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八、支气管哮喘

[日期:2012-06-19]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缩窄。其临床特点为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呈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易反复发作,多在夜间和凌晨发生。全世界约有1.6亿哮喘患者,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4%,而且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儿童可达3%0但由于气候环境、生活条件和职业因素等不同,各地患病率不尽一致,有报道高达5.29%.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以上在12岁前起病。哮喘患儿中,约有70%起病于3岁前。好发于秋冬季节,寒冷地带高于温暖地区。若长期反复发作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甚至肺心病。本病分型为过敏型支气管哮喘、感染型支气管哮喘、混合型支气管哮喘;分期为发作期、缓解期;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重。本病一般属于中医学哮病哮喘哮吼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冷哮(发作期)

    (1)主症  呼吸短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痰稀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2)处方射干、炙麻黄、制半夏、紫菀、款冬花各10g,干姜、五味子各9g,细辛、甘草各5g,大枣5枚。若痰涌喘逆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涤痰,或合用三子养亲;若痰稠黏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平者,加猪牙皂、炒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若外寒内饮明显者,可用小青龙汤化裁;若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喉中痰鸣,声低息微,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当温阳益气补虚,降气化痰,标本同治,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热哮(发作期)

    (1)主症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闷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稠,咳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处方炙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紫苏子、法夏、款冬花、桃仁各10g,白果、甘草各6g,地龙、瓜蒌各15g,鱼腥草、生石膏各30g.若热盛伤阴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芦根;若肾虚气逆者,加地黄、山萸肉、胡桃肉;若腑气不通者,加大黄、葶苈子;若为风寒外束,痰热内盛之寒包火证,症见喉中哮鸣,喘促,不能平卧,咳痰黄稠难出,烦躁,口渴,兼恶寒、发热、身痛等,可选用大青龙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风哮(发作期)

    (1)主症  咳嗽频急,呼吸急促,喉中哮鸣,不能平卧,咳痰量少或无痰,止如常人,发前多有鼻痒、喷嚏、咽痒、咳嗽等。舌淡苔白,脉浮紧。

    (2)处方炙麻黄、蝉衣各6g,白芍、僵蚕、白果、紫菀、款冬花各10g,地龙、杏仁、紫苏子各15g.若胸闷明显者,可加瓜蒌、薤白;若鼻塞流涕者,加荆芥、防风、苍耳子、辛夷;有热象者,加黄芩;痰多者,加葶苈子。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哮(发作期)

    (1)主症  咳喘痰鸣如曳锯,胸部满闷,不能平卧,发作时无痰或少痰,痰黏难咯,发作后痰多咳嗽,痰出而哮喘缓解。舌苔厚浊或滑腻,脉滑实或弦。

    (2’)处方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石菖蒲、全瓜萎各15g,厚朴、炙麻黄、杏仁、法夏、僵蚕各10g,青皮、橘红、沉香各6g.痰少气粗便秘者,加桑白皮、地龙;苔白厚腻,口黏脘腹胀满者,加苍术;如一发即痰吐不绝者,可加皂角。必要时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肺,同时配服鲜竹沥水。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瘀哮(发作期)

    (1)主症  哮喘痰鸣,反复不愈,胸闷胁痛,唇甲青紫,面色晦暗,胸高喘满,或有轻度浮肿,女子月经不调。舌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增粗,或有瘀点,脉沉涩。

    (2)处方  当归、生地、川芎、地龙各15g,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牛膝各10g,桔梗、甘草各6g.若痰多色黄者,加桑白皮、黄芩、鱼腥草;若痰多色白者,加半夏、苍术;若喘而汗出者,加黄芪、防风。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虚哮(发作期)

    (1)主症  哮喘反复,缓解期逐渐缩短消失。经常呼吸急促,胸闷憋气,痰多色白如沫,动即喘气,汗出湿衣,声低气短,唇甲发绀。夜晚病情加重,喉间哮鸣。常伴畏寒、乏力、头晕,或腰酸腿软,或腹满食少,或自汗心悸。面色多晦滞青黄,体态佝背沉肩,精神萎靡

不振,皮肤粗糙无泽,易感冒。脉多弦、细、沉、涩,舌淡苔腻。

    (2)处方 太子参、补骨脂、紫苏子、炙麻黄、防风各10g,当归、山药各15g,仙灵脾、黄芪各30g,五味子、炙甘草各6g.喘甚汗多者,重用黄芪;畏寒,腹满者,加川椒、厚朴;痰多色白者,加白果、芡实。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肺虚(缓解期)

    (1)主症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咣白,平素易于感冒,自汗,畏风。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鼻痒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2)处方黄芪、仙灵脾各30g,白术、当归、杜仲各15g,防风、五味子、甘草各10g.怕冷畏风者,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阳虚背恶寒者,加细辛、干姜、熟附片;汗多者,加浮小麦、煅牡蛎;若气阴两虚,干咳,痰少而黏,舌质红,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黄芪等。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脾虚(缓解期)

    (1)主症平素痰多,倦怠乏力,短气,食少便溏,或食油腻食物而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面色萎黄不华。舌淡苔白,脉弱或缓或虚大。

    (2)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各15g,陈皮、法半夏、炙甘草各10g,五味子6g.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者,加附子、干姜;不思饮食,腹胀者,加山楂、鸡内金、麦芽;食少便溏者,加扁豆、山药、薏苡仁;若属肺脾气虚,见平素食少脘痞,大便不实,腹泻便溏,自汗,畏风,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或饮食不当而引发者,可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肾虚(缓解期)

    (1)主症平素短气喘促,动则加剧,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劳累后哮喘易发。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2)处方熟地、山药、茯苓各1 5g,桂枝、山茱萸、丹皮、泽泻各10g,附子、五味子各6g。若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畏寒肢冷者,加补骨脂、仙灵脾;自汗者,加龙骨、牡蛎;动则喘甚者,加蛤蚧粉;若肾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百合、龟胶等;若属脾肾阳虚,见形寒肢冷,动辄喘甚,气短乏力,腰酸膝软,食少腹胀,尿频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沉缓,用金匮肾气丸和理中汤加减;若肺肾阴虚,见口咽干燥,痰少而黏,五心烦热,动辄喘促,色红,少苔,脉细数,用生脉散合七味都气丸加减;若属阳脱证,见在发病过程中,陡见吐泻,神倦气短,面色青紫,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紫,苔白滑,脉微欲绝,用四逆加人参汤加减。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柯新桥诊治经验

    (1)肾虚为本——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因病机  临床观察到,本病急性发作时咳逆喘气,哮呜有声,而黏痰一经咯出,则病情大多迅速缓解。由此说明宿痰停伏于体内,遇某种诱因(如感受风寒或风温、劳倦、食用某些致敏食物等)而触发,是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因病理。然宿痰内伏则与病者先天禀赋不足、肾之阳气亏虚密切相关。肾阳乃机体阳气之根,总司气化,又可摄纳肺所吸人之清气。若阳虚则温化失常,脾肺水津不布,继而化痰生饮,伏留于体内,遇感而诱发哮喘。由于先天不足,故大多自幼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渐充,部分病人可逐渐自行向愈。反复发病,肾虚更甚,摄纳失常,故时至成年,则较难治愈。病程日久,每致阴阳俱虚。因此可以认为,肾虚是发病之本。临证治疗时,即便痰浊内盛,哮喘严重,柯教授亦主张适当选用益肾温阳纳气之品,以提高临床疗效。

    本病缓解期患者或似于常人,无症状体征可辨,或表现为程度轻重不等的肺脾肾虚损之象。肺气虚则每见声低气怯,动则尤甚,或自汗,易感冒;脾气虚运化失常而出现食少便溏,形瘦无华;肾中阳气不足则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脉沉迟无力等候。三脏俱虚为其本,其中肾虚为发病之关键。这是因为久病咳喘,肺脾气虚,日久必穷及肾,致使摄纳无权;或肾阳素亏,无以温补脾肺,势必形成肺脾肾阳气俱虚之证。即便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体征可辨,但仍存在有一定的潜在肾虚,只是没有显现出来罢了。

    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表明,本病肾虚(主要为肾阳虚)常贯穿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大量研究结果证实,肾虚’’本质可从内分泌、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等方面得到部分证实,如患者的内环境、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异常,表现为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血浆皮质醇水平低下……而用补肾阳为主的方药治疗后,可以改变上述有关指标,从而进一步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支持肾虚说。

    (2)益肾温阳——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法则柯教授认为,由于肾虚这一基本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故本病急性发作期选用益肾温阳纳气之品,能明显提高哮喘的临床疗效。临床上,一般将支气管哮喘分为寒哮、热哮两大类进行辨治。

    寒哮:见咳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咳吐稀痰,不能平卧,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或青灰,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兼见恶寒发热头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等。治宜宣肺散寒,豁痰平喘。药用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桂枝、五味子、干姜、紫菀、款冬花、苏子、地龙各10g,法半夏12g,白芍15g,细辛5g,甘草9g.

    热哮:见喘促胸闷,喉中哮鸣,声若曳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痰色黄而胶黏浓稠,呛咳不利,胸闷烦躁不安,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或伴发热、头痛、有汗。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脉滑数。治宜宣肺清热,涤痰利气。药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味:炙麻黄9g,石膏24g,法半夏、苇茎、竹沥、生姜各lOg,冬瓜仁、桑白皮各1 5g,鱼腥草30g.哮喘剧者加葶苈子、地龙各12g;热痰壅盛,阻塞气道,气急喘甚者,加吞猴枣粉,每日2次,每次0.3g.

    然无论是寒哮还是热哮,均宜主张在主方中加用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等益肾温阳之品,常可明显提高疗效。

    柯教授认为,缓解期采用补肾为主的治法,对于预防本病的反复发作或进行性加重更具有重要意义。原则上,选方用药须结合本病病机特点,重在益肾温阳,且又当兼顾补脾益肺、祛除内伏之痰。柯教授常用药有:补肾防哮丸(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熟地、山萸肉、菟丝子、白术各30g,黄芪、当归各60g,五味子、附片各15g,法半夏、胆南星各20g,胎盘1具)、BA防喘胶囊(系柯教授近年来总结的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经验方,由黄芪、雄蜂蛹、淫羊藿、巴戟天、太子参等组成)、河车大造丸等。

    (3)选方用药——须灵活取舍切合哮喘病机特点  补肾防哮丸、BA防喘胶囊是柯教授借鉴全国各地经验,并经临床观察总结而研制的,具有补肾温阳、益气健脾、敛汗固表,兼祛伏痰等多种功效,对控制哮喘复发具有良好效果。

    益肾温阳之品甚多,用于哮喘的防治宜选用哪些药物更为适宜?柯教授在临床上通过反复筛选,发现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山萸肉、菟丝子等当为首选药物,不仅疗效较著,且无毒副作用。雄蜂蛹亦不失为防治本病的有效药物之一,特别对于儿童,疗效显著。他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寒热并存、虚实夹杂的慢性疾病,若选用过于温燥之品(如附片),久久服之必然容易伤津耗气(小儿更是如此),反与病情不利。故附片、干姜之类,一般较少用之,即便使用,量亦应小。

    柯教授强调,补肾温阳在防治支气管哮喘过程中虽起到积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只是一味地温肾而不配合其他治法。须知机体内阴阳是时刻保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状态的,由于阴阳互根的原理,补阳时亦应适当滋阴,以阴中求阳,即可使阴平阳秘,故每于方中选用熟地、山萸肉诸药,原因即在于此。另外,缓解期肺脾肾俱虚,只不过是以肾虚最为关键罢了口温肾壮阳固然重要,益气健脾补肺亦不可少。近年来,各地多次报道黄芪、太子参等药对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有良好作用,尤其是黄芪一味,大量用之,药专力宏,疗效肯定,且无毒副作用。脾气充足,化生卫气,即可增强抗病能力,减少感冒发生,从而减少哮喘的复发。补后天即所以补先天,自然有利于提高本病的防治效果。

    对于部分激素依赖型患者,由于大都表现为肾中阴阳两虚,故宜阴阳双补,每用六味地黄丸为主,加用补骨脂、淫羊藿、黄芪等味。如能坚持服药,可逐渐撤除激素。

    控制哮喘的反复发作,除了上述药物之外,柯教授还强调:做到防早、防小(指幼年阶段一有此病,即应及时综合防治)o②过敏患者应尽可能找出致敏原,避免再次接触,如儿童易对蛋类、牛奶、鱼虾等产生过敏,当少食或禁食之;对药物、花粉、油漆、涂料、工业粉尘等易过敏者,应尽可能减少接触。及时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慢性咽炎等病,以消除可能引起哮喘发作的隐性病灶。平时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消除有害气体、烟雾的刺激,及时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反复发作。

   

2.曹世宏诊治经验

    (1)脾胃气虚与哮喘发病曹老尝谓:古代中医先辈们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得出哮喘有夙根夙根专主于痰之论,非常难能可贵。由于脾胃气虚不仅可造成土不生金,肺气薄弱的病理格局;更可导致正气亏乏,肾气虚弱的严重正虚状态。而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又是水液代谢失常的直接动因,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T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明确指出了脾虚失运、肺失布津、肾失蒸化导致水湿内停、为饮为痰的病理过程。而三脏之中,尤以脾运失司,首当其要。因脾阳一虚,上则不能输精以养肺,水谷不归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而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五脏。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这更说明了脾运失司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故曹老常常应用脾胃气虚一肺气不足一肾失蒸化一卫外不固一痰饮内生一哮喘发作一脾胃气虚’’的模式图来分析哮喘发病的机理和病理过程,颇符合临床实际。

    (2)健运脾胃有重要意义脾与胃相表里,统摄大肠,主四肢肌肉,共同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转输功能,以供全身营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同居中州,通连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脾健胃纳正常,气机升降有序,则肺气宣发肃降才能如常;反之,若贪食生冷,痰湿

内停,或嗜食酸咸、煎炸肥甘,损脾伤胃,酿湿生痰,或过食海膻发物,或过度劳累,脾胃受戕,气机升降失常,则饮食水谷不能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谷反为滞,津反为湿,水湿内停,痰饮内生,痰阻气郁,阻遏肺气,则宣降失常,哮喘发作矣。另外,肠腑通降有序、浊气排出有路,则清气上升无阻,尤可促使肺气之肃降。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食物过敏、食道反流、过度运动、腹压增高均是引起哮喘发作或加剧的重要因素。所以,从脾胃辨治哮喘,不但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之一,亦为临床实践所证实,更是哮喘缓解期调理机体、增强免疫、防止复发的重要治法。

    曹老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胃为卫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既有实践根据,又有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健运脾胃方药可通过调整肠管紧张度及消化腺体分泌功能,增进食欲,可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从根本上改善营养不良状况。资料显示,健运脾胃方药均富含微量元素铁、铜、锌、硒、锰及维生素B,等,且复方煎剂中含量更高。因此,通过健运脾胃治疗,既可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还能调整其体内的分布异常,提高机体利用率,有利于减轻哮喘患者微量元素不足致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酶类的合成减少及活性降低时氧化剂对肺组织的损伤,从而延缓哮喘病程的进展。研究还认为,健运脾胃方药能够调整以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为主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腺体分泌,舒张支气管,减

轻和改善呼吸道症状,提高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增加皮质激素分泌,降低组织胺等对血管的通透性,提高淋巴细胞增殖及网状内皮系统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免疫球蛋白,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增强机体防御、免疫能力。故健运脾胃之法,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健运脾胃法贯于始终  曹老通过多年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认为本病应从“3分治,即应按急性发作期、病情迁延期和哮喘缓解期的不同病理特点进行辨治,提出以虚实寒热为纲、病变3期为目,以健运脾胃为本,祛风化痰为标的论治总则,匠心独具,疗效确切。

    急性发作期以祛风化痰为主:曹老认为,本病急性发作期多以风动挛急、痰气交阻为其主要病理特点。对阳盛体质,或病情久发郁而化热的患者,则可表现伏风痰热之证;而对女性患者,或痰浊积久不化的病人,尤可见到风痰夹瘀的机转。因此,该期治疗总以祛风化痰、止痉平喘为主,或佐以清肺,或辅以化瘀。然善治痰者,当治生痰之源,故临床不论运用何种化痰措施,都不应忽视健脾助运以堵生痰之源。《金匮》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推崇哮喘夙根专主于痰的朱丹溪亦谓: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故本病急性发作,曹老常选苍术、白术健脾燥湿,以堵生痰之源;择枳壳、郁金、苏子、蛤壳理气宽胸,降气化痰;用麻黄、蝉蜕、防风、乌梅以祛风宣肺抗敏;选射干、葶苈子、地龙利咽泻肺,解痉平喘。临床具体运用时还可随病情变化,灵活变通化裁。如痰热明显可加桑白皮、黄芩,或一枝黄花,以加强清化痰热之力;若痰浊痹阻胸阳则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以加强通阳泄浊之功;若风痰夹瘀则加川芎、丹参、桃仁之辈,以增活血化瘀之力。

    病情迁延期当健脾化痰同施:曹老认为,该期多为脾虚与痰蕴之虚实兼夹证,故应以健脾化痰并举之法治疗。临床若表现脾虚夹滞,见哮吼喘逆,痰多色白,脘腹作胀,纳少等症者,常以异功散加平喘化痰药;若表现脾虚湿盛,见哮吼痰喘,痰白较稀,便溏,肢肿等症,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脾虚及阳、痰饮内停,表现哮吼痰鸣,咳痰稀白如泡沫,畏寒怕冷,舌质淡者,则可选用理中汤:三子养亲汤加细辛辈,健脾助运,温化寒痰;若脾虚肺经有热,表现哮喘痰白黏或黄,口干而饮不多,舌质淡而苔呈淡黄腻者,则应选用二术二陈汤加泻白散、千金苇茎汤化裁。

    哮喘缓解期之治重在补益脾气:曹老认为,该期主要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为目的,故以补虚治本为要。由于肺为娇脏,不耐邪侵,极易感邪发病。因有胃为卫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故保持脾气健旺,可使机体正气强盛,肺气充实,以抵御外邪侵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曹老主张以健运脾胃为先,补益脾气,上可荫肺,下可制水。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此外,缓解期补脾,对于刚从急性发作期治疗而来的哮喘者,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急性期患者由于缺氧和应激常常导致胃肠道充血,使病人食欲缺乏,而且较多的病人使用过各类解痉平喘药或抗生素药,亦可影响脾胃功能。因此,此时运用性味平和的健运脾胃法有其特殊意义,远较滋腻补肾之法为优。具体用药,曹老喜用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如党参(气阴两虚时则用太子参)、黄芪、苍术、白术、山药、茯苓、生薏苡仁、法半夏、陈皮、杏仁、苏子、冬瓜仁、款冬花等。另外,曹老据金土相生的理论,从健脾扶土着手,创制的百合苡仁莲子羹用于哮喘、慢阻肺缓解期的防治,系药食合一,方便实用,疗效显著,颇受病人欢迎。

   

3.周兆山诊治经验

    (1)明断病机非易事,时间辨证可勘助  目前临床将发作期哮喘刻板地分为寒哮、热哮、痰哮等证型,然而周老在临证中发现,对于那些反复发作的哮喘病人,很难将其单纯地归于某一孤立的证型,在发作期大多存在着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情况,病位虽在肺,病机却兼及五脏,这就大大增加了辨证的难度。如何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哮喘辨证的规律,就成了他多年研究的目标。基于这一理念,他临证时常独辟蹊径,屡出奇兵。倡导辨证应从细微处着眼,从常人易忽视处挖掘潜在病机,力争做到窥一斑便知全豹,哮喘的日节律辩证法就是这一思想的结晶。

    周老从经典中寻求灵感,根据《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的精神及《内经》中脾不主时而分散于四时之末的论述,创立了哮喘的日节律辨证。如肝胆属木,应寅卯时(3007:00),故哮喘于凌晨发作者,其病机多与肝失疏泄、肝郁化火或肝血不足而导致的肝肺气机不调、肺气上逆有关,治疗时调肝理肺当为常法。又如肾与膀胱属水,应亥子时(21:001:00),夜间阳气入于肝,阴气独居于表,故夜间哮喘发作者多为阳气虚衰,肾失摄纳,治疗当以温补肾阳、纳气定喘为原则。

    (2)发作多因痰作祟,祛邪重在利湿浊周老认为,辨治哮喘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就是对痰饮致病的认识,痰饮留伏既是哮喘迁延反复的夙根,又是症状发作的病机。诚如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所言: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o故治疗哮喘应遵循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将祛痰化饮作为治疗的关键。

    周老在如何去除痰饮夙根这个关键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诚然,痰多属热,饮多为寒,但究其根源,两者均来源于水湿,即人体内不归正化的津液,因此祛湿就成为截断扭转’’病机转变的关键。通过健脾利湿以杜生痰成饮之源,通过渗透利下焦给湿邪以出路,通过宣降肺气以通调水道是其常用治湿之法。周老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的治疗热哮的清肺渗湿汤,就体现了上述诸原则,临床验之,每获良效。

    (3)气郁三焦勿小睽,疏利气机为要务周老认为,全身气机出入于肺,枢转于肝胆脾胃,根纳于肾,哮喘发作虽表现为肺气上逆,肺管挛急,但与三焦气机的逆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发作期肺气急难降者,疏利三焦更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作用。临床上多用柴胡疏利肝胆作为调畅气机的出发点。正如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所言:吾治其肝胆,而外感内伤俱皆愈也,该肝胆乃阴阳之会,表里之间也,解其郁而喘息可平矣。周老还认为,疏利之妙不仅限于和畅三焦,宣降肺气,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气机的畅行而使津液得通,肝郁得平,脾胃复健,痰湿无由生,乃是疏利法的更深层意义。

    (4)倦倦元气为根本,补肾理应贯始终周老认为,哮喘作为特应质疾病的一种,多见于过敏体质患者,具母子相传的特点,其发病与先天肾气不足关系密切,如迁延日久则肺肾两伤,精气双亏,故补肾培元是杜绝哮喘发作的治本之法。传统观念认为,哮喘缓解期存在着肺、脾、肾三脏虚损证候。周老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到,在缓解期确有一部分患者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症状,但多不系统、不典型,真正能构成肺、脾、肾虚损证型的仅占很少一部分。对这些有证可辨的患者,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治疗,但对大多数无证可辨的缓解期患者是否就可以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呢?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哮喘缓解期,呼吸道炎症依然持续存在,并且可导致不可逆性的呼吸道重构。因此在缓解期进行积极的干预不仅可有效控制哮喘发作,对防止上呼吸道结构的变化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哮喘患者内分泌研究表明,即使临床无肾虚见证,也可能存在着潜在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基于此,周老提出了肾虚质的概念,即哮喘根于先天遗传缺陷,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肾元不充的情况,这点已从周老的2项科研成果中得到证实。

    “肾虚质’’的概念切合古人关于幼稚天哮的论述,根据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的原则,周老立足于补肾,研制开发了防哮灵胶囊,临床观察证明该药对预防哮喘发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肾虚质概念的提出也为哮喘发作期补肾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周老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补肾方法,如对于反复发作的哮喘,证属寒哮者,在射干麻黄汤的基础上合用六味地黄汤加祛风药羌活、防风;证属热哮者等,在清肺渗湿汤的基础上合用六味地黄汤并酌加祛风药蝉蜕等。

   

4.吴银根诊治经验

    (1)急性发作期,急则先治气临床上哮喘多表现为哮吼痰鸣,喘息咳嗽,胸闷憋气等。其成因虽多,但其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气闭痰塞,肺气愤郁。理当祛痰开泄,宣痹展气。急则治其标,在哮喘急性发作,尤其大发作时,除了针对诱因外,当务之急是解除肺气郁闭。予宣肺开郁,解痉平喘。然须开阖有度,方能邪祛正安。若发散太过,则耗散正气,甚则引起气脱等。正如张锡纯所说:治肺之药,过于散则有碍于翕,过于敛则有碍于辟。故常运用宣敛相合,开合相济等药对,以使肺气升而降已,顺应上焦的生理特点,使肺恢复正常的宣发肃降功能。常用麻黄配麻黄根、矮地茶,桂枝配厚朴等。麻黄在宣发肺气,解痉平喘方面效果显著,在哮喘急性大发作时必用,煎时后下,以使其挥发油不致挥发太过。

    (2)非急性发作期,重在理痰哮喘反复发作,乃有夙根之故。根据历代医家对于哮喘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认为哮喘的病理基础在于痰饮伏肺。痰饮留伏于肺,遇感引触,痰因气升,气因痰阻,痰气交阻,搏与气道,肺气上逆,而致喘鸣。正如《证治汇补》中指出: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而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痰是哮喘发作的中心环节,治哮不能离开治痰之法。除了扶正治本外,多用治痰之法。常用桑白皮配白果仁清热降气,敛肺化痰;生半夏配生南星燥湿化痰;当归配苏子,桃仁配杏仁,润燥滑痰。南星、半夏唯生用效果才显著,用量为15g,人煎剂,无明显毒副作用。

    (3)病顽日久,注重化瘀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气闭阻,宣降失常,必然会影响肺的布津行血,使津聚成痰,血滞为瘀,痰、瘀相互为患。痰浊阻滞,气血不畅可生瘀,瘀血内停,阻滞气机,使痰湿内盛。痰瘀相伴为病,则形成邪实坚固的哮喘。治痰需活血,血行痰易化,气行则血行。故于理气祛痰、活血化瘀法中,常加入当归、桃仁、川芎、丹参等活血调血药,加强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用蜈蚣、全蝎、地龙等虫类搜剔药搜肝活络。长期大量应用,才能消除肺中伏痰顽瘀。

    (4)缓解期扶正,重在温阳补肾哮喘的病因虽多,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内因)则是阳虚寒盛。寒、痰、瘀均为阴邪,阳虚不能治阴,而致哮喘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阳虚,则气血津液不能正常温化而致津停液聚,血行不畅致瘀。而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则肺脾等诸脏俱寒。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o哮喘治本应重视补肾,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平素短气息促,动则喘甚,劳累后哮喘易发。吴教授在临床上通过统计发现,哮喘多在秋冬或冬春季节转换之时,多在夜间发作或加剧,诱因多为外感寒邪,80%的患者辨证属寒哮。故哮喘患者不论急性发作或缓解期,均需加入温阳补肾之品,以扶正祛邪,祛寒除湿,且可辅以健脾化湿之药,杜绝痰、瘀的产生,从根本上防治哮喘。用附子温阳去脏腑沉寒,散壅阻之冷痰;蛇床子、大蒜素可温肾散寒;菟丝子、补骨脂、仙茅、仙灵脾等温阳补肾,纳气平喘。

   

5.武维屏诊治经验

    (1)风哮武教授认为,哮喘发作之诱因首推外感六淫,而风为六淫之长,故以风邪外袭诱发者最为多见。临床上哮喘多发病迅速,骤发骤止,反复发作,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特点极相吻合。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始受于肺,内风肇始于肝。外风多挟寒、热、暑、湿等袭肺而致哮喘,此肺之自病,固然多见,但因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而致内风上扰,摇钟而鸣者也不乏见。若本为虚风内伏之体,肺又感受外邪,非但金不能平木,反由外风引动内风上冲于肺,荡金而鸣者则更为多见。其临床特点为哮喘时发时止,或时轻时重,多可寻及明显诱因,胁肋隐痛,胸憋干哮无痰,鼻塞流涕,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武教授常用过敏煎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桂枝、白芍、厚朴、杏仁、炙甘草。既祛外风,又熄内风,主治一切风邪为患。若由外感风寒引起者,酌加炙麻黄、苏叶;外感风热引动者,酌加蝉衣、桑叶;若肝阳上亢明显者,酌加钩藤、地龙;阴虚血燥明显者,酌加生地、山萸肉。另外,武教授还常结合哮喘病人过敏原皮肤试验结果进行辨治,特别对真菌过敏者更有其独到的经验,认为病发于冬季者,多为风寒挟湿袭肺所致,常选用麻杏苡甘汤加味:炙麻黄、杏仁、炒苡仁、苍术、白术、白芥子、厚朴、炙甘草。病发于夏暑季节者,多为风、湿、热相合犯肺所致,常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炙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石苇、苦参、白鲜皮等。

    (2)痰哮痰为哮喘发病之夙根,痰的产生责之于肺脾肾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失常所致,但武教授更重视肝的作用。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津液失布,凝而成痰;肝郁化火,郁火灼津,炼液成痰;肝气郁滞,横克脾土,脾失健运,酿液为痰。此皆因肝郁而生之痰,谓之郁痰”o郁痰内阻,枢机不利或郁痰上贮于肺,壅滞肺气,均可导致肺气不利,上逆作喘。痰有寒、热之别,临床表现虽有不同,但哮鸣喘息,胸胁脘腹胀满或疼痛,苔腻是其共有见证。寒痰多伴有咳痰稀白,纳呆便溏,苔白腻,脉濡滑或沉滑;热痰多伴有咳痰黄黏,口渴欲饮,便秘,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痰必先理气,郁痰更应如此。武教授在辨治痰哮时喜参伍运用柴胡剂(大、小柴胡汤,四逆散等)加减以通利枢机,调畅气血,从而使痰祛瘀除,气机升降自如,枢机开阖有序而哮喘得愈。对于寒哮,常用其经验方柴朴二三汤:柴胡、厚朴、橘红、法半夏、茯苓、苏子、苏梗、白芥子、炒莱菔子;对于热哮,常选用柴胡陷胸汤加减:柴胡、黄芩、清半夏、全瓜蒌、枳实、赤芍、生大黄、胆南星。

    (3)气郁哮武教授认为,气郁、气逆是哮喘发病的中心环节,在哮喘发作过程中始终存在。气郁不解,气逆不除,哮喘难平。因此,理气降逆当为治疗哮喘的重要法则之一。此类患者,哮喘发病或加重常与情志因素有关,女子又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症见呛咳少痰,胁肋胀痛,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常选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柴胡、黄芩、清半夏、枳壳、赤芍、白芍、苏子、苏梗、炙甘草。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者,加山栀子、桑叶皮、黛蛤散;阴伤明显者,加南沙参、知母、贝母。临床上有些支气管哮喘与胃一食道反流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咳甚喘起,夜寐不安,呕恶泛酸,两胁不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此类病症原发于胃,涉及于肝,最后累及于肺。辨证为肝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肺胃之气上逆。因此,治疗上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

降逆为本。法宜调肝理肺,和胃降逆。方选四逆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柴胡、赤芍、白芍、枳壳、厚朴、旋复花、代赭石、煅瓦楞、郁金、炙枇杷叶、炙甘草。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气郁哮若见大便干结、腑实明显者,急当通腑降逆,常以大柴胡汤化裁。

    (4)血瘀哮血瘀导致哮喘临床上并不少见,古代文献亦早有论述。如《素问·经脉别论》日: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武教授认为,跌仆损伤,瘀血阻络或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皆可导致枢机不利,肺气出纳受阻,清肃失司,气逆于上而作哮喘。另外,痰瘀同源,痰可酿瘀,瘀能生痰,痰瘀胶结,阻滞气机,升降失常,升多降少亦发哮喘。若临床症见哮发日久,反复不愈,胸闷胁痛,唇甲青紫,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治当活血化瘀,降逆平喘。常

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枳壳、苏子、苏梗、桃仁、杏仁、桔梗、川牛膝。如兼有痰浊壅盛,痰瘀互阻者,加全瓜蒌、石菖蒲。若见有肝郁脾虚,痰瘀内阴之临床征象者,常以当归芍药散合逍遥散化裁:当归、赤芍、白芍、川芎、柴胡、茯苓、白术、枳实、泽兰、泽泻、桃仁、杏仁、苏子、苏梗。

    (5)虚哮武教授认为,支气管哮喘无论发作期或缓解期均可表现为本虚标实,临证当详辨虚实主次,标本缓急以明确治疗法则。对于虚哮而言,重在辨别本虚之病位及性质,分清虚在何脏,损在气、血、阴、阳。一般临床医家比较重视气虚(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阳虚(脾肾阳虚)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相关报道层出不穷。武教授认为,气虚、阳虚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阴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因为阴虚则更易阳亢、火升、风动、气逆、痰凝,故而风、火、痰、瘀内伏,遇感引触之时,哮喘聚发则在所难免。若临床症见咳嗽气短,胸满喘促,痰白量多,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滑细者。证属肺肾两虚,痰湿上泛。武教授常选用《景岳全书》金水六君煎加味,以滋肾益肺,化痰渗湿:当归、熟地、陈皮、法半夏、茯苓、海浮石、金沸草、白芥子、知母、贝母、苏子、苏梗。若症见咳喘夜甚,时发时止,痰少而黏,不易咳出,伴眩晕耳鸣,胁肋不舒,舌暗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细数等肝阴亏虚,痰凝血瘀证候者。武教授常选用一贯煎加减,以养阴熄风,化痰活瘀:生地、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当归、

赤芍、白芍、金沸草、乌梅、川楝子、海蛤壳。若见咳痰黄稠而黏,口苦咽干等阴虚火旺明显者,加知母、贝母、炙枇杷叶。若为哮病日久,迁延不愈,停减激素即反复者。武教授认为患者素有哮喘病史,肺气已伤,加之应用激素等纯阳之品,更易耗气伤阴。肝肾阴虚,虚

风内伏,肺卫不固,外邪易侵。内外相合,挟痰上扰,摇钟而鸣。证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寒热互结,以本虚为主。治以乌梅丸调补阴阳气血,祛风活血化痰:乌梅、当归、赤芍、白芍、太子参、细辛、桂枝、椒目、炙麻黄、制附片、黄芩、黄柏等。临证可根据阴阳之偏损,寒热之轻重灵活化裁。

   

6.王会仍诊治经验

    (1)调气治痰  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症因脉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o哮喘发病的主要病机为伏痰遇外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道而致喉中哮鸣,气息喘促诸症。痰气交阻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故治疗必须以祛痰化痰、调畅气机为先。人之气道贵乎顺,~气顺则痰自化矣,而痰去则气亦顺,顺气与治痰两者有机结合运用,哮喘自平矣。

    哮证发作期有寒哮、热哮之分。寒哮为寒痰阻肺,肺气上逆所致。治宜温肺化痰,降气平喘。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三拗汤等化裁:麻黄、射干、细辛、五味子、姜半夏、炙苏子、杏仁、生甘草等。热哮为痰热壅肺,气机升降失司而致。治宜清热泻肺,豁痰下气。

以定喘汤加减:白果、麻黄、黄芩、桑白皮、炙款冬花、杏仁、七叶一枝花、老鹳草、羊乳、丹皮等。其中黄芩药量须在12g以上。有高血压、快速型心律失常或年高体弱者,麻黄可改用黄荆子12g.

    (2)活血化瘀宿痰内伏,壅于气道,气壅而血瘀,即有痰必有瘀”o哮喘反复发作,日久肺气必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而致气虚血瘀,亦即有虚必有瘀久病必瘀”o因此,论在哮喘发作期,或是缓解期,王老都力倡加入活血化瘀之品,主张气、痰、瘀同治。常用黄芪、党参、甘草、白术、陈皮、降香、香椽皮等益气、理气之品,并与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等养血、活血药物进行配伍,达到益气活血或行气活血之目的。

    (3)祛风通窍  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外邪从表自上而入,内合于肺而诱发哮喘,此时鼻窍、皮毛首当其冲,出现鼻塞、鼻中作痒、鼻流清涕、喷嚏等先兆症状。临床上所见支气管哮喘患者多伴有过敏性鼻炎,吸入花粉、烟尘、油漆味等即出现鼻塞流涕等症

状,即使无明确的过敏原,亦常伴有上述症状。因此,适当加入一些祛风通窍之品,如辛夷、苍耳子、防风等,常能收到令人鼓舞的效果。

    (4)祛风镇痉  支气管哮喘是由肥大细胞、嗜酸细胞等许多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病变,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之特征,存在着平滑肌收缩和支气管痉挛。一些虫类药物,如广地龙、蝉衣、僵蚕、蜈蚣等,能祛风镇痉,有助于加强疏通气道壅塞及血脉痹阻,抗过敏,缓解支气管痉挛,从而达到平喘目的。故可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酌情配伍应用,但本类药物中僵蚕、蜈蚣有燥血伤阴之弊,宜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5)标本同治无论是哮喘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王老都自始至终坚持治标不离本治本不离标的治疗原则,将治标、治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哮喘为一沉痼顽疾,其病迁延,正气亏虚,发作时多表现为虚实错杂之候。诚然,哮喘发作时以祛邪为急,但治疗时若一味投以宣肺化痰、降气平喘之剂,虽症状暂时可除,但药力过后,诸症复萌,疗效不易巩固。因此,必须在祛邪同时酌加扶正之品,如黄芪、太子参、广地龙、仙灵脾等,以促进病情尽快恢复。其中黄芪用量1524g,太子参1830g,仙灵脾9—15g,广地龙15g.在哮喘急性期缓解后,由于宿根伏邪留恋,应在扶正固本的同时,适当加用宣肺、清肺、化痰等祛邪药物,如桑白皮、金银花、七叶一枝花、云雾草等,以奏邪去正安之效。

    (6)脏腑同治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宣发、肃降,大肠主传导、排泄,肺气肃降有序,则大肠传导正常。王老根据脏病治腑、脏腑兼顾的治疗原则,治疗哮喘时不忘保持腑气的通畅。尤其是痰热壅肺而腑气不通的实症哮喘,适当加入通腑泄热或润肠通便之药,如瓜蒌仁、桃仁、大黄、枳壳等,能使腑气通而肺气降,从而更快地达到平喘的目的。在运用通腑药物时,还应注意患者的体质强弱及正气盛衰,如药后出现腹痛等症状,当减轻剂量。若腹泻严重,甚至有阴竭阳脱之征兆,应及时停药,以防发生变证。

    (7)因时制宜哮喘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阴阳俱虚。春夏季节,气候由温转热,阳盛阴衰,阴液愈耗,此时应慎用辛热之品,以防助热伤阴,治疗以清肺平喘为主;秋冬季节,气候由凉转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敛藏于内,致使哮喘病人阳气愈虚,不能卫外,一旦风寒之邪乘虚入侵,即引起哮喘发作,此时应慎用苦寒之品以防伤阳,治疗以温阳平喘为主。这样方能顺乎自然,切中病机。

    (8)因人制宜人之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各异,临诊时需善于抓住各自的体质特点而酌情施治。对于女性,特别是经期前后发作的患者,因其以血为本的生理特点,治疗时应配伍一些养血活血之品,如当归、赤芍等.尤其是当归,本身具有止咳逆上气之功效,用之甚妙。老年哮喘患者机体适应能力、防御能力均低下,肾阳必虚,故用药上多偏于温补,可酌情选仙灵脾、补骨脂、紫河车等。对于一些反复发作,并伴有胸胁苦满、少寐的哮喘患者,系由于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痹阻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气逆而发。因肝是通畅全身气机的枢纽,运用一些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药物,如柴胡、白蒺藜、远志、合欢皮、石菖蒲、夜交藤等,往往能使之神定气顺,止喘于顷刻之间。

   

7.胡国俊诊治经验

    (1)急时攻其标,须畅中焦之气《证治汇补·哮病》说: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抟击有声,发为哮病。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等各种非时之感而引触,外邪引动内伏之痰饮,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故发病时的关键是痰气交阻,致气道阻塞,继而引起气机升降失常。

    气机失调是痰气交阻的始动因素,急时攻其标,则强调调气治痰,痰气同治,治其运动之根本,气顺则痰自化,而痰去则气亦顺。正如宋·庞安常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清·王应震谓见痰休治痰”。脾宜升,肺宜降,此时调理脾肺气机,祛痰化饮,肺脾同治,一升一降,使气机畅达,邪有出路。

    哮证急发之时也不可忽视本虚存在,在祛邪同时,需有扶正祛邪调理腑脏的理念,选择扶正而不留邪的药物,扶助正气,尤其要注意调理气郁、痰浊与脾胃的关系,治实需顾虚,以提高机体抗邪、达邪外出的能力。

    降气消滞,调中理肺:《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描述哮证发作时的症状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可见哮喘病变部位在于上焦,本属肺系,肺为五脏之天,主一身之气,肺气得宣,外能拒客邪,内可散滞气,故宣发肺气是气机失调实证中必用之法。然哮已发之时,气机阻塞在整个三焦,气机抟聚不散而上逆,无粮之师,利在速战,止哮平喘治其标为当务之急,此时不失时机地合用顺气降逆消滞之剂,可及时调节肺之宣发与肃降功能,以阻突发速变致衰之势。故临证中多宣散与肃降同用,在以麻黄、桂枝、细辛、荆芥温宣,或桑叶、薄荷、桔梗、前胡清宣之外,加以半夏、苏子、前胡、紫菀、枇杷叶、款冬花、杏仁、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平降胃气,降逆和胃,畅中州之气,助肺气下行。

    急治其标,祛痰平喘也为先,然气与痰相辅相因,气郁痰生,痰随气行,气因痰滞,痰气交结,上逆下迫,扰外阻内,无处不至。痰聚则气滞,气顺则痰消,故祛痰中酌加理气和胃之品,如枳壳、陈皮、厚朴等,以调畅气机,中焦气机通畅则痰易消。同时加以参、芪、红枣之类益气和胃,可缓葶苈、白芥等之烈性,使泻邪而不伤正,气机畅达。

    温化痰浊,运中洁肺:哮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宿痰伏藏于肺为发病的夙根。如《临证指南·哮》曾说:宿哮廿年,沉痼之病,……寒人背俞,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肺居胸中,痰浊阻肺,气机失于通畅,则胸膈满闷,肺气逆阻。症见气喘,喉中痰鸣,咳痰稀薄多沫,胸闷气短,形寒怕冷,脘痞,背冷恶寒,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者。治以温化寒痰,常用桂枝、茯苓、白芥子、苏子、干姜、紫菀、款冬花等,善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再择以温补脾肺的药物。

    若见稠厚量多,喉中痰鸣,或胸闷气短,胸脘痞满,食少无力,舌苔浊腻,脉弦缓或弦滑者。治以燥湿化痰,化痰降气,健脾和胃。常用橘红、半夏、厚朴、茯苓、苍术、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善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温胆汤加减。对于痰湿重者,还可择白豆蔻、石菖蒲、厚朴、藿香等,以芳香醒脾。若伴见脾气虚弱者,仍伍以党参、白术等健脾,可用六君子汤加味。

    清化痰热,肃中泄肺:临床上寒型哮喘颇为多见,痰症以寒痰、湿痰为多,又有肺不远温之说,故临床治哮之痰症多以燥、温为多,然顽哮难解,郁久化热,加之温燥伤津,痰热胶结,更纠缠难清,若喘促而伴发热、痰黄而黏者,常用黄芩、桑白皮、知母、石膏、瓜蒌、薏苡仁,以肃中焦之火,泄肺之热,化胶着之痰。

    (2)缓时补其虚,宜培后天之本哮喘已缓解,气息尚平,放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除余邪。痰饮的产生与津液、水湿的运化失常密切相关,必然与素体偏盛、偏虚,脏腑阴阳失调不无相关,其病在肺,源在脾,根在肾,故扶正理当肺脾肾三脏同调。宣发上焦肺气以开散结滞,温固下焦肾气以纳气归元,其中转运中焦具有宣上导下之功,有利于上焦津气的敷布,同时能确保吸入的清气顺利地下达归肾。且哮病日久肺气受损,子盗母气,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更壅塞,酿成痰湿,深伏于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必补中益气,顾护脾胃中焦在哮证全程不可或缺,缓解之时尤宜抓住时机扶助脾胃。在补益脏腑的基础上辅以化饮,治虚又顾实,可达到正复邪祛、哮止本固不易复发的目的。

    益气健脾,厚中旺金:脾为水谷转输之脏,恶湿,又最易生湿,因而治脾之道,贵在健运,最忌呆补。临证中见咳嗽痰多,食少脘痞,便溏,倦怠,吸气困难,痰味甜,苔白腻,质淡胖有齿印,脉细濡软等。治应健脾益气,化痰平喘。宜择扁豆、山药、茯苓、白术、莲

子、薏苡仁、甘草等补而不滞之品,对于腹胀便溏者,可加重用山药、茯苓以健脾养肺,其次宜稍伍以芳香醒脾之味,如白豆蔻、石菖蒲、厚朴、藿香等,或以二陈汤、温胆汤加减,与甘淡平补之品相合,借辛散走窜之性,行气理气,化湿消痰,以复中焦之健运而斡旋上下,

意在培土生金,以杜生痰之源,且扶土上可荫肺,下可制水。

    对于哮病久病气虚,乏力、自汗、气短明显,或易感冒者,可重用生晒参、黄芪以补气,需在方中加用行气之品厚朴、枳壳等,一为防止过补致壅,纠正参芪补敛之偏,二可助降气平喘,有助于肺气的宣降和津气的输布。

    养阴和胃,濡中荫肺:哮证肺失肃降,蕴热炼痰,也或糖皮质激素的长期运用,多耗脾胃阴津,久则肺脾气伤及阴。症见咳喘气促,气逆胸闷,干咳无痰,或白黏难出,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红有裂纹,苔薄黄,脉细数。可选山药、黄精、杏仁、沙参、麦冬、百合、五味子、芍药、甘草、山茱萸、川贝母、天花粉,可用沙参麦冬汤、生脉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养脾胃之阴,生津化痰,安中润肺。此时痰多燥,而非湿,故宜润之、化之、清之,用药既远辛散燥金,又毋滋腻,宜合清润祛痰之品,如瓜蒌、贝母、枇杷叶、紫菀、款冬花、桑白皮等。同时选白术、茯苓、炒山楂、炒神曲、炒谷芽、炒麦芽之类稍择一二,以顾护脾胃之气,嘱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宜食蜂蜜调饮则佳。

    扶阳助脾,温中养肺:哮喘日久,肺脾肾三脏亏虚,尤以脾肾阳虚为主。肾为先天之本,随年渐衰,必有日耗之虑,速补难及,临证收效甚微,全待后天脾胃之健运活泼以予弥补。故胡老常谓补肾不如补脾,健脾温肾应以温养脾胃为主,以温脾散寒,纳气平喘。症见面色无华,或带晦涩,痰多清稀,手足不温,头昏声低者。药选制附子、干姜、五味子、益智仁、补骨脂等,可在补中益气汤及理中汤基础上酌情加用。值得注意的是,升阳温补过程中,要配伍应用化湿、理气、消导甚至降火之品,如防风、柴胡、黄芩、黄连、藿香、莱菔子等。

   

8.王志英诊治经验

    (1)发作期  降气平喘、祛风化痰为治疗大法:哮喘多发于春秋两季,具有明显季节性,发作前多有鼻痒、眼痒、鼻塞、喷嚏、流涕等先兆症状,发病迅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发作时有痰鸣、气喘等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性质相符。因此,王教授认为,风痰阻肺

是哮喘病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病机。如平素最常见因外感触发,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的感染,又可见吸人花粉、烟尘、异物、动物毛屑等引发者。治疗一般以宣肺祛邪,王教授喜用麻黄、苏叶、苏子、防风、苍耳草等。并嘱病者禁食能触发哮喘的食物。

    痰夹瘀血亦当重视:哮喘久发者,气机升降失常,出现肺气郁滞。清代吴澄日:气滞者血也滞也,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滞于中,血因停积,凝而不散,愈滞愈积愈滞。气滞则血瘀,可见哮喘有痰夹瘀血为患者。临床见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此为气滞血瘀之候。王教授认为,瘀血为痰气交阻继发的病理因素,即久病人络多见于哮喘久发,反复难以控制者。治疗上当有是证用是药,以降气化痰为主,加入活血化瘀药,肺络宣通,可增强疗效。平素喜用桃仁、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类药物。

    咳嗽变异性哮喘治当辨证结合辨病:咳嗽变异性哮喘虽以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归属于慢性咳嗽范畴,但其病机既有肺气上逆之咳嗽特点,又有气道高反应性特征。本病在儿童常见,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正常。王教授认为,此为哮证发作前期,如不积极治疗将发展成典型哮喘,病因以风邪为主。治疗将其纳入哮喘范畴,主张辨证当结合辨病。在止咳化痰同时,辅以祛风化痰、降气平喘,以达解痉目的。王教授平时用三拗汤为底方,其中麻黄有宣肺平喘、祛肺风作用,同时善用僵蚕、蝉蜕对,以及苍耳草、防风等药,寓有祛风抗过敏之意。通过祛风可使风邪外达,肺气得以宣发,清肃之气得以下行,气道通利则咳嗽自解,从而不至于发展为典型哮喘。

    祛风化痰善用虫类药物:王教授喜用僵蚕、蝉蜕、地龙、露蜂房、全蝎等虫类药,此有祛风、抗过敏之意,达到解痉平喘目的。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具有舒展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阻断交感神经节传导,抗炎、抗过敏作用。同时另一方面因

喘为病,多为顽疾,久病必瘀,而虫类药均有祛瘀通络之功,乃一举两得。用此类药有耗气伤阴之弊,临床运用时当酌情配伍,不可滥用,中病即止。

    虚实夹杂,发作期未必尽攻实:哮喘的治疗习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但日久反复发作者,由于痰浊久蕴,气阴耗损,肺脾肾三脏渐虚,肺虚则不能主气,脾虚则生痰蓄肺,肾虚则摄纳失常。即使在发作期,亦可见到咳喘痰鸣、气短、疲乏、自汗、脉虚无力等正虚邪实之象。因此,王教授认为,此时当虚实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尤其是大发作有喘脱倾向者,更应重视回阳救脱,急固其本。

    (2)缓解期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历来都推崇丹溪古训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故绝大多数医家在未发作时从本、从扶正气治疗为主。但王教授认为,病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在缓解期依然存在,为哮喘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因此,哮喘缓解期不仅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亏虚,同时又有痰饮内伏的病机特点,往往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故治疗予扶正固本的同时,还应适当兼顾祛邪,方能控制或减少复发。

    哮喘缓解期一般辨证分为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经典的两型,但王教授认为,对于缓解期皆有肺脾肾三脏之虚,临床有时难以明确区分,辨证不能仅仅体现脏腑亏虚之证上,还应体现邪实一面,治疗勿忘祛邪。据此王教授常辨证分为3型:肺肾气虚、寒痰内伏;肺肾阴虚、痰热内蕴和脾肾两虚、风痰内阻。

   

 

(三)内服效验方

   

1.克喘煎

    (1)处方麻黄IOg,杏仁、地龙各20g,射干、全蝎、僵蚕、陈皮、桃仁各15g.偏热者,加黄芩、川贝、葶苈子;热甚者,加石膏;痰多者,加莱菔子、瓜蒌;偏寒者,加桂枝、干姜、五味子。本方有活血通络,祛风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治疗期间停用氨茶碱类及激素类药;忌食鱼虾。

   

2.宁哮饮

    (I)处方炙麻黄、炒桃仁、炒杏仁、清半夏、苏子、远志、白果、补骨脂、茯苓、陈皮、沙参、仙灵脾各lOg,五味子、地龙、制僵蚕、黄芪各15g,生甘草5g,细辛3g.肺肾阴虚者,加生地、麦冬、人参、山萸肉;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肉桂、制附子、胡桃肉:脾虚湿盛者,加炒白术、桂枝、莱菔子;有过敏性鼻炎者,加苍耳子、辛夷。本方有益肾助阳,通络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0剂为1个疗程。待症状基本控制后,改服宁哮丸:基本方加鹿角胶、薏苡仨、生牡蛎、冬虫夏草、怀牛膝、肉桂、制附子、山药、焦山楂、沉香,另加蛤蚧2对,紫河车2个,共研细末,做水丸。每日2次,每次10g,连服2个月。

   

3.麻龙三白汤

    (l)处方麻黄、白果、柴胡各5g,地龙、白芍、黄芪各30g,白前12g,杏仁、夜交藤各15g,甘草、苍术、石苇、莱菔子、桑白皮、丹皮、紫菀各10g,苍耳子20g.冷哮者,加细辛5g,桂枝15g,半夏lOg;热哮者,加石膏、鱼腥草各309,知母、射干各15g.本方有宣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皂角泻肺汤

    (1)处方皂角、麻黄、厚朴各10g,白芥子、胆南星各30g,苦杏仁、槟榔各15g,冰片(3次冲服)o.5g,细辛6g.冷哮者,加干姜、川椒各10g;热哮者,加生石膏、鱼腥草各30g,桔梗15g,人工牛黄(分次冲服)0.5g。本方有泻肺逐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化瘀定喘汤

    (1)处方炙麻黄10g,赤芍12g,丹参20g,虎杖、生山楂各30g,僵蚕8g,降香5g,泽兰、广地龙各1 5g.风寒型,加桂枝、杏仁、苏子等;肺热者,加生石膏、杏仁、炙甘草;痰浊型,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肺气虚者,加生脉饮;肾气虚者,加人参、蛤蚧、仙灵脾、补骨脂、淡附片;肾阴虚者,可合六味地黄汤。本方有活血化瘀,宣肺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并配合丹参、川芎嗪或藻酸双酯钠针静滴。

   

6.龙胆截喘汤

    (1)处方地龙209,胆南星、北杏仁、桔梗、防风各I5g,枇杷叶、川贝母各129,瓜萎、甘草各lOg.寒痰者,加冬花12g,细辛10g;气喘重者,加葶苈子、苏子各15g;热痰者,加连翘15g.本方有化痰止咳,解痉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

   

7.祛痰息喘汤

    (1)处方麻黄、黄芩、白前、橘红、甘草各10g,天竺黄、地龙、玄参、苇茎各15g,板蓝根20g.恶寒,发热轻,有汗者,加薄荷、蝉衣;发热较重,少汗,口苦者,加柴胡、葛根;肢体酸困拘紧者,加浮萍、桑枝;邪入气分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汗出量多或素患高血压病者,去麻黄,加桑白皮;痰稠不易咯出者,加桔梗、海浮石;口干欲饮者,加麦冬、天花粉;大便数日不通者,加大黄、玄明粉、瓜蒌。本方有清热祛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I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重者日服2剂,分4~6次服完。

   

8.苏旋代赭汤

    (1)处方炒苏子、前胡、旋复花(包煎)各15g,鱼腥草20g,川厚朴、当归、地龙、白芥子各lOg,甘草、肉桂各6g.如痰热较甚,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者,去白芥子,加瓜蒌20g,黄芩、桑白皮各15g;寒热错杂,咳痰黄稠或白黏难咳或恶寒身痛,烦急气促,面目浮肿者,去鱼腥草、前胡,加黄芩12g,葶苈子30g,丹参15g,泽泻10g;热盛者,加金银花、蚤休各10g;发病有明显诱因者,如季节、寒热、花粉等,加路路通15g,徐长卿10g,蝉蜕6g;胸胁胀痛者,加柴胡、白芍各IOg,下肢肿者,加车前子15g.本方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五子温胆汤

    (1)处方茯苓30g,半夏、苏子各12g,橘红、枳实各20g,竹茹、白芥子、葶苈子、莱菔子、五味子各15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IO枚。形寒肢冷者,加射干、麻黄、杏仁、细辛:咳痰黄稠者,加桑白皮、款冬花、黄芩;胸满闷烦者,加菖蒲、苍术、厚朴;畏风自汗者,加生脉散;乏力气短者,加党参、白术、砂仁、山药;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者,加补骨脂、胡桃肉、附子;浮肿尿少者,加防己、川牛膝、木瓜、黄芪;口唇青紫,血脉瘀阻者,加丹参、川芎、红花、桃仁。本方有理气降逆,祛湿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旋复赭石汤

    (1)处方旋复花(包煎)15g,代赭石(先煎)、黄连各20g,半夏10g,生姜、厚朴、枳实各6g,人参(或太子参)30g.大枣、吴茱萸各5g.风寒束肺者,加桂枝、杏仁;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菊花、桔梗;痰湿蕴肺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苏子;水气凌心者,加桂枝、茯苓、白术、甘草;肺肾两虚者,加桂枝、附子、蛤蚧;肺脾两虚者,加炙黄芪、五味子。本方有健脾化痰,降逆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1.降气平喘汤

    (l)处方葶苈子、炙麻黄、半夏、杏仁、苏子、桔梗各12g,全瓜蒌、地龙、当归各10g,甘草6g.寒痰者,加干姜、白芥予、细辛;热痰者,加鱼腥草、桑白皮、黄芩;脾肺气虚者,加黄芪、白术、五味子;肺肾阴虚者,加麦冬、沙参、山萸肉;肾阳虚者,加肾气丸。本方有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 0日为1个疗程,用23个疗程。

   

12.通腑定喘汤

    (1)处方酒大黄9—15g,芒硝69g,全瓜蒌30g,枳实、枳壳、厚朴、苏子、白果、半夏、橘红各10g,莱菔子1530g,白芥子6g,地龙15g,沉香粉(分冲)5g,炙麻黄9g.痰热甚者,加黄芩、桑白皮、生石膏;脉络瘀阻者,加桃仁、赤芍;表证者加解表药。本方有通腑泻肺,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以大便每日3—4次为度。适用于治疗哮喘持续状态。

   

13.麻射龙芥汤

    (1)处方炙麻黄、射干、地龙、白芥子、炙紫菀、炙款冬花、制半夏、杏仁、生甘草各9g.热象甚者,加蒲公英、石膏、黄芩、栀子;咳痰黄稠者,加象贝、竹茹、前胡;痰多气逆、喘息不得卧者,加炙苏子、葶苈子;胸闷食少脘痞者,加莱菔子、陈皮。本方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 5日为1个疗程。

   

14.扶正哮宁汤

    (1)处方锁阳、炒白术、橘红、巴戟天各10g,红参、附片各6g,肉桂3g,黄芪15g,山萸肉12g,炙甘草5g。咳嗽痰多者,加法半夏、川贝母各10g;咳痰黄者,去肉桂,加桑白皮1 5g,北沙参12g.本方有补肾健脾,温阳益气之功。

    (2)方法本方于处暑节气后水煎服用,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服药4个疗程。

   

15.麻黄地龙汤

    (1)处方麻黄、杏仁、浙贝母、丹参、川厚朴、苏子、炙桑白皮、白果各10g,地龙309,甘草3g.喘甚者,加葶苈子1530g;哮甚者,加白芥子、莱菔子各10g,鹅管石15g;顽痰胶固者,加皂角子3g;寒哮者,加细辛、干姜各5g,五味子3g,法夏10g;中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白术各10g;肺肾阳虚者,加补骨脂、紫石英各10g,沉香、肉桂各3g;热哮者,加石膏、鱼腥草30g,黄芩、胆星各lOg;肺肾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熟地各10g,沉香3g.本方有宣肺平喘,消痰降气,调畅气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两次服用。

   

16.三拗止嗽汤

    (1)处方麻黄、桔梗各5g,杏仁、紫菀、百部、白前、僵蚕各9g,生甘草4g,蝉衣3g。偏于风热者,加牛蒡子、前胡、桑白皮;偏于风寒者,加荆芥、桂枝、苏子;痰热者,加生石膏、金银花、连翘、黄芩;痰湿盛者,加半夏、陈皮、茯苓。本方有宣肺透邪,祛痰解痉之功。

    (2)有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疗程为4周。

   

17.龙柴固本汤

    (1)处方发作期用龙柴汤:桂枝、白芍、半夏、五味子、苦参、蝉衣各15g,麻黄、甘草、细辛、地龙各10g,黄芪、柴胡、黄芩各20g,干姜6g.自汗、多汗者,去麻黄,加党参20g;心烦口干者,加石膏30g;肾虚者,加补骨脂、菟丝子各30g.喘止后用固本汤:龙骨、牡蛎各30g,白芍20g,半夏、苏子、大力子各15g,党参、黄芪、地骨皮各24g,甘草10g.本方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解痉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

   

18.补肾都气汤

    (1)处方 熟地、丹皮、泽泻、补骨脂各10g,茯苓、五味子各12g,山药20g,枣皮15g,胡桃肉15枚。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蛤蚧;偏于阴虚者,加女贞子、石斛;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苏子、半夏;食欲欠佳者,加神曲、山楂。本方有补肾纳气,化痰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20剂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烟酒,避免受凉。

   

19.脱敏定喘汤

    (l)处方 麻黄、蝉衣各9g,杏仁、葶苈子、川贝各10g,钩藤12g,乌梅5g,石苇20g,甘草6g.寒痰型加桂枝、干姜、细辛、白芍、五味子;热痰型加鱼腥草、黄芩、石膏、海浮石;湿痰型加陈皮、半夏、茯苓、细辛;肺虚型加玉屏风散;脾虚型加四君子汤;肺肾阴虚型加玄参、麦冬、木蝴蝶;肾阳不足型合肾气丸。本方有宣肺平喘,止咳祛痰,抗敏解痉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14天为1个疗程。

   

20.化瘀攻下汤

    (1)处方 葶苈子15g,款冬花12g,大黄、桃仁、蚤休、百部、枳实、麻黄、杏仁、地龙各10g。偏寒者,加干姜、桂枝;偏热者,加黄芩、桑白皮;大便燥结者,生大黄后下;大便溏稀者,用熟大黄同煎。本方有涤痰化瘀,通腑平喘之劝。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1.止哮定喘汤

    (1)处方 半夏615g,丹参1030g,五灵脂9—15g,炙麻黄、紫苏子各612g,炙杏仁610g,川椒5IOg,葶苈子618g。发热、口渴、吐痰黄稠者,去川椒,加鱼腥草1030g,瓜蒌仁615g;畏寒背冷,憋闷痰多,寒象偏重者,去葶苈子,加干姜3lOg,白芥子6~ 12g;患病日久,肺肾俱虚者,加紫河车粉、黄芪各1030g.本方有祛痰化瘀,降气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

   

22.脱敏平喘汤

    (1)处方 麻黄7g,钩藤12g,老鹳草20g,葶苈子lOg,乌梅9g,甘草6g.辨证属寒证型者,加细辛、川椒、干姜各5g;热证型者,加薏苡仁、冬瓜仁、鱼腥草、金荞麦、虎杖、海浮石各10g;兼肺肾阴虚型者,加麦冬、青果、蝉衣、玉蝴蝶各10g;兼肺肾气虚型者,加南沙参、北沙参、补骨脂、仙灵脾各15g,丹参、降香、紫石英各30g.本方有泻肺化痰,脱敏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

   

23.半夏定喘汤

    (1)处方 半夏、陈皮、葶苈子各12g,白茯苓、黄芩、党参、山药、白术各15g,桔梗、杏仁各lOg,麻黄、甘草各9g,生黄芪30g.热哮者,加生石膏20g,天竺黄10g;寒哮者,加干姜、细辛各9g;兼血瘀者,加赤芍、川芎各10g;发热者,加柴胡、鱼腥草各12g.本方有健脾利湿,祛痰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2周为1个疗程。

   

24.抗敏定哮汤

    (1)处方 炙麻黄、杏仁、僵蚕、丹皮、桃仁、枳壳、甘草各10g,黄芩、半夏各15g,地龙20g,白芍30g.寒痰伏肺者,去黄芩、地龙,加苏子、白芥子各10g;痰热壅肺者,加开金锁、败酱草各20~30g.本方有清热平喘,化痰祛瘀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白天服2次,临睡前服1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感染明显者加用抗生素。

   

25.天地哮灵汤

    (1)处方 制大黄、桃仁、莪术、地鳖虫各10g,天龙(壁虎)、地龙、白芍各15g,炙黄芪、熟地各20g,川厚朴、生甘草各690寒哮者,加制附子、干姜各10g;热哮者,加生石膏(先煎)3Og,桑白皮12g.本方有逐瘀破血,缓中补虚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中、晚各服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6.地龙失哮散

    (1)处方 干地龙、炙皂角各15g,炙水蛭、蜈蚣各10g,麻黄6g,蟾酥150mg。寒重者,加五灵脂IOg;热偏重者,加重地龙至20g;便秘者,加生大黄IOg;痰不盛者,减炙皂角至5g.本方有活血化瘀,祛风化痰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体盛者每服6g,体弱者每服3g,每日3次,参须3g煎汤送服。

   

27.健脾温肾膏

    (1)处方 黄芪、党参各300g,茯苓、白术、谷芽、麦芽、白果仁、怀山药各150g,麻黄100g,细辛60g,陈皮90g,菟丝子、仙茅、仙灵脾、补骨脂、女贞子、枸杞子各120g,蛤蚧2对。咳甚痰多者,加鹿衔草300g,连翘、全瓜蒌、紫菀、款冬花各120g,桑白皮150g;久病夹瘀者,加桃仁60g,川芎、赤芍、白芍各120g,地龙100g,蜈蚣20条,全蝎30g;鼻塞流涕、喷嚏、鼻痒、眼痒间断发作者,加苍耳子、辛夷花各100g,防风60g;阳虚者,加附片、鹿角片各100g,肉桂30g;气阴两虚者,加南沙参、玉竹各300g,麦冬150g。本方有调补脾肾,化痰平喘,祛瘀通络之功。

    (2)方法 将上药先浸12小时,煎煮取汁过滤3次,取浓缩药液2 0002 500ml,加入阿胶250400g烊化冲人,气阴两虚者加龟板胶100~150g,冰糖500lOOOg,饴糖500g.炼制收膏,贮净器中备用。每日2次,每次99,冲服,自冬至起服用,约服40天。第二年

冬至前再拟方制膏,观察治疗2年。

   

 28.胎盘固肺丹

    (l)处方 胎盘粉、黄芪各3份,仙灵脾、蛇床子、胆南星、半夏、茯苓、白术各2份,防风、桂枝、白芍、陈皮各l份。本方有补肺益肾,健脾化痰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o’’号胶囊。每次服6粒,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9.固本咳喘丸

    (1)处方 红参、白芥子各100g,川贝母120g,五味子80g,辽细辛60g.本方有补益肺脾,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加工提炼,制成丸剂,每10粒重1g.每次服40粒,每日3次。

   

30.参蛤咳喘丸

    (1)处方 蛤蚧l对,高丽参I5g,款冬花、杏仁、苏子、紫菀、陈皮、半夏、茯苓各90g,补骨脂、胡桃肉、五味子、紫河车、杜仲、桑寄生、白术、炙甘草各120g,丁香30g.本方有补肾纳气,健脾化痰,敛肺降气,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  以上诸药研末混匀,制成丸剂,装瓶备用。急性发作症状完全控制后开始服本药,每次10g,每日3次,儿童酌减,连续服用4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若有复发哮喘则暂停服本方,俟病情缓解后继续用药。

   

 

(四)中药外治方

   

 1.平喘散

    (1)处方 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各8份,细辛、生甘草各4份,甘遂、百部、肉桂各5份,葶苈子3份。

    (2)方法 将上药烘干,粉碎研末,过100目筛。取药末用50%姜汁调成较干稠糊状,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治疗时,取药1218g2等份置于2片医用胶布或香桂活血膏中间,分别敷于天突穴和大椎穴处。成人一般贴'46小时,儿童一般贴3—4小时。结合个人体质异同,若局部皮肤充血过敏者,应慎用或药量相应减少,时间缩短。敷贴最佳节气常选择夏季伏天和冬季寒九天。每周敷贴2次,4周为1个疗程。

   

2.寒热散

    (1)处方 肺热型用鱼腥草、柴胡、桑白皮、黄芩各10g,斑蝥20g;肺寒型用麻黄、细辛、甘遂、半夏各10g,白芥子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分别用粉碎机研为粉末,装罐备用,临用时以鲜姜汁调为糊状。第1组取穴天突,双侧大杼、肺俞、厥阴俞;第 2组取穴膻中,双侧风门、心俞、督俞。视不同证型取药糊39左右,摊于折成3cm×3cm大小的中药包药蜡纸上,胶布四周固定于选取的穴位上,每次贴敷46小时取下。于头伏10天内任何1天起贴第1次,后每隔10天贴敷1次,共贴敷3次为1个疗程。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3.药仁散

    (1)处方 杏仁、桃仁各15g,栀子20g,胡椒3g,糯米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软面团状,放在双侧涌泉穴及其足背相对应的位置和天突穴上,用新鲜菜叶外包,12小时后去药。

   

4.温阳散

    (1)处方 熟附块、巴戟天、补骨脂、桑寄生、仙灵脾各2份,肉

桂、丁香、吴茱萸各0.6份,麻黄l份。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拌匀备用。临用前用鲜姜汁(按11.5的比例用水稀释)调和搓成直径约2cm药丸,按压成圆锥状,敷在双侧定喘、肺俞,天突穴上,外用麝香止痛膏粘贴固定,6小时后自行撕下。

   

 5.新芥散

    (1)处方 生白芥子、甘遂、制延胡索、细辛、鱼腥草、制半夏各200g

    (2)方法  以上方药烘干,混匀粉碎为细末,过60目筛,用生姜汁调成膏状。选膻中、大椎、定喘、肺俞穴,先在每个穴位处用碘酊消毒,用75%乙醇脱碘后,再用药匙取1015g药膏置于穴位上,药膏摊涂成圆形,直径大约lcm,厚度大约12mm,敷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保留612小时,以局部有灼热感、充血潮红或有细小水泡为宜。连续3次为1个疗程,间隔10天。

   

6.百仁散

    (l)处方百部30g,杏仁、栀子各10g,白芥子、白胡椒各3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鸡蛋清调成糊状,分成5等份,分别在膻中、涌泉穴及足背涌泉穴相对应的位置敷贴,12小时去药,隔12小时可作第二次敷药,外覆塑料薄膜。

   

7.麻辛散

    (1)处方 麻黄15g,细辛、苍耳子、醋延胡索各4g,公丁香、吴茱萸、白芥子、肉桂各3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取药散适量,用脱脂药棉薄薄裹如小球状,纳入患者脐孔中,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 10日为1个疗程。若贴敷未满2日,脐孔发痒,应即时揭下;如已贴满2日,脐孔不痒,再换药贴敷之,至愈为止。

   

8.麻石散

    (1)处方 麻黄、生石膏、白芥子、甘遂、杏仁、明矾各15g,米醋50ml.

    (2)方法 先将上方前6味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用时取药散适量,以米醋调匀如糊状,捏成铜钱大小药饼敷于脐孔上,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9.中西散

    (1)处方  白芥子15g,细辛5g,氨茶碱2g,扑尔敏8mg,维生素C10g,左旋咪唑1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每次取1.5g,小儿酌减,将药末与生姜末2g拌匀,平摊一侧肺俞穴、膏肓穴,面积约5分钱币大小,外敷伤湿止痛膏。每日晨起时更换贴另一侧穴位。若贴后感觉舒适或有温热感,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个别患者,贴药后烧灼疼痛感觉较重时,可提前取下. 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

   

10.辛贴膏

    (1)处方 穿山龙、制半夏、白芥子、甘遂各30份,细辛40份,麝香l份。

    (2)方法 将上述药物烘干、粉碎,过120目筛备用。用时将药物与氮酮、鲜生姜汁按10:1:3的比例配制成膏状,麝香随用随加。取穴中府、肺俞、膻中、大椎、定喘;痰多者加丰隆,外感风寒者加大杼、风门,寒热虚实错杂者加脾俞、肾俞。选辛日(天干)辛卯时(5~7点)贴敷。治疗3次,每次间隔10天,连续治疗3年。

   

11.温肺膏

    (1)处方 生川乌、生草乌各36g,当归12g,马钱子、老鹳草各48g,鲜桑枝、鲜枣枝、鲜桃枝、鲜槐枝、鲜柳枝各30g.

    (2)方法 将上药放人铜锅内,用菜油3 000g3天,熬后去渣,当熬至滴水不散时,将广丹(炒如麦色)1 OOOg徐徐撒入,并以桃、柳粗枝2根不停地搅匀至滴水成珠为度,再加入乳香、没药细粉各249,搅匀冷却后即成膏药。用较薄的牛皮纸和棉布裱成膏药布,裁成5cm见方大小,将膏药放在布面上,摊成3.2cm直径的圆形即可。临用时烘软,在膏药中心加入纯净的白信粉0.2g,贴于身柱穴。一般在春季、深秋、冬季敷贴,成人以3昼夜为宜,儿童及少年可酌减。盛夏及初秋气温较高时,应减少610小时。敷贴3张为1个疗程。

   

12.哮喘膏

    (1)处方 寒喘哮喘膏为射干2g,麻黄、法半夏、紫苑、细辛、杏仁、附片各10g,天仙子5g,干姜12g,延胡索、甘遂各15g,洋金花20g;热喘哮喘膏为炙麻黄、杏仁、苏子、黄芩、胆南星、白芥子、甘遂、青黛各lOg,生石膏30g,白果、地龙、徨蚕各15g.

    (2)方法 治疗时将患儿衣服松开,裸露背部,施术者立于患儿背部后方。将上药研成细末,用姜汁合基质调制成软膏(蛋清、蜂蜜、香油亦可),敷贴于患儿两侧肺俞、定喘、膏肓穴,重度哮喘加贴膻中穴,然后以5cm×5cm大小敷料覆盖,胶布固定.3—4小时取下,以皮肤热、红,轻度水泡为宜。于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贴穴,每101次,若中伏20天,需加贴1次。

   

13.菟丝杜仲膏

    (1)处方 菟丝子120g,杜仲100g,白芥子、僵蚕、延胡索各30g,甘遂、细辛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芝麻油加红丹敷膏。敷膏2cm×2cm左右,贴于肺俞、膏肓俞、大椎3个穴位。若发病季节比较明显,在发作前1月开始贴敷,若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可贴2个月为1个疗程。若皮肤对药敏感有反应可间歇3天,每张贴3天。

   

14.白芥子药膏

    (1)处方  白芥子、生甘遂各6份,细辛5份,莪术4份,延胡索3份,硫黄1份。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末,过60目筛,每100g药末另加麝香0.9g。贴敷前绞鲜生姜取汁,取冰片溶人75%乙醇制成饱和溶液。把姜汁与冰片乙醇溶液按5:1的比例混合,随即以此混合液调药末,配成药糊待用。贴敷时取大椎、定喘、肺俞、膏肓、心俞,用乙醇棉球擦拭皮肤表面,清除汗垢,使毛孔充分舒张,将药糊制成5分硬币大小、厚薄的药饼贴在穴位上,并盖保鲜膜,用胶布封贴固定。每次贴敷46小时,小儿贴敷2小时。以局部皮肤起红斑或起小水泡为度,小水泡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

   

15.三伏三九方

    (1)处方夏季三伏用甘遂、细辛、延胡索各15g,干姜lOg,白芥子30g;冬季三九用药是在夏季药物的基础上加沉香、肉桂各1 0g,牙皂、地龙、清半夏各15g,冰片5g.以上诸药研成细面,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直径约lcm大小的药饼备用。

    (2)方法取穴天突、膻中,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肾俞;喘重加定喘,合并鼻炎加膏肓俞,合并肺心病加神道穴。取出备用药饼,用橡皮膏固定在以上穴位上。三伏、三九贴治所用药物不同,但穴位相同。全年共贴治6次,即每年一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每年一九、二九、三九的第一天。 3年为1个疗程。

   

16.中药导入方

    (1)处方寒喘用白芥子、延胡索各90g,细辛、甘遂各46g.上方药研末以生姜汁200ml混合,取1/6制成饼状6只。热喘用生麻黄、杏仁、生甘草各60g,生石膏360g,夏枯草120g.黄芩、辛荑、苍耳子各30g,白芍45g.上方药浓煎取汁,取1/6浸透6只棉纱布垫。

    (2)方法根据辨证将药饼或药垫敷贴在患者双侧百劳、肺俞、膏肓穴上,并以直流感应电疗机作中药直流电离子导入。一般从夏季的伏天前开始,每周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6次。

   

17.雾化吸入方

    (1)处方射干12g,炙麻黄8g,半夏、紫菀、冬花、杏仁、五味子、苏子、橘红各10g,细辛、炙甘草各6g,生姜5片。

    (2)方法将上药放人有嘴壶中,加水煮沸,患者从壶嘴吸入蒸汽雾,每次1520分钟,每日24次。每天l剂,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时可先在患者口鼻周围涂以凡士林,以防熏烫伤。本方适用于冷哮证。

   

18.中药灌肠方

    (1)处方麻黄6g,半夏、桑白皮、五昧子各10g,细辛12g,山海螺、夜交藤、胡颓子各20g,甘草3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800ml,浓煎至200ml,每晚作高位保留灌肠,连用5天为1个疗程。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寒饮伏肺型取穴列缺、尺泽、风门、肺俞。诸穴均用泻法留针,肺俞、风门加隔姜灸或艾灸。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痰热遏肺型取穴合谷、大椎、丰隆、膻中、中府、孔最。诸穴均用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待喘促稍平后再出针。

    (3)脾肺气虚型取穴定喘、膏肓、肺俞、太渊、气海、足三里、膻中。诸穴针刺均用补法.并加艾灸,灸的时间可稍长,约30分钟左右,还可在背俞穴加拔火罐。肺俞、膏肓、膻中3穴亦可采用化脓灸法。

    (4)肺肾阴虚型取穴肺俞、肾俞、关元、气海、三阴交、太溪、太渊、阴郄。以上穴位分为两组,每日选取1组,2组交替轮用。针刺用提插捻转补法。

    (5)心肾阳虚型  取穴肺俞、肾俞、心俞、关元、气海、内关。采用提插捻转之补法,反复行针。气海、关元并作艾炷灸以回阳固脱。

   

 2.电针法

    (1)取穴  主穴取孔最、鱼际、定喘、肺俞;配穴取合谷、天突、膻中、内关。痰多加丰隆,伴有呼吸道炎症加大椎,体质虚弱者加足三里,合并肺气肿者加关元、肾俞。

    (2)操作每次选2~4穴,各穴交替使用。多先采用密波,也可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用疏密波。刺激量由中等刺激逐渐增加到强刺激,每次1560分钟。每日治疗12次,也可隔日1次。

   

3.芒针法

    (1)取穴风寒型取天突、大椎7点、风池、合谷透后溪;肺热型取天突、上脘、中脘、公孙透涌泉、曲池;虚喘取天突、气海、秩边、肺俞。

    (2)操作  天突用弯刺法,余穴用常规针法。天突穴可深刺35寸,但须正确掌握进针方向,如无把握,切忌深刺,以免针尖偏斜,导致严重后果。

   

 4.火针法

    (1)取穴  主穴取双侧肺俞,配穴取双侧定喘、风门。

    (2)操作在室内光线较好且无风地方,令患者采取坐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酒精灯尽量靠近欲刺穴位。为减轻患者恐惧及疼痛感,选择281.5寸长毫针。将针尖烧至发红后迅速点刺肺俞穴,进针时针体一定要和穴位皮肤垂直,火针在接触皮肤的瞬间还应是红色的,刺入深度0.5cmo针刺后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若遇哮喘憋气严重,伴躁动不安或喉中哮鸣声明显之病剧者,则配合火针针刺配穴a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5.割治法

    (1)取穴  定喘、膻中。

    (2)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后局麻,用小尖头手术刀割开长0.5lcm、深0.40.5cm切口,挑去皮下少量脂肪组织,并用止血钳略加按摩刺激,然后压迫止血。一般不必缝合,涂上甲紫或红汞,将切口创面对齐挤合,切口上盖l小块纱布,用蝶形胶布封固即可,约l周可愈合。如有效可重复l2次口第2次割治时可在第1次割治的穴位旁0.5cm处切口。

   

6.针挑法

    (1)取穴  主穴取肺俞、风门、外喘息、天突、膻中、中府、掌3点;表证、热证加风池、大椎。缓解期按所犯脏腑重点加相应腧穴,如脾虚者加脾俞、中脘,肾虚者加肾俞、关元。也可选用相应华佗夹脊和治喘五平穴。

    (2)操作凡属热证、实证均用泻法,以截根法和挑罐法为主;凡属虚寒证宜用补法,以挑筋法、挑摆法、挑药法或挑灸法为主;虚中夹实者宜先泻后挑。治疗后期在掌2点处挑脂或割脂1次。

   

7.眼针法

    (1)定位取双侧上焦区、肺区。

    (2)操作选用直径0.30mm、长25mm毫针,患者平卧,闭眼,医者左手指压住眼球,右手持针距眼眶边缘2分处刺入穴区,深度以达到骨膜为度。进针要快,不捻转,不提插,得气时有触电样或酥酥样上下窜动,或酸、麻、胀感,未得气者可将针稍提出一点重新调整后轻轻刺入。留针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8.耳针法

    (1)取穴 咳嗽为主取肺、气管、大肠、内分泌;气喘为主取肺、平喘、神门、肾;发热可行耳尖放血;脱敏可取肾上腺、枕、神门;缓解期以培本为主,可取肾、脾、肺、三焦、内分泌。

    (2)操作  以280.5寸毫针刺入,快速捻转,可留针l4小时,必要时埋针24小时。每次选穴3—5个,双耳或单耳交替使用。亦可用电针刺激。缓解期可用丸压法巩固疗效。

   

 9.皮内针法

    (1)取穴定喘、膏肓、肺俞、脾俞、肾俞,每次选2穴。

    (2)操作每穴先以艾炷隔姜灸35壮,然后在灸过的穴位处局部消毒,用0.5cm皮内针埋入,用胶布固定。 3天后更换穴位,7次为1个疗程。

   

10.梅花针法

    (1)定位发作期(治标)以胸腰部、前后肋间为主;配肘窝、大小鱼际、剑突下、气管两侧、大椎、内关、足三里、孔最。缓解期(治本)以肺经症状为主者,刺激胸部、前后肋间、中府、俞府、太渊、膻中为主,配刺气管两侧、后颈、胸腰部及上腹部;以脾经症状为主者,刺激胸腰上腹部为主,配刺气管两侧及颈、骶部、胸椎15、俞府、气海、膻中、中府。除以上定位外,凡有阳性反应物发现处(如条索、结节、泡状软性物等)及异常反应区(酸痛麻木),亦为重点刺激部位。

    (2)操作发作期每日治疗23次,用重刺激;缓解期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小疗程,以后隔日1次,21次为1个大疗程,采用中等刺激。

   

11.三棱针法

    (1)定位肘窝(曲池)、胭窝(委中)、背俞穴、耳后静脉、少商、鱼际、太阳。

    (2)操作肘窝及胭窝缓刺静脉放血;少商、鱼际、耳后静脉点刺出血;背俞穴及太阳刺后拔罐23分钟。每日12次或隔l—21次。每5—10次为1个疗程。放血的次数及放血量的多少当视病情需要而定,灵活掌握。

   

12.穴位埋线法

    (1)取穴急性期取大椎、定喘、肺俞、足三里、丰隆;慢性期取肾俞、肺俞、脾俞、足三里、丰隆。以咳为主加孔最,以喘为主加鱼际。

    (2)操作先做普鲁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手术。嘱患者脱去内外衣,倒穿衣覆盖于胸前,倒骑式坐于靠椅上,背向术者,使背部穴位充分暴露。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将剪好的长2cml号羊肠线装入16号上颌窦穿刺针内,右手持针棒,左手用无菌纱布包住针梗,使针与穴位成4560 °,用力迅速刺入穴位皮下,再将针缓慢刺人适当深度,待患者有强烈的酸、麻、胀、重的感觉后,右手稍向上提,左手拇指隔无菌纱布压住针口处,左手示指缓缓将针芯向下推,将线埋入穴位内。拔针后压迫针口,如无出血,即用2.5%碘酒及75%乙醇消毒针口,并用无菌纱布及胶布固定即可。下肢穴位用0/3号肠线,用9号腰穿针操作。每20日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13.穴埋药线法

    (1)药线制备  以定喘方(制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款冬花、白芥子各20g,制半夏I5g,细辛12g,甘草6gl剂,煎取药液500ml,取O号医用羊肠线2m浸泡药液中,1月后取出,经高压消毒后备用。

    (2)取穴l组取肺俞、定喘、膻中,2组取肾俞、膏肓、关元。

    (3)操作  两组穴位轮换使用,每次用一组。先在施术穴位皮肤表面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每穴注射1ml局封。无菌操作下将羊肠线剪成2cm,选用9号腰穿针,将针芯退出一部分,将羊肠线从针尖端牵入针管。术者以左手绷紧施术穴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调整进针角度和深度,待有针感后推动针芯,将羊肠线注入穴中,拔出针管,以棉签压迫止血,针眼处用碘酊消毒后加贴创可贴以防感染。每年夏天初伏、中伏、末伏3天及冬天初九、二九、三九3天各做1次,共计6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年。

   

14. 腺体埋藏法

    (1)取穴  定喘、身柱、膻中、天突。

    (2)操作每次选用l对穴,用猪、羊、马等动物肾上腺,去色膜,切成高梁米粒大小,低温冷藏5—7天,高压消毒,低温保存。每次埋入穴位内1小块,每周埋1次。

   

15.兔脑埋藏法

    (1)取穴膻中、定喘。

    (2)材料取体重23kg雄兔1只,气栓致死,立即开头骨取其嗅叶米粒大l片,脑垂体及丘脑下部l小部分(约黄豆粒大),放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上备用。

    (3)操作病人仰卧位,首选膻中常规消毒,麻醉后以穴位为中心纵行切开皮肤l~ 1.5cm(深达皮下组织)o血管钳在皮下按摩数次,局部有麻胀感后分离皮下脂肪(皮下造一空腔),用纱布压迫切口3分钟,将备用之兔脑组织埋人,缝合切口,无菌包扎,7天后拆线。如无效,术后1个月可选定喘做第2次手术。

   

16.穴位埋鬃法

    (l)器材灭菌7号或6.5号注射针头及健康成年猪的背正中之鬃毛(经碱洗、乙醇浸饱、高温消毒灭菌后备用).

    (2)取穴大椎、定喘、肺俞。

    (3)操作将长于注射针头之猪鬃插于针芯内,穴位碘酊、乙醇消毒后,捏起穴位附近的肌肤,从一侧定喘穴进针,穿过大椎穴,从另一侧定喘穴透出,将猪鬃从针尖处顶出后,用手指压住,抽去针头,使猪鬃埋于穴内肌肉中,剪去两端露出皮外的猪鬃,分别绷紧皮肤,使猪鬃缩于皮内,以免露出引起感染,再消毒两侧针眼。肺俞穴埋双侧,进针方向沿膀胱经向下,也可向椎体横刺,深度为lcm左右穿过穴位即可。一般不出血,病人亦无明显不适。10天后重埋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个月。

   

17.刮痧治疗法

    (l)取穴  膀胱经风门、肺俞、心俞、胃俞、脾俞、肾俞,肺经中府、尺泽、太渊,大肠经曲池、商阳,经外奇穴定喘等,胃经足三里、丰隆,督脉风府、大椎。刮拭顺序为脊背部、肘掌侧、手腕掌侧、小腿外侧。

    (2)操作常规消毒后,在相应的部位上涂刮痧油,先从颈部风府刮至大椎,再重刮定喘、风门、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中府、尺泽、太渊、足三里、丰隆,以皮肤发红及皮下有瘀点、瘀斑为度。刮肾俞时着重强调患者配合做深度腹式呼吸,部分穴位闪火罐、走罐,并留罐510分钟。最后用板尖点刺合谷、少商、商阳和十冲穴。重点选择在夏季每伏的第1天辰时嘱咐患者来刮拭,之后可每371次,最多不超过10次。

   

18.小针刀疗法

    (1)取穴选用定喘、肺俞、风门、大椎、肾俞,不必按中医分型,选穴为单、双侧交替使用,每次分别取36穴。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不用麻醉,按照小针刀进刀四步规程,对准穴位,垂直刺入0.51寸,行纵行、横行剥离23下,患者自觉酸胀感后即出针刀,用少许消毒棉球外敷刀口,创可贴封贴固定。在哮喘发作期,每隔3天治疗1次,哮喘缓解期,每隔5天治

1次。

   

 19.穴位贴磁法

    (1)取穴主穴取大椎、膻中、神阙;配穴取肺俞、风门、三阴交。

    (2)操作穴位所在皮肤用75%乙醇棉球消毒,取lcm×1.5cm生物陶瓷片敷贴在选定穴位上,稍加点揉23分钟。每穴敷贴10天后取下,局部皮肤再以75%乙醇消毒后敷贴.30天为1个疗程。个别病人在治疗期间局部皮肤发痒,可取下陶瓷片,局部乙醇擦洗,休息12天再贴上。

   

20.化脓灸疗法

    (1)取穴第1组取天突、大椎、定喘、风门、肺俞;第2组取膏肓、至阳、脾俞、肾俞;第3组取膻中、列缺、关元、足三里、丰隆。 3组穴先后选用,每10天取l组。

    (2)操作每穴皮肤先用0.5%碘伏常规消毒,再予75%乙醇脱碘。用一次性5ml无菌注射器抽取2%普鲁卡因4ml,以1030°进针,将穴位处皮肤挑起,回抽无血后注入2%普鲁卡因Iml,形成皮丘。每穴逐次局部麻醉后,捻黄豆大小圆锥形艾炷置其上点燃烧尽,每穴灸3壮。灸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皮肤表面,再将剪成圆形的化脓灸药膏烤热贴上。每天更换药膏1次,每组换药57次。灸后局部皮肤成瘢痕化。 30天为1个疗程。

   

21.隔姜伏灸法

    (1)取穴主穴取肺俞;病程较长,痰多气短明显者加脾俞、肾俞。

    (2)操作  将鲜生姜切成厚约2mm的薄片,直径约1.52.Ocm为宜,在姜片中心处用三棱针穿刺数个小孔,置于穴位上。将艾绒自制成花生米大小的圆锥形艾炷置姜片中心,从上端点燃,燃至以不能耐受的热度时,更换新艾炷续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宜。温热感达到胸部,胸中气息畅通;温热感达到四肢,足底出冷汗,即达到目的。隔日1次,连续灸治3个三伏天。

   

22.隔药饼灸法

    (1)取穴定喘、天突、膻中、肺俞;寒喘加关元,热喘加曲池。

    (2)药物寒喘药饼由炙麻黄、炙百部、制附子、干姜各5g,杏仁、蛤蚧、川贝各10g组成,研极细粉末加入适量酒做饼,直径约2.53,5cm,厚约0.8cm,中间以针刺数孔;热喘药饼由炙麻黄、桑白皮、生甘草各5g,杏仁、黄芩各10g,生石膏、鱼腥草各1 5g组成,研极细粉末加入适量凉开水做成寒喘药饼大小与厚度,中间以针刺数孔。

    (3)操作根据寒喘、热喘的辨证分型,将相应药饼置相应穴位,饼上再放艾炷(如苍耳子大),每穴施灸l—2壮。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