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六、脉象生死候证辨

[日期:2012-08-17]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六、脉象生死候证辨

 

(一)脉诊在诊断上的重要性

    诊脉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吉凶的重要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说: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几千年来经过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和发展,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切脉,判断病情的变化和预后转归,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

    脉,指脉道。既是血液汇聚的地方,又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  夫脉者,血之府也。”  《化佗神医秘传》也说:  脉为气血之先,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

    心脏跳动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称为脉搏。人身气血所以循着脉道而运行不息,主要由于心与脉相连,而脉为血之府,它们在组织上相互沟通,共同组成心主血脉的活动整体。同时心脏的搏动,脉道之约束以及血液的质和量,三者在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的。这种组织与功能关系所体现的心动应脉脉动应指的形象,中医就称为脉象。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血、脉三者有关,同时与整个脏腑机能活动的关系也很密切。人身气之来源与肺有关,血之生化源于中焦水谷之气;血之运行归心所主,归脾所统,归肝所藏,且赖肺气的调节而后流布经脉,灌溉脏腑,布于全身。血为阴精,而肾主藏精;中焦之营气,化赤为血都必须借命门真火的温养,而后始能生化以充养血脉。所以脉中的血流情况和表现于脉的形象,都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息息相关。

    此外,血不但为神、气的物质基础,而且血与精、气、津、液同属于水谷精微所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影响,所以血液的盈亏和血行的流滞,同营卫、津液、精神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正由于脉为气血运行的道路,又与人体各脏器组织息息相通,而脉与心又密切相连,心为气血运行的动力,心神与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所以人体气血的多少,气血运行的情况,脏腑功能活动是否正常,病变过程中正邪的消长等等,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心脉。因此,通过切脉能够诊断疾病,判断安危。正如《灵枢·逆顺篇》说:  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又如《诊家枢要》说:  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

 

(二)诊脉象变化辨生死

    1.辨脉与四时逆顺变化以决断生死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脉象变化,要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四时气候的变化。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所以诊察脉象变化,要注意观察脉与四时的逆顺情况。脉与四时相顺,是言脉象变化能够随着四时阴阳的升降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即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之类。这说明人体的调节机能能够适应外界气候的寒暑变迁,虽病易治。即《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  脉得四时之顺,日病无他。《素问·玉机真藏论》谓: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与四时相逆,是言脉象变化不能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即有其时而无其脉,或者表现出相反的脉象。即《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  《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谓:  春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这说明人体的生理机能已趋低下,对外界的气候变化已不能作出适应性的调节反应,人体与外界已不能维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平衡,即病属难治。亦即《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脉反四时及不问藏,日难已o"-·脉要精微论》谓: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脉诀乳海》谓:  春得秋脉定知死,死在庚申辛酉里;夏得冬脉亦如然,还与壬癸为期尔;严冬诊得四季脉,戊巳辰戌还是危;秋得夏脉亦同前,为缘丙丁相形魁o"可见,这种从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出发所建立起来的诊脉方法,正体现了祖国医学诊断学说的理论特点。

 

    2.辨脉证逆顺变化以决断生死

    辨别脉象必须与全身的形证对照互勘,审辨逆从,才能正确判断病变之轻重及预后之吉凶。一般来说,有其证必有其脉。外貌形证之阴阳虚实与脉之阴阳虚实必须相从。阴证得阴脉,阳证得阳脉,实证见实脉,虚证见虚脉,这是邪正相当,盛者俱盛,虚者俱虚,主病顺,预后佳。反之,外貌形证之阴阳虚实与脉之阴阳虚实相反、相逆,阴证得阳脉,阳证得阴脉,实证见虚脉,虚证见实脉。外貌形证有余,而脉气不足;形肉瘦削枯槁,而脉反实大。这些都是脉与证形相反、相逆,脉证不相符,为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其主病凶,预后不佳。所以诊察脉证之逆顺、得失,对判断病变之轻重安危非常重要。  《内经》对此论述颇详,引述如下: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素问·平人气象论》)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素问·方盛衰论》)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o"  (《素问·三部九候论》)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  (《素问·平人气象论》)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坚实;病在外,脉不坚实者。皆难治。”  (《素问·玉机真脏论)

    张介宾亦谓:  凡内出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紧、数之类是也;外人有余之病,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之类是也。如此之脉,最不易治。

    总之,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反映正气较强能够抗邪;久病脉来沉、微、细、弱者为顺,说明正气不足,而邪亦不盛。若新病脉见沉、细、微、弱;久病脉见浮、洪、数、实,表示邪盛正衰,正不胜邪,均属逆证,预后多不良。

    此外,古人分辨脉证顺逆,有行尸之说。即人虽无病,而脉已病,多为内有隐患,一时尚未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一旦发病,预后多不良,故谓行尸。如王邦傅谓:  人虽无病,而脉已病,死期不远。而步履如常,故名日行尸耳。"李梃谓:假如健人诊得浮紧而涩似伤寒太阳经病脉,其人虽未头痛发热恶寒,此则不久即病,病即死也;谓之行尸。又如十五动一止,一年殂,其人虽未病,期应一年病即死也。’’

    反之,脉虽健常,而形肉已脱,证情严重,亦多不良。如《脉诀乳海》谓:  健人脉病号行尸,病人脉健亦如之。长短肥瘦并如此,细心诊候有依稀。《素问·三部九候论》谓: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李梃谓:  病人脉健者,假如形容赢瘦,精神枯槁,盗汗不时,滑泄不止,劳损之证,而脉反见洪健者,亦死o"

    可见,临床诊断疾病,必须脉证合参,审辨逆从,方能诊断正确。这是中医诊病的特点。

 

    3.辨脉有无胃气以决断生死

    诊断四时五脏之脉须以胃气为本。临床上可以根据胃气的多少以决断生死。何以以胃气为本?因人之营养来源于水谷,而水谷精微化生于脾胃,供养于脏腑二故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即表示后天化源与给养的盛衰有无。据此便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安危。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  人以水谷为本,即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脉有胃气,一般是指脉象从容和缓,节律均匀。即(《灵枢·终始篇》所谓:  谷气来也,徐而和。”  《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o"四时五脏之脉,不论春之弦、夏之钩、秋之毛、冬之石,皆须以胃气为本,而表现出微弦、微钩、微毛、微石。区别平脉、病脉、死脉,皆以胃气的多少为判断的依据。有胃气者为平脉,胃气少者为病脉,全无胃气者为死脉。张介宾说得很好。他说:  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便弦急,知邪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病渐轻矣。……至于死生之兆,亦惟以胃气为重。

    所谓脉无胃气,就是脉之形态毫无和缓从容之象,表示胃气已绝,真脏脉见,预后不佳。所以脉无胃气,亦称之谓真脏脉。即《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真脏脉的表现,或坚锐之极,或散漫之极,或脉来数极,或脉来慢极,或混乱无序,全失脾胃中和之象,故多主死。

    真脏脉见,为什么会主死呢?张介宾解释得很透彻,他说:若脉无胃气,即名真脏脉见,真脏何以当死?盖人有元气,出自先天,即天气也,为精神之父;人有胃气,出乎后天,即地气也,为血气之母。其在后天,必本先天为主持;在先天,必赖后天为滋养。无所本者死,无所养者亦死。何从验之?如但弦,但钩,但毛,但石之类,皆真脏也。此以孤脏之气独见,而胃气不能相及,故当死也。且脾胃属土,脉本和缓;土惟畏木,脉则弦强。凡脉弦急者,此为土败木贼,大非佳兆。

    这说明,如果脉象到了无胃气的程度,说明胃气已绝,后天化源已绝,水谷的给养已绝,故死。现将五脏的真脏脉分述如下:

    ①肝之真脏脉,弦急强劲,如循刀刃,如新张弓弦,毫无冲和之象,为肝脏死脉。心之真脏脉,特点是坚而搏指,如循薏苡仁,如操带钩,绝无圆润流利之象,为心脏死脉。脾之真脏脉,表现特点有二:或坚锐不柔,如鸟之喙、乌之距;或如屋之漏,水之流,乍快乍慢,散乱无序,此均失去脾土中和之象,为脾脏死脉。肺之真脏脉,特点是大而虚,如风吹毛,如以毛羽触人皮肤,空虚无根,散乱无绪,全无敛意,为肺脏死脉。肾之真脏脉,特点是搏而绝,发如夺索,如指弹石,辟辟然,全无柔和之象,为肾脏死脉。

    由上可见,诊察脉之有无胃气,对判断生死,有很重要的意义。

 

    4.辨十怪脉决生死

    元代危亦林积三世家传及个人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十怪脉,预断生死,颇有价值。现将十怪脉的脉象及主病整理如下:

    (1)釜沸  脉在皮肤,浮数之极,如釜沸中空,绝无根脚。即脉浮数无根,如水之沸腾,息数全无。主三阳热极,无阴之候。

    (2)鱼翔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浮浮泛泛,似有似无,如鱼之翔。即脉浮极微,至数不清。主三阴寒极,亡阳之候。

    (3)弹石脉在筋肉之下,辟辟凑指,如指弹石。即脉沉而实,促而坚,有如用指弹石之感。为肾经真脏脉也,难治。

    (4)解索脉在筋肉之上,乍疏乍密,散乱无序,如解乱绳之状。即脉跳忽快忽慢,节律紊乱。主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5)屋漏  脉在筋骨间,如残漏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状如水滴溅地貌。即脉来极慢,很久一跳,间歇不匀。主胃气营卫俱绝。

    (6)雀啄  脉在筋骨间,连连急数,三五不调,至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即脉来急而数,节律不齐,止而复跳。主脾胃之气已绝。

    (7)偃刀如抚刀刃,浮之小急。即脉弦细紧急,如手触刀刃之感。是肝之危脉。

    (8)转豆脉来累累,如循薏苡仁之状。即脉来如豆转,来去捉摸不定,并无息数,是心之死脉。

    (9)麻促脉如麻子纷乱,细微至甚。即脉急促零乱,极细而微。是卫枯荣血独涩,危重之候。

    (10)虾游  脉在皮肤,来则隐隐其形,时而跃然而去,如虾游冉冉,忽而一跃的状态。即脉浮而至数不清,时而一跳,继而消失。主死候。

    这些脉象,均是无胃气、无神、无根之脉,以其有别于常,故称怪脉,又称败脉、死脉。多见于病人临终之前,其脉律紊乱较疾脉、促脉、结脉、代脉、散脉更为严重,故预后极其不良。应提高警惕,争取时间,积极抢救。张翼在《谈切脉》中对十怪脉分析说:从十怪脉的脉象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脉率极快,节律不齐,急促零乱,忽疏忽密者,如雀啄、弹石、解索、釜沸、转豆、麻促……此类脉象均见于危重病人有严重心律紊乱之时,如房室分离伴心动过速及多发性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时,其脉可如雀啄、解索、麻促。各种心率较快的心动过速及心房、心室扑动,其脉可如弹石、偃刀、转豆及釜沸o”  “另一类是脉跳极慢,脉律不齐,似有似无,隐隐约约,很久跳动一次者,前人形容如屋之漏,如鱼之翔,如虾之游。……此类脉也见于危重患者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结性心律,室性自搏等严重心律紊乱之时。总之,以上脉象多见于各种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各种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紊乱、严重的肝肾损害、失血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及感染等。由于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前人对有些定为绝脉是有一定道理的。

    诊断生死之脉,以察来去之势为最要,此阴阳嘘喻之机也。凡脉来去毫无从容和缓、节律匀称之热,而表现为极坚、极微、极数、极慢、极乱、极浮、极沉(括脉绝),皆是死证,谓之八死脉。但见一者便死,不必悉具。一言以敝之,脉极则死。真脏脉、十怪脉皆不出此。且据极之轻重,可预测死期。为便于理解运用,再列举如下:

    1)极坚类: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日心死。”“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日肝死o"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日肾死。”  “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乌之距。"

                                               (上出《素问·平人气象论》)

    2)极微: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  (《·平人气象论》)  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

    3)极数: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日死。”  (《素问·平人气象论》)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o"  (《素问·决死生论》)但为急促,数时一至,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

    4)极慢: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死脾脉来……如屋之漏……日脾死。”“脉绝不至日死。"                              (上出《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来一息二至以下,甚则断绝不至,为脉慢之极,元气已竭,皆属病情危殆。寸口脉绝不至,应再诊察人迎(颈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因二脉属足阳明胃经。如果人迎、趺阳亦脉绝不至,表明胃气已绝,死在顷刻,应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5)极乱:  死脉之来,……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日脾死"乍疏乍数,死"

                                                (上出《素问·平人气象论》)

    “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其脉乍数乍疏,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

                                                (上出《素问·决生死论》)

    古人论脉,常谓可以决生死,定吉凶,究竟凭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医学源流论》一书,综合前人经验,很充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特再表而出之,使脉诊在临床上,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作者说: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乎巫耶!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灵枢》云: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较也。”“其次,则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o"  “又其次,则审脏腑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寒热之症,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最后又说:  凡此,皆《内经》、  (《难经>等书,言之明白尽详,学者苟能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

 

(三)诊脉生死总诀

    1.死脉要诀

    “万机四脉既包括,生死何尝另有元。浮散沉无迟一点,数来无数病难痊。

    按:可以看出:解索、鱼翔、釜沸、浮散也。虾游、沉无也。屋漏,迟一点也。雀啄、弹石,数来无数也。

    对于怪脉的描述和预后,总结得也很扼要,云:  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又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更有釜沸涌如羹,但占夕死不须药。

    按:以上诸脉,若久病见之,皆死脉也。若用药饵克伐,立亡。暴见者急宜用参、芪、归、附救之,多有复生。

    又日:  六脉若失更无凭,可诊三脉于其足,太冲太溪冲阳穴,有无生死决之速o"

    按:太冲穴,肝脉,在两足大趾行间上二寸动脉中。太溪穴,命门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凹陷中,凡重病必须诊太冲太溪,应手动者生,止而不动者死。若伤寒必诊冲阳脉,在足跗内庭上五寸骨间动脉,乃足阳明胃经,动则为有胃气,止则谓无胃气,是三脉虽不比手之六脉可通十二经,然手脉既失,亦可诊以断决死生。古人设此者,正欲冀其万一耳。

                                    (以上根据李梃《医学入门》摘采整理)

    2。脉赋

    欲测疾兮生死,须详脉兮有灵。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此为寸关所主,肾即两尺分并。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候难明,昼夜循环荣卫须有定数,男女长幼大小各有殊形。复有节气不同,须知春夏秋冬。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脉弦长以相从。当其已午,心火而洪。脾属四季,迟缓为宗。申酉是金为肺,微浮短涩宜逢。月临亥子,是乃肾家之旺,得其沉细,各为平脉之容。

    既平脉之不衰,反见鬼兮命危。子扶母兮瘥速,母抑子兮退迟。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假令春得肺脉为鬼,得心脉乃是肝儿。肾为其母,脾则为妻,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难瘥,秋得肝亦可疑。此乃论四时休旺之理,明五行生克之义;举一隅而为例,则三隅而可知。按平弦而若紧,欲识涩而似微。浮芤其状相反,沉伏殊途同归,洪与实而形同仿佛,濡与弱而性带依稀。先辨此情,后诊其理,更复通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

    既已明其三部,须知疾之所有。寸脉急而头疼,弦为心下之咎,紧是肚痛之征,缓即皮顽之候。微微冷入胸中,数数热居胃口。滑主壅多,涩为气少,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喷引疼疼,缘是沉而不谬。

    更过关中,浮缓不餐,紧牢气满,喘急难痊。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微即心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下重缘濡,女萎散疗之在急;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

    尔乃尺中脉滑,定知女经不调;男子遭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伏脉谷兮不化。微即肚痛无惨,弱缘胃热上壅。迟是寒于下焦。胃冷呕逆,关中涩候,腹胀阴疝尺内弦牢。紧则痛居其腹,沉乃疾在其腰,濡数浮芤皆主小便赤涩。细详如此之候,何处能逃?

    若向女子何因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太阴洪而女孕,太阳大而男妊;或遇俱洪而当双产。此法推之其验若神。月数断之,各依其部。假令中冲若动,此乃将及九旬。

    患者要知欲死,须详脉之动止。弹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无聚。雀啄频来而又往,屋漏将绝而复起。虾游冉冉而进退难寻,鱼翔澄澄而迟疑掉尾。嗟夫!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丸丹,天命而已。

    复有困重沉沉,声音劣劣。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经文具载,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乃当更活。

                                                           (上出王叔和《脉经》)

 

3.五色脉论

    面青,无右关脉,脾绝,木克土。面赤,无右寸脉,肺绝,火克金。面白,无左关脉,肝绝,金克木。面黄,无左尺脉,肾绝,土克水。面黑,无左寸脉,心绝,水克火,五绝者,死。凡五绝者,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耳。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死者矣。

 

(四)脉象归类简表

    1.四时五脏平、病、死脉比较(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整理)

 






(五)临床验证

    1.病脉相顺,不死案

    “齐淳于司马病,臣意切其脉,告日:  ‘当病迥风。迥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淳于司马曰:  ‘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臣意告日:  ‘为火齐米汁饮之,七八日而当愈。’时医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谓左右阁都尉,日:  ‘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日:  ‘以为迥风,可治。’信即笑日:  ‘是不知也。淳于司马病,法当后九日死。’即后九日不死,其家复召臣意。臣意往问之,尽如意诊。臣即为一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诊其脉时,切之,尽如法。其病顺,故不死。”

    2.死案

    “齐中郎破石病,臣意诊其脉,告日:  ‘肺伤,不治,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即后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堕马僵石上。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脉,得肺阴气,其来散,数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堕马者,切之得番阴脉,番阴脉入虚里,乘肺脉。肺脉散者,固色变也乘之。所以不中期死者,师言日:  ‘病者安谷即过期,不安谷则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过期。所以溲血者,诊脉法日:  ‘病养喜阴处者顺死,养喜阳处者逆死。’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

    3。又案

    “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日:‘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日:  ‘公病中热,论日: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痈。’遂日:  ‘扁鹊日: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日:  ‘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日: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饶石。’夫悍药人中,则邪气辟矣,而宛气俞深。诊法日:  ‘二阴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刚药入则动阳,阴病益衰,阳病益著,邪气流行,为重困于俞,忿发为疸。意告之后百余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此谓论之大体也,必有经纪。拙工有一不习,文理阴阳失矣。”

    4.脏气相反,死案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若沓风,三岁四肢不能自用,使人瘩,痦即死。今闻其四肢不能用,痦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日:  ‘脏气相反者死’o切之,得肾反肺,法日‘三岁死’也。”

    5.又案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臣意诊脉,日:‘牡疝。’牡疝在膈下,上连肺。病得之内。臣意谓之:  ‘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后蹴鞠,要蹙寒,汗出多,即呕血。臣意复诊之,日:  ‘当旦日日夕死。’即死。病得之内。所以知项处病者,切其脉得番阳,番阳入虚里,处旦日死。一番一络者,牡疝也。,

                                               (上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按:仓公一生中,所决生死验案和治愈者很多,以上只不过举例而已,正如《史记》所载:  “臣意日:  ‘他所诊期,决死生及所治已病众多,久颇忘之,不能尽识,不敢以对。’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和一个人的智慧所限,不可能预断的百发百中。正如司马迁所说:  “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仓公本人也客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史记》云:  “问臣意:  ‘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日:  ‘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o"

    但是所预断之死期,只是一般规律,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因为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往往受到饮食、情志及治疗当否的影响,正如仓公所云:  “问臣意,日:  ‘所期病决死生,或不应期,何故?’对日:  ‘此皆饮食喜怒不节,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以故不中期死也。”’

    今案:社友韩茂远,伤寒八九日以来,口不能言,体不能动,四肢俱冷,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此是以趺阳脉为据,诊治得生。)

    又案:休宁吴文哉,患伤寒,烦躁昏乱,闷绝,时索冷水,手扬足掷,难以候脉,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诊,洪大无伦,按之如丝。遂用理中汤加参附,煎成人井,冰冷与饮,甫及一时,狂躁定矣(此是以脉沉取为凭,诊治获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