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八篇 急症先兆学

[日期:2012-10-11] 来源:  作者:杨力 [字体: ]

第八篇  急症先兆学

第七十八章  概论

  急症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病情大多危重,且往往预后不良,因此早期发现及早抢救的意义极为重大。由于急症先兆出现时间甚短,因此及时捕捉其信号,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内科常见急症包括闭、脱、厥三大急症和昏迷、高热、抽搐等急症,常见于许多危重疾病过程中。由于病情危重,变化多端,预后大多不良,因此掌握其先兆规律,争取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闭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昏迷、中风、中暑等病。脱、厥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各种休克和晕厥。休克约有六十余种,为急症中的主要病证,其中尤以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和中毒性休克为多见。晕厥则以精神紧张性晕厥、疼痛性晕厥、精神打击性晕厥等,以及直立性晕厥和体虚性晕厥较为常见。

  

  闭证有阴闭、阳闭之分,脱证则有阴脱、阳脱之别,厥亦有寒厥、热厥之异。闭证、厥证和脱证三者皆相互关连。其中,闭多属实,脱、厥多属虚,闭证可转化为脱证,厥、脱虽皆多虚,但有程度之异,厥可发展为脱,三者而言,脱证的预后最为不良。

  

  闭、厥、脱三者皆与心脑受损有关,可分为器质性及功能性两大类,闭、脱证多为器质性的,厥证则多为功能性的。起病大多比较急骤,且皆俱心神失守,闭证多为正盛邪实,厥证则兼气机逆乱,脱证又为正元不固。三者症状复杂,变化多端,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掌握其先兆规律,及早抢救,意义十分重大。

  

  至于昏迷一证,属中医闭、厥、脱范畴之内,虽已分述于闭、厥、脱症之中,但因本病,病势危重,复杂多变,故特列专节对其先兆、凶兆及危象进行详论。此外,关于高热急症,发热属内伤部分已详论于本书第五十七章发热先兆,本节仅着重于高热急症的论述。

  

  

第七十九章 闭证先兆

  闭证属危重急症,由于五脏六腑皆能导致闭证,故先兆信号多先披露于相应的脏腑……

  

第一节概述

  闭证属危重急症,包括内窍闭及外窍闭两大类,内窍闭属于脏窍闭,外窍闭则包括腑窍闭及五官九窍闭。

  

  第二节 闭证先兆及其临床意义

  一、心闭先兆

  

  心闭指心窍闭阻,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又为血府,营血内盛,故心窍闭证多实,心窍闭证主要表现为神昏,包括痰迷心窍、热邪内陷心包及痰火扰心。上述三种心窍闭皆各有先兆可见:

  

  (一)痰迷心窍先兆

  

  痰迷心窍又称痰蒙心包、痰阻心窍,为湿浊酿痰或气郁生痰上迷心窍所致。主要见证为身热或无热,神识模糊,喉有痰声,舌苔白腻。其中,湿热酿痰、痰浊蒙闭心包主要见于湿温病,其先兆症为神识半明半昧,口粘痰多。

  

  阻截治则豁痰开窍,方宜菖蒲郁金汤:鲜石菖蒲、广郁金、炒山栀、连翘、菊花、滑石、竹叶、丹皮、牛蒡子、竹茹、姜汁、玉枢丹末5分冲服。出现神识不清、喉中痰鸣则为痰迷心窍典型征兆,又当送服至宝丹、苏合香丸以加强涤痰开窍作用。属气郁生痰的则多见于癔病,其先兆为表情淡漠、神识迷惘、咽中如堵。纠正原则为解郁化痰开窍,方宜柴芍温胆汤:柴胡、白芍、茯苓、法半夏、枳实、竹茹、生姜、甘草。如出现语无伦次,喜怒无常的典型症状,又当以涤痰汤:法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生姜合甘麦大枣汤: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以解郁豁痰开窍。

  

  (二)热陷心包先兆

  

  热陷心包为温邪内陷、邪闭心包,主要见证为高热、昏愦不语、舌蹇、肢厥。本证多见于温病逆传、邪热内闭、陷于心包。早期先兆为言语不利、手足渐凉。

  

  阻截治则清心开窍,方宜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尖、连心麦冬。出现神识昏愦、舌蹇肢厥、陷入昏迷时,则为热陷心包典型征兆,又当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急开心窍以护神明。

  

  (三)痰火扰心先兆

  

  痰火扰心为热痰化火内炽或气郁痰火内盛,皆上扰神明致心窍内闭,主要见证为高热或无热、神昏谵语、发热气粗、脘痞腹满、大便闭结,或言语错乱、狂言叫骂、不避亲疏,多见于外感热病阳明腑实证及内科狂病。腑实先兆症为微喘直视,乃腑实气逆及目睛失养所致。

  

  阻截治则攻腑泄热开窍,方宜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如出现神昏谵语,痰食炽火扰闭心窍,则当用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釜底抽薪以救上急。癫狂则以情绪易两极转化,时喜时悲为先兆,正如《灵枢·癫狂》曰:“癫疾始生,先不乐……狂始生,先自悲也。”临床上多见于癫狂病。阻截治疗为豁痰宣窍,方宜消遥散:柴胡、白芍、当归、薄荷、生姜、白术、大枣、甘草,加白矾、郁金、菖蒲。重则用苏合香丸、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如失治痰郁化火,扰闭心窍,症见神昏志乱者,又当泻火逐痰、急开心窍,以至宝丹,遂服礞石滚痰丸:大黄、黄芩、礞石、沉香,或生铁落饮:天冬、麦冬、贝母、胆星、橘红、远志、石菖蒲、连翘、茯苓、茯神、玄参、钩藤、丹参、辰砂、生铁落。

  

  (四)浊闭心窍

  

  浊闭心窍为阴浊恶毒内壅心包、遏阻心窍,大多陷于昏迷,症情险恶。凡肝、脾、肾脏腑阴阳失调、升降失司,致浊阴不降、清浊相干,皆可致秽毒内壅、于犯心包而心窍内闭。可出现于肾病导致的关格(尿中毒),肝病形成的肝昏迷(酸中毒)、急黄,以及消渴后期的酮中毒等。主要病机为严浊攻心,故见证为头昏头痛,恶心欲呕,口出秽气,嗜睡,神识昏冒,皮肤瘙痒,溺短,舌苔厚腻,甚而昏迷不醒,神志丧失。其先兆特点为恶心嗜睡及头痛。

  

  阻截治则或通腑泻浊,或退黄化浊或解毒祛浊。关格用温脾汤,黄疸神昏也宜通腑导泻以祛其毒,或用甘露消毒饮: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贝母、射干、连翘、薄荷、蔻仁、藿香。消渴病酮症酸中毒用黄连温胆汤合苏叶黄连饮。总之,浊闭心窍应配合西医抢救,一旦人事不醒,陷入昏迷状态,可辅以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以开窍雇护神明。

  

  (五)心腑窍闭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心腑,故小肠闭又称心腑窍闭,产生原因多为心移热于小肠,临床称小肠热淋,见证为尿少而灼痛。先兆症为口舌生疮(因心开窍于舌)、尿短黄。

  

  阻截治则清心火利湿热,方宜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小便出现灼痛则可酌加黄连、车前草,或用八正散:车前草、木通、瞿麦、扁蓄、滑石、栀子、大黄、甘草。

  

  二、肾闭先兆

  

  肾闭为肾窍闭阻,肾藏精主水,职司开阖,肾又司气化功能,肾阳虚则三焦膀胱气化不行,决凟失职致水湿运化失常,由于水浊不泄,内攻脏腑,闭阻肾窍而产生诸病。临床上如水肿、关格、癃闭皆是。《内经》称之为“肾满”,指肾为邪气壅滞而出现水肿的病证,如《素问·大奇论》曰:“肾满……皆实,即为肿”。

  

  见证为水浊迫肺则喘逆,水浊犯脾则呕恶,水浊壅肾则尿闭,严重则水浊冒肝而抽搐,水浊内陷心包而现昏迷,如是由脏窍闭发展至全身阴阳闭绝,而致生命濒危。其先兆症为尿少呕恶。

  

  阻截治则降逆化浊,以黄连温胆汤合苏叶黄连饮:黄连、枳实、茯苓、法半夏、陈皮、竹茹、生姜、苏叶。尿少则导泻大肠以通腑泻浊,方用千金温脾汤:生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如发展下去,出现尿闭、抽搐、昏迷等典型征兆时,则除予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开窍救急外,应配合西医抢救,包括降浊灌肠、直肠透析等法,如命火衰竭则用四逆汤一类以抢救残阳。

  

  肾腑闭证

  

  肾之腑为膀胱,膀胱窍闭临证称为癃闭,可因湿热闭阻,也可源于肺热内壅,失于清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其先兆症为属湿热闭阻膀胱的,则报标症为尿少而热赤。

  

  阻截治则清脬利湿,用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草梢或八正散:车前、木通、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大黄、甘草。属肺热气壅的,报标症为烦渴、气粗、小便短少宜清肺利水,方用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薄荷、苇根、连翘或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酌加车前草、木通。属命火衰微的报标症为神疲乏力、腰凉畏寒、尿冷而少、排尿无力,阻截治则温肾通窍,方宜四逆白通汤:附子、干姜、甘草、葱白加上肉桂、茯苓。如属血瘀阻闭者,其先兆为尿细时断,舌质紫暗,或有瘀点,阻截治则为化瘀利窍,方用四物汤加桃仁、牛膝、甲珠,其余参看本书第六十四章第四节癃闭先兆。

  

  三、肺闭先兆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与肃降,并通调水道,如外邪干肺、热毒内攻,致肺失清肃气机不利,则壅遏作喘。《金匮要略》称为肺胀,见证为喘促气粗、烦躁、目如脱状、咳嗽痰少、脉浮大、喉间痰鸣,多为实喘。产生机制为风热犯肺,热盛气壅,或痰浊上壅,气道被阻,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曰:“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嗽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又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甚则痰浊胶结难解,或水饮内结停胸,或痰热挟瘀壅阻肺络,皆可引起肺胀。

  

  其先兆特点为胸闷气粗,喀痰不爽,继而喘促胸高,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口唇发紫,重则导致心阳暴虚危及生命。

  

  阻截治则宣肺豁痰开窍,或辅以温肺化饮,或清热开闭,或涤痰开窍,则据辨证而定。其中,属寒饮聚肺的用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细辛、法半夏、干姜、五味子。属热邪闭肺的用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属痰瘀交阻的又当用涤痰汤: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加丹参、桃仁。痰块胶结难吐的用礞石滚痰丸:大黄、黄芩、礞石、沉香及苏合香丸(其余参看本书第六十三章第三节肺胀先兆)。

  

  肺腑窍闭

  

  肺之腑为大肠,大肠为传化之府,泻而不藏,肺气不降或大肠传导失职,皆可导致大肠腑闭。大肠腑闭分为阴结和阳结,《金匮要略》称为脾约。实际上大肠虽为肺之腑,其功能却和五脏相关连。即大肠的传导和肛门的启闭,都受着五脏的制约,所谓“魄门亦为五脏使”,故大肠腑窍的启闭正常与否反映着五脏的虚实状况。大肠腑闭有热结、冷秘、阴亏、气虚之异,其先兆首先表现为脏腑的异常,如热结的报标症为腹热肛灼。

  

  阻截治则清热润燥,方宜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甚则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冷秘的报标症为腹冷尿清,阻截治则为温阳润肠,方用半硫丸:半夏、硫黄,甚者用温脾汤:附子、干姜、大黄、甘草。阴虚的报标症为口干、心烦,阻截治则为养血生津,方用玄麦甘桔汤或沈氏润肠丸: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酌加胖大海。气虚的报标症为乏力、短气。宜益气润肠,方用《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白蜜。总之,大肠为肺之腑,大肠闭无论何种类型皆与肺有关,故均应酌加润肺生津,或补肺益气,或宣肺降腑之品以启下窍。

  

  四、肝闭先窍

  

  肝主疏泄,调达气血,肝郁失于疏泄则气血不畅变生郁证。肝又为刚脏,性急主升主动,肝气升发太过则血随气逆而暴厥不知人。总之,肝为风阳之脏,阳气易亢,肝风易动,如肝阳暴张,阳升风动,致气血上逆、上蒙清窍,则卒然仆倒不醒人事。如中风闭证,实属风阳升动,闭阻肝窍。此外,肝主筋,邪热内传易引起肝风发痉,故郁证、中风闭证、气厥、肝风发痉等,皆属肝闭实证。

  

  先兆特点为郁证初起皆有忧郁寡欢先兆,正如《灵枢·癫狂》篇所言:“癫疾始生,先不乐”“狂始生,先自悲”。气厥先兆为暴怒后颈项青筋直冒,牙关紧闭、目直不转,继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粗,四肢厥冷。痉闭先兆为齘齿、咬牙、继之则口噤目直、项强,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抽搐。中风闭证先兆见本书第六十一章第三节中风先兆。

  

  阻截治则因郁而闭者,多为痰气郁结,治宜解郁蠲痰开闭,方宜柴芍温胆汤:柴胡、白芍、茯苓、法夏、枳实、竹茹加胆星、竹沥,或予逍遥散:柴胡、白芍、薄荷、当归、白术、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属气厥的则宜顺气降逆,体虚的用人参、槟榔、沉香、乌药。体壮实者予五磨饮子:木香、沉香、枳实、乌药、槟榔,以防暴厥。痉闭的报标症为目直口噤,属风毒的宜驱风解毒,以玉真散:防风、南星、白芷、天麻、白附子、羌活、僵蚕。热甚的宜泄热救阴以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风湿所致者宜疏风散湿,以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其余参看本书第八十一章厥证先兆,第八十四章抽搐先兆。

  

  肝腑窍闭

  

  肝之腑名曰胆,胆为“中精之府”,《内经》称之为“奇恒之府”,职司藏泄胆汁,胆之腑闭,称为胆胀。为胆汁壅聚,因胆道梗阻或胆囊收缩无力所致,其先兆症为进食油腻后胁胀、欲呕、厌油,典型征兆为胁肋痛胀、恶心呕吐、大便淡黄或时白、黄疸,甚至寒战高热。

  

  阻截治则总原则为疏肝利胆,其中属胆汁壅聚的、应清热利胆,方用大柴胡汤:柴胡、大黄、枳实、黄芩、半夏、白芍、生姜、大枣,酌加龙胆草、郁金、虎杖等。属结石梗阻的,应逐石利胆,方用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酌加大黄、玄明粉、郁金、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等,并配合针灸、西医进行排石总攻,排石后应常服化石汤: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酌加海金砂、郁金、白矾、鸡内金、石苇、金钱草,以防结石再生。或用白矾、鸡内金、郁金,制为散剂装入胶囊常服。

  

  五、脾闭先兆

  

  脾主运化,职司水液的转输,如脾受损运化失职,则水湿停滞而导致肿胀。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闭的主要病理为脾胀,以水胀为主要表现形式,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由于水胀的病机为水、气互结,气病及水,故其先兆特点必以气病为先。如《灵枢·胀论》:“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即指出先有气逆、善哕、四肢苦烦,继而才出现体重不能胜衣等水湿内停的征兆。

  

  阻截治则为调脾运气,如由于脾虚气滞的,则以健脾益气为主,方宜香砂六君汤化裁: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法夏、陈皮、甘草,酌加大腹皮、车前子,阳虚者酌用桂附。如属于湿热壅滞又当清热利气为主,方宜连夏平胃散现明显水肿征兆时,则根据辨证选用实脾饮: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大腹子、木瓜、生姜、大枣、甘草,或疏凿饮子: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槟榔、生姜、羌活、秦艽等方剂,又当以利水为主。

  

  脾腑窍闭

  

  脾之腑为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又主通降。如邪热壅滞,致胃失和降,腑气不通,临床上则导致阳明腑实热证。出现痞、满、燥、实、坚。甚则邪热鸱张,热迫神明而出现神昏谵语。或引动肝风而见抽搐、惊厥。如痰、食互结于胃腑的结胸痞满,则导致胃腑闭引起胸痞腹胀,如《伤寒论》149条所说:“……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此外,痰瘀互结填塞阻隔心下,致饮食隔塞不下形成噎膈。亦属胃窍闭证,其先兆症为吞咽不适,胸中如堵(详见肿瘤先兆食道癌先兆部分)。继则吞咽梗阻,食不能下,甚而胸膈心痛,目黯体羸,肌肤甲错,舌质紫黯,脉细涩等瘀阻晚期征象。

  

  阻截治则通腑降浊,具体如属阳明腑结的用承气汤辈: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属结胸痞证的用泻心汤一类:选用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甘草、大枣。属结胸的用陷胸汤一类:黄连、半夏、栝蒌实。属噎膈的用通幽汤:生地、熟地、桃仁、红花、当归、甘草或启膈散:沙参、茯苓、丹参、川贝、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等,又当临证辨用。

  

第八十章 脱证先兆

  脱证为急证中最危重者,有生死反掌之虞。且先兆出现的时间既短暂还多为前夕先兆,幸而先兆信号较为明显,故对及早发现预兆有了可能性……

  

  第一节 概述

  脱证指轻则突然出汗、心悸、眼发黑晕、恶心,甚则瘫软昏仆不知人事的急证。多由气血暴虚或亡阴、亡阳所致。严重者元气衰微已极,阴阳有离决之势,为临床常见急证。脱证先兆以恶心、出汗及烦躁为信号。继而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汗出如流,手撒便遗,四肢瘫软,手足发凉,脉微欲绝,凶兆为目合口开、鼻鼾、手撒、遗尿。脱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疼痛性休克、虚脱、低血糖昏迷、一过性脑贫血等。脱证为临床常见急证,故探索其先兆规律有重要价值,由于先兆信号发出的时间离发病较近,故应注意掌握以便及时阻截抢救。

  

  第二节 脱证先兆及其临床意义

  一、心脱先兆

  

  心脱主要病机为心气暴脱,心主血脉,心肺又为宗气之根,宗气主推动血脉的运行,故心气脱则必然局致宗气无力,且必见虚里搏动应衣,脉象微弱的信号。临床上心脱主要发生于心气大虚之后,心气大虚常见于大汗或亡血之后,因汗为心之液,心为血府,气载于血,气随血脱之故。心脱先兆症以大量出汗、汗出发凉及烦躁为信号。

  

  阻截治则强心益气,方用独参汤(野台参、生晒参)及生脉散加龙骨、牡蛎、山萸肉,心阳虚者加附子。心脱常见于现代医学大汗后虚脱及出血性虚脱等急症。

  

  亡心阳为心脱重证,主要见证为面晦唇青,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脉细欲绝,等心阳衰竭证相当于西医心功能不全。抢救原则为强心回阳,方用参附汤:人参、附子,并配合西医手段急救。

  

  心腑脱证

  

  心之腑为小肠,小肠主泌别清浊,转输津液。小肠虚则泌别失职,水谷下趋而成泄泻,特点为伴有小便不利。先兆证为小便短少,大便稀薄。

  

  阻截治则益气温中,泌浊固肠,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萆薢分清饮: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柴胡、陈皮、萆薢、乌药、益智仁、石菖蒲、车前子。

  

  二、肺脱先兆

  

  肺主气、司呼吸,肺脱主要因于耗气伤津所致。宗气根源于心肺,积于胸中,宗气的作用为“贯心脉而行呼吸”,肺脱必然累及于心引起宗气外泄。此外,肺脱还常伴有肾虚,因肾为气之根。临床上,久嗽虚喘常为肺脱的病源。肺脱先兆信号为神疲乏力,呼吸气短,继而烦躁不安,面色青灰,脉浮大无根,甚则唇甲青紫,神识不清,呼吸呈叹息样(抽泣式),相当于现代医学呼吸衰竭。

  

  阻截治则益肺固脱,方宜参附汤:人参、附子,可加蛤蚧。

  

  肺腑脱证

  

  肺之腑为大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如大肠受损或虚寒,传化过度而致脱证。大肠脱特点为魄门失约,肛门外脱,泄泻次多并伴有矢气频频。先兆信号为大便稀溏,肛门下坠,并有矢气,食少乏力。

  

  阻截治则为补肺益气、固腑防脱,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炙甘草。如滑脱不止可合用四神丸: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补骨脂,或加龙骨、牡蛎、天竹黄。

  

  三、肝脱先兆

  

  肝主疏泄,从而调畅全身气机,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又肝主升发,振奋生机,故肝脱主要表现为疏泄无度,胆汁外倾,生机萎颓。相当于现代医学肝功能衰竭,见于晚期肝癌、晚期肝硬化、药物中毒等疾病,主要机制为肝细胞的严重损坏,导致肝功能衰弱。先兆信号为持续性黄疸加深和出血倾向,晚期以呕恶烦躁、嗜睡为凶兆,严重时不醒人事,呕血、衄血,汗冷肢厥,脉微弱欲绝,黄疸浸溢周身,尸臭漫帏,生命垂危。

  

  阻截治则益气解毒、扶正固脱,及茵陈术附汤:附子、茵陈、白术,回阳解毒化癍,并辅以三七止血化瘀。

  

  肝腑脱证

  

  肝之腑为胆,胆为“中精之府”,内藏精汁,胆倒为肝腑脱证。胆内蓄胆汁,如因外伤,胆病,致胆气大伤,胆虚不摄则胆汁外倾,临床出现面绿肤青,呕吐苦汁,渐之形羸神惫,生命欲竭。因胆色青,胆主少阳春升之气,胆气升则十一脏皆升,胆气败降则诸脏告竭,故胆倾病人其先兆特点为面色逐渐发绿,精神萎靡,反应迟顿,形体渐为羸瘦。

  

  阻截治则温升胆气,振奋生机,方宜升胆汤柴胡、白芍、茯苓、法夏、荷叶、甘草,阳虚酌加附子。

  

  四、肾脱先兆

  

  肾主藏精及主水液,肾又为气化之根,司开阖,故肾脱则主要表现为肾精及水液的下趋无制,最终导致肾竭。如肾虚无制,不能约束水液的肾虚多尿,包括《金匮要略》下消:“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即是肾脱病证。现代医学的尿崩症亦属下消范畴,日久造成肾精内竭。再有,由于肾虚不能固摄,精液漏下,又称精崩,妇女则带下谓之白崩,皆属于肾脱之范畴。肾脱导致肾精耗竭,下元虚惫,而成肾绝,所谓肾绝指肾精枯竭、脏腑衰败。如《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曰:“病人肾绝,四日死……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其先兆特点为面黑,腰酸如折,因黑为肾色,肾精外脱故面呈黑色,腰为肾之腑,故腰酸欲折为肾亏衰竭的信号。

  

  阻截治则益肾固脱,属肾水泄脱的用固肾饮附子、山萸肉、熟地、上肉桂、茯苓、山药、桑螵蛸,属肾精泄脱的用固精汤实、生牡蛎,精崩、带崩皆可用。

  

  肾腑脱证

  

  肾之腑为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不约则为遗溺。临床上,小便失禁,遗溺不止,为膀胱腑脱证。其先兆症为小腹下坠不能忍溺,为膀胱腑气受损大虚之先兆。膀胱为肾之腑关,膀胱不约与肾虚有密切关系,膀胱腑脱根源于肾脱。

  

  阻截治则宜固肾为主(昏迷引起的膀胱不禁又当别论)。此外,小儿膀胱不约还与脾肺虚衰有关,阻截治疗应注意审证,偏于肾虚不约,方宜益肾固脬汤黄芪、桑螵蛸、猪膀胱一具,阳虚酌加附子、鹿茸。偏于肺虚无制,方用补肺固脬汤膀胱一具。

  

  五、脾脱先兆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转输是通过升清降浊来实现的,脾气主升,故“升清”是脾运化的主要机制,脾又统血,五脏气血赖脾以统摄。如脾受损,失于升清,统摄,则易导致脾脱。表现为清气下泄、脏气下垂,甚至下血、漏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脱急证为暴泄滑脱、便血、崩漏、涎溢……。其先兆信号皆有脾虚中气不足,清气下陷之证,如神疲乏力,头晕面?,食少泄泻等。

  

  阻截治则补气防脱,其中,暴泄滑脱除根据原病的虚实寒热辨证选方外,应用参芪龙牡以益气防脱。其中,属脏气衰竭滑泄不禁的应予固泄汤肉豆蔻、莲肉、生牡蛎、猪大肠一尺,阳虚酌加附子、炮姜;见唇红、口干、脉细数为气阴两伤的信号,应急予生脉散;见烦躁、舌红干、肢热、气粗为亡阴信号,则应予生脉散重用红参;表情淡漠、舌淡白、肢厥、气微又为亡阳凶兆,当急投参附,或予四逆生脉饮。至于便血脱证、崩漏脱证等,除应根据原病辨证处理外,应本着所漏之血不能速生,所脱之气理当急固的原则,以益气救脱,挽回生机为主要精神。

  

  另外,脾脱,大、小肠脱皆有泄泻,区别在于,小肠脱之泄常并发小便不利,多见于老年人;大肠脱泄泻则常伴脱肛,一般见于小儿;脾脱泄泻则常俱见血便,多见于体虚弱者。此外,大、小肠脱皆为腑脱,症情稍轻,少顷刻之变,脾脱为脏脱,症情危重,多有突然转气阴两竭或亡阴亡阳之虞,临证应多加注意。

  

  胃腑脱证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降浊正常才能受纳,胃腑脱证主要为降浊失常而上逆。如胃气衰败则易出现呕吐脱证,其先兆见证为神疲无力,食少纳差,脘痞恶心,面色?白,脉沉无力,舌淡苔白等脾胃虚寒证。呕吐虽少危急之变,但如呕吐频频或剧烈呕吐亦可导致气绝阳亡,证见面青肢厥,气微脉沉等凶兆,则应急投参附以救危脱。

  

  阻截治则除治疗原发病外,应注意温胃益气,方宜温胃饮秫米。呕吐重时方宜定呕汤姜、白术、茯苓,重用人参、半夏,阳虚加附子寒甚加伏龙肝(灶心土)。

 

  第八十一章 厥证先兆

  厥证病情大多紧急而危重,临床上也颇为多见,故先兆证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不利的是,厥证先兆短暂而迟现,但厥证多为阴阳偏胜所致,因此抓住阴阳偏颇的较早期先兆可早于前夕先兆的发现……

  

  第一节 概述

  厥者,逆也,厥证是由于阴阳偏胜导致气机逆乱或气血上逆产生的昏仆。其总机制为气血逆于上,病机由精血内夺造成,故内虚是根本,情志太过及外邪侵袭是其诱因。厥证在临床上颇多常见,并有一定的先兆症出现。

  

  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昏厥、感染性休克、中暑、日射病、癔病性昏迷等。

  

  第二节 厥证先兆及其临床意义

  一、肾厥先兆

  

  肾寓真阴、真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肾阴和肾阳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阴阳的平衡。如肾阴阳偏盛偏衰,平衡遭到破坏,则可导致气机逆乱而引起寒厥或热厥,如《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其根源皆在于肾之阴阳失调。寒厥包括亡阳、肾气衰竭,为生机欲绝。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源性休克、心脏性浮肿、肾性水肿合并心衰等疾患。

  

  由于寒厥的机制在于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其先兆症特点为手足渐寒。热厥包括亡阴、中暑、感染性休克、日射病、高温操作昏厥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因其病机为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其先兆特点为手足热。

  

  阻截治则寒厥以扶肾阳为原则,方宜四逆汤辈:制附子、干姜、甘草,有浮肿则予真武汤:制附子、白术、生姜、白芍、茯苓。热厥应根据病源辨证论治,属肾阴虚的应滋肾阴,方宜生脉饮、六味地黄汤一类,兼阳明腑热的应予人参白虎汤: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中暑热厥应予至宝丹、紫雪丹清热开窍后,再根据辨证选方。如气虚用《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热重用人参白虎汤: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兼湿用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扁豆、厚朴、连翘。

  

  二、心厥先兆

  

  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动力,故心病致厥主要表现在血脉失运,血行瘀阻,致阳亡于内。如《灵枢·厥病》说:“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属现代医学的心肌梗死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等疾患。其先兆特点为手足清至节,胸闷气短,继而呈现面色青灰,汗出肢厥,唇暗甲紫,昏仆不省人事,脉细欲绝等心阳衰竭,心血瘀阻症状。

  

  阻截治则强心通瘀,方宜强心饮肉桂,重用人参,酌加瓜蒌。如出现四肢厥冷,汗出不凉,面色青灰,脉微欲绝,已发展为心厥脱危证,则应急予人参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而见口干,舌质红绛的阴虚象者,又应以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为主,以挽回生机。

  

  此外,脑逆致厥也包括于心厥,脑厥主要指脑部感染,或脑室循环障碍致颅内压增高,其先兆为头痛、呕吐。关于脑厥,《内经》已有记载,如《灵枢·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素问·奇病论》亦曰:“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脑厥病情甚为凶险,必须配合西医抢救,可服独参汤、参附汤救急,并辅以针灸等治法,尽力抢救。

  

  三、肝厥先兆

  

  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肝疏泄失调,则易形成各种厥证。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致气机不利阳气不能外达,则形成手足厥冷,即所谓“热微厥微”的四逆散证。其先兆特点因系气郁致厥,而非气虚,故厥冷不过腕、踝,与气虚阳亡之寒厥手足冷过肘膝应予鉴别。阻截原则为疏肝解郁,方宜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

  

  肝阳素旺或七情过极致肝阳暴张,引起升降乖戾、气机逆乱,使血随气逆,清窍壅塞而仆倒昏厥,多属气厥、血厥,亦包括薄厥、煎厥、大厥等,《内经》记载很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包括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脑出血)、高血压脑病及大脑一过性缺血等。其先兆特点为具有肝阳偏旺的先兆证素质,如平素急躁易怒,情志易于激惹,常失于控制,脉弦有力,面红目赤,甚至头胀眩晕,如逢暴怒则易肝阳鸱张,气随血逆,迅即倒仆不知人事。

  

  阻截治则养阴柔肝,方宜柔肝饮牡蛎、玄参、生地、佛手,如已发生仆倒则应根据气厥、血厥分别辨证论治。如属气厥虚证,特征为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沉无力,宜益气回阳,方用独参汤或参附汤;气厥实证特征为无汗肢厥,气粗口噤,脉沉有力,则宜顺气开郁,方宜五磨饮子:沉香、乌药、木香、槟榔、枳实;血厥虚证特征为面色苍白,口张汗出,息微脉弱,宜益气补血,方用参附汤或参芪汤加当归;血厥实证特征为面赤唇紫,口闭无汗,气粗脉伏或沉而有力,宜通瘀顺气,方用通瘀煎: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

  

  四、脾厥先兆

  

  脾主运化,脾阳受损失于健运,水谷不能转输则痰浊内聚,如因恚愤气逆,痰随气升,上蒙清窍,则突然倒仆,此型为痰厥及食厥多属现代医学的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先兆证为脾虚痰浊先兆潜证,此型平素脾虚或脾为湿困,形肥腴垂,体沉湿盛,痰多浊重,脘痞腹胀,舌苔腻,脉濡滑。

  

  阻截治则化痰去浊,方用化浊瘀汤泻、丹参、法半夏、竹茹、茯苓、荷叶、何首乌、白术、黄连,待出现仆倒偏瘫则又宜化瘀通络,方用消瘀散:生三七、水蛭、地龙。

  

  五、肺厥先兆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又与心共为宗气之所系。如久患喘咳肺气耗尽,心气虚惫,元阳欲绝,则出现手足厥冷,呼吸气短,甚至昏仆,喘息渐趋微弱,常见于肺心病伴急性左心衰竭,小循环郁血,肺性脑病等。其先兆症为手足厥冷,喘息急促,继之则头胀痛,狂言乱语,抽搐或震颤,甚则神志淡漠,嗜睡而昏迷。

  

  阻截治则益气强心,通瘀救肺,方宜先予独参汤、参附汤通阳回厥,然后服参附蛤葶汤葶苈子、苏子、杏仁、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

  

  肺厥也包括内闭外脱的严重病证,如《素问·奇病论》曰:“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属肺部严重感染,相当于西医感染中毒性休克,典型症状为高热喘促,脉微欲绝。其中“脉细如发”为凶兆,急救原则为扶正固脱,清热宣肺泄腑,应急先服独参汤扶正回脉,再予人参白虎汤:人参、生石膏、杏仁、鱼腥草、甘草,继续强心益肺、清热宣肺以开内闭救外脱。

  

  总之,闭、脱、厥证皆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的急证。所不同之处在于闭证为气闭于内,脱证则气脱于下,厥证又为气逆于上,闭证为实,脱证为虚,厥证则有虚有实或虚实挟杂,其中,厥脱大多互相关连,而闭证失治可以转为脱证,尤以内闭外脱最为危急。

  

第八十二章 昏迷先兆

  昏迷一证极为凶险,并多出现于外感热病极期。其先兆出现的较晚而短暂,往往旋即陷入昏迷,因此掌握先兆症的难度较大。但昏迷病机为邪陷心包,因此先兆必有心包受邪的症状特点,以及热痰浊瘀潜兆,说明昏迷先兆的掌握是可能的……

  

  第一节 概述

  昏迷系疾病过程中出现神志不清的病证,病位在心(脑),又称神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内经》将昏迷归入厥证范畴,如《素问·厥论》说:“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由于昏迷一病广泛而严重,故除分别于闭、脱、厥证论述外,还特列此篇进行专论。

  

  昏迷病机可分为邪壅塞心室、邪闭心窍及心舍空虚、神无所附两类,前者属实为闭证,后者属虚为脱证,如心气内虚,邪乘虚而入壅闭心窍,亦可形成内闭外脱的虚实挟杂证。

  

  临床上温疫、温病、伤寒重证、厥证、中风、消渴、关格、黄疸、疫痢、瘴疟、痫、痰证等,皆可出现昏迷。现代医学如传染性脑炎、脑膜炎、脑型疟疾、败血症、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糖尿病、血糖过低症、尿毒症、颅内肿瘤、脑脓肿,中暑、电击、中毒、窒息、麻醉意外……都易导致昏迷。

  

  昏迷病机与心、脑较为相关,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故凡邪蔽心窍、上扰清空,或心元外散、心神无依皆可导致昏迷。

  

  病机属实闭的无非热、痰、浊、瘀、毒为患,属虚脱的总因阳亡神越。如因于热的包括温邪之邪内陷心包,或湿温湿浊上蒙心窍,或中暑高温上闭心空,或阳明邪热上扰神明;因于痰的多是素为痰质之体,而患痰迷心窍,诸如痰厥、痫证、癫证、呆病;因于浊的,为内虚浊毒不化,壅塞心窍,如消渴昏迷、关格昏迷、黄疸昏迷,或卒冒秽浊、浊毒蒙心;因于瘀的为痰瘀合邪瘀阻心脉及脑络的脑卒中、胸痹、昏迷、真心痹昏迷以及热瘀挟杂,热入血室的昏迷等;因于毒的,则因中毒而致昏迷,包括急性中毒或慢性积蓄中毒。此外,属虚脱的,则为亡阴亡阳,使心神失养神无所依而致。

  

  由于昏迷皆出现于外感热病极期,大多属正不胜邪,邪气内陷,逼于心包,或内伤杂病气机失调清浊相干致邪气鸱张,症情危笃,预后不良。因此研究其先兆症(证),对早期发现,早期抢救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昏迷先兆及其临床意义

  昏迷系急证、危证疾患,病势均较凶险,并且缺少先兆信号。有的昏迷类型是突然发生,毫无先兆可查,有的昏迷类型虽有一定先兆信号,也是出现的较晚,因此昏迷先兆较难发现,但仍有一定披露可寻,由于昏迷病因较为复杂,故分述如下:

  

  一、实闭型昏迷先兆

  

  实闭型昏迷主要由热、痰、浊、瘀四大因素形成,先兆症各有特点:

  

  (一)热闭型昏迷先兆

  

  先兆信号

  

  该型起病较急,故先兆症的特点为出现的时间较晚,而且短暂,旋即进入昏迷。热陷心包的昏迷最早信号为烦躁,旋即昏愦不语,阳明热扰神明亦最先出现烦躁信号,继而神昏谵语,中暑则最早披露心烦,随即神迷、人事不醒,湿热上蒙心包的昏迷早期先兆为发迷,继之则时明时昧,说胡话。

  

  热陷心包型昏迷可有素体心阴不足潜证存在,因心为火脏,火旺灼阴,致心阴素亏因此热邪能乘虚而入。患者平素即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口干心烦,夜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的心阴虚潜证存在。由于心阴不足则虚火内生,一旦感受温热之邪,邪火与虚火,两火相搏,神明受扰,故极易陷入昏迷。

  

  阻截治则清心育阴防闭,方宜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尖心、连心麦冬,一旦出现神昏,即以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清热开窍以救神明。

  

  (二)痰迷型昏迷先兆

  

  1.湿痰蒙闭心窍先兆该型昏迷起病较缓,多见于湿温,先兆症出现较早,可具有痰湿质先兆潜证。即素有苔腻脘痞,脉濡尿黄等症,一旦感受湿热之邪则易酿遏上蒙心窍,先兆信号为反应迟钝、神呆时清时昧。

  

  阻截治则宣化湿热、豁痰开窍。湿重用黄连三仁汤:黄连、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热重用甘露消毒饮: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如神识如蒙,甚而昏愦不语,用至宝丹开窍,继服菖蒲郁金汤:菖蒲、郁金、菊花、栀子、连翘、滑石、竹叶、牛蒡子、丹皮、姜汁、竹沥,玉枢丹0615克冲服。

  

  2.痰厥先兆此类病人素体有形盛气弱,脾胃运化不足的痰质型先兆潜证。即症见素体痰多而粘,躯体虚胖,苔腻脉濡,加之,喜食肥甘,痰湿内生,运化不及,则寓有上蒙清窍的潜在危险性。如逢恼怒,痰随气升,旋即昏仆,痰厥前可有眩晕、恶心、涎粘、口臭、痰多的先兆症存在。

  

  阻截治则化痰驱脂,方宜软脉消脂汤夏、陈皮、山楂、泽泻、荷叶、竹茹、何首乌半夏、除皮、茯苓、甘草、枳实、南星。一旦出现痰厥则急宜豁痰开窍,方予菖蒲郁金汤、玉枢丹(方见上)。

  

  3.癫、呆证昏迷先兆此型平素有阴气重、木郁的先兆潜证,《难经》曰:“重阴者癫”,故此类病人素呈痰气郁结先兆潜证:面色暗滞,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多疑善虑,喜哭善悲,咽中如堵,胸闷不舒,失眠梦多,舌苔白腻,脉弦滑。

  

  阻截治则解郁化痰,方宜化痰解郁汤茯苓、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菖蒲、郁金、贝母。

  

  昏迷为癫、呆证的危重证,发生前患者可出现发呆,目直,反映迟钝,神志恍惚,神魂癫倒,脘闷作恶,喃喃自语等先兆信号,渐则昏不知人,陷入昏迷状态。

  

  急予苏合香丸开窍救急,再服涤痰汤加减:茯苓、法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竹茹、党参、菖蒲、郁金、远志,或予礞石滚痰丸:大黄、黄芩、礞石、沉香。

  

  4.痫证昏迷先兆痫证除痰浊素盛外,还有肝风易动的倾向性,素多痰唾,痰带风泡,涎长流口外。发作前有风痰上逆的先兆症,即感眩晕、胸闷、恶心、流涎、目斜、眼睑眶动等,后即昏仆倒地,抽搐,口吐涎沫,甚而昏迷不醒人事。

  

  阻截治则豁痰息风,方宜《医学心悟》定简丸:天麻、川贝、胆星、半夏、陈皮、茯苓、茯神、丹参、麦冬、菖蒲、远志、全蝎、僵蚕、琥珀、辰砂,或止痫汤:小白附子、天麻、茯苓、法半夏、陈皮、全蝎、蜈蚣、僵蚕、朱砂、竹茹,或温胆汤合白金丸:白矾、郁金,痰涎甚多胶稠难吐者,用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

  

  (三)浊蒙型昏迷先兆

  

  浊蒙心窍的产生大多由于脏腑衰败、阴阳逆乱,使清阳不升、浊阴上干所致,因此大多有先兆潜证和先兆症的存在,兹分叙如下:

  

  1.关格昏迷先兆此型先兆为面色阴暗,头晕闷痛,呕恶腹胀,口臭如尿秽,尿少虚浮,舌苔白腻,体胖质淡,脉沉弱等浊阴上逆证。精神方面先兆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阻截原则为温肾扶阳,健脾化浊,方宜附子六君汤重用人参:附子、人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浮肿较重者用真武汤:附子、白术、白芍、生姜、茯苓,或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茯苓、泽泻、丹皮。

  

  发作前信号为恶心加重,尿量更减,口臭发迷,短暂的焦虑忧郁状态,嗜睡,逐步神志恍惚而昏迷。

  

  阻截治则泄腑导浊,方用温脾汤:生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酌加六月雪,昏迷用苏合香丸开窍,呕甚服玉枢丹。

  

  2.消渴昏迷先兆消渴昏迷前驱为阴分将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的阴虚热浮先兆潜证。呈面色红滞枯晦,唇舌干红,目眶下陷,皮肤干瘪,头晕头痛,心烦食少,口渴尿频。

  

  阻截治则育阴化浊,方宜加味六味地黄汤:生地黄、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天花粉、玉竹、竹茹;或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龟板;如气阴两虚用生脉散加黄芪、竹叶、灯心草。如出现恶心,发迷,嗜睡,口出酮臭或烂苹果味,小便反少,口反不渴,为浊毒内攻的先兆,很快即可演变成为呼吸深长,唤之不醒,尿少呕恶的深度昏迷,抢救原则为出现神昏用至宝丹开窍,方予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茯苓、法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菖蒲、甘草,解毒化浊开窍。

  

  3.黄疸昏迷先兆黄疸昏迷属肝性昏迷,为急黄、癖黄、疫黄的严重阶段。黄疸昏迷先兆当视其阳黄昏迷抑或阴黄昏迷,前者属热毒内陷心包,后者为阴浊壅塞心窍。阳黄昏迷多属急黄、疫黄,黄疸深重,发展迅速,先兆症以心烦、闷瞀、嗜睡为先躯症,随之即陷入昏迷。

  

  阻截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护宫,方宜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芍药、丹皮加茵陈,以防热邪内陷心宫。热毒鸱张者还可合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出现昏迷则用紫雪丹清热开窍救急。

  

  阴黄先兆多为癖黄所致,病程长,患者脏腑衰败,精气耗绝,以面目晦黄,头昏闷,口出肝臭味,小便黄少,脘痞呕恶,表情淡漠,发迷嗜睡为先兆,继之则昏迷不醒。

  

  阻截治则温阳益气化浊,方宜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甘草,酌加茯苓、苡仁。昏迷抢救则用独参汤扶正,并急以至宝丹开窍救急。

  

  尤须一提,黄疸昏迷在精神意识方面的先兆,应注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兆表现为精神活动减退,反应迟钝,淡漠寡言,或反见欣快、躁动。第二阶段先兆为喜眠、嗜睡、昏睡,第三阶段即出现谵妄、昏迷,临证应注意根据上述先兆症进行阻截治疗。

  

  (四)瘀阻型昏迷先兆

  

  瘀阻型昏迷多为痰瘀痹阻心脑之络所致,如中风、卒中及胸痹、真心痹等。瘀阻型昏迷为痰瘀交阻,闭阻心脑之络,故平素必有痰瘀挟杂潜证:面晦暗滞,体肥多腴,目眶发暗,健忘头晕肢麻,痰多口粘,舌质微紫或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微涩。

  

  阻截治则豁痰化瘀通络,方用血腑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或化瘀通络汤仁、茯苓、法半夏、地龙、竹茹、瓜蒌。

  

  其先兆信号为头晕肢麻,健忘糊涂,语言不利,或胸闷气塞,左胸隐痛,汗出气短,继则昏仆不醒人事,瘀阻脑络的醒后留下偏瘫,语言不利。出现昏迷,阳闭以至宝丹开窍,阴闭用苏合香丸。醒后偏瘫用补阳还五汤:归尾、川芎、黄芪、桃仁、地龙、赤芍、红花,加服消栓散:生三七、水蛭、地龙。不语用神仙解语丹:白附子、白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南星、木香、甘草。痺阻心络者,症情危重,除配合西医抢救外,可给予独参场或参附汤、冠心苏合丸开窍救急。

  

  二、虚损衰败型昏迷先兆

  

  虚损衰败型昏迷主要发生于脏腑衰败,元阳欲绝的病患,主要病机为肾阳式微、命门火衰,常发生于虚损痨证。先兆证为肾阳不足先兆潜证:面色?白,头晕耳重,畏寒肢冷,虚浮疲惫,腰酸腿软,舌淡白,舌体胖大,脉沉弱。

  

  阻截治则温命补肾,方宜四逆汤重用附子:附子、上等肉桂、干姜、甘草。出现昏迷诱因为疲劳、饥饿、感染、精神打击等原因。昏迷前先兆:突然眼黑,出冷汗,虚软无力。相当于西医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危象,出现昏迷则应速予参附汤,急温命火以扶将竭之残阳。

  

  

第八十三章 高热先兆

  发热本身即是外邪入袭的信号。发热不但是诸种疾病的警号,还常为疾病的凶兆。不明原因的高热先兆虽较难掌握,但任何一种高热都有相应的潜证土壤和一定的先兆表露,而且这些先兆和源病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捕捉发热前的信号对及早发现源病和阻截发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概述

  高热指体温在39℃以上的发热,高热先兆包括外感热病及内伤热病,内伤热病先兆已专列于本书第五十七章发热预兆讨论,本节将专讨论外感热病先兆。高热,中医属正邪相争,表示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高热是外邪入袭的信号,包括六淫、时疫。此外,高热也是许多内科疾病的警号,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红斑性狼疮、中暑、热射病及某些代谢性疾病、风湿、脑部疾病、输血反映等。

  

  高热也可因精神心理因素而致,总之,高热是临床上比较常见,而且较为复杂的病证。任何一种高热都有一定的先兆表露,而且这些先兆和源病都有一定的特点,掌握住这些先兆规律,对及早控制高热、治疗源病,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古代文献早已有热病先兆的记载,如《内经》已有五脏热病先兆记载,在《素问·刺热篇》和《灵枢·热病》皆详细描述了热病的先兆及危象。如《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肺热病者,先淅然厥”。提示了五脏热病先兆症,主要为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如“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此外,还提出五脏热病先兆多出现于循经部位,如“肾热病者,先腰痛?酸”。

  

  其他,还叙述了颜面色诊在热病的先兆意义,如《素问·刺热论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第二节 高热先兆及其临床意义

  无论伤寒或温病发热前皆有一定的先兆潜证,正如《易经》所曰:“凝霜坚冰至”,亦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六淫或时疫之所以能入侵引起发热,必然因内体存在有相应的潜证土壤。温病与伤寒是两类寒热病机不同的外感热病,因此其先兆潜证、先兆症均迥异,兹分述如下:

  

  一、温病先兆

  

  温病属于感受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病,因此无论温热性病或是湿热性病皆有内热“土壤”潜在,而且极易化燥伤阴。并且无论是表热证的风温、秋燥,或是里热证的春温、伏暑,内体都有一定的热象隐匿着。这些内热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天时不正,气候反常,风热酷暑或因摄生不慎、过劳,或疾病伤阴耗津,或多食香燥、积热伤阴所致。

  

  (一)温热性病先兆

  

  1.口渴鼻干由于温邪是从口鼻而入,邪袭太阴肺经,故先兆症先从口鼻开始。不同程度的口渴是温病前的信号,为伤阴耗津的警号,口渴较重的尤为里热重的信号,如春温、伏暑即是。

  

  2.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舌质是脏腑寒热的真实外镜,舌质红是内热的象征,舌苔干是阴虚的标志,这些信号常出现在温病发热前期。

  

  3.尿黄尿黄而短,是里热的信号,如《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尿黄常常是温病发热前的信号之一。

  

  上述症状常为温热病高热前躯潜证,阻截原则为育阴清热,予桑菊饮化裁: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加竹叶、板蓝根。如是,即使发病也可减轻热势和延缓伤阴化燥,因温病起病急速,初起热象即较高,而且极易化燥伤阴,如能防患于未然,对及早控制温热性疾病的发展将有一定意义。

  

  (二)湿热性病先兆

  

  如天时逢湿热蕴蒸,或素禀脾胃不足,或恣食肥甘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司、湿热内蕴,则易酿成湿热性病潜证存在,其先兆信号为:

  

  1.身重乏力为脾阳失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信号,常为湿热性病前信号。

  

  2.脘痞泛恶为脾阳不运,湿浊不化的征象,常是湿热性病的前兆。

  

  3.苔腻尿浑为湿浊内蕴的标志,为湿热性病发热前躯征兆。

  

  阻截治则为清热利湿,方宜藿朴夏苓汤化裁:藿香、半夏、厚朴、茯苓、黄连、生姜,里湿偏重者用三仁汤:杏仁、滑石、白通草、蔻仁、竹叶、厚朴、苡仁、半夏。这样在发热前即使湿热之邪从体内导出,一旦发病,也可减轻热势及缩短病程,因湿邪粘滞,湿去则热孤,故可改变湿温病势缠绵之患。

  

  二、伤寒先兆

  

  伤寒在这里指感受寒邪而致的急性热病。由于伤寒是感受寒邪,极易伤阳,寒邪侵袭之人体,大多已有阳虚阴寒潜证存在。素禀元阳不足,或逢天时寒冷,或失于调摄,或疾病损伤阳气,皆可导致阴寒内潜。因此,在伤寒发热前必有一定的阳虚“土壤”存在,表现为:

  

  1.恶寒恶寒是阳虚的标志,多为伤寒发病前信号,因伤寒病邪多从皮毛而入,首侵足太阳膀胱经,致卫阳失御之故。恶寒常出现于发热前数日~2周。

  

  2.乏力乏力是伤寒病的信号,常出现于发热前数日~2周。因为寒为阴邪,多伤人体阳气,人体阳气被损也是寒邪入侵的必然条件。

  

  3.苔白尿清苔白而润,小便清长是里有寒象的标志,为伤寒病发热前期症之一。

  

  阻截治则为扶正散寒,方用附子玉屏风散:制附子、黄芪、白术、防风。经过阻截治疗,一旦发病可减轻热势,控制寒象,避免寒邪内陷三阴。

  

  外感热病传变征兆

  

  外感热病的传变和恶化,常以不同形式的发热及其伴有症作为信号,如以温病卫气营血传变信号而言,发热兼恶寒为邪尚在卫分阶段;发热不恶寒,口渴为病已入气分;身热夜甚,口不甚渴,舌质红绛为病入营分;发热见斑疹吐衄、舌色深绛为温病已入血分的标志。三焦传变则发热兼恶寒为邪在上焦;舌蹇肢厥为邪入心包的信号;发热恶热为邪在中焦标志;蒸蒸发热或日哺潮热为阳明腑证标志;身热不扬为湿遏热伏,邪在足太阴(脾)之征象;而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又为邪已入下焦之标志;夜热早凉为阴虚而余热留伏阴分的标志。

  

  此外,发热的形式并可作为外感热病传变信号,如《伤寒论》首先以有热、无热区别疾病的性质,如7条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并以发热恶寒为邪在太阳,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但热不恶寒为邪入阳明的标志;而以发热指冷为邪入太阴,发热肢厥或无热恶寒为邪入少阴,厥热往复为邪在厥阴的象征;而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又为少阴寒化证、真寒假热的信号。

  

  以上皆说明了发热的形式、程度及兼伴症是外感热病疾病传变的重要标志。

  

  三、发热凶兆

  

  关于发热凶兆《内经》已有许多记载,如《灵枢·热病》提出:“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瘲,齿噤齘也。”上述指出“汗不出”提示阴竭,“大颧发赤哕”为阴盛戴阳之兆,“泄而腹满”为脾败,“目不明”为脏腑精气皆绝凶兆,“舌本烂”为三阴俱竭之征,“髓热”为肾精竭凶兆,指出上述凶兆为发热败象,提示脏腑经气将竭。

  

  发热凶兆

  

  1.寒极高热凶兆身大热反欲近衣被,不欲饮,脉无力,苔黑而滑,舌质淡,为内真寒外假热凶兆,正如《伤寒论》11条所曰:“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即是。

  

  2.阴盛格阳高热凶兆里真寒极如出现面赤为阴盛格阳于上凶兆。如《伤寒论》通脉四逆汤证:“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因面赤如妆,故又称戴阳证。出现干呕,心烦亦为阴盛格阳凶兆,如《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条)因有干呕格拒,故又称格阳症。

  

  3.热极高热凶兆身大热不欲近衣被,欲冷饮,脉有力,苔黑而干,舌质红,四肢虽厥冷,胸腹却灼热,口气蒸手,为内真热,外假寒凶兆。正如《伤寒论》厥阴病335条所言:“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又称阳盛格阴证,即指出“热深厥深”为热极高热凶兆。

  

  4.久病高热凶兆如久泄、久痢、久咳……皆忌发高热,久病高热为阴将竭败兆,预后不良。

  

  5.临终发热凶兆久塌病人毫无起色,突然发热为不祥信号,又称送终热。

  

  6.高热涤降凶兆高热过程中,应发热却体温突降,为正气衰败的危象、不祥之兆,常出现于年老体虚或误治变证等情况下。

  

  7.高热闭证凶兆高热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为心脑受损凶兆,应注意降温、镇惊以保护大脑。

  

  8.持续高热凶兆高热稽留持续不降,常为疾病极期,时间过长,容易动风伤脑及耗竭阴津,多见于肠伤寒及肺炎极期。

  

  9.高热脱证凶兆高热过程中,突然见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数无力,烦躁或淡漠,血压下降,为高热脱证凶兆,多为正气暴虚,属西医感染中毒性休克,常见于暴发型热病及中毒性急性热病,如休克型肺炎、暴发型菌痢、败血症、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10.高热中暑凶兆中暑常出现高热。中暑是夏天常见病、多发病,尤其现在地球气候逐渐向温热转化,故中暑的发病率日高,中暑的原因,由于外界环境暑热过高,人体散热机能不能适应,导致阳热在人体内积蓄过高所致。先兆为面赤、恶心、头晕、胸闷、大汗、口渴、乏力,旋即晕倒、高热。因此见到中暑先兆应立即到阴凉地方,喝冷饮,加速散热以避免中暑高热的危险。

  

  11.高热脉率异常凶兆一般而言,体温每升高1度,脉率增速10次,如脉率呈现过速或过缓,皆应警惕心气亢越或心气不足凶兆。西医病毒性心肌炎即有体温脉率不一的征象。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高热还应注意下列凶象:

  

  1.超高热凶兆指发热超过41℃以上,多为严重脑部疾患,如脑溢血、脑肿瘤、颅脑损伤、脑炎、中暑的信号,提示中枢神经系统遭受严重损失,体温调节中枢障碍。

  

  2.癌热凶兆由于癌细胞产生的致热原和免疫反应等关系,可致高热,白血病由于代谢旺盛,常伴见高热,因此对不明原因的高热,尤其应警惕白血病。白血病先兆参阅本书第九十二章血癌先兆。

  

  3.热度波动过大凶兆发热忽高忽低提示正邪斗争剧烈,易出现正气突然下降危象,多见于温热疾病。西医称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急性肾炎、流行性感冒、细菌性心内膜炎、恶性疟疾等。

  

  4.消耗热败兆温度长期反复发作,严重耗伤人体阴血津液,最后导致阴阳俱竭。如癌热、痨热(结核)、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

  

  5.高热瘀点凶兆凡高热见皮肤粘瘀点,皆为不祥凶兆。应警惕白血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红斑狼疮、血行播散型结核、肠伤寒、猩红热、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脓肿,应速查血象及其他特异检查以确诊。

  

  6.高热寒战凶兆高热出现寒战提示邪正交争剧烈,常为许多急性热病信号,如脓毒血症、疟疾、急性血循播散型结核。

  

  7.高热头痛凶兆高热出现头痛是一个危险凶兆,常提示颅脑疾患。如西医脑膜或脑的急性炎症、脑脓肿、颅内出血等。

  

  8.高热发黄凶兆凡高热见眼、肤发黄者,应警惕病毒性肝炎及胆道疾患。

  

  9.高热见淋巴结肿大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肉瘤、结核、癌症转移等。

  

  10.高热脾肿大凶兆高热伴脾肿大常为疟疾、败血症、白血病、淋巴瘤、肝炎、心内膜炎等病的信号。

  

  11.高热气喘凶兆高热伴胸闷、气急、常为胸腔疾患凶兆,如大叶性肺炎。

  

  12.高热伴腹痛凶兆高热出现腹痛常为急腹症信号,尤其为急性腹腔器官炎症信号,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

  

  

第八十四章 抽搐先兆

  抽搐属现代医学惊厥,包括高热惊厥、颅脑疾患惊厥及破伤风惊厥等,多为疾病危重信号。好在抽搐虽然急重,却大多有先兆警号发出……

  

  第一节 概述

  抽风,包括手指蠕动,手足抽动,口角撮动,颈项强直及角弓反张等不自主动作,中医属“瘛瘲”,“痉症”,“惊厥”的范畴。

  

  抽风属于风动,风气通于肝,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乃风木之脏,主升主泄,易受风之惹动,故抽风与肝的虚实最为相当。此外,抽风属不自主动作,心脑主神明,不自主动作多出自神明失守,故抽搐与心脑也甚为攸关。临床上脾虚风动,肾阴虚风动也不少见。总言之,实性抽搐与肝、心的关系较大,且多以风、火、痰、热为诱因;而虚性抽搐又多源于脾肾,与精血不足有关。

  

  抽搐属现代医学惊厥,包括高热惊厥、颅脑疾患惊厥及破伤风惊厥等,至于癫痫抽搐先兆,则另见第六十七章第三节癫痫先兆。抽搐因发病率甚高,

  

  而且多为疾病危重的信号,故探索其早期先兆对及时控制抽搐,治疗原发病皆有重要意义。

  

  本节着重于抽风及惊厥,至于颤证如帕金森氏综合征则另列于第六十七章,神经系统疾病先兆讨论,兹不赘述。

  

  第二节 抽搐先兆及其临床意义

  1.抽搐为肝风内动信号肝风内动的抽搐,主要以轻微摇动为先兆。包括头摇、指颤、口角撮动等,并多以头晕头痛、肢麻为前躯症。临床多见于肝阳上亢,主要指现代医学的高血压脑病,尤为高血压危象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亢、子痫、先兆子痫。

  

  2.抽搐为肾虚风动此种风动以手指蠕动为特点。多出现于温病后期,为真阴欲竭、虚风内动的信号,主要属肾虚风动,常见于现代医学急性传染病后期。

  

  3.抽搐为脾虚风动信号以瘛瘲为特点,性质属虚,包括血虚风动及脾虚风动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低血糖、低血钙、低镁、维生素B6缺乏症。

  

  4.抽搐为亡阳信号抽搐为亡阳凶兆,包括现代医学心源性休克、心率过缓、阿-斯氏综合症、肾上腺皮质机能不足危象、甲状腺机能减退危象、低血糖危象、低血钙危象等。

  

  5.抽搐为热极生风信号火热内炽、耗津动风,或邪热内陷心营、神明受扰,或邪热亢极、引动肝风等,皆可出现风动抽搐。所谓风火相搧,包括现代医学高热、脑炎、脑膜炎等引起的惊厥。

  

  6.抽搐为风毒痉病信号风毒侵入,经络受邪,导致经脉拘急而抽搐,包括现代医学的破伤风、狂犬病等,多有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第八十五章 急腹症先兆

  急腹症是腹腔脏器出现的紧急病证,急腹症的出现本身就是不祥之兆,因此诊断和处治均须分秒必争。急腹症的病源虽然发生于腹内,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急腹症的先兆不仅不限于腹部,还常常较早出现于腹外。因此,掌握腹外先兆是发现急腹证早期先兆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一节 概述

  中医急腹症属于中医急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急腹症包括急性胃脘痛、急性腹痛、急性胁痛、急淋、吐血、关格等病。中医历代对急腹症都极为重视,并积累了一定的诊断经验及治疗原则。

  

  急腹症是腹腔脏器出现的紧急病况,包括腹内严重炎症、穿孔、出血、梗阻、损伤或其他情况,由于病情急骤,发展迅速,预后不良,因此,发掘急腹症的先兆十分重要。急腹症虽然是发生于腹内的病变,但必然有预兆显露于外,故急腹症的先兆规律是可以掌握的。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急腹症的征兆不一定只显露于腹部,如肝胆脾膈的急腹症即可反映于肩部,肾的疾患可放射于大腿内侧。同样,其它部位的急症也可出现于腹部,如心的急症就常常表现于胃脘部位,说明急腹症的病情不只局限于腹内脏器。

  

  急腹症充分体现了脏腑的相关性,如疼痛部位的反映和胚胎同源密切相关,其中,胃和十二指肠胚胎中期与前肠同源,因此,疼痛皆反映于上腹部;而小肠和结肠上端胚胎同源于中肠,因此,疼痛反映于腹中部;中、下端结肠因胚胎同源于后肠,故疼痛反映于下腹部。

  

  以上说明,急腹症是比较复杂,变化万端而且容易转危的情况,因此,掌握其预兆,早期诊断,早期处理,更具有实际意义。

  

  第二节 急腹症凶兆

  急腹症本身就是不祥之兆,但其中还有更为严重的情况须引起警惕,即:

  

  亡心阳凶兆

  

  中老年人平素有冠心病史,如上腹痛腹部症状与全身症状不相符,全身症状严重。呈苍白面容、唇紫,烦躁息促,冷汗如珠,手足厥冷,脉搏细弱,应警惕心肌梗死亡心阳的可能,因有濒临死亡的危险,应立即作血压、心电图等检查。

  

  厥脱凶兆

  

  急腹症过程中,如出现突然晕厥,面色苍黄出冷汗,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喘促不安等气脱阳亡征候,应警惕大量失血凶兆。如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等,情况危急但病史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昏迷凶兆

  

  急腹症极期如见持续高热,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甚至昏谵,为热毒内炽的凶兆,相当于西医的毒血症危候。而急腹症晚期出现昏迷或神志模糊、出血(鼻衄、便血、溲血、吐血、喀血、皮肤瘀斑)为瘀热互结,内陷心营恶讯,西医称为DIA(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药抢救原则参看本书第八十二章昏迷先兆。

  

  第三节 急性胃脘痛先兆

  急性胃脘痛先兆主要指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长期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如疼痛逐渐加重,进食愈增,急躁易怒,大便时见黑色,为穿孔前预兆……如见疼痛突然加剧,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全腹疼痛及呕吐则为穿孔信号……

  

  急性胃脘痛包括的范围虽然较多,如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胃炎、胃癌等,但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属于急腹症的范畴。

  

  该病在急腹症中发病率较高,且发病急,变化快,对生命有一定危险,故掌握其先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穿孔部位多在靠近幽门段的十二指肠前壁及胃小弯(389%)。该急症的先兆证,多属血瘀肝逆证型,平素呈急躁易怒,胃脘刺痛,进食加剧,脉弦舌质暗或舌边有瘀点,时有黑便。如近期以来,刺痛加剧,大便常见黑色及情绪不稳定、乏力等为穿孔前先兆症,应引起警惕,饮食不节及情绪过激常为穿孔诱因。

  

  中医文献已有许多记述,如《笔花医镜·心部》:“血病者,血凝于中,痛有定处,转侧若刀针刺。”《时方妙用·心腹诸痛》:“血痛,脉浮沉俱涩,其痛如刺,不可按扪,或寒热往来,大便黑。”指出了刀针状刺痛,便血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已发展到出血,为穿孔前的信号。故凡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人,如出现上述先兆者,又见胃脘部疼痛加剧,伴呕吐,全腹痛,则有穿孔可能。《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引《金匮要略》曰:“心中寒者,其心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臂如虫注,其脉浮者。”即为类似穿孔一类急腹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症状,《内经》早已有记载,如《灵枢·厥病》曰:“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灵枢·癫狂》曰:“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另外,关于穿孔征兆,西医检查为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呕吐,板状腹(腹壁肌紧张)。X线检查:气腹症(膈下游离气体)。

  

  如出现四肢厥冷,烦躁出冷汗,面色苍白心悸气促,应警惕脱厥凶兆,并注意抢救。极期见高热、昏谵、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尿短、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的征兆,相当于西医的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毒血症重候。如见表情淡漠,精神萎颓,舌红苔黄,高热不退,四肢厥冷,脉细弱无力,又为“热深厥深”的危象,西医称为感染中毒性休克。

  

  第四节 吐血急症(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先兆

  吐血主要指胃十二指肠出血,如出现疼痛加剧,大便色时黑,为吐血警号,应注意患者全身症状的轻重和出血量多少成正比,故逐渐严重的全身症状,预兆出血量正逐渐增加……

  

  吐血亦属于急腹症之一,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癌出血及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等,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为最常见,占上消化道出血的70%以上。

  

  吐血多属实证,如唐容川说:“吐血之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血证论·卷二·吐血》)引起溃疡出血,多由气逆血热,损伤血络所致,少数由于气虚失统。故其先兆证常呈现气逆血热证,即素有胃脘痛史,近期出现胃脘刺痛频数,程度加剧,面赤口干,烦躁易怒,腹胀便结,舌质红,或有瘀斑,脉劲有力,则应警惕“阳络伤则血外溢”的危险。如有饮食辛燥及七情过激更应注意诱发出血的可能。如《病因证治·内伤吐血》所说:“内伤吐血之因,或积热伤血,血热妄行,或失饥伤饱,胃气伤损,或浩饮醉饱,热聚于中,或盐醋辛辣,纵口不忌,或恼怒叫喊,损伤膈膜,则血从口出,而内伤吐血之症作矣。”皆为出血诱因。另外,素来面黄神疲,胃脘刺痛加剧,食少乏力,则为气虚型出血前先兆证。如《金匮传心录·吐血出于胃腑》曰:“吐血……有因劳损者”。

  

  吐血凶兆吐血如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眼发黑为出血量超过400毫升的信号。而见喘促、肢厥、四肢出冷汗、烦躁恶心,甚至晕厥又为亡血气脱凶兆,提示出血量已超过1000毫升,应立即作输血抢救,以防暴亡。

  

  第五节 急性腹痛先兆

  急性腹痛指大腹疼痛,范围在膈以下至耻骨之间。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宫外孕、卵巢囊肿扭转等,皆属于常见急腹症。

  

  腹痛与脏器的联系十分广泛,其中上腹痛与脾胃的关系最大,而当脐痛则多责之于肾,少腹痛则多属肝胆冲任。且根据心胃关系《素问·脉解篇》说:“阳明络属心”,因此,胸腔的疾患也可放射至腹。此外,盆腔的疾患也可反映于腹,故妇科急症如宫外孕、卵巢囊肿扭转也一并于急腹症讨论。

  

  一、急性阑尾炎(肠痈急症)先兆

  

  急性阑尾炎是发病率高而先兆表现最复杂的急腹症。阑尾炎发出的信号常常变幻无常而缺少规律性,或忽然见于脐腹,或突见于腰背,甚至肩头;或先见于脐中然后再固定于少腹,且时而明显,时而消失,故又称为狐兆……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中医称为肠痈,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厥论》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已详细描述了肠痈的典型症状,如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并提出了大黄牡丹皮汤等有效方剂。如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说明中医历来对肠痈都比较重视。

  

  肠痈急症先兆:肠痈多由毒热内蕴、瘀热交阻引起,故凡善食香燥辛热之品,热渐内积,或情志怫郁,血行不畅皆可诱发。先兆症多呈热毒内蕴证型,即见心烦口渴、舌红脉数、烦躁易怒、便秘尿黄等症。如常有下腹隐隐作痛,应警惕阑尾炎的潜在。而出现腹中或脐周痛,24小时后转右下腹明显疼痛(这种转移性腹痛循序是肠痈急症的一大特征),伴恶心、拒按、反跳痛,则为肠痈急症征兆。

  

  肠痈急症凶兆一为毒热凶兆,即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寒战、烦躁、腹痛剧烈,甚至神志不清,相当于毒血症和坏疽性阑尾炎。一为阑尾穿孔凶兆,表现为局部疼痛逐渐缓解,但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发热及急性腹膜炎症状(全腹疼痛及压痛剧烈,发热加重)。如见面色苍黄、表情淡漠、四肢发凉、呼吸急躁、脉细而弱,则病情危笃,相当于中毒性休克。

  

  二、急性胰腺炎先兆

  

  平素为湿热体质的人,由于嗜食肥甘,积热于内,饱餐后突然出现左上腹剧痛,大多为本病凶兆。由于胰腺与胆道生理上一衣带水,病理上互为关联。故素往有进食油腻后右胁闷痛者,常为本病的远期前兆……

  

  急性胰腺炎,亦属急性腹痛,发病率很高,在急腹症中占第三位,多见于女性,病势很凶险。《内经》已有记载,如《灵枢·厥病》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胰腺在中医属于脾的范畴,如《十四经发挥》曰:“脾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著于脊之第十一椎。”王清任《医林改错》则对脾的解剖部位,作了详细论述,如曰:“津管一物,最难查看,因上有总提遮盖,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后,幽门之左,正盖津门。”(医林改错脏腑记叙·津管)由于胰腺管与胆管共道,故胰腺炎大多由胆道疾患引起。

  

  患者多为湿热体质,近日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或由肝郁七情诱发。先兆证多呈湿热证型,即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口渴烦躁、胸闷便秘、溲短尿黄等症。如见右胁闷痛、恶心厌油、尿黄,食油腻后大便黄白,为有胆道疾患的信号。尤其有胆石症的潜在,更应谨防波及胰腺。如饱餐后出现左上腹剧痛,并放射至肩部,伴恶心呕吐,腹部压痛、膨胀,常为急性胰腺炎的征兆。现代医学用血、尿淀粉酶的测定即可证实。

  

  急性胰腺炎很容易出现厥脱凶兆,即呈现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冷汗而出、脉细欲绝。此外,急性胰腺炎也易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凶讯,即高热持续不退,腹肌紧张度增加,压痛、反跳痛及疼痛遍及全腹,神志焦虑、甚而模糊。急性胰腺炎本来就是急症,见上述情况更为凶险,应立即抢救。

  

  三、急性腹膜炎先兆

  

  继出现急腹症之后,见全腹痛、高热为本病凶讯,出现神志症状者,更为本病不详信号……

  

  急性腹膜炎是急腹症中较为危重的病证。祖国医学属于肠痈、腹痛、胃脘痛、结胸的范畴。是由于感染、外伤或化学刺激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大多有急腹症病史,诸如阑尾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等。

  

  本病以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见腹痛、庄痛、反跳痛三痛为明显征兆。本病多为毒热实证,极易出现“热深厥深”证,即身大热、四肢厥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腹痛剧烈等,为毒热炽盛、热邪深陷的凶兆。如出现神志昏愦、出血、衄血、皮肤瘀斑为瘀热互结、内陷心营的恶讯,预后不良。相当于现代医学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见面色苍白、皮肤发凉、冷汗湿漉、神志恍惚、脉细数微弱,又为正虚邪陷的险象,相当于西医的中毒性休克,皆应立即抢救。此外,尤应注意的是,腹膜炎出现呃逆,是膈肌受刺激的反映,是病情严重的信号。

  

  四、宫外孕先兆

  

  宫外孕主要指输卵管妊娠,为常见急腹症之一,先兆症为停经史、少腹隐痛或酸坠感以及早孕体征。如出现腹部突然明显疼痛,阴道出血及晕厥,则为宫外孕破裂凶兆。而且面色苍白、喘促心悸、脉细欲绝,又为气随血脱之险象。本病阴道后穹窿穿刺出血、超声波、X线可助诊。

  

  五、卵巢囊肿扭转先兆

  

  为常见急腹症之一,卵巢囊肿因有一个蒂扭转时引起急性腹痛,故有急骤的体位变化史,腹腔可触及包块,无早孕征象(无停经史),疼痛局限于一侧,即为卵巢囊肿征兆,再结合腹部超声波、X线即可诊断。

  

  第六节 急性胁痛先兆

  胆囊或胆道虽位于右胁下,但疼痛常常放射至肩背,因此,注意力不应只局限于右胁下。另外,无论胆囊炎或胆结石,肥胖体质和湿热潜证都有一定的先兆预报价值……

  

  急性胁痛是常见的急腹症,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道感染以及胆绞痛(胆石症、胆道蛔虫)等。

  

  一、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道感染先兆

  

  急性胆囊和胆道感染,属中医急性胁病范畴,多由肝火湿热引起,如《灵枢·五邪》:“病在肝,则两胁中痛”,《东医宝鉴·外形篇三·胁》亦曰:“肝火盛、两胁痛不得伸舒”,《万病回春·胁痛》说:“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

  

  其先兆症多为肝火湿热证型,呈现目赤善怒、口苦喜呕、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濡数。如进食肥腻后,感右胁闷胀及隐隐作痛,常为胆道不畅、胆汁浓度过大的警号,总之,湿热内蕴为胆囊疾患的土壤。胆囊和胆道急性炎症时必有发热恶寒、口苦胁痛、恶心欲呕等征象,且常感腹胀、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少数有黄疸出现。如疼痛剧烈、全身症状严重的要考虑胆囊穿孔凶兆的可能。而面色苍黄、昏厥、四肢厥冷、汗冷湿漉、脉微欲绝、则为厥脱险讯。另外,右上腹呈绞痛状、程度剧烈、黄疸明显、憎寒壮热、胆囊肿大不明显,应警惕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尤其见高热持续、黄疸加重、神志淡漠或恍惚、烦躁不安、唇紫舌瘀、出血衄血,则为瘀毒热结内陷的险讯,病情危笃,相当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二、胆绞痛(胆石症、胆道感染、胆道蛔虫)先兆

  

  胆绞痛包括胆石症、胆道蛔虫及梗阻性胆管炎、梗阻性胆囊炎等疾患,为常见急腹症之一。中医有胆胀、胁痛、黄疸等记载,如《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千金要方》曰:“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曰胆实热也。”(卷第十二·胆腑)《景岳全书·胁痛》亦曰:“内伤肝胆气逆不顺而胁痛。”发作的典型征兆为右上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三大特征。

  

  胆石症先兆

  

  胆石症多发生于肥胖型妇女,且多为痰热质或肝郁型先兆证的潜在,即素见痰多苔腻、舌质偏红、脉弦或滑数、口粘腹胀、大便常秘、尿黄。或常呈右胁时胀痛、情志不舒时加重、食后胃腹饱闷。有上述潜证者如渐感食肥腻后右胁下隐隐作痛,或饱食情志不舒时右胁胀闷者,应警惕胆石症的隐匿。如出现右胁疼痛,甚而寒战高热、黄疸、大便白则为胆石症合并感染的征兆。胆总管结石则以腹痛、寒热及黄疸为典型征象。如出现右胁腹剧痛、呕吐、甚至昏厥、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为厥脱急兆,是胆石嵌顿引起疼痛性休克所致,而症情进一步发展,见面目深黄、神志昏愦、高热不退、四肢厥冷、脉细微无力,又为“热深厥深”毒热内陷险讯,提示胆道梗阻性感染、中毒性休克。再发展下去,出现唇紫喘息、冷汗面白则为亡阳危证,相当于西医的呼吸循环衰竭,为生命濒危的信号。

  

  胆道感染先兆

  

  多见于女性,且多呈肥胖型,并素有湿热质先兆证,如舌质红、苔黄腻、腹胀厌油、尿短溲赤、便干脉数等症,尤其进油腻饮食后,常感右胁隐隐作痛,且大便呈黄白色、恶心、腹胀等,多为慢性胆囊炎的信号。急性发作时呈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右上腹痛并向肩背放射。

  

  严重时出现高热持续、恍惚嗜睡、四肢厥冷、舌质红、苔黄燥、血压下降,为热毒炽盛内陷心营、热深厥深的凶兆,相当于现代医学感染中毒性休克。进一步发展,见昏迷息促、衄血便血、皮肤瘀斑、则为瘀热互结、气血凝滞的险证,相当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见唇紫息微、脉微欲绝、无尿、则为阴阳离绝的危象,相当于西医肝肾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皆应紧急抢救。

  

  由上述可见,胆道急症是十分凶险的,故掌握其先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胆道蛔虫先兆

  

  胆道蛔虫为常见急腹症之一,中医属急性胁痛,多发生于儿童。先兆证为湿热潜证,表现为虫疳征兆,即喜食异物,或香甜食物、面黄肌瘦、唇有白斑、腹时作痛、口吐清涎、苔腻舌质偏红。如《灵枢·厥病》曰:“肠中有虫瘕及蛟蛕……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胆道蛔虫,中医称为蛔厥,如《金匮要略》载曰:“蛔厥……此为脏寒,蛔上入膈”。

  

  发作征兆为剑突下钻顶痛,腹部症状轻微,并有蛔厥征兆:乍寒乍热,手足时厥,口吐清涎,发作时大汗淋漓,辗转不安等症。如出现腹痛由阵发性转为持续加剧,发热、寒战、黄疸、脉数,则为毒热壅盛征象(合并胆道感染信号)。而见高热、神昏、面目深黄、四肢厥冷、脉细欲绝,又为热邪内陷、热深厥深(相当于西医感染中毒性休克)危兆。

  

  第七节 关格(肠梗阻)先兆

  急性肠梗阻先兆为短暂的闪电型先兆,旋即进入典型期。如反而出现不呼不叫,淡漠沉静,呼吸微弱为呼吸循环衰竭的凶讯……

  

  祖国医学的关格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上不能入,下不能出,即呕吐、饮食不进、大便闭、如《医贯·噎膈论》所曰:“关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肠梗阻即属此类。另一类指呕恶尿闭、水肿、癃闭、腰痛等。西医的慢性肾炎、肾衰尿毒症,即属此类。二者,一为外科急症,一为内科急症,病情皆较危重。本节关格急症即指前者,包括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等,属中医关格、结胸、肠结等范畴。如《杂病广要·关格》曰:“关格为三焦隔塞之病”《医学入门·关格证治》曰:“关乃阳不下……格乃阴不上,……上下不通三焦撩乱……阴阳不能相荣,故既关且格”,“关格,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大承气汤下之”。

  

  急性肠梗阻多由肠套叠、肠扭转等引起,主要征兆为突然发作痉挛性腹痛、腹胀、呕吐(高位梗阻尤剧)大便闭、停止排气,如不全性梗阻,可有少量血便。

  

  肠扭转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常有饱餐后行重力史,除出现上述腹痛、胀、呕、闭四大征兆外,小肠扭转多作胸膝卧位,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老年人。特点为疼痛多在左下腹,吐粪,呈马蹄样肠型,腹部皆可见明显肠型。

  

  肠套叠以小儿多见,尤其2岁以内小儿最为多见,除腹痛、胀、闭、呕四大症外,并以便血、腹内包块为其特征,小肠梗阻则为阶梯样肠型。

  

  肠梗阻严重时易出现昏沉嗜睡、反应迟钝、呼吸微弱或呈叹息样呼吸,唇绀面白、脉微欲绝,为气血耗尽、阴阳离绝之危象。西医认为主要是因为脱水、酸中毒、循环血量减少,腹式呼吸受限,加重了呼吸循环的负荷,导致呼吸循环衰竭之故,出现这样的危象,提示生命危在旦夕,应组织抢救。

  

  第八节 急淋(泌尿系结石)先兆

  泌尿系结石的征兆大多较为典型,故近期先兆不难发现。而湿热潜证则往往对本病远期预报更具有实践意义……

  

  急淋先兆亦为急腹症常见症之一,主要包括肾石症、膀胱结石及输尿管结石发生绞痛等症。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急淋多由湿热蕴结而成,如《圣济总录·诸淋门》引:“论曰卒淋者,缘下焦有热,传入膀胱,其候卒然少腹急痛,小便淋数涩痛,故谓之卒淋”。患者表现为湿热质先兆证,即见口干舌质偏红、苔黄腻、尿短黄、大便干、脉濡数等症,如腰常有隐隐钝痛,尤其在后半夜睡醒前或憋尿时疼痛,偶有砂粒尿史,常为肾石症潜在的警号。如结石移动嵌顿时,可引起腰腹剧痛并常向输尿管方向及大腿内侧放射,可见冷汗出、辗转不安,甚至血尿,尿路梗阻时可致尿闭。(超声波、X线是确诊结石的最有效办法)。

  

  本病疼剧时,4060%有血尿,结石嵌顿可导致剧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血压下降等厥脱凶兆,即所谓疼痛性休克。如见高热寒战、尿痛、脓尿,为尿路梗阻合并感染的征象。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尿闭、浮肿、头痛、恶心、嗜睡、厌食,则为内科关格危象,相当于西医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膀胱结石隐匿患者,平素尿黄短,偶有尿流中断及跳动后复尿史,以及尿砂历史,为膀胱结石信号。结石嵌顿时发生小腹绞痛,排尿困难(尿流变细,或突然中断)血尿,X线可迅速确诊,危重时可出现癃闭急象,西医称为急性尿潴留。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尿中毒等危象。

  

  第九节 急腹症阻截治疗

  急腹症病情都比较紧急,无论诊断和治疗都必须迅速和准确,否则一旦失去手术最佳时机,则易使病情恶化,出现生命危险。因此许多情况下需要当机立断施行手术以救生机。

  

  急腹症的非手术适应症情况,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应用得当,可发挥阻截作用。但必须在配合西医、作好手术准备的情况下试用中医治疗,以防意外。

  

  急性阑尾炎阻截治则为清热解毒,导滞化瘀。方用《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生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蒲公英、紫花地丁、银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红藤。痛甚可选用乳香、没药、赤芍。

  

  急性肠梗阻阻截治则为顺气通腑,方用大承气汤加味: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气滞加莱菔子;肠腔内积液多可酌加甘遂。

  

  胆绞痛主要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及胆道蛔虫症。其中,急性胆囊炎的阻截治则为舒肝利胆、清热解毒,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白芍、大黄、枳实、半夏、龙胆草、蒲公英、金钱草、虎杖。便秘加芒硝;痛甚酌选郁金、川楝子或乌药、香附。毒热甚可用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皮。胆石症的阻截治则为疏肝利胆、导滞逐石。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白芍、黄芩、大黄、枳实、酌加郁金、厚朴、金钱草、海金砂。便秘加芒硝,气滞加木香、川楝子,并应配合西医、针灸,采用总攻战术驱石,平日可服溶石汤金、鸡内金。胆道蛔虫症的阻截治则为疏肝利胆、除湿驱蛔,方用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加苦楝根皮、乌梅、雷丸、槟榔片,并酌加芒硝、大黄,气滞胀痛加川楝、郁金。

  

  急性胰腺炎阻截治则为清热解毒、化瘀通腑,方用小陷胸汤合大柴胡汤化裁:黄连、半夏,瓜蒌、柴胡、白芍、黄芩、大黄,酌加龙胆草、栀子。腑实甚者用大陷胸汤合大柴胡汤:大黄、芒硝、甘遂、柴胡、黄芩、半夏、白芍。热毒重者酌加红藤、银花、地丁、蒲公英。血热妄行用犀角地黄汤。

  

  急性吐血阻截治则为疏肝宁神、清胃止血,方予四逆散加味:柴胡、赤芍、枳壳、乌贼骨、侧柏叶、茜草根、血余炭、生三七末。气虚加人参,胃寒加炮姜,血瘀用花蕊石,热重加山栀、黄芩。

  

  急性腹膜炎阻截治则为属阳明腑结火毒重者宜清火凉膈,通腑泻毒,方予凉膈散: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黄芩、甘草去薄荷,加赤芍、没药。瘀重的用血腑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营热重者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或清瘟败毒饮。

  

  亡阳厥脱或昏迷闭证上述无论急性吐血、剧痛、炎症、穿孔、绞痛……都有可能导致闭厥脱症。其中,属亡阳脱症的,阻截治疗为回阳救脱,方予人参救脱,如伴有肢冷厥证的应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属昏迷闭证的应急予开窍醒神。阳闭应分别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其中,热甚的用紫雪丹凉血开窍,浊毒重者用至宝丹豁痰开窍,神昏重者用安宫牛黄丸芳香开窍;属阴闭的用苏合香丸。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