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九篇 癌先兆学(2)

[日期:2012-10-11] 来源:  作者:杨力 [字体: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宫颈癌占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发生机制与淫毒内伏密切相关。此癌多在宫颈慢性损伤、粘膜屏障被破坏的基础上发生,故宫颈糜烂、宫颈炎症、宫颈撕伤常为产生宫颈癌的三大隐患。因此,宫颈癌的早期先兆常和这三种癌前潜病攸关……

  

  第一节 病因病机

  宫颈癌占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对妇女的危害相当大,发病常在35岁以上,以3555岁最多,约85/10万人,在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占585931%。

  

  祖国医学归类于“五色带下”、“崩漏”、“带下”、“交肠”、“白崩”等,论述皆较多,如《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强调了与任脉的关系。又如《金匮要略》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诸病源候论》曰:“带下病者,由劳伤血气,损动冲脉任脉,致令其血与秽液相兼带而下也。”皆论述了本病的成因与冲任受损及外邪六淫客入的关系。《千金方》所曰:“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或苦绞痛上至心……”(卷三)。则提出了宫颈癌多发生在绝经期后,以及五色带下为宫颈癌的重要特征。《千金方》还曰:“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血”与晚期宫颈癌的排出液相似。朱丹溪:“糟粕出前窍,溲尿出后窍。”《医学纲目》称之曰:“交肠”:“妇人小便中出大粪名交肠”,指出了晚期宫颈癌可导致阴道直肠瘘及阴道膀胱瘘。《外科正宗·阴疮论》曰:“阴中腐烂,攻刺疼痛,臭水淋漓。口干发热,形削不食,有此证者,非药能愈,终归于死。”则提出了宫颈癌的扩散及不良预后。

  

  宫颈癌一般以四十岁以上发病率较高,与早婚、多产有很大关系,目前为五年治愈率,本病对广大劳动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危害较大,因此及早发现,及早诊断的意义极大。

  

  发生机制

  

  宫颈癌的发生机制仍以肝肾失调、相火偏旺,冲任受损所致,多因房事过早开始,房事不节,早婚、早育、多产,致淫毒内伏,日久痰瘀合邪,滞于宫颈而成。其次,肝郁、湿毒挟瘀也可导致。如《诸病源候论》曰:“冲任气虚……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指出了宫颈癌与冲任受损的关系。《杂病源流犀烛》载丹溪语曰:“一妇人嗜酒,常痛饮,忽糟粕出前窍,尿出后窍……酒湿积久生热,煎熬其血,阴液大虚,阴阳俱虚……三月后必死,果然。”(《杂病源流犀烛·小便闭癃源流》),指出了宫颈癌与积热伤阴的关系。

  

  宫颈癌与房事卫生、包皮垢、精液刺激、宫颈创伤有密切关系,尤与激素平衡失调有一定关系。其中,雌激素水平过高对本病的影响最大。近来有学者发现宫颈癌脱落细胞有单纯疱疹Ⅱ型病毒。此外还与巨细胞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有关。

  

  慢性炎症(经期及房事不卫生),宫颈撕裂(产伤),宫颈糜烂(房事损伤),是由于破坏了宫颈粘膜的正常屏障及营养机制,故为宫颈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子宫颈慢性炎症、宫颈息肉、宫颈糜烂等是子宫颈癌产生的三大隐患。此外,宫颈白斑、瘢痕、疱疹、角化病、尖头湿疣、宫颈结核、子宫颈乳头状瘤、宫颈裂伤等,与宫颈癌也有一定关系。

  

  1.宫颈不典型增生为宫颈癌前期,应及早治疗,癌变率为125%,癌变率与增生程度成正比。

  

  2.宫颈慢性炎症患宫颈慢性炎症的人,由于长期劣性刺激,宫颈粘膜的营养机制被破坏,故易在此基础上发生癌变。子宫颈慢性炎症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炎疾患,但也可以是宫颈癌的潜病,有些宫颈癌以宫颈慢性炎症的形式隐伏存在,故应予以警惕。

  

  3.宫颈糜烂宫颈糜烂破坏了宫颈粘膜的正常屏障,故容易被淫邪客入,比正常宫颈生癌率高出六倍,有人统计为2035%的癌变率。

  

  4.宫颈息肉尤其是多发性宫颈息肉,极易发生癌变。

  

  5.宫颈白斑有一定的癌变率,有的认为宫颈白斑本身就是宫颈癌的癌前潜病,白斑下面可能潜匿着癌种,但也并非皆如此。

  

  6.宫颈瘢痕宫颈因产伤,房事损伤,所致瘢痕,由于营养机制遭到破坏,故在瘢痕修复过程中有癌变可能。

  

  二、早期先兆

  

  子宫颈癌共分为四期,0期为原位癌,为宫颈癌的潜病,尚未超出基底膜,早期症状出现较晚,即使1期宫颈癌也有40%可无症状出现。由于宫颈癌的早期治愈率较高,而临床症状又出现较晚,故掌握其先兆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白带增多主要为宫颈腺体受到一定刺激所致,早期信号为清稀水样带,或有异味,或为浆液样白带增多,但往往被忽视。

  

  2.阴道出血主要特点为接触性出血,易引起警觉,多为性交后出血,特点为少量、点状出血,或大便后有少许血带,或剧烈劳动之后及检查刺激后出血,经绝后妇女“见红”更为重要警号。

  

  3.不适感主要为房事后不适,因局部受到刺激的缘故。如出现隐痛则已非早期,多提示盆腔等邻近组织已有转移浸蚀。

  

  报标症

  

  白带增多及接触性出血,常为宫颈癌的报标症,经绝期后“见红”尤为不祥警号。

  

  典型征兆

  

  (1)白带异常:包括量和质的变化,白带由增多→水样带→浆液性带→洗肉水样带(血带)→恶臭脓血带(五色带),提示宫颈癌由早期到中、晚期的发展。

  

  (2)阴道出血:由接触性点状出血(性交、检查、剧烈劳动)发展为血带,如自行出血、大出血,则为癌恶化至晚期的标志。

  

  (3)疼痛:宫颈癌一旦出现疼痛,则象征已进入晚期,为盆腔转移的标志。

  

  (4)恶病质:渐见消瘦、羸弱、乏力、面色萎黄、发热则已近濒危。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宫颈慢性炎症鉴别要点为病程较长,有较久的白带增多史,较少出血,可作阴道细胞学检查,必要时作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2.宫颈息肉有接触性出血,因息肉血管分布较多,但白带变化不明显,阴道镜检可以识别,必要时作活体组织检查可诊断。

  

  3.子宫肌瘤有白带增多及月经过多史,但无性交接触性出血情况,阴道窥镜检查,宫颈光滑可以鉴别。

  

  (二)现代检查手段

  

  1.阴道窥镜检查包括可放大数百倍的阴道显微镜,可观察宫颈外状况。

  

  2.阴道细胞涂片检查取刮片作细胞涂片检查,主要刮宫颈片或后穹窿吸片,可适于普查及窥镜检查可疑者,阳性率达95%。

  

  3.子宫颈活体组织检查于宫颈作一锥形切取,上述检查为阳性者,用此法可确诊。

  

  4.阴道双合或三合诊以检查癌转移浸润盆腔组织情况。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根治癌前潜病:彻底治愈慢性宫颈炎,切除息肉,用激光、冷冻、中药治愈宫颈糜烂、白斑,去铲除癌变的土壤。

  

  (2)调整冲任,平衡相火过亢,更年期尤应节制房事。并予泻相火汤

  

  (3)防止早婚、早育、多产、乱淫、节制房事,注意性生活及经期卫生,男性包皮过长应切除。

  

  (4)酌服抗宫颈癌中草药,除临床辨证论治选方外,可辅以败酱草、黄柏、土茯苓、半枝莲、苡仁、龙葵。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皮肤癌为中老年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危害性在于可以转移至内脏,尤其黑色素细胞瘤万分凶险,号称“闪电癌”,必须及早警觉。由于皮肤癌和内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皮肤癌又非常善于伪装,常以各种慢性皮肤病为掩体,因此掌握其癌变的报标信号更显重要……

  

  第一节 病因病机

  皮肤癌是发生于皮肤的恶性肿瘤,我国237/10万人口,与日光、紫外线、X光等理化刺激密切相关。

  

  皮肤癌包括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占30%)、基底细胞癌(占60%)三种,黑色素细胞瘤虽少但最为凶险,大约50万个痣中含有一个成为凶恶异常的黑色素细胞瘤。

  

  祖国医学称为“黑疔”、“石疔”、“翻身疮”、“石疽”、“翻花疮”。《外科正宗》提到:“翻花者乃头大而蒂小,小者如豆,大者若菌,无苦无疼,揩损每流鲜血,久亦虚人。”《诸病源候论·石疽候》曰:“此由寒气客于经络,与血气相搏,血涩结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则气结聚而皮厚,状如痤疖,?如石,故谓之石疽也。”论述了皮肤癌的成因及症状。

  

  皮肤癌主要为鳞状上皮癌及基底细胞癌,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白种人尤多,我国仅占12%,发生率较高的部位为眼周,口周及裸露部位,如头、面、手背。恶性程度除黑色素瘤极高外,其余皆易根治,故早期发现的价值是比较大的。

  

  皮肤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与女性的比为21,皮肤癌的危害性在于可以转移至内脏,鳞状细胞癌,尤其恶性黑色素瘤能迅速转移至内脏。另外,皮肤癌中有一些是转移癌,即是由体内转移而来的,无论乳腺癌、肺癌或消化道癌皆可转移至皮肤。

  

  皮肤还常作为内脏癌的体表标志,如黑棘皮病,尤其是恶性者,大多同时有内脏腺癌,特别是胃癌。又如皮肌炎,1/6患者内体都伴有恶瘤,主要为肺癌、乳腺癌、鼻咽癌等。不明原因的皮肤搔痒症可为白血病、消化系癌、生殖系癌的不祥之兆。此外,肢端银屑病、慢性荨麻疹也往往同时伴有内部癌变。可见皮肤癌显然不是简单的,局部的病变,而是和内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整体病变的局部反应。

  

  发生机制

  

  皮肤为人体脏腑的外镜,皮肤癌虽然生长在皮肤,但却是内体病变的局部反应,其产生因素为毒积脏腑,发露于外。皮肤与脏腑的关系都甚为密切,尤与脾肺关系最大,因肺主皮毛,皮为肺之“合”,脾主转输精微、荣养肌肤,如脾肺失调,脾失转输,肺失宣发,则毒积热蕴、郁于皮肤而生恶疽。此外,与心肝的关系也比较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如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毒热拂郁也能注于皮肤而导致癌。

  

  另外,肾阴阳失调,如相火偏亢也可诱发癌,尤其是黑色素瘤。现代医学认为黑色素瘤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一定关系,主要与肾上腺皮质功能过亢,及雌激素的偏高密切相关,故年龄多发生于2030岁的发育期及4550岁的更年期。

  

  现代认为皮肤癌与放射线、化学、物理因素及日晒很有关系,如长期接触砷、沥青、煤焦油、强紫外线照射等都有可能诱发皮肤癌,此外,长期慢性刺激也可诱发皮肤癌。其中,日光对鳞状上皮癌有一定的诱发作用,基底细胞癌则最常见于面部,多继发于红斑狼疮损害及烧伤。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皮肤癌是一种非常善于伪装的疾病,常以多种慢性皮肤疾患为掩护,而隐匿进展着。

  

  1.老年性变性皮肤痿缩老年人皮肤逐渐萎缩,由于皮肤营养功能障碍,制约细胞异常增生的能力削弱,为生癌奠定了基础,如果再加上外来刺激,如化学、物理因素则容易致癌。

  

  2.皮肤慢性炎症经久不愈的溃疡、瘘管、瘢痕(尤其是烧伤瘢痕)、白斑:皆由于皮肤屏障被破坏,正常营养机制紊乱而易在此基础上癌变。

  

  3.皮肤白斑皮肤顽固性搔痒症、皮肤湿疹,都有可能发生癌变,尤其皮肤白斑的危险性较大,如有疣状变化,更应引起警惕。

  

  4.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皮肤疾病,主要特点为皮肤着色及萎缩。其危险性在于,有时皮肤癌外表并不典型而内里已发生转移,此病有一定癌变性。

  

  5.老年疣或老年角化病属老年人表皮细胞角化过度,有发展为鳞状上皮癌的隐患,日光及化学因素如煤焦油可作为诱因。

  

  6.放射性皮炎多为放射工作者的职业病,有一定的潜在癌变危险性。

  

  二、早期先兆

  

  原有的黑痣或慢性皮肤疾患,包括炎症、溃疡,或瘢痕、白斑、疣瘤,突然出现颜色改变,范围增大,或有渗出、搔痒,则为癌变的报标信号。

  

  (一)皮肤黑色素瘤

  

  1.概言皮肤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极大的皮肤恶性肿瘤,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其危害性在于易迅速转移,且极为深远广泛,如易向肺、肝、骨、肾、心、脑等内脏转移,并以闪电般的速度形成千千万万个子瘤,对人体生命威胁甚大,因此是一种十分凶恶的皮肤癌。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3%。恶性黑色素细胞瘤,远在隋朝杨上善所著《黄帝内经太素》即提到“厉疽”、“脱疽”,所论与恶性黑色素瘤近似。如曰:“发于足旁名曰厉疽,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治,百日死;发于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活,不然则死矣。”提出了类似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演进及治则。《外科正宗·脱疽》亦曰:“多生于足,发在骨筋,初生如栗,色似枣形,渐开渐大,筋骨伶丁,乌乌黑黑,痛伤伤心,残残败败,污气吞人,延至踝骨,性命将倾……古人有法,截割可生。”指出了截割是救治性命的重要办法。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与内分泌激素改变很有关系,妊娠期进展加速,更证实了与激素水平偏高的关系。另外,黑色素细胞瘤多发生于下肢、足底及头颈面部,尤其位于易受磨擦部位的黑痣,更应警惕。

  

  2.癌前潜病

  

  (1)交界痣:所谓交界痣,是指生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之痣(位于基底层),其危险性在于长期潜伏后,可成为黑色素瘤的癌前潜病,尤其位于易受磨擦部位,如肛门、生殖器、足底、手掌、甲下等处的交界痣,其癌变的危险系数更大。特点为色黑褐,边缘不齐,不生毛发。恶变先兆为痣周围出现红晕,并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中央色素加深,痣体突然加大。

  

  (2)皮内痣:皮内痣也是黑色素瘤的定时炸弹,当体内一旦出现黑色素瘤时,皮内痣即迅速发生反响性恶变。其特征为长期生长于上的毛发突然倒脱(表示毛囊根已发生质变)。

  

  3.早期先兆如黑痣突然敏感,增大,毛发掉落,颜色加深,或呈放射状,或突然出现花斑隆起,或局部刺痛、搔痒,或边缘变得模糊并有分泌液渗出,或周围出现红晕并有卫星状小结节(众星供月状)即为癌变信号。

  

  (二)鳞状细胞瘤

  

  1.概言鳞状细胞癌是比较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占皮肤癌的80%以上,多发生于老年人,与长期的日光照射有关,并与放射、化学物质刺激有关。多发生于裸露部位,如头颈、四肢、外阴等处,与角化病、白斑有关,发展较缓,转移也较晚。

  

  鳞状上皮癌,中医已有记述,如《医宗金鉴》曰:“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增大;……日久难愈,形气渐衰,肌肉削瘦,愈溃愈硬,色现紫红,腐烂浸淫,渗流血水,疮口开大,胬肉高突,形似翻花瘤证。”指出了该病发展迅速,转移较快的不良后果。

  

  2.早期先兆初起大多不痛不痒,只有一底部坚硬的斑块状丘疹,或疣状癃起。长期没有变化,在受刺激或一定的诱发因素下逐渐变色、增大,并有一定刺激。此时患者稍感不适,以后逐渐有渗出,但仍不易引起注意,继而糜烂、出血,呈菜花状,易淋巴结转移。

  

  (三)基底细胞瘤

  

  1.概言基底细胞瘤恶性度较低,常见于老年人,其特点为局部有溃疡,生长缓慢,少有转移,好发于颜面、眼、鼻、耳周围。

  

  2.早期先兆早期无自觉症状,但见疖疣逐渐变色、隆起,质地较硬。是一种逐渐长大的蜡样结节。以后中央渐现盘形凹陷,基底凸凹不平,边缘隆起,如火山口状,并形成溃疡、覆盖以痂,抗炎治疗无效,经久不愈,就应考虑皮肤癌的可能,少有转移。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皮肤慢性溃疡有较长的溃疡史,无突然变色、渗出增多及糜烂出血等状况。

  

  2.色素痣含交界痣、皮内痣及混合痣,其中,除交界痣恶变的可能性比较大外,皮内痣最多但并不易恶变,因此盲目的恐痣是不必要的。交界痣特点见前黑色细胞瘤。皮内痣,主要为毛痣、雀斑样痣。常长于躯干、四肢和面部。混合痣,是交界痣和皮内痣的混合,多见于儿童,上有毛发,可有“痣晕”,较小、呈小节状,此种痣可恶变,应注意。此外,疣状痣也很少癌变。

  

  3.其他此外,尚应与慢性肉芽肿,光照性角化病及角质棘细胞瘤等皮肤疾患作鉴别。

  

  (二)现代检查手段

  

  对临床症状可疑者,作病理切片即可确诊。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根治皮肤慢性溃疡、慢性炎症,以保护皮肤屏障及皮肤营养功能,以防癌变。

  

  (2)及早治疗皮肤白斑、红斑性狼疮等癌前病。

  

  (3)交界痣应及早切除,疣、鸡眼等应避免随便刺激、针挑、搔抓、腐蚀或随便切除。

  

  (4)避免强日光照射,尤其中午11点到1点应避免直照,从事辐射及化学物质工作的人应注意防护。

  

  (5)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酌选中草药,如龙葵、苦参、白藓皮、苡仁、大青叶、板蓝根、半枝莲、青黛、土茯苓等。

  

  (6)外用20%蟾酥膏或皮癌净(以红砒为主的外用药)。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膀胱尿道为人体的排泄管道,因此最常受浊毒的污染而致癌。由于膀胱癌的早期信号——无痛性血尿,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因此给早期发现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无痛性血尿并非为膀胱癌的特异先兆……

  

  第一节 病因病机

  膀胱恶性肿瘤主要为膀胱乳头状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119%,常因浸润输尿管口形成梗阻,引起肾盂积水而威胁生命。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第二位,仅次于阴茎癌,发病年龄偏高,多为30岁以后,5575岁之间为高发期,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为41

  

  本病属祖国医学“尿血”、“淋病”、“癃闭”的范畴,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阴……涩则病积溲血”。

  

  膀胱肿瘤以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癌为多,其次为浸润性癌,生于膀胱三角区的临床症状可较早出现,此处血管丰富,膀胱癌多长在这个部位。由于膀胱癌早期治疗的预后尚可,故争取早期发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发生机制

  

  膀胱为州都之官,有贮尿及排尿的职能,膀胱为水之下道,故五脏热毒皆可下注于膀胱,如“心火移热于小肠”,实际也是指膀胱,尤其肾最易移热于膀胱。体内瘀浊皆经膀胱排出,如膀胱内虚,气化无权,或结石阻溺,致浊液残留瘀积,或心肾之热下移膀胱,热蕴毒积、损坏脬膜,日久皆可导致膀胱恶变。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膀胱癌虽长在膀胱,毒实来自内脏,如《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现代医学也认为膀胱癌多为内源性,如有学者认为人体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种类似尿丁醇的致癌物,经血液及肾脏后作用于膀胱粘膜而致癌,这些血源性致癌物质经尿损及膀胱而致癌。又如吸烟或长期接触染料,如苯胺(β—萘胺),其毒素皆可通过上述途径损害膀胱而生癌。可见膀胱癌并非简单的局部病变,和内脏皆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1.膀胱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但易复发,也易癌变,为膀胱恶性肿瘤的一大隐患。

  

  2.慢性膀胱炎由于长期慢性炎症,使膀胱粘膜的正常防御功能遭损坏,因此在慢性粘膜炎症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癌变率。

  

  3.膀胱结石、尿路梗阻由于膀胱粘膜长期受结石压迫,刺激,或因尿路梗阻,致膀胱腔高压,使粘膜的营养功能障碍、粘膜长期营养不良而易致癌。故有学者认为约有50%的膀胱癌在癌前曾有慢性膀胱炎症或结石、尿路梗阻等潜病。

  

  4.膀胱血吸虫病由于血吸虫进入膀胱粘膜引起炎症,继而癌变。血吸虫流行区域膀胱癌发病率高可以说明。

  

  二、早期先兆

  

  1.血尿无痛性、间歇性血尿是膀胱癌的最早讯号,占75%,有时血尿可不治而愈,以后再间歇出现,如是更容易导致忽略。

  

  中医古籍文献早已有记述,并认识到膀胱癌的血尿为无痛性,与感染所致的疼痛性尿血迥异,如《类证治裁》说:“痛为血淋,不痛为溺血,痛属火盛,不痛为虚。”膀胱癌约70%有血尿,比较而言,血尿是膀胱癌的重要早期信号。

  

  2.尿频尿急如癌瘤长在膀胱三角区,则膀胱刺激症可以稍早出现。如出现尿痛则已非早期。

  

  报标症

  

  中、老年人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尿,为膀胱癌的报标信号。

  

  典型征兆

  

  (1)血尿:由少量、间歇性血尿,发展为量多,持续性血尿,肉眼为洗肉水。

  

  (2)膀胱刺激症:尿频、尿急、尿痛全具备,如肿瘤在膀胱三角区,则可较早出现。突出特点为尿意不尽(残余尿)感,一般见刺激症时已非早期。

  

  (3)尿梗阻:癌肿在上口可引起输尿管梗阻,甚至肾盂积水、尿中毒,在下口可引起尿潴留。

  

  (4)疼痛:如耻骨上痛,腰、股、臀部疼痛,则已有盆腔及外周组织浸润,属晚期膀胱癌,如转移到骨盆,可有顽固性剧痛。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及泌尿系结核相鉴别,因为这些疾病皆有共同症——血尿。

  

  1.与泌尿系肿瘤鉴别

  

  (1)膀胱乳头状瘤多长于膀胱底部,膀胱镜下蒂较长,如表面凸凹不平,如杨梅状,则已癌变。

  

  (2)肾肿瘤除血尿外,有肾绞痛。肾癌无膀胱刺激症,膀胱癌后期有明显刺激症,并有残尿感,必要时可作肾盂造影。

  

  2.与泌尿系结核鉴别

  

  (1)膀胱结核多由肾结核下沿传播,主要发生于输尿管膀胱接口及膀胱三角区,最终漫延至全膀胱。除血尿及膀胱刺激症外,多有结核毒素中毒症,如盗汗、夜热、消瘦等,尿检结核菌阳性及膀胱镜检可确诊。

  

  (2)肾结核一般无膀胱刺激症,但有腰痛,且结核中毒症较明显。

  

  3.与泌尿系结石鉴别

  

  (1)膀胱结石除血尿外,主要有尿急、尿痛、尿细及尿中断史,严重可引起急性尿潴留,X光可确诊。

  

  (2)肾结石有典型肾绞痛史,X光可确诊,必要时应作肾盂造影。

  

  4.与前列腺癌鉴别前列腺癌根据排尿困难、尿变细史及肛门指诊鉴别,必要时应作切片检查。

  

  (二)早期现代检查手段

  

  1.尿液细胞学检查寻找脱落癌细胞可以确诊。发现结核杆菌,可与膀胱结核鉴别。

  

  2.膀胱镜检查可查知病位、大小及恶化程度,必要时取病理切片检查,此为膀胱癌确诊的可靠手段。

  

  3X光检查摄平片可与结石鉴别,必要时插入导管,注入碘化钠造影摄片,可辅助诊断。

  

  4.膀胱双合诊可以掌握膀胱癌浸润周围组织程度。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根治膀胱慢性炎症、结石,以保护粘膜卫御功能。

  

  (2)切除膀胱乳头状瘤,以防恶化,因乳头状瘤多有切除后复长及癌变的隐患。

  

  (3)避免和苯胺一类接触,化学染料工人尤须注意防护。

  

  (4)抗膀胱癌中草药:萹蓄、龙葵、土茯苓、半枝莲、瞿麦、黄柏、车前草、八月札,血尿可用三七、大小蓟、旱莲草。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鼻咽癌,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中,我国竟高居首位,因此应引起重视。鼻咽癌与遗传、区域性很有关系,痰火热毒是其主要致因。由于鼻咽癌位于鼻咽隐窝内,位置较深,极其隐伏,并且发展迅速,即使有报标信号出现,也已非早期,因此对其先兆信号应引起高度的警觉……

  

  第一节 病因病机

  鼻咽癌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中,我国居首位,占全身肿瘤的124%,因此,应引起重视。鼻咽癌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较多,尤以两广、江西、福建为甚,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61不等,发病率以中壮年为多。

  

  祖国医学称“上石疽”、“喉癌”、“鼻渊”、“真头痛”、“耳鸣”,并有许多论述,如《医宗金鉴》对石疽的描述曰:“石疽生于颈项旁,坚硬如石色照常不变,肝郁凝结于经络,溃后法依瘰疬疮。”相当于鼻咽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又如《明医杂著》曰:“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已注意到耳鸣的先兆意义。

  

  由于鼻咽癌的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因此,探索其早期先兆,以期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机制

  

  痰火热毒是鼻咽癌的主要产生机制,鼻咽属中医颃颡部位,为肝经上循所注,颃颡通过咽鼓管与耳相通,胆经上循入耳中,胆主升发,肝气上逆,故肝胆毒热皆可郁于颃颡。又鼻为肺窍,咽为食管上端与脾极为相关,脾经上“挟咽”、“络于嗌”,故脾肺热壅皆易积于颃颡。因此,鼻咽部位的恶性肿瘤与脏腑痰火热毒上郁于颃颡,尤其与肝胆脾肺郁热最为相关。如《明医杂著》所曰:“世人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鸣。”又如《景岳全书·鼻证》曰:“鼻为肺窍,心肺之门户,心肺有病,鼻为不利也。……若其为病则窒塞者,谓之鼽时流浊涕而或多臭气者谓之鼻渊”皆是。

  

  此外,外邪浊毒乘客鼻部也是导致鼻咽癌的一重要因素。如《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曰:“肺气通于鼻,其脏为风冷所伤,故鼻气不宣利,壅塞成痈,冷气结聚,搏于血气则生息肉”。

  

  近代已注意到鼻咽癌与病毒感染有关,在鼻咽癌细胞中已发现有类疱疹病毒,血清中有EB病毒的抗体。此外,鼻咽癌和遗传、家族史、地区性也有一定关系,如在国外仍以华侨的鼻咽癌为多,说明鼻咽癌有明显的种族聚集现象。其他,吸烟、煤焦油刺激及亚硝胺等,对鼻咽癌的发生也有所影响。另外,水土物质如砷、镍、铬的含量也可成为鼻咽癌的致癌因素。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1.腺样体增殖如为结节状或肉芽状增殖者,尤应引起警惕。据统计,鼻咽部粘膜上皮细胞有增生改变的人,约10%有癌变可能。

  

  2.鼻咽息肉生于鼻后孔的鼻咽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

  

  3.慢性鼻咽疾患无论是慢性鼻咽炎或是鼻咽溃疡,萎缩性咽炎等疾,皆可因鼻咽粘膜屏障被破坏及营养功能损害,而具有一定的癌变可能。

  

  二、早期先兆

  

  由于鼻咽癌多位于鼻咽隐窝内,位置较深,故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一旦出现稍明显的症状时已非早期,因此掌握早期先兆,争取早期发现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鼻咽的首发症为颈部肿块,涕血及头痛,一旦出现颈部肿块及头痛时已为中、晚期了,因为所谓早期必须是没有颅底浸润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此早期先兆注意力应集中于鼻咽原发部位。

  

  一般而言,突然出现涕带血丝及不太明显的单侧耳鸣、鼻塞时,即为鼻咽癌早期先兆的可能,应引起高度注意(尤其在高发区和有种族关系的地方)。因为鼻咽癌位于鼻隐窝内,生长极为隐蔽,故临床症状的出现也较晚。隐性鼻咽癌甚至无临床症状,尤其在咽隐窝及鼻咽底部的癌更为深匿,因此出现上述鼻咽信号时应予以高度注意。鼻咽癌发展迅速,短期内即可进入晚期,故应珍视早期先兆的出现。

  

  报标症

  

  在本病高发区或有种族高发史的人群中,凡中壮年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咽部异常感(异物、瘙痒),或偶有涕血丝皆有可能为本病报标警号。内生性(隐性者),上述症状出现更晚,更应引起警惕。待出现颈部包块及头痛时,已进入中、晚期了。

  

  典型征兆

  

  (1)涕血:由偶发到经常性,由少许涕血到多量衄血。

  

  (2)一侧耳咽管阻塞:癌向鼻后孔发展时,主要以鼻塞症状为主,向耳方向发展则由于咽鼓管受阻致听力障碍,严重时可出现神经性耳聋及面瘫。

  

  (3)颈淋巴结肿大:癌如向下转移则致颈淋巴结肿大,质坚硬,并由一侧向双侧发展。

  

  (4)头痛:癌向颅顶发展则出现头痛,多为一侧头痛,并逐渐发展为进行性,程度也逐渐加重而顽固,止痛药无效。

  

  皮纹研究者注意到癌症的遗传易感性在皮纹学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发现鼻咽癌组具有一些男女其他癌组所没有的特异性皮纹表现。如男性的指间区4真实花纹、手掌横褶纹的过渡型,男女性的手掌大鱼际真实花纹,女性的指纹隆线平均数,指间区3真实花纹手掌第二、三屈肌线在虎口处不汇合,足拇趾球部斗形纹等,发生增多或减少变化,可供参考。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鼻咽结核鼻咽结核因有咽分泌物带血及颈淋巴结肿大,故常与鼻咽癌相混淆,故有鉴别之必要。鼻咽结核分为急性粟粒型和慢性溃疡型两类,前者有结核毒素所致的发热、盗汗、咽痛史,后者有较长的病史及合并肺结核,全身恶病质,羸弱,乏力,咳嗽,夜热盗汗等症。鼻咽分泌液找结核杆菌和活检(尤适于鼻咽隐性癌肿)即可确诊。鼻咽癌则病程较短,一般无结核史。

  

  2.鼻咽息肉鼻咽息肉多发生于鼻后孔,多有阻塞现象,且因血管较丰富而常有涕血,故须与鼻咽癌鉴别。主要为病程较长,一般无淋巴结肿大情况,活检是最好的诊断手段。

  

  3.鼻咽良性肿瘤如鼻咽纤维瘤多发生于青春期前的男性,发展甚速,很快出现阻塞压迫症状,如有进行性鼻塞及反复出血,视、听力障碍,则应以电刀取片活检及X光摄片与鼻咽癌鉴别。

  

  (二)现代早期诊断手段

  

  1.鼻后孔镜检查目的在于发现可疑。

  

  2.电鼻咽镜检查优点在于病变部位可以放大,从而可确定恶化程度。

  

  3.癌肿细胞学检查准确率为88%,可作反复检查,包括颈淋巴结穿刺细胞涂片检查。

  

  4.病理组织活检包括可疑处切片及颈淋巴结活检,能得出明确诊断,

  

  5X线摄片能判断颅底浸润程度。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根治鼻咽癌之前病,如重度鼻咽慢性炎症,治愈鼻咽粘膜增生及切除鼻咽息肉。

  

  (2)避免接触亚硝胺类及煤焦油一类诱癌物质。

  

  (3)多食蔬菜水果,畅通大便,以防癌火上攻。

  

  (4)保持情绪舒畅,以免郁火上结。

  

  (5)常用抗癌中草药山豆根、野菊花、山慈菇、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土贝母、七叶一枝花、蜂房、半枝莲、蜈蚣、苍耳子、射干、大青叶。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前列腺癌是男性老年人的较大隐患,其危害性在于早期即向肺、肝转移。由于本病与激素失调、睾丸功能旺盛、雄激素分泌过高有关,因此超早期先兆多以性激素失调为信号……

  

第一节 病因病机

  前列腺癌为一种潜匿性恶性肿瘤,生长缓慢,50%的前列腺肥大可为前列腺癌的癌前潜病。前列腺癌在我国并不多见,但近代已有升高趋势,前列腺癌主要发生于老年人,50岁以上发病率尤多,前列腺的危害性在于早期向肺、肝等部位转移。

  

  祖国医学称之为“癃闭”,其产生机制主要为湿热痰毒壅遏阻结所致,对于癃闭《内经》说:“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灵枢·本输》)指出了本病性质多属实,《千金方》所曰:“有人因时疾瘥后得闭塞不通,逐致夭命,大不可轻之。”(《千金方·秘涩第六》),则指出了本病的不良预后。

  

  由于本病癌肿发展较迅速,对老年人威胁比较大,故掌握早期先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发生机制

  

  前列腺癌的发生原因多为肝肾阴虚,相火偏亢,或湿热痰毒流注下焦,后期多为瘀毒挟痰,常有气滞血瘀。本病和肝肾关系较大,尤其与肾阴虚、相火亢盛和肝郁痰凝相关,痰火毒结于下则易成毒癌。如《景岳全书·癃闭》说:“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灵枢·经脉》指出:“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杂病源流犀烛·小便闭癃源流》亦曰:“肝与三焦及督脉病也……男子循茎下至篡病不得前后。”皆说明了本病与肝肾的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偏高有关,多为睾丸功能旺盛、雄激素分泌过高所致,本病多出现于男性更年期,可能与更年期内分泌紊乱、激素失调有关。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1.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肥大症)40岁以上发病率较高,增生原因与内分泌紊乱、睾丸激素水平偏高及动脉硬化炎症有密切关系,有较高的癌变率。

  

  2.慢性前列腺炎由性欲不节,长期充血,或感染所致,腺体增大。主要发生于前列腺后叶,如长期慢性的前列腺炎症,由于前列腺营养机制的障碍而有一定的癌变率。

  

  3.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极少数有癌变可能。

  

  二、早期先兆

  

  前列腺癌在最早期可出现性欲旺盛。增大后尚未引起排尿困难之前,可因癌瘤的刺激而出现尿意稍感迫促,和轻度排尿不畅感或尿意不尽感,此时如进行肛门指诊,也可及早发现异常。由于本病多呈隐匿性进展,因此早期先兆多不明显。待出现血精,排尿困难,尿形变细,骨盆疼痛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时,癌证已进入晚期。隐性前列腺癌可终身无症状。

  

  报标症

  

  大便后尿道有少许粘液流出,或轻度排尿不适,对于老年人来说,常为本病报标信号。

  

  典型征兆

  

  (1)排尿困难征:为进行性排尿困难,包括尿流缓慢,排尿吃力,射程变短,晚期则尿线变细,尿意频促,夜尿增多及残留尿。

  

  (2)尿路梗阻征:可迅速出现尿路梗阻,甚至导致尿潴留,或并发炎症。

  

  (3)骨盆腔淋巴、内脏转移:骨转移主要为股骨及耻骨转移,为前列腺癌的晚期主要征兆,此外淋巴及内脏也常被累及。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良性增生症)主要为前列腺两侧及中叶增生,主要症状为膀胱颈部的机械性梗阻和对尿道的压迫症状,因此和前列腺癌一样,同样有排尿困难情况,包括尿流缓慢、变细及排尿刺激症(尿意频促、夜尿)及残余尿,甚至尿潴留、肾损害。区别在于直肠指诊,前列腺良性肥大呈光滑柔软而有弹性,能活动,与质坚硬凸凹不平的前列腺癌可作鉴别。切片活检可以确诊,有1025%的癌变率,有的前列腺增生,本身就是癌的前期,有的与癌并存。

  

  2.前列腺结核前列腺呈结核增殖,腺体增大,较硬,呈结节状,可移动。本病同样可出现尿路压迫症状,肛门指诊,可触到凸凹不平的前列腺。鉴别关键在于活检,此外,前列腺结核病程较长及结核毒素恶质症状(盗汗、夜热、消瘦),也可作为诊断参考。

  

  3.前列腺癌还应与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肉瘤鉴别,后者较为少见,恶性程度大,病理切片可诊断。

  

  (二)现代早期检查手段

  

  1.直肠指检如触到增生的前列腺质坚硬如石,凸凹不平,呈不规律结节或隆起,固定不动,则为阳性结果。

  

  2.活检前列腺活检为前列腺癌的确诊手段。

  

  3X线检查可诊查盆腔、腹腔淋巴转移状况。

  

  4.血清酸性磷酸酶测定伴骨转移时此项测定可升高。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根治可疑癌前病,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以防癌变。

  

  (2)中老年人应调整内分泌,清泻相火,宁心节欲,可服泻相火汤激素水平。

  

  (3)少食烟酒,以减少前列腺充血。

  

  (4)保持心情愉快,以畅通血行。

  

  (5)抗癌中草药:车前草、萹蓄、地龙、旱莲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瞿麦、白茅根、蒲公英、黄柏。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甲状腺癌多危害女性,病源主要是痰毒干犯所致。由于甲状腺疾患大多有较明显的结节增生,易使患者疏忽,放松了对癌肿的警见,但颈部淋巴结肿块,可以向病者敲响警钟……

  

第一节  病因病机

  本病以女性为多见,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以乳头状腺癌为多,占599752%,男女之比为1213之间。

  

  祖国医学称为“石瘿”,并论述了石瘿的病因、症状及不良预后,如《外台秘要》曰:“水瘿、气瘿可差,石瘿不可治疗。”《三因方》亦曰:“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指出了石瘿坚硬的特点及其不治结局。另外,《诸病源候论·瘿候》所曰:“亦由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以及《圣济总录·瘿瘤门》所论:“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皆说明前人已注意到了瘿与环境地理、水质的关系。此外,在治疗方面,中医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说明祖国医学对甲状腺癌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甲状腺癌由于癌前病较多,诸多结节增生皆与之有关连,癌变率比较高,早期治疗效好,因此掌握早期先兆,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显得十分必要。

  

  发生机制:

  

  甲状腺癌以痰毒干犯为主要病机,七情肝郁往往为诱发因素,而气滞血瘀常为演变结果。

  

  甲状腺癌与肝的关系甚为密切,肝郁不舒、痰毒不泄,上结于颈是石瘿的主要病机,如《诸病源候论·瘿候》曰:“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

  

  外毒的客入虽然是甲状腺癌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必须有内脏的功能障碍,痰毒不能外泄聚结于内才能成癌。因此虽有外毒因素,但关键还取决于内脏功能的失调障碍。

  

  现代医学强调甲状腺癌与碘及放射线照射有一定关系,长期缺碘引起甲状腺增生(瘿),以后逐渐恶变为癌(石瘿),是甲状腺癌的一个主要根源。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所有甲状腺肿皆有癌变的可能,兹分析如下:

  

  1.甲状腺腺瘤为甲状腺体内的单发结节,多见于女性,为甲状腺癌的最大隐患,癌变率高达10%。

  

  2.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缺碘区域有关,以致腺组织呈代偿性增生,可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癌变率约47%。

  

  3.慢性甲状腺炎长期慢性甲状腺炎亦为恶变的隐患,尤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及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较易癌变,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竟可与甲状腺癌并存。

  

  二、早期先兆

  

  1.甲状腺肿块原来外形没有改变的甲状腺部位,突然长出小肿块,生长迅速,或原来硬结突然长大,都是甲状腺癌的早期信号。

  

  2.颈淋巴结肿大颈部肿块约一半为甲状腺转移性,颈部淋巴结肿大是甲状腺癌的重要早期警号。其中,乳头状癌占595752%,早期即以淋巴结转移为早露。即使隐灶癌,直径小于1厘米以下的,早期已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隐性癌往往以淋巴结转移为早发首症。

  

  报标症

  

  以甲状腺部触到生长迅速的结节,或颈部淋巴结触到肿块为本病报标症。

  

  典型征兆

  

  (1)甲状腺部触到质硬,凸凹不平,固定难移,不随吞咽上下移动,迅速增大的肿块。

  

  (2)颈部淋巴结转移,出现肿大,质硬,尤其甲状腺腺癌转移的极早。

  

  (3)食管、气管及声带压迫症状,出现吞咽障碍呼吸困难及声音嘶哑。

  

  (4)局部疼痛,如耳枕部。

  

  (5)远部转移,可深入于颅、胸、盆骨及肺。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由于下列甲状腺疾病皆有结节,故必须与之鉴别:

  

  1.甲状腺瘤属良性者,质地较软,光滑,可活动。有较长期病史,生长较慢。反之,坚硬、固定、无痛,病史较短的,或突然迅速增大的,多为恶性。如有颈淋巴结转移者,更可确为恶性,多发于儿童。

  

  2.单纯性甲状腺肿发病率较高,病史较长,大部分为多发性结节,为胶性,质地较硬。

  

  3.甲状腺炎纤维性甲状腺炎的进展较慢,没有颈淋巴结肿大。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起病较缓,可与甲状腺癌并存。亚急性甲状腺炎,有局部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病史,上述三种甲状腺炎皆可形成结节,且质地坚硬,确切鉴别仍须活检。

  

  4.甲状腺囊肿质地坚硬,扫描为冷结节,超声波检查可助诊,必要时仍须作活检。

  

  (二)现代早期诊断

  

  1.放射线同位素扫描呈示冷结节(碘缺损)。

  

  2X线显示边缘模糊的钙化影象。

  

  3.超声波检查可以助诊。

  

  4.活体组织检查可以确诊。

  

  5.血清降钙素浓度测定髓样癌可增高。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及早治疗癌前病:包括慢性甲状腺炎症,尤其早期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瘤以防恶变。

  

  (2)水质缺碘的区域,应适当补充碘剂,中药可用海带、海藻、昆布,以防止甲状腺增生。

  

  (3)调整内分泌,保持激素平衡,协调情绪,戒烟酒。

  

  (4)抗甲状腺癌中草药:黄药子、土贝母、夏枯草、生牡蛎、海藻、昆布、半枝莲、八月札、柴胡、郁金。

  

第100章 胰腺癌先兆

  胰腺癌是一种极凶险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虽然无特异性先兆,但由于本病的致癌因素为“过享口福”(过食肥甘美酒所致),因此早期预兆也必然最先反映于对食味的厌恶……

  

第一节 病因病机

  胰腺癌占恶性肿瘤第十二位,多为胰头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占12%,占消化道肿瘤的第五位,仅次于肝、胃、食管癌、直肠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35岁,4069岁者占862%,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为181

  

  祖国医学属“伏梁”、“癥积”、“痞块”、“黄疸”、“脾风”的范畴,在《内经》早已认识到本病与饮食肥甘及黄疸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此外,还注意到了腹痛为本病的典型症状及不良预后,如《素问·腹中论》曰:“伏梁何因而得之……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环脐而痛,是为何病?……病名伏梁,此夙根也。”与胰癌晚期剧痛放射至腹腰背近似。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发病率有渐上升趋势,因人们倾向于食高脂蛋白的精制食品之故。由于本病恶化程度较高,预后不佳,故探索其早期先兆,争取早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生机制

  

  胰腺癌实际上也属于一种脾瘅病,主要病位在脾,高粱厚味是本病的重要发病因素。由于偏嗜肥甘厚味,醇酒炙煿,致热积于内,损伤脾胰,或感受邪毒,毒邪不泄,积结于胰,日久成为毒癌。暴饮暴食常为本病的诱因,本病常并发消渴病,更说明了胰腺癌与脾及饮食不节的关系。

  

  胰癌虽病在脾,但与肝有密切关系,肝病脾必先受害,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故肝脾失调是本病的一个重要内源性因素。现代医学也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一定关系。

  

  此外,本病和七情不节也很有关系,情感抑郁不舒,气血不畅,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胰腺癌主要是化学致癌,其次,糖代谢紊乱、家族史、遗传缺陷、进食过多脂食等都与该病有一定关系。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1.慢性胰腺炎长期饮酒及营养不良(缺蛋白质)所致,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纤维化病变,有恶化的隐患。

  

  2.胰腺腺瘤指胰腺囊腺瘤,较少见,特点为多发性,癌变率不高,如恶变,为胰腺囊腺癌。

  

  3.胰腺囊肿主要指假性胰腺囊肿,不常见,偶有癌变可能,多继发于胰腺炎症之后。

  

  二、早期先兆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极高,发展极为迅速的、病势凶险的恶性肿瘤,病程近16月,一般仅3月左右,但早期却无特异性先兆,因此不易发现。但初起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厌食,恶心,腹胀,消化不良等胃滞纳呆先兆潜证应予以警惕。

  

  (1)食欲减退: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厌食、腹胀,常为胰腺癌首发症状。

  

  (2)上腹部隐痛:伴随消化紊乱出现的轻度腹胀及饱食后上腹隐痛,常为胰腺癌的信号之一。

  

  (3)不明原因的背痛和腰痛,应引起警惕。

  

  (4)突然消瘦、乏力伴有上述症状者,应高度怀疑。

  

  报标症

  

  40岁以上,如突然出现进行性的、不明原因的轻度消化紊乱症,包括:轻度腹胀、厌食、伴有偶发性的饱餐后上腹隐痛,即常为本病报标信号。

  

  典型征兆

  

  (1)上腹痛:约3/4以上有上腹痛,持续性上腹疼痛,范围可从胃脘部到脐部,饱餐及夜晚尤为剧烈。

  

  (2)黄疸:约70%出现黄疸,以胰腺顶端部出现黄疸为多且较早。

  

  (3)心窝部触到硬块。

  

  (4)食欲不振、消瘦:90%迅速出现体重下降,甚至恶病质、恶心、发热、消瘦、乏力。

  

  (5)骨、肺等远期转移:可出现骨剧痛及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肝癌肝癌和胰腺癌皆有共同症——黄疸及心窝部痛,尤其胰头癌更与肝癌酷似,鉴别要点为肝癌无血清淀粉酶改变,但有血清甲胎蛋白阳性,超声波和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2.胆囊或胆管癌亦都有黄疸共同症,但胆管和胆囊癌必先有高热,而胰腺癌则先出现黄疸,可以不发热或后发热。

  

  3.胆石症以典型的胆绞痛及高热寒战、白细胞增多为区别。

  

  4.胃癌疼痛部位近似,但胃癌无黄疸。

  

  5.慢性胰腺炎其腺囊肿块和黄疸与胰腺癌相似,但X光(胰腺钙化点)及活检便可诊断。

  

  6.糖尿病糖尿病一般是逐渐出现的,胰腺癌可以并发糖尿病,但特点为突然出现糖尿病症状。因此凡出现这种情况应怀疑有隐潜胰腺癌的可能。

  

  (二)现代早期诊查手段

  

  胰腺癌的早期确诊相当困难,且缺乏特异性诊查手段,但可采取:

  

  1X线检查X线检查对胰头癌的诊断帮助较大,而常规钡餐检查只有在癌晚期才易显示出来,因此必须配合十二指肠注钡、注气双重对比造影进行检查。

  

  2.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管造影此法对X线检查、血清淀粉酶检查及B超、同位素胰扫描可疑者,可行此术以帮助确诊,此法比钡剂检查更为可靠,能直接显示胰腺病变,但也不能进行早期诊断。

  

  3.超声显象术只能发现直径在3厘米以上的癌,阳性率达80%。

  

  4.电子计算机断层描述(CT)准确率达80%以上,胜过B超。

  

  5.用胰腺癌诊断标记物PCA检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上海)试验成功,抽少量血就能检查胰癌,阳性率达62%。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彻底治疗癌前病,如慢性胰腺炎,切除胰腺肿瘤。

  

  (2)调整内分泌、调整肝脾,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工作过度紧张。

  

  (3)调整饮食结构,少食高粱厚味,少饮酒、戒烟。

  

  (4)抗胰腺癌中草药天花粉、石斛、七叶一枝花、半枝莲、黄药子、八月札、山药、鲜藕、鲜梨、黄连。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恶性淋巴瘤包括何杰金氏病,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对青少年危害较大,为痰毒所致。遍布全身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本病最有力的信号,而全身瘙痒又常为其超早期报标先露……

  

  第一节 病因病机

  恶性淋巴瘤分为何杰金氏病(淋巴网状组织恶性肿瘤)及非何杰金氏病淋巴瘤两类。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包括淋巴肉瘤及网织细胞肉瘤。本病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本节介绍何杰金氏病淋巴瘤。

  

  我国医学称为“失荣”、“阴疽”、“恶核”、“痰核”、“上石疽”,并有许多论述,如《证治准绳》曰:“痈疽肿硬如石,久不作脓者是也”。所述的石疽即近似今之恶性淋巴肿瘤,并强调了该病的典型早期征兆为坚硬如石。又如《医宗金鉴·失荣》所曰:“本证生于耳之前后及肩项。其证初起,状如痰核,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长大,经久难愈,形气渐衰,肌肉削瘦,愈溃愈硬……终属败症。”所述症状亦与今之恶性淋巴瘤颇为近似,而且还注意到了本病多首发于耳之前后及肩项部位。这些认识无疑都是很可贵的。此外,《外科证治全生集》曰:“恶核痰核,大者恶核,小者痰核,与石疽初起相同。”《类证治裁》所曰:“结核经年,不红不疼,坚而难愈,久而肿痛者为痰核,多生耳、项、肘、腋等处。”也描述了石疽的症状特点及指出了不良预后。以上说明中医对恶性淋巴肿瘤早已有较全面的认识,无论于症状、病机及预后方面,都有较精辟的认识。

  

  淋巴肉瘤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因此对其先兆症的掌握十分必要。

  

  发生机制

  

  本病发生机制,质言之,不外痰火阴毒所致,另外,肝郁是本病主要诱发因素,正虚常是该病产生的条件,遗传易感也与本病有一定关系。本病发生机制,分析之,不外以下因素:

  

  1.郁火痰结因忧郁恚怒致气血不畅,痰瘀互结于颈侧,如《外科大成·失荣》曰:“此由先得后失,六欲不遂,隧痰失道,郁火凝结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症。”说明忧思恚怒起着重要作用。

  

  2.阴毒寒凝由阴毒寒凝,结于颈部,如《外科正治全生集·阴疽》曰:“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其中,阴毒发于六腑,毒根源于五脏,故脏腑内虚,毒浊不化,结核于内,是本病的主要内源性因素。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曰:“失荣者……因六郁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强调了该病与郁火痰毒的关系。

  

  此外,祖国医学还强调本病与正虚荣亏的关系,如《阴疽治法篇》所说:“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强调了本病的气血两虚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动物实验已找到C型RNA病毒,但病毒生物只是一个发癌因素,必须在有一定的生癌条件的机体上才能成癌。即必须在有家族聚集、遗传和免疫缺陷等“内虚”情况下才能发生癌证,此即癌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内因论观点。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发现有EBV疱疹病毒,近代有许多学者考证,认为对淋巴肿瘤有潜在危险性。

  

  二、早期先兆

  

  1.表浅淋巴结肿大凡表浅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为本病的早期信号。主要为颈、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占6080%,腋窝占620%,腹股沟610%。

  

  2.全身不适症状早期伴随浅表淋巴结肿大,可见低热、乏力。

  

  3.何杰金氏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常以不规则发热为早期先兆,并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有一种淋巴恶性肿瘤,早期质软,可活动无痛,应引起注意。

  

  4.瘙痒常为何杰金氏病的独特信号。可有局部或全身瘙痒之异,全身性瘙痒多出现于纵膈或腹部有病变。

  

  报标症

  

  以表浅部淋巴结,尤其是颈、腋下、腹股沟淋巴结逐渐肿大为报标信号。

  

  典型征兆

  

  (1)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主,其次为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晚期可累及纵膈淋巴结。

  

  (2)脾肿大:约30%累及于脾,多出现于后期,一般为反应性增生,或肉芽肿形成。

  

  (3)造血系统:呈贫血象,与骨髓受累有关,晚期可出现溶血性贫血。

  

  (4)消化系统:约30%有胃、胰、肠受累,可有吸收不良,甚至腹水症状。

  

  (5)心血管系统:偶有渗出性心包炎。

  

  (6)肝损坏:可由于肝损坏而导致黄疸。

  

  (7)骨转移:约515%,出现骨痛。

  

  (8)肾受累:约13%有肾浸润,严重出现肾衰。

  

  (9)肺浸润:胸腔积液为多,可占1/32/3。此外,神经系统、皮肤也有转移。

  

  (10)全身症状:发热(呈不规则型),盗汗,瘙痒,尤其瘙痒为何杰金氏病的特异症状。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淋巴结结核病程较长,早期为无痛性,晚期可形成窦道或瘘管。另外,全身症状可有结核毒素症状,如潮热、盗汗、颧赤、乏力、咳嗽等症,确切诊断须作活检。

  

  2.淋巴结炎有红、肿、热、痛,起病较急,经抗炎治疗后可缩小。

  

  3.转移癌多出现于颈淋巴结,质坚硬不痛,原发病灶为鼻咽癌,口腔癌和喉癌等。

  

  4.慢性白血病与淋巴肿瘤的共同症为淋巴结肿大;但进行性贫血,苍白,乏力及发热,脾肿大的特征可与之鉴别。

  

  5.败血症败血症虽有肝脾肿大,但有感染病史及高热、寒战、皮疹,甚至感染性休克等特征可以之鉴别,血检呈败血病血象。

  

  6.系统性红斑狼疮虽有发热、淋巴结肿大,但皮疹、尤其面部红斑狼疮可作鉴别,另外,血中可找到狼疮细胞。

  

  (二)现代早期检查手段

  

  1.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为淋巴恶性肿瘤最可靠的检查手段。

  

  2X线检查可作胸、肺骨转移的诊断,对盆腔、腹膜后淋巴结造影,也可观察其转移情况。

  

  3.同位素扫描适于检查肝、脾、骨转移情况。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治疗癌前潜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治疗慢性病如淋巴结核、感染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防外邪侵入淋巴结。

  

  3.常用抗癌中草药黄药子、土贝母、土茯苓、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生牡蛎。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阴茎癌为男性隐患之一,为淫毒所致,与内分泌失调、雄激素水平偏高有关。由于阴茎局部的癌前潜病均为肉眼可见,故发出的信息足以引起人们的疑虑……

  

  第一节 病因病机

  阴茎癌居男性肿瘤的第十位,在我国的恶性肿瘤中约占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5060岁之间为高峰。本病和包茎、包皮过长有重要关系,发病率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达程度有关。

  

  阴茎癌,祖国医学称为“肾岩”,“翻花岩”、“肾岩翻花”。肾岩一词,首出《疡科心得集》,如《疡科心得集·辨肾岩翻花绝证论》:“夫肾岩翻花者,俗名翻花下疳,此非由交合不洁,触染淫秽而生,由其人肝肾素亏,或又郁虑犹思,相火内灼,水不涵木,肝经血燥,而络脉空虚,久之损者愈损,阴精消涸,火邪郁结,遂遘疾于肝肾部分,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延至一二年或五六载,时觉疼痛应心,玉茎渐渐肿胀,其马口之胬肉处,翻花若榴子样,此肾岩已成也,渐至龟头破烂,凸出凹进,痛楚难忍,甚或鲜血流注,斯时必脾胃衰弱,饮食不思,即食亦无味,形神困惫,或血流至两三次,则玉茎尽为烂去,如精液不能灌输,即溘然而毙矣。”所论不但描述了肾岩的症状,并提出了病因病机,指出了滋阴降火为治疗原则。

  

  阴茎癌早期治疗效果尚可,因此应努力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发生机制

  

  肾虚下焦湿毒蕴积,或湿热下注,结于膀胱、尿道所致。阴茎为肾之外窍,乃宗筋所聚,冲脉与阳明合于宗筋,宗筋为肝所司,肝脉循阴器,任脉起于胞中,因此阴茎癌与冲任失调,肝肾内虚有关,尤其与肾阴虚、相火内燔,致火灼毒结密切相关。

  

  此外,肝郁是一重要因素,由于七情不遂,郁火煎熬,火毒蕴结,最易变生毒疮。因此,阴茎癌的发生机制为内脏失调,毒浊下结所致。现代医学也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睾丸激素偏高有关。

  

  包皮垢的慢性刺激,包茎、包皮过长,对阴茎头的长期刺激,极易导致癌肿。有学者用包皮垢刺激小白鼠,诱发皮肤癌可以说明。因此有些国家地区,成年前施行包皮环切术的,阴茎癌发病率低也可证实,包皮及其局部分泌物对阴茎癌的影响。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包皮过长及包阴茎,粘膜白斑病,增殖性红斑,包文氏病,乳头状瘤,阴茎增殖性红斑症(可能系原位癌),尖锐湿疣,皆有可能为癌前潜病。

  

  1.阴茎角是阴茎上皮细胞广泛肥大和角化性变,为阴茎癌的前期潜病,虽为良性肿瘤,但隐患极大。

  

  2.阴茎白斑是一种阴茎表皮组织增生性病变,常位于包皮、龟头及尿道外口的粘膜处,颜色灰白,边缘清楚。

  

  3.阴茎湿疹长期顽固性阴茎湿疹、瘙痒,也有可能发生恶变。

  

  4.阴茎尖锐性湿疣属一种性病,由滤过性病毒引起,为红点乳头状,易出血,多长于阴茎冠状沟部。

  

  5.巨大尖锐湿疣多长于阴茎头部及阴茎干,是一种复发性很强的疣,易恶化。

  

  6.阴茎红斑也是一种增殖性改变,表面常呈鳞屑状,常位于阴茎龟头部位,也为一种潜在隐患。

  

  二、早期先兆

  

  阴茎癌的早期仅局部有红斑,或瘙痒不适,分泌物增多,其首发症状与癌的种类有异,其中:

  

  1.原位癌初起为红色略突起的斑块。

  

  2.乳头状癌为单发及多发的突起的小乳头状瘤。

  

  3.浸润性癌以湿疹样斑为前兆。

  

  正如《疡科心得集》所曰:“初起马口之内(冠状沟)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指出了阴茎癌的早期征兆。如出现溃疡、糜烂则已非早期。总之,凡阴茎出现溃疡,经久不愈,药物治疗无效,包皮发紧而难翻者,则已不能再存侥幸心理,若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基本可以证实。

  

  报标症

  

  阴茎龟头部出现丘疹或红色斑块,刺痒,为早发信号。

  

  典型征兆

  

  (1)于阴茎龟头部,出现肿块,或结节,刺痒、疼痛。

  

  (2)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渗出、恶臭。

  

  (3)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可触及肿块。

  

  (4)尿道转移:出现排尿困难。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阴茎结核病程较长,身体其它部位有结核史及结核中毒症状。局部有肿块、质硬、并有溃疡渗出。鉴别要点在于渗出液培养有结核菌,肿块及腹股沟淋巴组织活检可确诊。

  

  2.阴茎乳头状瘤多长于阴茎冠状沟部位,色淡红,或灰白,常呈多发性、不规则型。

  

  3.阴茎尖锐湿疣为一种多发性疣,易溃烂出血,恶变时须作活检。

  

  (二)现代早期诊查手段

  

  (1)作包皮病理切片活检

  

  (2)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也应作淋巴结针吸活检,以上二法皆可确诊。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及早治愈包头癌前病,以防癌变,包括阴茎白斑、红斑、尖锐湿疣,可作切除和电灼治疗。

  

  (2)治愈包头慢性疾患。以消除隐患,如包头炎症、湿疹、结核、梅毒等。

  

  (3)切除过长包皮,保持包头卫生。

  

  (4)调整内分泌,清泻相火,节制房事。

  

  (5)治疗原则:滋肾阴,抑泻相火。方予泻相火汤地、女贞子、丹皮、知母、黄柏,酌加利湿毒之品和抗癌中草药,如苍术、黄柏、土茯苓、萆薢、土牛膝、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生苡仁。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卵巢癌占女性肿瘤的第三位,卵巢是女子生殖系肿瘤的祸根,故性激素失调是其主要腹外征兆。由于卵巢深居腹部盆腔,腹部症状出现较晚,一旦出现已非早期,因此应紧紧抓住腹外预兆……

  

  第一节 病因病机

  约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的510%,为女性第三位。近年来,随着检查条件的提高,卵巢癌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卵巢癌的发生率与工业的发达有一定关系,说明有些化工物质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某种联系。

  

  祖国医学称为“肠覃”、“癥瘕”,如《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描述了肠覃的典型症状。《诸病源候论》所曰:“若积引岁月,人皆柴瘦,腹转大,遂致死。”则提出了卵巢癌的不良预后。《灵枢》并把肠覃和石瘕作了区别,指出肠覃客于肠外,石瘕位于胞中(子宫肿瘤)。《杂病源流犀烛》引仲景所言,强调了“积聚癥瘕,不转动者难治。”提示癌肿已转移则凶。《杂病源流犀烛》还曰:“如卒暴癥疾,腹中如石刺痛,日夜啼呼,不治,百日死。”所述症状与卵巢癌侵蚀周围组织发生剧痛的恶兆相似。以上说明,祖国医学对卵巢癌已有一定认识,不仅描述了症状,还指出了转移特征和不良预后。

  

  由于卵巢癌较难发现,恶性程度较大,转移扩散较快,对妇女威胁较大,因此注意早期先兆,争取早期发现,更具有特殊意义。

  

  发生机制

  

  本病主要机制为肝肾阴阳偏盛,冲任失调致相火偏亢之故。其次,因于寒温失节,邪气积聚于腹亦可形成。《内经》强调寒气入侵,实际寒邪只是一个诱因,因为卵巢是女性肿瘤的祸根,是性激素的产生之地。卵巢内分泌失调无论是卵巢内源性,抑或卵巢外原因,都必然通过卵巢表现出来。卵巢属于冲任理论体系,是天癸产生之源,受肝肾影响,因此卵巢功能正常与否,与冲任调节和肝肾阴阳密切相关。如上述功能失调,则易通过卵巢内分泌导致乳腺、子宫、女性生殖器,包括卵巢本身发生肿瘤,因此,更年期肝肾阴阳偏胜、冲任失调,致相火偏旺,是本病的主要根源。

  

  此外,肝郁七情不畅,致气血不利、痰浊内结,是所有妇科肿瘤的重要内因。其他,卵巢内的残留胚胎组织,在异常刺激下,也可发生增生恶变。

  

  总而言之,卵巢癌发生的背景仍以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偏高为主要因素。

  

  尤须提及,目前,现代医学已提出某些化工品与卵巢癌有密切关系,如石棉、滑石粉、避孕品等。还有放射照射、病毒(如腮腺炎病毒)和遗传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癌前潜病

  

  1.卵巢交界性瘤(低潜在恶性)界乎于良、恶性之间,易恶化。可与恶性同时存在一个肿瘤内,包括交界性上皮瘤,交界性粘液瘤和交界性内膜样瘤等。

  

  2.卵巢囊肿发生率较高,以浆液性囊肿为多,发病率较高,易恶变为卵巢癌。此外,乳头肿也极易发生恶变,应注意复查。

  

  3.卵巢畸胎瘤较常见,分为良性囊性成熟畸胎瘤,有一定癌变率,恶变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如肿块突然迅速增大,则为不祥之兆。

  

  二、早期先兆

  

  由于卵巢癌局部症状出现较晚,一旦出现腹部症状时已非早期,因此,先兆症应抓住腹部外征兆。

  

  1.少腹不适多先见于月经周期排卵期,即渐感少腹不适,包括腹胀、隐痛,或热感、酸坠感,并有逐渐加重趋势。

  

  2.月经紊乱有一部分卵巢癌可有月经紊乱,尤其是颗粒细胞癌,易引起月经频发或稀发改变。

  

  3.类内分泌综合征(非妇科症状)卵巢癌的早期先兆,可表现为内分泌综合征及副激素综合征。主要特征为性欲亢进,乳溢,甚至出现肾上腺皮质亢进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原因为卵巢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催乳素等增高之故。

  

  报标症

  

  女性更年期,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少腹不适(隐痛、坠胀、热灼感)及月经紊乱,应为卵巢癌报标信号。

  

  典型征兆

  

  (1)少腹痛:一侧性少腹胀痛,并逐渐加重。

  

  (2)少腹包块:少腹一侧触到包块,并逐渐长大。

  

  (3)阴道出血:约1/41/3患者可出现应激性出血,绝经期后出血尤应注意,见阴道出血已非早期。

  

  (4)月经紊乱:月经紊乱是卵巢癌的一个主要特征,颗粒细胞癌尤其明显。

  

  (5)淋巴结转移:盆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是卵巢癌的晚期征兆,甚至还可有胸腔、骨、脑转移。

  

  (6)腹水及血腹水:多出现于晚期(受压症状)。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卵巢囊肿属卵巢良性肿瘤,发病率很高,多为浆液性囊肿,双侧或仅单侧,病程较长,有蒂,易发生扭转引起剧痛,病程较长者,甚至达数十年,与卵巢癌的发展快、肿块迅速增大迥异。可根据病史、增长较慢及X光进行鉴别。乳头状囊腺瘤者,X光下可显示钙化物——砂样粒,如出现迅速增大及疼痛,压迫症状,不规则阴道出血,即提示有恶变可能。

  

  2.卵巢纤维瘤属良性,罕见,有蒂,X光可鉴别,常有钙化区,很少恶变。

  

  3.卵巢畸胎瘤为囊性及实性两种,有良、恶之分,X光下有牙、骨。此外,病理切片可证实,如迅速增长,则为癌变恶兆。

  

  4.卵巢结核有全身其他部位结核史,病程较长,少腹经常疼痛,月经量渐少或愆期。并可有全身结核毒素中毒症状消瘦、潮热、盗汗。也易并发卵巢周围炎及卵巢深部形成结节、干酪样坏死性脓肿。

  

  5.卵巢炎症多为淋菌感染,以起病急,疼痛及发热显著,白细胞增高为鉴别要点。慢性者以病程长,疼痛明显,白细胞增高为特点。

  

  (二)现代早期诊断手段

  

  1.妇科三合诊可以触知包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

  

  2X线检查摄平片可基本确定肿瘤的良、恶性质。

  

  3.超声波或B超断层扫描可以基本作出判断。

  

  4.剖腹探查取病理组织活检,则可以确诊。

  

  5.腹腔镜检查可代替剖腹探查,能区别良恶肿瘤。

  

  6.免疫学诊断(特异性血清试验)包括癌胎盘抗原,胚胎抗原升高等测定。

  

  7.血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可以助诊。

  

  8.卵巢功能测定作阴道涂片,发现雌激素升高。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治疗癌前潜病,如卵巢囊肿、畸胎瘤、纤维瘤切除之。

  

  (2)治愈卵巢结核及慢性炎症,以维护激素平衡。

  

  (3)调整更年期内分泌,清抑相火,节制性欲。

  

  (4)治则为调理冲任,滋肾阴清相火,予泻相火汤:生地、女贞子、丹皮、知母、黄柏,酌加抗癌中草药及化痰药。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子宫肌瘤虽非恶性肿瘤,但在妇女中发病率甚高,对妇女的危害非浅。子宫肌瘤的祸根在卵巢,由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分泌偏高所致。故先兆症必见性欲亢进,乳房发胀,月经过多等类内分泌综合征……

  

  第一节 病因病机

  子宫肌瘤虽属良性肿瘤,但在妇女中发病率极高,且有14%的恶变率,而且近来有升高趋势,多发生于3050岁妇女。

  

  祖国医学称为石瘕,在《内经》中有记载,如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灵枢·水胀》)。

  

  发生机制

  

  子宫肌瘤的发生机制与冲任失调,肝肾阴虚及相火偏亢有密切关系,由于相火旺盛、煎熬浊液,致浊液内结而成瘤。当然和肝郁气结,下焦寒温不调也有一定关系。现代医学也认为子宫肌瘤与卵巢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偏高有关,因此患子宫肌瘤的人,往往合并有卵巢病变,原因就在于此。并且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肌瘤开始萎缩,肿瘤增长停止也可证实。

  

  近年注意到子宫肌瘤的发生,与服避孕药有一定关系,可能是致雌激素水平改变的缘故。此外,本病与家族、种族及遗传也有一定关系,如美国黑人妇女几乎占一半发生率。

  

  第二节 早期警号及早期诊断

  一、瘤前潜病

  

  1.卵巢改变子宫肌瘤病人大多先有卵巢改变,如卵巢增大,出现子宫内膜增生过度,月经过多,性欲偏亢,乳房发胀等信号。

  

  2.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一般出现在4050岁之间,大多数子宫肌瘤都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卵巢雌激素水平偏高有关,本病远期有发生子宫肌瘤的隐患。

  

  3.输卵管改变大多数子宫肌瘤可先见或并见输卵管炎,仍与输卵管及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过高有一定关系。

  

  二、早期先兆

  

  1.月经量增多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是其主要讯号。因为子宫肌瘤生长于卵巢增大、功能偏亢的年龄,由于雌激素水平偏高,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一方面因为癌肿的存在而影响子宫收缩,故可致经量增多。

  

  2.白带增多由于肿瘤的刺激因素,白带增多,为子宫肌瘤的早期信号。

  

  3.阴道出血少数有非月经周期性出血及不规则出血。

  

  4.性欲偏亢为本病卵巢功能偏亢,性激素血水平偏高的信号。

  

  报标症

  

  40岁以后,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经量增多,常为子宫肌瘤的报标信号。

  

  典型征兆

  

  (1)小腹触到包块,或妇科三合诊触到肿块。

  

  (2)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3)小腹坠胀不适,子宫浆膜下瘤蒂扭转可引起剧痛。

  

  (4)如为多发性者,则经量增多及压迫症状更明显。

  

  (5)绝经期后,随着子宫的萎缩而停止生长,症状可缓解。

  

  若恶变为癌,则出现不规则出血,疼痛、白带恶臭,尤其原子宫肌瘤迅速增大,出血增多而不规则,白带增多都应引起注意。总之,绝经后,肿块不但不缩小,反而迅速增大,则应考虑到有癌变的可能。

  

  三、早期诊断

  

  (一)鉴别诊断

  

  1.妊娠早妊特征为月经停止,及有早孕反应,如晨恶心、流清涎、头晕、不吃饭、喜酸等,而子宫肿瘤则“月事以时下”,无早孕反应。

  

  2.子宫癌以不规则出血,流臭秽脓血带,包块坚硬凸凹不平,增长迅速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3.卵巢囊肿子宫浆膜下巨大子宫肌瘤易与卵巢囊肿相混,可作牵引子宫检查法鉴别。如肿瘤随牵引的子宫而移动,则为子宫肌瘤的可能性较大。

  

  4.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症状酷似子宫肌瘤,尤其与较小肌瘤相混,鉴别手段为子宫腔探针,宫腔碘油造影术及诊断性刮宫。

  

  5.子宫腺肌病是宫内膜在子宫肌层的良性侵入及纤维增生,子宫可呈不规则增大,主要特点为痛经,必要时作病理切片。

  

  6.子宫肥大症主要为子宫增大,月经过多,与较小的子宫肌瘤极难鉴别,可作刮宫术检查。

  

  (二)现代早期诊断

  

  1.妇科三合诊可以确定肿瘤大小、光滑度及硬度。

  

  2X光检查平片摄影可确定肌瘤钙化情况,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对粘膜下的小瘤子诊断率较高。

  

  3B超检查可以诊断较大的子宫肌瘤,并可与盆腔其它肿块鉴别。

  

  4.子宫探针探查可触到肿瘤。

  

  5.宫腔镜检查对粘膜下肌瘤的检查阳性率较高。

  

  6.诊断性刮宫作细胞涂片检查或病理切片以排出癌可疑。

  

  第三节 抗癌措施

  (1)调整更年期内分泌,调整冲任肝肾,节制房欲,以免惹动相火煎熬肾阴。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郁气结,是防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3)注意选择避孕措施,尽量减少长期服用药物性避孕药物,应与其它避孕方法交替使用。

  

  (4)注意经期及房事卫生。

  

  (5)治疗原则为舒肝解郁化痰,滋肾阴清泻相火,方予泻相火汤理气、活血化痰药如柴胡、白芍、郁金、香附、法夏、丹参、川芎,并酌服防癌中草药如七叶一支花、半枝莲、苡仁、黄药子、八月札。也可服活血消瘀药,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丹皮、桃仁,酌加红花、赤芍、鹿角霜、夏枯草、牡蛎、莪术、石打穿等。严重者可用大黄?虫丸。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发生于少年儿童期的癌肿并不少见,而且多较险恶。由于儿童时期旺盛的生命力掩盖了癌肿的不适,故儿童期的恶性肿瘤较难发现。但无论长于任何人身上的癌,都必然有端倪可见……

  

  第一节  概述

  儿童患癌症为数不少,加之由于自己不能许说苦衷,所以早期发现的难度更大。而有一些恶性肿瘤又往往多发生于儿童期,尤其不利的是,小儿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脑、血、肾、眼球及睾丸等重要器官,即便不死也易致残。因此,注意儿童期癌早期先兆的探索,更显得特别重要。

  

  儿童期易出现的恶性肿瘤最多的是白血病,几乎占儿童期恶性肿瘤的1/2,其次为脑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及胚胎性癌等。其特点为发展迅速,并很快向远处转移,大多发生于5岁以后小儿。由于小儿处在生长期,各器官功能正开始旺盛,因此,生了恶瘤,一般状况也比较好,这就给早期发现更增加了难度。有些恶瘤如急性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皆以长期高热出现,与急性感染酷似,故应引起高度警惕。儿童期癌虽然早期不明显,但仍有一些先兆表露,在诊断学上有一定价值,兹分述如下:

  

  第二节 白血病先兆

  一、早期信号

  

  白血病是小儿最多见的恶性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首位。小儿时期多为急性白血病,慢性仅为15%,发生于小儿者,与遗传因素关系最大,和病毒感染、化学致癌及放射照射也有一定关系。

  

  早期信号为不明原因的发热、面色苍白。小儿凡出现长期发热无力、面色苍白(贫血貌)和出血倾向(鼻衄或皮疹、瘀点)即应引起充分的警惕。如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已属晚期。

  

  二、早期检查

  

  1.血象小儿白血病白细胞总数不一定有变化,可高也可低,主要是有原始及幼稚细胞。

  

  2.骨髓象呈增生活跃状,原始及早幼细胞占一半以上。

  

  第三节  淋巴瘤先兆

  一、早期信号

  

  淋巴瘤分为何杰金氏病及非何杰金氏病两类,为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在儿童期也比较多见,占10%,该病和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家族、化学药物皆有一定关系。

  

  何杰金氏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

  

  多发生于少年至青春期阶段,儿童期较少见。

  

  以浅表淋巴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为特点,少年儿童如颈部出现无痛性小包块者常为本病早期信号。青少年时期大多缺乏全身症状,往往以颈部(80%以上)或锁骨上、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块为唯一早期标志。一旦出现发热、恶心、消瘦、肿块增大呈现压迫症状及肝脾肿大时,已进入晚期,因此对少年儿童应定期进行颈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结检查。

  

  非何杰金氏病

  

  为小儿多见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发展极速,转移扩散极快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早期即已迅速扩散。

  

  首发信号为无原因的、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2周内即迅速增大,并向扁桃体、眼、骨骼、乳腺等处转移。一旦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虚弱、厌食、消瘦和肿大淋巴结的压迫症状时,则疾病已近晚期。

  

  二、早期检查

  

  1.淋巴结穿刺或切片活检确诊。

  

  2.胸部X线断层摄片以发现肺部浸润情况。

  

  3.骨摄片确定是否骨转移。

  

  第四节  脑瘤先兆

  一、早期信号

  

  颅内肿瘤是小儿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居于小儿恶瘤的第二位,仅次于白血病,多发于小脑幕下,预后较差。

  

  早期即出现颅内压增高症,小儿常以喷射性呕吐为报标信号。头痛、哭闹、发热、视觉障碍为典型征兆。婴幼儿则以头颅增大,囟门隆胀为信号。总之,凡见到小儿不明原因的囟门隆胀、哭闹(头痛)、呕吐,即应引起警惕。与脑炎的区别是无发热及血象正常。

  

  二、早期检查

  

  1.颅骨X片平片,查头颅增大及蝶鞍改变。

  

  2.超声波、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CT扫描等现代仪检查,皆可选用。

  

  3.注意与脑炎鉴别(高热、血象及脑脊液检查)。

  

  第五节  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兆

  一、早期信号

  

  为小儿最多见的眼部肿瘤,多见于婴幼儿,与遗传有关,治疗存活率为85%,对视力有严重损害,易转移至脑及内脏。

  

  早期征兆为猫眼(特殊的黄白色光反射)及斜视、视力障碍。总之,以逐渐出现的眼部视力异常为本病的报标信号,以后则迅速出现眼炎或全眼球损坏,并可转移至肝、骨。

  

  二、早期检查

  

  1X线检查摄颅骨片查视神经孔浸润情况。

  

  2.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找恶性肿瘤细胞。

  

  3.淋巴结活检确定转移情况。

  

  第六节 神经母细胞瘤先兆

  一、早期信号

  

  在小儿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白血病及脑瘤,本病恶性程度较高,且尤易迅速转移至脑、眼、骨、肾。

  

  早期先兆为贫血、乏力、烦躁、兴奋和不规则发热。如腹部出现肿块并逐渐出现压迫症状和远处转移症状则已为中、晚期。

  

  二、早期检查

  

  1X线检查肿块内有斑点状钙化。

  

  2.儿茶酚胺代谢检查90%呈代谢产物升高结果。

  

  3.血象呈极度贫血则应怀疑有骨髓转移。

  

  4.骨髓穿刺:瘤细胞成团。

  

  第七节 肾母细胞瘤先兆

  一、早期信号

  

  肾母细胞瘤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属胚胎性恶性混合瘤,占小儿腹膜后肿瘤的首位,肿瘤来源于肾胚基。

  

  早期征兆为腹部出现肿块,以后肿块继续增大,如出现压迫症状及全身恶肿中毒症:消瘦、厌食、乏力、气促等,则已进入晚期。总之,小儿腹部摸到肿块,首先应怀疑肾母细胞瘤。

  

  二、早期检查

  

  1.腹部触诊可了解肿块、大小及质地。

  

  2.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肾盂肾盏被牵拉、移位情况。

  

  3.超声波检查可以证实实质性肿瘤的存在。

  

  第八节 神经肉芽肿先兆

  一、早期信号

  

  神经肉芽肿在小儿发病率较高,早期征兆为发热、乏力、烦躁、苍白、厌食、呕吐。可迅速导致全身淋巴结肿大。报标症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和淋巴结肿大。

  

  二、早期检查

  

  目前已有一种尿检测,通过发现制造癌的物质而获早期诊断。

  

  第九节 畸胎瘤先兆

  一、早期信号

  

  在小儿中发病率并不低,多位于骶尾部形成臀部肿块。恶性者多为腺癌,可转移至腹股沟、肝、肺等处。

  

  凡小儿在尾骶部发现肿块皆易引起注意,如肿块迅速增大及出现二便困难时都应怀疑有恶变可能。

  

  二、早期检查

  

  (1)甲胎蛋白呈阳性。

  

  (2)直肠镜检查,取病理切片可与其它肿瘤鉴别。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