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十章 妇科常见疾病

[日期:2012-11-05]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十章  妇科常见疾病

痛经

    一、概述

    女性终其一生,有月经的时间平均达四十年,而月经来潮时下腹疼痛可算是妇女最常见的症状。痛经意指妇女在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发生下腹痛或痛引骶骨,痛经发生时除了子宫痉挛痛外,常可伴随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倦怠、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腰酸等,严重时甚至对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

    一、原因

    痛经是一种临床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在医学上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所谓原发性是指患者骨盆腔内生殖系统没有明显的病变,多因精神紧张、压力、疲劳过度或是病人痛阈值较低以及一些心理因素所引起,大都发生在未婚女性,尤以少女为多见;而继发性痛经则是指骨盆腔内生殖系统有可见的病变,例如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症、盆腔炎、子宫炎、卵巢炎等,所引发的异常疼痛现象,大都发生在已经生产过的妇女,或是高龄单身女性身上。

    三、中医调理

    痛经最早出现在汉朝医书《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到了明朝,医书《景岳全书·妇人规》更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町按为虚,拒揉拒按为实。”《宋氏女科秘书,经后不凋门》说:“经水将来作痛者,血淤气滞也,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虚,治当以行经顺气。”《傅青主女科-调经》则认为痛经有肝郁、寒湿、肾虚等不同证型。以上说明,痛经发病有虚有实,虚者多责之肝肾之虚,实者多责之寒、热、湿之侵,古人的这些论点以及治疗原则,流传至今仍然为临床中医所运用,当代中医痛经的治疗原则,主要以调理气血为原则,或行气、化淤,或活血、散寒,或清热,根据个别寒热虚实体质的不同予以温凉补通的不同中药,经期是以调血止痛治标为主,平时则根据个别情况,调理体质,求因治本。

  四、药茶选读

  1.药茶名:艾糖方。

  2.组成:艾叶三钱、生姜三钱、红糖酌量。

  3.煎法:以上二味药,以三碗水,煎成一碗半。

  4.服法:月经前i至五天开始服用,经期继续服用一至两天为宜,温服。

  5.使用:艾糖方能暖子宫,是治疗寒症引起的痛经良方。

  五、考据及研究

  1.《本草纲日》:

  (1)艾叶(菊科):止腹痛、腹胀满、温中逐冷除湿。

  (2)生姜(姜科):治腹痛、血闭、破血调叶中、去冷气。

  2.《本草备要》:

    (1)艾叶:苦、辛。治吐衄崩带、腹痛冷痢、霍乱转筋、杀蛇治癣。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牛姜:辛、微温。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敦逆呕哕、胸壅痰膈、寒痛湿泻、消水气、行血痹、通神明、去秽恶、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辟雾露山岚瘴气。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痹痛。

  3.现代药理:

  (1)艾叶:止血作用、兴奋子宫作用、镇静作用、抑菌作用。

  (2)生姜:促进血液循环作用,镇痛、消炎、消肿作用,抑菌作用。

 

六、生活应用

  经期不适,除以中药调理外尚可辅助其他治疗,如下所述:

    1_以艾条温灸关元、子宫、曲骨等穴遭,以达暖子宫,改善胞宫内血液循环。

    2.亦可针刺合谷、关元、三阴交等穴,再配合电针十五或二十分钟。

    3.经期痛甚可热敷或照红外线局部缓解疼痛。

    4.月经过后宜多吃补血食物,如苹果、葡萄、樱桃、肉类、菠菜等。

    5.平时避免食用寒凉类食物,如冷饮、绿豆、西瓜、冬瓜等及刺激性饮食。

    6.应注意腹部的保暖。

    7.经期忌游泳、涉水,勿吹风,洗头后应将头发烘干。

    8.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精神的放松也有助于气的流畅。

    9.调经止痛应于月经前三至五天开始服用下方,经期继续服用一至两天为宜,也可服用生姜红糖汤调理。材料:生姜五钱、红糖五钱;做法:生姜红糖用五碗水煎成两碗,经期频频服用,适合虚寒体质的妇女,若为燥热体质则不宜。

  七、临床常用方法

  1_处方:温经汤、桃红四物汤、桂枝茯苓丸、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

  2.穴道:三阴交、太冲、关元、子宫。

月经不规则

  一、概述

  一般女性的生理周期大约是二十八天一次,一般正常的妇女,月经前后差距七天之内在医学上仍然属于正常范围,不必刻意担心,如果月经前后不定,相差在八至九天以上者,就称“月经不规则”或“经乱”。其发病的原因包括脑下垂体荷尔蒙的分泌不正常、卵巢机体障碍、子宫发育不全或是情绪不稳定、心理因素等。现代女性由于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加上饮食摄取不当,导致内分秘失调的状况日益严重,轻则产生面疱、黑斑,重则罹患妇科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如何避免妇科病的产生,使身体状况恢复良好,让皮肤、面色自然产生光彩,这对女性的一生来说都是应该注意调养的。

    一、中医观点

    月经不规则在中医学文献上称为“经行或前或后”、“经水先后无定期”以及“经行先后无定期”,在临床上依照病因病机体质分类,将本病分为三大类型,如下所示:

    1.肾气亏虚证型:容易出现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细弱。

    2.肝气失调证型:精神郁闷,或心烦易怒,或胸闷不舒,两胁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3.脾气虚弱证型:脾气虚弱,时或生化不足,血海不充,时或统摄无权,血海不固,故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

    其实一般妇女自我保健,也可以稍微根据不同的时期,注意饮食的摄取,并以药膳调理,这样可“避免妇科病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月经顺畅,避免痛经的产生。当然身体状况良好,便有好气色,而不需要购买大量的保养品,徒花冤枉钱,而自然达到养颜的功效。方法其实很简单,注意几项原则即可,内容在本节“护理与保健”部分有详细说明。

  二、药茶选读

  1.药荼名:益母草茶。

  2,组成:益母草五钱、红糖适量。

  3.煎法:益母草加适量水(淹过药草即可),煮成药茶,最后加点红糖调味。

  4,服法:不拘时,代茶饮。

  5.使用:益母草茶有调经活血的作用,适合于妇女或少女患有此症者。

  四、考据及研究

  1.《本草纲目》:

  益母草(唇形科):调经、活血、破血、治血痛、崩中漏下。

  2.《本草备要》:

  益母草:苦辛、微寒。治血风血运、血痛血淋、胎痛产难、崩中带下,为经产良药。消疔肿乳痈、通大小便。

    3.现代药理:

    兴奋子宫作用、保护心脏的作用、改善微循环、利尿作用。

   

五、护理与保健

    1.中医对妇科的保健与治疗,是受到公认并历时已久的,民间一般喜欢在经期后炖点四物药膳作为保养,这样的方式不无小补,但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饮食与药膳。

    2.行经前与经期当中应该避免摄取生冷食品,如冷饮、凉性的蔬果(如梨、香蕉、番茄等),应多吃点暖性的食物,选用疏肝理气活血调经的药物,如玫瑰花加四物汤做成的茶饮,方便冲泡,且口感温润易入喉,其具有疏理肝气、养血调经的功能,经期时如再加上红糖调服,可使子宫内膜脱落干净,除旧布新,则自然不易产生妇科病。

    3.月经干净后,也就是所谓的经后期,则是进补的好时期,需要补阴养血,可选用养阴血的药膳来进行调理,如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来炖煮肉类,就是一道好吃义补血的食补菜,如贫血气血虚弱者,可与八珍汤合用,也可单独食用,如图方便也可选用科学中药。另外,如常感腰酸,可选用首乌帝王鸡,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4.排卵期宜服用温补肾阳的药膳,当然是不宜服用凉性食物的,可用右归丸加减来炖煮药膳,其有补肾升阳之功效,对促进排卵有一定的作用。当然在服用食疗的同时如能注意一些调适,则有促进作用,如经期应注意保暖,多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可多摄取红苋菜、胡萝卜、菠菜、龙眼肉、猪肝等养血的食物,不可食用生冷食物。

    5.药补食疗介绍如下:

    (1)玫瑰四物汤:组成有玫瑰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泡茶饮。玫瑰花具有疏肝解郁、活血调经之功效.适合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精神抑郁者,另外中医妇科亦喜欢建议闭经或月经不调者长期泡茶饮。而四物汤具有活血养血调经的功效,自古以来就是养血的第一方,数药合用,具有疏肝理气、养血调经的功效。

    (2)六昧地黄汤加味:组成有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当归、白芍、枸杞各二钱,甘草五分,红枣、黑枣各三颗,用猪肉或老母鸡炖煮,具有补肝肾、养阴血的效能。

    (3)八珍汤加昧:组成有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各二钱,甘草五分,红枣、黑枣各三颗,用鸡肉炖煮,能补益气血,特别适合血虚者服用。

    (4)首乌帝王鸡:组成有何首乌、当归、熟地、枸杞、杜仲、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各二钱,炖鸡或腰子,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适合常感腰酸者食用。

    (5)右归丸加味:组成有熟地、山萸肉、山药、杜仲、枸杞、鹿角胶、当归、仙灵脾各二钱、菟丝子三钱,肉桂、附子各一钱,炖煮公鸡,具有补肾壮阳之功效。

    六、临床常用方法

    1.处方:加味四物汤、加味逍遥散、温经汤、当归芍药散。

    2.穴道:三阴交、太冲、关元、子宫。

崩漏

  一、.概述

  现代医学称之为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是常见的月经疾病之一,是由内分秘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由于诊察并无器质性病变,认为是功能性失调。月经持续一个星期以上,现代医学称之为月经过多,大都是由荷尔蒙不足所引起的,原因大都是由于过度的疲劳或季节性的变化,例如在严寒的冬日或酷热的夏天都会引发。未婚的女性较已婚的妇女容易受到荷尔蒙的影响而造成月经过多,因此最好的方法便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一般的妇女很多情形都是到了下一回月经就自然改善,但是如果每个月都是如此,会造成大量血液流失,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贫血,有了这种情形就不可不多加注意,最好还是赶紧请医师诊治,以免贻误病情。此时是否有贫血的诊断也很重要,因为如果患有贫血的话,本来会止的经血也会变成不容易止住,如此会引起身体各种机能发生障碍,反而使贫血加速恶化。至于是否贫血,请医师抽血检查便可知晓,但患者也可以自行判断,眼结膜及脸色是最容易看出征兆的,贫血时也会出现心悸、眩晕、耳鸣以及头痛等症状,尤其在贫血严重的时候,这些症状将更加明显。

    此外,迟来的月经也常会有月经过多的现象。一般说来,如果连续几个月都有月经过多的现象,就要怀疑是不是患有子宫肌瘤。

  一、中医观点

  女性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通常以病情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为“崩”;出血量少,但点点滴滴不断的称为“漏”。崩漏常发生在停经前后的妇女和青春期的少女身上。

    引起崩漏的原因,大都是因体质虚弱或是生殖器官发炎引起。患者除了大量出血外,还会有精神不好、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的症状=若是病症急性发作,宜尽快就医治疗。中医病因学说认为,崩漏病因多端,可归纳为虚、热、淤。因虚者,可分为肾虚与脾虚,其中肾虚又可分为肾阳虚与肾阴虚;因热者,也可分为实热与虚热;所谓淤指的正是血淤。所以在临床上中医根据病因之不同,将病人分成六大类证型。

    1.肾阳虚型: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轻,往往全身畏寒肢冷,面色暗沉,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肾阴虚型: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色鲜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舌苔少、脉细数。

    3.脾虚型: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全身气短神疲,面色晃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

    4.虚热型: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燥结,苔薄黄,脉细数。

    5.实热型: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忽然增多,血色鲜红或深红,质或稠或有血块,口渴烦热,或发烧,或有小腹痛,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6.血淤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不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血块。

    三、药茶选读

    l_药茶名:人参大枣方。

    2.组成:人参九克、大枣十枚、红糖适量。

    3.煎法:将人参、大枣加两碗水,煎成一碗,与适量的红糖调匀。

    4.服法:早晚各喝一次。

    5.使用:若是病症反复发作,没有发炎与感染的现象时,人参大枣方是适合调养的药茶。

  四、考据及研究

  1.《本草纲日》:

  (1)人参(五加科):治血淋血崩、补五脏、通血脉。

  (2)大枣(鼠李科):治虚损、补中益气、和百药啬

  2.《本草备要》:

  (1)人参:甘、性平。治虚劳内伤、发热自汗、多梦纷纭。呕哕反胃、虚款喘促、疟痢、滑泻、淋沥胀满。中暑中风,及一切血证。

    (2)大枣:甘、温。补土益气、滋脾土、润心肺、捌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久窍、助十二经、和百药。伤寒及补剂加用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

  3.现代药理:

    (1)人参:收缩血管作用,提高心脏收缩力,强心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促进骨髓细胞的分裂,使红、白帆球增加。

    (2)大枣:有增强肌力、保护肝脏的作用。补益、滋养作用。

    五、预防与护理

    1.出旺期间不宜涉水淋雨。

    2.出血期间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必要时应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

    3.出血期间不宜有性行为,应补充营养。

    六、临床常用方法

    1.处方:归脾汤、芎归胶艾汤、独参汤。

    2.穴道:三阴交、隐白、关元、百会。

    3.耳针:子官点、内分泌点、皮质下。

更年期障碍

  一、概述

  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内分泌产生变化,造成自主神经失调再加上心理因素,于是出现了一连串症状如烘热面赤、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呜心悸、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叉称“绝经期综合征”。一九九四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将更年期改为绝经期,但因为大家觉得更年期这个名称用得很习惯,而且简单、易懂,所以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委员建议同时保留更年期这个名称。更年期包括停经前期、停经、停经后期。女性生育期约二十五至四十五岁,更年期约四十六至五十五岁,五十六岁以后为老年期。目前国际上已公认的更年期是从四十一岁开始至六十岁,平均年龄是四十九岁前后,因为妇女在四十岁左右,卵巢的内分泌逐渐衰退,排卵的次数逐渐减少,提示更年期的开始,所以妇女的更年期可长达二十年左右。

  二、中医观点

  更年期综合征为妇科常见病,中医典籍指出这是因为肾气衰减,天癸衰竭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及病理变化,其表现有轻有重,大部分妇女更年期无明显症状,无须治疗;少数妇女症状明显,甚至严重影响工作,需要积极治疗。西医一般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但长期服用易导致子宫癌、乳腺癌的发生。本病在古代医籍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在“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脏躁”、“百合病”、“心悸”、“眩晕”等病症中。对于这些“更年期综合征”,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妇女,本身有白觉症状,但医师却检查不出病因。

    三、方剂选读

    1.处方名:加味逍遥散。

    2.组成:柴胡三十克、当归三十克、白芍三十克、白术三十克、茯苓三十克、炙甘草十五克、牡丹皮三十克、栀子三十克。

    3.煎法:以上八味药,磨成粗末,每日服三钱,水二碗,加生姜一片,薄荷少许,一同煎至七分。

    4.服法:不拘时,稍热服,日服二次。

    5.使用:加昧逍遥散对神经质、情绪焦躁的更年期妇女颇有疗效。

    四、考据及研究

    1.出典:《妇人大全良方》。

    作者:宋-陈自明。

    原典选粹:治肝脾血虚,内热发汗,遍身瘙痒寒热,肢体作痛,头目昏重,怔忡心烦,颊赤口干,盗汗食少,常卧不寐,口舌生疮,耳内作痛,胸乳腹胀,小便不利,妇人血虚经病。

    2.《本草纲目》:

    (1)柴胡(伞形科):治心下痞、胸胁胀闷、心下烦热、早晨潮热、除烦、散肌热。

    (2)当归(伞形科):破恶血、养新血、和血、补血、止呕逆、治头痛。

    (3)白芍(毛茛科):治女人一切病、脏腑壅气、心下痞、肝血不足、和血脉、止痛、退热除烦、泻肝、安脾肺。

    (4)白术(菊科):理中益脾、心下急满、止汗除热。

    (5)茯苓(多孔菌科):治胸胁逆气、寒热烦满、益脾胃、止呕逆、安心神。

    (6)炙甘草(豆科):温中下气、治烦满短气、一切虚损、安魂定魄。

    (7)牡丹皮(毛茛科):治血中伏火、除烦热、无汗之骨蒸、神志不足。

    (8)栀子(茜草科):治心烦懊、不得眠、解热郁、行结气、泻三焦火。

  3.《本草备要》:

  (1)柴胡:苦、平、微寒。治伤寒邪热、痰热结实、虚劳肌热:呕吐心烦、诸疟寒热、头眩目赤、胸痞胁痛、口苦耳聋、妇人热人血室、胎前产后诸热、小儿痘证、五疸、赢热。散十二经疮疽、血凝气聚、功用连翘。

    (2)当归:甘、辛、苦、温。治虚劳寒热、款逆上气、温疟噼痢、头痛腰痛、心腹诸疾、风痉无汗、痿痹症瘕、痈疽疮伤。冲脉气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如坐水中,及妇人诸不足、一切血症、阴虚而阳无所附者。

    (3)白芍:苦、酸、微寒。治泻痢后重、脾虚腹痛、心痞胁痛、肺胀喘噫、痈肿疝瘕、鼻衄目涩、肝血不足、妇人胎产及一切血病。

    (4)白术:苦、甘、温。在血补血、在气补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燥湿则能:利小便、生津液、止泄泻、消痰水肿满、黄疸湿痹。

    补脾则能:进饮食、祛劳倦、止肌热、化症癣。

    和中则能:治呕吐、定痛、安胎。

    (5)茯苓:甘、温。治忧恚惊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款逆、呕哕、膈中痰水、水肿、淋沥、泄泻、遗精,小便结者能通、多者能止。生津止渴、退热安胎。

    (6)炙甘草:甘、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人和剂则补益、人汗剂则解肌、人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人润剂则养阴血。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

    (7)牡丹皮:辛、甘、微寒。治中风五劳、惊痫、除烦热、疗痈疮、下胞胎、退无汗之骨蒸。

    (8)栀子:苦、寒。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心痛以平,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

    4.原典释义:加味逍遥散有解热、抗炎、抗菌、促进子宫代谢作用。临床上,对于情绪焦躁、有热症的更年期障碍及经前症候群有一定疗效。

    5.现代药理:

    (1)柴胡:解热作用、抗炎作用;镇静,镇痛作用。

    (2)当归:对子宫有双向调节性。

    (3)白芍:解痉作用、肌肉松弛作用、解热作用。

    (4)白术:强壮作用、扩张血管作用、增强免疫力、镇静作用、缓和胃肠蠕动。

    (5)茯苓:镇静作用、强心作用、利尿作用。

    (6)炙甘草:解毒作用、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解痉作用、镇痛作用。

    (7)牡丹皮:镇静、催眠作用;镇痛作用、降压作用。

    (8)栀子:解热作用、镇静作用。

    五、护理与预防

    1.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临床上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支持治疗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2.凡是有子宫肌瘤、癌症病史或家族中有癌症史、胰脏炎、肝炎、血栓症、高脂血症等无法用雌激素治疗的妇女,可选用植物性荷尔蒙替代治疗。

    3.妇女必须知晓,停经之后心脏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等开始步入退化的阶段,及早调理及防范是保健预防疾病的最佳方法。

  六、临床常用方法

  1.处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抑肝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穴道:三阴交、太冲、关元、子宫、神门。

习惯性流产

一、概述

    妊娠于二卜八周内终止,胎儿体重少于一千克,称之为流产。一般怀孕中,有一成五到两成的妇女会流产,其中在妊娠十二周内发生者称之为早期流产,发生在,fJ二至二十八周之间者称为晚期流产。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是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异常,其他还包括有母体方面和免疫方面的因素,其中,在妊娠八周内流产占将近80%

    流产时一般的现象是出血、腰痛、下腹疼痛等,但由于症状不同,西医将它分成下列数种:

    1.切迫流产:症状是偶尔有下腹发胀、疼痛或出血症状,此时因为子宫口尚未开得很大,只要接受医师的诊疗,保持精神的安稳平静即可防止。

    2.进行性流产:比切迫流产更进一步的情形,症状是下腹严重疼痛、出血量多,此时因为子宫口已开大,要防止流产已是很困难的了。

    3.全流产:是指子宫内的胎儿以及附属物完全流出体外的情形,症状是在大量地出血及下腹痛后,会有肉块状的东西流出来。

    4.不完全流产:是指在流产后仍有东西留在子宫内,继续出血及下腹疼痛的情形。

    5.稽留流产:这种流产是胎儿已死在腹内,但仍留在子宫内长达数周,若怀孕的月数渐多,肚子却不见突出,也没有胎动的情形,就可能是稽留流产,此时要动手术将子宫内的死胎取出,否则将会伤及母体。

    6.习惯性流产:有些人虽有一两次的流产,但以后仍能很顺利地生产,但有些人连续三次以上流产,便成为习惯性流产。造成习惯性流产的原因相当多,较常见的是荷尔蒙问题、子官方面的疾病、母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造成流产等。习惯性流产常发生在怀孕前三个月,这是因为此时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还不稳定的缘故,若能知道原因,就能治疗与防止,所以孕妇要特别注意怀孕中的生活,并且尽早找出原因。

  二、中医观点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之为妊娠病,例如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妊娠恶阻、小产、堕胎等皆属之。清朝所颁定的医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有谓:“五、七月已成形象者,名为小产,三月未成形象者,谓之堕胎。”可见中医典籍上所谓的小产与堕胎之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流产。由于禀质素弱,或是调摄不当,或是跌仆劳损等导致肾气不足,或脾胃虚损,或胞宫受损等皆可引发流产,本病在古代列为危症、急症,在治疗方面,大都采用汤药与针灸一起治疗。在临床上中医基本上将堕胎或小产分为两大证型,分述如下:

    1.殒胎淤阻型:全身症候为神疲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烦闷恶心,或腰膝酸软,脉滑或涩或细数。治疗采用去胎逐淤,养血止血。

    2.血虚气脱型:全身症候为面色苍白,神志模糊,呼吸短促,目合口开,手撒肢厥.大汗淋漓,唇舌淡白,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治疗采用益气固脱。

    三、方剂选读

    l_处方名:保产无忧方。

    2.组成:黄芪八分、生甘草五分、厚朴七分、枳壳六分、羌活五分、荆芥穗八分、当归一钱五分、川芎一钱五分、白芍二钱、艾叶七分、菟丝子一钱、川贝一钱。

    3.煎法:加老姜三片,清水三碗,煎至八分。

    4.服法:空腹,温服。

    5.使用:适用于习惯性流产、妊娠期腰腹痛、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等症状,也可用于预防难产。

  四、考据及研究

  1.出典:《验方新编》。

  作者:清·鲍相墩辑。

  原典选粹:专治一切产症,有胎即能安胎,临产即能催生,不拘月份,凡胎动不安,腰酸腹痛者,一服即安,再服痊愈。临产及胎动不安,并势欲小产者,皆临时热服。

    2.《本草纲目》:

    (1)黄芪(豆科):治胎动不安,产前后一切病,妇人子脏风邪气,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2)甘草(豆科):治一切虚损,益精,养气,壮筋骨,养阴血,妇人血沥腰痛。

    (3)厚朴(木兰科):治妇人产前、产后腹脏不安。

    (4)枳壳(芸香科):调五脏。

    (5)羌活(伞形科):治妊娠浮肿。

    (6)荆芥穗(唇形科):治妇人血风及疥疮、产后中风身强直、下血、崩中。

    (7)当归(伞形科):治妇人漏下绝子、女人沥血腰痛、崩中、和血、补血。

    (8)川芎(伞形科):治妇人血闭无子、调众脉、消淤血、养新血。

    (9)白芍(毛茛科):治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肝血不足、和血脉。

    (10)艾叶(菊科):治妇人漏血、安胎、使人有子、止腹痛。

    (11)菟丝子(菟丝子科):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腰疼膝冷。

    (12)川贝(百合科):治产难及胞衣不出、乳难。

    (13)姜(姜科):治腹痛、冷痢、血闭,止呕吐。

    3.《本草各要》:

    (1)黄芪:甘、温。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证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2)生甘草:甘、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剂、人汗剂则解肌、人凉剂则泻邢热、人峻剂则缓正气、人润剂则养阴血。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

    (3)厚朴:苦、辛、温。治反胃呕逆、喘款泻痢、冷痛霍乱。

    (4)枳壳:苦、辛、微寒。治胸痹结胸、食积五膈、痰癖症结、呕逆款嗽、水肿胁胀、泻痢淋闭、痔肿肠风、除风去痹、开胃健脾。

    (5)羌活:辛、苦、温。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为却乱反正之主药。

    (6)荆芥穗:辛、微温。精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身强项直、口面喁斜,目中黑花。吐衄肠风、崩中血痢、产风血运、瘰疬疮肿、清热散淤、破结解毒,为风病、血病、疮痂圣药。

    (7)当归:甘、辛、苦、温。治虚劳寒热、款逆上气、温疟擗痢、头痛腰痛、心腹诸疾、风痉无汗、痿痹症瘕、痈疽疮伤。冲脉气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及妇人诸不足、一切血症、阴虚而阳无所附者。

    (8)川芎:辛、温。治风湿在头、血虚头痛、腹痛胁痛、气郁血郁、湿泻血痢、寒痹痉挛、目泪多涕、风木为病,及痈疽疮伤、男女一切血症。

    (9)白芍:苦、酸、微寒。治泻痢后重、脾虚腹痛、心痞胁痛、肺胀喘噫、痈肿疝瘕、鼻衄目涩、肝血不足、妇人胎产及一切血病。

    (10)艾叶:苦、辛。治吐衄崩带、腹痛冷痢、霍乱转筋、杀蛇治癣。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11)菟丝子:甘、辛、平。治五劳七伤、精寒淋沥、口苦燥渴。

    (12)川贝:苦、甘、微寒。治虚劳烦热、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喉痹、目眩、淋沥、瘿瘤,乳闭、产难。功专散结除热、敷恶疮、敛疮口。

    (13)姜:辛、辣、大热。除胃冷而守中、温经止血、定呕消痰、去脏腑沉寒痼冷。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能引血药人气分而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宜之。燥脾湿而补脾、通心助阳、而补心气。开五脏六腑、通四肢关节、宣诸络经。治冷痹寒痞、反胃下利。

    4.原典释义:本方用于安胎、催生及胎动不安,及现代医学所指,先兆性流产、出血或治疗小产,即流产。应用于临床上,对习惯性流产、预防流产、难产有疗效。

  5.现代药理:

  (1)黄芪: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机体代谢、强化心脏收缩。

  (2)生甘草:解痉作用、镇痛作用。

  (3)厚朴:抗菌作用、对肠道有双向刺激作用。

  (4)枳壳:兴奋子宫作用、兴奋肠管作用。

  (5)羌活:镇痛作用、抗炎作用;镇静、催眠作用。

  (6)荆芥穗:解热作用、止血作用、抗菌作用。

  (7)当归:对子宫有双向调节作用、抗菌作用;镇静、镇痛作用。

  (8)川芎:对子宫有双向调节作用、解痉作用。

  (9)白芍:解痉作用。

  (10)艾叶:兴奋子宫作用。

  (11)菟丝子:增强免疫作用、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

  (12)川贝:解痉作用。

  (13)姜:兴奋心脏、呼吸中枢及运动中枢的作用。

 

五、预防与护理

    1.怀孕前三个月的孕妇应特别注意,尽量卧床休息,动作要缓慢,摄取均衡的营养。

    2.万一发生阴道出血,腰腹痛坠务必尽早就医,以免流产。

    3.休息要比平时充分。

    4.不要长时间坐在摇荡不定的交通工具上。

    5.不要做会使腹部紧张或受压迫的姿势与动作,例如弯腰、搬运重物、伸手到高处、频繁上下楼、踩缝纫机、激烈地运动等。

  6.不要使腹部受凉,不要吃冰冷的食物,尽量穿能保暖的服装。

  7.性生活时应避免勉强的姿势。

    8+避免情绪紧张、兴奋,尽量保持精神状况的平稳。

  六、临床常用方法

  处方:泰山磐石散、十全大补汤、当归芍药散。

产后调理(坐月子)

    一、传统坐月子的另类观

    坐月子在我们的社会不失为一种文化特色,它蕴涵着中国传统医学之精髓,譬如阴阳寒热的平衡观,内容主要包括医学、饮食与行为三方面。在传统农业社会原本就不足的经济及生活条件下,绝大多数的规范都有其务实的一面,不应单纯以迷信或落伍的角度来看待。

    (一)坐月子文化

    坐月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传承已久的一项生活习俗,中国台湾地区在一九八0年以后由于工商经济的起步,使得社会转而以个人主义与小家庭为轴心,首先便是坐月子文化,被淡化得最多也最快,诸如产后第三天应请亲友观礼吃面、拜床公母的“三朝”、岳家于生产第十二天送食物补品至婿家为产妇进补的“送庚”等。取而代之的是分赠满月蛋糕、油饭或举办满月酒等所谓的“主流”仪式。此外,物质经济的丰裕,以及现代产科医疗的进步,传统坐月子中,有关产妇强身或具有医疗功能的饮食及行为禁忌,因一般大众的不了解、淡化,而忽视其背后历史社会的背景与条件,以及其所结合的传统中医理论,所以大多数人便肤浅地将其范围局限在“生化汤”、“四物汤”与“麻油鸡”等各项补品的吃吃喝喝上,或者是人云亦云,只有盲从而已,也说不出有什么好处。而反对坐月子的人,也无法反驳那些因“坐好月子”而自然消除的腰痛、头痛、背痛或体能增进的现象。

    单就产后进补而言,给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吃的麻油煎蛋、四物炖鸽肉、鸡仔猪肚鳖汤或麻油鸡、猪脚花生汤等,都是属于高能量、高蛋白质食物,以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而言,此乃产妇补养气血、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抵抗力与乳汁分泌绝对必需的营养素,其实是很务实的一种保健方式。另外,对于长年辛勤工作的媳妇或妻子而言,坐月子所提供的产后食补,除了是为人公婆或丈夫对自己的一项犒赏、体恤外,其实在炫耀以及喜悦的背后,无非是期望产后的衰弱母体,能尽快恢复体力甚至于比以往更健康,并能哺育出健康的下一代,并且为下一次生产做准备或继续贡献家庭。因为在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中,多子多孙多人力就能创造多福气,所以说人丁旺家道就旺,人力的需求也是坐月子文化能够继续流传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坐月子方式应适度修正

    其实不论传统与现代,医疗行为与照顾一直包括预防与治疗两类。有关治疗方面,对于坐月子中的产妇,除了针对在产褥期间发生的各种疾病,强调务必要积极治疗,不可延误病情之外,更强调对于体能衰弱的产妇,通过饮食、药物的帮忙,来提高抵抗力和阻断病邪的入侵,以避免其体质的不良,日后引发病痛。这种医疗行为与照顾所根据的,便是传统中国医学里的“阴阳寒热虚实致中和理论”。,

    至于有关预防医学方面,除了上述种种进补强身的方法之外,还包括提出各类生活禁忌与行为规范,例如,不应进食生冷瓜果、不能喝白开水、不能洗头洗澡、不能碰冷水、不能出门、不能哭泣、不能有性行为以及不能劳动等多项行为约束,无论依据是来自生活经验、社会文化背景或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现今的我们当如何去认知并提出合理的修正之道,是值得现代人探讨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统农业社会时坐月子所流传下来的各项规范或调补方法,在以前的社会经济及医学条件下,绝大多数都有其需要、务实的一面,不应单纯地以迷信或落伍的角度来看待。只是以现代社会目前的居家物质环境与饮食营养条件来说,现代版的“坐月子”应随着社会结构与经济条件的改变,配合现代产科医疗科技以及我们对孕产期生理变化、营养学的了解,而做适度的修正。

    (三)月内房的修正

    顾名思义,月内房就是产妇坐月子的卧房。传统月内房几近完全隔离的方式,除能避免产妇与婴儿的感染,更提供一个不受干扰,完全卧床静养,有利于产妇体能恢复与伤口愈合的空间。但是传统对于月内房的布置是窗户紧闭,不用说不是套房,没有空调,连电风扇也没有,如果遇上夏季大热天,月内房始终飘浮着一股特殊的“月内味”,那是一股由体味、汗臭味、乳汁昧、恶露中的血腥昧、补品的中药昧(甚至于有些人家会有排泄物的异味)共同组合而成的闷闷热热的气味,从现代卫生的观点来看实在有必要改善。当然,这些除了反映出传统农业社会物质条件不足的事实外,也告诉我们,月内房其实与其他多项传统坐月子的行为规范也有直接密切的关系。例如,“产后三天内女方亲友可人月内房访视,三天后严禁外人进入”、“生人、孕妇、服孝者不能进月内房”,将恶露视为“污秽之物”,甚至于丈夫因此必须分房、不能有性行为等,这些都具有“隔离”以达到保护产妇及婴儿的目的。传统月内房几近于完全隔离的状态,再加上对产妇叉限制有“月内人不能去别人家”、“月内人不能外出、人庙、参与祭祀”,因此能有效避免产妇与婴儿被感染。当今巾国台湾地区产妇坐月子期间的卧室环境,其方便与舒适之程度,绝非传统月内房所能相比,但在有限的医疗与物质条件下,传统月内房却扮演着很重要的医疗角色。

    (四)月内风的修正

    月内风并非单指产后的头痛、腰痛或筋骨关节酸痛变形,而是泛指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因未遵守行为规范或禁忌所产生的各种病痛。仔细探讨不难发现,其实这个说法摘录自传统巾医的致病理论“风为百病之首”,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代表六种外来的邪气,一旦入侵人体,若再加上人体正气不足(抵抗病邪的能力不足),就会导致疾病,甚至迁延多日影响日后健康。六淫之中X以风邪最易伤人,换句话说,月内风之说,是为了具体阐明产后正气虚弱要严防邪气特别是风邪的侵袭,以免日后各种病痛发生,其实是蕴涵产后保健以及预防医学的意义。一些国内民俗研究学者以及护理专家的访查结论指出,“避免罹患月内风”是很多妇人愿意遵循传统坐月子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一般大众非常重视预防医学,生怕将来疾病发生。可惜的是,一般人只是狭隘地将月内风认为是某些特定病痛或疾病,而非全面预防的观念。其实在中医的临床意义上,月内风并不专指产后发生的头痛、腰痛或筋骨关节酸痛变形,也不局限于单指某一症状或疾病,而是泛指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因不遵守行为规范或禁忌所产生的各种病痛、疾病,甚至于产后因修指甲、趾甲并发感染的“剪刀风”,这些亦都属于“月内风”的范畴。我们应将“月内”与“风”拆开来看,“月内”反映的是产妇虚弱的体质,而“风”则代表了会侵袭人体导致疾病的邪气。前者是指产妇从分娩至满月这一段为期三十天的产褥期,因地域风俗不同,亦有四十天、两个月或一百天者(现代产科生理学指出,产妇大约需要六至八周才能恢复到怀孕前的生理状况),因其经过分娩的耗损,以及哺乳的辛劳,基本上体质是处于“血不足、气亦虚”的状态,也就是中医学上所谓的气血两虚的状态。

    (五)结论

    中医将引起疾病的原因分为外感(外因)与内伤(内因)两类,统称为病邪。“风”虽然仅是属于外因病邪的一种,但因容易引发病痛、引起的病症也较多见,因此x被称之为“百病之长”,更被扩大应用为坐月子期间所有病邪的总称。病邪虽是致病因素,但人体受邪之后是否发生疾病,另外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则是人体本身抵抗力的强弱,亦即《黄帝内经》所谓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坐月子文化就是依此观念,提醒产妇要有预防保健的观念,若未能遵循“坐月子”的照护行为及各项规范,则其“月内”原本虚弱的体质状态,自然就容易成为“风”邪侵犯的目标。对于繁忙的现代职业妇女,一生之中难得几次有坐月子这么长的假期,因此善用坐月子这段时间好好休息、善待自己、保养自己,实在不失为一个调养身心的大好机会。

  一、调理项目

  产妇由于分娩时耗血伤气,故在产褥期中气血容易虚弱,身体也较平常疲乏,加上现代妇女大都身兼数职,平时难得休息,因此产后调养护理在繁忙的今日愈加显得重要。

    1.谨避风寒:生产之后,易见褥汗,稍受风寒即易感冒,故居室宜避风寒,并注意空气流通。

    2.饮食护理:产后体力未复,脾运不健,饮食宜为清淡而富含营养易消化之品.不宜吃寒凉、生冷或过于辛辣、肥腻之品。

    3.产后锻炼:产后二至三天就可以起床适当活动,勿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约二周后可逐渐开始产后保健运动,以增强体质和恢复体型,但不宜过早下蹲或下腹用力,以防子宫脱垂。

    4.卫生保健:产褥期应保持皮肤及外阴清洁,月内应尽量避免行房,维持乳房清洁,防止乳头破裂和乳腺发炎。

    5.心情调适:产后保持心情舒畅、安和,睡眠宜充足,最忌大喜大怒以防扰动气血而致恶露不断、产后血晕等症状。

    6.产后吃补:一般健康产妇经过调护当能渐复,而人参、鹿茸等峻补之品,必虚弱者方可用之,随意滥投,反生后患。唯生化汤可以祛淤生新,增强抵抗力,产后原则上服五到七剂有益于产妇恢复,或是请医师依个人状况、体质,开立处方调养。

    三、坐月子常见的问题

    问(一):为何要坐月子?

    答:根据文献记载,产后之调补与治疗仅于产后诸症中提及,中医认为产妇由于分娩时的出血,产时用力、出汗而造成阴血亏虚、元气耗损、百脉空虚等现象。此时身体正处于最虚弱的状态,易受外邪侵入,因此于产后常可见有产后贫血、产后身痛、产后腹痛、产后便秘及产后缺乳等症状。所以坐月子就是要预防或消除以上的种种不适,以奠定日后健康的基础。

    问(二):如何坐月子?坐月子要多久?

    答:谈到坐月子要先了解产后的体质如何。一般说来,产后的体质大都属于气、血、津液不足,易感受外邪而造成寒凝血淤,即所谓的虚寒淤症。因此坐月子时须注意以下四点:

    l.慎寒温:产后身体较虚,易感外邪,首先要注重保暖,避免着凉,但亦不宜过于温暖,易造成出汗过多。更不宜用冷水淋浴,以免出现关节酸痛的症状。

    2-适劳逸:产后宜多休息及有充分的睡眠,不宜过早或过度操劳,以免引起恶露期延长或引起子宫下垂、阴道下脱。但亦须适当活动,使气血通畅,以促进身体的复原。在产后八周内宜禁房事,以利子宫的恢复及避免邪毒的入侵。

    3.勤清洁:产褥期因有恶露排出,易受感染,故产后尤须注意外阴的清洁。

    4.调饮食:产后由于身体受到一定的损耗,加上需要乳汁补养婴儿,故应增加营养,以多食蛋白质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不宜过于肥腻之物,以免影响肠胃,过寒或过热的食物,均非所宜。至于坐月子到底要坐多久,严格来说坐月子至少需六周的时间。

    问(三):生化汤与麻油鸡酒均为民间坐月子常用的药方与食朴,有何作用?如何服用?有何禁忌?

    答:生化汤有补血活血、散寒祛淤等作用,对产后虚寒体质的改善与增强子宫收缩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一般生化汤于产后第一天开始服用,连服七天即可。生化汤的运用除了要对证外,也要注意加减,如恶露已净去桃仁、恶露稀少加蒲黄和五灵脂、恶露有血块多加肉桂、子宫收缩差加益母草等随证加减。若属于发热淤症或虚火旺盛者不宜使用。不可深信“产后宜温”之说,夏天尤须注意。

    麻油鸡酒有散寒祛淤、下胞衣、利大肠等作用。其中麻油性为寒,但经炒热及加入老姜和米酒后,反而有温热散寒的作用,对产妇体力的补充很有帮助。食用时若觉得太油腻,可于汤凉时将浮油捞起。麻油鸡酒在整个产褥期均可食片用,禁忌同生化汤。

    问(四):坐月子中有哪些禁忌之物?

  答:1+产后禁人参,一周内禁酒,麻油要慎用(伤口若红肿疼痛时,酒、麻油会加重疼痛)。

  2.以少食多餐方式进食。

  3.哺乳者禁食麦芽(因为麦芽有回乳作用)。

  4.少食油腻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5.少食辛辣燥热之物,如辣椒、咖喱、芥末,以及在火中烤炙、煎炸之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会加熏口干、便秘、痔疮等症状(燥热之品会耗伤津液)。

  6.少食生冷之物:中医历来有“产前宜清,产后宜温”之说以及“胎前多实,产后多虚”之训,故产后在药物及食物方面可偏于温润,故寒凉之品宜少食,如水梨、西瓜、苦瓜、白萝卜、芹菜,以及各种冰凉饮料、凉拌生菜等等。宜多食菠菜、红菜、番薯叶等蔬菜,及木瓜、苹果、水蜜桃、荔枝等水果。

    7.适当控制食盐,食物以清淡为主。

    8.食物一定要煮熟,且温热为宜。

    9.少食坚硬粗糙及酸性食物(产后身体各部位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在此时期身体极易受到损伤,坚硬粗糙及酸性食物容易损伤牙齿,使产妇日后留下牙齿易于酸痛松脱的后遗症)。

    问(五):坐月子中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答:1.少碰冷水、禁吹冷风。

    2.吃好,睡好,适当走动,禁爬楼梯、弯腰、蹲、屈膝、盘坐。

    3.定时排便。

    4.注意阴部、肛门清洁。

   5.洗澡洗头时慎防外感。

    问(六):何谓压腹?

    答:这是一种民间习俗,内容是说产妇被推出产房,就先给她吃个茶籽油(苦茶油)煎的蛋,因为产妇刚生产完,用力过度身子偏虚,而茶籽油具滋补作用又具有解毒功用,所以不片j麻油而用茶籽油。

    问(七):坐月子食疗?

    答:由于产后身体虚弱,各方面功能处于逐渐恢复期,故产后的饮食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原则,且保持大小便畅通,食疗参考如下。

    1.产后第一周: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2.产后第二周:

    (1)花生蹄膀汤:本方有滋补产妇、通乳、促进乳汁分泌的功能。

    (2)鲫鱼汤:清炖或加黄豆芽同煮,鲫鱼有补虚、利尿、通乳作用,对于产后身体虚弱、乳汁较少的产妇极为适宜。

    (3)红糖姜汤:红糖、姜数片同煮热服,红糖有健脾补血、祛寒化淤之作用,姜能温巾散寒开胃。

    3.产后第三周以后:

    (1)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去脂肪)、生姜、当归,炖熟后食羊肉及汤。羊肉能温补气血、开胃健脾、通乳治带,对产后身体虚弱、形寒畏冷、腹中冷痛等均有较好的作用;生姜祛寒健胃;当归活血补血,对产后恶露不净、产后腹痛、产后贫血等均较有效。

    (2)当归补血汤加味:当归、黄芪、枸杞、杜仲、黑枣、酒、水、红蝇。将红蚵及药材一起放人炖锅中加入水、酒,以文火炖煮一小时。本食疔以补气生血为主。

    (3)四物炖河鳗:河鳗、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水,酒半瓶。将河鳗去内脏洗净备用,切约二公分厚并放人炖锅中,加水.药材以布包置于炖锅中,加酒,以文火煮约一小时。

    问(八):常见之产后病症有哪些?可配合哪些食疗治疗?

    答:常见之产后病,’如产后贫血、产后身痛、产后缺乳。

    产后贫血。

    食补:

    (1)瘦猪肉三两、阿胶三钱,先将瘦肉放锅巾加水适量,用文火炖熟后放人阿胶溶化,调味饮汤食肉,隔天一次可连服三十天。

    (2)花生仁三两、鸡蛋两个、枸杞三钱、红糖一两半、大枣十枚,先将花生仁、枸杞煮熟,然后放人红糖、大枣、鸡蛋,再煮片刻服食,每天一次连服二十天。

  药补:

  (1)当归补血汤:黄芪一两、当归两钱,加瘦猪肉炖服。

  (2)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瘦肉炖服。

  2.产后身痛。

  食补与药补:

    (1)外感风寒型:葱白三根、苏叶四钱,用滚开水冲人杯中,如同泡茶,可冲数次连续饮用。

    (2)血虚型:当归三钱、生姜三钱、羊肉一斤,加水适量煮熟,喝汤吃肉。

    薏米八钱、红糖三钱、莲藕一枝,煮粥食用。

    3.产后缺乳。

    食疗:

    (1)海带豆浆佛手汤:豆浆五百毫升、海带i两、佛手三钱,共煮汤,不加盐,每日一次,连服数天。

    (2)猪蹄二只,洗净,通草一钱半,加水适量,人沙锅加葱姜少许,文火清炖至烂.可加少许食盐调味,食肉喝汤,可连吃数日。

    总之产后药补与食补仍应辨证论治,切勿拘泥于“产后宜温”,应当遵守“虚者补之、实者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治疗原则。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