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调治

[日期:2009-02-16]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 ]

  症状1

  摆脱亚健康状态最主要的是靠积极主动的自我保健措施。中医从食疗、针灸、按摩、药浴等方面入手,以达到调治亚健康的目的。精神不济,胃口不好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精神不支,胃口不好,四肢发冷,大便先硬后软,说话声音提不起来,有些病人还会肝气偏旺,容易发怒。发病原因:中气不足,脾胃气虚,工作压力过大,使人体的气机运行受阻,影响到脾胃,导致中气不足。在各种亚健康症状中,中气不足是早期生理机能下降的信号。

  好发人群:主要是压力较大的白领,相对来说,年轻人较多,而一些大考前的学子也容易中气不足。

  调理方略:发病早期只要加强运动、放慢节奏即可逐渐恢复。症状较重者,常用的有补中益气的黄芪、人参、党参等。

  症状2

  经常感冒,出汗异常

  临床表现:经常感冒,鼻塞,打喷嚏,出汗异常,头晕,气短,或是伴有胸闷症状,还伴有记忆力下降、心慌等症状。

  发病原因.肺气虚。中气受影响后,会波及上气,引起肺气虚。长期伏案工作的白领就更易出现肺气不足。此外,办公室内空气质量不高,也会加重肺气虚。

  好发人群:青年人较多。工作过程中久坐不动、平时缺少运动、办公楼不通风的人群较多见。

  调理方略:补气药与调理中气的大同小异,差别在于剂量不同以及“佐药”的不同,例如,出现头晕、耳鸣者要加柴胡、桔梗等。

  症状3

  腰酸背痛,面色灰黑临床表现:腰酸膝软,小便频繁,大便次数很多,溏稀,常起夜,部分人会影响到性功能。如为女性,则可能出现下腹部阴冷,或月经不调。从形容上看,脸色易发黑、发暗,耳垂枯,脚后跟疼。

  发病原因:中气不足,会逐渐影响到肝肾之气,部分病人则是先天性的。好发人群: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年轻病人。

  调理方略:到底是肾气虚、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在临床上需要仔细辨别,其用药的配伍也不同。膏方中用于补肾的药物主要有川芎、枸杞、补骨子、菟丝子、山萸肉等,如累及上气,还可考虑使用胎盘、脐带等。

  症状4

  眼睛干涩,皮肤枯燥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头发容易脱落,部分病人还有两眼干涩的症状,如果心血不足,则可能伴有睡眠不好等症状。女性往往脸色不佳,皮肤容易长斑。

  发病原因:血虚。长期熬夜、工作负荷量过大,会导致伤气,而气为血的推动力,气机不足就不能升血。而一些大量失血的疾病,也会导致气血升化不足。而血虚会引起血少、血淤,从而导致颜容憔悴、面上生斑。

  好发人群:多见于年轻女性,尤其是长期劳累、工作压力大的女白领。

  调理方略:通过膏方的调理,可改善血虚女性的外观,如用首乌、当归、鸡血藤、红枣等。

  症状5

  临床表现.头重,提不起精神来,四肢乏力,舌苔厚腻,胃口不好,大便稀薄,突然嗜吃辛辣等口味重的食物。

  发病原因.脾胃虚,就容易被外界环境中的湿邪入侵,导致舌苔增厚,味觉迟钝。而好吃辛辣,往往会引起内热,加重其体内的湿气,使治疗更为棘手。此外,现代人往往缺少运动,也会产生内湿。空调温度开得太低,平时不注意保暖,会出现寒湿交加。

  好发人群: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者容易体内生湿。缺乏运动者也易发病。

  调理方略.膏方中常用半夏、米仁、车前子等利水、平和、化湿、健脾的药物。对湿热夹杂的,则根据其病灶对应的上、中、下三焦,分别采用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化湿的药物。如为湿寒,则采用桂枝、附枝、细辛等驱寒,同时利用防风等药物化湿。

  症状6

  口舌生疮,便秘易怒

  临床表现:多见于胃炎,脾气急躁,口舌生疮,眼睛红赤,舌质红,大便干结,心肝火旺。

  发病原因.主要与劳累、饮食不当有关,办公室里很多人动辄面色潮红,则主要与体内有内热、阴虚有关。

  好发人群:长期熬夜、过分劳累的人群。

  调理方略:用夏枯草、黄连等清热泄火。如有阴虚,则用女贞子、旱莲草、石斛、天冬、麦冬等养阴药。平时可饮菊花茶等。

  症状7

  临床表现.头痛欲裂,难以入睡或正常工作。

  发病原因.头痛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果是紧张性头痛,则主要是气滞引起的,血管性头痛还可能与月经不调有关,思虑过度导致的头痛则与气虚有关。从临床症状看,头项处疼痛主要与肝风有关,两颞的头痛病在胆,前额的疼痛与胃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往往伴随着颈椎疾病,由于长期伏案,导致颈部肌肉紧张,颈椎增生,供血不足,导致气滞。

  好发人群:过度用脑者、缺少颈椎锻炼者、气虚患者。

  调理方略:由于病理不同,其主方和引津药的使用也不同。如由气虚引起,则以益气聪明汤为主;如为紧张性头痛,则用逍遥汤加疏肝理气的药物,或缓急止痛的药;如为血淤,则用清窍逐淤汤为主。

  另外,尽管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脏象及七情学说却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有着极大的可沟通之处,在认识上有许多共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