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七、运动锻炼

[日期:2012-10-18]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七部分  运动锻炼

心脏病患者可以运动吗?

  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和冠状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扩张型心肌病等等。患有慢性心力衰竭者,往往过分依赖药物的治疗,而忽视运动保健,这是不对的。我们知道,慢性心力衰竭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特点是静脉系统和重要脏器的淤血。药物治疗固然可以纠正这种血液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淤血,缓解症状,但由于药物的毒副反应,往往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以药物配合适当的、合理的运动来改善静脉系统的淤血,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合理的运动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慢性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期,体力活动应予限制,过多的体力活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加剧病情。此期的保健重点以静为主,以动为辅。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在床上伸展四肢再缓慢下床,在床边、室内漫步;经过一段时间后再逐渐缓慢增加活动量;病情好转后,可到室外活动。漫步、体操、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是适宜的保健方法。如活动不引起胸闷、气喘,则表明活动适度。要以轻体力、小活动量、长期坚持为原则。

 (2)正确处理好运动与心理状态的关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悲观、恐惧、信心不足,这对康复极为不利。临床研究证实,精神应激在心力衰竭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诱发肺水肿。因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必须有豁达的心理精神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3)正确处理好运动与药物的关系:运动是促进慢性心力衰竭康复的重要手段,但千万不可把运动看得高于一切,忽视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期应以药物治疗为第一选择,因为它毕竟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正确的运动可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或最终脱离长期维持药物。此外,合理的运动还可以促进药物从体内排泄,减少药物的蓄积中毒。正确的药物治疗和合理的运动相结合,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永恒的正确的选择。

  心力衰竭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什么?

  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期,应参与一些心脏能够承受的,力所能及的活动,但切勿操之过急。因他的运动与心脏功能正常人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1)从小量活动开始: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期的运动和活动应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切勿过量。如开始只是在家人或医护人员陪同和监护下做些室内活动。能耐受后再移至室外,漫步的距离逐渐递增,并适当地逐渐做一些四肢及关节的活动,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2)进行脉搏的监测:测量运动前的脉搏,若每分钟脉搏超过100次,或少于60次,则不适合参加运动或活动。运动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若超过基础脉搏10次,则表示心脏无法承受你进行运动或活动的量。

    (3)运动时间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每天参加运动或运动两次,一次20~30分钟,宜在饭后2~3小时或饭前1小时进行。天气炎热时,可选在早晨或晚间进行。冬天宜在有太阳时进行,总之应选择不太寒冷或不太热的温度下运动。

   (4)勿做暴发性的运动或活动:如突然跳跃、转体、提重物、抱小孩、启酒瓶盖、抛东西等。

   (5)运动或活动时对症状的监测:运动中若出现过度疲劳、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头痛、恶心、面色苍白等症状时,表示心脏无法承受此运动量,应立即停止,并要充分休息,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不能缓解则应进行治疗。

(6)运动或运动后的观察:通过适量的运动或活动,患者心情舒畅,感到精力较前充沛,夜间睡眠好,无其他不适症状,说明运动量适度。若出现不适症状或睡眠差,表示运动或活动量大,需要减少或调整。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调整活动量?

  首先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整齐、空气新鲜,冬天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感染而加重病情。氧疗可改善机体缺氧,促进组织代谢维持生命活动,是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给氧应从小流量开始,待患者适应后根据需要调节流量。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者,应根据心功能不全的程度,采取适当体位配合治疗。一般患者应采取高枕位睡眠;较重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可以减少夜间气短、喘憋等呼吸困难症状。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或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者,应采取端坐位,同时双下肢下垂,使回心血量减少,膈肌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活量增加,可缓解呼吸困难;对于轻度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者,不宜做重体力活动,如允许可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对于中度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者,增加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项目,较适于散步一类轻活动,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症状即止;对于重度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待心功能改善后,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尽早活动,以防止长期卧床而导致肌肉萎缩、消化功能减退、静脉血栓形成等,活动应注意循序渐进。运动之前如何评估心脏功能?在心脏病的不同时期,活动的程度不应该相同。因而从医学及运动医学角度讲,运动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脏状态及运动承受能力等)评估。心功能的评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心功能状态分Ⅳ级;另一种是按心力衰竭程度分Ⅲ度。心功能Ⅰ级:是心功能代偿期,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的症状;心功能Ⅱ级:是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日常活动可以有胸闷、气短的症状;心功能Ⅲ级:是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微活动就会出现症状;心功能Ⅳ级:是即使不活动,卧床休息也会出现症状。心功能Ⅱ级属心力衰竭Ⅰ度;心功能Ⅲ级属于心力衰竭Ⅱ度;心功能Ⅳ级属于心力衰竭Ⅲ度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引起心力

  衰竭时能运动吗?

  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当心功能Ⅳ级、心力衰竭Ⅲ度时,需一律严格卧床休息。为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家人可以协助患者做双下肢的被动运动。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或半卧位,双下肢自然平伸,护理人员用一只手抬起患者的一侧大腿;另一只手协助同侧小腿以膝关节为轴,做屈、伸动作,一侧做完再做另一侧。在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的面色、心率变化情况,如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或心动过速则应停止活动或请医生协助处理。心功能Ⅲ级、心力衰竭Ⅱ度的患者,可以先在床上活动,由床上到床边,逐渐加大活动量,活动量以无明显的心悸、气短或心悸气短症状在活动停止5分钟内恢复正常为宜。心功能Ⅱ级、心力衰竭Ⅰ度的患者,可以采用散步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开始时每次散步10~15分钟,以后可逐渐延长时间。

  慢性心力衰竭为何需要适当运动?

过去,基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心脏处于超负荷状态,因而休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常规手段一直被临床医师和患者所采用。休息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使症状减轻。此外,卧床休息还可加速下肢水肿的消退,增加尿量。然而长期卧床存在着不少潜在的危险,诸如可能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褥疮、下肢废用性肌萎缩、骨质疏松、胃肠蠕动减弱因而食欲下降等。近年来由于襻类利尿剂与血管扩张剂的应用,难以控制的水肿已十分少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起床活动成为可能。因此,目前已不过分强调把休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必须措施,而是鼓励患者采用运动康复疗法。患者处于病情稳定状态时应进行体力和休闲活动,这些活动以不引起症状为准这样可以预防肌肉的退行性变。应避免暴发性运动,以及竞争性和过度疲乏的活动。仍从事工作的患者应评价其是否能继续工作NYHAⅢ~Ⅳ级的患者在病情稳定状态下也可进行运动训练。在临床实践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能耐受运动的情况有多种原因,通常外周的情况比左室状况更能决定运动耐量。有几项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一些随机研究显示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加体力耐受性15%~25%,改善心功能Ⅱ~Ⅲ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没有报道运动训练可以使症状或血流动力学恶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何制定运动计划?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益处已得到肯定。所有病情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门诊患者可以采用运动训练。当然,需要结合药物治疗。但因为患者的病因、心功能损害程度不一及体质上的差异,为了安全起见,运动训练之前应行极量或亚极量运动试验以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与运动耐受力,判断运动训练可能带来的危险性,以便为患者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运动处方。除了恶化心力衰竭与利尿剂难以控制的严重下肢水肿不宜行运动疗法外,只要病情趋于稳定,即使NYHA心功能Ⅳ级也非禁忌。

(1)重度心力衰竭的康复运动:恶化心力衰竭与利尿剂难以控制的严重下肢水肿可采用被动运动。即别人帮助其进行肢体运动,以避免长期卧床引起静脉血栓、褥疮等疾病。对于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先采用床边坐立法,坐立于床边的椅子上,每天2次,每次10~30分钟,依病情改善程度逐渐增加,直至步行、爬楼梯等肢体活动。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的开始阶段可能出现暂时性体液潴留,这主要是运动使循环血容量增加的缘故,可使用利尿剂或增加利尿剂的用量来处理,而不必停止运动训练。若心力衰竭症状持续恶化,则应减轻运动量或停止运动训练,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2)轻中度心力衰竭的康复运动: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开始常采用步行运动法,逐渐过渡到其他量较大的运动。其他运动疗法还有主要适用于轻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YHAⅠ~Ⅱ型)医疗体操,骑自行车、登山、老年门球、太极拳、舞蹈、手臂运动器械等。对于存在心肌缺血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最好先行血管造影术了解血管病变情况,根据需要行外科手术或血管成形术,然后行运动康复训练。若不适宜行外科手术或血管成形术,则采用包括中度有氧运动训练、低脂饮食、降低血脂及减轻焦虑与紧张在内的综合性康复治法。

  心脏病患者如何确定运动强度及频率?

  关于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强度,一般以运动对心率不超过休息时心率的20%为度,研究表明以心率作为判断运动量的标准并不准确。有学者提出运动从最大耗氧量的40%~70%开始,在6~12周的时间内增至最大耗氧量的60%~80%。一般每天2次。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尚无一个固定的运动康复计算方案适合于每个患者。需氧运动能力的改善和症状的改善通常在训练后4周。

  (1)运动训练的强度 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的1个月内。运动强度保持在较低水平,运动时间从5分钟增加至15分钟。根据症状和临床状况增加运动时间和频率。第二阶段:第2~6个月,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延长时间15~30分钟。第三阶段:即长期维持阶段。运动训练进行6个月后该阶段维持第二阶段末的运动强度和时间,长期坚持。如果停止活动3周,则以前的3周训练作用将消失,需要重新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因此,应当把长期运动训练列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计划。

  (2)运动频率 对于不能耐受的患者可采用每天多次5~10分钟运动,而对耐受能力较强的患者可采用每周3.5次长时间(20~30

分钟)的运动训练。

  (3)运动方式 训练的方法各家不尽相同,但都主张一种症状限制性的训练,训练过程应循序渐进,避免把患者的运动能力估计得过高,应避免出现疲劳和呼吸困难。如前所述,6分钟步行运动试验接近患者日常生活,能够很好地反应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心功能状况。所以,以6分钟步行运动试验作为参考,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订训练方案,似乎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不适当运动有何害处?

  (1)运动和体力劳动时,四肢和全身各器官的耗氧量及能量的需求都明显增加,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脏负荷加重。尤其是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劳动量和运动量超负荷时就很容易诱发心力衰竭。

  (2)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血压有所升高。患病的心脏为了应付额外的负担就要加快跳动,以供给全身能量消耗和代谢的需要,这时回心血量较多,心室要用更大收缩力量才能将回心血量排出。故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一个储备力不够的心脏,是不能承受这样大的负担的,很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当患者心功能较差时,正常人觉得是很轻松的工作,对心脏病患者来说都是很大的负担。如:散步走的速度稍快些,搬一点东西,做一些家务,迎送朋友等都是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

  心脏病患者如何安排休息和活动?

  心脏病患者应根据心功能情况安排休息和活动。保持动静结合,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适当的活动可以调动心脏和全身的代偿功能。休息和活动的程度及方式是:

  (1)轻度心力衰竭,心动能Ⅱ级或心力衰竭Ⅰ度 应限制比较强的体力活动。增加卧床时间,中午要有充足的午睡时间,晚间睡眠时间也应适当延长。

  (2)中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或心力衰竭Ⅱ度 一般体力活动要严格限制,每天要有充分休息时间,卧床时间较心功能Ⅱ级要延长,但日常生活可自理。夜间睡眠可给高枕。

  (3)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或心力衰竭Ⅲ度 应完全卧床休息。日常生活靠家人或护士辅助完成,原则上不要下床,但不习惯在床上排便者,可由他人协助下床排便。可采用半坐卧位或坐位,病情许可也可高枕平卧,以患者舒适为度。但要注意更换体位,对长期受压处应加强褥疮护理。

  (4)只患有某一种心脏病但心功能正常时 一般不需要严格休息。过度的休息或限制性的休息,弊大于利。因长期卧床会引起静脉血栓、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肌肉萎缩、肺栓塞等并发症。

  (5)心功能基本恢复后 随着心力衰竭逐渐好转,心功能逐渐改善,应早期下床活动,并根据体力情况的差异安排和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注意掌握不使患者症状加重为原则。活动的内容有:做广播操、打太极拳、做健身气功、漫步、做些家务等,要循序渐进,自己能承受为度。

  轻度心力衰竭患者能否参加运动?

  心力衰竭的患者,都很关心自己能否参加劳动和运动。那么,怎样评价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参加劳动和运动呢?首先要判定自己心力衰竭的程度。如果是轻度心力衰竭,则只能做一些轻微家务,如擦桌椅、扫地等和轻度的运动,如慢速散步500米左右。轻度心力衰竭患者过度的劳动和运动可加重心力衰竭,其原因是过度劳动和运动均能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使心排血量明显增加,四肢及全身各器官的氧消耗量增加,能量的需求量也增加,这样就使心脏受累,负担加重。因而可加重心力衰竭。所以应根据心脏功能情况,适当安排劳动和运动,避免剧烈的劳动和运动,以防止病情加重。但要注意动静结合,以调动心脏的代偿功能。

  选择性呼吸肌训练对心脏病患者有何益处?

  心脏病患者可见呼吸肌功能异常,如运动时氧气消耗增加,骨骼肌力量和耐力降低以及其他组织学方面异常。心脏病患者需氧训练可部分逆转骨骼肌代谢的异常,增加最大运动耐量,降低运动时的过度通气。方法是让患者进行最大持续通气、最大容量通气、阻力呼吸及力量训练等。每周3次,连续3个月,每次90分钟,经过观察此运动能改善呼吸肌的力量相耐力,增加亚极量和极量运动耐量,改善大多数患者日常生活及最大持续通气和运动试验时的呼吸困难症状这项运动还可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慢跑有哪些方式?

  慢跑对人体也有很多好处。慢跑可以保护心脏,减少脂肪存积,防止超重,降低血清胆固醇,从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慢跑还能调节

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消除大脑疲劳,防止神经衰弱。

(1)慢跑方法 上半部身体稍微前倾,双臂自然摆动,全身肌肉放松,步伐轻快地向前跑动。速度依据年龄、体质而定,年老体弱者跑起来可比走路稍快一点,运动量为每天20~30分钟。

  (2)运动强度 以心率为指标,其公式为:第一种,运动后心率≤170-年龄。如某先生60岁,其运动后心率应不超过170-60=110次/分。第二种,测量指标是运动后5分钟内心率能恢复到120次/分。慢跑的方式有很多,上面介绍的方法叫慢速放松跑,还有如原地跑,是在原地以跑步的姿势进行运动,其优点是不受场地条件限制,可以通过加大动作和难度的方法,逐步提高运动量。定时跑是不限速度和距离,每天跑一定时间的一种运动方法。变速跑是指慢跑与中速跑交替进行的一种运动方法。与前两种跑法相比,变速跑的运动强度较大,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应在慢跑锻炼一段时间后再进行。

  跑步需注意些什么?

  有些人醒得早,早晨很早起床,喜欢黎明时到外边去锻炼身体。有的到公园,有的到路旁小树林中,做各种锻炼活动或跑步。他们认为早晨园林中空气新鲜,没有尘埃,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是,早晨起床进行锻炼,对老年人或心脏功能较差的人都不利。医学统计表明,清晨不仅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间,也是猝死最多的时刻,发病率占61.3%。清晨慢跑

会对心脏造成不少的压力,因为清早心脏通常未能适应完全的运动。慢跑

激发人体内大量分泌激素,使心跳速度加快。清晨慢跑的人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比在午后或傍晚慢跑激发的激素分泌量高出2倍至4倍之多。对于经常有失眠现象的人,要晚上睡得好,适量运动固然有帮助,但专家指出,下午进行运动,对睡眠帮助最大。这是由于大脑兴奋及机体疲劳程度不同的结果。傍晚慢跑最佳,比早晨及午后要好。这是因为早晨慢跑可能会引起血液凝块并且促进心力衰竭,而晚上慢跑可能减少血液凝块的趋势,并且阻止心力衰竭。

  散步时如何掌握方法?

  散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运动,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形象地说明了散步对健康长寿的意义。散步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使心输出量增加,改善血液循环。散步还能加深呼吸,增加血氧含量,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人测定,如果每天散步4~5千米,可以消耗1254千焦的热量,长期坚持散步,就能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散步方法:挺胸、抬头、略收腹,两臂自然摆动,双腿交替向前走,按每分钟60~70步的速度,每天30~60分钟。心功能状态较差者,可以从每天15~3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或以每分钟70步的频率,在每次锻炼30分钟的基础之上,每隔3日增加50步,最后达到每次锻炼60分钟走4200步。散步时匀速行进,不要忽快忽慢。运动的强度,以心率为指标,60岁以下者,每分钟心率不宜超过120次;60岁以上者,每分钟心率不能超过110次。目前市场上出售一种计步器,可以带在身上,用于掌握运动量,既方便又实用。

  心脏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体育锻炼固然对心脏病患者有益,但进行不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也屡见不鲜。因此,心脏病,尤其是心力衰竭患者,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避免在大量进餐、喝浓茶、咖啡等两小时内锻炼,也不应在运动后一小时内进餐或浓饮。即将传统的“饭后百步走”,改为“饭后稍息再行走”。

(2)运动前不喝酒不吸烟。

  (3)运动前后避免情绪激动。因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均可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加,降低。心室颤动加上运动可有诱发心室颤动的危险,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或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几天之内,和心肌梗死后半年内的患者,不宜做比较剧烈的运动。

  (4)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平时不运动者,不要突然从事剧烈的运动。

   (5)大运动量锻炼时,应避免穿得太厚,影响散热增加心率,心率增快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6)运动后避免马上洗热水澡或用热水淋浴,至少应在休息1分钟后,并控制水温在40°左右。因为全身浸在热水中,必然造成广泛的血管扩张,而使心脏供血相对减少。

  (7)高温高湿季节应减少运动量。

  心脏病患者宜选择哪些体育项目?

  对于心脏病患者,宜作定量耐力运动,主要指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有大肌群参加的持续性周期性运动。下面就适宜心脏病患者的体育锻炼项目分述如下:

  (1)步行 为锻炼项目者,每次可散步45~60分钟,或每天步

行1000~2000米,中间穿插快速步行(每分钟100步以上的快速步行,可使心率达100~110次/分)。步行时要步幅均匀,步态稳定,呼吸自然,防止跌跤。

(2)慢跑 慢跑时应先做好准备运动,穿合脚的运动鞋,跑步时保持轻松的步伐,注意地面和周围环境,防止失足跌伤,慢跑中也可交叉行,跑步完了后可缓步慢行,或做肢体活动、体操等动作。

  (3)自行车 锻炼时应将车座高度和车把弯度调好,行车中保持身

  稍前倾,避免用力握把,宜在运动场内锻炼。如有条件可应用功率自行车在室内进行运动锻炼,它的优点是运动量标准化,便于观察比较。(4)游泳体力较好、原来会游泳、且有条件可以长期坚持者,可以从事这项体育锻炼,但应做好准备运动,并应避免运动时间过久以防止肌肉痉挛。其他锻炼项目还有太极拳、体操及健身气功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择。

运动训练疗法有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吗?

10年前运动训练被认为是心力衰竭患者的绝对禁忌证,所有类型及各阶段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被限制体力活动,主张卧床休息。这种观点适用于心力衰竭的急性期。然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久的休息或不运动可导致骨骼肌萎缩及运动耐量降低。近10年来的随机及非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定期运动训练对稳定的心功能Ⅱ、Ⅲ级心力衰竭是安全的,可改善运动耐量,降低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部分逆转骨骼肌的异常,改善生活质量。运动训练方法多采用每天30~60分钟步行或踏车运动,每周3~5天,运动强度以达到峰值氧耗量的60%~70%为宜。其适应证为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正在接受治疗的药物不必更动,新近诊断的心力衰竭应接受ACEI治疗至少4周才能进行运动训练疗法。

肺心病患者怎样根据自己的病情安排活动?

  肺心病的临床表现分心肺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在代偿期患者仅有原发病的表现,如咳、痰、喘症状。在此期患者可以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如擦桌子、买菜、洗菜、短距离散步等,活动时以不感觉心悸、疲劳、气促为宜。如果肺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处于失代偿期,活动安排应有所不同。根据症状心功能不全可以分为轻、中、重三级。①轻度:患者中度劳动时即感呼吸困难及心悸,因此,只能从事一些轻度的体力劳动。②中度:轻度活动时即感呼吸困难伴轻度发绀及心悸,患者只能做一些生活自理的活动,如洗漱、入厕、穿衣等。③重度:静息时即感呼吸困难且伴重度发绀不能平卧,下肢浮肿。此时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由他人协助。

  肺心病患者怎样选择锻炼方法?

   运动对于肺心病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治疗,而且是药物不能代替的,它可以恢复和保持肺功能。除非病情危重不能运动,其他时候应强调不能停止运动,尤其是缓解期应鼓励患者参加体育锻炼。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比如散步和慢跑就很适合肺心病患者。散步和慢跑运动量小,体力和氧气消耗不很大,而且能增强心肺功能。医学家研究表明,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约只有1/10的肺泡毛细血管是开放的,慢跑时肺泡毛细血管基本都是开放状态,供给人体的氧气比安静时多8~12倍。长期锻炼能加大肺活量,增加肺泡毛细血管对氧的吸收率,从而增加皮肤和肌肉氧气供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具体锻炼方法:饭后和睡前散步,晨起慢跑。每次运动20~30分钟。

  如何进行骑车锻炼?

  骑自行车对心脏的作用,可与长跑和游泳相比美,只是受天气的影响较大。经常骑自行车可增强心肺功能,使心脏收缩力增强,血管弹性增加。在我国,家庭中大部有自行车,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很好的锻炼器材。特别是骑自行车上下班,既节省时间,又达到锻炼的目的。在进行骑自行车锻炼前,应调整好自行车车座的高度和车把的弯度,行车中保持身体稍向前倾,避免用力握把。若有意识地进行骑自行车锻炼时,应避开上下班的人员流动高峰时间,把锻炼的时间安排在清晨或运动场内为宜。在交通道路上进行锻炼时,要把握好速度,遵守交通规则;若路上车辆、行人较多时,速度不要太快。下雨、下雪及刮风等天气,不宜骑自行车锻炼。至于骑自行车锻炼的距离和速度,可参照步行锻炼的距离和速度加倍进行。在一些健身房内,设有自行车测功计(简称功率车)或固定的自行车台,它作为室外运动的一种补充手段,亦可达到锻炼的目的。这些运动器械,不仅对下肢肌肉是一种力量性训练,而且对心血管系统也是一种耐力性有氧训练。锻炼方法可采用间歇运动逐步增量法,即每运动3分钟后,就地休息3分钟,然后再进行,并逐步增加运动量。

  游泳对心脏病患者有何好处?

  游泳是一项很好的全身性健身运动。它适合于中老年人进行锻炼。一般江、河、湖、海、水库及游泳场地的水温约在30℃以下,属于冷水浴场。冷水对人体的物理、化学刺激作用,主要是使机体生理功能特别是心肺功能增强,提高耐寒能力,从而起到健身的作用。冷水的低温刺激,可使血管发生收缩舒张变化,引起心率和心脏收缩力改变,从而增强了心脏功能。水压可改善心肺功能,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胸膛受到高达12~15公斤的水压,呼吸肌的舒张功能受到限制,必须加深呼吸才能完成呼吸动作,使呼吸肌得到了锻炼。水中的静水压力作用于体表,可使中心血容量增加,促使大量的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到心脏,心脏再把大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从而增强了心肺功能。水的浮力作用有利于关节和肌肉的锻炼,使腰椎、四肢关节的活动增加,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全身关节的灵活性,使身体得到协调的锻炼,从而使心肺功能增强。水中的元素特别是无机盐类,对人体能产生有益的化学刺激。在含盐类较多的大海、盐湖、矿泉湖中游泳,其化学物质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和周围血管,可改善血液循环功能。心脏病患者如果学会游泳,将受益匪浅。在蝉鸣烈日的三伏,到江河湖海一游,周身会觉得格外轻爽,精神为之振奋。劳动后游泳不仅能洁身,还能消除疲劳。此外,大自然优美的景色,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空气负离子,与水浴、沙浴结合起来,其健身祛病和增强心肺功能的作用更佳。

  游泳的方式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游泳姿势多种多样,竞技性游泳分为自由泳、仰泳、蛙泳、蝶泳和混合泳5种。心力衰竭患者游泳锻炼身体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锻炼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泳姿势。适合游泳锻炼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游泳锻炼时,必须注意6个方面的问题:①要集体或结伴而行,不可单独行动。②入水前应进行准备活动,使身体逐渐适应后再下水,防止肌肉痉挛和受凉感冒。③游泳时间、距离和速度应量力而行。④在江河游泳时,切不可进入激流和漩涡;在海滨游泳时,应到指定的海水浴场。⑤游泳结束后,应该用干毛巾及时擦干身上的水分,穿好衣服,防止日光暴晒。条件允许时可戴有色眼镜,避免阳光对眼睛的强烈刺激。⑥病情不稳定,或有其他心律失常等症状时,不宜进行游泳锻炼,尤其是冷水游泳锻炼,以防加重病情。

医生忠告

在心力衰竭的急性期,我们主张卧床休息;但是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的休息或不运动容易导致骨骼肌萎缩及运动耐量降低,我们主张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来促进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选择运动之前,必须明确运动的禁忌证或不宜进行运动的指征:如病情不稳定的心力衰竭,严重心功能障碍,急性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严重心律失常等。在运动中应停止运动的指征:如心脏病患者在运动中出现无力、头晕、气短、关节疼痛或背疼等不适。运动时要尽量注意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和节奏。如果运动后感觉精神振奋,食欲增加,睡眠良好,工作学习效率较高,说明运动量合适,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应坚持下去。运动时如果感到胸部有紧压感、心跳剧烈、头晕、呼吸急促等,说明运动量过大了,应调整运动量。根据自己心功能情况决定活动量,正确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处理好运动与心理状态的关系,处理好运动与药物的关系。对于心功能Ⅰ级患者不限制一般的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心功能Ⅱ级患者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多休息;心功能Ⅲ级患者严格限制一般的活动,要充分休息;心功能Ⅳ级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可在床上做肢体被动运动,当病情好转后,应尽早作适量的活动,因为长期卧床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便秘、虚弱、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心力衰竭患者无论是在家中调养,还是住院期间,都必须保持治疗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住院期间,医生为患者制订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待病情处于稳定时患者就要携带着这个治疗方案回家继续治疗。因此,家庭调养也就是住院治疗的延续。出院回家以后,有些患者感觉症状得到了控制,全身并无明显不适,把坚持服药当成一种负担,其实是不可取的。从表面上看,出院时症状已得到控制,但从病理上来讲,并不一定得到改观,只有坚持服药,才能把病理上的改变而尚未完全表现的症状加以控制。临床实践已经证明,许多心力衰竭患者连续服药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的病情一直得到满意的控制,说明了长期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其效果是良好的。所以在家庭中坚持服药,为减少或避免以后的重症发作都是有效的。

  心力衰竭患者在家庭中进行调养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定期进行门诊复查,根据每次检查的结果及医生的意见调整治疗方案,继续进行治疗。不能自作主张随意停药,或者增减药物而改变治疗计划。那么,心力衰竭患者家中需要配备哪些常用药物呢?有一次上门诊就医时,刘大爷和他的家属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刘主任。刘主任列举了许多常用的西药和中成药,并交代了使用方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