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五节 常见病症治疗

[日期:2009-03-16]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一、气结胸

  【治则】舒肝解郁,理气散结。

  【取穴或部位】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上脘、中脘、天枢、肩井、百劳、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等穴。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解开腰带。医者坐在病人的右侧。(1)点阑门,用泻法。以通大小肠之气。(2)点建里,用泻法。建里能健脾补中,使脾脏之气活动,脾土不绝,即无危险。(3)点气海,用泻法。气海为生气之海,气海活动,则大肠之气流畅。大肠气畅则小肠浊气即能下降。清升浊降,阴阳二气自和。(4)放两带脉。即用左手食指按住阑门,拇指扣住病人右侧带脉;右手拇指按住水分,食指、中指扣住左侧带脉,扣带脉的手指同时往里拢拨,以阑门穴跳动为止。使气血达于四肢。(5)点章门,用泻法。能使小肠之气通畅,胃中浊气即能下降。(6)点左梁门、右石关,用泻法。能使胃中浊气下降,清气上升。(7)点巨阙,用左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能使食道浊气下降。(8)点上脘、中脘,用调法。使脾胃之气和畅。(9)一手按或中,一手依次放两下肢阴陵泉。再将两三阴交拨开,使上下之气贯通。  然后患者改俯卧位。(10)两手拿肩井。(11)拨按哑门处的两条大筋。(12)点按百劳。(13)用拇指依次拨按肺俞、膏肓、脾俞、肾俞。

  治毕,视患者病情转机如何,如见好,可进食一碗稀粥以养胃气。食毕,可再施治一次。然后令其休息。

  【注意事项或说明】(1)气结胸是由于郁闷,肝气郁结,再因劳累过度,以致气分错乱,中焦阻隔,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症见不思饮食,胸闷腹胀,胃脘痞闷,甚至食小不能下咽,食则吐出。此病除给以点穴疗法外,要给予思想开导。(2)治疗的主要部位是:①阑门,②建里,③气海,④带脉,⑤章门,⑥左梁门、右石关。为开中气的重要关键。

  二、积聚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取穴或部位】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阴陵泉、百劳、肩井、膏肓、脾俞、肾俞等穴。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解开腰带。医者坐在右侧。

  (1)点阑门,用泻法。(2)点建里、气海,用泻法。(3)放两带脉。(4)点章门,用泻法。(5)点左梁门、右石关、巨阙。(6)用左手食、中、无名指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7)再点建里、章门、气海三穴,用调法,并压三把。(8)放阴陵泉。(9)按百劳、拿肩井,弹拨膏肓、脾俞、肾俞。

  【注意事项或说明】(1)积聚多由情志抑郁,或酒食不节,或起居失宜、寒湿不调,以致脏腑气血失和,湿浊不化、气机壅滞而成,初时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聚。久病人血,其病有形,固定不移,病有定处,病属血分,为积。点穴疗法对于积症,病在气分的聚证效佳。而对有形之积证效差,或不宜用点穴疗法。须认真鉴别。

  三、呃逆

  【治则】降气化痰,和胃止呃。

  【取穴或部位】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膻中、膈俞、肝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用泻法。以通大肠、小肠之气,使浊气下降。(2)放带脉,以使气血达于四肢。(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用泻法。使胃中浊气下降至小肠。(4)点膻中、捺天突、璇玑、华盖,以阻胃中浊气上逆。(5)点膈俞、肝俞,以舒肝解郁,快膈宽胸。(6)按百劳、拿肩井,以降督气、舒经气。如此则胃中浊气得以下降,全身气血流畅,则呃逆自止。

  【注意事项或说明】 呃逆一证,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偶然发作,大都轻浅,常可自行消失。如持续不断,在急慢性疾病中出现,为病势转向严重的一种表现,应加注意,治疗要首先解决原发病。

  四、噤口痢

  【治则】清热化湿,降浊止痢。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枢、脾俞、大肠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用泻法,以通大小肠之气,使其浊下降。(2)放带脉,使气血达于四肢。(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使胃中浊气下降,不致上攻,则自能进食。(4)点天枢,用泻法,以消大肠之滞。(5)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使大肠之气和顺。(6)弹拨脾俞、大肠俞,按百劳,拿肩井。上穴共用,可使胃中浊气下降,食道通畅,积滞自消,下痢自止。

  【注意事项或说明】 噤口痢系湿浊积滞于肠中,浊气不能下降,反而上攻,胃中为浊气充满,故不能饮食,遂成噤口痢。噤口痢系急症重症,须配合中西药治疗,以防发生危险。

  五、厥证

  【治则】顺气开郁,行气化痰。

  【取穴或部位】 天突、喉头、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膻中、膈俞、肝俞、心俞、膏肓、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先使患者盘膝坐。医者立于其前面。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拨弄咽喉。患者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醒。然后放倒仰卧,点按其胸腹部穴位,即先点阑门、建里、气海,用泻法,放两带脉,再点章门、巨阙、左梁门、右石关,然后再将患者扶起坐位,点按弹拨膈俞、肝俞、心俞,最后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厥证的病因甚多,点穴疗法对气厥、痰厥效佳,同时厥证有虚实之分,实证用泻法,虚证则要用补法。

  六、喘证

  【治则】开郁降气,肃肺平喘。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上脘、中脘、肺俞、膏肓、膈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用调法。(2)放两带脉。(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4)按天突、璇玑、华盖、膻中。(5)点上脘、中脘、气海,并压三把。(6)用引气归原法。即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7)患者俯卧,弹拨肺俞、肝俞、膈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喘证有虚实之分。实证治疗效果较好,虚证效果较慢。虚脱之证点穴疗法常缓不济急,须结合中西药物抢救。

   七、虚损

  【治则】健脾益气,滋肾补虚。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上脘、中脘、脾俞、胃俞、肾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2)放带脉。(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4)捺天突、璇玑、华盖。(5)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以上诸穴,注意重调补、轻泄泻。(6)弹拨脾俞、胃俞、肾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1)点胸腹部诸穴时宜先用轻泻法,后用补法,再用调法。(2)忌治大肠俞,以防其气下脱。

  八、失眠

  【治则】疏肝健脾,养心安神。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攒竹、太阳、印堂、天庭、心俞、肝俞、脾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放带脉,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捺天突、璇玑、华盖。虚证重调补,轻泻法。实证重泻泄,轻调补。(2)用拇指、中指按揉拨弄攒竹的筋,按揉两太阳穴,用两拇指交替由印堂推至天庭。(3)弹拨心俞、肝俞、脾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要解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紧张,睡前不用烟、酒、浓茶等刺激之品。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醒。然后放倒仰卧,点按其胸腹部穴位,即先点阑门、建里、气海,用泻法,放两带脉,再点章门、巨阙、左梁门、右石关,然后再将患者扶起坐位,点按弹拨膈俞、肝俞、心俞,最后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厥证的病因甚多,点穴疗法对气厥、痰厥效佳,同时厥证有虚实之分,实证用泻法,虚证则要用补法。

  六、喘证

  【治则】开郁降气,肃肺平喘。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上脘、中脘、肺俞、膏肓、膈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用调法。(2)放两带脉。(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4)按天突、璇玑、华盖、膻中。(5)点上脘、中脘、气海,并压三把。(6)用引气归原法。即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7)患者俯卧,弹拨肺俞、肝俞、膈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喘证有虚实之分。实证治疗效果较好,虚证效果较慢。虚脱之证点穴疗法常缓不济急,须结合中西药物抢救。

   七、虚损

  【治则】健脾益气,滋肾补虚。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上脘、中脘、脾俞、胃俞、肾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2)放带脉。(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4)捺天突、璇玑、华盖。(5)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以上诸穴,注意重调补、轻泄泻。(6)弹拨脾俞、胃俞、肾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1)点胸腹部诸穴时宜先用轻泻法,后用补法,再用调法。(2)忌治大肠俞,以防其气下脱。

  八、失眠

  【治则】疏肝健脾,养心安神。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天突、璇玑、华盖、攒竹、太阳、印堂、天庭、心俞、肝俞、脾俞、百劳、肩井。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放带脉,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捺天突、璇玑、华盖。虚证重调补,轻泻法。实证重泻泄,轻调补。(2)用拇指、中指按揉拨弄攒竹的筋,按揉两太阳穴,用两拇指交替由印堂推至天庭。(3)弹拨心俞、肝俞、脾俞,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要解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紧张,睡前不用烟、酒、浓茶等刺激之品。

  九、头痛

  【治则】疏经通络,祛邪健脑。

  【取穴或部位】率谷、百会、攒竹、太阳、印堂、天庭、耳窍、风池、肩井等穴。

  【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医者左手拇指按住右耳上率谷穴,中指按百会穴,右手拇指尖拨弄两攒竹穴十数次。(2)两手中指按住两太阳穴,两手拇指由印堂向上推至天庭三次。(3)两中指不动,再用两拇指由攒竹缓缓按过两眉际至太阳,微按太阳,继续推至耳窍。(4)随即上提两耳轮,下拉两耳垂。(5)用两中指扳开两耳门,用两拇指封闭两耳门。上述动作一手紧按一手,连续不断。(6)接着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推按项后风池穴至肩井穴十数次。拿肩井和风池三次。

  【注意事项或说明】 (1)如头痛在百会部位,名“头顶心痛”,须加用拇指顶按两涌泉穴,气即下达,头痛可止。(2)如为偏头痛,加扣膝下阳陵泉,扳拨阳陵泉处的筋3—5次。左侧偏头痛取右侧阳陵泉,右侧取左。

  十、面瘫

  【治则】祛风解痉,舒经通络。

  【取穴或部位】 太阳、颊车、大迎、承浆、人中、承泣、四白、攒竹、印堂、天庭、耳窍等穴。

  【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医者对面站立,两手食指扣太阳穴,中指扣颊车穴,无名指扣大迎穴,左手拇指顶住承浆穴,右手拇指顶住人中穴,两手拇指同时分拨人中、承浆穴的筋。(2)两手食、中、无名指仍照第一式扣住不动。如口眼歪斜向左边者,右手拇指捺左承泣不动,左手拇指拨右四白穴,右手拇指捺左四白穴不动,用左拇指拨右承泣穴的筋。如眼歪斜向右边者,动作相反。(3)拇指和食指拨弄两攒竹穴的筋。(4)用两中指按两太阳,两拇指由印堂推至天庭三次。(5)用两拇指由两攒竹缓缓按过两眉际至太阳微捺后,继续推至两耳窍。(6)上提两耳轮,下拉两耳垂,封闭两耳门。上述动作连续操作五次。

  【注意事项或说明】 (1)第二步的手法不能做反了,也即弹拨病灶侧的承泣、四白穴。(2)可以同时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更佳。

  十一、半身不遂

  【治则】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取穴或部位】肩井、肩髑、肩髂、曲池、合谷、肝俞、膈俞、膏肓、脾俞、肾俞、环跳、委中、承山、悬钟等穴。

  【操作方法】 主要在病灶侧操作。

  1.用臂部分筋法。以左侧为例。患者坐位,医者站在左外侧。(1)用右手捏住患者左腕,拇指扣住阳池,食、中指扣住大陵,左手握住患者左手四指,旋转患者的腕关节,同时右手拇指弹拨阳池处的筋。(2)左手握住患者的腕关节,右手拇指扣住曲池,食、中指扣住小海,使患者的肘关节屈伸旋转。同时拨弄曲池处的筋。(3)左手仍握患者左腕,用右手拇指弹拨腋下前面的筋三五次。用右手食、中、无名指弹拨腋下后面的筋三五次,并循肱骨后外侧的筋,一手一手的往下分拨至肘部。然后改用拇指弹拨桡骨侧的筋,从肘至腕。上下3~5次。(4)右手握患者左腕,左手拇指和食、中指拿住肩井穴3~5次,同时右手前后摆动肩关节数次。

  2.患者俯卧,点按弹拨肝俞、膈俞、肾俞,用手掌推按督肺和两侧的太阳经。从上至下数次。

  3.用腿部分筋法。患者仰卧,左腿屈起。(1)医者用两拇指扣住两膝眼,两手其余四指扣住膝后两边的筋,分拨数次。(2)左手不动,右手拇指扣住膝后,其余四指拨动股动前面的大筋,从膝部至髀关。然后用右手拇指扣住膝后外侧大筋,缓缓向前拨动至环跳止。(3)左手不动,右手拇指扣住足三里,其余四指弹拨小腿后外侧的筋,从胭窝至足跟。往返3—5次。(4)右手握住踝关节,左手食、中、无名指扣住小腿内侧,拇指从足三里至悬钟进行弹拨,往返三次。然后用右手拇指弹拨踝部的筋,从内踝经解溪至外踝止。(5)左手扣住右膝外侧的筋,压膝关节,使之内收,右手叉开,在环跳部位揉推3—5次后,顺势推至肾俞穴,将两肾俞穴扣住,拨一两次。

  【注意事项或说明】 (1)此病初起,医治易于见效。若时间较长,或过一两年者,则需较长时间治疗。(2)须同时配合功能锻炼。

   十二、颈椎病

  【治则】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取穴或部位】 风池、风府、哑门、大椎、肩井、曲池、阳池、合谷等穴。

  【操作方法】 (1)用右手拇指和食、中指拿风池,按哑门、风府、大椎,拿肩井。点按风门、肺俞等穴。(2)用上肢分筋法治疗上肢(参阅半身不遂)。

  【注意事项或说明】 (1)若有头痛头晕加治头面部。(2)加强颈部功能锻炼,避免受凉和劳累。

  十三、腰腿痛

  【治则】祛瘀通络,解痉止痛。

  【取穴或部位】压痛点、肾俞、大肠俞、命门、环跳、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悬钟、解溪等穴。

  【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点按压痛点、肾俞、大肠俞、命门等穴。(2)用下肢分筋法治疗患肢(参阅半身不遂)。

  【注意事项或说明】 (1)腰腿痛的原因甚多,点穴疗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症,而对腰椎结核、肿瘤等则不宜采用。(2)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后期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十四、血崩和痛经

  【治则】理气和血,调经止痛。

  【取穴或部位】 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巨阙、或中、阴陵泉、公孔、百劳、肩井、膏肓、肾俞、脾俞。

  【操作方法】 (1)点阑门、建里、气海,用先调后补。(2)放带脉。(3)点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宜调法。(4)用或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即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扣住两或中穴,先用右手食、中指由巨阙向下直推至阑门三次。然用右手拇指弹拨左、右阴陵泉部位的筋。(5)点按背部膏肓、肾俞、脾俞等穴,按百劳,拿肩井。

  【注意事项或说明】 (1)血崩与痛经虽症状不同,但治法无异。因点穴疗法,是以调气活血为主。崩症因逆气所冲而成,气分调顺,崩症自止。经期作痛或经期不准,皆系血分不足,气分阻滞,气分调顺,其血自足。血足气顺,痛经自止,经期也不会错乱。(2)妇科诸症,点穴时以调为主,先调后补,不可过分泄泻。

  十五、小儿诸症

  【治则】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取穴或部位】 合谷、三关、商阳、少商、劳宫、风池、百劳、肩井等穴。

  【操作方法】 (1)先用拇指按合谷穴,合谷通胃,以舒胃气。(2)用拇指及食指拨小儿食指的食关、风关、命关三穴的筋。来回分拨三至五次,以通十二经络。(3)用两手拇指放商阳、少商两穴,去五脏恶血。(4)用拇指由劳宫向上推至过腕三寸为止,推左手劳宫穴,由小指而还,推右手,由拇指后而还(两手均左转)左右各三次。以补心气及通大小肠。(5)用两手拇指按小儿两大陵穴,两食指分拨两阳池穴的筋,以活其气血。(6)按百劳,拿肩井,点膏肓、脾俞等穴。以上诸穴治完后,再依症分别加治下列各穴。

  天吊风:加治气海。昏迷、角弓反张、气闭不食:加治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诸穴。操作方法同成人。

  水泄:加治阑门、水分。

  下痢:加治阑门、建里、气海、两天枢。

  呃逆:加治阑门、建里、气海、章门、梁门、石关、巨阙。

  发烧:加治肺俞。

  疳积:加治阑门、建里。

  【注意事项或说明】 小儿致病或由乳食不当,或因感受风寒,以致气机受阻、气血流通不畅而生诸症,点穴疗法能调气和血,气顺血和,则诸症自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anghan | 阅读:
相关新闻       中医传统疗法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