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四章 儿科病症

[日期:2012-07-21]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第四章  儿科病症

新生儿黄疸

病 因: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不健全,血液中代谢出的胆红素不能被迅速排除,蓄积体内,这就使新生儿发生黄疸。

症 状:新生儿在出生后2~5天,皮肤、巩膜(俗称白眼珠)轻度发黄,尿黄,但不染黄尿布,一周后可自行消退,而无其他表现者,这在医学上称生理性黄疸,属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足月新生儿一周以后,早产儿两周后,黄疸仍不消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黄疸;或小儿黄疸较重,尿黄且可染黄尿布,甚至尿液呈酱油色,这些情况都是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严重者,可使孩子的智力和行动发育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治 疗:病理性黄疸者应立即送医院查明原因,住院治疗。对生理性黄疸一般只要进行简单的家庭治疗即可。

1.可给予市售的多维葡萄糖冲服,一日数次。夏季出生的新生儿,可每天晒晒屁股、腿、足,从每天每次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15~20分钟,再配合口服多维葡萄糖,一般2~3天黄疸就可消退。

2.对黄疸稍深者,可给予下方煎汤频频喂服:茵陈、柴胡、山栀子各3克。一般3~5日即可消退。

3.敷脐治疗

(1)赤小豆7粒,甜瓜蒂7个,丝瓜蒂7个,鲜茵陈捣汁适量,白矾少许。前三味共捣为末,过筛,用茵陈汁(无汁亦可捣为末)和醋调为糊敷脐。每天换药1~2次,至黄退。

(2)青脊鲫鱼背2块,明矾1克,砂仁3克,白糖5克,共捣如膏,敷脐,每天换药1次,一般2~3天可效。

【防护】新生儿出生后每天给予适量多维葡萄糖液,夏季出生的小儿还可每天晒几分钟屁股、腿、足,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脐  炎

病 因: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在偏僻的农村,多因为出生时脐带结扎消毒不严引起,在城市,多因护理不当,细菌感染所致。

症 状:脐带轻度发炎时,脐带根部,或脐带脱落处,脐窝内发红或不红,有少量黏液,或为脓性分泌物,重症脐炎时,脐部脓肿,并波及大部分腹壁,同时可伴有发烧、哭闹、呕吐、拒食等表现,甚至可继发腹型蜂窝组织炎或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生命。

治 疗:本病以外治为主。

 (一)西药

1.轻症:可用75%的酒精消毒,清除分泌物,然后用市售的紫药水或碘酒涂擦即可,每日1~2次。

2.重症:分泌物多者,先用市售的3%过氧化氢液冲洗后,再涂以紫药水。每日3次。分泌物减少后可撒上消炎粉。如脓肿,并伴有全身症状者,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二)中药

1.马齿苋1撮,香葱3~5根。马齿苋(干品)烧炭存性,研细末备用。香葱捣泥。使用时用淡的盐开水将脐部洗净,将马齿苋末撒于脐窝,上敷香葱泥,盖上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3~5次即效。

2.对年龄稍大的小儿脐炎,红肿者可用仙人掌或木芙蓉鲜品捣烂如泥外敷。

3.车前子炒焦,和黄柏共研细末,外敷。

4.柿蒂焙干,研细末,敷于脐部。

5.苎麻适量,烧灰撒于脐部。

6.蚕茧壳1个或一块丝绸织品,烧灰敷于脐上。

7.五倍子适量,压碾成细末,撒于患处。

【防护】断脐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家长要密切观察,脐部一旦有分泌物,应立即用75%的酒精消毒,并涂上紫药水。每天1~2次。脐部应注意保持干燥、清洁,勿使水湿、汗液、尿液污染。一旦发生污染,应立即用75%的酒精消毒,并密切观察。

 

 鹅口疮

病 因: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球菌(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疾 病。以新生儿最为多见,婴幼儿也可发生。

症 状:轻症:小儿口腔内、舌上黏膜有斑点状白屑,外似乳块,不易擦去。一般不伴有其他症状。重症:舌上、口腔内黏膜满布白屑,同时可伴有烦躁不安、哭闹、拒食、流涎,甚者有低热。

治 疗

一、内 治

 (一)西药

维生素B2、维生素C各1片,研末,加水溶解后喂服,每日2次,至愈。

 (二)中药

1.西瓜皮100克,煎水,每日2~3次,连服4~5日。

2.黄花菜50克,煎汤250毫升,加入蜂蜜50克调匀,频服,1天服完,连服4~6天。

3.玫瑰花、白扁豆各10克,生姜2片,每天1剂,水煎,不拘时,代茶饮连服至愈。

 

二、外 治

(一)西药

喂奶后,将10%的紫药水滴在小儿的舌下,利用其舌的活动使药水涂到整个口腔黏膜,每日2~3次。

(二)中药

1.明矾10克,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脐、足心(涌泉穴),每日1~2次。

2.向日葵茎髓适量,烧炭研末,用芝麻油调匀,搽患处,每日2~3次,连用3~5日。

3.黄柏15~20克,醋可浸没即可,浸7天后,用醋涂患处,每日数次,连涂4~5天。此药醋最好在婴儿快要出生前家中备好。

4.红糖适量,研细末,每次涂患处少许,每天数次,至愈。

5.柿霜适量,每次涂少许于患处,每天数次,至病愈。

6.鲜桑皮内白汁,取出来搽患处,或掐断嫩桑芽取汁涂患处。

【防护】婴儿奶具每天消毒20~30分钟,母亲在喂奶前应将奶头、手洗净,若母亲患有阴道真菌病应及时治疗。同时要加强小儿的营养,增加抗病能力。对已患病的婴幼儿不要擦白斑,以防损伤黏膜。

 

婴儿皮肤褶烂

病 因:婴儿皮肤褶烂又称褶烂性湿疹,是婴儿尤其是肥胖儿身体褶皱处的相对皮肤,互相接触摩擦,局部热量不能及时散出,加之汗液及分泌物较多,持久刺激皮肤,而引起的一种常见儿科疾病。

症 状:常常在腋窝、腹股沟、臀沟、阴囊两侧、大腿之间或会阴部、颈、项、褶皱处出现红斑,或针尖样红疹渗出,糜烂或擦伤,有臭味,局部瘙痒疼痛。同时还可伴有烦躁不安、哭闹、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治 疗:本病可用外治法治疗。

1.用温开水清洗局部,未破损处可涂炉甘石洗剂,破损者可涂芝麻油,或蛋黄油(制法见尿布性皮炎),每日2~3次。

2.继发感染者可涂紫药水或四环素、红霉素眼药膏。或将黄连素片研末(中药黄连研细末亦可)用芝麻油或鸡蛋油调匀,涂抹患处,每日2~3次。

3.中药外洗方:黄连、苍术、黄柏各6克,煎水外洗,每日2~3次。

4.中成药洁尔阴外涂,每日2~3次。

5.黄连5克,冰片1克,滑石3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适量撒于患处。

6.马勃粉适量撒于渗液的患处。

7.紫草适量,用植物油炸后去渣,每次用此油涂抹患处。

8.赤小豆、小蓟各10克,共研细末,撒于患处。

【防护】感染严重并伴有全身症状者,应去医院诊治。要经常给小儿洗澡,勤换衣服、尿布。衣服、尿布要清洁、干燥、柔软,以吸湿透气性强的纯棉布制作为宜。肥胖儿可在其褶皱处夹脱脂棉,以防皮肤摩擦,并可保持局部干燥。小儿大、小便或出汗后,要及时清洗,并用些爽身粉,以保持褶皱处干燥。

 

尿布皮炎

病 因:尿布皮炎是新生儿的皮肤病,它是由于尿布潮湿、不洁、或尿液、粪便清理不及时,对局部皮肤产生刺激或小儿对尿布的纤维,染料过敏所致。

症 状:臀部皮肤潮红,可见针尖样红点丘疹,褶皱处较为严重。重者可见皮肤破损、溃烂、流水、裂口,并伴有烦躁、哭闹。继发感染者,可见红肿、脓液,严重者可伴有发烧,拒食等全身中毒症状。

治 疗:本病外治疗法效果很好,常用的简易方法有:

1.用温开水彻底清洗患处,擦干。然后涂上少许芝麻油1~2天即可愈。

2.鸡蛋煮熟后取蛋黄放在勺内,文火烤出油,取油备用。小儿每次大小便后,清洗臀部,在患处涂擦少许鸡蛋油。

3.对有感染者,可将黄连素片数片研细末,用蛋黄油或芝麻油调和,涂抹患处。或用金霉素、红霉素跟药膏涂擦患处。

4.青黛、滑石各等份,研细末,撒于患处。

5.黄柏、茵陈蒿各20克,水煎外洗。

6.有轻度渗出者,可用电吹风热风吹患处,但应注意防止烫伤。

    以上方法简便易行,一般采用一二种即可见效,也可采用婴儿皮肤褶烂一节中的各种方法治疗。若上述诸法皆无效,或时常反复者,可参考婴儿湿疹的药物疗法进行治疗。继发感染严重者,应去医院治疗。

 【防护】坚持做到及时换尿布,保持臀部干燥,大便后清洗肛门、外阴,可有效地防止本病发生。尿布一定要洁净、干燥、柔软、浅色,以旧纯棉织品为宜。尿布要经常煮沸消毒,或阳光下曝晒或高温熨烫也可起到消毒作用。对患儿的尿布最好用后即洗净煮沸消毒。

 

婴儿湿疹

病 因:婴儿湿疹常称奶癣,是出生一个月至二岁的小儿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病因主要有二:一是有些孩子属过敏体质,对所接触的毛织品、灰尘或食物(如牛奶、鱼、蛋)等过敏。二是小儿穿得太多,室内空气污浊,湿热或饮食不调,大便干结,消化不良,皆可导致发病。

症 状:急性期孩子面额部突然出现鲜红色丘疹或红斑,哭闹时明显,安静,凉爽时减轻或消退,重者丘疹成片,遍布颜面甚至颈、耳等处,瘙痒难忍,常被抓破,流出黄色透明的黏液。如未继发感染,约1~2周可自愈。若继发感染,病程较长,症状较重。如反复发作,皮肤变厚,粗糙,则为慢性病变。

治 疗

一、外 治

 本病使用中药外治疗效很好。

1.将黄连或黄柏(黄连素片亦可),研极细末,拌芝麻油(或蛋黄油)涂患处,每日数次。

2.地肤子、白鲜皮、黄柏、防风各5克,煎浓汁,涂擦患处,每日数次,连用数日。

3.野菊花20克(根、茎、叶、花均可),煎浓汁涂患处,每日数次,连用数日。

4.土茯苓、生苡米各15克,煎水外涂(亦可同时内服),每日2次,每日1剂,连用3~4剂。

5.中成药洁尔阴外擦,按说明使用,每日数次,连用数日。

6.苦参、荆芥、白蒺藜各10克,水煎外涂患处。

 

二、其 他

针刺

    单独使用或配合以上疗法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取穴:曲池、足三里。配穴:血海、三阴交、合谷。每日1次,每次2~3穴,平补平泻。

【防护】尽量避免与过敏源的接触。小儿不要吃得太饱,穿得太厚,室内要保持通风,空气要干爽清洁。多给小儿吃含钙的食物或服用钙片,可以减轻过敏。

 

 外耳道湿疹

病 因:外耳道湿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外耳道皮肤病。可由头面部湿疹蔓延而来,或由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刺激而造成,或因对某些药物的局部刺激过敏所致。

症 状:急性者起病急,外耳道皮肤瘙痒、疼痛、灼热、皮肤红肿、起小水疱,水疱溃破后流出黄色液体,干后结黄痂。小儿可伴有烦躁不安,抓耳等表现,有时可见有发热。湿疹数日可消退,或变为慢性。慢性者,病变部位可散布于耳郭,红肿不明显,但瘙痒、疼痛、皮肤粗糙、脱屑,耳后皱襞处有时裂缝,经久不愈,有时可并发感染。

治 疗:本病外治为主。

(一)西药

 1.先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然后用3%硼酸液滴耳。

 2.继发感染时用0.02%呋喃西林滴耳液湿敷,渗液减少后,可擦1%~2%紫药水。

 3.慢性者:用5%松溜油软膏,或1%醋酸可的松软膏涂擦。

 (二)中药

1.地榆9克,紫草9克,青黛3克,共研为细末,芝麻油调和外用。

2.紫草10克,芝麻油适量,炸至紫草焦,滤出药渣。先用淡盐水清洗耳道,并用干棉签擦干,然后用棉签蘸药油,擦涂患处。每日1次。

3.黄连素片,或中药黄连、黄柏研成极细末,过细筛,用芝麻油或鸡蛋油调和,清洗净耳道,并用干棉签擦干耳道后,用棉签蘸药油,搽涂患处,每日1次。

4.野菊花鲜品(根、茎、叶、花皆可)捣烂取汁,没有鲜品,取干野菊花适量,煎取浓汁,依上法搽涂患处。如果渗出较多,亦可将干野菊花研成极细末,吹入耳道。注意每次用药前,应依照前法将外耳道清洗干净,然后用药。

5.苦参、荆芥、白蒺藜各10克,水煎,如前法外涂患处,每天数次。

 【防护】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防止发生并发症。

 

 痱  子

病 因:痱子是由于汗腺及其周围组织被细菌感染后发炎,而产生的一种儿童常见皮肤病。多发于盛夏季节。

症 状:皮疹为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圆形或尖形,尖端或见微泡,周围有红晕,易出现在出汗较多的额头、脖子、胸背等处。重症者皮疹成片,瘙痒难忍,搔抓时伴有针刺样疼痛,易继发感染,形成疖肿。

治 疗

一、内 治:

本症用中药煎汤代茶效果较好。

1.蜜枣10个,鲜鸡矢藤叶30克,红糖少许,将前二味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成1小碗,加入红糖饮服。每日1剂,连服6~8天。

2.绿豆30克,海带15克,冬瓜60克(或丝瓜亦可)煎汤,加白糖适量,每日1剂,连服6~10天。

 

二、外 治

 1.用温开水给小儿洗澡后,搽止痒炉甘石洗剂,效果较好。每日3次。

 2.可采摘鲜竹叶、鲜薄荷、野菊花、鲜枣叶、鲜丝瓜叶、蒲公英、大青叶、地丁、鱼腥草、白蒺藜、夏枯草、桑叶、苍耳、马齿苋、金银花、枸杞叶、鲜枣树叶、苦瓜叶、臭梧桐、鲜桃叶、鲜丝瓜叶、桑叶等,或藤、或叶、或全草等清热解毒的草药(干品亦可)或单味或数味相合,煎水,给小儿洗澡,每日数次,以保持小儿皮肤干爽,无黏汗感为宜。一般2~3天可愈。

 3.如仅局部有痱子,可洗净后用鲜丝瓜或鲜冬瓜搽患处。

 4.或用花椒适量,煎水或开水泡后涂擦患处。

 5.对伴化脓感染,成为疖肿者,如疖肿少,小儿又无其他全身症状,可按脓疱疮方法处理(见脓疱疮)。如疖肿多而严重,同时伴有全身症状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防护】炎热的夏季,应每日给小儿洗澡2~3次,换衣服1~2次,以保持小儿皮肤滑爽,没有黏汗感为度,另外也不要给小儿穿得过多,以穿宽松肥大的丝绸织物或纯棉织物为好,最好不要穿不吸湿,不透汗的化纤织物,同时每天晚上,还可用一二味上述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煎水洗澡1次,如能坚持这样做,那么您的小宝宝就不易生痱子。对已生痱子的小儿,洗澡不要用肥皂。禁止用力擦和搔抓痱子,以免造成感染。平时多给小儿喝些白开水、绿豆汤,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要让小儿在通风凉爽的地方玩耍和睡觉。

 

脓疱疮

病 因:脓疱疮又称黄水疮。它是由于婴幼儿抵抗力差,或有轻微的皮肤损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

症 状:初起时,皮肤上突然生出一粒粒豌豆或蚕豆样大小的水疱,疱内含有黄色的液体,继之皮肤发红,水疱很快变大,极易破裂,疱内带有大量细菌的液体就会流出,污染四周的皮肤,引起新的脓疱。脓疱多发生在皮肤的皱褶处。一般身体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局部微痒,约2周内痊愈。严重者,脓疮迅速遍布全身,皮肤发红,随即大片表皮脱落,同时伴有全身症状,如拒食、发热、呕吐、腹胀、休克、黄疸,可在二三天内危及生命。

治 疗:本病轻症一般以外治为主。

(一)西药

1.病初仅少数脓疱,宜将表皮刺破,用消毒药棉吸去液体,涂2%紫药水或涂上新霉素杆菌肽油膏,患处四周的皮肤须每隔2~3小时用75%酒精消毒1次。

2.结痂部位,要先用11000高锰酸钾液冲洗后再揭去痂皮,涂些紫药水。

(二)中药

1.在没有上述药品的农村家庭,可将缝衣针在火上烧一下(起消毒作用),将脓疱刺破,用鲜马齿苋绞汁或干马齿苋适量煎汁涂擦疮面,每日数次。

2.金银花、野菊花或蒲公英、地丁各30克,煎汤擦洗患处,每日数次。

3.黄连5克,大青叶10克,煎汤擦洗患处,每日数次,直至病愈。

4.大黄、地榆各等份,共研细末,涂患处。

5.海螵蛸(乌贼骨)或马兜铃根炒黄,或西瓜藤煅炭,或杏仁炒焦,或老柳树皮烧炭,研细末,香油调涂。

6.黄柏、枯矾、雄黄各6克,共研细末,撒于患处。

 

【防护】婴幼儿的生活用品要经常消毒,洗晒,并自备一套,单独使用。要注意经常给小儿洗澡换衣服,剪指甲,防止皮肤损伤。对已患病的小儿,其衣服、尿布等应每天煮沸消毒一次,烈日下曝晒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重症,伴有全身症状者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夏季热

病 因:夏季热是小儿特有的夏季持续发热性疾病,多见于半岁至两岁的婴儿。它主要是由于小儿机体发育尚不健全,体温调节功能、汗腺均未发育完善,不能适应夏季炎热气候所致,往往可连续几年发生。

症 状:发热:体温逐渐升高,与气温的变化同步,多持续在38~40之间,部分患儿可伴有轻度腹泻,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同时伴有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厌食、消瘦。三多一少症:少汗,皮肤干热或仅额头有微汗,但身上干热无汗。多喝、多饮、多尿,并与体温平行。

治 疗:治疗本病,中医药效果好,且无任何副作用,下列方药可在家庭使用。

 

一、内 治

1.新鲜鸭跖草1500克,洗净切碎,绞汁200毫升,加白糖适量,代茶频服。

2.鲜香薷20克,鲜芦根30克,鲜荷叶2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无鲜品,干品亦可,香薷干品以6~10克为宜。

3.鲜荷叶、西瓜翠衣各6克,知母3克,石斛6克,连翘6克,金银花6克,青蒿3克,地骨皮6克,煎水服,每日1剂,每日3次。所剩药渣再煎水洗澡,水温在34左右为宜。本方适用于体温较高的患儿。

4.乌梅、苦瓜叶各15克,薄荷、荷蒂、木瓜各10克,梨皮10克。上药加水500毫升,煮沸10分钟,过滤去渣,加入少许白糖,分3~5次服完,或代茶少量频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伴有腹泻的患儿。

5.鲜竹叶、鲜冬瓜叶、鲜苦瓜叶各50克,鲜荷叶1张。煎汤,加入冰糖适量,代茶频服,每日1剂。本方在天热,未病之前就可服用,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6.蚕茧20只,淡豆豉15克,煎水代茶,频服。

7.绿豆,赤小豆煎汤代茶频服。

8.卷柏或麦门冬,淡竹叶煎汤代茶频服。

 

二、外 治

(一)敷脐

    鲜螺10~30个,捣碎,放入布袋中,以螺壳不露为宜,平贴脐上,包裹固定,几分钟后即可降温,如布袋表面干燥,放凉水中浸湿,重新贴敷,袋中碎螺每天换1次,一般5~7天可愈。若配合螺肉汤饮用效果更佳,鲜螺以井水、泉水中的为佳,若无,取田螺在井水中养3~4天再用。

(二)外洗

1.竹叶、荷叶、菊花适量,煎水洗澡,每日2~3次。

2.可采摘竹叶、荷叶、菊花、桑叶、防风、荆芥、苏叶、丝瓜叶、鲜薄荷、野菊花、鲜枣叶、鲜丝瓜叶、蒲公英、大青叶、地丁、鱼腥草、白蒺藜、夏枯草、桑叶、苍耳、马齿苋、金银花、枸杞叶、鲜枣树叶、苦瓜叶、臭梧桐、鲜桃叶、鲜丝瓜叶、桑叶等,或藤、或叶、或全草等清热解毒的草药(干品亦可)或单味或数味相合,煎水,给小儿洗澡,每日数次,以保持小儿皮肤干爽,无黏汗感为宜。尽量让小儿在药液中浸泡时间长些,每日2~3次。

 

三、其 他

针刺

    取穴:内关、曲池,或足三里、太溪、曲池、内庭,每日1次。

【防护】注意居室通风凉爽,勤给小儿洗澡,多饮 清凉饮料。饮食给予小儿易消化的食物,多吃瓜果蔬菜,有条件的可到凉爽的地方避暑。

 

 小儿肌性斜颈

 ●病 因:小儿肌性斜颈是小儿常见的一种颈肌疾病。其病因尚未搞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产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头左、右旋转时,即可在颈部摸到左、右两条自耳后至颈下正中锁骨头上的肌肉即是),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而致。

症 状:初起婴儿颈部一侧可见有梭形肿物(有的患儿经半年后,肿物可自行消失),以后患侧的胸锁乳突肌逐渐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而颜面部旋向健侧。少数患儿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周围有骨疣样改变的硬块物。本病若治疗不及时,小儿患侧的颜面部的发育会受影响,健侧的一半颜面部也会发生适应性的改变,使颜面部不对称。晚期病例,一般伴有代偿性的胸椎侧凸。

治 疗:本病以外治为主。

一、外 治

1.蚕沙50克,川桂枝6克,捣为末,炒烫,用3~4层纱布包好,趁热敷熨患处(注意防止烫伤),每日1~2次。

2.云南白药醋调,敷患处,纱布固定,可常用醋液浸润,保持潮湿,促进药物吸收,1小时后取下,间隔1小时再敷,每日数次,连敷数日。

3.藏红花10克,血竭10克,布包,蒸软,蒸透,待温时外敷患处(注意防止烫伤),每日外敷数次。

4.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各等份适量,布包,上锅蒸透蒸软,等温度适宜后热敷患处,每天数次。

 

二、其 他

推拿

1.患儿取仰卧位,家长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施用推揉法。

2.拿患侧胸锁乳突肌。

3.家长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进行数次。

4.再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施用推揉法。

【防护】孕妇应尽量去医院分娩。提倡新法接生,避免产伤。胎儿出生后,医护人员及家长应仔细观察新生儿有无体态异常,及时发现,及时治疗。1岁以上的小儿家庭治疗效果不佳,应去医院手术治疗。婴儿皮肤娇嫩,外敷药物湿度要适宜,外敷时间也不宜过长,终止敷药时应及时擦洗干净,保持皮肤干燥,相隔1~2个小时后再敷药,以防发生湿疹等皮肤病。推拿按摩时手法要轻柔,千万不可强行。

 

小儿感冒

病 因:小儿感冒分普通感冒和流感两种,这两种感冒系两种不同病毒(普通感冒也有因细菌引起)所引起的,均属呼吸道传染病。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症状较轻。流感症状较重,传染性强,可大流行,易发生并发症。

症 状:普通感冒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流感发热可达38~40,并伴有周身酸痛、精神不振、头痛,严重者易并发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疾病。风热外感见: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干、口渴、咽痛、干咳、流泪、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质红、或鲜红。风寒外感见:鼻塞、流涕、喷嚏、流泪、恶寒、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舌质淡。如兼食积或消化不良者可兼见:食欲不振,口不渴,或恶心呕吐,或腹泻,舌苔厚腻。

治 疗

一、内 治

 (一)西药

 1.小儿速效感冒冲剂,按说明服用。

 2.伴有细菌感染,症见发热,咽喉痛者,可用复方新诺明或其他抗生素。

 (二)中药

1.维生素C银翘片:每次半片,每日3次口服。

2.银翘解毒片:每次1~2片,每日3~4次,连服2~3天。适用于风热型感冒。

3.桑菊感冒片:每次1~2片,每日3~4次,连服2~3天。适用于风热型感冒轻症。

4.银黄口服液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5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发热、咽痛者。

5.野菊花10克,柴胡12克,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或代茶频饮。适用于风热外感。

6.玉屏风散冲剂:每次半小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适用体虚患儿反复感冒,病情轻者。

7.午时茶或藿香正气水,每次服成人量的1/4~1/2(以年龄大小酌情而定),每天3~4次。适用于风寒外感兼食积者。

8.桑叶5克,薄荷5克,僵蚕10克,葛根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竹叶5克。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恶寒、头痛、咽痛较重者。药渣可用煎水洗澡或浸泡两足至膝,至微出汗为宜。

9.菊花、桑叶、芦根适量,煎汤代茶,适用于头昏、头痛、发热口渴、尿黄者。

0. 兼咳嗽者可选加止咳糖浆;兼口干咽痛者可加用健民咽喉片、草珊瑚含片或桂林西瓜霜;兼食滞、消化不良者可加用复方鸡内金片、保和丸、婴儿散等,兼腹泻可加用藿香正气水、婴儿散等。

11鼻塞、流涕、流泪、头昏重明显者可用羌活6克,独活6克,蔓荆子6克,藁本5克,防风6克,川芎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二、外 治

(一)西药

 小儿退热栓:适用于高热者,按说明使用。

(二)物理降温

 适用于高热者。

 1.可用热毛巾全身反复搽浴。

 2.热水浸浴,水温以小儿可耐受为度。也可参照治小儿夏季热中的外洗方药浴,并配合口服用药,则降体温效果更好。

 3.为风寒外感发热者,可用生姜250克,或加入适量的大葱、香菜,煎汤浸浴。

 4.大葱、生姜各15克,食盐3克。生姜烘干研为细末,再和葱、盐共捣烂,加酒适量,调成糊。用纱布包裹,擦前胸天突至剑突,后背大椎至尾椎、手、足心、肘窝、腘窝,每2小时擦1次。适用于高热者。

 5.白矾30克研末,加面粉适量,用醋调成糊膏,或用蚯蚓捣烂如泥,敷双足涌泉穴(即两足心),纱布固定,不时用醋浸湿,以保持湿润,适用于高热者。一般3~6小时开始降温,12~36小时可降至正常。

 6.风油精擦涂穴位:大椎、肺俞、天突、头维、迎香、风池、风府、曲池、合谷等穴。

 7.贴脐:淡豆豉30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葱白(连须)10根。前三味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加入葱白捣如泥,填脐,每日换药1次,并服热粥或热汤水1碗,以助药力,效果更佳。尤适用于流感。

 8.鲜黄蒿尖7个,生姜3片,食盐少许,将黄蒿尖放手心揉搓后,与食盐,姜片共捣如泥。用布包擦患者手心、脚心、印堂穴、太阳穴、脑后,盖被发汗即可获效。

 

三、其 他

1.针刺:取穴:风池、合谷、列缺、迎香、曲池、内关、肺俞、大椎。泻法。无条件者可点揉穴位。

2.推拿: 推攒竹、眉弓、揉太阳。拿风池,揉两耳、迎香。发热点揉大椎穴1分钟,烦躁点按两手内、外关穴各半分钟,推擦上胸部,揉膻中穴1分钟,点按双合谷及颈后的风府穴各半分钟。

3.可用梳子(最好是木梳、牛角梳)刮梳头皮,梳至头皮发热、发烧,以能耐受为度,每日数次。

4.拔火罐: 发热无汗可拔大椎、肺俞。取肺俞(双)穴,每次10~15分钟,隔日1次。

5.耳贴压豆:取穴:肺、内鼻、肾上腺、感冒点。咽痛、声嘶者加咽喉穴;咳嗽加气管;流涕加风溪;发热加耳尖放血等。也可针刺、按摩。

6.吹热风:在配合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还可用电吹风吹出的热风,以患儿能接受的距离吹头部的前额、印堂、太阳穴、迎香、风池、两耳等穴位,直到面部出微汗为止。吹约半小时。发热者,在服用退热药后,吹一次热风,如立即睡觉,效果更好。轻症一次即愈。

【防护】多给患儿饮水,注意休息,饮食以流质,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伴有消化不良、食滞、腹泻者,应立即停喂高蛋白、高脂肪、粗纤维食物,改食面糊、软烂的面条、稀饭。感冒流行季节,室内可洒些 醋熏蒸消毒。常带小儿在室外活动,尤其是寒冷季节,以增强小儿的御寒能力。注意及时给小儿增添衣被。重症及并发症者应去医院诊治。

 

 急性扁桃体炎

病 因:急性扁桃体炎多因受凉、潮湿、劳累、营养不良、感冒等因素使小儿抵抗力下降,使扁桃体部位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发病。常易反复发作,易并发鼻炎、中耳炎,偶可并发风湿热、急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等。

症 状:起病急,颇似感冒,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咽喉痛。同时伴有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头痛,周身疼痛。检查时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颈部淋巴结肿痛。

治 疗

一、内 治

 (一)西药

 1.复方新诺明,服用量:每千克体重首次用量为50毫克,以后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12小时口服1次。如3天效果不明显,则应改用其他抗生素。

 2.麦迪霉素或螺旋霉素,用量依成人量酌减。

 (二)中药

1.银黄口服液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服半支,每日2~3次。

2.桂林西瓜霜或草珊瑚含片、健民咽喉片,按说明使用。适用于病症初起时。

3.锡类散、冰硼散吹喉。每日3~4次。或含服六神丸1~3粒(含服与岁数相同粒数)。4~8岁者4~6粒,9岁以上8~10粒,每天3次。

4.生橄榄5~10个去核,白萝卜1小个,共捣烂如泥,取汁加冰糖适量服用,药渣煎汤,加冰糖适量,代茶频服。

5.生橄榄(或青果)5个,白萝卜24克,冬瓜子60克,白茅根18克,鲜苇茎18克(或芦根)煎汤代茶频服。

6.僵蚕5克,葛根5克,防风、荆芥各10克,竹叶5克,桔梗5克,黄芩10克,射干10克,山豆根10克。煎汤内服。拒绝服药的小儿可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待能入浴后让患儿浸泡在药液中15~20分钟,取微汗。药水量以能浸到患儿肩部为宜,每日早晚各1次或每日3次。若同时能配合口服,效果更佳。

7.金银花、连翘、野菊花、地丁各5克,牛蒡子、桔梗、射干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2~3次。药渣亦可煎汤洗澡。

8.枯矾、僵蚕各等份。以枯矾炒僵蚕,共研细末,每服6~9克,以生姜蜜水调下,细细咽下。

9.野菊花、荷叶各10克,水煎加入适量白糖,代茶频饮。

10.野菊花10克,山豆根5克,水煎加入适量白糖,代茶频饮。

11.仙人掌200克,切碎绞汁,冲适量白糖服下,每天1剂。

12.柑橘叶10~15克,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

13.白萝卜100克,切片,青果5克,捣烂,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

14.金银花、生地黄各10克,玄参6克,麦门冬10克,生石膏30~50克,捣烂入锅内先煎半小时,再下其他药味共煎,每天1剂,分3次服下。适用于咽喉红肿、干痛较重者。

 

、其 他

(一)针刺

  1.体穴取穴:天容、少商、合谷。发热加曲池、内庭、内外关。

    2.耳尖放血1~2滴,每次1侧,隔日1次。

(二)推拿

1.病人取坐位,按揉风池、风府,推拿颈椎两侧各2分钟。

2.拿揉喉结两旁,上下往返3~4次,点按天突、扶突、廉泉各1分钟。疼痛重者加曲池、尺泽,拿揉合谷各1分钟。痛轻者加拿太溪,点按照海,推擦鱼际各1~2分钟。

【防护】对患儿应给予流质饮食,多喝水,卧床休息,每次饭后漱口。小儿要多做户外活动,加强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感冒,防寒冷,防潮湿,防过度疲累,平时多喝水。对高热重症及并发症者应送医院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

病 因: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染的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多见于5~15岁的儿童,以冬春季为多发。

症 状:初起似重感冒,恶寒,发热,体温可达38~40,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周身酸痛。数小时至两天后,出现腮腺肿大,一般一侧先肿,1~2天后另侧也可肿大,以耳垂周围为肿胀的中心,不发红,疼痛明显,吃酸东西时加重。约在2~3天时达高峰,4~5天后开始消肿,一般7~12天可痊愈。年长儿童易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偶有并发脑炎者。

治 疗:本病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在本病初起时,即腮腺尚未出现肿胀前,以及肿胀后皆可采用如下药物治疗。

一、内 治

1.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2.马齿苋、板蓝根、车前子各15克,或单味煎水代茶频服。

3.蒲公英、地丁、金银花、野菊花、天葵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黄芩、黄连各15克,陈皮、生甘草、玄参、桔梗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红肿,热痛明显,咽喉疼痛,干燥口渴,发热重,头痛有继发感染表现者。

5.绿豆、赤小豆煎汤代茶频服,或可加入金银花、连翘各10克。

6.蛇蜕2克,研末拌鸡蛋炒食,每日1次,连服3天。

7.绿豆100克,白菜心3个,绿豆煮烂成粥前加入白菜心,加少量盐或糖调味,每天服2~3次,连服4天。适用于轻症。

8.白萝卜250克,紫菜15克,陈皮2小片,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煮汤,加食盐、调料,饮服,每日2~3次。适用于热退,食欲不振,腮肿未消,并发睾丸炎、卵巢炎症者。

9.白头翁9~15克,鸡蛋1个,将白头翁研极细末,鸡蛋打碎,共调匀,炒熟吃,每日1~2个。

10.鲜马齿苋、鲜车前草各30克,捣烂绞汁内服,渣外敷患处。

 

二、外 治

1.紫金锭,醋或水调外敷患处,每日换1次,用至肿消。时常用醋湿润敷药处,以保持药效。

2.马齿苋,或生土豆,或芥菜,或蒲公英,或侧柏叶,或凤仙花,各味药可单独使用也可几味联合使用,捣烂如泥,外敷患处,每日换2~3次。

3.仙人掌捣烂如泥,朴硝或芒硝10克(如无亦可),调匀,外敷患处,常用水湿润药物。每日换药1次,至肿消。

4.生大黄,或赤小豆,或绿豆可研细末,可各等份合用,也可单独使用,水或醋调,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至肿消。

5.丝瓜1条,烧存性,研细末,或干马齿苋,干侧柏叶研细末,用芝麻油或鸡蛋清调糊,敷患处,至肿消。

6.吴茱萸15克,生大黄12克,川黄连8克,胆南星4克,焙干,研细末加醋调成药饼敷双脚心(涌泉穴),24小时可愈,效神速。

7.韭菜500克,盐少许,将韭菜捣烂,绞汁加入盐,调匀分成3份,涂抹在患处,干后再涂。

8.活地龙(蚯蚓)适量,捣烂或加入白糖适量,浸泡2小时,外涂患处。

 

三、其 他

(一)针刺

    取穴:翳风、颊车、合谷等。发热者加大椎、曲池;肿甚者加承浆、少商,商阳;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者加三阴交、足三里、侠溪、行间等。

(二)三棱针疗法

1.在腮腺红肿处,上、中、下直线上,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2滴,拔火罐10~15分钟,起罐后贴拔毒膏1张,或敷其他外用药。

2.在耳轮上、中、下三点,用三棱针点刺放血1次。

3.耳背第二条血管放血。

4.挑刺角孙穴:双侧肿胀者可刺双侧,单侧肿胀者刺单侧。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挑刺1~3下,轻挤,微出血,每日1次。

(三)耳穴压豆

    取穴:屏尖、耳尖、肾上腺、神门、内分泌、艇中等。

【防护】患儿要忌食酸性、刺激性食物,改食流质,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多排尿、多睡觉、多休息。食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在流行季节,小儿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场合去,可每日服1~2包板蓝根冲剂,年龄大的孩子,应鼓励每天吃生大蒜1~2头。室内保持通风,空气新鲜,并可洒些食醋,起蒸熏消毒的作用,尤其是每晚洒一次效果更佳。症状重,有并发症者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小儿支气管炎

病 因:小儿支气管炎多是从上呼吸道感染而来,如感冒、喉炎,以及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病蔓延而来。致病原因以细菌为多,少数为病毒。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以3岁以下小儿多见。

症 状:主症为咳嗽。初起为干咳,继之咳而有痰,咳嗽严重时可引起呕吐,部分患儿兼有发热,发热一般不高,也可不发热。反复发作两月以上不愈者,转为慢性支气管炎。易合并肺炎。

治 疗

一、内 治

 (一)西药

 复方新诺明或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用法参急性扁桃体炎

 (二)中药

 1.桑叶、菊花、桔梗、连翘各6克,黄芩10克,甘草6克,薄荷3克,水煎服,适用于发热,干咳无痰患儿。

 2.桑叶8克,杏仁6克,百部10克,适用于干咳,或痰多,咳嗽日久者。

 3.桑白皮10克,浙贝5克,杏仁5克,枇杷叶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咳嗽痰多,黏稠难咯出,色黄者。

 4.陈皮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茯苓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咳嗽痰多,稀白有泡沫者。

 5.梨1个,川贝3克,研细末,将梨核挖去切碎,放入川贝,拌匀,加适量冰糖蒸熟,每日1个,适用于各种咳嗽,尤适于咽干口燥,干咳者。

 6.梨1个,挖去核,麻黄1.5~2克,将麻黄插在梨身上,如刺猬状,蒸熟后去麻黄,吃梨喝汤,每日1个,连服3天,治支气管炎发热咳嗽。咳嗽重者,可再加川贝3克,填入梨孔内,加冰糖适量调味,顿服,每天1~2个。

 7.白果炒黄6克,麻黄5克,半夏6克,款冬花10克,桑白皮10克,苏子10克,杏仁3克,黄芩5克,甘草2克,生姜3片,水煎服,适用于咳嗽、气喘者。

 8.鲜柳叶15克捣烂绞汁,加蜂蜜适量,分3次内服,每天1剂。也可治百日咳。

 9.白萝卜汁、麦芽糖适量,共蒸熟服用,每天3次,也可治百日咳。

 10.驴奶适量加蜂蜜,每天酌情服用2~4次。也可治百日咳。

 11.鲜白兰花50克(干品减半),蜂蜜50~60克,共炖3~5小时,每天2次,连续5天服完。也可治百日咳。

 12.稻草根(陈年糯稻根最佳)30克,水煎去渣,加入冰糖或蜂蜜适量,分2~3次服用,每天1剂。

 13.棉花根30克,水煎加入蜂蜜或冰糖适量服用,每天1剂,连服5~7天。

 14.每天睡前和起床后喝1小口香油,可减轻咳嗽症状。

 15.马齿苋30克,冰糖适量克,水煎分3次服完,每天1剂。

 16.竹茹10克水煎,加入蜂蜜调匀,每天1剂,代茶服用。适用于痰热、痰多恶心欲吐者。

 17.威灵仙5克,水煎,加入适量冰糖代茶饮,每天1剂。

 18.贴脐: 咳嗽、痰稀、色白,用药及贴法同支气管哮喘咳嗽、口干、痰黄稠者可用鱼腥草15克,青黛10克,蛤壳10克,葱白3根,冰片0.3克。将前三味药研极细末,取冰片,葱白与药末共捣烂如糊状,纳入脐中,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久咳,痰少,或干咳无痰,咽干而痒,用罂粟壳30克,五味子90克,共研细末备用。使用时,取药末30克,蜂蜜适量调药末为糊,纳脐,2~3天换药1次,至病愈。

 

、其 他

1.针刺:取穴:风门、定喘、肺俞、合谷。发热头痛加风池、列缺;咽喉肿痛加少商放血。

2.灸大椎、肺俞穴,每次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拔火罐:取穴:肺俞、膏肓等穴多用闪罐拔之,每次10~15分钟,隔日1次,6~10次1个疗程。

4.耳穴压豆及按摩: 取穴:肺、气管、内分泌、肾上腺、神门等。痰多加脾、大肠、交感;咳重者配交感、耳迷根、皮质下;发热者加耳尖或耳背静脉放血。

【防护】要给患儿多饮水,多卧床休息,饮食改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新鲜,请勿在患儿居室内吸烟。积极加强锻炼,增强小儿御寒抗病能力。积极及时治疗小儿呼吸道传染病。并发肺炎者应去医院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

病 因: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儿童多见的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多数为过敏体质,常有家族过敏倾向。常见的过敏源有尘埃、花粉、皮毛、鱼虾、蛋类、某些药物。情绪激动也是诱发因素。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季节性、环境性强,以秋、冬季多见。

症 状:起病急骤,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可见有面青紫,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易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肺不张等肺部疾病。

治 疗:本病中草药治疗效果好,且副作用小。

一、内 治

1.麻黄、杏仁、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各6克,干姜、五味子各3克。水煎服,日分2次服完,适用于哮喘兼咳嗽痰多稀白者。

2.粟米壳10克,北五味9克,杏仁9克,枯矾3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咳嗽重,痰少者。

3.五味子250克,生鸡蛋7个,洗净,温水适量,将五味子和生鸡蛋同时放入温水盆内(以水面没过鸡蛋为宜),泡7~10天,待蛋壳软化后,取出鸡蛋,滤去药渣,用药水将蛋煮熟,去壳吃蛋。每晚睡前吃半个至1个,7天服完。适用于哮喘经常发作。

4.甜杏仁10克,胡桃5.白萝卜取汁半碗,煮熟,加入蜜适量,调服,每日1次,连服半月。适用于肺热喘息。

5.白萝卜取汁半碗,煮熟,加入蜜适量,调服,每日1次,连服半月。适用于肺热喘息。

6.冬虫夏草10~15克,鲜胎盘1个(洗净切块)加水适量,炖至烂熟,加调料,每周1次,连服5~10周。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体质较差者。

7.天麻3~5克,核桃仁6~10克,蜂蜜10~15克。天麻煎汁100~150毫升核桃仁打碎,共和蜂蜜拌匀,每天早晚各1次,每日1剂,可连服1月。

8.癞蛤蟆1个,生鸡蛋1个。将鸡蛋从癞蛤蟆口里放进腹腔内(若癞蛤蟆口小,鸡蛋放不进去,可将其口角两边剪开一些),将其嘴巴缝合,勿使蛋滑出,外用黄泥涂裹,放在灶堂内以柴草烧烤,以黄泥开裂为度,取出待冷,将癞蛤蟆及蛋壳剥去。趁热吃,每天1个,小儿一般吃3个即可痊愈。

9.鲜藕120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百合10克,大枣10枚。藕洗净切片,再与洗净的后四味药合煎,以汁浓为度,加糖适量,不拘时代茶频饮。适用于咳嗽后期痰稀少,食欲不振,大便泄泻。

10.鹅喉管1根,脐带3根,焙干,研细末,每次1~2克,每天2次,用温开水冲服。

11.乌贼骨适量,瓦上焙干,研细末,每次2~3克加少许蜂蜜调服。每天2~3次。

12.蚯蚓适量焙干,研细末,每次2~3克,每天2次,蜂蜜调服。

13.羊胆焙干,研细末,每次1克,每天2~3次,蜂蜜调匀服下。

14.鹌鹑1只,带毛焙干,研细末,每次6~10克,蜂蜜调服。

15.荔枝树叶30克水煎,加入适量蜂蜜代茶饮。或栗子树叶15克,水煎加入蜂蜜代茶饮,每天1剂。或芝麻秆适量,瓦上炙焦研末,每次用生豆腐1块,蘸芝麻秆末吃下,或早晚喝适量豆浆。

16.鲜黄杨树叶适量,炒干,滚开水冲泡代茶饮。

17.蜂房3~6克,醋30克,水煎分2次温服。或蜂房5克,水煎去渣,冲化适量冰糖,每天1~2次,连服15~30天。

18.松塔3~5个,豆腐100克,加水共煮,去松塔,吃豆腐喝汤。每天1次。

19.干枇杷核15~18克,捣烂水煎,去渣,冲化适量冰糖饮,每天2次。

20.干向日葵花盘1个,掰碎水煎代茶饮,连用3~5天。

21.乌贼骨24克,蛤蚧1对,焙干研细末,加入蜂蜜500克,调匀备用,每次服5~10克,空腹白开水冲服。

22.鲜嫩连蒂小丝瓜2~3根,切碎水煎,加适量蜂蜜或冰糖服食。治热喘为宜。

23.马兜铃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天1剂。治热喘为宜。

24.白茅根30克,水煎代茶饮。热喘为宜。

25.鲜艾叶30克,加水捣烂,绞汁服。一次量不宜太多,以免对胃肠道有刺激。适用于寒喘。

26.鲜旋复花15克,水煎过滤去药渣分2次服用。每天1剂。适用于寒喘。

27.棉花根1~3棵,大枣100克,加水共煮透,分早晚吃枣喝汤。适用于寒喘。

28.扁老南瓜1个,挖盖,去瓤,装满大麦糖,在冬至时蒸熟透,和匀,装入容器备用。每天早晚取2汤匙服用,其他时间也可作为小儿的日常点心服用。适用于寒喘。

29.苎麻根适量,煅研细末,生豆腐适量炖温热,蘸苎麻根末5克服下。适用于痰喘。

30.女贞子适量,晒干后研细末,每次6~9克,每天1次,早晚用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虚喘。

31.僵蚕4条,焙干研细末,早晚分服。适用于痰喘。

32.陈年白蚬壳适量,烧研细末,每次2克,每天2次,米汤调下。适用于痰喘。

33.山药适量研细末,每次用麦门冬10克煎水,冲服山药末服下。每天1次。适用于虚喘。

34.板栗200克,银杏25克,去壳煮熟,加蜂蜜,不拘时食用。

35.核桃仁100克,红糖适量(或用蜂蜜也可),将核桃仁焙干,研细末,加入红糖,每晚睡前温开水冲服。适用于虚喘。

36.海蜇200克(洗净),荸荠、胡萝卜各300克,洗净切片,共入沙锅炖烂熟,每天早晚分服,2天内服完。

37.海蜇200克(洗净),猪血300克,炖烂熟服用。每天早晚分服,2天内服完。

38.春天起蒜时的嫩蒜60~90头洗净,用蜂蜜浸泡封好,保存6个月,等秋冬时开封食用,每天早晚各食大蒜1头。或将大蒜去皮,用刀拍碎,放入瓶内用蜂蜜浸泡7天,每天适量服用也可。对哮喘及支气管炎有防和治的作用。

39.生柿子或干柿饼1个,加入清茶1小撮(约2~3克),同蒸,分2~3次服完,连服1~2周,治肺虚喘。

 

二、外 治

1.吴茱萸15克,研细末,以醋调成糊,敷涌泉穴,48小时去掉,病重者1周后重复1次。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哮喘。

2.补骨脂、小茴香各等量,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纳入脐内,外敷纱布、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3.明矾60克,研末,加面粉适量,米醋50毫升。蜂蜜少量。共调成稠膏状,敷脐,每2天换药1次,连贴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咳喘痰多者。

4.白丑、黑丑各等份,一半生,一半炒熟,各取末15克。大黄30克,槟榔7.5克,广木香7.5克,轻粉0.3克,蜂蜜适量,共研末过筛,用蜂蜜调和,软硬适度,捏成硬币大小,贴脐,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干渴大饮,烦躁者。

5.感冒伴哮喘,可取市售抱龙丸1粒研细末,加少量水,调如泥,填脐,每天换药1次,连用至病愈。

6.生天南星适量,研细末,用姜汁调匀,敷足心,每天1次。适用于寒喘。

7.凤仙花子(急性子)、吴茱萸适量,共研细末,用面粉和大曲酒调匀,拍成小饼,贴背心处。

8.凤仙花1棵水煎,趁热用药汤擦背,至背部有热辣感停,擦干背部,穿好衣服,注意不要受风。适用于痰喘。

 

三、其 他

1.针刺:取穴肺俞、风门、丰隆、尺泽或点揉穴位拔火罐。隔日1次,3天为1个疗程。或参小儿支气管炎

2.耳穴压豆:取穴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每日压按4次,每次1分钟。

3.热熨: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各40克,生姜5片,食盐250克。上药焙干,混合后共研细末,炒热至50左右,装入薄纱布袋,扎紧袋口。用药在患儿背部两侧肺区及腋下来回熨烫,每次30~40分钟,每日2~3次,1剂可连续使用2日。每次用前需再加热。适用于咳喘顽固不愈者。

【防护】加强锻炼,预防呼吸道疾病。找出并尽量避开过敏源。有条件者,发作时给予吸氧。当小儿稍感不适时,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阻止发作,发作时暂禁食一次,平时也不宜吃得过饱,以低盐饮食为好。发作时用热水泡脚有缓解作用。小儿要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

 

小儿急惊风

病 因:小儿急惊风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主要因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大脑皮层受到高热或剧烈的精神刺激,产生过度兴奋所致。以高热诱发者最为多见。

症 状:惊厥时绝大多数小儿不省人事、两眼紧闭或半开,眼球上翻、牙关紧闭、口角抽动、头向后仰,四肢反复屈伸,同时因胸、腹肌强直,呼吸停顿,故全身缺氧,口唇青紫,身体强直,持续十几秒钟到1~2分钟,但也有极少数小儿症状较轻,意识尚清楚。

治 疗:小儿惊厥起病急骤,往往来不及送医院,因此必须家庭急救处理。曾有抽搐病史者,家中要常备一些下述药品以应急用。

一、内 治

1.羚羊角粉1支,温开水送服,适用于高热抽搐者。

2.紫雪丹1支,温开水送服,或灌服。适用于高热抽搐者。

3.安宫牛黄丸,每次半丸,温开水化服或灌服。适用于高热,神昏惊厥者。

4.蜈蚣、全蝎各等份,研极细备用。每次服1克,每日2次。适用于惊风抽搐者。

5.山栀6克,钩藤10克,水煎取汁50毫升左右,加淡竹沥2毫升调服。适用于急惊风痰盛者。

6.蝉蜕两个,烧焦黑,僵蚕两条,炒黄脆,研细末,温开水内少兑些黄酒为药引,调服。每日2~3次。适用于急惊风痰盛者。

7.胆南星、大黄、黄连各20克,研细末,备用。每次3~5克,每天服2次。适用于急惊风痰盛者。

8.牛黄研细末,每次0.3克,蜂蜜调服。适用于高热,神昏惊厥者。

9.牛角粉或丝20克,水煎频饮。适用于高热,神昏惊厥者。

10.菖蒲10克,苦瓜根15克,远志10克,老姜3克,水煎服。适用于急惊风痰盛者。

11.小蚯蚓2条,捣烂,加白糖适量,冲服。适用于高热,神昏惊厥者。

12.鱼鳔15克,黄酒120克,以黄酒煮鱼鳔,待鱼鳔成胶黏液状即可灌服。

 

二、外 治

1.手掐人中穴(鼻尖下)。

2.喉间有痰声,呼吸道不通畅时,应立即口对口吸出痰液。

3.出现青紫者,应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

4.病因处理:高热者,应用冷水浸毛巾冷敷额头、颈部、腋下、大腿根部。或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拭、浸浴。

5.鲜鱼胆1个,用纱布包好挤压破,外搽,先从两眉之间的印堂穴搽起,至鼻尖,再从太阳穴搽至上颌。适用于急惊风高热者。在偏僻的农村,或医疗条件较差的地方可用此法。

6.活蚯蚓1条,生吴茱萸7克,白芥子末3克,醋适量。前三味药共捣烂如泥,加醋调如膏,敷脐及足心,每天换药1~2次。适用于高热惊厥,口吐白沫痰盛者。

 

三、其 他

1.针刺及点穴:取穴人中、十宣等。速刺放血少许,或点按穴位。有较好的醒神止痉效果,可作为必备的方法。

2.推拿:掐人中,拿合谷,掐十宣。有较好的醒神止痉效果,可作为常规方法。

3.耳穴:取神门、耳尖、缘中、皮质下、心、肝、肾等穴。用耳针刺法,或耳穴压豆或耳穴按摩法,强刺激。

4.耳尖、肝阳点刺放血3~5滴。

5.耳背暴露的血脉放血3~5滴。

【防护】小儿发生惊厥时,应迅速将小儿抱到床上或安全的地方,防止受伤。迅速松开衣领和裤带。并迅速将用纱布,手绢包好的牙刷柄、筷子等放入上下大牙之间,以防咬破舌头。与此同时迅速进行急救处理。密切观察小儿的呼吸,脉搏等情况,并积极送医院治疗。小儿惊风发作时,切勿惊慌呼叫,猛摇患儿,应立即采取防护救治措施。积极让小儿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患病后防止产生高热。目前发现急惊风者有家族倾向,对有这种素质的儿童,平素应备好急救药品。

 

婴幼儿腹泻

病 因:婴幼儿腹泻原因有两个:一是消化不良,主要是饮食不当,喂养不合理。如暴饮暴食,或给予高蛋白、高脂肪、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过多、过杂,以及生冷食物吃得过多等,致使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二是胃肠道感染所致,如食物、喂奶用具被细菌或病毒污染,引起胃肠道炎症,从而导致腹泻。

症 状:单纯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症状相对较轻,每日大便约5~6次,粪便带酸味,但不很臭,呈黄绿色黏液胶冻状,有少量泡沫,没有血液,有大量未被消化的乳瓣、食物。初起孩子的精神无明显变化,日久常因腹痛而啼哭不安,有时可听到肚子咕噜作响,排便后才安静下来。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舌苔白厚,或有呕吐。因胃肠道感染所致的腹泻,腹泻严重,每日可达10~20余次,粪便有腥臭味,呈黄绿色,水样便,可有血液,伴呕吐,甚至呕咖啡色液体,小儿很快消瘦,囟门眼窝凹陷,唇干呈脱水貌,常伴有发烧。

治 疗

一、内 治

(一)西药

1.乳酶生,每次1片,研碎喂食,每日3次。适用于乳食消化不良腹泻。

2.多酶片,每次0.5~1片,研碎喂食,每日3次适用于单纯消化不良性腹泻。

3.胖得生,每次半包,每日3次。适用于消化不良性腹泻。

4.黄连素,每次半片,每日3次。适用于感染性腹泻,但需配合食疗,效果才好。

(二)中药

1.婴儿散:每次半包,每日3次。

2.复方鸡内金片,每次0.5~1片,研碎服。以上中成药适用于消化不良性腹泻。

3.怀山粉适量,煮粥,加糖调味,每日3次,每次1小碗,或作为主食,食至病愈,适用于各种原因的腹泻。尤适用于长期消化不良者。

4.怀山粉、糯米粉适量,鸡内金1个研细末,共和匀煮粥,每日3次,食法、适应证同上。

5.炒山楂3克,鸡内金3克,炮姜炭3克共研末,每次服1克,温开水冲服,每日4次,适用于各种原因的腹泻,尤适用于感染性腹泻,便次多,偶有血性物泻出者。

6.红枣(去核)15个,大黄粉10克。大枣包大黄粉,放瓦上煅炭,研成细末。3岁以下,每日0.5克,糖水调服,每日3次。适用于感染性腹泻。

7.鲜马齿苋,捣汁半碗,放入白糖或蜂蜜蒸熟,饮服,每日2~3次。适用于感染性腹泻。

8.石榴皮3~6克煎水服,适用于腹泻如水者。

9.胡萝卜、山楂或苹果蒸熟,研如泥,适量喂食每日2~3次。适用于伤食腹泻者。

10.车前子10克,炒麦芽(或炒谷芽)20克,红高粱糖(或麦芽糖,或米糖亦可)20克。前二味煎取100毫升药液,加饴糖再煎取50毫升。每日1剂,每日2~3次。适用于各种腹泻。伤食者加鸡内金10克;热泻、感染性腹泻加黄连3克;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加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

11.饭焦锅巴(要焦透,或焦透的馒头)适量,砂仁1克,研细末,酌加白糖,每天1剂,每天2~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消化不良,蛋花样便者。

12.带皮大蒜头火上烧熟,去皮研如泥,喂服。适用于饮食不洁腹泻者。

13.柞树皮90克(或茜草),水3碗,煎半小时后浸泡双足,连洗2~3天。

14.桂枝6克,生姜5片,芍药6克,大枣5枚,甘草3克,山药10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2~3次服完。适用于外感发热,兼腹泻、呕吐者。适用于小儿秋季腹泻,兼有外感者。

15.柞树皮10克,水煎每天1剂,每天分3次服用。

16.香蕉放火上烤热(像烤馒头样)趁热吃下,每次1~2个,每天3次。

17.红色高粱壳不拘多少,水煎代茶。适用于长期腹泻不止者。

 

二、外 治

1.敷脐:五倍子2份炒黄,干姜2份,白胡椒1份(或鲜姜4份),吴茱萸1份,丁香1份。诸药研细,捣烂,和匀。取1勺,用醋或75%的酒精或高度数烧酒调成糊,填满肚脐,上盖小塑料纸(以防药糊干燥),脐布固定,密封,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腹泻如水,虚寒型腹泻。

2.敷脐:鲜姜6克,鲜葱15克,面粉适量。前二味捣烂如泥,加面粉调成稠糊,敷满脐孔,每日换药1次。适应证同上。

3.敷脐:木香、丁香、肉桂、白胡椒各10克,冰片5克。前四味药研极细末,再入冰片研匀,贮瓶封紧备用。同时,取药填满肚脐,每2天换1次。适应证同上。

4.绿豆粉10克,鸡蛋清调和为饼,吐者贴囟门,泻者贴足心。

5.针刺:取穴足三里,长强,直刺进针,快速捻转提插,随时起针。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腹胀加内庭。

6.点穴: 取脐(神阙穴),以右手中指点按或作顺时针方向轻轻旋转100次。摩丹田(关元穴):以右手掌根贴着小腹,作顺时针方向轻揉100次。揉长强穴:以右手指贴着尾骶部,作顺时针方向轻轻旋转100次。推七节(腰俞、尾骶端向上到腰部连一直线),以右手拇指贴着皮肤由下往上直推100次。做以上手法时,手上须蘸些温开水,黄酒或姜汁,以防擦伤皮肤。

7.捏脊与揉穴: 在脊柱皮肤上涂少量油剂,然后自上而下提捏脊柱部皮肤4~6遍,重提大肠俞、胃俞、大椎。捏脊后用拇指分别揉按肾俞、大肠俞6~8次,然后再用拇指按揉鱼尾穴100次,足三里50次。

8.熏洗:茜草适量,煎水,浸泡腿足至膝,每次15分钟,每天2~3次。适用于各种腹泻。

9.拔火罐:取穴鱼尾(尾椎骨端),每次5~10分钟,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防护】合理喂养:添加辅食应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种,从稀到软,再到普食。断母乳应选在春、秋季节。母乳最好喂养到1岁至1岁半。注意小儿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吃变质、不洁食物,不暴饮暴食,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对已发生腹泻的小儿,一定要控制好饮食,停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改食米汤、稀饭、烂面、面(米)糊,少吃多餐,直至病愈。可饮用煮熟的鲜菜汁或果汁,以防维生素缺乏,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腹泻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厌食症

病 因:厌食症多见于城市小儿,以学龄前儿童多见。主要是由于家长喂养不当,一味地给小儿滋补或吃大量零食,以及过分地娇惯溺爱所致。

症 状:食欲不振,腹胀,消瘦,面色萎黄,便溏成便秘。正餐不吃或吃得很少,偏食挑食,喜吃零食。无消化道等其他疾病。

治 疗

一、内 治

 1.山楂5~10个,怀山粉或糯米粉适量,鸡内金粉10克,加糖适量煮粥。可作上、下午之间的点心食用。有健脾消食的作用。

 2.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山药,用量为1︰2︰3。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2.5~5克,红糖水送服,日2次。功效同上。

 3.怀山药250克,薏米250克,芡实200克,大米600克。前三味分次下锅,用微火炒成淡黄色,大米先淘洗后晒干,再用微火炒至淡黄色后,与前三味研细即成。每早晚各服1次,每次1汤匙,用开水搅成糊状服食。服时可根据小儿的口味,加糖或盐及芝麻油调味,或煮粥食用。

 4.大枣肉250克,生姜60克,生鸡内金60克,白术120克,桂皮9克,白糖适量。将各药焙干研末,和匀,加糖,面粉做成小饼,放锅中烘熟。每次2~3个,每日2~3次,空腹时做点心食用,连服7~8日。

 5.鲫鱼100克,薏米15克,羊肉50~100克。将鲫鱼如食法治净,羊肉切片,与薏米同煮汤后加作料调服。每日或隔日1次,连服7次。

 6.怀山药250克,神曲250克,茯苓100克,白术100克,鲜山楂500克或干山楂250克(去核),鸡内金100克,苡米250克。各药焙干,研细末,加白糖500克,共和成面团,外粘芝麻,放锅中烘烤热。可做点心,零食随意食用。

 7.炒芝麻、炒二丑各30克,共研细末,掺饭中吃下。1岁每次1.5克,每增加1岁加1克。

 

二、外 治

1.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各10克,炒莱菔子6克,炒鸡内金5克。上药共烘干,研细末,加淀粉1~3克,用开水调成糊膏。纱布包裹,于晚上敷神阙穴,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如不愈,间隔一周,再行第二疗程。

2.九香虫30克,洋金花30克,陈皮30克,甘草30克,桂枝6克,皂角刺6克,蟾酥2克,雄黄6克,麝香1克,鲜胡桃外皮30克。将蟾酥、雄黄、麝香共研为细末。其余诸药杵后加水煎煮,去渣,再用慢火熬为膏,掺入前三味药末,拌匀,贮存在瓷器或玻璃

瓶中密封备用。用时取绿豆大药膏贴于穴位。取穴:胃俞、脾俞、长强、足三里、三阴交、四缝为基本穴。外敷固定,每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消化不良,腹胀者加肝俞、胆俞;大便溏泻,舌苔白腻而厚者,加三焦俞、大肠俞;身体虚弱,消化功能差,影响发育,生长较慢者加肾俞、命门、关元。同时配合内治法效果更佳。

 

三、其 他

(一)针灸及点穴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穴用毫针速刺不留针,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采用艾条灸,每穴5~10分钟。亦可点穴按摩。

(二)捏脊

    取穴:背部的自下而上的俞穴,一般捏3~5遍,每捏3下将脊背皮肤提一下,即捏三提一法。

(三)耳穴压豆

    取穴脾、胃、小肠、内分泌、胰、交感等,用贴豆法或穴位按摩均可。

【防护】首先要针对病因治疗,家长要力求改变不良的喂养方式,按时、定量、多样化喂养。控制零食量,饭前1小时以内不给零食,尤其是甜食。增加小儿活动量,促进胃肠的消化功能,同时也可转移分散小儿的注意力,逐渐改变喜吃零食的习惯。家长要正确引导,纠正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引起逆反心理,加重厌食。

 

疳  积

病 因:小儿疳积症,现代医学称为营养缺乏病。是由于喂养不当,造成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或肠道寄生虫病而引起的病症。

症 状:表现为消瘦,皮毛干枯,面色青黄,生长发育迟缓,精神不振,夜间睡眠不安宁,夜惊或磨牙,食欲减退或嗜食无度,喜食泥沙、异物,大小便不调,甚者腹部膨胀,腹现青筋,头大,四肢与脖子细等病态。

治 疗:对这种患儿应首先去医院确诊有无寄生虫,如有则在医生指导下驱虫。对原因不明者可试用下列家庭疗法巧治。

一、内 治

1.鸡内金(或鸭、鹅肫内皮亦可),炒脆,研成末,每次取1小勺,鲜山楂1个研烂,加糖适量,拌匀服用。每日3次。

2.干山楂、麦芽、白扁豆煎水,鸡内金末1勺,加白糖或红糖适量,代茶频服。

3.麦芽、谷芽(适量)煎水,去渣,加入黑糯米适量煮粥,糖适量,调服,每日3次。

4.蟾蜍去内脏,焙干研末,每次1.5~3克,用蜜或糖水调服,每日3次。用于腹胀,青筋明显者。同时加服保和丸或参苓白术丸效果更佳。

5.癞蛤蟆1个,砂仁10克(研末)。将癞蛤蟆剖开去肠杂,用酒洗净,放砂仁末于腹内扎紧,外用黄泥包好,以火煨熟,去泥焙干研末。每日3次,每次1.5克,开水调服。适应证同上。

6.怀山药30克,鸡内金12克,山楂30克,神曲30克,诸药炒微黄或焙干,研为细末,加适量面粉、红糖、芝麻、水和成团,似烧饼样烙熟,每日2~3次,或作零食小吃随意食用。有健脾开胃,助消化的功能。

7.红枣20枚(去核),千金子10克。每个红枣包千金子0.5克,用棉线扎紧,将20个红枣用荷叶包好,外用泥巴封固,放在柴火中烧至泥巴焦裂,枣子成炭,去泥,研成粉,分成20包,5岁以上每次1包,5岁以下小儿酌减,红糖调服,每日2次。适用于食欲不振,腹部膨胀,青筋暴露者。再配合服用健脾开胃食疗方药效果更佳。

8.蝼蛄2个(最好活的),鸡蛋1个,将蛋破一小孔纳入蝼蛄蒸熟,食之,每日1~2个。

9.黄鳝或鲜鱼1条,鸡内金2~3个,焙干研末,葱、姜、蒜、酱油等调料适量。将黄鳝去内脏,放入鸡内金,入锅中隔水蒸,每日1次,连服数日。

10.炒芝麻、炒二丑各30克,共研细末,掺饭中吃下。1岁每次1.5克,每增加1岁加1克。

11.蚕蛹用盐水浸泡后晒干,用清油炸至香酥食用,每次3个,每天2次,也可将蚕蛹炒熟,每次3个,每天3次。调适量蜂蜜服下。

12.银杏13克,水煎分3次服用。

13.鲜萹蓄30克,水煎分3次服用。

14.山楂、厚朴各10克,每天1剂,水煎2~3次服用。

15.鲜嫩石榴叶1小把,水煎分3次服用。

16.鲜红薯叶15克,鲜萝卜叶10克,荷叶6克,水煎分3次服用。

 

二、外 治

1.栀子、桃仁、杏仁、芒硝、大黄各等份。诸药焙干,研为细末,每次取适量加面粉,鸡蛋清调成膏,选敷于神阙、命门。3天换药1次(局部出现青紫色),1周1次。一般敷药1次后即可减轻症状,3次可愈。

2.生栀仁30克,桃仁7粒,皮硝9克,葱头7个,面粉1匙,鸡蛋清1只,蜂蜜适量。前5味药研细末,用蜂蜜、蛋清调匀,荷叶为托(无荷叶用薄塑料纸亦可),贴敷肚皮上,纱布固定。忌食生冷、鱼腥。待1周后,药呈青黑色,去药,一般仅一次即可治愈。

3.苍术25克,研末,荞麦粉60克,米醋适量调糊敷脐,2~3天换药1次。

4.阿魏6克(炒),没药6克(去油),乳香6克(去油),桂心6克,丁香2克,共研细末过筛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加鸡蛋清或醋调糊敷脐,2天换药1次。

 

三、其 他

(一)针灸与点穴

1.取穴: 双侧足三里,双侧合谷。针刺、艾灸、按揉皆可,以小儿能耐受为度。

2.取穴:四缝穴,避开血管,扎刺至能轻轻挤出黄色或红色液体为度。隔日1次,4次为1个疗程。

3.点穴:肾俞、三焦俞、脾俞、胃俞。用右手食指、中指指端点以上穴位,作顺时针滑动7圈,每穴如此,每日1次,治疗1~2个月。

(二)推拿

1.积滞伤脾: 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方,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2.气血亏: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揉外劳,运内八方,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

(三)捏脊

    从尾骨尖长强穴起,以食指和拇指相合,将皮肤捏起,向上推捏直至颈后大椎穴,连续推捏3次。每天早晚各1次,3天为1个疗程,指力强弱以小儿能耐受为度。

【防护】合理喂养小儿,要给予小儿多样化,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对食欲不振的小儿,要少吃多餐,忌偏食。注意小儿卫生,定期带小儿去医院查有无寄生虫。常食怀山粥,有预防作用。

 

佝偻病

病 因:佝偻病,是小儿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病因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所致。

症 状:轻症小儿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睡眠易醒,夜啼,汗多,头部可见枕秃、囟门迟闭、方颅等。重者,除有

上述症状外,出现鸡胸、下肢呈形或形腿,脊柱弯曲等表现。

治 疗:本病确诊后可在家庭进行如下巧治。

    

一、内 治

1.龙牡壮骨冲剂,每次1包,每天2~3次。

2.小鱼,去肠杂洗净后放少量醋及调料,清蒸至骨刺可研烂即可,每日三餐喂服。可长期食用。

3.排骨,加盐及调料,入高压锅,久煮,至骨软,同肉研如泥,每日三餐喂服,或可做馅包饺子、馄饨等,随意食用。可长期服用。

4.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每次3~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肾虚明显,发育迟缓者,同时配合其他疗法效果更佳。

5.鸡蛋壳、米醋适量。将蛋壳炒黄研末,米醋调服,每次1.5克,每日3次。

6.鸡蛋壳炒黄,研极细末,每日拌粥,加糖或盐及其他调料,适量服用,每次0.5~1匙。

7.乌贼骨20克,煅石膏30克,石决明,研细末,每服1~3克,每天1次。加入适量醋调下。

8.蚕蛹用盐水浸泡后晒干,用清油炸至香酥食用,每次3个,每天2次,也可将蚕蛹炒熟,每次3个,每天3次。调适量蜂蜜服下。

9.龟版(醋炙)、鳖甲(醋炙)、穿山甲(炒)、鸡内金、槟榔、使君子各100克,共研细末。将鸡蛋打一小孔,把蛋黄、蛋清倒入碗中,放入药末6~9克拌匀,再装入蛋壳中上锅蒸熟,或装入白面包,火上煨熟,每天1个。吃蛋后不宜马上吃热饭和喝开水。忌一切不易消化的食物。

10.胎盘粉、鸡蛋壳粉各等量,每天内服2次,每次2~3克。

11.五加皮15克,牛膝、木瓜各8克,研为细末,每服1.5克,米汤加2~3滴酒送服。每天1~2次。

 

二、其 他

(一)耳穴压豆

取穴肾、心、脾、肝、神门。同时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推拿

1.用大拇指自小儿拇指尖外侧,推揉至掌大鱼际边缘,100~300次。

2.用大拇指自小儿小指外侧缘推揉至掌小鱼际外侧缘,100~300次,每日早晚各一次。按揉足三里300次,用力以小儿能耐受为度。可促进小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还应配合其他疗法。

【防护】小儿要多在户外晒太阳,切勿隔着玻璃晒太阳。要在医生指导下,适时服用维生素D及钙剂(预防量:每日500~1000单位,约3~5滴)。平素加强饮食营养,增加食物中的含钙量。条件差的农村地区,可多给小儿吃些豆制品,以补充钙剂。孕妇从妊娠四个月开始就应注意补钙。未治愈的小儿,不要过早行走,以防加重腿部畸形。培养小儿饮酸奶的习惯,每天饮用2瓶。

 

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 因:急性细菌性痢疾,又称急性菌痢,是一种常见的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小儿最为多见。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症 状:起病急,头痛、恶寒发热、体温可达38~40,周身不适。初起即为糊状或水样便,很快便转为黏液脓血便,便意频频,里急后重,便次可多达几十次,量较少,伴阵发性腹痛。中毒型菌痢,常没有腹泻,起病即见高热,嗜睡,甚至昏迷,抽搐等症,可危及生命。血常规和大便常规检查可以确诊。

治 疗:本病重症必须送医院治疗,轻症可用家庭巧治法。

   

一、内 治

1.鲜马齿苋捣烂,取汁20~50毫升,加糖适量调味,隔水蒸熟,或干马齿苋120克煎浓汁。适用于婴幼儿服用,每天2次。年龄大点的孩子,可将马齿苋入开水中焯熟,加大蒜、醋、盐、等调料,作凉拌菜食用。同时还可用马齿苋50克,煎汤代茶频服,直至病愈。

2.紫皮大蒜煮熟吃,每次1~2瓣以上,每日3次,或不拘时,尽量多服用。

3.马齿苋、薏米、山药各适量,煮粥食用。每日3次,或少食多餐,至病愈。

4.生姜、葡萄、萝卜各等量捣烂,取汁50毫升。加糖适量,顿服,每日2次。适用于有呕吐的小儿,效果颇佳。

5.生大蒜4~8瓣,捣烂后用冷开水400毫升浸泡4小时,过滤取汁,加糖适量调味,1天分4次服完。或加油盐调服。

6.山楂30克,木香10克,水煎,加糖适量,每天2次分服。

7.黑木耳80克,豆腐250克,大蒜1头共煮汤,加调料适量,每天3次分服,连服数日。

8.牛奶250克,荜茇10克,红糖30克,水煎,加糖调服。

9.怀山粉150克,荜茇10克(研细末),或马齿苋

100克(切碎),红糖适量,煮粥,随意食用。

10.醋冲白糖,代茶频饮。

11.霜打的萝卜叶,煎汤代茶频饮。

12.柞树皮10克,煎汤加入白糖代茶频饮。

13.薤白(小根蒜)30克,同小米煮粥吃。

14.野苏子(铁苋菜)鲜全草1把,洗净,切碎绞汁加适量糖,上锅蒸熟服用。每天2次。

15.旱莲草(牛心草、红旱莲)15~30克,水煎代茶饮。

16.黄瓜藤、叶或干黄瓜藤,不拘量水煎代茶。

17.马齿苋适量,大蒜数瓣,共切碎,打入鸡蛋1个,拌匀炒食,每餐1个。

18.小蓟根(刺菜的根)30克,水煎代茶服。

19.鸡冠花100克,水煎加入白糖代茶。

 

二、外 治

1.鲜马齿苋捣如泥,合芥末粉调匀,敷脐,每日换药1次。

2.五倍子末用醋调糊,敷脐,每日换药1次。

3.五倍子15克,黄连5克,木香10克研末,酒调匀,敷脐,每日换药1次。

 

三、其 他

(一)针灸或点穴疗法

    针刺、艾灸或点按天枢、足三里穴(均为双侧)。针刺以中度刺激,留针15分钟;艾灸各穴为10分钟,勿烫伤皮肤;点按穴时适度。每日1次,6~10次为1个疗程。

(二)耳穴压豆或按摩

    取穴大肠、小肠、神门、交感。白痢者加脾穴;赤痢者加心穴;里急后重,便次多者加直肠;恶心呕吐者加胃、贲门;发热者加耳尖放血;久痢者加肾。

(三)推拿

    对湿热痢者: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清河水,推下七节,分阴阳,运内八方,清肺经,揉天枢。对于寒湿痢者: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和上巨虚。

【防护】密切注意小儿的病情变化,对高热、嗜睡、抽搐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患儿要多喝水,吃流质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注意隔离,处理好排泄物。小儿用具煮沸消毒。教育培养孩子养成生吃大蒜的习惯,尤其是在流行季节,应每天吃生大蒜5瓣以上。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单纯疱疹性口炎

病 因:单纯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毒平时附着在人们的口腔里,通过飞沫传染。本病多发生于天冷季节,6个月至2岁左右的婴幼儿最易罹患,而且症状较重,也可发生于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也相对减轻。

症 状:起病急,往往突然发烧,体温可达39~40,流口水,开始口腔内看不到任何病变,一般2~3天后,可见舌上、牙龈、颊部及腭部黏膜发红、肿胀,出现密集成团的透明水泡,大的如绿豆,小的如针尖样。水泡很快溃破,随之出现溃疡,体温也会开始逐渐下降至正常。如不继发感染,一般一周左右就可自愈。溃疡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本病有三大特点:一是往往伴随着其他发烧的病、特别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感冒、麻疹或小儿麻痹症而来。二是本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病毒传染病,只是婴幼儿最易在口腔中表现出来,它还可波及角膜、皮肤、外生殖器、脑膜等部位,严重者可致角膜穿孔、失明、单纯疱疹性脑炎,并出现高热惊厥、瘫痪等。三是本病很少产生抗体,故有复发性的特点,可伴随一生。尤其

在患其他疾病,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复发。

治 疗:本病一旦确诊,除症状严重者需上医院治疗外,一般可在家庭治疗。

    

一、内 治

1.野菊花(叶、茎也可)、野蔷薇适量,煎汤,加糖调味,代茶频服。

2.金银花适量煎汤,加糖调味,代茶频饮。

3.菊花5克,蝉蜕5克,放入小碗内,加水适量,隔水蒸,加入适量蜂蜜或冰糖,代茶频饮。

4.马齿苋20克(或鲜品捣烂绞汁),水煎,加入适量蜂蜜或冰糖代茶饮。

 

二、外 治

(一)西药

1.5%苏打水,用棉签蘸药液,擦洗口腔,每天3~5次。可使口腔保持碱性环境,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繁殖。

2.3%的双氧水(又称过氧化氢液),用棉签蘸药液,擦洗口腔、溃疡面。有治疗溃疡感染及防止感染的作用。每天3~5次。

3.市售龙胆紫,用棉签蘸药液,搽溃疡面,有治疗溃疡感染的作用。

4.华素片,含服,依成人量酌减。

(二)中药

1.冰硼散或锡类散,吹口或稍加冷开水,用棉签蘸药液擦涂口腔,每天3~5次。

2.五倍子、青黛各等份,冰片少许,共研极细末,入瓶密封贮存。用时以棉签轻轻擦净溃疡面,将药面撒于溃疡面上,每日4~8次。

3.敷脐:细辛末30克,米醋适量,调糊敷脐,每天换1次,至病愈。

4.大黄、芒硝、白矾各等份,米醋适量,面粉少量,调成膏敷脐与足心。每天1次,3~4次即可痊愈。

【防护】预防小儿患发热性疾病,提高小儿抵抗力。对已患病的小儿,饭后、睡前注意用药、漱口,防止感染,加速溃疡愈合。病儿的食具应与健康人分开,煮沸消毒,注意隔离,避免扩大传染。

 

猩红热

病 因: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传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春冬季多见,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以2~10岁小儿多见。

症 状:起病急,发热38~40,咽喉痛,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头痛,1~2天后先从颈部开始出现红疹,几小时后遍布全身,最后到脚,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指压后皮肤苍白,几秒钟后又变成猩红色,口唇苍白(又称环口苍白),舌鲜红,舌乳头红肿胀大,状似杨梅,又称杨梅舌。疹出后体温逐渐降低。本病很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有:鼻窦炎、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肾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等。

治 疗:  

1.发病后应首先去医院诊治,尽快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2.因本病以咽喉红肿,溃疡最为严重,故家庭可按急性咽喉炎治疗方法进行对症处理。

【防护】在流行季节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注意隔离,患儿要卧床休息,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改食易消化的食物,忌油腻。注意口腔卫生。密切注意观察,防止并发症,一旦疑有并发症、立即去医院诊治。

 

  百日咳

病 因:百日咳又称顿咳,它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以2~5岁小儿多发。好发于冬春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症 状:初起似感冒,1~2天后咳嗽逐渐加重,而其他症状减轻,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剧烈咳嗽,咳嗽暂停叹气时,有鸡鸣样的尾声,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稠痰液为止,咳嗽的同时,伴有呕吐、面紫、流泪、流涕等症,此为痉咳期。本病恢复很慢,病程可长达2~3个月,并发症多,且严重,最易并发肺炎、百日咳脑病、肺气肿等,常可危及生命。

治 疗:疑似本症时,应立即去医院治疗。家庭可采用下列方法配合巧治。前边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咳嗽等节的各种巧治咳嗽法也可使用。

   

一、内 治

 1.鲜鸡苦胆5个,蜂蜜100毫升,隔水文火炖15分钟,每次服5毫升,每日4~5次。一般用药5~7天即可见效。

 2.鸡苦胆加白糖蒸热,分服。1岁以内,每次服半只鸡胆,1~3岁,每次1个,连服7天。(无鸡胆时,猪胆亦可代替,一个猪胆相当于5~6个鸡胆)。

 3.鲜茅根15克,大蒜1瓣,冰糖适量,川贝3克,炙百部6克,炙杷叶6克,甘草2克,水煎,待蒜熟后喝汤,吃蒜。

 4.小青蛙1只,放瓦上焙干至深黄色,研成细粉,1次服完,每天2次。

 5.全蝎1个,鸡蛋1个,将全蝎炒焦黄,研为细末,鸡蛋煮熟,用鸡蛋蘸全蝎末食用。或将鸡蛋与全蝎末拌匀,蒸熟或炒熟,一次服完,每日2次。感冒时忌服。

 6.鸡蛋1个,金钱草30克,蜂蜜60克,水煎金钱草取汁,沸时冲入鸡蛋,调入蜂蜜,搅匀。每日3次。适用于百日咳痉咳期,咳即作吐,日轻夜重,眼睑浮肿或痰中带血者。

 7.白萝卜200克,洗净切碎,以洁净纱布绞汁,每次取汁30毫升,调加饴糖20毫升,再加开水适量搅匀服,每日3次。若无白萝卜,亦可用萝卜叶代。

8.板栗叶25克,玉米须50克,水煎,加冰糖适量。分3次服。不可久煎,否则无效。

9.大蒜3大瓣,切片,用白开水250毫升浸泡代茶频饮,1日服完。大蒜以紫皮者为佳。

10.紫皮蒜50克,猪胆汁100毫升,将蒜捣烂,加水过滤取汁200毫升,加入胆汁,按小儿年龄每岁每次1毫升,每日服3次。

11.向日葵茎15克,葵花子10克,冰糖15克,将向日葵茎去皮取瓤,葵花子捣烂,水煎,加冰糖服。每天2次。或煎汤代茶频服。

12.款冬花9克,冰糖9克泡水代茶,频服。

13.花生仁5克,红花1.5克,西瓜子15克,冰糖30克,将西瓜子打碎,与花生仁、红花及冰糖加水煮汤代茶饮,并吃花生仁,每日1剂,连服数日。

14.银耳、冰糖适量,沙锅内煎汤,少量频服,连服3~5天。

15.生梨、生藕、荸荠各100克,生姜50克,紫苏25克,除紫苏外,诸味药切碎,捣烂,绞汁,再将药渣与紫苏加水适量同煎8~10分钟后取汁,合绞汁同煮沸,滤净,装入保温瓶内,2~6岁每日服1剂,4~6次服完,周岁以下小儿酌减。

16.鲜生姜15克,捣烂如泥,川贝15克研细末,蜂蜜120克,加水,沙锅熬成膏备用。每次1汤匙,或用乳汁调服。

17.马齿苋10克(或鱼腥草),加水90毫升,煎至30毫升,加入川贝末1~3克(根据小儿年龄酌定),加入蜂蜜适量。此为1日量,1日内分多次服完,至愈。或马齿苋单用也可。

18.鲜丝瓜绞汁,每次服汁60毫升,每天分多次服。

19.大梨1个,麻黄1~3克(根据小儿年龄而定),川贝3克研细末。将梨切下一盖,去梨核,将川贝末放入梨内,加入冰糖适量,盖好梨盖,麻黄插入梨身,稍露出一点即可,如刺猬状,将梨放入碗中,上锅蒸透、蒸熟,拔去麻黄,将梨搅烂拌匀。一天内分多次服完,至愈。

 

二、外 治

1.大蒜6克,鸡苦胆1个,枇杷叶6克,萝卜子6克,艾叶80克,将药物炒热后布包,外熨烫胸背及手足心处,每日2~3次。

2.浮萍草12克,干枇杷花6克,薄荷叶3克,建兰叶6片,共捣烂,调蜂蜜或鸡蛋清,外敷脐及足心。以上两方,适用于恢复期。

 

三、其 他

(一)针刺或点穴

取穴四缝,三棱针快速点刺至出血或出黏液。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二)耳穴压豆取穴

 肺、神门、肾上腺、平喘、交感。

(三)拔火罐

 取穴肺俞,每次10~15分钟,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四)按摩

1.让患儿坐在家长身上,医者用拇指直推患儿无名指指端尺侧缘300次,再用右手握住患儿手掌,右手拇指直推患儿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300次后,医者改拇指为食、中二指,在患儿前臂正中,自腕至肘直推300次。

2.医者站在患儿左边,用食、中二指自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自上而下推300次,或用汤匙边蘸润滑油自上向下直刮至皮下瘀紫。若发病初期有发热等感冒症状,加推攒竹、坎宫各1分钟;若体虚,面苍白,多汗者,加旋推小指螺纹面和拇指螺纹面各1分钟。

【防护】流行季节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可服下列预防药:棕树叶或鱼腥草适量,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5天。或大蒜、白菜根煎汤,加糖代茶。或用胡萝卜、红枣煎汤代茶。本病病程长,症状重,宜采取综合疗法。小儿居室要通风、空气新鲜。要保证充分睡眠。避免烟尘、异味、噪音刺激。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生冷、肥腻之品。处理好呕吐物、排泄物。注意口腔卫生,食后、呕吐后要漱口。

 

 麻  疹

病 因:麻疹,俗称痧子,它是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染而致,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好发于冬、春季。

症 状:病初起似感冒,出现发热、流涕、咳嗽、喷嚏等,同时还有两眼发红、畏光,眼泪汪汪。2~3天后,口腔内两颊可出现小白点,周围有红晕,3~5天后皮疹首先从耳后出现,逐渐由脖子发展到颜面、胸背、四肢、手足心,至此疹子即出透,若病程顺利,以后就进入恢复期,病程约10天左右。民间流传的烧三天,出三天,回四天即此。若疹出又突然隐没,或出疹顺序杂乱,或疹出不透,伴面色苍白,咳嗽气急,高热肢冷,口唇紫绀者,提示有并发症。常可并发肺炎、咽喉炎、肠炎、脑炎、中耳炎等,甚则危及生命。

治 疗:中医对本病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一、内 治

1.香椿树皮30克,香菜(芫荽)15克,煎水,频服,每日1剂,至疹出透。

2.白萝卜煎水代茶,频服。

3.黄芩3克,连翘6克,前胡3克,蝉蜕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病初起发热咳嗽者。

4.甜酒酿1碗、鲜荸荠10个(去皮),加水少许煮熟服用,适用于出疹期。

5.香葱、香菜、生姜加调料,作汤,代茶频服,至疹透。有透疹作用。

6.豆腐250克,鲫鱼2条(约250克),放沙锅内同煮,加香葱、香菜、生姜调料,多煎汤频服。每日1次。

7.橄榄核仁500克,面粉适量。将橄榄核仁捣碎,磨成粉,掺入面粉,做成糕饼,给小儿作零食随意食用。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8.地丁20克,水煎,或可加糖适量,调味,代茶温服,以疹出为度。适用于疹色紫暗,隐伏不出,高热便燥者。

9.荔枝肉煎汤,服食。有透疹作用。

10.鲤鱼1条,豆腐适量,加佐料适量同炖,服用。适用于退疹期。

11.莲子、银耳、雪梨适量,同煮粥,加冰糖适量,服食。适用于退疹期。

12.荸荠、鲜藕、冰糖适量,煮熟服食。适用于疹退期。

13.鲜芦根、或鲜白茅根60~90克,或二味各半同用,水煎汤,代茶饮。适用于发疹期或恢复期。

14.活蟾蜍(即癞蛤蟆)1个,取其肝脏,在碗中捣烂,加水浸泡取汁,慢慢灌服,以疹出为度,如果微见好转,可继续使用数个,至疹出透为止。适用于小儿体弱,疹出不透,或疹色不鲜,暗红者。

15.青蛙胆1个,加少许白矾,每次1个,日服2次。适用于麻疹并发肺炎者。

16.公鸡心1个,捣烂开水冲服。适用于麻疹内陷者。

17.麻黄1.5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生甘草3克,玄参10克,桔梗5克,细生地黄10克,水煎服。适用于麻疹中期,疹出不透,高热者,或合并轻度肺炎者。

18.桂花叶30~50克,荸荠150~250克,加水适量,煮至荸荠熟,每天1剂,分3次吃荸荠,连吃2天。适用于麻疹初发者。

19.蝉蜕5~15克,菊花5~10克,每天1剂,水煎服,至疹退。适用于麻疹恢复期。

  

二、外 治

1.鲜芫荽(即香菜)、西河柳各30克,水煎,加酒30毫升,煎5~6沸后,先熏蒸口鼻,再用毛巾擦洗皮肤,或小儿浸泡洗澡5~10分钟,可助透疹。

2.芫荽子30克(用鲜芫荽90克更好),西河柳30克,浮萍(或麻黄)12克,用布包煮沸(春冬季气候寒冷时,可在小儿居室内煮,使患儿闻此药味),用毛巾在煮沸的药液中打湿拧干,烫额、面、手等皮肤暴露部位。若浸泡洗澡,一定要注意保温,免受寒湿感冒。否则极易发生并发症。适用于麻疹隐伏或出而不透。

3.煮熟的鸡蛋1个(去皮),将热的蛋趁热滚擦如下各处:前胸肋骨间隙,第七颈椎周围,肝区和脾区,肚脐周围,两臂弯,两手心和两脚心。适用于小儿疹出不透,或闭汗不出者。

4.鲜香菜、鲜紫苏叶、鲜葱白各等份,面粉适量,共捣烂如泥,敷脐及足心。每天换药1次,至疹透出。适用于疹子隐现不透,高热烦躁者。

5.黑白二丑各50克,白矾15克,面粉、醋适量。研末调糊,敷脐及足心,每天换药1次,至疹透出。

6.烧酒、黄酒各30克,香菜1把切碎,放入酒内,烧开,用此酒擦前心、后背和手足心。可再做1小碗香菜、香葱、生姜加调料的汤服下。适用于疹出不透,或疹出又陷者。

【防护】流行季节尽量不带小儿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在流行季节可取南瓜藤10厘米长,煎水,每天服2次,连服3天,间隔5天后再服。或用紫草5克,研末冲服,1次服完,7天后再服,共服3次。或用樱桃核30个(捣烂),连根葱白1个,煎水,加糖少许内服,每天2次,连服5天。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患儿应卧床休息,避光,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通风换气好,但应格外注意勿受风寒,以免诱发并发症。饮食不需特别忌口,宜多吃流质,易消化的食物,生冷之品不宜食用。多饮水,多排尿。保持口腔、眼部卫生。对发热小儿不宜退热过快、过低,以免影响透疹出疹。39以上,日用小儿消炎退热栓或物理降温法,但应特别注意防风寒。

 

  风  疹

病 因:风疹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染所致。多发生于冬春季,发病多见于1~5岁小儿。病后可获终身免疫、病程3~5天。

症 状:发病初起颇似感冒,大多症状不重。一般为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声音嘶哑,头痛,结膜发炎,食欲不振,发热(38~39),1~2天后面部开始出现皮疹,24小时内遍布全身。疹初为稀斑的红色斑丘疹,面部四肢往往融合成片,似麻疹,疹出后第二天变红,呈针尖样,颇似猩红热皮疹,发痒,3~5天后可隐退,出疹时伴有耳后、枕后、颈、腋下、大腿根部等处淋巴结肿大,1周后肿可消退,据此可与麻疹相区别。

治 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1.高热者,可参照感冒发热处理。

 2.结膜炎,可用0.25%氯霉素药水点眼数日。

 3.瘙痒者,可用含石碳酸1%的氧化锌溶液拭擦。或蛇床子、防风各等份,水煎外洗。或可参照皮肤瘙痒症一节处理。

 4.咽痒咽痛、咳嗽者,可服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或参照急性扁桃体炎一节处理。

 【防护】流行季节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患儿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多排尿,食用流质,半流质易消化食物,加强营养,忌油腻、生冷食品。注意口腔卫生,小儿用品宜煮沸消毒或日晒消毒。

 

 水  痘

病 因:水痘是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是通过吸入飞沫或接触被痘疹疱浆污染的物品而传染。以秋、冬季多见,小儿从半岁至6岁很容易被传染,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症 状:病初有轻度发热等,似感冒状,1~2天后,皮疹可依次从躯干、头部、面部、四肢出现,不高出皮肤,数小时后变为丘疹,高出皮肤,再变为透明饱满的水痘,以后变为浑浊,再变为干瘪的水疱。水疱周围皮肤发红、发痒。1~2天后,干枯结痂,几天后痂落,不留疤痕。并发细菌感染时,可形成脓痘,重者可有全 身中毒症状,甚至合并脑炎及蜂窝织炎。

治 疗

    

一、内 治

 1.鲜竹笋50克,鲫鱼1条,共煮汤,加盐调料适量,分次服食,3~5天为1个疗程。

 2.鲜荸荠10个,去皮,切片,加水少许,冰糖适量,煮熟服食。

 3.绿豆适量煮汤,加冰糖适量,代茶频服。

 4.菊花、桑叶适量,煎水代茶频服。

 5.香菜(芫荽)、香葱各适量,加调料,煎汤代茶频服,适用于疱疹初发期,有透疹的作用。

 6.金银花20克,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天。

 7.桑菊感冒片,适用于咽喉疼痛,咳嗽者。

 8.银翘解毒片,适用于发热者。

 9.金银花、连翘各10克,蝉蜕5克,赤芍、板蓝根各10克,紫花地丁6克。水煎服。每日2次,每日1剂。适用于发热,痘疹较重者。

10.竹叶卷心、荸荠、胡萝卜各适量,水煎加冰糖适量代茶。

11.菊花、蝉蜕(洗净)各5~10克,放入碗内加适量水,上锅隔水蒸,加冰糖适量,每天分3次服,每晚在睡前服最宜。

12.紫草10克,或芦根10克,水煎,加入冰糖适量代茶,一天内服完。

13.丝瓜藤、绿豆各10克,白菜根1个水煎,每天1剂,分3次服下。

14.桑叶、菊花、薄荷、僵蚕、玄参各10克,水煎,每天1剂,分3次服下。适用于发热,咽喉肿痛,咳嗽者。

 

二、外 治

(一)西药

1.炉甘石洗剂,外搽。适用于痘疹痒甚者。

2.龙胆紫,外搽,每日2次,直至干燥结痂。适用于痘疹被抓破,或有感染者。

(二)中药

1.葎草煎浓汁或鲜葎草捣汁,外搽,每日2次。

2.马齿苋适量,煎浓汁或鲜马齿苋捣汁,外搽,每日2~3次。尤适用于痘疹溃破及有感染者。

3.食盐30克,加热水500克,待盐化开,搽洗全身。适用于水痘未破者。

4.芫荽(即香菜)或芫荽子捣烂,煎水外洗。适用于痘疹初起,有透疹作用。

5.敷脐:大黄、防风、生石膏、全蝎、青黛各等量,诸药混匀为末,用鸡蛋清适量,调糊,纳脐,每天换药1次,连用3~4天。适用于便秘、口臭者。

6.生萝卜1个,铅粉3克,燕子窝泥15克,鸡蛋清1个,以上诸药混合捣如泥,再加入鸡蛋适量,拌匀,调成糊状,敷脐,每天换药1次,连用3~4天。适用于高热者,热退即撤药,否则过用会有副作用。

7.黄豆根上颗粒(根瘤)不拘量,炒微黄,研细末,香油调,涂患处。适用于痘疹溃烂化脓者。

8.家核桃捣烂,布包绞油,加入少许冰片末,涂患处。适用于痘疹溃烂化脓者。

【防护】①流行季节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②注意居室的空气,用具的卫生。③患儿注意休息,多喝水。④控制小儿不要搔抓,抓破者应及时用药处理,勤给小儿洗手,剪指甲。⑤禁用激素类药物。

 

蛔虫病

●病 因: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多因吃下了被蛔虫卵污染过的食物或水,或不注意个人卫生,蛔虫卵从口食入而引起。

●症 状: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经常腹痛,食欲不振。还常有异食癖,如喜吃炉渣,土块等。时有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出现贫血,面容黄瘦,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易并发胆道蛔虫。肠梗阻、阑尾炎等疾病。

  

一、内 治

(一)西药

1.安乐士: 不分年龄、体重,均为200毫克,一次服下,服用一次即可。为广谱驱虫剂,同时可驱除蛲虫、鞭虫、钩虫,对成虫、蚴虫、虫卵均有杀灭作用。

2.肠虫清:注意:小于2岁的小儿禁服。大于2岁的小儿,0.2克一次服下。服用一次即可,或遵医嘱。

(二)中药

1.乌梅5个,川椒6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次。有安蛔、驱蛔、止腹痛的作用。

2.葱白数节,菜油2匙,葱白洗净,切碎捣烂,纱布绞汁,加入菜油搅匀,空腹服下,每日2次,连服3日。有安蛔止痛的作用。

3.鲜青梅适量,冷开水洗净,去核,捣烂纱布绞汁,残渣晒干研末,8岁以下每服5克,早晚各1次,一般一天即可。可安蛔,止痛,并有一定的驱蛔作用。

4.干生地黄120克,水煎,空腹服下。

5.百部根适量,炒后研成粉末装瓶备用。剂量,每岁1克,每日1次,最大剂量不超过8克。

6.黑色生丝瓜子20~30粒,将丝瓜子去壳,空腹嚼烂咽下,每日1次,连服3天。

7.瘦猪肉90克,使君子9克。使君子去壳取肉,与猪肉捣烂,放碗中上笼蒸熟,1次吃完。

8.白杨树皮根(刮去外皮)适量。切细晒干,研成细末,每日服3克,用白糖拌匀,早晚空腹服下。

9.使君子炒香,小儿每月剂量为(年龄+1)克;每日总量不超过10克,或每岁每日服1粒,最大量不超过10粒,1次服完,连服3日,有驱虫作用。

10.鹤虱15克,南瓜子15克,加煎浓汁,1次服下,有驱虫作用。

11.老南瓜瓤带南瓜子1个(约半碗),加白糖75克,蒸熟。1次吃完。有驱虫的作用。

12.南瓜子、槟榔各120克,将南瓜子炒香1次吃完,半小时后服槟榔煎液有驱虫作用。

 

二、外 治

    鲜苦楝根皮50克,葱根7个,韭菜根7个,鲜橘叶、萝卜子各25克,黄酒渣共捣为泥,文火炒热,敷于脐部,上盖塑料布,外用毛巾包裹固定,上放热水袋加温,保持温度半小时,每日1次,一般敷药半小时后腹痛消失,次日可排出蛔虫。

 

三、其 他

(一)针刺或点穴

    取穴大横(双)、足三里(双)为主。以强刺激或中刺激手法,每日于半空腹针刺1次,1~3次即可。点穴位,以中等手法为宜。

(二)耳穴

    取穴胆、三焦、小肠、耳迷根。用压豆法或耳穴按摩法。

【防护】①注意小儿卫生,教育小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防止“虫从口入”。②患儿服药期间应按时足量服药。③有条件的最好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蛲虫病

●病 因:蛲虫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传染途径与蛔虫相同,虫体如线头样,易黏附在肛门周围。

●症 状: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夜间尤为明显,影响睡眠,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夜惊、易激惹等症。

●治 疗

    

一、内 冶

(一)西药

  同“蛔虫病”。

(二)中药

  1.使君子、百部各等分,研细末,每服3~4克,每日3次,连服3天。可杀虫、驱虫。

  2.白头翁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有杀虫、驱虫的作用。

  3.石榴皮3克,槟榔4.5克,水煎,顿服。可杀虫、驱虫。

  4.生榧子10~15枚,捣碎,水煎去渣,空腹顿服,连服2~3天。

 

二、外 治

1.每晚用棉球蘸食用油或醋塞入肛门,第二天早晨取出,连用3~7天。

2.取1.5~2厘米长的香烟头,先用温水浸湿,再挤掉水分,然后塞入肛门内。第二天取出或随大便排出即可。每晚1次,直至肛门无虫爬感为止,此法同样适合于成人。

3.苦杏仁3克(成人5克),将其晒干或烘干研末,放入瓶内,加凉开水30毫升,拧紧盖猛摇3分钟,再静放2小时备用。每天睡前用棉球吸取上清液,放入肛门内,次日早晨取出棉球,连用5天。

4.蛲虫软膏油(含0.2%紫药水及30%百部浸膏)挤入肛门内,连用治疗7天,杀死虫卵。

【防护】①纠正小儿的不良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②每次大便后及每晚睡前清洗肛门、会阴,勤洗澡、勤换衣物,常晒被褥。

 

  遗尿症

●病 因: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仍经常尿床的病症,又称为夜尿症。其病因多数由精神因素引起,如小儿过度疲劳,突然受惊,骤换新环境,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而不是由器质性病变所致,医学上又称之为“功能性遗尿”。中医学认为主要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或脾虚所致。

●症 状:小儿睡眠中不自主地排尿,如白天劳累,天气阴雨时更容易发生。轻者,遗尿一次,重者一夜遗尿两次以上。年龄稍大的孩子,可因怕羞而造成精神紧张,加重病情。

●治 疗

一、内 治

1.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适量,温水调服,每日2~3次,连服7天,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者。

2.益智仁10克,醋炒,研末,温开水冲服,每次3克,每日3次,连服7天。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虚冷。

3.鸡内金炒脆,研末,服数与年龄相同,即几岁服几个,治愈率颇高。

4.鸡蛋1个,将大头一端轻轻扎破1个小孔,塞入白胡椒5~7粒,然后用碎壳片堵住小孔,蒸熟后食用鸡蛋,3天吃1次。

5.猪膀胱1个,白胡椒适量(每岁1粒),将猪膀胱洗净,放入白胡椒,加少量酱油或盐,煮熟后吃肉喝汤,每周吃2~3次。

6.五味子1.5克,公鸡冠适量。五味子研末,与公鸡冠一同煮熟食用。

7.桑螵蛸3~5克,胡桃肉1枚,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服用。

8.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各10克,水煎分早晚服用。每天1剂,1周为1个疗程。

9.韭菜根15克,捣烂绞汁,温热分2次服。

 

二、外 治

1.五倍子、何首乌各3克,研末,醋调,敷于脐部。每晚1次,连敷3~5天。

2.生硫黄末1~3克,鲜大葱根7个。先将葱根捣烂,合硫黄末拌匀,睡前敷脐,油纸覆盖,纱布固定,次晨取下。次日晚连用1次。

3.丁香3粒,研细末,加适量面粉调成糊,贴脐窝内,每天1次。

 

三、其 他

(一)捏脊法

    让患儿俯卧,两脚平伸,全身放松,裸露脊背。家长站患儿一侧,两手握成半拳状,以食指第二、第三节抵在患儿的第十胸椎处,并向上推起皮肤,然后以拇指捏起,骤然上提。再向下边推,边放,边捏提。每移动一横指上提一次,一直推到尾骨。再向上推至第十胸椎,往返3~5趟即可,捏后1周仍见遗尿者,可仿前法再捏提1次。

(二)捏脊配推拿

    推拿每日1次,以睡前3~4小时为宜,推拿者手应蘸黄酒或葱、姜汁,以增强疗效,润滑皮肤,防止擦伤。

1.先做捏脊。患儿俯卧,家长从长强穴(尾骨尖端下方,即尾骨端与肛门之间)起,沿脊椎两侧双手捏提皮肤,逐渐向上移至大椎穴。每捏5~6次后紧提一下,以加强刺激,总共捏7遍。随后用左手掌按背脊部,右手握拳自上而下,从大椎穴叩击脊柱,逐渐移行至长强穴。

2.再行推拿:患儿仰卧,家长先用两手拇指分别从脐部沿腹白线直推至耻骨联合,共推100~200次,随后在脐下即两髂前上棘间连线的中点处,用两手拇指向左右方向分推,共推100~200次。

3.每天下午揉丹田穴200次,摩腹20分钟,揉鱼尾30次。较大的儿童可用擦法,横擦肾俞、八髎,以热为度,7日为1个疗程。

4.补脾土800次,补肾水800次,推三关300次,揉丹田20分钟,按百会50次。每日下午进行,7日为1个疗程。

(三)针灸

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补法,可灸。

(四)耳穴压豆

取穴肾、膀胱、皮质下、枕、尿道区敏感点。

 

 脱  肛

●病 因:脱肛,又称肛门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向外翻出,脱垂于肛门外。本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5岁以上小儿则较为少见。其主要原因是因小儿机体稚嫩,发育不够健全,盆腔内的肌肉、韧带张力不足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的增加,肌肉、韧带的力量增加,发病就会减少,直至消失。

●症 状:发病初起,小儿多有便秘,用力排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自动回缩。反复发作后,每次排便后脱出的肛门不能自动回缩,须用手托回,常有少量黏液自肛门流出,随后,在任何腹压增加的情况下,如哭闹、咳嗽、打喷嚏,甚至下蹲时,都可造成肛门脱出。如直肠脱出不能及时复位,则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出血,造成复位困难,甚至坏死,常伴有肛门下坠、疼 痛、哭闹不安等症。

●治 疗

一、内 治

 1.马齿苋10克,猪大肠头约7厘米,将马齿苋洗净切碎,加调料,装入猪大肠内,两头扎紧,蒸熟,一天内吃完,连服数日。

 2.补中益气丸温水化服,用量依成人量酌减。每日2次。

 3.红参3~5克,隔水蒸汤,饮服,每日2次,每天1剂。适用于体质虚弱的小儿。

 

二、外 治

 1.马齿苋200克,水煎,加醋适量,熏洗肛门,每日2~3次。

 2.石榴皮30克,明矾15克,朴硝30克,水煎熏洗肛门,每天2~3次。

 3.香菜子30克,小茴香30克,煎水,加醋适量,熏冼患处。

 4.升麻20克,柴胡20克,马齿苋30克,水煎,熏冼患处。

 5.嫩橘叶适量,捣烂,敷肚脐,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

 6.田螺肉5个,石吊兰10克,先将石吊兰研为细末,与螺肉共捣成膏

 7.黄芪、升麻、枳壳、五倍子各等份,研细末,用醋调成糊,敷脐,每天换药1次,连用至病愈。

8.蓖麻子,捣泥,外敷百会、关元穴,每天换药1次,一般3天可愈。配合内服补中益气丸效果更佳。

 

三、其 他

(一)针灸

    主穴百会、长强、大肠俞。配穴:气海、足三里、脾俞、三阴交。针刺或艾灸。

(二)耳穴压豆

    取穴直肠下段、皮质下、神门。每天按压4次,每次各1分钟。

(三)推拿

1.揉丹田:患儿仰卧,家长坐在右边,用有掌根揉患儿丹田(脐下2~3寸间)7~10分钟。揉时掌根不要在皮肤上滑动。

2.揉龟尾:患儿俯卧或由人抱住,家长坐于右侧,用右手中指螺纹面揉龟尾穴(即尾骨尖处,又称长强穴),顺时针方向揉3~5分钟。

3.推上七节骨:患儿俯卧或人抱住,家长用拇指桡侧面从患儿尾骨处向上直推至第二腰椎处(相当于肋缘稍下),反复推2分钟左右。推时需用润滑剂,如滑石粉或水,以防擦破皮肤。

4.按揉百会: 患儿取坐位或由大人抱住,家长用左手挟持患儿头部,右手拇指按揉百会穴20~30次。患儿囟门未闭者禁做此节。每天按摩1次,早晚均可。

【防护】①新生儿不要打“蜡烛包”,应该让小儿肢体,尤其是腰腿能自由运动,以增强各部位肌肉韧带的力量。对安静不好动的小儿,家长应帮助做婴儿操,可以有效地预防本病发生。②对继发于腹泻、便秘、膀胱结石病的患儿,应尽快治疗原发病,脱肛可随之自愈。③治疗期间婴儿排便应取卧位,可伸直大腿呈把屎姿势,小儿可采取坐高盆,尽量伸直大腿的姿势,或叉开双腿,取站立位排便,总之,尽可能避免蹲位排便,亦尽量不要让小儿蹲位玩耍。④每次排便后,用温开水清洗脱出的肛门直肠,应轻轻揉推上去。⑤平素防止便秘或腹泻。⑥避免感冒用力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