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18章 望面部诊病法

[日期:2012-08-30]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第18章 望面部诊病法

                        一、正常面容的表现

人的正常面容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有朝气。②表情丰富。③从容。④无痛苦貌。⑤无意识障碍。⑥精神无异常。⑦无浮肿。⑧无贫血及黄疸。⑨给人理智的印象。

                             二、病态面容

⒈无欲面容为意识有障碍时的表现,又称无表情面容。即感情或心情不显现在表面,对于周围反应迟钝,多随高烧发生,为重症患者的表现,多见于败血症、脑炎、脑膜炎、出疹、肠道疾病等。

⒉消耗性面容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又称恶病质面容。表现在面颊削瘦,颧骨高耸,眼窝深凹,皮肤弹性差。可见于严重的结核病、极度的消化或吸收不良症、晚期的肿瘤病人等。

⒊肌肉萎缩面容表现为面颊凹陷,嘴唇松弛,下唇向下,重者甚至眼睑下垂,睁不开眼。见于面部肌肉麻痹时,如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等。

⒋满月脸表现为面颊红胖团圆,犹如满月,由于脸部脂肪堆积,正面可能看不到耳朵,侧面甚至看不到鼻尖,毛孔粗大,多痤疮。这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时特有的面容,可见于柯兴综合征,或使用激素药物过多引起。

⒌浮肿面容表现为颜面苍白,脸宽厚,虚肿,眼睑宽而松弛,按之凹陷,抬手即恢复原样,表情迟钝而冷淡,为黏液性水肿,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的患者。

若面部苍白浮肿,最早出现于眼睑等组织疏松部位,故眼裂呈细缝。皮肤紧张、干燥、厥冷,在额部有指压下凹现象,晨起明显,见于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中医认为,阳水肿起病较速,眼睑头面先肿,阴水肿起病较慢,先从下肢肿。

⒍假面具面容表现为脸部肌肉僵硬,表情肌处于木僵麻痹状态,笑或微笑的表情也极少见到,这是震颤性麻痹的特有面容。

⒎肢端肥大症面容表现为脸长,下颌增大而向前凸出,耳与鼻粗大,颧骨高耸,眉弓特别隆起,口唇及舌大而肥厚,手足也增大。女病人有时在口唇周围及其他部位体毛增生。多见于脑内垂体瘤。

⒏希氏面容的面部表情痛苦,面色灰白,两眼凹陷而无神,额部冷汗,颧骨高耸,鼻尖峭立。见于急性腹膜炎  病人。

⒐伸舌样痴呆面容又称软白痴,旧称杜氏病。表现为鼻根部低下,眼睛呈杏状,眼梢向外上方斜,内眦赘皮特别明显,眼斜视或有震颤;口半张,舌尖常伸出口外;鼻尖及耳郭异常柔软,有时耳郭畸形;小指短且向内侧弯曲,小指第2节特别短。是各系统机能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先天性发育不全症,见于先天性痴呆症。

10.增殖体面容多见于儿童,表现为表情较迟钝,两眼无神,鼻梁宽平,上唇短,上切牙前凸错位,下颌骨不发达,硬腭高耸,病人因经常鼻塞,故常张口呼吸。可见于增殖体(鼻咽扁桃体)肥大。

11.濒死面容即所谓的“死相”,表现为眼窝凹入,目光呆滞,瞳孔散大,无光泽,鼻端变尖、鼻翼扇动,脸呈铅灰色,几乎无表情,见于危重病人临死前的征兆。

   12.苦笑面容,此类笑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特点是并非发自内心的、不能自控的强迫性的笑。这是脑血管病患者常伴有的情感障碍。这种笑不但可见于脑动脉硬化、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尚可见于其他脑部器质性疾病的某一阶段,如脑肿瘤等。破伤风患者因面肌痉挛也会出现特殊的“苦笑面容”。

    13.傻笑面容,多发生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以及脑炎后遗症等患者,病人虽然经常乐呵呵的,也有似乎十分满意、愉快的体验,但是由于智能障碍的影响,即使病人感到很高兴,但其面部表情却给人以呆傻的感觉。

14.假笑面容,有一种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的病人,本来他们内心的情感是忧郁的,却常对人报以假笑。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会注意到,这种病人仅仅是用嘴角在笑,眼睛毫无快乐的闪光。

15.莫名其妙的笑多见于精神病人,例如躁狂症的笑一般来说出现在情感高涨的时候,他们的笑,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常随之不期而笑。这种感情并不稳定,有时可突然收敛笑容,表情严肃,有时又可变笑为涕,反复无常。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笑是多种多样的。反应性精神病患者,在明显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可发出伤心的狂笑,同时不断述说着与受刺激有关的事情内容;而癔病患者的笑又常极富戏剧性、暗示性,一般不会在单独一人时发病,但发作一过去,可一如常人。

16.发作性笑,常常呈短阵性发作,多则每天发作几次或几十次,少则数天或数周发作1次,每次发作历时几十秒或数分钟,笑发作时多有意识不清,事前无诱因可查,更无可笑因素,这种笑见于发笑性癫痫,进一步作脑电图检查,可以确诊。

17.腮肿,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喉不肿者为痄腮,西医称为病毒性腮腺炎,多属温毒证。若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1.3寸,发疽肿起者,名为发颐,属阳明经热毒上攻所致。

18.腮胀,呼吸时两腮膨胀的部位,即颧骨下边的部位,又称为地库,地库膨胀(即面部丰满)为体内食盐过剩。这种人胃结实,但肾脏不好,地库凹陷者体内食盐不足,这种人胃不好而肾功能好。

19.颜面抽搐是指眼睑、嘴角及面颊肌肉的抽搐,通常只出现于一侧,是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低下与妊娠时的血钙过低、幽门狭窄长期呕吐与过度换气时的碱中毒,肾功能不全血磷过高时或铅中毒等。

20.急性病容表现为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表情痛苦。中医辨证多属于热证、实证,处于病变的中期或极期,急性热病多见于此,如阳明热病、肺热证、疟疾等。

21.贫血面容表现为颜面苍白,齿龈及舌色淡,容貌枯槁,神疲乏力,气短似喘。中医辨证多属气血不足的虚证,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

                     三、面部丘疹与纹理

   (一)面部丘疹

常作为一种皮肤病来看待,其实有许多是有内在 内在因素的。

⒈面部痤疮多者,大部分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相关抗原阳性者。

⒉妇女颜面、额间或唇周好发痤疮,并且面有油垢或面黄而色滞者,月经常后期、经行不畅、经色瘀暗黏腻。

⒊面部或四肢有多个针头至豆大的半球形坚韧的丘疹、结节或斑块,呈棕红色或紫红色,表面光滑,或轻度脱屑及毛细血管扩张者称为结节病,结节可同时侵犯肺、肝、脾、心、肾、神经组织,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⒋若鼻翼、鼻唇沟、颊部、眼睑、前额等处有针头大的丘疹,扁平或半球状,以后逐渐增大,达2~3毫米,多呈对称性,散在或簇集分布,很少融合,色呈浅红、红、黄白或淡黄红色,皮肤损害表面皮脂腺孔扩张,内有淡黄色沉着物,且伴毛细血管扩张,多为结节性脑硬化症,可有智力障碍或出现癫痫发作。

⒌若胎儿出生时一侧或双侧颞部有一个到多个小指盖大小的疤痕样病变,伴有色素沉着,眉向外上斜,无睑睫毛,或上睑多睫毛,额中下部有纵行线状陷纹。

⒍鼻隆凸和幼年期掌跖角化者,称为萎缩斑———额陷纹症,是常染色体隐性传染病。

   (二)面部纹理

⒈面颊部如出现红色毛细血管扩张改变(蜘蛛痣),多为肝硬化患者。

⒉吸烟者可能出现的面部纹理特征:①眼角有鸡爪形线条或其他皱纹,或从嘴唇或下嘴唇处伸延开来的皱纹,或在脸颊、下颌处有深深的皱纹。②轻微的憔悴,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憔悴会导致脸颊下陷或出现粗糙、疲倦和多皱纹的面容。③面孔呈现轻度的灰、橘红、紫红的颜色。

⒊皮肤老化与年龄的关系:

25岁以后多在前额、下睑开始出现皱纹。

30岁以后多在眼外眦部呈现放射状的鱼尾纹。

35岁以后多在耳前部开始有皱纹,鼻孔和嘴角间出现弧形纹。

40岁以后可出现耳前皱纹增加,从下颏向下前颈部出现纵皱纹。

45岁以后可出现的下眼睑皱纹明显。

50岁以后可出现皱纹加深,手背部有皱纹,鼻梁、耳、颏也有微细皱纹。

55岁以后在鼻、耳、下颌处皱纹更明显,前颈部皱纹加深,面颊中部的皮肤开始松弛、下垂。

60岁以后,在上唇外围出现放射性皱纹,颊部皮肤弹性差,阴茎皮肤有皱襞。

65岁以后,松弛的皮肤和积聚的脂肪使下眼睑下垂成袋状。

70岁以后,颜面皱襞更显著,互相交叉呈网状,老年性色素斑增加,皮肤变薄。

75岁以后,手背皮肤薄如纸。

80岁以后,上眼睑下垂呈疲劳的表情,口周围放射状皱襞明显,前颈部皱襞很多,耳壳和鼻看起来相对增大,皮下脂肪丧失,肌肉萎缩,手呈骨骼样。

⒋面部蟹爪纹的形态、分布和临床意义。

蟹爪纹常出现在面部的两颧、两颊、两颞、鼻、额5个区域。根据纹的轻重、粗细、颜色、分布区域大小分为三级。

Ⅰ级:纹浅,细丝状,淡红色,范围小,限于本区域内小面积。

Ⅱ级:纹较深,粗细夹杂,细者淡红色,粗者紫红色,范围较大,涉及邻近区域。

 Ⅲ级:纹深而粗,色暗青紫,范围大,多区域布纹。

据临床观察所得,心病蟹爪纹以颞区布纹为主;肝病、肝肾同病以鼻、颊区布纹为主;肺病以颧区布纹为主;肾病以颊区布纹为主;脾病布纹区缺乏特异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布纹的轻重、区域的大小与疾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如中风(半身不遂)、哮喘、臌胀、癥瘕等病的蟹爪纹多在Ⅱ级以上;或除见本区域布纹外,兼有其他区域甚或5区域均布纹。故此,蟹爪纹的分布与轻重对诊断、治疗和预测病情的发展与预后有参考价值。如哮喘、单纯型慢支、喘息型慢支、肺气肿、肺心病,颧部蟹爪纹的阳性率依次增加,程度依次加重,肺癌的蟹爪纹也与其病的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常随病情而加重。冠心病的颞区布纹较多,供血不足、传导阻滞、心绞痛,蟹爪纹多在Ⅰ级左右,而心肌梗死等则可出现 Ⅱ级以上;脑血管意外也以颞区布纹为主,随病情加重,可兼有其他区域布纹,脑血栓形成患者布纹多轻浅,脑溢血患者布纹多重深;高血压患者的布纹多见于颊、颧、颞区,Ⅰ期和部分Ⅱ期高血压布纹不明显,但部分Ⅱ期高血压可见Ⅰ级布纹,Ⅲ期高血压兼心脏病的患者多见Ⅱ级蟹爪纹。


 蟹爪纹的主病分布区域与图18-1面部望诊分属部位中的主病区域不全吻合,应以此为准较合实际情况,利于临床运用。

四、面部的色泽变化

要了解面部的异常色泽变化,首先应知道健康人的面色,并要掌握面部各部位的名称及内脏在面部的对应反映区。

正常人的面色称为健康色。因为中国人是黄种人,故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这表明阴阳和平,气血充盛,精气内含而容光外发。这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还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问题。并且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环境、季节等变化,面色也会在正常范围内发生改变的。

望面色还要了解面部各部位的名称和反映区,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中医学上的面部名称如图18-2。



按照中医学的面部位置与反映区的对应部位如图18-3。

①首面在额正中部,当眉心至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②咽喉当眉心至前发际正中连线的中、下1/3交界处,即首面点与肺点连线的中点。③肺(印堂穴)当两眉内端连线的中点。④心(山根)在鼻梁骨最低处,正当两眼目内眦连线的中点。⑤肝在鼻梁骨最高点之下方,当鼻正中线与两颧连线之交叉点,即心点与脾点连线的中点。⑥脾(素髎穴)在鼻尖上方,当鼻端准头上缘正中处。⑦子处膀胱(人中穴)在人中沟上,当人中沟的上、中1/3交界处。⑧胆在鼻梁骨外缘偏上方,当肝点的两旁,目内眦直下,鼻梁骨下缘处。⑨胃在鼻翼中央偏上方,当脾点的两旁,胆点直下,两线交叉处。⑩膺乳(睛明穴)在目内眦稍上方,鼻梁骨外缘凹陷处。⑾股里(地仓穴)在口角旁5分,当上下唇吻合处。⑿小肠在颧骨内侧缘,当肝、胆点的同一水平线上。⒀大肠(颧髎穴)在颧面部,当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处。⒁肩在颧部,当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上缘处。⒂手在颧骨后下方,当臂点之下方,颧骨弓下缘处。⒃臂在颧骨后上方,当肩点之后方,颧骨弓上缘处。⒄脐在颊部,当肾点之下方约7分处。⒅背(听宫穴)在耳屏前方,当耳屏内侧与下颌关节之间。⒆股在耳垂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⒇膝在耳垂与下颌角连线的中、下1/3交界处。(21)膝膑(颊车穴)在下颌角上方凹陷处。(22)胫在下颌角之前方,下颌骨上缘处。(23)足在胫点前方,目外眦直下方,下颌骨上缘处。(24)肾在颊部,当鼻翼的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的交叉处。

    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逆人法”的内脏反映分布方法,和上面的分布正好颠倒过来。有人认为,此法尤其适应于女人的面部反映。以上反映区若出现色泽、斑块等异常变化时,说明对应的脏器可能出现病变。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望面色是为了了解脏腑经络气血表里之证。故应注意面部各部分色泽的浮沉,以审度病变之浅深;望其润泽或焦枯,以观察疾病之成败;察其色是散在还是聚合成团,以揣测病程之远近;视其在面部的上下位置,以推知病患的部位;看其色之走向,以预料病情之发展。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望面色是作为辅助诊断某系统具体病变的一个方面,但它不能用以确诊疾病(除外皮肤病),它的实用价值相对来说比祖国医学对面色的诊断价值要小得多,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一)面色对内脏的影响

⒈蒙色,为青、白、紫三色混合形式,多见于疾病的恶化,或心情不安。

⒉暗色,比蒙色更深,与蒙色意义相同。蒙色和暗色表现在额部,为紫黑色时,表示病情危重。

⒊红色,是有朝气的表现,对心脏有影响。

⒋深红色,是愤怒时的表现。

⒌黄色,活泼直爽的显示,对肝脏有影响。

⒍橙色,对胆囊有影响。

⒎青色,失意后悔的显示,对胃肠有影响。

⒏绿色,对脾脏有影响。

⒐紫蓝色,性格温和老实的显示,对血管有影响。

10.紫黑色,血液中氧气不足,碳酸气多的表现。

11.黑色,憎恶、怨恨、悲哀、恐怖的显示,对肾脏、肾上腺有影响。

12.灰色,是谦虚、恐怖的显示。

13.白色,清静、洁白的显示,对肺脏有影响。

14.粉红色,为身体健康的颜色。

(二)面色发红(赤)

⒈中医学认为,色赤者一般为火或阳热之证。五脏热病,先见面赤。

⒉左颊见赤,主肝经有热;右颊见赤,主肺热多痰。

⒊颜部(两目间的部位)见赤,主心经热邪;鼻尖见赤,主脾经有热。

⒋“地阁”(即下颏)赤主肾热;面色赤,如喝醉酒者,多是胃热。

⒌微赤或隐或现者多为虚热;赤甚者为实热;赤黄多为风热。“天庭”(即额部)赤主内热生风。

⒍面赤如妆,嫩红带白为戴阳证,是虚阳上越的表现,病情严重。

⒎两颧深红,唇色鲜红或嫩红,形瘦多属阴虚火旺,名桃花疰,为痨病之败色。

⒏赤黑见于三阴、三阳(两目下)上下及口唇四周者,为心气绝的危候。女人赤黑主有产。

⒐面赤可以整个面部均现红色,如营养良好者、高血压属肝阳上亢型的患者,以及部分嗜酒者。

10.小儿若现满面暴红,可能为外感风寒发热之象。

11.整个面部潮红,出冷汗,伴神经和胃肠道症状可见于水杨酸盐中毒的患者。

12.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面部红赤者与血液中前列腺素的活性增高有关。

13.额部赤者,上有热;颊部赤者,下有热。

14.面红目赤唇干,口渴舌燥,呼吸粗快,或伴有神昏谵语,是邪热炽盛,多见于温热病高热的患者。

15.颧部如涂红粉者,常为慢性腰疼病的反映。但要排除地域 情况,因甘肃、青海等地风沙大,许多人两颧均发红,不为病态,要注意区分。颧颊部发红色暗,称为风心脸,见于二尖瓣狭窄;孕妇若颧红如火者,多主产难;颧上起红点如火者,多为痔疮复发。

   16.《内经灵枢·五色篇》有:“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是指赤色仅局限于两颧高骨处,与周围皮肤界线清楚,就像大拇指按在颧骨上的指印,而“指印”外则不红。这种情况多在危急时出现,常见于急性心肌炎,是心脏骤停的先兆,而且从出现颧红到猝死间隔时间很短。其他出现颧红的病症如前所述的有阳明经证(面颊赤)、阳明腑证(面赤及于颧颊,午后加重)、气营两燔证(面 颊粉红,唇赤红)、胃热食滞证(面红颧赤)、肺热痰多证(右颊赤,颧红)、肝热阴伤证(左颊赤,颧红)、虚痨证(面色如妆,其色粉红,颧红,唇红色鲜)、虚阳上泛证(面色潮红,颧红色浅)、风心病(两颧紫红或一侧紫红,中间色深,犹如核桃,界线不清,面色黄暗)。这几种颧红的特点是:红色从中央向四周扩散,逐渐变浅,与面部皮肤无明显界限。

    17.口鼻为中心,从鼻至两颊如蝴蝶张翅停在脸上似的红斑,称为蝶形红斑,这是胶原纤维病中的一种。胶原病包括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动脉炎、皮肌炎等。

   18.若为久病之人,面上忽然出现红点者,多为不良现象;久病而面上红色不退,为正虚邪盛难治之症。

   19.若正面(指目下“四白”、“巫门”之位)横有赤筋,为暴病将发之预兆。

   20.“莲台”之旁有红丝,男主遗精淋浊,女主白淫带下;“鹅鸭”之处发红多为食禽得病。

   21.若颊、唇、耳、鼻尖和颈部呈红绀色,口腔和舌黏膜颜色深红、眼结膜显著充血,并有四肢远端皮肤红紫明显,有时显现出青紫色,出现所谓红斑肢痛病,瘙痒、遇热加剧,是患了现代医学中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2.面赤也可与其他色泽相合或相兼出现。如颊赤面青者,寒热往来多见;面赤而光亮者,上热下寒多见;面赤而郁暗者,下热上寒多见;面上赤气中有青点而唇白(指口唇四周的皮肤发白)肿黄者,为中风之征兆。

    23.额、颧、准、颏有赤气带青毫之点(名曰薄纱染皂),或“印堂”、眉下、“悬壁”皆红,胖者易发痈疽,瘦者易患劳瘵之疾。

    24.“陂池”赤兼黑以防酒饮过伤而致猝死。

    25.颧部发红、天庭发黑,如拇指大,或面色红目眶青如蓝色、或面红目白、面红目赤者,均为不良之预兆。

    26.若两颧焦红、鼻头青暗,夏末易发热病,且病情多较危重。

    27.孕妇若面赤舌青为胎死腹中。

    28.妇女面白颧红如妆而消瘦者,每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或过少,甚至经闭,经色鲜红。

    29.妇女面色暗红,唇色偏紫,形体肥胖者,常有闭经、月经过少、经行不畅、经期过长、经血呈紫酱色或咖啡色,腹胀、周身捆绑不舒。

    30.小儿麻疹将发时,面部特别是两腮显著红赤,并伴有身热气粗、咳嗽流涕、结膜充血、眼皮微肿、怕光、眼泪汪汪。

    31.面部潮红而无疹点,伴有口唇周围明显苍白、突然高热、咽峡焮红肿痛等,多见于猩红热。

    32.面色通红而干,伴有高热、啼哭烦躁、觅食反射增强、囟门稍凹者,多见于新生儿脱水热。

    33.若面部、颈部或其他处皮肤突然成片发红,每次发红持续数分至半小时就恢复正常,几天发作1次或1天发作几次,皮肤潮红的同时可有腹痛、腹泻、气喘、心悸、多汗、乏力、呕恶、眩晕等,应怀疑有类癌发生。

    34.红之甚为紫,附带提一下,小儿平日面见紫色为吉色,病时见紫色为热盛;风池在眉下、气池在眼下,二处见紫色主呕吐。

   (三)面色发黑

    ⒈中医学认为黑为阴寒、为湿盛、为恶逆、或肾虚劳、或肾水涸,在内主疼痛,在外主拘挛。

    ⒉因色黑主痛,但询问病人无痛感,那可能为肾伤女劳疸,察看又不像女劳疸,这是血蓄于体内,使面色变黑的缘故。

    ⒊若满面如烟熏称为笼尘,其人一生多病;若满面如湿炭之滞黑色,要预防有暴病突发;另外面黑目白者也为恶候。

⒋额头色黑、两颧暗黑带青是体内有瘀的表现。

⒌黑色出现在额部中央的“天庭”处,为水来克火之贼邪,可无任何自觉症状,但可能突然出现死亡。故又有“额脑为一面之华盖,若如黑烟蒙暗,防得猝病丧身”之说。

⒍若额角上有黑色之气如云不散,上罩“天中”,可能得关格噎塞之疾(即食道阻塞、贲门狭窄之类的良性或恶性疾患)。

⒎黑色见于额外的其他部位也非好现象。如面部“天仓”、“山林”满面笼尘,脸上黑云如烟雾兼“口吻”、“人中”发黑,“印堂”黑暗,“耳门”黑气入口,黑色掩“太阳”,“地阁”发黑,“命门”、“悬壁”或“天轮”、“天郭”内外黑若污水烟煤,四墓(口、眼、耳、鼻)黑,如烟煤等,均为危重之候。

⒏若面黑如重漆之泽及蜘蛛网眼、乌羽之光者,只是肾虚水旺之病。

⒐面微黑黄为之黧色,视其“寿带”纹短,若缠绕口角,亦非蓄血之征,黧色由“螣蛇”入口,兼见面容削瘦,必是病噎结(食管癌之类)不能进食。

10.若面部褐色、黑褐色,针尖至黄豆大小,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对称性群集分布,好发于口唇、口周围、眼周围、鼻孔部及掌跖部位,现代医学称杰格综合征,可伴见消化道息肉、腹痛、呕吐、肠出血。

11.慢性肝炎、肝硬化在肝功能严重损害时,面色可呈现暗黑无华。

12.心血管循环系统不良或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严重缺氧时,面色可由青色或紫蓝色转为黑色,如重症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常见口唇、颊部、鼻尖、耳朵甚至指甲、脚趾等处发黑。

13.皮肤黑褐色,甚至黏膜(例如口腔黏膜)也为黑色者,也见于肾上腺疾病、癌或是砒霜中毒的病人。

14.小儿面色由鲜黄转为暗黑者,常见于毛细胆管炎或先天性 胆道畸形的阻塞性黄疸。

15.妇女面黑而晦暗为肾气虚衰,常见于闭经、不孕、带下等病。

16.黑痣生面部,小者如黍,大者如豆,此皮肤有自幼生者,也有中年生的,无甚痛苦,由孙络之血凝滞而成。

   (四)面色发青

1.青色多因寒凝气滞,脉络郁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在外主疼痛,在内主肝风。

⒉青黑者,为风、为寒、为痛;青白者,为虚、为风、为痛。

⒊面色先青后黑是肝肾俱败之征,为凶险之症。

⒋额上青主忧惊;若“天庭”有青点,防遭瘟疫缠绕。“印堂”色青主病重。

⒌青入左颧,外主肩臂痛,内主肝风旋;青色见于正面、鱼尾、额上、太阴、太阳、口角等处,如大青靛蓝怪恶之状,为肝气绝,病危重;若如翠羽柏皮之泽,只是肝邪为患,有惊、风、目病之类。

⒍面青目赤、面青目黑均为危候。

⒎小儿“命门”青为受惊之征。

⒏孕妇额角若见青色为胎伤。

⒐妇女面青而紫暗,常见痛经、闭经、癥瘕,为瘀血停滞所致。

10.妇女面色隐隐发青,唇周色黄,两颞及两眉间青筋隐现,眼眶色暗,常有情志病,易烦怒、乳胀、纳差、脘闷,特别见于经行前,月经常先后无定期,或经前腹胀、痛经、经量多或有血块。

11.妇女面色青而灰黑少华,唇色淡白者,多患痛经或月经后期,常因血虚所致。

    12.面色青白,眼眶凹陷,为寒凝气滞血瘀之象,也常见于常年吃素之人,营养不良,且有虚肿及气喘促者。

13.面色青暗,舌质淡红或淡白,苔白薄或白滑,脉象迟,而无发热现象者,多属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机不畅,胸腹满痛之候。若面色青暗,脉大,气促,自汗,便溏,而无发热者,多是久病脾肾大亏、升降功能失常的脱症。

14.小儿面色青白,言迟、行迟、人虽肥胖但面容缺乏血色,容易泄泻、感冒者,是先天阳气不足。

15.小儿面色青紫,伴有吸气性呼吸困难,常为急性喉炎、气管、支气管炎的突出表现。

16.小儿面青紫伴呼气性呼吸困难,常为毛细支气管炎的突出表现。

17.小儿鼻根、鼻尖、唇周出现青紫,常为重症肺炎的早期表现;若面色突然转青灰,口唇青紫、伴呼吸困难、咳喘、声弱应考虑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18.若皮肤出现青色色素沉着,面部可呈典型的“铅青色脸”,黏膜上也可见色素沉着,同时可有皮肤萎缩、干燥、发亮、腋毛和阴毛脱落者,为血色病患者的表现。

   (五)面色发黄

    ⒈黄色多为湿证、虚证,满面淡黄主诸虚病。

⒉黄色也可为上焦有寒、下焦有热。

⒊脾食所伤,也见面黄。

⒋血蓄之面黑,或经吐血、下血,而后即转黄色,为瘀血已去的特征。

⒌妇人面色熏黄,为经水不调之病。

⒍如前所述,孕妇如面色黪暗不明为重病之兆,若面色虽暗而鼻准黄润,或许有救,又有“女人面上黄,怀孕得安康”之说。

⒎孕妇额角(在“中正”、“司空”两旁)若见黄明之色则为吉,左角黄为男胎,右角黄为女胎。

⒏小儿面黄,唇口淡白为脾虚,若面黄而唇口红者,又为实热。

⒐内伤病多面色萎黄无神,缺乏精彩,或黄瘦苍白,或青暗枯涩不扬;外感症多面赤或黄,或有油光,精神比较充实。

    10.面色萎黄的贫血患者,多属溶血性贫血;面色淡黄的贫血患者,多属缺铁性贫血;面色黄,两颊部有色素沉着的贫血患者,多属再生障碍性贫血。

11.贫血严重者,面色可由黄色转化为苍白色。

    12.面色发黄,巩膜黄染者,常见于黄疸病,皮肤呈鲜亮的黄色称“阳黄”,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溶血性黄疸;皮肤呈暗绿色发黄,常见肝脏以外的胆道结石、肿瘤或胰腺肿物等阻塞胆道所致。

13.新生儿出生后2~3天可出现面目发黄,一般10天左右消退,称为新生儿黄疸,为生理性的,不为病态。

    14.面色渐见萎黄而无光泽,两目不黄,伴有肌瘦腹部膨胀的小儿,多为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吸收不良、疳证或钩虫病等。

15.若面色发黄,但巩膜不黄染,尿色正常者,可见于过食胡萝卜、橘子、橙子、木瓜、南瓜、西红柿等含胡萝卜素食物,及长期应用阿的平等药物,不可误认为黄疸病。

16.妇女面色晦暗且黄,常有月经淋漓、或久崩久漏等症。

17.妇女面色萎黄,唇色淡红,多有月经频多,经色淡红、稀薄、经行泄泻、经来嗜睡倦怠等症状。

18.面部有黄褐斑或较多雀斑的妇女,婚前多有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六)面色发白

   ⒈白色多主虚证、寒证,为营血不荣于面所致,面色白见于阳虚、气虚、亡血或脱证。

   ⒉白见右颊,外主腰脊痛,内主肺虚寒。

   ⒊“印堂”之前满面白斑如梅花瓣形,可能患肺疾喘咳或不治之症。

   ⒋婴幼儿面白似肿,可能腹中有积滞,或为五疳,是病久脾胃衰败所致。

   ⒌面色苍白伴怕冷、发热、头痛、无汗者,可见于风寒表实证的感冒患者。

   ⒍面色苍白,两颊消瘦,神疲形倦,肢软乏力,是气血两虚,多见于慢性虚损性疾病。

   ⒎面颊苍白晦滞,鼻尖高耸,两颧突出,额泛冷汗,目少神光,形冷肢厥欲寐,多见于虚脱等阳气亡散的患者,如精神极度紧张、中暑或受到突然强烈的精神打击等。

   ⒏面色持续苍白,伴见唇舌、爪甲、口腔黏膜、睑结膜,耳垂苍白无华者,是贫血的突出症状。因贫血的原因、程度和各人肤色的不同,故可有面白面黄的不同表现。可参考“面色发黄”一节,另外白血病、结核、癌症、溃疡病等均会导致贫血。

   ⒐面色苍白伴有浮肿,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的阳虚水泛证。部分急性肾炎患者,因水肿明显,面色也可表现为苍白。

    10.清晨、半夜或空腹时突然出现的面色苍白,伴有周身乏力、头晕、心慌、冷汗出,常见于自发性低血糖症。

    11.在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中毒性疾病,也可造成面色灰白,应引起足够重视。

    12.妇女面色苍白为血虚,见于月经后期、经少、经闭;面色白而见眶周灰暗、面目虚浮、体质肥胖者,属于气虚,多有月经先期、经量多、白带频注,或患不孕症。

   13.面部白斑多见于颊部和颧部,大小形态不一,表皮似较粗糙,无痛痒感觉,也不脱屑,可能为蛔虫病的表现。

   (七)不定色

    以上介绍了面部五色与疾病,另外还有一种不定色的情况,如婴儿弄色(即病色不定,时赤时白时青时黄时黑)者,有病则不可调治。

  (八)面色的走向

  ⒈病色从下上冲明堂而至额,为水克火之贼邪,属逆证。从上下压明堂而至颏,则为火侮水之微邪,属顺证。

  ⒉男子以左侧为主色,色白面左冲右为从,自右冲左为逆。女子以右侧为主色,色白面右冲左为从,自左冲右为逆。

  ⒊色之尖处为锐,锐处所向何部,则知病从何处起,将传乘何部,生克顺逆自然明了。

  ⒋若色之锐处向内,是病邪自外走内,为表传腑,腑传脏,为难治之病。锐处向外,是病邪从内走外,则为脏传腑,腑传表,病转易治。外走内走固有难易,更当以部位的容色交互推酌,以上述面色致病情况互参,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诊断。

   (九)面部的光泽

    正常人面部明润有光泽,内光灼灼若动,从纹路中映出外泽如玉,不浮光油亮,可称之谓“容光焕发”。古人认为:“面如满月(非浮肿),清秀而神采射人者,谓之朝霞之面。”为身体健康、精神振奋、精力充沛的体现,另有“天庭”为一面之主,色泽光洁,其人一身无病,也为经验之谈。

    若面部暗淡无光,毛茸茸兼浊,枯焰无风,似有尘埃,或浮光闪亮如在表皮,均为不正常情况,非弱即病,甚至有夭折之忧。

    若面颊光滑,分泌物如油者,是湿浊重的表现,此类人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慢性疾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