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日期:2012-11-27] 来源:  作者: [字体: ]

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3.2手法

  

  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3.2.1推法

  

  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如推天河水,清肺,平肝等

  

  注:

  

  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3.2.2拿法

  

  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如拿列缺等

  

  3.2.3揉法

  

  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如揉膊阳池,一窝风等

  

  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

  

  3.2.4运法

  

  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顺运(“顺时针”)为补,逆运(“逆时针”)为泻。如运八卦等

  

  3.2.5捣法

  

  食、中指屈曲,用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就叫捣法。用于点型穴位。如捣小天心等

  

  3.2.6掐法

  

  以医生指甲掐压住某一穴位,称为掐。如掐二扇门等

  

  3.2.7分法

  

  医生两拇指由选定的部位向两侧分推,如此反复操作,称为分。

  

  如分阴阳穴

  

  3.2.8合法

  

  医生两拇指由选定的部位由两侧向里合拢,如此反复操作,称为合。

  

  如合阴阳穴

  

  注:合法的手法跟分法的方向相反。

  

  3.3常用穴位

  

  按语:对穴位的药性说明,主要是出自【赵鉴秋.三字经小儿推拿宝典】和【夏禹铸.幼科铁境】这两本书,这两本书没有标明药性的则用“未知”表示;对穴位的按语,主要是综合张汉臣和李德修的说法,如果没有指明出处的,则是张汉臣的说法,如果两个都有的,则分别注明了出处。另外对每个穴位的禁忌和关键点,都用红色重点标识了,请仔细阅读。现在很多人写书,只鼓吹该穴位有多好,对该穴位的禁忌一点都不提,唉,害人不浅呀。

  

  3.3.1天门(攒竹)

  

  部位:两眉中间(解剖部位在两眉之间正中处)。

  

  功用:发汗解表,醒脑,镇惊,安神。

  

  药性:未知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小儿惊症。

  

  手法:推法。

  

  操作:20-50次。

  

  按:本穴为发汗解表要穴。如感冒高烧无汗,或身上有汗而头部无汗的,以拇指端按本穴3-5次,可见汗出。但如患儿身体素弱多汗或患有佝偻病的,用本穴时应注意。

  

  表1:天门穴-组合用法

  

  序号组合推拿法用法

  

  1揉小天心5分钟,推天门100次,分推坎宫50次治小儿惊症

  

  2揉一窝风300次,推天门50次,分推坎宫50次治6个月前小儿风寒感冒

  

  3.3.2坎宫(眉弓)

  

  部位:在两眉上直对瞳子,自内眉梢至外眉梢成一条直线。

  

  功用:发汗解表,醒脑,镇惊,安神。

  

  药性:未知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小儿惊症。

  

  手法:推法。

  

  操作:20-50次。

  

  表2:坎宫穴-组合用法

  

  序号组合推拿法用法

  

  1揉小天心5分钟,推天门100次,分推坎宫50次治小儿惊症

  

  2揉一窝风300次,推天门50次,分推坎宫50次治6个月前小儿风寒感

  

  3.3.3太阳

  

  部位:在眉后凹陷处,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的说法。

  

  功用:开窍,醒神。

  

  药性:未知

  

  主治:头晕,头痛。

  

  手法:揉法。

  

  操作:20-50次。

  

  3.3.4黄蜂入洞

  

  部位:在鼻翼两侧。

  

  功用:通鼻息,发汗。

  

  药性:未知

  

  主治:鼻塞不通,伤风感冒。

  

  手法:以食、中两指分开,上下揉之。

  

  操作:1分半~2分钟。

  

  按:本穴治伤风感冒鼻塞或慢性鼻炎,呼吸不畅,若再加推清板门穴(来回推),疗效更显著。操作和取穴注意点:医者食、中两指端夹住鼻翼根部后固定按住,两指端内侧可触到骨骼的边缘处为准;向上、向下揉动,反复操作。

  

  3.3.5脾经

  

  部位:2)拇指末节罗纹面(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功用:补虚扶弱,补血生肌,除痹痛,进饮食,化痰涎。

  

  药性:补脾土为六君子汤。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参白术,泻之则为灶土石膏。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疳积,痢疾,惊厥,单腹胀,黄疸,便血及一切疹、痘隐出不透,或随出随没。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操作:3-10分钟。

  

  按:本穴对体虚肌瘦及食欲不振和脾虚作泻的为效穴。如推补本穴5分钟,推上三关穴3-5分钟,揉小天心穴5分钟,有助气、活血、通经络的功效,可促使疹、痘迅速透出;但在操作中手法宜快,用力微重,以具补中有泻之意。又如推补本穴5分钟,推上三关穴5分钟,再加掐列缺穴5次,有助气、活血、通经畅络脉的功效,可引热下达,对手热脚凉或下肢瘫痪,多见下肢体温恢复正常,以及改善肌肉萎缩症状。再如推补本穴5分钟,揉乙窝风穴5分钟(操作手法微用力),两穴配用,有健脾温中、和胃、增进饮食的作用,可除湿痰,对久吐吐物伴有粘液的,用之有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脾虚作泻,先清补大肠以止泻。然后清补脾以加强消化健运,大便燥结,伸大拇指向外推之,以泻其火,再泻大肠法,燥结可愈;后用补肾法以善其后。【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脱肛者,先补脾土以生肺金,然后揉二马以治肾寒,再补肾水以生肝木,使木安而不克土,最后清补大肠,以加强大肠之功效,必愈。【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喘嗽虚证,为肺、脾、肾皆虚,先揉二马以补肾中水火,次清肺以清热平气逆,最后补脾土以生肺金。【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心脾火盛,口舌生疮,上眼皮肿,皆属脾火,也有因虚寒而肿的,李医师遵徐派法,一律用清补脾法通治。【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脾主四肢,又主肌肉,如瘫痪无力及软骨症等,皆可用补脾法为治。【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6肝经

  

  部位:食指末端罗纹面。

  

  功用:开郁,除烦躁。

  

  药性:平肝为逍遥散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宁等。

  

  手法:1)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肝经;向指尖方向直推(离心方向直推),称清肝经。此种推法北方地区多采用(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操作:15分钟。

  

  按:推本穴时宜用泻法,不可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补肾水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泻心火,或以清天河水穴代之,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肝为将军之官,宜平而不宜补,肾水能生肝木,补肾水即可以养肝。如山根见青色,为肝有风热,先辨其虚实,实者用平肝法,虚者用补肾法。又平肝清肺,推天河水,三穴配合以清之。即使是麻疹发热,也可应用。因为三穴配合也有表散的力量,可以助疹外透,并能制止发热上冲,且可防止并发肺炎,如已发肺炎,这三个穴位也仍然是对症的。又肝气郁结,神志抑郁,也可以专用平肝法,功效同于方剂的“逍遥散”。遇肝虚欲脱,方可酌情用直接的补法。【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肝的功能主升,补法亦为升,因此非肝极度虚不能妄用补法。【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7心经

  

  部位:中指末端罗纹面。

  

  功用:清心火,制惊搐。

  

  药性:清补心为天王补心丹。

  

  主治:目赤,惊搐,口舌生疮,两腮颧部色赤,小便赤涩等。

  

  手法:1)以拇指在穴位上作直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心经;向根尖方向直推为清心经。此种方法北方地区多采用(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操作:1-5分钟。

  

  按:本穴宜用泻法,不宜用补法。如患儿高烧时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定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症的两颧腮色赤,用之无效。又如患儿身体虚弱,心气虚的,或不采用本穴,可以清天河水穴代之;但急症可取本穴推1-2次。【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心血亏,可用清补心法来回推,如非虚不可妄补。如有心火,也不得用清法,而以推天河水代替之。【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8肺经

  

  部位:无名指末端罗纹面。

  

  功用:利咽止咳,顺气化痰,通便结等。

  

  药性:清肺金为养肺救燥汤。无名指泻肺,功并桑皮桔梗,旋推止嗽,效争五味冬花。

  

  主治:肺风痰喘,咳嗽,大便秘结等。

  

  手法:1)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肺经;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泻(清)肺经。北方地区多采用此种推法(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多采用清法。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操作:5-10分钟。

  

  按:本穴多采用清法为平补平泻。肺主气,补之则气满,如见肺气偏虚者,可多推补脾土一穴,而益肺金。若见肺炎患者喘急呼吸不畅,蹩气极剧时,速推本穴5分钟,配逆运内八卦穴2分钟(操作时,速度要快和微用力),两穴配用有宽胸利膈、顺气化痰的功效。又如小儿久患流浊涕不愈,推清本穴7-10分钟,有清肺液、止流浊涕之能,推拿几次后,多获满意。如见鼻塞和鼻腔色赤及鼻腔干燥等,推清本穴5分钟,配推清板门穴5分钟,揉黄蜂入洞穴2分钟,三穴配用可清肺、胃之热,通鼻息有效。对便秘、便结以及痢疾里急后重等症,推清本穴5分钟,退下六腑穴5分钟,揉膊阳池穴1分钟,三穴配用可行气通滞,润燥通便,推拿1-2次后,多见大便通畅;对痢疾里急后重症状多见缓解。小儿下牙龈肿痛,多属大肠有热,推清本穴5分钟,推下六腑穴5分钟,二穴配用有清热、凉血、消肿作用,推拿几次后,多见牙龈肿消痛止。如小儿患有慢性腹泻,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较好。【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清肺法常与平肝、推天河水配合使用,以退热,治肺炎,肺热,透发麻疹,都用这三个穴位。【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肺非极虚不宜妄补,补则呼吸满闷,如欲补肺,可用补脾法,培土生金以代之。【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9肾经

  

  部位: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自指尖至指根。

  

  功用:补肾益脑,益气助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等。

  

  药性:补肾水为六味地黄丸。小指补肾,焉差杜仲地黄。

  

  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尿频,五更泻,咳嗽,喘患,惊风,癫痫,牙痛,小儿瘫痪后遗症等。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本穴主要用补法。

  

  操作:5-20分钟。

  

  按:推补本穴,操作时间要长,有补肾之功、对于小儿由于先天不足所发生的病症,一般有效。如推补本穴5分钟,配推清板门穴5分钟,有滋阴清热作用,治小儿感冒发烧以及手足心热等症;推补本穴15分钟,配揉二人上马穴5分钟,两穴配用有滋阴潜阳功能,对高烧持续不退的,用之有效。推补本穴5分钟,再配掐列缺穴5-10次,有滋阴降逆作用,治头眩晕及疼痛等。推补本穴7分钟,配推清天河水穴1-2分钟,可有补肾阴、泻心火、除烦躁、制惊等作用。对舌面有疮,舌尖色赤,痰粘不易咳出,夜间烦躁不宁,以及口干、口渴等,用之有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肾水不足,则虚火上炎,非一般清热法所能降,必须用补肾法以滋肾水,则虚火自退。肝不宜补,肝虚者,用补肾法生肾水以养肝,即所谓的补肝。【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10肾顶

  

  部位:在小指末端处。

  

  功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药性:未知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

  

  手法:揉法。

  

  操作:2-10分钟。

  

  按:本穴用于自汗,盗汗或汗出不止的,疗效较显。

  

  3.3.11肾纹

  

  部位:在小指第3节横纹处。

  

  功用:散瘀,善能引内热外散。

  

  药性:未知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烧时手脚凉,呼气冷等。

  

  手法:揉法。

  

  操作:2-5分钟。

  

  第35,129

  

  图22:肾顶按:本穴治疗眼结膜充血,眼前房出血,高烧时内热外寒,手脚凉,呼气冷等用之多显效。

  

  3.3.12胃穴

  

  部位: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处。

  

  功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躁止血。

  

  药性:清胃为定胃汤。

  

  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血。

  

  手法:推法,自腕横纹推至拇指根部称为清胃。此穴只清不补。

  

  操作:5-10分钟。

  

  按:清胃热,降胃气,一般呕吐皆可用之。胃气下降而不上逆,呕吐可愈。麻疹兼呕吐的,

  

  也可用清胃法。【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第36,129

  

  图23:肾纹

  

  图24:胃穴3.3.13大肠

  

  部位:在食指外侧缘。

  

  功用:调节大肠机能,固涩止泻,消肠热等。

  

  药性:泻大肠为承气汤,清补大肠为五苓散。大肠侧推虎口,何殊诃子炮姜,反之则为大黄枳

  

  实。

  

  主治:侧推法。向指尖推为泻,向指根推为补,来回推为清补。由指端直推至虎口处,可泄

  

  肝胆之热。治疗肛门红肿的操作手法宜用力,疗效更好。

  

  操作:3-10分钟。

  

  按:当泄泻严重时,应利小便为主;但如多推补本穴则止泻过急,对患儿不利。治疗急性痢

  

  疾时,待里急后重症状消失后,再推清本穴,可提高疗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补则气上升,清则气下降,清补则和血顺气。一般不专门用补法。泄泻痢疾,用清补

  

  法,多推此一穴可愈。此穴的主要作用可以利小便,调大便,如用清法,又可治大便燥结。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脾虚的小孩禁止用清大肠。

  

  3.3.14小肠(利小便穴)

  

  部位:在小指外侧缘。

  

  功用:分别清浊,利尿等。

  

  药性:清小肠为导赤散

  

  主治:水泻无小便,尿闭及小便不利等。

  

  手法:侧推法。以拇指掌侧缘由指根向指尖推之。

  

  操作:5-15分钟。

  

  第37,129

  

  图25:大肠附:利小便穴。自腕部到手掌尺侧缘,推向手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

  

  按:本穴治小儿水泻或中毒性消化不良症最有效,不但有通利小便之功,同时尚有分别清浊

  

  之能。又如心移热于小肠时,多见小便短赤,除应用本穴5分钟外,再加揉小天心穴3分钟,

  

  揉二人上马穴5分钟,推清天河水穴1-2分钟,有清心热、利尿的作用。【张汉臣.实用小儿

  

  推拿】

  

  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须用清法以化郁行气。如因肾虚可加补肾及揉二马,以补肾中水火。小肠能分水液别清浊,用清补法,可以利水道而通小便。【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15内八卦

  

  部位:在手掌内。

  

  功用:和中利膈,顺气行痰,消宿食,降胃逆等。

  

  药性: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

  

  主治:运法。医生以左手拿小儿左手,使小儿掌心朝上;用右手拇指外侧缘推运。运法中有顺运、逆运之分:顺运(顺时针)即运转方向由乾起,经坎、艮、震、巽、离、坤至兑为止;逆运(逆时针)即运转方向由兑起,经坤、离、巽、震、艮、坎到乾为止。顺运可使气上逆,能促患儿呕吐;逆运可使气下降,以治呕恶等症。

  

  操作:2-4分钟。

  

  按:本穴临床多采用逆运法,以降胃气而止呕吐。此外,如婴儿出生时吞咽秽液和羊水不易吐出时,可用顺运法,可使秽液吐出。又如患儿多食易饥,脾虚作泻,食后即便,中气下陷,脱肛等,可用顺运法,以敛中气;如见患儿呕恶时,应停用顺运法。再如患儿痰多喉有痰鸣音的,逆运本穴3分钟,再配点气海穴10-15次,两穴配用有宽胸利膈、降痰作用;如胸满腹胀,食欲不振,逆运本穴2分钟,推四横纹穴4分钟,揉合谷穴1分钟,三穴配用有和中健胃,消食消胀作用;又如婴儿呕吐溢奶等,用以上配穴,再加捏挤委中一穴,其效更好;如呕吐吐物伴有粘液的,除取以上4穴外,可再加推补脾土穴、揉乙窝风穴。【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五脏之气不调而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喘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内八卦宽胸里膈开疾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的运化力量,并能消痞化积。【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分顺八卦和逆八卦。缺省说八卦指的是顺内八卦。顺八卦催吐,升温,寒症用顺八卦;逆八卦是降胃气,止吐,是降温,热症用逆八卦。

  

  3.3.16外八卦

  

  部位:在手背上。

  

  功用:行气和血,通滞散结。

  

  药性:未知

  

  主治:胸闷腹膨胀,便结,肠麻痹等。

  

  手法:运法。有顺运、逆运之分,以顺运为主(由乾起,经坎、艮、震、巽、离、坤至兑止为一运,可使气下降;逆运由兑起,经坤、离、巽、震、艮、坎至乾止为一运,可使气上升。

  

  操作:2-4分钟。

  

  第40,129页按:顺运本穴能促进肠蠕动,消除腹胀,对肠麻痹有效。除运本穴3分钟外,再配推四横纹穴4分钟,行气消滞作用更为显著。

  

  3.3.17运水入土

  

  部位:由小指肾水穴起,推向拇指少商穴止。

  

  功用:润燥通滞。

  

  药性:未知

  

  主治:完谷不化,小便短涩,便秘等。

  

  手法:运法。

  

  操作:13分钟。

  

  按:消化不良,便秘属燥的,用运水入土法可以润燥,又可至遗尿。【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18运土入水

  

  部位:由拇指少商穴处起,顺向小指端止。

  

  功用:止泻,消丹田作胀。

  

  药性:未知

  

  主治:消化不良,小腹胀,睡眠眼不合;泄泻,木盛克土而至消化不良。

  

  手法:运法。

  

  操作:13分钟。

  

  按:本穴对肚脐下部丹田作胀以及睡则两目不合闭的有效,对由于膀胱脉绝,睡则其目也不见闭合的无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木盛克土而至消化不良,用此法使肾水不助肝木之势。其理难通,李德修从未用过。【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19板门

  

  部位:在拇指下,手掌桡侧红白肉际。

  

  功用:本穴有清热凉膈(清中焦之热)作用。除能止血除烦躁外,又能升降。

  

  药性:揉板门为阴阳霍乱汤。

  

  主治:清胃热,除口臭,止吐泻,退热除烦躁,疹痘潮热不退,鼻衄,鼻腔炎等。

  

  手法:推法(来回推)。如由拇指根推至掌根横纹处,有止吐作用;由掌根横纹处推至拇指指根横纹处,有催吐、止泻作用。临床多用清补法(来回推)。

  

  操作:5~15分钟。

  

  按:本穴清胃及膈热有良效。对伤风感冒发烧和高烧持续不退,以及阴虚痨热,疹痘后低烧不退等,有效,配穴可参见推补肾水穴。上牙龈属胃,如见小儿患口疮并见上牙龈红肿,或单见上牙龈红肿,推清本穴5分钟,再配推退下六腑穴5分钟,有清胃热、消牙龈红肿作用。【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阴阳霍乱,上吐下泻,揉至三万,病去如失。脾胃虚吐泻皆可揉此穴,并可开胃进食。【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20小天心

  

  部位:在掌根横纹微上正中处。

  

  功用:通窍散瘀,又能畅通全身经络,并有安神、定惊、通窍、清热、明目等作用。

  

  药性:未知

  

  主治:惊风,癫痫,视物不明,目赤肿痛、干涩,泪多或无泪,疹痘欲出不透,解颅等。

  

  手法:揉法。

  

  操作:3~10分钟。

  

  按:本穴能安神定惊,对疹痘欲出不透以及恶疮毒疖等均有显效。揉本穴3分钟,再配揉一窝风3~5分钟,两穴配伍有透表发汗之能;此外,对初生儿硬皮症,二穴相配有通阳解肌润肤作用,也有一定疗效。本穴治疗解颅为主穴之一,有特效;再加配揉膊阳池穴1分钟,潜阳降压;推补肾水7分钟,揉肾顶穴3分钟,补肾敛元阳;可控制颅骨开裂,并能使颅骨缝早日恢复愈合。如初发现颅骨缝开裂症属轻的,经推拿治疗数次后,可获满意疗效。本穴再配揉二人上马穴,各揉3~5分钟,推清天河水穴1分钟,有清热、消炎、利尿作用,治小儿尿频、尿道炎、尿道疼痛等,经推拿1~3次后,可见好转或痊愈。本穴各家操作手法不一,一般多用捣法。但根据临床实践来看,揉法的疗效胜于捣法。【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用捣法,上下左右捣或直捣,随症采用。且睛向上下左右翻或门、两边斜,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以纠正之,得纠正即止,不可过捣。风热上珩头目,高血压,角弓反张,用下捣法。亦有前仆而不后仰之症(旧俗名“磕头风”),可用上捣法。急喘实热。则用直捣法。【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21四横纹

  

  部位:在掌面第二至第五指第一节骨横纹处

  

  功用:调中行气,消积,消脏热,消服务部膨胀,散瘀结等。

  

  药性:未知

  

  主治:腹胀(气、食、水鼓),鹅口疮,口唇燥裂等。

  

  手法:推法。以拇指掌侧缘盖覆患儿四横纹处来回推之。先由食指根部横纹处开始,次中指及无名指、小指等,按序推之。操作时应在横纹处用力。

  

  操作:每条横纹推1~2分钟。

  

  按:掐四横纹是治疗小儿疳积的要穴,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等配合使用,也可用毫针或三菱针点刺。治疗消化不良、腹胀常与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胸闷痰喘,多与揉膻中、推肺经,运内八卦、分推肩胛骨等配合使用。

  

  3.3.22小横纹

  

  部位:在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与掌的交界处。

  

  功用:调中行气,消积,消脏热,消服务部膨胀,散瘀结等。

  

  药性:小横纹为顺气和中汤

  

  主治:腹胀(气、食、水鼓),鹅口疮,口唇燥裂等。

  

  手法:推法。以拇指掌侧缘盖覆患儿四横纹处来回推之。先由食指根部横纹处开始,次中指及无名指、小指等,按序推之。操作时应在横纹处用力。

  

  操作:每条横纹推1~2分钟。

  

  按:如因脾虚腹胀的(特征是腹胀多在午后开始,至翌日凌晨逐渐缓解),应加推补脾土穴5分钟,其症可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来回推之,开脏腑寒火,治腹胀。揉之,能和气血,功用同五经穴。【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23掌小横纹

  

  部位:在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解剖部位在第五掌骨小头的掌面,神经分布为尺神经)。

  

  功用:宣肃肺气,消肺炎;又能化痰涎,并有疏肝郁的作用。

  

  药性:未知

  

  主治:咳嗽,顿咳,喘息,肺炎,痰壅喘咳,口腔炎,鹅口疮。

  

  手法:揉法。

  

  操作:5~10分钟。

  

  按:本穴为治疗喘咳主穴。又如患儿因口疮疼痛不能吮乳和吃东西时,先揉小天心穴5分钟,次揉本穴5分钟,可散结热,止口疮痛有效。如肝区痛,揉本穴后可见缓解。【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治喘嗽(气管炎)【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24阴阳穴(分阴阳、合阴阳)

  

  部位:在小天心穴的两侧,靠拇指侧的为阳池穴,靠小指侧的为阴池穴。此阳池穴注意与膊阳池相区别。此阳池穴一般不单独提,本讲座的阳池穴指的是膊阳池。

  

  分阴阳穴:

  

  功用:平衡阴阳,调和脏腑。

  

  药性:分阴阳为水火两治汤。

  

  主治:惊风,癫痫,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发烧等。

  

  手法:分法。

  

  操作:15分钟。

  

  第47,129页按:临床上要结合患儿病情的偏阳、偏阴,通过手法的运用,而使阴阳平衡。如患儿高烧不退、赤痢等,阴池穴处用重手法,阳池穴处用轻手法,或单取阴池一穴、不取阳池穴;如患儿体温低于正常、白痢、大便色绿等,阳池穴处用重手法,阴池穴用轻手法,或单取阳池一穴,不取阴池穴。【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功能分寒热,平气血,寒热错综,气血不和,病变复杂,用此法以解寒热纠结,使气血舒和。【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合阴阳穴:

  

  功用:利痰散结。

  

  药性:未知

  

  主治:痰涎壅盛。

  

  手法:合法。

  

  操作:12分钟。

  

  按:治疗痰结,本穴如与肾纹穴、清天河水等穴配用,其效更好。用法是:先揉肾纹穴3分钟;次合本穴1分钟,以散结热;再推清天河水1分钟以清热;三穴配用有散、清热、行痰、化痰等作用。【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能使阴阳相交,气血谐和。徐氏说用本穴与他穴配合治痰延雍盛,其法先推肾穴取热,次用和阴阳法,最后推天河水,其痰即散。(徐氏各穴皆三百数,应酌情增加)【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分阴阳与合阴阳的区别:

  

  分阴阳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积。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腹胀、泄泻等症,均以分阴阳为主,实热证阴池重分,虚寒证阳池重分,以达阴阳平衡、气血和调。

  

  合阴阳功专行痰散结,用于痰结喘嗽、胸闷等症,以合阴阳为主,配揉肾纹、清天河水等清热散结的穴位。

  

  3.3.25外劳宫

  

  部位: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穴相对处。

  

  功用:温阳散寒,温固下元。

  

  药性:外劳宫为逐寒返魂汤。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

  

  主治: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大便色青或绿,便物粗糙并有粘液等,疝气,脱肛,蛔虫等。

  

  手法:揉法(顺时针)

  

  操作:4~20分钟。

  

  按:本穴为补元阳主穴,穴性温热。功能升降,能内达外散,揉之(左右揉)可以发汗,凡脏腑凝寒痼冷,用之有温能作用;但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之力,而不致温散太过。如见便物色绿并伴有粘液奶块的,先分阴阳2~3分钟,次揉乙窝风穴4分钟,继揉本穴5~7分钟,最后推清大肠穴3分钟,这样推拿1~3次后,多见功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此穴为暖穴,善治下元寒,凡脏腑风寒冷痛,腹痛属寒久不愈,揉不计数,以愈为度。【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26二扇门

  

  部位:一扇门在食、中指间的夹缝中,二扇门在中指和无名指间的夹缝中。

  

  功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药性:未知

  

  主治:伤风感冒,痰喘气粗,呼吸不畅,痘疹高热、无汗、欲出不透等。

  

  手法:揉法。医生以食、中指尖插入一、二扇门后,上下揉动。

  

  操作:3~5分钟。

  

  按:二扇门和一窝风两穴发汗解表作用最好。两穴均可透汗,但汗出量的多少有所不同;二扇门汗出时多见珠型,而一窝风多见皮肤润湿,微汗。如患儿发烧无汗,体温在40度左右,则采用二扇门比较好;如体温在38度左右,则采用一窝风。在取汗时,一定要注意患儿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季节、地区、环境等情况。据情掌握,不要一味取汗,往往汗出太多,而影响恢复健康。

  

  本穴与小天心配合使用,透汗迅速,疗效较著,又如患儿发烧身上有汗而头部无汗或发烧汗出不畅,可加按天门穴35次,通阳透汗最快。如患儿素有多汗症,除少按本穴外,或加揉肾顶一穴,以固其表,可治汗出过多。汗出后,注意避风。

  

  3.3.27一窝风(乙窝风)

  

  部位:手腕背侧掌根凹陷处。

  

  功用: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腹痛等。

  

  药性:未知

  

  主治:伤风感冒,腹痛,痹痛等。

  

  手法:揉法。

  

  操作:3~5分钟。

  

  按:本穴解表发汗作用,参见二扇门穴介绍。本穴与小天心穴、推补脾土穴配伍作用,各参见二穴介绍。【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下寒腹痛,风寒鼻流清涕。【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28阳池(膊阳池)

  

  部位:在乙窝风(一窝风)穴上一寸许的凹陷中。

  

  功用:降逆,清脑,止头痛。

  

  药性:揉膊阳池为四神丸。

  

  主治:1.头痛,2.鼻流清涕,3.加强排便效果,大便秘结。

  

  手法:掐法或揉法。

  

  操作:掐3~5次,揉1~3分钟。

  

  按:头部一切疾患,头痛不论寒热虚实皆效。揉不计数,以愈为度。可用以治高血压眩晕。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判断小儿头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如果小儿经常用手抓耳朵,则小儿头痛。

  

  3.3.29总筋

  

  部位:在手腕掌侧横纹中部。

  

  功用:泻热散结。

  

  药性:未知。

  

  主治:心经有热,潮热,鹅口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症。

  

  手法:揉法或拿法。

  

  操作:揉法,微用力,揉1~3分钟;拿法3~5次

  

  膊阳池按:本穴为治疗鹅口疮的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等疗效最好;如再配推天河水一穴,以泻心火,其效更显。

  

  3.3.30列缺

  

  部位:1)在手腕两侧凹处。

  

  2)经渠穴后约半寸。

  

  功用:发散风寒,清脑降逆。

  

  药性:拿列缺为回生散。

  

  主治:拿法治疗伤风感冒,惊风,昏迷不省人事等;掐法治疗头痛,头胀,牙痛,半身不遂。

  

  手法:掐法及拿法。

  

  操作:拿4~8次,每次约10~20秒钟;掐4~8次,每次约10~20秒钟。

  

  按:本穴治头胀、头痛,疗效较显。【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此穴为出汗,发表,通窍之穴。拿之汗出为止。治中恶不省人事,目闭口噤而阴脉不绝的,拿之可甦(su)。伤风、感冒、伤寒、风寒头痛,久拿可以得汗,又可助痘疹发表,得汗后则需避风。歌哭无端,胡言乱语,俗所谓邪崇,拿列缺出汗,痰开神清,即可得愈。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31合谷

  

  部位:在拇、食指两指肌间陷中。

  

  功用:通郁散结,降胃气,清咽喉,止嗓痛和牙痛等。

  

  药性:未知。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胃气上逆,呕吐,恶心等。

  

  手法:掐法或揉法。

  

  操作:掐510次,揉1~3分钟。

  

  按:本穴是治疗咽喉肿痛和牙痛的效穴。对呕吐、恶心也有一定的疗效。一般先采用掐法再继之以揉法。

  

  3.3.32二马(二人上马)

  

  部位:在第四、五掌骨节凹陷处。

  

  功用:潜阳,引火归元,补肾,清神,行气散结,利尿,通淋漓,止尿道疼痛。

  

  药性:揉二马为八味地黄丸。

  

  主治:小便闭塞,淋症,牙痛,痰湿,睡语,咬牙等。

  

  手法:揉法。医生左手持患儿左手,食指垫于患儿掌小横纹穴处,第3~5指并拢,插入患儿无名指及小指中间,拇指按住患儿第2~4指根节,然后医生以右手中指放在本穴上,进行操作。

  

  操作:3~10分钟。

  

  按:本穴为通畅尿道并止尿道疼痛的效穴。另外,对肺部干性罗音久不消失的,用之有效(如肺部有湿性罗音,取用掌小横纹穴有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大补肾中水火,左揉气降右揉气升。治虚火牙痛,耳鸣阳痿,足软不任履地,腰以下痛,眼赤而不痛,一切属肾虚的症候,都可以用此穴补肾为治。凡虚火上炎,颈肿咽痛,类似双单蛾而下午痛甚,皆可用此穴以退虚热。如上午痛甚,就不是虚火,应推六腑治之。【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33天河水

  

  部位:在前膊掌侧中线,由小天心穴至曲泽穴处。

  

  功用:性微凉,能清心热,除烦躁及燥痰。

  

  药性:推天河水为安心丹。天河引水,还同芩柏连翘。

  

  主治:重舌,弄舌,舌送口外,鹅口疮,惊风,癫痫,痰喘咳嗽,烦躁,夜睡不宁,失语症,口吃(初期有效),口干口渴,小便赤涩等。

  

  手法:推法。其法有三:(1)由小天心穴处推向曲泽穴处,为清天河水,性微凉;(2)由内劳宫穴推向曲泽穴处,为大清天河水,其性较上法又凉或大凉;(3)反之,由肘弯曲泽穴处推向内劳宫穴处,为取天河水,性大凉。临床多采用清天河水法。如确属实热症,可采用大清天河水或取天河水法,但取天河水法一般情况下慎用,特别是初生儿更要慎用。再对本穴操作时间要掌握好,否则或有发生虚脱现象。

  

  操作:110分钟。

  

  按:心有热不能直接清泻,用此穴清心火,退热发表都可用之,常与平肝清肺配合。【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34六腑

  

  部位:由肘起至腕横纹处的尺侧。

  

  功用:凉血退热,消疮疖肿。

  

  药性:退六腑为清凉散,男左六腑为八味顺气散。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

  

  主治:高烧惊厥,鹅口疮,牙龈肿,重舌,木舌,喉肿痛,痄腮,无名肿毒,痢疾里急后重,便秘,疹痘不消等。

  

  手法:推法,由肘向腕部推。

  

  操作:3~10分钟。

  

  按:上三关与退下六腑两穴均为大热、大凉要穴。如患儿体温不足时,需培补元气,可用上三关穴治之;如患热病急剧,或高烧不退,或咽喉肿痛,可用下六腑穴。上三关、退下六腑两穴既可单用,亦可同时取用,须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或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下泻,应慎用退下六腑穴。【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此穴为凉穴,徐氏说:“大补元精,即心血也”语虽不甚可解,但体会其意,这一穴虽为凉穴,也非一味寒凉,同时也具有壮水制火,滋阴潜阳之义,因此,即兼有虚热也可用它。徐氏特别提出温毒颈肿,喉无线孔,推此三万数,立愈。无论肿左肿右,或夜轻夜重,都可取此穴。此外凡大虚热症,疮疹痘斑,头目牙耳实火都可专用此穴,以愈为度。又说:痴癫痰迷心窍,推此穴一万五千有效,又有配合方法。六腑为君,数一万五千;天河水为臣,数一万;后溪穴为佐,数四千五百;三关为使,数五百;共数三万。治所谓痰迷心窍有效。【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35三关

  

  部位:由鱼际至曲池穴的联线上。

  

  功用:助气通阳,活血,培补元气,熏蒸取汗等。

  

  药性:推三关为参附汤,女右三关为苏合香丸。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

  

  主治:营养不良,贫血,黄疸,癍疹,疹痘欲出不透,小儿瘫痪,阴疽毒疖,手脚凉等。

  

  手法:推法(由鱼际穴起向曲池穴推)

  

  操作:210分钟。

  

  按:本穴性热或大热,有助气活血作用。如再与补脾土穴配合使用,疗效更好。如治实热症时,操作手法宜快宜用力。【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此为暖穴,大补肾中元气,回阳生热,寒痰迷塞心窍,推五百次即有效。徐氏说用以治“痴”,效果显著。中风病,须用热力祛风,开郁,祛痰,采此独穴多推,以甦(su)为度。

  

  【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3.3.36五指节

  

  部位:5个手指各关节处。

  

  功用: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药性:五经穴为大圣散。五指节上轮揉,乃祛风之苍术。

  

  主治:急,慢惊风,惊惕不宁。掐五指节能加强各穴的功能,为小儿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手法:用拇,食两指相对掐之。

  

  操作:35次。

  

  3.3.37威灵

  

  部位:在外劳宫旁,食指和中指之间的夹缝中。

  

  功用:行气破积。

  

  药性:精威拿紧,岂羡牛黄贝母。

  

  主治:开窍镇惊,行气和血。积聚及眼内胬肉等。

  

  手法:揉法。

  

  操作:24分钟。

  

  3.3.38精宁

  

  部位:在外劳宫旁,无名及小指之间的夹缝中。

  

  功用:行气破积。

  

  药性:精威拿紧,岂羡牛黄贝母。

  

  主治:开窍镇惊,行气和血。积聚及眼内胬肉等。

  

  手法:揉法。

  

  操作:24分钟。

  

  第59,129

  

  图53:威灵按:患儿气虚的慎用本穴。如必须取用时,应加配补穴。治疗目生胬肉,除揉本穴3分钟外,再配揉小天心穴5分钟,两穴配用有消积散郁作用,再揉肾纹一穴3分钟,以散结热。

  

  3.3.39七节骨

  

  部位: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条直线。

  

  功用:推上七节骨为补法,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骨为泻法,能泻热通便。药性:未知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等。

  

  手法:推法,推上七节骨,患儿俯卧,医者用拇指桡侧或食中两指螺纹面,从尾骨端直推到第四腰椎;推下七节骨,从第四腰椎直推到尾骨端。

  

  操作:100300次。

  

  按:推上七节骨为止泻要穴,如果你不会其他推拿手法,则推上七节骨300次也能很好地止泻。

  

  3.3.40脊柱

  

  部位:背部,从尾椎到大椎穴。

  

  功用:增强人体免疫力。

  

  药性:未知

  

  主治:调理人体阴阳,脾胃等,退高热。

  

  手法:捏脊法,患儿俯卧,医者用拇指螺纹面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拿皮肤,两手交替向前移动,边推边提,边捏拿。自长强穴开始,沿着督脉向上大椎穴为1遍,每次捏35遍。为增强刺激,可从第3遍起,每捏3次向上提拿一次,即“捏31法”。最后用两拇指在脾、胃、肾俞穴处揉之,以提高疗效。我一般情况下是这样捏的:每天捏一次,一次捏5遍,捏5天停2天或捏4天停3天,冬天很少捏。关于捏31的问题,我很少提,因为我小孩还很小,怕手法太重,提出问题。推法:从大椎推向尾椎(从上往下),有退烧的效果。操作:捏脊法35次;推法300~500次。

  

  3.3.41附:穴位药性赋

  

  【赵鉴秋.三字经小儿推拿宝典】

  

  所谓独穴治病,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推时长,以得效为度。用以治疗急性病效果更好。《推拿三字经》指出:“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徐谦光所用独穴26个,《推拿三字经》记载“今定独穴,以抵药房:分阴阳为水火两治汤;推三关为参附汤;退六腑为清凉散;天河水为安心丹;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内劳宫为高丽清心丸;补脾土为六君子汤;揉板门为阴阳霍乱汤;清胃穴为定胃汤;平肝为逍遥散;泻大肠为承气汤;清补大肠为五苓散;清补心为天王补心丹;清肺金为养肺救燥汤;补肾水为六味地黄丸;清小肠为导赤散;揉二马为八味地黄丸;外劳宫为逐寒返魂汤;拿列缺为回生散;天门入虎口为顺气丸;膊阳池穴为四神丸;五经穴为大圣散;四横纹为顺气和中汤;后溪穴为人参利肠丸;男左六腑为八味顺气散;女右三关为苏合香丸。”现在临床常用的独穴有:外劳宫、二马、清补大肠、揉板门、补脾、清肺、平肝、膊阳池、一窝风、运八卦、推三关、退六腑、清胃、四横纹、清补脾、清大肠、小天心、天河水、列缺、清脾等。例如取外劳宫一穴,多推久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清补大肠治疗久痢;一窝风治疗风寒腹痛;补脾治慢性咳嗽;清补脾治脾虚胃弱的纳呆;揉二马退虚热;退六腑治高热;先天不足揉二马;心火上炎清天河水;平肝治慢惊;揉板门治上吐下泻;清胃治呕吐;揉膊阳池治头痛等,每能效如桴鼓,神创奇功。凡是久推无害、疗效明显的穴位,都可用作独穴。【夏禹铸.幼科铁境】

  

  推拿代药赋

  

  前人忽略推拿。(卓溪)今来一赋。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水底捞月。便是黄连犀角。天河引水。还同芩柏连翘。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参白术。泻之则为灶土石膏。大肠侧推虎口。何殊诃子炮姜。反之则为大黄枳实。涌泉右转不揉。朴硝何异。一推一揉右转。参术无差。食指泻肺。功并桑皮桔梗。旋推止嗽。效争五味冬花。精威拿紧。岂羡牛黄贝母。肺俞重揉。漫夸半夏南星。黄蜂入洞。超出防风羌活。捧耳摇头。远过生地木香。五指节上轮揉。乃祛风之苍术。足拿大敦鞋带。实定掣之钩藤,后溪推上。不减猪苓泽泻。小指补肾。焉差杜仲地黄。涌泉左揉。类夫砂仁藿叶。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脐风灯火十三。恩符再造。定惊元宵十五。不啻仙丹。病知表里虚实。推合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代药五十八言。自古无人道及。虽无格致之功。却亦透宗之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