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研究

[日期:2012-11-22]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研究

  第一节  平衡针法治疗急性胃痉挛临床研究

    一、全息胃穴治疗急性胃痉挛I89

    1 994--1996年,笔者运用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平衡疗法,取第二掌骨单侧全息胃穴治疗急性胃痉挛患者189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I1  一般资料,木组病例189例,女性1 25例,占66, 13%,男性64例,占33. 87%。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7岁。病程均为急性发作,多为饮食与情志所伤而致。

    1Z  取穴及方法:全息胃穴取穴:患者取坐位,双手轻握,虎口向上,医者以左(右)手拇指指尖在患者右(左)手第二掌骨侧胃穴,以适中的压力揉压,患者自觉酸胀痛,甚至痛不可忍,此为压痛点。在压痛点进行常规消毒,以261寸针沿第二掌骨轴垂直方向快速刺A.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症状缓解为度。留针10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疼痛消失。取针用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2.疗效分析

    2.1  治疗结果;临床一次治愈1 85例,占98%;显效4例,占2%。

    2z  典型病例:

    1:陈某,女.20岁,工人。199487日就诊。主诉:午餐后半小时突然上腹部疼痛,追阃病史因吃生冷食物引起,呈阵发性疼痛+疼痛难忍。病人呈痛苦面容,有压痛,临床诊断急性胃痉挛.针刺全息胃穴(右侧).1分钟后症状缓解,留针20分钟后取针,疼痛消失,临床一次治愈。

    2:王某,男,40岁,干部。1995年元月10日初诊。主诉因情志不舒继而饮酒后胃部不适2天,服用健胃止痛药未见效,逐渐疼痛加重,伴有恶心,双手抱腹,痛苦面容。查体:剑突下压痛明显,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临床诊断胃痉挛。针刺全息胃穴(右侧)后症状缓解,留针10分钟,疼痛消失,临床一次治愈。

    3.讨论和体会

    急性胃痉挛一症属祖国医学胃脘痛之范畴,胃痛最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疼痛剧烈,病人十分痛苦。用生物全息平衡疗法治疗,针到病除,其作用原理是逐过信息反馈和病人自身留节,利用一个部位治疗另一个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留易安全,无副作用,道应性广,疗效快。对各种病症有独特的疗效,在应用中应遵循找准部位、步针的原则,留针期间保持一定的针感,能起到立竿见影之功效。实为解除人民大众疼痛最有效方法,为治疗痛症的首选方案。

    二、胃痛穴治疗急性胃痉挛60

    笔者采用胃痛穴(BP-HNs)治疗急性胃痉挛60例.疗效显著,理简要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10例,年龄162540例,26401 5,40岁以上5例。

    1.2  治疗方法:取穴;胃痛穴(BP-HNs).此穴位于下酒中央旁开0.5寸。

    提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采用283寸毫针l根,常规消毒后,以45度角向承浆穴方向斜刺,使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间时嘱病人深吸气,要求针感传至胃脘部,一般不留针。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笔者所现察的病例均为即时效应,即在针刺后胃痛症状消失,兼证缓解或消除为临床有效。

    2.2  治疗效果:60例均在针刺310秒钟内症状缓解,13分钟内疼痛消失。

    2.3  典型病例:张某,男性.1 8岁,武警北京总队某新训队战士。19941225日就诊,自述早饭时饭菜已凉,加之吃的较快,饭后即感上腹部不适、疼痛,后渐加重,疼痛难忍。检查:患者而色苍白,辗转不安,辗头汗出,胃脘部隆起,接之疼痛,腹软,诊断为急性胃痉挛,应用木法.患者感到有一股热流传至胃脘部,疼痛立止,一次治愈。

    3.体会

    应用平衡针法,具有简便易行、取穴步、病人痛苦小、见效快、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针利胃痛穴患者都能感到胃脘部有热感而痛止,如行针时嘱病人配合深吸气以利气血运行则效果更佳。

    第二节  针刺治疗胃下垂98例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木组9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68例,女30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5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年。症状:饭后脘腹痛满,胀急疼痛,呈坠痛,平卧时疼痛减轻或消失,站立或活动时加重,伴有精神倦怠,不思饮食,暖气,恶心呕吐,消瘦,舌质紫红,或有瘀斑、瘀点,脉象缓细,钡餐造影示;胃下垂。

    2.治疗方法

    2.1  取穴:腹痛穴(BP-LEs)相当于传统腧穴足三里,肾病穴(BP-LEp)相当于传统腧穴三阴交,配太溪穴。

    2.2  方法:双侧穴位局部常规消毒,以平补平泻法针刺腹痛穴1.5寸左右,肾病穴1寸左右,配刺太溪穴0.5寸,间隔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2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脘腹痛满、坠痛消失,全身不适症状消失,钡餐造影示胃全部恢复正常位置,好转:脘腹痞满、坠痛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改善,钡餐造影示胃位置有所恢复}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本组98例经一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78例,占79. 59%.好转1 7例,占17.35%,无效3例,占3.06%,有效率为96, 94%

    第三节  针罐治疗胃及十二指

    肠溃疡30例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0例中,男1 8例,女1 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者3年,最长者25年,病程10年者最多。有多次出血史者6例。

    1.2  治疗方法,取穴。针刺腹痛穴(BP-LEs)相当于传统腧穴足三里穴、肾病穴(BP-IE)相当于传统腧穴三阴交、胸痛穴(BP-UEr)相当于传统腧穴内关;拔罐取脾俞、胃俞。腹痛穴和肾病穴交替针刺治疗。操作方法:选用3213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先刺人双侧胸痛穴,行针侍针感向双侧肘部传导时留针30分钟。然后,取右侧腹痛穴、左侧肾病穴针刺。对腹痛穴运用强刺激手法,待针感传导至大腿根部时,留针30分钟。次日仍取双侧胸痛穴.但腹痛穴取左侧,肾病穴取右侧,依次进行交叉取穴。对剧烈疼痛之实证初期患者,用多泻少补手法;对体虚或久病患者采用少泻多补。针刺结束后,让患者取俯卧位,在背部脾俞、胃俞闪火法拔罐,留罐20分钟。嘱患者注意饮食。每日1次.1 0次为一疗程。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基本痊愈:疼痛和龛影消失,排空时间正常,显救:龛影消失,部分症状好转;有效:较治疗前有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30例中,基术痊愈12例.占40%*显效:lo例,占33%;有效5例,占17%;无效3例,占1 0%。总有效率为90%

    2.3  典型病例:王某,男.42岁。1 99466日初诊。主诉:右上腹部疼痛,腹胀,吐酸半年。经胃镜和X线检查诊断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服用中西药物效果不佳。用上法治疗一疗程后症状消失。再经检查.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面消失,恢复正常。平时注意饮食,至今未复发。

    第四节  单穴疗法治疗胃肠疾患1 28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胃肠疾患者,共1 28例,男性76例,占59. 38%.女性52例,占40. 62%1年龄最小的7个月,最大者78岁。

    2.治疗方法

    取穴:针刺腹痛穴,配咽痛穴、足三里穴。

    原则:每次取l穴,最多不超过4穴。

    方法;对于急性病人提插捻转之补泻手法为主。对于慢性病人,特别是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采用平补平泻之手法为主。每天1次,小儿及急性患者不留针,年老体弱者,留针1 520分钟,每5分钟捻转1次.7次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对于慢性病者半年以上随访无复发,共88例,占68. 75%}显效,临床症状基木消失或偶有发作23例,占17. 96“;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发作减少12例,占9.37%}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5例,占3- 91%

    4.典型病例

    1:赵某,男,54岁,农民,天津市武清县人,1 983420日就诊。代述夜里1 0点因痛而醒,疼痛逐渐剧烈,辗转反侧,坐卧不安。查:患者腹部轻度紧张,无明显压痛点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呻吟不止,辗转不停,堆以配合检查。快速针刺腹痛穴,采用提插手法强刺激,患者突然有触电样感觉,上达背部,下至足底及趾尖,即刻出针。此时疼痛消失,肠鸣音基本正常,无任何不适,现察‘1小时未发作而愈。1周后随访未再发作。

    2:张某,女.62岁,天津市宝坻县人。主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9天,患者于9天前腹泻呈水样,每天腹泻78次,可进少量流食,近几天大便次数增加,不能进食.大便呈咖啡色,偶有抽搐。经大便等检查确诊为出血性肠炎,服用黄连素、痢特灵、苯乙哌定、维生索C等.肌注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效果不佳,来求针刺治疗。选穴右足三里、左腹痛穴、右咽痛穴,每天1次。由于年老体弱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间歇捻转,每5分钟1次,共针3次。上述症状全部消失.1周后随访,患者一切情况良好,已开始正常的家务劳动。

    3:董某.男,32岁、天津市武清县人.1 982926日初诊。自述:腹泻伴轻度腹痛半年余。病史:半年多来一直腹痛腹泻,展起即泻,每天腹泻24次,经多次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久治不愈,曾用各种中西药物疗效不佳,求针剌治疗。选穴:足三里、腹痛穴。采用交叉取穴,交替针刺的方法,用捻转补泻手法,先泻后补,留针1 5分钟,间歇捻转,每天1次,经12次治疗、腹部无任何不适,未再腹痛、腹泻,临床治愈。随访10年未再复发。

    4:赵某,男.25岁,1 983725日就诊。自述红白粪便4天。几天来一直泻痢伴阵发性腹痛,腹痛即便,每天10余次,服用西药2天,效果不佳,即来诊治。取穴:左足三里,右腹痛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当针感达足底时改为平朴平泻1分钟。次日复诊,昨天只便1次。治疗同前.27日复诊,未再腹痛腹泻,无需治疗,1周后随访未复发。

  第五节  平衡针灸治疗胃肠功能紊乱2 8

    胃肠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胃肠综合征的总称。本病是由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胃肠功能(主要包括运动功能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笔者于1994年以来,运用平衡针灸疗法,以针刺肩痛亢(BP-LE6)、胃痛穴(BP-HN4),失眠穴(BP-LEs)治疗胃肠功能紊乱28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8例中,男性1 2例,女性16}年龄最小19岁,最大62岁;发病时间最短6十月,最长2年。

    1.2  诊断要点:

    1.2.1胃肠道症状,反酸,暖气,厌食,食后饱胀,上腹不适,呕吐,腹痛,腹泻,肠鸣。

    1.2.2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失眠,胸闷,忧虑,倦怠,盗汗,遗精,神经过敏等。

    1. 2.3  必要时可利用胃液分析、纤维胃镜、胃肠钡餐造影等检查,以除外各种器质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平衡针灸治疗组;取穴,胃痛穴(BP-HN4).失眠穴(BP-LEe).肩痛穴(BP -LEs)1 0次为1疗程,每周3次。

    西药对照组:药物组成,普鲁苯辛15mg.每日3次;安定2. 5mg.每晚1次,谷维素lOmg,每a3次。10天为1疗程。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自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进步;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效果:平衡针灸组:临床治愈12例,占42- 85%.显效14例,占50}无效2例,占7.15%。有效率92, 85“。

    药物治疗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2例,无效17例。

笫六节  神衰穴治疗中老年人习惯性便秘40

    中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多由于气血两虚所致,不适于长期服用泻药;同时老年人多患心、肺疾病,排便时不宜过度屏气用力。笔者取神衰穴(BP-Aa)相当于神阙穴拔火罐并加用中药贴敷治疗40例.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例中男女各半,年龄在4976岁之间,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25年。均需服中、西导泻药才能排便。

    1.2  冶疗方法:

    1. 2.1  拔罐法;让病人仰卧,取大号火罐,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罩于神衰穴上,留罐23分钟,使其局部充血最好,隔日1次.3次为~疗程。

    1.2.2  贴药法:药物主要成分:大黄、山药、元胡、黄芪等份研末用麻油调成糊状。当神衰穴取罐后,将中药糊贴敷于脐上,用胶布固定6小时以上。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一疗程后可顺利排成形软便,2月.内未复发;显效;排便顺利,但在2月内复发,需再治疗方有效l无效:经两个疗程治疗无明显效果。

    2.2  治疗结果:本组40例中痊愈者28例.占70,7}显效者11例,占27,5必;无效者1铡,占2.5l总有效率97. 5%

    3.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脐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又是肾间动气之处,故神衰穴与脾、肾、胃关系最为密切。用拔火罐法加药物敷脐均通过脐部由经络循行迅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的作用。拔罐后使脐部血管扩张,甚至部分毛细血管破裂有小出血点,有利于药物吸收弥散,能迅速发挥药性。同时还刺激脐部神经末梢,调节内脏神经功能,促进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利于排便。中药大黄清大肠实热、消炎,山药可健牌补肾固后天之本;元胡理气止痛;黄芪补中益气。诸药词合贴于脐上,药性循经络吸收,去大肠热,补气血虚,治疗便秘作用迅速且柔和。长期使用还可激活体内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

  第七节  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急性腹泻63

    笔者自1987年至今,根据脐部生理特性,运用中药贴敷脐部治疗以小儿为主急性腹泻63例。治愈60例,治愈率达95. 24%。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治疗方法

    丁香、肉桂、吴茱萸、五倍子、苍术、术香各等份。共研细粉,过筛装瓶密封备用。临用前根据患几年龄体重取紫皮蒜25瓣烧熟将蒜捣烂如泥,取适量药粉馄匀,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敷塑料布用胶布固定封严,每12小时换药一次,中间停2小时继续用药。对轻度脱水无呕吐者给口塑补液盐(上海第二十一制药厂生产)。对有中、重度脱水者给予输液补充水、电解质的间时再用此法治疗。

    2.疗效分析

    2.1  评定标准.痊愈:用药1^-3天大便次敷减少到每日一次,症状、体征消失,便镜检正常。无效:用药7天,塑泻减轻,症状、体征无改变,便镜检无变化者。本组63例中有60例痊愈,占95- 24%。

    2.2  治疗结果z用药1天内痊愈者24例,2天内痊愈者21,3天内痊愈者15例。无效者3例。占4.76%。以上可见,病程越短,用药次数越步,疗效越好。

    2.3  典型病例.刘某,女,4个月。因受凉,塑泻,每天1 2l4次共3天,便呈黄绿色水样便,精神差,奶水不进。有轻度脱水征。外院给鞣激蛋白,抗前治疗无效,前天就医。经检查患儿体温37,4 C.精神欠佳,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腹部膨隆,拒按,肠鸣音亢进。便镜检脂肪球卅,少量白细胞。血常规正常,诊为婴儿急性腹泻。当天下午2点绐中药敷脐。夜里8点便次数减少到3次,体温正常,精神好同时治少量口腹补液盐.再继续用药一天.脱泻停止,能进奶水,便常规无异常,两天治愈。

    第八节  升提穴治疗秋季腹泻32

    腹污一般多因急性消化不良所致。患者溲短,便次增多.一日数次,甚至数十次,轻者乏力,重者腹水。

    1.治疗方法

    主穴升提穴。操作方法:取艾条1支,1.528号毫针1根,先针长强,进针0.51寸后留针不动,再把艾条点燃,在升提穴悬灸40分钟,温灸穴位,患者感到全身舒腹,渐渐A睡,疗效极佳。

    2.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28例,占87. 5%。好转4例,占i2- 5“。总有效率1 00%。

    1.张某,女.32岁,腹泻水样便,日1 0余次。面色苍白.眼窝下陷,发病15日,患四环素、肌注黄连素2天无效。按上述方法治疗1次后,泻止渐愈。

    2:刘某,男.42岁,腹泻稀便,日夜无度。先针长强.次针升温穴40分钟后.污即止,次日大便成形。

    3.讨论

    此方法为前人经验,原用治疗肛门下坠,参考有关医糊,此穴能温阳升陷,可治医晕、休克、脱肛等症,直接刺激肛门神经.使松弛坠泻的肠道组织与肛门收缩肌处于平衡的正常状态,故而能迅速止泻而康复。升温穴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长强穴能通调督脉.现肠疗痔,可治疗脱肛诸疾患,现根据平衡针的原理,移治腹泻。

    中医认为升提穴为诸阳之会,有不可多受的告诫。然而悬灸取其温煦之力,使全身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实践经验,多灸无任何不良反应,而且病情能得迅速恢复。

    第九节  神衰穴治疗肠激惹综台征58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9例,女1 9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42岁;病程般短15天,最长1 6年。

    1.2  治疗方法;选穴.神衰穴(BP-A3)相当于神瓣亢。嘱患者仰卧位,暴露脐部。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三头火针。术者以右手持火针针柄,左手持酒精灯,将酒精灯靠近取穴部位.将火针在灯上烧红,对准穴位作浅表点刺,每次点刺2针,隔日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之同隔3日。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痊愈:腹部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次敷,形状恢复正常。显效:腹部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形状明显改善。有效;腹部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形状改善。无效:塑部症状、大便次数与形状均无改善者。

    2.2  治疗结果:本组58例中,痊愈46例,占79. 31%;显效6例,占10. 34%.有效4例,占6.90%I无效2例,占3.45%;总有效率96.55%

    2.3  典型病例:李某,男,29岁,干部,于1 99191 3日初诊。主诉;腹痛不适、腹胀、肠鸣、腹泻6年余。常因进食冷饮而加重,有时大便呈水样伴脐间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音亢进。曾在当地市医院诊断为“慢性肠炎”,绐予黄连素治疗,症状无好转。腹部稍有受凉,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时溏时泄,每日56次。粪便镜检正常。诊见;精神不振,而色无华,肠鸣音略强,腹凉肢冷,舌淡脉弦细。证属:脾肾阳虚型。采用三头火针点刺神衰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7次,腹部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形状明显改善,经治疗2个疗程,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肠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功能性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常有腹部症状和大便改变。过去称此症为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等,均不够全而和正确。实际上本症没有炎性病变,而且功能紊乱也不限于结肠。

  第十节  针刺配台红外线治疗膈肌痉挛45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红外线治疗膈肌痉挛45例,收到满愈效果,现小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5例中,男4 1例,女4例,年龄最小1 3岁,最大78岁;病程短者1天,长者8十月。

    1.2  治疗方法:主穴:痛经穴(BP-A1)、胸缩穴(BP-UE5)。配穴:腹痛穴(BP-LFs),有肝郁气逆者加头痛穴(BP-LEii)。操作方法;采用一般毫针,痛经穴从丁向上平刺12cm.加照红外线,灯距50cm;胸痛穴直刺0.8crn,用平补平泻法,腹痛穴直刺23cm,用补法,留针20分钟,中间行针1次。

  2.疗效分析

    2.1  治疗结果:治疗痊愈128例.21 1例.33例.43例。总有效率达loo%;。

    2.2  典型病例:陈某.男.67岁。患鼻咽癌住院,因化疗及情志不畅而诱发膈肌痉挛1 0天余,呃逆频发,每间隔1分钟发作1次,影响饮食的休息,曾肌注胃复安治疗无效。经上述方法治疗1r次症状控制,巩固治疗2次,1r周后随访未见复发。

    3.体会

    膈肌痉挛多因气部、寒邪、食滞、中焦虚寒、下元亏损、病后虚赢,致使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痛经穴具有宽胸降气之功效。气眉阳,针刺此穴加红外线,可温阳行气,使阳气温顺,运化有司。红外线的温热作用还可降低肌肉纤维中神经纤维兴奋性,松弛平滑肌,从而缓解隔肌痉挛。胸痛穴有较强的和胃降道之功,另外腹痛穴有旺盛气血和促进循环、增强抗病能力、解除平措肌痉挛的作用。因此采用针刺痛经穴、胸痛穴、腹痛亢配合红外线治疗呃逆疗效显著。

  第十一节  平衡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28

    笔者自93年参加王文远教授举办的平衡针灸学习班之后,经过2年多临床实践,体会很深,以平衡针灸理论作为临床指导,大胆创新,在临床中解决了许多疑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用平衡针灸治疗顽周性呃逆症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81岁。病程最短者10天,最长者60天。本组病人多为其他慢性疾病病变过程中并发的顽固性呃逆者。

    1.2  中医证型:胃寒型11例,占39.3%:胃火上逆型7例,占25%;气机郁滞型2例,占72%;胃阳虚型5例,占17.8}胃阴不足型3例,占10- 7%

    1.3  西医病种:胃肠病8例,占28.6%;肝胆病14例,占50%}心血管病4例.占14.3%;其他2例.占7.1%。

    1.4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中平穴(BP-LEs)、天枢穴(双)。配穴:按病情可配合用太渊穴、大钟穴等。取穴原则:男左女右。

    手法:患者取平卧位,暴露膝关节下部和腹部,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3寸毫针一根,先取中平穴,行直刺23寸,用提插捻转强刺激23次,针感传导足尖为宜,得气后不留针。再取配穴行直刺0.52寸,平补平泻得气后.均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留针期间囊患者多用腹式呼吸,病人觉有肠鸣音为佳。每日针刺1次,1 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l2天。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治愈;呃逆止且一个月内未复发。显效:呃逆止且IO天以内未复发。有效:呃逆不止但呃逆减轻或间歇延长。无效:呃逆来止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本组28例病例中,临床治愈22例,占78.6%;显效4例,占14.3%;有效2例,占7.1%。总有效率100%

    2.3  典型病例:

    1:张某,男,65岁,通休干部。1 994411日患肝硬化腹水,经过1个月治疗,腹水基本消失.但第2天开给呃逆不止,用不同方法治疗,均未见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症状越来越重,后经人介绍来我院治疗。刻诊。呃逆声低徽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而干、有纹裂,脉细数。辨证:元气亏虚,胃阴不足。由于前些时用利水剂后,津液大伤,燥热内生,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导致胃失和降。用平衡针法,取中平穴(左)直刺快速接转强刺激23次,出现针感后不留针。同时取天枢穴(双).赢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1天,呃逆减轻且间歇明显延长。次日,在上法基础上配用大钟穴滋肾摄纳,以助胃气下降,呃逆明显减轻,连续治疗5天呃逆痊愈。3十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2:李某,男.7 1岁,农民.9531 0日收入我院内科,病史:慢性胃炎20余年,脑血栓3月.呃逆21天,请中医会诊。刻诊;呃声低微无力,而色谈白,气不得续,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辨证属脾胃阳虚,治以平衡针法,取中平穴强刺激,以点带面,以阳调阴,激发全身调节功能。刺天枢穴平补平泻.以和胃降气,连治3次,呃逆消除。

    3.讨论及体会

    呃逆古称“哕症”,西医称膈肌痉挛,多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以喉间呃逆连声,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其轻证不给面愈,但其重证往往与其他病一起出现且比较顽固。若久呃不止,可使元气大伤而成危重证。中医认为“胃气以降为顺”,若寒气积蓄于中,燥热内盛,气郁痰阻,气血亏虚等种种原因,均可导致胃失和降。此外肺失宣降也可影响胃气顺降,因手太阴肺经之脉还循胃口,上瞩属肺,肺胃之气同主肃降。故两脏在功能上互相促进,在病理上也互为影响,且膈居肺胃之间,当各种致病因素乘袭肺胃之时,亦每使肺间之气不畅,故胃气上逆时拄往断续冲击喉同而引起呃逆之症。故早在《内经》中已有呃逆为上中焦病之说。如病探及肾,则多为肾气失于摄纳引动冲气上乘,挟胃气动脶所致的呃逆症。《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病探者其声哕”。综合上述,呃逆症是在各种病理因素影响下,体内阴阳气机逆动而不顺平的综合症状之一,并不是单纯的胃病,而是与肺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故本病症的治疗原则多从病因机理着手,治疗的关键在于正确的辨证,选准穴位及手法得当。我们认为:呃逆虽然是足阳明胃经的表现,但其产生多与肺肾之经气调节失常有关,这也可以说是人体内一种阴阳经气平衡失调的表现。于此采用平衡针刺疗法,在以阳调阴,以阴调阳的原刚下,选用足阳明经中的中平穴为主作为治本症的特定点,以点带而,激发强化体内防御系统功能,促进阴阳平衡。配合天枢穴(双侧、胃经穴).以和胃降逆。辅助配穴,接病情可选取:太渊穴(肺经穴).以宽胸降气,可助胃气和降。大钟穴(肾经亢).补元摄结以助肺胃之气顺降。以上诸穴相配应用则有一阳一阴.阴阳经气互以为用。若手法得当,就能很快起到调整阴阳经脉气机,增强胃气下降而达到平呃的目的。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顽固性呃逆症.无论寒热虚实,必需正确辨证,选准穴位,手法得当,才能取得瞒意的治疗效果。

    第十二节  耳针加消炎镇痛仪治疗胆石9 2

    笔者采用耳弁加消炎镇痛仪治疗胆结石症92例,治愈21例,占22.8“.总有效率95.  15%。中药对照组30例,治愈4侧,占13. 33%,总有效率占9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Z2=49.1P<O, 05)。现简要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耳针治疗组:92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61例。属胆囊多发性结石74例,胆囊单发性结石14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胆囊内结石直径在0. 5cm以下者20,0. 61. Ocm44例,1.1 \-1. Scm以下者23例.1.6cm以上者5例。

    1.1.2  中荮对照组:30例,男1 8例,女性1 2例。眉胆囊结石21例,肝内胆管结石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耳针治疗组:取穴:肝,胆、胃、十二指肠、内分泌、肾上腺,神门,随症加减。将带有王不留行籽一颗的胶布粘在所取耳穴上.嘱患者每餐后及睡前自行按压1520分钟,使耳廓发热、胀痛,每天换1次.4次为1疗程。配合使用消炎止痛仪,将一组电极放置在痛点(阿是穴).前后对置。另一组电极放置在患侧的足三里穴,左右对置,强度可根据病人耐受性增减,治疗30分钟,每周2次,共4次,治疗期间,可大量饮水,并增加运动量。

    1.2.2  中药对照组:金钱草30g,茵陈15g,枫壳15g,木香6g,白术16g.鸡内金6g.牛膝6g.甘草6g。每日1剂,共4剂.

    2.疗效分析

    2.1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系疾病(1976, 10)会议所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经大便排出结石或造影证实胆道内结石阴影消失者。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或排出部分结石者。无效;症状体征不变.未排石者。

    Z2疗效比较:

    2.2.1  耳针治疗组;治愈21例,占22- 83}显敷37例,占41zz%;好转30例,占32, 61I无效4例,占4.35%

    2.2.2  中药对照组:治愈4例,占13. 33%;显效8例,占26, 67%;好转15例,占50%F无效3例,占lo%。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相比Xz49.IP<0. 05,有显著性差异。

    2.3  典型病例z陈某.男,31岁,干部,患者因胆石症在本院行胆道手术2年,术后间歇性右上腹疼痛。检查:腹平软,右上腹可见纵行切口疤痕.无压痛。B超示.胆总管、左肝内胆管结石。诊断:胆道术后胆石症。用耳针加消炎止痛仪治疗3次后,自感症状消失,经造影证实。胆道内结石阴影消失。

   3.讨论和体会

    耳穴位于耳廓上,耳廓与全身脏腑经络赢接相通.当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穴的肝、胰、胆时,胆囊产生收缩,胆总管有不间程度扩张,使胆囊和胆总管蠕动加强,刺激胆计分泌和松弛奥狄括约肌,从面达到排石的目的。

    第十三节  针刺治疗术后胃无力症21

    我院从19895月~19963月.采用双侧腹痛穴(BP-LE5)相当于足三里穴、胸痛穴(BP- -UEs)相当于内关穴交替穴位注射治疗术后胃无力症,取得满意约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 1例,男1 5人,女6人;年龄在2366岁间,平均年龄445岁。患者中施行胃大部切除术1 4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2例,脾切除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全组患者出现症状后均经x线钡餐或胃镜等检查证实无机械性梗胆存在,并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出现至请针灸科会诊最短时间为9天,最长的为20天,平均14.5天。

    1.2  治疗方法;取穴胸痛穴、腹痛穴。用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液Img.穴位消毒后,首先注射左侧腹痛穴,当进针后找到有明显麻胀感时,抽无回血.采用强刺激,快速注入药剂半量。尔后将剩余药剂半量同法注入对侧的腹痛穴内。次日改用右侧腹痛穴和左侧胸痛亢内注入.每日交替使用。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经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呕吐及上腹部胀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能正常饮食者为痊愈;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但食后尚有上腹饱胀不适,需服用胃动力药物维持数日者为有效;经治疗症状体征无变化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本组21例,痊愈1 7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 00%。其中临床症状消失最早的为17小时,最迟的为4天。

    2.3  典型病例:仉某.男.60岁,农民,1 99541 2日因“壶腹部恶性肿瘤”在我院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5天,停胃肠减压,次日予流质饮食后感腹部胀痛不适,并出现呕吐,呕吐物为所进食物及胆汁样液,每次呕吐后方感腹胀痛舒缓。予口服吗丁啉、普瑞博思等药物未效,呕吐渐频繁,胃脘部“振水音¨明显。术后8天.再置胃肠减压,并胃管内注人上述药物及其它综合治疗措施未效,二次剖腹探查证实无梗阻,但症状依旧存在。再次手术后7天请针灸科会诊。我们采用了肠斯的明穴位注射3夭后,肛门排气,且有多量稀便排出,呕吐及上腹胀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故拔除胃管,正常半流质饮食,3日后痊愈出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