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十章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研究

[日期:2012-11-22]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十章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研究

 

    第一节  平衡针灸治疗心律

 

    失常2 6例临床分析

 

    现将针刺胸痛穴( BP-- UE)冶疗心律失常26例报告如下。

 

    心律失常常见于非器质性心脏病,亦见于风心病瓣膜病、冠心病、肺心病缺02、低钾等。其主要症状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胸痛等。持续发作鞍久可有休克、心衰、心绞痛、心肌梗塞。心电图可协助诊断。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冶疗26例,男性1 2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者43岁,最大者64岁,最短病程3个月,最长病程20年。

 

    1.2  冶疗方法t取穴:胸痛穴(BP--UE4)、腹痛穴(BP-LE5),取穴原则为交叉配穴。针和方法为直刺、强刺激,待患者有针感后,配电疗脉冲渡,留针1 5分钟。轻症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7日为一疗程。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6个月内不复发。有效,症状消失,因诱因后复发。无效,冶疗前后无变化。

 

    2.2  冶疗结采:冶愈.1 8例,占69, 23%,有效8例,占30. 77%

 

    2.3典型病例:

 

    2.3.1  女性,43岁,住院号。14246。因发热、心悸胸闷、心律失常,住我院内科病房,在住院期间.多次心电图检查示:P波消失,代之柔短细小形态各异间距不等的T波.R-R间距不等,为心电图不正常,心房颤动,心电轴正常。超声心电图示:左室舒张充盈欠佳,血白细胞6.1×1 01,.NO. 78.血糖;5.Immolll.。住院期间,给予营养心肌、静点能量台剂:丹参注射液、口服安定、乙胺碘呋酮等,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好时坏,仍感胸闷气短、腹胀、食欲低下、全身乏力.715日出院。出院后因生气,又致心律失常,患者要求平衡针灸治疗。检查所见:虚胖体质、而色黄白、心音低钝,在心尖部及主动脉瓣第Ⅱ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 021 1 6次/分,室性早搏10余次/分,双肺呼吸音正常。颈项软,甲状腺轻度肿大,双眼球不突出.震颤(一),血压16. 0110. 7kPa。诊断为;心肌炎,心律失常。中医认为,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而消绪、疲劳为诱因,多在元气虚衰,脏腑功能低下时才能产生血瘀心痛,所以采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配电疗机脉冲波.20分钟后拔针。患者感到胸部轻松,有食欲,可以轻微干活。听诊:心音鞍有力,室性早搏消失,心率98次/分,共冶疗7次,每日1次,患者感到天天有好转,栝动后无不适感,停针后即乘火车外出。由于车上人挤,路途劳累.4天后返回突然心悸气短、胸闷、心律失常、呼吸困难。晚8点就诊,面色黄白、呼吸困难。听诊:心音强度可,心律不齐,房性早搏频繁,心率112次/分,心电圉检查示:心律失常,房颤。给予平衡针灸冶疗。取穴:腹痛穴、胸痛穴。均配电疗机密波,留针30分钟。病人觉有好转。心率9294次/分,房颤仍频繁.患者安静人睡。次日清属6时复诊,病情有好转,房颤仍有,又选用上间穴,配电疗机密波,留针30分钟。患者觉明显好转.下地栝动有力。下午1 6时复诊,心音有力,心率82次/分,房颤消除.心律正常。上两穴又冶疗1次.留针30分钟,以后每日1次共冶疗7天痊愈至今无复发。

 

    2.3.2  女性.64岁。30年前因患妊高征,产后衡下高血压症至今。1 0多年来经常胸闷气短、心悸、腹胀、反复按高血压、冠心病住院。近3年来每次发作胸闷气短时.接受平衡针灸冶疗,感到效果好,见效快。每次治疗采用腹痛穴、胸痛穴。伴右腹胀明显时配中脘穴,直刺,强刺激,留针20分钟,拔针后,病人感到腹胀减轻,腹部空虚感,有食欲,走路有力气。每日针1次,共治疗5次一疗程,反复冶疗3个疗程痊愈,近1年来来复发。

 

    3.讨论

 

    3.1  针刺胸痛穴:能使动脉压、冠脉压、心内膜下区灌注压、跨侧支血管压力梯度、冠脉回返血流量均明显增加。

 

    3.2使心率逐渐减慢,心脏指数和每搏指数增大。

 

    3.3  明显减低外周阻力和改善缺血状态,梗死医血象阻力明显降低。

 

    3.4  对心肌缺血引起的低排高阻等,有明显调正作用。

 

    3.5  配电疗机脉冲渡,可明显抑制肾上腺素能β受体功能。电针有抗缺血、抗复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能与电针抑制β受体和兴奋M受体有关。

 

    3.6  电针胸痛亢,能恢复ST段和T渡的缺血性改变,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第二节  针氧治疗心律失常1 5 2例疗效分析

 

    5年来,应用电针穴位刺激加氧气吸人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15 2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2例,男性92例,女性60例;年龄5578例,发病时间223年。其中室性早搏62例,房性早搏31例,冠心病59例。

 

    1.2  病例选择:早搏患者均有心悸,心前医不适,自觉心律不规整,有心搏增强感,心跳停歇等。心电图检查31例房性早搏有提前出现的P渡,其形态与窦性P渡不同.P-R间歇大于0.12 5sP波下传的QRS渡群均正常。其中8例为房性二、三联律。12例频发(每分钟8次)室性早搏患者根据LDWN分级法,经心脏听诊、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符合Ⅲ级(多源性)者,心电圉具体表现都有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T渡群,其前没有P波,室早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呈多源性的49例,呈二、三联律的1 3铡。本组81例早搏患者兼有冠心病病史,早搏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功能性早搏未选择。冠心病患者具备自觉症状有反复发作心前区痛,胸闷、气短,出冷汗,全身无力等,心电图检查:52例中均有缺血和损图型,其中1 8例的ST段呈水平下降0.l-vO. 25mV

 

    2.治疗方法

 

    2,1  穴位选择:胸痛穴(BP-UE*).踩痛穴(BP -UE6)

 

    2,2  冶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每次选2个穴位,双上肢各l穴。穴位选定后,皮肤常规消毒,用2.53寸毫针人皮直朝,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当出现酸、麻、胀、重痛感觉后,用上海医疗器械八厂生产的2S-I型针灸冶疗仪行电刺激,采用间歇渡,频幅为4050次/分,电量以瘸人耐受为宜。同时给于常规吸氧,氧流量2.53.5升/分,每次冶疗40分,每日1次.30天为1疗程。冶疗不可间断,以免影响效果。在冶疗期停止用药,如:抗心律失常药,扩张血管药。

 

    3.疗效分析

 

    3.1  评定标准t早搏患者冶疗30天后,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冶愈为自觉症状消失,早搏消失,心电图正常;好转为症状减轻,早搏次数减少50“以上,由LDWNII变为Ⅱ、I,心电图显示好转者;无效为治疗前后无变化者。冠心病患者治疗30天后,显效为心绞痛发作基本控制,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表现ST-T大致恢复者}好转为自觉症状减轻,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者,心电图表现ST段面升0.050.ImV者;无效为治疗前后自觉症状、心电图表现均无变化者。

 

    3.2  冶疗效果:早搏患者一般治疗1次开始减少,2次后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时即可缓解,1 0次后发作明显减少,心电圈开始好转。室性早搏中无效的8例,冠心病中的2例均未坚持冶疗。室性早搏,62例治愈8例,好转36例,无效8例。房性早搏31例,冶愈11例,好转19例,无效l例,冠心病59例,冶愈34例,好转21例,无效4例。

 

    4.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和早搏为“胸痹”、“心痛”、“结代脉”,而“胸痹”与“心痛”的病理基础是由气滞血瘀所致。根据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冠心病和室性早搏的认识,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经针灸和电流加强对心包经和心经上穴位的刺激,可使经络穴位得到同等强度的间歇刺激,使其处于开启状态,疏通两条经脉,使气血得以循经自由运行。

 

    冶疗中的胸痛穴有宽胸、理气、宣脾,解郁、止痛和宁神之功,针刺胸痛穴所诱发的感传能沿着心包经上传至胸部,深行于胸腔而内达心区,当针感到达心区时病人症状即刻缓解(在治疗中常常出现,针到气顺)。这说明胸痛穴与心脏有密切联系。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联系体表穴位与内脏腑的道路,而针刺这些经络起点上的穴位,就建立了脏腑与体表的有关联系,而冠状循行与整个体液因素改善了全身代谢功能,作为整体的部分心脏和冠状循环系统的功能自然也会得到改善。在治疗的同时加人氧气吸人,又增加了心肌的供氧量,氧可使血液中氧分压升高,心肌内氧的供给得到改善,使心阳得到振奋,心气得以正常运行。

 

    根据气行血行的道理.心气的运行推动心血的流动,增加了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从根本上改善了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使气虚、心阴虚得以纠正.使心脏传导血流的环境得到改善,心肌内异位兴奋点降低,使不均衡的心肌不应期渐趋平行,消除了激动的折返基础,使早搏消失,冠心病得到缓解。

 

    第三节  痛经穴治疗冠心病50例临床观察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痹”、“真心痛”等范畴。.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奉为心脾肾亏损,其标为瘀血痰浊。笔者针刺痛经穴(BP-A1)冶疗冠心病50例,显效38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冠心病患者,全都是门诊病人。其中男34例,女1 6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40岁。病程最长1 6年,最短2个月。患者均出现胸闷、疼痛,甚者胸痛连背及左臂、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心慌头晕,四肢乏力,气短喘息等主要症状,脉敦或促、结、代。心电图检查均提示冠心病。

 

    1.2  治疗方法:取穴:痛经穴( BP-Al),相当于华盖透膻中。患者取仰坐位,暴露胸部,用75%酒精棉球消毒,用328号毫针斜刺2.5寸左右,大幅度提插捻转,体质弱者改为提插抬转平补平泻法。体质强者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10---20分钟。1 0次为l疗程。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发作次数减少,活动后偶尔有心悸、胸闷,心电图有改善。

 

    2.2  典型病例:

 

    2. 2,1  翟某,女,67岁.冠心病史8年余。199486a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室劳损”。胸片提示“主动脉增宽”。曾用中、西医冶疗,效果均不明显。现症见心痛彻背、胸闷气短。伴有心慌、汗出,背寒肢冷,面色无华,夜卧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冠心病,治以平衡针法,补气温阳、疏经通络。

 

    针剌1攻后,心痛,胸闷大减,但活动后心慌,纳少。知其久病体虚,胃气亦弱。原方再增补气之力,配胸痛穴(BP-UE,)1 0攻后心悸已止。巩固1个疗程善其后,随访1年半,复查心电图正常。

 

    2.2.2  刘某,男,50岁.1 99469日就诊。胸闷胸痛月余,心电面正常,二级阶梯运动试验发现一ST段压低.T波平坦及Q波低电压。”提示心肌缺血,诊为“冠心病,,。近日因情志不畅致病情加重,心胸痞塞不舒,心悸气短,伴有暖气频频,胁肋窜痛,纳.答乏味,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理气解郁,开胸通络。方用基本方法,治疗1攻后症状缓解,配臀痛穴,连续20次,症状消失。临床治愈,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2.2.3  于某,女,59岁.199381 9日就诊。冠心病终年未愈。长服乳酸心可定、细服肌醇酯及中胸治疗,仍未见好转。心电图示“陈旧性前壁梗死.T波例置、ST段下降超过0.05毫米以上”。血脂:胆固醇6. Smmol/L,脂蛋白6g/L。就诊时心前区及胸骨后有压迫感.甚或刺痛.发作时间短至瞬间,长至半小时以上,并觉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夜寐不宁,舌暗苔薄,脉沉涩。证由气滞日久,血流不畅所致。治以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用基本方针刺痛经穴。

 

    第一攻进针后,心胸宽畅,疼痛面解,气短,夜寐好转。后又配臀痛穴,针剌10次后,精神大振,临床症状消失。后巩固1个疗程,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心居胸中,主血脉,藏神,在体为脉,脉为血之府。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根于中焦,会于心肺。外邪侵袭,首犯营卫,其邪滞面不散,留面未去,或去而未尽.可循脉道内舍于心。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鼓动无力,心失濡养,均可形成本病。隋·巢元方《诸病涩候论》日:..凡惊悸者,由体虚、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惊动不定。”本病多有外感风邪病史,这与巢氏所述相符,说明发病与外感关系非常密切。若邪郁不解,着而不去.或去而未尽,继则浸淫心脉,扰动心神,心虚失养。且热为阳邪,易于伤津耗气,久则气阴两虚,为本病发生发展之重要环节。其演变过程一般先损心体,再损心血而出现心悸头昏,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及朐前区疼痛等主要症状。心电面常提示Q-T间期延长。T波平坦或例置,各种心律失常如频发早搏.I、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等。其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针刺冠心病主要是弱节气机,波用平衡针刺华盖穴,因华盖主肺,肿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医学真传·气血》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膻中为任脉之穴,“气会膻中”,故膻中具有调畅气机之功。心绞痛常因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形成,故平衡针刺随中可调畅气机,气行则瘀血自通,疼痛自消。平衡针刺华盖透膻中为主要穴位,适用各型冠心病患者,一针标本同治,手法运用得当多获良效。

 

    痛经穴(华盖通膻中)在平衡针法运用中,突出多面性、广泛性、特异性,临床用于疾病的范围较大,对于临床多种疾病都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具有取穴少、病人痛苦小、见效快等优点。

 

  第四节  胸痛穴治疗冠心病12例临床研究

 

    1 995年以来运用平衡针法,针刺胸痛穴(BP-UE4),先后治疗冠心病12例,总有效率1 00“,现损告如下。

 

    1_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年龄最大70岁,最小48岁,平均年龄59l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

 

    1.2  治疗方法:取穴:朐痛穴( BP-UE,).交叉取亢,手法为泻法.采用283寸毫针1根,局郁常规消毒,针尖向上45度,斜刺人2寸以上,局部出现酸麻胀针感,留针20分钟.1 0次为1疗程,每周3次。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

 

    2.1.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生活自理并能参加工作和劳动。

 

    2.1.2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生活自理能参加郁分轻体力工作和劳动。

 

    2.2  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 0例.占83. 33“;显效2例,占16. 67%

 

    2.3  典型病例;频某,女,70岁。来诊时情绪激动,心悸、胸闷、气促、头晕、心前区隐痛,既往有冠心病史。体检t体型肥胖,体温37.2 C,血压20-5/lZkPa.心率106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检测提示心肌缺血.ST段下降0. 075mVT:型V3V5低平。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未服用扩张心血管药物,只运用平衡针治疗,取朐痛穴,交叉取穴,手法为泻法,采用283寸毫针1根,局部常规消毒,快速进针,针法向上45度斜刺2.5寸,局部即出现酸麻胀针感,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第2次针刺后即感心前区疼痛减轻,第3次针刺后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续针刺7次,复查心电图示:心率62次/分,窦性心律,ST段、T波无异常。临床治愈后嘱患者避免情绪波动,防止过劳,平常保健按摩肾.输尿管、膀胱、心肺、肾上腺、脑垂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胆、胰、脾、腹腔神经丛、颈椎、胸椎等足郁反射区,随诊半年未见复发,目前生活自理,能操持家务。

 

    3.讨论

 

    实验证明,平衡针灸主要针刺传导痛觉或痛源郁分,即能使这~神经中痛觉纤维的传导阻滞。平衡针灸参与了中枢神经介质的改变,针刺将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人中枢以后,释放出乙酰胆碱等物质,而产生镇痛作用。

 

    脚是第二心脏,足郁是整个人体的缩影,存在着与人体各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按摩反射区可通过反馈原理,改善微循环,加强内分秘系统的调节作用,加强整体的免疫功能,扶正祛邪,使有病的器官得到治疗,这与整体平衡针法作用原理是一致的。

 

    据报导,针刺胸痛穴可使心率在51次/分以下时增加,心率在75次/分以上时减慢,有双向调节作用,同时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改善心肌及冠状动脉缺血的状态,加快心脏血液循环,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因此针刺胸痛穴可提高机体的镇痛作用,调动机体的扰病潜能,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平衡的目的。

 

    第五节  平衡皮内针治疗冠心病

 

    1 950年赤羽氏(日本人)提出的并穴和热感度测定法、经络诊断法,测定心脏的阴阳虚实的不平衡证象;我科使用针刺冠心病敏感点、皮内针埋植心俞穴,即在知热感觉功能低下,在心俞穴埋皮-内针、针刺反应点,治疗冠心病,可促使阴阳趋向平衡,虚实得以调整,症状得到改善,心脏功能得到恢复,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  病人伏卧,露出背部心俞穴.将厚纸的7cm×7cm大小刻一直径约0. 6cm大小一圆孔,对准心俞穴,点燃一根艾条,具一定的速度和距离,上下或左右移动薰烤心俞穴,患者觉热时立即表示,医者将次数记下;另一侧心俞穴也如此操作。测毕,将间侧知热感度的次数高低对比,在其知热感度差的即迟钝的心俞穴上,埋上皮内针,以0. 6cm×lcm的胶布固定,以手掌接之不痛为准,每3天到7天更换1次。每次均行知热感度测定。

 

    1.2  由于经络是疾病现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反应系统,腧穴是经络上的反应点,如俞穴、募穴、络穴等,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患者在灵道穴、心俞穴、神堂穴等都表现有压痛。冠心病与足阳明胃经关系密切,所以有人在解溪前一寸半至三寸处,找到了敏感点,尤其解溪前三寸处更为敏感,对诊断和治疗更有价值,所以定名为“冠心穴”。

 

    2.典型病例

 

    2.1  孟某,男.44岁,干部。主诉:经常出现胸痛、气短心慌、食欲差,有时剑突下阵发性剧痛,出冷汗,恶心等症,按胃痛治疗效果不佳。经心电图证实为心肌梗塞。

 

    一天夜间,刚过零点,左前胸骨后突然发生绞痛,有压迫窒息样感觉,出冷汗,速求针灸医治。脉沉细,舌淡,苔薄白。为寒邪内犯,心阳不用,阴寒内胜,痹阻脉络所致。急刺天突穴,以解窒息,又刺内关、灵道穴,手指按捏¨冠心穴”以强心,症状逐渐得到好转;又刺心俞穴、神堂穴,以调整心之阴阳。次日,使用知热感度测定心俞穴,发现左心俞较右心俞差散为3倍。即在左心俞埋上皮内针,又在心前区埋针,当日即感轻松许多,其它症状均随之减轻。第6日来诊时,知热感度仍有差异,更换埋针,如此治疗3次,两侧知感差平衡,症状消失。1年后随访,身体健康,工作正常。

 

    2.2  刘某,女.45岁,市民。主诉:左半身沉重,乏力、胸痛、精神疲惫、懒言声低、肢冷、食欲不振。曾做心电图证明心肌梗塞。脉沉迟,唇舌青紫,证属心阳气虚,经知热感度测定左心俞较右心俞低2倍半。在左心俞及心前区各埋针1只,并针刺内美、神堂、灵道、冠心穴。埋针每5日更换1次,共治疗5次。针刺隔21次,共治疗8次。症状消失,饮食增加,睡眠已达正常。知热感度复查时.两侧心俞穴反应平衡。2年后随访无复发,照常操持家务。

 

    3.讨论

 

    冠心病的发病与外郁环境,生活条件以及情志内伤有关。发病的根本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狭窄,致使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原因,只在于人体内部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

 

    对冠心病的辨证治疗,截止到目前,各地中西医都有不少的方和药,类型也越来越细,但都不完善,疗效不理想。针灸的治疗也见有很多报道。可按王文远老师平衡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为依据,使用平衡皮内埋针法治疗本病的未见报道。作者就是根据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和王老师之理法,采用了上述方法,来调整人体内部功能失调的。知热感度测定法,是根据我国经络学说,应用阴阳协调的原理的一种诊断治疗法,使用埋针和针剌敏感点达到目的。

 

  第六节  梅花针双罐疗法治疗心绞痛1 0

 

  梅花针双罐疗法,是利用梅花针与拔罐的活血化瘀、舒通经络的作用,选取对治疗心脏疾病有效的心俞穴及心脏的背部投影区,泻其病侧之实邪,达到“菀陈则除之”的目的,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确有疗效。

 

    采用梅花针加火罐疗法治疗1 0例其它方法疗效不佳的心绞痛病人,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一般贵料

 

    1 0名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25年,全郁病例均经大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其中有2人曾住院治疗。全部病人均有心电图改变,其中ST-T改变8例,心动过缓2例,瘦间心绞痛发作3例,劳力性心绞痛5例.不典型发作2例。发作时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可缓解。发作间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悸及胸闷不适。

 

    2.治疗方法

 

    采用中枢及周围双罐取穴,中枢取穴即指人体背部中线部位的督脉及华佗夹脊穴,周围取穴指患侧背部的相应部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枢取穴为心俞,为背正中的46胸椎处,周围取穴为心脏的背部投影区。

 

    局郁常规消毒,用梅花针在预定部位叩击lozo次,然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使局郁组织充血发紫,拔出少量黑色瘀血。起罐后局郁消毒擦净。每天1次或隔日1次,7次为I疗程。

 

    3.治疗效果

 

    1 0例病人治疗次数为410次,平均6次。全部病人均在第12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近期有效率为100%。除l例病人于半月后复发而改用其它治疗外,其它9例随访12年,病情稳定,无心绞痛发作。

 

    4.典型病例

 

    4.1  段某,男.53岁,1 9944月就诊,间歇性胸部阎痛23年,服硝酸甘油类药物可缓解,经医院确诊为冠心病。经本法治疗8次疼痛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4.2  袁某,男50岁.1 9955月就诊。心动过缓34年,1年来常于夜间发作,胸闷憋气,每次持续10余分钟,服用速技救心丸可缓解。近1个月发作频繁,经医院检查发现为心动过缓.ST-T轻度改变,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服药治疗效果不佳。用本法治疗5次,胸痛胸阎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5.讨论

 

    本法取穴的中枢部位为脊柱的第46胸椎部,其范围以心俞为中心的督脉及华佗夹脊穴。心脏病变可在该郁位造成影响。该处督脉的气血变化又可影响心脏的机能。夹脊在局部解剖上每穴都有相应椎体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和其伴行的动脉丛分支。椎体结构的改变会影响神经的功能,从而影响内脏及局部组织的功能,现代的脊柱相关疾病的理论亦与此相一致。

 

    根据中医理论,病侧气血的强弱因病证的虚实而各异,实证则病侧气血强盛,虚证则病侧气血衰弱。辨证施治则要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其达到平衡而治疗疾病。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为各种原因造或的血瘀,多以邪实为主。通过拔出瘀血可改善局部血循环。中枢的一罐可振奋阳气,提高人体协调能力,增强抵抗力。周围一罐接近病所,其祛瘀除邪作用更强。两罐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了脊神经、脊旁神经节及植物神经的功能.从而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治愈心绞痛.临床实践证实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第七节  空针疗法治疗心绞痛验寨一例

 

    张某,男,82岁,1 98396日就诊。症见痛苦面容,呻吟不止.身体瘦弱,而色淡白无华,喘息不得卧,胸闷憋气,痛如针刺.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背部如压盘石,畏寒怕冷,身凉如冰无汗。舌苔白垢,质暗紫。脉沉弦迟。证属寒凝气滞,痹遇胸阳,气滞血瘀.阻滞心脉,故疼痛较剧,多在下午发病,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绞痛。

 

    1.操作方法

 

    在鸠尾穴上,皮肤常规消毒,选用消毒好的5ml玻璃针管或一次性Sml注射器.69型号的医用消毒针头,医者左手拇指按压所针穴位,右手持针快速刺人皮下肌肉组织约1寸左右,针下有明显沉胀感时,即是钟刺的适宜深度。医者用左手握持针体,右手握住活塞柄稍回抽,看针管内有无回血,如无回血,可继续抽至5ml真空回定,待患者感觉针下有很强的抽拉感时迅速出针,随ap用消毒棉球紧按针眼片刻,出针后即刻痛止,随访一年无复发。

 

    2.讨论

 

    鸠尾穴治疗心绞痛的机理在于它位于人体脏腑和十四经任脉之中间,牵上连下。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针此穴故能通词任脉,调理脏腑气机,气行则血行,血行瘀自除,瘀无邪自灭,脏腑气血平衡,达到治疗本病之目的。

 

    第八节  艾灸升提穴治疗原发性低血压2 2

 

    原发性低血压属中医眩晕范畴,常见于体质较瘦弱的人,以女性为多,并有家族遗传倾向,以眩晕、精神疲倦、健忘、周身乏力、心悸为主症。近1 0年来,笔者采用艾灸升提穴(BP-HNl)相当于百会穴的方法治疗22例原发性低血压患者,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6V40}病程短者1个月,长者20年,均以眩晕、健忘、乏力为主症,查血压均低于12/9kPa.其它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者。

 

    1.2  治疗方法:取卧位或坐位,右手持点燃艾条在距升提穴3cm处以温和灸法施灸,左手食、中指置于百会穴两侧,按压头发并可自感温度,以便于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每日施灸1 5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为痊愈}症状消失,血压上升至正常,但不稳定者为好转}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经灸12疗程,痊愈1 6例,占72.7l好转5例,占22. 7%;无效l例,占4.6“。

 

    2.3  典型病例:刘某,女.1 9岁,学生.1 99161日就诊。主诉;眩晕、倦怠1年余,加重3天。患者1年前时感眩晕,劳则加重,曾做心电图,血常规、B超等多种检查未见异常,查血压12/8. 5kPa而诊为“原发性低血压¨,但未予治疗。3天前因过劳诸症加重而来就诊。查血压;i2j8kPa,面色咣白,因自述极畏针刺而予以艾灸升提穴治疗,灸15分钟后,测血压12/9kPa,自述眩晕明显减轻,连灸一疗程,诸症消失,血压维持在12-514 t9. 5llkPa。随访间年无复发。

 

    第九节  “飘三针”治疗急性期中风的研究

 

    中风又名卒中,属西医的脑血管疾病范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据有关文献报道,中国年发病率约为205208/万,年龄多在40岁以上,并以高血压患者参见,死亡率86. 03164/10万,为各种死因之首;致残率为75“,复发率20%30“,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面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笔者运用“颞三针”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按照中华中医学会与卫生郁中医急症中风病科研协作组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的标准》,共收治病人3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I 11年龄最小34岁,最大82l病程最短7小时,最长1 4天。采用针刺“飘三针”为主,并以评分法衡量患者治疗前后的神志、语言、运动功能。

 

    1.2  治疗方法.“颞三针”;偏瘫对侧颗部耳尖直上2寸处为第一针,然后以第一针为中点同一水平向左右各旁开1寸处为第二针、第三针,配以风府透哑门、四关穴。

 

    方法;取28302寸不锈钢针于偏瘫对侧颞部,针尖与皮肤呈1530度角向下刺入.针刺深度为针身的3/4.至局部有酸麻脓感放射至整个头部,根据虚实分别采用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30天为l疗程。

 

    3.疗效观察

 

    主要观察神志、语言和运动功能,积分28分。恶化:病情加重,积分减少;无效;积分增加少于5分;有效;积分增加在69分;显效,积分增加在1013分;基本痊愈,积分增加在1 4分以上。

 

    4.结果

 

    4.1  神志、语言和运动功能:经治疗基本痊愈6例,占17.6%;显效17例,占50“;有效10例,占29. 4%;无效1例,占3“;总有效率97%

 

    4.2  患者肌力恢复的观察:即病人人院后的肌力恢复。治疗所用的时间或治疗次数,结果见表l

 

    5.实验研究

 

    5.1BUNCHOL:采用上海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出品的酶法腮氮试剂及酶法单瓶装胆固醇试剂测定治疗前后BUNCHOL的变化,见2

 

    “颞三针’’针剌前后脑血流图上升时间之差有显著性意义P<

 

0. 05。头针与“颞三针”相比,在右扰一右乳导联所记的上升时间的

 

改变有显著性意义。

 

    6.血液流变学测定

 

    采用或都仪器厂制造的NEX-1型锥根式粘度计测定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方程K值,见5

 

    应用“鞭三针’’对全血还原粘度、血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前后的改变均有显著性意义。而头针仅对红细胞压积、红图胞聚集指数有显著性意义,间组之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颞三针”治疗后血液的浓稠性、粘滞性、聚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改善脑部血供的治疗目的优于头针。

 

    7.讨论

 

    7.1  临床疗效分析;“颞三针”治疗中风偏瘫是根据局部邻近取穴相第合的原则,头为“诸阳之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面走空窍”,经络系统里到头部的有手足三阳经、足暖阴肝经、督脉、阳维、阳跷脉等。汪石山说:“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经络的四海、标本、根结、气街、十二皮部与头部也有关系。《灵枢·海论第三十三》有“人亦有四海……脑为髓之海……”脑为奇恒之腑,其生理功能归属于五脏,尤与心、肝、肾关系密切。根据标本学说,头在上为标,面手足三阳经及足太阴、少阴的标部在头。

 

    《灵枢·卫气》中有‘……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可见取头部穴位可以治疗全身各系统的一些疾病。“颞三针..位于头部。第一针通过率谷穴及角孙穴,前者为足太阳,少阴之会,后者为阳明之会,曲鬓穴为足太阳少阴之会。第三针通过浮白穴为足太阳少阳之会,有利于疏通这些经络的气血,平肝熄风,清肝胆火,鼓舞少阳生发之气。

 

    7.2  关于调节体内代谢的作用:部分中风病人在急性期出现BUNCOHLTCOra的改变,而多有高血糖、高血脂等现象。体内代谢与血糖、血脂、血浆脂蛋白、血原酸的关系较密切,面高血糖、高血脂及血浆蛋白异常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浆脂质成分改变常常伴有红细胞膜的成分改变。面血原酸与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早在1 974WAITON等用脂蛋白LP (a)抗体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了LP(a)存在于动脉硬化斑块中。1987BROWN等发现侵^动脉的LP(a)与纤维蛋白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附于动脉壁导致动脉硬化形成。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时,由于丈部分患者处于呼吸和肾功能障碍而致BUNTC02的改变而影响pH值,实验证明细胞外液的pH值及某些离子参与动脉管腔改变的自动调节功能,脑血管平滑肌的细胞外液pH值升高时.K+Ca2浓度增高.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反之则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脑血管病人BUN增高至少可间接反映患者全身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程度面红细胞膜过氧化脂质MDA可直接据害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变形性下降,使血粘度增高。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可诱发脑梗塞或妨碍侧支循环的建立,使梗塞面积扩大,加重病情。“颞三针”通过调整体内代谢保证红细胞膜成分正常.对防治和延缓脑梗塞有重要的意义。

 

    7.3  对胞血流图的改变:“鞭三针一能降低脑血流图的上升时间、提高渡幅,降低血管紧张度、扩张血管,其短时间内加大血流量之效果优于头针。“鞭三针”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与“鞭三针”的神经解剖位置有关。此处血管丰富,分别来自浅处的颈外动静脉系统和深处的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分支。针剌“鞭三针,,有利于扩张这些血管而额一乳导联主要是分别反映间侧颈内动脉系统(在脑中、前动脉)及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情况。

 

    7.4  对血掖流变学的影响:“鞭三针”能降低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有利于大脑供血。

 

    8.小蛄

 

    “中风一证,攸关生死安危,病之大面重,莫有过于此者”。治疗关键是要抢救及时,措施有力。《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巳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鞭三针”治疗中风急性期是在中医辨征论治的基础上以整体现为指导来实现的。其机理从中医角度讲是疏通诸阳之经气,平肝熄风,清肝胆之火,鼓舞少阳生发之气。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是通过改善局部(脑)血流作用,加强脑组织代谢,调节体内醴碱代谢,营养神经胆织,改善血液流变性。“颞三针”具有疗效高,快、好等特点,可推广使用。

 

    第十节  针刺配合医疗体操

 

    治疗中风偏瘫68

 

    中风偏瘫为脑血管意外的一种后遗症,本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脑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图及恢复过程进行的治疗、有规律的功能训练。为了降低本病的致残率,近年来笔者以针刺为主配合医疗体操治疗中风偏瘫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赉料

 

    68例患者均经脑CT确诊脑血栓形或,脑梗塞或脑出血。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最小的46岁,最大的68岁;病程最短的6天,最长的4年。

 

    2.治疗方法

 

    2.1  取穴:百会、太冲、十宣。

 

    2.2  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仰卧位,针刺百会、太冲(双侧).初病宜泻,久病宜补,每隔5分钟行针1次,重复6次,每日1次。点刺十宣,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十宣出血,每局2次。

 

    2.3  医疗体操;体操参照南京医学院三级体操,根据病人不同情况选择。

 

    2.3.1  初级体操:对于中甩早期病人即软瘫期,选用健侧主动运动,病侧被动运动。

 

    (1)健手缕发:头转向病侧,用健例手从健侧额部开始向头后颈部梳理,要求手指紧压头皮,缓慢向后推动,每分钟4次,做5分钟。

 

    (2)环绕洗脸,将健手抓住病手使其伸展,然后在健手带动下在脸部做顺向和逆向模仿洗脸的动作,每分钟4次,做5分钟。

 

    (3)交叉上举,用健例手与病手交叉于胸前,病手拇指压在健手拇指上,然后健手带动病手用力上举,直至两肘关节完全伸直,保持10秒钟后重复,重复6次。

 

    (4)抗阻夹腿:病腿弯曲支撑于床面,由他人固定,健腿弯曲呈外旋位,髂后让健膳内旋向病腿靠拢,同时由他人在健膝内侧加一定胆力完成抗胆夹腿动作,重复6次。

 

    (5)直腿抬高:健侧下肢伸直位抬高30度,在空中保持1O秒,也可将健腿托住病腿的直腿抬高,重复6次。

 

    (6)健足敲膝:用健俩足跟敲击病侧膝,从膝沿小腑前外侧由上向下至足来面敲打6次;

 

    2.3.2  中级体操:对于病人已出现部分肢体活动,但有肌肉痉挛存在。要以粗大的主动活动为主,配合部分的分离运动。

 

    (1)搭肩上举:病手措于病侧肩都,饿向前上举运动,要求肘关节充分伸展。如力量较差,可用健手图定病例后再饿此动作。也可将健侧上肢伸直向前平举,让病例手沿健侧肩部向手部来回划动要求病掌置于健臂上,每个动作重复8次。

 

    (2)对角击掌;病侧上肢取外展上举位,掌心朝上,健傅上肢取水平前举位,让病侧上肢渐向健侧肢体靠拢,间时用力击掌,重复8次。

 

    (3)耸肩运动:双肩同时向前向上耸起,重复8次。

 

    (4)合掌夹肘:双手台掌置于额前,然后分别做两肘央紧及分开运动,重复8次。

 

    (5)左右摆髋:双腿弯曲,靠背支掸于床面分别向左右两边摆动髋部,重复8次。

 

    (6)夹腿屈曲;双腿伸直靠拢,然后同时弯曲,要求足跟紧贴床面移动。在充分弯曲后,双足同时抬起,双膝向腹部靠拢。如果病腿力量不足,则将病足置于健足上完成这一动作,重复8次。

 

    2.3.3  高级体操,对于病人瘫痪侧肢体功能大部分改善,但协调控制能力较差,以病侧肢体主动活动配合肢体的协调控制运动为主。

 

    (1)左右击锤:一侧上肢伸直向前平举,手握拳,拳心向上,另一侧上肢伸直,在体侧饿划圈动作,并握拳敲击另一侧拳,然后交换动作,两边交替进行8次。

 

    (2)手膝相拍:双上肢分开侧平举,用左手举起拍打右侧膝,与此同时,右膝应尽量弯曲。然后右拍打左侧膝部重复上述动作,交替进行8次。

 

  (3)手足拍打:两个肢伸直于体侧,掌心朝下,两侧手胞紧贴床面,双手变替在床面上打拍,然后两下肢弯曲,足跟紧贴床面,做左右足交替击拍动作,各完成8次击拍。

 

    (4)下肢划圈;两侧下肢足跟紧贴床而,在两侧变替做划圈动作,重复8次。

 

    (5)侧位踏踩:取健侧卧位,病腿从前向后划圈做踏踩自行车的运动,重复8次。

 

    (6)床边摆腿;病腿取外展位,将小腿置于床边自然下垂,做小腿的伸直、弯曲摆动.重复8次。

 

    3.疗效标准

 

    痊愈;上肢能高举握物,下肢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恢复工作。

 

    好转;上肢能握物,但不能负重,下肢扶杖可行走。

 

    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或中断治疗。

 

    4.治疗结果

 

    本组病人均接受本法治疗1个月为观察时限,即治疗30次后评定疗效,痊愈56例,占82. 3%;好转7例.占10. 3%;无效5例.7.4%;总有效率达92.6%

 

    5.讨论

 

    1 0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仍以体针、头针为主,有一定疗效。作者根据近年临床实践经验,将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选用针灸配合医疗体操,提高了临床疗效,促进了瘫痪肢体功能的早日恢复,减轻了病人的痛苦.5例无效病例中.3例是患病3年来曾多次接受药物治疗,卧床半年。另2例是复发后卧床.CT查出脑软化。笔者认为无论脑梗塞还是脑出血患者,经临床抢救度过危险期,病情稳定以后可尽早接受针灸配合医疗体操功能锻炼治疗,且愈早效果愈好。

 

    第十一节  神衰穴治疗脑血栓后遗症60

 

    以现代平衡针灸学为依据,结合祖国医学的理论把神衰穴( BP-Aa)作为机体调控系统。这一系统是人体信息通道与神经网络系统的调控指挥系统。现将针朝神衰穴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中,男性42例,女性1 8例,年龄最小者34岁,最大73岁,其中脑血栓形成60例。

 

    1.2  治疗方法:

 

    1. 2.1  主穴:神衰穴,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脐窝中央,采用28号毫针1根,直刺0.51寸。手法。以缓慢进针,平补法为主,留针1小时。半小时行针一次,以刮法为主。

 

    1.2.2  辅助穴:足三里、关元、太冲、阳陵穴,气海、内关、血海、合谷,

 

    1.2.3  中药离子导^仪;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2.疗效分析

 

    2.1  疗效判断:显效:经治疗12个疗程肌力恢复到Ⅸ-V级;有效:经4个疗程后肌力增加到I~V}无效者为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显效13例,占21. 7%.进步42例,占'ro%.无效5例,占8.3%.总有效率91,7%

 

    2.3  典型病例:男.61岁,农民。于1 995510日其子来我院邀请给他父诊治。追问病史5年前突然晕例在室内,经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用西药输液打针治疗效果不显,嘱其回家休养。诊查,患者语言不流利,神志不清醒,发病时短暂昏迷,惟手不能取物,足不能着地,左半身偏瘫,生活靠别人料理。诊其脉弦有力,舌紫,有瘀斑。据说人院时,神志不清,经抢救才恢复。血压由原来的24. 0/14.7kPa.已降到21.31 3.3kPa,脉证相参诊断为肝阳偏亢,脉络瘀阻,为风中于腑。

 

    采用针刺神衰穴为主,用平补泻法.培元固本。配合太冲,平肝熄风,调经活血.加足三里通经气。

 

    患者诸证显著改善,下肢弃杖可行,上肢可抬至胸前,手稍有力,言语清晰,面色红润,饮食正常。又治疗一疗程,加强功能锻炼,以巩固治疗效果。后随访恢复正常,能料理家务。

 

    3.体会

 

    祖国医学对脑血栓形成的治疗,一般用平肝熄风,理气豁痰,益气活血,滋阴补肾,活络透脑等不同的治疗方法。作用采用各家治法的精华,以益气活血透脑之法为主。用神衰穴加辅助穴采用药物导人疗法,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针刺神衰穴称为腹针,也叫天地针,能调整阴阳,平和气血,活络通脑的作用,它能益气增强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动力,活血通络是以人血分药物稀释血液,使其牯稠度降低,溶化瘀滞之血,使血栓化开从而促进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运行。如不加透脑作用亦不能收到速效。总之神衰穴能将失调的病理变化进行平衡治疗,达到重新恢复功能动态变化的平衡。

 

    第十二节  偏瘫穴治疗脑血栓后

 

    遗症1 2例螨床报告

 

    脑血栓后遗症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笔者应用平衡针灸疗法,治疗胞血栓后造症12例,收到显著效果。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40~509例,5l603例,平均年龄50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1年。

 

    1.2  治疗方法:

 

    1. 2.1  取穴:主穴偏瘫穴(BP-HN3).上肢瘫痪,取肩痛穴(BP-LEs),下肢瘫痪取臀痛穴(BP-UEl)、膝痛穴(BP-UEz)

 

    1.2.2  定位与操作:偏瘫穴位于耳尖2寸处,沿耳膜外向太阳穴斜刺2.5寸左右,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刺激强度视病情轻重而定,针感以肩部出现酸、麻、胀、热等感觉。偏瘫亢留针6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1 0孜为1个疗程。对于恢复期满3个月以上的病员,取双例偏瘫穴,先针患侧,后针健例。同时也可服用活血化瘀、降血压、清血脂、增强体质的中草药。

 

    2.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

 

    2.1.1  基本治愈;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生活完全自理,并能参加一最体力劳动,神志语言清楚。

 

    2.1.2  显效。瘫痪肢体明显恢复,生活稍能自理,清楚。

 

    2.1.3  好转:瘫痪肢体运动比以前有进步,语言稍有进步。

 

    2.1.4  无教:瘫痪肢体及语言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临床基本治愈7例,显效3例,好转l例,无效1例。

 

    2.3  典型病例:李某,女,52岁,丰台区杨公庄人。1 993720日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家属代述脑血栓两个月,经中西药、针灸治疗无明显好转,右半身发沉,右手屈伸不灵活,右腿不能久站,有高血压病史。轻度语言不利,精神尚可,胃纳及二便正常。右下肢行走困难,右上肢无力,右手屈胂不灵活。

 

    检查,右侧下肢肌肉松弛,右手握物乏力,双侧肢体无病理性神经反射。舌红,苜薄白,舌底静脉怒张,脉弦。

 

    诊断:脑血栓后遗症。

 

    处方。偏瘫平衡疗法,取偏瘫穴、庸痛穴、膝痛穴,交叉取穴,经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可短时间行走,右上肢乏力减轻。连续治疗3个疗程,患者行走正常,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自理,语言清楚,可从事家务。1 9951 0月随访未复发。

 

    3.临床体会

 

    此病多由情感所伤,生活起居失宜,使机体阴阻平衡失调,以致气血亏视,气滞血瘀,血阻经络。总的来说,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湿痰、风痰)、气(气虚、气厥)、血(血虚、血瘀)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才导致发病。发病以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亏耗,临床上本虚标实。尤以气虚、肝胃阳虚、心脾肾阳虚为多见。笔者应用平衡针灸治疗此病,通过活血化瘀,培补元气,调养中气,使气血周流旺盛,从而达到机体阴阳平衡,治愈痰病的目的。中医认为人左半身经络上头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从左行.左右交叉,因气血运行偏重于右而发病的,则病多为左半身不遂。通过临床治疗,平衡针灸对中风后通症有明显治疗效果,

 

    第十三节  胸痛穴、颈痛穴治疗偏瘫上肢

 

    远端水肿的疗效观亲

 

    临床当中,因为瘫痪肢体血液握环不良,许多患者常出现肢体远端水肿。表现为手足肿胀,皮肤光滑,按之凹陷,导致患者有肢体沉重感,关节活动不灵活。笔者从1 993年至1995年,治疗瘫痪上肢远端水肿29例,在传统取穴用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冶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采用胸痛穴、颈痛穴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站加下:

 

    1.临床资料

 

    1 9例病人中,以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者1 1例,脑梗塞者1 8例;其中女性1 6例,男性1 3{年龄最小56岁,最大76l病程3个月以内1 5例,3个月至半年14例;运端肌力024例,l~Ⅱ级5例。

 

    2.治疗方法

 

    取穴:颈痛穴、胸痛穴,配穴手三里、合谷、曲池等。

 

    手法:用30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垂直进针0.51寸捻转提插至局部产生酸麻胀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5日,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显效:肿胀完全消除,皮肤松弛。

 

    好转:肿胀明显消通,皮肤有皱纹,按之无凹陷。

 

    有效;肿胀消退,但皮肤光滑,按之凹陷。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治疗结果:显效7例,好转1 6例,有效5例,无教l例,总有效率为96. 6%

 

    4.典型病例

 

    郑某,男.63岁,演员。主诉:右例肢体乏力1月余.申情家庭病床治疗,中山医院颅脑CT示,左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精神尚好,右侧上肢远端水肿,手掌肿胀,皮肤光滑,按之凹陷,手指关节活动不灵活,握拳困难,右上肢近端远端肌力均I级。取颈痛穴、胸痛穴,配以手三里、台答穴,捻转提插至局部产生酸麻胀感,留针30分钟。患者1个疗程后,肿胀明显减通,皮肤有皱纹,按之无凹陷。2个疗程后,肿胀消除,皮肢松弛,手指关节活动及握拳动作明显改善,远端肌力Ⅲ级,近端肌力I级;

 

    5.体会

 

    观察病例中1例无效,考虚与患肢多次补液有关。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用患肢进行输液,以免加重水肿,影响恢复。病例当中.肌力恢复佳者,效果较好。

 

    笔者认为,颈痛穴、胸痛穴两穴均位于上肢远端部位,而且颈痛穴.胸痛穴均为三焦经穴。颈痛穴为三焦经之俞穴,《难经》说:“俞主体重节痛”;胸痛穴为三焦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而且三焦的生理功能在于总司人体气化。中医认为三焦是水谷、水液运行的道路。《难经》说:“三焦者,水谷之道”,《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故临床当中,对三焦功能异常,水道不通,出现小便不利或水肿的病证,可取三焦经治疗。针对瘫痪上肢远端水肿,取颈痛穴、胸痛穴治疗,既符合循经取穴原则,又符合局部取穴原则,有利于患肢远端水肿的消除。

 

    其现代医学的机理可能在于针刺局部颈痛穴、胸痛穴,调整了植物神经功能,促进了血管的收缩,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了改善,从而达到了促进水肿吸收的目的。

 

    第十四节  醒脑穴治疗臆供血不足16

 

    脑供血不足又称为“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是指由于局部的动脉病变而导致的脑缺血。表现为失明、失语、偏瘫、半身感觉障碍、眩晕、耳鸣、呕吐、意识障碍等等。病因多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痉挛,低血压和动脉炎。本病以老年人多见,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其症状和体征多在24小时内恢复,少数在72小时内消失。本病还易反复发作,最后可形成血栓,故防止本病的复发和发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西医主要应用抗凝或改善血液循环药物,我们采用醒脑穴指针疗法,收治脑供血不足患者1 6例,总有效率占93. 25%,一次治愈率占68. 75%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40~504人,506010人.60岁以上者2人。为颈内动脉系统4人,椎一基底动脉系统1 2人,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与脑多普勒超声而确诊。

 

    1.2  诊断依据z根据《神经内料痰病学》,以头晕、眩晕、耳鸣、呕吐、视物不清、眼震等症状和体征为主,列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为主的,列为飘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1,3  治疗方法;取双侧醒脑穴指针疗法,连续点压9次。症状消失者,只治疗此1次,即不必要再诊。若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可增加治疗次数.12次,连续治疗23天。

 

    为防止脑血栓的形成,可继续治疗23个疗程(每日治疗2孜、7天为1疗程)。

 

    2.疗效分析

 

    2.1  疗效判定:

 

    治愈:一次治疗后,病人自觉症状与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脑多普勒超声无脑供血不足。好转E46次治疗后,病人自觉症状与体征在72小时内消失,脑多普勒超声诊断脑供血不足征改善。无效:治疗1疗程,病人自觉症状、体征、脑多普勒超声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效果:治愈1 1例,占68. 75%}好转4例,占25%:无效1例,占6Z%。本组随访68月,无1例发病。

 

    2.3  典型病例:患者陈某,男性.56岁,因起床较急突然出现头晕、眩晕、呕吐、右耳鸣,活动时症状加重,见精神萎靡,表情痛苦,双眼水平震颤,右耳听力减退,脑多普勒提示椎动脉血流速度较快,供血减低。即刻行双醒脑穴指针疗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呕吐停止,眼震消失,可以起坐,除有轻度头晕外,余无不适,稍事休息,即在扶持下离院。并囊病人家属每天为患者点压醒脑穴23次,随访8个月,病情一直稳定。

 

    3.讨论

 

    醒脑穴为足少阳胆经之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其循行路线循行于头部。为此,醒脑穴指针疗法可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促进脑的代谢。

 

    从解剖部位来看,醒脑穴位于杭大神经的走行处,刺激和调整枕大神经,同时可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通过实践证明.醒脑穴指针疗法有血管扩张作用。通过微循环观察,对醒脑穴瞬间点压后,在甲皱微循环中看到毛细血管的管径明显扩张。

 

    综上所述,由于对醒脑穴的刺激,调动了体内多系统功能的调节恢复,而使脑血管扩张,增加了脑血流量,改善了脑血液循环障碍.减轻了脑组织缺氧.从而使疾病自愈,

 

    此疗法简单,便捷,费用低,疗效可靠,患者容易接受,且掌握后能自治、互治。因此,在中老年易发病人群中,推广运用醒脑穴指针疗法,作为一种保健治疗手段,对预防本病的发生、复发及发展,亦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第十五节  肺心穴对p一受体功能亢进

 

    致心电图改变的影响

 

    本文采用第二掌骨侧肺心穴治疗心电图ST-T改变者36例。其中p受体功能亢进26例,经1次(15分钟)治疗后ST-T改变立即恢复正常。另有心肌炎6例,冠心病4例经肺心穴治疗4次以上,ST-T改变也恢复正常或有改善。基于上述情况,作用认为采用肺心穴治疗心电图ST-T改变,不但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还可提供鉴别诊断依据。

 

    β受体阻滞剂对β受体功能亢进的心电图ST-T改变的影响,已为广大医务人员熟悉井采纳.但利用第二掌骨侧肺心穴治疗β受体功能亢进的心电图ST-T改变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931月~1 2月应用肺心穴治疗β受体功能亢进26例,心肌炎6侧,冠心病4例,现就其心电图ST-T改变的恢复情况作初步探讨,供大家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  p受体功能亢进组:26例均为女性,年龄2152岁,其中21~ 4022例(占84.5%)。自觉症状明显.有心悸、胸闷、气短,少数人伴有头晕、失眠、焦虑不安.5例伴有窦性心动过速,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胸部x线检查显示心影正常,并排除了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病、心肌炎等疾病,心电图检查表现为ST段压低≥0. 5mVT波低平,双相或例置。

 

    1.2  心肌炎、冠心病组:本组心肌炎6例,冠心病4例,共1 0例,心电图均有ST-T改变。心肌炎患者伴有室性早搏,冠心病患者有2例伴有心房纤颤,两组ST-T改变的导联分布情况见表1

 

    1.3  两组病例均采用6805治疗仪治疗,取双手第二掌骨侧肺心穴,每天治疗1次,每次15分钟,治疗前先常规描记9个导联心电图,治疗后立即复查1份常规心电图,比较治疗前后ST-T改变的恢复情况。

 

    2.结果

 

    2.1  β受体功能亢进组26例经肺心穴治疗1孜后,心电图ST-T改变全部恢复正常,心悸、胸闷等症状也随之消失或明显好.转。本组病例治疗前心率最低为78次/分钟,最高115次,分,平均为95/分。心率在1 00/分以上者5铡,90100次/分1 5例,小于90次/分6例。全组病例经肺心穴治疗1 5分钟后,心率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减少次数最少者5孜/分,最多为2 1次/分,平均为1 6次/分,

 

   2.2  心肌炎、冠心病组1 0例中,经肺心穴治疗1次后,心电图ST-T改变无1例完全恢复正常.其中3侧经4次治疗后ST-T改变恢复正常,3例经7次治疗后ST-T改变恢复正常或好转。4例经1 2次治疗后ST-rr改变有好转。

 

    3.讨论

 

    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β一受体功能亢进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其特点大多数为中青年女性.患者往往有不典型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头晕、失眠、疲乏、多汗、心率快、心搏强等症状,在低负荷水平运动时,心率呈不相称增快,可出现心电图ST-T改变,应用}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可使心电图恢复正常,临床上遇到这类病人需要做“心得安试验”以便和其它原因引起的心电图ST-T改变相鉴别。

 

    本组26例 受体功能亢进者没有做“心得安试验’’,均采用肺心穴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心电图上的ST-T改变1次(1 5分钟)治疗都恢复正常。这一结果与国内外报导的应用心得安对交感神经张力过高为主的心电图ST-T改变、绝大多数可以转阴(指ST-T恢复正常)的结果相似,肺心穴对心肌炎、冠心病组的心电图ST-T改变没有β受体功能亢进组恢复得快,经1次治疗无1例完全恢复正常,一般要经4次以上的治疗ST-T改变才能恢复正常或有好转。鉴于上述情况,作者认为采用肺心穴治疗心电图ST-T改变者不但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还可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且本法需要时间短,无任何副作用。

 

    全息胚胎学说认为,人体第二掌骨节肢的各部位与全身各部位一一对应,每一对对应部位之间存在着生理或病理的相关性。刺激有病理反应的部位(可称穴位)可以治疗身体上相应部位的疾病,因此,全息旺胎疗法治疗}受体功能亢进有明显疗效。作者认为在与心脏相对应的肺心穴上用心电脉冲刺激,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从而使心脏β受体功能亢进得以恢复正常。

 

    第十六节  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2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 8例,女8例;年龄最小者61岁,最大者87岁,平均76岁;发病最短24天,最长两年10个月}均为逐渐起病。所有病人均有亲情漠然,对周围环境不关心,不与人交往,近事记忆缺损(其中2例病程2年以上者表现为记忆丧失).与人对话前后不切题,时有无目的行为,困倦无力,思睡(12例表现为终日卧床懒起).外出不识归途,生活不能自理等不间程度的表现。脑电图检查均有α节律不间程度减慢.CT检查1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质萎缩。

 

    1.2  治疗方法:

 

    12.1  取穴:升提穴(BP-HNl)相当于百会穴,急救穴(BP-HNs)相当于水沟穴,痤疮穴(BP-Bt)相当于大椎穴,醒脑穴(BP-HN~)相当于风池穴,胸痛亢(BP-UE,)相当于内关穴等。

 

    1.2.2  操作方怯;患者先取仰卧位。急救穴以1寸毫针向上斜刺.进针0.5寸许,提插强刺激半分钟,留针。胸痛穴以2寸毫针从快速直刺进针1寸许,得气后提插强刺激半分钟,再直透外关得气后提插强刺激半分钟,留针,每次针一侧,左右交替。以上均用28母不锈钢针,留针时间30分钟。起针后患者再取坐位,以281寸毫针向前沿皮刺升提穴,得气后暂留针酸脑穴,取282寸毫针.针尖对向印堂穴.斜刺直进.两侧间取.得气捻转,平补平泻半分钟后留针,20分钟起针。痤疮穴,取282寸毫针向上斜捻转进针1.52寸,得气后行补法半分钟,然后连间升提穴一间起针.再以市售艾卷移灸升提穴、痤疮穴二穴35分钟,使穴位皮肤潮红为度。施治结束。每日1次.1 0次一疗程,间隔间天。10次后依病情改为隔日1次。

 

    Z.疗效分析

 

    2.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经14个疗程治疗后精神状态恢复病前样,记忆力基本恢复,对话切题,生活自理,观察1年无复发者。显效:精神好转,近事记忆恢复,对话切题,但反应慢,生活基本自理。有效:各种症状减轻,但生活不能安全自理。无效:4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善者。

 

    2.2  治疗结果;26例中经治疗1 2孜临床治愈3例,治疗32次后治愈者6例,总治疗率34. 6%.经4个疗程治疗显效1 1例,占42.3%,有效4例,占15- 4%.无效2例,占7.7%.总有效率92. 3%

 

    3.体会

 

    老年痴呆一证,现代医学认为属退行性变,病理解剖表现为脑神经细胞的个体萎缩和减少,脑血管病变,血液供应障碍当为其因。以往中医“益气补肾宁心¨之剂,收效甚微,针灸治疗,取效快捷,经26例观察,尤对病程6个月以内症状轻者效果尤好。皮质萎缩明显者亦收效微。值得一提的是,本组显艘者11例中,经说眼,4例坚持长期每周来门诊接受治疗1次,一年后病情稳定,且其中1例明显进步,达治愈标准。另7例因路途不便等因未能接受治疗,一年后随访,除I例死亡,1铡无明显变化,另5例在停治6个月后病情复发加重。这说明本疗法对老年痴呆一证,有着明显的治疗、预防作用,治疗越早疗效越好,但巩固疗效,需长期定期接受治疗。这似符合中医“天年”与西医“退行变’’的理论。

 

    第十七节  痛经穴急救途中虚厥证

 

    厥证是指以突然昏例,不省^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则淅苏,重则即死。临床上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笔者自1 9896月~199512月曾用针刺痛经穴(BP-A1)配腹痛穴(BP-LEa)急救途中气血虚厥证病人18例,效果甚佳。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 8例均为旅途中患者,男7例,女11{年龄最大60岁,最小1 6岁;病程最长1天,最短1小时。

 

    2.治疗方法

 

    2.1  取穴:痛经穴:胸前正中线两乳间,平第四肋间隙。配穴为腹痛穴: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2.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四肢伸直,皮肤常规消毒,选用1寸针或注射用针头。先平刺痛经穴(相当于膻中穴)0.30.5寸约1.5分钟,然后直刺腹痛穴(双侧)12寸,均用捻转补法。留针3040分钟.5分钟行针1次,用补法。

 

    3.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缓解或减轻,呼吸均匀,留色微红,四肢肤温四升,脉稍有力,出针后30分钟内能自行坐起或重病人扶助坐起为治愈。本组1 8例患者均在出针后30分钟内坐起。

 

    4.典型病例

 

    4.1  李某,女,16岁.1 98964日,在月经来潮时,突然昏厥扑例。症见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大汗肤冷,目陷口张,脉沉细数无力,四肢震颤。急施针刺痛经穴及腹痛穴。约20分钟后,患者四肢震颤停止,呼吸逐渐加深变快,面色微红,四肢肤温四升,脉沉细淅有力,眼睛微睁,口闭。后给予50“葡萄糖200ml30分钟后病人自行坐起。

 

    4.2  王某,男,45岁。19951222日,患者因情志不调,饥饿疲劳,且素有贫血病,在火车上觉头晕目眩,倦怠无力,气短喘促.半小时后昏厥。当笔者赶到后,症见患者面色蜡黄,呼吸微弱.四肢肤冷,口唇无华,目闭口张,脉沉细微弱无力,处于昏迷状态。血压8. 0011. 33kPa。急用注射针常规消毒,平刺痛经穴及腹痛穴,约40分钟后,患者深呼出一口气,面色转为黄白,呼吸淅加深变快,较均匀。额部有汗出,四肢肤沮回升,双目微睁,脉细稍有力,血压10. 7/4. OOkPa.后给予糖水及巧克力眼下。30分钟后由入扶肋坐起。下车后送往医院,1 0日后来人告知病愈出院。

 

    5.体会

 

    本病在治疗上以补气固脱之法以面其本。《灵枢·邪客》篇:“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指出宗气积于胸中(即膻中).为上气海,具有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行气血的功能。故临床上遇有气血间虚证时,可考虑益宗气,补气固脱。枢据腧穴的远治作用,腹痛穴针刺之,对人体防卫免疫方面都具有很大作用,本穴有强壮机体和保健作用。根据文献报道,针刺留痛穴,特别是对呼气和吸气阶段,气道阻力均明显下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