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要为本草立纲目

[日期:2012-02-09] 来源:  作者: [字体: ]

    李时珍二十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滔滔的洪水如猛兽般冲决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哭声。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李时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目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濒临死亡的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拥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我爹吃了这家伙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我们信得过你,你给看看。”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李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李时珍忙拉住他,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就以《日华本草》的记载来说,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就是漏蓝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药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因为防葵与狼毒类似,是药房错将狼毒当作防葵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这一桩桩、一件件因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若不及早修正,医药界就会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就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昕了儿子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关于本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究竟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书的要求。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工夫吧!”

    1551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李时珍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礼仪和医务。李时珍本不愿与皇亲国戚交往,但考虑到楚王也许会帮忙,使朝廷答应重修本草,于是就打点行装进了王府。不久,便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

而名扬朝野.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这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和药物标本。李时珍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与此同时,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无端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李时珍很快便明白,这里绝非自己的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

    在以后的十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之中,熟读了《内经》、《神农本革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的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确。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并且矛盾辈出,使人莫衷一是。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就这样,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历时达二十七年。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一次,李时珍路过河南境内的一处驿站,见几个车把式正在把一些粉红色的草花放在锅中煎煮。他凑近去看了看,不过是南方随处可见的旋花,却不知这些车夫煮它何用?便向他们开口讨教,一个车把式答道:“我们这些人长年在外,风里来雨里去.盘骨多半都落下了伤痛。喝点旋花汤,能治盘骨病呢。”李时珍用心把这种药草的形状、药性等记了下来,并把它写进书中。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爱戴。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三十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决明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李时珍深切地感到.在这片广阔的田野上.处处都是知识的天地,天天都有新的收获。就这样,李时珍在外考察了二十七年,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后才回到蕲州,举全家之力,着手撰写。在花费了三十年的努力后。在万历戊寅年(公元l578)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

    《本草纲目》脱稿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舨,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七十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终于病倒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他刚满七十六岁。

    不久.明朝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革纲目》献给朝廷。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在南京的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在李时珍死后的第三年(1596),《本草纲目》才正式出版了。公元l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公元l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人日本,l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到欧洲,后来又先后泽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xuhy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