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六章 家庭常用治疗方法

[日期:2012-07-21]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第六章  家庭常用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一)毫针疗法

    使用本法应根据疾病轻重、缓急程度,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部位来决定。对于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的小儿宜快速进针,得气后即起针,一般不宜留针。年龄稍大的患儿如能够配合,可以适时留针。成年人一般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在重要脏器及眼睛周围,面部等处穴位要倍加小心,最好选用点穴疗法代之。如不具备毫针使用常识者,亦最好选用点穴疗法。

(二)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疗法是利用三棱针刺破皮肤浅表部位或小静脉,使之少量出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小儿,此法见效快,简便易学。

1.速刺:首先操作者先将手洗净,然后将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好(75%酒精消毒),以左手夹持或扶持皮肤,右手持针,正对放血处,速刺皮肤半分左右深,并迅速退针,使血液及淋巴液自动流出,若流出不畅,可轻轻挤按。这种速刺法多适于急救,如昏厥、中暑、抽搐、小儿疳积等。

2.挑刺:消毒及手法操作同上。速刺入皮肤0.3~0.5分,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本法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凡治疗部位要严密消毒,防止感染,速刺时不可过深,出血不可太多,一般隔日刺1次。出血稍多时,1周刺2次。

(三)温灸法

    温灸法是用艾条熏灼身体的一定穴位而治病的一种方法,艾条分普通艾条和药物艾条,医院及药店有售。常用的操作手法有固定灸、雀啄灸、回旋灸。根据所隔物品的不同,又可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葱灸等。根据是否直接接触皮肤,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是艾炷直接放置于皮肤上施灸。根据皮肤烧灼程度不同又可分为非化脓灸,发泡灸和化脓泡。临症时需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部位,不同病症,酌情选用。在此仅介绍三种常用操作方法。

1.固定灸:又称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距穴位皮肤约3厘米,艾条固定不动,集中在一个部位灸,使皮肤稍红,有温热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雀啄灸:先选定穴位,点燃艾条一端,距皮肤约3厘米,类似小雀啄米食样在穴位上下移动。

3.回旋灸:点燃的艾条距皮肤约3厘米,在穴位上平行于皮肤往复移动约3厘米左右,皮肤有温热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灸时不宜灼伤皮肤,一般灸10~15分钟

 

点穴疗法

    点穴法是用手指点按患者体表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其适应证广,见效快,易掌握,好操作,患者容易接受,尤其是小儿。

(一)按压法

    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扶持于所按穴位的侧旁。亦可将四指握起,拇指之第二关节紧贴于食指之桡侧。拇指指端与被按压部位虽45°~90°角,向不同方向适当按压,同时拇指指端可向上、下、左、右拨动,亦可转动,但不宜在穴位的皮肤上滑动或移动,尤其是小

儿,以免损伤皮肤。本法有镇静,活血,止痛,解痉的功能。

(二)点法

    手势有三种,一是掌指关节微屈,食指按于中指背侧,拇指抵在中指末节,小指,无名指紧握。二是中指与食指并开微屈,拇指抵于食指的末节,小指与无名指紧握,三是五指微屈并捏起,拇指尖和小指尖靠近呈梅花状。操作时精力要集中,着力要适度,指端与患儿穴位的皮肤呈60°~90°角,迅速地叩点在选定的穴位上,利用腕及前臂的弹力,将指端迅速抬起,如此反复,2~3次/秒,快时4~6次秒。本法适用于一切病症。一般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在耳郭上有关穴位进行刺激,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适用于一切病症,疗效好,易于患者接受,操作简单,容易掌握,适宜家庭应用。

(一)耳穴压豆(丸)法

    豆(丸)取圆滑,坚硬者,大小约如粟米或绿豆大即可。常可用植物种子、药物颗粒,如:绿豆、萝卜子、王不留行子(生者),喉症丸,六神丸等。将医用胶布剪成约0.6厘米×0.6厘米大小的方块,将压丸贴附于胶布中央备用。用75%酒精消毒穴位,用镊子将贴好压丸的胶布贴在选定的穴位上即可。患者或他人用手指压按,使穴位点产生酸胀、痛、麻、热等感觉,持续约3分钟,每天约压30次左右,每次贴一侧耳郭或双侧耳郭,5天更换1次,5~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周左右,可继续治疗。

(二)耳穴按摩法

    用手或器具(直径在1~3毫米范围,头圆,光滑质硬的木、塑料、金属等物品,如火柴头等)。在耳穴上进行点按、按揉、搓摩等,使局部产生明显的疼痛、酸胀、发热感觉。本法适用于所有病症,同时还具有预防保健作用。简便易行,患者容易接受。常用的手法有下列几种:

1.点按:用指甲或器具点压穴位,以一压一放节律反复进行,每个穴位约30次左右,每日3次,急症或发作性病症如疼痛、呕吐等每日5~6次,或发作即施。

2.按揉:在用拇指和食指指尖相对捏(按)压,或用器具按压同时,每分钟以20~30转的频率揉按耳穴,每次每穴约1分钟,每日2~3次。手法宜轻,勿损伤皮肤。

3.搓摩:将食指屈曲,置于耳郭前面的相应部位,拇指指腹以一定的压力在耳郭的背面相应穴位作上下或左右搓摩,以局部有热或酸胀感为宜,持续5~10分钟。每次术后要求耳郭发红并有发烫感为度,每日施术2~3次。若搓摩耳郭正面穴位时,拇指指腹按压于耳郭背面相应部位,食指屈曲,以指桡侧或指腹从上至下,从前至后按摩。此法同时可刺激多个穴法,常用于慢性病症的辅助治疗及保健。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利用杯罐吸附于一定部位,产生瘀血现象以治病的方法。家庭可选用玻璃杯、罐、瓶或瓷、竹罐等,罐口应完整、光滑、无缺口。拔罐法种类很多,较适宜家庭应用的是闪火法。操作者左手拿罐,右手用镊子夹持点燃的纸、酒精棉球、蜡烛等,在罐内迅速绕转一下,立即叩压在患处。一般留罐10~20分钟,隔日1次,4~6次为1个疗程。注意,操作时不宜久烧罐口,以免发生烫伤、皮肤起泡。高热、惊厥病症不宜拔罐。

 

推拿法

    本法有清热、解表、消导止泻、舒筋活血的作用。家庭以治疗妇、儿科病最为常用,常用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推法

    以拇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或旋转推动。要有节律。频率约为200~300次/分钟。用力柔和均匀,始终如一,根据不同部位和穴位,推动的方向决定补泻。

(二)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大鱼际,固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操作时用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离开接触的皮肤,每分钟约200~280次。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移动摩擦,手法要轻柔、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宜,频率约每分钟120~160次。

(四)掐法

    用指甲重刺穴位,掐时要逐渐用力,但不能掐破皮肤。

(五)捏法

    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另一种方法是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捻动向前时,勿歪斜。

(六)运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法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约以80~120次/分钟为宜。

(七)拿法

    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称地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要求动作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力要由轻到重,不要突然用力。

(八)常用手法操作

【推攒竹】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次数:30~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等。

【推眉弓】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等。

【揉太阳】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由前向后直推,中指端揉该穴。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次数,30~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等。

【揉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

操作:用拇指按或揉。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自治:头痛、惊风、眩晕、惊厥、脱肛、遗尿等。

【拿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

操作:用拿法。

次数:5~10次。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无汗等。

【揉中腕】

位置:脐正中直上4寸。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

次数:100~300次。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泄泻、厌食等。

【摩腹】

位置: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也称分推腹

阴阳,掌或四指摩。

次数:摩5分钟,分推100~200次。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揉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用揉法。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便秘、腹胀、腹痛、食积不化等。

【揉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2~3寸之间)。

操作:用揉法。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痛、腹泻、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等。

【推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作直

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等。

注意: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治疗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治疗肠热便秘,痢疾等症。

【揉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揉肾俞】

位置:第十四椎下,旁开1.5寸。

操作:用揉法或用擦法。

次数:50~100次。

主治:泄泻,便秘,下肢萎软乏力等。

【清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向指根方向直推。

次数:100~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脱肛等。

【补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次数: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厌食、黄疸等。

【推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次数:100~300次。

主治:腹泻,脱肛,痢疾,便秘等。

【清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向指根方向直推。次数:100~500次。

主治:呕吐,厌食,食积,吐血,衄血等。

【补肾经】

位置: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次数:100~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重,遗尿,肾虚腹泻,虚喘,小便淋沥刺痛等。

【揉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

次数:100~300次。

主治:食积、腹泻、厌食、呕吐、气喘、疳积等。

【揉外劳】

位置: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用揉法。

次数:100~500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腹泻肠鸣,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

【推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由腕推向肘。

次数:100~300次。

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弱,四肢厥冷,腹痛,腹泻,厌食,疳积,吐泻,感冒等一切虚寒病证。

【清河水】

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掌后腕横纹中点至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

次数:100~300次。

主治:外感发热,内热,口干舌燥,唇舌生疮,夜啼,惊风,咽痛等一切热证。

【运内八方】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

操作:用顺时针方向运法。

主治:喘咳,厌食,腹胀,呕吐,乳食内伤。

【退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神门至肘推向腕。

次数:100~300次。

主治:一切实热病证。高热,烦渴,惊风,鹅口疮,咽痛,腮腺炎,便秘等病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