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十章 《黄帝内经》运动养生法

[日期:2012-09-21]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十章  《黄帝内经》运动养生法

    ◎一、散步◎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养生道理是什么?

    古人云: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多数人会理解为饭后散步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其实不然,对现代人来说,散步的真正意义在于减轻因长时间工作而形成的紧张情绪,散步可以使人放松,把聚集在头部的气血往下引导,使头重脚轻状态变成下实上虚状态,从而有利于养生保健。

    散步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中早有论述。

 黄帝内经》养生经: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这里的“广步”就是散步的意思,提倡人们早晨起床后应到庭院里走一走。散步是指闲散、从容地行走。俗话说:  “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散步是我国的传统健身方法之一,养生家们多认为“百练不如一走”。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提倡“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  “令人能饮食无百病”。在紫岩隐书》中也有:  “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以上内容说明散步健身的好处多多,散步可使全身关节得到运动,再加上愉快的情绪,能使人气血流通,经络畅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散步时平稳、有节律地呼吸,既满足了肌肉运动时对氧的需要,叉使呼吸系统功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脑力劳动着来说,益处更多,轻快的步行可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而起到镇静的作用。此外,走路能使身体逐渐发热,加速血液循环,使大脑的供氧量得到增加,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散步健身,可谓是老少皆宜,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散步也是有一些要求的,清朝养生家曹庭栋在《养生随笔》中说:  “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然之志。”散步养生健身要取得效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持之以恒。

    (一)散步要领

   散步前,应全身放松,呼吸均匀,然后再开始,否则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散步时,步履要轻松,闲庭信步,周身气血方可调达平和、百脉流通;散步时要不慌不忙,百事不思,悠闲的情绪、愉快的心情,是散步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散步还需要循序渐近,量力而行,做到形劳而不倦。

    (二)散步的速度

    不同的散步速度适合不同的人群,锻炼的目的也不同,具体如下:快步:每分钟步行约120步。长期坚持,有助于兴奋大脑,振奋精冲,使下肢矫健。需要注意的是:快步不等于疾走,只要比缓步的速度稍快点即可。

    缓步:每分钟步行70步左右,可使人情绪稳定,神清气爽,也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能,这种散步方式非常适合于年老体弱者。

    逍遥步:是一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散步,速度可以自由掌握,走起来比较随便,这种散步方法对于病后需要康复者非常有益。

    (三)散步的时间

    散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不同的时间散步,取得的效果也不同。

    清晨散步:起床后,或在庭院中,或在林荫大道等空气清新、四周宁静的地方散步,可以使精神百倍。

    睡前散步: 《柴岩隐书》曰:  “每夜欲睡时,绕室行-T步,始就枕。”意思是说,睡前散步有助于睡眠。

    食后散步:  《老老恒言》里说:  “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教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意思是说,饭后散步能健脾消食。

    (四)散步方法

    散步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随便走走,不妨试试下面的散步方法。

    普通散步法:速度每分钟6090步,每次30分钟。此方法适合冠心病、高血压、脑溢血后遗症的人。

    快速散步法:速度为每分钟90120步,每次40分钟,此法适合身体健康的老人和肠胃病、慢性关节炎、高血压恢复期的患者。

    摩腹散步法:步行时,两手旋转按摩腹部,每分钟3060步,每走一步按摩一周,正转和反转交替着进行,每次5分钟,有助于增强胃肠道功能。

    反臂背向散步法:行走时把两手的手背放在后腰命门穴,缓步背向行走50步,然后再向前走100步,这样一后一前反复10次。这种方法适合患有老年轻微痴呆症的人。

    摆臂散步法:两臂用力前后摆动,可增强肩关节、肘关节、胸廓等部位的活动。每分钟6090步,适合于胃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患者。

    贴心提示:饭后百步走,并不是放下筷子马上走,因为进食后马上走路,会给胃增加许多紧张因素,破坏正常的消化功能。因此,饭后休息15分钟后再开始散步才能起到保健的作用。除此之外,气候、季节也决定着散步的环境。比如寒冬腊月就不应该到户外“百步走”,在居住的室内里走动走动就可以了。

   

◎二、五禽戏◎

    华佗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华佗老年时,面色还像壮年时一样,当时的人都以为他是神仙。那么华佗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运动保健,他自创了“五禽戏”,经常练习,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延年益寿。华佗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说明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练习“五禽戏”就可以长命百岁,这是何道理呢? 《黄帝内经》会帮我们找到答案。

    《黄帝内经》养生经:  “经脉者,所以引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络系统遍布人体全身,人的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运行途径,经常适度地活动经络,有利于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而华佗所创的“五禽戏”的理论依据就是中医经络学说。在灵枢·病传》中也记载了导引、按摩等内容,这些都属于气功的调养。原文:  “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这里“导引”的意思就是“摇筋骨,动支节”,也符合“五禽戏”的运动要领。

    “五禽戏”是一种类似太极拳的运动,能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得到舒展。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由于“五禽戏”能使人心静体松、动静相兼,叉把肢体的运动和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导引使气血通畅,所以经常练习,非常有利于强身健体。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五禽戏”的动作。

    (一)虎形

    脚后跟靠拢呈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左脚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画弧横于前额,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额一拳,左手横于后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体向左扭动,眼看右足跟,同时抬头,停留片刻,形似寻食。然后方向相反,再做一遍。经常练习此动作,有利于治疗腰背痛、脊柱炎、坐骨神经痛和高血压等病。

    (二)熊形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右膝弯曲,左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也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上抬。左膝弯曲,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也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上抬。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练习此动作有利于健脾胃、助消化、灵活关节等。

    (三)猿形

    脚跟靠拢呈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两腿屈膝,左腿迈出,足跟抬起,脚尖点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紧贴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弯曲上抬,右手从右脑后绕于前额,拇指中指并拢,眼为动视。然后方向相反,再做一遍。本动作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

    (四)鹿形

    自然站立,全身放松。左腿起步踢出,身体前倾,脚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微弯曲,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弯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与头平,左臂在后,距腰一拳,指尖向上,眼为斜视。然后改变方向,动作相同,再做一遍。本动作可强腰肾,活跃骨盆腔内的血液循环。

    (五)鸟形

    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深吸气。两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然后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再做一遍。经常练习此动作可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

    经常练“五禽戏”的人,会感到精神爽快,手脚灵活,步履矫健。此外,“五禽戏”对于肺气肿、哮喘、高血压、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也有防治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在练习“五禽戏”时,应选择空气新鲜、草木繁茂的地方。

    贴心提示:  “五禽戏”锻炼的总体要求是: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形神合一。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的神态,柔中有刚,刚中带柔;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的特点;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之中寓有轻灵,将其彪悍之性表现出来;练鹿戏时要体现静谧恬然的姿态;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

    ◎三、八段锦◎

    “八段锦”神奇在什么地方?

    “八段锦”的每个动作及动作之间都是对称与和谐的,体现出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虚实相生、刚柔相济,要求练功者做到意随形生,形随意转,意气相随,形神合一。

    “八段锦”是一直备受人们关注的养生方法,它的运动理论在《黄帝内经》中也有体现。

    《黄帝内经》养生经: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上面这句话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生气通天论”的内容,指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意思是说,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使人不生病。练习“八段锦”的目的就在于平衡人体的阴阳,其动作就是根据阴阳平衡理论编创而成的。

    “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易练,经常练习可以柔筋健骨、养气壮力、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功能。现代研究证实,  “八段锦”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总之,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运动。下面就站式“八段锦”的动作介绍如下。

    (一)双手托天理三焦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眼看前方,掌心贴附腿侧。两臂外展,掌心向上,约至肩平处,屈前臂至头顶上方。覆掌,十指交叉,然后翻转掌心向上,如托物上举,同时足跟顺势踮起。两手分开,两臂内收还原,如鸟敛翼。反复进行。上举时吸气,下垂时呼气。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立正,两脚脚尖并拢,左足平开一大步,两腿弯曲呈骑马势,上身挺直。同时,右臂曲肘,从胸前握拳,如拉弓弦向右,左手中食指竖起,余三指环扣,从右臂内作推弓势向左,左臂随之伸直,头亦左转,目视指尖,左右互换,反复进行。推弓拉弦时吸气,左右换式时呼气。

    (三)调理脾胃举单手

    站直,左臂外展并翻掌上托,五指并拢.指尖向右,左臂伸直,头仰视手背。同时下方之右掌作按物势,指尖向前。左右互换,反复进行。上托下按时吸气,互换时呼气。

    (四)五劳七伤往后瞧

    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慢慢向右转头,眼看后方,复原,站成直立姿势。再慢慢向左转,眼看后方,复原。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

    由直立式,左足平开一步,身体半下蹲,作高马步势,两手反按大腿上方,头面躯干缓缓前俯,然后向左、向后,再向右、向前,缓缓作圆环转动,上身由俯而仰,复由仰而俯。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进行,动作相同。由俯而仰时吸气,由仰而俯时呼气。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

    直立,并足,双臂平屈于上腹部,掌心向上。然后向前弯腰,翻掌下按,掌心向下,手指翘起,顺势攀足。前俯呼气,还原吸气,本式自然呼吸。

    (七)攒拳怒目增气力

    两腿开立,屈膝呈骑马势,两手握拳放在腰间,拳心向上。有拳向前方平击,臂随而伸直,同时左拳用力紧握,左肘向后挺,两眼睁大,向前虎视。左右交替进行。击拳呼气,收拳吸气。

    (八)背后七颠百病消

    直立,并足,两足跟提起,前脚掌支撑身体,依然保持直立姿势,头用力上顶。足跟着地,复原为立正姿势。提跟时吸气,顿地时呼气。

    “八段锦”适用于各种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体质虚弱,活动无明显障碍者,都可练习,尤其适用于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慢性腰背痛等病症患者。练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全套练习,或重点择取其中的一节或数节。如用于强身保健,可全套采用;如患内脏下垂者,可选择“单举”、  “托天”等动作;腰背疾病可重点选用“背后七颠”、  “摇头摆尾”等动作。

    贴心提示:  “八段锦”的练习也并非人人适宜,练习时也要有所禁忌。心力衰竭者,不宜作“攒拳”一式,或改“怒目奋力”为缓缓伸拳;直立性低血压者,慎用“托天”、  “单举”、  “背后七颠”等式;眩晕症发作期间,不宜采用“往后瞧”及“摇头摆尾”等式。

    ◎四、太极拳◎

    太极拳健身的奥秘在哪里?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被称为是一种“柔性武术”,它之所以能起到良好的健身作用,是因为太极拳是练气、练身、练脑高度和谐的身心整体运动,是在大脑的控制下,形体、呼吸、意识三者密切配合的运动,既练内,又练外,内外俱练,所以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好处。

    太极拳运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运动理念在《黄帝内经》中也有体现。

    黄帝内经》养生经: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一句话,是阴阳学说的体现。 《周易·系辞上传》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阴阳。太极拳的名称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台为太极这一原理而来的。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民间有所流传,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  《:黄帝内经》中讲:“肺主气,司呼吸”,  “肺朝百脉”,  “肺主皮毛,其华在面”,  “肺与大肠相表里”。而太极拳的内外呼吸法,与黄帝内经》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太极拳有利于加强肺功能,练起来微微出汗,使体内的毒素从汗液中排出,丹田呼吸,真气运行,涤荡五脏六腑,如同给脏腑进行了一次按摩。

    打太极拳除了能增强体质外,还是辅助治疗心脏病、高血压、溃疡病、肺结核的好方法,而且有一定的疗效。练习太极拳时,其动作要做到内外、快慢、松紧、开台、虚实、升降、动静、刚柔结合,这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其拳理和传统中医理论上的阴阳学说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来说说如何打好太极拳。

    (一)动作“缓慢”

    太极拳强调以“慢动作”为主,动作“缓慢”,是一个重要的特点。“缓”有三大好处:缓和可节省体力,是健脑强身的好方法;缓慢与柔和密切配合,对调和呼吸有更积极的控制作用;缓慢的运动方式,便于意识的引导。

    (二)行拳要“松”

    太极拳要求行拳时必须放松,  “松”要求在行拳中做到“无处不松”,“无时不松”。练拳时,不但动作的主要部位,如肩、胯、手腕、臂等部位应当放松,腰、背、胸、腹等处也必须放松。“松”可使心情放松,保证在呼吸运动时,胸腹部肌肉和膈肌运动不会受牵制。

    ()运动方式要“柔”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说明以柔克刚,以小胜大,这是太极拳的本质,  “运劲身如百炼钢,无坚不摧。”百炼钢是指柔软,不是指坚硬。古人说“百炼金钢绕指柔”就是这个意思,练习太极拳时,运动方式要“柔”,做到以柔化来克制刚强。

    “柔、松、缓”三者结合,是构成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基础。太极拳练习者应该认真领会其含义,才能真正达到健康有效的锻炼效果。

    (四)运动过程要“和谐”

    练习太极拳时,动作要求要“和谐”,强调全身各部分的动作,都要与手的动作相配合,做到“一动无有不动”。这样全身的动作,才能构成一个整体。行拳时,不但动作与动作之间要相互呼应。同时,在呼吸和意识方面,也要尽可能与每一姿式相呼应。

    贴心提示: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要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一定的作用。练习太极拳时,动作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