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一~三章

[日期:2012-11-22] 来源:  作者:盛永海 [字体: ]

 

       

 

    平衡针灸学概论

 

    平衡针灸学荟阴阳整体学说之萃,集神经免疫学说之精,取单穴疗法之特色,汇心理平衡之核心,达心理平衡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产生于临床,来源于临床,先后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近千次针感体验.76万人次的临床验证,全国31个省市三千多家医院的临床验证,证明了平衡针灸学是一种取穴少、见效快、痛苦小、疗效好、操作衡便、无副作用的针灸新技术。

 

第一章  平衡针灸学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科学.是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物质基础,形成了以针灸与心理一生理一社会一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突出了一病一穴、快速针刺、信息传递、即时效应、无副作用等特色。平衡针灸是以针刺为手段,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在大脑中枢的调节作用下,间接地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治愈疾病的单穴平衡疗法。

 

第二章  平衡针灸学理论来源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特点,是以明阳学说为基础,以免疫学说为根源,以神经经络学说为途径,以自身平衡为核心,摄生物全息之法,纳心理疏泄之术,博取众家之长,充舍滥竽之粕,广桔医术特色的一种础特疗法。现将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节  中医明阳整体学说

 

    人体自身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维持着正常的阴阳动态平衡。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有“脏脑相关”、“形神合一’’、“人体小天地”等论述,逮就构成了人体自身的整悻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破坏了阴阳动态平衡所形成的病理过程,必然出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整体反应原理(中医理论的核心)。人体各个局部的病变实际上是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疏,因为人体的体表与体内,脏与腑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根据体表的多种表现,从中探索和掌摄体内的病理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平衡治疗。平衡针灸学就是将病理过程的形成和消失归结为平衡失面达到重新恢复平衡功能动态变化。

 

    第二节  西医神经调控学说

 

    神经系统包括了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是调节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最高组织结构,在功能和形态上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整合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人体在生命括动中,通过感受器不断地感受内外环境的刺激,经周围神经、脊髓、脑干、间脑质、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然后再由大脑皮质经脑干、脊髓、周围神经至效应器的运动传导。大脑皮质、内囊、脑干在锥体交叉以上都有交叉支配功能。大脑皮质对于躯体运动的管理是通过锥体外系两条路线实现的,两者在机能上要相互协调,相互依赖,共间完成人体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冲动和管理对侧肢体的运动。平衡针灸学主要取于神经交叉支配原理和神经反馈信息原理,达到机体的自身调整、完善、修复的目的。

 

    第三节  生物全息学说

 

    生物全息学说是山东大学张颖请教授80年代初创立的一个生物学新学科。它的贡献揭示了一个与经络相对等的一种穴位分布的普遍规律,即穴位分布的全息律。因为“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任何部分都是整体的全息单位,部分等于整体,存在整体的性质和部分,在人体最大部分中所存在的也同样存在于最小部分.而达些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具体讲同样的穴位分布形式是在机体不间部位的重复。在人体穴位分布的全息律与经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交错着支配穴位的分布,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古着整体的全部信息。整体动态匡学认为人体具有自身的调节与控制系统,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效应。这是作者运用全息针刺疗法达到整体平衡消脒疾病的方法之一。在生物体内.每一个系统都能接收其它系统发来的信息,同时,也向其它系统发送信息,这就构成了不间全息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就产生了临床开展的一种全息针刺反馈控制技术,利用一个系统调节其他系统,从局部状况探索整体信息,以整体信息来治疗局部病变。通过反复探索、比较、提高,达到一针见效,也就是通连针刺产生全身性的治疗效应。

 

    第四节  经络系统学说

 

    经络系统是内连五脏六腑,外连肢节百骸,贯穿上下左右,沟通表里内外,将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系统。使机体保持着协调统一。间时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递信息的功能。人体是一个整体,遍过人体的经络系统——部为现代信息系统,达到经脉相连、阴阳贯通,维持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一旦“气之盛衰,左右倾移”,应_以上调下,以左调右”(《素问·离合真邪论茅)o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使阴阳自和,虚实得调,复归于平衡状态,此外,还有古代九刺中的巨刺针法、通道刺法、缪刺法等亦都属于此类范畴。《灵枢·官针》记载,“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以旁治中,以中调旁,由此及谴,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犹如网络纵横交错,分布全身各个部位,进一步揭示了经络在全身存在的形式及分布规律。通过针刺,畅通经脉,反馈信息,调其气血,恢复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探讨,吸收了其中的精华部分用之于临床,完全从整体出发,达到平衡为目的。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有持进一步探讨,其理论有持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平衡针灸学主要特点

 

    平衡针灸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特的取穴方法,独特的特定穴位,独特的临床疗效,形成了独特的技术特色。现归纳为十十方面作以简要阐述:

 

    第一节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平衡针灸学的治疗特点不是把针灸当作治疗的目的,面是作为一种手段,不是直接去治疗病人的疾病,面是间接去治疗病人的疾病。因为机体是一个整悻,具有自身的调节功能,并具有被动加强的特性,选择体表的某一特定穴位,通过针灸的外因刺激,间接地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莪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平衡的目的。

 

    第二节  突出人体信息系统

 

    平衡针灸学充分利用了人体信息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传统医学的经络系统和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因为神经系统具有当代最尖端、最完善的高级自动控制系统。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这个信息系统达到自身平衡的目的。

 

    第三节  突出单穴疗法

 

    平衡针灸学的取穴特点是单穴疗法。因为针刺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借助达种人为的刺激手段,间接达到自身平衡的目的。所以90%以上的病(证)均采用单穴疗法。但对个别病证亦可采用多穴疗法,但最多不超过35个穴位。

 

    第四节  突出即时效应

 

    即时效应就是一针见效。要求针剌的当时见效率应达90%以上,特别是发病时间短、病情轻的病人应一针治愈。对发病时间长、病情重的病人,一针绝对治不愈,但临床症状必须减轻。因为临床疗效不是决定于医生,而是决定于发病时间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年龄结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

 

    第五节  突出三快针法

 

    三快针法主要是突出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如果解剖清楚,手法熟练,用不到3秒钟。由于取穴不准,才留出3秒钟时间进行提插把穴找准。在临床中90%以上的病证均可采用快速针剌法。而对个别不晕针必须留针的息者酌情采用留针疗法,时间应为1-24小时不等。主要根据特殊穴位、特殊病人的心理来央定。

 

    第六节  突出针感效应

 

    平衡针灸学的针刺特点强调针感效应。不管采用什么手法,只要把针扎在要求的神经节段上,把针感扎出来(相当于得气)就可马上出针。针感产生效应,效应来源针感。传统针灸针剌手法较多,常见的有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平衡针灸不强调手法只强调提插把针感扎出来就可以。

 

    第七节  突出穴位非特异性

 

    通过大量的临床来看,穴位的分布区域,特刷是神经有一定的规律和范围.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必然给术者,特别是临床经验少的医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平衡针灸学的取穴特点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只要扎在要求的穴位或神经出现针感即可。

 

    第八节  突出穴名通俗化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突出了以部位、主治、功能来定名,便于推广、普及。如头痛穴、腰痛穴、胃痛穴、乳腺穴、升提穴等。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一用就灵。因为传统腧穴穴名之复杂,来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众多医家之手.穴名繁多各异,四百多个穴位,给临床普及带来极大困难。平衡穴位30多个,比传统4 1 6个穴位,减少了90%

 

    第九节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平衡针灸学首先突出了安全,避免了针刺损伤脏器和发生晕针等临床常见的针刺事故和副作用。平衡针灸学的取穴特点:90“在四肢(其它穴位均在有效安全部位),90%以上的病证采用单穴疗法.90“以上的病人不留针,减少了病人的恐惧心理带来的各种副作用。

 

    第十节  突出临床实用性

 

    平衡针灸学产生于临床,服务于临床。先有临床后有平衡针灸理论。然后用这种理论指导于临床。仅88年以来,门诊量突破3。万人次,有效率99%,临床治愈率86%,其中一针治愈率11%

 

    经过军内外举办新技术推广学习班68期,培养专业针灸人才三千余人,直接的和间接的社会效益超过五千万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