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九、阿米巴结肠炎

[日期:2013-01-15] 来源:  作者: [字体: ]

九、阿米巴结肠炎

(一)概 述

阿米巴结肠炎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寄生于人结肠而引起的,好发于热带、亚热带及不发达地区。随着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感染率已明显下降。资料统计,国内北京地区发病率由1929年15.2%下降到1978年0.52%;1982年~1987年在捷克留学的外国学生粪便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感染率为3.9%,血清抗体感染率为7.9%。肯尼亚的感染率仍高达10%~30%。其发病主要因食入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包囊,形成小滋养体,寄生在肠腔中,在机体抵抗力不足或局部肠黏膜有损伤时,小滋养体可变为大滋养体,分泌溶组织酶,破坏肠壁组织,侵入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大量繁殖,形成局限性黏膜下脓肿而发病。

阿米巴结肠炎的诊断手段主要是粪便检查和乙状结肠镜检查,一旦在粪便中特别是血性黏液处找到了活动的吞噬有红细胞的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即可确诊。结肠镜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阿米巴结肠炎属中医学“休息痢”范畴,其发病多因饮食不洁、脾胃虚弱而致,治疗须扶正祛邪、温中清肠。

 

(二)名医妙方

1.王朝光 加味白头翁汤

【方药】 白头翁30g,黄柏15g,黄连10g,秦皮15g,生地榆30g,枳壳1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清热化湿解毒。

【案例】 刘某,男,35岁,农民,1983年1月15日初诊。诉腹泻、解黏液血样便半年,曾先后用黄连素、痢特灵等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全身情况尚好,脉滑、稍数,舌红、苔薄黄。直肠镜检见直肠下端有粉红样黏液分泌物,肠壁黏膜充血,并有散在点状溃疡,溃面附有少许黄白样脓苔。取溃面处分泌物做常规检查,找到阿米巴原虫。诊断:阿米巴痢(湿热型)。处方:白头翁30g,黄柏15g,黄连10g,秦皮15g,生地榆30g,枳壳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加服鸦胆子,每次15粒,每日3次,饭后服(鸦胆子须剥去外层硬壳,放入医用胶囊内,每个胶囊置入鸦胆子3~4粒)。经上方治疗3d后,腹泻、下坠、黏液血样便逐渐减轻,大便次数减少;10d后,上述症状消失,大便形态正常。直肠镜检见肠黏膜色泽正常,大便常规未见阿米巴原虫。继续服药5d以巩固疗效。

【按语】 阿米巴痢属于中医“休息痢”的范畴。王朝光按上述方法治疗6例,疗效均很满意,未出现不良反应,但对一些慢性病例待症状消失后可持续服药3~5d,一般15d左右痊愈。据临床观察,白头翁汤与鸦胆子同用治疗阿米巴痢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2.蔡金波 三宝粥

【方药】 怀山药300g,三七25~30g,鸦胆子100~120粒。【用法】 先将怀山药、三七研为细末,每次以怀山药末30g用冷水调匀,置锅中烹为粥(须不停地用箸子搅,以免成团),调入三七末1.25g,并以此粥吞服鸦胆子10粒,每日2次。

【功效】 补益脾肾,化腐生肌。

【案例】 占某,女,4岁,1984年11月27日初诊。其父代诉:解黏液血便已5个月余,屡经中药治疗罔效。刻下腹痛,食少纳呆,大便日10余次,有鲜红色血液及少许黏液,口干,消瘦,脉细弱,舌质淡红、苔腻。大便常规:黏液血便,红细胞(+++),白细胞1~3/HP,脓细胞0~1/HP,阿米巴滋养体(+)。即予上方,服粥3d即明显好转,5d后诸症消失。1985年1月14日,病发如前。仍以上法治疗,7d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 本病乃因饮食不洁,致令湿热内蕴,肉腐血溢。久病不愈,更耗阴津。故以怀山药补脾肾之阴,三七化腐生肌、祛淤止血,更入鸦胆子直捣巢穴,祛除病根。因三宝粥乃攻补兼施,标本并治,故效自捷。鸦胆子用量可按每公斤体重2~3粒/d计算,分2次服。对体质羸弱较甚者,三七末可和入怀山药末中共烹为粥,则三七另具补益之功,可代参、芪,而无伤正之弊。

 

3.薛立森 加减驻车丸

【方药】 黄连、甘草各6g,干姜、当归、乌梅、木香各9g,阿胶12g,白芍18g,地榆炭30g,山药24g,鸦胆子30粒。

【用法】 水煎服,日1剂。鸦胆子以馒头皮包裹送服。

【功效】 滋阴养血,清热化湿。

【案例】 刘某,男,51岁,1992年10月9日初诊。发作性腹痛、腹泻4年,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受寒及情绪变化等常可诱发。腹泻一般每日2~3次,大便呈黄糊状,时呈果酱状,有时软粪而腐臭,带少量黏液,伴脐周疼痛、下腹部坠胀不适。多次检查大便:红细胞(++~+++),白细胞(+~++),并检出阿米巴包囊,曾用灭滴灵、四环素、氟哌酸等效果不佳。症见:下痢赤白黏冻,腹痛绵绵,心中烦热,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体虚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此为久痢不愈,伤及阴血而湿热未尽。治以滋阴养血,清热化湿。方用驻车丸加减。服5剂后,腹痛、腹泻较前减轻,饮食、精神略好转,舌脉同前。续服6剂,诸症减轻,精神好转,食欲增进,大便为黄色软便。原方去地榆炭,鸦胆子减为20粒。续服5剂后,痢已止,唯感神疲乏力,稍多进食即觉腹部闷胀,舌淡红,苔白稍腻,脉细缓。上方去阿胶,加黄芪、厚朴、鸡内金各10g,党参15g,白扁豆30g。服5剂后食欲、精神转佳,可参加一般体力劳动。后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调理而愈,多次复查大便无异常。

【按语】 本例属于中医“休息痢”范畴,病机为阴血损伤、湿热羁留,故用枟备急千金要方枠之驻车丸(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加味治疗。方中以黄连、阿胶坚阴止痢;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缓急止痛;木香行气导滞;干姜温中化湿,祛燥摄血;乌梅涩肠止泻;更以鸦胆子苦寒降泻,燥湿清热,能清肝胆湿热及肠中积垢,为治休息痢之要药。药理研究证实,鸦胆子有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葡萄糖甙),故临床用治阿米巴肠病,不论急性、慢性均有较好疗效。薛立森常用此药配合其他药治疗阿米巴痢疾,效果确实。但因味极苦,内服切勿嚼破,且服后每易引起呕恶、胸闷、腹痛、腹泻等反应,故中药学多嘱外用龙眼肉包裹,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刺激。而薛立森用馒头等代替龙眼肉,亦可达到同样目的。

 

4.王 萍 加味白头翁汤

【方药】 白头翁、党参、薏苡仁、茯苓各30g,黄连3g,黄柏、秦皮、赤芍、牡丹皮各15g,白术12g,甘草10g,砂仁6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 补益脾胃,除湿清热,凉血止痢。

【案例】 唐某,女,60岁,1994年7月初诊。反复解黏液性大便20余年,四季均有发作,夏秋二季发作较为频繁,每遇寒冷或饮食不慎即解黏液性大便,大便成形或成稀糊状,每日3~4次,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时夹有脓血便。每次发作服黄连素、氟哌酸、痢特灵后可缓解。但近2年,服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曾多次在市级医院检查大便,均发现阿米巴原虫,诊为阿米巴痢。历经数医按慢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治疗,服种种中草药及抗菌药物其效甚微,稍有不慎则复发。患者身体虚胖,四肢乏力,常述头昏,睡眠不佳,纳食较差,来诊时正值发作之时,腹隐痛,里急后重,大便较稀,带有黏液,每日数次,偶有脓血附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湿邪黏滞于下焦,正虚邪恋,虚实寒热夹杂。治疗重在扶正祛邪,拟白头翁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服10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日1~2次,均已成形,便无脓血,偶有黏液,食量增加。方已中病,效不更方,每日1剂,连续服用3个月,面色渐红润,头昏、身软乏力消失,纳谷正常,睡眠较好,大便正常,每日1次,即使受凉或进食生冷瓜果及凉菜也无发作。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 本证以时发时止、经久不愈为特点,属中医“休息痢”范畴,脾胃虚弱,(寒)湿(热)邪留着肠中,气机阻滞,中阳健运失常,传导失司,在中则纳减,倦怠怯冷,在下则下痢腹痛,里急后重,时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伤,气血淤滞,故而大便带黏液,甚则脓血。湿邪留连不去,病根未除,故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下痢日久,反复发作,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而缠绵难愈,时发时止。在本方中,白头翁凉血解毒,止痢,为治疗阿米巴痢的要药。祛邪而不忘固本,调整气机,健脾益胃更为重要,方选参苓白术散之意在此。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养胃;薏苡仁健脾渗湿,砂仁调气行滞、芳化湿浊,二药合参、术、苓、草暖胃补中,克服诸药呆滞之性,使其补而不滞,恢复其后天之功,祛邪而不伤正;加赤芍、牡丹皮二药入血分,活血化淤凉血,淤去气行血不妄动,脾健胃和;再以大剂甘草调和诸药,以减少苦寒之药对脾胃的克伐。

 

5.景远大 四逆香砂六君汤

【方药】 肉桂、干姜各6g,白术、苍术各15g,党参、茯苓各20g,陈皮、砂仁(后下)各10g,熟附子、木香各8g,炙荷蒂3枚,炙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温补脾胃,消积化滞。

【案例】 王某,男,32岁,1984年7月29日初诊。自1982年患痢疾,日行10余次,经治好转,未逾旬而复作。此后无期不发,半月至两旬发作,便稀而少,日5~7次,每次挟有较多冻腻;间歇期大便仍不成形,日1~2次,稍有或无冻腻。如斯二载。证见滞下澼澼有声,冻腻白多于赤,临厕腹中冷痛,里急后重,纳不馨,不欲饮,小溲清,神倦懒言。舌淡、苔白腻,脉濡滑。证属休息痢,虚寒挟积滞。治以温补,辅以消滞。拟四逆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服2剂,下痢腹痛未减,痛剧于临厕前,便后则减,若非积滞伏留阳明,焉得有此。刻下纳食尚可,胃气未疲,拟仿枟千金方枠温脾汤意,于前方去肉桂,加大黄15g(后下),熟附子改12g。2剂。该患二诊后未复诊,3个月后相遇,诉服上方后,泻出秽物较多,旋即痊愈。迄今未复发。

【按语】 本例属太阴虚寒,阳明腑积,为虚实相兼之休息痢。初诊证见神疲懒言、临厕腹中冷痛、溲清等,辨为虚寒挟积,治以温补消滞,但药后乏效。二诊时,下痢腹痛未减,其痛剧于临厕之前而安于既便之后,此为辨证关键,是内有积滞留于阳明。故将前方去肉桂,重用大黄以涤肠,2剂而收全功。

 

6.陈芝高 加味三宝粥

【方药】 鸦胆子仁10粒(元肉包吞),田三七粉3g(冲服),怀山药25g,白芍15g,甘草5g,党参20g,沙参13g,茜草6g,地榆1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扶脾养胃。

【案例】 方某,男,11岁,1977年4月11日初诊。1年前患大便下血,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未能根治。现大便日3~4次,便中带血及黏液。大便检查:阿米巴(++)。脘痛,不欲食,夜寐齿,舌苔微黄、舌起粟粒,脉缓。证属热邪侵犯大肠,伤及血络,脾胃虚弱之休息痢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扶脾养胃。用三宝粥加味。上方服5剂,大便溏,2d1次,未见血及黏液,知饥思食,口渴,脉细缓。上方加乌梅6g,鹤虱10g。服3剂后,大便溏,每天1次,大便检查未发现阿米巴。再以三宝粥合四君子汤6剂调理善后,大便成形,检查正常,遂愈。观察1年,未见复发。

【按语】 本例属热犯大肠、伤及肠络、脾胃虚弱之证,治疗扶正祛邪兼顾,用三宝粥加味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扶养脾胃。方中鸦胆子仁、鹤虱有杀虫解毒之功,对阿米巴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配伍运用,疗效显著。

 

(三)述 评

   阿米巴结肠炎是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寄生于人结肠而致,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下痢、腹痛。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肠澼”、“下利”、“痢疾”、“休息痢”等病范畴。枟内经枠及历代医家著述中均有记载,并各有发挥,最为精阐者当属对本病治则的论述。如喻昌枟医门法律枠创“逆流挽舟”之法,并列律三条:其一,“凡治痢,不分标本先后,概用苦寒者,医之罪也”;其二,“凡治痢,不审病情虚实,徒执常法自恃门者,医之罪也”;其三,“凡治痢,不分所受湿热多寡,辄投合症丸药误人者,医之罪也”。叶天士认为,“治痢大法,不过通塞二义”,可谓要言不烦,对治疗本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初痢失治误治,或治不彻底,以致脾胃正气虚怯,湿热积滞内恋,大肠传导失司而致。故上述诸方中,多为扶养脾胃之气和清利湿热、清积导滞之品。对于虚实夹杂者,采用攻补兼施、补虚祛邪并举之法。

   根据上述诸方,阿米巴结肠炎的辨证论治可概括为2类,即“脾胃虚弱”和“湿热”。

 1.脾胃虚弱论 认为痢疾初发,失治误治,治不彻底,以致脾胃正气虚怯,如外感之痢,或因失治,或由饮食不忌,或由补涩过早,以致久而不愈,正气渐怯,邪伏肠胃而成本病。治以健脾益气,消积化滞。若久痢不愈,损伤肾阳者,应脾肾共补。

 2.湿热论 认为湿热积滞稽留,内蕴肠胃,肉腐血溢,变生本病。治以清热化湿,凉血解毒。若因虚致实者,当佐以补益脾气。

 综上所述,阿米巴结肠炎的治疗,首当辨明寒热虚实,而后因证遣方,不能一见病久概以“虚”论而用峻补,亦不尽言有热而纯用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