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三、身形生死候证辨

[日期:2012-08-17]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三、身形生死候证辨

(一)身形脏腑病证论

    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体表生理现象的观察,以以表知里的推理方法为基础,来窥测内在脏腑功能活动的实质。所以,它所研究的脏腑,包括了内脏的功能活动和内脏与体表组织器官的联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以五行归类为方法,以五脏为中心,分别与体表组织器官、精神活动、四时气候相联系,从而形成五脏、五体、五官、五志、五时、五方、五气、五味的生理系统。所以中医对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指内在脏腑,并有藏的含义;象,指体表形态和表现于外的生理现象。顾名思义,中医脏腑理论的特点,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而建立起来的理论系统。它认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有着本质性的、结构性的整体联系。脏腑与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有机联系的总和,构成了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过程。这就形成具有祖国医学理论特点的藏象学说。

    以系统整体、归类联系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脏腑理论,不但是中医生理学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医病理学的基础,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如肾主骨,其华在发。肾气的盛衰,正可以通过体表骨骼的强弱和发色的荣枯反映出来。肾精充足,则骨骼坚韧有力,发色润泽;肾精不足,骨软无力,发色枯晦而脱落。肾气衰竭,则骨先死,骨枯髓减,  齿长而垢,  发无泽。这正反映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所以在临床上,见到腰脊不举、发枯易脱的病证,治疗必须从补肾人手。而肾气衰竭所表现的死候,亦必须从骨骼、发泽的变化得到判断。对其他各脏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死生病候的辨别,也是根据身形和体表各组织器官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这种以整体系统的方法为指导,从观察身形变化以推断内脏的生死机转的理论方法,反映了中医生理、病理和诊断学说的理论特点。

 

(二)体质(形脏)与疾病生死论

    体质,古称形脏。当机体遭受病邪侵袭后,由于体质不同,病邪随着体质的不同将发生不同的变化。这是使很多疾病产生始同终异,或开始不同,但到最后或在病变过程中,产生相类似的症状,并可采用相类似的方药来治愈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古人早有深刻的认识。在《黄帝内经》中把人分为阴人阳人、二十五人等体质。说明人的体质不仅有阴阳、虚实、燥湿、寒热的不同,性情也有多喜、  多怒等差异。而体质和性情在很多疾病的发展变化中,起着支配的作用。它是发生类化的原因,是产生类化的条件。当病邪和体质的阴阳、寒热、燥湿出现一致性时,这就为病邪入里创造了条件,产生伤寒和温热病中的直中,病多危重;当病邪阴阳和体质阴阳不相一致时.邪气往往因人而化。这就是为什么同感邪气,往往疾病因人而异的道理所在。故《医宗金鉴》云:  六经为病尽伤寒(广义),气(指邪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体质与性情)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同时,由于体质刚柔禀赋的不同,还决定人之寿天长短,示人知所调养。  《内经》有关这方面的论述颇详,现经整理陈述如下:

    1.体质肥瘦与证治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与形之肥瘦、性格的勇怯有直接关系。因而在治疗上,亦必须根据这方面的情况,考虑治疗的原则。这说明治疗时不要孤立地看病,而要看到病人的整体,这就是因人而宜。

    (1)形之肥瘦人之黑白肥瘦小长(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下为小),各有数也。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刺常人,视其黑白,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刺壮士真骨者,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重,厚浊也。劲,跻捷也)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日再可也。

                                                     (上出《灵枢·逆顺肥瘦篇》)

    (2)肥膏肉人人之肥瘦大小寒温,与其气血多少,各有度也。何者?人有肥,有膏,有肉。帼肉坚皮满者肥,胭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此言三人形体也)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此言寒热,是指其人本身气血之寒热,非发寒发热恶热之病也。凡人身皮肉之温,拊之各有轻重不同,是本于禀赋也)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此言肥瘦大小)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言气血多少)此别于众人者也。众人者,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大不小,自称其身,命日众人。故治者,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无失常经。是故膏人者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也。

                                                     (上出《灵枢·卫气失常篇》)

    (3)形之勇怯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厚薄,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故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怯士之不忍痛者,见难与痛,目转面盼,恐不能言,失气惊战,颜色变化,乍死乍生。夫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当是冲字)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平声,充溢于外),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所由然也。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三焦理纵,髑骺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也。

                                                        (上出《灵枢·论勇》)

    凡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亦然,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熵矣。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火炳之痛也。人之病,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者,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也。伤科气滑血充者易复,气滞血少而湿多者每溃烂缠延。人之胜毒不胜毒者。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胜毒者,有病可用大寒大热及诸毒药重剂也。

(上出《灵枢·论痛》)

    2.阴阳二十五人

    体质学说,在近代医学界才将之作为一门新兴起的学科而引起重视。而在《内经》里早已把体质禀赋作为与疾病的发生演变和人之寿夭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载入医籍。  《内经》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将人的体质禀赋不同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每一类型又根据五音的太少阴阳属性以及左右上下等再分作五种形体,这样就形成了五五二十五种类型的人。这二十五种类型的人,由于禀受本行之气有偏全之分,因而就构成形态特征、气血变化和性情方面的差异。这种体质禀赋的特异性,就会对疾病的发生与演变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内经》中体质学说所提示的理论原则,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

义。现摘录有关经文,整理陈述如下:

    (1)阳人阴人  重阳之人,熵熵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矣。

    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日:此人颇有阴者也。何以知其颇有阴也?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而易解,故日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阳人血清而气滑,故喜怒即发而不留;阴人血浊而气滞,故神思不能自畅,随阴阳相激而多怒矣。  《内经》日:阴出之阳则怒。以是知人之性情,皆与气血相关也)

    (2)五态之人

    1)五人性情: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故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此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其性情亦各异,诊治应有别也。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自下而齐于众人,湛湛然深藏不露),好内(音纳)而不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之,往也。此言先审于心而后行),此太阴之人也。 (太阴太阳,即前篇所谓阴人阳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贱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  (亡如丧官失财,此所谓幸灾乐祸也)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狠也)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好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靛谛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或与,谓人有所与也。谭而不治,谓议明事之义理,而不刻期其效也)

                                                        (上出《灵枢·通天》)

    2)五人形态:夫五态之人,卒然新会,未知其行(行即前叙性情)也。何以别(别其形状)之?日:众人之属,无如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

    太阴之人,其状黠黠然黑色,念然意下,临临然长大,胭然未偻(未偻,未至行而似伏之甚也),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硷,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少阴形性之恶,甚于太阴者,以其禀气更驳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胭,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颐颐然、愉愉然、曦隧然、豆豆然,众人皆日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委、随,貌之谦也。颗、愉,容之和也。曦、豆,视之审也)

                                                        (上出《灵枢·通天》)

    3)五人证治: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可见所叙三人、五人、二十五人等,均为施治之本,非徒讫空言而已)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强气即人身之悍气,卫外者也。傈悍滑疾见开而出,故泻络即外脱而行疾)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议,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上出《灵枢·通天》)

    (3)二十五人二十五人之形,其态不合于众也,而阴阳之人不与焉。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  (禀木气最全的一型人,特征是柔美而安重)

    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 (逶迤而美长)。

    左角(一日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     (随和而顺从)。

    钛(音地)角(一日右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 (努力向前进取)。

    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括括然  (正直而不阿)。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矧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  (疾心即急心,语意重出,或疾心指其心之狠也。此形是禀火气最全的一型人,特征是讲求实效,对事物认识很深刻)

    质徵(一日太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为人光明正大,明白事理)

    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睹然(特征是多疑)。

    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一作熊熊)然 (勇猛而不甘落后)。

    质判(一日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乐观而少忧愁烦恼)。

    土形之人,比于上官,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即禀土气最全的一类型人,特征是诚恳而忠厚)。

    太官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 (平和而柔顺)。

    加宫之人(一日众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 (神情喜悦快活)。

    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 (圆滑应变)。

    左官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神情表现兀兀然而独立不动)。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白色,方面,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耐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敦,断也,斩截之义,非敦厚也。是禀金气最全的人,特点是刻薄寡恩)。

    钛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廉洁自守)。

    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美俊而潇洒)。

    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善于明察是非)。

    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有威严而庄重)。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汗,濡润貌)然(这是禀水气最全的人,特征是人格卑下)。

    太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神情洋洋自得)。

    小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心情经常郁闷不舒)。

    众之为人(一作加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很文静,像水一样清澈)。

    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很安定)。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相欺,难辨)者也。如得其形,不得其色,或形胜色,或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  (感于邪则为病,若行事有失者,必有忧患之祸也)形色相得,富贵大乐也。  (对上忧字说,其无病不待言矣)其形时相胜之时年加者,凡年忌,下上之人(统二十五人言),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即行失也),是为年忌。

                                                  (上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按:以上所言,是根据形体特征和意识形态,将五形之人又分为二十五种不同类型。每一形之中有一种禀本气最全的,还有四种是得本气之偏的。就临床所见,疾病的发生与演变,确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另外,上文又提出年忌的问题。即按五行相克的规律,形体的五行属性克肤色的五行属性,或肤色的五行属性克形体的五行属性,即发生形胜色或色胜形的形色不相称的反常现象,而这时又值其胜时年加,如木形金色,是色胜形,而又行金运之年;木形土色,是形胜色,而又行木运之年。形色相胜之时,而又值年忌相加,这样的年龄,易于患病。形色不相称之时的年加,即从七岁开始,以后依次相加九岁,即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这些年龄,都是人的大忌之年。凡此之年,必须善为调养,  无为奸事。这就是年忌。有关年忌的推断方法,今后要结合临床探讨其实用价值。

 

    3.形之寿夭

    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以立寿天。故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裹则寿,不相裹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故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何谓形之缓急也?日:形充而皮肉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肉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气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天矣;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有分谓有纵纹。即所谓皮肉缓)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天者也。必明乎此,而后可以临病人,决死生。故癃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而加病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上出《灵枢·寿夭刚柔》)

    人之寿百岁而死者,使道隧以长,基樯高以方,通调荣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也。故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音孔)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樯,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上出很枢·天年》)

 

(三)察身形各组织器官改变决生死

    身形包括毛发、耳、目、鼻、口唇、齿、爪、骨肉等组织器官。身形与内在脏腑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结构性的整体联系。  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观察身形各组织器官所表现的生理、病理现象,就可以测知脏腑病变的生死安危。这体现了中医诊断学从整体观念出发的理论特点。下面摘录《内经》和后世医家有关这方面的论述,经整理陈述如下:

    1.毛发(包括眉、鼻、须、鬓、阴、腋诸毛)

    (1)论毛发荣枯多少与六经气血盛衰多少的关系  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气少则髯短,气少血多则有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  (如宦者相)

    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瘃者破裂);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痿厥,痿厥并病,后世所称类中风者是也。)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通髯,髯与发通,俗名兜腮)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髯,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厚;血少气多则胫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毫即豪字,毛中独长出者),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  (多少言其多也)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此虽系足太阳,而日血气和,则心气和亦可知矣。)

    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

    美眉者,足太阳之脉血气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血气俱不足。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

    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

    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  (脉即经络,蓝色隐见皮肤下者。)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口多髭,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  (上,指诸经之行头面者,下,指其行手足者。)

    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髭者少阳多血,美髭者阳明多血。

                                                (上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2)察毛发荣枯以决断死生肺主一身之皮毛。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是其外应。

    手太阳者,行气而温于皮毛者也。故气绝则不荣皮毛,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爪枯毛折。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

    肾者,其华在发。故男子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枯。

    足少阴者,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气绝则骨不濡,肉不能著也。故碑肾不健者,齿长而垢,发无泽。

    五脏色败,毛悴色天者,死于脏气所不胜之时也。   (上出《内经》各篇)

发者血之余,心与小肠主血;故小肠绝者,发干直如麻,不得曲伸。小儿病,其头毛皆上逆者,死;其发枯黄作穗者,心肾血气俱不足也。

(上出《脉经》)

    平人眉忽生一长毫,异于众毛,拔之三五日复生者,胆中血热也;在小儿必生急风。《脉经》日:胆绝眉为之倾。

    平人鼻中忽生一长毫,粗硬颇甚,肺中血热也。若拔之,三五日即复生,久不治。凡喉蛾、痣、疔等证.察有赤发者,慎拔。

    发通五脏,而尤切于心肾。故病瘟疫热毒,及服毒药,以及饮酒大醉者,以冷水浸其发,则易醒。                                          (以上参照后世各医家)

    2.诊耳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知五音矣。又心开窍于耳,耳藏精于心。耳轮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                                            (上出《内经》)

    少阳之经入于耳,故伤寒以耳聋时眩欲呕脉弦者,为少阳经病,是热郁津耗,是三焦气结不升降也,主生。

    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白、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皆为肾败。凡耳聋,耳中痛,皆属少阳之热,虽甚剧而为可治;若耳聋、舌卷、唇青、皆属厥阴,为难治也。

                                                   (以上参照后世诸医家)

    3.诊鼻

    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男子色(以黑色言)在于面王(即鼻尖)为首腹痛(首腹,大腹),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癀阴之属也。女子色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谓其色连人中),为淫(谓伤中淋露也);有润如膏状(谓鼻准色黑光浮而明如涂膏者),为暴食不洁(暴食即出不洁,仓公所谓迥风);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月。

                                                    (上出《灵枢·五色》)

    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上出张仲景)

    黄色见于鼻,干燥如土埚之形,为脾气绝,主死;若如桂花,杂以黑晕,只是脾病,饮食不快,四肢怠堕。

    鼻头色黑而枯燥者,房劳;黑黄而亮者,有瘀血;赤为肺热。鼻孔干燥,目瞑,漱水不咽者,欲衄也。鼻孔黑如烟煤而燥者,阳毒也;鼻孔煽张者,肺绝也;但煤黑而不煽不喘者,燥热结于大肠也;黄黑枯槁,为脾火津涸,大便燥结鼻塞浊涕者,风热也。鼻孔冷滑而黑者,阴毒也。鼻头汗出如珠,为心脾痛极。

                                                  (上出张石顽《医通》)

    4.人中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肉先死也。甲笃乙死。  (上出《内经》)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发痈;微黑者,有热;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凡急痛暴厥,人中青者为血实,宜决之,刺之。  (上出《脉经》)

    凡中风,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

    人中内应脾胃,下应膀胱子户。凡人胃中与前阴,病湿热腐烂,或瘀血凝积作痛者,往往人中见赤颗小粟疮,或常见黑斑,如烟煤晦暗者,知其气络有相应也。

    下痢,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死。此寒中于命门而胞中之血死也。  (上出丹溪)

    5.口唇

    脾之华在唇四白,其五色之诊与面色同,而唇皮薄色显,尤为易见,其专诊列下: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上出《内经》)

    唇焦干燥烈为脾热,唇赤重为胃湿热,鲜红为火盛,淡白为气虚,淡而四绕起白晕为亡血,青黑为寒为血死。  (上出张石顽《医:通》)

    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渴为津耗为滞,不渴为气脱血死也。

    唇下有疮如粟名狐,虫蚀其肛。唇上内有疮如粟名惑,虫蚀其藏。  (凡腹痛喜渴,面有白斑如钱大,或唇色淡白而中有红点者,其为肠胃有虫无疑)

    唇吻反青,四肢浆习者,肝绝。环口青黧,柔汗发黄者,脾绝。鼻黑唇肿者,肺败。厥而唇青肢冷者,为人藏即死。  (上出张仲景)

    凡下痢病剧而唇如殊红者死。  (上出朱丹溪)

    凡口唇,关手足阳明肠胃二经,又关手足太阴脾肺二脏。故验唇色红润,里未有热,但宜辛温散表;唇色枯干,里已有热,宜清里;唇色焦黑,烦渴消水,里热已极,当用凉膈散等,又有谵语发狂,唇色于焦,服寒凉而热不减,此食滞中焦,胃气蕴蓄,发黄发热,是以服寒凉则食滞不消,用辛散则又助里热,宜以保和散冲竹沥、萝菔汁或栀子汤豆豉加枳实治之。上唇,属肺与大肠,若焦而消渴饮水,热在上,主肺;若焦而不消渴饮水,热在下,主大肠有燥粪。下唇,属脾与胃,若焦而消渴饮水,热在阳明胃;若焦而不消渴饮水,热在太阴脾。夫里热唇焦,食滞唇焦,积热伏于血分而唇焦,惟以渴不渴、消水不消水别之。又有食滞已久,蒸酿发热,亦能作渴消水,又当参以脉象口若脉滑大不数,食未蒸热,口亦不渴;若滑大沉数,食已蒸热,口亦作渴。故凡谵语发狂,脉滑不数,渴不消水者,亦以食滞治之;若以寒凉抑遏,则谵狂益盛,甚且口噤不语也。         (上出秦皇士《伤寒大白》)

    项肿如匏,按之热痛,目赤如血;而足冷便泄,人事清明,六脉细数,右手尤软略按即空。沈尧封日:此虚阳上攻也。唇上黑痕一条,如干焦状,舌苔白如傅粉,舌尖亦白不赤,是皆虚寒确据。况便泻足冷脉濡,断非风火。若是风火,必痞闷烦热,燥渴不安,岂有外肿如此而内里安贴如平人者乎?

    此即喻氏浊阴从胸上人,即咽喉肿痹,舌胀晴突,从背上人,即颈项粗大,头项若冰,浑身青紫而死之类也。末句辨证,尤为精切不易。最眩人者,在热痛目赤。若非此者,虽足冷便泻脉濡而空,犹未能决为真寒也。

    凡口唇焦干为脾热,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肿者,热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极也。口苦者,胆热也,口中甜者,脾热也。口燥咽干者,肾热也。舌干口燥而欲饮水者,阳明之热也。口噤难言者,痉风也。凡上唇有疮,为狐虫食其脏,下唇有疮,为惑虫食其肛也。若唇青舌卷,唇吻反青,环口黧黑,口张气直,口如鱼口,口唇颤摇不止,气出不返,皆不治也。                                        (以上参照诸医家)

 

    6.牙齿

    热病,肾绝,齿黄落,色如熟小豆,或齿忽变黑者死。久病,龈肉软却,齿长而垢或齿光无垢者死。  (此所谓大骨枯槁也)口开,前板齿燥者,伤暑也。  (上出《脉经》)

    齿龄无色,舌上尽白,唇里有疮者,是狐惑也(上出巢元方)

    温热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阴血者,色必黄,黄如酱瓣。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然豆瓣色者多险,若证还不逆者尚可治,否则难为矣。何以故耶?盖阴下竭,阳上厥也。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若上半截(靠根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此必充发水中真气,方能有效,非仅甘润凉降所能为也。

    若咬牙啮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咬牙者,胃热气走其络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以内荣,亦咬牙也。何以故耶?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而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证,用酸物擦之即开,木来泄土故也。  (风能化燥,酸即生津)

    若齿垢如灰僬样者,胃气无权,津亡,湿浊用事,多死。而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胃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总是悍气窜入血道)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胃剖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  (上出《温热论》)

    齿根于冲督之脉,故小儿齿出迟者,以鹿茸肉蓰蓉服之。凡小儿齿出偏斜稀疏者,阳明本气不足也。齿色枯白者,血虚也。齿色黄黯或带黑或片片脱下者,面色青黄,此腹中有久冷积,太阳阳明之阳气受困,累及于冲督也。落齿后久不出者,肾与督虚也,必重以鹿茸加补冲督药,否则出必偏斜稀疏,甚者不久复碎落也。俗每以为血热,殊不知是虚冷久积,血不流通,内蓄虚火也。若有虫者是湿热,亦因胃有积滞。若不虚冷,则面色自红润,不惨黯也。

 

   7.爪甲

    肝之华在爪,爪为筋之余。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肝绝者,爪甲青而怒骂不休。手足爪甲青黑者,是为死证。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色谓爪下血色),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身黄、目黄、爪甲黄者,疸也;爪甲青者,厥也。

    手太阴气绝,爪枯毛折。    (上出《内经》、《脉经》)

    又用指按病人指甲,以测病情吉凶:如按之白,放之回红.虽久病可治;放之而红仍不复,虽新病亦凶。

 

    8.尺肤、肘臂掌脐

    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饰;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浃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也。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日病风;脉涩,日痹。

    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滑者阴气有余,为多汗而身寒)脉粗尺常热者,谓之热中。  (脉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  (《难经》以掌中热而畹,为心病)掌中寒者,腹中寒。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  (人迎指喉脉言,谓此象将必夺血也)尺坚大,脉小甚,少气,色白,愧有加,立死。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热,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病饥,小腹痛胀。                                        (上出《内经》)

 

    9.鱼际

    病人大肉已落,为不可救药,盖以周身肌肉,瘦削殆尽也。余每以两手大指次指后(即鱼际),验大肉之落与不落,以断病之生死,百不失一。病人虽骨瘦如柴,验其鱼际,有肉隆起者,病纵重,可医;若他处肌肉尚丰,验其鱼际,无肉隆起,而反见平陷者,病即不治矣。周慎斋三书云:久病形瘦,若长肌肉,须从内眦眼下胞长起,以此属阳明胃,胃主肌肉故也。此言久瘦渐复之机也,不可不知。

    目眶为足阳明所系,极与大肉相关。惟下利,专泄胃气,其目眶虽陷,而面色神光未改者,不足为虑。若壮年无病,目眶忽陷,久而不复;咳嗽带红,而目眶常陷;诸病饮食倍增,身面加肥,而目眶独陷,皆脾真暗败之先征。即面色神光未改,且觉难于挽回;补救及时,方药针对,仅可徼悻百一。若加见山根黯惨,两角无光,死期速矣。再瘦人与高年,目眶虽陷而无虑者,盖陷之形有不同也。胞皮宽纵,眶骨不至削如锋刃者,是乃常见之事;若胞皮吸入骨里凹成深坑,得不谓之非常之变乎?

 

    10.骨肉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予之期日。  (肺绝)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心绝)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日之内死。  (脾绝)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骨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未见,期一岁,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肾绝)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引肩项,身热破脑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见其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肝绝)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比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一息五六至,其形肉虽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上出《内经》)

    一呼三至,至一呼六至者,  (此一动一至之例也)此至之脉也。一呼一至,至四呼一至者,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  (上下即内外也。吴师朗谓虚损有外感内伤两大端,即此义)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之为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灵枢·本脏篇》叙五脏内伤,均以毛悴色夭为死证,即此义)  (《难经》)

    凡患脚气诸风,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湿也。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疾至深矣(《千金方)

    此论其人之本肥本瘦也,故与上文因病变肥变瘦者不同。肥人肉淖理疏,邪气易于深入,而痰多气滞,又难于出,故难治也。凡痈疽痿痹者,俱当依此例诊之。

    肥人多中风,以形厚气虚难以周流,气滞痰生,痰积生火,故暴厥也。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痨嗽。

 

    11.察身

    凡病人身轻自能转侧者,易治;若身体沉重,不能转侧者,则难治也。盖阴证则身重,必足冷而踌卧,恶人常好向壁卧。闭目不欲向明,懒见人也。又阴毒身如被杖之疼,身重如山而不能转侧也。又中湿风湿,皆主身重疼痛,不可转侧,要当辨之。大抵阳证身轻而手足和熳,开目而欲见人,为可治;若头重视身此天柱骨倒而元气惫,难治。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平人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目眶内陷者死。皮肤著(入声,枯也)者死。脱肉,身不去者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若夫急虚身中,比如堕溺,不可为期,其形肉虽不脱,犹死也。  (病而气胜形者,喘急低昂,拍肩撼胸)

    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上出《内经》)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当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当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灭绝,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李东垣日:病来潮作之时,病气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乃邪气胜也,急泻之。病来潮作之时,神气困弱者,为病气不足,乃真气不足也,急补之。不问形气有余不足,只从病气上分别补泻。形谓皮肉筋骨血脉也,气谓口鼻气息也。  (参照李东垣《内外伤辨》)

 

    1 2.目睛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凡病虽剧,而两眼有神,顾盼灵活者吉,以目为五脏十二经之精气所发见也。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中其精,其精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睛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日惑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少阳终也,耳聋,目曩绝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死。目正圆者痉,不治。

    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骨槁肉脱,气喘目陷,目不见人,即死;能见人,至其所不胜之时而死)

    肾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  (《千金方》日:人有风疹,必多眼昏,先攻其风,其暗自愈)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视,耳闭不可听。  (气脱者目不明,脱阴者目盲,热病目不明者死。髓海不足,脑转耳鸣胫瘦,目无所见也)

    诊寒热瘰疠,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赤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见赤脉。不上下贯瞳子者,可治也。

    诊痈疽,白眼青,黑眼小者,逆不治。

                                                          (上出《内经》)

    肝开窍于目。燥病则目光炯炯,湿病则目光昏蒙;燥甚则目无泪而干涩,湿胜则目珠黄而眦烂,或眼胞肿如卧蚕。目有眵有泪,精采内含者,为有神气;无眵无泪,白珠色蓝,乌珠色滞,精采内夺,及浮光外露,皆为无神。凡病开目欲见人者为阳,闭目不欲见人者为阴。目能识人者轻,昏吒不识人者危。其直视斜视上视下视,目睛微定,移时稍动者,有因痰闭使然,又不可竞谓之不治也。  (《医原》)

    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盛也。凡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翳目蒙,皆火热所为也。主生。  (张子和)

    勇视而睛转者,风也;直视不转睛者,肝绝也;黑珠纯黄,凶证也;白珠色青,肝风侮肺也;淡黄色,脾有积滞也;老黄色,乃肺受湿热,疸证也。瞳子属肾,无光采,又兼发黄,肾气虚也  (黑珠变黄,肾水为脾土所克,若湿热新病,犹有可治;久病身重,不能转侧,无论湿寒湿热,均难措手)  (张石顽)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生,越婢汤主之。而欲见人者,阳证也;闭目而不欲见人者,阴证也。凡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热甚于内也。凡目疼痛者,局阳阴之热,目赤者,亦热甚也。目限者,必将皿血也。白睛黄者,将发身黄也。凡病欲愈,目皆黄,鼻准明,山根亮也。  (参照仲景)

    总之,凡日睛明能识人者,可治;睛昏不识人.或反目上视,或瞪目直视,或目暗正圆,或戴眼反折,或眼胞陷下者,皆不治也。暴失明者,是阳为阴闭,当有不测之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