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自我护理

[日期:2012-10-31] 来源:  作者:张延群 [字体: ]

为什么说战胜糖尿病关键在病人自己?

   我得糖尿病3年了,经常找医生看病,但是病情时好时坏,总的来讲还是在发展,为此我很

苦恼。请问张大夫,怎样才能控制我的病情?

  糖尿病既不能根治,又不能不治,因为它是一种全身性的呈进行性发展的内分泌代谢病,又是一种并发症最多的慢性病。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但又是一刻也不能懈怠的病,拖延治疗,只能贻误病情,造成难以逆转的后果。因此说打败糖尿病,关键在自己。

第一,学习糖尿病科学知识,不要道听途说,不要把广告当成医生,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

第二,坚持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及时合理地调整饮食和降糖药物。由于血糖受许多因素(饮食、活动、情绪、天气、药物等)的影响,随时都可能在变化,因此必须勤查血糖,才能正确了解血糖的水平和变化的规律,要走出“只有吃药才是治病”的误区。监测血糖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有条件者可以自己购买电子血糖仪,自测血糖十分方便,就好像买了一个贴身护士,可以随时了解自己血糖控制得如何,既减少了上医院查血糖的不方便,又能向医生提供更符合正常生活状态下的血糖信息,有利于治疗。暂时无条件自测血糖的患者,最少1周上医院查一次饭后2小时的血糖。血糖越高,越要勤查,必要时一天要查数次,不仅上午查,晚饭前和临睡前都需要查,并把检查的结果记录下来,及时向医生汇报,听取医生的意见。

    第三,选择好医生,医患合作。要在专业医生(内分泌科)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科学用药。要选用符合自己病情的药物,不要盲目学别人。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超过15mmol/L或尿酮体阳性,或十分消瘦,或有肝肾等多种并发症者,都需要胰岛素治疗,要听医生的话,不要犹豫。胰岛素不是毒品,绝对不会成瘾,以后如果病情许可,也可以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无明显肝肾病变或体型肥胖的患者首选药是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增敏剂(艾汀、瑞彤、文迪亚、宜力喜等),一般患者可选胰岛素促泌剂(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迪北、诺和龙等)。饭后血糖高者,可用葡萄糖吸收阻滞剂(拜糖平、倍欣、卡博平)。同时建议酌情加用一种益气养阴和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中汇糖脉康、活血通脉胶囊等,可以起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作用。选好药后,还要按照医生的吩咐,遵守服药的方法和剂量,不可马虎,服药方法不对,会大大影响疗效。

  第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管好自己的心、口、腿。也就是说,要心理平衡,少生气;饮食有节,不偏食;生活规律,戒烟酒;减肥运动,别忘记。

糖尿病人怎样自我护理?

    我患糖尿病已经10,平时很注意学习有关糖尿病方面的知识,与医生配合得也很好,目前病情控制得很稳定,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并发症。我的同事老刘也患有糖尿病,我劝他也注意

学点儿这方面的知识,可他不以为然,说那么专业的知识实在是太难学了,况且现在科学这么发达,感觉不舒服去医院就行了,自己用不着操这方面的心,还笑我胆小怕死。张大夫,难道我真

的是多此一举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正在迅猛增长,原有的糖尿病人尚未治愈,新的糖尿病人又大量涌现。面对这一庞大人群的医疗需求,治疗糖尿的药物及仪器的诱人广告铺天盖地,治疗糖尿病的专家名人比比皆是,不少人因此而发了大财。但也有不少糖尿病人,常年吃药,却未能阻挡病情恶化,终日被多种并发症搞得痛苦不堪,甚至人财两空。作为糖尿病人或家属,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经济面前,学会自我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一些糖尿病保健知识,用科学知识擦亮眼睛,冷静面对广告,学会辨别真伪,保护好自己。每个糖尿病人都应学会护理自己,这个目标并不难实现,只需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

  (1)选择一个可靠的受过正规训练的医生,最好是正规医院内分泌科的专家,与之保持相对稳定的联系,常到医院就诊,经常向医生汇报病情,接受医生的治疗指导。不要过于频繁更换医生,更不要道听途说,信从江湖游医。

  (2)积极参加各医院内分泌科组织的糖尿病教育活动,或购买有关的科普图书,学习糖尿病知识,不断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能力。

 (3)保护好自己的病历和化验检查单,就医时主动要求医生把自己的病情和治疗用药剂量及服药方法记录在病历上。万一忘了带病历,也要再买一个病历本,不要只图省钱、省挂号费而不看病只买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4)重视检查和化验。最好自购“快速电子血糖测试仪”,自我监测血糖。不仅要查空腹血糖,更要查饭后2小时、晚饭前和临睡前的血糖。根据血糖的变化,及时合理地调整饮食和药物。糖尿病的治疗是终身性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不怕麻烦,医患合作,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5)半年或每年全面体检一次,及早发现糖尿病的并发症,如视网膜眼病、肾病、心脏病、周围神经病、糖尿病足等,早诊早治,可以防其恶化。积极控制血糖,使之一天24小时均能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平时注意保护肝脏和肾脏,不要轻率服用各种不必要的药物,保护双足和皮肤,避免外伤和感染,注意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这样就能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与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和长寿的目的。

血糖居高不下怎么办?

  张大夫,我是一个糖尿病人。最近3个月我的血糖总是居高不下,换了几个医生,消渴丸、达美康、美吡达等口服降糖药用了个遍。现在又开始用胰岛素了,但血糖还是高。我该怎么办呢?

  许多糖尿病人每天都吃药,但血糖仍居高不下,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用药不到位,或用药继发性失效。有些糖尿病人,道听途说乱买药吃,用药十分盲目。或看一次病,就永远不变地服一种药,以为只要吃药就能治病。其实,盲目吃药,治不达标,比不吃药还糟。有的病人用药不合理(如消渴丸与优降糖联用),或用药量太大,导致低血糖后的反跳现象,形成恶性循环,血糖顽固不降。有些病人长期用药,已造成药物继发性失效,仍不知更换药物。有些病人,长期大量服用促胰岛素分泌药(优降糖、消渴丸等),促使身体分泌胰岛素功能衰竭,又坚持不肯用胰岛素治疗,血糖自然会居高不下。有些病人用药虽然正确合理,但因用药不到位,用药方法、服药时间及用药量不当,使药物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胰岛素肯定能降低血糖,但用量不及或过量、注射的时间和使用的胰岛素剂型品种不合适,也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糖尿病人应与医生经常联系,在内分泌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确选择用药,正确服药,

并经常检查血糖,随着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糖尿病的治疗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必须长期坚持检测和治疗才能控制好血糖,病人和医生都不能怕麻烦。

    (2)饮食不当。有些病人饮食无节制,随心所欲,过多进食,加重了胰岛素的工作量,抵消了降糖药物的作用。有些病人怕血糖高,就用饥饿疗法,或严重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了体内胰岛素的合成,加重了糖代谢障碍。这些病人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学习糖尿病保健知识,学会合理地控制饮食,因人而异,选择好自己的食谱。也有患者因为自汗多汗,又多尿,体内水分丢失较多,或口渴中枢不敏感,不知多饮水或饮水不够,造成血液浓缩,血糖的浓度自然也居高不下。

  (3)处于不良刺激(应激)状态。有的病人身患感染未能控制,或受伤、惊吓、生气恼怒等,都可造成血糖升高。特别是精神压力太大,最易造成血糖升高。应激可使体内胰岛素的对抗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居高不降,及时看病,控制感染,增加文体活动,加强精神修养,调整好情绪,很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酌情增加降糖药物的用量,以保证降糖效果。但当应激状态解除之后,降糖药物的用量也要酌情减少,以防发生低血糖。

  (4)运动不足。运动量太少,对于整日不动,或卧床患者,胰岛素抵抗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处理能力也下降,这都会抵消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最好在饭后进行一些有氧活动,如散步、跳舞、唱歌、做操等,有助于降低血糖。血糖控制以后,也要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否则也有发生

低血糖的可能。

(5)其他疾病的影响。如果糖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又患了其他疾病,比如感冒发烧、尿路感染、胆囊炎、皮肤感染、中风、车祸、骨折等,这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与胰岛素对抗的物质,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内分泌激素也大量分泌,血糖就会居高不下,此时控制血糖最好用胰岛素。但一味增加降糖药的用量也不是上策,只有尽快控制感染,控制疾病,血糖才能得到改善。

  (6)其他药物的干扰。有些病人因患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有些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和糖代谢有不利的影响。有种药源(医源)性糖尿病,就是因药物造成的,如用激素治疗风湿病等。身患多种疾病的糖尿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尽量不用或少用可升高血糖的药物,也可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同时兼顾多种疾病。

  (7)自然界的影响。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的生命和疾病也受这个规律的影响。气候和季节对血糖有明显的影响,天气寒冷、大风降温、气候剧变等,都可使血糖升高,尤其是在冬季,血糖难以控制、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容易恶化。因此病人更应勤查血糖,勤上医院就诊,注意控制血糖。

   总之,血糖控制不好的原因很复杂,必须医患合作,共同认真分析原因,因人而异,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糖尿病只查尿糖行不行?

我母亲有糖尿病,我经常用尿糖试纸给她查尿糖,可到医院看病医生还让她查血糖。张大

,像我母亲这种情况可不可以不查血糖?

  经常有糖尿病患者认为,查尿糖就等于查血糖。有些非专业医生也把查尿糖与查血糖混为一谈,认为尿糖有“+”号就是糖尿病,没有“+”号就不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已治愈,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糖尿病虽然其名为糖尿病,但病理实质却是高血糖症,而不是糖尿症。正常人不论进食多少糖,体内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总是可以自动调节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空腹血糖为3.86.1mmol/L,饭后2小时血糖为3.87.8mmol/L。血糖只有在这个范围时,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才能正常进行。血糖过高或过低,生命代谢活动就会出现障碍。由于遗传、环境、感染、疾病、肥胖等多种复杂的原因,造成血糖自动调节功能损害或丧失,血糖持续升高,超过一定值(空腹>7.0mmol/L,饭后2小时>11.1mmol/L)就是糖尿病。

    我们每个人的肾脏都有一个排糖阈,就像水库的排水闸有一个规定的水位线,一般人的肾糖阈是910mmol/L(160180mg/dL)。当血糖值在肾糖阈之内时,肾脏的排糖闸门是关闭的,故尿中没有糖(阴性)。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排糖闸就开放,让糖随尿排出,尿糖就会出现“+”号(阳性)。肾糖阈可因人的体质、疾病等情况不同而有变化:老年人、肾小球硬化的病人,肾糖阈可以升高,这些人血糖很高但尿糖却可以没有“+”号(阴性),如果只查尿糖不查血糖,

就会贻误治疗;有些体质差、肾小管功能损伤者,肾糖阈可以降低,这些人即使血糖不高,尿糖却可以是阳性,但却不能诊断为糖尿病,更不能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医源性低血糖,轻者头晕、心慌、出汗、手抖,重者昏迷甚至死亡。一般情况下,尿糖阳性只能反映高出肾糖阈的高血糖,但不能敏感地反映超出正常值又未超过肾糖阈的高血糖,查尿糖更不能诊断出低血糖。在轻度血糖升高,或老年糖尿病肾糖阈提高者,尿糖是阴性,仅查尿糖不能正确指导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讲,尿糖有“+”号未必是坏事,尿糖阴性也未必就是好事。因为血糖太高,从尿中多排出一些,客观上也起了降血糖的作用。如果血糖很高,而肾脏不排糖,尿糖呈阴性,倒是件十分糟糕的事。所以,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以及疗效的判断,必须检查血糖,仅查尿糖不查血糖是不行的。

  但是,检查尿糖仍然是有临床意义的:在肾糖阈不变的情况下,血糖越高,尿糖“+”号也越多。经常检查尿糖,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是在升高、下降还是变化不大。现在用尿糖试纸检测尿糖,无创伤,无痛苦,既方便又价廉,在没有条件及时检查血糖的情况下,查尿糖也是一个提供治疗依据的有效监测措施。查尿糖应在三餐前及晚上临睡前,最好是饭前1小时排尿弃去,半小时后再留新尿检查尿糖,即“次尿糖”,这样才能较客观地反映当时的血糖情况。查“次尿糖”比“段尿糖”更能及时反映血糖变化,“次尿糖”查的是新尿液,与餐前血糖关系较密切。而饭前1小时排尿后再留尿,检查的就是“段尿糖”,即上次小便后到当前膀胱中储存的所有尿液混合的尿糖,包括上顿饭后(或整个夜间)的尿与饭前的混合尿液的含糖量,要比实际饭前的尿糖含量高。一般不要查饭后的尿糖,因为这时尿糖阳性无确定的临床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检查血糖不仅要查空腹血糖,还必须查饭后2小时的血糖。但不要查饭后1小时内的血糖,因为这时血糖的升高也无确定的临床意义。空腹血糖和早饭后2小时血糖控制较好,还应查晚饭前和临睡前的血糖。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应分别查三餐前和三餐后2小时及晚上临睡前的血糖,必要时还要查凌晨3点时的血糖。只有这8个时间的血糖都正常或

接近正常,才算控制血糖治疗达标。因此只查空腹血糖,不查2小时血糖是不对的。

糖尿病人是否需要限制饮水?

  我近两个月总是口渴,喝水多,尿也多,到医院一检查,空腹血糖居然高达13.0mmol/L!医生

说我得了糖尿病,给我开了口服降糖药,吃药后血糖很快就降下来了。现在,我口渴也不敢多喝

,我想少喝水就可以少排尿,糖尿病症状就可以减轻。张大夫,我的想法对不对?

  有的糖尿病人口渴却不敢喝水,以为少喝水就可以缓解多尿症状,事实却不然。糖尿病人限制饮水,只会加重病情,有百害而无一利。

    糖尿病的多尿不是饮水多造成的。糖尿病人血糖高,这本身就有高渗利尿的作用,所以糖尿病人常多尿。由于尿多失水多,体内脱水,刺激大脑的口渴中枢,人就会出现口渴症状。口渴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饮水是人的自然本能。中老年及长期血糖升高的病人,口渴中枢已不敏感,故口渴症状不明显,但体内脱水现象仍然存在,不补充水病情会加重。

    人体重量的70%是由水组成的。水是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缺少的物质,是维持血液流动的基本条件,又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溶剂和载体。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组织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流,都是通过水来进行的。如果原本就缺水的糖尿病人,不敢喝水,就会加重缺水状态,“三多一少”(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乏力体重下降)症状就会更严重。由于脱水,血液浓缩,血糖值就会更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甚者可发生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由于脱水,血液变黏稠,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加重,血栓更容易形成,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大大增加。脱水还会损坏神经纤维,促进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或恶化。总之,饮水不足可以促进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或加重。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饮食的同时,绝对不能限制饮水。只有多饮水,才会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多饮水,一方面可补充水分,缓解由于脱水而造成的组织细胞损害,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补水,稀释血糖,达到降糖效果。多喝水还可以改善血液状态,减少血栓形成和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危险。需要说明的是,糖尿病人应多饮温开水或矿泉水,而不要喝那些含糖量高的饮料。这些饮料不仅不会给人体补水,反会促进利尿,加重脱水,甜饮料越喝越渴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甜饮料含糖多,也有升高血糖之虞。夏季出汗多,更应多饮水,也可适量进些淡盐水,但不要过多进盐,否则对高血压患者身体不利。

糖尿病人便秘怎么办?

  张大夫,您好。我不仅患有糖尿病,还经常被便秘折磨得痛苦不堪。有时五六天不排一次大

便,总是服泻药后才能解决问题。现在发展到不吃泻药就不排大便的地步,这可怎么办才好呢?

    糖尿病患者由于阴虚燥热、脏腑不通,大便秘结者不在少数。大便数日不行,短期用泻药排便,有助于清热通腑,解除痛苦,但是长期使用泻药,耗阴伤气,可使便秘更加顽固难愈。治疗糖尿病便秘,首先要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24小时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同时还要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服用维生素B、谷维素等营养调节神经的药物,积极控制糖尿病神经病变,阻止植物神经病变的发展,因为糖尿病人的便秘多与糖尿病并发胃轻瘫(胃肠植物神经功能损伤)相关。第二,饮食治疗和加强运动。多饮开水,多食蔬菜及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高纤维素食物,晚上可喝一杯鲜牛奶。每天定时排便,坚持每天适量运动,做一些腹部按摩和保健操等,这都是有促进排便的措施。第三,药物治疗。肠道动力药西沙比利,导泻药果导片、蓖麻油、开塞露

等均可酌情使用。

    长期便秘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将便秘分成实秘和虚秘两大类。实秘又分热秘和气秘:前者是胃肠积热所致,可用泻火通便之药,如大黄、番泻叶、三黄片等;后者是肝胃气郁所致,宜用疏肝理气通便之药,如木香、枳实、槟榔等。虚秘也有多种不同情况:气虚者宜用黄芪、白术、补中益气丸等益气通便;血虚者宜用当归、生地、麻仁等养血润肠通便;阳虚者宜用肉桂、附子、大云等温阳通便。具体用药应在内分泌医师和中医师的指导下,因人而异,辨证论治。还有,疾病复杂服药较多时,要注意药物对大便的影响,尽量少用或不用可能抑制肠道蠕动和腺体分泌的药物,如颠茄片、阿托品等,因为这些药物可以引起便秘。

糖尿病人凭感觉用药,不做检查行不行?

  张大夫,我父亲患有糖尿病,每次上医院看病只肯开药,不肯检查。他说吃药才是治病,化验检查是浪费钱。我觉得他的观点不对,但是又不知怎样说服他。现在社会很复杂,盲目服从医生开单化验检查,也怕花冤枉钱。您能告诉我怎样做好吗?

    治疗糖尿病要有个明确的目的和指标,长期吃药打针,效果怎样,也应有个明白的答案。凭什么判断治疗效果,就要靠检查、化验并结合症状的变化进行评价。每个糖尿病人的检测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到医院看病,由医生根据需要开单逐项检查,然后由医生判断决定采取哪些治疗措施;二是自我检测血糖尿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节用药。这些都是糖尿病人治疗不可

缺少的措施。糖尿病人应重视检查和监测的重要性,有几项检查是每个糖尿病患者必须做的,这就是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尿常规、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1)血糖。三餐前及饭后2小时,临睡前,必要时夜间13点也可检测血糖。总之,一天中任何时间都可以查血糖。对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更需要监测饭后2小时的血糖。不同时段的血糖对治疗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血糖越高检测应越勤,必要时不限时间,一天中可以查七八次或更多。血糖控制较好,比较稳定,可以每周查一次空腹和饭后2小时血糖。最经济检测血糖的方法是每周查一次早饭后2小时的血糖,最好购买一个电子血糖仪,自我检查血糖。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省钱,由于糖尿病人需要经常查血糖,日久省的钱就很可观;二是方便,有时需要查临睡前的血糖,有时一天需要查多次血糖,在自己家里查会更方便;三是检查结果最符合糖尿病人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因为血糖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上医院或上街查血糖,活动、天气、情绪与进食都会影响血糖的结果。

  空腹血糖是目前诊断糖尿病最常用的一个检测项目,检测时间很重要。空腹血糖指头一天晚饭后未再进食达812小时,即次日上午68点的血糖,这是患者的基础血糖,对一天的血糖有决定性的影响。空腹不足8小时,或空腹时间太长超过12个小时,就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空腹血糖,其临床意义也与严格意义的空腹血糖有所不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8点以后空着肚子抽血,殊不知此时已经失去了早餐前血糖的意义。

  餐后血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岛素分泌的情况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餐后血糖最高值的出现受进食时间、膳食多少及其构成的影响。饭后血糖一般要查饭后2小时的血糖,此时血糖值对用药的效果即病情的评估具有更敏感更实际的临床意义。一般不要查饭后1小时内的血糖,因为此时的血糖值有时不具有确切的诊断意义。另外,三餐后的血糖临床意

义也不同。内分泌专业医生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血糖值,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用药。

    (2)糖化血红蛋白(HbAIC)。它反映了化验前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比血糖能更准确地反映血糖增高的水平,且不受进食的影响,23个月查一次。病情控制良好者,可一年检查糖化血红蛋白两次。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最好控制在6.5%以下,如果超过7%,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增大。勤查血糖可以及时调整用药,有利于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糖化血清蛋白”意义同上,但只代表近2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可半月查一次。

   (3)尿常规。一般医院的尿常规包括至少10项内容,其中尿蛋白、尿酮体、尿pH值、尿镜检等对尽早发现糖尿病肾病、酮症、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十分重要。

(4)眼底。不要等眼睛有病才查眼底,检查眼底的目的一是了解有无微血管并发症,明确糖尿病视网膜病是否发生及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二是反映全身血管情况,提供动脉硬化的证据;三是估计糖尿病的病程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些病往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生是同步发展的。许多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患上糖尿病的,这种病早期很难被发现。糖尿病的实际病程是很难估计的,眼睛是全身血管的窗口,通过瞳孔直接看到眼底的血管情况,不仅可以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且可以为心脑血管病变提供诊断的线索。

(5)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这项检查可以了解肾功能。测定尿中微量白蛋白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可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也可通过放免法查尿中多种微量蛋白。前者比较经济,后者可以更明确地了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状况,可以早期发现肾损伤,并有定位诊断的意义。早诊断、早治疗,可控制肾病的发展。

  (6)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这项检查可以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正确判断糖尿病的类型和预后,有助于正确选择治疗药物,提高疗效。通过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追踪检测,也可对疗效做个客观的评价。一般可以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是否改善或是进行性恶化。

    (7)其他。根据相应的临床症状提供的线索,有选择地进行心电图、肌电图、肢体血流图、脑CT、心脏和大血管彩超、肝肾功能检测等。原已确诊的并发症,也要定期复查,以了解病情控制的好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cuixh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