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三章 妊娠病

[日期:2012-09-07]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第三章  妊娠病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妨碍胎儿的发育,甚或导致堕胎、小产,故必须注意平时的预防和发病后的调治。妊娠常见的疾病有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胎位不正、子肿、子痫、子悬、子淋、转胞、难产、宫外孕、胎死不下、孕妇身痒等多种疾病。本章将介绍以上疾病的外治方法。

 

     

    妊娠后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八即吐者,称为恶阻。也称“子病”、“病儿”、“阻病“等。本病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证候。若仅是恶心嗜酸,择食,或晨间偶有呕吐痰涎,为妊娠早期常有的反应,一般三个月后即可逐渐消失。

    临床诊断:首先根据病史、症状及有关检查,确诊为有孕,孕后出现恶心,呕吐,懈怠嗜睡,择食嗜酸等症者,则为恶阻。若恶阻严重,米饭不下,食八即吐者,甚或呕吐苦水,并挟血丝者,则需进一步作肝功能、尿酮等有关检查,若为阳性反应,则需要住院治疗,或终止妊娠。

    中医分型:(1)脾胃虚弱型:妊娠以后,恶心呕吐不食,口淡或呕吐清涎,神疲嗜睡,舌淡苔白润,脉缓滑无力。(2)肝胃不和型: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满胁痛,暖气叹息,头胀而晕。烦渴口苦,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

    【治疗方法】

    一、鼻嗅法

    处方鲜芫荽苏叶藿香陈皮砂仁

    方法:将上药物煮沸,患者坐在旁边吸闻药物之气味,早晚各熏闻一次。

    功效主治:醒脾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肝胃不和型恶阻。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二、敷脐法

    处方l半夏15克,砂仁 3克、波蔻3克生姜汁1小杯

    方法:将前三味药碾成细末,以生姜汁调和药末如稠糊状备用。临用时先用生姜片擦患者脐孔发热,再取药糊涂敷于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贴紧。每天换药1-2次。通常敲药1 --2次后呕吐即缓解,如来禽再敷至病愈为止。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脾胃虚弱型的妊娠恶阻。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2刀豆子‘5个波蔻3克生姜汁  生紫苏叶汁生萝卜汁各1小杯

    方法:先将刀豆子、波蔻共碾碎成细末,再取姜汁、紫苏叶汁、萝卜汁与药末拌台调匀,捣成厚膏状,备用。取药膏加黄酒适量炒热,乘热将药膏敷贴于患者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贴紧。每天换药1-2次后呕吐即缓解,如末愈再敲至病愈为止: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各种妊娠恶阻。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3鲜生姜汁l小杯刀豆壳(烧灰存性)10克米醋适量

    方法:先取生姜捣烂毁汁1小杯,再取刀豆壳烧灰研为细末,将姜汁加入刀豆壳灰中调和,掺与米醋适量制成膏备用。取药膏如红枣大l块,贴于患者脐孔上,盖以纱帮,胶布崮定。每天贴膏1-3次。

    功效主治: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各种妊娠呕吐。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4雄黄五倍子各30克桔矾15克葱头5个肉桂3克公丁香2克酒适量

    方法:将诸药研末共捣烂,加酒适量调和,软硬适度,制成圆形小药饼备用。治疗时,取药饼1个贴于患妇神阙穴,压紧,胶布固定。再用艾条隔药悬灸15-20分钟,每天1-2次。

    功效主治:适用于各种妊娠呕吐。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5丁香15克半夏20克鲜生姜3

    方法;前两味药烘干,研为细末,过筛,用鲜生姜汁调为稠膏,纱布包裹敷于神阙穴。外盖塑料薄膜,纱布、胶布固定。1-2日换药一次。一般一日后呕吐渐止,再敷三日,纳食如常。

    功效主治:芳香降逆止呕,适用于脾虚痰浊型恶阻。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三、耳压法

    处方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  内分泌  配穴:胃膈. 

    方法;用小弯镊子将王不留行籽放在0.4×0.4厘米胶布中心,贴于所选耳穴上,双侧均贴,稍加压力,使局部有胀痛,并嘱每日在贴压耳穴上自己按压34次,每次半分钟,如有恶心呕吐,随时进行按压,刺激穴位以减轻症状。如剧吐伴腹痛,可加平喘穴。一般隔日或隔3日换药1次,4次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镇静止痛,镇吐消炎。适用于妊娠剧吐。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医学1988  (3)25

    四、艾炎法

    处方l艾条取穴:内关

    方法:用艾条灸内关穴,每天1-2次,时间选择在晨起后效果更好。

    功效主治:温中止呕。适用于妊娠呕吐。 

    资料来源:《四川中医》1989  (6):23

    处方2陈艾叶250克苍术30

    方法:先将苍术研威细末,再将艾叶揉成绒团状,两者混合,用细麻纸(或易燃的薄纸)裹卷成条,一般长20-30厘米,直径约1.2厘米。操作:患者仰卧,取天突、中脘、巨阙、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双侧)穴,点燃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约1寸左右熏灼,直至所灸穴位的皮肤呈潮红色为止,每日一次。

    功效主治:温中和胃止呕。用于脾胃虚弱型妊娠呕吐。

    资料来源;《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五、灯火灸法

    处方1取穴:内关太冲足三里中脘

    方法:用明灯爆灸法。每天施灸1次,每穴1壮。10天为1个疗程。肝郁者加肝俞、行间,胃热者加间使、内庭,痰湿者加阴陵泉、丰隆。

    功效主治:抑肝和胃降逆,宽中止呕。适用于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

    资料来源:《灯火灸疗法》

    处方2取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脾俞  阴陵泉关元太冲

    方法:用明灯爆灸法,每天施灸1次,每穴l壮,10天为一疗程。

    功效主怡:健睥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食物,适当增加营养。施灸后局部有灼辣感,可涂龙胆紫药水,防止感染。

    资料来源:《灯火灸疗法》

    六、按压法

    处方1取穴:内关

    方法:孕妇早起,在内关穴轻轻地柔按二十次,并作二十次深呼吸,深吸气时不要用力太猛,呼气时,呼到舒服为止,如此坚持一周。

    功效主治;适用于各种妊娠呕吐。

    资料来源;四川中医  1989  (6):23

    处方2取穴:内关膈俞  足三里公孙太冲  肾俞

    方法:用指端以轻手按揉内关穴50次,膈腧、肾俞各100次,继按压足三里穴一、二分钟后,手法较前略重,并循按足阳明胃经数遍,再按揉公孙穴、太冲穴各100次,手法重于足三里穴。

    功效主治:和胃止呕。适用于脾胃不和型妊娠恶阻。

    资料来源:《中民国间疗法》

    七、穴位注射法

    处方1穴位:脾俞  胃俞  药物:盐酸氯丙嗪注射液25mg/  维生素B1注射液lOOmg/.

    方法:将上药分别吸入二支sml注射器内,必握笔式持注射器,垂直刺入穴位,稍有酸胀感时,将药物缓注入穴位。一般胃俞穴注射氯丙嗪,脾俞穴注射维生素B1。每日l次,3次为l疗程,轻者1个疗程,重者2个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严重妊娠呕吐。

    注意事项:注意背部穴位不宣刺的太深,以防刺伤内脏。另外注射后宜卧床一天,以防注射氯丙嚷后出现直立性休克。如发现应立即卧床休息.,取头低脚高位i10分钟后即可恢复。

    资料来源:经验方.

    处方2穴位:天突中脘  内关药物:维生素且100毫克/2毫升,加维生素B6 50毫克/2毫升

    方法:每穴注射0.5毫升,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宽胸理气,降逆止呕。适用于妊娠呕吐。

    八、中药静脉注射法

    处方元参麦冬生地葡萄糖各等份

    方法:上方以乙醇提取制成。每500毫升中含生药500克,用量视病情而定。如遇脱水较重,阴液亏耗症状明显,有电解质紊乱或有二氧化碳结合力改变者,先于5%葡萄糖盐水滴注,后补给1000-5000毫升生津注射液,轻者每天仅给生津注射液500-1000毫升。经用该药1-2天,恶阻重症缓解,可辨证给予中药口服调理。

    功效主治;生津、养阴、增液,适用于重症恶阻。

    资料来源:中医杂志1986(12)5

    方法:将上药分别吸入二支sml注射器内,以握笔式持注射器,垂直刺入穴位,稍有酸胀感时,将药物缓注入穴位。一般胃俞穴注射氯丙嗪,脾俞穴注射维生素B1。每日l次,3次为l疗程,轻者1个疗程,重者2个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严重妊娠呕吐。

    注意事项:注意背部穴位不宣刺的太深,以防刺伤内脏。另外注射后宜卧床一天,以防注射氯丙嚷后出现直立性休克。如发现应立即卧床休息,取头低脚高位,10分钟后即可恢复。

    资料来源:经验方.

    处方2穴位:天突中脘  内关药物:维生素且100毫克/2毫升,加维生素B6 50毫克/2毫升

    方法:每穴注射0.5毫升,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宽胸理气,降逆止呕。适用于妊娠呕吐。

    八、中药静脉注射法

    处方元参麦冬生地葡萄糖各等份

    方法:上方以乙醇提取制成。每500毫升中含生药500克,用量视病情而定。如遇脱水较重,阴液亏耗症状明显,有电解质紊乱或有二氧化碳结合力改变者,先于5%葡萄糖盐水滴注,后补给1000-5000毫升生津注射液,轻者每天仅给生津注射液500-1000毫升。经用该药1-2天,恶阻重症缓解,可辨证给予中药口服调理。

    功效主治;生津、养阴、增液,适用于重症恶阻。

    资料来源:中医杂志1986(12)5胎漏、胎动不安

    妊娠期阴遭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

“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若妊娠期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遭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胎褥与胎动不安,常是堕胎、小产的先兆,现代医学称为“先兆流产”。

    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有关检查,首先须判断胎元已殒末殒,本病诊断始能成立。胎漏:临床表现为出血量少,不伴腰酸小腹坠胀作痛,妊娠试验呈阳性。若出血量增多,并伴有小腹坠胀疼痛。妊娠试验由阳转阴,或有胎块排出,则胎元殒。胎动不安:临床表现为腰酸痛,或下腹坠胀,但不甚严重,或同时有少量阴遭出血。妊娠试验阳性。若孕四、五月以上者,可感到胎动或听到胎心音。若腹痛加剧,出血增多,胎心音及胎动消失,则胎多已不存活。此外,尚须与其他妊娠出血性疾病鉴别。

    中医分型:肾虚型: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暗,腰酸腹坠痛,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甚至失禁,或曾屡次坠胎,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气血虚弱型: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或腰腹胀痛或坠胀,伴神疲肢倦,面色觥白,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血热型:妊娠期阴道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伴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或有潮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或弦滑。跌扑伤胎型:妊娠外伤,腰酸,腹胀坠,或阴遭下血,舌质常,脉滑无力。临床外治常以前三型为主。

    【治疗方法】

    一、敷脐法

    处方l井底泥灶心土青黛各等量

    方法:先将井底泥、灶心土混合碾碎为末,加入青黛共碾均匀,温水掺和调成膏状备用。取药膏适量敷贴于患者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敷5-7次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安胎。适用于血热型胎动不安,见阴道下血不断,小腹坠胀。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2大黄芒硝板兰根浮萍海蛤粉各3

    方法;将以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后瓶贮备用。嘱孕妇平卧床上。取药末1 5克调米汤如糊,把药糊涂敷在患者脐孔部,厚1. 5-2厘米,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2次,一般涂药2-3次可安胎。

    功效主治:清热凉血,止血安胎,适用于血热型胎动不安。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3阿胶10克艾叶10

    方法:先将阿胶烊化,再把艾叶焙干研末,然后将艾叶束倒阿胶液中调和均匀,制成糊状备用。取药糊直接涂敷于患妇脐中神阙穴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再以热水袋置脐上药面熨之,每天1-2次。

    功效主治:温经养血安胎。适用于气血虚弱型胎漏、胎动不安,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4白芋麻根内皮120

    方法:捣烂敷脐部,胎安后即去药。

    功效主治:适用于劳损所致的胎动不安。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处方5炒杜仲(沙炒)炒补骨脂各20

    方法:上药共为细末,过筛。取药末适量,水调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

    功效主治;益肾安胎。适用于肾气不固型胎动不安。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二、薄贴法

    处方l  当归300  白芍150  熟地240  甘草90  黄芪150  白术180  川断180  苁蓉150克木香30克黄芩300克益母草300克龙骨90

    方法:上药除龙骨研为细粉单放外,其余各药浸入植物油内3-5天,再炸枯去渣,过滤沉淀,然后入锅内熬至滴水成珠时,下黄丹、龙骨收膏,用时摊在布上,敷于神阙穴。   

    功效主治:益气补血,保育胎元。用于气血不足型滑胎或胎动不安。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处方2党参60  白术45  山药45克黄芩45  当归60  熟地90  川芎  白芍陈皮  苏梗香附杜仲川断贝母各15

    方法:上药放A麻油内熬,黄丹收膏,敷肾俞穴。

    功效主治:益肾健脾,清热安胎。用于肾虚脾弱兼有内热型胎动不安。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三、敷贴法

    处方1蓖麻仁12

    方法:捣烂,贴在孕妇额上,安定后去药。

    功效主治;用于孕妇胎动不安。

    资料来源:《方药集》

    处方2吴茱萸

    方法:研末,酒调敷脚心,胎安即洗去。

    功效主治:用于胎动冲心,且有平肝逆、保胎元的作用。

    资料来源:《妇科秘传》

    处方3灶心土(伏龙肝)16

    方法:研末,水湿润,涂脐下。

    功效主治:健脾和中,益气安胎。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胎动不安。

    四、点穴法

    处方取穴:隐白复溜太渊膻中百会章门

    方法: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都用补法,第一胎者,点穴35次即消除症状。如果习惯性流产,就要继续点穴保胎。每周可点穴2-3次,没有任何感觉时,每周可点1次。到^个月后,停止点穴。

    功效主治:止血补肾,固气.上举。适用于孕妇胎漏、胎动不安。

    资料来源:《点穴疗法》

    五、穴位注射法

    处方(1)穴位:关元(2)药物:黄体酮注射液10毫克

    方法:将黄体酮注射液10毫克,注入关元穴,每日1次,直至症状消失后再注射3天。穴注期间可口服维生素E20毫克,每日3次。

    功效主治:固冲任,安胎元。适用于胎动不安。

    资料来源;《穴位注射疗法》

 

   

    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即“屡孕屡堕”或“数堕胎”,现代医学称“习惯性流产”。

    临床诊断:脾肾两虚型:屡孕屡堕连续发生三次及三次以上,经量步,色淡或黯,头晕耳鸣,神症肢倦,腰膝酸软,纳少便溏,或夜尿频多,舌质淡嫩或淡黯,脉沉弱。阴虚血热型:屡孕屡堕已连续发生三次及三次以上,经量少,经色紫红或鲜红,质粘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烦躁不宁,口干咽燥,或形体消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外冶按上述分型治疗。

    【治疗方法】

    一、薄贴法

    处方1当归条芩(酒炒)  益母草各30克生地24  白术  川断各18克甘草10  白芍酒炒黄芪  肉苁蓉各15克麻油1000  白蜡30

    方法:用麻油浸药七日,熬成膏,加白蜡熬三、四沸,加黄

135克,再熬再加飞过龙骨30克搅匀,以缎摊如碗口大,贴丹田上。十四日一换,贴过八个月为妙。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安胎,用于习惯性小产。

    资料来源,《中国膏药学》

    处方2当归党参生地杜仲  川断桑寄生生地地榆砂仁阿胶各30克熟地60克炒蚕砂45克麻油750克黄丹360克黄蜡60

    方法:以上药熬收为膏,再下煅紫石英、煅赤石脂、煅龙骨各21克搅匀。先1月贴腰眼,7日一换,过3月后,半月一换,十月满为止。肾虚腰痛贴命门和痛处。

    功效主治:补肾益气固胎,用于防止习惯性流产及防止小产。.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类编》

    处方3人参1·5克当归3克白术6克川芎3克黄芩6克防风3克陈皮1·5克荆芥6克生甘草3克紫草茸6克赤芍柴胡  白芷葛根砂仁各1.5克糯米阿胶适量

    方法;除糯米、阿胶之外,其余药物混合碾为细末,待用,继之将糯米、阿胶适量(约各15克)加水适量煎煮至完全溶解后,再取药末加入煎熬成浓稠药膏。临用时取药膏约30克摊布于6×8平方厘米纱布中间;用药膏敷于患者脐孔上,外加瞳布贴紧。每天换药1次,颇贴频换,直至病情稳定为止。

    功效主治:益肾健脾安胎,.适用于滑胎和胎动不安。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类编》

    处方4  当归  白芍地黄甘草续断黄苠  白术肉苁蓉木香黄芩益母草龙骨

    方法:膏药布块13.5×13cm,膏重15克,温热化开,贴于脐部。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周肾安胎。适用于妊娠气血不足引起的胎元不固,习惯性流产。

    资料来源:《古今中药外治真传》.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30周后,胎儿在于宫体内的位置不正常,多见于经产妇,或腹壁松弛者。胎儿多呈横位或臀位、斜位、足位。

    临术诊断:孕妇妊娠28-30周后,胎儿在于宫体内的位置不正常,须详细检查。如系骨盆狭窄,子官畸型等引起的,应另法处理。临床外治一般不分型。

    【治疗方法1

    一、耳压法

    处方1取穴:子宫转胞(在于宫穴下面)

    方法:先在左耳上用穴位探棒找到敏感的子宫穴,用5毫米见方胶布块,中间放一粒王不留行压在子宫亢。再用同法在右侧找到转咆穴,井埋药。嘱孕妇自行按摩100次,按摩时,横位取坐位,臀位取臀高头低仰卧位,下肢屈曲,臀部抬20-30厘米,或平卧。

    功效主治:舒通经络,纠正胎位。适用于治疗孕妇胎位不正。

    注意事项:转胎时应在空腹时进行,并自我感觉胎动方向、眙动次数及其它异常感觉。一般埋药后三天复查,如有异常可随时复诊。

    资料来源:陕西中医1988    (5)206

    处方2取穴:子宫变感皮质下肝脾腹等耳穴

    方法:用火柴头或针柄,在相应穴位探求敏感点,将王不留行籽用05厘米的胶布贴在耳穴处。3-4日换一次,双耳交替。嘱患者自行于饭后30分钟按压,日行3次,每次按压15分钟,4天一个疗程。至胎位转正为止,每疗程后做胎位检查。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舒肝理气,和血化瘀,调理气血。使胎儿在官腔中的活动增强,有利于转胎,适用于胎位不正。

    资料来源;中医杂志1987(6)30

    二、艾灸法

    处方l艾卷数根取穴:隐白 

    方法:患者仰卧床上,松开裤带,艾卷点燃灸双侧隐白穴各15分钟。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转胎。用于治疗胎位不正。妊娠7个月使用时效果最佳。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处方2用艾条熏灸双侧至阴穴,距离以热感能忍受为度。日一次,每次15分钟,七日为一疗程。然后做妇科检查,无效者再行第二疗程。亦可配合朴中益气汤口服。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行气宽中。适用于胎位不正,以妊娠7十月左右使用为宜。

    资料来源:新中医1990(5)28

    处方3香烟2支取穴:至阴

    方法:孕妇施灸前排空小便,松解腰带,坐位,点燃香烟2支,自行灸双侧至阴穴,或取卧位行他人灸。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温度适宜。5-7日为l疗程。7日后到妇产科复查。

  功效主治:调经气、通胞脉、运胞官。适用于胎位不正。

  资料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9  (2):9

  三、灯火灸法

  处方取穴:至阴穴

  方法:妊娠8个月后,用阴灯火灼灸至阴穴,左右双侧同时灸,每日施灸1次,每次灸1-3壮,灸2-3次后作胎位检查1次,灸至胎位转正后为止。

    功效主治:调理胎位。适用于胎位不正。

    注意事项:胎位转正后,切勿再灸,施灸后穴位局部涂上龙胆紫药水,或普通消炎膏以防感染。灯芯火灸至阴穴,纠正胎位,疗效颇佳,累治累效,可大胆灸之。

    资料来源:《灯火灸疗法》

   

 

四、艾熏足疗法

    处方熟艾(即陈久之艾)500克制艾条

    方法:孕妇取半仰卧位(仲坐在靠背椅上亦可),缓带自持,一下肢屈膝自然,下垂着地(膝咯低于髋关节),另一下肢伸膝并低于髋关节30度左右,自然斜放(舒适为宜)。取点燃艾条熏疗伸直膝之足15-30分钟,11次,左右足调换体位熏疗。熏疗时,孕妇感觉熏疗之足温烫舒适,富内眙儿翻动增强,翻动次数增多者佳(孕妇无痛苦感)。

    功效主治:温调三阴、调摄冲任,以达调理胞富生理功能。适用于胎位异常。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  (Z)19

    五、针灸法

    处方取穴:至明(双侧)  足三里(双侧)

    方法: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进针通电(接用国产G6805治疗仪),同时点燃艾卷,在双侧至阴穴位上进行熏烤。注意热力要适当,以能忍受为度,留针时间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行气血、通经络、补肾、调和气血。适用于矫正胎位不正。

    资料来源:陕西中医1987  (1)516

    六、穴位贴敷法

    处方姜泥取穴;至阴

    方法:将新鲜生姜捣成泥状,分别贴敷于双侧至阴穴,然后用塑料薄膜包裹,使姜泥始终保持潮湿状态。如干燥可重新更换,自贴敷后24小时,即行B超复查,如胎末转正,可继续贴敷2-3后行B超复查。

   功效主治:采用阳动阴静之道理,用大辛大温之生姜,贴敷于至阴穴,以温通气血,使胎儿活动增加而助胎位回转。适用于胎位不正。

    注意事项;对此类孕妇,转胎后用腹带固定。

    资料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 (6):357

    七、洗足疗法‘

    处方l  白术黄芩茯苓各20

    方法:加水2000毫升煎上药,浸洗双足,每次20分钟。

    功效主治;补气清热转胎,用于胎位不正。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

    处方2热水一盆

    方法:每晚用热水洗脚一次,洗时按压至阴穴。

    功效主治:转胎,用于胎位不正。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八、激光照射法

    处方上海激光仪器厂生产的G2-1氮氟纤维光针仪,长波6328A,输出功率2毫瓦,穴位:双侧至阴穴。

    方法:双侧至阴穴,每日照射1次,每穴照射10分钟。一般照射3-5次胎位可转正。

    功效主治;适用于胎位不正。

    资料来源:中国针灸19 87  (6)56

 

   

    妊娠后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子肿。早在《经效J。宝》中就有“治妊娠水气身肿腹胀方论”。如在妊娠七、八月后,只是脚部浮肿,无其他不适者,为妊娠晚期常有现象,可不必治疗,产后自消。

    临床诊断:本病以孕后出现肢体、面目浮肿为特点,多发于妊娠中、后期。临床根据水肿程度,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级。轻者,小腿及足部明显浮肿,经体息能自消。中者,水肿延及腿外侧,甚至涉及腹部。重者,全身浮肿,有时伴有腹水。

    中医分型:临床外治一般不分型。

    【治疗方法】

    一、敷脐法

    处方1大田螺4个(去壳)大蒜瓣5个(去皮)  车前子10

    方法:先将车前子另碾碎为极细粉末,加入田螺、大蒜共捣融如泥,捏成古铜钱大圆形药饼备用。取药饼1个烘热,敷贴于孕妇脐孔上,以纱布盖之,胶布贴紧。每天换药1次,通常敷1-2次后小便增多,浮肿逐渐消失。

    功效主治;利湿消肿。适用于各种原因的妊娠水肿。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2地龙甘遂猪苓硼砂  肉桂各10克姜汁食醋各适量

    方法:取上药共碾为细末,加姜汁,食醋适量调和如厚膏,取药膏敷于孕妇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贴牢固定之。每天换药1次,敷药后静卧片刻,即小便次数增多,水肿渐消。

    功效主治:温阳逐水。适用于妊娠水肿。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3商陆100克公丁香2克葱白  生姜各适量

    方法:将商陆、r香加工研为细末过筛。每次取药末3-5克,姜、葱白各适量,捣融成膏,用时取药膏5克,凉开水适量,调如糊状,将药糊敷在孕妇脐孔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一般7天为1疗程。

    功效主治:温阳利水。适用于妊娠脚肿。

    注意事项:本法药物商陆有小毒,用量以小剂量为宜。如用量过多,或用药时间过长,可出现眩晕、呕吐,但不妨碍治疗。停药后,这种症状即消。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妊娠晚期或正值临产时、新产后,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手足搐搦,全身强直,双目上视,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亦称“妊娠痫症”。本病往往是由于子肿、子晕治疗不及时发展而来。

    临床诊断:子痫在产前、产时或产后均可发生,临床以产前子痫常见,其次是产时子痫。往往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子晕病史。本病在抽搐发作前常有头痛、眼花、胸闷、目瞀等症。

    中医分型:(1)肝风内动型。妊娠后期,颜面潮红,心悸烦躁,突发四肢抽搐,甚则昏不知人,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3)痰火上扰型:妊娠晚期,或正值分娩时,卒然昏不知人,四肢抽搐,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临床外治一般不分型。本病为危急重症。一旦发作,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

  【治疗方法】

  一、取嚏疗法

    处方l生半夏适量

 方法:研末,吹患者鼻中,令其作嚏。

    功效主治:祛痰开窍,适应于妊娠痫证及临产昏厥不省人事。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

    处方2.半夏牙皂丁香各等份

    方法:共研细末,吹患者鼻中,令其作嚏。

    功效主治:豁痰开窍。用于妊娠痈证。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二、烟熏法

    处方I干漆渣及破漆器

    方法:上药烧之,使产母闻得其气。

    功效主治:降气破血消结。适用于预防产时晕绝。

    资料来源:《验方新编》

    处方2石头一块好醋适量

    方法:烧红石头,放盆内,以好醋淬之。让产母常闻醋气。

    功效主治:醒脑开窍。适用于预防临产时晕厥,病发痛证。

    资料来源:《验方新编》

    三、涂搽法

    处方黄蜡枯矾麻黄各等份

    方法:枯矾、麻黄为末,蜡与二药和匀.用时此药涂搽牙关,立效。同时可配服排风汤进行治疗。

    功效主治:祛风化痰,适用于妊娠子痛。

    资料来源:萧山竹林寺明静师太秘传方

    四、敷脐法   

    处方1丹参硼砂各l克苯妥英纳05克。

    方法:将上药共碾成细末,备用。将药末分成10等份,每次取1份,填敷入患者脐孔穴中,外以胶布贴牢固定之。每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至控制发作。一般用药5次即可控制发作。

    功效主治:养血活血止痛。适用于妊娠子痫。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2芫花25克(醋浸1日)  明雄3克胆南星5克明矾3  白胡椒3  生姜汁一小杯

    方法:将上药混合碾研成细粉末,瓶贮密封备用。临用时取药末15-30克,加入生姜汁调和如泥,捏成圆形药丸如桂圆大,将药丸纳入患者脐孔穴中,以手按紧之,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贴纳药至控制发作为止。

    功效主治:解痉通络,适应于妊娠子痫。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五、熏脐法

    处方马钱子(制)僖蚕胆南星明矾各等量鲜艾叶生姜各适量

    方法:取制马钱子研为细末,与诸药共研为极细末,过筛,然后以鲜艾叶、生姜和诸药末混合捣如融膏备用。取药膏如红枣大2块,分别贴于患妇脐中(神阙)穴、会阴穴上,药上放预制的艾绒炷,点燃灸之,按患者年龄,1岁灸1壮,每天1次。

    功效主治:镇静解痉。适用于妊娠子痫。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孕妇胸腹胀满,甚或喘息烦躁不安者,称为“子悬”,亦名“胎上逼心”或“胎气上逆”。《医学入门》说:“胸膈胀满疼痛者,谓之“子悬”。

    临床诊断:主要根据孕妇胸腹胀满,甚或喘息烦躁不安者进行诊断,一般无特殊检查,但必须排除妊娠合并心脏病。

    中医临床外治不分型。   

    【治疗方法】

    一、穴位敷贴法

    处方吴茱萸

    方法:为末敷足心,神效。

    功效主治:解郁滞,降浊阴,下逆气。适用于孕妇子悬。

    资料来源:《妇科新编》

 

   

    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症状者,称为“子淋”,也称“妊娠小便淋痛”.

    临床诊断:本病以妊娠而兼,J、便淋涩疼痛为特征,临证时应与“转胞”相鉴别。

    中医分型:实证;(1)心火偏亢型:妊娠期间,尿步色深黄,艰涩而痛,而赤心烦,甚者口舌生疮,舌红欠润,步苫或无苔,脉细滑数。(2)湿热下注型;妊娠期间,突感小便频数而急,尿黄赤,艰涩不利,灼热刺痛,面色垢黄,口干不多引饮,胸闷食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敷。(3)阴虚型:妊娠数月,小便频数淋沥,灼热刺痛,量少,色深黄.形体消瘦,两颧潮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大便不畅,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滑数。

    【治疗方法】

    一、敷脐法

    处方1生四季葱白12根食盐12

    方法:将葱白和食盐共捣至膏状,备用。取药膏摊在胶布中间,贴敷于患者脐眼上,每天换药1次,连续贴药至小便通利为止。

    功效主治:温阳化气,通络利水。适用于妊搌子淋的各种证型。

    资料来源:民问流传验方

    处方2活田螺1-2个(连壳)  滑石末12

    方法:将上药共捣至融烂,加温开水适量调成糊状,备用。取药糊30克涂敷于患者脐孔穴中,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如药糊干后再换再涂,每天涂药34次。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淋。适用于妊娠子淋属湿热下注型的患者。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3滑石120

    方法;研为细末,取药末30克,水调稠糊,敷于脐中(神阙)穴、关元穴下,上盖纱布,脐布固定,干后再换。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淋。适用于实热型妊娠小便频敷。

    资料来源:经验方

    处方4葱白(带须不洗,擦去泥)1    方法:捣融如膏备用,取药膏如红枣大1块,贴于神阙(脐中)穴,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至病愈为止。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止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妊娠

    二、敷贴法

    处方田螺3个滑石盐各少许

    方法:捣烂拌匀,敷贴气海、神阙穴。

    功效主精:养阴清热,利湿通淋。适用于妊娠小便淋痛。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三、热熨法

    处方葱白盐各适量

    方法:葱白切细和盐炒热熨脐下。

    功效主治:通阳利水,用于胎气壅塞,小便淋痛。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类编》

 

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为“妊娠小便不通”。古名“转胞”或“胞转”。

    临床诊断;以妊娠期小便不通,以至小腹胀急疼痛为特点。

    中医分型:(1)气虚型:妊娠期间,小便不通,或频数量少,小腹胀急疼痛,坐卧不安,面色咣白,精神疲倦,头重眩晕,短气懒言,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滑。(2)肾虚型:妊娠小便频数不畅,继则闭而不通,小腹胀满而痛,坐卧不宁,胃寒肢冷,腰腿酸软,舌质淡,苔薄润,脉沉滑无力。

    【治疗方法】

    一、敷脐法

    处方l冬葵子滑石栀子等量

    方法:上药共为细末,用田螺肉或葱汁调膏,贴敷脐部。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水,适用于妊娠小便不通。

    资料来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 

    处方2甘遂15克甘草10

    方法;将甘迸研为细末,备用。甘草煎汤,待服。取甘遂末15克,“水加入调成膏状,敷于患者脐孔内,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继之将甘草煎汤汁服下。此法敷药后片刻,小便即通如泉涌,诚为救急之良方。

    功效主治:逐水利尿,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妊娠小便不通。

    注意事项:甘迸与甘草药性相反,甘遂只供外敷用,不用内服。两药不能混在一处,否则会引起毒副反应。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3鲜葱白15根(连须)  食盐15  田螵5个(去壳)

    方法:将三睐药共捣融烂如厚膏状,备用。取药膏敷贴于患者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脐布固定。隔12小时换药1次,通常敷药2-3次小便即通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阳利水。适用于妊娠小便不通。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4葱白适量炒盐15

    方珐:上二味混合捣融如膏状。取药膏贴敷于患者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脐布固定,12小时换药1次,-至小通为止。一般用药2-3次小便即通利。

    功效主治:通阳益气利水。适用于妊娠小便不通,小腹胀满,急躁不安。

    资料来源:《穴位贴药疗法》

    二、熨脐法

    处方-四季葱白60克(切碎)食盐12

    方法:先将食盐人锅内炒极热,次入葱白碎末同拌炒,待嗅及葱香时,旋即取出,装入白布袋中,备用。嘱孕妇仰卧,并抬高一只脚,左右不拘,最好以布带吊起,旋以热葱盐袋敷于脐下小腹上,等小便解下后,则可去掉葱盐药袋,每日二次,至病愈。

    功效主治;温经通络利水。适用于妊娠后小便突然不通,尿急,少腹拘急,腹胀。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  三、熏脐法

    处方食盐30克:。艾绒适量

    方法:取食盐适量,并将艾缄捏戚黄豆大艾炷21壮。嘱孕妇仰卧,将食盐填人患者脐孔穴中,再取艾炷置于食盐面上点燃灸之。连续21壮,如果小便仍不通,再灸至小便利为度。

    功效主治:温阳通络利水。适用于妇女妊娠小便不通,心烦不安、气短紧促,面足浮肿,头晕,四肢欠温,属肾虚型患者。

    资料来源:《备急受法》

    四、敷贴法

    处方l滑石末车前草

    方法;滑石末以车前草捣汁,调敷脐下,水调亦可。

    功效主治:利水清热,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孕妇小便不通。

    资料来源:《妇科秘方》

    处方2蒲黄适量

方法:以布包蒲黄裹腰肾,令头致地数次。

    功效主治。适用于妊娠小便不通。

  资料来源:《肘后方》

    五、药包热敷法

    处方四季葱(大葱连须用)

    方法:上药半斤,用手掐断,放锅内炒热,用布或毛巾包裹,热敷于腹部,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功效主治:通阳利水,适用于妊娠期小便不通。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六、针灸法

    处方主穴:气海关元膀胱俞(双)阴陵泉(双)配穴:足三里三阴交大椎

    方法: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隔1-2分钟捻转一次,须有通上达下的酸麻胀感,针后加艾灸,或用电灸。

    功效主治;益气助船,通利小便。适用于妊娠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痛。

    资料来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

   

    难产是指妊娠足月到分娩时,胎儿不能顺利娩出的病证。引起难产的因素有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位异常等。本节重点讨论产力异常,其中气血虚弱和气滞血瘀是产力异常的主要原因。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异常分娩。

    临床诊断:产力异常(1)子宫收缩乏力: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子宫收缩乏力,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而不规则,在子宫收缩最强时,腹部也不变硬,不隆起。临床检查宫口不能如期扩张,胎儿不能逐渐下降,以致产程延长。(2)子宫收缩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产妇自觉宫缩很强,呈持续性腹痛,拒按,烦躁不安,呼痛不已。临床检查,宫颈口不扩张,胎先露不下降,产程延长。

    中医分型:(1)气血虚弱型:分娩时阵痛徽弱,宫缩时间短,间歇时间长。产程进展缓慢,或下血量多而色淡,面色苍白,神疲肢软,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大面虚,或沉细而弱。(2)气滞血瘀型:分娩时腰腹疼痛剧烈,宫缩强但间歇不匀,产程进展缓慢,或下血暗红,量少。面色紫黯,精神紧张,胸脘胀闷,时欲呕恶。舌质暗红,萏正常或腻,脉弦大而至数不匀。临床外治宜于产力异常而致的难产。

    【治疗方法】

    一、敷脐法

     处方l龟板30  川芎  当归各15  头发炭10克蝉蜕7个(烧灰)  蛇蜕1条(烧灰)  车前子末15  蒽汁芝麻油各适量

    方法:先将前3味药研为细末,加入芝麻油煎熬数滚,次将3种灰药和车前予末加入同煎熬15-20分钟,取出冷却,最后加入葱汁拌匀收膏,即可制成膏药备用。取药膏30克摊于纱布中央,敷贴于患妇脐孔上,外以绷布束紧固定之。嘱孕妇闭目静卧l小时左右,胎儿即可娩下。

    功效主治:活血行气顺产。适用于妇女难产。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2  (1)生龟板240克芝麻油500毫升铅粉60克黄丹()60  (2)车前于12克川芎10克当归15  半夏6克冬葵子12克枳壳  白芷  白敛各5克葱汁20毫升芝麻油适量

    方法:先将方(L)中龟板入油内入锅加热,炸至焦枯,过滤去渣,再将油熬至滴水成珠时,镣徐加入广丹、铅粉,搅拌收膏。然后将方(2)中八味药研末过筛,加入葱汁,芝麻油调如糊状备用。先将膏药敷贴脐中穴,再将药糊涂于膏药上面,覆盖固定,安卧即生。

    功效主治:适用于妊娠足月,交骨不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难产。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处方3生寒水石30克煅寒水石30克朱砂10克葱汁20毫升

    方法:取生、煅寒水石共研为细末,再加朱砂共研至极细末,呈桃红色样,瓶贮备用。取药末调葱计如糊状,摊于1块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嘱产妇闭目静卧,良久胎儿即自然娩下。

    功效主治:适用于各种难产。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4巴豆仁6粒蓖麻仁14粒麝香末1

    方法:先将上述诸药(巴豆、蓖麻仁)共捣烂如泥状,制成2个小药饼。接着以手指在小药饼上按1小“凹”,每“凹一填入麝香末0. 25克,嘱产妇仰卧,将药饼填入麝香之凹陷处对准脐中(神阙)穴、关元穴贴紧,外加胶布固定。令产妇闭目静卧约1小时,胎儿即可产下。如缺麝香者,可用阿魏2克代之。当胎儿产下后,立即去掉药饼,以免脐部皮肤发泡。如发泡者,可用消毒针挑破,并擦以龙胆紫药水。

    功效主治:适用于临产胎儿经久不下。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处方5灶心土(伏龙肝)l  白酒适量食盐l撮开水适量

    方法:先将灶心士1碗研为细末,入锅内炒热,加白酒适量烹之,取出用厚毛巾包裹制1个药袋{再将食盐用温开水溶化调制成浓溶液,贮备候用。嘱产妇仰卧,取浓盐液涂于胎儿手心或足心,待其缩入转动,即可顺产。同时用制备药袋,乘热敷产妇脐孔,则收效尤佳。

    功效主治;和胃降逆产。适用于横生逆产。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6蓖麻子(去壳)100粒雄黄朱砂各4.5克蛇蜕一尺(烧存性)

    方法:共研为末,饭和为丸,如弹子大。临产时先用椒汤淋脐下,拭干,安药一丸于脐中,用纸数张重覆上,以帛束之,头生出即去药,一丸可用三次。

    功效主治:适应于难产催生。

    资料来源:《产鉴》

    二、擦脐法

    处方麻油  蜂蜜各等量

    方法:将麻油和蜂蜜混合调匀,瓶贮备用。嘱产妇放宽心怀静息。令其仰卧床上,医者用药棉蘸渍上制备的蜂蜜油,把蘸药的药棉球放在产妇脐窝处反复不断摩擦,以脐部发热为有救。

    功效主治:适用于难产急救。

    资料来源:《中医药贴脐疗法》   

    三、艾灸法

    处方艾条两支盐汤一盆

    方法:用艾条灸石脚小指尖三炷,烂如绿豆大,如妇人扎脚,先用盐汤洗脚,令温。气脉通疏,然后灸,立便顺生。

    功效主治:舒经活络顺产。适用于横生手先出者,诸般服药不效,可用此法急受之。

   资料来源;《备急灸法》

  四、灯火灸法

  处方取穴;三阴穴至阴攻谬足三里合谷

  方法:用明灯火爆灸法,每穴灸l壮,每天灸1次。灸治时间不限,以娩下胎儿为止。若胎位不正加上谬、至阴;横生难产加三阴、至阴。

    功效主治:补气血,催产。适用于子宫收缩无力的难产。

    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微灼烧损伤,宜保持局部清洁.并涂以龙腰紫药水,以防感染。

    资料来源:《灯火灸疗法》

    五、敷贴法   ·

    处方1  生龟板60  当归  川芎各30克发灰15克蝉蜕7个蛇蜕1条(烧灰)

    方法:诸药混合碾为细末过筛,以葱汁、麻油各半适量,和药末调如糊状。取药糊厚敷神阙、关元两穴位上,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闭目静卧即生。

    功效主治:补气养阴,活血下胎。适用于各种难产。

    资料来源:《穴位贴药疗法》

    处方2蓖麻子5

    方法:上药捣烂贴涂足心,配合风仙子6克,研朱内服,效果更好。产后即去掉所贴的药。

    功效主治:适用于临床各种难产。

    资料来源;《濒糊集简方》

    处方3蓖麻125

    方法:捣成四份,分包两脚心及两耳叉。

    功效主治;适用于胎儿横位难产。

    资料来源;《方药集》

    处方4板粟球蓖麻子各适量

    方法;将板粟球烧成灰,与蓖麻子共捣烂,敷双涌泉穴。

    功效主治:适用子妇人气滞形成的难产。

    资料来源:《妇科手册》

    处方5生夏枯草1

    方法:将上药捣烂,包产妇两足心,儿生后,即将药移包干头顶,可保产无忧。

    功效主治:适用于难产催产。

    资料来源;《方药集》

    处方6蓖麻子100粒雄黄3

    方法;将上两昧药共研细末,涂脚心即产。

    功效主治:适应于各种难产。

    资料来源:《产鉴》

    处方7红梗蓖麻嫩叶

    方法:将上药捣烂敷贴两足心。 

  功效主治:适用于妊娠滞产。

    资料来源;《山西常见病验方选》

    处方8食盐少量

    方法:用盐摩产妇腹部,连摩IO次。

    功效主治: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难产。

    资料来源:《千金方》

    处方9生附子末适量酌加少量苦酒

    方法:将上两药和调,涂右足心,胎下去之。

    功效主治:适用于断产下胎。

    资料来源:《小品方》

    处方10醋龟板3克火麻仁7个麝香0. 3克方法:共捣成膏,敷气海穴,

功效主治:催生下胎:适用于难产。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处方11乌梅1  白胡椒7粒巴豆3

方法:共研细末,白酒调匀,分贴三阴交(双)穴。

功效主治:适用于难产。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六、熏洗法

处方蛇蜕适量

方法:泡水,浴产门。

功效主治;适用于难产。

资料来源:《本草纲目》

 

七、握药法

处方蓖麻干14

方法:每手各把7枚,须臾立下。

功效主治:催产下胎,适用于难产。

资料来源;《肘后方》

 

     

    凡孕卵在于宫腔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俗称“官外孕”。一般以输卵管妊娠多见。中医学中无此名,按其临床表现,散见于“妊娠腹痛”、“胎动不安”、“瘴瘕”等病之中。接其植入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和宫颈妊娠,以输卵管妊娠为多见,这里重点谈输卵管妊娠。

  临床诊断:输卵管妊娠在流产或破裂之前,除有妊娠表现外,往往无明显症状。有的患者在下腹一侧有隐痛,双合诊子宫稍胀大变软,与停经月份不符,可能发现一侧附件处有软性包块,稍有压痛。尿妊娠试验为阳性。若输卵管妊娠破损后,则见突感下腹一侧有撕裂样剧痛,持续或反复发作,阴遘流血,经久不停,腹部疼痛时发时止,盆腔肿块的大小、形状、硬度,常有变化,血红蛋白逐渐下降等。必要时可辅以后穹窿穿刺、子宫内膜检查,或诊断性刮宫、超声波及腹腔镜检查,从而确诊。

    中医分型:(”未破损期:指输卵管妊娠尚末破损者。临床患者可有早孕反应,或下腹一侧有隐痛,双合诊可触及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有压痛,尿妊娠试验阳性,脉弦滑。(2)已破损期:可分为休克型、不稳定型、包块型。休克型;突发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逆,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或不稳定,有时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不稳定型:腹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但逐渐减轻。可触及界线不清的包块,间有少量阴道流血,血压平稳,脉细缓。包块型:腹腔血肿包块形成,腹痛逐渐消失,可有下腹坠胀或便意感.阴道出血也逐渐停止,脉细涩。临床外治可用于未破损期和已破损期的包块型。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必要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治疗方法】

    一、中药灌肠法

    处方紫草30克蜈蚣2克淮牛膝10克丹参15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花粉30克三棱10克南星30

    方法:水煎上药,浓缩成150毫升,药温宜30-40℃,每次药量100-1507毫升,每日灌肠一次。灌肠时,患者取侧卧位,取直径4毫米大小的导管,用石蜡油或肥皂液润滑尿管前端,插入肛门内深度为7-8厘米,尔后将药棱缓慢注入肛门内。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如阴道流血不多,腹痛不甚明显时,可早晚各灌肠一次,灌腼后取膝胸卧式,抬高臀部,药液保留30分钟,使药液从肠道完全吸收。经查尿妊娠试验阴性后,则上方去花粉、蜈蚣、紫草,酌加化瘀理气散结之品,如乳香、没药、王不留行、昆布、海藻、延胡,使包块吸收消散。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症杀胚。散结止痛。适用于治疗宫外孕。

    资料来源:贵州医药1989    (2)19

    二、敷贴法

    处方l虎杖熟石膏冰片

    方法:将上药研末做成药饼,外敷患侧下腹部。同时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双侧),留针20分钟,12次。并配服汤药。休克型与不稳定型服用丹参15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包块型服用丹参15克,麦冬10克,桃仁10克,三棱3---9克、莪术3-9克。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消瘕止痛。适用于官外孕。

    资抖来源:江西中医药1984(1)40

    处方2樟脑6克血竭9克松香9克银朱9克麝香0. 06

    方法:前四味药共研细末,用时加热成糊状,乘热加麝香,贴于腹部瘕结处。

    功效主治:破瘀消瘕。适用于瘀血内结型官外孕。也可用于陈旧性宫外孕。

    注意事项:若包块兼炎症感染者,禁用此药外敷。

    资料来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

    处方3千年健60  川断120克追地风  川椒各60  五加皮  白芷桑寄生各120克艾叶500克透骨草250克羌活独活各60克赤芍  归尾各120克血竭乳香没药各60

    方法;上药共研细末,每250克为一份,纱布包裹,蒸15分钟,趁热外敷,每日1-2次,10天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医方发挥》

    处方4侧柏叶60克大黄60克黄柏30克薄荷30克泽兰30

    方法:制用法同处方3

    功效主治;破瘀消症,清热凉血。适用于异位妊娠已破损期的包块型。

    资料来源;广州中医学院经验方

 

     

    胎儿死于母腹后,不能自行娩出者,称一胎死不下”。也称“死胎不下”。本病可发生在妊娠中、晚期,或发生在临产时。如在妊娠中、晚期,则见胎动停止,腹部不再继续增大,反而缩小,或伴有阴遭下血,日出恶臭。如在临产时,往往先有临产征兆,及后见胎心胎动突然停止,阵痛中断,久产不下。均属本节范畴。

    临床诊断:妇人阴中流水,或下如赤豆汁,腹部冷,日出秽臭气,呕吐涎洙者,胎死。死胎如发生在妊娠早期,早孕反应可突然停止,子宫大小不随妊娠月份而增长,或反有缩小,妊娠试验为阴性}倘胎死在其妊娠20周左右,则可发现胎心胎动停止,子宫不再继续增大,乳房胀感消失,,阴道下血,舌紫暗,脉细涩等症。妇科检查,体重减轻,腹围缩小,官底下降,子宫张力减低,扪不到胎动,胎体轮廓及胎位不清,听不到胎心音,甚或子宫形成一较硬之团块。

    中医分型:(1)气血虚弱型:胎死腹中,腹中不再继续增大,胎心胎动停止。小腹疼痛或有冷感,精神疲倦,面色苍白,气短懒言,食欲不振,或口有恶臭,舌淡苔薄腻,脉虚大而涩。(2)脾虚湿困型;子死腹中,久不产下。胸腹满闷,小腹疼痛,神疲嗜睡,口出秽气,苔白厚腻,脉濡细。(3)血瘀型:妊娠胎动停止,阴道不时下血,色紫黑。小腹疼痛,面色青黯,日出恶臭,口唇舌青,舌紫黯,脉沉涩。

    注意事项:死胎一经确诊,当立即处理,从速促其下胎。若单纯使用外治法不效时,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尽快取出死胎,以免重伤气血,危及孕妇的生命。

    【治疗方法】

    一、敷脐法

    处方l生寒水石煅寒水石各60克硼砂15

    方法:先取生、煅寒水石混合研为细末,次将硼砂研末,然后把寒水石末与硼砂末拌合调匀,瓶贮密封备用。临用时取药末5克,用水调和成糊状,并以药糊贴于患者脐孔窝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嘱产妇闭目静卧,历半天死胎即下。贴药后可令患妇吃热粥1碗,以助药力。

    功效主治:清热下胎。适用于热病致胎死腹中,经久不下。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2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各15克朴硝14克桂心10克麝香03

    方法:上药除麝香另研外,其余诸药混合共研细末,瓶贮密封备用。嘱患妇仰卧床上。先取麝香末0l5克,填入产妇脐孔中央,次取上备药末15克,填入脐中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填药后令产妇吃姜酒粥(热的)l碗,以助药力,并嘱产妇闭目静卧,约1小时左右死胎即可娩下。

    功效主治:芳香开窍,醒脾化湿,降下死胎。适用于脾虚湿困型死胎不下。也可用治难产。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3蓖麻子净仁14粒伏龙肝25克甘草7.5

    方法:先将伏龙肝研末,次将蓖麻子捣烂如泥,再将两者混合,捣成厚膏,然后以米醋调如糊状,并将甘草煎汤备用。取上药凋成的药糊,贴于产妇脐中(神阙)穴及涌泉穴上,覆盖纱布,胶布固定。再将甘草汤乘热饮下,约10-15分钟,死胎即可下。如配合黄芪30克,煎汤内服,其效更佳。取涌泉穴,位于足底(不包括足趾)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关节后方,卷足肘呈凹陷处。

    功效主治;降逆下胎。适用于各种证型的死胎久不下。

    资料来源:《妇科秘方》

    处方4巴豆仁3粒蓖麻仁7粒麝香0.5

    方法;取前两药的药仁,共捣烂如泥,做成1个小药饼备用。另取麝香研为细末待用。先取麝香末,纳入患者脐孔中央,再把药饼贴于脐中麝香之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贴药后嘱产妇闭目静卧约l小时左右,死胎即可产下。如无麝香者,可用阿魏1克代之。

    功效主治:催生下胎。适用于死胎滞留不下,或妊娠热病致胎死腹中。

    注意事项:使用本药时,若死胎产下后,立即去掉药饼,以免引起皮肤发泡或感染。

   资料来源;《卫生家宝方》

    处方5寒水石120(60克为生用,60克为煅赤用)

    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加朱砂15克,再研如桃红色,每用o9克,以凉水调如薄糊,摊纸贴于患者的脐心。

    功效主治:活血、逐瘀、下胎。适用于胎死不下。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类编》

    处方6红蓖麻叶60-90

    方法;将上药捣烂如泥,酒炒封脐。若药冷后再换药,直至死胎产出。

    功效主治;化瘀下胎,用于胎死不下。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处方7平胃散和朴硝15克桂心10克麝香0. 3

    方法:上药为细末,先纳麝香于脐中,再以粉末敷脐部,顷刻胎即下。

    功效主治:祛瘀下胎,适用于妇女胎死腹中不下。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类编》

    二、穴位敷贴法

    处方蓖麻子10

    方法:剥去壳,研涂两脚心,死胎即下。

    功效主治:化瘀下胎。适用于胎死不下。

    资料来源:《寿世保元》

    三、涂擦法

    处方l附子1

    方法:将附子研细末,用醋调涂母体右足,胎即下。

    功效主治:逐瘀下胎。适用于妇女胎死不下。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简编》

    处方2  乌鸡一只(去毛)

    方法:以水3000毫升,煮至1500毫升去鸡。用帛蘸汁摩脐下。

    功效主治:行瘀下胎。适用于死胎不下。

    资料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四、热熨法

    处方酵黄牛粪

    方法:用酵炒黄牛粪,炒大热后用布包好,熨于脐部,神效。

    功效主治,化瘀下胎。适用于妇女子死腹中,胎死不下。

    资料来源;《验方新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