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十六章 纵隔疾病

[日期:2012-11-03]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十六章 纵隔疾病

 

第一节 纵隔炎

 

纵隔炎(Mediastinitis)分为急性化脓感染和慢性纤维性病变二种。前者有急性感染症状,后者可引起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或纵隔内其他器官受压的各种症状。

 

急性纵隔炎

 

一、病因

 

急性纵隔炎虽较少见,但病情常危重。本症主要发病原因如下:①胸部开放性创伤或贯穿伤,细菌由外界进入纵隔引起化脓性感染。②纵隔内器官破裂,包括食管镜检查或经食管镜摘除异物时引起的食管损伤;食管异物、溃疡、或肿瘤侵蚀造成食管穿孔,食管手术后吻合口瘘以及剧烈咳嗽食管下端后壁破裂等引起的继发感染。气管插管或支气管镜检查时管壁损伤穿孔、气管术后吻合口瘘、正中胸骨切开心脏手术后,其他部位感染灶血行扩散以及胸部贯穿伤等,均可导致急性纵隔炎。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起病有高热、寒战等毒性症状,常伴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并向颈部放射或引起耳痛。患者烦躁不安。若脓肿形成压迫气管可产生高音调性质的咳嗽、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和发绀。严重时出现休克可危及生命。体检胸骨有触痛,纵隔浊音界扩大,颈部肿胀和扪及皮下气肿。周围血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表现为两侧纵隔阴影增宽,以上纵隔为明显,由于炎症累及周围胸膜致使两侧轮廓较模糊。侧位胸片胸骨后密度增加,气管、主动脉弓的轮廓模糊。形成脓肿,可于纵隔的一侧或双侧见突出的弧形阴影,气管、食管受压移位。亦可出现纵隔气肿、脓肿和液平等胸膜腔积液、液气胸等征象。食管碘油或有机碘液造影可证实食管穿孔部位、食管支气管瘘或食管胸膜瘘。CT可早发现纵隔脓肿及其侵犯范围。

 

 

 

三、治疗

 

除针对病因作相应处理外,应及早使用针对病原菌的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纵隔脓肿必须作外科引流。

 

 

 

慢性纵隔炎

 

一、病因

 

慢性纵隔炎病因较为复杂,已知结核、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新型隐球菌、放线菌感染、结节病、矽肺、外伤后纵隔出血以及药物中毒等均可引起纵隔纤维化,亦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部分患者的病因不明。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症早期通常无症状,但可逐渐出现腔静脉或其大的属支纵隔器官粘连和受压的症状,主要为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呈静脉压增高,致静脉充盈,胸壁上侧支循环静脉扩张和头面部、颈部及上肢水肿出现头痛、头昏、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梗阻一般可逐渐减轻,症状得以缓解。病变累及其他器官则可引起各器官梗阻的相应症状。如吞咽困难、咳嗽、气促、肺动脉受压引起肺动脉压增高。累及肺静脉可导致肺血管淤血,出现咯血,偶压迫膈神经引起膈肌麻痹,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等。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可无异常发现,但大部分患者可能有所发现,例如纵隔胸膜增厚或上纵隔增宽,病变区可见钙化阴影,钡餐检查示食管狭窄,体层摄片示气管、支气管狭窄等。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上腔静脉及其分支的梗阻情况。CT检查亦有诊断价值。

 

 

 

三、治疗

 

本症应与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腔静脉梗阻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相鉴别,在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时,可作剖胸探查;胸片中纵隔阴影增宽的慢性病例,为明确诊断,也可谨慎作纵隔探查术。通常采取胸部正中切口进行探查,术中应切除有压迫血管或食管的纵隔淋巴结;对无压迫倾向的纵隔淋巴结也应摘取活检,以利明确诊断后进一步外科治疗。

 

纵隔纤维化病变局限时,可作切除,以解除器官压迫,亦可施行上腔静脉旁路移植术,或上腔静脉成形术,在上腔静脉狭窄处作纵切口,以大隐静脉片拓宽修补以减轻上腔静脉的回流障碍。

 

此外,针对前述病因作选择性药物治疗。

 

 (车晓文)

 

 

 

第二节 纵隔气肿

 

纵隔气肿是肺、支气管和食管裂伤的一个临床表现。肺表浅部和末梢支气管裂伤,一般首先发生气胸,但如有胸膜粘连而空气不得进入胸膜腔,则可经胸壁组织间隙到达皮下,自伤部向四周蔓延,形成范围不等的皮下气肿。如气管、支气管或食管裂伤,则空气外溢首先进入纵隔,沿纵隔组织间隙,向上向下扩展,临床上表现为自颈根部向颜面及胸前蔓延的皮下气肿。皮下气肿仅造成轻度不适感,但纵隔气肿,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特别是漏气裂口大,合并有张力性气胸时,问题尤为紧迫严重。

 

一、诊断

 

气管、支气管、肺及食管外伤破裂,均可造成纵隔及皮下气肿,多同时并有气胸。

 

(一)皮下气肿 常是肺组织及支气管损伤的一个临床表现。一般肺表浅裂伤及支气管末梢破裂,仅发生气胸。但如有胸膜粘连,气体不能进入胸腔,则可沿胸壁软组织间隙达皮下,自伤部向四周蔓延,形成范围程度不同的皮下气肿。皮下气肿仅有轻度不适感。检查时见气肿各部皮肤肿胀,扪之有捻发音。

 

(二)纵隔气肿 纵隔气肿常是支气管、气管、食管破裂的一个临床表现。有的可合并张力性气胸。临床上表现为气肿沿颈根及颈面部向前胸部蔓延。纵隔气肿能引起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特别破裂口较大合并张力性气胸时,病情更为严重。纵隔大量积气,纵隔内大血管受压,腔静脉首先受到影响,导致循环功能紊乱。重度纵隔气肿,病人常有显著呼吸困难、紫绀、脉快、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病人还可有头昏、头痛。临床检查气肿各部皮肤肿胀,致静脉充盈,阴囊胀大如球形,触之有捻发音。如有细菌感染,可有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及胸骨后痛。

 

胸部透视或摄片可见纵隔胸膜下有不规则的气带,上纵隔尤为显著,胸骨后及胸大肌等肌肉间均可见顺肌纹放射状不规则的空气影响。

 

 

 

二、治疗

 

张力性气胸引起的气胸,首先治疗气胸,作胸腔闭式引流进行急救。纵隔气肿有纵隔器官受压,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者,在胸骨切迹上方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打开气管前筋膜,伤口以纱布填充,即可排气减压,必要时须行气管切开术。作了气管切开,又需要切开颈部皮肤减压的伤员,为防止气管分泌物感染纵隔,可在两侧锁骨上作切开排气减压。对不断扩展的皮下气肿,可在气肿最明显部位作多数小切口排气。一般局限的轻度纵隔和皮下气肿。不需特殊处理,多自行吸收。

 

 (车晓文)

 

 

 

第三节 原发性纵隔肿瘤

 

原发性纵隔肿瘤(primarymediastinaltumor)中,以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和畸胎瘤较为多见;其他如囊肿、胸内甲状腺等相对少见。这些肿瘤多数为良性,但有恶变可能。

 

一、解剖概要

 

纵隔是位于左、右胸膜腔之间,胸骨之后,胸段脊柱之前的一个间隙,下为膈肌,上与颈部相通。为了便于纵隔疾病诊断,常将纵隔分为若干区,在胸部侧位片上,于胸骨角和第4、5胸椎间隙连一虚线,此线之上为上纵隔,其下为下纵隔。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3个纵隔区。纵隔是一个重要解剖部位,其内含有心包、心脏、大动脉、大静脉、气管、支气管、食管、胸导管等重要器官,还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由于上纵隔病变往往延伸到前纵隔或后纵隔,故将纵隔划分为前上、后和中纵隔较为实用。

 

由于纵隔内组织器官较多,其胎生结构来源复杂,故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肿瘤和囊肿。虽然纵隔内肿瘤和囊肿种类繁多,但常有各自好发部位。

 

 

 

二、常见的纵隔肿瘤

 

(一)神经源性肿瘤 为纵隔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发病率居纵隔肿瘤之首。而且90%发生于后纵隔,其中50%位于脊柱旁沟,尤以上纵隔为多,10%位于前纵隔。儿童神经源肿瘤大部分为恶性,而成年人恶性发生率低于10%。神经源性肿瘤多来自脊髓主干,肋间神经或交感神经链的主干,极少数来自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常侵蚀椎体或椎间孔增大,肋骨间距增宽的肿瘤常为恶性病变。根据组织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起源于神经鞘细胞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许旺氏细胞瘤。多位于后纵隔,其中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是良性肿瘤,许旺氏细胞瘤为恶性肿瘤。在后纵隔的神经纤维瘤常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另一类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包括神经节细胞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也有良性恶性之分。此外,还有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包括嗜铬细胞瘤、非嗜铬细胞瘤,极罕见,约占1%。可见于后纵隔,症状可有可无,如有可出现高血压,阵发性或持续性头痛、出汗、心悸、震颤等。约50%的纵隔嗜铬细胞瘤有高血压,儿童患者为持续性高血压,并常伴有腹膜后肿瘤,家族史明显。

 

(二)畸胎类肿瘤、囊肿 畸胎类肿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少数位于后纵隔,发生率在纵隔肿瘤中居第二位。可分为畸胎瘤和畸胎囊肿两大类。畸胎瘤呈圆形、卵圆形,表面有不规则突起,切面颜色多种多样,肿瘤呈实体或以实体性为主,囊内含有外、中、内几个胚层的衍生物如皮脂、腺体、软骨、平滑肌、支气管和肠黏膜等。20%的病人可发生恶变。畸胎囊肿为囊性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包括膜完整,内有多个囊腔,部分呈实质性,囊壁常有钙化,囊内含有外胚层衍生物如毛发、皮脂和腺体。

 

(三)胸腺瘤 胸腺是人体免疫的重要脏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位于前纵隔,附着心包,与纵隔的大血管有较密切的关系。外观酷似脂肪组织,重量在20~300g之间。胸腺瘤发生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是前纵隔的常见肿瘤,在纵隔肿瘤中占第3或第4位。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但以中年人常见。多数为良性瘤,约30%为恶性。病理学上分为3型:即上皮细胞为主的上皮细胞胸腺瘤,恶性者为上皮癌;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胸腺瘤,恶性者为胸腺淋巴瘤,上述二种细胞均有的为混合型胸腺瘤。胸腺瘤病人常伴有重症肌无力,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神经肌肉接头部位乙酰胆碱受体减少而引起肌无力,常表现为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恶性胸腺瘤病人的晚期症状可有发热、胸骨后疼痛、咳嗽、体重减轻等。个别病人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或转移至肝、肾、脑部,但远处转移少见。胸腺瘤还可伴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恶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等。上述病变和临床综合征可随胸腺瘤摘除而消失和改善。

 

(四)胸内甲状腺肿 其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胚胎时期留在纵隔的甲状腺组织发展而来,占少数。另一方面可能是颈部甲状腺肿或腺瘤因生长过大,坠入纵隔而来。胸内甲状腺肿大多数为良性,个别可为腺癌。根据甲状腺在纵隔内位置,可将胸内甲状腺肿分为3种类型:颈纵隔甲状腺肿,指甲状腺部分或大部分坠入纵隔内;纵隔内甲状腺肿,甲状腺完全坠入纵隔内,常沿气管右侧下降,不会压迫食管;异位甲状腺肿,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常见症状可因支气管受压引起咳嗽、呼吸困难。若胸骨脊柱受压可产生胸痛、背痛、胸部闷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食管受压症状和上腔静脉压迫症状。如果为颈部甲状腺肿坠入纵隔者可有原颈部肿大而后逐渐消退的病史。X线征象是上纵隔块影,其上常延入颈部,有时块影随吞咽上下移动,多数病例有气管受压征,部分病例因肿瘤位于后上纵隔而出现食管受压征。当肿瘤内组织有内分泌功能时,用放射性 I及 TC扫描,可出现胸内甲状腺肿扫描阳性。肿瘤组织无内分泌功能或呈囊性变时,扫描阴性。扫描阴性并不能排除胸内甲状腺肿的诊断。

 

(五)心包囊肿 又称间皮囊肿,体腔囊肿,迄今病因不明。为一较少见的纵隔良性囊肿,它好发于前纵隔左、右心膈角部,少数位于心基部。囊肿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可为单房或多房,或带蒂,或与心包相通。它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囊肿大时可出现咳嗽、胸痛、胸闷等症状,有时有上腹部压迫感。X线检查可见前心隔角处出现密度均匀而淡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穿刺可抽出清澈透明液体。

 

(六)气管支气管囊肿 它起源于发生呼吸系统的腹侧前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缺陷形成囊肿。如发生于末梢支气管时则形成肺囊肿。囊肿多见于气管旁或气管隆突附近,右侧多见,多为良性。约半数病人可无症状,在胸部X线检查时偶被发现,如囊肿与气管、支气管相通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咳嗽、胸痛、咳血或发热;若囊肿压迫支气管出现肺不张、咳嗽、气短、紫绀等;压迫食管引起吞咽不利等。X线检查在气管或支气管旁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或呈分叶状、密度均匀的肿块阴影,常突向右侧,如位于隆突下,可突向双侧。肿块的外形可随体位和呼吸而改变,若与气管或支气管相通时,囊内可出现液平面。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七)肠源性囊肿 肠源性囊肿是胚胎时期形成上消化道的空泡未能与正常消化道融合的结果,亦称胃肠囊肿、胃囊肿、食管囊肿或重复囊肿。一岁以内的婴幼儿多见,并多伴有颈、胸椎脊柱裂,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多见于后纵隔,接近肺根部,易向右侧生长。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光滑,外层为平滑肌,内层可衬以食管、胃或肠黏膜,囊内含透明黏液样物。如囊壁含有有功能的胃黏膜时,可分泌胃酸,产生溃疡,可穿透食管、支气管、肺或胸腔内,囊肿可与胃肠道相连接,或伴有胸腹消化道重复畸形,个别病例可发生恶变。多无症状,囊肿大时如压迫食管、气管可出现吞咽困难、胸闷、咳嗽等。X线可见后纵隔内边缘清晰的圆形阴影,多见于右侧,常伴椎体畸形。大的囊肿在超声断层时可显示液性暗区。

 

(八)恶性淋巴瘤 纵隔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并不少见,转移性者更为多见,约占纵隔肿瘤的2%~23%,多发生于前纵隔或中纵隔的淋巴结,常伴有膈上或膈下淋巴结侵犯,这些肿瘤很少只局限于纵隔。局部症状多见,可出现胸部闷胀不适,咳嗽或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常伴有锁骨上和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X线表现位于中纵隔上、中部,早期仅见上纵隔轻度增宽,由于生长快,不久,气管及肺门旁淋巴结即融合成块向上扩展,呈密度均匀波浪状分叶改变,有时为双侧性,气管明显受压及移位。预后主要取决于组织细胞的类型、病人的年龄、病变的分期等。治疗以放疗首选,近年对某些类型淋巴瘤化疗效果亦佳。对局限性、有手术条件者宜尽量争取摘除,但术后仍需进行放疗或化疗。

 

(九)脂肪瘤 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常位于前纵隔。一般认为脂肪瘤起源于前纵隔胸膜下脂肪组织或胸壁皮下组织向内生长所致,少数也可起源于退化的胸腺脂肪组织。生长缓慢,病史较长,一般无症状。脂肪肉瘤可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X线照片上的阴影边缘不明显,说明瘤组织易被X线穿透。若肿瘤伸入颈部或经肋间达胸壁者大多为脂肪瘤。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般而言,纵隔肿瘤阳性体征不多。其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向和速度、质地、性质等有关。良性肿瘤由于生长缓慢,向胸腔方向生长,可生长到相当大的程度尚无症状或很轻微。相反,恶性肿瘤侵蚀程度高,进展迅速,故肿瘤较小时已经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有胸痛、胸闷、刺激或压迫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大血管、食管的症状。此外,还可出现一些与肿瘤性质相关的特异性症状。

 

 压迫神经系统:如压迫交感神经干时,出现Horner综合征;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压迫臂丛神经出现上臂麻木、肩胛区疼痛及向上肢放射性疼痛。哑铃状的神经源性肿瘤有时可压迫脊髓引起截瘫。

 

 其他症状:如咳出皮脂样物或毛发时,提示畸胎类肿瘤腐蚀穿破肺组织或支气管。部分胸内甲状腺肿病人,在既往史中曾有颈部肿块自动消失的情况,少数此种患者尚有消瘦、多汗、突眼、手颤等甲亢症状。部分胸腺肿瘤常可伴发重症肌无力,临床上出现典型之表情淡漠脸型、眼睑下垂和面部肌肉松弛。高血压常并发于嗜铬细胞瘤。低血糖常伴发畸胎瘤和间质瘤。何杰金氏病常引起间歇性发热。神经源肿瘤可引起关节炎等。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透视及胸片检查 可显示纵隔肿瘤和囊肿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及有无钙化,观察肿块有无波动,能否随吞咽活动,是否随体位或呼吸运动而改变形态。

 

.体层摄影检查 可显示肿块层面结构,以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CT扫描和磁共振检查 CT从平面了解肿块内有无液体、钙化、骨质,借以判断肿瘤性质,了解与纵隔重要组织器官的关系,判断切除的可能性。MRI可以从冠状、矢状、横断面上显示肿瘤或囊肿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由于纵隔内不同组织器官在MRI上的信号不同,为手术提供参考资料。

 

.B超检查 可显示纵隔肿瘤或囊肿的部位、大小、实质性或囊性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并能在其引导下穿刺活检。

 

.同位素扫描检查 对诊断内甲状腺肿大极有价值。

 

.纤维支气管镜或纤维食管镜检查 有助于明确支气管受压情况、程度,肿瘤是否已侵入支气管或食管,从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经纤支镜定位,近隆突部用针吸肿大淋巴结,做细胞学检查,常可鉴别良恶性。

 

.正电子发射扫描成像(PET) 是较新的核医学诊断技术,在早期对发现肿瘤和确定原发与转移,肿瘤的恶性分级和疗效预测等都有重要的价值。PET不但能对肿瘤定位,而且对区别病灶良恶性有价值。

 

.纵隔镜检查 对明确气管旁、隆突下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并可行活组织检查明确病因诊断。

 

.经皮活检 紧靠胸壁的肿块如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可在B超或CT定位下做针吸细胞学检查或穿刺组织学检查,方法简便,阳性率高。

 

10.颈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支气管淋巴结核和淋巴瘤常伴有周围淋巴结和颈淋巴结受累,活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

 

11.剖胸探查 经各种检查未能明确肿瘤性质,但已除外恶性淋巴瘤者,在全身情况许可下,可作剖胸探查。

 

12.生化检查 所有前纵隔的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应检查血甲胎蛋白(AFP)、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癌胚抗原(CEA)等。这些指标在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畸胎瘤和其他恶性肿瘤中升高。

 

13.诊断性放射治疗 经检查未能证实、但临床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可试用放射治疗。恶性淋巴瘤对放射较敏感,照射20~30Gy,肿瘤迅速缩小。

 

(三)临床分期 至今尚无统一的TNM分期,上皮来源的胸腺肿瘤,其分类是按照贝尔格(Bergh)1978年建议分期:

 

Ⅰ期:完整包膜或在包膜内生长。

 

Ⅱ期:包膜周围生长至纵隔脂肪组织。

 

Ⅲ期:浸润性生长至周围组织或胸内转移或二者皆有。

 

1985年Verley又建议分期为:

 

Ⅰ期:完整包膜,无浸润,完整切除。

 

Ⅰa 期:与周围无粘连。

 

Ⅰb 期:与纵隔结构有纤维粘连。

 

Ⅱ期:局部浸润即包膜周围生长至纵隔脂肪组织或邻近胸膜或心包。

 

Ⅱa 期:完整切除。

 

Ⅱb 期:不完全切除伴局部肿瘤残存。

 

Ⅲ期:大量浸润性的肿瘤。

 

Ⅲa 期:浸润性生长至周围组织或(和)胸内种植(胸膜、心

 

包)。

 

Ⅲb 期:淋巴或血行转移。

 

(四)诊断标准

 

.无症状或偶有胸痛、胸闷、咳嗽、气短、声音嘶哑、上肢及颜面部浮肿等压迫症状。胸腺瘤常伴有重症肌无力症状。

 

.X线检查可见纵隔肿块阴影或囊形阴影。

 

.CT及超声检查纵隔可有占位性病变。

 

.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

 

纵隔肿瘤需与中心性肺癌、纵隔淋巴结结核、纵隔转移癌、主动脉及无名动脉瘤、椎旁性脓肿、食管平滑肌瘤、胸内硬脊膜膨出、贲门失弛引起的巨食管、膈疝、包裹性胸腔积液、纵隔内包虫病、结节病等相鉴别。

 

 

 

五、治疗

 

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治疗,除淋巴肉瘤等恶性肿瘤适用于放射治疗以外,绝大多数病人应行手术切除。无症状的良性纵隔肿瘤和囊肿,在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也以手术切除为宜。因为这些肿瘤和囊肿,总是要发展,甚至有的会发生恶变,有的囊肿还可发生感染。有的纵隔肿瘤,在术前也难以肯定其为良性或恶性,倘不及时手术,有贻误治疗时机的可能。

 

(一)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选择 因临床诊断而定。如判断为良性肿瘤或囊肿,则手术可择期安排,甚至可在短期内随诊观察其动态变化,疑有恶性可能或瘤体较大时,则应尽早手术。

 

.麻醉 麻醉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前纵隔的实体瘤由于瘤体的重力可以发生心脏急性受压,要谨慎使用肌肉松弛剂。为安全起见,可考虑清醒气管插管,在确保气道通.的情况下再使用肌肉松弛剂,避免手术意外。重症肌无力者应少用或不用箭毒类肌肉松弛剂。

 

.术前准备 ①设计好手术切口;②应用抗生素;③胸腺瘤,应特别注意有无重症肌无力的情况。

 

.术中注意事项 ①切口可选用胸骨正中或前胸后外侧切口;②术中取活检明确诊断;③尽量完整切除,避免破坏左右胸膜;④注意纵隔大血管,易造成损伤;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不要强行提出以免损伤脊神经。

 

.手术方式 肿瘤根治术或姑息切除术。

 

.术后处理 多数纵隔肿瘤和囊肿病人术后恢复顺利。少数应予特别注意。如伴有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病人,要警惕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的发生。一旦出现,就应果断地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呼吸。严重病人应在行胸腺瘤和胸腺切除的同时行气管切开术。

 

(二)放射治疗 主要适应于对放疗敏感的纵隔恶性肿瘤,如胸腺瘤、恶性淋巴瘤、血管内皮瘤、Kaposi肉瘤等,也多用于手术后或无手术指征的纵隔恶性肿瘤。

 

(三)化学治疗 适应于不能手术切除者,或恶性畸胎瘤、恶性胸腺瘤或神经母细胞瘤等术后、放疗后或术后复发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