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二、脏腑经络生死候证辨

[日期:2012-08-17]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二、脏腑经络生死候证辨

    脏腑与经络,均属于中医解剖、生理的内容,为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称藏象经络学说。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而这种有机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作用来实现的。脏与腑的表里关系,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的联系,都是通过经络的内外联系而实现的。此即《枢·海论》所谓: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所以,疾病的发生与传变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和经脉本身的病变,可以影响其所属的脏腑,而内脏的病变亦会通过与其有关的经脉而反映到体表。因而,脏腑与经络所表现的病证,基本上多相一致。尤其是其死生候证。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合并讨论。

 

(一)五脏病机及其证候特征

    天有六气之变,即风、寒、暑、湿、燥、火;在人体亦有六气之化,即肝化风、心化火、脾化湿、肺化燥、肾化寒等。人体与外界环境、五脏与六气是内外相应的。故五脏的病机,主要是六气之化。此即《内经》所谓: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素问·宣明五气论》)

    五脏六气之化所导致的主要病证及其特征:  《问·明阳应象大》谓: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问·至真要大论》谓: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聩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瘼,皆属于火;诸痛疡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综上所述,五脏病机及其证候特征,主要是六气之化。心肝为风火之脏,亦称刚脏,在临床上多表现为阳亢气逆,风火炽盛,急暴亢奋的证候特征。肝阳偏亢,肝气疏泄太过,可致阳动风生,而出现掉眩、  强直的急暴证候。  《问·藏气法时论》谓之肝苦急”o心火旺盛,扰动神明,可致神识狂乱,瞀瘼、躁狂、口噤鼓傈等病证。其治皆宜苦寒折降,以抑其急暴亢奋之势。同时亦要佐以甘缓滋润,以柔制刚。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又谓:  心肝为刚脏,可授柔药。”  《问·藏气法时论》谓:  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脾肾皆为柔脏,亦为阴脏。肾主先天,内寓元阳、元阴,为生气之原;脾主后天,濡润泽物,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在临床上,脾肾的病变,多表现化源不足,阴阳气虚损,严重时,呈现虚损危重的证候特征。如肾阳虚损,命火式微,可致寒从中生,关门不固,证见身寒肢冷,恶寒躇卧,二便遗泄,遗精滑泄等。治宜补肾填精,温阳散寒,回阳救逆。脾阳受挫,阳虚不运,不能输布津液,运化精微,可发生浮肿,腹胀便溏,气血虚损等病证。治宜温运脾阳,健脾利湿,益气生血。此即叶天士所谓:  脾肾为柔脏,可授刚药。至于肺为乾金,与秋燥之气相应,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故肺的病变,主要表现肺气失调而发生的喘逆、痞闷等病证,治以降肺利气,通调气机为主。这是五脏病机及其所表现的证候特征。

 

(二)五脏虚实病证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胁胀,项急,烦闷;虚则咬牙目暗震颤麻木。热极动风,抽搐昏厥;寒则滞脉、丸坠囊缩。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肿满;虚则吐泻,生风,不思饮食。热则弄舌,黄疸;寒则脘痞,口甜。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痰鸣;虚则哽气,长出气,短气无痰,热则饮水痰黄,燥生白沫而粘。

    ‘肾多主虚,内寄水火。阳虚则形寒怕冷,腰痛尿频,滑精;阴虚则烦热盗汗,无精光,阳痿,耳鸣。肾实则精瘀肿痛,疮疹黑陷。

                                                   (上出《小儿药证直诀》)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琉琉(音荒,目昏眩之意)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心与小肠经脉所过之处。心脉瘀阻,故引起这些部位疼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瘼,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腈、腑、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恶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惊厥,意不乐。                                        (上出《素问·藏气法时论》)

    上举五脏病证的证候表现,是根据五脏性能、经脉分布、官窍,情志,及其相互关系等情况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五脏的病证虽分虚实,但不能一概而论。根据五脏的阴阳特性,有的以实为主,有的以虚为主。下面分别论述:

    1.心、肝为阳脏,主要表现实证

    心肝为阳脏,刚脏,亦称风火之脏,其临床多表现实证。如肝阳偏亢,肝气郁滞,肝气横逆,所致之眩仆、瘼疚、胁痛瘕瘕、暴怒惊厥;心脉瘀阻,心火亢旺所致之胸痹心痛、谵妄狂越等,皆属实证范围。一般谓肝无虚证,其斯之谓。当然,心肝之病亦有虚者。肝病之虚,必须与肾相联系。因乙癸同源。如肝肾阴虚、阳虚便是。心病之虚,要从气血进行分析。但从五脏虚实来论,心,肝之病要以实为主。下面列举心、肝常见的几种实证、急证,以辨其证候的轻重安危。

    (1)中风昏厥肝阳素旺,又因情志郁怒,肝失条达,肝气逆上,血随气逆,气血上壅,瘀阻清窍,引起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红气粗,痰声如拉锯,口眼喁斜,半身瘫痪等证。  《内经》亦称薄厥大厥。治宜潜镇降逆,镇肝熄风,开窍启闭。经过急救治疗,上逆之气复返下行,人事苏醒,可有生望。如果气血逆而不下,有升无降,一厥不复,预后不佳。中风昏厥亦有由实转虚,证见口张目合,气息微弱,两手撒开。应根据阴脱或阳脱,治以益气固脱,或回阳救逆。

    (2)气厥因忿郁恼怒,情激太过,而致肝阳暴张,阳亢气逆,上干清窍,引起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气粗,口噤拳握,四肢厥冷,脉伏或沉弦等证。若昏厥时伴呕吐痰涎,喉有瘀声,呼吸气促,为气升痰壅,痰气交阻,亦可称为痰厥。治宜平肝降逆,镇肝熄风,豁痰开窍。

    (3)暑厥暑热季节,久曝烈日之下,感受暑邪,暑热郁蒸,心火炽盛,内闭心包,上蒙清窍,引起头晕头痛,闷乱烦躁,面色潮红,继而卒仆,不省人事,或有谵妄,舌红而干,脉象洪大。治宜解暑生津,清心开窍。

    (4)热闭心包外感邪热,深入营血,热闭心包,引起高热昏迷,烦躁谵语,重则昏愦不语,或有斑疹,或有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燥。治宜清心开窍,泄热护阴。

    (5)湿热痰蒙因湿热郁蒸,酿成痰浊,内闭心包,上蒙清窍。神昏的特点是神志呆滞,表情淡漠,时昏时醒,缠绵不解。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兼有胸闷、恶心。治宜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6)热盛致痉  邪热炽盛,肝经炽热,引动肝风,风火相煽,肝阴暗耗,筋脉被灼,风阳扰动,引起筋脉抽搐发痉,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风阳上扰,内蒙心窍,而致神志昏愦。若口张目瞪,昏昧无知、  角弓反张,离席一掌,病属难治。治宜清热止痉,凉肝熄风。

 

    2.脾、肾为阴脏,主要表现虚证

    脾、肾为阴脏、柔脏。肾主先天,为封藏之本,阴阳水火之宅。脾主后天,为气血化生之源。故脾肾的病证,多表现阴阳气血化源不足,以虚证为多见,此其特征。所以,不论哪一脏腑的疾病,到了后期危重阶段.皆要累及脾肾,导致化源枯竭,阴阳虚脱,,方能致死。如上述心、肝实证,为中风昏厥,湿热、暑病、痉病之昏迷、厥脱,均系由实转虚,由闭转脱,累及脾肾,导致阴阳衰竭。而肾为阴阳水火之宅,故皆须由肾辨证施治。下面略举数端。

    (1)亡阴温热病后期,常由温热久羁,耗阴劫液,肾阴枯

涸,病陷危笃。或在疾病后期,发汗、吐泻过度,失血过多的情  况下发生。证见低热大汗,口燥咽干,精神萎顿,呼吸微弱,或神倦瘼疲,舌绛不鲜或干枯而萎,唇焦齿稿,脉细数无力。由于阴阳互根,阴液枯涸,阴损及阳,阳无所附,亦要随之散越。可急服生脉散和独参汤,以益气敛阴固脱,或服三甲复脉汤,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2)亡阳亦多见于外感热病后期,疾病由实转虚,由阳转阴,或久病虚衰。或汗、呕、泻太过,失血过多,以致气无所附,阳气虚脱。病临垂危。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恶寒躇卧,冷汗淋漓,神情淡漠,甚或昏迷,口开目合,手撒遗尿,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伤寒论》谓:  少阴病,恶寒,身踏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又谓: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躇,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治宜回阳救逆,温阳固脱。

    (3)阴阳俱脱病情最重,多属厥脱晚期。证见神志昏迷,目呆口张,瞳孔散大,气少息微,汗出如油,舌卷囊缩,二便失禁,六脉垂绝等。治宜补阳救阴。

    (4)喘息气脱亦多发生于外感病后期危重阶段,或久病肾肺之气衰竭,肾竭不纳,肺竭不敛。证见气脱暴喘,呼吸困难,紫绀。多见于痉病传变之危候。  《问·藏气法时论》谓: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治宜补肺敛肾,益气固脱。

    (5)气血亏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不愈,劳伤心脾,耗伤气血,血不上荣,可致眩晕时作,甚或眩仆,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食少纳呆,舌淡红,脉微弱。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6)细审神志,辨别虚实凡实证,热毒炽盛,内陷心营,神志多为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湿热酿痰,蒙蔽清窍,神志表现多为神志呆滞,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呆痴,呈似清似昧状态;胃燥热结,上扰心神,神志表现多为神昏谵语,烦躁明显;瘀热阻络,闭塞心窍,神志表现多为昏迷谵语,如狂发狂。虚证昏迷,神志表现多为气微昏睡,呼之不应。

 

    3.肺病的虚实特征

    肺病有虚有实。肺的实证,包括外感热证,肺胃燥实,以及痰浊壅肺所致之肺实咳喘。肺的虚证,一般要联系脾肾进行分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故久咳不愈,老年痰喘,多表现肺、脾、肾三脏俱虚,其治也以调补三脏为主。

 

(三)五脏虚实决生死

    五实死,五虚死。脉盛(邪气实于心),皮热(邪气实于肺),腹胀(邪气实于脾),前后不通(邪气实于肾),闷瞀(邪气实于肝),此谓五实。脉细(心气虚),皮寒(肺气虚),气少(肝气虚),泄利前后(肾气虚),饮食不入(脾气虚),此谓五虚。浆粥人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上出《素问·玉机真藏论》)

    五实死,是邪气盛,正气不支,故死。如果邪气虽盛,正气能支,邪正相搏,正能抗邪,亦不致于死。五虚死,是五脏之气衰竭,气虚至尽,故死。由此看出,生死的机转,主要决定于正气的胜衰。实证则邪有出路,正气能复,则实者可治。此即身汗得后利之义。虚证则饮食进,泄注止,精气得以补充,先、后天之气得以恢复,仍能转危为安。这就是虚补实泄的治疗意义。

    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  (张景岳:  身热脉大而加腹胀,表里之邪俱盛也,是为一逆。)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  (张景岳:  腹鸣而满,四肢清冷而兼后泄,阴证也,脉不宜大,而大者,脉证相反也,是为二逆。)衄而不止,今脉反大,是三逆也;  (阴血亏损,而脉反大,是虚证见实脉,正虚邪实,故为逆证之三)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  (张景岳:  咳而溲血脱形者,正气已衰,脉小而急者,邪气仍在,邪正不能相当,是为四逆。")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  (张景岳:  脱形身热,真阴已亏,而火犹不清也,其脉细小疾数,邪盛正衰之候,是为五逆。")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张景岳:  一节之更,时移气易,客强主弱,则不能胜,故不过十五日而死。"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  (张景岳:腹大胀者,最忌中虚,若见四肢清冷,而脱形泄甚者,脾元败而阳气去也,故为一逆。)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  (张景岳:  腹胀便血,阴病也;脉大时绝,孤阳将脱也,故为二逆。)咳溲血,形肉脱,脉搏(脉搏击于指下失去和缓之象,真脏脉也),是三逆也;  (张景岳:  咳而溲血者,气血俱病,形肉脱者,败在脾,脉搏者,真藏也,败在胃气,故为三逆。)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  (马元台:呕血而胸满引背,脉固宜小,而小中带疾,虚而火盛也,非四逆而何。)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  (张景岳:  上为咳呕,中为胀满,下为飧泄,三焦俱病,而脉至于绝者,有邪无正也,故为五逆。")如是者,不有一时而死矣。  (张景岳:不及一时,谓不能周一日之时也"

                                                      (上出《问·玉机真藏论》)

    按:上文所述十种逆证。总的来说,皆为在疾病过程中,邪正消长转化,表现出五脏之气衰微不足,正不胜邪的结果。其中,前五种逆证,是指脉证相逆而言。一般来说,脉证宜相符。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实证见实脉,虚证见虚脉,此为顺,病易治。相反,若阴证见阳脉,阳证见阴脉,虚证见实脉,实证见虚脉,此为逆,是邪盛正虚,正不胜邪,病难治。如腹胀,身热,脉大、  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  衄而不止,脉大等,皆为脉证相反,证虚脉实。因邪盛正虚,正气不支,病属难治,故为逆。

    后五种逆证,主要是指气血交败,阴阳虚损,五脏化源衰竭,尤其表现为先后天之气虚损衰竭,所引起的病证,如四肢清冷、腹大胀、形肉脱、泄甚、呕血、便血、溲血等。至于文中所言之脉大、脉搏等,非是实脉,亦不表示邪实,而是阴虚阳脱,孤阳外越所出现的浮大中空之脉,或胃气衰竭所出现的坚搏无柔的真脏脉。

    文中所说十五日而死和不及一时而死,应该灵活对待,不可拘泥。所谓死,乃是指预后不良之意。

 

(四)诊脏腑经俞之气变化决生死

    1.五脏经气竭绝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简注:手太阴之气主皮毛,是以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手太阴主气,气主熏肤泽毛,故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是以气不荣,则皮毛焦。津液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淖泽于骨节,润泽于皮毛,气不荣,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则爪枯毛折矣。毛先死者,手太阴之气先绝于外。丙笃丁死,肺脏之气死于内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简注:心主心脉,故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随气行者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随脉气流行者也。夫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髦者血气之所生也,故血脉不流,则髦色不泽,面如漆柴。少阴气绝,则血先死,壬笃癸死,心脏之火气灭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肉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简注:足太阴之气生于脾,脾脏荣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矣。脾开窍于口,主为卫使之迎粮,故唇舌为肌肉之本。脉不荣则肉萎唇反,太阴之气绝于外也。甲笃乙死,脾脏之气死于内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简注:足少阴之气主骨,故气绝则骨枯。冬脉也,谓五脉之气合四时,而外濡于皮肉筋骨者也。夫籍骨属骨,肉本于骨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于骨,而骨肉不相亲矣。骨肉不相亲,则骨气外脱而齿长且垢矣。夫肾主藏精而化血。发者血之余也,发无泽者,肾脏之精气绝,而骨先死矣。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简注: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厥阴肝脉也。肝者筋之合,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于筋也。聚于阴器者,筋气之会于宗筋也。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则筋急而舌卷、卵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死。庚笃辛死为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一日半死矣。简注:心系上系于目系,目系转者,心气将绝也。火之精为神,水之精为志。神生于精,火生于水,故志死而神先绝。所谓生则俱生急则俱死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一日半者,一二日之间阴阳水火之气,终于天地始生之数也。

                                                           (上出《枢·经脉篇》)

    按:脏腑与经络内外相通,脏腑之气的盛衰须借经络通达于外,反映于体表各组织器官。所以,五脏之气衰竭所表现的危候,亦主要通过经络与体表组织器官的证候特征进行分析。肺主皮毛,肺经之气衰竭表现的死候,则毛发先死:  爪枯毛折,毛发折断,此其特征。心主血脉,心经之气衰竭表现的死候,则血先死:  髦发不泽’’、  面黑如漆柴,此其特征。脾主肌肉,脾经之气衰竭表现的死候,则肉先死:  肌肉软舌萎、  唇反等,此其特征。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经之气衰竭表现的死候,则骨先死:骨枯髓减,  齿长而垢发无泽’’,此其特征。肝主筋,肝经之气衰竭表现的死候,则筋先死:筋脉拘急,  引舌与卵’’,  唇青、舌卷、卵缩等,此其特征。可见,脏腑经络之气死生候证,主要是通过体表组织——筋、骨、脉、肌、皮的病理反映进行分析,这是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特点。

 

    2.十二经脉之气络绝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疯。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简注:太阳主筋,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太阳之经气已绝,是以筋脉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牵引也。手太阳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绝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脱,则血内亡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日曩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简注:少阳主骨,诸节皆属于骨。少阳气终,故百节皆纵。《内经·经脉篇》日: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诸节皆痛。手足少阳之脉,皆至目锐眦,终则牵引于目,故目如惊而斜视也。绝系,目系绝也。少阳属肾,肾藏志,系绝则志先绝,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气外脱也,白者,三焦之荣内亡也。夫阳生于阴,色生于气。是以六经之气终而先见于色。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简注: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斜也。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色黄,阳明土气外脱也。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荣卫者,中焦水谷所生,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闷,上下不通而终矣。

    简注:心之华在面,面黑者水气上乘,火气灭而水气脱矣,齿长而垢,骨气泄也。腹胀闭而上下不通者,心肾水火之气并绝,而不能上下交通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简注:足太阴脉,人腹属脾,故为腹胀。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胀满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为呕。呕则气逆于上,故为面赤。不逆则否塞于中,故为上下不通。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于面。肺气败,则治节不行,故皮毛焦。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简注:手厥阴心胞之脉,起于膻中,故病中热心烦。足厥阴之脉主筋,循股人毛绕阴器,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和颃颡,又络舌本,故邪盛正绝则嗌干善溺,舌卷卵缩。以上所呈各证,皆是经气败绝邪气独存之象,故主死。

(上出《素问·诊要经终论:》

 

    3.诊俞穴决生死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冲阳绝者,死,不治。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太渊绝者,死,不治。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太溪绝者,死,不治。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太冲绝者,死,不治。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神门绝者,死,不治。

                                                    (上出《素问·气交变大论》)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舌本强……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太阴司天,湿淫所胜……饥不欲食,……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发热恶寒而疟,烦心胸中热……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嗌干面尘……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厥心痛……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

                                                    (上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按:上述诊察十二经俞穴,可以决断死生。  《枢·九针十二原》谓:  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凡此十二原者,主治六腑五脏之有疾者也。上述俞穴,除原穴外,还有其它穴位,如尺泽(肺经的合穴)、夭府等。而五脏原穴中,却又有大陵(手厥阴).、太白(足太阴)未提及,而所提及的是少阴的神门穴和足阳明的冲阳穴,可见总以临床动脉明显的实际情况为准。

 

    4.弹切足三阴脉之动止以决生死

    《内经》有弹切足踝上五寸处,从其动象判断有无疾病或预测死生的方法。惜已失传,今特补出之。  (据敦煌残卷P.3287补出)《素问·决生死论》云:  以左手去足内踝上五寸,指微按之,以右手指当踝上微而弹之。其脉中气动应过五寸以上。蠕蠕(读儒,虫行貌。谓其软滑而匀和也)然者,不病也;其气来疾,中手浑浑(浑,与通用,谓混乱不清,为气盛太过)然者,病也;其气来徐徐(徐,缓也。缓慢之义,为气虚不及),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手者,死也;其肌肉充身也,气不去来者,亦死。

    具体方法是:以医生的左手在病人足踝以上至五寸处微按之(左右足均可),然后用右手的中指去弹踝部,因上部被按,下部经弹动,则平时平静难切的三阴经脉自当有所冲动。

    判断:当这种冲动,在踝上五寸以上当不致不动,因被医生左手按压。如无病气足,仍应有不大不小的蠕蠕然波动。如果其动太过,大而疾数,或来势微而迟缓,此太过或不及之候,皆为病深已波及三阴经脉。如果其动极微而不能上及五寸处,或在被按的下部无脉波动,说明三阴经气将绝,则预后不良。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