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四篇 先露症状预兆学(1)

[日期:2012-10-11] 来源:  作者:杨力 [字体: ]

第四篇 先露症状预兆学

第四十章 味预兆

  “味欲”是脏腑偏胜“引味自救”的信号。“味溢”则为多种疾病的先兆,而“真脏味”更是脏机将竭的恶候……

  

第一节 味预兆的理论基础

  味蕴含于食物之内,是水谷之气所化生,任何一种饮食物皆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属于人体味蕾所能感应到的一种信息。饮食入体经过脾胃气化,藏之于胃,滋养脏精,其味能随津液上承于口,变现于外,因此通过五味的表现,可以反映内脏精气的偏盛偏衰状况。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言:“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总分为阴阳两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其性能为辛散、酸收、甘缓、咸软、苦坚。

  

  味为舌的感觉,蕴源于五脏,出之于口,与脏腑密切相关。首先脏腑的精气化源于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亦曰:“地食人以五味……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指出五味能生脏腑之阴,是脏腑阴精的物质基础,故《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虽然都很紧密,其中又与心脾的关系最为重要,《内经》曰:“五味藏之于脾,以养五气”故脾为五味之主,人体对味的喜恶,皆通过脾变现于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脉度》也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故心脾有病最能反映于味。

  

  五味与五脏有着特殊的亲和性,如酸先入肝,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苦先入心,又如《灵枢·五味》曰:“酸走筋、咸走血、苦走骨、甘走肉、辛走气”此外,五味对脏腑功能有着调节能力,从而保证了五脏精气的平衡。由此说明,五味对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五脏有着滋养和协调意义,共同维持着五脏精气的动态平衡。然而脏腑对五味的选择性又取决于脏腑功能状态的正常与否,一旦脏腑病变,对五味的取舍能力减弱,就会导致脏腑阴阳偏盛而致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伤形……气伤于味”。说明味是形的物质基础,是气化的源泉,味通过气而生形,同样气、形也将伤于味,偏味可以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引起脏气偏亢而致病。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另外,味的偏胜不仅本脏受到影响,而且也间接地影响到所克之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的:“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尤其强调的是长期过食某一气味,日久将会引起脏气偏胜而产生疾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谈到的:“久而增气,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即言某一种饮食气味长期偏嗜后,使脏气亢盛,破坏了五脏之间的相对平衡而致病,同样,脏气本身病变,对五味的需要量必然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五脏苦欲”。所谓“苦欲”即是脏腑对气味的喜嗜与忌恶,这是五脏力图借助于五味以补偏救弊的“引味自救”现象。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体现了五味对脏腑的作用。《灵枢·九针论篇》还记载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是要认识到五味的两面性,既看到对五脏有利的一面,也应看到有害的一方,从而注意到任何一种气味,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有的情况下,即使正常的食味,也可诱发疾病。如《素问·热论篇》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说明由于脏气与性味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从而导致五脏病变。

  

  由此可见,五味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有着重要影响,故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味,通过味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味先兆对脏腑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第二节 味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味,对反映脏腑的疾病是很有实践意义的,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所说:“口者,脾之窍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赤水玄珠·卷三·口门》说:“故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也”。以下从味溢和味欲两个方面的预报意义分析如下:

  

  一、味溢的预报意义

  

  “味溢”为口中有特别的味道,对五脏疾病有一定的预报意义。正常人口中不应有五味存在,只有当脏腑异常时才会表现出来。如胆病口苦,肾病口咸,脾病口甜,此为脏腑精气的外泄,可因脏气的偏盛而上溢,也能因脏虚不摄而致精气外漏,故通过气味的异常出现,可以帮助确定疾病的定性与定位。如出现口甜恶甘可知是脾为湿困,口苦则是心火过盛可能会发生口疮或移热小肠等疾患。

  

  另外,根据“味溢”还可帮助推断疾病的定性问题,如口内出现酸、咸味,病多在阴,苦甘辛味则病属阳。而且,“味溢”对推断疾病的轻重、进退也有一定的启示,如心病出现咸味是水来克火,主病进为逆,肺病出现咸味是金生水,主病轻等。味溢主要包括口苦、口甜、口咸、口酸或口腥等。

  

  1.口苦又称“胆瘅”,如《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口苦的出现标志着肝胆经内有郁热,胆热上蒸,胆气上溢或肝移热于胆的病理,如《灵枢·四时气篇》曰:“胆液泄,则口苦”,《素向·痿论》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又如《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肝移热于胆,亦口苦。”等皆足以说明之。此外,口苦在《伤寒论》中还被作为少阳病的预兆,如《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即是。其他,口苦亦为心火重的征兆,如《内经》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素向·阴阳应象大论》)。

  

  2.口甜又称脾瘅,如《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病源于脾胃,为脾胃湿热,热蒸上溢的外兆。少数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而为口干者,则又多见于老年阴虚者。

  

  3.口咸口咸多为肾病的预报。口咸责之于肾,咸为肾之液,口咸为肾液上溢,其产生机制多为肾阳虚不摄,肾液上泛,或肾阴虚,虚火逼肾液上溢而致。

  

  4.口酸酸为肝味,口酸为肝液上溢之候,多为肝热上蒸所致。此外,土虚木乘亦可作酸,故口酸常为肝热的预兆。

  

  5.口腥口腥常为肺热的征兆。此外,口腥亦为肾虚阳气不足之象,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常出现特殊的口腥臭味。

  

  其他,口淡为脾虚之征,口臭为胃热之兆,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如《医宗金鉴·卷四十三·口舌论治》说:“口淡脾和臭胃热,五味内溢五热淫”。

  

  〔验案〕:王××,男,51岁,宁波市物资局。1984419日初诊,口中甜酸咸苦辣味,从金津、玉液二穴渗出,首如蒙,夜寐早醒,口腻,苔白,脉濡,此脾胃湿热使然也。拟从脾瘅治,兼清胆胃之火。处方:省头草9克,川连3克,淡吴萸2克,升麻5克,生石膏15克,龙胆草3克,三十剂。此证口中五味同时渗出,陆师诊为脾胃湿蕴生热。胆火横溢,以兰草化湿浊,胆草清胆火,石斛、石膏清胃热,川连清心火,少佐吴萸之辛温开郁散结,下气降逆,蔻仁化胃湿,苍术,茯苓醒脾湿,升麻升胃中清气,全身有降有升,有温有清有化,故经治而愈。

  

  二、味欲的预报意义

  

  正常,味欲是调和的,不应有过分的偏嗜和殊恶,如出现对某种味的特殊需求或忌恶,则意味着相应的脏腑精气失调,故力图借助于五味来恢复协调。因此,根据五脏对五味的“苦”、“欲”情况,可预知脏腑精气的所偏和不足。如突然酷嗜酸味,是肝之不足,突然需求苦味为心之不足,而突然恶甘为脾之功能失常(脾为湿困)。《内经》对五味苦欲的预报意义早已有了精辟的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此外,味欲和味溢现象,不仅在推断病性和定位上有特殊价值,而且在预报吉凶上也有独特意义。如久榻病人长期口淡无味,如渐思甘,是脾气来复之征兆,但临床上,笔者注意到危笃病人突然酷思某味是脏机将竭的“真脏味”溢现,是一种回光反照征象,不可误认为脾气来复,应引起重视。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食欲为人生三大本能欲望之一。食欲何只仅预兆脾胃,食欲的正常与否是脏腑功能状况的反映。欲食与厌食更是基础生命功能正常与否的一块试金石,尤其为某些代谢性疾病的前兆……

  

第一节 食欲预兆的理论基础

  食欲、睡欲和性欲为人生三大生理本能欲望,三者的正常与否反映着人体基础生命功能的正常和平衡,三者中只要有一方面缺乏和过分都会导致基础生命紊乱,最终导致整个生命功能的失调而变生诸病。因此,调整好食欲、睡欲和性欲,是维持正常生理、延年益寿的起码措施。

  

  食欲是脾胃功能好坏的重要标志,如《难经·三十七难》说:“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只有脾胃功能正常,食欲才好,此外,食欲的正常与否与五脏都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肾司气化,只有肝的疏泄调达正常,心肺气血畅通,肾的温煦正常,水谷才能正常腐熟,也才能有好的食欲。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脏腑功能失常,如肝郁脾滞,或心肺气虚,或肾阳不足,皆可致水谷无以腐熟,津液不能转输,而出现食欲不正常。因此,食欲的正常与否是脏腑功能状况的反映,食欲是基础生命功能正常与否的一面镜子。

  

  第二节 食欲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厌食的预报意义

  

  正常食欲本来是一种享受,当进食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之时,即成为所谓厌食。轻度厌食多为脾胃虚的信号,如《素问·脉解》篇曰:“所闻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多出现于久塌病人或暴病伤元之后。厌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诊价值更大。

  

  此外,顽固性厌食,常为肝郁的征兆之一(多为神经性厌食),七情不畅是其主要因素。也有因食后困顿而厌食者,愈厌食愈困乏,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又称谷劳。尤须警惕的是厌食对癥积病人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如厌食往往是胃癌的早期信号,尤其是40岁以上如有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厌食,应考虑胃癌的可能性及消化系统的其他肿瘤,如胰腺癌的潜在。至于恶性肿瘤后期出现的恶液质引起的中毒性厌食则更为凶兆。

  

  另外,感受温热之邪后期,出现厌食为热毒伤劫胃阴的信号,多由于急性传染病“毒素”破坏了消化液之故。《金匮要略》论述的热病后期,由于情志不遂而成的百合病,即以不欲闻食臭为特征之一。慢性病由于脾肾阳衰,清浊升降紊乱、清浊相干而致浊阴不降,浊毒犯胃也常以厌食为先兆,如慢性肾炎出现关格(尿毒症)恶心厌食即是尿中毒的重要警号。还有,肝病、黄疸、消渴病严重阶段出现的浊毒(如酸中毒、酮中毒等)犯脾,同样也以厌食恶心为信号。

  

  尤应提及,心肺阳衰,宗气无力鼓动、血脉郁滞也可成为脾胃呆滞而出现厌食,常见于慢性心衰,肺气肿,或其他心脏病导致的失代偿期。

  

  其他,肾阳虚惫、命门火衰,火不暖土导致的厌食,则属于脏竭厌食,更为不良预兆,常为内分泌疾患的信号。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或垂体功能不全等症皆是。

  

  二、食欲亢进的预报意义

  

  大抵厌食多虚,善食多火,故食欲亢进常为胃中有火的信号。如《灵枢·五邪》曰:“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类证治裁·卷三·脾胃》说:“善食而瘦,多胃火”。

  

  此外,食欲亢进亦是蓄血的信号,如《伤寒论》阳明病,阳明蓄血、善食,因血滞气郁又感热邪,郁火内炽故易饥。

  

  尤应注意,食欲亢进是诸种内分泌紊乱疾患的前躯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亢进的柯兴氏综合征,脑垂体功能亢进的肢端肥大症等。

  

  其他,食欲亢进还是某些精神性疾病的信号,如癫病常出现不欲食,“不欲闻食香臭”,狂病则善多食,如《灵枢·癫狂》曰:“狂者,多食。”故治疗有“夺其食即已”(即节其饮食,使之气衰)之法。

  

  二、嗜食异物的预报意义

  

  嗜食异物,指嗜食奇特怪物,如蜡烛、煤碳、生米、茶叶、泥土、纸张等。发生在小儿多为疳积的信号,出现在成人则为肝郁情志病的征兆。

  

  小儿喜食异物,多伴有脾气古怪、好哭、面有白斑,眼圈黑,发如甘松,腹大青筋,身体羸瘦。

  

  成人喜食异物,则常有情志不节史,并伴有神志异常,如无故哭笑,或痴呆多疑等神魂不藏之症。乃胃中有郁火、伏火所致。如张景岳说:“凡喜食茶叶、喜食生米者,多因胃有伏火。”(《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此外,有些精神病人也有着喜食异物的前兆。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性欲为人生三大本能欲望之一,性欲非但为性疾患的重要信号,更对诸多全身性疾病具有深远的预兆意义。尤其在内分泌病、肿瘤及精神病方面,常为独特的前兆……

  

第一节 性欲预兆的理论基础

  食欲、睡欲、性欲是人生三大生理本能欲望,正如告子所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

  

  性欲是性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对性医学已经开始了探索,如《易经》八卦已有爱情医学的萌芽。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天下至道谈》,《合阴阳》已有“房中术”的具体描述。古代的“房中”专著如《素女经》、《玉女经》、《玄女经》等,虽已佚失,但仍部分保留于《千金方》、《医心方》及《正统道藏》等书中。历代诸多著作也都有和性医学有关疾病的论述,如阳痿、遗精、早泄等。说明中医学历代对性医学都是极为重视的。

  

  性欲是协调阴阳的重要环节,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内经》早已指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的性欲是和谐夫妻关系,增加生活乐趣的因素,同时也是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部分。性欲往往反映体内激素水平的高低。因此,性欲不仅为内分泌疾病的信号,而且亦是人体寿夭的早期征兆。

  

  中医认为,性欲、生殖、发育与肾、天癸、冲、任、督、带脉休戚相关,肾气充盛者发育正常,生殖旺盛,性欲自然;而肾气衰弱者,发育迟缓,生殖力弱,性欲淡漠。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曾论述了肾、天癸、冲、任与月经、生殖等的关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灵枢·五音五味篇》则对冲任与性征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如曰:“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此外,性功能还与肝至关重要,因为肝主疏泄,肾主蛰藏,肝肾合司精窍的启闭。因此,临床上不泄精与遗精、早泄等,与性密切相关的疾病均与肝密切相关。又肝之合为筋,故宗筋阴器的挺纵受用于肝。因此,性欲及性能力的正常与否与肝肾的关系至为重要。另外,正常的性欲是一种生理本能,是身体健康、脏气充盛的标志,故性欲和五脏的状况都极为相关,性欲反映着脏腑的盛衰,故性欲异常是人体脏腑功能的征兆之一,在临床上对内脏疾患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第二节 性欲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性欲低下的临床预报意义

  

  性欲低下是肾阳虚衰、命火不足的早期症状。其特点为常伴有阳痿、早泄、滑精、阴冷、性高潮迟缓或缺乏,性生活后体力恢复较慢等症状,且性事后常感头晕、乏力,并常持续数日。患者因而对性生活形成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心理循环,使性欲日趋低下。临床上多见于虚劳、水肿(包括慢性肾炎、尤为慢性肾衰)等病人。

  

  现代医学的腺脑垂体功能不足(西蒙氏病、侏儒症、席汉氏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阿狄森氏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克汀病、呆小病等)皆可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性腺水平低下而造成性欲减退,而且上述疾病阳痿的发生率几乎高达80%以上。

  

  性欲低下不仅是激素水平偏低的信号,而且还是激素水平偏高的反映。如阳痿、性欲低下同样出现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柯兴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肢端肥大症,与激素水平偏低引起的性欲低下不同点在于,激素水平偏高者,大多继发于性欲亢进之后。

  

  消渴病(如糖尿病),阳痿,性欲减退,尤其性高潮丧失是糖尿病的较早信号。在糖尿病患者中,阳痿的发生率占1/2以上。现代医学认为产生机制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引起,有的认为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累及阴茎海绵体的血管网所致,属器质性病变,因此糖尿病导致的阳痿颇为顽固,如到代谢负性平衡时,阳痿的严重程度则更趋于加重。有1%左右的糖尿病人有逆向射精的情况,即性高潮时,精液向后射入膀胱,产生机制是糖尿病波及膀胱颈部神经,致射精时膀胱内括约肌关闭失灵,而致精液逆流。女性糖尿病患者,性高潮丧失是其主要征兆,足见出现顽固性阳痿,性欲减退应警惕糖尿病的潜在。

  

  此外,性欲减退还往往是郁证,尤其是肝郁的征兆之一,肝主疏泄,肝郁除可导致阳痿之外,还常出现不射精等症状。有些情况,由于社会心理因素或精神因素,可导致性厌恶。抑郁性精神病也常出现性功能低下。

  

  人到40岁以后,阴气自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故性欲稍减,是自然规律。更年期则由于激素水平的紊乱,此时性激素水平处于衰落前的波动,可表现出忽高忽低,因此性欲亦随之而呈现亢进和低下的波动。但于更年后期时,大都有降低趋势,如性欲过早的衰减者,是早衰的预兆之一。而心血管疾患,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的性欲减退,除生理负荷不能承受外,则主要与心理负担有关。

  

  二、性欲亢进的预报意义

  

  性欲亢进,为肝肾有火的信号,总不出肝家实火及肾家虚火二端,非为阴虚不能制阳、相火妄动的预兆,即为肝经实火搔扰的征象。前者必伴形瘦潮热舌红脉细,后者常兼面赤口苦舌黄脉弦,二者皆常有阳强不倒及遗精频频的共发症状。

  

  总之,性欲亢进多为人体虚性亢奋的征兆,正常,盛年男子每周自发性欲只应23次,40岁以后,阴气自半,每周性兴奋只应12次,如超过2次即有虚性亢奋的可能,多提示肾阴虚,相火过旺,火扰精室。此外,劳神太过,心阴暗耗,君火不能镇相火,也能导致性欲亢奋。如脑力过度,睡眠欠佳,日久心烦难眠,欲火频起,性欲亢奋,以致失精加失眠使虚火更炽,形成脑—肾髓神互耗恶性循环,因此须注意性欲过亢常为脑力劳动超负荷的信号,而非心感情动之作。

  

  〔例案〕一男性中年工程师来诊,因近半年来赶绘工图而日夜伏案,睡眠欠缺。渐觉心烦心惹,欲火难压,房事频繁。后因感头痛头晕,腰酸失眠,精神痿糜不振而就诊。吾细察脉象尺脉动数,知是肾虚有火,遂予孔圣枕中丸合三才封髓丹,安神育阴潜降虚火。方用:龟板15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益智仁10克,天冬15克,生地15克,党参10克,砂仁6克,黄柏10克。此方共服12剂,追访睡眠大安,欲火已平,房事转归正常,工作效率提高,精神饱满。

  

  此外,还须提及,老年人性欲突然亢进是不祥之兆,如《千金方》记载一七十老叟,突然思欲,强与家妪昼寝,老妇勉而为之,后四旬病发而亡。

  

  现代医学认为性欲亢进常为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腺脑垂体增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氏综合征)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早期症状,由于激素水平的偏高,因此,性欲亢进常为这类疾病的早期信号。此外,性欲亢进对肿瘤的预报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生殖器官肿瘤更具有一定价值,如卵巢、输卵管肿瘤、乳腺肿瘤、子宫肌瘤,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升高,无论良、恶皆可很早出现性欲增强。男性前列腺肿瘤、睾丸肿瘤、由于雄激素水平的过高,也导致性欲亢进。此外,肺癌、胰腺癌等,可以因分泌异位的促肾上腺激素,而使激素水平升高,导致性欲增强。其他,原发性肝癌则常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可导致女性化而性欲减退。

  

  三、性欲对内分泌疾病的预报意义

  

  性欲异常是内分泌疾病的重要征兆,具有独特的预报意义。由于内分泌疾患每可导致性激素水平紊乱,过高或低下而致性欲失常。主要原因是性腺功能发生紊乱所致。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人体内分泌腺主要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内分泌腺通过激素调节机体,包括对新陈代谢的调节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从而具有对生长、发育的控制和增强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有害刺激的抗御性等。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内分泌腺即通过分泌激素的变化来调整机体,使之应激。脑垂体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腺体,除分泌生长激素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之外,还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性腺素以及生乳素等,并通过负反馈调节使内分泌腺的调节保持在适度水平上。而脑垂体又受丘脑下部的管辖,通过丘脑下部——腺脑垂体系统调节靶腺系统的激素,靶腺系统又通过负反馈作用,控制脑垂体系统的功能,从而维持内分泌系统的协调。此外,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亦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性欲失常主要由于性腺功能紊乱所导致,与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或减少密切关联,而影响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内分泌,除性腺本身外,还与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前列腺等密切相关。这些内分泌的失常,可使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或减少,从而使性欲发生亢进或减弱。因此性欲的变化是对上述内分泌疾病的重要预报,往往是许多内分泌疾病的早期信号。

  

  此外,由于内分泌的关系,性欲亢进和减退,甚至异常,是精神性疾病的常见信号之一。如精神分裂症(尤为抑郁型),感染中毒性精神病、神经症、变态人格,都常出现性欲减退、癔病,甚至出现性厌恶或性恐惧。而性欲增强则见于轻躁狂症,精神分裂症,青春型者性欲常呈高度亢进,所谓“花癫”即属此病。此外,变态人格,还常出现性意向倒错,如同性恋、自体淫(手淫)、窥阴欲、露阴欲、恋物淫、异性服淫、施疟淫及被施疟淫等。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睡欲为人生三大本能欲望之三,人的一生中,竟被睡眠占去了1/3,这是十分惊人的比重,足见睡眠异常对疾病的预兆价值。失眠不但为劳心太过的警号,更是五神脏失调的外兆……

  

  第一节 睡眠预兆的理论基础

  睡欲是人生的三大生理欲望之一,睡眠是人体的休整过程,《内经》一直极为重视,关于寐寤生理机制在《内经》中有着丰富的论述。首先,《内经》强调了寐寤生理与机体阴阳盛衰有着直接关系。如《灵枢·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大惑》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均清楚地表明,阳气盛方能寤,阴气旺始可寐,明确指出了寐寤与阴阳盛衰的密切关系。

  

  其次,《内经》着重论述了寐寤生理与经气相交的关系,经气相交和逆顺在寐寤中具有独特的生理意义。尤其是蹻脉和三阳经脉,更为相关。其中,阴蹻、阳蹻、皆与脑有一定联系,阴蹻脉起于足止于目,主目的闭合,与睡眠有直接关系,阳蹻脉则上行于目、风池,跟脑有关联,主目之开,二者对睡眠均有一定影响。如《灵枢·寒热病》说:“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表明阴阳蹻的交会对睡眠有一定意义。然而,影响蹻脉交会的又主要是卫气。正常人的卫气从足少阴肾经经过阴蹻脉进入目内眦,如卫气循行异常则致蹻脉经气偏盛不能正常相交,从而影响到寤寐。正如《灵枢·大惑》所说:“卫气……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故目不瞑矣。……卫气……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故目闭也。”足见寐寤生理与理气的逆顺,尤其与卫气的循行是否循常意义最大。

  

  此外,阴阳水火交泰对寐寤也有一定影响,《灵枢·营卫生会》篇曰:“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强调子午阴阳交泰对寐寤的影响,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心肾相交。主要指心肾水火交泰,如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致心阳独亢就会导致失眠,或肾阳衰微致肾水无力温升也可引起水火不交而难寐。因此,心肾水火相交对寐寤生理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睡眠生理与阴阳的盛衰、经气及水火阴阳的交会密切相关。其中,尤以卫气的循行为关键,卫气循行的正常与否,不但关系着阴阳的盛衰,而且影响着蹻脉的交会,是维持寐寤生理的重要环节。睡眠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睡眠是反映人体生命基本功能状况的又一面镜子。

  

  睡欲包括嗜眠及厌眠两种情况,是疾病预报最常见的先兆证。关于睡欲障碍,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一种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是睡眠节律和睡眠时间的障碍,主要机制为大脑皮层兴奋及抑制过程的失调。目前一般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的一个主动的神经过程,但又不是由特定的神经结构所引起的。近年来则发现睡眠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结构及递质的作用密切相关。如目前有学者实验研究证明,低位脑干与睡眠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它能对抗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是调节睡眠的中枢神经结构,证实了睡眠与某些中枢神经结构密切相关。其次,学者们还发现最为重要的是脑内一些单胺类(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能调节睡眠,此二者似乎是一对主要矛盾。在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不变或增高的情况下,降低5—羟色胺含量即可产生失眠,而在脑内5—羟色胺含量正常或增高的情况下,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则可引起多眠,说明睡眠与中枢递质有关。此外,学者们还注意到蓝斑尾部和中缝核尾部都是产生去同步睡眠所必不可少的,它们二者在功能上是相互协同的,而蓝斑头端(维持觉醒)和中缝核头部(引起慢波睡眠),在功能上则是相互拮抗的。说明睡眠的生理奥秘正不断被揭示。睡眠共有两种状态,一为慢波睡眠,特点是脑电图与觉醒对比较慢而同步,故称慢波睡眠或同步睡眠,不出现快速的眼球转动。二为去同步睡眠,是一种去同步的低电压脑电波,故称为去同步化睡眠,出现快速的眼球转动。上述两种睡眠快速交替,开始慢波90分→去同步睡眠2030分→慢波,交替35次,梦发生在去同步睡眠之时。人在一生过程中,总睡眠时间逐步减少,而去同步睡眠也从总睡眠持续时间中大大缩短。

  

  人的一生中,睡眠时间竟占去了1/3,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比重,充分证实了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意义,以及睡眠对疾病的预报价值。

  

  第二节 睡眠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失眠预兆的预报意义

  

  失眠是极其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报意义。

  

  《内经》对失眠机制的看法,则认为失眠与阴阳失调、经气不接、水火不交接密切相关。主要机制在于阴阳的偏盛偏衰导致阴阳不交,其中,不得寐尤以阳气亢盛,阳不交阴为主要,正如《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瞋目”,即是说明失眠与阳气过盛的关系。至于阴虚,尤其是营虚对睡眠的影响最大,因血由营构成,营亏血虚则心神失养致神不守舍,且营与脑髓的形成相关,所以营虚在睡眠中有一定意义。《灵枢·营卫生会》篇强调说:“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张景岳亦颇为重视,如他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警惕,或为恐畏,或者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寤而为神魂不安等证”。临床上,营血亏脑力不足而失眠者屡见不鲜,往往与化源不足心脾两亏有关,然皆属于营不足之范畴,以上说明营气在失眠病理中的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卫气的循行与阻阳偏胜有很大关系,从而对寐寤产生着影响。如《灵枢·大惑》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张景岳也说:“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盛,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寐寤也失常矣。”(《类经·八十三·不卧多卧》)皆说明卫气循行失常与阴阳盛衰的关系,影响卫气循行的因素大约有以下几种:

  

  气血盛衰因素由于气血的盛衰而形成肌肉的枯滑,气道的通涩以致影响到卫气的循行,导致睡眠障碍。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寐。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寐”即是此意。

  

  厥气客入因素由于厥气客入,导致阴阳气不通,干扰卫气的循行所致。如《灵枢·邪客》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说明外邪对卫气循行的影响。

  

  痰湿阻遏因素由于痰湿阻遏致气机不利造成卫气之行迟滞,久留于阴故多寐。如《灵枢·大惑》说:“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即是。

  

  以上足见,无论何种因素影响卫气之循行,皆易导致睡眠发生障碍。此外,经气的调顺对睡眠的影响也很大,如经气乖逆,气机不调,尤其是三阳经气逆乱皆易干扰睡眠。正如《素问·逆调论》所言:“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正指出了经气逆乱对睡眠的影响。

  

  此外,不得寐与胆也很有关,因胆虚则善惊易恐,使神魂不安而不寐,且胆主决断,胆虚则决断失职故神魂不定而难眠,又因痰延沃胆,或者由于胆气不降导致胃不和降皆可影响睡眠,所以胆与睡眠是有直接关系的。现代医学认为失眠包括起始失眠、间断失眠及终点失眠三种,起始失眠多病在青年,由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致大脑兴奋抑制失调所致;间断失眠以中年多见,常因肠胃不良引起;终点失眠则老者为多,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良为主要原因。

  

  (一)失眠对脏虚的预报意义

  

  失眠最常为劳心太过的信号,但失眠的产生机制并不只与心脑有关。失眠一症非虚即热。如伴虚烦、梦多、健忘为心肾不交之征,而伴面无精光、心悸舌红又为心营亏损之兆。若兼面黄食少,心悸健忘又为心脾两亏之象。如伴恶梦善惊,恐怯胆小又为胆气虚怯之标志。其中,尤对心肾不交病证有特殊的预报意义。正常,心肾水升火降,坎离既济,睡眠才能正常。如心肾水火不能正常升降交济,则易出现失眠。临床上,不寐、心烦、多梦、健忘为心肾不交的四大症状,不寐如伴有其余三症者,常为心肾不交的重要征兆。如《辨证录》说: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此心肾不交也,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张景岳亦强调曰:“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皋日》),不寐在心肾不交四大症中多为最早报标症,且易和心烦、多梦、健忘形成恶性发展,这些皆说明了失眠在心肾不交病证中具有重要预报意义。

  

  (二)失眠对内热的预报意义

  

  失眠为体内有火的一个外露标志,无论是郁火、痰火、或实火,失眠一症皆为主要征兆,如伴口苦胁胀、脉弦易怒为肝经郁火之象;若兼心悸舌红,口疮尿赤,又为心经实火之讯;而胸膈烦闷,嘈囃舌红则是余热内扰胸膈之兆。尤应注意,失眠常为痰热内蕴,干扰魂魄的预兆,其特点为胸闷心烦、泛恶痰粘、苔黄腻、脉滑数。如沈金鳌说:“痰多之人,多不寐”(《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

  

  二、多寐预兆的预报意义

  

  多寐也属于睡眠病理的一种类型,《内经》认为与热邪及脏虚的关系较大。如《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多卧身热”温病中热入营分多有烦扰不寐。《伤寒论》第6条说:“风温为病……多眠睡”,268条说:“三阳合病……但欲眠睡”等表明多寐病理机制多因热邪干扰致魂魄离舍之故。至于脏虚,则每由阳气虚,阴精不足所致。如《灵枢·大惑》说:“其气不清则欲寐,故多卧矣”,《灵枢·海论》也曰:“髓海不足则懈怠安卧”,《灵枢·天年》还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总的说来,嗜眠症的根本原因在于阳气虚、阴气盛,这是因为阳的特性主动,阴的特性主静之故,故阴盛多寐。此外,痰浊湿胜也是引起多寐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外湿,或脾虚湿盛以及肥人湿重者,皆易造成多卧。以上说明多寐与感受热邪,湿邪及阳虚阴盛的关系最大。

  

  总之,多寐为嗜睡的前奏,大抵不出虚实两类。其中,痰热内扰和胆热好眠或湿邪干扰为实,阳虚阴盛多寐为虚。如《医学传心录》说:“脾胃倦则忽惰嗜卧。”其特征为:多寐兼胸闷痰多,苔黄腻脉滑为痰热内扰之征,而伴胸满胁胀,口苦欲呕又为胆热之兆,苦俱见困倦头重,脘闷口粘,食少足浮又为湿困脾阳之象,以上皆为实证。

  

  虚证中,嗜卧伴神惫畏寒,肢冷苔白,少气善欠,腰冷脉沉为阳虚多寐,而兼头昏心悸,耳聋目花,迟顿善忘,又为脏精不足的预兆,大抵清晨即欲眠多为阳虚,午后多眠为阴虚。此外,嗜睡还为体内有瘀的预兆,如内有瘀血,尤其痰瘀合邪则更为严重,临床上,脑血管硬化和大脑外伤后遗症,皆有嗜睡多眠征兆。

  

  近年来,国内外都注意到嗜睡可为持续性睡眠,少则数日,多则数年,呼之可醒,食后又睡,有学者认为系一种病毒作祟,国内有用活血化瘀而治愈者。

  

  〔验案〕董××,男,47岁,解放军干部。患者素体健康。1974年以来,嗜睡反复发作,病时睡眠不醒,呼之即应,应后复睡一日三餐也需他人喂食流汁,连续睡眠57日不等,经多次住院检查,确诊为“发作性嗜睡症”19768月发病时,试以“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方宗桃红四物汤加味。

  

  桃仁9克,红花45克,生地12克,赤芍9克,川芎9克,当归9克,姜半夏9

  

  上方服三剂后,嗜睡症基本解除,又复二剂,随访二年至今未复发。

  

  〔验案〕施××,男,21岁。

  

  初诊:1978318日,神倦嗜睡10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天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先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查血压1467/1067kPa110/80毫米汞柱),脉象小缓,舌质胖,苔薄。《伤寒论》少阴病有“但欲寐”一候,从心阳不振论治,拟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帖。

  

  二诊:323日,这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帖,显效。

  

  需要提及,嗜睡常为许多疾病的凶兆,如嗜睡常出现在肾阳不振,阴霾弥漫的情况下,为命火式微的凶兆。又嗜睡常为脑部疾患的恶讯,如脑瘤、脑炎、脑积水等。此外,嗜睡还常为中毒的警报。倦睡可为消渴病酮中毒的最早信号,亦为慢性肾炎、关格病(尿中毒等)的警号,且还是肝昏迷的前奏。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嗅觉异常是许多内脏疾病的信号,尤其常为某些精神病和心脑疾患的前兆。人体的气息不是关闭的,臭气是一种物质信息,臭气可出现于人体的各种分泌液及排泄液之中,和内分泌更有着特殊的微妙关系。难怪臭气既有法医学的独特价值,更具有对诸种疾病报信的使命……

  

第一节 嗅预兆的理论基础

  嗅,指嗅觉,嗅觉为鼻的功能,鼻为肺窍,肺功能正常才能维持正常的嗅觉。如《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肺的病变可反映于鼻,嗅觉为鼻的功能之一。故通过嗅觉的异常能预知肺的病变。

  

  此外,大肠手阳明之咏,……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小肠手太阳之脉……别颊上?抵鼻。奇经八脉中的督脉等,皆与鼻有密切联系,说明鼻的嗅觉和脏腑经络密切相关,能反映内脏的疾患。

  

  《内经》把五嗅和五脏相配应,即臊、焦、香、腥、腐和肝、心、脾、肺、肾相配应,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藏精于肝……其臭臊;藏精于心……其臭焦;藏精于脾……其臭香;藏精于肺……其臭腥;藏精于肾…其臭腐。”即言五脏有病可通过五臭反映出来。

  

  嗅诊包括嗅觉异常及人体散发出的异常臭气两个内容。人体散发出的异常臭气可从口、鼻、皮肤和下阴二窍等发出,对疾病的早期发现的凶候预报皆有一定意义。

  

  第二节 嗅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异常嗅觉的预报意义

  

  异常嗅觉常能预知内脏的病理,如肝热则鼻闻臊臭,心火熏则鼻闻焦臭,脾实则鼻闻香,肺热则鼻闻腥,肾实则鼻闻腐。《灵枢·胀论》亦曰:“胃胀者……鼻闻焦臭”,《素问·腹中论》说:“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即强调了异常嗅觉对疾病的预报意义。

  

  临床上,异常嗅觉常为某些疾病的前驱症,如癫病、郁证。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和一些精神病等皆常出现失嗅症状和幻嗅症状,这是因为“心藏神”,“心主嗅”的缘故(《难经·42难》:“心主嗅”)。嗅觉虽为鼻窍之用,却主宰于心神,心神异常则必然导致嗅觉障碍,故嗅觉异常亦每为心脑疾患的预兆。

  

  失嗅为疾病的重要先兆症之一,其产生原因为窍闭及内伤两类。前者属实多为外邪壅肺,或血瘀阻窍,或浊毒闭窍的征兆。如《中藏经》曰:“肺风之状……鼻不闻香臭”,《圣济总录·鼻门》亦曰:“心经移热于肺,致肺藏不和,则其窍也无以宣达,故为齆鼻(失嗅)”即是。现代医学鼻咽癌先兆症中,失嗅常为其中之一,性质属于浊毒闭窍。导致失嗅的内伤原因则属虚,为脾肺两虚或气血不足,精微不能上达鼻窍的预报,如久病失嗅,为脏精欲竭的不祥之兆。此外,鼻嗅为宗气所出,(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故临床上,心肺气虚常出现失嗅,即与宗气大虚有关。

  

  二、异常嗅气的预兆价值

  

  人体散发出嗅气常是一些疾病的信号。人体得生气则香,得浊气则腐,得败气则臭,所以依据香气、腐气和臭气可知人体脏精之盛衰。

  

  腐气是人体浊毒之气所化,浊气来之极深,常提示病重,如消渴病人出现烂苹果味,水肿晚期出现尿臭,黄疸后期肝臭,癥瘕出现特殊恶臭气皆为病危之候。其臭气可出现于各种排泄液中,如汗、尿、白带、唾液、精液等。中医历代医家时嗅气预报疾病都极为重视,如《金匮要略》肺痈说:“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即强调了浊唾腥臭为肺痈的预兆。

  

  尸嗅为瘟疫重笃病人的凶讯,多提示脏腑败竭,生机将灭。如《脉经》曰:“人病尸臭,不可近者死。”又如戴天章《瘟疫明辨》所言:“瘟疫气从中蒸达于外,病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且专作尸气”。

  

  任何生物体皆可发散出一定的气息,野生动物尤其明显,人体也不例外。历史载有香妃一事,即人体可以周身散发出强烈香气的典型例子。人体发散出的气息因人而异,这种气息也是一种物质,除法医学、公安侦察破案有极大意义之外,在预兆疾病方面更有着广阔的前景。

  

  人体气息是一种信息,尤其与内分泌激素的关系甚为密切,这是一种可闻而不可见的物质。人体气息含有一定的内分泌激素,可以散发于体外,感染其它人,别的人也会在不自觉中接受这种气息。如笔者观察同住一个宿舍的女学生,月经期本来是各不相同的,几年以后,竟趋于同步了,这有可能是互相感应了气息激素的关系。另外在一些场合下,如男性比较多,则可以壮胆;常和健壮的人在一起,身体会逐渐好起来,而常和散发病气的人在一起,身体会渐感不适。这些和气息激素的感受都可能有一定关系。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人对气息信息就有了认识,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简书《合阴阳》即记载了阴部气息对性欲的影响,如曰:“十已之徵:一已而清凉出,再已而臭如燔骨,三已而澡……”,所谓“再已而臭如燔骨”“三已而澡”,即指性交时发出焦、臊气息,对诱导快感很有作用,即提出了嗅气味与性刺激的关系。动物之间也同样存在着通过散发的气互相吸引,说明气息信息与内分泌激素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其对内分泌疾患的预报意义。

  

  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即人与人之间乃至夫妻之间,有的合得来,有的处不拢,有的互相增补,有的却互为克损,说明人体散发出来的生物气信息,有的可以互相吸收,有的却是互相排斥的。汗液里虽然有一定的激素,但仅此是不足以解释众多的气息现象的。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气息与内体的关系,气息虽出自腠理,实源于内脏,如《灵枢·本藏》说:“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金匮要略》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指出人体真气出入于腠理毛孔。《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说明腠理—三焦—真气之间密切相关,强调了人体的气息不是关闭的,是在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换着的。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音声为诸种疾病的信号,发音异常尤为内分泌疾病的预兆。更应注意,音声异常可为脏精欲绝的恶兆,琴将坏时,其声亦败,脏腑将绝时,其声必碎……

  

第一节 音声预兆的理论基础

  音声的变化是重要信息之一,一台机器有否毛病,靠声音便可识别,同样,人体的疾病也同样可以根据音声的变化进行预测。

  

  我国早在公元前殷商时期对音声致病即有所认识,如殷虚甲骨文即有“疾音、疾耳、疾言”的记载。公元前二世纪《灵枢·忧恚无言》篇即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阐述了人体发音的结构及机制。

  

  声间发自于喉、喉为肺窍,乃肺所司,气是声源的动力,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肾之气出于喉,运于齿、舌唇,始能发音,所谓肺为声音之主,肾为声音之根。此外,肺为宗气之源,“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灵枢·邪客》),故宗气的充足是音声发源的重要条件。此外,脾胃又为中气之所出,中气上荣,语音始能发声。肝主疏泄,对声门的启闭有一定的作用。心主血脉,气血运行通畅,声室得营血的濡养才能发音,因此五脏与声音都有密切关系,五脏精气的充盛是声音正常的根本。

  

  《内经》重视声音和内脏的作用,提出五声和五脏相应,如把歌哭呼笑呻(宫商角徵羽)与脾肺肝心肾相对应,五音的特点为木声长而高,水声沉而低,土声浊而重,火声高而尖,金声响而强,每一种音都象征了五脏的一定特性。

  

  此外,经络方面和喉有直接联系的有:手太阴肺经循于喉(“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心经“上挟咽”,足少阴肾经“循喉咙”,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即肺、肾、心、肝其经气直接贯候。另外,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之循行近于喉。奇经八脉中,任脉贯喉(“至咽喉”),冲脉出于颃颡”,冲脉、任脉“会于咽喉”。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以上说明喉咙与人体脏腑经络都有密切关系,脏腑经络疾患可反映于喉咙,因此喉咙音声是预报疾病的一个重要哨所。

  

  第二节 音声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音声异常的预报意义

  

  音声的高低、长短、快慢对脏腑的虚实状况皆有重要的预报意义,大抵声宏则脏实,声怯则脏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指出言微而终日重复言语的为气夺,尤其为肾虚气夺的标志,因肾为声音之根,肾虚气不能上摄,故言微而重复。此外,声音尤能反映宗气的状祝,宗气为心肺之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与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密切相关,宗气虚则言语低微而难以接续。如临床上,胸痹(如现代医学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即常以言语低微,难以接续为发病先兆,故前贤“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甚是。

  

  声音对实证的诊断《内经》也早已有记载,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总之,脏腑久病声音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脾病声慢,肾病声沉,肺病声促,心病声高,肺病声郁,故音声的改变可以反映脏腑的状况。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形脉证》说:“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间病,语声瞅瞅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内经》曰:“胆病者,善太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皆可说明。

  

  二、音声的凶兆意义

  

  音声的异常对疾病的凶危预兆很有价值。

  

  (一)声音嘶哑凶兆

  

  久病声音斯哑是不祥之兆,琴将坏时,其声必嘶败,脏腑将败时,其声必破碎。如扁鹊曰:“病人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可见久病声音逐渐斯哑者,预后多不良。现代医学认为声音嘶哑是喉癌的早期信号,40岁以上,中、老年人如出现两周以上顽固性声音嘶哑者尤应当心喉癌的隐伏。据报道,日本肿瘤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用一种专门的电子仪器,通过对患者的声音进行分析来诊断喉癌,这种灵敏的电子诊断仪,借助电子计算机,能够画出声音的频率曲线,通过分析声波曲线的变化,来诊断疾病,为中医闻诊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喉息肉等癌前期也常以声音嘶哑为先兆症,严重心脏病,肾脏疾患,因气血郁滞,喉水肿,也可出现声哑。其他,慢性炎症如喉梅毒、喉结核等也常出现声音嘶哑。

  

  总之,声音嘶哑的出现往往提示疾病深重预后不良,临床医师应引起警惕,大凡杂病发喘,久病声哑皆危病之候,所谓声嘶血败是也。

  

  (二)哕凶兆意义

  

  哕,即呃逆,久病发哕是病深的一个重要信号。《内经》早已有哕凶兆的记载,如《素问·宝命全形》曰:“病深者,其声哕”。《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临床上,哕出现于久病者多提示病深入脏,预后往往不良,新病闻呃,非火即寒,久病闻呃,胃气欲绝,如舌质红绛者,则为胃阴欲绝的征兆。一般而言,久病咳逆预报肺绝,重病发哕预报胃气绝。如《灵枢·终始》篇曰:“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哕也预报肾竭,如肾虚不纳,虚气上逆,又称脱呃,为真元大虚之凶兆,正如林佩琴所说:“虚脱呃则非大补真元,必难镇摄也”(《类证治裁·呃逆》)。

  

  此外,热病极期出现哕亦为不祥之兆,如《灵枢·热病》曰:“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其他,哕在妇产科中也有重要预报意义。如《证治准绳·杂病·呃逆》说:“产后呃逆,此恶候也,急灸期门三壮”。张景岳亦曰:“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查其中虚,速宜补脾,查其阴虚,速宜补肾……犹恐不及则惟大补元煎及右归饮之类,斯其庶几者也”。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及炎症很有关系,因此常为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常常出现于脑炎、脑膜炎、脑瘤、脑溢血、脑血栓、脊髓痨、癫痫、狂犬病、破伤风以及全身感染性毒血症,如伤寒、痢疾等。此外,肝、肾、功能衰竭,如肝昏迷、尿毒症病人,晚期出现呃逆皆提示预后不良。

  

  (三)失音凶兆

  

  失音有窍闭和内夺两种,窍闭属实证,内夺为虚证,肾为声音之根,肺为声音之标,虚多属肾,实多责肺,故窍闭多责于肺,内夺则为肾虚。失音主要对肺、肾疾患有较大的预报意义,如《素问·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瘖痱,此肾虚也”。内夺失音又称为瘖,常和痱(四肢不遂)伴发,故称为瘖痱,为肾虚重证,属现代医学脑血管病、脑肿瘤、脑脓肿、神经梅毒等病的主要症状。总之,失音属内夺的多为脏竭的不祥信号,预后多不良。如《医学入门》曰:“内伤虚损,因疮失音者不治,病人阴阳具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矣。”失音在临床上不胜枚举,如久咳肺损出现无声,即前贤说的:“金破碎亦无声”,说明失音是许多脏虚的先兆。

  

  窍闭失音主要为肺窍闭,所谓“金实则无声”一般为外感,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此外,孕妇失音还为胞络脉绝之征兆,如《素问·奇病论》说:“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胞之络脉绝也”。

  

  失音还须注意鉴别喉瘖及舌瘖的预报意义,喉瘖多为暴哑,为外邪客肺,主要病位在肺。舌瘖,为暴瘖及渐瘖,多责之于心肝肾。因舌为心之苗,故《古今医统》说:“久病人不语,为心气绝者死”。如中风失语,肾虚瘖痱皆为舌瘖。暴瘖多为肺实,久瘖多为心肝肾虚,说明舌瘖多提示心肝肾疾患。正如张景岳所说:“五脏之疾,皆能致瘖……声音之病,虽由五脏而实为心之神、肺之气、肾之精三者为之主。”

  

  (四)郑声凶兆

  

  所谓郑声,是指出现于生命濒危,精神散乱时的一种语言重复,声音低沉,断续难接的语声先兆,为脏大虚之报标凶讯。如《伤寒论》阳明篇提出的:“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即明确指出了郑声的本质。

  

  郑声无论出现于亡阴或亡阳之际,皆为危候凶兆,如伴厥冷面白,汗出如珠,息微脉绝则为亡阳之凶讯,而面潮肤瘪,肤热舌红,气促脉芤又为亡阴之险候。

  

  三、发声异常对内分泌疾患的预报意义

  

  发音障碍能预报内分泌疾患,亦是一种早期信号。预报隐藏着的内分泌障碍,特点是声带检查多未发现异常,局部治疗不见效。

  

  成年男性出现“童声”或“女声”应警惕性腺功能低下情况,成年男子如出现童声,声音尖锐,常为隐睾症。两性人,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或睾丸炎等疾患的预报,如因病切除睾丸患者出现声音尖脆,应注意补充雄激素。

  

  女性出现“雄鸡声”为男性化的信号,应考虑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两性人或其他卵巢疾患,如卵巢肿瘤,卵巢结核,卵巢炎症等,皆可导致雌激素水平低下而致声音改变。如因病用雄激素治疗者,则须注意停药或减量,以免引起男性化。

  

  另外,如女性男音化,男性声音降为低音,声音嘶哑者,如伴有肢端肥大,局部喉结明显突出,喉粘膜增厚,声带延长,喉腔变宽者,应考虑脑垂体前叶过度增生(垂体肿瘤)。其他,发音如笛声,应注意喉痉挛,考虑甲状旁腺功能不足。

  

  声音低顿而沙哑,如伴有迟顿、浮肿、苍白,畏寒应考虑甲状腺功能不全,如粘液性水肿,病人若有甲状腺炎及甲状腺摘除史者,更应注意补充甲状腺素。发音无力,如伴口渴、多尿者,应注意糖尿病性声带麻痹。

  

  此外,服用激素的人,如出现声调异常应注意异性化倾向。如女性因患妇科肿瘤应用睾丸素出现男音,或男性因患男科肿瘤或其他疾病服用雌激素出现女音调,都应调整药量,防止异性化。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疲劳为人体超负荷亮起的红灯,应引起高度重视。疲乏是预报疾病的重要信号,尤其心理性疲劳常为病理性疲劳的前兆……

  

第一节 疲乏预兆的理论基础

  疲乏,是疾病的极常见且极重要的信号,疲乏分为三种性质,即:

  

  1.生理性疲乏包括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之后产生的乏力神倦现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休息即可好转。

  

  2.病理性疲乏此种疲乏是由于疾患,包括躯体性疾患和精神性疾患所致(后者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无论急性疾病或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皆易使人体精、气、神损伤过度而导致疲劳。

  

  3.心理性疲乏这是精神因素导致的疲乏,由于苦闷、恚愤、忧郁、焦虑,长期不能排解的心理冲突,导致心理失衡,是心理性疲劳的产生根源。只有当心理因素排除后,疲劳才能消失,所谓心病要用心药治,心理性疲劳是一种潜匿性的疲劳,常使工作精力下降而又无药可治,对生产力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引起重视。

  

  中医疲乏,指乏力困倦,肢体怠惰。《内经》称为“解痺”(《素问·平人气象论》)、“怠惰”(《灵枢·海论》)。

  

  疲乏的产生机制为化源不足,如气血不足,能量供给不够,或耗散太过,供不应求。与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肝为疲罢之本,主调节血量供给全身器官,所谓:“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肝血虚或肝气郁滞,则气血不能布达,人体失养,故不能运动而感疲劳,因此,疲乏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主藏精,为人体气化的动力。如脾为湿困或暑伤元气或久病伤体,以及热病耗伤气阴,皆可致脾肾先后二天受损而使精血失荣,疲乏内生。故疲乏虽为一个现象,实为内体脏腑病理的反映。疲乏对疾病的预报意义,还在于对疾病的反映较为及时,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疲劳为先兆表现,因此疲劳的出现,实际上是对人体超负荷亮起的红灯,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节  疲乏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疲乏是虚证的预兆

  

  无论脏虚、络虚还是气虚、血虚,不管是气血生化障碍,抑或气血耗散太过,皆可导致人体气血失荣而出现疲乏、疲乏既是化源不足的信号,也是消耗太过的警告。故疲劳不仅对各种虚证、虚劳有重要的预报意义,并且也是许多消耗性疾病如消渴(包括现代医学尿崩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结核病、遗精、带下等病的报标症。

  

  疲乏也是许多内分泌疾病的预兆。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阿狄森氏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席汉氏综合症,代谢功能低下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如克汀病、呆小病)以及代谢亢增的甲状增功能亢进症的耗氧过度病,皆可以疲劳作为前躯症状。

  

  二、疲乏常为湿邪伏体的信号

  

  温热之邪袭体,常以疲劳作为征象。如风温邪袭肺卫,肺失宣发,肺气不布,机体失煦故以乏力为疾病的开始,特点为伴有头痛、恶风和口渴。湿温初起,脾被湿困,精气无以转输,而以肢重怠惰为先驱症,除疲乏外兼见胸痞食少。暑温、暑邪耗气伤津,元气大伤,则以肢倦神疲、脉虚无力为征兆,且常具见多汗、口渴及脉数而芤。春温,温邪发于气分,热郁于里,毒伏于内,气分首伤,故亦以疲乏为先见症,还常伴心烦口渴、身热苔黄。如现代医学中的重型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前即以疲乏神倦为先兆。温毒是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时毒疾患,如大头瘟、烂喉痧,始以热毒壅阻气分为主要病机,故发病前亦以骤然疲劳为报标症。伏暑,暑邪伏内、化燥化火、津气暗伤,故亦以疲劳为先驱症,如长夏流行的病毒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均以疲劳乏困为先兆。吴鞠通说:“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所谓证本一源,即言三者皆挟湿伤气,故初起皆以疲乏神困为早发症。秋燥,以燥邪伤津耗气为主要病机,故有“上燥治气”之说,初起亦以疲劳为先见症。

  

  以上足见,温热性疾病由于气阴两伤,故最易出现疲乏,故疲劳对温热性疾病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此外,目前国际上比较关注的疲劳综合征,多发于中年脑力劳动者,过去以为是劳累所致,现在已证实是由一种病毒引起,而疲劳只是该病的征兆,可供参考。

  

  三、疲劳是郁病的先驱症状

  

  疲乏,是郁病,尤其是气郁、肝郁的先兆症。精神忧郁,七情不畅,六欲不遂,主要以导致气机郁滞最为多见。郁病所致的疲劳其病机不在气虚而在气郁,因非为气血不足,乃气血不能周流,失于布达之故。这一类疲乏,补气无效,只须疏郁导气,则短气乏力自愈。

  

  此类疲劳,源于脾虚痰郁,或七情气郁,或劳心血郁,多发生于郁证、脏躁、百合病等疾患。其中,郁证由气郁发展为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六郁病机亦由气机郁阻发展为气血化源障碍,导致气血不足。这样由气郁发展为气虚,气虚反过来又加重气郁形成恶性病理循环,故疲劳程度逐渐加重。这类病证也常见于更年期女性,特点为精神不振、气短乏力,善太息,委屈好哭,胁肋不舒,可有七情受伤史,也可无七情致因,包括现代医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病。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尤以忧抑性为突出),癔病,神经衰弱等,亦以明显疲劳先披露于外。

  

  四、疲劳是肝病的信号

  

  肝为罢极之本,疲劳为肝病最灵敏的反映,对肝病具有独特的预报意义。临床上除肝郁外,现代医学如肝炎、肝硬化、肝肿瘤、肝癌、多囊肝……举凡肝病,皆无不以疲劳为先导症状。因肝主升发,肝主筋,肝为血本,肝病则气血缺少鼓动,故易疲乏。如病毒性肝炎,疲劳即往往为最早先兆,若伴食欲减退,恶心,则更应引起警惕。无论各型肝炎,疲劳皆为最早信号。此外,疲乏还是慢性肝炎复发的报标症。

  

  《内经》所说的“解痺”实际上就是一种疲劳病,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尺脉缓涩,谓之解痺”,《素问·刺要论》说:“髓伤则销铄胻痠,体解痺然不去矣。”解痺病是肝肾虚所导致的一种以疲劳为主要特征的劳病,严重时会出现无力危象,主要特征为疲劳、消瘦、筋骨懈怠,尺缓脉涩为肝肾虚之象。肝主筋,肾生髓,肝虚筋失于煦濡,肾亏胻髓不能充,故足解筋涣。该病包括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如《内经》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灵枢·口问》)。亸,音妥,下垂之谓,指全身松垂下堕病证与肝肾密切相关。

  

  五、疲乏的凶兆意义

  

  疲乏常为一些晚期疾病的凶兆,尤其为慢性代谢自体中毒的凶兆,预后多不良,如水肿、关格症、黄疸后期、消渴晚期、癌晚期,常表现为衰弱性疲乏,虽长期休息也不得缓解。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肾炎尿毒症,肝硬化酸中毒,糖尿病酮中毒等。而恶性肿瘤的疲乏,是一种顽固性的恶性疲乏,称为癌疲乏,是为大凶之兆。重症肌无力亦会出现疲乏危象,则易呈生命危险。此外,一些急、慢性传染病,如梅毒、结核晚期,由于毒素内扰,亦常出现恶性疲乏,即为中毒性疲乏,同样为不祥之征,尤须注意,极度疲乏伴畏寒肢冷善欠,又为肾阳虚命火衰弱之兆,预后往往不良。

  

  心理恶性疲劳是许多情志病的凶兆。巨大的心理创伤,可遭致严重的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可以引起生理疲劳,生理疲劳反过来又加重了心理疲劳,二者之间形成恶性病理循环。因此,情志导致的心理疲劳,比其他因素引起的疲劳危害性更大,应引起高度警惕。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消瘦不仅为脾胃异常的外镜,更为内体可能有隐匿着的疾病的预兆。尤其进行性消瘦更是许多内分泌病、代谢性疾病及肿瘤的恶讯……

  

第一节 消瘦预兆的理论基础

  消瘦是指肌肉脂肪的消减,主要与脾胃的关系较大,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胃虚则饮食不为肌肤,故消瘦。如《难经·十四难》曰:“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肌肉为脾所滋濡,故消瘦是脾胃功能异常的外镜。

  

  此外,气血不足,失于荣养;阴虚火动,暗灼消蚀;胃热炽盛,消谷善饥;肝火亢盛,营阴暗耗;或虫积夺食,形体失养;或肾阳虚衰,气不化精等皆可致消瘦,总不外营养失荣或消耗太过两大方面。

  

  消瘦和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精、气津、血的化源皆密切相关。因此,消瘦也是预报疾病的一声警哨。

  

  第二节 消瘦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消瘦是虚损的报标症

  

  虚损是精气亏损,元气虚弱,脏腑功能低下的综合病变的概括。形成原因无非先天不足、五脏禀薄或老弱多病、气血内伤,或后天失于摄养、阴阳俱损,或形神过用,损及五脏等,总与脾肾先后二天的亏损至为攸关。总之,无论是化源不及,还是亏耗太过,其特点皆为荣血不足,全身失濡。而虚损的程度则又以消瘦的程度为标志,轻则仅现于面目,重则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破?脱肉,目眶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说明消瘦是形脱的见证,是虚损的重要标志。

  

  二、消瘦是内有伏火的信号

  

  火指脏腑的虚火,为阴虚的必然发展,也包括邪气或气郁所化之火,主要为肾阴虚之相火亢盛,肝气不舒的郁火暗炽及脾阴不足的胃火内伏,或素有内热、蕴伏化火等,由于内火消灼致荣血耗散而日渐消散,故消瘦是内有伏火的重要信号。

  

  现代医学认为,消瘦常是内分泌疾患的主要征象,如代谢旺盛、消耗亢进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内分泌减退、代谢低下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脑垂体功能减退症,如阿狄森氏病,席汉氏综合征等,皆以明显的进行性消瘦为标志。

  

  内火消灼的消瘦与虚羸消瘦各有特点,内火消灼所致者,多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易怒,而虚羸消瘦则兼面色萎黄或黎黑虚浮、乏力萎糜、畏寒肢冷及腹胀便溏。前者多为肝肾阴虚引起,后者则系脾肾阳败所致,然皆以日渐形体消瘦,肌肉消减为其前躯症候。总之,虚火消瘦的主要原因在于虚火消灼,荣血耗散增加,即异化作用的过强,而虚羸消瘦主要原因又因于化源虚惫、营血无源,同化作用低下之故。

  

  三、消瘦是浊毒内匿的信号

  

  由于脏腑功能紊乱、运化失司,产生清浊相干而致消瘦,主要由于浊毒内壅,形成厌食、化源渐竭之故。其中,关格(如尿毒症)、黄疸(如肝硬化、酸中毒)、消渴病(如酮中毒)等疾患后期皆出现明显消瘦。此外,有些疾病,如劳瘵、岩、梅毒、麻风等,由于毒素的吸收,加速消耗而致消瘦,故消瘦常为浊毒内干和毒邪内伏的征兆。

  

  恶性肿瘤常潜伏地进展着,早期症状很难发现,但当出现恶液质引起消瘦时,已为晚期凶兆。

  

  至于郁病引起的消瘦(包括神经性厌食),由于易导致恶性循环,代谢紊乱而急剧消瘦,故亦不可轻估。

  

  

第四十八章肥胖预兆

  肥胖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的信号,“肥人多痰”,足见肥胖对疾病的预兆意义。肥胖还常为内分泌疾病的重要报标症……

  

  第一节 肥胖预兆的理论基础

  肥胖指不正常的发胖,有些人40岁以后逐渐增胖,乃属正常范畴,但若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20%,即非正常,超过30%则为肥胖病(正常体重为:身高数(厘米)减去105即是)。

  

  引起异常肥胖的主要原因为脾肾虚失于健运,痰湿内生,聚凝躯体而肥胖;或嗜食肥甘高粱美酒而致营养过盛、堆积于体;或工作劳累、节奏过紧,损及于肝,肝失于疏泄,而致痰浊瀦留形体,皆可形成肥胖。

  

  痰浊脂毒瘀阻脉络形成胸痹、脉痹、心痹(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导致中风、卒死,甚至沉积于内脏形成所谓脂肪肝、脂肪心,疾患丛生。

  

  总之,肥胖形成原因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甚为攸关。调理肝脾、化痰除湿,是治疗肥胖的根本大法。其次,肾虚气化失常,不能化脂降浊也是肥胖形成的原因之一。

  

  以上说明肥胖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征象,肥胖是内脏病理的重要标志,通过肥胖能预测内体疾患,此即肥胖对疾病的预报意义。

  

  第二节 肥胖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肥胖为内脏浊瘀的信号

  

  前贤有“瘦人多火”“肥人多痰”之说,肥胖是内体痰浊瘀脂堆积的象征,导致肥胖的痰浊,多为内浊,无论混浊、阴浊、血浊三者皆为内浊,均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这些浊痰继而演变为瘀,痰瘀互结,瘀积机体形肉、内脏和血脉,从而变生诸疾。故形体肥胖是痰浊瘀阻内体脏腑血脉的前驱征象,出现形体肥胖的同时,大多已有内脏及血脉的血浊瘀积。因此形体肥胖的主要价值在于为内脏及血脉脂积的标志,故发现形体肥胖应警惕内脏的瘀积。

  

  人体脂浊的瘀积,轻则血脉,重则内脏,大多以肥胖垂腴为外兆。高脂血症性肥胖以腹胖及肩背胖为主,比臀部下肢肥胖的隐患更大。据研究,从腹背进入血液的脂肪更易在动脉壁沉着。因此,临床上凡见腹部及背腰肥胖者,应警惕动脉硬化一类疾病的隐进。

  

  以上足见,肥胖是许多疾病的重要先兆之一,出现肥胖及减肥困难者,应警惕上述疾病的潜在。

  

  二、肥胖是脾肾内虚的标志

  

  肥胖人表面似壮,实质为形实内虚,许多肥胖的根本原因不在摄入过多,而在于运化失司,即所谓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此种肥胖痰浊脂膏的产生,主要为内源性。由于先天遗传致脾虚运化脂浊能力不足,或后天损伤脾元致脾虚失运,皆可导致脂浊痰湿的瘀积滞留。许多病人形虽肥却少气无力、面浮自汗,可见肥人多虚,实为经验之谈,故肥胖虚浮为脾虚的外象。消渴病人常以肥胖为先兆,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紊乱,有的即属脾虚失运的范畴,临床上不少病人由于饮食不节、积热损脾、运化失司导致肥胖,不久即渐生消渴,更说明肥胖与脾虚的密切关系。

  

  此外,肥胖还为肾气、天癸、命火盛衰的征兆,某此早期肾阴虚相火亢盛情况,常以肥胖为外露信号。现代医学认为肥胖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垂体激素、性腺、甲状腺等的分泌,密切相关。肥胖是内分泌紊乱疾病极其重要的参考信息。如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脑垂体功能紊乱,皆可导致肥胖。其中,甲状腺功能过低所致的粘液性水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柯兴氏综合征,脑垂体前叶功能紊乱的肢端肥大症等,皆可出现有特征的异常肥胖。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肥胖,面部特征为满月脸,面色红润,多毛油腻,颈粗,为向心性肥胖。脑垂体功能亢进的肢端肥大症的肥胖,面部特征为下颌部钝圆肥厚,嘴唇肥大,伴肢端末肥大。

  

  肥胖还为脾肾阳虚的预兆,由于脾肾阳虚,气化失职,不能化气降浊,则导致虚性肥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面浮体肥,所谓粘液性水肿面容,呆板、淡漠,下眼睑浮肿,面色苍白是为特征。

  

  更年期肥胖则与冲任、天癸的变化甚为攸关,由于冲任不足,天癸衰减,使肾气、命门失调,从而出现虚性亢奋,导致肥胖。故更年期肥胖可预报性腺功能变化的情况,尤其性腺功能减退,更有明显预兆意义。如卵巢功能不足,卵巢结核、囊肿,卵巢切除术后,或绝经期后闭经,子宫摘除术后,输卵管结扎术后,以及睾丸功能不足,睾丸炎症后遗症,睾丸切除术后,皆可出现明显肥胖。特点为下半身(以臀部及下肢肥胖为典型),如女性卵巢功能不足则以臀部及下肢肥胖,而乳房及外阴痿缩为特征。男性睾丸功能不足则臀部发达,乳房增大,外生殖器缩小,这些皆为内分泌失调,性激素水平下降的缘故。此外,过早出现肥胖、秃顶,还常是早衰的预兆,以男性为多见,为冲任衰减、天癸不足的征兆。

  

  三、肥胖为肝胆气郁的信号

  

  举凡七情不畅,所愿不遂,导致的肥胖也很常见,主要机制在于肝郁不能正常疏泄,导致气机不运,痰浊内积,聚于形体之故。这类人纵然饮食不多,亦同样引起肥胖,此种肥胖多因精神因素引起,由于精神因素导致代谢失常,致体内脂浊过剩瘀积之故。某此精神病人,尤其是精神分裂症也会出现不正常发胖,主要因精神因素引起胰岛素分泌紊乱的缘故。有些家族性同化过程过强,导致代谢性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则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此外,肥胖还是胆囊疾患的先兆之一,如胆石症、胆囊炎多以肥胖为先见症,尤其女性肥胖应警惕胆道疾患的潜在发生。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头为人体之首,脑为生命的中枢,故头先兆最为脑疾患的报警仪。头又为人体脏腑之窗口,故头往往为内体疾病的先露,头部的一些发露还常常是内脏的不祥之兆……

  

第一节 头症预兆的理论基础

  头为人体的首脑部位,“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中,经脉直接与头联系的有小肠经、胃经、心经、大肠经、肝、胆、三焦、膀胱经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还直接“入络脑”。通过经别和经筋上头的有足阳明之别、足少阴之筋等,可见头为经气会聚之要地。头密布俞穴,其中百会、脑户、风池、太阳、人中等穴、还与生命密切相关。

  

  脑为生命的中枢,头为脑之腑,脑的状况必反映于头,故头症先兆是脑的报警器,另外头又为五官七窍集中之地,五官九窍分别为五脏六腑之外户,因此头又为人体脏腑之窗口,通过头症先兆,可以窥视脏腑的状况,故头症对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第二节 头症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头对风证的预报意义

  

  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邪从上犯,说明头部是风邪首窜的部位,故头部症状为风病的最先披露。大凡风邪,无论外风或内风,头部症状皆为早发先兆。如头痛兼恶风寒为外风侵袭的报标症,头晕胀为肝风上窜的预兆,而头摇则为内风的标志,因风性动摇之故。头摇一症,非风即火,如头摇伴眩晕、面赤、口苦脉弦,则为风阳上扰之征;而头摇轻微具见心烦、口渴、潮热、盗汗,又为虚风内动之象;高年头摇则多属虚证。此外,脑鸣如风声,轻微者多为脑髓空虚之象,如《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而头响如雷则称“雷头风”,为火郁之兆。其它,顽固性头响伴恐布感的,还为一些精神病发作前的预兆。

  

  二、头对阳气盛衰的预报意义

  

  “头为诸阳之会”,诸阴脉皆剂颈而还,唯诸阳脉具上头至巅,则知头为诸阳经气之总会。足太阳膀胱经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为诸阳主气也”(《素问·热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经之阳,二者皆贯头入注于脑,故头部阳气最甚,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头部独能耐寒。《难经·四十七难》也指出:“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于头耳,故令面耐寒也”。说明正常情况下,头的耐寒力是极强的,一旦头部出现发凉脑冷则为体内阳气大虚之兆,如整个头部发凉伴畏寒肢冷,多为肾阳虚的预兆,而巅顶部发凉兼面青肢厥吐涎沫,又为厥阴肝经中寒之象,后脑至背发凉则为督脉虚寒之标志。总之,头部发冷为阳气内虚的不祥之兆。

  

  头除对体内阳虚有重要预报价值之外,还对阳盛、火症尤为敏感。头部属阳中之阳,火性炎上,故体内阳盛、火热之证,最易从头部披露出来。如阳亢之证,无论是肝经实火,还是阴虚阳亢,都易以头热、胀、晕、痛为首发。其中肝阳上亢,常以头热、胀、晕、痛为先露,而阴虚阳亢,则以头热、头晕为早发。另外偏头痛常见于女子更年期,与阴阳不调有密切关系,如发生在月经期前后,多为肾阴虚肝郁之象,现代医学认为是绝经前期,性激素由波动趋向衰减,导致血内激素失调之故。

  

  三、头晕预兆的临床意义

  

  头晕主要为肝、肾疾病的预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皆强调了头晕对肝病、足厥阴肝经的预报意义。肝藏血,风气通于肝、肝阳易化风,故无论肝血虚生风或外风引动内风,或肝阳化风,皆以巅眩为先露。前者以头眩眼花、面萎黄、神疲怯弱为特征;后者则以头胀晕、面赤耳鸣、烦躁易怒为表现,属于脑性眩晕,老年人见此多有中风先兆之虞。

  

  肾生髓,脑为髓海,肾又主藏精,精髓相生,故脑髓与肾精的充盛至为相关。如肾亏髓海空虚则易致眩,所谓“上虚则眩”(《灵枢·卫气》)特点为有脑力不足,用脑多则头昏加重或有遗精、腰酸之征象,又因精不上承而兼有耳鸣、耳聋症状。因肾开窍于耳之故,所以头眩又为肾精亏损的信号。

  

  此外,一些耳源性眩晕常为痰浊中阻的标志,且伴恶心、旋转等症(如耳窝管迷路积水)。而眩晕特点为移位性,并伴有恶心、肩背肢麻者,又为邪在颈项的外兆。这种眩晕相当于现代的颈椎病,在《内经》已早有论述,如《灵枢·大惑》说:“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即为颈性眩晕的最早记载。其他,头昏晕伴肢麻、善忘(尤为人名遗忘)出现一过性眩晕者,又为脑络瘀阻将成脑络闭阻的先兆,相当于现代的脑血栓形成前的先露。

  

  四、头痛的凶兆意义

  

  头为脑之外腑,故脑本身有病,必然最早反映于头,如头响如雷伴头胀,则为痰瘀阻脑,多是脑瘤的信号。而头剧痛导致手足冷过肘膝,旦发夕死,又为脑病的大凶之兆,预后不良,如《灵枢·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头痛发热伴颈项强者为邪中于脑之兆,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篇即有头热、颈项强急,甚至角弓反张为痉病的论述,是脑、督脉受邪的特征。现代医学认为头痛伴喷射性呕吐、颈强、意识不清者,为脑内高压的表现;如伴高热为脑炎、脑膜炎之征;无热渐起而伴头胀、头响的要考虑脑瘤等占位性病变;如见头剧烈疼痛者,应警惕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此外,头部的一些症状,常是内脏不祥的预兆,如头为一身之柱,头不能举,又称天柱倾倒,为精气大虚之凶兆,故《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又头热面嫩红如妆,畏寒肢冷脉微现象,则为阴胜格阳的险讯。

  

  另外,头为清阳之腑,对浊毒最为敏感,如浊毒犯脑,则头痛、头昏、恶心为最早报凶症。如水肿关格、消渴后期、黄疸后期的自体中毒症,头部皆能较早发出警告。癌症晚期癌毒上攻的头痛,则为顽固性的、沉重的头痛。环境不洁、空气污染,头部不适也是最早信号,如煤气中毒必最先出现头痛、恶心先兆。

  

  其他,头部为五官的汇聚之处,因此头痛与五官科的预报也很有关联,如头痛伴眼痛、眼胀,应警惕青光眼,而头痛伴耳鸣鼻阻及涕血又常为鼻咽癌的凶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