部有红、肿、热、痛及触到脓肿;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均可经性生活和公共浴池、浴盆、公用洗脚巾等传播,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外阴搔痒和灼痛。滴虫性阴道炎白带呈灰黄色、泡沫状,有臭味,而霉菌性阴道炎白带呈白色豆渣样,也可为水样或脓样,由于上述外阴疾病均为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中医统列为“肝胆湿热”。

 

    3.治疗参考:清泄湿热、疏肝利胆,方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加减。

 

[肝气郁结]

 

    1.主要证候:精神抑郁、易怒,胁肋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叹长气,纳呆暖气,脘腹胀满,大便失调,或咽部有梗阻感,妇女有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舌苔薄白,脉弦。若气滞血瘀,可见胁痛如锥刺,症瘕痞块,舌色紫绀,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本证病因有二:①外感湿热:本证临床上可见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等,其“湿热之邪”分别指肝炎病毒、血吸虫、大肠杆菌、变形、厌氧或弯曲杆菌等。②情志郁结:紧张、忧伤、焦虑等精神刺激持续存在,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失调和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导致精神抑郁、易怒,咽有梗阻感,胸闷不舒,月经失调等病理性心理反应,以及胃酸分泌增多,导致胃粘膜炎症,溃疡改变。中医学认为均由“肝疏泄失常”、“肝不条达”所致。若出现气滞血瘀则有舌色暗紫,舌边有瘀点、瘀斑,腹部有肝脾肿大,压痛或触及到包块,脉弦涩等表现。

 

    3.治疗参考:肝气郁结,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饮加减。咽部异物梗阻感,宜理气化痰,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气滞血瘀者,宜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肝风内动:中医学将疾病过程中出现眩晕、动摇、抽搐等症状,都称为肝风。肝风内动的主要症状除上述表现外,尚有震颤、麻木、半身不遂等。常见有三种病证: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

 

[肝阳化风]

 

    1.主要证候: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或震颤,舌体颤动,舌红,脉弦数,甚则卒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

 

    2.病因病机;眩晕是中医内风的一个重要证候。《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是由肝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眩晕也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症状,是一种主观性感觉障碍。病人感到周围的景物向一定方向转动或自身天旋地转,这种眩晕称真发性眩晕,临床上分为周围性(见下节胆郁痰扰)和中枢性(以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属肝阳化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病证表现复杂多样。眩晕出现于早期,发作时伴单侧或双侧耳鸣、耳聋,可突然弱视或失明,持续数分钟恢复。延髓供血不足可有语言含糊不清。脑干供血不足可出现面神经麻痹,肢体单瘫、偏瘫,以及面部、口唇、舌部发麻,肢体麻木或感觉减退,有时可倾倒发作,或头颈转动时出现昏厥乃至昏迷。脑动脉粥样硬化也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较多,起病徐缓,粥样斑块多位于威尔氏环和大脑中动脉处,早期表现头晕(头重脚轻),睡眠障碍,记忆减退,易激动,自制力减弱,头痛,可伴或不伴高血压,当锥体束受损可有肢体无力,轻瘫;皮质脑干束受损可有语言含糊不清;锥体外束受损则出现震颤,手指震颤呈搓丸样,由上肢远端开始,以后发展至下肢、颏、唇及头部。脑动脉粥样硬化若合并高血压病较易形成微动脉瘤,血压骤升时极易破裂,出现卒然昏倒,存活者有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上述疾病临床表现中医统归为“阳动化风”所致。

 

    3.治疗参考:平肝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

 

[热极生风]

 

    1.主要证候:高热,项强抽搐,两目上翻,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高热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各种非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均可引起,尤其以上呼吸道感染时多见,常发生于急骤高热(39℃以上),开始12小时内,惊厥持续仅数秒至数分钟。中枢神经感染性惊厥,见于流脑、乙脑与化脑,惊厥多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也较长。上述疾病中医均归入“高热引动肝风”所致。

 

  3.治疗参考:清热熄风,可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血虚生风]

 

    1.主要证候:眩晕,视物模糊,面色萎黄,肢体麻木或震颤,肌肉抽动,舌淡,脉弦细。

 

    2.病因病机:重度贫血患者,因大脑供血不足,可出现眩晕,视力模糊,面色萎黄,舌淡脉细表现,因常伴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和营养不良,可出现肢体麻木,抽筋,无力等表现,中医学称“血虚生风”。

 

    3.治疗参考:养血熄风,可用补肝汤加减。

 

[寒滞肝脉]

 

    1.主要证候:小腹胀痛,睾丸坠胀,遇寒加重,遇热减轻,或阴囊收缩,痛引小腹,舌苔白滑,脉沉弦。

 

    2.病因病机: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至小腹,故中医将生殖器,睾丸、阴囊部位病证也列入肝胆疾病范畴,临床上见于慢性睾丸、附睾炎,附睾结核,疝,精索静脉曲张等。慢性睾丸、附睾炎,多由于后尿道炎或前列腺、精囊炎,经输精管逆行感染,见于青壮年或儿童,临床上常出现阴囊疼痛、发胀、下垂等感觉。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及同侧大腿内侧,触诊附睾与睾丸界限不清,肿大,质较硬,压痛,精索粗硬,有压痛。睾丸结核,多见于2040岁男性青壮年,常是双侧性疾病,病情发展较慢,附睾逐渐肿大,有轻微隐痛,偶有下坠感,部分可突然发作,阴囊内附睾部红肿疼痛可形成脓肿溃破。触诊时附睾肿大呈结节样,输精管增粗呈串珠状。鞘膜囊内液体积聚,使鞘膜腔呈球形增大,并包裹睾丸、附睾,多为一侧性,积液多时出现阴囊下坠胀痛,若因睾丸、附睾丸炎,外伤,肿瘤或丝虫等引起的继发性者,疼痛较剧。精索静脉曲张是阴囊精索蔓状静脉丛伸长、扩张、迂曲,是男性青壮年常见疾病,多见于左侧,主要症状是患侧阴囊部下坠痛和肿大,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或腰部,站立过久或重体力劳动后症状加重,触诊患侧阴囊内有蚯蚓状曲张静脉,平卧时,可缩小或消失。上述疾病,中医认为多因外感寒邪,侵袭肝经,使“气血凝滞肝脉”而发病。

 

    3.治疗参考:暖肝散寒,方可用暖肝煎加减。

 

[胆郁痰扰]

 

    1.主要证候:头晕目眩,口苦,恶心呕吐,虚烦不寐,易惊善恐,胸闷,叹长气,舌滑腻,脉弦。

 

    2.病因病机:本症临床上见于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以眩晕发作、耳鸣、耳聋为主要特征,多见于中年人,大多数是单耳受累,具有发作性及复发性特点。发作来势凶猛,睁眼时感觉周围景物在转动,闭眼时则觉自身在旋转,因睁眼或转动头部常眩晕加重,故大多数患者发作时闭目静卧,头和躯体不敢转动,同时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快或慢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其病理主要是内耳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膜迷路积水所致。神经官能症是临床上相当常见的疾病,以青壮年多见,发病是由各种精神因素,引起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大脑功能活动暂时失调所致。临床表现有头晕、头重脚轻感,易疲劳,情绪不稳,烦燥,易怒,失眠,焦虑,疑病,抑郁,胃神经官能症者有口苦、恶心、呕吐及胸闷叹长气等。上述疾病,中医认为是“胆郁气滞,痰浊上扰”或情志郁结,气郁痰生,痰热内扰,“胆失疏泄,冒失降胃”所致。

 

    3.治疗参考:除痰理气,和胆降胃,可用温胆汤加减。

 

    第四节  脾病辨证

 

    中医学对脾胃生理功能状态十分重视,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说明脾胃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方面的重要性。胃的功能主要是接纳饮食并进行初步的消化,脾的功能是将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即水谷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处,营养全身。这种进一步消化饮食和运送水谷精微的功能,中医称之为“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时,食物得不到运化,则引起腹胀、腹泻、脘腹胀满等消化不良表现以及营养不足、气血俱虚的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四肢发冷、体弱无力征候。水得不到运化,引起水湿停滞,出现浮肿。脾病以虚证为多,脾虚证有:脾气虚弱,脾气下陷,脾虚水肿,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

 

    1.主要证候: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2.病因病机:引起本证的病因有四:①饮食失调:最多见于婴幼儿,喂养不当是引起轻度腹泻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过多,过早喂大量淀粉或脂肪食物,或突然改变食物性质,喂养不定时,突然断奶等均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热量供给不足而出现营养不良征象,也见于其他年龄,因饮食不节,或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原虫引起肠道内感染,如溃疡病、慢性胃炎与空肠弯曲杆菌有关。慢性肠道感染如慢性阿米巴痢、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都有慢性腹泻与营养不良表现。②过度劳倦,指精神或体力劳倦。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临床常见,种类繁多,如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部分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多数患者个性特征是紧张、性急、固执,具有竞争性、不良情绪反应和心理障碍,当受到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时,常以情绪反应为中介,引起恶心、呕吐、暖气、腹痛、腹胀、腹泻等躯体症状。⑧吐泻太过:可能存在消化道梗阻或感染,日久未予消除,则将出现营养不良表现。④其他原因如肝病乘脾犯胃,如慢性肝炎会出现上述诸证候。上述诸病因均能损伤脾气,运化功能减退产生一系列气血生化不足表现。

 

    3.治疗参考:益气健脾,可用参苓白术散,或四君子汤加减。

 

[脾气下陷]

 

    又称中气下陷,气虚下陷。

 

    1.主要证候:头目昏花,少气,脘腹重坠,食入则胀,便意频数,语言低怯,气短乏力,或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

 

    2.病因病机:本证临床见于①脱肛,患者大便时肛管直肠由肛门脱出,色泽鲜红,轻者便后可自行缩回,重者须用手托回,每当咳嗽、喷嚏、行走、排尿等动作都可脱出,常见于体弱儿童及老年人,病因是肛提肌、盆底肌及括约肌薄弱松弛,失去了对直肠的支持,以及与骶骨弯曲度过直,直肠前陷凹腹膜反折过低有关。②子宫脱垂,产伤是子宫脱垂的主要原因,盆底肌肉尤其是肛提肌和筋膜在分娩时过度伸展或撕裂,产后修复不良,长期哺乳或绝经期,雌性激素低落、组织萎缩使子宫失去支持,在劳动或大便时脱出,卧床后自动回缩,严重者无法还纳,病人感下坠及腰背酸痛。③胃下垂,因胃膈韧带、胃肝韧带无力松弛,病人进食后,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联线以下,临床多见瘦长型女性,特别是经产妇,有慢性腹痛,不适多在进食或多食后出现,伴腹胀、嗳气、恶心等,仰卧后可减轻,中医认为脾气主升,有提升各脏腑功能,使脏腑保持在一定的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气不升,就会出现上述诸证。

 

    3.治疗参考:益气升提,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虚水肿]

 

    1.主要证候:全身浮肿,腰以下较重,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稀溏,小便不利,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缓。2.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体内津液的生成、循环和排泄与现代医学水液代谢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不同的原因是理论体系的差异,若以现代医学为基础,“西为中用”来解释中医学的观点或术语,就可发现,这些不同点,其实是“术语”的不同。中医的津液靠胃的受纳,小肠的分清,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气化,膀胱的贮藏、排泄和三焦的通调共同来完成,其中以脾、肾、肺三脏关系为重要。现代医学对水代谢研究极为透彻:人体每日饮水约15L左右,由胃受纳,进入小肠后,肠道各种消化液如胃液、胆汁、胰液、肠液分泌的水总量可达8L左右,这样大量的水除了随粪便(含少量约150ml)排出外,绝大部分都被消化道所吸收。主要的吸收部位在小肠,大肠是继续吸收剩余水分。小肠吸收水分的主要力量,是肠上皮细胞吸收其他营养物质,特别是钠的主动吸收(钠泵)使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增加,从而促进了水的转移,这种肠上皮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中医称为“脾的运化”,当然还包括水的“输布”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因此脾失“运化”,即能引起水湿停滞发生水肿。这种因脾失健运的水肿称脾虚水肿或脾虚水泛。中医认为引起脾虚水肿的病因有二:①久病伤脾:临床上慢性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心脏病、营养不良等病程漫长,迁延日久,因而损伤脾阳,脾不健运,水湿外溢,从而引起全身浮肿,以腰以下为重。现代医学将全身性水肿,根据病因分为心原性水肿,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右心衰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性水肿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病性水肿,见于肝硬变;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蛋白质和维生素Bi缺乏。还有其他原因如妊娠中毒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水肿。②饮食生冷,这可能是指饮食生冷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脘腹胀满、腹泻症状而言。饮食生冷在西医看来不是引起全身浮肿的病因。

 

    3.治疗参考:温阳健脾行水,可用实脾饮加减。

 

[脾不统血]

 

    1.主要证候: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食少腹满,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紫斑,舌质淡,脉细弱。

 

    2.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在生理状态下,脾能统摄或制约血液,使血液流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出脉管之外,称为脾统血。如果脾的功能不足,则血液溢出脉管之外而造成出血,即所谓“脾不统血”。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多脏器出血的原因有三个:①血管壁的异常,见于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机械性紫癜、感染性紫癜(如流脑、出血热、败血症),等均由于血管壁扩张,脆性、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溢出血管外所致。②血小板异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确实与西医的脾相关,脾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和破坏血小板的场所,另外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障、白血病等。血小板是维护血管壁完整、保持血管壁脆性正常和及时修复血管壁损伤的重要血液成分,当上述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异常时,则出现多器官、组织的出血。⑧凝血功能异常,见于血友病(第Ⅸ,Ⅺ,Ⅷ因子缺乏)和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形成障碍所致的出血。至于月经过多、崩漏,也见于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出血。病证中的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食少腹满等应是出血的后果,或同时出现。

 

    3.治疗参考:补气摄血,可用归脾汤或黄土汤加减。

 

    第五节  胃病辨证

 

    “胃为水谷之海”、“胃主腐熟水谷”,说明胃有容纳和消化食物的功能,食团进入胃后,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形成粥样食糜,逐渐地被推入小肠。胃有病时,既不能容纳食物,又不能腐熟水谷,则出现上腹饱胀,疼痛以及饮食不易消化等症状。经过胃的(从贲门开始向幽门方向)蠕动,将食团推入十二指肠,中医称为“胃气主降”,当呕吐中枢受到刺激或咽、舌根、胃、大小肠、胆总管和腹膜受到异常刺激时,胃壁可出现逆蠕动,中医称为“胃气不降”。此刻将出现恶心、呕吐、嗳腐、噫气、呃逆(为膈肌痉挛)等症状。热性病时,因高热引起的口渴喜冷饮及糖尿病时出现烦渴多饮,中医都认为是胃中有热,热伤津液的表现,若病人有口臭、口腔炎、口腔溃疡、牙痛、齿龈出血或糜烂,中医认为是“胃火上炎”的表现。需要清胃火,滋胃阴。胃病常见证型如下。

 

[胃火炽盛]

 

    1.主要证候:胃脘灼热疼痛,渴喜冷饮,消谷善饥,呕吐,口臭,齿龈肿痛或溃烂出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2.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病因有三:①邪热犯胃,本证可见于传染病的高热期,口腔炎、牙周炎、急性胃炎等病,病原微生物是引起高热,引起口腔炎、牙周炎、胃粘膜炎症的。邪热”。有人对158例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调查,发现102例有口腔病变(口疮、慢性肥大性龈炎),糖尿病的口腔病征以牙周炎、龋齿等最为多见。②情志不舒,溃疡病属于身心疾病,其发病与精神神经因素密切相关。⑧过食辛热之品,溃疡病的发作,急性胃炎、糖尿病的加重都与饮食因素有关。上述病因导致热郁胃中,煎灼津液及胃热上蒸而出现相应证候。

 

    3.治疗参考:清泻胃火,可用清胃散加减。

 

[胃寒证]

 

    1.主要证候:胃脘疼痛,受寒加重,得暖则缓,呃逆,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迟。

 

    2.病因病机:病因有二:①饮食不节:溃疡病、慢性胃炎在饮食失调时可使胃脘疼痛出现或加重,但前者有节律性,后者无节律性。两病在季节转换,或突然变寒时常加重。溃疡病合并幽门梗阻时,腹痛变为持续性,呕吐物多为隔餐或隔宿食物。②贪凉饮冷,脘腹受寒,寒凝胃脘引起上述症候。

 

    3.治疗参考:温胃散寒,可用高良姜汤,或厚朴温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

 

    1.主要证候:口干唇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2.病因病机:此证多由温邪久羁,或肝火犯胃、内热伤阴所致,临床可见于热性病恢复期,溃疡病,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3。治疗参考:滋养胃阴,可用益胃汤加减。

 

[食滞胃脘]

 

    1.主要证候: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2.病因病机:本证多由①饮食不节,如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常见有沙门氏菌、嗜盐菌、大肠杆菌、肠道病毒等。②暴饮暴食,可见于急性胃扩张、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早期有上腹胀及恶心,以后发生反胃性呕吐(内容物为深棕色混浊液体),腹部高度膨隆,弥漫性压痛及振水音阳性,可出现进行性脱水和尿闭,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幽门梗阻以十二指肠溃疡者最常见,吐馊酸宿夜食物,上腹部膨隆,有振水音,中医认为上述病因引起食浊内阻,所致。

 

    3.治疗参考:消食导滞,可用保和丸加减。

 

    第六节  肺病辨证

 

    一、实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肺有病时,肺气不降而上逆,则出现咳嗽、喘气。肺形成宗气不足为肺气虚,会出现气短,虚汗,易感冒。肺开窍于鼻,肺有病则出现鼻塞、流涕、鼻翼煽动等症状。肺病有虚实之分:实证有风寒柬肺、热邪壅肺、痰浊阻肺、燥邪伤肺等。虚证有肺阴虚、肺气虚。

 

[风寒柬肺]

 

    1.主要证候:咳嗽气喘,痰色稀白,口不渴,鼻塞,流清涕,或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痛楚,苔薄白,脉浮紧。

 

    2.病因病机:此证多由外感风寒侵袭肺系所致。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喷嚏、头痛、身痛、轻度畏寒、低热、伴有咳嗽、无痰或少量粘痰,为上呼吸道感染常见表现,其中由鼻病毒感染者为普通感冒。若由流感病毒引起者,则起病较急,症状较重,体温多在39℃以上,头痛,乏力,周身肌肉酸痛明显,为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起病12天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咳嗽较剧,痰为白色粘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机体和呼吸道抵抗力降低,较易感冒。患者以慢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为主要表现,合并感冒时,也出现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身痛楚等证候。

 

    3.治疗参考:宣肺散寒,方如杏苏散、华盖散加减。

 

[热邪壅肺]

 

    1,主要证候:咳喘息粗,咯吐黄稠痰,咽痛口渴,或见发热,微恶风寒,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或滑数。

 

    2.病因病机:恶寒发热,咳嗽,喘促,咳黄色脓性痰液,为化脓性扁桃腺炎,或气管、支气管、肺部细菌性感染的共同表现。也可见于急性热性病,如流感、麻疹合并支气管肺炎时,呈弛张热或高热不退,当病灶累及胸膜则有胸痛。支气管扩张,常以长期咳嗽、反复大量脓痰和咯血为主要表现。急性肺脓肿,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开始即有咳嗽,咳少量粘液性或粘液脓性痰,伴有胸痛、脓肿破溃时,出现大量黄绿色脓痰,每日可达数百毫升,伴厌氧菌感染(87%94%)时痰液恶臭。上述诸病病因,中医概述为外感温热之邪或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或热盛肉腐成脓所致。

 

    3.治疗参考:清宣肺热,止咳平喘,方如桑菊饮、麻杏石甘汤。肺痈宜清热解毒排脓,方用千金苇茎汤。

 

[痰浊阻肺]

 

    1.主要证候:咳嗽痰多,呈泡沫样或色白而粘,容易咳出,胸部满闷,喉中痰鸣,气短或气喘,甚则不能平卧,舌苔白腻,脉滑。

 

    2.病因病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有咳、痰、喘、炎四大症状。痰量多,泡沫样或白色粘液样痰,可闻哮鸣音,诉胸闷,重者不能平卧,支气管扩张平时有咳嗽,咯痰,合并感染则痰量增多,日达数百毫升。阻塞性肺气肿多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引起,原发病均有多年咳嗽、咳痰或喘息病史,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活动时加重,严重者不能平卧。此证中医认为系因长期咳嗽,肺失宣降,肺津停聚为痰湿所致。

 

    3.治疗参考:燥湿,理气化痰,方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燥邪伤肺]

 

    1.主要证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喘咳唾白沫,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舌干苔薄而少津,脉象细数,或兼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表证。

 

    2.病因病机:感冒和急性支气管炎早期均有畏寒、发热、头痛、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表现,急性支气管炎有胸骨后疼痛表现,中医认为是燥邪伤肺,滓液受伤,故有干咳无痰、痰少而粘、口鼻舌干燥等少津表现。

 

    3.治疗参考:清肺润燥,方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加减。

 

    二、虚   

 

[肺阴虚]

 

    1.主要证候:干咳短气,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口咽干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甚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质嫩红少津,脉细数。

 

    2.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证多因劳损所伤,或因久咳耗伤肺阴所致。潮热盗汗,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形体消瘦是结核病活动期全身中毒症状的表现。病人呈持续低热,体温常在中午以后逐渐上升,下午48点上升至高峰,于夜间或清晨通过出汗而退热,故称盗汗。在体温上升时常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由于长期发热,消耗,加之消化机能紊乱,胃纳欠佳,腹胀,便秘,胃酸分泌显著降低,营养状态低落,以致脂肪消耗、肌肉瘦弱而致形体消瘦,呈肺痨体型。病人还可有倦怠、乏力、疑虑、失眠、月经失调等诸多表现。肺部结核则出现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常为干咳无痰或痰量甚少,当病变部位毛细血管受累,通透性增高时,则见痰中带血。重症开放型肺结核,结核菌常随痰液侵及支气管内膜和喉引起支气管内膜结核和喉结核。患者则有声嘶,干咳,累及咽,可有咽部不适,若咽结核形成溃疡,则有咽痛及吞咽痛。矽肺(从事石匠和粉尘作业)患者合并肺结核发病率甚高,中医所指“劳损所伤”,可能是指该职业史而言。矽肺合并肺结核时,肺结核病变发展往往加速,病灶易溶解形成空洞,病人咳嗽、咳痰重、消瘦、潮热、盗汗、咯血、气促等中毒症状进行性加剧。结核性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也可有肺阴虚型。上述证候中医认为是肺的阴津不足,失其清润肃降之机和热伤肺络来概括呼吸系统症状,以“阴虚失养,虚热内蒸”来解释结核中毒症状。

 

    3.治疗参考;滋阴润肺,或滋阴降火,方如百合固金汤加减。

 

[肺气虚]

 

    1.主要证候:神疲少气,咳喘无力,动则气短,声音低怯,自汗怕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病因病机:本证多因久咳久喘耗伤肺气,或因气之化生不足,以致其主气的功能减弱所致。中医学认为肺的呼吸运动是由宗气来推动的。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如《灵枢·邪客篇》说:“宗气集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即此处所提到的肺气,是呼吸运动的原动力。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呼吸运动是由膈肌和肋间肌的舒缩运动来完成的,它们的舒缩全靠膈神经和肋间神经的支配和控制。膈神经的运动神经元在颈髓,肋间神经的神经元在胸髓,切断动物的延髓和脊髓联系,动物的呼吸立即停止。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直接调节和控制人的呼吸运动,同时受大脑皮层的高级调节。除神经调节、控制以外,还有体液(血液中C0202的含量和pH的改变)也参与调节呼吸机能。在病理状态下,如肺气肿时,肋骨上抬,膈肌下降,胸廓处于扩张状态,加之肺脏弹性下降也使呼吸运动明显受到限制,上述的诸多因素,中医均用“肺气”二字概括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阻塞性肺气肿,重症肺结核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只要使呼吸运动减弱,宗气不足,推动心脉无力则出现倦怠无力,面色苍白,脉虚弱。肺气虚亏,胸廓呼吸运动变小,则有呼吸气短,声音低怯,“肺气主降”,肺气不足则上逆,而出现咳嗽,喘气。

 

    3.治疗参考:补益肺气,方如四君子汤、补肺汤加减。

 

    第七节  大肠病辨证

 

    食物通过胃的消化、脾的运化、小肠的分清别浊,最后糟粕部分下降至大肠,在大肠内变成粪便而排出。如果大肠有病,则产生大便秘结或腹泻等症状。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的生理功能,常受到肺的影响,肺与大肠能通过经络相联系,婴幼儿呼吸系统感染时,常引起腹泻。而另一些肺部疾病,如哮喘,又往往引起便秘。大肠实证有大肠湿热,虚证有大肠津亏、肠虚滑脱等。

 

[大肠湿热]

 

    1.主要证候:腹痛,里急后重,下痢粘液脓血或果酱样便,或泻黄水,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本证的主要证候是腹痛,腹泻,发热。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稀薄,水样,或含粘液、脓血。根据起病急缓可分急性、慢性两类:急性腹泻指起病急骤,腹泻剧烈,或集体发生,或有流行病史,主要为肠道粘膜受细菌、病毒、原虫、肠毒素或其他有毒物质、高渗负荷,以及急性应激作用下引起肠粘膜器质性或功能性急性损伤所致,其疾病达百种以上,同时有腹痛,发热者为数也不少,以急性菌痢、阿米巴痢及病毒性、细菌毒素性胃肠炎为最多见,慢性腹泻系指腹泻超过2个月或反复发作,可由慢性肠道感染、肠道内疾病(如直肠癌表现酷似菌痢)和全身性疾病引起,其中也不乏有上述主要证候者,中医统称之为大肠湿热。

 

    3.治疗参考:清利湿热。方如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加减。

 

[大肠津亏]

 

    1.主要证候:大便干燥秘结,甚则如羊粪,难于解出,口干咽燥,头晕,口臭,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2.病因病机: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吸收水分,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大肠有蠕动和逆蠕动。大肠蠕动较弱,它从回盲部开始,向结肠肝曲蠕动,在这一段也常发生逆蠕动,称为“结肠分节运动”,有利于水和维生素B1K(由大肠细菌合成)吸收。大肠还有一种收缩强烈、推进较快的蠕动,叫集团蠕动,它从横结肠中段开始把粪便迅速推至乙状结肠和直肠。直肠内平时没有粪便,粪便通过集团蠕动进入直肠后,直肠壁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至脊髓骶段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也传至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引起便秘的原因甚多,如肠道梗阻或肠管蠕动减弱消失,或参加排便动作的肠壁肌、膈肌、腹肌、盆底肌张力减退,粪便向前推进力不足,见于多次妊娠、进食过少或食物少渣、肥胖、老年人、长期卧床等所致便秘以及急性菌痢恢复期、长期滥用灌肠或导泻药、因故经常忽视便意、抑制排便动作者都能产生便秘。便秘时,肠内有毒物质如酚、胺、吲哚等吸收,可引起头晕、口臭、舌红、苔黄燥等症状。

 

    3.治疗参考:润肠通便,方如增液汤或麻子仁丸。

 

[肠虚滑脱]

 

    1.主要证候:泻痢日久不愈,往往大便随矢气流出,甚则大便失禁,便后脱肛,食少神疲,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苔薄,脉弱。

 

    2.病因病机:多见于久泻久痢,如慢性痢疾、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等。因腹泻日久,直肠粘膜的病变使直肠排便反射迟钝,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或张力减退,以致出现大便失禁。肠壁粘膜或肛管、直肠以及肛提肌、盆底肌因炎症出现薄弱、松弛导致脱肛,中医认为是大肠气虚病久伤及脾肾,导致脾肾阳虚,固摄乏力和气虚下陷所致。

 

    3.治疗参考:温阳健中,涩肠固脱,方用养脏汤加减。

 

    第八节  肾病辨证

 

    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骨、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所以肾的病变主要反映于肾精封藏不固,水液化谢失调,生长、发育、生殖的异常和肾精不足或年老肾衰时出现气短,稍一活动则见气促的“肾不纳气”现象和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易脱落等诸多证候。肾病多虚证,有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等证型。

 

[肾阴虚]

 

    1.主要证候:头晕,健忘,失眠多梦,耳鸣耳聋,腰膝酸痛,足跟痛,发落齿摇,两颧红赤,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男子遗精或不育,女子崩漏或闭经不孕,舌红,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肾阴虚,又称肾水不足,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有滋养形体脏腑、生髓充骨养脑、抑制阳亢火动、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本证多因①房事不节,耗伤肾精;②久病伤肾;⑧失血伤津;④过服温燥劫阴之品;⑤情志内伤,暗耗肾阴所致。

 

    神经官能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者以青壮年为多,常因各种精神因素引起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使大脑功能活动暂时性失调所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涉及全身的器官与系统,主要的神经精神症状为头晕、健忘、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烦燥易怒、焦虑、疑病、抑郁等,也可表现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动过速、血压偏高、偏低、面赤或两颧红赤、手足心热或发凉、呼吸急促或出气不畅、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以及男性梦遗、早泄、阳痿、女子月经不调等表现。现代医学强调神经官能症的诊断,必须完全排除器质性病变之后方能作出。因为,许多躯体性疾病如早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肿瘤、早期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后遗症、早期肺结核、甲亢、更年期综合征、红斑狼疮等均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群,故肾阴虚在临床上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医在接待这类病例上也是辨证施治的。

 

    3.治疗参考:滋补肾阴,方如六味地黄丸加减,或滋阴降火方如知柏地黄丸加减。

 

[肾阳虚]

 

    1-主要证候:面色淡白,头昏耳鸣,神疲健忘,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腰膝酸软,自汗,阳痿,不孕,苔白质淡,脉沉迟而弱。

 

    2.病因病机:肾阳虚,又称命门火衰,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具温煦形体,卫阳固表,蒸化水液,促进发育、生殖等功能。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气化无权,则出现形寒肢冷,面色淡白,神疲健忘及性机能衰减,出现阳痿、不孕等病症。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紧密联系,协同调节人体的物质代谢、生长、发育、生殖过程,以及其他许多的生理机能,使机体能适应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而生存、成长。本证所表现的一系列证候,可在现代医学中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减退症和神经衰弱症中见到。如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分泌减少,表现新陈代谢率下降,而有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形寒肢冷,音调低钝,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为虚弱无力,脉搏细弱,血压偏低,抵抗力低下,面容、乳晕苍白。由于性腺分泌减少,女子出现长期闭经,外阴、子宫萎缩,男子表现性欲下降、睾丸萎缩、体力衰弱、疲乏无力等,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为腺垂体所调节的靶腺如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等继发性功能减退的症状。因而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性神经衰弱的患者均可有肾阳虚的证型。

 

    3.治疗参考:温补肾阳,方如金匮肾气丸或右归饮加减。

 

[肾气不固]

 

    1.主要证候:神疲,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或尿失禁,遗尿,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苔黄,脉沉弱。

 

    2.病因病机: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形成尿液,下注于膀胱贮藏。中医学认为:没有肾的“气化”,膀胱是不能主动排泄尿液的。当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则出现小便失禁、尿后余沥、夜尿、遗尿、尿频等症。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尿失禁可分以下几种类型:①充溢性尿失禁,多由于前列腺肥大造成尿路梗阻,膀胱充盈膨胀,当膀胱内压升高大于尿道括约肌阻力时,出现尿滴沥,膀胱无法排空,多见年事已高的男性。②无阻力性尿失禁,多由于尿道括约肌弛缓或麻痹,使膀胱丧失了贮尿功能,站立位即可有尿液流出,见于经产妇分娩时损伤了尿道括约肌或腹下神经(也可由糖尿病引起神经病变,腹下神经为交感神经,正常时,其兴奋使逼尿肌松弛,尿道括肌收缩而贮尿)。③反射性尿失禁,由于完全性上神经元病变(如脑溢血,脑外伤,截瘫),排尿依靠初级排尿中枢(腰骶髓)控制,出现尿潴留,当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反射性、不自主排尿。④急迫性尿失禁,由于部分上神经元病变或膀胱有炎症、肿瘤、结核等,使膀胱的逼尿肌收缩功能亢进。临床上出现尿频、尿急、夜尿频多、排尿不畅等症状。⑤压力性尿失禁,病因较复杂,在任何增加腹压(如咳嗽,喷嚏,上坡,跑步)情况下出现尿液流出。上述情况中医统归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遗尿多指睡时不能控制排尿而言,3岁以内幼儿的遗尿多为生理性的,嗣后高级神经逐渐发育,大脑中枢开始能控制。绝大多数男性早泄、遗精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滑精指阴茎勃起、准备性交时尿道外口流出无色透明尿道分泌物或无性交活动情况下,睡眠中无梦自遗,前者多为生理性的,后者可由前列腺或精囊的慢性炎症所引起。清稀白带产生的原因较多,如慢性子宫颈炎、结核性子宫内膜炎、老年性阴道炎或子宫肌瘤等均可见浆液样或粘液样白带增多。中医学将上述生殖系统表现,,统归为“肾失封藏固摄”或“精关不固”所致。

 

    3.治疗参考:补肾固摄,方如秘精丸,金锁固精丸。

 

[肾不纳气]

 

    1.主要证候:呼多吸少,短气,喘促,动则喘甚,腰膝酸软,声低气怯,咳逆汗出,四肢不温,面部虚肿,舌淡,脉虚浮。

 

    2.病因病机:中医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的说法,认为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及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若久病或过度房劳损伤肾气,则气失摄纳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的临床证候。呼气性呼吸困难以呼多吸少和阻塞性肺气肿为特征,临床上多由于呼吸道的感染、变态反应、理化因素刺激,使细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分泌增多,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使细支气管管腔发生不完全性阻塞。当吸气时支气管舒张,空气进入肺泡较容易。呼气时支气管管腔缩小,气体排出困难。吸入与呼出不平衡,气体滞留于肺泡,导致肺泡过度充气而膨胀,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尘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长期咳嗽或反复哮喘发作,使肺内压升高,肺泡弹性下降,形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开始时仅在劳动或登山、上楼时发生呼吸困难,随病情发展,在一般劳动、走路、说话时也发生。在受寒、气候变化、生气、饮酒后症状加重,继发呼吸道感染时,咳喘气促,严重时可出现右心衰竭,出现浮肿、四肢不温、不能平卧等证候。中医认为是肾虚阳衰、卫表不固或阳气不能化水行气所致。

 

    3.治疗参考:温肾纳气,可用人参胡桃汤或参蚧散加减。

 

[肾虚水泛]

 

    1.主要证候: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腹胀满,尿少,腰酸痛,或见心悸,气促喘咳痰鸣,苔白质淡,舌体胖,脉沉细。

 

    2.病因病机: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具有不同的概念与内容:西医的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具有形成尿液、排出有害或无用的终末产物和调节、维持体内水盐平衡的生理功能;而中医的肾,除形成和排泄小便外,尚有更广泛的生理功能,涉及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甚至与呼吸、循环、消化功能相关。中医认为:人体的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传输,肺的敷布,通过三焦(水的通道)清者运行至脏腑,浊者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无一例外地需要肾气作用。肾是胃的“关口”,肾能根据胃饮入水量的多少来调节尿液的排出量。一般来说:饮得多,尿量也多;相反,饮水少,排尿也少。按现代医学观点,饮入的水通过胃的受纳,在胃内吸收的水很微量,主要在肠道内吸收,中医称为“脾的传输”。水进入血循环,流经肺循环而至全身,中医称为“肺的敷布”和“通过三焦”。在流经肾小球时,由于有效滤过压的关系,血液中的水和水分子物质透过滤过膜形成原尿,肾小球每分钟生成原尿为120ml,一昼夜原尿总量达170180L左右,其中99%的水分在肾小管内被重吸收(60%70%在近曲小管,10%在髓袢,10%在远曲小管,10%20%在集合管被重吸收),只有1% (1500ml/)左右随尿排出。若体内水分过多,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则尿量增多,尿比重低而色淡,这就是肾的稀释功能。若体内缺水,则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而色深,此为肾的浓缩功能。这种肾脏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是受两种激素调节:①受下丘脑一垂体后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调节,该激素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时,则尿量增多变稀。②受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醛固酮调节,醛固酮能促进远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分是被动的回吸收,可见,此处所指的“肾气”包括了上述诸环节和功能。因此肾虚水泛的全身性浮肿,不仅包括现代医学的肾性水肿,还包括心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性水肿,分述如下:

 

    (1)肾性水肿;临床上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其特点为水肿发生较快,常从眼睑、颜面等处开始,然后漫延全身,严重者可有胸水、腹水。水肿液软而易移动,手按之没指呈凹陷性,常伴有腰酸痛、少尿、血压升高和尿液改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2)心性水肿:临床上见于各种病因的心脏病,右心衰或全心衰。右心衰最常见为肺心病、病人多有慢性咳喘病史,心衰时心悸气促加重,继发于左心衰的全心衰病人,因有肺瘀血也有咳嗽、咳痰或咯血症状及心慌气促表现,其特点为水肿由下垂部位开始,以后漫延至全身,水肿移动小,手指压也呈凹陷性,常伴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和心脏杂音等体征。

 

    (3)营养不良性水肿:多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或消耗性疾病如重症肺结核、糖尿病引起。患者晨起眼睑、颜面水肿,傍晚其下垂部位浮肿也明显。重症肺结核者原有慢性咳喘史,糖尿病患者因抵抗力低下,呼吸道感染极为常见,这些患者测定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下。

 

    3.治疗参考: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

 

    第九节  膀胱病辨证

 

[膀胱湿热]

 

    1.主要证候:尿频、尿急、尿痛、尿道有灼热感,小便困难,排尿中断,尿色混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胀满或腰部绞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膀胱湿热,临床上可见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现分述如下:

 

    (1)泌尿系感染:由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尿道旁腺的细菌或寄生虫感染,使尿路粘膜发生炎性病变。细菌性感染:特异性的细菌为结核菌。非特异性细菌60%80%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及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偶见真菌、原虫、滴虫和病毒。下面扼要叙述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尿道炎及前列腺炎:①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多有畏冷、发热、腰痛,继而出现尿频、尿急、尿色混浊或脓尿,急性肾盂肾炎伴血尿者约8%,慢性肾盂肾炎只占2%。当炎症坏死组织堵塞输尿管时可出现肾绞痛。②肾结核: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50%80%的男性肾结核患者有副睾结核。首发症状最常见为尿频(78.9%)、血尿(77.6%)和尿痛(46.3%),并且呈进行性加重,几乎所有病例都有低热、盗汗、衰弱、贫血等全身结核中枣症状。③膀胱尿道炎:以女性最常见,由于女性尿道短而直,距肛门近,局部湿润,极易污染。女婴使用尿片未及时更换,新婚或生育期妇女与不洁性交有关,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性激素分泌下降,尿道粘膜萎缩和阴道酸性度降低有关,病原体以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或淋球菌感染多见,大多数为急起,也可呈慢性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脓尿、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很少有腰痛。①前列腺炎:成年男性较常见。本病多呈慢性经过,也可呈急性发作。急性发作者有畏寒、发热、脓尿,若炎症波及膀胱三角区,则出现明显的尿急、尿痛症状,作直肠指诊和按摩,前列腺液检查有助于确诊。

 

    (2)泌尿系结石:①肾、输尿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典型表现为一侧肾区突发性绞痛,呈刀割样,沿输尿管向会阴和同侧大腿内侧放射。发作期或发作后常有血尿。常伴有膀胱刺激征,尤以输尿管下1/3段的结石为明显。③膀胱结石或尿道结石:多由肾输尿管结石下降而来,也可原发于膀胱或尿道,老年和10岁以下儿童多见,患者有明显的尿急、尿频、尿痛,伴有耻骨上或会阴部钝痛或剧痛,结石损伤粘膜则有终末血尿,有时出现尿流中断、排尿困难或尿道排出结石。

 

    (3)泌尿系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①肾癌肾盂癌,可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典型症状为无痛性全程血尿,量较少,持续约12天,呈间歇性,半数以上有持续性腰部钝痛,当血块堵塞输尿管也可呈绞痛,部分病人腰部可触及包块。②膀胱肿瘤较常见,绝大多数为上皮细胞性肿瘤,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血尿,晚期由于肿瘤增大或继发感染可引起膀胱刺激征,堵塞尿道出现排尿困难。

 

    3.治疗参考:清热利湿通淋,方用八正散加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