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六篇 妇科疾病先兆学

[日期:2012-10-11] 来源:  作者:杨力 [字体: ]

第六篇 妇科疾病先

第七十一章  流产先兆

  流产又称坠胎,是妇科中的常见病。一般而言,胎死即有信号发出,但为时已晚,因此追寻其超早期先兆——各种坠胎先兆潜证,将有利于早期纠正……

  

  第一节 概述

  流产,中医称为坠胎,对坠胎先兆,中医一直十分重视,公元二世纪的《脉经》,以及隋代《诸病源候论》,虽然未冠名先兆流产,但已有先兆流产的精辟记载,并提出了胎漏、胎动、下血、腹痛、腰痛、腰腹痛、少腹痛等流产先兆病候。如《脉经》曰:“妇人怀娠,三月而渴,其脉反迟者,欲为水分,复腹痛者,必坠胎。”(卷九·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诸病源候论》亦曰:“漏胞者,谓妊娠数月,而经水时下,此由冲脉、任脉虚不能约制太阳、少阴之经血故也……冲任气虚,则胞内泄漏,不能制其经血,故月水时下,亦名胞阻。”(妊娠漏胞候)又如《诸病源候论·妊娠胎动候》说:“胎动不安者,多因劳役气力或触冒冷热,或饮食不适,或居处失宜,轻者正转动不安,重者便致伤坠”。此外后世医家不仅提出了流产先兆的信号,而且还提出了许多阻截措施。

  

  第二节 先兆及阻截治疗

  胎漏为坠胎先兆,与肾虚冲任失固密切相关,其早期先兆潜证大约分为如下几型:

  

  (一)肾虚先兆证型

  

  早期先兆该型孕妇多为先天肾元不足,自幼多病,或后天失养、房劳、多产、久病伤肾等,致肾气亏虚,固摄无权,或多次刮宫,冲任受损所致。

  

  其先兆潜证为面白乏力,腰酸如折,头昏少神,月经愆后,带下清稀,性欲减退,舌淡苔白,脉沉滑。

  

  此型受孕后反应重,以小腹坠重,腰酸如折为该型先兆流产的重要信号。主要机制为肾虚冲任失固,致胎蒂不牢,故易出现胎动不安、胎漏,因肾为冲任之本,胞络系于冲任,故冲任虚则胎系不固。正如《诸病源候论》所曰:“漏胞者……此由冲脉、任脉虚,不能约制太阳、少阴之经血故也”。

  

  阻截治则宜补肾安宫、固冲止漏,方予固胎饮丝子、续断、白术、杜仲、山萸肉、熟地、桑寄生。见血加阿胶、艾叶,气虚加人参,口苦加黄芩,寒甚腹凉带冷加附子.

  

  (二)血热先兆证型

  

  早期先兆此型孕妇素禀体热肥腴,或因烦劳、嗜酒、喜食肥甘鱼肉,致湿热内蕴,久之热邪内伏冲任,热迫胞络,逼血外出导致胎漏;或情郁化火,伤及胞络;或阴虚内热,扰动胎元等,皆为胎漏病因。

  

  先兆潜证呈体热肥腴,面赤油腻,心烦易怒,尿短便干,白带黄稠,小腹灼热,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腻或白干。

  

  具此型先兆证的孕妇易出现胎漏、胎动不安。报标信号为心烦不安,口干腹热,激动易怒。

  

  阻截治则宜养阴清热,方予清胎饮断、桑寄生、生地、甘草。白带腥臭,酌加黄柏。

  

  (三)宫寒先兆证型

  

  早期先兆此证型孕妇素禀肾阳不足,或久坐湿地,经期下水,或产月失养致寒邪渐袭胞宫。

  

  先兆潜证见畏寒肢冷,脐以下发凉,白带清冷,性欲迟缓,舌质淡苔白,脉沉,月经稀发,量少色黑,多伴痛经。此型妇女难于受孕,即使孕后亦多有小腹不温,腰凉肢冷,白带清稀量多为前兆。其流产先兆多以妊娠腹痛为早发信号。

  

  阻截治则宜暖宫散寒,方予温胎饮炮姜、熟地、白芍、阿胶、桑寄生、川断、菟丝子。阳虚寒甚者,酌加附子。

  

  (四)血瘀先兆证型

  

  早期先兆该型为素有癥病,瘀血内阻胞络,小腹可扪及包块,平素月经量多;或人流坠胎,胎膜残留未尽,恶血内阻,致血行不守常道。特点为孕前月经行经天数较长,淋漓难止,孕后新血不能循经而常见点滴黯血。久则可见皮肤粗糙,口干善忘,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沉涩等全身瘀血见证。

  

  阻截治则宜活血安胎,方予胶艾四物加味:当归、川芎、赤芍、熟地、艾叶。

  

  服药效果不佳者,或癥块大的,应配合西医作终止妊娠治疗。

  

  (五)气血虚弱先兆证型

  

  此型孕妇素体气血不足,既妊之后,因胎失载养而萎弱不长,胎气欲坠。

  

  先兆潜证为面色?白或萎黄,心悸气短,乏力神疲,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无力。胎摇信号为小腹坠胀,漏血清稀。

  

  阻截治则宜补气健脾,养血安胎,方予益胎饮参、白术、杜仲、当归、阿胶、甘草。

  

第七十二章 子痫先兆

  子痫,即妊娠毒血症。是产科危证之一,对母子皆有严重的危害性。由于该病源主要责之于肝,故子痫先兆以肝家主症——眩晕为先露,因发于孕期,故又称子晕……

  

  第一节 概述

  子痫是产科危重症之一,对母体胎儿都有严重威胁,故研究其先兆,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有极重要意义。病机为肝阳化风,风火相煽;或痰火交炽,上蒙清空;或脾虚浊阴不化,上干清窍;或痰热化火,灼伤肾阴等,皆以阴虚为本。发作时以抽搐、昏迷为紧急,症情险恶。

  

  子痫由子肿、子晕发展而来,亦名子冒,相当于现代医学妊娠毒血症。妊娠毒血症大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阶段,轻度阶段主要为妊娠水肿及妊娠高血压,子痫为重度阶段。

  

  现代医学认为子痫的病机,主要为全身小动脉痉挛引起周围小血管阻力增加,导致高血压,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壁缺氧,引起管壁渗透性增加而发生水肿及蛋白尿。又因水、纳的潴留使水肿逐渐加剧,最终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甚至脑血管破裂而发生头眩、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因子宫局部缺血,胎儿失养,故极易造成胎儿死亡。

  

  子痫,中医认为病机主要应责之于肝,但脾湿不运能生痰动风致痫(属阳虚子痫),肾阴虚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亦能致痫(属阴虚子痫),七情不节、气滞痰郁亦可致痫,故脾、肾实为子痫之本。亦有认为与足太阳膀胱经受寒有关。如《诸病源候论》说:“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停滞经络,后复遇寒湿相搏,发则口噤背强,名之曰痉。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也,亦名子痫,亦名子冒也”。(妇人妊娠病诸候下·妊娠痉病)上述外风论可供参考,然而子痫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内风,认为系脏腑阴阳失调,致胎毒内生,上扰清窍所致,外风六淫仅为诱因。

  

  子痫先兆,中医称为子晕,为子痫的前躯症,中医虽未明确提出子晕即先兆之痫之称,但根据文献的记载,子晕实际上也就是先兆子痫。如宋·薛轩所著《坤元是保》说:“……子痫,人不易识,但验其平日眼目昏乱……”指出孕妇平日眼目昏乱为子痫先兆症。齐仲甫《女科百问》所载子痫“妊娠头目眩……呕逆,背项拘急,致令头晕生花,若加痰壅危在片时。”郑守谦《女科撮要》说:“妊娠昏眩,胸闷泛恶,甚或发厥。”皆点出头目眩晕、恶心,为子痫的前躯症状,与现代医学先兆子痫的头晕目眩、呕恶相一致,说明中医对先兆子痫已有较深刻认识。此外,《金匮要略》所载子肿说:“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渐恶寒,起即头眩。”其中提到的水肿头眩,其实即为先兆子痫。

  

  第二节 先兆及阻截治疗

  (一)阳虚型子痫先兆潜证

  

  早期先兆该型子痫主要机制为脾肾阳虚,其先兆潜证为面目虚浮而苍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下肢浮肿,头目眩晕,呕恶泛涎,尿少腰酸,舌质淡或青,舌体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无力。

  

  报标症为头眩泛恶乏力,如不采取治疗措施纠正脾肾阳虚,发展下去即有演变为子痫的可能,此型先兆证维持时间较长,特点以水肿为甚。

  

  阻截治则治则除健脾温肾之外,须加强利水以缓解脑水肿之势,方能防患转化为子痫之虞。方予温阳止痫汤术、茯苓、肉桂、天麻、钩藤、猪苓、泽泻、大腹皮。

  

  (二)阴虚型子痫先兆潜证

  

  早期先兆该型主要机制为胎毒灼阴,由于肾阴不足、肝阳上越,故先兆潜证为颜面潮红,头目胀晕,胸闷烦热,心悸失眠,恶心欲呕,便干溺短,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或细弦等症。如不及早阻截,可迅速转化为子痫。报标症为烦热、头胀晕。特点为潮热面赤,以头晕目眩为主。

  

  阻截治则治则除滋肾水清胎毒热外,还须注意平肝潜阳。方予育阴止痫汤生龙骨、天麻、女贞子、旱莲草、白菊花、白蒺藜。

  

  (三)风痰型子痫先兆潜证

  

  早期先兆此型主要病机为胃痰肝热挟合胎毒,由于痰热化风,风火相煽、欲窜清巅,故主要矛盾为痰热风动,因此该型又称风痫型。其先兆潜证为体形肥胖,面赤油腻,头目胀晕,心惊肉跳,眼皮跳动,心烦意乱,起坐不安,舌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弦劲。报标症为目胀头晕。该型特点为眩晕肉跳。

  

  阻截治则宜清热涤痰、平肝息风,以期阻截,否则旋即转为抽风则险势难挡。方予羚羊止痫汤生地、白芍、竹沥、天竺黄、贝母、菊花、生石决明。必要时加全蝎、僵蚕。

  

  (四)血瘀型子痫先兆潜证

  

  早期先兆该型主要病机为瘀毒互结,脉络受阻,由于脉络拘挛与血瘀互为病理因果关系,致使母体脏腑及胎儿缺血加深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故此时必须打断脉挛与血瘀的恶性因果转化链。

  

  症见孕前有行经不畅,有紫黑块,腹痛,孕后有少量紫黑色漏血,腹部及四肢脉络有红丝显露,唇青舌紫,或舌有瘀点、瘀斑。报标症为舌有瘀点或舌质发暗,孕后有少量紫黑色下血。该型特点为小腹时痛,舌紫暗有瘀点。

  

  阻截治则宜活血化瘀止痛,方予丹参四物汤加味: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熟地、泽兰、茜草。酌加桃仁。

  

  

第七十三章 死胎先兆

  胎死腹中,由于毒素对母体有极大的危害,故应及早发现其先兆。由于胎毒内攻,因此先兆以口出恶臭、恶露发臭为特征,又因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胎死必欲驱出,故下点滴黑血往往为胎死腹中的报标症……

  

第一节概述

  胎死为子死腹中,如不及早处理,其毒素可危害母体,下胎时也易因大流血而造成生命威胁。因此,掌握胎死先兆对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死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对胎死腹中先兆,及对死胎的处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产孕集》曰:“子死腹中,其候心腹胀闷,重坠异常,产母面赤舌青,指甲皆青,口出恶臭。”《丹溪心法》亦说:“胎死腹中,则产母面青,指甲青,唇口青,口臭。”在治疗方面,除强调谨慎之外,由于胎死腹中,大都有口臭、嗜睡、疲乏、面晦等中毒症状,因此中医强调宜速下救急的治疗原则,如《景岳全书》;“子死之证,宜速用下死胎方下之”(妇人规·子死腹中)。

  

  胎死腹中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一个时期及临产时,孕三月以后胎死比较容易发现,因有胎动停止,胎心音消失,腹部不再增大等较明显特征。然孕三月前胎死则较难发现,胎死特征不明显,故本节重点论述孕三月前胎死先兆。

  

  第二节 先兆及阻截治疗

  (一)下血先兆

  

  点滴下血为胎死腹中的重要信号,尤为孕三月前胎死报标症,多为无痛性,色偏黑。与激经(妊娠行经)的区别是:胎死必见妊娠反应消失,子宫增大停止,下血不限月经期,而激经则下血仅在月经期间,妊娠反应不减,子宫继续增大。

  

  (二)瘀象先兆

  

  如孕妇出现“舌上青黑”、“唇青口青”(《诸病源候论》)、“舌下之脉黑复青”(《妇人大全良方》)、“面青,指甲青,唇口青”(《丹溪心法》)、“脉弦数而涩”(《妇科玉尺》)、下血乌黑如黑豆汁等,则为络绝胎死的瘀象外露。舌下络青为胎死的重要报标症之一,再结合胎动停止,胎心消失即可测知胎死。如漏下黑紫色血水,则胎死无疑,而唇舌面目俱青又为母子皆危之凶兆。

  

  (三)恶浊先兆

  

  孕妇如出现口臭,阴窍发臭和下浊臭秽,或下血臭秽,以及烦闷嗜睡,呕恶头晕,厌食等,为胎死浊毒上冒之征兆。其中,头昏冒,诸窍发臭,尤为子死腹中凶兆,而下少量黑血又常是胎死的报标症。

  

  (四)腹部先兆

  

  《金匮要略》早已指出妊娠腹冷“如扇”为肾阳亏虚,胎胞不温之候,《诸病源候论》亦提出腹上冷为子死腹中信号。正常妊娠之后皆自觉腹温渐增,如腹部反渐觉发凉,且不再增大,并渐缩小,孕妇自觉腹胀气促,腹部皮肤失其荣活之色,阴冷发凉,腹壁发黯、萎陷则提示胎死之兆。《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对胎死腹中作了精辟的归纳,尤其强调了“腹痛冷如冰”是胎死腹中的重要征兆,如曰:“妊娠一切垂危候,母子存亡可预推,面赤舌青必子死,面青舌赤母命危,面舌俱青口吐沫,子母俱亡二命亏。”“子死腹中须急下,舌青腹痛冷如冰,时久口中秽气出,寒热峻缓祥斟平”。以上说明,腹冷为子死腹中的重要先躯症。

  

  (五)人中先兆

  

  《内经》指出,人中部位候子处,如《灵枢·五色》篇曰:“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子处,指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系统、性器官。人中形态、色泽的变化能反映这些器官的状况,如人中形态正常,色泽红活,提示内在生殖器官良好;反之,人中形态异常,色泽晦滞,或有瘀点、黑斑,则提示内在生殖器官存在疾患。由于人中能反映子宫的状况,因此无论妊娠、胎死,人中都是重要的信息观察部位。正常,妊娠后母体气血兴旺,人中部位比常人明润红活。如人中出现黯晦或有黑斑,常为胎死的外露标志。

  

  处理治则一般而言,孕三月前胎死属先天肾气不足者,胎死易自下,故又称滑胎。而精神打击、跌仆挫伤、感染高热所致者,则死胎易滞留宫内,因此必须及早处理,以防死胎毒素对母体的危害。下死胎采用《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酌加益母草、生大黄。下后恶血不尽,偏寒者用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酌加益母草、三七、蒲黄、五灵脂化瘀止血。偏热者下血臭秽,则去炮姜加败酱草、银花、黄柏。

  

  

第七十四章 早孕先兆

  妊娠为人体的生理本能,本不应有不适之感。少数人不但出现反应,而且与许多疾病类似——所谓类早孕反应,导致早孕的难以识别。如能以早孕反应的各类先兆证型为导引,必能较早获得妊娠信息……

  

第一节概述

  早孕先兆指妊娠早期的反应,妊娠早期大多数属生理反应,少数为病理反应。由于反应症状与许多疾病相类似,易于相混,故掌握其早期先兆,对妊娠的确诊及对疾病的治疗,无疑将是很有价值的。

  

  早孕的首要依据为停经史,但由于许多疾病,诸如月经不调、虚劳、劳瘵、郁证,或气候异常、环境改变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闭经,因此,停经并非为早孕的特异依据,还必须结合其它反应进行分析。

  

  此外,欲呕、厌食、乏力虽为早孕的重要信号,然也并非早孕的特异反应,一些疾病诸如肝炎、胆囊炎、胃炎亦皆有类似症状。尤其内分泌疾病,如阿狄森氏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席汉氏综合征(脑垂体功能减退),既有闭经,又有类早孕反应的症状,因此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要掌握先兆证规律,才能掌握其特异性。

  

  早孕反应,应用中医“证”理论指导,大致可以分为脾胃虚弱型、肝旺型及痰遏型,从而突出了早孕反应的特异性,对与其它类病鉴别,以及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具有独特的意义。

  

  早孕诊断现代采用生物学试验(蟾蜍试验)、免疫学试验(血凝抑制免疫试验、快速胶乳凝集抑制试验),及放射免疫测定(双抗体快速测定法、放射受体分析法)等,均可早期确诊。至于孕三月后的诊断,因有腹部突起,乳房增大,面部皮肤着色,以及子宫变软着色,妊娠纹,胎动,胎心音等明显征象,因此,诊断不难,配合双合诊、听心音即可确诊。

  

  第二节 先兆及反应治疗

  (一)脾虚型早孕先兆

  

  早期先兆该型由于素体脾胃虚弱、脾运不健,孕后由于气血聚以养胎,致脾胃愈弱,因升降失常而脾胃不和。又因冲脉隶于阳明,孕后血海气盛引冲气上逆,致胃气失于和降,故恶阻频作。

  

  先兆证为乏力,倦怠,食少,恶吐清水,晨起尤甚,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无力。报标症为晨起恶心,吐清涎,厌食。由于素有脾虚,孕后失于健运,故先兆特点为乏力,食少,晨吐清涎。

  

  阻截治则宜健运脾气,和胃止呕。方予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藿香、砂仁、生姜。偏胃寒喜暖者,酌加伏龙肝(灶心土)。

  

  (二)肝旺型早孕先兆

  

  早期先兆该型素形体偏瘦,肝气偏盛,或因七情不节,郁怒伤肝,孕后血聚养胎,致肝阴虚,肝气上越,胃失和降而作呕。

  

  先兆证见口苦叹息,晨起眩晕,呕恶,乳胁发胀,烦躁易怒,偏嗜酸物,脉弦,舌苔薄,舌质淡。报标症为晨起头眩,呕恶。由于肝郁侮土为其主要病机,故先兆特点为眩晕、易怒。

  

  阻截治则宜清肝达木、和胃降逆,方予逍遥散加味:柴胡、白芍、茯苓、当归、白术、薄荷、黄连、竹茹、法半夏,头晕重加钩藤、白菊。

  

  (三)痰遏型早孕先兆

  

  早期先兆该型素有形体肥腴,痰湿阻遏中州之患。妊后气血下聚育胎,致气机不顺、中阳失运,引起津液内停,聚湿生痰,遏阻于中宫。

  

  先兆证为泛恶较重,涎多而粘,胸脘满痞,心悸气促,四肢肿困,足胫浮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明显。报标症为晨起泛恶涎粘,欲呕,由于病机为中阳失运,聚湿生痰,故以涎多而粘,胸脘痞闷,肢重而困为先兆特点。

  

  阻截治则宜健脾除湿,化痰和中,方予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茯苓、生姜。挟热加黄连、竹茹。

  

  早孕先兆症和其它疾病类似症的鉴别在于,早孕有停经史,呕恶、头眩等反应症状晨起为甚,并有吐清涎,嗜睡,喜酸,懒动,人中气色红活明润,白带变化(白而稠),及脉象变化(脉滑或“手少阴脉动甚为之有子”)等特异症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