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五、血液系统疾病自测

[日期:2012-12-11] 来源:  作者: [字体: ]

五、血液系统疾病自测

    127.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化验单包括下面几个内容:

    (1)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5×l012/L400万~550万/11_111_13);女性3. 55.O×l012L350万~500万/mm 3)(11-111-13代表立方毫米;L代表升)

    (2)血红蛋白(Hb)测定  正常值:成年男性12 016 0g/L (1216g/dl);女性110150g/l_ (1115gldl)g代表克;(11代表分升,亦即100毫升)

    (3)白细胞计数与分类(WBC+DC)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成人410×l09I- (400010000mm3)。白细胞分类正常值:嗜中性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2040%

    (4)血小板(PLT)计数  正常值:100300×l09lL10万~30万/rr_irr_i3)。

    128.腹部能摸到脾脏吗?外伤为何易发生脾破裂?

    脾脏位于人体腹腔的左上方,肋骨的内面。它宽约47厘米,长约68厘米,相当于人的手掌那么大。脾重约110120克。

    正常情况下,在腹部表面是摸不到脾脏的,如果摸到了,就说明脾脏已发生肿大,应该去医院检查。

    此外,脾脏质软而脆,为实质性器官,其内贮满血液,当受暴力作用(如外伤),容易造成脾破裂,引起大量内出血,可导致休克。故当腹部遭暴力打击后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出冷汗,烦躁、脉搏细而快等,应警惕脾破裂的发生,要立即去医院检查抢救。

    129.脾脏有哪些功能?能切除吗?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具有以下功能:

    (1)免疫防御作用  脾脏能制造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吞噬杀灭进入循环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异物。故实验动物或儿童切脾后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

    (2)清除血液中衰老的细胞  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左右,衰老的红细胞在脾脏内被破坏,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被分解代谢,铁被转化利用。一部分衰老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在此被处理掉。

    (3)贮血作用  脾实质由淋巴组织、血窦和各种血细胞组成,平时贮存一定量的血液,当机体需要时,可释放入血循环中补充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不足。脾脏对血小板有明显的阻留作用。当脾脏极度肿大时,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到晚期白细胞和红细胞也会减少。

    (4)造血功能  脾脏在胎儿时期,能制造各种血细胞。出生后,只能制造淋巴细胞和球蛋白。一旦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衰竭时,脾又能恢复其造血功能,制造各种血细胞,这种现象称做“髓外造血”。

    总之脾脏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当脾功能亢进导致1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时,为了缓解这一症状,有时需将脾脏切除,其功能由肝脏和其它淋巴组织及骨髓代替。

    130.血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血液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血细胞,占血液体积的45%;另一部分是液体,即血浆,约占55%。血细胞和血浆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中绝大部分是水(占9092%),其余为溶解在血浆中的化学物质(占810%)。这些物质包括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等),脂肪(如胆固醇、甘油三脂),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以及凝血因子、抗体、酶、激素、维生素及无机盐等。它们的性质各异,功能也不同,而血液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其构成所决定的。

    131.为什么没有血液生命就不存在?

    血液约占体重的78%。人的全身布满了血管,除毛发、牙齿、指(趾)甲和角膜等外,血液能流到全身各处,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血细胞担负着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抗御外来异物(如致病微生物)和血液凝固这三项重大任务。

    血浆的功能是运输、散热和调节水电解质的平衡。食入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又通过血液带到肺、肾、汗腺等器官中排出体外。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如抗体、激素等也由血液带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血液平均每1分钟在全身循环一周,借此将身体内部产生的热量带到体表散发,使体温维持在37 C左右的恒温状态。依靠血液的作用,还能使细胞内外的水和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浓度维持在一个平衡的水平。

    所以说没有血液,生命就不存在。

    132.得了血液病为什么要抽骨髓检查?

    人体参与造血的器官包括骨髓、肝、脾和淋巴组织。母体怀孕后,自第2周开始,胚胎中就出现了血细胞。从第6周起,肝脏开始造血,并在924周内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在此期间脾脏亦参与造血活动。从胚胎第5个月开始,骨髓就具备造血功能。当胎儿从母体娩出,肝、脾造血功能终止,制造血细胞的任务则由骨髓独立承担。

    虽然骨髓造血持续终身,但并非所有骨髓都在制造血细胞。出生后至34岁的婴幼儿,所有骨髓都在造血,因其外观呈红色,又称红骨髓。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仅限于脊椎、肋骨、胸骨、颅骨、髂骨等扁骨以及股骨(下肢)和肱骨(上肢)的两端,其余的骨髓则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而转变为黄骨髓,丧失了造血功能。因此,正常成人体内只有一半的骨髓能制造血细胞。

    红细胞和血小板是由红骨髓独立制造的,它们分别发挥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和参与凝血的功能。

    白细胞包括颗粒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前二者由骨髓独立制造,后者则先在骨髓中生成,然后在胸腺、脾脏、扁桃体等淋巴组织中继续生长,最后发育成熟,然后共同担负起防御重任,吞噬和消化外界侵入的有害物质。

    由此可见,骨髓是造血的重要器官。当骨髓发生病变时,造血机能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当患有贫血等血液疾病时,常常要抽取骨髓作有关检查。

    133.红细胞有什么功能?严重贫血会导致哪些结果?

    红细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血球”。其实它并非球形,而是呈双凹圆盘状,圆盘的边缘部分厚而凸起,中心部分薄而下凹。盘子正中呈淡红色,边缘颜色浓一些。红细胞的直径为7.2微米。每个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

    红细胞的功能主要依赖其所含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呈红颜色,血液的颜色即由此而来。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全身各部位的组织细胞,使其参与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氧化和新陈代谢活动。同时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二氧化碳运回肺部,排出体外。

    贫血的人,由于血红蛋白减少,运送氧气的工具少了,身体各部位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缺少,人就会感到头晕、疲乏、无力、心慌等,面色也会变得苍白或发黄,更突出的是口唇、睑结膜和指甲苍白。长期严重的贫血甚至可导致晕厥、贫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故应引起重视。

    134.正常人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是多少?

    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英文缩写为Hb。根据测定,我国健康成年男性血红蛋白的含量,每升血液中约为12 0160克(每100毫升血液中约为1216克);成年女性约为110150克(1115克)。红细胞又称红血球,英文缩写为RBC,我国健康成年男性红细胞数,(4.05.5)×l 012I。(每1立方毫米血液中约为400万~550万);成年女性约为(3.55.0)×l012lL(350万~500)万。

    新生儿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较高,每升血中可高达200克(每100毫升可高达20克),每升血中的红细胞数亦可超过6O×1012个(每1立方毫米的红细胞数亦可超过600万个),但出生后数周逐渐减少;从出生后3个半月到青春期前的血红蛋白量,要比成人低1020%,尤其幼童更明显。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在青春期后才逐渐明显。此外,妊娠时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可因被稀释而相对减少。

    由此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正常范围随着不同年龄、性别以及不同生理情况下的血浆容量的变化而变化,故医生在诊断贫血时,须以同年龄、同性别的人的正常值为标准。

    135.出现了哪些情况应想到贫血?

    如果你在一段日子里,常常感到头昏、乏力、倦怠、眼花,口唇无血色,面色、指甲和眼睑结膜也比以前苍白,且在体力活动后常感到心慌,又找不到其它可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应该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否患有贫血,血常规检查便可得出初步结果。

    我国诊断贫血标准是:血红蛋白量:成人男性<120g/L( <12gldl)女性<llOglLllgldl).孕妇<lOOg/l_,(<lOgldl)6个月~6<llOg/l_llgldl)14岁以下<120g/L12gldl)。红细胞数在成年男性<4.0×l012lL<400万/mm3),女性<3.5×l012lL<350万/HiHi 3)。

    一般血红蛋白量的降低都伴有红细胞数的减少,但有时也不一致。个别轻度缺铁性贫血可仅有血红蛋白量的降低而无红细胞数的减少。故血红蛋白被视为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

    136.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贫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状。导致贫血的常见原因有:

    (1)造血原料缺乏  骨髓制造红细胞需要铁、维生素B12以及叶酸、蛋白质等。如果某些原因使得这些原料供应不足,就会发生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其中,缺铁性贫血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贫血不仅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减少。故临床上除有贫血的表现外,还易感染和出血。

    (3)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的正常寿命是120天,当某些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以致骨髓不能补偿其消耗时,就会导致溶血性贫血。常见的如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4)失血  当外伤、大量呕血、咯血以及内脏出血等使红细胞丢失过多时,就会导致贫血。

    (5)其它脏器病变  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炎、肾功能不全、某些胃肠道疾病、甲状腺功能不全和癌肿等,由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骨髓造血机能均受到不良影响,故除原有疾病的表现外,还有贫血。

    可以说,贫血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如有的胃肠道癌症可仅仅有贫血,而其它症状不甚明显。故一旦发生了贫血.应积极查找原因。

    137.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回事?它有哪些表现?

    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原料之一,缺少它,红细胞造不出足够的血红蛋白,会导致贫血,这种贫血就叫做缺铁性贫血。在所有的贫血中,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因此,它的防治也就非常重要了。

    引起身体缺铁的原因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铁的食入减少或胃肠道吸收障碍;二是体内铁排出过多,主要由失血造成。失血会引起缺铁,是因为体内的铁有60%存在于血红蛋白中,正常人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后,其血红蛋白的铁都要重新被骨髓用来制造新的血红蛋白,故当失血特别是慢性失血时,就容易造成体内缺铁。

    发生了缺铁性贫血,除有贫血的一般表现,如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心悸和心率加快、体力活动后气促、眼花、耳鸣等外,由于缺铁影响了细胞含铁酶的活力,还容易出现兴奋或激动、烦躁、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有的儿童会出现喜食泥土、石子、生米、煤块、玉米粉或冰块等怪癖。偶尔还可有舌痛,口角炎,毛发干燥易脱落、无光泽,指(趾)甲变薄、变脆、易裂、缺少光泽,重者指(趾)甲变平或凹下呈勺状(反甲),以及吞咽困难等。出现这些症状应考虑缺铁性贫血而去医院检查。

    138.哪些人应警惕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1)成年人  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成年男性中贫血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癌症、钩虫病、食管静脉曲张和痔疮等患者,因为这些病都可导致消化道出血,使铁丢失。

    (2)育龄期妇女  由于月经、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多,若食物中供铁量不足,很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妇女每次月经都要流出接近40毫升的血液。如果有的妇女月经过多,超出40毫升,就更易造成缺铁。另据统计,妇女在孕期要输送400500毫克铁到胎儿体内,哺乳期间,每天要从乳汁中丧失051毫克左右的铁。因此,若食物中不能提供足够的铁来补充铁的丢失,就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3)婴幼儿和青少年  他们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需要较多的铁来制造红细胞,如果饮食中缺少铁,将导致缺铁性贫血。因为无论人乳、牛乳或羊乳含铁量均很低(每100毫升含铁0.1毫克);谷类食物如米、面、乳儿糕等含铁量也很低,且这些食物所含的铁不易被胃肠道吸收。因此,6个月以上的婴儿如果仍以乳类或谷类食物为主,而未及时增添蛋黄、肝、肉类等食物,尽管体重可以增加,外表也显得很胖,但常常患有缺铁性贫血。

    (4)萎缩性胃炎、胃癌以及胃肠手术后患者  由于铁的吸收障碍,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上述人群应警惕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预防的原则是积极治疗引起出血的原发病,如溃疡病、月经过多等,注意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肉类、动物肝或血、豆类、海带、紫菜等。

    139.红细胞增多见于哪些情况?

    (1)在高原地区居住的人,由于气压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应减少,为了供应足够的氧,这些人的骨髓会代偿性地制造更多的红细胞,使红细胞比在平原地区生活的人多,有时能使红细胞达到6.0×1 012I。(每立方毫米600万个),血红蛋白达到180g/L(每100毫升1 8克)。这属于正常现象。

    (2)有的红细胞增多可由疾病引起。例如,先天性紫绀性心脏病,肺阻塞性疾病如慢性肺心病等,由于组织缺氧,会刺激骨髓制造过多的红细胞。某些肿瘤,如肝癌、肾脏肿瘤会分泌某种物质刺激红细胞的增殖。这些均属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当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时,由于血浆容量减少,血液被浓缩,也可表现出相对的红细胞增多,但全身红细胞总数并未增多。

    (4)精神紧张或用肾上腺素后,由于脾脏收缩也会造成红细胞增多。

    (5)有一种原发性的红细胞增多,表现为红细胞肿瘤性地增殖,称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其特征性表现是皮肤红紫、肝脾肿大以及血管性与神经性症状。早期可有头痛、眩晕、疲乏、视力障碍、耳鸣、眼花、健忘等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以后可出现肢端麻木或刺痛、多汗、皮肤瘙痒及消化性溃疡等症状。严重者可由于血栓形成导致瘫痪。

    因此,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红细胞增多,应查找病因。

    140.白细胞有哪些功能?发生病变会造成哪些疾病?

    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中,绝大多数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仅分别占0.53%O075%。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淋巴细胞占总数的2030%

    白细胞担负着机体的防御重任。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能吞噬侵入体内的细菌等异物,并能将它们消灭掉。我们通常在炎症部位看到的脓细胞,就是在与病菌作斗争过程中死亡的白细胞。此外,它们还能吞噬、消化、清除体内不健康的、衰老死亡的细胞。

    淋巴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外来的病菌和异物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针对它们的特异性的抗体和淋巴因子,从而招来“杀身之祸”,其结果是病菌和异物被消灭。淋巴细胞也会将自身不健康和衰老死亡的细胞清除。

    由此可见,将白细胞称作人体的“卫士”一点也不过分。当白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减弱时,机体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就不足为怪了。不仅如此,当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下降,不能及时杀灭体内恶变细胞时,还会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反之,当机体免疫功能超出正常水平,即功能亢进时,就会误将正常细胞当作异物,从而产生针对自身细胞的抗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属这一类疾病。

    141.哪些情况下白细胞增多属于正常现象?

    健康人在安静时.每立方毫米血液所含的白细胞总数介于400010000个之间,平均约为7000个,多于10000个即为白细胞增多。在哪些情况下白细胞会增多呢?

    新生儿初生时,白细胞总数平均可达每立方毫米20000个,出生后几天内迅速下降,到第10天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产妇在分娩时白细胞增多较显著,有的人可高达34000个,但产后45天内可恢复到正常水平。除去这两种特殊情况,人们在剧烈运动、饭后、女子月经期、妊娠期以及情绪激动时,白细胞计数都比安静时要高。就同一个人来讲,白细胞计数下午比早晨和上午要高。

    以上都是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142.得了哪些病会出现白细胞增多?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也叫“血癌”,其特点是大量白血病细胞在体内广泛而无控制地增生。因此,得了白血病,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增多,并可在血液和骨髓中见到异常的幼稚白细胞。病人还可有发热、出汗、感染、贫血、出血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但是,白细胞增高并不都是由白血病引起的。一般的白细胞增高最常见于各种感染时,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阑尾炎、胆囊炎、败血症等。这些感染多由细菌所引起,人体面对“敌人”的入侵,立即调动大量“卫士”——白细胞包围、吞噬,最后杀灭它们。故血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一般多在(1030)×l09lL1万~3万/mm3),且以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为主(占8090%)。这种白细胞增多,实际上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一种反应。如果在上述情况中,血液里也有少量不成熟的粒细胞,就叫做类白血病反应。但在骨髓中没有大量的幼稚白细胞,且一旦感染控制后,白细胞总数便会恢复正常,幼稚细胞也消失了,这些都是与白血病的不同之处。

    对于白细胞增多,要分析其原因。必要时应做骨髓涂片、活检等检查。

    143.白细胞减少会有哪些表现?

    有的人常感头晕、心慌、气短、无力,血液化验没有贫血,但白细胞数目却低于标准的最低值,介于24×l09/L(20004000mm3),这种状态在医学上称做白细胞减少症。有的病人可无任何症状,只是在化验血时才显示出白细胞是减少的。

    因为在白细胞中,粒细胞占大部分(5070%),所以患白细胞减少症时主要是粒细胞减少。当粒细胞绝对数低于15×l09lL1500mm3时),叫做粒细胞减少症;当粒细胞完全缺乏时,叫做粒细胞缺乏症,这时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1×109L(1000mm3).

    患粒细胞缺乏症时,临床表现急骤而严重。由于粒细胞缺乏,病人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发热,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重者最终导致衰竭。一般无贫血和出血表现。此为临床急症,应及时治疗。

    144.白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白细胞减少多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粒细胞生成减少;二是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由于粒细胞更新较快,当某些原因使骨髓受到抑制时,常先出现粒细胞减少,其次才有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抑制骨髓制造血细胞的常见原因是:使用抗癌药、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X线、放射性核素等)、化学毒素(苯)以及药物反应,如使用氯霉素、磺胺药、保泰松、抗甲状腺、抗糖尿病和抗癫痫类药物。恶性肿瘤侵及骨髓,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因粒细胞生成障碍,均会出现粒细胞减少。此外,全身营养不良也会造成粒细胞生成减少。

    患严重败血症和慢性炎症时,由于粒细胞参与炎症反应,消耗过多,会导致减少。脾功能亢进、药物过敏以及自体免疫性疾病时,粒细胞遭到破坏也会造成减少。    可见,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一旦出现,应仔细检查分析。

    145.血小板有什么作用?减少了会有什么现象?

    血小板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红细胞的1/31/2,形状不规则,无色。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血小板10万~30万个。

    血小板数目常常随机体情况的改变而变化。饭后和运动时、妇女妊娠和分娩时血小板都可增多。而妇女在月经开始时却显著减少,使得月经时子宫内的血液不易凝固,从而顺利地流出体外。这些都是机体对于血小板的生理性调节,属于正常现象。

    血小板的作用是参与止血。当血管破裂时,血小板立即粘附在出血创口表面,并聚集成团,同时释放出一些活性物质和凝血因子,促进血管收缩和血液凝固。因此,止血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血小板减少到每立方毫米5万个以下或其功能失常,就会导致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点及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咯血等。这时应尽快就医。

    146.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在血液循环中平均生成时间约811天。任何原因,只要使血小板生成减低、破坏或丧失过多等,都会造成血小板减少。

    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的常见因素有:①药物,如抗癌药、苯及其衍生物、噻嗪类、雌激素、酒精等。②骨髓恶性肿瘤浸润或转移癌。⑧感染,如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性肝炎等)。①电离辐射(X线、放射性核素)。⑤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等。⑥先天性血小板减少。这些因素均可使骨髓制造血小板减少。

    造成血小板破坏和消耗过多的常见病因有:①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②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及输血反应造成的紫癜。⑧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等。上述疾病中产生的抗体可使血小板遭到破坏。①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等疾病中,由于血小板消耗过多而导致减少。

    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肿大,可使血小板阻留于脾脏达正常的数倍,故造成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其实全身血小板总数并未减少。

    总之,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一旦发生,应仔细检查分析,找出病因,及时治疗。

    147.血小板增多常见于哪些疾病?

    血小板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起病缓慢,其特征为血小板显著增多,超过800×l09/L80万/mm3);伴有反复出血(较常见于皮肤、粘膜,尤其胃肠道出血)或血栓形成或脾肿大。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该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紊乱,导致生成过多的血小板。这种情况也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常见于急、慢性失血,慢性炎症及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病,肝炎,结核,外伤,药物反应(肾上腺素),脾摘除后,脾萎缩,脾静脉栓塞等。患这些疾病时,骨髓受到刺激而产生大量的血小板,或血小板在脾脏中破坏和阻留减少,故会出现血小板增多。但这些因素引起的血小板仅轻度或中度增多,且功能正常,除去病因后可在短期内恢复。

    可见,造成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很多,只有通过仔细检查分析,才能找出其确切的病因。

    148.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常提示哪些疾病?

    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常提示止血功能发生了异常改变。人体止血功能由血管、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三者来承担。任何一方有病变都可导致出血现象的发生。

    (1)毛细血管  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细胞与细胞之间由一层粘合质连接。维生素C缺乏时,粘合质的合成受到影响;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缺氧及中毒等也可损害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加,血细胞从管壁间隙流出,还可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这些情况都可导致出血。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紫癜,就是由于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使管壁通透性增加,不仅有皮肤出血点和水肿,还可累及其它内脏和器官,而出现腹痛、关节疼痛和血尿、蛋白尿等。

    (2)血小板  数量过少及功能异常也会导致出血。前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后者见于尿毒症、肝硬变等疾病。

    (3)凝血因子  当小血管破损时,依靠血小板的聚集能将创口堵塞而止血。但大的创口还需要血中的凝血因子使之形成大的血凝块才能堵住。故当凝血因子缺乏时,在皮肤血管破裂后血液不易凝固而形成瘀斑。由于大部分凝血因子都在肝脏合成,且需要维生素K参与,故当肝脏病变或维生素K缺乏时,往往容易出血。

    (4)其它  慢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常有一些异常物质干扰正常凝血过程,故也会有出血现象。

   可见,导致出血的原因很多,只有去医院做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等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149.哪些现象提示可能患有血液病?

    血液系统包括血细胞、骨髓、淋巴结、脾脏和肝脏,如果它们有了病变就可能急有血液病。

    常见的血液病有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贫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属于出血性疾病;白血病和淋巴瘤则是肿瘤性疾病。

    归纳起来,血液病的常见症状有:

    (1)由于贫血而出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口唇无血色,体力活动后感气促、心悸。

    (2)出血现象,常表现为皮下出血点或大片瘀斑,患者可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或月经过多等。

    (3)由于白细胞中的粒细胞减少,病人抵抗力低,容易反复发生感染,并引起发热。

    (4)此外,还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骨骼(如胸骨)有压痛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去医院检查,看看是不是得了血

液病。

    150.正常情况下体表能摸到淋巴结吗?

    正常人全身约有450700个淋巴结,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分布于人体体表各处的淋巴结体积很小,直径为12毫米,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婴幼儿或较瘦的人在颌下、腋窝和腹股沟处,有时可触及绿豆至黄豆大淋巴结12个,质软,光滑,无压痛,能活动。若在枕后、耳周围、锁骨上等处触及淋巴结,即属异常。如触及的淋巴结大于正常,数量较多,不能活动,或有压痛;或淋巴结虽不大,性质正常,无压痛,但在近期内变化较大(如迅速增大等),均应引起重视。

    151.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淋巴结是一种主要由淋巴细胞集结形成的结构,存在于全身很多部位,彼此之间由淋巴管相通连。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溶化在血液内,一部分由毛细血管回收带到静脉血管,最终回心脏,另一部分被吸收入淋巴毛细管,成为淋巴液。由于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在最终流入大静脉之前,往往至少要流经一个淋巴结,因此,淋巴结就成了“过滤器”。对于病菌、毒素或人体的异物,淋巴结都能调动吞噬细胞将它们吞噬消灭;不能吞噬的就围起来,防止它们流入血液。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还能制造免疫球蛋白和淋巴因子来杀灭病菌和毒素。但是如果入侵的病菌或毒素太强,就会导致淋巴结发炎而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此外,既然淋巴液在全身运行,有时难免将某一部位的肿瘤细胞带到身体其它部位,这就导致了癌症的扩散。这时,受累的淋巴结也会肿大。因此,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是感染或恶性肿瘤。

    152.由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常有哪些特点?

    淋巴结肿大是一种病理状态,常常提示有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存在。导致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包括淋巴结本身发生感染(常见的有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结炎)和周围组织感染引起淋巴结肿大。例如,扁桃体炎、口腔炎症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时,可能有外耳道和头皮感染;上肢、肩、乳房、腋窝附近胸壁及背部等部位感染可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下肢成足部感染。

    因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起病一般较急,病情发展也较快,常伴有淋巴结疼痛或压痛,发热,皮疹等症状,且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153.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常提示哪些恶性肿瘤转移?

    除感染外,淋巴结肿大的第二个常见原因是肿瘤,包括淋巴结本身的肿瘤或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淋巴结。

    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常常是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患淋巴瘤和白血病时肿大的淋巴结质如橡皮,分散存在,能活动;晚期也可变硬,互相粘连而固定,但少见破溃。淋巴瘤尤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多,其次为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癌肿转移的淋巴结质地坚硬,高低不平,边缘不整,可融合并与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常见的因癌症转移而引起的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有:

    (1)颈部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面部、口腔、咽喉、甲状腺、食管等处的癌肿,尤其是鼻咽癌的转移。

    (2)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以腹腔脏器癌肿,尤其以胃癌、肝癌转移为多见。

    (3)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以胸腔或呼吸道癌肿转移为多见。

    (4)腋窝淋巴结肿大  可由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等转移引起。

    (5)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阴茎癌、睾丸肿瘤、直肠癌以及其它泌尿生殖器官肿瘤转移。

    由恶性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多见于中老年,可伴有肿瘤的其它表现;但有的恶性肿瘤,可无明显其它症状,一开始就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故中年以上,若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存在。

    154.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常由哪些疾病引起?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因其引起的疾病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1)若肿大的淋巴结大小均匀、质地柔软、压痛不明显,多提示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且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

    (2)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无疼痛,但质硬如橡皮。

    (3)白血病也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但以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且伴有发热、贫血、出血、易感染等白血病其它表现。

    (5)其它少见的病因有癌肿淋巴广泛转移、变态反应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等,除淋巴结肿大外均有相应疾病的其它表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