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湿 疹

[日期:2012-06-15]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湿疹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与变态反应有关的浅层真皮及表皮的炎症病变。其表皮局部有剧烈瘙痒,多形性损害,易反复发作等特点。本病男女均可发,见于任何年龄,皮疹可泛发于任何部位,亦可局限某一处。临床有急性、亚急性、慢性等三种类型。本病一般属中医学“湿癣”、“湿疮”、“浸淫疮”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
   

1.湿热型
    (1)主症  此型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皮损潮红、肿胀、水疱、糜烂、边界不清楚,瘙痒剧烈,伴胸闷纳呆、心烦口渴、大便秘结、溲赤。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2)处方  黄柏、苍术、防风、蝉衣、苦参、白鲜皮、白蒺藜各10g,萆薢、薏苡仁、生地、金银花、车前子、泽泻各15g,滑石30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风热型
    (1)主症  此型多见于急性丘疹性湿疹及部分亚急性湿疹,发病迅速,以红色丘疹为主,泛发全身,潮红并见鳞屑,自觉瘙痒,常抓破出血,渗液不多。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2)处方  生地15g,生石膏30g,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知母、苦参、木通各10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血热型
    (1)主症  皮损以红斑、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脱屑不多,常伴口干。舌红,舌薄黄,脉细数。
    (2)处方  生地15g,当归、赤芍、生山栀、荆芥、防风、苦参、白鲜皮、海桐皮、黄连、紫草各10g,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湿阻型
    (1)主症  此型多见于部分亚急性湿疹,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可有淡黄色脱屑,或以结痂、浸润、斑片为主,常伴食欲缺乏、面色萎黄、大便溏、小便不黄,或有腹胀。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或濡。
    (2)处方  藿香、广木香各59,茯苓、车前草、焦山楂、薏苡仁、萆薢各15g,炒白术、桑白皮、白鲜皮、苍耳子各10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血虚型
    (l)主症  此型多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数年不愈,反复发作,皮疹肥厚,色淡红,或呈苔藓样变,干燥,色素沉着,脱屑,阵发性瘙痒,遇热或入夜晚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2)处方  熟地、当归、白芍、秦艽、防风、蝉衣、乌梢蛇、僵蚕、合欢皮各10g,生地、鸡血藤、胡麻仁各15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湿毒型
    (1)主症  此型多见于湿疹合并感染,皮损掀热作痛,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伴有化脓性感染。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处方  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车前子各15g,皂角刺、防风、蝉衣、白鲜皮各10g,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张志礼诊治经验
    张老认为本病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复感外界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病程日久则耗伤阴血,化燥生风。小儿则多因禀赋不耐,饮食不节,胃肠滞热而发。
    (1)湿热并重型症见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损潮红、灼热、肿胀,继之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疹痒无体,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治以清热凉血,利湿消肿口药用清热除湿汤:生石膏、马齿苋、车前子、生地黄各30g,龙胆草、黄芩、生山栀各10g,冬瓜皮15g.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30g,地肤子15g;大便秘结者加熟大黄10g。
    (2)脾虚湿盛型症见病程日久,皮疹肥厚、浸润、色素沉着,或有轻度渗出糜烂,伴有纳食不佳、口渴不思饮、身倦、大便溏或先干后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治以健脾除湿,佐以清热。药用健脾除湿汤加减:白术、茯苓、枳壳、黄芩、川萆薢各10g,生薏苡仁、白鲜皮各30g,车前子、泽泻、苦参各15g.对湿盛而有热象者,应用生白术、生枳壳、生薏苡仁;对湿盛而无热象者,则宜选用炒白术、炒枳壳、炒薏苡仁,并可加用苍术、厚朴等。
    (3)血虚风燥型症见病程迁延,皮损粗糙肥厚、脱屑、瘙痒,表面有抓痕、血痂,皮损颜色暗或呈色素沉着,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缓.治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药用养血润肤汤加减:当归、川芎、茯苓、白术、苦参各10g,首乌藤、鸡血藤、白鲜皮各30g,丹参、赤芍、白芍、生地、熟地、猪苓各15g.在治疗时根据部位不同常加用引经药,如上肢皮损加姜黄.下肢皮损加木瓜、牛膝,阴部皮损加龙胆草,头面部皮损加菊花等。
    (4)胃肠积滞型多见于小儿湿疹患者,常有面色萎黄,纳食不香,腹脐膨胀,夜寐不安,大便不正常等。皮疹为淡红或淡褐色斑片或呈局限性苔藓化,抓后糜烂渗出口病程日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好发于四肢屈侧。舌质红,苔腻,脉滑。治以健脾消导,清理胃肠积热。药用白术、枳壳、焦槟榔、炒莱菔子、鸡内金各69,焦三仙159,薏苡仁、白鲜皮、马齿苋、黄芩各109。此型用药时,宜健脾消导为主,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为辅。对于小儿湿疹,应少用苦寒泻泄及滋补厚腻之品。
    外用法不可忽视。对急性发作的糜烂、渗出、红肿皮损,宜用中药湿敷法,常用马齿苋30g,加水1000ml,水煎冷敷。在继发感染时,可加用金银花、蒲公英、黄柏、苦参煎液湿敷。对皮损迁延难愈,皮损不鲜,局部血循环不良处,可用中药蒸发罨包法;对亚急性皮损,有糜烂、轻度渗出者,用甘草油调化毒散、去湿散外涂;对干燥肥厚皮损,用黄连膏、黑豆馏油软膏。
    湿疹发病与食用辛发动风之食品及饮食不节有关,故发病期间应禁用酒类、辛辣刺激性食品,忌食肥甘厚昧、腥发之品,同时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皮肤卫生,不宜用热水或肥皂洗涤皮肤,不用刺激性止痒药等。
   

2.徐宜厚诊治经验
    (1)清热利湿法  见于阳盛体质,发病急,病程短,皮疹表现多为鲜红、水肿、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剧烈瘙痒,抓后有感染引起疼痛。患者常伴有口渴思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洪、大等。治疗宜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连、焦山栀各6g,泽泻、赤苓、连翘、生地各12g,炒槐花、金银花各10g,绿豆衣、车前草、白茅根各15g,木通3g.
    (2)清脾泻火法  皮疹发于口周、眼周、耳周、鼻窍以及头皮和外阴等处,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及黄色痂皮,伴有口干口苦,口臭烦渴,脉浮、数、大,舌质红,苔少或薄黄。治宜泻黄散加减:藿香、佩兰、茯苓皮各12g,焦山栀、甘草、黄芩、柴胡各6g,生石膏15~30g,防风、炒白芍、麦冬、炒丹皮、虎杖、茵陈各10g.
    (3)清心导湿法孕妇恣食辛辣发物,引起胞中血热移于胎儿,出现婴儿湿疹。治宜三心导赤散加减:连翘心、玄参各6g,莲子心3~6g,生地4.5g,车前草、车前子各10g,灯心草3扎,山栀心、甘草梢、蝉衣各3g.
    (4)散风祛湿法  主要用于湿阻上焦,郁于肺卫证。皮疹为散在或密集的丘疹,干燥脱皮,状如糠秕,在寒冷、干燥、多风的气候下可加重或诱发,伴有口干唇燥,咽痒目赤,大便秘结,脉洪、数、浮,苔少或苔微干。治宜消风散加减:荆芥、苦参、知母、苍术、羌活、蝉
衣各6g,防风、炒牛蒡子、生地、胡麻仁、茯苓、生石膏各lOg,威灵仙4.5g,当归12g.
    (5)滋阴除湿法  用于脾虚肺燥者。皮肤表现为原患湿疹,日久不愈,利湿药用的越多渗出糜烂越重。或者疮疡溃烂,在边缘皮肤上发生红色丘疹,渗出并结脓性痂皮,常伴有低热、烦渴、手足心热、小便短少,午后病情加重,脉细数,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药用滋阴除湿汤加减:生地15~30g,炒白芍、当归、玉竹、炒丹皮各10g,茯苓皮、贝母、泽泻、地骨皮各12g,苦参、蝉衣、柴胡、黄芩、川芎各6g。
    (6)温阳抑湿法  用于脾阳不运,阻滞中焦,外达皮肤而生的湿疹。皮疹多局限于手足掌跖部,表现为营养缺乏性或角化皲裂性湿疹。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姜半夏、炒白芍各10g,柴胡\甘草各6g,厚朴、陈皮、桂枝各4.5g,干姜3g,大枣7枚.
    (7)清肝化湿法  用于肝经阴虚湿热证。在肝脾两经循行部位如乳头、脐窝、阴囊、女阴等处出现湿疹,伴有口苦、咽干、目眩、烦躁、小便黄,脉弦数,舌质红,舌苔黄等。药用醋柴胡、炒丹皮、焦山栀、甘草、黄芩各6g,当归、赤芍、白芍、生地、茯苓、连翘、土炒白术、党参各10g.
    (8)散寒燥湿法  用于寒湿伤于皮肉的顽湿。病程日久,皮疹增厚、浸润,色棕红或灰褐色,表面粗糙,苔藓样变,脉濡、沉、细,舌质淡红,舌苔白或白微腻。治宜防风汤加减:苍术、乌药、防风各12g,茯苓、土炒白术、当归、炒白芍、姜半夏、小茴香各10g,吴茱萸、川芎、青皮各6g.
    (9)化瘀渗湿法  主要是应用于瘀积性皮炎。由于湿伤气血,而致经络不畅。药用桃仁、炒枳壳、苏木、柴胡、桂枝各6g,青皮、赤芍、白芍、当归、酒大黄各10g,汉防己、泽泻、丹参各12g,赤小豆15~30g.
    (10)滋肾柔肝法  主要治疗一些湿邪化燥,耗精伤液的湿疹。症见皮疹泛发全身,以肘窝等弯曲部位明显,有的呈现局限性肥厚和糜烂渗出交替出现,有的出现苔藓样变,脉细数,舌质红少苔。药用何首乌、熟地、钩藤各12g,当归、炒白芍、茯苓、炒丹皮、枸杞子、泽泻、地骨皮、炒杜仲、川续断、酸枣仁各10g,山药、生薏苡仁各15g。
   

3.榻国维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湿疹的发生受遗传、免疫、饮食、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慢性湿疹反复发作,饮食、环境以及接触因素往往起很大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同时,应嘱患者注意可以引起病情加重或者反复的因素,如注意避免食人性的变应原,如鲤鱼、鲮鱼、虾、蟹、鹅、鸭、牛肉、榴莲、菠萝、竹笋等;避免经常搔抓皮损部位,以免引起苔藓样变加重;避免热水或刺激性药物用于皮损部分,引起急性病变。并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劳、紧张,对瘙痒明显、影响睡眠者可选用珍珠母、牡蛎、龙齿等重镇安神之品。
    本病发展过程中临床表现不同,病因、病机亦有变化,慢性湿疹病机以疾病迁延日久,风邪化燥伤阴,瘀阻经络,血不濡肤,或脾虚湿困,阴虚血瘀等为主,根据四诊及局部皮损的表现予以辨证论治,不应拘泥于祛风、清热、利湿等治法,辨清虚实,分辨急缓,审证求因。慢性湿疹病久入络者,多有局部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为血瘀之象。因此,榻教授在各型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用苏木、莪术等养血活血之品。
    (2)辨证论治①血虚风燥型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药用生地黄、牡丹皮、白芍、当归、防风、紫苏叶、赤芍、紫草、胡麻仁、白鲜皮、钩藤、鸡血藤、莪术、苏木、甘草。瘙痒影响睡眠者加牡蛎、珍珠母;挟瘀者加丹参、延胡索;湿盛者加萆薢;风盛者加蒺藜。②脾    (9)化瘀渗湿法主要是应用于瘀积性皮炎。由于湿伤气血,而致经络不畅。药用桃仁、炒枳壳、苏木、柴胡、桂枝各6g,青皮、赤芍、白芍、当归、酒大黄各10g,汉防己、泽泻、丹参各12g,赤小豆
15~30g.
    (10)滋肾柔肝法主要治疗一些湿邪化燥,耗精伤液的湿疹。症见皮疹泛发全身,以肘窝等弯曲部位明显,有的呈现局限性肥厚和糜烂渗出交替出现,有的出现苔藓样变,脉细数,舌质红苔。药用何首乌、熟地、钩藤各12g,当归、炒白芍、茯苓、炒丹皮、枸杞子、泽泻、地骨皮、炒杜仲、川续断、酸枣仁各10g,山药、生薏苡仁各15g。
   

3.榻国维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湿疹的发生受遗传、免疫、饮食、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慢性湿疹反复发作,饮食、环境以及接触因素往往起很大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同时,应嘱患者注意可以引起病情加重或者反复的因素,如注意避免食人性的变应原,如鲤鱼、鲮鱼、虾、蟹、鹅、鸭、牛肉、榴莲、菠萝、竹笋等;避免经常搔抓皮损部位,以免引起苔藓样变加重;避免热水或刺激性药物用于皮损部分,引起急性病变。并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劳、紧张,对瘙痒明显、影响睡眠者可选用珍珠母、牡蛎、龙齿等重镇安神之品。
    本病发展过程中临床表现不同,病因、病机亦有变化,慢性湿疹病机以疾病迁延日久,风邪化燥伤阴,瘀阻经络,血不濡肤,或脾虚湿困,阴虚血瘀等为主,根据四诊及局部皮损的表现予以辨证论治,不应拘泥于祛风、清热、利湿等治法,辨清虚实,分辨急缓,审证求因。慢性湿疹病久入络者,多有局部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为血瘀之象。因此,榻教授在各型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用苏木、莪术等养血活血之品。
    (2)辨证论治①血虚风燥型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药用生地黄、牡丹皮、白芍、当归、防风、紫苏叶、赤芍、紫草、胡麻仁、白鲜皮、钩藤、鸡血藤、莪术、苏木、甘草。瘙痒影响睡眠者加牡蛎、珍珠母;挟瘀者加丹参、延胡索;湿盛者加萆薢;风盛者加蒺藜。②脾虚湿困型治宜健脾利湿止痒。药用党参、茯苓、山药、布渣叶、薏苡仁、白扁豆、白术、防风、茵陈、徐长卿、甘草。气虚甚者加黄芪;湿重者加鱼腥草、土茯苓;食积明显者加陈皮。③阴虚血燥型治宜滋阴润燥,养血润肤。药用熟地黄、生地黄、丹参、何首乌、白鲜皮、泽泻、茯苓、乌梅、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当归、白芍、赤芍。瘀滞明显者加丹参、桃仁;潮热心烦者加玄参;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
    (3)外治法①外用药物:l0%黑豆溜油软膏、复方蛇脂软膏、消炎止痒霜,或加少量激素类药膏外用。肥厚明显者用上述药膏外涂,纱块覆盖包扎。②穴位注射:慢性湿疹局部瘀滞明显者用丹参注射液,久病气虚者用高丽参注射液,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时用苦参碱、鱼腥草注射液。常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内关等。③划痕疗法:常规消毒患处,用手术刀尖端部由上而下,从左至右轻划,以稍渗血为度,视病变大小决定划痕次数,拭干血迹后,外敷枯矾粉,以消毒纱块覆盖,胶布固定,5—7天1次。④吹烘疗法:患处外涂青黛膏或10%硫黄膏,然后用电吹风烘20分钟,每天1次。⑤照神灯加药疗法:患部涂1O%硫黄膏,再用神灯照射15~20分钟,每天1次。⑥梅花针疗法:将病变部位常规消毒,用梅花针弹刺法,以手腕弹力上下叩打,每次5~10分钟,每天1次。
    (4)虫类药物及引经药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全蝎、蜈蚣、僵蚕、乌梢蛇等虫类药物性善走窜,可入络搜风止痒。临床医生常用于治疗慢性湿疹顽固性瘙痒。殊不知虫类药物多为动物蛋白,具有较强抗原性,湿疹患者发病期间往往对于外来抗原性物质高度敏感,应用不当,很可能导致病情加重。而且虫类药物多有小毒,长期服用,有药不胜毒之虑。榻教授应用虫类药物甚为慎重,若为病情需要,一般从小剂量起,逐渐少量递增,使患者有一个脱敏过程,而且应用虫类药物时,方中常加紫苏叶,既可理气祛风,又可解虫毒,一举两得。
    慢性湿疹多较局限,可位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在辨证论治时根据发病部位酌加引经药物。如发于太阳经可加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经可加白芷、葛根、知母;少阳经可加川芎、柴胡;厥阴经可加龙胆草、栀子;发于下肢可加牛膝;发于上部可加桔梗;三焦湿热可加黄芩等。
   

4.唐定书诊治经验
    (1)急性期湿疹以辨病为主  唐老认为,脾失健运为湿疹的根本原因,外感湿热之邪为其诱发因素。四川气候潮湿,湿邪易侵犯机体,加之本地人喜食辛辣食物,多伤及脾胃,内伤外患,故而湿疹患者很多。急性期湿疹治疗主要是以辨病为主,此期多为局限性,发病急,病情还未涉及全身,故而舌脉还没发生变化,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辨皮损情况分为两型。①以湿为主,湿重于热: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皮损以小水疱、渗出液为多见。治疗以除湿为主,佐以清热。药用萆薢渗湿汤加减:黄柏、茯苓、白鲜皮、地肤子、牡丹皮各15g,萆薢、苦参、茵陈、蝉衣、僵蚕各10g,白茅根30g等。②以热为主,热重于湿:临床表现为皮损潮红灼热,红色丘疹,瘙痒,口干口渴等。治疗以清热为主,佐以除湿。药用双解二妙散加减:黄柏、金银花、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地肤子、白鲜皮各15g,苍术12g,蝉衣、僵蚕、桑白皮各lOg,白茅根30g等。治疗期间嘱患者勿食辛辣食物、饮酒,勿搔抓,勿用肥皂及热水洗手。
    (2)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以辨证为主  唐老认为,湿邪蕴久必伤脾胃,脾胃虚弱又可生湿,二者互相依存,故而病情缠绵难愈。亚急性湿疹的症状特点是皮损比急性期轻,丘疹色淡,渗液处易结痂,有鳞屑,偶见少量水疱,瘙痒剧烈,舌淡胖,苔白,脉弦缓。治宜健脾除湿为主。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薏苡仁各30g,白术12g,茯苓、白鲜皮、地肤子各15g,甘草6g,蝉衣、僵蚕各10g等。慢性湿疹可见湿邪蕴久生热,热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特点为病程长,反
复发作,皮损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色,皮纹显著或苔藓样变,瘙痒剧烈,皮面常伴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舌淡,苔白,脉细。治宜滋阴养血,祛风止痒。药用当归饮子加减:制首乌、鸡血藤}各30g,当归、白芍、生地黄各15g,川芎、僵蚕、刺蒺藜各10g,甘草6g等。治疗期间嘱患者勿食辛辣食物、饮酒,勿搔抓.

    (3)小儿湿疹以体质辨证为主  唐老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且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受外邪,化热最速,致热毒炽盛;小儿脾胃脆弱,饮食不知自节,寒温不知自调,则易生湿化热。上述小儿的两种体质因素均易使之产生湿疹,据此分为两种证型。①湿热蕴结型:常表现为皮肤潮红,红斑水疱,流滋瘙痒,黄色结痂,大便干,小便黄赤等。治宜凉血解毒,除湿止痒。药用双解二妙散加减:黄柏、牡丹皮、赤芍各10g,苍术8g,金银花、生地黄各15g,蝉衣、僵蚕各59等。②脾虚湿盛型:表现为皮肤暗淡,小水疱,瘙痒,抓破后结薄痂,并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脉缓。治宜健脾除湿。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麦芽各15g,白术、陈皮各8g,甘草3g,茯苓、地肤子、白鲜皮各10g
等。治疗期间嘱患儿家长勿食辛辣食物,勿给患儿洗浴,勿让患儿搔抓皮损。
   

5.魏跃钢诊治经验
    (1)湿热浸淫证  多见于湿疹急性期,皮损以大片红斑,触之灼热,其间水疱迭起,瘙痒无休,抓破脂水频流,状如松脂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心烦口渴,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滑数等。治宜清热凉血,利湿止痒。药用苦参、黄芩、黄柏、萆薢、萹蓄、地肤子、赤芍药、金银花。魏教授认为此证多为湿热阻遏,营血不得通利所致。正如叶桂所谓“湿热遏阻营血”,“是以四末如烙,肌肤瘙痒,治以苦辛”.全方诸药合用,使湿热以去,营血
通畅。
    (2)脾虚湿蕴证  发病较缓,皮损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常伴有腹胀纳呆,面色萎黄,腿脚水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且腻,脉滑或缓。治宜温阳健脾,除湿化浊。药用苍术、炒白术、茯苓皮、生薏苡仁、白扁豆、桂枝、白花蛇舌草、徐长卿、大腹皮、泽泻、六一散。魏教授认为,五脏之中,脾胃与湿病关系最为密切。湿邪虽有内外之分,而内湿尤为关键口脾主湿而恶湿,脾虚则水湿不化,外湿可引动内湿,内湿能招致外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治疗要以固护脾胃为先,兼以除湿,除湿即为健脾,脾健湿自能除。
    (3)血虚风燥证  病久,皮损色黯或色素沉着,剧痒,渗水不多或无,皮肤浸润、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瘙痒不止,伴口干不欲饮,食欲缺乏,腹胀,舌淡少津,苔白,脉弦细。治宜养血润肤,利湿祛风。药用当归、生地黄、牡丹皮、玄参、荆芥、防风、蛇床子、茯苓、泽泻、蜂房、白僵蚕、乌梢蛇。魏教授强调,湿疹反复发作,耗伤气阴,致使阴血不足,血虚风燥,在健脾化湿同时,必须佐以养血润肤、疏风止痒药。全方诸药合用,使湿去而无伤阴之弊,阴复又鲜助湿之嫌。并重用荆芥、防风等风药透邪,使久郁之邪复从肌表外达。病程较长,湿热留滞于体内,郁久化火伤阴,耗阴伤血,生风化燥,肌肤瘙痒,夜间属阴,阴伤加重,所以夜间瘙痒更甚,魏教授根据其病机特点选用地骨皮、鬼箭羽、白薇等滋阴清热凉血之品。
    (4)外治法  外治疗法作为皮肤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采用外治法配合内服药可以大大提高疗效,迅速减轻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急性期皮损红肿、糜烂、渗出可选3%硼酸溶液、皮炎洗剂进行冷敷。药液温度要适宜,红肿渗出面积较大者可用冷维生素C溶液湿敷,抑制渗出,镇痛止痒。切忌用热水洗,洗后将加重病情。亚急性湿疹红肿、渗出减少,黯红色丘疹与丘疱疹,轻度浸润及鳞屑,边界清楚,可选用黄芩膏。慢性湿疹境界清楚,黯红斑上丘疹、抓痕及鳞屑,典型皮损呈苔藓样变,用加味黄芩膏(黄芩、苦参、青黛、枯矾、轻粉、冰片等加凡士林调成)封包疗法。对于手足部位的湿疹,魏教授多采用局部外洗方法,常用药有苦参、黄芩、大黄、藿香、虎杖、伸筋草、透骨草等。
   

6.李月玺诊治经验
    (1)辨治方法  李老在本病临证中非常注重运用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中医大法,根据急性、亚急性湿疹病因病机的普遍性,结合个案的特殊性,随证加减调治。①血热型:发病急,病程短,皮肤潮红,丘疹密集,或有水疱,瘙痒无休,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少或黄,脉弦滑或弦数。治以清热凉血,方用湿疮颗粒方(紫草、赤芍、白鲜皮、野菊花、苦参、龙胆草、凌霄花、生牡蛎等)加减,重用凌霄花、紫草、槐花、生地榆、丹皮、赤芍。②湿热型:发病较急,病程较长,皮肤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明显,瘙痒难忍,口渴不欲饮,身倦纳差,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治以燥湿清热,方用湿疮颗粒方加减,重用苦参、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茵陈、龙胆草。③风热型:发病迅速,以红色
丘疹为主,泛发全身,剧痒,常抓破出血,而渗液不多,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数。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止痒,方用湿疮颗粒方加减,重用蝉衣、牛蒡子、防风。
    (2)论治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李老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强调血热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考虑临床上几种证型较难绝对分开,告诫以上几个方面都要兼顾,突出凉血一法。同时加用镇静药,由于剧烈瘙痒,难以入睡,搔抓加重病情,所以在清热、凉血、祛风基础上,佐以安神药。李老总结治疗本病十字方针:清热、凉血、祛风、祛湿、止痒。
    (3)用药心得李老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善用凉血药,紫草用至30g.痒重以风为主,加全蝎109熄风止痒或酌加蝉衣、防风各1Og;痒重以湿热为主,加白鲜皮、苦参、白蒺藜、地肤子15g清热利湿止痒;痒重晚上明显者,加钩藤30g或珍珠母、生龙骨各30g;痒重日久加乌梢蛇10~15g,蝉衣10g,蜂房6g活血化瘀,通络搜风,解毒止痒;大便秘结者,必加生大黄6~lOg通下解毒;儿童湿疹加山楂、薏苡仁各10g,鸡内金6g健脾化湿,加强疗效;多发于头面及双上肢时,加苍耳子10g,散风祛湿止痒;好发于双下肢者,加地肤子15g清热利湿止痒。病情严重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水湿敷;无渗出时,可用中药煎剂外洗,药用苦参、白鲜皮、黄柏各30g,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1-2次。
    (4)强调预防和减少复发  李老认为急性、亚急性湿疹处理失当,极易拖延,且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转为慢性,故特别强调饮食起居调摄。首先在饮食上,减少食用鱼、虾、蟹和豆制品、牛羊肉、竹笋、咖啡等,忌饮酒、辣椒等调味品。同时勿用下列物品外洗:过热的水、食盐水、碱水、肥皂、化妆品。尽量避免紧张、疲劳,注意调整情绪,减少搔抓。不穿化纤内衣,保持大便通畅。
   

7.赵纯修诊治经验 
    (1)清热利湿祛风贯穿始终  赵老认为,从湿疹病因病机分析,虽然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但均有风、湿、热的病理变化。如急性湿疹发病初期,多为风湿热蕴结肌肤,随着病情的发展和演变,会出现因湿因热致瘀或灼热津伤等变化。而湿具有黏滞难去、易与热结的特性,所以此阶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湿热征象。应用清热利湿祛风之法,宜首先根据皮损辨证,分清风、湿、热孰轻孰重,然后灵活运用。如皮损红肿灼热瘙痒热象明显者,治宜清热为主,以解毒祛风透邪,使热从卫气分而解,并佐以利湿祛风,使湿去热清;若皮损红肿、渗出、糜烂表现为湿热俱盛者,宜清热利湿、清热燥湿、清热化湿,使湿热分消。急性湿疹后期或慢性湿疹,虽以滋阴化瘀祛风为主,也应适当配以清热化湿之剂,以清解残余湿热。
    (2)疏通气机以助清利湿热湿易阻气,气能化湿,气机流畅则湿易化、热易清。赵老认为,湿热既可因六淫而起,又可因脏腑失调而生。如肺气失宣,水道不通,湿气则外溢;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湿热则蕴生;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开阖失司,亦使湿热丛生,均可导致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应结合脏腑功能,适当采取开上、畅中、导下之法。开上即宣降肺气,助一身气机运行,畅水之上源。常用药物有杏仁、藿香、桔梗、浮萍等。畅中主要是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化滞调中,以助气机升降。用健脾化湿,芳香走窜行气类药物,如半夏、厚朴、焦山楂、陈皮、蔻仁等。导下主要在于淡渗利湿,助膀胱气化,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多用茯苓、滑石、通草、薏苡仁、茵陈等。若湿热阻滞肠腑者,又可适当加用大黄等通腑泄热之品。
    (3)养阴以助活血润燥风湿热蕴阻日久,必然灼伤津液。“阴虚则无气”,气虚则无力行血,不仅可致气滞,而且会进一步加重血瘀,从而影响气血津液对皮肤的正常濡养作用,使皮肤出现干燥、皲裂、肥厚、皮屑等病变。赵老认为,养阴之法适于治疗急性湿疹后期或慢性湿疹,不仅可濡养脉道,有利于血行瘀化,同时还能滋补阴液、润肤化燥、祛邪扶正。养阴滋阴宜选养而不腻、滋而能通的药物,如百合、天花粉、黄精、山药、石斛、沙参、麦冬、生地、熟地、女贞子等。赵老强调,重视滋阴以活血润燥,并非提倡单用此法,还须结合凉血、活血等法,灵活变通。
    (4)坚守人体正气这一根本湿疹主要由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禀赋为胎元之本,实指人体正气,禀受于先天,为后天之精所化生。赵老在治疗中十分注重保护机体正气,始终坚持补后天以养先天、标本兼治的原则。并强调,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补益调理脾肾为维护人体正气的重要环节。选药时做到有的放矢。赵老常用黄芪、党参、女贞子、沙参、陈皮、白术、茯苓等,认为这些药物不仅具有补脾益肾作用,而且对调节机体免疫,提高抗过敏能力也有肯定
疗效。有些祛邪类药物,如金银花、黄芩、生石膏、龙胆草等,则泻中寓补,同样具有较强的抗过敏能力。老反对一味大剂量使用峻猛苦寒之药,以免戕伤正气。对湿疹邪盛阶段的患儿,赵老主张采用甘温清热、淡渗利湿之品,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儿稚阴稚阳之体。
   

8.吴军诊治经验
    (1)湿邪为本,贯穿始末本病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湿润倾向;亚急性期是急性期的缓解过程或向慢性期转化的一种过渡阶段表现,炎症减轻,渗出较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吴教授认为,因本病总有流滋、糜烂等湿润症候,渗出明显,故风湿热三邪中以湿邪为本,贯穿疾病始末,不同程度的兼风邪和热邪。病至后期与余湿未尽、血虚风燥有关。湿邪蕴久化热,湿热浸淫肌肤,故见密集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灼热瘙痒,抓破后流滋、糜烂、结痂。湿邪阻滞气机,导致气滞血瘀痰凝,壅塞脉络,故见皮损粗糙肥厚色暗。湿热蕴久,耗伤阴血,肌肤失养,血虚风燥,故见丘疹、结痂、鳞屑,渗出减少,剧痒。其湿之来,或外受,或内生;或单一,或两者联合致病。外湿首犯肌表,内湿伤及脏腑,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故常内外相引而相兼为病。可见“湿阻血络”为本病病机重点。治则以凉血祛湿通络
为法,临床常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地肤子、白鲜皮、茯苓、防风、刺蒺藜、蝉蜕、僵蚕等。根据所兼邪气不同,或清热解毒,或祛风止痒,或疏肝宁心安神;根据湿邪所留部位的不同,或祛风胜湿,或健脾燥湿,或淡渗利湿。
    (2)重视舌象,善于随证加减在加减过程中,吴教授尤其注重舌象。舌质反应人体气血的盈亏,舌苔则预示邪气的盛衰。舌质红苔黄厚腻,提示湿热毒盛者,加苦参、黄柏、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舌质淡红苔白腻,舌体胖大,便溏,提示脾失健运者,加薏苡仁、陈皮、半夏、苍术;舌质淡苔白滑,舌体瘦小,提示气血受损者,加生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白芍、制首乌等。
    另外常根据全身症状、局部皮损特点和部位的不同进行加减。风邪外袭者,加荆芥炭、蛇蜕、白芷等疏风散邪;瘙痒严重程度受情绪影响,伴胸闷、胁痛、腹胀者,加栀子、夏枯草、柴胡、白芍等柔肝疏肝;瘙痒烦躁较甚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钩藤等祛风潜镇;夜寐不佳,烦躁难眠者,可酌加合欢皮、首乌藤等解郁养心安神;瘙痒顽固难愈者,加蜈蚣、全蝎等虫类药物通络止痒,重在搜剔深伏脉络之风邪,但强调虫类药不宜使用过多,以免克伐正气;病至后期,热
邪伤津或烦躁难眠,暗耗阴血,血虚风动者,加白芍、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养血凉血熄风;渗液多者,加白茅根、茜草、地榆、牡蛎等凉血利湿、收湿敛疮之品;皮损潮红、灼热明显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等清热凉血之品;局部皮肤肥厚粗糙者,加丹参、鸡血藤、金银花藤、益母草、乌梢蛇、地龙、皂角刺等活血通络散结之品;发于头面部者,常加白芷、野菊花、地骨皮等;发于躯干者,常加郁金、夏枯草、茵陈蒿等;发于下肢、会阴部者,常加牛膝、车前子等。
    (3)中西理论结合,重视凉血通络、散结解毒  结合现代病理基础,吴教授认为流滋、渗液是由毛细血管扩张,血浆渗出所致,而毛细血管扩张多由血热引起,故常给予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白茅根、地榆、茜草、紫草等清热凉血,以抑制血管扩张,减少局部渗出。慢性期毛细血管壁增厚,放加僵蚕、蜈蚣、钩藤、地龙、全蝎等通络散结之品,以畅通血道,促进局部循环及代谢。毒分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前者指来源于人体之外的有害于人体的物质,包括六淫毒邪、疫疠毒邪、虫毒、药毒等;后者指来源于身体之内的人体不需要的乃至于有害于健康的物质,是一种内在的病理产物,包括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如过敏介质、炎性质、氧自由基等,和体内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如血糖、血脂、血尿酸过高产生的“糖毒”、“脂旨毒”、“尿酸毒”等。而湿疹属于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局部聚集的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过敏介质等均属于内生之毒的范畴。且遵“毒,厚也”;‘‘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之理,湿疹之所以反复发作,易成慢性,也源于湿毒。毒邪宜分解、中和及排出体外,故常给予苦参、土茯苓、白鲜皮、黄柏等解毒;车前子、白茅根、茯苓、薏苡仁等利尿。让邪有去路,最终使毒邪内消外散。
    (4)内外同治,强调护理外用药物作用于局部皮损,直达病所,便于局部渗透、吸收,加快皮损消退,减轻自觉症状。吴教授常遵“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原则,嘱患者将药渣留下,另煎,以纱布浸湿,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对于皮肤破损者,给予橄榄油或芝麻油调珍珠粉外擦。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搔抓、洗、烫等不良刺激;杜绝诱发因素,忌食辛辣、鱼虾、牛羊肉等发物及香菜、韭菜、葱蒜等辛香之品;重视心理因素,安慰鼓励患者,增强其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发挥最佳疗效。
 

 

(三)内服效验方
   

1.湿疹灵
    (1)处方  大黄、黄芩、黄柏各10g,苦参、海螵蛸各20g,地肤子、白鲜皮、土茯苓各15g,黄连8g.皮肤潮红,水疱糜烂,剧痒,溲黄便干,苔黄腻者,加金银花、连翘、茵陈;皮损色暗,滋水浸淫,纳减便溏,苔白腻者,加炒白术、云苓、炒山药。本方有清热解毒,利水渗湿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用五倍子、槟榔、苍术各10g,明矾、滑石粉各20g,冰片3g,泼尼松、苯海拉明各1 0片;共研细末。渗出多用药粉外撒患处,渗出少或无渗出用香油调敷患处,每天2次。
   

2.氤氲汤
    (1)处方黄豆卷60g,佩兰、焦栀皮各10g,藿香、青蒿各9g,连翘、郁金各12g,滑石1 8g,细通草、石菖蒲各6g.本方有芳香化湿,清热透表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3.湿疹汤
    (1)处方萆薢、泽泻、车前子、茯苓、苦参、白鲜皮、防风、地肤子各5~9g,薏苡仁、生地各6-20g,金银花、连翘各6-15g。亚急性湿疹者,加蝉蜕、白蒺藜;慢性湿疹者,去车前子、泽泻,加玄参、当归、乌梢蛇、红花。本方有清化湿热,滋阴养血,祛风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4.石膏芩青汤
    (1)处方  生石膏、马齿苋各30g,黄芩、六一散各10g,大青叶、白鲜皮各15g.生地、白茅根各20g,丹皮12g.皮损泛发全身,鲜红灼热,身热烦躁,舌红绛者,加水牛角粉、赤芍;水肿明显,滋水淋漓,水疱多者,加车前草、茵陈、汉防己;瘙痒剧烈者,加苦参、地肤子、僵蚕;对药物、食物过敏者,加连翘、蚤休、绿豆;皮损发于头面部,日晒加重者,加青蒿、地骨皮。本方有清热,凉血,利湿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同时配合外用涂擦炉甘石洗剂。若水肿明显、渗出水疱多者,用上方内服汤药第三煎,放凉后湿敷患处。
   

5.枣仁安神汤
    (1)处方  酸枣仁、白鲜皮、威灵仙、当归、白芍、熟地各15g,生龙骨(先煎)、夜交藤、何首乌各30g,苦参、五味子各10g.本方有养血安神,祛风燥湿之功.
    (2)方法  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轻者每日l剂,重者每日2剂。同时配合外洗药:白鲜皮50g,荆芥、防风各30g,冰片(后下)0-5g.每日1剂,水煎取液外洗患处。
   

6.加昧四物汤
    (1)处方  熟地或生地15—3 0g,白芍或赤芍、当归各10-30g,川芎8—15g,何首乌15-40g,刺猾皮、乌梢蛇、苍耳子、皂角刺、蛇床子、白鲜皮、白蒺藜各10g。风热偏重者,加防风、苦参、薄荷;风寒偏重者,加桂枝、荆芥;湿热偏重者,加茵陈、黄柏;血热偏重者,加丹皮、青蒿;热毒偏重者,加金银花、土茯苓;偏血虚者,加龙眼肉、紫河车;偏气虚者,加黄芪、黄精;偏血瘀者,加丹参、地龙;纳食不香者,加山楂、山药;顽固性奇痒者,加全蝎、蛇蜕;反复发作者,加核桃仁。本方有养血祛风止瘁,清热解毒利湿之功o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上午、下午空腹服用。每剂煎完2次后,适量多加水,煎第3次,煎开40分钟,去渣,将药液倒入澡盆,洗澡半小时。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取百虫窠穴(血海上l寸),常规操作,留针40分钟,每隔4-5分钟行针1次,使针感向周围扩散,每日1次。
   

7.龙蚤清渗汤
    (1)处方  龙胆草、黄芩、炒山栀、当归各109,蚤休、生地、白鲜皮各30g,丹皮12g,赤芍15g,苦参10~30g,六一散(包煎)25g.如渴饮脉洪者,加生石膏、知母;瘙痒剧烈者,加地肤子、川槿皮;神经性皮炎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者,加丹参、莪术。本方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8.加减四妙汤
    (1)处方  薏苡仁50g,苍术、黄芩、川芎、白蒺藜、赤芍、生甘草各15g,苦参、白鲜皮各20g.湿烂性湿疹有渗出、黄水多、继发感染者,加板蓝根、金银花各25g,或加蒲公英30g;糜烂渗出重者,加紫草20g,或外用紫草油纱条。本方有清热燥湿,通络止瘁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9.热湿系列汤
    (1)处方  热盛型药用生槐花、土茯苓各30g,生苡米20g,生甘草10g;湿盛型药用全蝎、三棱、莪术各10g,皂刺、厚朴各15g,炒白芍、白鲜皮各20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0.荆蝉苦参汤
    (1)处方  急性期药用荆芥、防风、百部、苦参、地丁、蒲公英、夏枯草各10g,蝉衣6g,金银花12g,连翘15g,甘草3g;慢性期药用生地20g,何首乌、黄芪、熟地各30g,当归、苦参、防风、土茯苓、金银花、百部各10g,荆芥、蝉衣各6g,连翘15g.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外洗方(大黄、黄芩、黄柏、地肤子、蛇床子、百部各30g,黄连20g.每日1剂,水煎取液外洗患处)、外涂方(绿豆粉60g,与鸡蛋白1个拌匀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数次).
   

11.归地乌皮汤
    (1)处方  当归、生地、乌药、白鲜皮、刺蒺藜各12g,荆芥、防风各6g.本方有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2.多虫通络汤
    (1)处方  全蝎5g,蜈蚣3条,蕲蛇、赤芍、地龙各15g,僵蚕10g,蝉蜕9g,金银花、当归、何首乌、地骨皮、野菊花各24g.本方有通络解毒,祛风止瘁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药渣水煎外洗患处。
   

13.苦参乌蛇汤
    (1)处方  苦参9g,乌梢蛇22g(婴儿减2/3量).急性湿疹者,加黄柏9g,龙胆草、苍术各6g,五倍子15g;慢性湿疹者,加当归、丹皮、赤芍各9g,生地15g.本方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药渣再煎微温外洗患处。
   

14.金菊二花汤
    (1)处方  金银花、菊花各60g,黄连12g,土茯苓30g,薏苡仁15g,防风、蝉衣、甘草各9g.本方有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5.银鲜止痒汤
    (1)处方  金银花、菊花各15g,白鲜皮、绿豆衣、丹皮、苍术、地肤子各12g,陈皮、甘草各6g.本方有清热赊滢,祛风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6.新大承气汤
    (1)处方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蝉蜕、赤芍、桃仁各99,金银花15g,麻黄5g.瘙痒甚者,加白鲜皮20g,苦参1Og;便溏者,去芒硝,加山药15g;有感染者,加蒲公英30g,苍术1Og;体温升高者,加地龙10g.本方有通下祛瘀,解毒祛风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7.四物消风饮
    (1)处方  生地黄、防风、独活各159,当归、荆芥、川芎、大枣各12g,赤芍18g,白鲜皮20g,蝉蜕10g,薄荷、柴胡各8g。本方有养血涸燥,祛风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浸30分钟,再煎熬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分3次服用。
   

18.马齿苋合剂
    (1)处方  马齿苋30g,龙胆草、黄柏、红花、甘草各9g,苦参、蛇床子、泽泻各159,大黄6g。本方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药渣再煎外洗患处。
   

19.半边莲合剂
    (1)处方  半边莲、乌韭、白英各15g,金银花6g,大枣7枚。本方有解毒祛风,清凉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加水600ml,煎取200ml,以汤代茶,1疗程5—10剂。
   

20.生地黄合剂
    (1)处方  急性湿疹药用生地、地肤子各9g,青黛3g,紫草10g,荷叶6g,败酱草12g;慢性湿疹药用生地12g,当归、玉竹各lOg,黑芝麻、贯众、云苓皮、赤芍、白芍各9g.皮疹以面部为主者,加蝉衣、菊花;以臀部、躯干、四肢为主者,加苦参、黄柏;痒甚者,加白鲜皮;病程久而痒甚者,加鹤虱、贯众。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四)中药外治方
   

1.苦蛇矾椒液
    (1)处方  苦参、蛇床子、白矾各30g,川椒10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蘸洗患处。
   

2.嫩树皮洗液
    (1)处方  桃树嫩皮、花椒树皮各100g,苦楝树嫩皮90g,白鲜皮、苦参、葛根各6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加入硫黄3g,明矾30g外洗患处。每日1次,5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
   

3.鱼腥草洗液
    (1)处方  鲜鱼腥草100g,苦参25g,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各20g,川椒、苍术各15g,黄柏、龙胆草各12g,白矾、食盐各6g,硫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2 000ml,文火煎至1 500ml,先熏后洗,每日2—3次。
   

4.土苓五倍液
    (1)处方  土茯苓、薏苡仁、白鲜皮、黄柏、地肤予、苦参、五倍子、白矾各30g.急性湿疹,疹色潮红,热盛者加生地榆30g;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者加皂角、三棱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泡洗患处30分钟,每日1~2次,3日1剂。
   

5.苦参承气液
    (1)处方  苦参、生大黄、芒硝、生山楂各60g,蝉蜕30g。
    (2)方法  取一干净脸盆,加水200ml,先煎煮生山楂、生大黄、苦参、蝉蜕,待煎10—15分钟后,将芒硝加入,再煮1—2沸离火,滤出药液,置于阴凉处,待药液冷却后,用药棉蘸洗(药棉应洗后即换,以免污染药液),每日可洗5~6次。
   

6.龙胆蛇床液
    (1)处方  龙胆草、透骨草、蛇床子各50g,地肤、白鲜皮、苦参、黄柏、稀莶草、蚤休各30g,冰片、麝香草脑各20g,川椒15g.
    (2)方法  将诸药放入罐内(冰片、麝香草脑除外),水煎,第一次加水2 000ml,煮开后40分钟再加水1 500ml,再煎开30分钟,第三次加水1 000ml,煎至2000ml过滤,将冰片、麝香草脑用适量乙醇溶解混合于药液内,加入0.03%尼泊金防腐,按每瓶60ml分装。使用时每日外搽患处7次。
   

7.诃子米醋液
    (1)处方  诃子100g,米醋500ml。
    (2)方法  将诃子打烂,加水l 500ml文火煎至500ml,再加入米醋煮沸即可。用时取药液浸渍患处,不能浸渍的地方可用纱布垫蘸药液湿敷,略加压,使之与皮损面紧贴,干后再加药液。每天3次,每次30分钟,每日1剂。
   

8.青黛桔椒散
    (1)处方  青黛、枯矾、花椒各30g,雄黄6g,轻粉、黄连各10g,硫黄20g,黄柏1 8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备用。先用1:1000新洁尔灭或淡盐水清洗患处,用75%乙醇消毒周围,再用青黛枯椒散与植物油调匀外涂患处。每日1次。若渗出较多者,可先用花椒30g,黄连10g,黄柏1 8g,煎水湿敷患处,每日2~3次。待渗出减少后(一般l-2天渗出可控制),再用本散外涂,涂药至痊愈为止。
   

9.外用擦调散
    (1)处方  擦剂为苦参、黑豆各300g,白鲜皮、大枫子各2509,木槿皮、地肤子、苍术各150g,生葱20根,五倍子100g.上药共加水煎2次,合并药液800ml,再用95%乙醇200ml溶解樟脑、冰片各20g后缓缓加入药液中过滤分装。散剂为硼酸、氧化锌各5009,氯化铵1 50g,滑石粉1 000g,混合备用。
    (2)方法  先用50%氯化钠溶液清洗患处皮肤,再将中药擦剂外擦患处。用擦剂后患处流水甚者,将散剂撒布揉搓,流水不甚者,用凡士林调擦患处。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最多不超过3个疗程。
   

10.秘传石滑散
    (1)处方  煅石膏、滑石各30g,青黛、黄柏末各15g,枯矾10g,冰片、轻粉各5g。
    (2)方法  以上方药物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将药粉干撤于患处,如经治疗后渗液减少或已无渗液,可改用麻油适量将药粉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一般每天换药2次,换药时宜用湿棉签轻轻拭去旧药。用药期间忌用水洗患处,以免皮损出现渗液,疮面扩散。并禁食烟酒辛辣肥腻等刺激性食物。
   

11.荆防辛芷散
    (1)处方  荆芥、防风、细辛、白芷各等份。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陈醋调敷患处。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12.中西六合粉

    (1)处方  滑石粉、黄连粉各49,氯霉素1.5g,强的松片30mg,菌敷料后包扎固定,每日1次。
    (2)方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为1剂量。急性湿疹(湿性):先用冷盐开水洗去黄痂渗液,后用六合粉外搽,每日l—2次。慢性湿疹(干性):亦先洗患处,再用适量医用凡士林或雪花膏与其1剂药粉调匀后涂抹患处,每日1~2次。
   

13.大青杀虫粉
    (1)处方  大青叶、蛇床子、陈小粉、苦参、滑石粉、丝瓜叶、熟石膏各2份,枯矾、硫黄各l份。
    (2)方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急性湿疹有水疱渗液者以干粉直接敷贴;慢性湿疹无渗出液者用凡士林调敷患处。每日2次。敷贴前用苦楝皮、苍耳子、车前草各30g,地肤子15g,薄荷9g煎汤外洗患处。
   

14.黄柏炉甘粉
    (1)处方  黄柏粉、炉甘石粉各250g,冰片50g,朱砂、雄黄各25g,五倍子、枯矾各100g,淀粉1509,滑石粉55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粉,装瓶密闭备用。渗出期用10%醋酸调成糊状或直接外敷于患处,每日2次。结痂期苔藓样变后或慢性湿疹可用香油调敷。
   

15.丹枯参炉粉
    (1)处方  升丹3g,苦参、炉甘石粉各15g,枯矾6g,冰片1-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每日先用于或鲜野菊花、车前草适量煎水洗净患处,后敷本散(必要时涂2~3次),待疮面干燥时,再以麻油调敷。慢性湿疹则油调直接外敷,一般连用1 0天。
   

16.薄荷乳冰膏
    (1)处方  薄荷100g,乳香、冰片各50g,黄柏、黄连、紫花地丁、炉甘石、生地榆、白鲜皮、地肤子各25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碾细末和匀。将麻油加热至八成熟,倒入药末,边搅边加热,至成糊状。将药膏均匀涂在皮损部位,覆盖无
     

17.苦参牡蛎膏
    (1)处方  苦参、煅牡蛎各20g,生黄连、炉甘石各15g,蛇床子、冰片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生菜油调成膏状。敷药前先用四黄煎剂(黄连、黄柏、黄芩、生大黄各209)清洗病灶部位。用消毒棉球擦干后,将上药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18.三仙丹药膏
    (1)处方  狼毒200g,枳壳750g,硫黄300g,冰片1OOg,白矾、生川乌、防风各240g,烟叶90g,花椒30g,南星120g,羌活60g,五倍子、椿根白皮各500g。
    (2)方法  以上方药除冰片外,加水25 000g,煮沸后小火煎3小时,滤液与醋15 000g合煎,剩1/3时,再入冰片与三仙丹灵药(火硝、枯矾、水银各30g),直至煎成稀糊状为度。将药膏涂于患处,每次换药前先用苦参、黄柏、花椒、白矾、苏木、红花适量煎水洗涤创面。
   

19.紫草地香油
    (1)处方  紫草、地骨皮、丁香各10g,当归5g.
    (2)方法  以上方药用香油250g浸泡24小时,置陶瓷缸中文火焙焦去渣,冷却后涂擦患处,每日2—3次,10天为1个疗程。
   

20.川楝合剂酊
    (1)处方  鲜川楝皮100g,重楼、龙骨、炉甘石各309,土茯苓、苦参、地肤子、虎杖各25g,黄连、黄柏、黄芩、生大黄、白鲜皮、花椒、地榆各20g,赤小豆、百药煎、刘寄奴、粉丹皮各15g,车前子、冰片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加75%乙醇适量浸泡密封1O天,滤汁外擦患处。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  主穴取曲池、阴陵泉、血海,配穴取大椎、丰隆、委中、合谷、神门、脾俞、胃俞、膈俞、三阴交等穴。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曲池用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约2分钟),穴下有酸胀感为最佳. 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2.火针法
    (1)取穴  病变局部。
    (2)操作  病变局部常规消毒,将火针在乙醇灯上烧红后迅速点刺局部,重点点刺红斑、丘疹、水疱及苔藓样变局部,隔日治疗1次。
   

3.头针法
    (1)取穴  双侧感觉区(焦氏头针)上2/5。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以28号2~5寸毫针沿皮刺入2寸左右,用强刺激手法快速捻转,每分钟200次以上,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间歇运针2-3次.
   

4.耳针法
    (1)取穴  肺、脾、神门、肾上腺、皮损相应区。
    (2)操作  每次选以上耳穴3~4个,毫针刺,中等刺激,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左右交替取穴,也可在耳穴针刺后接用电针,或用耳穴埋针、压丸。
   

5.挑刺法
    (1)取穴  选督脉百会至命门,足太阳膀胱经大杼至肾俞(双侧,每隔l寸作为1个挑刺点),风池、曲池、合谷为基础挑刺点。偏于脐上者加点刺少冲、少泽、少商,偏脐下者加点刺隐白、至阴、厉兑。凡是井穴均点刺出血3~5滴。
    (2)操作  患者坐位,督脉、足太阳经诸点先用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常规消毒,选用挑刺专用针1支,自上而下以45°轻捷挑动至纤维嘣嘣发响为度。点刺井穴时要消毒后立即点刺,以利出血流畅,待出血适量后用于棉球按压片刻即止。隔日1次。
   

6.放血法
    (1)取穴  阿是穴、夹脊穴、曲泽、委中、大椎。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阿是穴、夹脊穴用皮肤针重叩出血后,再拔火罐;其余穴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待出血转红后再加拔火罐。急性期每周治疗3次,慢性期每周治疗2次。
   

7.艾灸法
    (1)取穴  主穴为患处阿是穴,配穴取曲池、血海、合谷。
    (2)操作  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患部。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点燃艾条,施灸时以温热感为度,采用回旋灸法,切忌灸起水疱。灸治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用热水烫洗。
   

8.梅花针法
    (1)定位  膀胱经背部腧穴。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患者取俯卧位或端坐位,在背部脊柱两侧背俞穴自上而下纵行弹刺,重点均匀密刺胸腰段,以中等强度为宜,以皮肤潮红为度。根据辨证弹刺相应腧穴,大椎、膈俞、血海、风市为必选穴,慢性患者可在皮损周围进行围刺。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9.穴位埋线法
    (1)取穴  ①曲池、血海。②大椎、风市。面部配合谷,头部配外关,背腰部配委中,胸腹部配足三里,阴部配三阴交,局限性湿疹配阿是穴。
    (2)操作  用植线法。穴位局部消毒局麻后,将1号羊肠线2cm套于埋线针缺口上,两端并齐,将埋线针刺人穴内,待线头没入皮内0.5~lcm后退针。阿是穴选用皮损中心和边缘埋线,用埋线针顺着皮损边缘从上下左右向中心埋人羊肠线3cmo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5天埋线1次,4次为1个疗程。
   

10.穴位注射法
    (1)取穴  曲池、血海、大椎、足三里。
    (2)操作  每次用2个穴位,常规消毒,以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注射,每穴注入药液1~2ml,隔日注射1次。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