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四、慢性咽炎

[日期:2012-06-19]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若为局限性炎症则多为咽淋巴环组织的发炎。本病为咽喉部常见疾病,多发于中年人。病程很长,病因复杂,症状时轻时重,不易治愈。临床以咽干痒隐痛不适,咽黏膜弥漫充血或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为主要特征。本病一般属中医学“喉痹”、“喉风”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肺阴虚损,咽喉失养
    (1)主症  咽痒咽痛,干燥灼热,咳嗽,痰少黏稠;检查示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色暗红,检查时易恶心;舌红干,苔少,脉细数D
    (2)处方 玄参、麦冬、生地、白芍各15g,甘草、薄荷各6g,贝母、丹皮各10g.唇燥口干喜饮者,加知母、石斛、沙参;咳嗽痰稠者,加瓜蒌仁、桑白皮、枇杷叶;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桃仁、杏仁、柏子仁。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1)主症  咽干灼热,隐隐作痛,痰黏着感,常发“吭喀”之声,或咽痒而咳,午后症状明显;检查示咽部黏膜弥漫性暗红色,或淋巴滤泡增生;舌红,苔少,脉细。
    (2)处方 百合、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各1 5g,桔梗、甘草各6g,白芍、贝母、当归各10g。恶心作呕者,加半夏、竹茹、代赭石;虚火明显者,加黄柏、知母。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中气不足,咽喉失煦
    (I)主症 咽微干、微痒、微痛,有异物梗阻感或痰黏着感,容易恶心作呕,欲温饮而量不多,上午症状明显,遇劳或进食寒凉之物症状加重,面色不华或萎黄,易感冒,倦怠乏力,动辄出汗,食欲缺乏,腹胀;检查示咽部黏膜色淡,微肿胀,络脉清细,淋巴滤泡散在,咽壁附有黏白分泌物;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2)处方 党参、白术、黄芪各15g,炙甘草、当归、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6g.咽部络脉曲张明显,或舌紫暗有瘀点者,加当归尾、川芎、姜黄;咽后壁淋巴滤泡多者,加浙贝母、牡蛎、香附、枳壳;食欲缺乏,腹胀,便溏者,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脾阳不振,寒从中生
    (1)主症  咽喉干燥、微痛,不欲饮,食少纳呆,口淡不渴,脘腹胀满,食后为甚,或时吐清涎,面色不华;检查示咽部黏膜色淡白;舌淡胖,苔白,脉缓弱。
    (2)处方 党参、白术、黄芪各I5g,干姜10g,炙甘草、黄连各6g.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夜尿多者,加附子、肉桂;痰涎多者,加半夏、陈皮、茯苓。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阴虚于下,格阳于上
    (1)主症  面赤咽痛,有异物感或阻塞感,咽干不欲饮或欲热饮而量不多,上午症状明显,伴头晕耳鸣,畏冷肢凉;检查示咽部黏膜色淡,淋巴滤泡散在;舌淡胖,苔白润,脉沉迟。
    (2)处方 熟地、山萸肉、怀山药各15g,泽泻、茯苓、丹皮各10g,附子、肉桂各6g。痰多,有异物感者,加半夏、陈皮;淋巴滤泡较多者,加浙贝母、牡蛎、枳壳、香附。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血不养经,外邪乘袭
    (1)主症  咽痒咳嗽,痰稀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或畏寒肢冷;检查示咽部黏膜色淡,微肿,络脉清细,淋巴滤泡散在,咽壁时有白色分泌物;舌淡,脉细无力。
    (2)处方  当归20g,桂枝、芍药各10g,细辛5g,甘草、通草各6g,大枣5枚。气血虚者,加熟地、制首乌、黄芪、白术;风盛者,加防风、白蒺藜、白僵蚕;寒盛者,加附子、干姜、肉桂。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经血不调,咽喉肿痛
    (1)主症 经期或经行前后,咽红肿、疼痛;检查示咽部黏膜红肿,淋巴滤泡散在,软腭充血;舌淡有瘀点,脉弦或涩。
    (2)处方  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15g,炙甘草、柴胡各10g,生姜5片,薄荷6g.咽痛甚者,加桔梗、玄参;如经水不断,咽喉疼痛者,为血室空虚,复感外邪,宜以柴胡养营汤加减。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王湘诊治经验
    (1)疏宣化痰法适用于慢性咽炎中风痰伏肺证。因风邪犯肺,治疗失当,邪不得泄而伏肺经,且邪伏肺经,津液不得输布,留滞成痰。而咽喉乃肺之外候,故临床可见咽痒咳嗽,有痰色白,或有咽痛。咽部稍充血,舌苔薄白。治宜疏宣化痰,常用药荆芥、防风、桑叶、桑白皮、杏仁、桔梗、瓜蒌皮、前胡、浙贝母、葶苈子、紫菀等。
    (2)行气化痰法适用于慢性咽炎中肝气郁结痰凝证。由于神志不畅,肝气郁结,气不流津,津液积聚成痰,痰气循经互结于咽喉而为病。临床可见咽部有异物感,胸闷不畅,情绪不好时明显。咽部有痰或无痰,或咽部干燥。检查咽部慢性充血,后壁有散在颗粒。舌苔薄白,脉弦D治宜疏肝行气、化痰利咽,常用药柴胡、枳实、白芍、海藻、昆布、陈皮、半夏、海浮石、络石藤、射干、葶苈子等。若痰黄,舌苔黄可加黄芩、挂金灯、石斛等。
    (3)清热化痰法适用于慢性咽炎中痰热互结证。由于风热、风寒犯肺从阳化热,或气郁化火,或过食辛、热、熏、烤致肺胃积热。热性上炎,热邪炼液为痰,故咽喉不适,疼痛,有异物感,有黄痰,口干。检查咽部黏膜充血,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帘珠状,甚则成片。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治宜清热化痰,常用药黄芩、青蒿、挂金灯、丹皮、赤芍、射干、杏仁、桔梗、浙贝母、瓜蒌皮、冬瓜仁、陈皮、半夏等。
    (4)养阴清肺法适用于慢性咽炎中肺热阴伤证。由于肺阴亏损,津液不足,咽喉失于滋养。临床常见咽干微痛,干咳,伴神疲乏力,劳累加重。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少津或萎缩,咽后壁有散在颗粒。舌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常用药生地、沙参、麦冬、天花粉、芦根、桑白皮、白芍、桔梗、甘草、川贝母、五味子、太子参、黄精等。
    (5)健脾助运法适用于脾虚不运证。由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精微生化无源,无以上承咽喉,咽喉因之为病。临床上常见咽干燥,或有疼痛,食少困倦,面色无华,腹胀,大便溏薄。咽部充血不甚,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淡胖,苔薄腻,脉细弱。治宜健脾助运,常用药太子参、黄芪、薏苡仁、白术、茯苓、山药、升麻、柴胡、荷叶、射干等。若湿重,口中黏腻泛恶,可选用半夏、代赭石、藿香、佩兰等。
    (6)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亏虚证。因肾为阴阳之宅,藏精之脏,其经脉人肺中,循咽喉,咽喉得肾之精气濡养而健旺。若肾阴虚,虚火上炎,炼液灼液,无以上濡咽喉则为病。临床可见咽喉干燥较重,夜晚更甚,有烧灼感,咽痒,伴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检查咽黏膜晦暗性充血萎缩,小血管暴露网布,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常用药枸杞子、生地、熟地、玄参、麦冬、泽泻、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等。
    王老治疗慢性咽炎重视咽喉部津液运行是否正常,而咽干是咽炎的常见症状。王老认为,咽干不能光用滋润药物,认为润法应分成几类。第一,流津润燥法:指使津液在体内流动敷布,流津增液,湿润其燥,使津液发挥流湿润燥之功。流津必须津液通畅,渠道阻塞,津失流灌,则咽窍失润。王老认为痰常常阻塞渠道,前贤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而风邪犯肺、肝气郁结皆可使津液留滞成痰,或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等等。故应开通道路,采用疏宣化痰、行气化痰、清热化痰等法,使津液得以畅流而润咽窍。第二,生津滋润法:主要用于津液耗伤之证,以其生津添液而缓其燥,或润肺阴,或滋肾阴。第三,布津助运法:即健脾助运法,主要用于气不布津,布敷不匀之上燥者。因咽窍位于上部,津液的敷布有赖脾气的升发,故应健脾助运,使气足津充,升举敷布,润其窍所。药用益气升提之品。
   

2.顾真诊治经验
    (1)对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慢性咽炎病因病机多数医家认为是肺肾阴虚和肾阴不足,导致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循经上蒸,熏蒸咽喉所致。临床治疗亦多从该病机人手,采用滋阴降火之原则来遣方用药,但疗效不甚满意。顾老集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咽炎真正属肺肾阴虚和肺阴不足者寥寥可数,而以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亏虚居多,从脾胃论治多收效明显。顾老认为,慢性咽炎的一系列症状,诸如咽干、咽痒、疼痛、异物感等,均缘于咽失津液濡养。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精血津液化生之源。脾胃功能失健,则津液无以化生。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嗜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物,脾胃易受其害,导致其布津功能失调,则津液不能化生,
或不能上达咽喉,咽失所养而致。然讲话多、劳累、空气污染等又伤津耗液,诱发或加重本病。《素问-阴阳类论》亦云:“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顾老针对脾胃致病的机制,从脾胃立论,总结出慢性咽炎的治则以调理脾胃为主,调理的具体方法有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清胃滋阴等。顾老施药喜用古方加减,如平胃散、清胃散、异功散、参苓白术散、玉女煎,常用药物有石膏、黄芩、苍术、白术、厚朴、陈皮、薏苡仁、炒麦芽、神曲、莱菔子、黄芪、茯苓、山药、砂仁、青果、大海、薄荷等。
    (2)辨证分型治疗对慢性咽炎的治疗,顾老很重视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的结合,即把全身的症候与咽部的症状联系起来,分型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
    脾胃湿热型:常见咽干咽痛,口舌干燥,口气热臭,渴不多饮,脘腹胀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消食利咽。药用平胃散和清胃散加减:石膏、薏苡仁各30g,黄芩、白术、陈皮、炒麦芽、神曲、炒莱菔子各12g,黄连、薄荷各6g,苍术、厚朴各9g,生地黄15g.咽干甚加石斛、麦冬;咳嗽痰多加瓜蒌、浙贝母。顾老在此重用神曲、炒麦芽有其深意,湿热停滞脾胃,妨碍其纳入、腐熟、运化水谷之功,而神曲、炒麦芽能健脾消食,行气导滞,既化水谷,又利湿热下行。
    脾胃虚弱型:常见咽干不适,异物感明显,常有清嗓动作,讲话无力,讲话多时咽痛,面色萎黄,胸脘闷胀,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治宜益气健脾,化痰利咽。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陈皮各12g,黄芪、薏苡仁各30g,茯苓1 5g,山药24g,砂仁、胖大海各9g,炙甘草6g.因脾胃虚弱易助湿生痰,痰流于咽喉则异物感明显,并要时时清嗓以清除之,顾老在此证中喜加理气化痰药,如陈皮、清半夏、浙贝母、前胡等,以达气顺痰化,咽利之目的。
    胃阴亏虚型:常见咽干隐痛,烦热干渴,胃脘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臭,舌红,苔黄少津,脉数无力。治宜滋胃阴,清胃火。药用玉女煎加味:生地黄、天花粉各1 5g,熟地黄24g,麦冬、知母、白术、青果各12g,石膏30g,乌梅9g,薄荷、生甘草各6g.纳呆加佛手、山楂。顾老认为,胃阴亏虚常由胃热伤阴所致,此乃火盛阴虚相因为病,故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火;同时用青果、乌梅、生甘草取其酸甘化阴之意,以求滋阴利咽。
    顾老强调脾胃在慢性咽炎致病及治疗中的作用,但对该病的少见证型,如肺肾阴虚、肾阴不足、肾阳亏虚等并不否定,只是主张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要顾护脾胃,选用砂仁、白术、佛手等理气健脾和胃之药,以促脾升胃降,脾运化、胃受纳的功能正常,从而为疾病的康复奠定基础。
   

3.吴立文诊治经验
    (1)论病机重视热瘀痰虚吴教授认为,认识慢性咽炎的病理因素是正确辨治的前提。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其病变主要与“热、瘀、痰、虚”密切相关。
    热是咽炎的主要病理因素,有虚实之分。虚热由阴虚所致。实热可由内外两方面的病因所致:一是肺中素有蕴热,如饮食辛热、病后余热,咽喉为肺之门户,肺热则灼伤于咽;二是外感邪热,如风热、燥热侵袭,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蕴结于咽部而致病。内外之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常相合为患,导致咽部出现红、痛、灼、痒等症。
    瘀是慢性咽炎又一常见的病理因素,咽部蕴热伤津,进而灼伤脉络,血滞为瘀,阻于咽部。有些咽炎患者病变局部颜色暗红,或滋生滤泡,是血瘀的重要征象。
    痰由邪热煎熬津液所致,故以痰热多见,临床为患常呈现痰与热结或痰与瘀结的病理变化。患者可感到痰滞咽喉,或多或少,或为黏痰,或为痰块,咯之难出。或咽部多滤泡,为痰瘀互结所致,色暗者瘀血为著,色红者蕴热为甚。有些患者也可呈现舌苔黄腻。
    虚主要为肺阴亏虚,咽失濡养,或素体阴虚,肺阴不足,或肺系温病耗损肺阴,或邪热久蕴而伤阴。临床以咽部隐痛不适,局部红肿不甚,咽干或痒,声音嘶哑为其特点。阴虚生内热,咽部隐痛较红,咽部干痒较著,或伴手心发热,或有盗汗,舌质较红,脉细兼数。
    慢性咽炎的病理变化是比较复杂的,往往多种病理因素相合致病,如瘀热互结、痰热互结、阴虚蕴热,或阴虚蕴热兼痰兼瘀复合为患。但概括起来,以肺阴不足为本,痰热瘀结为标。慢性咽炎急性发作者,多因感受外邪而加重病变,使症状更为显著,患者也多于此时就诊,邪热是此时的主要病理因素,但也不应忽视内在阴虚痰瘀诸病理因素的存在。
    (2)选方重视随证加减对于慢性咽炎的治疗,吴教授多以《伤寒论》桔梗汤作为基础方加味运用,组成系列方。以宣肺利咽为主要治法,随证加减用药,注重综合调治。阴虚证候明显者,加玄参、麦冬,阴虚甚者合以养阴清肺汤加减;阴虚内热者,在上述用药的基础上加白薇,本品既可清退虚热,又可清肺泄热;因感受外邪加重蕴热发作者,加板蓝根、拳参、牛蒡子清热解毒利咽;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咽部暗红者,加赤芍、牡丹皮、郁金活血化瘀,且药性偏凉,兼能清热;有滤泡者,在活血化瘀用药的同时,加白僵蚕、浙贝母、瓜蒌皮、夏枯草化痰散结;自感咽部有痰者,加浙贝母、射干。在针对病理因素治疗的同时,注意对症用药。如咽痒者加蝉蜕、薄荷;咽干者重用麦冬、玄参,或加天花粉;声音嘶哑者,在急性发作时,重用前述清热解毒利咽之品,平时则在养阴、化瘀基础上加蝉蜕、白薇。
   

4.郑小伟诊治经验
    慢性咽炎的治疗,郑教授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在清热、散结、活血、祛痰等常法治疗的同时,对于难治性患者,采用变法治疗,如健脾润喉法、祛风止痒法、温肾利咽法等,拓宽了临床选方用药思路,取得了较好疗效。
    (1)健脾润喉法  咽喉与脾胃关系密切,咽既是人体的局部组织器官,也是脏腑之外窍,《重楼玉钥·咽喉总论》说:“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诸风秘论》又谓:“咽主地气,属脾土”。故有“咽喉者,脾胃之候”之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土失健,导致气虚、血少、津亏。脾不升清则难以上养于咽喉。津血同源,血虚则生风,而致咽痒如蚁行,干燥而引起咳嗽。《素问-阴阳类论》云:“喉咽干燥,病在土脾”。《医学心悟》
谓:“久咳不已,补土以生金”。咳嗽病位虽在肺脏,但属气机失调,而脾胃居于中焦,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痰饮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关,脾乃肺母。基于此,郑教授认为,单纯治肺往往不能奏效,而健脾既是补肺,同时又能杜绝痰湿水饮之源。《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为涎”,即脾在液为涎,涎具有湿润口腔,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同时兼有濡润咽喉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上注于口为涎而正常发挥濡润咽喉的作用。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
咽得不到濡养,就会出现咽部干燥。由此可见,脾胃的生理功能活动与病理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从咽部表现出来,咽部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在治疗咽喉局部病变效果不明显时,可从调理脾胃着手。
    许多医家认为喉痹是因津液不能濡润的缘故,按常规多以养阴润燥之剂治之,但是临床疗效往往不够理想。干祖望教授认为:“濡润咽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赖养阴一技,犹如花卉,若枝叶枯槁,园丁一味浇灌,却不知泥土过黏,根部反为腐烂。此时只有疏土渗水,沐浴阳光,乃为上策”。郑教授在应用养阴润燥之剂治疗本病无效时,常仿干老培土健脾法治之,疗效甚佳。因慢性咽炎历来多从火论治,长期用清热解毒之剂,使患者呈脾胃虚寒状态,或用药不对证,或抗生素滥用亦会损伤脾胃元气,使清阳之气下陷而出现真寒假热之脾虚阴火证,此时在滋阴降火的同时予以健脾药,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常用药有木香、白术、枳壳、白豆蔻、砂仁、陈皮、厚朴等。
    (2)祛风止痒法  咽痒即咳为慢性咽炎又一常见症状,临床上若纯粹应用止咳药物往往难以奏效,此时如何止痒是关键。郑教授认为痒也是一种“风”,所以提出以祛风止痒立法,应用祛风药。这是因为:①慢性咽炎往往是由急性咽炎或感冒反复发作发展而来,而这些疾病常因风邪侵袭而作;②慢性咽炎常因液不养阴,津不润喉致燥,因燥生风生火,风火而生痒;③祛风药药性辛散,振奋气机,可防痰、火、瘀邪滞留咽喉;④风药可载药上行于咽喉,通达病所。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咽炎病因复杂,可由急性咽炎发展而来,或长期烟酒刺激咽喉,或粉尘及有害气体刺激等因素有关,或与变态反应有关。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祛风药具有良好的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作用,能够有效针对慢性咽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发挥作用。郑教授在治疗此类顽固性咽痒即咳者时擅长应用祛风药物,尤其对于虫类祛风药的运用,是其治疗特色之一。其常用药有荆芥、防风、薄荷、蜈蚣、地龙、僵蚕、蝉衣、白蒺藜等。
    (3)温肾利咽法有人认为本病为慢性炎症,治法宜清宜润,而不敢用温法。然而慢性咽炎很多是由急性咽炎迁延不愈转变而成,在急性期或是症状明显期多经过西药抗生素或苦寒清热中药治疗,咽部急性炎症充血不明显,而表现为咽部黏膜淡红色或黯红色,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郑教授认为,此为寒凉之剂使用太过而导致局部寒遏、气血瘀滞之象,若要继续使用苦寒药物,则不但不能改善局部不适,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而此时适当使用辛温发散之品,辛散局部郁火,促使局部慢性充血消散,消除淋巴滤泡。可选用麻黄、细辛辛散寒遏,淡附片辛热走而不守,通行气血,促使局部气血运行恢复正常,配以少量清热生津利咽之品,如川石斛、麦冬、天冬、枸杞子、野百合等,寒热药并用,相辅相成,温而不热,散而不过。
    张仲景在《景岳全书·卷二十八》中说:“喉痹一证……然此证虽多由火,而复有非火证者,不可不详察也。盖火有真假……虚火不宜清者,即水亏证也;且复有阴盛格阳者,即真寒证也”o“又有火虚于下,而格阳于上,此无根之火,即肾中之真寒证也,非温补命门不可”。对于此类由命门火衰,格阳于上,无根之火上灼咽喉所致咽痛,咽喉壁滤泡增生,色黯红者,郑教授常投以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肾阳,引火归源,使上焦浮火下降。同时配以活血化瘀、消痰散结、养阴润肺之品,则气血得活,痰结得消,咽痛得减。
   

5.苏忠德诊治经验
    (1)上焦风热型常见咽痒,咽部异物感,干咳少痰,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散风热,药用羌防栀豉汤:羌活、黄芪、玄参各30g,防风15g,黄芩、炙甘草各8g,炒栀子、淡豆豉、桔梗、枳实、射干各lOg,麦冬20g.羌活、防风、黄芩、炙甘草为《兰室秘藏》中选奇汤,功用祛风止头痛,苏老用此方来祛散上焦风邪;炒栀子、淡豆豉疏散风热;桔梗宣肺利咽开音,牛膝引火下行,现代研究证明两药能抗炎,改善咽部黏膜充血水肿及淋巴增生;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玄参、麦冬养阴清热;黄芪补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2)胃火炽盛型  常见咽痛,口干舌燥,口臭,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药用清胃散:生地、石膏各30g,当归15g,丹皮IOg,川黄连、升麻各8g.石膏、川黄连寒凉直折其火;生地、丹皮凉血化瘀;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有“火郁发之”之意。
    (3)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型常见咽干痛,干咳少痰,甚至咯血,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药用桑贝散:金银花、桑叶各15g,浙贝母、夏枯草、百合各10g,阿胶8g.金银花、桑叶、浙贝母、夏枯草清泻肺热,开郁散结;百合、阿胶滋阴润肺止血。
    (4)肾阴虚型常见咽干,入夜为甚,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药用归芍玄麦地黄汤:熟地、当归、玄参各30g,山药、山茱萸、白芍各1 5g,丹皮10g,麦冬20g。地黄汤补肾阴;当归、白芍养血益阴;玄参、麦冬养阴清热。
    苏老善用上述几方治疗,临证可随意加减:咽痒加薄荷;久治不愈加僵蚕、明矾、升麻、牛膝。还要注意饮食调护,谨防感冒,保持口腔卫生,增强体质,戒烟限酒,禁食辛辣刺激之品。
   

6.熊大经诊治经验
    (1)培土生金《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五卷》日:“咽者咽也,空可咽物,又谓之嗌,主通利水谷,胃气之通路”。“喉咙者,空虚也,言其中空虚,可以通于气息,呼吸出入,主肺气之流通”。充分阐述了咽喉上通口鼻,下通肺胃,为人体重要器官之一。《内经》中有:“脾不及,则令九窍不通”的说法。《脾胃论》中有脾胃虚弱可致“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的论述。从经络走向来看,脾经上行挟食道二旁,循经咽喉连于舌根。由此可见,咽喉与肺、脾、胃关系甚为密切,肺脾功能的强弱与咽喉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关系。熊教授在治疗慢性咽炎时非常重视培土生金法,使脾土旺盛,肺气强健而疾病自愈。
    滋脾润肺利咽:《素问·阴阳类论》谓:“喉咽干燥,病在土脾”。《素问·经脉别论》日:“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人体所需的津液借助于脾的运化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作用。若脾虚则散津乏力,同时脾土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津血同源,亦可出现少津。故肺脾气阴两虚则咽喉失去濡养发为喉痹。临床上症见咽喉不适,干痒阵咳,痰少色白,同时可伴有食少困倦、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动则气喘等肺脾气阴两虚的症候。局部检查咽部黏膜微红或色淡偏干,喉底部可见散在的帘珠状突起,甚则融合成片。舌质淡红,苔薄,或舌红少苔,脉细。熊教授发现本病出于脾虚者,十居八九。在治疗时,采用培土生金原则,以达到滋脾润肺利咽之效。以四君子汤作为基本方(南沙参、茯苓、白术、山药、黄芪、五昧子等)加以化裁。
    健脾燥湿化痰:《素问·至真要大论》日:“湿淫所胜……嗌肿喉痹”。说明痰湿是引起喉痹的重要因素之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痰多常责之于脾气亏虚、脾失健运。若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胃,则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聚湿生痰,痰湿凝滞咽喉发为喉痹。熊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慢性咽炎除气阴两虚外,还不乏痰湿凝滞者。症见咽喉不适有痰,痰白黏稠,咽部黏膜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片状或块状,舌苔白或腻,脉细滑。在临床上运用基本方(茯苓、法半夏、枳壳、瓜蒌、浙贝母、黄芪)随症加减。
    另外,一旦出现脾胃虚弱,之后还会导致瘀、滞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这些都是喉痹中屡见不鲜的一些兼症的表现。
    (2)金水相生《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咽肿上气,嗌干而痛”。《脉经·卷二》日:“肺虚以嗌干不朝津液”。《疡医大全》云:“肾水不能上潮咽喉,故其病也”。熊教授在临床上发现相当一部分慢性咽炎是由于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熏蒸咽喉而成的。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肾主水,肾中元阴为全身阴液之根本。肺之水下行而肾之水上蒸,金水相生则津液循环生生不息,濡润全身。鉴于此,熊教授认为,在治疗时,单纯滋肺阴或肾阴是不够的,应当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将脏腑上下沟通,采用金水相生的原则,以达到全身调节的效果。临床上运用基本方(南沙参、麦冬、天花粉、五味子、山药、生地黄等)随症加减。
    (3)疏肝理气,化痰解郁肝之经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o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条达无力,痰凝气滞,阻于咽喉,同时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的健运功能,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痰气交阻于咽喉,发为喉痹。《素问·血气形志》日:“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素问·诊要经终论》称:“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可见,情志精神的变化导致肝失疏泄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型咽炎以咽干痛及异物感为主症,
可伴有心烦易怒、善叹息等,病情常随情绪变化而改变。咽部稍红,咽后壁少许滤泡,舌苔薄,脉细弦或弦。熊教授在治疗此种证型的咽炎时,采用理气化痰、开郁散结之法,同时加以精神疏导。方选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减(柴胡、白芍、法半夏、枳壳、苍术等)。气滞日久则局部瘀血阻滞,可致咽喉疼痛较甚或刺痛,咽干燥灼热,咽部黏膜色暗红,舌质红或紫暗,脉细数,治疗上加丹参、红花以活血化瘀。
   

7.张任城诊治经验
    (1)辨证论治张老临证以调理脾胃,清热利咽为治则。拟基本方:牛蒡子、玄参、茯苓各15g,射干、半夏、陈皮各10g,僵蚕12g,甘草6g.
    外感邪毒,肺热壅盛:见咽干咽痛,口舌干燥,口气热臭,渴不多饮,发热,周身酸困,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利咽,加金银花20g,鱼腥草30g,连翘、大青叶各15g.有鼻炎者加苍耳子15g,辛夷IOg,细辛5g;口舌生疮者加黄连6g,黄芩10g;暑热夹湿者加藿香、佩兰各10g.
    脾胃气虚,聚湿生痰:常见咽部黏膜色淡无华,或但肿不红,咽干不欲饮,面色不华,疲倦乏力,讲话无力,食少纳呆,食后腹胀,舌淡胖苔白,脉缓弱。治宜益气健脾化痰散结。合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白术、山药、葛根各15g.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出现咽部黏膜干燥,萎缩,或稍有灼热疼痛干咳,痰少而稠,咽干舌燥,入夜为甚,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合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加减:熟地黄、女贞子各15g,山茱萸、山药、旱莲草各12g,牡丹皮9g.
    气滞血瘀,痰凝交阻:出现咽部异物梗塞感,遇情志不遂则加剧,咽部黏膜肿胀暗红,微痒,常伴刺激性咳嗽等,兼见情志抑郁,易怒,胸胁胀痛,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利咽。合四逆散加减:柴胡、枳壳、川芎、香附各10g,白芍15g.
    肾气不足,阳虚寒凝:咽部刺痒,痰白稠,遇寒则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增厚等,兼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补肾阳。合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24g,肉桂、附子各5g.另外,对虚火上炎者加制附子、肉桂各3g引火归源;干咳不已者加米壳6~lOg,有良好的镇咳作用。
    (2)治疗特点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为主,结合辨病,既考虑全身症状又要观察咽喉局部情况,主张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减。如咽部黏膜色鲜红,表面充血明显,咽痒,此为风热毒邪侵袭,肺胃津伤,咽喉失濡,宜清热解毒利咽。咽部黏膜肥厚、充血,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呈颗粒状或融合成片,此为毒邪郁久、脾胃失调、痰聚咽喉,治宜健脾化浊、消肿利咽,加半夏lOg,茯苓15g,白术12g,甘草6g.咽部黏膜干燥,萎缩变薄,色苍白,腭弓变薄,此为肾阳不足、寒凝痰结所致,治宜温肾扶阳、散寒除结,加桂枝、附子各3g.
    扶正与驱邪相结合:慢性咽炎病机错综复杂,正虚邪实常相杂为病,临证标本兼顾,才能取得良效。临床观察所见,多数患者只在加重时才进行治疗,忽略间歇期的调治,致慢性咽炎逐渐加重,复发次数增多,病程延长。因此在治疗慢性咽炎时要重视间歇期的调治,以减少慢性咽炎的复发。缓解期主张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减,强调脾胃在慢性咽炎治疗中的作用。脾气虚,津液难以上承,咽可干燥不适,此时并非虚火上炎所致,若一概用滋阴降火药或更用苦寒清热药,则败坏脾胃,加重病情。急性发作期偏重驱邪不忘扶正。
    用药心得: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病毒或细菌反复感染,治疗不彻底,或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弥漫性咽部炎性及微循环障碍病变。方中牛蒡子、玄参、桔梗、射干等清热解毒、利咽喉、消肿止痛,为治咽喉肿痛之要药。可加用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大青叶抗炎治疗。长期反复发作,脾胃功能失调,宜调理脾胃,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康复。
    消除病因,加强调护:戒烟限酒,谨防感冒,彻底治愈能引起咽炎的原发病,如鼻炎、龋齿等,消除致病因素,增强体质,以预防本病,有利于康复。保持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含漱或胖大海代茶饮。慎用苦寒,忌食辛辣温燥之品,以免败胃伤津,加重病情。
   

8.张永泉诊治经验
    (1)中医辨证施治养阴利咽:适用于肺阴亏虚型患者。患者肺肾阴虚;有的患者风热喉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或因刺激性气体、尘埃及鼻分泌物等刺激,耗损津液。均可导致肺阴受损,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循经上蒸,消灼咽喉,形成喉痹。表现为咽干不适,灼热,隐隐作痛,咽痒干咳,有异物感。伴午后潮热,干咳少痰,唇红颧赤,手足心热,精神疲乏,失眠梦多。舌红少津,或舌干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宜养阴生津,润肺利咽。药用木蝴蝶、蝉衣、玄参、麦冬、生地、野养麦根、浙贝母、桑白皮、甘草养阴清热,化痰润肺。如果看见咽干午后甚者用枸杞子、石斛滋养肺阴;失眠多梦加朱灯芯、柏子仁宁心安神。
    补气健脾:适用于脾气虚弱型。大多因为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或因治喉痹用寒凉攻伐太过,致使脾气虚弱,咽喉缺水谷精微濡养生病。表现咽部微干、微痛、微痒,时欲温饮而量不多,咽部有痰或异物黏着感,每因劳累而诸证加重。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纳呆腹胀。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治宜补中益气,升清利咽。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益气健脾和中;木香、枳壳、厚朴以助脾运;配安南子、藏青果、百合、玉竹益气以利咽喉。手足不温者加附子、干姜振奋脾阳。
    温肾扶阳:适用于肾阳亏虚型。本患喉病,用药寒凉,攻伐太过,或操劳过度,或泄泻伤及肾阳,或不慎摄养,下元亏虚,命门火衰,以致火不归原,无根之火上熏,客于咽喉而为病。如《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说:“格阳喉痹,由火不归原则无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证……或泄泻伤肾,或本无实火而过服寒凉,以伤阳气者,皆有此证’。表现咽部微干,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但量不多,有异物感或痰黏着感,空咽时明显。或见面色咣白,语声低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头晕耳鸣,倦怠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温肾扶阳,引火归原。药用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壮阳补肾,益阴摄阳;玄参、白芍、麦冬养阴生津。大便溏泻者加五味子、肉豆蔻涩肠止泻。
    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过食肥甘厚味,滋腻碍胃,郁滞气机,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或素体气虚,或久病损气,气虚帅血无力,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咽喉而为病。见咽喉不适,日久难除,有梗阻感,或轻刺感,咽干,颈部有紧缩感。伴有胸胁胀痛,精神抑郁,妇女月经不调,行经腹痛,或有血块。舌质暗红,舌边尖瘀斑,苔薄黄,脉弦涩。治宜理气解郁,活血化瘀。药用柴胡、枳壳、川芎行气解郁;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活血祛瘀;桔梗、甘草、玄参清利咽喉。有痰者加川贝母、瓜蒌仁化痰清肺;有异物感者加半夏、桔梗、厚朴利咽化物;胸胁胀痛者加郁金轻清理气。
    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阴虚型。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肾为藏精之脏,又为水脏。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互相滋生,若七情所伤,劳伤精血,使肾之阴精耗损,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咽喉失养而为病。见咽干不适,欲饮水而量不多,咽部灼热感且隐隐作痛。伴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疼痛,头目眩晕,健忘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药用枸杞子、菊花、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草各10g,赤芍、玄参各12g。肺阴虚型加百合、生地各15g,川贝
IOg;肾阴虚型合知柏地黄汤;胃阴虚型患者多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应先控制其原发病,然后以清咽汤加石斛15g,生地12g,川黄连6g;脾肾阳虚型合桂附八味丸;气血亏虚型合归脾汤。本方有养阴活血,祛风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口
   

2.舒咽汤
    (1)处方半夏99,厚朴、苏叶(后下)、射干、淡竹叶各6g,茯苓15g,浙贝、赤芍、郁金、玄参、车前子(包煎)各10g,白芥子3g.兼气逆咳喘者,加杏仁、枳实;兼见痰黄稠,咽痛者,加桑白皮、瓜蒌;咽痒者,加蝉蜕;咽干明显者,加麦冬、乌梅;若咽部滤泡增生者,去苏叶,加桃仁、牡蛎;若值秋令燥气者,变半夏为6g,浙贝易为川贝,加杏仁、沙参、天花粉。本方有疏肝通络,化痰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多饮水,忌辛辣生冷食物及烟酒。
   

3.二陈汤
    (1)处方制半夏、玄参、苏梗、枳实各12g,陈皮、僵蚕、生牡蛎、浙贝母、海浮石各I5g,茯苓20g,制南星10g,甘草6g.痰瘀互结,咽腔秽暗增厚,梗涩不利,舌暗淡或有瘀斑者,可加三棱、莪术、地鳖虫各12g.本方有化痰散结,通利咽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4.清利汤
    (1)处方  甘草、桔梗、白芍、川贝、黄芩各lOg,荆芥、郁金各9g,玄参12g,生地I5g,射干8g.若咽干微痛,灼热,干咳少痰,午后加重,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熟地10g,麦冬、沙参各15g,知母、黄柏各6g;若咽痛恶心,痰黄黏稠,口气臭秽,舌赤苔黄者,去荆芥,加栀子、黄连各6g,天花粉、竹茹各10g,沙参1 5g;若咽干灼热,梗梗不利,伴心烦不眠,舌尖干红,脉数者,加麦冬10g,黄连6g,竹叶15g;若咽部发紧,咽肿色淡,胸胁胀闷不适,舌淡脉弦者,加紫苏、厚朴各9g,法半夏6g,柴胡10g;若咽痛,干涩不利,咽壁暗红,肌膜增厚,血络扩张,颗粒增多,舌暗脉涩者,去荆芥、白芍,加桃仁6g,红花9g,当归尾、赤芍各10g;若咽干微痛,肌膜淡白肿胀或萎缩变薄,倦怠乏力,上午较重,唇淡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者,去荆芥,加当归、黄芪各15g,熟地12g,麦冬、党参各10g.本方有养阴生津,化痰清咽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
   

5.百地汤
    (1)处方百合、生地、熟地、玄参各15g,麦冬、当归、川贝母各12g,桔梗10g,怀牛膝20g,甘草6g。咽干甚者,加北沙参15g,天花粉12g;阴虚夹瘀,咽腔黏膜暗红,小血管扩张显露者,加丹皮、丹参各I5g;若肺阴虚甚,干咳少痰者,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肾阴虚明显,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口舌干燥者,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方有补肾益肺,化痰利咽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利咽汤
    (1)处方  白术、陈皮、半夏、香附、小茴香、乌药、桔梗、射干、山豆根、知母各10g,茯苓、牛蒡子各12g,木香6g,甘草3g.咽干甚者,改小茴香为佛手15g,去木香,加天花粉12g;失眠者,加夜交藤30g;舌质红者,去小茴香、乌药,加丹皮1 5g;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12g.本方有健脾除湿,行气活血,解毒利咽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治疗期间忌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一般服15~20剂后咽部异物感消失,再用乌梅肉每日10g煎汁加白糖适量当茶冲服。
   

7.利咽冲剂
    (1)处方玄参6 000g,南沙参4 000g,青果、生甘草各3 000g.本方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咽消肿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2次,每次1 5小时,滤过浓缩至稠青状(约6 000ml左右),冷后加入3倍量置乙醇沉淀24小时以上,倾取上清液,蒸馏回收乙醇,再继续浓缩至5 000ml左右,加入干燥的糖粉和糊精混匀,用颗粒机12~14目筛制成颗粒,干燥过滤后分装成小袋,每袋约1 5g.每次1袋,开水冲服,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
   

8.金马利咽汤
    (1)处方挂金灯15g,桔梗、山豆根各10g,马勃4g,玄参、麦冬各12g,木蝴蝶、蝉蜕各3g,薄荷5g.咽部充血肥厚者,加赤芍、桃仁、丹皮;咽中干燥光亮,黏膜萎缩变薄者,加百合、沙参、黄精、枸杞子;脓性分泌物增多者,加生地、浙贝、蒲公英、金银花;干呕者,
加黄连、苏叶、竹茹;咽部瘙痒者,加僵蚕;痰多黏稠者,加瓜蒌仁、杏仁、浙贝;心烦不眠者,加黄连、肉桂、生枣仁;声音嘶哑者,加藏青果、胖大海。本方有养阴降火,消炎利咽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中马勃先煎,薄荷后下,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温服,缓缓咽下,每日l剂。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烟酒刺激品。
   

9.加味增液汤
    (1)处方玄参30g,麦冬、生地各24g,桔梗9g,甘草3g.便秘者,加蜂蜜、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咳痰者,加贝母、枇杷叶、前胡、瓜蒌、苏子;呕恶者,加棉蒂、吴茱萸;腹胀者,加厚朴、枳实;情绪不畅而症状加重者,加陈皮、柴胡、白芍;失眠健忘者,加酸枣仁、五味子等。本方有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
   

10.银芩利咽汤
    (1)处方金银花20g,郁金、黄芩、射干、当归、川芎、桔梗、厚朴、陈皮各15g,半夏IOg,甘草6g.咽喉红肿疼痛者,加牛蒡子、连翘;失眠者,加茯神、远志;进食发噎而夹瘀者,加丹参、桃仁;咽部有息肉者,加夏枯草、山慈姑、昆布、海藻。本方有清热解毒,通咽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20剂为1个疗程。
   

11.利咽活血汤
    (1)处方桔梗、牛蒡子各10g,赤芍、山豆根、草河车各15g,甘草3g.兼外感风寒者,加防风、荆芥、杏仁;兼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青黛或板蓝根、蒲公英等;兼阴虚肺燥者,酌加麦冬、玄参、白沙参、生地、枇杷叶、百部等;咽部有明显的滤泡增生和肥厚者,酌加水红花子、生薏苡仁、皂刺、贝母。本方有清热解毒,利咽活血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每日l剂,10剂为1个疗程。
   

12.化痰散瘀汤
    (1)处方玄参、连翘、茯苓、赤芍各15g,麦冬、桔梗、贝母、射干各lOg,丹参、板蓝根各30g,甘草5g.咽干燥者,加天花粉、石斛;咽红疼甚者,加黄柏、生地、延胡索;咽有脓点者,加山豆根、金银花;声音嘶哑者,加蝉衣、僵蚕、木蝴蝶;咽有物阻,咳吐不出者,加山慈姑、女贞子、半夏、厚朴。本方有滋阴清热,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13.菊花麦冬汤
    (1)处方金银花15g,杭菊花12g,桔梗、杭麦冬、玄参各10g,木蝴蝶3g,生甘草6g,胖大海3枚。本方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利咽消肿之功。
    (2)方法用冷水750~1000ml浸泡15分钟后,温火煎20—30分钟,第2煎加水500~750ml煎1 5分钟,合并2汁,分3—4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或将上药掺匀用沸水冲泡,闷15~20分钟后频服,可分4~5杯水冲泡服用。 20日为1个疗程,可服2~3疗程。
   

14.加味苦酒汤
    (1)处方苦酒(食醋)30g,鸡蛋1枚,半夏、桔梗、甘草、贝母各1 0g,玄参、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15g。本方有清热解毒,理气化痰,宣肺利咽之功。
    (2)方法先将半夏、桔梗、甘草、贝母、玄参、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加水500ml,煎取300ml,去渣纳醋令沸,离火兑鸡蛋清,搅匀。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徐徐吞咽。
   

15.沙参麦冬汤
    (1)处方沙参、麦冬各20g,玉竹、玄参各I5g,天花粉IOg,川黄连、黄柏、知母、桔梗、甘草各6g。肺虚有热者,加石斛、生地;胃积热而便秘者,加大黄、芒硝;虚火上炎者,加肉桂,使之引火归原;咽痛甚者,加射干、马勃;痰涎壅盛者,加鹅不食草(或肺风草)、百部、黄药子;风热外感者,加大青叶、车前草或金银花、连翘、薄荷;风寒外感者,加荆芥穗、苏叶,去黄连、黄柏、知母。本方有清火润燥,利咽散结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早晚饭后服用,IO剂为1个疗程。
   

16.祛风利咽汤
    (1)处方 荆芥、防风、薄荷各10~12g,桔梗、杏仁各12~15g,菊花、蝉蜕、牛蒡子各8~lOg,甘草4~6g.声音嘶哑者,加木蝴蝶10~12g;咽干口燥者,加沙参12~15g;咳甚欲呕者,加炙枇杷叶10~12g;久咳不止者,加炒乌梅12~15g;大便秘结者,加炒大黄6~9g。本方有祛风利咽,解毒散结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冷水浸泡约30分钟,武火煎取汁300ml,分4~6次服用。
   

17.养阴增液汤
    (1)处方 玄参25g,生地20g,麦冬、沙参、桔梗、木蝴蝶、玉竹、半枝莲、金银花各1 5g,甘草lo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咽部紧迫感者,加山豆根、马勃;咽部有异物感者,加射干、山慈姑;咽干者,加天花粉、石斛;痰咯不易者,加海浮石、瓜蒌皮。本方有养阴生津,毹毒利咽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8.通咽利喉汤
    (1)处方 玄参、沙参各15g,山豆根12g,射干、佛手、白芍、僵蚕各9g,桔梗6g,生甘草4g.声音嘶哑者,加胖大海、藏青果;痰黏不易咯出者,加二陈汤、川贝母;胸闷者,加郁金、枳壳、瓜蒌;失眠者,加夜交藤、合欢皮;消化不良者,加白术、台乌药;头昏耳鸣者,加钩藤、菊花;溏泻者,加薏苡仁、茯苓、泽泻;逆气者,加旋复花、代赭石;咽后壁增厚,淋巴滤泡增生者,加柴胡、枳壳、赤芍;咽部干苦,舌暗红有瘀点者,加桃仁、红花、当归。本方有养阴生津,解毒利咽,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5天为1个疗程。
   

19.清咽活瘀汤
    (1)处方 全瓜蒌24g,海浮石12g,苏子、大黄、桃仁、桔梗各10g,败酱草30g,蝉蜕、甘草各6g。咽干,口渴者,加沙参、麦冬、玄参、石斛;咽部红肿疼痛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山豆根;咽有异物感明显者,加旋复花、代赭石、紫苏、半夏、厚朴。本方有化痰散结,宣肺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0.半夏厚朴汤
    (1)处方 厚朴、苏梗、桔梗、山豆根各12g,半夏、射干、玄参各1 0g,茯苓、瓜蒌仁、牛蒡子、大枣各15g,生姜、木蝴蝶各6g,代赭石、威灵仙各20g,生甘草3g.伴胸闷暖气者,加柴胡、郁金、旋复花、枳壳;伴咽干口燥者,加沙参、麦冬、胖大海、石斛;伴恶心呕吐者,加白蔻、砂仁、竹茹。本方有理气化痰,散结利喉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冷水煎2次,每次取汁300ml,分早晚温服,每日l剂,1周为1个疗程。
   

21.散结舒咽汤
    (1)处方 牡蛎(先煎)、海藻各30g,夏枯草、浙贝母、白芥子、玄参、川牛膝各15g,白僵蚕、红花各12g,三棱、莪术、炮山甲、桔梗各10g。阴虚咽燥者,加服六味地黄丸;肝气郁结者,加服逍遥丸。本方有软坚散结,破积祛瘀,清热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中晚3次口服。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消除患者顾虑,禁烟酒,少食甜腻辛辣食物,减少局部刺激,并嘱预防感冒。
   

22.滋阴降火汤
    (1)处方 熟地30g,山萸肉、五味子、丹皮、僵蚕、川牛膝各10g.若咽红、咽痛明显者,生地易熟地,并加射干10g;声嘶者,加木蝴蝶8g,青果榄IOg;气阴两虚者,加西洋参10g(另炖);咽中梗塞感,检查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者,加山慈菇、浙贝母各10g;虚火上浮,咽干隐痛,日轻夜重者,加肉桂3g(焗)。本方有滋养肺肾,敛降虚火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渣再煎,早晚各服1次。同时配合使用苦酒汤(制半夏12g,加水300ml,煎20分钟,取药液兑入白醋60ml,稍凉后加入鸡蛋清2个,拌匀,装茶杯内,为1日量),每饮少许,徐徐含咽,频服以使药液能充分地作用于咽喉部. 15天为1个疗程,如1疗程未愈,可隔3天进行第2个疗程。
   

23.消热补血汤
    (1)处方 知母、黄柏、玄参、麦冬、丹皮、柴胡、五味子各lOg,当归、白芍、川大黄、熟地各20g.心肺有火者,加川黄连5g,连翘1 5g以清心泻火;肺津不足咽干口燥者,加沙参30g,天花粉1 5g以生津润燥;大便燥秘者,易熟地为生地,改玄参、麦冬为30g以增水行舟。本方有清热利咽,滋补肺肾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冷水浸泡30分钟,分2次煎取药汁300ml左右,分早中晚3次温服。
   

24.玄麦草梗汤
    (1)处方 玄参15g,麦冬、桔梗、甘草、芦根各12g,蝉蜕6—9g,夏枯草、射干、牛蒡子各10g,皂角刺9g,荆芥6g。胸闷,咽部有阻塞感者,加郁金12g;气虚者,加黄芪15g;有痰者,加半夏12g;久病多痰,见咽部暗红者,加赤芍12g,丹皮9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6~9g;咽痛重者,加金银花15g.本方有养阴润燥,利咽散结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
   

25.利咽甘露饮
    (1)处方 玄参、丹参、合欢花各15g,柴胡、夏枯草、牡蛎、海藻各12g,浙贝10g,桃仁、半夏、金果榄、僵蚕各9g,肉桂2g,百合20g.阴虚者,加生地、麦冬;便秘者,加大黄、元明粉、瓜蒌仁;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失眠者,加夜交藤、炒枣仁;咽干者,加麦冬、射干;淋巴滤泡坚硬者,加红花、三棱;湿热重者,加川黄连、苍术、陈皮;咽部充血红肿糜烂有脓点者,加山豆根等。本方有滋阴补肾,清热利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26.加减启膈散
    (1)处方 丹参30g,郁金、茯苓、香附各I5g,沙参20g,砂仁、川贝、半夏各lOg,厚朴、桔梗各12g,甘草6g,杵头糠1撮,荷叶蒂7枚,生姜3g.痰热者,加竹茹、胆南星、黄芩;咽燥者,去半夏,加玄参、天花粉、芦根;寒痰者,加南星、干姜;胁肋胀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柴胡;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生龙齿、栀子;悲伤欲哭者,加生百合、小麦、大枣;心悸者,加党参、当归、酸枣仁;纳呆者,加党参、白术、焦三仙。本方有活血化瘀,健脾除湿,行气通膈,润燥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7.三才封髓丹
    (1)处方 玄参、大生地各15~30g,天冬、黄柏、桔梗各10~15g,砂仁、甘草各3~5g.若咽痒者,加僵蚕、蝉蜕各6~lOg;咳咯黏痰者,加浙贝、射干各IO—I5g;咽部燥灼者,加天花粉、知母各10~15g;声嘶音哑者,加木蝴蝶、凤凰衣各3~5g;气郁呃嗳者,加苏子、香附各10~15g.本方有滋阴降火,除痹利咽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晚上睡前加服1次,2星期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戒除烟酒,避免辛酸刺激、长时诵读、过度疲劳及精神刺激等不利因素。
   

28.加味消瘰丸
    (1)处方 玄参、牡蛎、浙贝、夏枯草、丹参、赤芍、生地各15g,胖大海、丝瓜络各10g,蒲公英30g。兼外感风热,咽部红肿痛重者,加金银花、连翘、射于等;咽部阻塞感重者,加郁金、路路通、海浮石等;咽干痛者,加天花粉等。本方有滋阴降火,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消瘰丸加夏枯草、蒲公英、胖大海、红花各等份煎液400ml超声雾化,喷入咽喉部20~30分钟,每日1次。 10天为1个疗程。
   

29.参冬玉蝶丸
    (1)处方 北沙参、麦门冬各12g,玉蝴蝶9g,南薄荷、白僵蚕、紫菀、柿霜、诃子、络石藤、北杏仁、炙甘草各6g,桔梗4.5g.便秘者,以石决明30g,肉苁蓉15g,打碎,沸水冲泡,待冷代茶频饮;口干频欲饮者,加石斛、枸杞子、玉竹、玄参各9g.本方有养阴生津,化痰通络之功。
    (2)方法 除柿霜外煎3次,浓缩收膏,入净糯米粉,炼蜜为丸,每丸重3g,朱砂为衣。每次2丸,每日2次,缓缓含化。
   

30.咽喉宝袋茶
    (1)处方  乌梅、薄荷、绿茶、甘草。本方有清热润燥,生津化痰,润喉悦耳之功。
    (2)方法  上方药以2:1:1:1的比例,按袋泡茶剂半生药型要求制作,每袋4g。每日3次,每次l袋,泡水频服,15天为1个疗程,按病情不同可分别服药1~3个疗程。
   

 

(四)中药外治方
   

1.降雪散
    (1)处方 西瓜硝(西瓜硝制法:夏季收西瓜,放置阴凉透风处,大寒季节取完好无损者15 000g,连皮切块,每块大小约5cm;另取含水分较多的白萝卜15 000g,切法同上。先取西瓜、白萝卜,加水30 000ml煎煮,至水沸l小时后,过滤去渣,加入朴硝5 000g,搅拌尽溶尽,移至阴暗处,液面上用干净麦秆纵横覆盖,俟溶液冷却,麦秆上即出现白色条块状结晶附着,取下平摊在竹箕上,风干即成)、西月石各120g,朱砂3.3g,龙脑冰片0.3g.
    (2)方法  先将西瓜硝、西月石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加入朱砂同研极匀,最后再加龙脑冰片末和匀,置瓶内密封,放阴暗处保存。每取少量药末喷于患处,每日3~4次,重症可每2小时1次。
   

2.儿硼散
    (1)处方 孩儿茶、青黛、薄荷、玄明粉各10g,硼砂、珍珠粉、黄柏、板蓝根、黄芩、黄连、甘草各1 5g,上梅片3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末过120目筛,装瓶备用。以适量吹人咽喉部位,每日4次。
   

3.消痛散
    (1)处方 硼砂15g,明雄黄、朱砂各3g,赤石脂6g(夏暑用9g),儿茶、血竭花各I.5g,冰片0.4g,薄荷霜O.lg.
    (2)方法 先将前6味药共研细末,再加冰片、薄荷霜同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日吹撤咽喉患处3~4次。
   

4.吹咽散
    (1)处方 黄连、黄柏、玄明粉(风化)各3g,冰片1.2g,麝香0.3g,明矾、甘草各1.5g,鹿角霜15g,硼砂7.5g.
    (2)方法 上方药先研前3味,再入其他药,共研极细末,吹入患咽处。
   

5.贴敷散
    (1)处方 吴茱萸30g,生附子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少许面粉和醋调和,作成两饼。若加适量麝香更妙。将药饼蒸微热敷灸两足涌泉穴,敷后安睡3小时,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有效。
   

6.归元散
    (1)处方 大黄6g,细辛、生附子、生吴萸茱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药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每日1换。
   

7.芥斑散
    (1)处方 斑蝥1份,生白芥子2份。
    (2)方法  以上方药按比例配备,研成细末备用。用时取适量药散以食醋拌湿,揉成黄豆大药丸。取穴廉泉、人迎、水突、太溪、照海;痰多者加天突,脾肾阴虚加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加涌泉。用2.5cm×2.5cm大小胶布粘药丸于穴上,3~4小时后取下。贴药部位渐起水泡,约12小时后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3~4天后结痂。7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8.贴穴膏
    (1)处方 柴胡、生地各1 5g,枳壳、赤芍、川芎、桃仁、玄参、桔梗、当归、红花、冰片各9g,甘草6g,樟脑10g,香油2 000g,红丹400g.
    (2)方法  以上方药粉碎过7号筛,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武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油温达3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人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粘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入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块,放入冷水中浸泡4~7日。从水中取出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待温度降至60—70℃时,加入樟脑、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一60℃。每称取3g,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塑料薄膜,即得。取穴天突、华盖、大椎。每天晚上贴,白天揭掉,4个晚上更换1次。
   

9.贴敷膏
    (1)处方 制附子、山萸肉、丹皮各9g,肉桂、五味子各6g,熟地、玄参各15g,山药、泽泻、茯苓、白芍、麦冬各12g。
    (2)方法 将上药制成外用药膏。敷药面积为咽喉(廉泉至天突)的大部分,盖敷固定,次日揭去敷料,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再换药。
   

10.四昧液
    (1)处方 玄参、石斛、天花粉、蚤休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煎液经蒸馏提纯配成lOOml,瓶装灭菌注射液备用。治疗时取药液20ml,置于超声雾化器的药杯内,接通电源启动开关后,借超声雾化器的声能将药液雾化成雾状,通过烟斗样塑料管,使中药气雾直接吸入咽部。每日1次,每次吸入药雾20分钟,每10天为1个疗程。
   

11.利咽液
    (1)处方 金银花、连翘、浙贝母、生地、赤芍各30g,大力子、桔梗、玄参、麦冬各20g,红花、桃仁各15g.
    (2)方法 将上方药浸泡后共煎取滤汁500ml,放冰箱冷藏保存。用时取50ml入超声雾化器,直接吸入咽喉部,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以上,10日为1个疗程。
   

12.发泡方
    (1)处方  斑蝥12个(去翅足,糯米炒),净乳香、净没药、黑玄参、上血竭、淡全蝎各1.8g,麝香、冰片各0.9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备用。每取药散如豆大,放膏药上,贴外耳下软骨处,约10小时去膏药。皮上起泡,用针刺破。隔日1次,连用2~3次。
   

13.湿敷方
    (1)处方  山萸肉、菊花、炒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各9g,生地、枸杞子、沙参各15g,当归、麦冬各12g,川楝子6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500ml,煮沸,过滤并去渣,用5~6层无菌纱布浸湿药液,湿敷廉泉至天突穴处,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
   

14.药醋方
    (1)处方 紫金锭30g,参三七15g,米醋适量。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分3次醋调敷于颈前喉结上方凹陷处,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并用醋经常保持湿润,隔日换药1次。
   

15.清咽方
    (1)处方 单纯性咽炎药用玄参、麦冬各10g,桔梗8g,冰片1g,硼砂3g;增生性咽炎药用鱼腥草12g,丹参10g,冰片1g,硼砂3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15分钟后,取汁lOml加生理盐水lOml,冷却后作超声雾化吸人,每次2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16.雾化方
    (1)处方 金银花、乌梅、贝母各30g,麦冬、玄参、桔梗、香薷、薄荷各20g,凤凰衣1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浓汁500ml,备用。每次取药汁20~30ml,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吸入,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
   

17.喷雾方
    (1)处方 金银花、黄芩、山豆根、麦冬、薄荷、乌梅各10g,黄连5g.
    (2)方法 上药除金银花、薄荷外,其余药以水浸泡约4小时,煎煮沸,文火20分钟后滤出药液,再加水煮沸,加入金银花、薄荷,10分钟后滤出药液,合并药液,放置,以水提醇沉法浓缩药液即成喷雾剂。直接喷雾于咽腔黏膜,喷雾量为每次2ml,2小时1次,每日7~8次。
   

18.药导方
    (1)处方 山豆根、威灵仙各50g.
    (2)方法 上方药煎煮30分钟,过滤取汁。取5cm×3cm和4cm×3cm垫子浸泡于药液中2分钟,温度控制在45~50℃,分别置于天容和廉泉穴区,双侧天容可轮换使用。然后接点送电疗机,选择直流电,电流量以整个咽喉部麻木感及紧缩感和舒适感为宜。每日1次,每次25分钟,5~10次为1个疗程。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  主穴取利咽(耳垂与下颌角的中点凹陷处)、廉泉、天突、合谷、少商;肺阴不足加太渊、鱼际、肺俞,肾虚火旺加太溪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少商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平补平泻太渊、鱼际,补肺俞、太溪、阴谷、照海。留针30~6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电针法
    (1)取穴 人迎、孔最、太冲、合谷、丰隆、足三里。
    (2)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选用30号1.5~2.5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刺人迎穴时注意避开颈总动脉,进针约1~1.5寸,进针后轻揉提插捻转,使之得气;肢体穴位按常规手法进针l~2了G6805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通电3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3.温针法
    (1)取穴  主穴取三阴交;肺胃阴虚配鱼际、孔最、足三里,肺肾阴虚配太溪、照海,气滞血瘀配内关、血海。
    (2)操作  患者平卧,三阴交以30号1.5~2.5寸毫针直刺,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在针尾插上3cm长艾条施灸,每次可灸2~3壮。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4.芒针法
    (1)取穴 下颊车透扁桃、天突、太溪。
    (2)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由下颊车进针,针尖直向前上方,通过口底部直达咽峡扁桃腺,使局部有鱼刺异物感放散到咽部扁桃腺,深度1~3寸。
       

5.火针法
    (1)取穴  廉泉、天突、扶突、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张的小血管。
    (2)操作 令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下颌上抬,充分暴露前颈部,将所取穴位准确做出标记.常规消毒,点燃酒精灯,将1支细火针烧至通红,速刺廉泉穴,针尖应斜向舌根部;刺天突针尖略向斜下;刺扶突穴垂直进针。针刺以上3穴,均要速刺疾出,深度在0.3~0.4寸之间,而后在各穴周围点刺2—3针,深度约为0.2寸。刺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嘱患者张大嘴,用压舌板压舌前2/3处,并发出啊音,以充分暴露咽部,用平头火针烙烫1~2处即可,深度不超过0.1寸。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6.眼针法
    (1)取穴 肺区、上焦区。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采用眶外横刺法,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7.鼻针法
    (1)取穴  咽喉点、敏感反应点。
    (2)操作  向下横刺,得气后留针10~30分钟,每隔5~10分钟用轻、慢手法运针1次。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也可用皮内针埋针数小时或l~2天。
   

8.面针法
    (1)取穴 咽喉穴、肺穴。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用0.5寸毫针,咽喉穴向下斜刺,肺穴直刺,行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9.舌针法
    (1)取穴  咽喉穴、金津、玉液、肺穴。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金津、玉液快速点刺,出血2~3滴,余穴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即可出针。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10.手针法
    (1)取穴  咽喉穴、扁桃体穴。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0寸毫针,垂直刺人0.5寸左右,行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11.足针法
    (1)取穴 扁桃l、扁桃2、心穴、肺穴。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后,用I.O寸毫针,刺入后行捻转手法,留针1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12.刮痧法
    (1)取穴 天窗、天容、扶突、大椎、大杼至肺俞的膀胱经。
    (2)操作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行平补平泻法,每穴刮3分钟,刮至皮肤潮红略出痧。肺阴虚者加刮鱼际,肾阴虚者加刮肾俞、太溪。然后在大椎、肺俞、肾俞拔罐10分钟。 5天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
   

13.针挑法
    (1)取穴 天突—廉泉、肺俞(双)、膈俞(双)、肾俞(双)、太溪(双)。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圆利针或钩状针,依次取穴,挑毕常规处理伤口,在创口上涂上碘酊,外贴止血贴。每次挑2点,交替挑治。隔日挑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
   

14.割治法
    (1)定位选耳背靠近耳轮处一明显静脉。
    (2)操作先揉搓使静脉充血,常规消毒后,以左手将耳背拉平,中指顶于下,右手持经消毒的手术刀,用刀尖划断血管,让血自然流出约0.5ml。下刀时轻重适中,以免伤及软骨,出血不足,可行挤压。然后用消毒纱布敷盖,以防感染。第二周如上法行对侧耳背放血。
   

15.耳针法
    (1)取穴咽喉、肺、颈、气管、肾、大肠、轮l~轮6。
    (2)操作每次选用2—3穴,用轻刺激,留针1小时,每天1次,1 0次为1个疗程。
   

16.耳压I法
    (1)取穴  咽喉、皮质下、肺、神门、内分泌。
    (2)操作采用压痛点探查法选准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将六神丸用胶布贴于患者~侧耳郭的穴位上,以手按压穴位,使局部有胀、痛、热、麻感,每日按压5—6次。隔日换贴1次,双耳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17.耳压Ⅱ法
    (1)取穴  咽喉、肾上腺、心、肾、内分泌、肺等。
    (2)操作治疗前先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耳部,待皮肤干燥后,将王不留行籽用0.5cm见方的麝香止痛膏贴于穴位上,用拇指、食指在药粒处按压,使患者有痛、麻、胀的得气感,能传至咽部为佳,但不能强求。并嘱患者每日按压数次,隔日换贴1次,5次为1个疗程。
   

18.梅花针法
    (1)定位后颈部、颌下、耳垂下方(翳风为主)、合谷、大椎、阳性物处。
    (2)操作患者颈椎4—7两侧有条索状物及压痛,颌下可摸到压痛明显的结节即为阳性物处。找到阳性物处后,用梅花针以中度或较重刺激叩刺,并重点叩刺后颈部、颌下、耳垂下方。每天l—2次。
   

19.腕踝针法
    (1)取穴双侧腕踝针上1。
    (2)操作左手用提捏或舒张押手,右手用执笔式持针法,使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刺人皮肤,进针后将针体放平,与皮肤呈10度角左右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组织表浅地刺入1.4寸左右,留针20~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注意  针刺部位皮下如有较粗血管或有明显刺痛,可适当将刺激点位置沿纵线作上下移动,但注意勿左右移动,以免偏离纵线。
   

20.穴注1法
    (1)取穴  咽1(位于下颌角下乳突连线后,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压痛敏感处),咽2(位于下颌角下缘,下颌角前一横指压痛敏感处).
    (2)药物地塞米松磷酸钠Smg,维生素B12:0.5mg,当归注射液2~4ml,2%利多卡因3~5ml,5%葡萄糖溶液5~lOml。
    (3)操作以上药液用7号针头,20ml注射器抽取。患者侧卧位,找准穴位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后,术者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针刺入穴位,针尖朝向咽部,刺入l寸左右,待得气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3~Sml,快速出针,压迫针孔以防出血。患者翻身侧卧,再治另一侧。每天穴注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
   

21穴注Ⅱ法
    (1)取穴  天突、敏感点。
    (2)药物选50%当归注射液2ml。
    (3)操作取天突时,患者取仰靠位,头向后仰,避开颈主动脉和无名动脉,针头呈45°刺入0.5~0.7寸深左右,有针感后注入药液。取敏感点时,患者面向椅背骑坐椅上,将两前臂放在椅背上,上身稍前倾,头部伏于前臂上,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双手拇指腹侧向沿颈椎双侧旁开5分处,自上而下均匀用力按压,当患者感到指压处有酸麻胀痛处,该处即为治疗用穴。敏感点多位于颈4~5椎旁5分处。每次每侧穴位注入药液0.5ml。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长多头针法
    (1)针具  自制长多头针,即采用口腔科粗钢丝3根,分别将其一端磨成针尖状,然后将其像缠绕毫针针柄一样缠绕在一起,其针尖露出Imm,针尖要平齐,针体长度19cm。
    (2)操作治疗时让患者端坐在方凳上,面对着明亮处,向后仰头张口,用装有2%地卡因的喉头喷雾器,向咽后壁喷药2次,患者咽部有堵塞、麻木感后,用O.1%新洁尔灭消毒咽后壁,之后用压舌板压患者舌前部,并让其发出“啊”的声音,充分暴露咽后壁,然后用消毒长多头针轻轻点刺咽后壁,有小颗粒或滤泡者要同时刺破,使其出血,让患者吐净咽部血液,休息1~2分钟,再用同法治1~2次。隔2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23.穴位埋线法
    (1)取穴  三阴交、合谷、天突、廉泉、太渊、太溪。
    (2)操作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穿刺针装上1号羊肠线lcm,刺入穴位。天突穴向下刺于气管及胸骨之间,廉泉向舌根方向斜刺,太渊向上斜刺,余穴直刺。注线退针,外盖敷料2~3天。  15--20天埋线1次,4次为1个疗程。
   

24.穴位贴磁法
    (1)取穴  天突、双侧太溪。
    (2)操作选用直径为6mm,厚2mm,800GS的磁片,用标准磁极分出N、S极,先将备好的15mm×15mm的胶布贴于S极面,再用15mm×15mm的单层纱布置于N极面,使磁片边缘的胶布与纱布粘紧。将磁片的N极面对准穴位,再用60mm×6mm胶布2条交叉固定磁片,每天更换1次胶布粘贴皮肤的位置,以减轻胶布对皮肤的刺激(磁片不必更换)。连续15天为1个疗程。
   

25.药线点灸法
    (1)取穴  天突、水突、曲池、合谷、风池。
    (2)操作用拇指、食指持药线,露出线头l~2cm,点燃后吹灭火焰,将有火星之线端对准穴位,迅速准确地点按于穴位上。每穴灸1壮,每天施灸1次,1 0次为1个疗程。前颈部,将所取穴位准确做出标记D常规消毒,点燃酒精灯,将1支细火针烧至通红,速刺廉泉穴,针尖应斜向舌根部;刺天突穴针尖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