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2 未病预防篇

[日期:2012-10-15] 来源:  作者:王劲 [字体: ]

2 未病预防篇

2.1预防血液病,从我们的“衣、食、住、行”做起

很多人认为血液病“防不胜防”,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尽管血液系统的许多疾病让人闻之变色,但毕竟患这类疾病的人还是少数,多数血液病都可以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进行有效的预防。这是因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犹如“人体警察”一样,时刻监控和保卫着人体的健康。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癌基因,可能产生癌细胞,但一般情况下,这些癌基因都处于“静息”状态,因此人体就不会患癌。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受外界某些因素刺激后,这些癌基因可能被激活,某个正常的细胞就可能转化为癌细胞并不断增殖从而发展为癌症。因此,预防血液病,增强身体素质是首要问题。其次,我们还要注意防止外界的不良刺激。随着工业化发展,环境(水、土、空气、家居环境)污染,导致了许多疾病的发生,日益增加的公害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各种血液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类癌症中有80%90%与化学物质有关,例如苯,它在生产过程中易挥发变为气体散在空气中,当人们大量吸入这些有害气体后,就会发生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另外,柏油马路在太阳光的直射下会蒸发出具有强烈毒性的苯并芘,如果人们长年食用在柏油马路上晒打的粮食,就可能诱发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癌症。家用的燃煤炉灶、食堂的烟囱,汽车、火车排除的废气,以及各大工厂燃烧燃料时所排出的大量废气、废物,它们都含有浓度很高的有害物质。这些物质污染着空气、水源、粮食、油料以及蔬菜、水果等。此外,核工业发展所生产的废物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更是造成了极大污染。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不断污染着环境。因此,预防血液病不仅要求我们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还要求我们密切关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同时,更要避免制造或人为生产那些有毒物质,最大限度地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洁净环境的污染,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2.2贫血性疾病的正确认识及预防

2.2.1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贫血

正常人如果在不明原因下出现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精神委靡、失眠多梦、耳鸣眼花;面色不佳、皮肤黏膜苍白或黄染、皮肤粗糙且缺乏光泽;心慌、气短,特别是进行运动或体力活动时;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减退、月经不调,性欲减退等症状时,此时,请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工作劳累、休息不足,或误认为年老体衰所致,以上情况从血液病临床的角度来看,均是贫血的临床表现,此时,要明确有无贫血的最好办法是到医院做血常规检查,坚持定期的体格检查亦不失为早期发现贫血的好办法。

 

2.2.2我贫血吗?怀疑贫血该到医院哪个科室看病

贫血只是一个症状,可由血液系统本身的疾病所引起,同时其他系统的疾病如癌症、炎症、感染等也常引起贫血。因此,有下诉情况者,应警惕有无贫血的发生。

1)有慢性出血性疾病,如有消化道溃疡病出血引起反复黑大便者、痔疮出血等。

2)月经过多的女性、经产妇、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3)婴儿、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发育中的青少年。

4)饮食习惯不良,经常偏食、挑食者。

5)农村长年赤脚下田而患有寄生虫,尤其是钩虫病者。

6)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有与化学毒物或放射性物质接触者。

7)起病前曾服用可引起贫血的药物,如氯霉素、抗肿瘤药、保泰松等。

8)患有慢性炎症、感染、肾病、肝病、恶性肿瘤、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疾病者。

9)家族中有类似的贫血患者。

 既然引起贫血的疾病这么多,某些又很严重,因此,有上述情况的朋友应尽早到正规医院的血液专科做系统检查,以确定有无贫血。除了确定有无贫血外,就诊的重要目的是找出引起贫血的病因,以免延误严重血液病的及时诊治。

 

 2.2.3低血压就是贫血吗

 很多医生都碰到过这种情况,那便是患者在测量血压后会向医生讯问自己是否贫血,或者来看病时首先向医生说明自己“贫血”,原因就是以前量血压时为低血压。

我们说,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也反映出社会上许多人医学知识的匮乏。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决定于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的阻力,不同年龄的人,其血压的正常值也有一定差别,需要用血压计测量。而贫血与否是则取决于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的量,需要通过查血常规来判断。除了急性失血引起的贫血外,贫血的人血压一般来说是正常的,他们也可以同时患有高血压,所以,血压低的人也不一定贫血。因此,我们说,两者不是相同的概念,不要混淆在一起。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贫血,一定要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才能知道。

 

2.2.4正确认识缺铁性贫血

1.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是由血红素和珠蛋白组成,而血红素是由铁和卟啉组成的。严格地说,体内的铁分为功能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及储存铁两类。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把功能铁比作商店里的商品,储存铁就是存放在库房里的后备商品了。缺铁性贫血则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储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从而发生的贫血。

它可分为3期:①铁减少期,此时仅有储存铁减少(由于商店商品缺乏,库房物品需供应出去,此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库房商品的数量减少);②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此期除储存铁减少外,还伴有血清铁等的降低,但还未表现出贫血(此时库房的商品供应减少,商店物品亦在缺乏);③缺铁性贫血期,储存铁用尽并伴有贫血(此时库房商品已全部供尽)。缺铁性贫血普遍存在于各人群中,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则大于20%。育龄女性(特别是孕妇)及婴幼儿的发病率很高。

2.正常人对铁的需要量是多少?为什么女性对铁的需要量较大

健康人对铁的需要量因不同年龄和男女生理状态而有所差别,正常成年男性体内铁的总量约为每千克体重46mg,女性约为每千克体重35mg,人体每天所需的铁量为2025mg。这其中大部分,由自身体内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来的铁补充,而人体每天排泄铁不超过1mg,故正常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每天只需从食物中补充11.5mg铁就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了。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平衡,而女性因为月经、妊娠和哺乳丧失较多的铁,铁的需要量增加。据估计,一次正常月经所丧失的铁约40mg左右,一次正常妊娠约需铁900mg。此时,如不适当补充铁剂或补充不足,那么该女性就可能发生缺铁性贫血。

3.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有哪些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很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有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总的说来常见的病因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1)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在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青少年和月经过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铁的需要量会增加。如果此时饮食中缺少铁或偏食,则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2)铁的吸收不良因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比较少见。主指肠吸收,患者可发生缺铁性贫血。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长期严重腹泻和真性胃酸缺乏患者,也可发生缺铁性贫血。

3)铁丢失过多主要见于慢性失血,这也是临床中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痔疮出血、服用水杨酸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女性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4.她为什么喜食泥土

媒体上曾报道,浙江一农妇10余年来长期以泥土为食。类似的报道以前也曾见于报端。实际上,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异食癖”,患者表现为饮食习惯改变,食用泥土、毛发、玻璃、石头等异常物质,这也是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一种临床症状,多见于儿童,成人亦不少见。究其原因,是因贫血时组织黏膜细胞的异常,患者出现舌、口腔、胃黏膜的萎缩,进而影响饮食结构及习惯所致。

5.“打粪毒”后为什么会贫血

“打粪毒”即人们所说的钩虫感染。在农村,农民下地耕田、插秧时多赤脚劳作。而这些耕地多以人或牲畜的粪便为肥料,在田地中滋生着钩虫的丝状蚴。它的尾部具有穿刺力,能钻入人体腿部皮肤,引起腿部的剧烈瘙痒,不停抓挠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皮疹及出血。老百姓就把这种现象称为“打粪毒”。

进入人体后,丝状蚴随血液循环进入肠道并寄生、发育为成虫。钩虫在肠道刺破肠壁吸食人体血液的同时,还分泌抗凝素阻止伤口血液凝固,从而形成肠道多发的出血点,甚至导致溃疡,引起慢性失血从而引起铁丢失,最终致缺铁性贫血。每条成虫使人体每天失血约0.2mL。因此,体内寄生的成虫越多,患者贫血就越重。不少农民朋友在“打粪毒”后,未及时驱虫,至来院就诊时已发展为严重贫血。

6.生活条件改善后,孩子为什么还是容易发生贫血呢

在老百姓心目中,贫血的原因就是没有吃好,没有营养。这是多年来由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观点,但就我国现有的生活水平来说,普通家庭几乎是衣食无忧的。可是,在儿科门诊中,儿童贫血尤其是婴幼儿的贫血,仍是常见的病症,其发病率达30%40%。患儿面色苍白,容易疲劳,发育减慢,身体瘦小,毛发枯黄。这让许多年轻的父母感到迷惘,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为什么还会贫血呢?究其原因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1)喂养不当出生前后3个月,胎儿从母体获得的营养元素,比如铁,是最丰富的,正常新生儿体内的含铁量可供出生后4个月使用。以后则需依靠饮食补充。目前,很多家庭喂养婴儿以乳类食品为主,其中含铁量较低,长期吃这种饮食,孩子就容易贫血。如果,孩子还有偏食、挑食不良习惯,则更易发生贫血。

2)发育快但及时补充不够婴幼儿期,孩子身体发育较快。足月儿1周岁时,体重增至出生时的3倍,血红蛋白则增加2倍。此时的孩子,对各种营养素尤其是对铁的需求量会增加,如果不及时添加辅食,必然会引起贫血。

 3)吸收不良婴儿如有大便次 数多或有慢性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或 食物搭配不合理,都可降低铁的吸收量,这也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4)慢性失血消化道隐性失血如钩虫病、溃疡病等,使铁丢失过多也会引起儿童贫血。

 7.女性贫血正常吗?女性为什么容易贫血呢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他们认为“女人嘛,贫血是正常现象”。我们说,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和愚昩的。

    贫血是许多疾病的表现症状之一,一旦发生贫血,机体肯定存在不正常的因素。而早期诊断和治疗,会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不正常因素,恢复机体正常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多数女性所患贫血都是缺铁性贫血。在西方发达国家,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为10%15%,我国约为9.2%36%。正常成人每日从一般食物中摄入1015mg铁,吸收率为5%10%,所以每天铁的吸收量为1.01.5mg。铁的排泄与吸收大致相同,约1mg,以此维持着体内铁的平衡。

  女性一次正常月经的失血量为2560mL,如按每mL血含铁约0.5mg计算,相当于每天丢失铁约34mg。如果,每次月经失血超过80mL,相当于失铁40mg。因此,对于月经量明显增多的女性来说,若是只食用一般饮食,不补充铁剂,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而就妊娠女性来说,在妊娠前半期,由于闭经可以节约225mg铁,所以铁的需要量并不增加。但到了妊娠后期,红细胞增长需铁500600mg,胎儿生长需铁300400mg,故妊娠后期总的需铁量为900mg。胎盘内含有母血约80mL,再加上分娩时出血等因素,一次妊娠净需铁约6701650mg。故妊娠后半期,孕妇每日必须补充4mg以上的铁,否则可出现贫血。

  8.慢性失血怎么导致贫血

  慢性失血是机体由于一些慢性或隐匿性疾病所致的组织器官缓慢出血/失血,以消化道失血及月经过多为常见,主要包括溃疡病、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食管裂孔疝、胃炎、胃癌、肠癌、痔疮、钩虫病、慢性咯血及子宫肌瘤、肠道肿瘤等,其他少见的还有长期慢性的鼻衄(鼻出血)、齿龈出血、尿路结石致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慢性失血的上述原因也是缺铁性贫血的铁丢失过多的原因,因此,慢性失血所致的慢性失血性贫血其本质上就是缺铁性贫血,这在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前女性中最常见。

 

2.2.5正确认识巨幼细胞性贫血

1.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叶酸或/和维生素B12,致使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亦可因遗传性或药物等获得性DNA合成障碍引起。此病特点是外周血及骨髓中的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及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具有特殊的红细胞巨形及粒系、巨核细胞系巨形改变,因此,人们将这种贫血称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此类巨幼红细胞易在骨髓内被破坏,出现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所以患者因此而发生贫血,同时还会并发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这种贫血可以由维生素B12 或叶酸的单独缺乏引起,也可以因同时缺乏而引起。在我国,因叶酸缺乏而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较多见,发病区域以山西、河南、山东和陕西等西北地区为主,患病率为5.3%。本病也见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此外,妊娠女性和老年人也常患此病。

  2.为什么会发生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

正常成人每日需要叶酸5075g,维生素B12的需求量为25g。这些物质主要在肠道被人体吸收。一般食物中的含量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而且机体内亦留有相应的储存量。不过,当遇到下面这些情况时,人体内的储存量会下降,此时,人体就易罹患巨幼细胞性贫血了。

1)摄入减少蔬菜进食少、过度烹煮引起摄入不足,或素食者;酗酒、肝硬化、妊娠、哺乳、婴幼儿生长及青少年发育期等需要量增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及某些皮肤病等等,均可导致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

2)吸收利用障碍见于空肠手术后、热带性口炎性腹泻和乳糜泻、肿瘤、慢性胰腺疾病、胃酸缺乏(萎缩性胃炎、全胃切除术后)、某些药物及先天性因素。

3)丢失增多如肾病患者行血液透析或长期慢性腹泻等患者。家庭成员中如有上述情况者,当在生活中警惕可能发生叶酸及维生素B12的缺乏。

3.巨幼细胞性贫血有哪些表现?包括哪些类型

维生素B12 和叶酸缺乏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舌炎等,以舌炎最为突出。此时,患者舌质红、舌乳头萎缩、表面光滑,俗称“牛肉舌”,伴有疼痛。维生素B12缺乏时,常伴神经系统表现,如乏力、手足麻木、感觉障碍、行走困难,或“踩棉花样”感觉等周围神经炎、亚急性或慢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后者多见于恶性贫血,儿童和老年患者常出现精神症状,如嗜睡或精神错乱。其主要临床类型有以下3类。

1)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叶酸缺乏为主,患者常有营养缺乏病史,新鲜蔬菜摄入少,又极少摄入荤食,加上饮食和烹调习惯不良,因此常伴有复合性营养不良表现,如缺铁、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及蛋白质。本病好发于妊娠期和婴儿期。1/3的妊娠女性有叶酸缺乏。妊娠期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发生于妊娠中末期和产后,感染、饮酒、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合并溶血、缺铁及分娩时出血过多均可诱发本病。婴儿期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好发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

  2)恶性贫血是原因不明的胃黏膜萎缩而导致的内因子分泌障碍以及维生素B12缺乏。多数病例发生在40岁以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恶性贫血的发病可能和自身免疫有关,90%左右的患者血清中有壁细胞抗体,60%的患者血清及胃液中找到内因子抗体,有的可找到甲状腺抗体。恶性贫血可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显著萎缩,有大量淋巴、浆细胞的炎性浸润。本病和遗传也有一定关系,患者家族中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和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于其中70%95%的病例,也可先于贫血出现。

 3)药物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药物可干扰叶酸或维生素B12 的吸收和利用,如氨甲喋呤、氨苯喋啶、乙胺嘧啶、苯妥英钠、鲁米那钠等。

 

 2.2.6正确认识溶血性贫血

 1.贫血时皮肤会变黄吗

    轻中度贫血的患者,皮肤黏膜以苍白为主,重度贫血患者由于皮下毛细血管含血量明显减少,皮肤色素会更加明显,在黄种人则表现为“苍黄”。另外,贫血中的溶血性贫血,是因为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这类患者体内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胆红素较正常人增加,从而导致肝脏或胆道排泄障碍,使得胆红素在人体血液中过多潴留。由于胆红素是黄色的,因此这类患者的皮肤及巩膜呈黄色,即溶血性黄疸。

2.什么是溶血性贫血?有哪些表现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其破坏超过了骨髓造红细胞的代偿能力而出现的贫血,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正常红细胞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机体不断清除,新生的红细胞由骨髓生成和释放,维持着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时,如果原来骨髓的造血功能正常,那么骨髓的代偿性造血功能可比平时增加68倍,此时,患者可以不出现贫血。这种情况叫“代偿性溶血病”。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当骨髓的代偿造血速度跟不上溶血的速度时,患者就会出现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溶血的缓急、程度和部位有关。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急性溶血起病急,患者有高热,腰背酸痛,气促,乏力,亦可有腹痛表现。大量血管内溶血可见血红蛋白尿,患者的尿色呈浓红茶或酱油样。血型配型错误引起的溶血性反应可导致少尿、无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此时,由于发生急性贫血可引起严重缺氧,患者神志淡漠或昏迷、休克和急性心功能衰竭。慢性溶血起病缓慢,患者以乏力、皮肤苍白、气促、头晕等慢性贫血症状和体征表现为主,同时有不同程度的黄疸以及肝、脾肿大。因此,贫血+黄疸+肝脾肿大是慢性溶血性贫血的三联征。此外,长期存在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常并发胆结石,并可继发总胆管阻塞和阻塞性黄疸。

3.溶血性贫血包括哪些

溶血性贫血主要分为2大类。

第一类是由于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其中以先天性或遗传性为多见。

1)红细胞膜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如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其他酶(如己糖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3)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如镰形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S病、血红蛋白C病、血红蛋白D病、血红蛋白E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包括纯合子海洋性贫血、血红蛋白H病。

4)卟啉代谢异常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获得性红细胞内在缺陷主要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不是先天遗传所致。临床上较为多见。

第二类是由于细胞外因素引发溶血机制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包括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温抗体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病、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机械损伤的溶血性贫血,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其他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贫血,如化学物品及药品所致溶血性贫血、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生物毒素所致溶血性贫血、烧伤所致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少数病例可见红细胞内在缺陷与外来溶血因素同时存在,这时贫血将特别严重。比如,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或有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患者,平时可以无贫血现象,但在服用对正常人无影响的氧化剂药物后,便会突然发生急性溶血。

4.什么是地中海贫血?“湖广填四川”和地中海贫血为何有关呢

 地中海贫血也称“海洋性贫血”。罹患这种疾病的患者,由于常染色体遗传性缺陷导致一种或几种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完全缺乏(珠蛋白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这使得患者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从而发生的贫血。

 地中海贫血主要分2类:①珠蛋白链合成受抑,“地中海贫血”;②珠蛋白链合成受抑,“地中海贫血”。地中海、中东、阿拉伯、印度、东南亚地区,海洋性贫血的发病率最高;东南亚,包括我国南方地区则是-海洋性贫血的高发区。由于遗传缺陷不同,本病表现轻重不一,严重者在胎儿及婴幼儿期即因极重贫血而死亡,轻型者终身亦可无任何表现。

 我国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区主要在广东、广西、湖北、福建、浙江等地。传说在明末清初,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部队由其下属将领张献忠率领攻打四川,遭到顽强抵抗,双方损失惨重。随后,张献忠的部队进入四川,由于杀戮使得四川的人口大幅减少,之后将两湖、两广的部分人口迁往四川,这就是所谓的“湖广填四川”。其结果是一些地中海贫血的患者随之流入巴蜀。至今,在四川、重庆及贵州等地,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率亦不低。医生在对部分患者的家族史询问中,可以得知其祖辈中有人来自广东、广西或湖北、湖南。

  5.什么是“蚕豆黄”

  溶血性贫血中的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有着其独特特点。该类贫血多在进食或服用特殊的食物或药品后诱发,常见的是进食新鲜蚕豆(胡豆)后。此时,患者出现面色苍黄、发热、小便呈酱油色及贫血等症状,俗称“蚕豆黄”。其本质是由于氧化类物质进入体内后,诱发了急性溶血性贫血。这类物质还包括一些解热镇痛药、磺胺药等。患者中绝大多数为儿童,3岁以上占70%,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因此,如果患者或家族中有类似病史者均应禁食生、熟蚕豆和解热镇痛药、磺胺类等药物,以预防此病发生。

6.什么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哪些类型

正常人的红细胞直径约69μm,变形力很强,在机体中,它们能通过小于其直径的一些狭小通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病毒感染、服用药物、出现异常蛋白质等,使得人体内产生与这些物质相对应的自身抗体和/或补体,这些物质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或丧失。因此,血液在流经脾脏的脾窦时,红细胞不能正常通过而被脾脏扣留破坏,从而导致慢性溶血性贫血。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患者多数为女性,年龄不限,除有常见的贫血、溶血表现外,常有脾脏肿大。其中1/3的患者有黄疸及肝大,少部分人可有淋巴结肿大。

2)冷凝集素综合征则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大部分患者在寒冷环境中,出现有耳郭、鼻尖、手指及足趾的青紫,但一经加温随即消失。患者除贫血和黄疸外,其余症状较少见。

7.他为什么夜间小便如酱油呢

一日,门诊来一患者,他情绪激动,自诉近一月来身体出现奇怪现象,白天解小便时尿液清亮透明,而晚上则像酱油样,并且精力日渐下降。经过我们的一系列检查后,诊断该患者所患疾病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这种疾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的异常病变所导致的一种红细胞膜获得性缺陷,这些有缺陷的红细胞对激活的补体异常敏感,在血管内出现慢性溶血,这种现象常在睡眠中加重,主要表现即是发作性的血红蛋白尿(酱油尿)。该病在国内北方多于南方,半数以上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包括以下5点。

1)血红蛋白尿约75%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血红蛋白尿。一般在晨起时较重,下午较轻,常与睡眠有关。这是因为睡眠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二氧化碳在体内潴留,血浆呈酸性状态,补体易激活,使得对补体敏感的红细胞易被破坏,从而产生血管内溶血。此类溶血的特点即是出现酱油尿。同时,由于每次出现血红蛋白尿的过程也是一个失血的过程,在发生溶血性贫血的同时还会并发缺铁,病程长者即发展为缺铁性贫血。

2)感染由于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功能的下降,患者易并发感染,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感染较多见。感染又可诱发溶血或引起再障危象,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感染是本病主要死亡原因。

3)血栓形成该病还可引起血管内的血栓形成,但多在病程的后期。血栓主要形成于(下)肢体静脉,较少累及内脏血管。静脉血栓较动脉血栓多见,病情较轻,患者很少因此死亡。

4)肾脏损害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减退,多在发病后5年内出现。

 5)此外,患者多伴有肝和脾的轻、中度肿大,以及胆结石。

 

2.2.7正确认识再生障碍性贫血

  1.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而导致的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我国每10万人中约有0.74人发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病,既往多以青壮年为主(70%以上)。近年来,显示老年也存在明显的慢性再障发病高峰,男性的高峰出现在60岁以后,女性在5059岁。这说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一大类常见贫血性疾病。根据其临床发病情况、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血常规、骨髓象和转归等,人们将其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即急性再障)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即慢性再障)。急性与慢性型比例为14.6。非重型再障在病程中如病情变化,临床、血常规及骨髓改变与重型再障相同时,称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而其中,重型再障的死亡率高,素有“软癌”之称。

2.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3S”学说

目前,学者们认为再障的发病机理主要是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及免疫功能异常,他们分别将3者形容为“种子(seed)”、“土壤(soil)”及“虫子(insect)”,英文缩写即为“3S”。

1)造血干细胞异常因造血干细胞可以发育成为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故通常人们将它比作“种子”。造血干细胞缺乏或有缺陷时,干细胞自身复制速率低于分化率,最终将会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2)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增殖、分化,需要骨髓中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等给予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好比是“种子”需要“土壤”一样。某些因素造成造血微环境出现损害后,即便有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也不可能正常发育和生长,从而发生再障。

3)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的异常现在被认为是原发性再障发生的主要原因,如同“种子”、“土壤”都正常,但“害虫”却“肆虐”,最终也会造成造血功能衰竭。

3.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有什么表现

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较急,症状较重,感染和出血是早期最明显的症状。多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重者因败血症而死亡。出血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贫血亦呈进行性加重。此型患者血常规检查提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网织红细胞<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血小板<20×109/L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贫血为主,表现为疲倦无力,劳累后气促、心悸、头昏。出血轻微,内脏出血更少见。感染出现较晚,症状也较轻,较易控制。一般肝、脾、淋巴结均不肿大,反复感染或长期多次输血者脾脏可轻度肿大。

4.再生障碍性贫血会遗传吗?什么是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大多数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和遗传没有关系的,但部分再障的发病与遗传有关。如范可尼尼贫血、家族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学者们观察到,当双胞胎中其中一个患再障后,另一个再障的发生率较高,家族中有再障病例的,家族的其他人员中血细胞减少发生率也比一般人群高。近亲结婚的再障发生率高达27.5%,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即范可尼贫血(Fanconianemia),是一种较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多发性先天性畸形为特征。多数患者在312岁发病,少数在几个月或20岁发病,患者表现为感染、出血和贫血,多发先天畸形如皮肤异常、骨髓畸形(如拇指缺失、多指、并指、第一掌骨发育不全等)、肾畸形、先天性心脏畸形、智力低下、发育迟缓、身体矮小、眼耳畸形等,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和家族中近亲婚姻史。患者及家族中白血病的发生率很高。该病在国内发病率并不高,主要还是见于欧美等国。

  5.什么是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纯红再障,系骨髓红细胞系列选择性再生障碍所致的一组少见综合征。多与自身免疫有关,本质是红细胞生成障碍。临床上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临床表现是进行性严重贫血,伴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周围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正常。50%的患者伴有胸腺瘤,后者常引起重症肌无力,但仅5%的胸腺瘤患者有纯红再障;这些胸腺瘤多数系良性,70%为纺锤细胞型,少数为恶性;以女性多见,女∶男为(34.5)∶1。少数尚可继发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服用药物等。

 

2.2.8如何从“衣”的角度预防贫血

前面,我们对各种疾病做了大量的说明和解释,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将着重讨论如何预防血液系统的疾病。在这一小节,我们先来讨论如何预防贫血。

1.爱美的女性,慎用化妆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对于女性来说更为贴切。我们作为医师,在血液病专科门诊坐诊时,时常碰到一些来就诊的女性患者,她们往往在面部皮肤、嘴唇、眼部周围、手指甲上分别涂上了包括护肤品、眼霜、睫毛膏和指甲油在内的多种化妆品,这使得医生很难在第一时间判断患者的病情。通过血常规检查后医生才发现,其实这些患者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

化妆品除了掩盖了病情外,女性朋友们更应重视化妆品的副作用。我们知道得最多的是化妆品带来的皮肤过敏等副反应,这些反应一般发生较快,甚至可能在短时间内并发过敏性休克危及使用者的生命。但除了这些副反应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它潜在的一些慢性副反应。

按国家规定,化妆品的汞含量不得超过1mg/kg,砷含量不得超过10mg/kg,铅含量不得高于40mg/kg。一旦使用了不合格化妆品,就易导致使用者重金属中毒,引发多种组织器官病变如神经衰弱、乏力、失眠、烦躁(汞中毒),以及色素沉着、疼痛(砷中毒)和便秘、贫血(铅中毒)等症状。但由于这些症状都是缓慢出现的,很难引起人们的警惕,因此很多患者,是在看到相关节目或者自己的亲朋查出问题后才想到自己或许也去医院检查一下,但这已经耽搁了病情。

  此外,一些生产用于去除青春痘护肤品的厂家为了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看到产品的疗效因而往其中加入氯霉素等抗菌素,殊不知盲目使用抗菌素可能带来很多危害,尤其是盲目使用氯霉素,要知道,有少数人对这种药物存在极度敏感性,即使仅仅接触少量药物,亦可能导致他们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后果极为严重。因此,我们在这里提醒爱美的女性,要慎用化妆品。

2.别让染发“染”出血液病

近年来,社会上染发的人越来越多,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男女均有。现在各大医院血液科都收治了一些不明原因的血液病患者,这些患者起病急缓不一,可表现为贫血、出血等症,尤其以青年女性居多,这些患者均先后有过染发史或从事过染发行业。

    染发者中以彩色染发最为多见。而部分不合格染发剂含有超量有毒物质——苯,这种物质可通过皮肤慢慢渗透进入人体。我们的造血系统,对该物质极为敏感,可造成骨髓造血细胞的合成受阻或破坏,导致血液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染发过频、使用难以脱色的永久性染发剂的人患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美国曾经对1.3万名频频彩染的女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她们罹患白血病的概率是不染彩发女性的3.8倍。因此,我们要提醒染发的人们,别让染发“染”出了血液病。

   

2.2.9如何从“食”的角度预防贫血

    1.铁锅炒菜可以补铁吗

    铁锅是我国古老炊具之一,在酸性条件下,可溶解出少量铁,随着食物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铁锅炒菜的确可以预防缺铁。但,如果真的患有缺铁性贫血,单单指望用铁锅炒菜来治疗的话就太过“天真”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用铁锅炒菜时,要以大火快炒,少加水,以减少菜中维生素的损失。

2.怎样以“食”补铁?为什么补充铁剂时不能饮茶

含铁量最高的食物是苔菜和红蘑。此外,含铁丰富的食物还有动物血、肝脏、瘦肉、鱼、禽,植物性食物中的紫菜、海带等含铁也较丰富。动物性食品中的含铁量及铁吸收率都高于植物性食品。这就是为什么在以谷物为主的贫困地区或食素者中,贫血的发病率较荤食者高。绿叶蔬菜和水果中铁的含量虽然低于动物性食品,但由于其中富含维生素C和有机酸,这两类物质能够促进铁的吸收。新鲜的西红柿、芹菜、油菜、柑橘、杨梅、杏、红枣、沙棘等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及铁的含量较高。因此,我们提倡大家在饮食结构上注意荤素搭配、混合膳食,同时进食含铁食品,从而保证铁的摄入量充足。因茶叶及蔬菜中的棉酸、菠菜中的草酸等都可减低人体对铁的吸收,故补铁时忌饮茶,以此避免其影响铁的吸收。

3.怎么判断蔬菜和水果缺不缺铁

缺铁的蔬菜,其叶片在叶脉间不呈绿色而呈黄色,有些甚至呈白色,严重缺铁时,蔬菜的叶缘变得焦枯,但叶脉仍保持良好的绿色。叶菜类食物缺铁可直接影响食物铁的含量,而果菜类和果树缺铁,除叶片表现出的缺铁症状外,同时也影响了其果实的食用品质。

柑橘缺铁时,其果实变小变硬、色泽暗淡、缺少汁水、味道较酸。杨梅缺铁时,其果实瘦小、色淡、红色素不能充分发育,味儿也不甜。

因此,大家在选购水果蔬菜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判断蔬菜水果是否缺铁,避免选购缺铁的果蔬,以此保证食物中足够的铁含量,以及美味。

4.如何从饮食上预防婴幼儿出现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症之一。如果年轻的父母掌握了相关知识,对孩子的饮食进行合理搭配,贫血是可以预防的。

补充铁对孕母及乳母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营养状况好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很少发生缺铁性贫血,其以母乳喂养的儿童,在生后46个月内也不易发生贫血。46月以后的孩子,须有规律地摄取一些含铁的食物,如蛋黄、肉末、肝泥、菜末等。动物肝脏或动物血的含铁最高,每周添加23次为宜。

  但请父母们注意一点,那便是孩子吃奶的时间不应过长。吃奶时间过长,不仅会使孩子营养供应不足,而且由于未能培养孩子吃饭的习惯,他们往往缺乏食欲,如此一来,孩子便容易发生贫血了。因此,孩子在出生1年后应考虑断奶。

  另外有一些家长为了给儿童增加营养,在给孩子断奶后,以为让他们牛奶喝得越多越好,其实,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因为,牛奶中的含铁量仅是人乳的1/3左右,并且很难被人体吸收。另一方面,牛奶中含磷量较高,这会直接影响铁的吸收。所以,我们更多是强调“合理”搭配。

  在给贫血儿童添加含铁食物时,应注意在添加含铁膳食的同时,及时为孩子添加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绿色蔬菜、白菜、花菜、大枣、西红柿、草莓等。维生素C和铁一起存在于消化道时,有助于铁在肠道的吸收。

 5.如何从饮食上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

 通过前面章节的阅读,我们已知道,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是因为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所致。只要从饮食上保证了这两者的正常补充,便可以预防该病。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12 主要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如肉类、肝、鱼、蛋和乳制品,叶酸则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以绿色新鲜蔬菜、瓜果、蘑菇以及动物的肝、肾等内脏组织中含量较丰富,以新鲜蔬菜的含量最多。但食用这些食物时,其中所含的叶酸在烹调时,或因腌制,或储存时间过久而遭到破坏,尤其将食物加水煮沸,叶酸的损失量则更大。在我国甘肃、陕西一带,由于当地居民较少食用新鲜蔬菜,其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较高。

6.老年人罹患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后,在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临床上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除药物治疗外,其中饮食上要注意3点。

1)多食含维生素B12 或叶酸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肝、鱼、蛋、肾、奶等;绿色新鲜蔬菜、水果、酵母、肝、肾和蘑菇中维生素B12的含量也较高。

2)纠正偏食,改进饮食种类长期素食的老人易出现维生素B12 缺乏。食用蔬菜量过少者易出现叶酸缺乏。当牙齿脱落的老人出现咀嚼困难,或脑卒中(中风)的老人出现吞咽困难时,应为他们调整饮食成分,为他们制作软食或糊状饮食,保证老人的营养。

3)改正不良烹调习惯叶酸的性能不稳定。光照及煮沸即可分解破坏叶酸。腌制及储存过久也可破坏叶酸。因此,去掉不良烹调饮食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7.酒能浇“愁”还是“愁”上加“愁”?——长期大量饮酒可致贫血

饮酒的副作用人所共知,但嗜酒者仍不在少数,这些人将嗜酒美其名曰“以酒浇愁”。

实际上,长期大量饮酒不但对肝、胃等器官有严重的危害,它对造血系统的副作用亦不可轻易忽视。随着目前酒类消费的不断上升,临床上,我们常能遇到一些男性患者因不明原因的慢性贫血而就诊,追问他们的病史,发现其往往有长期嗜酒史。他们贫血的原因可能是酒精对红系造血细胞直接损害。慢性滥饮酒精者也会发生叶酸缺乏症,其原因是酒精性肝病患者叶酸储存不足、吸收障碍,而酒精和(或)其代谢产物还有直接抗叶酸的作用。治疗酒精性巨细胞性贫血最有效的措施便是戒酒,当患者还存在酒精性肝病时,则要做相应的保肝等治疗。

 

2.2.10如何从“住”的角度预防贫血

1.房屋装修与血液病

家居及工作环境是每个人每天所待时间最长的场所,一个恶劣的家居及工作环境对于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慢性“杀手”,将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各种室内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基本上均含有甲醛、苯、乙烯、甲醇等多种有害物质,尤其是在一些不合格的装饰材料中,上述成分更是严重超标,毒副作用更大。这些物质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甚至眼结膜等进入人体,而造血系统是机体最为活跃的组织器官之一,每天不断有新的血细胞生成。有毒、有害物质入侵机体后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渗入血液,抑制造血细胞的生成,诱导造血细胞发育畸形或使他们异常生成。轻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重者则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因此,我们建议新房装修中及完毕后均要保持良好的通风,让混浊的屋内空气尽快排出,同时保证有害物质有充足的时间得以挥发;装修选材时,则一定要选用经过国家环保监测合格的各种材料。

2.房屋装修后什么时候入住较好

房子装修中所使用的化学涂料,苯、二甲苯等毒害严重,且短期内不容易消失。加之,新房都要安装窗帘,密封阳台,配置空调,致使通风不良。这使得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消失,此时若人们迫不及待地入住新房,他们的血液系统极易遭到破坏,导致血液病的出现。为了避免这些不幸的发生,我们提醒大家,房子在装修完后,放置半年以上的时间再入住是较为安全的做法。

 

2.2.11如何从“行”的角度预防贫血

1.用手机会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吗

手机是目前人们使用广泛的通讯工具,手机的辐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手机辐射的确会带来一定危害,在一些场合如监护病房、飞机上等,已禁用手机。但手机对人体是否真的存在危害呢?手机是不是真的会诱发人们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呢?引发再障的物理因素之一就有电离辐射,那些放射污染的确可使骨髓的造血功能被抑制,但这种抑制的前提条件是电离辐射在人体内累积到一定的放射量。只要当放射量超过了一定的范围,才会引起造血干细胞受损。而手机产生的辐射量尚未超过这一放射量的范围,也没有超出国际规定的放射标准。此外,人体对电离辐射还有一定的耐受性,故,临床上,由手机引起造血干细胞受损诱发再障的病例尚属少见。

2.预防地中海贫血——为什么地中海贫血患者或携带者必须重视婚前检查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人体细胞染色体上有两个和等位基因,如该基因发生突变,人体就不能合成正常的血红蛋白(人的血红蛋白同时含有两个和珠蛋白链)。当有一个基因突变后,即为携带者,由于正常基因呈显性,而突变致所以这时携带者的表现是正常的。如父母双方同时带有致病基因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其后代中出现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的概率就很高,也就是说,他们的孩子有很大可能是地中海贫血患儿。如果父母的精子与卵子均是带正常基因,则其后代是完全正常的孩子。倘若父母之一为携带者,即精子或卵子的其中一个带有突变基因,则他们所生育的孩子其表现都是正常的,但很有可能是携带者,他们所携带的致病基因,将来还会传给其下一代。

因此,夫妻双方任一方有地中海贫血的家族史时,婚前一定要进行检验,核查其是否为带因者。若其中一方不幸是携带者,则必须特别注意产前检查,利用各种分子水平的DNA分析基因诊断方法进行产前诊断,如确定胎儿为地中海型贫血重型患儿可选择中止妊娠,以便从源头上控制地中海贫血基因,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3.采血会加重贫血吗

到医院看病,免不了抽血做检查。许多人一听说要抽血,不由自主就会紧张,甚至会发生“晕血”。尤其是有贫血的患者,他们时常抗议抽血,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都已经贫血了,再抽血岂不是血就更少了?他们还会问,血是很宝贵的,抽了会不会影响健康呢?其实,抽血化验对病情的诊断而言极为重要!

正常成年人体内有5000mL左右的血液,且骨髓源源不断地生成和释放血细胞补充到外周血,以替代衰老、死亡的血细胞,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而血液化验时的抽血量一般仅为数毫升,最多也就是人体血液总量的千分之一,这一微小的变化根本不会引起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波动,即便是原来贫血的人,也不会因为失去这一点血液而加重贫血,故采血会加重贫血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4.药能“治”病也能“致”病——切忌乱用药

生病了,打针吃药是理所当然的事。一些人为了图省事,在生病时干脆就自己给自己“开处方”用药了。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在没有应有的医学常识之前,切忌乱用药。“是药三分毒”这句老百姓常说的话不无道理。作为血液科大夫,我们所看到因乱用药而导致的人间悲剧实不在少数。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例感冒发烧的患者,他自行使用了目前几乎已经淘汰的药物——安乃近,这位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了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另一例印象深刻的患者,则是因为罹患皮肤病后,自行涂搽了不明成分的皮肤药,此后,便发生了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两位患者均为青年男性,虽经全力救治,他们的造血功能仍不能恢复,最后均因严重感染和出血而死亡。在下面,我们给大家列举的是对造血系统影响较大的药物。

1)可能与剂量有关的药物甲氨蝶呤、巯嘌呤、白消安、苯丁酸氮芥、氮芥、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这些药物都是治疗如白血病等血液病或其他一些疾病的常用药。

  2)可能与剂量无关的药物

1)抗微生物药氯霉素、有机 砷、四环素、异烟肼、链霉素、两性霉素B、磺胺类药等。

2)止痛或抗风湿药安乃近、保泰松、美沙酮、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

3)抗甲状腺药卡比马唑(甲亢平)、他巴唑等。

4)抗惊厥药苯妥英钠、三甲双酮等。

5)降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

6)镇静类药氯丙嗪、利眠宁等。

7)抗疟药阿的平、氯喹等。

8)其他药物西咪替丁、乙酰唑胺、四氯化碳、金属盐、金属铋等。

不过,以上一些药物已经淘汰,或被绝大多数医院或医生弃用。其他一些药物,医生在应用时也会十分警惕,在使用期间会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变化。

5.既然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贫血,那为什么还要用呢

很多患者都会有这个疑问,实际上这个问题与“药物有副作用为什么还要用药呢”是类似的。

确实,应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贫血,但相对于总的用药例数来说,其中发生贫血者还是少见的。特别是对某些患者而言,在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药物替代的情况下,这些药物有的还是必需的,因此,一些可能会引起贫血的药还广泛地在临床上使用。任何药物都存在副作用,但并不能由此而弃用药物。这需要医生权衡利弊,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强调合理用药,防止滥用药。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观察患者血常规,发现贫血应及时处理,严禁患者私自使用一些具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一些易引起严重贫血或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正渐渐被其他药品替代。

6.树立良好的防护意识,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

诚然,部分再障似乎找不到明确的原因,但仍有较多的患者多多少少都能发现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疏忽之处。“防患于未然”不失为一种预防疾病的最佳途径。我们归纳了临床上再障患者的常见诱因,提醒大家在生活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防护。

1)工作防护在有关的工农业生产中,应严格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止有害的化学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对长期接触影响造血系统的毒物或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作者,应严格掌握就业禁忌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2)合理用药防止滥用对造血系统有害的药物,加强药品和毒品的管理。如果医生必须应用各种可能引起再障药物(特别是氯霉素、保泰松一类药物),那么就必须加强观察,定期检查患者血常规,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保护患者。

3)抗病毒治疗大力开展病毒性肝炎及其他病毒性感染的防治工作。

4)慎用日用化学品大家要多多了解家庭用的多种溶剂、染发剂等的毒性,并对其保持足够的警惕。

 

2.2.12贫血和其他疾病的关系

1.胃肠手术后要注意营养性贫血的发生

部分消化道溃疡、肿瘤、息肉需要手术,特别是上消化道手术后的患者,术后如果不及时预防,常可能并发营养性贫血,最常见的就是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这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血,这造成了失血性贫血。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而胃大部切除术行胃肠吻合后,食物经过胃肠道时,绕过了这些部位,直接经吻合口由胃进入空肠,从而影响了食物中铁的吸收,引起铁缺乏。术后,胃壁细胞减少也将会影响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吸收。术后胃容积缩小,食物在胃及十二指肠部排空过快,这也会影响吸收。有些患者在手术后发生吻合口溃疡,常有慢性出血,也会造成铁丧失,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因此,术后要注意定期复查血常规,饮食中注意食用富含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的食品。如有贫血发生,患者可以到医院进行骨髓穿刺和铁、叶酸或B12 的浓度检测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2.哪些因素会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简称“自免溶贫”是获得性的溶血性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中以中青年女性尤为多见。

    1)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无明确病因,国内报道占39.7%58.7%

    2)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该类疾病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有下列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皮肤、巩膜黄疸、贫血等情况时,均要想到该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症、溃疡性结肠炎、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异常球蛋白血症、免疫相关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2)肿瘤性疾病淋巴瘤、白血病、浆细胞病、组织细胞增生症、某些实体瘤等。

  3)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等。

  4)药物对氨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平、奎尼丁、奎宁、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磺胺、氯丙嗪、氯磺丙脲等。

  3.病毒性肝炎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吗

   病毒性肝炎有可能会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称为“肝炎后再障”,多发生在肝炎后2个月左右。该型再障病情重,病死率高。发病率约0.1%0.2%80%的肝炎后再障与非甲非乙型肝炎有关,乙肝相关者较少见,甲肝仅偶见报道。其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多认为与几种因素相关:①病毒直接损害骨髓造血干细胞及染色体,使其停止在分化发育的某个阶段,造成成熟障碍;②自身免疫反应损害骨髓微环境及干细胞,从而阻碍骨髓造血;③肝炎患者的肝脏对机体的中间代谢产物及外来毒物的解毒能力降低,使之在血液中的浓度持续增高,消化道症状又使造血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供应减少,这些因素均可增加再障的发病危险性;④个体易感性。

4.内分泌系统疾病会引起贫血吗

许多内分泌激素都与造血组织的功能调节有关,如果缺乏这些激素,就可能影响红细胞的合成,造成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比较多见的是甲状腺、垂体、肾上腺和性腺发生疾病时所引起的贫血。由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贫血一般并不严重,多为轻度贫血,且多缓慢发生。患者初期可无任何表现,随着内分泌疾病的进展,贫血的程度才逐步加重。这时,患者才有疲劳、无力、心慌、气急等表现,但很少发展到需要输血治疗的严重程度。

   5.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为什么会发生贫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患者常伴有贫血,医学上称为“肾性贫血”。当肾功能低下,尿素氮升至17.9mmol/L以上,肌酐达到354μmol/L以上时,患者几乎均有贫血,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4点。

  1)肾脏不仅是一个排泄器官,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促红细胞生成素就是由肾脏分泌产生。该激素对红细胞的增殖、成熟与释放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如同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肥料”一样。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球旁细胞功能受损,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甚至缺乏,致使红细胞生成障碍而发生贫血。

  2)约有1/31/2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合并有血小板功能障碍,可发生皮肤、胃肠道及生殖泌尿道出血,

3)慢性肾衰患者体内毒性代谢产物的积聚,使成熟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也影响幼稚红细胞活力,导致贫血。

4)此外,慢性肾衰患者血容量增多,血液相对稀释,加重贫血的发生。6.为什么肝脏疾病会引起贫血

肝脏是机体的重要器官,许多造血要素,如蛋白质和脂类物质均由肝脏合成,维生素B12、叶酸和铁均在肝脏内储存,一些凝血物质在肝脏内合成。当肝功能出现障碍时,常伴有或多或少的血液系统异常。急、慢性肝脏疾病,尤其是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其患者贫血的发病率较高。各种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液中,红细胞生存时间均见中度缩短。另外,肝炎、肝硬化,及阻塞性黄疸患者的红细胞膜上,可见胆固醇和卵磷脂增加,这使得红细胞表面积增大,细胞变形,致使细胞更容易被破坏。

此外,正常肝脏中可能有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前驱物质,肝脏功能发生障碍时,则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前驱物质不能充分产生,因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如果患者在罹患肝脏疾病的同时,还伴发消化道静脉破裂所引起的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及造血要素叶酸、维生素B12 缺乏等情况,则他们的贫血表现会更为严重。所以,肝病患者,尤其是慢性肝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是否合并贫血,一旦发现贫血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7.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不会发生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的患者,其骨髓的造血功能、红细胞的总量一般是增高的,但同时还存在血浆容量的增加和红细胞寿命的中度缩短。这表明有红细胞的无效生成,所以少数重度甲亢患者可以出现中等度的贫血。其发生贫血的原因还包括人体消耗增加、营养不良和铁的利用障碍等。

8.为什么恶性肿瘤患者常合并贫血呢

我们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我们遇到的实例。一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救部接收了一名重度贫血患者,请血液科医师急会诊。血液科医师立即施行骨髓穿刺,却发现难以抽出骨髓。最后他们不得已利用骨穿针上所沾的少许骨髓液涂片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了大量的癌细胞——原来,该例患者的重度贫血是由于肿瘤细胞侵犯到骨髓所致。

许多恶性肿瘤患者都合并贫血,但贫血的轻重程度则取决于肿瘤的种类、部位及转移播散的情况,贫血是多种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机制包括:恶性肿瘤转移到骨髓,肿瘤细胞夺取骨髓中造血细胞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引起造血功能下降,同时分泌一些异常蛋白抑制造血功能,我们讲的那个实例就是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我们把这种疾病称为“骨髓病性贫血”。

恶性肿瘤即使不侵犯骨髓,患者也常发生贫血,特别是在疾病的晚期,其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下面这6条。

1)肿瘤组织血管丰富,易破裂出血引起失血性贫血,其中以胃肠道肿瘤及宫颈癌最为常见。

2)调节红细胞增殖成熟与释放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导致造血功能减退,引起贫血,以肾脏肿瘤多见。

3)消化道肿瘤患者常因胃纳不佳,胃酸降低等因素造成摄入不足,叶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而体内肿瘤细胞的增殖、代谢又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造成营养不良,引起贫血。

4)发生贫血时,骨髓内红细胞会代偿性增生,但增生的红细胞常在未进入外周血前即被破坏,并且血液内具有吞噬作用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反应以及肿瘤周围有吞噬红细胞现象,这一切均能使红细胞被过度破坏。这些都是加重贫血的因素。

5)对于接受放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来说,放射性物质及化疗药物对造血系统均有抑制作用。

6)若肿瘤患者同时继发感染,则贫血会更加严重。

总之,以上诸多因素使得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贫血。

9.感染为什么也会引起贫血

感染性疾病是引起继发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缺铁性贫血,可分为两大类:①感染后红细胞迅速破坏而引起的感染性溶血性贫血;②在慢性炎症时,由于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所引起的慢性炎症性贫血,其贫血症状多不明显,常被原发病所掩盖,其贫血程度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10.结缔组织病会导致贫血吗

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疾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有些症状非常隐匿,但在长期的慢性病程中,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贫血,发生贫血的机制与铁的代谢异常、溶血、失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不足以及蛋白质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的贫血,其表现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所导致的贫血及血小板增多症,则与疾病活动有关。

11.什么是慢性病性贫血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很多其他系统的疾病患者常伴有贫血,在对这些患者进行综合检查后,发现这些贫血却不是我们常见的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些贫血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患者罹患的原发病所导致的体内代谢及激素等分泌异常。在临床上,我们把这种贫血称为慢性病性贫血。部分患者是因先有贫血,来医院检查后而发现原发疾病的,另一部分患者则是因为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贫血。贫血的程度与原发病的轻重有关且常被原发疾病的症状所遮盖。如果患者的基础病变是肺功能不全,并有高热、恶病质等表现时,贫血会加重这些症状。

 

2.3白细胞系统疾病的正确认识及预防

2.3.1正确认识白细胞减少症

在本书的基础篇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白细胞减少的主要病因及表现,也知道在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白细胞减少是指粒细胞的减少。

其实,一些人可能就存在着白细胞减少,同时,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都可能会发生白细胞减少,甚至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白细胞又恢复了正常。我们需要对此建立正确的认识,并在生活中预防白细胞减少。总的说来,白细胞减少的原因,部分与病毒等因素感染有关,部分与有毒有害物质、辐射或药物有关,部分与其他疾病有关,还有部分则找不到明确病因。

从病因上来治疗白细胞减少是最为重要的,但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无因可查。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过多担心,只要对生活质量没有造成过多影响,即使在“低白细胞”的状况下,身体也能逐渐适应且不会有异常发生,因此,患者仍然可以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2.3.2白细胞减少会演变为白血病吗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是很多的,但绝大多数白细胞减少与白血病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大家大可不必担心白细胞减少会演变为白血病。只是少数患者是因为长期接触有毒有害或放射性物质而患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种疾病在早期可能仅有白细胞减少的表现,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伴随贫血和/或血小板的减少,此时要及时就医,观察病情的变化,从而防止白血病发生。

 

 2.3.3正确认识白血病

 1.白血病会传染吗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白血病不是传染病,它不会传染。

尽管,目前关于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并不明确,但尚无由于与白血病患者密切接触而传染上白血病的实例。近年来,研究发现某些病毒感染,如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可诱发白血病,主要是这类病毒本身所含的逆转录DNA引起患者基因突变所致。虽然,这是由于感染病毒后引起的白血病,但其主要原因还有这类患者体内存在内在因素。这些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有数位成员患有同一类型的白血病。这并是非由于家族成员相互传染所致,主要系这些家族成员中共有的某些遗传性缺陷所致。

另外,如果白血病会传染的话,那么与白血病患者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势必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了,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并未见因此而罹患白血病的医护人员。

2.白血病会遗传吗

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证明白血病一定会遗传,但临床上的确有某些白血病在某一人种(如白种人)、某些遗传性缺陷(如Down综合征)和某些家族性疾病(如Fanconis贫血)中较容易发生。同卵双胞胎中,若一人患急性白血病,则另一人患急性白血病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这提示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对白血病的发病产生影响。

3.输血会导致白血病吗

输血在极少数情况下可引起某些传染病,如血源性病毒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等。虽然,就理论上而言,输血也可能输入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病毒污染的血源,病毒所含的逆转录DNA可能在宿主T淋巴细胞内转变为mRNA,并进一步整合到宿主T细胞的DNA链中,通过激活细胞自身的癌基因,从而导致T细胞恶性增殖,进而发展为白血病。但这仅仅是推论,至今国内外尚无因输血而引起白血病的报道。

4.大龄父母生育的子女是否易患白血病

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称,40岁以上母亲生育的子女,其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概率比2529岁女性所生子女高88%。母亲年龄在3039岁之间时,所生子女患白血病的概率,比2529岁女性所生子女高30%。父亲年龄对子女患病的影响与此类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当父母年龄偏大时,细胞的遗传物质更容易受到损害的缘故。这是英国科学家对在英国登记的1万多例癌症病例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我国尚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导。

5.儿童白血病的预后如何

儿童白血病居儿童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好发年龄从出生到14岁,是儿童主要因病死亡原因之一。儿童白血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占儿童白血病总数的97%。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70%85%。以往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近10年来,由于许多新药的应用以及化疗方案的不断加强,儿童白血病的疗效不断提高。目前,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言,只要坚持正规、有序的治疗,95%以上的患者能达到完全缓解,70%80%可长期生存。

 

2.3.4正确认识淋巴系统疾病

1.长“羊子”见于哪些情况?该怎么办

老百姓所说的“羊子”其实就是淋巴结肿大。“羊子”主要是由下列一些疾病引起的。

1)非特异性的感染指一般的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慢性淋巴结炎,如牙龈感染、局部皮肤疖疮、足癣等,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周围淋巴结及引流范围内的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腹股沟等处。此时,淋巴结肿大程度不一,多数会有轻重不一的压痛或触痛。

2)特异性感染常见的是结核感染。可因单纯的淋巴结结核或其他组织结核如肺结核、肠结核引起,有局部或全身浅表或深部的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是颈部,肿大的淋巴结沿引流方向纵向分布,一个接一个,呈“串珠”样。同时,腋窝、腹股沟、胸腔、腹腔内也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此外,伤寒、黑热病等特异性传染性疾病亦可能有淋巴结的肿大表现。

3)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导致淋巴结肿大的病种很多,如急、慢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临床上与其他淋巴结肿大不易鉴别的是恶性淋巴瘤。而急、慢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尚伴有另外的症状、体征和检验上的特点,所以不难诊断。

4)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可有局部或全身的淋巴结转移,如鼻咽癌患者其颈后部的淋巴结肿大,肺癌患者可有颈部、锁骨上、腋窝淋巴结肿大,胃癌患者可出现特征性的左锁骨上窝的淋巴结肿大(称为魏尔啸淋巴结),乳腺癌患者可伴单侧或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总之,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羊子”,并进行性肿大,常考虑以上几种情况。但临床分析判断,都需要通过“淋巴结活检术”来最后确诊,有些甚至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多次或多个淋巴结手术摘除,并进行病理检查才能明确。

 2.如何早期发现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患者发展至中、晚期时,病情表现多,症状重,包括高热、衰竭等。此时,治疗效果欠佳,治疗难度也较大。这其中的大部分患者其实早期都已有了表现,但未能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导致病情耽搁,治愈或缓解率大大降低,生存期缩短。如果能早期发现并予以重视,则会显著提高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有下述情况时,要及时到医院或到血液科专科就诊。

1)无明确原因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颈部、腹股沟,其次尚有锁骨上、腋窝等,这些肿大的包块(淋巴结)一般无压痛。

2)考虑“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结炎”,但经正规抗结核或抗炎治疗仍无效时。

3)淋巴结肿大和发热经治疗有好转,但反复发作且病情总的趋势为进行性发展或恶化。

4)长期反复出现低热或周期性发热(发热时可伴寒战,之后“汗出热退”,精神恢复正常)。此外,可伴有皮肤瘙痒、盗汗,消瘦等。

 

2.3.5怎样从“衣”的角度预防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前段时间,价格不菲的名牌服装在市场上的负面新闻接连不断,其核心问题是经检测发现,这类衣物中含有严重超标的有毒有害物,其中以甲醛最为突出,其他的物质,包括苯、铅、铬等化学物质或重金属元素亦超过国家或国际标准。专家指出,四类衣物中容易含甲醛。一是免烫服装,二是时髦的牛仔衣裤,三是儿童服装,四是在人造板家具中存放的服装。甲醛主要来自廉价的染料和助剂,一些服装厂家为节约成本,在生产免熨服装时,为让面料不易起皱,使用了含甲醛的整理剂,加之在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有疏漏,致使一些服装甲醛超标严重。

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在这些名牌服装中检出了可分解芳香胺。在2007年广州市工商局的一次检查中,发现共有15个批次的品牌服装存在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其中最高者达255mg/kg,超标10倍以上!那么,可分解芳香胺到底是什么呢?专家们告诉我们,可分解芳香胺是一种致癌物。由致癌芳香胺制成的22种染料对人体均有毒害,其致癌性比“苏丹红”还要强。这种染料与人体长期接触,会被皮肤吸收,而当人在出汗后,这种染料会还原分解为致癌芳香胺,通过毛细血管进入人体,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病变甚至诱发癌症。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因为价格低,颜色鲜亮、持久,色牢度高,所以一些纺织企业使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来代替价格较高的绿色环保染料。

众所周知,穿衣戴帽乃人之常事,如果人们长期处于有害物质的“包围”下,得病是早晚的事。这些物质对血液系统的损害,早期可能仅表现出白细胞或血小板的减少。一些较为敏感的人,其血液系统受长期遭此“毒害”,则可能最终演变为白血病。

我们提醒大家,不管什么衣服,刚买回来最好都清洗一下。现在很多人买了新衣后就直接穿上,觉得成色新。其实越是鲜艳的衣服,越是要谨慎。而用清水清洗一次之后,能够将染料和甲醛含量或多或少地降低,以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另外,也请大家尽量不要购买进行过抗皱处理的服装。如果,购买童装,应该尽量选择图案上的印花不很硬的衣服,最好不要买漂白过的童装。如果,服装有股刺激性气味,那么我们奉劝大家最好不要买,因为这样的服装很可能存在大量对我们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

 

2.3.6怎样从“食”的角度预防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1.母乳哺育婴儿能预防白血病吗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癌症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母乳哺育的婴儿与用牛奶哺育的婴儿相比,前者得白血病的危险性要比后者低30%。该项调查发现,母乳哺育的时间越长,对白血病的预防效果就越明显。母乳哺育1个月的婴儿,得白血病的危险性可以减少21%。母乳哺育时间达到6个月以上的婴儿,得这种病的危险性可降低30%。上述结论是根据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2200个孩子的母亲进行的调查得出的。研究人员还对具有相同年龄、种族和居住地段的其他儿童和母亲进行了类似的调查。

另外两项大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母乳哺育可使15%的儿童期白血病得到预防。流行病学家检查了母乳哺育婴儿对急性儿童期白血病的影响。研究小组将下列儿科病与其相匹配的对照者进行了比较。他们将1744名年龄为114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与1879名健康对照者做了比较,还将456名年龄为114岁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与539名对照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对这些儿童的母亲哺育进行了调查采访,根据所有白血病患病史、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形态学,以及确诊为白血病时的年龄,对比分析了这些资料。研究人员认为,经过母乳哺育的婴儿,其各种类型的儿童期急性白血病患病危险性下降了21%。另外,母乳喂养还分别降低了孩子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危险性。

尽管这项多中心研究未能提出母乳喂养可能存在保护作用的机制,但研究人员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证实上述这些研究所见。

2.常吃橘子、香蕉能预防白血病吗

美国科学家研究报道,每周吃46次橘子和香蕉,或饮用橘子汁的2岁以下孩子,其罹患血液系统癌症的概率很低。研究组观察了32815岁以下患病儿童的生长情况。他们向孩子的母亲询问了这些儿童从出生到2岁时常吃的食物。专家认为这一时期是决定儿童是否患病的关键时期。而橘子和香蕉中富含的维生素C是重要的防病物质。

3.如何预防不良环境和劣质食品导致的白血病

过量接触油漆、轮胎焚烧废气等,以及劣质食品中超标的化学物质,是诱发白血病等一系列恶性血液病的罪魁祸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病科的临床调查显示,罹患恶性血液病的孩子,现在2年就有180多例,比过去足足增加了20%,而且90%是学龄期儿童。

这些儿童血液病患者中,大部分人家庭环境不良,患儿过量接触油漆、轮胎焚烧废气等。一半以上的孩子平时偏好小食品,或小玩具,而且所吃的小食品及玩耍的小玩具绝大多数是在家及学校附近的小商贩处购买的。尽管国家对儿童小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疏松剂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都严格规定了使用范围和最大用量,但仍有一些不法商贩经常过量使用化学制剂。

这些劣质的小食品及玩具中化学制剂在人体累积到一定量后,便会严重危害健康,特别是危害儿童健康。临床研究表明,由于儿童免疫功能较弱,化学物质超标可导致儿童基因突变,从而引发诸如白细胞减少、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恶性血液病。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千万不要为孩子购买劣质小食品及玩具。我们还必须关注儿童的生长环境,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他们的安全。

4.可帮助排毒、防治血液病的几种食物

因为环境和工作的缘故,人体内可能或多或少地聚集着有毒物质,一旦这些有毒物质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尤其是从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的人员。而我们如果能在日常饮食中注意食用一些解毒食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毒物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下面介绍几种日常生活中的解毒物质。

1)绿豆祖国医学认为绿豆性味甘寒,能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对重金属、农药中毒,以及其他各种食物中毒均有防治作用。若想要加速有毒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向外排泄,绿豆汤是最好的解毒水剂。经常接触铅、砷、镉、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尽量多吃些绿豆汤、绿豆粥、绿豆芽。

2)猪血祖国医学认为,猪血有利肠通便、清除肠垢之功效。现代医学证实,猪血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能产生一种解毒、清肠的分解物,这种物质能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生化反应,然后从消化道排出体外。

3)海带祖国医学认为海带性寒、味咸,软坚散结、清热利水、去脂降压。现代医学认为,海带中的褐藻酸能减慢放射性元素锶被肠道吸收,并能将其排出体外,因而海带有预防白血病的作用,它对进入体内的镉也有排泄作用。

4)茶叶茶叶的解毒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现代医学认为,茶叶具有加快体内有毒物质排泄的作用,这与其所含茶多酚、多糖和维生素C的综合作用是分不开的。

5)无花果富含有机酸和多种酶,具有清热润肠、助消化、保肝解毒功效。

6)胡萝卜胡萝卜也是有效的解毒食物。其不仅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食后能增加人体维生素A,而且含有大量的果胶,这种物质与汞结合,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汞离子的浓度,加速体内汞离子的排除。

5.常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几类药物

1)抗肿瘤药氮芥、马利兰、环磷酰胺、氨甲蝶呤、阿糖胞苷、氟尿嘧啶、阿霉素、羟基脲等。

2)抗感染药青霉素G与其他内酰胺类、氯(合)霉素、灭滴灵;复方新诺明、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磺胺嘧啶;异烟肼、异烟腙、利福平、氨硫脲、对氨基水杨酸;奎宁、伯氨喹啉、氯化喹啉、乙胺嘧啶。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

4)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奎尼丁。

5)抗高血压药利血平、肼苯达嗪、甲基多巴、开博通。

6)抗甲状腺药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甲硫咪唑。

7)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安乃近。

8)抗风湿药保太松、消炎痛、布洛芬、金盐、青霉胺。

9)抗惊厥药苯妥英钠、二甲双酮、苯巴比妥、卡马西平。

10)抗精神病药冬眠灵、三环类抗抑药。

11)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D860)。

12)利尿药双氢克尿塞、利尿酸。

13)其他左旋咪唑、甲氰咪胍、胃复安、和干扰素、别嘌醇。

当然,我们不能“谈药色变”。毕竟“是药三分毒”,药物或多或少都有着相应的副作用,但不管怎么说,药物依旧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当用则用。

 

2.3.7怎样从“住”的角度预防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1.苯——血液系统最大的杀手

苯是一种略带芳香味的有机溶剂,用于多种工业,常见的是制鞋用的胶、油漆、装修涂料。此外,汽油、汽车尾气、家用煤气中也含有苯。可以说,苯在工业城市中,是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

我国约有50万人从事接触苯的行业,而苯中毒者达0.5%,其中最后发展为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不在少数,而出现白细胞减少的人员则更多。据统计,苯作业工人中的白血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高出5倍。这些白血病患者从接触苯开始至诊断为白血病短则6月,长则10年,目前,卫生部已将职业接触苯工人的白血病定为职业性癌肿之一。苯引起血液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第一位,接触苯的浓度在不通风的船舱、地下室刷含苯油漆或涂料,或在不通风的车间使用含苯氯丁胶黏制皮鞋(这在许多手工制鞋作坊中屡见不鲜),操作者可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苯,造成急性中毒,发生头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重者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2)第二位,接触苯的时间研究证明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即可出现慢性中毒,表现为身体虚弱、血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部分将会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另一部分则发展为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第三位,遗传因素同在一个职业环境下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人,并不都会出现中毒或发生白血病。这是因为某些人的遗传基因有缺失,减弱了机体对苯代谢物的解毒功能,而易发生中毒。此外,性别、年龄不同,对苯的敏感性也不一样,女性比男性敏感、儿童比成人敏感。

  2.环境中毒害人体的苯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居住环境的装修升级、汽车流量的不断增加,苯对环境的污染和毒害日益突出。

  我国某些城市环境空气中的苯以及居室内苯的含量几乎高出国外数十倍以上。

  其中,室内装修后出现的毒害影响已有越来越多的报道,虽然装修是否会真的诱发白血病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一系列统计数据,已让医学专家们不得不做出如下推断: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造成的室内污染,极可能是导致近年来儿童白血病高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调查发现,患白血病的孩子中,近90%家中近期进行过装修,不少还是进行过“豪华装修”。儿童的身体正值成长期,其呼吸量比成人高50%。而另一方面,现代的孩子80%的时间生活在室内,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那么容易出现苯中毒的原因之一。

不难看出,控制苯和其他有毒物(如甲醛)的毒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毒理学、环境卫生建材建筑行业的配合协作,研究简易可行的有毒化学物检测方法、研究环境居室的卫生标准、各种装修建材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等。同时,需要卫生、环境、经贸、建材、建设等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更有必要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和推广无毒安全装修的方法及好处,避免使用假冒伪劣的有毒装修材料以及采取粗劣的装修施工。这是我们当前保护环境,改善居室生活条件,保护广大居民健康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2.3.8怎样从“行”的角度预防白细胞系统疾病

1.增强体质,抵御疾病

良好的体质、强健的体魄其实是抵御疾病的最好武器,但却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视。就拿白细胞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白细胞减少来说吧,除了药物、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影响之外,病毒感染其实是导致白细胞减少的最大原因,这其中包括普通的感冒病毒也包括肝炎病毒等。前者可在感冒或流感期的前1周内表现明显,经过治疗后一般会在24周内恢复。而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继发白细胞减少的时间不定,短则13月,长则510年以上,部分患者由于慢性感染而导致脾脏肿大,其白细胞减少的程度会进一步加重,患者长期处于低白细胞状态,可无症状或有轻重不一的乏力症。生血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或停药后患者白细胞即复降。因此,积极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也能预防病毒对身体的侵袭,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血液系统受损。

2.哪些人的孩子要警惕白血病

白血病占儿童肿瘤的第一位。调查研究揭示,儿童白血病的发生与父母的职业暴露(医学上的“暴露”指的是“暴露”在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之下,即接触这些物质)有关。父母如果从事汽油、甲苯、煤油、农药等暴露性职业,可导致父母的生殖系统受损。在孕期,母亲的职业暴露,则可导致一些有害物质突破胎盘屏障,损害胎儿。哺乳期,父母不卫生的工作服如果直接接触婴儿,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因此,从事上述职业的父母,在孕期前后要密切注意相关事宜。

3.需警惕的白血病10大信号

1)起病突然白血病起病多急骤,病程短暂,尤以儿童和青年居多。

2)发热急性白血病的首发症状多为发热,患者体温在37.540℃或更高。

3)出血这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以鼻腔、口腔、牙龈、皮下、眼底常见,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及颅内出血。

4)贫血随着病情进展,贫血进行性加重,患者表现为头昏、乏力、活动后心悸等。

5)肝脾肿大50%的白血病患者有肝脾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显著。

6)淋巴结肿大全身广泛淋巴结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颈、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常见,也可有纵隔及内脏附近的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

7)皮肤及黏膜损害皮肤损害表现为结节、肿块、斑丘疹等。黏膜损伤表现为鼻黏膜、呼吸道黏膜和口腔黏膜等处发生肿胀和溃疡。

8)神经系统蛛网膜、脑膜等处可以发生白细胞浸润,表现颇似脑瘤、脑膜炎等,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颅内高压表现,严重者肢体瘫痪甚至意识障碍。

9)骨髓及关节病变病变浸润骨骼及关节后,患者常发生骨骼及关节疼痛,表现为胸骨、肱骨以及肩、肘、髋、膝关节等处出现隐痛、酸痛,偶有剧痛。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多出现骨及关节压痛。

10)其他患者可出现咳嗽、胸痛、消化功能障碍、蛋白尿、血尿、视力减退,女性患者还会出现月经过多等症状。

4.什么情况下该及时到医院血液科检查

1)不明原因的发热而抗生素治疗无效。

2)面色苍白、头昏心悸、皮肤出血。

3)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4)不思饮食,日渐消瘦。

5)肝脾肿大或上腹部包块。

6)血液检查白细胞异常增高或过低,或伴有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

减少等。

 

2.3.9预防白血病发生的几项综合措施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给人们愉悦和享受,但污染和毒物的增加使血液病、肿瘤的发生概率上升,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白血病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所以我们还不能做到完全预防,但针对其中一些发病因素,采取一些措施,也能取得相对预防的效果。

1)不要过多地接触X射线和其他有害的放射线。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预防措施。婴幼儿及孕妇对放射线较敏感,易受伤害,女性在怀孕期间要避免接触过多的放射线,否则胎儿的白血病发病率较高。不过偶尔的、医疗上的X线检查剂量较小,基本上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2)不要滥用药物、化学物,在使用氯霉素、细胞毒类抗癌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要小心谨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运用,切勿长期使用或滥用。染发剂亦可引发血液病,为图一时美丽,换来一种大病,实在是得不偿失。

3)减少苯的接触,慢性苯中毒主要损伤人体的造血系统,引起人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诱发白血病。从事以苯为化工原料生产的工人一定要注意加强劳动防护。

4)合理饮食,饮食上避免高脂高糖食品,少食油炸肥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吃腌菜,以及熏烤的肉、鱼等。不抽烟,少喝酒,水果蔬菜一定要反复清洗,尽量将残留的各种农药洗净。

 

2.4出凝血系统疾病的正确认识及预防

 

2.4.1正确认识及鉴别几种常见的紫癜性疾病

   所谓紫癜其实是皮肤出血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皮肤表面出血疹的直径在2mm以下,则称为出血点,在5mm以上者,则称为淤斑,25mm之间者就是紫癜。

 应该说任何原因引起的皮肤出血都可出现紫癜,但常见的紫癜性疾病一般有3种,包括单纯性紫癜(血管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原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别是由于血管脆性增高、过敏反应致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血小板低下所致。前两者多不伴血小板的低下,单纯性紫癜的患者几乎均为中青年女性,她们的病史较长,且没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而过敏性紫癜的患者,则有过敏病史,发病后可伴有关节肿痛、腰痛、腹痛,尿液检查可发现尿中有红细胞及蛋白增高,严重者有肾功能损害的表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以皮肤出血为主要表现,患者同时可有齿龈渗血、鼻衄,重者有消化道出血甚或颅内出血。当然,最终的诊断需要行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后方可得出。

1.哪些因素可导致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较多,主要由下列一些病因引起。

1)细菌和病毒感染此为引起本病最常见的原因,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尿路感染、中耳炎、结核病、前列腺炎等。病毒性感染常见的有风疹、水痘、流感等。

2)寄生虫感染以蛔虫多见,其次为钩虫、丝虫、血吸虫、阴道滴虫等。

3)食物主要是动物性异体蛋白食物如鱼、虾、蟹、蛋、乳等对机体引起过敏所致。

4)药物抗生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激素类等均可引起。

5)其他诱发因素如寒冷、外伤、花粉、预防接种,甚至精神因素等都可引起本病。

2.过敏性紫癜会导致肾炎吗

会。在过敏性紫癜中,就有一种称为“肾型”的紫癜,该型常发生在皮肤型的基础上。患者起病急、重,紫癜出现1周后,由于病情控制不及时或病情发展快,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出现炎症反应。患者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偶见有水肿、高血压及肾衰竭等症状。这便被称为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中最为严重的类型。患者在数周内恢复,但易复发,少数可转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由于该病常见于儿童,因此常给患儿及家庭带来痛苦和较大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3.哪些原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1)药物性免疫性由这种原因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前有潜伏期,潜伏期短者可于服药后数小时内发病,长者可以数月后发病。一般为510天。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2)其他免疫性患者表现为全身皮肤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偶尔还可见肾脏受损征象如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等。

3)骨髓造血功能受损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其中,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由于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的表现。而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所出现的血小板减少,大多是因为肿瘤细胞损害了骨髓里的巨核细胞,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的骨髓里可查到肿瘤细胞。

2)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剂、细胞毒性制剂等,这些物质常被用来治疗恶性肿瘤,而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这些物质或者直接毒害骨髓细胞,或者引发免疫反应,大多使骨髓出现弥漫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全血减少。但少数患者的巨核细胞对射线较敏感,因此某些患者可只表现为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减少。

3)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因素氯噻嗪类药及其协同剂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这些药物除了会产生血小板抗体外,还可直接抑制血小板的生成。患者表现为骨髓抑制,巨核细胞减少。个别孕妇服用此药后,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母体可无症状。

4)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不良该病罕见,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常伴先天畸形,如肾脏、心脏、骨骼等。预后差,约2/3的患儿于8个月内死于颅内出血。母体孕期患风疹、口服D860可为诱发因素。

5)其他雌性激素偶尔可以引起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乙醇可以抑制血小板生成,长期大量饮酒将使血小板减少。临床少有出血表现,停止饮酒后,血小板可恢复。

4)无效性血小板生成该病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有的患者有出血倾向,有的表现为全血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甚至增加,为无效性血小板生成。随着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患者的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5)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本病是由于先天性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本病多为遗传性,患者于婴儿期开始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形态及结构无特殊变化。

6)血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该病比较常见,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增多或正常以规律的间隔交替出现,其间隔通常为2030天。本病多见于女性,其发作常与月经一致,月经期血小板减少,出血量增多。巨核细胞一般不减少,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无特效治疗。

7)脾脏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正常情况下,体内1/3的血小板停滞在脾脏,当有脾脏肿大时,比如患者存在门脉高压、高雪氏病(又称葡糖脑苷脂沉积病)、淋巴瘤、结节病、Folty综合征等,其血小板计数可减少,但体内血小板的总量并不减少。注射肾上腺素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可明显升高。有时,患者体内还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增加血小板破坏的因素。

8)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1)病毒感染病毒可侵犯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减少。病毒也可吸附于血小板上,致血小板破坏增加。而罹患严重麻疹的患者,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其体内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从而大量消耗血小板。总的说来,可致血小板减少的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猫抓热、登革热等。

2)细菌感染许多细菌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如脑膜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细菌毒素可抑制血小板的生成,或使血小板破坏增加。此外,毒素也会影响血管壁功能从而增加血小板消耗。

4.病毒性肝炎患者为什么会发生血小板减少

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约有半数的患者血小板减少,其数值常低于80×109/L。血小板形态小于正常,血小板功能异常,包括血小板糖蛋白减少,黏附率降低,聚集力低下,血小板第Ⅲ因子减少等。目前,专家们认为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以下4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肝炎病毒导致异常的免疫反应,产生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补体激活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加剧,致使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使得血小板成熟障碍,或者无血小板生成。

 2)肝炎病毒在骨髓细胞中增殖,影响巨核细胞的分化、发育,使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无法生成血小板。

 3)爆发性肝炎患者并发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会导致消耗性血小板减少。

 4)肝炎病毒对血小板还存在直接损害。

 

2.4.2严重肝病患者为什么会出血

严重肝病,如重症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中毒性肝病以及晚期肝癌等,患者除原有的肝病症状外,还常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淤点、淤斑,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甚至呕血、黑便等。出现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5点。

1)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肝实质细胞发生严重的水肿、破坏和溶解,并伴有合成原料的摄取、吸收、代谢、利用过程障碍,从而导致维生素K依赖因子,包括因子Ⅱ、Ⅶ、Ⅸ、Ⅹ等的合成减少。

2)纤溶活性亢进严重肝病患者还存在纤维蛋白合成障碍。

3)抗凝物质增多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产生肝素物质及肝素酶。而严重肝病时,肝素酶产生减少,类肝素物质的灭活减低,这使得患者体内的抗凝作用增强。

4)清除能力降低肝脏对纤溶酶、活化的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清除能力下降,同时有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及纤溶酶原合成减少。

5)血小板减少。

 

2.4.3怎样从“衣”的角度预防出血性疾病

1.“选”好衣裤,“穿”好衣裤

过敏性紫癜的根本病因是机体对外源异类物质过敏所致。因此过敏体质患者,尤其是孩子,贴身衣服的选择特别重要,最好是选用纯棉类的柔软衣物。新衣服购回后一定要用热水烫洗,并以日光晒干。避免贴身穿戴有刺激性的衣物如腈纶、毛料类衣服等。衣服储存时,不要使用化学类的干燥剂或樟脑丸等,防虫应采取定期清理衣柜和晾晒衣物的方式。

有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者,比如血友病患者,衣裤一定要宽松,特别是衬裤,对腰部、足踝部要避免紧箍,否则这些受挤压部位常会出现紫癜、淤斑甚至血肿。所以,一定要选好自己的贴身衣裤。

 

 2.4.4怎样从“食”的角度预防出血性疾病

 1.蔬菜水果,女性良好的保健食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点在女性中尤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许多女性朋友常不惜重金购买各种外用和内服的保健品以“养颜驻肤”,但每每又对自己手臂或腿上莫名其妙出现的“乌斑”而苦恼。到医院做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又全都正常。其实,这就是女性常发的“单纯性紫癜”,也有人称其为“女性易青紫综合征”。这种紫癜对人体来说一般是没有危害的,但却影响美观。该病与皮下血管脆性有直接关系,而维生素C、烟酸等维生素对血管弹性度的正常保持有着重要作用。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应经常食用蔬菜和苹果、香蕉等水果,这些蔬果富含维生素,不但能“保护血管”,还能“营养皮肤”。40岁以上的女性特别要重视每日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同时避免高脂饮食,因为后者可引起血管的硬化,并使得血管脆性增高。

2.长期不吃蔬菜、水果的人为什么容易出血

 蔬菜水果中含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K、叶酸和维生素B12等。长期不吃水果、蔬菜的人会出现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是胶原中赖氨酸和脯氨酸羟化时所需要的羟化酶的辅因子,因此在维生素C缺乏时,胶原的合成将出现障碍,血管壁的完整性受影响,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出血。有学者称这种紫癜为“营养性紫癜”。

维生素K在凝血因子合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人体的肝脏、肠道细胞可合成维生素K,其他食物中也含有维生素K,一般情况下人体不会出现维生素K缺乏。但在有些情况下,比如使用了广谱抗生素,患者存在肠道疾病等,再加上长期不进食蔬菜、水果,这就可能导致维生素K的缺乏了。

 另外,长期不吃蔬菜、水果还易导致叶酸和维生素B12 的缺乏,使患者发生“营养性贫血”。约20%营养性贫血的患者存在血小板轻度减少,少数患者可因血小板严重减少而发生出血症状。

 3.预防过敏性紫癜,该“忌口”时要“忌口”

   食物中易引起人体过敏的物品多含有高蛋白,比如鱼、虾、蟹、蛋、牛奶等。其中,海产的鱼类、虾类食物等更突出,特别是那些第一次食用海产品的人更须特别注意。植物类食品中的芹菜、芥末、洋葱等也容易导致人体过敏。一些消炎药如磺胺类药物及利尿剂等,均可导致人体过敏。

 以上这些过敏因素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处,便可引起血管炎,导致皮肤紫癜。

    此外,寄生虫也是导致机体过敏的一个常见因素。儿童是过敏性紫癜的高发人群,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教孩子勤洗手,不吃不洁瓜果及水生植物,以杜绝肠道寄生虫感染。通过“忌口”防止“病”从口入。

 

2.4.5怎样从“住”的角度预防出血性疾病

  要想在家及办公场所预防出血性疾病,首先便要做好清洁卫生。如果长期不进行清扫,周围环境尤其是墙角、桌(床)下可能就会布满灰尘,甚至寄生如螨虫类的害虫。而随着温度、湿度的变化,或风向的影响,这些尘埃就会携带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飞扬在空气中,黏附到人体的皮肤上,或通过衣物间接附上皮肤,也可经鼻腔、口腔等进入我们的呼吸道或消化道,从而诱发各类疾病。

如果,人体对其中的有害物过敏,那么便会发生过敏性紫癜,以及内脏黏膜的过敏性疾病。此外,由于病毒感染,亦可诱发人体产生异常抗体,某些抗体如果与血小板具有相关性还可能诱发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4.6怎样从“行”的角度预防出血性疾病

1.怎样从“行”的角度预防儿童过敏性紫癜

儿童天性喜欢玩耍,但在玩耍过程中,孩子有可能会接触一些对他们有害的物质,这就需要做父母的,多多注意防护了。

1)对于有过敏史的小孩,父母应特别注意避免让他们与致敏原接触,这些致敏原主要包括花粉、化学物品、油漆、汽油、尘螨及各类昆虫等。

2)过敏体质的儿童家中,最好不要饲养宠物,以减少孩子与动物皮毛的接触。

3)还应让孩子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孩子机体对各种细菌或病毒的免疫力。同时,要预防孩子感冒。房间要注意打扫卫生,并定时通风换气以保持居室内空气清新。如果孩子患病,在其未痊愈之前,不要给他们接种预防疫苗,必须在痊愈36月后,才进行预防接种。这是因为,疫苗本身也有“致敏”作用,可能导致过敏性紫癜复发。

2.警惕口腔疾病——血液病的信号

口腔的出血、溃疡等可能是口腔局部的疾病,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比如血液系统的疾病就可以以口腔的损害为主要表现。我们将此称为血液病的“口腔表征”。

一些白血病就是由口腔医师发现的,在行拔牙、洁牙前的血常规检查时,医师发现患者血常规异常,或治疗后患者出血不止,进一步检查确诊。一些白血病患者发病时,会表现出不明原因的齿龈增生、肥大、水肿、出血,或苍白的口腔黏膜上出现淤点或血疱,溃疡不易愈合,同时伴有牙龈炎、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牙痛、口臭等症状,经专科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同时可有全身淋巴结或肝脾肿大。较常见的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M4M5型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此外,贫血也可在口腔中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出现唇、舌、牙龈等口腔黏膜苍白,对外界刺激敏感,并有口内异物感、舌灼痛等。有时,患者还有口角皲裂、口角炎等。严重者因口咽部黏膜萎缩而出现吞咽困难。部分患者有“异食癖”。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伴有舌炎、舌痛,他们的舌尖、舌缘或舌背黏膜广泛发红,呈鲜牛肉色,舌后乳头萎缩,舌面光滑红亮,味觉迟钝或丧失,具有典型的“镜面舌”、“牛肉舌”表现。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以口腔黏膜的出血,比如紫色淤点、淤斑或血肿、血疱为表现,合并感染时有牙龈、牙周肿痛及口臭等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牙龈自发性出血常为其早期表现。当刷牙、吮吸、洁牙、拔牙或轻微外伤,及冷、热、酸、甜食物刺激后,牙齿的出血加重。患者的口腔黏膜及皮肤可出现淤点、血肿。

血友病患者有反复出血史,牙龈也有自发性出血,当他们刷牙、食物摩擦时,即可出现长时间出血不止,出血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即便是形成了血痂,其血凝块也很松软,易脱落而再次出血。

 

2.5如何早期发现并预防血液病

2.5.1手指采血和静脉采血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

血常规检查可以说是血液科医生筛选血液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手段。目前,主要通过手指采血和静脉采血两种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查。手指采血的人为因素影响太多,同时和人的末梢循环状况有关。有些人末梢循环不丰富,血样就很难采集。另外,手指采血时,需要挤压,易把组织液挤进去而稀释血样。手指采血还会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检测值偏低。其优点是采血较简单易行,费用相对偏低,所以,目前较多医院在进行普查时,使用手指采血。相对而言,静脉采血能减少上面谈到的那些因素的影响。实验证明手指采血的白细胞值比静脉采血的数值要高,而血小板值则比静脉血数值低。故在进行血常规化验时,应尽量采取静脉采血的方式。

 

2.5.2什么是骨髓穿刺?常取的穿刺部位有哪些

骨髓穿刺是抽取少量骨髓液以检查造血系统的手段,是检查血液疾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我们知道,红骨髓终身保留于椎管、胸骨、肋骨、锁骨、肩胛骨、髂骨、颅骨及股骨和肱骨上端的骨松质内,是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最常用的穿刺部位是骨盆骨的髂后上棘或髂前上棘,儿童可穿刺胫骨。因为这些部位不会伤及内脏而又便于操作,是很安全的。具体操作时,在局部麻醉至骨膜后,用骨髓穿刺针刺入骨髓腔内,抽取少量骨髓液(约0.20.3mL)检查,穿刺点在12天内即可愈合。一些特殊情况下,则需抽取患者胸骨或椎骨的脊突骨髓液检测。

 

2.5.3为什么血常规异常者要行骨髓穿刺检查

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骨髓是人体造血的工厂,血细胞是由骨髓生产的。如果得了血液病,骨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但常首先反应在外周血上。如果某人的血常规出现异常,而又无法确诊时,就应做骨髓检查以便及时做出诊断。特别是对于一些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疾病来说,经一般血常规检查经常不能确诊其类型,这给原发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各类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皮肤紫癜以及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或肝、脾肿大患者,多半需要做骨髓检查以明确诊断。

 

 

2.5.4骨穿会伤“髓”吗?抽骨髓会使人变傻吗

  我们的回答是,当然不会。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遇到一些患者在骨髓穿刺前忐忑不安,他们常向医生询问:“骨穿痛不痛?穿了人会变傻吗?”

  其实,骨穿对身体没有害处,有些患者误以为骨穿抽取了骨髓会损害人体精髓,伤及元气,因而不愿意做骨穿,从而失去了及时诊断的机会,延误了治疗。骨髓检查所抽取的骨髓一般为0.2g左右,而人体正常的骨髓总量平均为2600g,骨穿所抽取的骨髓液与人体骨髓总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根本谈不上伤元气,并且身体还不断有大量骨髓细胞再生。

  此外,骨穿也简单易行,是临床血液科医生经常重复的基本操作。在穿刺时,医师先在局部注入麻醉药,然后把骨穿针插入骨髓,除了在骨髓抽出的瞬间略有酸痛感以外,患者基本上感觉不到什么痛苦,甚至不如一般静脉注射带来的痛苦多。骨髓抽出后,患者可以马上起床活动,少数患者可能有一些特殊感觉,但那多半是由不必要的紧张造成的。

另外,骨穿也不可能使人变傻。老百姓往往把骨穿和腰穿混为一谈,后者是腰椎穿刺抽出脑脊液做检查,是针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而进行的常规检查。由于以往卫生条件较差,有些儿童患上脑膜炎后,在医院治疗中曾进行腰穿检查。部分儿童的脑膜炎没有能治愈,落下了痴呆等后遗症。而一些人就认为他们是被腰穿给穿傻了,这显然是一种愚昩的观念。如果,骨穿真能使人变傻的话,那么我们做血液科医生的,还敢如此频繁地给患者做这项检查吗?

 

2.5.5什么情况下需要做骨髓活检

部分疾病如骨髓硬化症、骨髓纤维化症(原发性和继发性),或恶性肿瘤(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的骨髓转移所致骨髓纤维化,以及某些白血病(例如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骨髓穿刺术常不能成功。此时,采用骨髓活检术就能够弥补骨髓穿刺术的不足,活检取材大,不但能了解骨髓内的细胞成分,而且能保持骨髓结构,恶性细胞较易认识,便于病理诊断。骨髓活检术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组织多少的了解也有一定意义。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的原始细胞分布异常(ALIP)现象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另外,活检对骨髓坏死或脂肪髓的判断也有意义。

 

2.5.6如何知道恶性肿瘤是否转移到骨髓

骨髓内有恶性肿瘤转移时,通常患者的贫血进展迅速,有时他们的外周血中出现较多的幼稚细胞,如幼红细胞、幼粒细胞等,这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后破坏了血液的骨髓屏障,使大量幼稚细胞进入外周血所致。有时还会引起患者局部骨痛。但要确诊恶性肿瘤是否转移到骨髓,则必须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尤其是在骨压痛处穿刺,涂片后寻找有无肿瘤细胞。如果发现了肿瘤细胞,骨髓涂片阳性,则可确诊恶性肿瘤已转移到骨髓。但如果未发现肿瘤细胞,也不能完全否定转移,因为肿瘤细胞多呈集团倾向,在骨髓内往往呈局灶性分布,如果骨髓穿刺的位置恰好不在肿瘤细胞聚集处,则往往造成假阴性的结果。

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对怀疑骨髓肿瘤转移的患者会进行多次不同部位的骨髓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

 

2.5.7为什么血液和骨髓检查对白血病的诊断如此重要

白血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往往同某些血液病有相似之处,比如贫血、出血及发热症状,这些症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在内的多种疾病身上都可以看见,因此,并没有特异性。所以,我们对患者首先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果其表现为全血常规低,这是难以明确诊断的,此时还需要进行骨髓穿刺。但当血常规所示的白细胞数高达数万或数10万,并伴有一定的原始幼稚细胞,那么白血病的初步诊断就成立了。进一步行骨髓检查则可明确诊断。

由此可见,白血病的诊断除了患者的表现外,还要取决于化验检查。血常规检查和骨髓穿刺检查尤其重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