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九章 平衡针灸的实验研究

[日期:2012-11-22]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九章  平衡针灸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针刺臂痛穴对大白兔下肢软

    组织损伤修复的影响

    臀痛穴是肩贞穴上l寸,相当于人臂丛神经的神经于丛,在部队训练伤2560名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它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平衡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揭示针刺相应神经组织具有治疗疾病的客观依据,我们设计如下动物实验。

    1.实验材料与方击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实验用白兔(60只)均由北京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雌雄不限,体重1.41. 75kg.随机数宇表法分组设计。

    1.1.1  A组为软组织损伤对照组,30只,再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A1为损伤后2小时组;A2损伤后1天组{A。损伤后4天组;A。为损伤后7天组;A.为损伤后10天组。

    1. 1.2  B组为损伤后针刺治疗实验组,30只,再随机分为5组。B.为损伤后即时治疗2小时组;Bz组为损伤后治疗l天组f B3为损伤后治疗4天组;B为损伤后治疗7天组;Bs为损伤后治疗10天组。

    1.2  实验方法:

    1.2.1  软组织损伤模型将实验架上用兔左下肢8%NazS脱毛,固定在特制的实验架上,采用固定的高度和打击力度,致伤兔左下肢内侧皮肤及肌肉组织。

    1.2.2  针刺方法:选穴:臀痛穴。此穴位传统腧穴肩贞穴上1寸。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法——左侧损伤取右侧臀痛穴,右侧损伤取左侧穴位。针刺特点:臂丛神经。针刺方法:采用129号毫针0. 3cm.针感以针体剌臂丛神经后出现不自主的上肢抽动为止。

    2.标本采集与测定

    2.1  白兔患肢活动受限症状缓解的观察,白兔左大腿内侧打伤后,行走时患肢抬起不着地,以四肢着地跳行为症状缓解。

    2.2  患肢水肿程度测定,在用NazS(80)进行兔左下肢脱毛,测其体积,并做测量记号,在麻醉取标本前再次测量其体积,两者差即能反映出患肢水肿情况。

    2.3  白兔用戊巴比妥钠( 25mg/kg)麻醉后固定在手术操作台上,取患肢受伤部位皮肤与肌肉组织(0, 5cm×0.Sem)。用1 0%福尔马林固定,经脱水固定,石腊包埋、切片,通过苏术精一伊红染色.moillory I染色Gomory醛品红染色,观察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

    3.蛄果

    3.1  ①患肢活动受限症状缓解情况比较.A组动物在损伤后2小时,有3只恢复四肢着地行走.10只于6小时后恢复四肢着地行走,1 7只在24小时后恢复四肢行走,而B组损伤针刺治疗后,2小时内恢复四肢行走1 2只,于6小时后恢复行走者14只,测下4只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活动。◎水肿体积的比较见1

    3.2HE染色镜下可见,正常兔表皮层较薄,约23层细胞,真皮内以纤维为主,细胞成分少,纤维排列无跳律,纵横交错,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呈棱形,细胞核小,血管少,毛囊、汗腺、皮脂腺结构可见。

    3.2.1  伤后2小时,对照组内各小组与之对应的实验组各小组无明显差异}伤后l天对照组在肌层可见大量的红、白细胞.白细胞以中性分叶核为主,说明伤后组织内大量的炎症细胞集中出现,实验组Bz可见炎症分散。

    3.2.2  伤后4天,实验组B3组表皮内棘细胞增多,真皮内毛细血管轻度增多并扩张充血,纤维细胞转变为成纤维细胞,胞体、胞核变大,损示成纤维细胞分泌功腺活跃,对照组A,,真皮内纤维断缓细小,以纤维细胞为主。仍有少量弹性纤维断裂现象,新生纤维细小.说明弹性纤维的生长明显的低于实验组。

    4.讨论

    平衡针灸在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中已经证实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并在全军进行大而积推广。本实验结果提示平衡针灸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促进其愈合具有良好效果。其原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来证实。①针刺治疗能够刺散脑啡肽释放,增加对机体的而受量,缓解疼痛。对受损部位的动物因疼痛的减轻促使其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固环.使局部致伤因子及早排掉,促进组织修复。②组织细胞的损伤必然会导致细能膜层的受损,使细胞内阳离子浓度梯度破坏,尤其是Ca2+内流增多,使胞内Ca2+ 浓度升高,引起细胞水肿变性,而针刺治疗可以调整细胞内钙离子活动值的作用可能与细胞膜对Ca2+转运功能的恢复有关。对软组织损伤,尤其是肌肉组织损伤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③针刺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炎性细胞及淋巴细胞在损伤部位局部聚集,减少其在损伤部位致伤作用,有利于损伤的修复。

    本实验结果表明,组织损伤后即时给予针刺治疗,能够减轻局部疼痛,有利于患肢的早期活动,本组实验伤后即给予针刺治疗.B组白兔的活动受限就较A组明显减轻;从损伤组织修复过程来讲,针刺治疗组进行明显优于对照组,客观地证实了平衡针灸的技术效应。

    本项研究进一步证实针刺神经系统,可以损高机体对软组织损伤机体的修复功能,同时进~步证实传统针灸原则中的交叉取穴方法是正确的。

    第二节  针刺臀痛穴对软组织损伤修复

    过程中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

    通过针刺白兔臀痛穴,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时间点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来证实平衡针刺治疗在软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的选择与分组;用北京医科大学动物部损供的同种大白兔60只,雌维不限,体重1.41. 75kg,颗较饲养,自由取食和饮水,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一周再进行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设计.A组为对照组30只,再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Ai为损伤后2小时组,A2为损伤后1天组,A。为损伤后4天组,A,为损伤后7天组.As为损伤后1 0天组。B组为实验组即损伤后针刺治疗组30只,再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B1为损伤后即时针刺治疗2小时组,B,为损伤后针刺治疗1天组.B、为损伤后针刺治疗4天组.B.为损伤后针刺治疗7天组.B.为损伤后针刺治疗10天组。

    1.2  实验方法:

    1. 2.1  软组织损伤模型的建立:将实验用兔左下肢用NazS脱毛.固定于特制的实验架上.具体方法如下:将一重800g的金属物,用丝线吊在45Cm高处,将兔左下肢内侧肌肉丰厚处固定在打击点上,然后剪断丝线,金属物自由落下,致伤兔左下肢。

    1.2.2  取穴与针剌方法:取穴,臀痛穴(相当于上肢传统腑穴肩贞穴上1寸).此穴为临床经验穴。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下肢臀部较组织损伤取左侧穴位,左下肢臀部软组织损伤取右侧穴位。针刺方法:采用291寸毫针直刺o30, 5cm,经过提插出现前肢不自主抽动为准,不留针。致伤后即时针刺1小时,其后24小时,96小时.1 68小时.240小时各针刺1次。

    2.标本的采集与测定

    兔左下肢用Na:S脱毛后,首先测量左下肢体积,并散测量记号.在行麻醉取标本前,再次测量左下肢体积,前后体积变化可说明水肿程度。再将兔固定于手术操作台上,取患肢损伤部位皮肤及肌肉组织0. 5cm×0.Scm.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脱水后用石蜡包埋,做连续切片,厚度为5 μm.染色后进行光镜观察,在相间的取材部位取0. 3cm×0.3cm标本,用3%戊醛掖固定,切片进行电镜观察。

    3.实验结果

    3.1  两组实验白兔在左下肢损伤后,其体温及食量无明显改变,两组白兔左下肢受伤后活动受限情况存在明显不间,治疗组B组明显较A组轻。两组动物左下肢水肿情况存在明显差别。

    从术肿变化情况分析,损伤后2小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白兔左下肢水肿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损伤后一天水肿达高峰,针刺治疗组明显较对原组轻(P<0.01),损伤后4天、7天、10天,两组间水肿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0.05)o

    3.2  病理改变比较:伤后2小时,实验白兔标本可见皮肤下及肌层间有大量红细胞渗出,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伤后1天.对照组Az皮下及肌层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渗出,白细胞以中性分叶棱为主,说明伤后组织内大量炎细胞集中出现,治疗组Bz,炎性改变相对减轻,症状改善。

    伤后4天、7天,B3B。可见表皮内棘细胞层增厚,棘细胞增多,肌层间红细胞明显减少,成纤维细胞开始增多.固相对应的A,、A。组,组织修复情况比治疗组差。

    伤后第10天.A5B5比较.肌层间的红细胞、毙性细胞渗出吸收情况基本一致,B5组的成纤维细胞排成行,表皮内棘细胞层仍比A 5多。

    3. 3  修复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比较:肌原纤维为横纹肌细胞的基本成分.由肌球蛋白(粗肌丝).肌动蛋白(细肌丝)以特定方式排列组成,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肌原纤维呈现双屈光性暗带(A).单屈光性亮带(I带).两带交替排列成横纹,肌纤维间有纵行排列的线粒体。

    两组动物在各时间点超微结构改变比较:AiBi比较,两组均存在肌细胞水肿,肌原纤维断裂,但没有明显差异。AeBz比较.Az肌细胞肿胀加重,肌原纤维断裂明显,线粒体数量减少,有融合增大现象。 AaB3比较.A3肌厚纤维数量减少,肌纤维间线粒体可见融合增大成空泡,B各标本提示较A3线粒体数量较多,且变性较少。A;与B4A;与B;比较.A.、A。的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原纤维各带不清楚,线粒体数量有所增加,排列不规财。B4B5组各标本提示:肌原纤维结构尚清楚,也存在不同程度排列紊乱,线粒体较规财沿肌原纤维排列。

    4.讨论

    臀痛穴为平衡针灸学中治疗下肢臀部软组织损伤的一个有效特定穴位。除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外,还可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损伤等多种疾病。

    目前有关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发现的与损伤修复有关因素有:机体免疫,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症状的缓解状况等等。

    本实验结果,提示针刺治疗组白兔的患肢症状的缓解、修复过程中病理、超微结构改变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从而证实了针刺的治疗作用。

    有人从理论上分析,肌肉损伤后细胞内的Ca2+平衡紊乱,胞浆Caz+浓度增加可使骨骼肌机能下降及其超微变化,有实验证明针刺能够恢复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正常代谢,改善肌细胞的功能,从而加快细胞超微结构修复,使软组织损伤尽快好转。

    总之,针刺治疗通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对细胞内环境的调节等.能够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与笔者从事近万例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相一致。

    第三节  针灸调节11- 2-IFN -NKC

    免疫网络的研究

    五、六十年代以来,不断有资料表明,针灸对白细胞、巨噬细咆,TBK淋巴细胞等细胞免疫及免疫球蛋白、杀菌素、补体、溶菌酶、调理素、备解素等体液免疫功能都有促进和调节作用。近几年,针灸工作者叉对针灸调节IL2-1FN -NKC免疫网络进行了大量实验与临床的研究.为针灸防治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IL-2 -IFN-NKC免疫调节网络的概念与功能

    IL-2T琳巴细胞受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它除了能维持T细胞长期分化增殖,还具有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B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分化与增殖、诱生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IAK)和干扰素(IFN)、增强NK细胞、LAK细胞和淋巴细胞对肿瘤和病原体的杀伤活性、刺激TB淋巴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等重要生物学作用。IL-2与靶细胞膜上的IL-2受体(IL-2R)结合是其增殖的重要条件,而活化的TB细胞、LAK细胞及NK细胞、巨噬细胞都能表达IL-2RIL-2通过作用于这些细胞而发挥其效应。IFN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后产生的~类糖蛋白.具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双向调节免疫作用,可作为~种效应因子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C)厦其先驱细胞表面的IL-2R。目前认为NKC是由骨髓细胞分化而来,在形态上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IGL),它是机体抗御肿瘤的第一道防线,又是一种具有广泛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可调节骨臂干细胞、胸腺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此外.NKC具有重要的分泌功能,可分泌IL-2IFNB细胞生长因子等,并主要通过IFN增强其抗感染作用。因此.IL-2JFN可增强NKC活性,NKC亦能分泌IL-2IFN. IFN可激活NK先驱细胞的IL-ZR,IL-2又是一种生理性IF'N诱生剂,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IL-2-IFN -NKC免疫调节网,既可调节NKC的数量、功能,叉可调节IL-2IFN的活性和古量,并通过正向调节系统进一步调节TB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使免疫系统适当、有效地发挥其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

    2.针曼对II。一2厦其爱体的调节

    针刺正常大鼠腹痛穴后,发现其脾淋巴细胞中IL-2古量、RNA和蛋白质合成率明显增高(P<0.01)。艾灸荷移植性肝癌( HAC)小鼠的关元穴.使其脾淋巴细胞转化和分泌IL-2功能增高,脾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明显稳定,并提高了脾NK细胞毒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性细胞毒(AD-CC)活性。对移植性乳腺癌小鼠进行的针灸分组对照试验,结果针灸组、针灸加西药组的IL-2活性明显高于西药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0.00l).针灸组与针灸加西药组间无差异(尸>O. 05).阳性对照组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针灸和西药对癌组织中DNARNA的合成有同等的抑制作用,表现出针灸通过调节IL-2活性而抗癌的优势。

    对于人类恶性肿癌研究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IL-2NKC活性低下,针刺后其活性可明显改善,针刺组针刺前后自身对比及与对照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揭示针刺在抗癌的综合治疗中.除能调节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外,亦能提高1L-2NI<C的免疫活性。认为其机理可能是由于针刺提高了CD4 -亚群的百分率,使TH细胞表达IL-2受体和分泌IL-2增多,必然激活NKC等,促其分裂与增殖,使NKC的免疫活性增强.从而发挥抗癌作用。用温针和穴位注射追风速两种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41例,发现温针组和穴位注射组治疗前的外周血II,一2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的IL-2均明显增高且接近正常组水平(<0.01).而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大。间时还伴两治疗组患者血沉显著下降至正常范围(<O. O01).关节肿痛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达1 00%。IL-2是一种主要的免疫增殖因子,由于RAT细胞产生IL-2和表达IL-2的功能低下,造成IFN合成减少及毒性T细胞功能阙如,内环境失调,变性的自身细胞滞留于关节内,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高浓度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复合物而发病。依据祖国医学“肾主骨、生健、通于脑’’的理论,推测针刺作为一种应激刺激,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发生影响,激活T细胞产生IL-2,进一步调节TB细胞趋于平衡,使患者达到“阴平阳秘”而病愈。亦有人用同样方法治疗RA54例,也提出了以上结论,并观察到两组病人的NKC活性在治疗后也有不同程度增高(P<0.01).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揭示R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不是由于免疫活性细胞散的变化,而主要是功能异常所致。还发现温针组的治疗特点是关节止痛、消肿迅速,追风速穴位注射组则提高IL-2NKC活性较显著。

    IL-2是通过免疫细胞上的11-- 2R而增殖的。研究证明.RA患者1I-2R阳性率增高,经温针治疗其1L-2R下降。认为温针治疗通过调节II-2RCDi- /CD8’、免疫球蛋白的失衡,可纠正RA免疫功能紊乱,恢复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动态平衡。用鼠抗人II-2R单克隆抗体测定出针灸治疗后的慢性支气管炎与过敏性哮喘病人外周血IL-2R-活化T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提示与针灸抗感染有关{另外测出其患者外周血CDa一、CD4+CDs+T细胞数目显著增加,说明其机体免疫力相应增强。

    3.针灸对IFN的调节

    针刺健康人的咽痛穴成功地诱生出IFN.也有人曾用针灸使无症状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IFN诱生能力明显增强。故进行实验证明针和灸均有一定诱生IFN作用,诱生时间8小时达高峰。另外,针灸对新城鸡瘟病毒(NDV)诱生IFN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意味着在病毒感染状态下,针灸能有效地促进机体产生高教价IFN.从而起到抵御病毒的作用。经观察针灸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血清IFN效价的影响,实验结果与上述一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艾灸对小鼠IFN的促诱生作用较针刺强;弱刺激和强刺激均能提高小鼠IFN的促诱生作用,但弱刺激似更好。痤疮穴,腹痛穴等穴均能明显增强小鼠1FN的促诱生作用.其中以腹痛穴的作用最为明显。在研究中发现针刺能使ASc血白细胞IFN诱生活力明显增强,且针刺治疗病毒感染是通过IFN而发挥作用,而临床常用艾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带状疱疹、扁平疣等病毒病.其机理是否相同呢?经麦粒灸小鼠关元穴及注射新城鸡瘟病毒( NDV)后,证实艾灸有很强的促诱生小鼠IFN作用,其通过诱生和促诱生IFN来发挥抗病毒作用。实验同时表明.艾灸6壮为最宜,继而随壮敬增加.IFN效价反呈直线下降,产生耐受性;施灸时同以隔日一次较每日一次为好。诱生高教价IFN的实验表明:补法和泻法针刺小鼠素俘穴均能够诱生较高效价的干扰素,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对腹痛穴则电针组1FN效价远比手针组高(P<O. O01)。说明针剌补法和泻法均有抗病毒作用,且不断输人治疗信息效果更明显。

    4.针是对NKC的调节

    研究证实,隔盐壮灸正常小鼠神衰穴能提高NKC活性,且在灸后、IKC活性下降的某一时限(48小时)再次施灸能阻断NKC活性增强后的下降趋势,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还有人采用上法得出相同结论,并伴正常和荷瘤小鼠巨噬功能、ANAE+PFC值和肺癌病人免疫功能的提高,为防治肿瘤、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用“皮植灸”使荷癌小鼠NKC活性、M活性、淋转率.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升高,延长了生存期,为传统灸法同免疫学技术相互切入的有效尝试。有人认为NKCLGL.感染痢疾杆菌的动物LGL、淋巴细胞绝对值、B细胞等均显著下降,针灸后使之迅速回升而达抗菌解毒作用。还有研究表明,艾灸能明显提高老年小鼠或老年人的NKCM 活性,对CIC、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等呈良性调节作用,揭示艾灸是抗衰老的有效手段。研究证实针刺后增加的亮啡肽在不同浓度时对NKC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显示了针刺调节免疫监视作用的神经免疫机理。艾灸也能引起亮脑啡肽的增加。亮脑啡肽与甲硫氨酸脑啡肽均以垂体“肾上腺等处释放人血.作用于NKC等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调节素乱的免疫功能。

    临床研究中,证实针刺补、泻法均可使恶性肿瘤病人NKLAK细胞活性明显增高.OKTs+OKT4’细胞数升高,而中药组无此作用;在\IKC活性调节方而,补法优于泻法,体现了针刺“以平为期”的免疫调节特点。针灸穴位注射治疗RA.能显著提高NKC活性(P<OC}Ol),其效优于温针。用针刺治甲亢、用化脓灸治哮喘等虚证患者,结果提示针灸对偏低的NKCATP含量有回升作用,并观察到针灸对NKC的双向调节作用。内源性阿片肽亮脑啡肽( LEK)与甲硫胞啡肽(MEK)对正常人体NKC呈增强作用,而β内啡呔相反,呈抑制趋向;RA患者较针刺前血浆LEK含量偏低、NKC活性下降至正常(P<0.05)IEKNKC的这种调整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5.针灸对IL-2 -IFN  NKC免疫调节网的调节

    从以上资料可看出,在针灸影响IL-21FNNKC的同时,均伴有其他免疫指标的改变,这可能是针灸一方面直接影响各免疫成分,另一方面使II..2-IFN-NKC免疫网络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的结果。针刺能够提高正常小鼠IL-2NKC活性,并直接诱导正常小鼠产生IFN和促进接种NDV小鼠产生IFN的能力。说明针刺对IL-2--IFN-NKC免疫调节网有正向调节作用,为针灸治疗艾滋病提供了新的依据。

    6.结语

    综上所述,多种针灸措施对IL-2-IFN-NKC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作用是其防治疾病的重要机理之一。但针灸对此网络的具体作用途径还需借助神经一一内分泌一免疫的成果进一步研究。值得欣喜的是,现代免疫学的新进展已迅速向针灸领域渗透,为针灸免疫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并将为阐明针灸防治疾病的机理作出新贡献。

    第四节  针刺对心律失常双向趋衡调节

    作用的电生理实验研究

    实验发现,针刺降糖穴( BP- UEfi)等穴不仅能缩短药物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也能缩短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临床也有针刺过缓型、过逮型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疗效的报导。而针刺对心律电生理学的影响迄今尚未见报遭。本实验研究旨在观察针剌对实验性心动过缓、过速型电生理学的效应.并探讨针刺效应产生的机制。

    I.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慢药针刺组和慢药对照组各7只,快药针刺组和快药对照组各5只。

    1.2  药品:乙酰胆碱液.lOmgl.。心得安液.105mgI。。

    1.3  实验步骤及方法:①麻醉后右心房导管插管。②测定正常参数值。③绐药造模;稳定5分钟活,慢药类动物同时静注乙酰胆碱液(1. 2sml/kg)和心得安(0. 125ml/kg).可加入Zml生理盐水稀释,制成窦性心动过缓模型。快药类动物,同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 2ml/kg)和异丙肾(0.2ml/kg).制成窦性心动过速模型。测定用药后5分钟、1 0分钟时的参数值。①针刺方法:于药后1 0分钟即予针刺。a.慢药针刺组针刺。b.快速针刺组,针刺降糖穴( BP -UE)、肾病穴(BP- LEq)、痛经穴(BP-Al)。阿个对照组除在相应时间观测指标外,不干任何处理。@动态观测针后510203040分钟时的心率、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恢复时间(CSNRT)

    1.4  统计方法用间均数的检验。

    2.结果

    2.1  窦性心动过缓、过速模型电生理改变:

    2.1.1  心率变化:给药后所有动物均呈窦性改变.药后1 0分钟慢药类动物心率明显减缓(平均降幅为24. 69%)。快药类动物心率显著增快(27.84%).心率改变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 ool)

    2.1.2  SNRTCSNRT改变:药后SNRTCSNRT也发生了相应改变。药后1 0分钟,慢药类动物的SNRTCSNRT分别延长28, 4%38, 62k,快药类动物的SNRTCSNRT分别缩短17. 69%32. 06%.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O010ol)

    2.2  针剌后模型的电生理改变:

    2. 2.1  针后心律变化;各组针后不问时间心率值(相对药后1 0分钟)见表1。统计结果表明,慢药针刺组不同时间心率回升的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01)。快针刺组心率下降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O- 05)

    2.2.2  针后SNRT(:SNRT的改变:各组动物不同时间的SNRTCSNR变化(相对药后1 0分钟)见表2。其变化与心率的改变相一致。

3.讨论

3.1  窦性心动过缓、过速模型的建立:本文用乙酰胆碱和心得安制作了窦性心动过缓模型,用异丙肾和阿托品制作了窦性心动过速模型。本实验表明,联合用药后兔心律在510分钟内达到降率或增率峰值,心率变化明显,同时电生理也有明显改变.且与心率改变有良好的相关关系。间个对照组心率变化情况表明,心率改变达峰值后,回复过程是平稳而较缓慢的,无明显的起伏波动现象。在此基础是施“针刺,可“客观地反映出针刺对心律恢复过程的影响。因此,该模型是可靠的。

    此外,由于药后SACTPSNERP改变不稳定,以往学者对此认识不一,故未做观察。

    3.2  针刺对心律失常模型电生理学的效应:

    3.2.1  增强过低的SAN自律性;慢药类动物针刺前:心率减慢.SNRTCSNRT显著延长.说明SAN的自律性明显低下,针刺降糖穴( BP-UEe)、急救穴(BP-HN4)后心律SNRTCSNRT均较对照组快速地大幅度回复正常状态。表明针刺可加速窦缓模型的恢复,增强其过低的SAN自律性。

    3.2.2  降低过高的SAN自律性,快药类动物针前,心律增快.SNRTCSNRT显著缩短,说明SAN的自律性明显增高,针刺降糖穴(BP-UE6)、痛经穴(BP-Al)、肾病穴(BP-LEp)后,心率、SNRTCSNRT均较对照组快速地大幅度趋向正常水平。表明针刺可加速窦速模型的恢复过程,降低其过高的SAN自律性。

    以上结果表明,针刺既可增强过低的SAN自律性,对过高的SAN自律性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回证明,针刺对SAN自律功能具有“双向趋衡(调节)作用”,这为针刺治疗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提供了电生理学依据。

    3.3  针刺对SAN自律性“双向趋衡(调节)"作用产生的可能机制:现代针灸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经穴与其相应内脏的支配神经属于同一个神经节段,或在其相应内脏所属神经节段范围之内。经穴主要是借助植物神经与其相应的内脏建立相对特异性的功能联系,此即所谓“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不难看出,针刺降糖穴等穴对心脏自律性活动的相对特异性调节作用乃是通过此联系系统获得的。国外多数学者认为,经穴是体表一内脏相关连的体表的密集之处及其它多种神经感受装置,它既是反应点,也是治疗点。神经系统(吉植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作用特点乃是经络与穴位存在的基础。国内学者研究证明,急救穴、降糖穴等区具有丰富的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末梢分布,它们多靠近小动脉和细小动脉,并主要与无髓鞘纤维相联系,构或针感感受器。这些部位的植物神经与支配心脏的神经节有直接的联系。可见,本组经穴与心脏有密切的植物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就是针刺效应产生的主要途径。

    此外,临床和实验研究提示,针刺改善心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及激活垂体一肾上腺索系统的体液因素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同对抗心律失常,调节心脏的自律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切的认为,针刺对SAN自律性“双向趋衡(调节)’’作用的产生,主要是速过经络系统,某些体液因素,特别是双重植物神经作用于窦房结区,适时地调节MB-受体的活性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及其形成的离子电流而最终实现的,要想证明这一点还需深人的研究探讨。

    第五节  胸痛穴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1992年元月至1 9962月,我们用上海中华生命信息研究所研制SM S--03型生命信息治疗仪采取胸痛穴位治疗(生命信息内关治疗)方法,对65例住院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球蛋白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该法有较好的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1.临床资料

    治疗组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龄2967岁(平均39岁)}其中冠心病1 77例,原发性高血压8例,消化道溃疡4你,神经衰弱1 1例。对照组58例,男3 1例,女27{年龄2569岁(平均3 7岁),其中冠心病1 5例,原发性高血压8例,脑梗塞1 2例.糖尿腐4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消化道溃疡6例,神经衰弱11例。

    2.方法与结果

    以上疾病均按目前国内公认的标准进行诊断,住院治疗,按腐种的不同分别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皆根据上海医科大学主编《实用内科学》(第八版)治疗方法进行西药常规治疗(不用激素、免疫抑制或增强药物)。治疗组加生命信息内关治疗。方法:病人平卧,取双侧胸痛穴,直刺2寸,得气后提插捻转35次,以生命信息治疗仪导线,两末端分别连接刺人双侧胸痛穴的不锈钢针针柄,然后打开开关,每日治疗1次,每次1小时,连续20天,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对照组也于人院后和治疗20天后抽血,用免疫扩效法进行IgGIgAIgM的检测。

    从表1.表2可以看出.IgAIgAIgM高于或低于正常者.治疗组治疗后大部分转为正常,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回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因此.生命信息胸痛穴治疗对人体免疫球蛋白的升高或降低都有向着正常方面转化的作用,即双向平衡调节作用。

    3.讨论

    胸痛穴出于《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可沟通手少阳三焦经,卫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之脉。可通过以上三条经脉调节全身气血周流。气血包括了人体神经、内分泌、血管、免疫等多方而的作用,回免疫又与神经、内分泌,血液有密切联系,故针刺内关穴可直接或通过神经、内分泌和血液活动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胸痛穴调节中枢神经(镇静)和植物神经的作用已被国内普遍肯定。本疗法在针刺胸痛穴的基础上,将生命信息仪产生的高频电脉冲通过胸痛穴输人经络,进而达到全身,对经气流通,气血充盈起到促进作用,加强了胸痛穴的治疗效果,这可能是生命信息胸痛穴治疗能调节人体免疫作用的机理。

    第六节  肩痛穴治疗肩周炎研究

    肩周毙好发于50岁左右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理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由于本腐多困外伤,或受风寒湿邪,西诱发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通行性炎症病变。

    其一,肩痛穴治疗肩周炎关键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治疗。临床上,上病下治的取穴方法。利用人体信息系统,然后在大脑中枢调节作用下依靠患者自我修复,自我治愈疾病的单穴平衡法。

    其二,肩痛穴治疗肩周炎关键是调节人体阴阳动态平衡。肩周炎就是机体在内外因作用下.形成的阴阳动态失调所致。

    其三,肩痛穴治疗肩周炎关键是调节神经,调控系统的效应。是协调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最高组织机构。神经系统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整体是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的。

    其四,肩痛穴治疗肩周炎关键是通过经络系统传递功能。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虚实,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人体的经络系统,达到经脉相连,通阴阳,维持人体动态平衡。

    其五.肩痛穴治疗肩周炎的关键是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的调整。因为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形式上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缩小,任何部分都是整体的信息单位。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效应。

    第七节  平衡火罐的作用机制探讨

    平衡火罐是王文远教授在平衡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创伤性自然疗法。它源于平衡理论学说,通过传统医学的经络系统和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的信息反馈技术交应,激发调动机体内在的抗腐潜力,调整脏腑及卫气营血,达到防腐治病、自身平衡之目的。

    平衡火罐集针灸、按摩、刮痧于一体,而且平衡火罐的作用不仅仅止于“点”和“线”,更能达到人体外层皮肤的面,作用范围广泛,还能通过皮肤表而的光泽及疼痛点来判断是何种病症及病情是否严重。因此可用于疾病诊断。

    平衡火罐通过闪罐、走罐、留罐三个步骤作用于一定的部位和经络,激发体表、内脏效应或体表一内脏反应来达到泊疗疾病的目的。经络学说认为皮肤不仅但是人体的屏障,而且对经络气血的渗罐、营养皮部的生理变化有一定作用,卫能影响经络气血的运行。

    对平衡火罐来说,经络的条状概念比穴位的点状概念更为切合实际。中医认为:十二皮部和十二经筋体现了经络的原始而貌,皮部和经筋受到外界刺激,同样可以激发经络的反应。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调节气血输注而改变疾病的病理状态,促进痊愈。

    需要指出的是平衡火罐的穴位并不与平衡针灸的穴位分布完全一致,平衡针灸取穴多选四肢,而平衡火罐多选背部平坦区域。

    平衡罐作用机理

    1.镇痛作用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平衡火罐对经络气机胆滞之各种疼痛都有缓解作用。

    2.神经的抑制或兴奋作用

    神经受到外界刺激、温热、牵拉等刺激就会兴奋,过度的兴奋就会使神经产生疲劳而抑制。因此,如何应用这种作用,使机能低下、衰弱或麻痹的神经兴奋起来,或使一些因过度紧张而引起疼痛、痉挛的神经镇静下来,能使各种原因引起的疲劳恢复。

    3.调行气血,活化细胞的作用

    牵拉患者的肌肤对知觉神经的刺激可引起反射,作用于血管运动神经,使血管暂时缩小,继而逐渐扩张,血行显著旺盛。血行旺盛可使新陈代谢增强,使病变细胞得到氧气。又可对血行障碍而产生的各种疾病,如:血瘀,气滞、炎症、肿胀等有疗效。

    4.具有保健作用

    平衡火罐的保健作用主要体现于背部。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背为阳,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变会,故对全身之阳经起到调节作用。督脉行于背部,上行人颅络脑,并从背部分支络肾,肾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故督脉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平衡火罐作用于背部,定期走罐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作用,并能治疗一些老年性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在改善头痛、头胀、心悸、血压不稳、疲劳、失眼等症状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5.具有预防作用

    太阳经脉从后背穿过.止额交巅络于脑,下循肩臂内,太阳膀胱经与肾相表里。太阳主一身之表,统一身之营卫。正常情况下营卫调和,则人体卫外屏障功能固摄,可发挥其抗御外邪侵袭之作用,所以每周一次的定期背部行罐具有预防感冒,抗御外邪人侵之作用;

    6.调节.o、肝、脾、胰腺、肾、膀胱的功能

    人体内大多数器官的机能活动,多半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性因素参加,二者作用相辅相成,完成一致性调节运动,而且大多数的体液性调节或直接或间接地有神经作用参加。火罐主要走行于脊柱两侧。它的负压吸拔和牵拉皮肤的作用能够刺激背神经。背神经内有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它们是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包括瞳孔开大中枢Tl^-2血管舒缩和TlT3以及排尿排便中枢S24等,内脏和皮肤具有一定的关系。内脏发生疾腐时,常在皮肤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疼痛,牵涉区的产生是由于患病器官感觉纤维和皮肤牵涉区的感觉纤维都进入脊髓的同一节段。在临床上,通过背部的行罐,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在治疗一些内科疾病如糖尿病方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应指出:患病时间比较长,器官功能的失调要有缓慢修复的过程。

    总之疾病的性质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在临床应用平衡火罐时应遵循闪罐、走罐、留罐三个步骤,闳罐以皮肤发红为度,走罐以皮肤出现红色出血点为好,留罐时间在510分钟之间。走罐应遵循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平补平泻为和;阴经多补少泻,阳经多泻少补,虚证多补,实证多泻}要求先轻、后重、再轻的刺激规律。另外,必须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辨别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法。

    阴阳:病在表,在腑为实,属热者为阳。病在里,在脏属虚,属寒者阴。临床上阳证用泻法,阴证则用补法。

    表里: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而言。病在经络,在皮内者属表,应以轻柔手法。在腑,在筋骨者为里,应用重急手法。

    寒热;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一般而言,寒证是人体阴气盛或阳气虚而不能抵御寒邪而导致疾病。治疗时,应根据寒邪在表在里、属虚属实等不同情况采用泻法和补法。热证是人体阳气盛或阴不足,不能抗御热邪而导致的疾病,可见于五脏六腑或某经的全身或局部症状,既可见于表证,也可见于里证,冶疗时一般都用泻法。

    虚实: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长。凡人体之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疾病,当用补法。当形实、邪宴所致的病变中有虚者则应根据虚实的轻重采用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补泻兼施的手法。

    年龄体质差异:年轻力壮者应用泻法,年老体弱者多用补法。

    平衡火罐在临床上具有简单、易学、痛苦小、疗效里著、无任何不良反应等特点,适合普及推广,促进人类的健康。

    第八节  平衡推拿的临床应用

    平衡推拿是平衡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便易行、疗效显著、针对性强而广受患者欢迎,

    1.平衡推拿的操作方法

    平衡推拿和常规推拿有所不同,常规推拿是用30余种手法分别作用于人体不同的部位,而要遵照传统的循经取穴。一般冶疗一种疾病往往需要推拿腰背、胸腹、头而、上下肢等部位,比较复杂。冶疗14050分钟,而且初学者不易掌握,有的医师临床冶疗35年还形不成自己的冶疗风格,手法动作不到位,费时费力,往往疗效也不明显。平衡推拿是根据现代医学的解剖位置、神经走行.结合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和部分穴位,把冶疗重点主要放在腰背部。一般冶疗时患者俯卧,医者先用手掌揉按腰背部的软组织,使其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或肘部重点弹拨腰背的肌肉、神经、韧带、筋膜,最后再用拇指或肘部点按督脉穴位和脊柱两侧的俞穴,并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病种的不同,分别在相应的部位点按。如:消化系统疾病,多点按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心俞;心血管疾病,多点按心俞、肾俞、小肠俞等。一般冶疗1次需2030分钟。

    2.体套

    平衡推章主要是对神经的弹拨,肌肉起止端的按压,压痛点的顺理。所以针对性强,疗效显著。把腰背部当作冶疗的重点,从现代医学讲,腰背部分布着大量的血管、神经、肌肉、韧带,是人体的重要着力点,容易据伤。传统医学讲:腰背部有督脉和膀胱经循行,分布大量的重要穴位,俞亢都在腰背部。平衡推拿就是用拇指弹拨腰背部的肌肉、神经、韧带、筋膜,刺激皮肤下的组织细胞,使其充分活跃,进人血液循环系统,发肠为网状细胞,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然后再点按脊柱两侧的俞穴和脊柱正中的督脉.从而疏通经气,活血通脉,以提高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广泛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曾有大量临床报导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多攘、揉、接后背不但能冶疗保健,还有防止痛变的功能。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正进一步验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针灸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