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七、慢性支气管炎

[日期:2012-06-19]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本病在我国为常见多发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5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15%或更多,吸烟患者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常于气候变冷时反复发作。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发病率约为3.2%。初期症状轻浅而不易引起重视,待病变持续进展并发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至肺原性心脏病时,治疗效果往往欠佳。本病分型为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分期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本病一般属中医学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风寒犯肺(实证)

    (1)主症恶寒背冷,头痛鼻塞,咳嗽喘急痰多,痰稀白或为白色泡沫样痰,易咯出。舌稍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处方炙麻黄、桂枝各6g,细辛3g,半夏、五味子、干姜、当归、甘草各9g,白芍、紫菀各1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外感风热(实证)

    (1)主症咳嗽,咽痛喉燥,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或浮滑。

    (2)处方桑叶、杏仁、菊花各10g,薄荷(后下)8g,桔梗12g,白茅根1 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表寒里热(实证)

    (1)主症  喘逆上气,息粗,鼻翼翕动,咳引胸痛,咳而不爽,痰吐稠黏,伴有形寒、发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舌质红,脉浮数。

    (2)处方麻黄、杏仁、黄芩、前胡各10g,生石膏15g,生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热壅肺(实证)

    (l)主症  咳逆气急,痰多黄稠,不易略出,身热,胸闷,胸痛,咽痛口干,大便偏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处方鱼腥草、败酱草、薏苡仁各30g,黄芩、杏仁各9g,茯苓、炒白术各12g,桑白皮、丹参各15g,桔梗、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痰湿阻肺(实证)

    (1)主症  咳嗽或喘促,痰多黏腻色白,气短,胸闷,纳呆,口黏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2)处方桔梗、杏仁、枇杷叶、法半夏、紫菀、款冬花各10g,苏子、莱菔子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肺气虚(虚证)

    (1)主症  咳嗽气短,声低无力,痰吐稀薄,神疲自汗,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弱。

    (2)处方黄芪18g,白术、防风、紫菀、杏仁、半夏、陈皮各10g,甘草5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肺阴亏损(虚证)

    (1)主症  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质淡红,脉细数。

    (2)处方  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百合、桑叶各10g,甘草5g,扁豆15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脾虚湿盛(虚证)

    (1)主症  咳声重浊,咯吐黏痰,痰量较多,胸闷脘痞,口淡纳差,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沉弦。

    (2)处方茯苓、桂枝、苍术、白术、炙甘草、杏仁各9g,厚朴、陈皮、半夏、干姜各6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脾肾阳虚(虚证)

    (1)主症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时而咳喘,喘气乏力,动则加剧,面色暗淡,便溏,纳少,形瘦,夜尿增多。舌淡胖或紫黯,苔白滑,脉沉弦细。

    (2)处方熟地15g,附子、干姜、白芥子各6g,当归、半夏、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补骨脂各1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钟一棠诊治经验

    (1)对本病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用药见解慢性支气管炎常因天气变化,不慎犯触而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本病属中医学饮证喘证等范围。《金匮要略》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其形成不外乎内外之因,其病位在肺而不止于肺,故内经云: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又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治疗总则遵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为急之旨。治疗时应注意分清寒热虚实,虚喘在肾,实喘在肺,此其梗概。急性发作当辨寒热,缓解期当权虚实,此为其纲。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时,寒热夹杂之证较多,且寒热又易互相转化,治疗上应有预见,若见化热之势,则需加重清热之品,或日夜服两剂四汁;若见化寒之迹,则应加入温化之味。在分型施治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整体,始终重视治形与治痰。而且本病日久,急性发作虽多实证,本虚方面仍不可忽视之,而平素未发时,一定要扶元固本,重视冬病夏治,防止复发。

    在用药上,急性期不可过用敛肃之品。平喘以麻黄为佳。若汗出,则邪由汗解;若汗不出,则小便增多,而由下泄。但仅用于实证,若虚证喘促,切不可用麻黄,可用紫菀、款冬花,或用重镇潜纳,如海蛤壳、鹅管石等加入辨证方中。本病日久,常累及于心,治疗时应加益心气、和营活血之品,如丹参、党参、小麦、柏子仁之类。对于肺较虚者,钟老常嘱病人取猪肺1具,煮汤取汁,代水煮药,取以脏补脏之意,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2)辨证分期及药物应用  急性发作期多为新邪引动宿痰,分三型论治。

    寒型:多为风寒犯肺,肺失清肃,或寒饮内受,上逆犯肺所致。症见咳嗽气急,痰白如泡沫或清稀,畏寒不发热,无汗而喘。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细弱。治宜温肺散寒,化痰逐饮。药用三拗汤加味:炙麻黄、苏叶各6~lOg,杏仁10g,姜半夏、茯苓各1 5g,甘草3g.若体倦乏力,气虚者,加党参;痰湿较甚者,加厚朴、白芥子。

    热型:乃风热犯肺,或痰热壅肺,致肺气壅遏不宣而发咳喘。症见咳嗽气紧,痰薄黄或黄稠,恶寒发热或但热不寒,可兼见咳血。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药用北沙参、野菊花、前胡、象贝各15g,鱼腥草25g,蒲公英30g,瓜蒌皮20g,杏仁10g,甘草2g.若热甚者,酌加生石膏;咳痰带血者,去鱼腥草,加生地榆、丹皮;大便秘结者,加枳实导滞丸45g,或加大黄8g,玄明粉冲3—5g.

    寒热夹杂型:此型在急性发作期最多见,症见咳嗽气紧,痰色黄白相间,畏寒低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见黄,脉滑或稍数。治宜宣肺化痰,止咳平喘。药用参苏饮加减:南沙参、北沙参、前胡、姜半夏、紫菀各15g,金银花1520g,麻黄4g,苏子、杏仁、款冬花各10g,甘草2g。若气虚者,加党参;血虚者,加当归;泡沫痰多者,去苏子;气急不明显者,去麻黄;痰色偏黄者,加黄芩、蒲公英;便秘者加瓜蒌仁。此型易化热,体温升高者,应去麻黄。

    缓解期虚证居多,多兼余邪。治疗时重在补虚,兼祛余邪。

    肺气虚:症见无寒热,轻微咳嗽,气短痰少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胖,少苔,脉虚缓。治宜补益肺气。药用党参、黄芪、煅牡蛎各20g,紫菀I5g,杏仁10g,五味子8g,川贝6g,甘草4g.若兼纳谷不香,大便溏泻,四肢无力等脾气虚弱之证,可用六君子汤加怀山药20g,五味子8g,炒扁豆、谷芽、麦芽各15g.

    肺阴虚:症见潮热,干咳短气。舌嫩红,苔少,脉细稍数。治宜养阴润肺,化痰止咳。药用北沙参20g,白薇15g,杏仁、枇杷叶各10g,炙甘草3g.若兼纳谷不香,口干便燥,四肢无力等胃阴不足者,治宜润肺生津,健脾养胃。药用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谷芽、麦芽各15g,石斛lOg,甘草3g,怀山药、炒扁豆各20g。忌用香燥健脾之药。

    肺肾阳虚:症见无寒热而形寒肢冷,动则气喘,痰色白而清稀,夜间多尿,腰腿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治宜温补肺肾,纳气平喘。药用红参6g(或别直参5g),白术、紫河车各10g,姜半夏、茯苓、肉苁蓉各1 5g,锁阳20g,仙灵脾25g,肉桂3g.

   

2.邢月朋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慢支的主症为咳嗽、咳痰、喘息,这些症状为肺之本病,张景岳日:咳症虽多,无非肺病,也就是必须病起于肺或他脏之病累及于肺才能出现,故邢老认为其病机包括两个方面。

    邪犯本脏: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外合皮毛,一旦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感,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功能失常,则致咳嗽。由于外邪侵袭,肺失宣肃,气不化津,反生痰浊,肺气壅闭,患者即表现憋满喘息,为邪实气壅之证。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所区别。因而临床上也会出现风寒、风热及燥热等不同证型。

    他脏病累及肺脏:邢老认为,人机体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其他脏腑的病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影响到肺。《内经》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如脾虚生湿,聚为痰浊,湿痰上渍于肺,影响气机出入,遂为咳痰喘逆,此即古人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

痰之器的道理;又如肾气衰弱,既可影响津液之输化,也能影响肺气之肃降,当气化功能失常,则水气不能循常道,而渍溢为患,上逆犯肺,而为咳逆,这就是肾病及肺的缘故。他脏病累及于肺,为内伤所致。

    总之,不论外感、内伤均导致肺系受邪而发病,外感病起于肺,而内因则系他脏先病累及于肺。

    (2)辨治特点  针对慢支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邢老采用分期辨证治疗。急性发作期:指在23日内出现脓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加,可伴有体温升高等其他炎症表现,或在23日内咳、痰、喘症状任何一项加剧至重度或重度患者明显加重者。

    外感风寒:主症为咳嗽痰稀,喉痒声重,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兼症为头痛,恶寒发热,无汗等。病机为风寒外束,肺失宣降。治宜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方选杏苏散加减:紫苏叶、前胡、杏仁、桔梗、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风寒外束,兼见肺热内郁,

治宜麻杏石甘汤加银翘散;夹水气方选小青龙汤加减;兼见体痛可加海风藤、地枫皮,既可散风止痛,又可定喘逆。

    外感风热:主症为咳痰不爽,口渴咽痛,苔薄白而燥,脉多浮数。兼症为头痛,恶风汗出等。病机为风热犯表,肺失宣畅。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选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若吐黄痰,芦根用至3060g,加黄芩1 5g;夏热夹暑湿,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溺赤,加香薷、金银花、黄连、六一散以疏风解暑。

    外感燥热:主症为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鼻、咽喉干燥,大便或干,咳甚则胸痛,小便黄少,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或数大。病机为燥热伤津,肺失清润。治宜清热生津,润燥救肺。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生石膏、阿胶、麦门冬、党参、甘草、杏仁、枇杷叶。

    痰热型:主症为痰多稠黏,胸痛气粗,口渴喜冷饮,苔白或黄,脉弦滑。若是黄痰,治宜解毒化痰,利肺止咳,方选千金苇茎汤加减:芦根、冬瓜子、薏苡仁、杏仁、桔梗、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若是白痰,治宜清热泻肺,平喘止咳,方选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浙贝母、杏仁、桔梗、黄芩、甘草、板蓝根、连翘、金银花。口渴甚加生石膏;发热加柴胡、黄芩;胸满喘促甚加前胡;两胁胀满加青皮;胸痛郁闷加瓜蒌、枳实;大便干加决明子,甚者加白矾、瓜蒌仁或大黄;小便不利加石苇、车前子;吐痰艰难加沙参或远志;痰成块加天花粉、沙参;恶心、呕吐加竹茹、枇杷叶;咽喉痛加薄荷、牛蒡子或射干、山豆根、锦灯笼;身体素虚,行动乏力加沙参、玄参、党参等。

    慢性迁延期: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咳喘,经常波动,迁延不愈,或急性发作期咳嗽、咳痰、咳喘,1个月后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

    痰湿型:主症为痰多色白,或稀或稠,咳痰爽利,脘闷气短,肢体困重,口淡发黏,食少腹胀,大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病机为脾虚不运,痰湿壅肺。治宜健脾燥湿,化痰理肺。方选苍白二陈汤加减:苍术、白术、半夏、陈皮、厚朴、杏仁、茯苓、甘草。如胃脘发凉可加干姜。湿除则痰消,气顺则痰降,痰消气降则肺安咳止。

    本型最易和痰热型吐白痰者相混淆,必须详加鉴别。痰湿型与痰热型都见白色痰,痰湿型痰不黏,咯吐爽利,痰热型黏性痰,咯吐不利。痰湿型的白色痰,可用健脾燥湿药,痰热型的白色痰不可用燥湿药,否则伤阴,治宜清肺化痰。

    肺肾阴虚型(肺燥型):主症为干咳无痰或少痰,喉痒咽干,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数。病机为肺肾阴亏,虚火上炎。治宜甘寒养阴,滋肾润肺。方选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玄参、浙贝母、当归、白芍药、甘草、桔梗。如咳久日深,可酌加罂粟壳、乌梅、诃子、五昧子之类以收敛肺气。

    燥热型、肺燥型之咳嗽均是干咳少痰。但燥热型表现为口、眼、鼻干燥感,发病季节为秋季,病机为实中央虚,病因由外感而起,属燥邪病实。肺燥型表现为喉痒咽干,可一年四季发病,病机为肺肾阴虚,由素体阴虚而发,属阴损病虚。方中重用甘寒类的药物,肺肾

双补,使真阴受益,虚火自平,因而虚火灼津造成的肺燥、咳嗽自止。

    虚寒型:主症为喘咳气逆,痰白而稀,口淡纳减,便溏溲频,甚则肢背冷感,舌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肺脏虚寒:主症除虚寒型诸症外,兼见气逆而短,痰稀带泡沫。病机为肺寒气虚,涎沫射肺。治宜温肺益气,健脾保肺。方选干姜甘草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茯苓、半夏、陈皮、五味子。

    脾肾虚寒:主症除虚寒型主症外,兼见喘满心悸,咯吐成痰、咸水或不能吃咸菜,或小便不利,甚则肢体水肿,舌质淡胖,脉沉细。病机为阳虚水泛,上凌心肺。治宜温阳化水,补脾安肺。方选真武汤加减:茯苓、白术、制附子、生姜、细辛、熟地黄、肉桂、五味子、胡桃仁、白芍药。如本脏虚寒又复加外感,症见咳吐成痰,而又发热咽痛,为本寒标热之证,以真武汤合银翘散治之。

   

3.高复安诊治经验

    (1)补肺益肾,治病求本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内伤咳嗽,,、痰饮喘证等范畴。老年人元气渐衰,肺、脾、肾不足,既易滋生痰饮,又易感受外邪,导致肺失宣肃而咳嗽不已。高老认为,究其病之根本,还在于肺肾亏虚。《景岳全书》云:凡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何为阴分,五脏之精气是也,然五脏皆有精气而唯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肺肾俱病则他脏不免矣。肺与肾乃金水之脏,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病则可彼此影响,互为因果。久咳不愈伤肺,肺气日虚,母病及子,病则由肺传肾,导致肾也亏虚。肾虚水泛,为痰为饮,上阻于肺,又致咳嗽不已。最终必致肺肾俱虚,宣降摄纳失司,咳喘繁剧,缠绵难愈。这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特点。

    高老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故补肺益肾则为其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认为即使在急性发作期,也不能仅仅是见痰化痰,见喘平喘,而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药、山萸肉、补骨脂、蛤蚧、冬虫夏草等。久咳久喘,耗气伤阴,治疗肺虚高老常用生脉散,特别是五味子,在所必用。谓其既主益气,又善敛阴,补肺滋肾,平喘止咳,不可或缺。肾阴虚者用熟地、山药、山萸肉;肾阳虚者用制附片、肉桂、补骨脂等口兼风寒加荆芥、防风;兼风热加桑叶、菊花;有寒饮加细辛、干姜;有热痰加川贝、鱼腥草;咳重加杏仁、冬花;痰多加半夏、葶苈子;喘甚加黑锡丹;神疲肢软,纳呆便溏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2)治肺从脾,培土生金高老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虽尤重视肺肾二脏,但从未忽略脾虚这一重要因素。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水谷既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气,也不能下输以滋肾元,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则上逆为咳。由此可见,脾虚对本病之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尤其后者,高老认为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积年久咳,迁延难愈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上患者常常见有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脘闷纳呆,大便溏薄等脾胃虚弱的症状。高老强调脾虚在老年人诸脏亏虚中的重要地位,常谓脾胃一虚,则四脏无所受益,机体防御机能减弱,百病易生。肺之与脾,子母相依,若脾虚不能散精归肺,则肺气先绝生化之源,此即肺最受病。

    由于肺气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脾胃的盛衰,因此对一些久咳不愈的患者,采用治肺从脾,培土生金的方法,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上高老常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气虚明显者加炙黄芪;胸痞呕恶者加代赭石、旋复花;食欲缺乏者加谷芽、麦芽;咳嗽甚者加杏仁、百部;痰多者加莱菔子、冬瓜仁;痰湿化热者加黄芩、鱼腥草;伴有浮肿者加猪苓、大腹皮;动则气喘者加补骨脂、菟丝子等。

    (3)化痰祛瘀,标本兼顾虽然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久病为虚,但临床上单纯的虚证少见,而常为虚中夹实,出现痰、热、湿、瘀等见证。高老强调补虚不忘邪实,不仅仅是对处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迁延期的患者而言,即使是处于缓解期,在以扶正固本为主治疗的同时,还应化痰祛瘀,标本兼顾。认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经过治疗虽然病情得以缓解,但毕竟是积年久咳,其肺络深部之痰一时难以尽除,痰浊郁久则化热,热伤肺络,导致瘀血内生。此外,痰浊不化,阻碍气机,也会使血行不利,产生瘀血。由此可见,痰热与瘀血是导致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肺胀的两个重要的病理因素。

    鉴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这些特点,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高老自制固本咳喘胶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以及肺气肿等病的治疗。该方特点是肺、脾、肾俱补,痰与瘀同治。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是治疗肺脾两虚病证之要药,对老年人元气亏虚尤为适宜;蛤蚧入肺肾二经,具有补肺益肾,定喘止嗽的功效;冬虫夏草,《本草从新》谓其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劳嗽。三药合用,可谓固本而无虞。川贝与三七,清肺化痰,活血祛瘀,二药合用以治标。川贝性凉而甘,入肺经,兼有润肺之功;三七善化瘀血,又能止血妄行,对热灼金伤者尤为适宜。经大量临床观察表明,该药疗效显著,能预防感冒,减少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减轻咳、痰、喘症状,明显延长缓解期。实验研究证明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动脉氧含量的作用。

   

4.杨牧祥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气虚血瘀。杨教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痰迁延不愈,损伤肺气,脏腑机能减退,表现为邪减肺虚之象。或素有肺虚,又感外邪,形成本虚标实之证。病情缠绵日久,脏腑机能一时难以复原,病邪亦退之不尽,最终形成慢性病理损害。因此,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特点是气虚血瘀。虚即脏腑机能减退,多表现在肺、脾、肾三脏功能衰退,尤以气虚显著。瘀积即血瘀。研究表明,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同时,存在着显著的血瘀病理改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存在典型的血瘀微观改变。所以无论肺气虚弱或肺气壅滞皆可导致血瘀血瘀是必然的病理结果。

    (2)施治法则气血同治,标本兼顾。鉴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杨教授根据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气血相关理论,主张临床应从微观病理变化着眼,遵循气血同治原则,将补气活血化瘀贯穿治疗的始终。针对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和老年人患病居多的特点,杨教授认为,气虚、脏腑功能减退为本,寒、热、痰、湿、血之瘀积乃标,标本之间互为因果,故须标本兼顾。

    (3)遣方用药权衡标本缓急。杨教授研制的咳喘宁方:炙麻黄6g,炒杏仁、紫菀、款冬花、五味子、炙百部、地龙、桃仁各10g,炙黄芪、太子参、丹参、淫羊藿各1 5g。若汗出恶风,易感冒,肺气虚甚者,重用太子参、炙黄芪各30g,酌加炒白术15g以健脾补气,少佐防风6g走表;若纳呆食少,大便稀溏或泻,脾气虚甚者,酌加炒白术、茯苓、山药各15g,炒白扁豆、炒薏苡仁各10g,以加强健脾渗湿止泻之力;若喘息日久,动则喘甚,气不得续,肾气虚甚者,加蛤蚧6g,胡桃肉15g.紫石英10g,沉香3g,以增强补肾纳气平喘之效;若痰液清稀多泡沫,畏寒,寒痰较重者,酌加干姜10g,细辛3g,白芥子6g,以温肺化痰;若痰多黄稠,咳吐不爽,痰热较重者,减炙黄芪、太子参,加黄芩10g,浙贝母、知母各15g,重用鱼腥草30g,以清热化痰;便干者,加葶苈子、大黄各IOg,以辛开苦泄通便,助肃肺平喘;若胸满闷窒,痰多色白,苔白厚腻,痰湿偏盛者,酌加苍术、清半夏、白豆蔻仁各10g,以燥湿化痰,加炒苏子、冬瓜仁各10g,白芥子6g,化痰降气平喘;若痰少而黏难咯,舌红少苔,阴虚火旺者,加沙参、麦门冬各15g,百合、玉竹、黄芩各10g,以滋阴清热;若舌质淡黯,或舌有瘀斑,血瘀之征明显者,酌加赤芍药15g,重用虎杖30g,以增强活血化瘀,止咳平喘之力。

   

5.高树迎诊治经验

    (1)肺气虚为本,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慢性支气管炎易反复发作,病程缠绵,久治难愈,日久可引起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不张等不可逆性损伤,其病机不仅与肺、脾有关,而且与肝、心、肾均有关系。因此,治疗该病不但要宣肺止咳化痰,还要健脾益气、柔

肝养阴、养血补心、益肾纳气,即宣肺止咳化痰与调整全身脏腑气血相结合。

    理论依据在于:肺朝百脉,肺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因此,肺之疾病可影响到五脏。肺主气,是宗气的组成部分,宗气贯心脉,而流行全身,肺与全身五脏气血相关。从五行讲,脾土生肺金,肝木旺可侮肺金,心火旺可乘肺金,肺金肾水为母子。故《索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咳嗽,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他脏……内伤咳嗽,先伤他脏,故必由他脏以传肺从小儿病理特点讲,钱乙《小儿病证直诀》提出了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肺之咳嗽与五脏的关系。

    临床实践中,患儿多见食欲低下,或有腹泻,易出汗,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这些症状为肺脾气虚症状;轻度贫血,睡眠不安是其常伴有的症状,此为心血虚,心气不足所致;烦躁.多动,挤眉弄眼,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此为肝阳上亢所致,这也符合小儿肝常有余的特点;患儿多有发育迟缓,骨骼、身高发育慢,甚则骨骼变形,此为肾虚所致。小儿慢性支气管炎往往与上述症状伴随,也验证了该病与五脏的联系。

    (2)标本兼顾,调理全身脏腑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其本为五脏及气血虚损,其标为肺气上逆。治疗小儿慢性支气管炎要标本兼顾,既要宣肺止咳治其标,又要调理全身脏腑气血以治其本。若属新感引动伏痰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祛除外邪、涤痰宣肺首当其冲,但同时勿忘补虚,视其何脏虚,稍稍补益,不大补峻补,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而不会恋邪。若不属急性发作,然又始终缠绵不愈者,此为正虚邪恋之证,既可见痰浊壅肺的标实证,同时又有肺脾肾不足的本虚证,正如《内经》云: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此时标本并治,攻补兼施,既祛痰邪,又补脾肺肾,勿需迟疑。若处缓解期,标证不显著,而本虚证明显者,则以补虚为主,祛邪为次。此期重点是扶正固本,促进机体虚损脏腑功能逐渐恢复,以提高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

    总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当标本兼顾,首要分清邪正孰强孰弱,次辨攻补之法何轻何重,或重攻轻补,或攻补并重,或重补轻攻,必须斟酌。正如朱丹溪所云:久喘之证,未发以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

    (3)遣方用药要据以上病因、病机辨证,确定扶正祛邪的治疗大法。常用方药为麻黄、杏仁、细辛、桔梗、半夏、黄芪、白术、甘草、白芍、当归、麦冬、蛤蚧等。方中麻黄、杏仁、细辛、桔梗、半夏宣肺平喘,化痰止咳;黄芪、白术、甘草补脾之气,以除生痰之源;白芍、当归柔肝养血,以治小儿躁动不安;甘草、麦冬、当归还能益心气,养心血;蛤蚧补肾纳气。体现了祛邪扶正,治疗局部与调补整体相结合的方法。高老根据上述方药,创制咳喘灵冲剂,临床屡用屡效。

   

6.曹世宏诊治经验

    (1)急性发作期  曹老认为急性发作期邪实正虚,问题的关键在邪实,病位主要在肺。病机或因痰热蕴肺,或因痰湿阻肺,或因饮邪犯肺,皆致肺失肃降,壅遏不宣而发为本病。治宗急则治标为则,以祛邪为法。

    症见咳嗽气急喘促,喉中痰鸣漉漉,痰多色黄质黏,咯吐不爽,有热腥味或夹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多为痰热蕴肺。治疗重在清肺化痰,方选桑白皮汤加味:蒸百部、桑白皮、黛蛤散、黄芩、全瓜蒌、广郁金、苍术、白术、杏仁、南沙参、麦冬、川百合。兼喘息甚者,酌加干地龙、僵蚕、紫石英纳气平喘;兼鼻塞不通者,酌加辛夷花、苍耳子辛香开窍。肺微循环障碍是慢性肺系疾病常见的病理变化,诸多研究结果表明,养阴药能改善肺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故曹老常适当应用之。

    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咳痰色白或带灰,质黏稠成块,量多,痰出嗽平,伴胸闷脘痞,纳少便溏,舌红,苔白腻,脉濡滑者,为痰湿蕴肺。治宜燥湿化痰,方选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味:陈皮、半夏、苏子、莱菔子、川厚朴、苍术、白芥子、茯苓。若病久脾虚,神倦乏力者,酌加党参、白术、怀山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若寒痰甚,怕冷,痰白黏如沫者,酌加砂仁、草果芳香燥湿。

    症见咳嗽喘息不得卧,咳痰色白或透明,质稀呈泡沫状,量少,恶寒背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饮邪犯肺。治宜温肺化饮,方选小青龙汤加减: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半夏、白芍、茯苓、苍术、白术。若饮邪较甚,喘咳不得息者,酌加桑白皮、苏子、葶苈子泻肺平喘;若痰饮久郁化为痰热,耗伤阴津,咳痰稠厚,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滑数者,酌加麦冬、瓜蒌、贝母养肺生津,清热化痰。

    (2)慢性迁延期  曹老认为慢性迁延期乃正虚邪恋。肺脾气虚,痰浊内蕴。治宗标本兼治。此期见脾虚湿盛证,与急性发作期的痰湿蕴肺证表现相似,但病程迁延逾月,正气稍振,但尚不足以胜邪。治宜健脾化痰,方选杏苏二陈汤、六君子汤加减:苏子、杏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若痰浊较甚者,酌加鱼腥革、冬瓜仁、金养麦化痰泄浊;若脘痞纳呆者,酌加厚朴、苍术行气运脾。

    (3)临床缓解期  曹老认为本期病理特点为邪去正未复,遵缓则治本之则,以扶正固本为法,促进机体虚损脏器功能的恢复。临床多见肺脾两虚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质稀,面白神疲,少气懒言,舌红,苔薄白,脉弱。治宜补肺健脾,方选参苓白术散、补肺汤加减:党参、黄芪、熟地、紫菀、山药、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若自汗多,易感冒者,酌加玉屏风散以疏风邪,实腠理;肺脾久虚必及于肾,出现呼多吸少,动则益甚者,酌加五味子、僵蚕、紫石英、冬虫夏草纳气平喘。本期需长期服药巩固,服水药不便者,可选参苓白术丸、六味地黄丸、金水宝等成药补益肺肾。除药物治疗外,曹老还提倡食疗,创百合薏仁莲子羹,收效明显。

    (4)培土生金贯彻辨治之始终痰既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因素,又是慢性支气管炎发展的必然病理产物。曹老认为治痰不治脾,非其治也。故其在3期辨证施治过程中都兼顾实脾。在众多健脾药中,曹老多苍术、白术并用,燥运结合,符合脾喜燥而恶湿,主运化之生理特点。

   

7.王福全诊治经验

    (1)上焦之痰宜宣、降、清、温,祛痰宜润、宜收宣肺化痰法:咳嗽初期,表邪未罢,肺气不宣。症见咳而咽痒,痰少色白。予以宣肺止咳法,其药如炙麻黄、前胡、杏仁、桔梗、苏叶等。(降)肃肺化痰法:表邪已解,咳嗽未愈,甚则肺胀痰多,气急喘满,气逆上冲。当用降法,以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其药如苏子、白前、百部、杏仁、莱菔子、白芥子等。清肺化痰法:肺中蕴热,痰热交结壅肺,咳痰色黄而黏,量少不易出。用清肺化痰法,其药如黄芩、桑白皮、鱼腥草、冬瓜仁等。温肺化痰法:肺中涎沫量多,头眩。用温肺法,其药如干姜、细辛、半夏、桂枝等。润肺化痰法:凡干咳无痰或久咳不止,或阵咳痰少等肺燥之象。用润法,方选二母宁嗽散、瓜蒌贝母散,其药如知母、贝母、瓜蒌、天花粉、百合、桔梗等。收敛肺气法:凡久咳之后,咳而无力,或单声咳,伴有气短乏力,或咳喘已愈,欲善后处理。方选百合固金汤入冬虫夏草,其药如当归、生地,熟地、白芍、五味子、玄参、麦冬、白果等。以上各法,可在准确掌握病机基础上灵活运用,取效更捷。

    (2)中焦之痰宜燥湿健脾逐饮咳嗽,咯白沫样痰,量多,伴体倦乏力,胸脘满闷,纳呆,苔白腻。其因有二:一是脾运不健或湿邪困脾,聚而成痰,上犯于肺,肺失宣肃;二是久咳伤肺,肺失疏布,或气不化津,停而为饮。

    ①燥湿化痰,理气健脾法:方选用平胃散、二陈汤、菖蒲郁金汤等,其药如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茯苓、菖蒲、郁金等。健脾逐饮法:方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其药如葶苈子、白芥子、防己、椒目、苏子等。咳嗽、咳痰控制后则用补土培本法,兼有痰浊湿热,佐以清热化湿法。

    (3)下焦之痰用补肾纳气法病在下焦,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水肿等,并伴有肾虚见证,咳嗽日久,久病及肾,肾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造成津液不运,积聚成痰,阻于气道。肾不纳气,气失摄纳,表现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形寒肢冷,或烦热盗汗,小溲清长或频数。用补肾纳气法,包括温肾纳气和滋肾纳气两个方面。温肾纳气法:常选用炙附片、肉桂、巴戟天、补骨脂、杜仲等。滋肾纳气法:常选用生地、天冬、桑葚子、五味子、女贞子、山萸肉、何首乌等。出现下焦湿热,用清利兼补肾法,常选用知母、黄柏、桑寄生等。

    (4)痰饮病之常和痰饮病之变痰饮是由于肺脾肾气化功能障碍,水液分布、代谢失常所致,阳虚阴盛为其主要病机。《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o即指出痰饮属性为寒,仲景以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治其标,金匮肾气丸治其本,此乃痰饮病之常。但根据临床所见,由于病情反复发作,长期大量咳痰,津液不归正化,日久津液亏损。或由于痰饮内伏,遇感诱发,郁久化热,耗伤津液。或由于反复感受燥热之邪,损耗津液。或由于经常使用糖皮质激素、p2受体激动剂及茶碱类药物,产生阴虚火旺现象。所以,痰饮病慢性咳喘日久,部分病人可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而以阴虚为主,又兼有痰饮郁热内阻之象的临床症候群。此时非单纯温药可治之,温燥太过反使阴虚加剧,滋阴又助痰饮,故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这是痰饮病之变。

    治疗重点注意:扶正达邪,先护固脾胃即培土生金之意。甘寒养阴,忌滋腻碍邪,忌用苦寒。阴阳双补,宜温而不燥,忌用大温大燥之品,以免更伤津液。治则治法为益气养阴,化痰降逆,宗仲景麦门冬汤加减。伴气急喘促,喉中痰鸣,加射于、炙麻黄、前胡、杏仁、桔梗;伴痰多白沫易咳,加苏子、泽泻、白前、桔梗;伴痰黏不畅,加瓜蒌、贝母、海蛤壳;伴痰饮郁而化热,加黄芩、山栀、知母、柴胡;伴纳呆、脘腹胀满、便溏,加白术、茯苓、扁豆、山药;阴伤甚,加南沙参、北沙参、石斛、天花粉、百合等;兼有瘀阻,加丹参、桃仁、三七、郁金、枳壳等。

   

8.贾斌诊治经验

    贾教授认为,由于痰浊蕴肺及本虚在本病的病理转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临床上在强调辨证论治的同时,酌情使用化痰、扶正药物亦颇为重要,应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始终。

    (1)风寒束肺见咳嗽气急,咳痰稀白,久亦见气喘,鼻塞流涕,面色少华,畏寒肢冷,纳食不馨,二便尚可,舌淡红,苔白或白腻,亦可见边有齿痕,脉浮滑。治宜疏风散寒,化痰除湿。方药多选小青龙汤化裁:炙麻黄、细辛、五味子、生甘草各6g,白芍、桂枝、半夏、杏仁、紫菀各10g,干姜9g.若咳嗽明显,症状较剧者,加浙贝母、旋复花各10g;脾肺气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0g;年高肾虚者,加肉桂6g,补骨脂10g.

    (2)风热袭肺见咳嗽气粗,咳痰色黄,发热,微恶风寒,小便黄,大便偏干,舌尖红,苔白或黄白相间,脉浮数滑。治宜疏风清热,化痰祛湿。方药选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各I5g,芦根、生石膏(先煎)各30g,桔梗、知母、浙贝母、桑白皮各10g,生甘草、杏仁各6g。若痰黏难咯,呼吸气急者,加炒黄芩9g,葶苈子1 5g;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地龙、白果、射干各10g;大便偏干者,加全瓜蒌IOg,肉苁蓉30g.亦可用火麻仁15g以润肠通便。

    (3)痰浊蕴肺见咳嗽,气急,咳痰黏稠,难以咯出,呼吸气急,口干而饮水不多,疲乏无力,二便尚可,舌淡黯,苔白腻,脉滑。治宜蠲痰除湿,健脾益气。方药选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苏子、浙贝母、紫菀各10g,白芥子、甘草各6g。咳剧痰涌息急者,加葶苈子、鱼腥草各10g,桑白皮30g;寒化而见咳痰稀白,量多者,加细辛6g,干姜9g;热化而见痰黄稠难咯者,加炒黄芩、知母各10g,生石膏30g,或合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4)脾气亏虚  咳喘日久,咳声较低,咳痰亦少,痰白清稀,疲乏无力,食欲缺乏眠差,面色灰暗,畏寒肢冷,舌淡黯,苔白腻,脉沉而无力。治宜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方药选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加减:黄芪30g,党参、白术、陈皮、茯苓、半夏、防风、紫菀、款冬花、桔梗各10g,生甘草6g.兼外感者,加桑叶、菊花各15g,或麻黄6g,桂枝lOg;咳声低沉,咳喘不能平卧,夜间尤甚或腰膝酸软者,加淫羊藿、补骨脂各10g;阴虚明显者,加沙参、麦冬、百合各10g.

    以上证型临床常兼夹发生,如痰浊蕴肺常兼见外感风热或风寒,正气亏虚常兼见痰浊,或外感风寒、风热等病理因素。因此临床治疗时须兼顾标本、虚实,全面施治,且要重点突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三)内服效验方

   

1.清痰汤

    (1)处方鱼腥草、薏苡仁、败酱草各30g,黄芩、贝母、杏仁各9g,丹参、桑白皮各I5g,茯苓、炒白术各12g,桔梗、炙甘草各6g.发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喘甚者,加炙麻黄、海蛤壳;胸胁胀痛者,加郁金、佛手;咯血鲜红者,加生地、藕节;便溏者,加炒山药、陈皮;心悸不宁者,加珍珠母、炒枣仁;全身水肿者,加桂枝、大腹皮。本方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活血平喘汤

    (1)处方  当归15g,红花、桃仁、杏仁、五味子、橘红各10g,丹参、地龙、七叶一枝花各30g.属热痰者,加石膏、知母;属寒痰者,加细辛、干姜;湿重者,加白术、半夏。本方有清肺止咳,通络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清气化痰汤

    (1)处方全瓜蒌、茯苓各20g,半夏、杏仁、陈皮、枳实、黄芩各12g,胆南星lOg.痰热型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痰湿型加附片;脾肺虚型加党参、黄芪;喘促甚者,加苏子、前胡、桑白皮。本方有健脾燥湿化痰,宣肺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清肺效灵汤

    (1)处方麻黄、川贝母各6g,杏仁、瓜蒌、黄芩、橘红、桔梗、苏子、苏叶各10g,石苇20g,沙参15g,白茅根12g。湿盛痰多,舌苔白腻不渴者,加半夏、厚朴;肺气不降,咳喘痰热甚者,加生石膏、枇杷叶;咳嗽、咽痒痛者,加荆芥、蝉衣、射干、板蓝根。本方有清化湿热,化痰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5剂为1个疗程。

   

5.连翘赤芍汤

    (1)处方金银花3045g,连翘1530g,马鞭草30g,黄芩15g,黄芪、茯苓各2030g,当归、党参、白术各1015g,赤芍、丹参各25g,陈皮、杏仁各10g,甘草6g.痰少质黏稠者,党参易太子参1530g,去茯苓,加麦冬1 0g,生地1015g;痰多质黏稠者,加桑白皮

1530g,海浮石30g;痰多质清稀夹黏丝者,加半夏lOg;喘重者,加炙麻黄3—6g,地龙l0g;动则喘甚者,加白芍、仙灵脾各10I5g;发热重者,加生麻黄6lOg,生石膏3060g。本方有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并配合西医抗感染、平喘等常规治疗。

   

6.麻黄二三汤

    (1)处方麻黄、半夏、陈皮各6g,茯苓、白芥子、苏子、炒莱菔子各10g,甘草3g口热痰型加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草、瓜蒌各15g;寒痰型加细辛5g,干姜3g,五味子6g,款冬花10g。本方有宣肺止咳,通络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 5天为1个疗程。

   

7.加味三拗汤

    (1)处方炙麻黄、炙甘草、桔梗、前胡、葶苈子各6g,苦杏仁、炙紫菀、浙贝母各9g,旋复花(包煎)10g.寒痰型去葶苈子,加细辛3g,姜半夏6g,五味子4g;痰湿型加苍术、白术、法半夏各9g,陈皮6g;痰热型加桑白皮IOg,鱼腥草12g;痰多喘甚者,加炒苏子、炒莱菔子各9g;兼表证者,加荆芥6g,薄荷5g;口渴发热者,加生石膏15g,炒黄芩9g;胸痛者,加瓜蒌皮、郁金各IOg;便秘者,加全瓜蒌12g;浮肿者,加车前子、云苓皮各12g.本方有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加昧神秘汤

    (1)处方炙麻黄、厚朴、前胡各12g,杏仁、桃仁、苏子、炙甘草各10g,车前子(包煎)1 5g,五味子、陈皮、柴胡、细辛各690肺热痰热明显者,加黄芩、浙贝母、知母、鱼腥草、生石膏;湿痰较盛者,加半夏、莱菔子、云苓;饮停阳虚者,加干姜、桂枝;有瘀血征象者,加益母草、地龙;伤津肺燥者,加沙参、麦冬;气虚汗多者,加人参、黄芪、白术;兼呼多吸少,肾虚腰酸者,加仙灵脾、沉香、冬虫夏草。本方有宣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柴胡二陈汤

    (1)处方柴胡、黄芩、法夏、陈皮、云苓、枳壳、桔梗各10g,紫菀、款冬花各15g,党参12g,甘草6g.兼表寒证者,加苏叶、防风;鼻塞者,加辛夷花、苍耳子;咽喉痒痛者,加牛蒡子、玄参;声音嘶哑者,加木蝴蝶;干咳少痰者,加沙参、麦冬;痰黄者,加瓜蒌、竹茹;痰白者,加细辛、干姜;喘者,加三子养亲汤。本方有燥湿化痰,扶正祛邪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清肝泻肺汤

    (1)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瓜蒌皮、丹皮各15g,柴胡6g,山栀、黄芩、百部、贝母、半夏、枇杷叶各1 0g,黛蛤散l包。青年患者,酌加龙胆草、夏枯草;老年高血压患者,酌加牡蛎、珍珠母;如阵咳连声不断,类似百日咳者,加地龙、蜈蚣;伴有咳血者,加代赭石、花蕊石、侧柏叶。本方有疏肝气,清肝火,泻肺热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1.复方前胡汤

    (1)处方前胡12g,鱼腥草、蒲公英各30g,射干、苍耳子、杏仁、桃仁、地龙各9g,炙甘草6g.热甚者,加黄芩、生石膏、忍冬藤;气急者,加桑白皮、炙麻黄;痰多黄黏者,加川贝母、天竺黄、鲜竹沥、瓜蒌仁;咳嗽不爽者,加皂角刺;咳血者,加仙鹤草、侧柏叶、田三七;水肿者,加葶苈子、车前子。本方有宣肺散邪,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

   

12.祛瘀化痰汤

    (1)处方生黄芪、川芎、丹参、鱼腥草、炙麻黄、陈皮、苏子、红花各1 5g,半夏1 0g,桔梗5g.肺虚者,加人参、白术、大枣;脾阳虚者,加党参、干姜;肾阳虚者,去鱼腥草,加仙灵脾、补骨脂;寒痰甚者,去鱼腥草,加款冬花、紫菀;痰湿甚者,加厚朴、苍术;便燥者,加制大黄、肉苁蓉;痰热甚者,加全瓜蒌、大贝母。本方有益气活血,解毒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3.加减泽漆汤

    (1)处方泽漆1590g,紫菀、款冬花、白前各I5g,半夏1030g,前胡10g,柴胡1530g,枳壳、桔梗、生甘草各9g.偏寒选加炙麻黄、细辛、桂枝、生姜;偏热选加黄芩、桑白皮、金银花、连翘;血瘀加丹参、郁金、桃仁;哮鸣选加地龙、全蝎;兼有胃病加黄连、吴茱萸、海螵蛸。本方有清肺化痰,理气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4.升阳益胃汤

    (1)处方  柴胡、防风、白术、茯苓各15g,羌活、独活、半夏、陈皮、白芍、炙甘草各10g,黄芪、党参各20g,大枣5枚。急性发作期加鱼腥草、桑白皮、紫苏子等;缓解期加仙茅、仙灵脾、菟丝子等。本方有升发阳气,健脾补肺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

   

15.补肾平喘汤

    (1)处方党参或红参15g,白术、仙灵脾、地龙、熟地各30g,补骨脂、茯苓、法半夏、白芍各12g,干姜、水蛭各6g.若恶寒微热,头痛鼻塞,咳嗽频作,痰白清稀者,去干姜、熟地,加桂皮、生姜各10g,杏仁、百部各I5g,炙麻黄6g;痰黄黏稠,咽干渴饮者,去干姜、仙灵脾,加黄芩、桔梗各15g,鱼腥草、生石膏各30g,且熟地改用生地;喘咳气短,声低自汗者,加黄芪30g,五味子15g,制附片1525g;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者,加丹参25g,桃仁12g;食少便溏,苔厚腻者,去熟地,加薏苡仁30g,炒苍术、厚朴各1 5g.本方有温脾补肾,化痰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6.二陈四君汤

    (1)处方 陈皮、半夏、白茯苓、黄芩、薏苡仁各12g,党参、山药各15g,白术、桔梗、莲子肉、甘草各9g,麻黄、葶苈子各6g。发热者,加柴胡、鱼腥草各12g;便秘者,加火麻仁6g.本方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配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及呼吸兴奋剂、止咳化痰平喘、吸氧等综合治疗。

   

17.参连平喘汤

    (1)处方 丹参12g,川黄连4g,法半夏、陈皮、瓜蒌皮各lOg,田三七末(冲服)1.5g,甘草6g.发绀者,加干姜、苏子、葶苈子;胸闷胸痛者,加柴胡、郁金、桃仁;胃痛者,加瓦楞子、砂仁;气虚者,加党参、白术;血虚者,加当归、白芍;顽痰者,加海浮石、白前、贝母。本方有行气化痰,活血祛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4天为1个疗程。

   

18.固本活血汤

    (1)处方 党参、黄精、丹参各1 5g,黄芪20g,仙灵脾、枳壳、香附各10g,当归、川芎各6g,赤芍12g.肺气阴虚者,加百合、麦冬、五味子;脾阳虚者,加茯苓、白术、陈皮、桂枝;肾阳虚者,加熟附子、补骨脂、肉桂;肺肾阴虚者,加生地、枸杞子、五味子。本方有补益脾肾,化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症状缓解后改为隔日l剂。

   

19.开上摄下汤

    (l)处方  紫菀、白前、苇茎、杏仁、瓜蒌仁、胡桃仁、淡苁蓉各IOg,竹沥2支,枸杞12g.痰热偏盛者,减肉苁蓉,加鱼腥草、金荞麦各30g,川贝9g;肾气虚者,加熟地、巴戟天各12g,沉香5g.本方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

   

20.温阳补肾汤

    (1)处方 陈皮、半夏各10g,茯苓、党参、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各12g,黄芪、生地、熟地各15g,山萸肉9g.湿热较重者,加黄芩12g,瓜蒌30g;阳虚较重者,去半夏,加附片69g。本方有温补肾阳,健脾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4天为1个疗程。

   

21. 川芎桃丹汤

    (1)处方 川芎6g,桃仁、丹参、补骨脂、紫菀、半夏各log.风热痰瘀型加鱼腥草30g,黄芩、桑白皮各10g,甘草6g;风寒痰瘀型加细辛6g,防风、苏梗、白芥子各10g;气虚痰瘀型加炙甘草6g,党参、白术、茯苓各10g。本方有活血化瘀,兼化痰浊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22.车前桔梗汤

    (1)处方  车前子30g,桔梗、杏仁、紫菀、陈皮、白术各10g,紫苏子、厚朴各12g,丹参15g,甘草6g。风寒证加炙麻黄、炙甘草各6g,荆芥10g;风热证加黄芩、桑叶、连翘各10g;痰浊证加瓜蒌皮10g,薏苡仁15g;肺脾气虚证加党参20g,黄芪15g.本方有利湿化痰,清肺止咳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3.止咳化痰汤

    (l)处方 荆芥、枳实、川贝母、杏仁、紫菀、款冬花、白前、百部、陈皮、前胡各10g,桔梗、甘草各6g,苏子12g。寒痰阻肺者,加制半夏、白芥子、茯苓;痰热郁肺者,加桑白皮、马兜铃;肺寒甚者,加干姜、细辛;肺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阴虚燥咳者,去荆芥、白前、陈皮、前胡,加沙参、麦冬、枇杷叶;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气滞血瘀者,加枳壳、丹参;肺脾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肾不纳气者,加熟地、补骨脂、蛤蚧粉、五味子;久咳久喘者,加罂粟壳、白果。本方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4.附子生脉饮

    (1)处方 制附子1030g(先煎半小时),补骨脂1015g,菟丝子、山药、枸杞子、麦冬各1520g,五味子、杏仁、米壳各10g,党参、黄芪、仙鹤草各2030g,牛蒡子9g,核桃仁3个。肺气虚明显者,可重用黄芪;脾阳虚明显者,可重用党参,加焦白术、云苓,并用小剂量陈皮、半夏。本方有温肾纳气,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5.金水六君煎

    (1)处方 熟地15g,当归、陈皮、茯苓各12g,法半夏10g,生姜4g,炙甘草6g.兼风寒表证者,加麻黄、桂枝、杏仁;兼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瓜蒌;兼咳喘痰多胸闷者,加白芥子、莱菔子、厚朴;久咳不已者,加粟壳、乌梅、五味子。本方有滋养肺肾,化痰健脾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26.鹿角霜合剂

    (1)处方 鹿角霜20g,肉苁蓉、补骨脂、熟地各15g,桃仁、山慈姑各10g,炮姜、五味子各5g,麻黄、肉桂各3g。胸闷身重,痰多食少,苔厚腻者,去熟地,加二陈汤;咳剧,痰多色黄,舌红苔黄者,去熟地、炮姜,加鱼腥草10g,僵蚕5g,石菖蒲2g;气虚每易外感者,加玉屏风散;肾阳虚甚者,加核桃仁10g,蛤蚧粉(冲服)2g;肾阴虚甚者,加山茱萸、紫河车各15g.本方有温肾活血,化痰平喘之功。

    (2)方法 发作时每日l剂,咳喘控制后续服1个月,然后隔日l剂,服至次年4月为1个疗程。第2疗程从11月至次年4月。单纯型l~2个疗程,喘息型23个疗程。

   

27.甘露消毒丹

    (1)处方 飞滑石、绵茵陈各15g,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射干、连翘、藿香各10g,白蔻仁4g,木通、薄荷(后下)各3g.若咳喘甚者,加麻黄、杏仁;痰黄明显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头痛者,加白芷、川芎;口渴不欲饮者,加芦根;大便秘结者,加生地、大黄;唇绀舌紫暗有瘀斑者,加丹参。本方有清化湿热,宣通肺气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8.十味贝砂散

    (1)处方  川贝母3060g,硼砂、石膏、胆南星各4080g,橘红20~50g,半夏、甘草、朱砂(另研)各20~40g,麻黄1530g,冰片5lOg(另研)o本方有清热燥湿,解毒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高压灭菌或用高温蒸3040分钟,分装为每包3g5g两种剂量。 l2岁服O.I0.5g36岁服l1.5g7~15岁服22.5g16岁以上服35g,早晚饭后温开水送服。

   

29.补肾强肺丸

    (1)处方 南沙参、北沙参、生黄芪、炒白术、麦冬、补骨脂、炒山药、五味子、鱼腥草、姜半夏、胆南星、远志肉各150g,川象贝100g.本方有补肺益肾健脾,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制成蜜丸,每丸重10g.每日3次,每次1丸,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

   

30.补肾鹤龄丸

    (1)处方 附子、补骨脂、仙灵脾、肉桂、黄芪、党参、白术、葛根各IOg,丹参、赤芍、川芎各15g。本方有扶正固本,补气壮阳,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经加热浓缩制成煎膏,加适量蜂蜜为丸,每丸含生药9g。每次l丸,每日2次,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为巩固疗效,从第4个月开始,每日晚服l丸,连续1年停药。急性发作,咳、痰、喘严重者,可适当对症处理。

   

 

(四)中药外治方

   

1.香皂散

    (1)处方丁香、牙皂各20g,甘遂、肉桂、附子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碾成细末备用.治疗时把鲜生姜捣烂,取适量姜汁与药粉调成糊状,外敷膻中、气海,双侧肺俞、肾俞,再敷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5天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痊愈后次年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及立冬日各贴1次,第3年中伏及立冬日再贴1次,巩固疗效。

   

2.花药散

    (1)处方洋金花、生甘遂、细辛、公丁香各15g,白芥子、延胡索各24g,白附子18g,丹参30g,姜汁、白酒少许。热咳加冰片3g,朴硝30g.

    (2)方法  以上方药除姜、酒外,共研细末,装塑料袋备用。每年三伏天各治疗1次,3年为1个疗程。治疗时让病人取俯卧位,从上到下按摩心俞、肺俞、膈俞及华佗夹脊,待背部发热,得气后,将上药取1/3,用姜汁、白酒调成软糊状,摊在62cm大小的圆形牛皮纸上,贴敷以上穴位,再覆盖塑料布及白布块,胶布固定,贴敷1.52小时。贴敷后大约5分钟,自觉背部发热、渐渐灼热为有效。

   

3.药仁散

    (1)处方杏仁、桃仁、木通各10g,白胡椒、木鳖子各15g,炒扁豆20g,细辛、白芥子、鸡血藤、柴胡各6g,沉香、甘遂、陈皮各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次用6g,以蛋清或凡士林调膏。将药膏敷双侧涌泉穴,再用纱布包裹固定。每天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

   

4.新防散

    (1)处方黄芪30g,防风、白术、苍术各lo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治疗时取药散2lOg(随年龄增减),加入少许淀粉,用温开水调和均匀后,填入脐中,外盖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每晚1次,5次为1个疗程。

   

5.清解散

    (1)处方生石膏、黄芩各50g,虎杖、白芥子各40g,炙麻黄、杏仁、生半夏、桑白皮各30g,米壳15g,桔梗、甘遂、冰片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备用。治疗时将药面用姜汁调成膏状,摊在l寸见方的胶布上,贴于天突,双侧中府、定喘、肺俞,每次8—12小时,每61次。个别对药物过敏的病人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去掉,如起泡可用红霉素眼膏处理。

   

 6.寒咳散

    (1)处方白芥子、麻黄、肉桂各5g,半夏、细辛各3g,丁香0.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用药前先将脐部用75%乙醇棉球消毒,再取药散适量置脐内,按紧,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7.热咳散

    (l)处方鱼腥草15g,青黛、蛤壳各l0g,葱白3根,冰片0.3g.

    (2)方法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再与葱白、冰片捣烂如糊状,贮瓶备用。用药前先将脐部用75%乙醇棉球消毒,再取药散适量置脐内,按紧,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8.参百散

    (1)处方党参IOg,白术、干姜各7g,甘草3g,杏仁、百部各12g,桔梗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治疗时取药散适量,以蜂蜜调匀敷于脐中,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9.平嗽散

    (1)处方  细辛、紫苏子、白芥子、半夏各1 5g,麻黄、黑白丑各12g,葶苈子10g,延胡索9g.

    (2)方法  将上药共研粗末,装瓶密封备用。治疗时取药末适量,姜酊(如无姜酊,可用鲜生姜捣泥代替)调和,以药物成团不散为度,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外用纱布或胶布固定,46小时去除。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发作期可治疗2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次年秋冬之交再贴敷l2个疗程,以预防复发。

   

10.膏黄散

    (1)处方生石膏50g,炙麻黄、白芥子、生半夏、桑白皮各30g,杏仁35g,桔梗、甘遂、冰片各20g,山豆根1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将药面用姜汁调成膏状,摊在5cm×5cm的胶布上,约一元硬币大,分别贴于天突,双侧中府、定喘、肺俞,每次8—l2小时,每61次,2次为1个疗程。

   

11.新芥散

    (1)处方  白芥子、延胡索各2g,生甘遂、生川乌、牙皂、桂枝各lg,公丁香0.2g.

    (2)方法  以上中药研粉后,用生姜汁加麻油(或菜油)调成药饼,在药饼中间加丁香粉,贴敷双侧肺俞、风门、膏肓穴。隔10天外敷1次,每次2—4小时,局部有烧灼感或蚁走感时去掉,再经过8—10小时皮肤发红,有极个别患者局部出现小水泡。连敷3次为1个疗程。

   

12.麻辛散

    (1)处方 麻黄、细辛各10g,白豆蔻、牙皂、桔梗、沉香各6g,白芥子16g,冰片、公丁香各3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 00目筛,贮瓶备用。用前先以手指摩擦穴位局部至皮肤发红,然后取适量药末放于麝香壮骨膏上,贴于选定的穴位上:主穴取肺俞、定喘;体虚畏寒者配大椎、中府,年幼体弱者配膏肓、足三里,痰多配丰隆,咳嗽频繁配天突或膻中,咳无力加膈俞或气海。每3天换1次,每天用热毛巾在贴膏上加热2次。连用半个月为1个疗程。

    (3)注意  如发现敷贴局部皮肤过敏较重者应停用;如局部起泡,应将泡刺破,涂以紫药水以防止感染;敷贴期间及用药后1个月内禁洗冷水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13.夏治散

    (1)处方百部、白芥子、甘遂,三者比例(以g为单位)为7:2:1,扑尔敏(4mg/片)、氨茶碱(O.lg/片)、强的松(5mg/片),比例(以片为单位)为11010.中西药分别研成极细粉末,然后再将中西药粉按101比例(以g为单位)均匀混合,制备成咳喘夏治散。

    (2)方法  每个穴位取咳喘夏治散1g,用鲜生姜汁拌成糊状待用。取穴:第一组为双侧肺俞,膻中;第二组为双侧膏肓、中府;第三组为双侧百劳,天突。第一次治疗用第一组穴位,第二次治疗用第二组穴位,第三次治疗用第三组穴位,以后依次重复,共15次。

      操作:确定穴位后,在该穴位放置鲜生姜片(刺几个小孔),在生姜片上点燃艾炷35壮,以局部穴位潮红为度。将备用的药糊贴在灸后的穴位上.并用半张麝香镇痛膏固定。成人每次贴药2024小时,如病人感到灼热难受,起大泡,可提前将药物除去。小儿贴药510小时。每年夏天入伏到出伏1个月,隔日1次,连续3年。

   

14.白胡散

    (l)处方  白芥子、延胡索各309,甘遂、细辛、半夏各15g,白胡椒10g。寒甚者加肉桂、干姜;热甚者加胆南星、黄芩。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将药末用姜汁拌和做成药饼敷贴于肺俞、膏肓、定喘等穴,外用纱布覆盖。敷药期间局部皮肤出现充血及痒感,不必作处理,停药后可自行缓解。每3~5天敷1次,每次1小时,3l疗程,连敷3年为1个大疗程。

   

15.壮肺膏

    (1)处方  巴豆20g,轻粉10g,甘遂、细辛各15g,冰片2g,白芥子30g,炼蜜5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粉,炼蜜调成软膏状备用。取药膏1g左右,置于4cm×4cm的伤湿止痛膏中央,推成约2mm厚、直径1.5cm的圆饼。贴在常规消毒后的定喘、肺俞、肾俞、足三里、膻中穴,共9贴。贴药后渐觉痒热,一般约经46小时,局部灼痛时取

下。当时或12小时内局部红肿起小水泡,涂红霉素软膏,消毒纱布覆盖,每2日换药1次。一般经57天,水泡自破或逐渐吸收,皮肤结痂脱落恢复正常。贴药时间选择每年阴历初伏开始至三伏结束,共30天,每隔10天贴药1次。

   

16.温通膏

    (1)处方  川乌、草乌、麻黄、细辛、白芷、南星、白附子、川椒、皂角(去核皮)各150g,香油250g

    (2)方法 将上述药物放入油内炸后去渣,再把油浇开,放入樟丹400g,用木棒搅动,待樟丹熟后,滴水成珠,试其硬度(卡断为度),此时将锅离开火焰,温度下降,膏药能拔丝时,就放冰片IOOg投匀,2分钟后,加研细的白砒20g,薄荷脑1 g.搅匀摊于牛皮纸或白布上备用。治疗时先针刺天突穴l1.5寸,不留针,后将膏药1(10—l5g),贴于刺过的穴位上固定,5天更换1.3贴为1个疗程,2疗程间休息710天。

   

17.安咳膏

    (1)处方川乌、草乌、麻黄、桂枝、干姜各200g,白芥子100g.

    (2)方法将上药用麻油煎熬,去渣,收膏,加黄丹摊成黑膏药,每张15g。或用乙醇提取以上药物有效成分,均匀摊于医用胶浆中,用制作伤湿止痛膏相类似的工艺过程,制成安咳胶膏。治疗时,单纯型贴敷膻中穴、双侧肺俞穴,喘息型贴敷膻中穴、双侧定喘穴。每次贴2天,持续换药,10天为1个疗程。

   

18.菖蒲膏

    (1)处方水菖蒲根粉200g,松香500g,洋金花或干姜粉20g,樟脑150g.

    (2)方法将松香熔化,停止加温,先加入樟脑,后加入菖蒲及洋金花(或干姜粉),搅拌均匀制成膏药。每次取2张,分别贴于前心(即鸠尾、巨阙、上脘穴处)、后心(即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穴处)。每晚在膏药上热敷3060分钟,以加速药物的渗透吸收。一般每

35天换药1次,若贴治引起严重皮疹,亦可昼贴夜揭。

   

19.八三膏

    (1)处方 地龙、杏仁、全瓜萎各30g,发热者加生石膏30g,薄荷、黄芩、金银花、连翘各10g,川贝末10g,白芥子3g.

    (2)方法  以上各药均研细粉,冰片1g研细。前八昧中药水煎3次,取水流液浓缩至流浸膏状,川贝末、白芥子粉、冰片加入调成糊状,装瓶或软膏盒内备用。取背部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点为第一穴,第一与第二胸椎棘突之间点为第二穴,第二与第三胸椎棘突之间为第三穴,从此穴位旁开1.5寸两侧各一个穴为四穴,第三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点为第五穴。用时将膏摊成五分钱硬币大小及厚薄敷在每个穴位上,然后用纱布包扎,再用艾条灸,每穴510分钟,保留24小时。连用3次为1个疗程,顽固者可重复使用。

   

20.益气定喘膏

    (1)处方 A组为南星、半夏、肉桂、白芥子、洋金花、甘遂、皂荚、细辛各30g,沉香、冬虫夏草各15g,蛤蚧20g,冰片10gB组为麻黄、钟乳石、五味子各60g,广地龙、百部、杏仁、沙参、桔梗各45gC组为松香450g(用量为A组药物总量的1.5),樟脑夏天用90g(松香用量的20%),冬天用99g(占松香用量的22%),仙石粉180g(占松香用量的40%),远红外陶瓷粉45g(占松香用量的10%),凡士林27g(占松香用量的6%),薄荷冰14g(占松香用量的3%),氮酮18g(占松香用量的4%)

    (2)制作A组药物分别压成细粉,过80100目筛,混合均匀备用.B组药物水煎两次,两次药液混合浓缩成61左右稠膏。稠膏低温干燥压成细粉,加入A组粉中,反复过筛,使其混合均匀,密封备用。松香压成粗粉入铁桶内,文火加热(或水浴加热)至完全熔化,加入樟脑搅拌使其完全溶化,加入凡士林溶化后人药粉搅拌均匀,加入远红外陶瓷粉搅拌均匀,加入仙石粉搅拌均匀,最后加入薄荷冰和氮酮。完全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8g的环保型益气定喘膏150帖。做好的膏药要装袋密封,置阴凉处保存。

    (3)方法  贴前先用生姜片或生姜汁擦穴位处皮肤,然后剪去膏药的四个角,揭去药面上的塑料薄膜,直接贴于膻中、肺俞、风门等穴上,贴敷后要用手按压片刻。成人每次贴5帖(膻中,双侧肺俞、风门),小儿每次贴3帖(膻中、双侧肺俞)。可以重复揭贴使用,洗浴时可揭下,之后再贴上。每帖可贴35天。

   

21.咳喘贴敷膏

    (1)处方 菟丝子120g,牛膝100g,白芥子、僵蚕、延胡索各30g,甘遂、细辛、麝香、丁香、肉桂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猪油加鲜生姜汁调成膏状备用。敷膏3cm×3cm左右,贴于肺俞、心俞、膈俞、中府、神阙、膻中、定喘穴。每年夏至、冬至时开始贴药,每次贴药48小时,间隔710天贴1次,连续34次为1个疗程,3年为1个犬疗程。

   

22.温肺化饮膏

    (1)处方麝香3g,炙白芥子、桂枝、五味子、补骨脂各21g,细辛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新鲜生姜汁调成稠糊膏状。每年三伏天穴位贴治,部位为背部肺俞、心俞、脾俞、膈俞穴,然后用红外线疗1 5分钟,帮助药物吸收。一般贴68小时,若局部灼热疼痛难忍,可提前取下。均在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连贴3年。

   

23.芥辛斑蝥膏

    (1)处方轻粉10g,细辛20g,白芥子100g,斑蝥(去翅)25g

    (2)方法  以上方药混合研成细末,用姜汁、二甲基亚砜各80ml调成稠糊状备用。将调好的药糊用药勺取出约0.5g,摊于2cm×2cm塑料薄膜上,交替贴于穴位上:天突、定喘、肺俞,大杼、身柱、膻中、命门,身柱、肾俞、足三里,膻中、中府、列缺,咳痰多者加丰隆穴。胶布固定3小时,起泡时,乙醇消毒,刺破,流出渗出液,外涂甲紫,7—9天自行结痂后脱落。每年入伏后开始,每10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

   

 24.复方敷贴膏

    (1)处方葶苈子、牵牛子、射干、黄芩、石菖蒲各1.5份,麻黄l份。

    (2)方法  以上方药按比例研末,过100目筛,用等量凡士林配制成中药乳膏,将药膏约5g贴敷在肺俞、神厥俞穴位上。咽痛加贴天突穴,喘息明显者加定喘穴,痰多者配丰隆穴。贴敷后外加麝香止痛膏固定,隔日1换。

   

25.直肠滴注方

    (1)处方麻黄39,杏仁、川贝母、甘草各6g,地龙、五味子、金银花各lOg,制南星5g,瓜蒌、桑皮、石膏各12g,黄芩9g,鱼腥草15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500ml,浸泡30分钟后,开始煎煮,浓缩至200ml,取汁装瓶备用0 3岁以下取煎出药汁1520ml3—5岁取煎出药汁20—40ml510岁取煎出药汁4060ml。治疗时将药汁装入输液瓶,适当加温,然后把一次性使用直肠滴灌器的穿刺器

插人输液瓶中,排气后,在滴灌管前端蘸少许润滑剂。患儿卧位或俯卧位,把滴灌管插入患者肛门8lOcm左右,松开滑轮开关,药汁可徐徐进入直肠内,待药汁全部滴过莫菲氏管后,操作者可关闭滑轮开关,然后用手紧握挤压莫菲氏管,将滴灌管内剩余药汁全部挤

入直肠内,拔出直肠滴灌管,让患儿休息1020分钟即可,每日2次。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痰湿壅肺型取穴肺俞、脾俞、太渊、章门、丰隆;气急加刺天突、膻中。肺俞、脾俞斜向脊柱刺人l1.5寸,施捻转补法;太渊、章门直刺,施捻转泻法;丰隆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2)肺肾阴虚型取穴肺俞、膏肓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肺俞、膏肓俞、肾俞向脊柱斜刺,均施捻转补法;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均直刺施捻转补法。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3)肝火犯肺型取穴肺俞、肝俞、尺泽、阳陵泉、太冲;烦躁易怒者可加四神聪、合谷。肺俞、肝俞斜向脊柱刺人11.5寸,施捻转泻法;尺泽、阳陵泉、太冲均直刺,施泻法。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2.电针法

    (1)取穴  大椎、陶道。

    (2)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8号毫针约呈45 °斜向头部方向刺人,深度一般在1.82寸,针刺时不要求在躯干、四肢出现放射性针感。再联结G6805治疗仪,选连续波,使胸部有电麻样针感,如针感未达胸部应以手法调整之。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3.芒针法

    (1)取穴单纯型取天突、上脘、丰隆;喘息型取天突、上脘、大椎7点、合谷透后溪、气海。

    (2)操作常规消毒后针刺,天突宜弯刺,勿向两旁偏斜;上脘、丰隆泻法;病久气虚者补气海。

   

4。蜂针法

    (I)取穴肾俞、气海、太渊、合谷、大椎、风池。

    (2)操作  治疗前于患者左前臂经75%乙醇脱脂棉球消毒后,用活蜂螯刺皮试,无过敏反应方可。取穴后定每5日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2日。第一日每穴用活蜂螯刺5针,时间相对错开,以避免患者因体虚而产生不良反应。第二日后逐渐加量,但最多时每穴未超过10针。蜂针补法为定点螯刺,不留针,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该穴;泻法为散刺,留针20分钟,然后对针处该穴吹气。

   

5.剌血法

    (1)取穴主穴取太阳;单纯型配丰隆,喘息型配尺泽。

    (2)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分别点刺两侧太阳穴(或周围之最明显血络),使每侧出血约3Sml,出血不畅者以小号玻璃火罐拔罐,术后以干棉球擦尽血迹,涂以2%的碘酊。再用三棱针斜刺两侧丰隆(或尺泽)穴处(或最近最明显之血络),使其

每侧出血2560ml,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决定出血量多少,出血量不足者予拔火罐,术后以干棉球擦尽血迹,涂以20%碘酊。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6.耳针法

    (l)取穴肝、神门、肺、气管、支气管、咽喉。

    (2)操作严格消毒耳郭,先用2%的碘酊擦拭,再用75%的乙醇脱碘。然后用耳毫针刺入穴位,用中等刺激,留针10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耳压法

    (l)取穴肺、气管、支气管、缘中、神门、脾。

    (2)操作用0.6cm×0.6cm小方格胶布,以磁珠为贴压物,两耳交替,34日更换1次,以按压后有耳郭发热、发胀及病人能耐受为限。并嘱其每日自行按压34次,注意让其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继发感染。

   

 8.挑治拔罐法

    (1)取穴主穴取肺俞、肝俞、脾俞、心俞;偏于风寒者加肩中俞,偏于风热者加大椎、大肠俞。

    (2)操作每次取主穴2个,再加配穴。患者取俯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选用12号一次性针头,在所选穴位处快速挑刺58下,然后拔罐,1015分钟后起罐,擦干血迹。隔日治疗1次。

   

9.穴位注射法

    (1)取穴主穴取肺俞、膻中、定喘、足三里、合谷;痰多加丰隆,咳嗽加孔最、列缺、太渊,阴虚加三阴交。

    (2)操作取一次性5ml注射器5支,分别吸黄芪注射液4ml,地龙注射液4ml,核酪注射液4ml,当归注射液4ml,曲炎奈德注射液2ml.75%乙醇消毒穴位,黄芪注射液注入左肺俞,地龙注射液注入右肺俞,核酪注射液注入膻中,另吸黄芪注射液4ml,注入一侧足三里穴,当归注入一侧合谷,曲炎奈德注射两侧定喘。各穴均于刺入感酸胀痛后将药物注入,避开血管。每日1次,810次为1个疗程。

   

 10.刮痧走罐法

    (1)定位  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脊柱及两侧膀胱经。

    (2)操作  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在定位处均匀涂抹刮痧油适量,用泻法刮拭510分钟,以刮拭部位出痧为宜,然后用真空罐吸于背部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循行部位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复推移,推拉罐时,用力均匀,快慢一致,每次反复推拉35遍,然后将罐停于大椎穴上,10分钟后起罐。隔天治疗1次。

   

11.药液罐疗法

    (1)处方鱼腥草500g,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各300g,干姜200g,桂皮、沉香各100g,薄荷脑、冰片各适量。将中药粉碎(冰片、薄荷脑除外),用乙醇浸泡24小时后渗滤,收集渗滤液,浓缩至适量,再将药渣煎煮2次,每次l小时,合并滤液,浓缩至适量,将薄

荷脑、冰片用少量乙醇溶解,三种药液合并,加蒸馏水至1 000ml,密封备用。

    (2)操作治疗时将药液装入拔罐器中,在相应穴位处拔罐:以第1~ 10胸椎,脊柱两旁的膀胱经内侧循行线为主穴,每次可取双侧同名穴。发热咽痛者加大椎穴,咳嗽痰多者加天突穴,根据症状灵活运用穴位。每天1次,重症患者可每天2次交替穴位。一般710次为1个疗程,需要进行下个疗程者,间隔5~7天。

   

12.隔药饼灸法

    (1)取穴定喘、肺俞、膏肓俞、至阳;有哮鸣音者加天突,喘息者加膻中、肾俞。

    (2)操作用75%乙醇穴位消毒后,将药饼(用黄芪、白芥子、细辛、麻黄、鱼腥草、甘遂,以4:3:1:1:4:1的比例制成药粉,加麝香O.lg,用鲜生姜汁调和后做成直径1cm的药饼)贴敷在上述穴位上,施艾灸至局部皮肤发热、红润,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如贴药饼局部出现水泡者,嘱患者预防感染,溃破者可涂以甲紫。治疗均在每年夏天79月进行,每周贴1次,连续贴6次,共治3年。治疗期间不服用抗生素、镇咳及化痰剂。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