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十卷 雅兴

[日期:2013-01-28] 来源:  作者:倪泰一 [字体: ]

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于人有思维的大脑。古人认为人之所以能思维,是因为人有“心”。其实古人的“心”与现代人所说的大脑是相通的。古人还认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养心,即是让心有所寄托,让心有所适。养心可以让心安静、平定、纯正、恬逸,心中平和生命就能持久。养心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的调理,这和现代的心理学是一脉相通的,也可以借助一定的外界事物来达到,本卷所讲的正是古人借以寓心的内容。无论琴棋书画,花草树木,虫鸟禽兽,都可让人神思得以驰骋,灵性得以寄托,情志得以适逸,心情得以调节,身体得以放松,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压力沉重的现代人,不妨效法古人,从中寻得生命的乐趣。

美使人解脱人的本质,也就是意志,而意和志之所以称为意志,有一大特征:就是有生活的欲望。人的意志,就是有志于欲望罢了;我们的知识,仅在于知道欲望罢了。既然有志于欲望,那么满足与空虚,希望和恐怖,几者交杂如环环相扣,不知道哪里才是终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足接触到的,心里想到的,不看、不听、不摸、不想就不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终身劳顿而不知稍稍休息的人,天下皆是。然而,这种利害的观念,竟然没有停息的时候吗?我们生活在这个桎梏的世界中,竟然连一时的救助解脱都得不到吗?回答是有的,只有美的事物,不与我们的利害相牵连;在我们观赏美的时候,也忘却了自己的利与害。

〔清〕王国维:《静庵文集·红楼梦详论》

学者倘若能够终日热心研究某种学问,或者尽力从事某项事业,那么欲望就会自然淡化。

 《卫生格言》

心动就快乐不能有片刻休息的,只是人心吗?人心本来就是以活动作为生活的。心活动,就会感到快乐,反之,就会感到痛苦。这种痛苦,不是积极的痛苦,而是消极的痛苦。换句话来说,就是空虚的痛苦。空虚的痛苦比积极的痛苦更让人难以承受。为何呢?积极的痛苦,也是心活动的一种,所以含有快乐的本质成分;而空虚的痛苦吞噬掉这种成分,所以没有了快乐本质,因此痛苦。人与其没有生命,不如厌恶生命;与其不活动,不如厌恶活动。这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两大原理,不可诋毁。人想要医治这种痛苦,于是就用上种种方法,西方人称之为Tokill time,而在中国则称为“消遣”。用语之精确恰当,均无法找到第二个词来代替。一切的嗜好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清〕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人问嗜好之研究》

情有所寄人的情感必有所寄托,然后人才能感到快乐。所以人们有寄托对弈的,有寄托美色的,有寄托技艺的,有寄托作文的。古时候通达的人,能高人一层,只是因为他们情有所寄,不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罢了。

        〔明〕袁宏道:《锦帆集·与李子髯书》

美育陶养性灵纯粹的美育,可以用来陶养人的感情,使人有高尚纯洁的习惯,而使人我之见、损人利己之心慢慢消除殆尽。以美的普遍性而言,绝对没有人我之见掺和其中。进入我口中的食物,不能同时填饱别人的肠胃;穿在我身上的衣服,不能同时温暖别人的身体,因为它们没有普遍性。美则不然。就像北京近处的西山,我可以游玩,别人也可以游玩;我对别人没有什么损害,别人对我也没有什么损害。人隔千里共赏明月,我与别人均不得把它据为私有,中央花园的花石,农事试验场的水木,人人都可以观赏。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圆形大剧场,观瞻感叹的人很多,而且经历的岁月悠久,价值依旧。各国的博物院,无不对众人开放,即使是私人收藏的珍品,也时常供给志趣相同的人们观赏。各地的音乐会、剧院,均以容纳众多观众感到骄傲。这正所谓是“独乐乐不如同众乐乐,少乐乐不如多乐乐。”以齐宣王的糊涂,尚能承认它,美的普遍性就可想而知了。关于美的评论,虽然间或也因人而异,然而并不是说这对我来说很美,于是就很美,这也是美以普遍性为标准的又一证明。美因为它普遍性的缘故,不再有人我的关系,于是也不再有利害关系了。牛马是人们用来驱使的,但戴嵩画的牛,韩干画的马,绝对没有人面对它们而作骑乘之想。狮子老虎,是人人畏惧的,但卢沟桥的石狮,神虎桥的石虎,绝对没有人面对它而产生被吞噬的恐惧。植物的花,可以结果实,但人们赏花,绝对没有它的果实可以吃的想法。善于啼鸣的鸟儿,永远不能作为食品;五彩斑斓的蛇,多含有剧毒。如果以审美的观念来看待它们,它们的价值非同一般。美色,是人们喜好的,面对希腊的裸像,绝对不敢有非分之想。对拉斐尔的裸体画,也绝不敢有“周日方秘戏图”之心。美的超越现实就是这样。

除了普遍的美以外,就特别的美来观察,美的大义更加明显。例如崇闳(高大宏伟。——译注)的美,有至大和至刚两种。至大的美就像人们在大海中,只见天水相连,茫茫无际;又如夜里仰数恒星,知道一颗恒星就是一个世界,而不能知道宇宙的止境,顿时觉得人的渺小,小得连微尘也不足以比喻,不知它到底拥有的是些什么。至刚的美,如疾风雷霆、船翻屋塌、洪水横流、火山喷发,即使有拔山盖世的气力,也施展不出来,也不知有什么可超越它。所谓大、刚,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今既然自以为没有大可言、没有刚可恃,而是忽然超越相对的境地,与先前所谓的至大至刚融合一体,心中的愉悦于是就无可限量了。在这个时候,又岂能有利害得失的想法掺和其中呢?在其他的美中,如悲剧的美,因为它能破除人们贪恋幸福的思想。小雅的怨悱,屈原的离忧,都特别感人。如果《西厢记》中让崔莺莺与张生最终团圆,就平淡无奇了,只有如原书草桥一梦的结局,这才足以发人深省。《石头记》如果像《红楼后梦》等书一样,一定要使宝黛成婚,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不写了。原书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宝黛的结果一死一亡,与我们的幸福观全然相反。又如滑稽的美,以不和事实相吻合为条件。如人物的形态,各部分互有比例。滑稽画中的人物,故意让一部分特别长大或特别短小。作诗则故意不押韵,用字取同音异义的字。东方朔割肉遣细君,他不自责反而自夸。优旃谏漆城,不说它无益,反说漆城坚固,敌军不得攻下。这都与实际不合,所以令人失笑。在美学之中,以大来区分有都丽之美(优美),崇闳之美(壮美)。而跟随崇闳沾光的悲剧、跟随都丽沾光的滑稽戏,都足以破除人我之见,驱散利害得失的计较。用它来陶养性灵,使性灵日渐接近高尚,这已经足够了。

美感,是综合美丽和尊严而言的。它介于情感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是二者的桥梁。这种说法是康德创造的,后来的哲学家继承了它而未曾反对过。情感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的情绪,随着人的生死、离合、福祸、利害而变幻。至于美术,就是以这些现象作为资料,而使人面对的,除了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例如采莲煮豆、吃饭喝酒这些事,一入诗歌,就别有一番情趣和兴致;火山喷发,狂风破舟,都是恐怖的场景,然而一入图画,就变得可以赏玩。这就是对情感世界,既不厌弃也不执著。人只要脱离一切情感世界,与美感浑然一体,就是与造物为友,已接触到实体世界的观念了。所以教育家想从情感世界引向实体世界的观念,不可不用美感来教育。

〔民国〕蔡元培:《蔡元培选集》

艺术能陶养情感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的,但其本质不能说全都是善的和美的。它也有很恶的和很丑的方面。并且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迸,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所以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就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捉住,令它随时可以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他人的情阀里头。所以艺术家最要紧的工夫,是要修养自己的情感,极力往高洁纯挚方面,向上提挈,向里体验。自己腔子里那一团优美的情感养足了,再用美妙的技术表现出来,这才不辱没了艺术的价值。

〔清〕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37《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情趣难得世人难以得到的唯有情趣。如像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这些情趣,即使是能说会道的人,也不能用语言来描绘,只有会心的人才能领悟到。

如今的人倾慕情趣的名声,追求情趣的表面形式,于是有辩说书画,涉猎古董以求情趣的;寄意玄虚,远离尘世以求远趣的,还有更在他们下面的如苏州那些烧香煮茶的人。这些都是情趣的皮毛,哪一件又与神情有关呢?

情趣从自然中得来的显得深厚,从学问中得来显得肤浅。当人还是孩童的时候,不知道还有情趣,然而无论什么事情不去做就没有什么乐趣了。孩童从来没有端庄的容貌,专注的眼神,口中总是喃喃欲语,脚跳跃不定。人生最快乐的时光,真是没有比得上这一段时间的。孟子所说的“不失赤子”,老子所说的“能婴儿”都是指这一童趣。最上乘的情趣是恰在事情经历过程中感受到它。山林中人,无拘无束,能够自由自在地度日,虽然没有刻意求趣,但情趣自然亲近他。

愚昧不肖之徒的情趣是那些没有品位的东西。品位越卑贱,所追求的越低下。或者是酒肉,或者是声色歌伎,他们随心所欲,无所忌惮,自以为对世间绝望,所以对待世间的事如果不是去讥笑它连看也不会看一眼。这也是一趣。等到年龄渐渐增加,官位渐渐升高,地位渐渐增高,身体好像桎梏,心好像被荆棘包裹,毛孔骨节都被所见闻所知道的东西束缚了。懂得的道理越深越多,趣味就相去越远了。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3《叙陈正甫会心集》

趣味的源泉趣味既然有如此必然,那么趣味的源泉在哪里呢?依我看有三种:

第一,对事物的欣赏与再现。人类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处在何种烦恼苦累的境界中,总会有机会与自然的美相接触,诸如所说的水流云放、云卷月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只要你在刹那间领略出来,就可以把一天的疲劳恢复过来,把多时的烦恼抛在九霄云外。倘若能把这些印象烙在脑海里并让它不时重现,每出现一次,也可以发生与初次领略时相同或者稍次的作用。人类想在这红尘世间获取趣味,这就是一条路。

第二,心态的转变与契合。人类的心理,凡是遇到快乐的事,把快乐归拢一想,越想越有滋味,或者别人替我指出来,快乐的程度也会增加;凡是遇到痛苦的事,把痛苦一股脑儿吐出来,或者别人能够看出我的痛苦并说出来,也会减轻我的痛苦。各人的心中都有微妙之处,只要搔到痒处,便把微妙之门打开了,那种愉快,真是从未有过,所以俗语称它为“开心”。我们要寻求趣味,这又是一条路。

第三,理想境界的构想与进入。对现实环境不满是人类普遍心理进化的原因。就是没有什么不满,然而在同一环境之中生活久了,自然也会生厌。不满归不满,生厌归生厌,但终究脱离不掉,这便是苦恼的根源。那么该怎样解救呢?肉体上的生活,虽然被现实的环境捆死,精神上的生活,却常常能与环境独立开来。或想到将来希望如何如何,或想到另外的世界,例如文学中的桃花源、哲学家的乌托邦、宗教上的天堂净土怎样怎样。忽然间超越了现实世界,闯进理想境界,便是那人的自由天地。我们想寻求趣味,这又是一条路。

第三种趣味,无论是谁都会发动的。但因为各人的感觉器官利用得熟与不熟,以及外界可以引发想象机会的多少,于是趣味享受的程度,生出了无法估量的差别。感觉器官敏锐那么趣味增加,感觉器官迟钝那么趣味减少;诱发的机缘多那么趣味强,诱发趣味少那么趣味弱。专门从事诱发和刺激各人的感觉器官,使它们不至于迟钝的利器有三种:一是文学,二是音乐,三是美术。

〔清〕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39

齐斋十乐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与益友清谈,小酌至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虽然世上还有其他的乐趣,但我不会改变。

 〔宋〕倪思:《经锄堂杂志·齐斋十乐》

六爱四爱我生平有六爱:一爱早起静坐,二爱赤日之中绿阴之下,三爱月夜纳凉,四爱花香,五爱弦歌声,六爱同心好友促坐对谈。希尚也说有四爱:春爱游山看桃柳,夏爱槐阴中听蝉声,秋爱月下闻笛,冬爱雪夜围炉共话。

 〔清〕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册

书室修行法心闲手懒的时候,观摩字帖,让手随意放置;手闲心懒的时候,就处理琐事,让手随时作一点也可随时停下;心手都闲的时候,就写字作诗写文章,让手心相济;心手都懒的时候,就坐睡一会儿,让手不受精神的强迫驱使。心不定,适宜看看诗以及杂短故事,因它的意思容易发现,使心神不长时滞留;心闲无事时,适宜阅读长篇文字,或经注,或史传,或古人文集,这又非常适宜于风雨之际和寒冷之夜。

又说:手忙心闲就应思考,心忙手闲就应睡觉,心手都闲就应著书写字,心手都忙,思考应早早完毕,让心神安宁下来。

 〔明〕王象晋:《清寤斋心编·佚老成说》

声音动耳,诗歌感心威严的仪式足以悦耳,声音足以动耳,诗歌足以感心。所以听到声音可以使德性和悦,审察诗歌可以使心志端正,讨论理数可以使法度创立。

〔汉〕班国:《汉书》卷22《礼乐志》

看花解闷,听曲消愁关于七情之病,看花可以解闷,听曲可以消愁,比服药还要好。人无时不在自我外部治疗,内部调理摄养之中,只不过习惯了就觉察不到罢了。

 〔清〕吴尚先:《理瀹骈文》

水声养耳,草色养目《杂志》中讲:流水的声音,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读书整理思绪,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拄着手杖逍遥行走,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

〔清〕林春溥:《闲居杂录》

琴医心,泉医肺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胆,泉医肺。《蝶隐》中说:琴味甘平,花味辛温,香味辛平而燥,石味苦寒,泉味甘平微寒,剑味辛烈有小毒。

 〔清〕朱锡缓:《幽梦续影》

书卷是养心第一妙物圣贤要领的话是:“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所以说危,是因为嗜欲的心就像筑堤拦水,很容易崩溃,一旦崩溃就不可再收回。所以说微,理义之心就像帷幕映灯,若隐若现,见到它很难,隐晦它却容易。

人心灵敏异常,活动非凡,不能过于劳累,也不能过于放逸,只有读书可以颐养它。每每看见风水先生平时用磁针养针,我用书卷养心,书卷才是养心的第一妙物。闲适无事的人,终日不看书,起居出入,身心就没有地方栖息,耳目就没有地方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相生嗔,处在逆境不快乐,处在顺境也不快乐。每次看到有人惶惶,觉得举动无不受到牵制,这种人必定是不读书的人。

古人有言:“扫地焚香,清福已经有了。那些有福的人就用读书来辅助,那些无福的人便生出其他想法。”探究这话的旨义,我深加赏识。况且从来不如意的事情,自不是读书人遇见的,仿佛被我一个人遇到,非常难以承受。殊不知古人不如意的事,比这不如意的高出百倍,只不过不去细心体验罢了。比如苏东坡先生,因后有高孝,死后文字才开始出名,以至名震千古。而苏轼在忧谗畏讥的时候,困顿转徙潮惠之间,光脚涉水,靠近牛栏居住,这是何等的境界!又如白居易没有子嗣,陆放翁忍饥挨饿,都记载在书上。难道他们不是千载闻名的人吗?而所遭遇的都是如此,诚如能以一平常心来静静看待,那么人间不如意的事,可以涣然冰释。痛苦如果不读书,那么只看见我所遭遇的非常痛苦,无穷无尽的怨尤嗔忿之心灼烧不已,这种苦有哪样能比呢?况且富贵之事,古人也有。炙手可热,终究会转眼成空。所以读书可以增长道心,是颐养第一要事。

〔清〕张英:《文端集》卷45《聪训斋语》

书籍是养心的资本,所以读书的人应当多多寻求书籍来颐养人心。不可将心寄托在声色名利之中,我见到因此而丧生的太多了。

  《卫生格言》

读书可以陶冶性情五言诗,如能学到陶潜那样,诗中有一种冲淡之味,和谐之音,也是天下最大的快乐,人间的奇福。你既然无志于考取功名追逐利禄,只要能多读古书,时时吟诗写字,用它来陶冶性情,会一生受用不尽。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

读书看诗导闲适之怀你禀气太清,太清容易柔弱,只有志趣高远坚强,才可变弱为刚;太清容易刻薄,只有襟怀宽广闲远,方可化刻薄为厚道。我给你取字为“劼刚”,就是怕你稍涉柔弱。教你须大量读书,看陆游的诗可以引导闲适之怀,就是恐怕你稍涉刻薄。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

读书养气张子说:世人说读书十年,养气十年。他把读书养气分成两件事,就不是圣贤学问了。读书可以研究事理,养气可以锤炼性情,性理功夫,就是存在于读书、养气两者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就是研究事理,锤炼性情的地方。

  〔明〕张君实:《张三丰先生全集·水石闲谈·闲谈》

读书改变气质人的气质来于天生,本来是难以改变的,唯有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古时精通相术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要想得到改变骨相的方法,总是先得树立坚定的志向。就我生平而言,三十岁前,我最好吃烟,片刻不离,到了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在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没有恒心,近五年里我深以为戒,现在事无大小均有恒心。从这两件事来看,没有不可改变的事情。你在“厚”“重”两个字上,必须立志改变。古人称“金丹换骨”,我说立志就是金丹。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

诗文之趣凡是诗文的趣味有两种:一是诙诡之趣,一是闲适之趣。诙诡之趣,唯有庄子、柳宗元的文章,苏轼、黄庭坚的诗,韩愈的诗文都是非常诙诡的,此外确实不多见。闲适之趣,文章唯有柳宗元的较接近,韦庄、孟浩然、白居易的诗都很闲适。而我尤其喜欢陶渊明的五古诗,杜甫的五律,陆游的七绝,认为人生具有如此高淡坦然的襟怀,就是称王称帝也不能与他们的快乐相交换。你胸怀雅淡,试将这三人的诗好好研究一遍,但不要走上孤僻的路子。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

读书之乐读书的乐趣,没有大惊就不会有大喜,没有大疑就没有大快,没有大急就没有大慰。

  〔清〕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

文章的妙处,无过于它的曲折。诚若得到一篇百曲、百折、千曲、万折的文章,我必纵心寻找曲折的起止,将全身心融进书中,这真是天下最快乐的事啊!

  〔清〕金圣叹:《增订金批西厢》卷3

我认为帘内的弦乐,胜过堂上的管乐;堂上的管乐又胜过阶下歌舞声伎的舞姿。并不是我喜欢给古人下转语,这大概就是即不如离,近不如远,和盘托出,又不如使人联想无尽。

  〔清〕李渔:《笠翁文集·答同席诸子》

读书是福事苏东坡有诗说:“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这是书斋中的好景致。昔日魏拓跋问群臣:“天下哪种东西最有益于人的智慧?”群臣答道:“只有书。”于是拓跋降旨在天下求书。忘山先生说:“读书不仅能增加人的才智,而且也能使人得到非常的幸福。如今的人与古人相隔千年,不能够相见一面,也不能与他们交谈,而读古人的书就如与古人相见,与古人谈话一般,这是何等幸福?我国与外国相隔万里,它们的政治习俗风土人情怎样呢?国民又怎样呢?都不知道。而书既然专事取悦于人,读书不是福事又是什么呢?”

  〔宋〕程颐:《二程遗书》卷18

诗歌养寿诗歌的教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温柔敦厚,可以用来涵养性情。而且诗歌所歌咏的,有关养生也很多。如《诗经》所说“人之齐圣,饮酒温克”,“有女如云,匪我思存”,“无思白忧,只自氏兮”等都是,所以诗歌裨养寿命,是不可怀疑的。

〔民国〕刘诚:《养寿诗歌序》

吟诗宣畅精神凡是吟诵诗歌,都须要面容整齐、心气平定、声音清朗,均要审察诗歌的节奏语调,不躁不急、不放纵不喧嚣、不丧气不胆怯。时间久了,人就精神宣畅,心气就平和了。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2《教约》

读诗法读诗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回答说:“从容朗诵,习惯那些辞藻;优闲浸染,探究它的宗旨;沉浸其中默默领会,找到它的归宿;反复吟诵,穷尽它的情致;抑扬顿挫,找到它的节奏;声音温厚深婉,与诗人性情相吻合;心情要和平庄敬,体味先王的德意。不仅熟悉古代,而且还必须通晓现代,不仅在心里领悟,还必须在身上验证,这就是很好的读诗方法。”

〔清〕刘开:《刘孟涂集》卷1《读诗说中》

读诗的人只要心平气和,沉浸其中仔细体会,诗的意味就会自然出来;不应自作见解,与诗意牵强附会。况且古人的话,包含无尽意思,后人读它,随着性情深浅高下不同,各人都有不同的体会,如喜欢《晨风》,慈父就有感悟,讲《鹿鸣》,兄弟就一同吃饭,这就是得到诗的旨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

读词法读词的方法,是挑取前人意境绝佳的名句,将意境构筑在想象之中,然后澄思渺虑,将全身淫浸其中反复玩味,那么性灵与意境就会通彻而融为一体。

 〔民国〕况周颐:《蕙风词话》

元曲佳处在自然元曲的佳处在哪里?一言以蔽之,就是“自然”。古今伟大的文学作品,没有不是以自然制胜的,但没有比元曲更显著的。因元剧的作者,均不是有名位有学问的人;他们创作剧本,没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意图。他们意致兴趣一来就写下剧本,用来自娱和娱人。关目拙劣,他们不问;思想卑陋,他们不避讳;人物矛盾,他们不顾忌,他们只是描写胸中的感想,以及时代的情状,而真挚的心情,秀杰的灵气,时常在剧中流露。因此说元曲是中国最自然的文学,没有不可以的。

〔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

舒郁解愠填词之乐文字最恢宏自由,最风趣优雅,作起来最健人脾胃的,莫过填词一种。假如没有填词,几乎是闷杀才子,困死豪杰。我生于忧患之中,处在落魄境地,从小到大,从大到老,总是没有一刻得以舒展眉头。只是在作曲填词的时候,不但忧郁舒解,怨愤消散,而且试着超越天地间最快乐的人,觉得荣华富贵,不过如此而已。没有真实境遇可以为所欲为,却能纵横在幻境之上:我不想做官,可顷刻之间荣华富贵就到了;我想做官,却转眼之间又入山林;我想作人间才子,我就是李白、杜甫转世;我想取代佳人,就作昭君,西施;我想成佛成仙,于是西天蓬莱仙岛就在砚池笔架之前;我想尽孝尽忠,于是事君奉亲可比尧舜彭祖长久。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2《词曲部·宾白》

小说是娱乐工具假若人终日只做相同一件事,那么无论那件事多么快乐,也会生出讨厌苦恼的情绪,所以人一定要寻求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的环境来求得快乐。然而人从小到老,生平所经历的,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都因环境改变呢?只是因为环境的改变,常常有非常切身的利害关系,事前事后,人常常怀有无限的恐惧,生怕祸患随之而来,其中的快乐就这样被苦恼掩盖了。因此人就不得不寻求那些与切身利益不相干的并且又时刻改变的事物来娱乐,打牌、看戏、谈天、游山都是。然而这四件事,只有身心与环境相适宜,才能得到。如果外部环境与身心不符,那么事情就会中止。于是乎小说也就成为独一无二的娱乐工具。坐在床上,就着灯前,茶具就在床前,杯中酒还未干,天地间君子、小人、鬼神、花鸟等纷纭琐事都从眼前经过,真可以说是取之不费毫厘,用之而无穷尽。画有穷尽的地方;史书有平直的地方;科学虽然很新奇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经文所说的都是忧患言语,谋取快乐更不可能。小说能让人快乐,可以与饮食、男女二者鼎足而立。

〔清〕别士:《小说原理》见《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

艺术使人超出利害可以赏玩却不能利用,是一切美术品的共性,优美的和宏伟壮观的是这样,古朴典雅的也是这样。因我们赏玩的东西与我们利害毫不相关,于是使我们超出利害范围之外,而惝恍在缥缈宁静的境界。优美的形式使人心平和,古雅的形式使人心休息,所以也可称它为低度的优美。宏伟壮观的形式,常常以不可抵抗的力量唤起人们钦仰之情。古雅的形式却与世俗的视听不同,所以能唤起一种惊讶之情,而惊讶就是钦仰之情的开始,所以即使称古雅是低度的宏伟壮观,也没有多大偏差。

 〔清〕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

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之道,根本在于性情。凡是可以涵养性情的就保留它,可以残缺性情的就抛去它,粗俗的就日渐远离它,高雅的就日渐接近它。想刻意求存未必就能长存,尽力求去也未必全去,那些内心纷繁复杂,在外随波逐流的人,也思量从事这件事,以求接近大雅,又怎能得到!所以想求雅的人,先在平日里平和那躁戾的心气,平息投机取巧贪图便利的作风。揣摩古人之所以能够恬淡冲和,潇洒自由,实际上是由于摆脱一切纷争杂繁,虚荣慕势。放弃时下世人的俗好,穷尽事理情趣的精华,既不忘记它也不护助它,于是优柔渐渐浸淫,不刻意求存就能自然长存,不刻意抛弃就能自然抛弃。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1

写字作画可长寿王世贞论画说:书法学成以后,挥洒笔墨时入心不被外物所扰动;画学成以后,作画时绝虑凝神,沉静运气心不能有丝毫;诗文总是到完成的时候,临期作文,必透尽心力。由此知道写字作画的人多长寿,是有缘故的。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卷796《画部》

书法之道心感觉不到笔的存在,手感觉不到笔的存在,只有这样才算是知道书法之道。和畅不是机巧,淳古不是简朴,柔弱不是优美,强梁不是勇态。在神气沐浴下,一点一横都蓄着血气,一顾一盼都饱含性情。没有笔墨的痕迹,机智的状态,刚柔的容貌,驰骋的气象,像黄帝之道一样浩荡,像君子作风一样肃穆。所以看到它的人心中快乐,神心冲和,心气融融,见到山就想到静止,见到水就想到波动,见到云就想到变幻,见到石就想到坚贞,这是人的常情。

〔南唐〕谭峭:《化书》卷4《书道》

学书法得静中至乐一有闲暇就可学书法,不是追求技艺的精妙,只是这胜过其他劳心的事。由此懂得不寓心于物的人,真正才是所谓的至人;寓心于有益事物的人,是君子;寓心于纵情妄为损害身体的,是愚昧昏惑的人。学习书法不可能不辛劳,只是不伤害性情罢了!要想得到静中最大的快乐,只有它了。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29《学书静中至乐说》

书法可陶情调性我习书法每每在动上求静,欲放不放,欲留不留,这就是我所寻求的动的妙处。得志不惊恐,失意不忧愁,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保守宁静。我效法别人但不拘泥于别人的模式,运笔肆意但不流于俗套,字迹见拙更显得机巧,笔触刚柔相济。字形有失但气势奔放,意气充足并且新奇流溢。用来正直心神,陶冶情操,调和性致,这就是我为什么流连书法艺术的原因。

 〔明〕陈献章:《陈白沙集》卷4《书法》

快乐身心,不受外物拖累从此以后,我单日学习草书,双日学习楷书,楷书兼行书,草书兼楷书。十年来不知疲倦,在书法界可以得到一定名声。然而虚名得到以后真气却已耗尽!任何事情莫不都是这样。有的人寓意身外之物,却不知身体受到劳累;有的因外物使人心情快乐,却不知外物对人心的拖累。然而自古没有不累心的事物,却有为物所乐的人心。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130《学真草书》

画和山水董玄宰说:“就环境的奇异来说,画不如山水;就笔墨的精妙来讲,山水不如画。”我说:“观山水如同观画,那么处处都是天地的造化;观画如同山水,那么时时得乐意。因此要想得真正的山水,人们应当亲自游览山水;一旦得到好画,就完全如同将天下的名山名水奉送到我眼前。”

  〔清〕林纾:《春觉斋论画》

观画方法观画的方法有六种,先是观赏画的气韵,再观赏画的风格、骨法、位置、渲染,然后才是形似。如果是观赏山水墨竹梅兰,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戏翰墨,高人名士总是寄寓兴致在写意之中,切记不能用形态相似来要求它,所以观赏时先观赏天然本质,其次观赏画的意趣,面对画面却忘记了笔墨痕迹,这才称为得到六法的旨义。

〔元〕汤采其评画,见汪珂玉《汪氏珊瑚网画继》

作画虽然是一种技艺,其中也有道。试看古人真迹,是何等章法,何等骨力,何等神味。

翰墨书画中面目各有区别,它们的品质有两种。元气磅礴,超凡入化,神韵生在画外的为上乘;清气浮动,脉正律严,神韵生于画中的略次。两者都可卓然成家,扬名世间,作品流传人世。

有一种画,初次看时好似杂乱纷繁,毫无章法,不守规矩,细看它气韵生动,回味无穷,这叫做不是方法的方法。唯有天资过人,学力精深周到的人,才能变化到如此境界。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学的人怎能梦想得到?

 〔清〕王昱:《东庄论画》

画要近也好看,远也好看。这就是我观画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我的心迹。因为近看是看细节,远看是看整体。画有近看美,而远看不一定美的,这是处理整体时的困难。从前有人说花苑画多是草草点缀,毫无章法,而远处看却是烟村篱落,云岚沙树,灿照分明。这是行条理在无序之中,画的妙理,尽在于此,绝不是近日承学家所说的那样深奥。

〔清〕张凤:《与郑汝器》

画山水自有体式风格,铺张舒展成巨画也不为大,缩小成小画也不为小。看山水也有体式风格,用平淡放逸的心情去看它价值就高,用骄侈的目光去看它价值就低。

山水这类宏大的东西,观看它,必须在远处看,这样才能看得到一带山川的形势气象。如果是仕女人物画,小小手笔,就拿在手中,放在茶几上,一旦展开便可一览无余,这就是观画的方法。

 〔宋〕郭熙:《林泉高致集》

作画的人虽然能够画花,却画不出花香,所以在花旁画上蝴蝶飞舞,用来表示花香。这不是画蝴蝶,而是画花。虽然能画雪,但画不出雪寒,所以要画个雪中烤火的人,用以表示寒冷。这不是在画火,仍旧是在画雪。倘若不明了画花绘雪的妙用,误认为是在画蝶画火,岂不辜负了作者一片苦心?

〔清〕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第37回批语

学画有天然之趣屠隆说学画的人能以画寓意,在明亮的窗户下,洁净的桌几上,描绘景物;看到美丽的山水,胸中便生出山水景象;看到一枝名花,就想到它形态绰约,枝梗转折,对日舒笑,迎风倾斜,含烟弄雨,初开残落,画出自笔端,不觉得妙合天然之趣,自是一乐。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卷796《画部》

画的缺憾画有三个缺憾,全是用笔所致:一是板,二是刻,三是结。板就是腕力柔弱笔触迟钝,笔势收放都欠缺,物体形状扁平,不能混圆;刻就是运笔的时候心中存有疑惑或杂念,心手不相统一,勾画的时刻,妄生意念;结就是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仿佛受到什么东西阻碍,不能流畅。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上《三病》

画有十二忌

一是:布置拍塞(拥挤杂乱。——译注);二是:远近不分;

三是:山无气脉;四是:水无源流;五是:境无夷险;六是:路无出入;

七是:石止一面;八是:树少四枝;

九是:人物佝偻;十是:楼阁错杂;

十一是:滃绎(云气四起。——译注)失宜;十二是:点染无法。

凡是犯了上述十二条的,即使画得精巧也不足取。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上《一十二忌》

精神统一,恪勤周到凡绘画时,必须倾注精气使它完整,没有精气就会神情不专一;必须用精与神来共同完成,否则,会精气不明;必须严明端重来整顿精神,否则会思考不深邃;一定要谨慎勤勉使画周密,否则景象不全。所以积惰气而强迫作画的人,他的画迹软弱不坚决,这是没有倾注精气带来的缺陷。积昏气而烦乱作画的,画面暗淡无光琐碎烦杂,毫不利爽,这是精神没有共同完成的弊端。用轻佻的心态作的画,形状脱略而不圆润,这是不严明端重的流弊。用轻慢的心态忽然画就的,画的体裁疏散草率而不整齐,这是没有谨慎勤勉的弊端。所以不坚决就失去分解法,不利爽就失去潇洒法,不圆润就失去体裁法,不整齐就失去紧慢法,这是作画的人最大的缺点,然而只可与明白它的人谈论。

〔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山川训》

高濂论藏画高子说:收藏画片,须看绢素和纸的质地,完整而没有破损的,清白得像崭新的,拿起来照没有粘衬的,这些都是上品。表面看上去很完整,但粘的衬条多,而画的神韵尚没有失去的,这是中品。如果画面破碎零落,一片一片拼凑而成的,夹杂连接新的绢素,又用颜色补上的,即使是名画,也不能入格,这是下品。完整无损的上品中,价值的高低,又以山水画为最高,小的人物画则次之,花鸟竹石画再次之,走兽虫鱼又低于上述几种。纸质的书画,与绢素书面品评的方法相同。神佛的图像,评定等级的方法却不相同。像宋朝、元朝和我大明朝的人,若是画佛像的名家,多将人物靠在山水树石当中,有的坐着,有的在走动,有的靠着石树。画法又不呆板,烟云给人以流动湿润的感觉,神气庄重的,这是上品;别的,如三尊佛像并列,随从的鬼怪须目狰狞,有的登上宝座,被众神护卫着,这些只能供奉香火时用,并不是传世珍品。又如假造佛像的画片,先把绢捣熟了,再把香烟和灶烟合在一起加水过滤,然后和屋梁上积挂的灰尘煎成汁水染绢,那颜色即使变旧了,却有的黄有的淡黑,只能愚弄品位低下的人们。他们怎能知道古绢这一类东西,经传看观赏,颜色变旧之后,也会令人感到异香扑鼻,哪里是作假可以办到的呢?古绢破裂,那形状很像鱼嘴,横着联结一些丝线,没有直裂的。现在作假的货品,不横就是直,那是用刀刮的,指甲划开的,丝线仍坚韧不断,眼睛一看就能分辨清楚。

藏画的方法,应用杉板匣子,匣子内切不可漆油或糊纸,那样反会引起霉烂变湿。还应当时常接触人的气息,或放到透风的空阁楼里,离地一丈多才好。一到五月或八月之前,应将画一幅一幅地展开观赏,以便让画卷稍微接触风、晒晒太阳,然后收起放入木匣内,用纸封住匣口,切不要让它通气,过了两个季节才能打开,这样做可以避免发霉变白。或者把名画张挂出来,多可三五天一轮换收起来,挂久了恐怕会被空气侵蚀而损坏画的质地。绢素画,尤其不能挂久了,像前面《起笺》里讲的温阁藏画的方法最好。古画不能卷得太紧,这样会损伤绢的质地。单条短轴,可以作个横面开关门扇的匣子,画直直地放进去,轴的顶端贴上签条,微微地打开某一幅画,就能很方便地取出来看。

〔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

人生不能无音乐音乐,就是快乐。这是人们满足情感需要所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一旦快乐了,就会发出快乐的声音,表现在动静,这是人天生的情性。声音和动静,是人们内在思想感情的种种变化,全都在音乐里表现出来。所以,人们不能没有快乐,快乐也不能没有快乐的表现形式。快乐表现出来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引起混乱。先王憎恶快乐产生的混乱,因而制作了《雅》《颂》一类的乐曲来加以引导,使它的旋律足以使人得到快乐但又不至于狂荡,使它的乐章有条理但又不至于死板,使它的旋律时而委婉时而平直,时而复杂时而简单,时而幽淡时而饱满,时而停止时而行进,达到了足以感动人善心的这个目的,而不让那些放纵之心、邪恶之气对人产生影响,这就是先王作乐的原则。所以,在宗庙里奏乐,君臣上下一同听了,没有不和谐而肃敬的;在乡里族长中,长幼老少一同听了,没有不和谐而畅顺的;在家庭里,父子兄弟一同听了,没有不和谐而亲爱的。所以音乐这个东西,就是审察、选择一个基音来规定曲调的和谐,运用各种乐器来表现节奏,组织一定的节奏来构成乐章,由此而产生出父子君臣关系和谐,众庶百姓依附君王的效果,这就是先王作乐的原则。因此,听到《雅》《颂》一类的音乐,人们的心胸就变得宽广了;拿着盾、斧一类的舞具,练习俯、仰、屈、伸等各种动作,人们的容貌就端庄了;按照编排的位置,踏着音乐的节奏,行为得以端正,举止就合乎规范。所以说,音乐体现了天地的意志,是谐和关系的纲纪,是满足人们情感需要不可缺少的东西。

《礼记·乐记·乐化》

音乐的力量人生本来就具有血气理智和感情,但喜怒哀乐的表现却是没有一定的,只有感应外物激动起来,一定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奏响,人们就会感到忧郁;宽和、平缓、曲调曲折而节奏徐缓的音乐奏响,人们就会感到康乐;粗犷、激烈、勇猛、奋发、昂扬的音乐奏响,人们就变得刚毅;正直、端庄、真诚的音乐奏响,人们就变得肃敬;宽畅、圆润、流利、和顺的音乐奏响,人们就变得慈爱;邪恶、散乱、疾速、放纵的音乐奏响,人们就会变得淫荡。

所以,先王根据人的天然情性,审定音乐的韵律,制定礼仪的制度,使礼乐符合天地阴阳的和谐关系,遵循五行的运行规律,使阳气不散失,阴气不闭塞,刚气不暴露,柔气不恐惧,阴、阳、刚、柔四种气质和畅地在体内交融又表现在外部,各得其所又不互相冲突。然后确定学习步骤,逐步扩大曲调范围,深入体会音乐的底蕴文采进而用来规范人的仁厚道德,使音律高低合宜,音节前后有序,用以表现人伦关系,使得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相互之间为人的道理,都能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所以说:“通过音乐,可以深刻地观察社会!”

  《礼记·乐记·乐言》

大凡声音,都是从人的内心产生出来的。感情在心中发动起来,就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曲调,就成为音乐。所以得到治理的国度,它的音乐都安详而快乐,国家政治清明,君臣和顺;乱世时期的音乐都哀怨而愤怒,国家政治混乱;亡国的音乐都悲哀而忧虑,天下人民困苦。音乐蕴含的道理是和政治息息相通的。

  《礼记·乐记·乐本》

声音动人心,移人情声音之道,最足以感动人心,改变人的情感,无论有何等襟怀,何等抱负,何等感慨,何等情思,都随着声音流淌出来,与倾听的人脑中思考的东西恰好吻合。

〔清〕孙宝:《忘山庐日记》上

音乐:合生气,导五常民众都有血、气、心、智的天性,却没有喜、怒、哀、乐的规律,它们应感而发动,于是各种情感就表现出来。所以奏响纤微柔弱的音乐,民众就想到情爱;奏响和谐舒缓的音乐,民众就健康快乐;奏响粗历猛奋的音乐,民众就刚毅;奏响廉直正诚的音乐,民众就肃敬;奏响宽裕和顺的音乐,民众就慈爱;奏响流辟邪散的音乐,民众就淫乱。先王为音乐带来的混乱感到耻辱,于是制定出礼仪,汇集调和的生气,导引五常的天性,使它阳气不散,阴气不聚,刚气不怒,柔气不惧,四气舒畅交汇在体内而发作在体外,都使四体安宁且四气不相冲撞。足以用它来感动人的善心,使邪气不得影响民众,混乱也就不会发生了。

 〔汉〕班固:《汉书》卷22《礼乐志》

音乐:培养礼义的工具音乐是用来振动血脉,通畅精神,以及和正人心的。所以宫调振动脾脏而与正圣和谐,商调振动肺部而与正义和谐,角调振动肝脏而与正仁和谐,徵调振动心脏而与正礼和谐;羽调振动肾脏而与正智和谐。所以听宫调的音乐,使人心情舒畅,胸襟开阔;听商调的音乐,使人刚直正义;听角调的音乐,使人生恻隐爱人之心;听徵调的音乐,使人乐善好施;听羽调的音乐,使人整齐好礼。礼从外界进入,乐从内心生成,所以音乐是君子用来培养礼义的。

 〔汉〕司马迁:《史记》卷24《音乐》

音乐:天地阴阳的产物大凡音乐都是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最初生成人的,是自然。自然使人拥有欲望,人不能不追求;自然使人有憎恶之情,人不能不躲避。人的欲望和憎恶都是从自然那里禀承而来的,人不能自己做主,不可改变,不可交换。世上的学者有不赞成人们欣赏音乐的,这样的主张是从哪里提出来的呢?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大乐》

音乐:调性情,和民风如果想要调和性情,柔和民风,那么除了音乐之外,再没有其他方法。

  〔清〕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

乐有性情音乐也有性情,就像人的肌肤形体有性情一样。有性情,就一定有性情养护的问题。寒冷、炎热、劳累、放逸、饥饿、饱足,这六种都不适宜。大凡养护,就是要善于看到各种不适宜的地方,而使它们适应这种环境。假若能使生命长久处于适宜的环境之中,那么生命就可以长久了。生命这个东西,本身原是清静无知的,只是感受到外物的刺激以后才有知觉,这是由于有外物的影响。如果放纵身心却不知约束,就会被嗜欲所牵制;如果受到嗜欲的牵制却没有止境,那就必定要失去人的本真了。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侈乐》

礼乐治心君子说:“人生片刻也不能离开礼乐。”通过从事音乐活动,来提高内心修养,那么平易、正直、慈爱、体谅的心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旦生成了平易、正直、慈爱、体谅的心就会愉快,一旦愉快内心就会安宁,内心安宁生命就能长久,生命长久就能与自然相通达,与自然神韵相通达,就不会发怒并保持威严。从事音乐活动,是用来提高内心修养的;从事礼仪活动,是用来端正行为的。外貌行为端正就能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能使人敬畏。内心只要有片刻的不调和不快乐,就会产生卑鄙欺诈之心;脸上只要有片刻的不庄重不恭敬,就会产生轻浮散漫之心。所以音乐,是激动人内心世界的;礼仪是约束人的外貌行为的。音乐必须非常平和,礼仪必须非常谦顺。内心平和外貌谦顺,那么人们看到他的脸色就不与他相争,看到他的面容就不生怠慢之心。因此,内心焕发出道德的光芒,人们就没有不听从他的;外貌言行合乎礼仪的规定,人们就没有不顺承他的。所以说:“发挥礼和乐的功用,把它广泛地在天下运用,那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事了。”

  《礼记·乐记·乐化》

乐以适心耳朵的本能是要听声音,如果心情不高兴,即使优美的音乐回响在耳边也听不进去;眼睛的本能是要看颜色,如果心情不高兴,即使美丽的颜色呈现在眼前也看不进去;鼻子的本能是要闻芳香,如果心情不高兴,即使氤氲的香气围绕在身边也闻不出来;口舌的本能是要品尝滋味,如果心情不高兴,即使可口的滋味摆到嘴边也吃不进去。人之身所欲求的,是耳、目、鼻、口;听了,看了,闻了,吃了,却不感到高兴的,是心情。心情必须和顺平定,然后才能快乐。心情快乐了,耳、眼、鼻、口才会产生各种欲望。所以,快乐的关键在于使心情平和,心情平和的关键在于使行为适宜。

快乐有适宜的问题,心情也有适宜的问题。人的天性总是希望长寿而憎恶短命,希望安全而憎恶危险,希望荣誉而憎恶耻辱,希望安逸而憎恶辛劳。四种希望得以实现,四种憎恶得以摒弃,那心就适宜了。以上四种希望得到满足,在于遵循事物的机理。遵循事物的机理来修身养性,生命就健全了;生命得以健全,寿命也就长久了。所以,使心情适宜的关键在于遵循事物的机理。

音乐也有适宜的问题。声音过大会使人心志振荡,以振荡之心去倾听巨大的声响,耳朵就会容纳不了,容纳不了就会充溢阻塞,充溢阻塞,心志就会震撼。声音过小会使人心志得不到满足,以不满足的心去倾听微小的声音,耳朵就充塞不满,充塞不满就感到不够,不够心志就会感到欠缺。声音过清会使人心志高扬,以高扬的心听轻清的音乐,耳朵就会空虚疲困,空虚疲困就会听不清楚,听不清楚,兴趣情致就会减退。声音过于重浊会使人心志低落,以低落的心听重浊的音乐,耳杂就拢不住音,拢不住音就凝聚不成完整的旋律,凝聚不成完整的旋律,就会动怒。所以,音乐的声音过大、过小、过清、过浊都不适宜。什么叫适宜?声音大小清浊适中就叫适宜。什么叫大小清浊适中?钟音律度最大不超过均(度量钟音律度的器具。——译注)的声音,钟的重量最重不超过一石,这就是小大轻重适中。黄钟律的宫音是乐音的根本,是清浊适中的基音。合乎这个基音就是适宜。以适宜的心情去听适宜的声音,就和谐了。而音乐的各方面都合乎适宜,就是平和。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适音》

以乐和性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产生出来的。人心的激动,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人心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而引起感动,便表现为“声”;各种“声”互相应和,就产生变化,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称之为“音”;按照曲调用乐器把“音”演奏出来,配合舞蹈,就成为“乐”。“乐”是由“音”发展而来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受外界事物的感动。所以悲哀的情感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音就忧戚而急促;快乐的情感受外物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声就舒缓;喜悦的情感受外物的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音就开朗自由;愤怒的情感受外物的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声就粗暴严厉;崇敬的情感受外物的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声就正直庄重;爱慕的情感受外物的刺激而发动起来,发出的声就温和柔美。这六种乐声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或刺激,使内在情感激动的结果。所以先王非常注重那些影响人们感情激动的因素,用礼来引导人民的意志,用乐来调和人民的性情。

《礼记·乐记·乐本》

乐致无忧音乐有五音。那么懂得五音是怎样呢?不懂得又是怎样呢?声音,不是虚空的,是用来招致实事,以虚的来招致实的,以无形身体的声音号召有形身体的事物的方法。音乐就是用音响招致人事,比如有人开口说话,有好有恶,好话招致吉祥,恶言带来灾祸。话语都出自人口,竟然会导致善恶不同的效应,所以乐声正是天地阴阳五行的语言。听音乐的声音,可以知晓天地性情,四时五行之气调和,不知道也会知道了。所以上士懂得它的意旨,用以平定理度;中士懂得它的意旨,用来辅助君子之理,和用以获得长寿;贤士懂得它的意旨,用来谋求无忧。音乐,足以一抵万,万抵无极,使天下万物都汇聚其中。

 〔汉〕《太平经抄》壬部

五弦琴定群生古代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经常刮风,阳气蓄积以致过盛,万物散落解体,果实不能成熟。所以士达制作出五弦瑟,用它引来阴气,使得阴阳调和,从而安定众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古乐》

编舞宣导筋骨古代阴康氏治理天下的初期,天地间阴气过盛,沉积凝滞,阳气阻塞不能畅通,不能按正常规律运行,以致人民精神抑郁而不得舒畅,筋骨蜷缩而不得舒展,所以编排舞蹈来加以疏导。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古乐》

情不同歌相异子贡拜见乐官乙,问他道:“我听说不同的人适合唱不同的歌,像我这样的人,适合唱什么歌呢?

乐官乙回答说:“我是个卑微的乐工,哪里值得你前来问适合唱什么歌这种问题呢?还是请允许我说一下我听过的说法,然后由您自己决定吧。宽厚而沉静,柔和而正直的人,适合唱《颂》;开朗而沉静,畅达而诚信的人,适合唱《大雅》;恭敬谨慎而讲究礼仪的人,适合唱《小雅》;正直清廉而且自谦的人,适合唱《风》;坦率而慈爱的人,适合唱《商》;温良而果断的人,适合唱《齐》。唱歌这件事,就是抒发自己性情,表现自己德性的过程。唱得动情以至感动了自己,天地就会应和,四时就能和顺,星辰按规律运行,万物就能生长繁殖。歌声向上时昂扬有力,向下时沉着厚重,转折时干净利落,中止时像枯树一样稳定,回旋变化有一定规律,接连不断如一串明珠。所以唱歌就像说话一样,只不过是把说话的声音拖长罢了。有思想需要表达,所以就说出来;简单地说出来不足以表达,就拖长声音来说;拖长声音还不足以表达,就加上感叹;加上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礼记·乐记·师乙》

琴诀弹琴的人,如果志静心正,听音乐的人就容易分辨乐声;如果心神乱浊,听的人也就难以辨别。

弹琴的方法,必须要简静。不是指人静,而是指手静。手指振动称为“喧”,简要轻稳才称作“静”。又一定要两手依附,如同双鸾对舞,两凤同翔一样,来来往往,拨动琴弦发出声

音,不必在声音之外再摇动手指,这样才能使声音纯正和谐和舒畅,于是才弹得妙善。所以古时的君子,都因事而弹琴,或者用怡情来使自己适意,或者用讽谏描摩心情,或者因悲愤来表达志向。因此能精神专注,感动鬼神,或者只能弹奏一两首曲子却又非常精妙。

如今学琴的人,只认为弹的曲子越多就越能干。因此说:“多则不精,精则不多。”懂得音乐的君子,应细细体会这个道理。

  〔唐〕薛易简:《琴诀》

临水弹琴湍急的流水,飞泻的瀑布,凡是发出水声的地方,都不适宜弹琴,唯有澄净的池沼,近在窗前,或近在竹林边,适宜对着它们弹琴,微风吹拂,游鱼也出来倾听,其乐无穷。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

操琴养心先前神农氏继承伏羲而统治天下,他在上取法苍天,在下取法大地,近处取法人的身体,远处取法万物,于是削桐制琴,纺绳丝作琴弦,用以贯通神明的法则,吻合天地的和谐。八音广博,琴法最为优美。古代圣贤用抚琴来养心。在遭遇变乱的时候,穷困时就独善其身,不失操守,所以称为“操”,“操”好似鸿雁的声音;得志时就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所以称为“畅”。

  〔汉〕桓谭:《新论下·琴道》

琴声能和心中不平我曾经有忧郁的疾病,告退后闲居在家,不能根治,后来在友人孙道滋那里学琴,学会了宫商数引,时间长了非常喜欢它们,也忘记了身体还有病。疾病是因忧郁而产生的,药毒能攻伐积病,但不像声音一到,就能平和心中的不平之气。所以只要心中平淡,不冲和的也冲和了,疾病也就好了。

〔明〕解缙:《永乐大典》卷1165

听琴观棋下棋尽可消闲,似乎借以行乐却很困难。弹琴的确能够养性,但不容易用它来求欢。因为弹琴必须正襟端坐,下棋必定兵来将往,刀光剑影。身体本该全都放松的时候,何必再让全身紧张;万念本该都已忘记的时候,岂应再次计较输赢?常常有抛弃功名利禄的人,与人下棋赌一胜负,连一着棋也不肯相让。这与放弃千乘之国的财富而去抢竹箪吃豆羹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喜欢弹琴不如喜欢听琴,善于下棋不如善于观棋。别人胜利了我就为他高兴,别人失败了我却不必为他忧虑,那么我就常常处在得胜的境地。别人弹出和缓的声音,我为他祝福,别人弹出急促的声音,我却不必诅咒他,那么我就长期是吉祥的人。或者在观听之余,偶尔试一下身手又有何妨呢?只要不沉湎其中而不知归路,这就是善弹善弈的人。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6

 观剧的快乐凡是天下的乐事,都有身体和精神区别,就以观剧而言,雄艳的袍甲,光丽的仪采,可以使眼睛快乐。壮逸的丝竹,和婉的乐声,可以使耳朵快乐。然而这些都是肉体上的快乐。所以善于观赏戏剧的人,必定要求出神入化,动合自然,音韵流荡,全出自天机,然后才能满足他的欲望。为什么呢?若不如此,就不足以让精神快乐。

  〔清〕孙宝:《忘山庐日记》上

鉴赏的快乐人生一世犹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就占去了三分之二,其中知道这一道理的,仅有三分之一,况且知道这个道理又尽情享受人生的,又只有百分之一二。在这百分之一二中,又多把声色作为享受,殊不如我们自有乐地,悦目根本不在美色,悦耳也根本不在声音。我曾经看到许多前辈大多收藏书法、名画、古琴、旧砚,认为这样非常不错。窗明几净,罗列布置,中间点上盘香,志同的朋友围站桌旁,兴致正高时取出古人妙迹,观赏鸟形的篆书和屈曲的篆书,奇异的山峰悠远的江水,抚玩那些钟鼎文,仿佛亲见商周时代的山水端砚中墨汁如岩泉奔涌,焦桐琴声如玉佩奏鸣,不知他人所说受用的清福,有谁能比得过这个呢?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原序》

书斋摆设贵在变幽静书斋中的陈设,妙在日新月异。假若让古董生根,像葫芦一样,终年挂在一个地方,就会因为古董多有陈腐气象,使人少了生气,如此玩法的人不是善于利用古玩的人。居家所需要的物品,只有房屋不可移动以外,其它的都可以活动变化。为什么要变化呢?因为眼睛与心境相关联,人要使心境快活,应当先让眼睛快活起来。即使是房屋不能移动,也有起死回生的方法。比如修造数进数出的房屋,取那些高低宽窄尺寸悬殊不大的,告诉工匠,凡是做窗棂门扇,都要宽窄一致,但样式各不相同,以便将来相互交换。同一幢房屋,将那里的门窗,换到这里,便感觉耳目一新,有如房屋全部搬迁的一样,再进其他的屋里,又换了另外一番景象,因为不只是迁走其中一样,而且是迁走了其中两样!房屋尚且如此,何况器物呢?或者让低的增高,远的拉近,或者两件物品相隔太久,就把它们放在一起,或者几件混在一起多时,忽然让它们分开,无情之物好似变成了有情之物,仿佛它们之间也有了悲欢离合。只须左挪右搬,没有不适宜的,双手能制造万物,也能使环境更加完美。有人或许会说我们早晚东奔西走,往来劳顿,哪里还有我们不感到厌烦的东西?我说:“陶士行运砖,看起来也很麻烦,但没有人笑话他多事。何况古玩可以亲近赏玩,远胜过砖,乐此者不会觉得疲倦,只是不能被终日吃饱喝足而又不用心的人体会罢了。”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4《器玩·位置》

博弈的乐趣人的一生就是竞争的生活。如果我们竞争,但努力又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或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了胜利,还有剩余的精力仍不得不再寻找发泄的地方,那么我推荐博弈,博弈这件事正是在抽象上表现出竞争的世界,而使我们从中获得欲望的满足。擅长于悟性的人,他嗜爱赌博,超过了弈棋;擅长于理性的人,他嗜好弈棋又超过了赌博。也各自选择与天性相近的那一种,在竞争之中展现出气势智力的优胜而获得快乐。

〔清〕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人间嗜好研究》

弈棋忘怒唐朴射李讷性子急躁,但酷爱下棋。每次落子时非常安详,非常缓慢,往往忘记了落子。一旦发怒,家人就悄悄将棋具陈列在他面前,李讷看到棋具便欣然改容,取出棋来布子计算,连愤怒都忘却了。

 〔宋〕钱易:《南部新书》卷7

围棋十诀

一、不得贪胜;二、入界宜缓;

三、攻彼顾我;四、弃子争先;

五、舍小就大;六、逢危须弃;

七、慎忽轻速;八、动须相应;

九、彼强自保;十、势孤取和。

〔明〕项世芳:《玉局钧率玄》

不要迷恋玩物君子可以把意趣寄托在外物上,但不可以沉溺在外物中。寓意外物,即使外物微小也足以使人快乐,即使是尤物也不会有所伤害;留恋外物,即使外物微小也足以伤害人,即使是尤物也不足以使人快乐。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骑马狩猎使心发狂。”然而圣人未尝废弃这四件事,也就是为了聊以寓意。刘备是雄才,却喜好结交豪杰;嵇康是至达的人,却喜好锻炼;阮籍放纵任性,却喜好穿涂蜡的木屐。他们以之为乐而且终身不厌。凡是可喜的东西,足以使人愉悦但不转移人的意志的,没有比得上书法画轴二者。然而一旦到了迷恋而不放弃的地步,它的祸患也就难以叙述了。钟繇到此地步以至于呕血发冢;宋孝武帝与王僧虔到了此地步相互忌妒,以及桓玄反叛,王涯复辟,都是因为这种儿戏而害国、丧生,这就是迷恋的祸患。以前我年少的时候,曾经爱好书画,家中拥有的,唯恐失去它们;别人拥有的,唯恐别人不给予我。等到后来自己嘲笑说:“我鄙薄富贵却厚爱书,轻视生死却重画,岂不是颠倒错误,失去人的本心了吗!”从此以后不再酷爱二者了。见到可喜的书画,虽然时常收藏,然而被人拿去也不再感到惋惜。烟云眼前掠过,百鸟啼鸣悦耳,怎能不欣然接受它们呢?它们一旦逝去再也不会念念于心了。对于这两者,我常以它们为乐,但不能成为我的心病。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36《宝绘堂记》

垂钓之乐披着蓑衣在江上垂钓是最为快乐的事,垂钓用轮竿,竿用紫竹制成,轮不宜大,竿不宜长,只要丝线长就可以垂钓了。南昌有一种丛竹,它的竹节又长又直,是最好的鱼竿。鱼竿长约七八尺,敲针作钩,所谓“一勾掣动沧浪月,钓出千秋万古心”是使人的心志快乐,本意并不在鱼身上。或者在红蓼滩头,或在青林古岸边,或迎着西风,或头冒飞雪,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在烟水之中执着鱼竿,俨然如在米芾所画的《寒江独钓图》之中。

 在河中置放一小船,把它系在柳根的阴暗处。闲暇的时候,执竿把钓,在中流放线,可以说是乐志在水。或在雪霁月明的晚上,桃红柳媚的时候,放舟中流,吹响竹笛振动自然的音响,使孤鹤乘风唳空,或击打船舷放声高歌,饱赏了风月,掉转船头摇船归来,睡卧在松木窗下,如此逍遥一世的情趣,是多么的快乐!

 〔宋〕沈括:《洞天游录》

看花听鸟花鸟这两种事物是自然界生出来取悦于人的。自然界既生出娇花嫩蕊来代替美人,但又苦于它们不能懂得语言,于是在夏天生出群鸟予以补充,这般心机竟然与那些求购娇娘,学成歌舞,供她们饮食,教会她们取悦于人,是那样周到如出一辙。然而世人并不了解这些,眼睛仿佛是蠢物一对,常常看到奇花而熟视无睹,鸟儿啼叫如此悦耳却充耳不闻,至于他们耗费资财所购买的侍妾,颜色不及花的万分之一,声音仅仅是鸟鸣的余音,然而他们看到侍妾的容貌立即感到惊奇,听到她们的歌声就感到大喜,就因为她们的容貌与花相似,声音与鸟相仿。唉,相似的却以之为贵,真正的美声美色却轻视,这与叶公好龙有什么区别!我则不是这样,每当花柳争妍时,鸟飞鸣啼斗巧的日子,必要致谢洪钧,归功造物。没有酒就不奠祭,有食物才陈列五味,这是善士信妪假装信佛。我总是在长夜里花睡后才睡,早上鸟鸣以前就起来,唯恐让一声一色错过。等到莺老花残的时候,就郁郁不乐若有所失。我这样的一生,可以说没有辜负花鸟,而花鸟从我这里得到的,可以称作得一知己,也能死而无憾了!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6

观鱼的快乐将大缸贮满水放在阶前,养几尾金鱼,让它们沉浮旋绕在缸中,并非只有池沼养鱼然后才能观赏。闲暇时观鱼的乐趣,就是嬉鱼的乐趣,既足以怡养性情,又能够明亮眼睛。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卷2《消遣》

养鱼可养童心客人喜欢养鱼,有人讥笑他说:“你有童心吗?”客人回答说:“我正是用它来养我的童心。”每当读书疲倦的时候靠着栏杆观赏鱼儿,不觉中一切杂念顿时全部消散。

《昨非庵日纂》卷7《颐真》

菊花菊花,是秋季的牡丹和芍药。它与二者种类繁衍、花色齐全都相同,但菊花生命持久又胜过二者。从来有关种植的书,只要是花都简单介绍,而独独详尽叙述牡丹、芍药和菊花。人都说这三种奇花可以齐观等视,而我却把它分为两种,有天工、人力之分。为什么要这样分呢?牡丹、芍药的美,全仗天工,不是靠人力。种植这两种花,不过是冬天施肥,夏天浇水,如此而已,它们开得也烂漫芬芳,未尝因为人力不勤,姿色会略有减少。菊花的美,全靠人力,稍借天工。种菊的人家,当菊没有入土的时候,就有治地酿土的辛劳;入土以后,又有插标记种的琐事。在幼芽未发以前,已经费了好几分人力了。等到分秧植定以后,万般劳累病苦,又从此开始。防止干燥,思虑潮湿,摘头、掐叶、削蕊、接枝,捕害虫、挖蚯蚓以防虫害,这都是在花儿未开的时候,竭尽人力等待天工。到了花开以后,又有防雨避霜的忧虑,缚系枝蕊的辛勤,把盏引水的烦琐,染色变容的劳苦,都是以剩余的人力,来弥补天工的不足。为这一种花,从春到秋,从早到晚,总没有一刻闲暇。并且必须要像这样,它开的花,才能丰丽美观。否则,如同乱开的野菊,仅能作篱笆点缀之用。若能这样,菊花的美,不是天工使它美,而是人力使它美。人力使它美而又归功于天工,使得菊花同不费丝毫辛勤的牡丹、芍药齐观等视,这不是和恩怨不分、公私不辨差不多吗?我知道敛翠凝红而在沙中偶语的,必是花神。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5《菊》

花木要四时不绝院中种植数十株花,不求它们是名种异花,只要四时不绝就好。招呼童子浇水灌溉,可以当做日常必做的功课,还可享受花木生长的乐趣。等到花开花落,悦目赏心,没有比得过的事件。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卷2《消遣》

室中盆花可供赏玩我生平嗜好花木,以致成了奇癖,就是自己也觉得可笑。细细想来,天下的歌舞声伎、古玩字画、禽鸟博弈这一类东西,大多耗费财力和物力,招惹邪气多生后患,又不能用它们来教诲子孙。唯有山水花木,可以用来自娱,又不必与人竞争。草木都有生机,更绝妙的是草木本身没有情感,这就减少了许多爱憎烦恼。北京城种树不易,培土艰辛,就在书阁中放置几种盆花,细心的培养,颇费了好多心力,然而也可以稍供我赏玩了。在这个极其狭窄的书阁里,无处不是落花充塞,这也是一种佳话。

  〔清〕张英:《文端集》卷46《聪训斋语》

种果的乐趣王羲之说:“我笃爱种植果树,其中有非常的乐趣。我所种的树,开一花,结一果,赏玩自己偏爱的东西,吃起来也更觉得甘甜。”可以说王羲之是自得其乐。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6《养生记道》

庭多花卉享真乐我生性喜爱看花,多年来因为病魔缠身,不能出门游玩。我那小庭院里好花颇多,红紫纷呈,天天有蜜蜂蝴蝶游戏其间,觉得这其中自有真乐,于是忘记了身体的疲劳困顿。

  〔明〕陈诗教:《“花里活”序》

灌园“筑成小圃近方塘,果易生成菜易长。

抱瓮太痴机太巧,从中酌取灌园方。”

这是我山居行乐的诗,只有能够把草木的生死当成是人的生死,才可谈论灌园的乐趣。不然的话,浇灌一次两次以后,就把它当成是苦差了。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不止是愉悦耳目,也可以使人成为艺草植木的大家,借助草木的祥光而生瑞气。没有看见生财的地方,万物都一派向荣,背运的家庭,所有生物都不顺心,气的旺与不旺,都在动物植物上有体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汲水浇花和听信风水修改大门方向没有区别。不把它看做苦事,就会乐在其中。率领和督导家人灌溉花木,让身体稍事劳累,使劳逸得到调节,也是颐养性情的一大帮助。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6

植赏花木圃翁说:人生不能没有寄寓情意的东西。我没有什么嗜好,只酷爱看山,种树。从前王羲之说:我笃爱种植果树,这也是人之常情。阳和里五亩地的园子虽然不大,尚有所谓“有水便是池塘,有竹就是千竿竹林”的意味,花木各选两种,每种种植十几株,可以循环赏玩全部花木。城中地盘促狭,不能多多种植。然而在居室西边不远的地方,早晨有花,晚上有月,不必车马劳顿,从早到晚,可以玩个够,看个饱。一花一草,从刚刚绽放开始,到花事凋零,我无不穷尽其中的乐趣,这样就能一株抵十株看,一亩抵十亩看。山中以前经营着买田的事业,如今我购回芙蓉岛,都是农田,就在田地的空隙池塘岸边种上树,并不荒废农事。读书耕种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如古人所说的“躬耕也仅是我日常的事,督导农事不在乎身上沾满泥土双脚涂满泥浆。”

 〔清〕张英:《文端集》卷45《聪训斋语》

赏花也分时间地点赏花也有时间地点,不得其时其地就会慢怠客人,都是唐突失礼的事。趋寒的花适宜在雪初下,宜在雪刚停,宜在月新出,宜在温暖的房中观赏。趋暖的花适宜在晴天,宜天气稍寒,宜在夏日的厅堂里,宜在雨后,宜在急风时,宜在树阴、竹林下,宜在水阁中观赏。趋凉的花宜在爽亮的月光中,宜在夕阳下,宜在空旷的台阶旁,宜在有苔的路上,宜在古藤怪石边观赏。如果不分时日,不选好地方,人和花神气疏缓散漫,相互间完全不适宜,这与青楼酒馆中的花有什么不同呢?

  〔明〕袁宏道:《瓶史·消赏》

草木各有所长草木这些东西,各有所长,有的以花见胜,有的以叶见长。以花见胜的叶子就不足取,而且还有些累赘,如像葵花、蕙草这类就是。以叶子见长的就可以不需要花,不是没有花,而是自然生出叶子,将花丰富的神韵美丽的色泽归并到叶子上了。如果不是这样,像绿色,是叶子的本色,它的叶子,仅仅也是绿色而已,哪里还有像红色、紫色、黄色、碧色这些颜色,如老少年、美人蕉、天竺、翠云草等等种类,具备五颜六色让观看的人们眼睛为之一亮呢?以及那些青的、绿的也与有花的叶子不同,它们别具一番芳姿,于是知道树木的美,不一定在于花,犹如男人的美,不专门依靠才华一样;女人的丑,也不尽在容貌不美。观赏花卉,能让人修饰面容;观赏草木,修饰的就不仅仅是容貌了。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5《众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biancc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