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经络点穴疗法

[日期:2012-11-29] 来源:  作者:蔡洪光 [字体: ]

 

一、经络点穴疗法的概况

 

    经络点穴疗法(以下统称点穴疗法),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但并不象电影,小说讲得那么神奇。当然,如果以足够的力量,一定的手法,突然点击人体某些重要穴位,是可以令人受伤致命的。由于骤然采取伤害性重刺激敏感穴位部位,容易引起难以解除的神经症状,以致被传为点中穴道。一般来说,这种手法只是用于与敌对方面搏击,实际上,临床治疗手法则恰恰相反,主要是用于缓解肌肉紧张痉挛,疏通经脉,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目的。故《灵枢·五乱》篇讲;“徐入徐出,命日治乱也。”

 

    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已提及,“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晋朝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里也有“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以救卒死的记载。即使是时至今日,由于某种原因损伤或气候变化,使机体或机体局部发生疼痛,人们首先就有意识地用手按辱某个部位,而产生满意的疗效口长此以往,人们便积累了在不同部位用手点按;可阻解除不同部岱病症的经验。于是随着经络学说的发展,点穴疗法便自然而然她成为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

 

    疾病,简言之即是人体正常代谢紊乱或缺损,表现在有一些疾患属于正常生理功能的失调,而另一些则由于细菌、病毒或其它微生物的侵入,干扰了机体正常的代谢程序而发病,包括肿癌,艾滋瘸也是一种功能失调性的疾患,机体丧失了对个剐生长无限的细胞的控制能力。

 

    对疾病的治疗,西医是去研究病灶,看痰病的起因是不是受了细菌、病毒等的感染。用药也是针对病灶。而中医的理论是辨证论治,证是指病人的整个功能状态,辨证后确定治疗方案。中医的治疗并不是直接去作用于病灶,而是从整体治疗出发,把人体功能调整到正常的功能状态,或者把人体潜在的功能调动出来,病态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因为,人体天然就有抵抗外邪的功能,问题是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把人体的这种抵抗功能调动出来。

 

    点穴疗法的昏的就是激发和调动人体的这种抵抗功能,使人从不正常的病态调整到正常的功能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而达到治疗的作用,中医学称之为“阴阳平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一大批常见的、难治时、逐年增多的慢性疾病,这些疾宿属于多因素,多层次,多属性的综台性的疾病。在发病及其传变,转归中,人体内因起着主导作用,所以人体差异很大。特别是现在的职业病,放射病、化学中毒等,古书上根本没有记载。事实证明,不是找出-,方一药能够治疗的口”故此“特别要发挥中医的专科特长,发展非药物治疗方法和非损伤疗法。”(摘自《电国医药学报》,198742卷)而现代一些药物和针械的副作用,更加促使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消除这种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因此,点穴疗法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应用心于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的时辰开穴法,运用整体点穴手法,使功力直达经络穴位,激发人体的内在潜能,引起机体机能的极大反应,从而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维持体内田阳平衡,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和再生能力,使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并能迅速消除疲劳,解除痛苦,增强人体抵抗能力,是非药物性和非损伤性的一种疗法。所以,点定疗法在临床治疗和保健方面都有特别显著的效果和实用意义。

 

    目前,在美国的医院也正在兴起一种与按摩、点穴相类似的新疗法——简单触摸疗法。如对躁动不安的精神病患者,医生按住他的手,.很多病人会很快地安静下来,深度昏迷的病人,当他的手被医生、护士或亲属握住的时候,他的心电图常常会得到改善}医务人员握住疼痛难忍病人的手,病人的痛苦会减轻,医生抚摸发热病人的额头,病人的感觉会好受一点.所有这些都说明.简单的抚爱不但能增加病人的精神力量,也间接地提高了病人的防御能力。所以触摸疗法既有安慰作用,也有治疗作用及给病人减轻痛苦之效。故美国一些学者认为:不久的将来,医生的处方中药品将会减少,取面代之的是对病人体贴温柔的抚摸和照顾。

 

    经络点穴疗法,顾名思义是以经络穴位为主,又区别于针灸的一种治疗方法。“针灸传真》记载。“指针无疏于金针,金针补泻,不外上下迎随,指针亦不外上下迎随,金针之进退补泻法,.则为指针之进遇补泻法,不过金针刺入也深,指针之按下也浅。打这个论述阐明了点穴与金针的异同。

 

    1987年第三期《中国医药学报)》在“试论中医学术发展的总体战略问题”一文中说:“一门学科倘若在理论上始终没有本质上的突破,它的活力必将日趋衰弱。”因而,经络点穴疗法不只是流传于民间,而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经络理论为依据,运用人体经脉时间流注的规律,结合传统按摩手法的精华,加以利用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自身独特的治疗方法,不但可以治疗外伤疾病,而且可以调整脏腑经络,。治疗内科疾病。因而,治疗范围更为广泛,效果更为显著。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点穴疗法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因为此疗法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手段,在不干扰生命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综合的、动态的、整体的观察和调整,具有诊断、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特点。

 

    目前点穴疗法己被广泛应用于内,外、蛔、儿、神经、泌尿、五官,伤科等疾病的防治,主要适应:

 

    (1)各种痛症:如头痛、牙痛,胃痛、腰痛、关节炎,风湿痛、类风湿关节炎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及各种软组织外伤劳损等各种痛症。

 

    (2)各种瘫痪症:如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重症肌无力、脊髓炎后遗症、脑性瘫痪等症。

 

    (3)各种疾病:对各种神经官能症、虚人反复感冒,鼻炎,哮喘,肠胃炎,便秘,泄泻、失眠、头晕、心悸、小儿高热不退,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身体衰弱,妇科经带杂症等。

 

    (4)肿瘤:肿瘤的治疗,应该是多学科的治疗,因此,通过配合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鼻咽、肺,乳腺等各种肿瘤均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对减轻药物、化疗等弓I起的副作用疗效更佳。

 

    今后,随着点穴疗法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疾病能被医治。

 

    (一)经络点定疗法的概念

 

    经络点穴疗法是以中国医学的经络理论为依据,凭医者双手在患者体表经络穴位上,适用一定的手法,通过调整体内气血的运行,促使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从而维持脏腑器官的正常生理作用,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经络点穴疗法的作用

 

    <内经·生气通无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人体阴阳平衡,就不会发病。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各种组织、脏腑、器官、功能、经络保持着有机的生理协调,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平衡失调就会发病。经络点穴疗法正是根据病人体质强弱,阴阳盛衰,病情轻重,选取恰当的穴位,运用适宜的手法,从外治内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前目的。因而具有巯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

 

    (三)经络点定疗法的原理

 

    经络点穴疗法,顾名思义是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而起作用。由于点穴对经络穴位的刺激,轻则反应酸、麻,胀,重则反应软,痹,痛。这些都是点穴时同时作用于经络、血管、神经的综合反应,正是这种特有的综合反应形成了经络点穴的独特治疗手段。因此各种手法对经络穴位的刺激,都可以通过经络、血管、种经来影响脏腑功能,调节经络气血,改善血菠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却病延年的且的。

 

    1.点穴与脏腑的关系

 

    经络内属于脏腑,无论哪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会在脏腑经络循行的一定体表位置上反应出来,这我们称之为反应点。在这反应点上进行点穴治疗,就能够直接地调牿五脏六腑之间有余或不足,恢复其生理平衡和功能。点穴疗法正是根据这种表现出来的病理症状.反过来,通过体表部位所属经络脏腑,运用手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促进脏腑维持其生理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脏腑痰病的作用。

 

    2.点穴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把人体各部联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正是经络病理的反应特点。古今医家,不论在药物归经、循经取穴,针灸按摩,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甚至气功锻炼,其关键都在于经络。而经穴则是气血运行通道中的显示交会点,如大椎为六阳经及督脉之会,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等,这都说明了经穴与经络的关系。人体一旦发生病变,与病变有关经脉区内的经穴,就会发生一定的病理屁映,如红、肿、热、痛,麻,胀等他觉和自觉的不同现象,这些现象直接地妨碍了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而点穴疗法,就能消除经穴及其范围内的这些病理现象,调整经络之间的表里变化,达到通经活络的作用。

 

    3.点穴与气血的关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正确的体位和动作姿势,或久站久坐,或劳倦过度,或腰、颈椎增生压迫神经血管等,往往会引起肢体的麻痹,这大多都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点穴疗法,对一些血脉的穴位如气冲穴,运用压放法,会感到一股热流直至趾端,,这是手法作用于血管的效果。可见,点穴能促进改善机体局部血液循行和新陈代谢,达到行气活血的作用。

 

    4.点穴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无意触及到一些神经敏感的位置,如肘关节,或西医的膝跳反射检查,即可表现出神经本能的反射现象,并感受到如触电那样的刺激感,其反应之快,显然是刺激了神经系统。

 

    点穴疗法在点定时,往往出现酸、麻的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点穴时通过穴位上一部分神经反射,调整人体一系列的综合反应而起到治疗作用。点亢疗法既可以引起神经的兴奋,叉可以引起神经的抑制以达到调整人体平衡的作用。以神经系统而言,点穴疗法在临床上可以起到镇静,兴奋、止痛,消肿,促进软组织的修复,恢复神经传导作用,调整脏腑功能和增强身体抵抗能力等主要治疗作用。

 

    5.点穴与时间的关系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昼夜之两极,卯酉为日出入之两端,人体十二经血气流注有着盛衰开合,亦随着一天予午卵酉阴阳消长发生不同的变化。这说明病的变化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体阴阳消长的阶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特点,如临床上的痛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也总有时很痛,有时不甚痛或不痛。而“五更泻”则更说明病与时间的关系。根据人体经脉生理与时间的这种变化规律,故点穴时依据经脉流性的时间规律,运甩“予午流注”灵龟八法”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失衡,从而达到气血在时间上无所儡胜的正常循行。不致于“病时间时甚者”而起列治疗疾病的作用。

 

    (四)经络点穴疗法的特点

 

    1.遁应症广,疗效显著

 

    一般面论,点穴疗法很适用于内伤性疾病,慢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除对一般的常见病有较好的疗效外,对一些所谓疑难病症,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甚至对一些急性疾病,如晕厥,心脏病发作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2.易于掌握,经济简便

 

    点穴疗法比较简便,容易学习,便于掌握,不需要医疗器械,不但随时随地均可应用,而且还可应急。特别适台于老弱病残者的治疗,自我康复和保健。

 

    3.施治安全,无副作用

 

    点穴疗法是一种比较安垒可靠的治疗方法,无痛苦、无副作用,因而男女老幼都能接受。在治疗中,只要注意手法、穴位选用准确适当,随时注意患者反应,一般是无不良反应的。

 

    (五)经络点穴疗法应注意的问题

 

    1.术者

 

   (1)遥甩点穴疗法治疗疾病时,要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消除病人顾虑,树立战胜疾病时信心,取得病人的充分合作。

 

    (2)施术前,要把患者安置在合适的体位上,以便于取穴和操作,使患者肢体肌肉精神等处于放松状态。

 

    (3)施术时,手法由轻到重,由缓到急,循序渐进:最后施以轻手法予以缓解,特别是对久病体虚,过饥或过饱,极度疲劳的患者或初诊者,尤其应注意。

 

    2.疗程

 

    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发挥点穴疗法优势,收到预期疗效。一般病症以每日治疗…次为好,如反应重者,隔12日治疗一次。疗程一般以6无为一疗程,停12日后可继续治疗。慢性病以1个月为一疗程,

 

    5.善后处理

 

    点穴治疗后往往施术部位有发麻热胀感;及皮肤潮红,甚至皮下瘀血等,对此勿需处理,可自行恢复,皮下瘀血于1周左右也会慢慢消失。若治疗中,反应较重者,如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或昏厥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将患者平卧按压人中、鼻膈,足心并切接四肢井穴。若四肢厥冷,自汗者,应加以艾灸关元、百会,即可恢复。醒后可给服热开水口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术者手法过重或病人体虚恐惧所致。

 

    4.禁忌症

 

    (1)急性传染病

 

(2)严重的皮肤病

 

(3)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

 

(4)精神病

 

(5)孕妇一般禁止应用

 

(6)骨折、骨裂等骨伤病

 

(7)各种烫、火伤的患部

 

(8>病情危重者

 

    一,经络腧穴的内容

 

    两千多年来,经络学说一直是中医学指导临床,分析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主要依据。明代医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指出:“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因此,名为经络点穴疗法,实际上正是首先强调了经络穴位在点穴疗法中的重要地位。

 

    (一)经络的基本知识

 

    1.经络的概念

 

    《灵柩·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经"原意是纵,是直行主线的意思,它循行于人体深部,无所不通。“络”卿是网络的意思,它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到。<灵枢·经别》在论述经络中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却意思是说,经络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表路线。它能沟通内外,贯通上下,将人体各部分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周身,使人身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所以,经络是一个“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系统。

 

    2.经络的组成

 

    经络包括了经脉和络脉。经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奇经八脉;络又分为十五络脉、浮络、孙络,十二皮部等。各有不同的循环部位、生理功能、病理症候和诊治方法。现将经络组成表如下.(1)

 

5.经络的表里和五行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和脏腑的表里关系是一致的。六阳经配六腑为表,穴阴经配六脏为里。如此组成六组经脉的表里关系,六阳经属腑络脏,六阴经泻脏络腑。(1)

 

    4.经络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是气血流注的通路。其流注的次序是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歌诀,

 

    肺寅肠卯胃辰官、脾巳心午小束中,

 

    膀申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每天二十四小时十二个时辰从肺经起依次流注至肝经,再回到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从而使人体气血的运行得以循环贯注o(图2

 

    5.经络的走向,交接和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根据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和在头面、躯干和四破的交接规律,手足胡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特定联系。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图3>

 

    6.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讲:“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疾病方面的功能。

 

    (1)生理功能

 

    ①沟通内外,联系肢体:经络把人体脏腑,四肢,躯干,五官,头面、皮毛、筋内等一切器官和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把人体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脉度》讲:“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②运行气血,营养机体:因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故具有调节阴阳,营养周身的作用,为各组织、器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而保证了人体各部的正常生理功能。

 

    ③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人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有抗御病邪,反映症侯的功能。由于经络能够运行气血,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使卫气密布于皮肤肌肉腠理之中,以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因而使抵御疾病的功能得以增强,以达到防御病邪侵入机体,起着保卫机体的作用。经络及其所运行的营卫气血,是有层次地抗御外邪,同时也有层次地反映症候。

 

    ④调节阴阳,维持平衡:《灵柩·本脏))指出;经络的作用是“行血气而营阴阳”。点穴按摩针灸等方法之所以能防病治病,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阴阳的功能。人体的内外、上下、前后,左右、脏腑、表里之间通过经脉的联系得以维持相对的平衡。由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的功能,且是一个循环不息的活动系统,因此,当机体某一脏腑经络因某种因素导致功能失常,阴阳失调时,就可以通过经络的循环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才相对平衡而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疾病。

 

    (2)病理匣应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又是病症的反应系统口当体表某一部位有病,可通过经络的循环和络属关系向脏腑传导,反之,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变时,又可通过经络而反应到体表来。

 

    ①经络与脏腑的病理关系,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递的途经,经脉病可传八内脏,反之,内脏痛蔓亦可累及经络。《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刚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咏,络脉满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话可见,经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经脉病可传入内脏,使某些脏器发生病变,反之,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亦可影响经络。《灵枢·邪客》 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脑。”可见,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可反应到体表所属的经脉的一定部位上。

 

    ②经络与体表部位的病理关系:当体表某部位经络受病,它可在该经脉运行所过和所主的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正如<灵柩·经脉》说,“是主肺所生病者,…腊臂内前廉痛厥 o

 

    (3)诊断作用

 

    在疾病情况下,虽络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功能。常在体表的经络穴位部出现病理性反应。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与一定的脏腑相连系,而每一经络又有它一定的循行部位。因此,当脏腑右病时,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常常在该脏腑所属时经络循行路线上或竖气聚集的穴位上呈现各种病理反应点。有的患者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在皮肤上循经出现过敏、结节,压痛、色素变化等异常点。这些现象可提供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侧如足三里穴发生疼痛,多说明了胃腑有病变发生。因此,掌握这些经络反应现象,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4)疾病防治

 

    经络在正常情况下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在疾病情况下则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的虚实证候,这时运用经络点穴等冶法就是通过适当的穴位和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能使泻其有余,朴其不足,阴阳平复,达到防病治病时作用。

 

    (二)腑定的基本知识

 

    1.腧穴的概念

 

    腧穴,俗称“穴位”,也称“输穴”。故腧有“输注”、“转输”,“转运”的意思。穴有“聚集”、由会集”,“汇聚"、“空隙"的含义。由此可见,腧穴具有把人体脏腑经络的气血输注到体表特定部位的作用,是内在疾病反应到体表部位的反应点,也是点穴疗法的刺激部位。腑穴受到一定的刺激,则可以依据其双向性的调整作用,调节脏腑经络的机能,以达到调整脏腑阴阳的平衡,从而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

 

    (I)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腑穴。有固定的经脉、名称和位置。同一条经脉上的定位,均有治疗本经疾病的作用。

 

    (2)经外奇穴。是指这些穴位对某些疾病确有疗效,也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困未归纳到十四经脉里面,而称为十四经脉以外有奇救的穴位,简称经外奇穴。

 

    (3)阿是穴。亦称“压痛穴"、“天应亢”。这些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亢。

 

3腧穴的作用

 

    腑穴分布在一定的经络循行路线上,它的作用和经络是密切相关的。

 

    在生理上,腧穴是脏腑经气运行输注,积聚出入之处所’在病理上,某经脏腑发病时,往往在某经的穴位上出现疼痛,麻痹或过敏等,在诊断上,常用手指按压各经的穴位以寻找异常点来诊查疾病。点穴疗法就是根据这些穴位的反应,施行朴虚泻实,扶正驱邪,来调整经络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1)近治作用。对腧穴施行刺激,具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组织器官脏腑疾病的作用。如眼用围的穴位能治眼疾患,膝关节部的穴位能治膝关节疾病等。由于腧穴都有这些作用,所以也是腧亢的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对十四经穴施行刺激,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过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疾病的作用,甚至还有全身性远治作用。如足三里穴既能治下肢疾病,亦可治上腹部的胃肠疾病,甚至可增强体质,提高全身机体的抗病能力等。

 

    (3)双向性调整作用,双向性调整作用是刺激穴位后,由于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不同,可以起到不同的调整作用。如刺激天枢穴,即能止泻,又能通便。腧穴的这种双向性调整作用,与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点穴手法有一定的关系。

 

    (4)特殊作用;穴位除了有以上作用外,还有治疗全身病症以及特殊治疗的作用。如“八会穴一分治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的病症。又如大椎清热,人中苏厥,关元温阳,命门壮元,这些穴位的特殊作用,是其它穴位所无法比拟的。

 

    腧穴的以上作用,临床上既可单独运用,也可采用二种以上穴位的方法互相配合,以提高疗效。

 

    4.腧穴的反应特点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人体发生病变时.穴位则具有反映出脏腑疾病檀实蚵特性。《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所谓“有诸内,必行谱于外。”根据这些腧穴的反应情况,就可以作为诊断内脏疾病性质的依据,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手法。

 

    1)腧穴的虚实反应:人在患病时,在相应的体表一定部位可出自发的异常感觉反应点,从而提醒人本身的自我注意能力。然而多数痛点都是通过点接才发现这种异常的反应特点o   

 

  一般说来,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口气血郁积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临床上凡是穴位反应痛者都多为实证,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在有病部位上出现麻木,酸软或反应小或无感觉,甚至局部肌内痿缩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周而经络穴值既是疾病的反应部位,也是治疗刺激的部位。

 

    临床上由于点穴,其刺激穴位的面积比针灸要大得多,因此点穴中的手感性强,患者反应变化很大。故很强调经络穴位的辨证施治,因为病情的不同,按压时患者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酸,麻、胀,、痛等反应。穴位反应可提示。

 

    ①点穴时其穴位反应点明显,则疗效较好。反之,效果较差。

 

    ②根据穴位的反应情况,以判断准确的取穴位置和方法.

 

    ③由于病有虚实,其经络穴位痛点反应并不一样々作为经络穴位的辨证和手法朴泻,临床上不可不知。

 

    例如:胃痛的病人。在点按足三里穴时的反应特点,可有兰种.

 

    a.点按时,病人觉褥有一种舒服感,希望多接,重接。此类多为虚寒证,则提示用补的手法。

 

    b.点按时,病人觉得疼痛,和不舒服感,多为实证,则提示用泻的手法,直至穴位疼痛减轻或消失。胃病即可减轻或消失。

 

    c.病人仅有正常的酸麻胀感,则多无偏弊,可用平朴平泻手法作强壮穴治疗。

 

    因此,点穴疗法充分运用了手感作为脏腑经络穴位虚实辨证的依据及实施治疗的手法,往往不失为一种立杆见影的辨证施治方法,也是经络点穴疗法的独特之处。可见,如何运用手感辨证施治,是提高诊断和疗效的关键。

 

    (2)阳性反应物:由于点穴疗法充分运用了手感的特点,当人体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某部位进行点按,除了阳性反应外,多会出现;日性物(结节物、条索状物、泡状软性物),反应和障碍阻力及皮温变化。

 

    ①结节物:多为圆形,大小不一,软硬程度不同,活动性不大,按压时有滑走之手感,多呈酸痛反应。

 

    ③条索状物:与结节物特点相似,仅为长短粗细不同。

 

    ⑤泡状软性物:多为圆包状,质软,有海绵样手感,内似有水液或气泡而滑动,按压时有疼痛感。

 

    ④障碍阻力:其特征是推按对手感有阻力,空陷及方向改变和肌肉韧带剥离感。特别是现代社会中,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颈椎病明显增加。击览棘上韧带剥离是检查颈椎病的手感特征之一。

 

    @皮肤温度,由于运用了手感特点,病者患部皮肤温度是最直接的反应。  以医者正常体温而言,凡按压时,热自患者阵阵而来,热有深透感,多为实热证,初按时,感觉有热,重按时, 则热无深造感多为虚热证,反之,感觉凉自患者传来,多为虚寒证,若感觉自己的热量有传出者,此患者多为虚寒重证。同时,皮肤粗糙不润,多为肺气虚及脾胃虚弱患者。

 

  5.喻穴的定位方法

 

    穴位定位的方法很多,现仅介绍较为简捷易记的三 种。临床只要把三法结合应用即可达到正确的取穴目的。

 

    (1)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不同于“市寸”和“英寸,它没有固定的长度,而是将人体各部,分别划分为若干等分来折量取穴,每一等分即称为“一寸”。这种“寸”的长度,不仅周人而异,而且因部而异。因而患者.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使用骨度分寸法来确定穴位,都十分准确可靠。本法不失为针灸临床最常用的一种传统度量方法。人体各部位常用的骨度分寸.(表2.4>

 

    (2>指寸法,指寸法又称为“同身寸”,是以病人手指宽度为标准,来比量取穴的方甚。如果病人身材与医生相仿,也可用医生的手指宽度来测量,本法取穴较为筒捷。常用的指寸法见以下几种图示(图5).

 

    (3)解剖标志取穴法.本法以人体表的各种解剖标志,作为取穴的依据。这些解剖标志,有的是自然存在的,有的当人体处于特定的体位时方能出现。因为,在人体表面可以看到,利用这些解剖标志,可以确定人体某些血管、神经、经络的走向,体内器官的位置、大小及病理部位。通过手感从而作为临床检查、取穴和治疗的定位标志。

 

    ①自然体表标志,凡以人体解剖标志为取穴根据的,都属于自然标志取穴法。例如临床上眉头取攒竹、眉梢取丝竹空、两眉间取印堂,眼内眦角取睛明等。用这样方法取穴是较准确的,而且这些自然标志也普遍存在,如口唇,眼,耳、鼻、喉、内外踝,膝眼、脊椎、发际等,都可以作为取穴标志。

 

    ②动作体表标志:人体各嚣官活动或肢体位置改变时,往往可出现特殊标志。例如:张口时耳垂后出现的凹陷可取翳风穴;耳垂前的凹陷可取听会,垂手时中指尽处取风市穴,举臂时肩端凹陷中取肩隅定,侧卧届上足伸下足取环跳穴;屈膝膑骨下绿取犊鼻穴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此类穴位,如不正确地选择相应体位,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用手点按穴位时,由于运用了手感的特点,就必须有该穴位拼筋骨之侧,动脉相应捧的解剖标志感觉。取穴时则必须体现这个凹陷的手感感觉及穴位的反应特点,方令穴位得气。因此,解剖标志取穴法亦是与骨度分寸法和指寸法相辅相戚的一种重要取穴方法。

 

    (三)经络与腧穴

 

    1.十二  经穴

 

    (1)手太阴肺经:《灵枢.经脉篇)》指出:“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火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脯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图6

 

    ①经脉循行;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内侧缘,分两条路线。

 

    a.中焦至大指端的脉,

 

    b.腕后至食指支脉,交手阳明大肠经。

 

    ③体表循行:起于胸部中府穴,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指甲角傍的少商穴。

 

    ③作用;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主行气而调节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肺朝百脉,而能煦泽皮毛肌肤,抵御外邪。

 

    ④病候:脏腑症;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短气上气。肺气竭绝,则不能行气布津,温养皮毛,而见指(趾)干枯,毫毛脱落。

 

    经络症,伤风自汗,缺盆和肩臂内侧前缘至拇指内侧沿肺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等。

 

    ⑤主治

 

    a.呼吸系统疾患: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等引起的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症状。

 

    b.五官疾患:急慢性咽毙,扁桃腺炎,鼻渊,鼻衄等。

 

    c.经脉所过的疾患,锁骨上窝,上肢前外侧缘疼痛,并有掌心热等。

 

    ⑥手太阴肺经经穴:

 

    中府

 

    【穴解】

 

    “中”指中气,“府斗经脉之气聚集处为府。本穴为手足太阴经脉之气所会,中焦之气上归入肺,聚结于此而朝百脉,赦名中府。

 

【部位】

 

    第一肋间,任脉傍开六寸陷中。歌诀.“中府乳上数三肋。”(图7

 

    【取穴手法】

 

    ·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处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处取中府穴4

 

  .男性乳头侧傍开两横指,往上直推兰条肋骨处即是本穴。

 

    【作用】

 

    中府为肺的募穴,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之会穴。有调理肺气,止咳喘的功效。除能治疗本经疾病外,尚可治疗脾经病症,如脾失运化纳差,腹胀。该穴也是肺脏病变出现经络反应的压痛点。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肩背痛等。

 

    配肺俞,内关,膻中治哮喘,配肺俞,孔最治咳嗽.

 

    尺泽

 

    【穴解】

 

    怖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由关至肘为尺。泽为水之所聚,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本穴为手太阴之台穴。合象水之所归,故为尺泽。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犹泻水流通予湖泽,则无涨满之患矣。

 

    【部位】

 

    肘窝横纹上,脓二头肌腱桡侧缘。歌诀:“尺泽肘中横纹处。”(图8

 

【取穴手法】

 

屉肘仰掌,在肘窝横纹中央大筋(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取定。

 

    【作用,

 

    尺泽为肺经五输穴中的台穴。五行届水,为肺经的子穴。按照刚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母泻子取穴方法。本穴有清肺泻热,宣肺利咽,降气之功效。

 

    【主治】

 

    发热,咳嗽,咳血,气喘,潮热,咽痛,肘臂挛痛,半身不遂,小儿抽搐等。

 

    配少海、天井治肘关节挛痛,配肩髑,列缺、少商,三间治疗上胜瘫痪和肘臂痛,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膻中冶支气管哮喘。

 

    孔最

 

    【穴解】

 

    “孔“通也,“最打极也,第一之意思,为通之极也。其功用最船开瘀通窍。故名孔最。

 

    【部位】

 

    晚横纹上七寸,当太渊穴与尺泽穴联线上。歌诀;“孔最腕上七寸凭。”(图9

 

    【取穴手法】

 

    在尺泽与太渊的联线中点,由中点向上量一横指即距太渊7寸。伸肘握拳时凹陷之处取穴。

 

    【作用】

 

    孔最是肺经的郄穴。有解表清热,调理肺气之功效。临床常用以治疗.深重、急骤的病症口古人认为该穴为治“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其所治之症多为身热,汗不出,头痛,失音,均属有关于窍,而取于通者。

 

    【主治】

 

    咳嗽,咯血,气喘,胸痛,咽痛,失音,肘臂疼痛,不能伸屈。

 

    配合谷治身热汗水出,配肺俞、大椎治高热咳嗽,胸痛,配鱼际治咽喉痛,配长强治痔疮。

 

    列缺

 

    【亢解】

 

    “列”为裂开、分开,别行之意,“缺”缺口。古称闪电为天之列缺,喻本穴为闪电之神。犹霹雳行空阴云消散,可使人清爽。故名列缺。

 

    【部位】

 

    腕横纹上一寸半,两手虎口交叉时食指尽处口歌诀;“列缺交叉食指尽。”(图10

 

【取穴手法】

 

·两手虎口张开、交叉,一侧食指压于另一侧的脆后桡侧茎突上,当食指尖所指处赤白内际的凹陷处取穴。

 

    ·手虎口向上,在大肠经阳溪后一寸五分(两横指)凹陷中取穴。

 

    【作用】

 

·列缺是肺经的络穴。络脉由此别行与手阳明经相互沟通,致本经之气通过阳明而上达头脑。又为四总要穴之一。“颈项寻列缺’’。列缺既可治肺经的咳嗽,气喘,又可治手阳明大肠经的头颈痛,口眼歪斜。故有调理肺气,通络疏风功效。

 

    。列缺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列缺任脉行肺系。。可治胃,心,胸等部位的病症。故又有通调任脉,利 咽宽膈之功效。

 

    (主治】

 

    咳嗽,气喘,咽痛,头项痛,口眼蜗斜,牙痛,半身不、遂等。

 

    配合谷,鱼际,少商治咽喉肿痛,气逆咳喘,配经渠、太渊治掌中热,配照海治肾阴虚损之咽喉肿痛,配偏历,阳溪治腱鞘炎。

 

    太渊

 

    【穴解】

 

    “太打高大与尊贵之意,“渊”深也。言经气犹如潭水之深不可测也。本穴为本经原穴,又为脉之大会,通达十二经络,狁水流之交汇也,故名太渊。

 

    【部位】

 

    掌后腕横纹桡侧端陷中。歌诀;“太渊掌后纹头是。-(11)

 

    【取穴手法】

 

    伸掌,当掌后第一横纹桡侧陷中有脉动处取亢。

 

    【作用】

 

    ·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有调补肺气,化痰止咳,通经活络的功效。原穴是脏腑经脉原气外应之处。赦本穴治肺气虚的咳嗽,哮喘较为适宜。

 

    ·太渊是肺经五输穴的输穴。主治“体重节痛芹和“病时间时甚”的病症。故常用于治腕关节痹痛。

 

    ·太渊为八会穴之一的脉会,能治相应组织的病症。故可治经脉气血瘀滞运行不畅的病症或用以治无脉症。

 

    【主治】

 

    气喘,咳嗽,咳血,喉痛,胸痛,腕臂痛等。

 

    配神门、内关治啕痛,心悸;配内关、四缝治百日咳,配列缺治咳嗽风痰,配鱼际治咽干,配人迎治无脉症。

 

    少商

 

    【穴解】

 

    “少”微小之意,“商”肺属金在音为商。肺经之气从肺走手,至此已经微小,故名少商。

 

    【部位】

 

    拇指桡侧,指甲角傍开一分。歌诀:“去指甲角韭叶明。“(12)

 

    【取穴手法】

 

    沿拇指甲底部与桡侧缘所引垂线之交点处。多用切法。

 

    【作用】

 

    ·少商穴是肺经五输穴中的井穴。是治疗中风,晕厥,昏迷,休克柏重要急救穴之一。所谓十指连心。中医认为五脏有分管神志的功能,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少商穴对中风,中暑,晕厥等神志障碍有急救作用。急救时在十二井穴及人中穴重力切按有醒神开窍作用。少商为十三鬼穴之一。十三鬼穴为:人中、步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官、上星、会阴,曲池、舌下中缝。十三鬼亢,主治神志方面的疾患。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如肺胃热盛,出现咽喉肿痛,在少商作十字切或刺血有清热刺咽之功。

 

    l主治1

 

    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瘴狂,中风昏迷等。

 

    配十宣,翳风用捌血法治乳蛾,发热咽肿,喉闭等,配合各治咽喉肿痛,配人中治疗中暑昏迷;配大陵治咳喘。

 

    (2)手阳明大肠经:《灵枢·经脉篇》指出“大脑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台谷两骨之问,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脐外前廉,上肩,出隅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图13

 

    ①经脉循行: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外侧缘及面前部,分两条路径:

 

    a.食指端至大肠的脉,

 

    b.缺盆至头面支脉。

 

    ②体表循行。起子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的商阳穴,从手走头,行于上肢外侧前缘及面前部,止于鼻旁的迎春穴。

 

    ③作用:大肠司传送,主吸收津液,排泄糟粕,与肺相表里。肺主气,而津由气所化生,故手阳明经是主津液所生病。

 

    ④痛候.

 

    脏腑症,肠鸣,腹痛,便秘,泄泻,下血,脱肛,大肠气竭绝,则泄利无度。

 

    经络症:鼻衄流涕,牙痛,咽喉肿痛,颈颊肿痛,上支背外缘和肩部疼痛,运动障碍等。

 

    ⑤主治

 

    a.上呼吸遭感染;感冒发热,头痛,咳嗽,高热,抽搐,昏迷。

 

    b.头面五官疾患:头痛,面瘫,面肌痉挛,牙痛,眼疾,咽炎,扁桃腺炎,鼻炎,甲状腺肿大,耳聋,耳鸣等。

 

    c.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皮肤瘙痒。

 

    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肩痛,肘臂痛,手指手背肿痛。

 

    ⑥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商阳

 

    【穴解】

 

    “商”见少商条,“阳”指阳金。肺与大肠相表里,五行皆属金,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经脉由此阴金转化为阳金,为阳金脉气所生发之处,故名商阳。

 

    【部位】

 

    伸指取穴,食指桡侧,指甲角旁开一分。歌诀:“商阳食指内侧玫。”(图14

 

    【取穴手法】

 

    沿食指指甲底部与桡侧缘各引线的交点即是奉穴。

 

    【作用】

 

    商阳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中的并穴。有泄阳明经热的功效。其作用是;

 

    ·泻阳明实热,消炎,止痛。

 

    ·开窍醒神,治神志昏迷病症。

 

    【主治】

 

    目赤,齿痛,腮肿,热病汗不出,愎痛吐泻,乳蛾,中风,昏迷,耳聋,咽喉痛等。

 

    配大椎、合各、风门治发热汗不出}配合各治腮腺毙;配尺泽、委中放血洽急性胃肠炎,配其它十一井穴放血洽商热不退,中风昏迷;配人中、百会、内关治中风、昏迷、休克。

 

    合答

 

    [穴解】

 

    “合”聚也,“稃扫肉之大会为各。穴在拇指食指岐骨间,=指合拢时为肌肉大会之处,故名合谷。

 

    【部位】

 

    手虎口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歌诀:n合谷虎口蛙骨当坩。(图1 5

 

    (取穴手法】

 

    ·拇、食指张开,使虎口拉紧,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关节间前弯曲,拇指共所指凹陷处即是本穴。

 

    ·拇、食指并托,在j拇、食二指之间虎口纹头上,两指掌骨间有一肌肉隆起,隆起肌肉之顶端即是本穴。按压时避开骨间背侧肌,指力偏问第二指掌骨内下方取穴。

 

    【作用l

 

    合各穴是手阳明大脑经的原穴。本经治症颇多,以口面为主,有"q面合各收”之说口

 

    ·对头面五官疾病如t头、面、眼,耳、鼻、口齿等的痛症,合谷有通经镇痛作用。

 

    ·阳明为两阳合明,阳气过盛,邪气有余则发热,故鸯台备则有解表清热作用。

 

    ·台谷配太冲称四关穴,以其能大开通也,可治疗神志不清,四肢抽搐,牙关紧闭。有开窍醒神,熄风镇痛作用。

 

    【主治】

 

    头痛,面肿,鼻渊,鼻衄,鼻塞,耳聋,牙痛,咽喉肿痛,口噤不开,口I艮喁斜,上腱瘫痪,滞产,小儿悼风,高血压o

 

    配风池,太阳,百会有通经络止头痛作用,配迎香治鼻疾,配颊车治下牙痛}配下羌治上牙痛,配复溜治无汗或多汗,配地仓,颊车治面瘫j配三鹏交治经Hi,滞产}配尢稚、曲池治感冒发热。

 

    【注意】

 

    本穴反应敏感,会引起子富收缩,故孕妇不宜点按。配兰E}j交可催产,下胎。

 

    阳谖

 

    【穴解】

 

    “商之小会为溪坤o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取名溪、谷、渊、池、泉。故此亢当腕骨阳侧内缘凹醵之中,故名阳溪。

 

    【部位】

 

    在腕中上侧两傍间陷者中。歌诀:“阳溪腕上两筋内。冲(图16

 

    【取穴手法J

 

    取穴时先嚼病人拇指翘起,令拇指处于外展的状态,使腕横纹桡侧露出两条筋,即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明显暴露,用拇指侧切入凹陷中,即为本穴。

 

    【作用】

 

    阳溪穴是尢肠经五输穴中的经穴,属火。泻阳溪有清据阳明的作用。

 

    【主治】

 

    头痛,腕关节痛,耳聋,耳呜,齿痛,咽痛,目赤痛等冉

 

配晴明、太冲治日赤肿痛,配合谷、阳池,外荚对手指拘挛和腕痛疗效迅速,配翳风、昕官治耳鸣,耳聋,配步商,尺泽治咽喉肿痛。

 

    【穴解】

 

    “偏”指偏离,“历打指经过。本穴偏离其主干而与手太酣沟通。做名偏历。

 

    【部位】

 

    阳溪与曲池联线上,阳溪穴上3寸。歌诀;“偏历臃上三寸量口”(图17

 

    【取穴手法】

 

    ·手虎口向上取穴。阳溪上3寸桡骨外侧凹陷中。

 

    ·患者两虎口垂直交叉,当中指端所指处有一凹陷。

 

  _【作用】

 

    偏历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塔定口别走手太阴肺经帚有通经活络的功效。可治汹两经引起的腕、臂、肘,肩疼痛及麻木不仁等口若阳经之气不足,则熟力不达梢未j形成阴经之气偏盛,指端清冷。若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则手心灼热。

 

    【主治】

 

    上肢瘦痛,瘫痪,耳呜,耳聋,下颁牙痛,口眼瞩斜,置固喉肿痛,鼻衄等。

 

    配阳溪、训缺治疗臃部腱鞘受’配颊车冶下颉牙痛,配翳风、地仓、下关治口跟喁斜;配上星治鼻衄。

 

    手三里

 

    【穴解】

 

    “手挣指上肢,若由尉尖处量下,则为三寸;也因其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里,阻其功用而得名。

 

    【部位】

 

    曲油穴下二寸。歌诀:“三里池下二寸长”o(18)

 

    【取穴手法】

 

    屈肘拱手,手虎口向上取穴。橇侧肘横纹头曲池穴往前量二寸(曲池与阳溪穴连线上)处即本穴口按压时避开桡侧腕长伸肌,力偏向桡骨。

 

    【作用】

 

    ·手三里与足三里上下相应,故有“肚腹三里留斗之称。皆不专指足兰里,两三里穴均可分工取治。手三里重于泊肠、腹痛,腹筠及膈上肩背诸疾。足三里偏于治胃及胯膝诸疾,而用途更广。

 

    ·手三里长于经络病的治疗口因为它的穴感相当强烈,胜于曲池,是治疗小儿麻痹,瘫痪,肌肉痿缩,知觉迟钝,特别是肩周炎的首选穴。近代已将其作为治疗高血压,淋巴结核等病的常用穴。

 

    故手三里有疏通经络,调理胃肠之功效。

 

    【主治】

 

    牙痛,肘臂疼痛,肩关节痛,半身不遂,腹痛,腹泻等。

 

    配下关、颊车治牙痛}配肩职,台谷治上肢麻痹}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曲浊

 

    【穴解】

 

    “曲打弯曲,口池叶水之停聚之处。穴在肘臂屈曲时肘横纹端凹陷如池之娃,经气至此,有如水之入{,故名曲池口

 

    【部位】

 

    曲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敢诀:4曲池届肘纹头是。,(图18

 

    【取穴手法】

 

    伸掌屈肘戚45 0角,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呈现凹陷处即是本穴。取穴时力偏向肘关节桡侧的高骨(脏骨外上髁)的内侧。

 

    【作用】

 

   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中的台穴。“合治内府。钟对本腑的上吐下镯,大便秘结,泄锔等病症及肺经的咳嗽,哮喘,咽痛等有一定的疗效。曲池又是治疗上肢瘫痪的重要穴位。故本穴有祛风解表,调理肠胃,疏筋利节的功效。曲池又为十三鬼穴之一。

 

    【主治】

 

    上肢肿痛,麻痹,瘫痪,跛嗽,哮喘,腹痛,吐泻,便秘,肠痛,水肿,湿疹等。

 

    配肩偶治肘臂疼痛或上肢不递,配阳陵泉治半身不遂I配太冲精高JfILj配血海,风市,足三里秸皮肤痒疹,配夭枢,足三里治痢疾,肠炎。

 

    臂腽

 

    【穴解】

 

    “臂打上肢之统称,盯孺”肩下方之肌肉。该穴位于上臂三角肌下缘与肱骨交点处。故名臂膳母

 

    【部位】

 

    肘上7寸,曲弛与肩髑联线上。歌诀:“臂瞒髑下看端详”。(19)

 

    【取穴手法】

 

    垂肩,屈肘,握拳,用力夸肌肉紧张,肩上三角肌下端凹陷中即是本穴。

 

    【作用】

 

    本穴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和阳维脉之会穴,为肉腠大郄之处。有疏风,散寒通络的功效口主要用于治疗肩臂疾病。受可治疗肩背痛和胸痛,对于瘫痪,小儿麻痹,肌肉痿缩的病人疗效胜于肩脶。

 

    【主治】

 

    肩臂痛,上肢瘫痪,颈项拘急,痹痛等。

 

    配曲池、阳陵泉治肩臂痛;配外关、绝骨治项拘急,配百劳治痹病I配睛明、光明治且疾。

 

    肩碾

 

    【穴解】

 

    叫鹈圩同隅,角也,为骨间陷隙,肩髑则穴当肩角,穴在肩端,举臂两骨间陷者中,位在肩角。故名肩隅。

 

    【部位】

 

    在肩端两骨间幸歌诀:珥肩髑肩峰举臂收。”(图20

 

    【取穴手法】

 

    上臂外展至肩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在肩头前面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作用】

 

    本穴为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在治疗上,刚兼及与所会之经的癌。所谓跷即矫捷,故有治疗本经宿症和上肢挛痛及瘫痪作用。治手臂之痹痛不是/a者。本穴有疏筋和节,散结止痛之功效。

 

    【主治】

 

    肩臂疼痛,肩周炎,项强瘭痔,半身不遂,瘫痪等。

 

    配曲池,合谷、外关治上肢瘫痪}配绝骨、阳陵泉治项强。配大椎可防治感冒,配手三里,条口治肩关节,肩周炎p

 

    娅譬

 

    【穴解】

 

    廿迎打迎接,“香”芳香。谓其功能通鼻塞知臭香。故名迎香b

 

    【部位】

 

   鼻翼傍开5分,鼻唇淘内方歌诀:“鼻傍五分是迎香。”(圉21

 

    【取穴手法】

 

    仰卧或仰靠位,鼻唇沟平鼻翼外缘中点处是本穴。可用拇指、食指同时点按,力偏向内。

 

    【作用了

 

    迎香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之会穴。接此穴能宣通肺窍,恢复嗅觉,是治鼻疫的重要穴位。肺开窍于鼻,鼻和则能知香臭。故有疏风通络,通利鼻窍的功效。

 

    【主治】

 

    鼻炎,口限唱斜,面肌痉挛,面痒,面浮肿,防治感冒等。

 

    配合谷,印堂、上星治鼻痰患,配合谷、地仓、颊车、自治面神经瘫痪,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配椎、风府可防治伤风感冒。

 

    (3>足牡日明胃经.“灵枢·经脉篇轴指出,“胃足阳明之脉,起子鼻,交频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群:喵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强《杀迎;骘喜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垂糖姆j,萁姜蓉i.然六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八缺盆,下膈属冒    ,其直者,从硬盘下乳内廉,下挟脐,人气街中,鬟荽二每年青口;下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人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八大指问,出其端。押(22)

 

  ①经脉循行,

 

  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下肢外侧前缘,分六条路径t

 

  a.鼻傍至前额的脉J

 

  b.面颊至腹内支脉J

 

  c.锁骨上窝至胸腹直行的脉j

 

  d.矾胃幽门部下行至气冲穴,沿大腿前外侧下行至胫骨前外侧,止于第二趾外侧趾甲角后的厉兑穴

 

    e.从膝下三寸分出,向下行八中趾外侧,

 

    f.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间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②体表循行.起于眼眶下的承泣穴,矾头走足,行于面前部,在胸部,行于任脉傍4寸,在腹部行于脐傍2寸,下胜行外侧前缘,止于足欢趾的外侧甲角傍的厉兑穴。

 

    ⑤作用t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司升清降浊,为后天之本,化气生血之源。

 

    ①病候:

 

    脏腑症z胃腕胀痛,消答善饥,呕吐吞酸,水肿,肠鸣,腹部膨胀,食难消化,胃气竭绝,卿不能纳谷口

 

    经络症:热病发狂,咽痛颈肿,口角喁斜,口唇生疮,鼻j苗流血,胸、腹,股,膝、胫至中趾等循胃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玲。

 

    ⑤主治;

 

    a.消化系统疾病t胃痛,呕吐,腹泻痢疾,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b.头面五官疾息。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兰又神经痛,腮腺炎等。

 

    c.经脉所过部位的瘐患,胸痛,腿痛,腺*节肿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d.其它疾患;乳腺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

 

  @足阳明胃经经穴

 

  承泣

 

  【穴解】   

 

  “承玎承受,"泣”泪水。为有泪无声之哭。本穴怡为泪水之承受处口故名承泣。

 

    【部位】

 

    瞳孔直下,眼眶下缘的凹陷处。歌诀t“承泣眼眶边缘下A(23)

 

【取穴手法】

 

正坐平视,在瞳孔直下7分凹陷中取定。

 

    【作用】

 

    本亢为阳跷脉与任脉及足阳明之会亢。是治眼病的圭穴,主要用于治疗限底病变。有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之功效。

 

    【主治】

 

    日赤痛,流泔,夜盲,近视,视神经痿缩,口眼喁斜,眼睦眶动等。

 

    配睛明,台谷、风池治湖鞋炎’配睛明,肝俞,肾俞治近视。

 

    四白

 

    【穴解】

 

    “四叶四方,“自一洁白。谓目病取此则四顾光明洁白也。

 

    【部位】

 

    眼眶下3分,眶下孔处。歌诀:“四白目下一寸匀。”(23)

 

    【取穴手法】

 

   正坐或仰卧取穴,在瞳孑L1寸,眶下予L凹陷中取穴。

 

    【作用】

 

    四白穴是三叉神经第二支伸出面部之处,故四白常用以治疗三叉神经痛。有疏风活络,清热明日之功效。

 

    【主治】

 

    眼疾患,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1眼喁斜,面瘫等。

 

    配合谷、地仓、颊车治面瘫,配太阳、睛明治眼疾。

 

    颊车

 

    【穴解】

 

    “颊可面颊,指上颉骨,“车”车有轮,轮依车,指下颤骨。颊车HIJ下领关节转动之处而命名。

 

    【部位】

 

    下锻角前上5分。歌决:“颊车耳下曲颊临。”(24)

 

    I取穴手法】

 

·食指第一指指关节宽度,由下额面前上方量一横指处取穴。

 

    ·由下额角向前上方摸有一凹陷,上下牙咬紧时局部有一肌肉隆起处即是本穴。

 

    【作用】

 

    ·颊车具有祛风恬络的作用口阳明经箭急则口目为僻,故本穴常与地仓穴相配,可治面神经瘫痪的口角歪斜症状。为十三鬼穴之一。

 

    ·本穴近下牙,故下牙痛宜取之,上齿痛宜取下关。

 

    ·胃经八下齿,循颊车。外感风热时毒引起痄腮者,泻颊车、台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功效。

 

    【主治】

 

   口眼喁斜,牙关紧闭,下牙痛,三叉神经痛。

 

    配承浆、合谷、地仓、风池、阳白治口眼喁斜,配合谷治下牙痛I配翳风、合谷治颊肿配人中治小儿惊风,口噤不开口

 

    下关

 

    【穴解】

 

    “美”即机关,为开圊之枢机,与牙齿开阖有关,故端之

 

为关,阻其在攥骨弓下,且与上*相对。故名下*

 

    【部位】

 

    颧骨弓下方凹陷中。歇诀,“下关耳前扪动脉。”(25)

 

    【穴手法】

 

    ·闭口,食指第一一指关节宽度,由耳屏向前一横指处有一高骨,其下有一凹陷(若用力咬合时该凹陷闭合突起),即是本亢。

 

    -顺毂骨弓后下方凹陷中取穴。

 

    【作用】

 

    本穴是足阳明再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穴。功同颊车,有疏风活络,消炎填捕,通利牙关之功效。是足阳明胃经在面郝的亢位,与四白,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人中.娅香,合谷等配穴,是治疗面神经瘫痪很有效的处方。下关位于上牙和下颊关节邻近,故本穴常用于治上牙痛,颞下领关节炎,牙关紧闭等病症。

 

    【主治】

 

    上牙痛,牙关不利,龈肿,日噤不开,下颁关节炎,兰叉神经痛,口眼喁斜,耳呜耳聋等。

 

    配合各、内庭治上牙痛,配听宫治耳鸣,配风池、听会治耳聋。

 

    缺盆

 

    【穴解】

 

    “缺“空缺,“盘”阔由盛器。锁骨上窝正如盆之无盖,空虚如缺。故名姥盆。

 

    【部位】

 

    锁骨上缘,锁骨上窝中点的凹陷处。歌诀.“缺盆锁骨上窝中叶。(图26

 

    【取穴手法】

 

    率穴在乳头直上锁骨上缘凹陷牛处取穴。

 

  .【作用】

 

    缺盆为胃、胆、三焦、大、小肠各经内外循行出A2·姓,名以“缺盆’,则贮而不藏,水火燥湿无所不可,上下皆通,开之则行,盖之则贮。其治症颇多,补泻兼宜口能遁调头身气血之不畅。有通经活络,宽胸理气,化痰刺咽之功效。

 

    【主治】

 

    胸满气喘,咳嗽上气,缺盘中痛,瘴疠,颈肿,itlilW.癔.等。

 

    配孔最治咳嗽,配列缺清瘰疠。

 

    天枢

 

    【穴解】

 

    “天疗天地,此指人之上 下半身而言,“枢”致动之机。喻穴居人身上下枢要之处,按天枢可通失气,利大便,此其验也。救名天枢。即天道自然运行之意。

 

    【部位】

 

    脐傍2寸。歌诀:“天枢脐傍二寸平”。(图27

 

    【取穴手法】

 

    由脐中水平傍开2寸处取穴。

 

    (作用】

 

    天枢穴是大肠经的募穴。是治疗大肠疾病的重要穴位。有通调肠腑,止痛止泻作用。

 

    【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消化不良,阑尾炎,急慢性肠炎,月经不调,癌经a

 

    配神厥治脐周痛,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痛,配长强、上巨虚治便秘,配三阴交、阴陵泉治泄谒,配三荫交,.关元治月经不调;配上巨虚治阑尾炎。

 

  归来、气冲

 

  【穴解】

 

  人当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吸气时,腹气由气冲灾上冲,与归来成风箱作用。归来居气冲亢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气冲居归来之下,其作用为擎举_匕冲,故名归来,,气冲。

 

    【部位】

 

    归来位于脐下4寸,任脉傍开2寸。气冲位于脐下5寸,任脉傍开2寸。歌诀t“归来气冲曲骨邻口扫(图27

 

    【取穴手法】

 

    腹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上~横指,中极亢傍外2寸处为归来。上1寸为气冲。取穴时可用掌之小鱼际和大鱼际在腹般沟位置上揉按,便可同时作用归来,气冲两穴。

 

    【作用】

 

    ·还者为“归挣,返者为#来开口按此穴可使气血虚弱下垂之疾,复归原处,故本穴主治子官脱垂诸病。

 

    ·气冲穴为足阳明经冲脉之会。是足阳明胃经在下腹部的重要穴位。具有调经种子功能,使妇人月经通调,赦与治疗生殖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

 

    .《内经》讲;扯取之下,气冲,三里。打凡下肢疾患均可以气冲配三里。故归来、气冲有调气活血,培朴冲任的功效。

 

    【主治】

 

    腹痛,疝痛,遗精,5日痿,阴部肿痛,月经不调,不孕,阴挺,带下,气功纠偏等。

 

    配元,三阴交用于治寒凝血瘀的经闭和盆腔及外生殖器的疾息。

 

    梁丘

 

    【穴解】

 

    盯梁斗指粮食,胃为仓禀之官。如粮备积聚之丘霞,曲膝取之,穴在髌上,筋如小丘..故名梁丘。

 

    【部位】

 

    在膝上2寸两筋间。歌诀;“梁丘膝上二寸呈。r<28)

 

    【取穴手法】

 

    当下肢用力蹬直时髌骨外上缘上方可见一凹陷中即是本穴。

 

    【作用】

 

    ·粱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a与足三里同是治胃病的有救常甩穴,擅长治疗胃酸过多,有缓船胃脘痰患急性发作的棒用。

 

    ·粱丘以其近于膝关节,敢治膝关节捐能使之届伸.常与血海、膝眼,鹤顶配台治膝关节风湿痹痛,膝关节增生等腺关节疾病a有和胃,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效。

 

    【主治】

 

    胃痛,腹胀,胃酸过多,腿膝肿痛,下肢麻痹,乳痈等口

 

    前环跳、风市,阳陵泉治下肢不迸}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配地五会,屋翳治乳痈,配中腕~内关,公孙治胃酸过多和胃溃疡。

 

    足三里

 

    【穴解】

 

    “足”指下肢,o=骨指膝下3寸,口里”指内,即集合,通达之意。与手兰里上下相应,对上下三焦诸病无所不包,治症极为复杂e敢培足兰里口

 

    【部位】

 

    睦下3寸凸胫骨嵴外开l横指。歌诀t憔下三寸三里迎。'(图29

 

    E取代手法】

 

    ·屈膝成90度,由外藤眼(犊鼻)往下量四横指距胫骨外~横指处即是本穴。

 

    ·站位用阿侧平张开虎口目住髋骨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处即是本穴。取穴时,先夸患者自然垂足,避开胫前肌,力偏向胫骨外侧缘方可按入深透此穴。

 

    【作用】

 

    ·足三里是胃经的下台穴。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穴位心所谓坩肚腹三里留”,是指凡腹部疾患均髓在本穴进行治疗的意思。

 

    ·足兰里是诒疔下肢痰病的重要穴位。《内经>t“治痿独取阳阴。”故足三里为治疗瘫痪和痹症的主要穴位。

 

    ·足置里是人身四大强壮穴之~。古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打之说。指出常炙此穴有强壮作用或常点按有保健作用。

 

    ·举凡消化和运动方面的病症,常点按此穴有加强疗效作用。

 

    故足三星有调理脾胃,稠补气血,疏通经络,扶正培元之功效日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肠呜,急慢性胃肠炎,痿症,痹症,下肢肿痛,中风,瘫痪,虚劳赢瘦,神经衰弱,乳痈,头晕,水肿,癫狂等。

 

    配中脘、内关治胃病j配中脘、天枢治腔胀泄泻,配髀关、染丘、解溪治下肢痿、痹症}配关元、肾俞等强身保健。

 

    上巨虚

 

   【穴解】

 

    “巨”巨大,“虚”空虚,即大空隙也。本穴位于小腿外侧,大空隙之上端。故名上巨虚。

 

    【部位】

 

    膝下6寸,在足三里与解溪联线上。歌诀;“膝下六寸上巨虚。”(图30

 

    【取穴手法】

 

    先取足三里,再向下直量4横指处即是本穴。当胫滕骨之间取穴。

 

    【作用】

 

    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台穴。为大肠腑在下肢的反应部位。有调理肠胃之功效。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主穴。

 

    【主治】

 

    大肠疾患,肠泻,泄泻,腹痛,腹胀,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结肠炎,下肢肿痛等。

 

    配神厥、足三里治腹痛}配大脑俞、支沟治便秘,配足三里、伏兔治下肢痿痹。

 

    下巨虚

 

    【穴解】

 

    与上巨盘同,因在上巨盘之下。故名下巨虚。

 

    【部位】

 

    膝下9寸,在足三里与解淫联线上。歌诀,“膝下九寸下巨虚。(图30

 

    【取穴手法】

 

    在上巨虚穴向下直量4横指,当胫腓骨之问处取穴。

 

    【作用】

 

    下巨虚是小肠经的下台穴。是小肠经在膝下相应的部位,主治小肠疾患,是治疗下腹部疼痛的重要穴。漪人从临床实践中,足三阳治疗腑病比手兰阳教果好。故有“手三阳下台于足三阳”之说。而胃、大肠、小肠三经的下台定又全部在足阳明胃经上,闶此,胃经在膝下诸穴,实为治疗消化疾病重要穴位的总汇。故率穴有调理肠胃之功效。

 

    【主治】

 

    腹痛,胸胁胀痛,泻痢,急慢性肠受,绕脐而痛,下肢痿痹,肿痛,瘫痪,乳痈等。

 

    配关元治小便腹痛,配中脘,关元能增强小肠的分清降浊作用,治疗 消化不良的水泻,配天枢治急性肠嵌,配气冲,归来治疝气,配足三里治下肢痿痹。

 

    丰隆

 

    【穴解】

 

    “丰”即丰满,“隆玎指突起。足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于本穴会聚而隆起,商渐丰满。穴在小腿前方肌肉丰满之处,如丰隆之泉,故名丰麈。

 

    【部位】

 

    膝下8寸,条口穴外开l寸。歌诀-“踝上八寸丰隆盈。”(图31

 

    【取穴手法】

 

    垂足取穴,在外踝尖上8寸,外膝眼(犊鼻穴)与外踩前缘平外踝尖处连线的中点,距胫骨前脊约2横指烛取穴口

 

    【作用】

 

    ·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培穴,剐走足太阴脾经,长于降逆祛痰,凡呼吸系统疾患痰多者必卸车隆口故此穴有治脾胃两经的作用。凡脚膈痰滞,沉昏头痛,头脑不清,如云雾蒙蔽,均属阴气弥裎之症,可借此穴阳气上达,以消在上之阴翳。

 

    ·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湿聚为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本定能除痰逐饮,常用于治疗哮喘,痰多之痖,如脾阳失运,水湿渗于肌肤。故有健脾胃,祛痰湿,宁神志之功效。

 

    【主治】

 

    哮喘,咳嗽痰多,头痛眩晕,癫狂,癔病,精神病,闭症,水肿,下蒇瘙痹,中风,瘫痪等。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配内关,心俞治胸痛,配肺俞、太渊治咽喉肿疝;配百会、肝俞治眩晕;配曲池、内关治高血压,配膻中治1癫痫。

 

    解溪

 

     【穴解】

 

    “解”缓解,“溪”肉之会。泛指阳经阳部凹陷之处。穴在骨解之中,治足骨踝节缓解诸病,能引上焦郁热下行而解之。故名解溪。

 

    【部位】

 

    足背,内外踝横垃之中点,当跗长伸肌胜和趾长仲肌腱之中间u歌诀:c解溪跗上系鞋处。,, (32)

 

    【取穴手法】

 

    踝关节前横纹中两条大筋(趾长肌腱与辟长肌胜)之问自勺凹陷处与第二足趾正对处即是本穴。在两腱中凹陷处取穴。

 

    【作用】

 

    解溪在足背,是胃经之经穴。主要用于治疗躁关节疾患。有通利关节、提神醒脑之功。

 

    【主治】

 

    踝关节毙,下肢痿痹,头痛,眩晕,垂足等。

 

    配丘虚,商丘治踝关节痛,配百会、太阳、印堂治头痛、眩晕,配天枢、上巨虚治蝮胀;配中封治垂足,配足兰里、伏兔治下肢痿痹。

 

    厉兑

 

    【穴解】

 

    “兑”为门,厉兑,即巨门也。是阳明经气出入通达之处。故名厉兑。

 

    【部位】

 

    第二趾外侧,趾甲角傍开1分。歌诀.“厉兑次趾外甲角。”(图33

 

    【取穴手法】

 

    脚第二趾,趾甲外侧缘线与下缘线之交点处取穴,多用切法。

 

    【作甩】

 

    厉兑是足阳明经五输穴中之井穴。用切法或刺血法有清胃火、安神志和沟通阴阳的功效。

 

    【主治】

 

    晕蹶,热病汗不出,牙痛,鼻衄,热病,多梦,癫狂等。

 

    配下关、合谷治牙痛;配合谷、上星治鼻衄,配神门、三阴交治多梦;配肝俞,心俞治癫狂,配合谷、风池治热病汗不出}配十宣、人中治昏厥。

 

    (4)足太阴脾经:“灵枢·经脉篇》指出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硼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变出蹶阴之前,上循膝般内前廉,入腹属脾塔胃,上膈,接咽,连舌本,散舌下j其交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图34

 

    ①经脉循行: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前缘,脾腹前衙。分两条路径:

 

    a。大趾端至舌下的脉,

 

    b.胃至心中支脉。

 

    ②体表循行:起子足大趾内僦甲角傍的隐白穴,从足走胸,经足内侧内踝前方,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在腹部行于脐傍4寸,上行至胸,在胸部行任脉傍6寸,止于大包穴a

 

    ③作用:脾主肌肉,司运化,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在于运化精微物质和协助肾运化水湿。具有益气统血,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肌肉的作用。

 

    ④病候

 

    脏腑症:脘腹痞满,呕吐,暖气,消化不良,便搪,痰饮,身体围重,四肢无力。脾气竭绝,则肌肉橙软,痿缩。

 

    经络症:舌根强痛,股、膝内俺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

 

    ⑤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趋,溃疡病,腹泻,痢疾,便秘,胃肠神经官船症等。

 

    a.泌尿生殖系统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枯下病,前列腺炎,膀胱炎,遗精,遗尿,阳痿等。

 

    b.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痘,风湿关节炎等。

 

    c.其它痰病:疝气,神经衰弱,皮肤湿疹,荨麻疹等。

 

    ⑥足太阴脾经经穴:

 

    隐白

 

    【穴解】

 

    金色白,本经承厉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屈太阴之阳。士能生金,本穴居阳经之下,为金气隐伏之意,故名臆白。

 

    【部位】

 

    足大趾端内侧,趾甲角傍开1分。歌诀;“隐白大趾内甲角。”(图35

 

    【取穴手法】

 

    足蹿趾内侧,由蹲趾甲内侧缘与下缘作一垂直线之交点即是本穴。多用切法。

 

    【作用】

 

    ·隐自穴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如脾先健邃,统摄无投,脾不统血,对血不归经,会引起崩漏,便血,尿血,取缘肖有补脾摄血作用。在隐白,大敦穴用受法或点打至皮肤潮红,对崩漏症有止血作用。

 

    ·臆白穴是脾经的井穴,又是十三鬼穴之一。对神志方面的癫狂,痫证和癔病有效。

 

    配关元、血海、三阴交为主穴治功能性子官出血。故隐白穴有益气统血,宁神定志之功效。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月经过多,便血,尿血,腹胀,呕畦,食不下,泄泻.多梦,小儿抽搐。

 

    配人中治惊风,癫狂,配委中、足三里治便血、尿血,衄血。

 

    太白

 

    【穴解】

 

    “太”大也,“白”见隐白穴解。土能生金,金气至此已经明显及穴位之象,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蹴骨小头之后缘,骨高内白,故名太由。太白,金星名。古人观天之象以太白为实象。具戡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合之人身,如病后之难于复原者,则治取本穴。故其功用颇为复杂。多以阴滞之急症为主治。

 

    【部位】

 

    足大趾内侧,第一跳趾关节后方凹陷中。歌决:“太白核骨白肉际。”(图36

 

    【取穴手法】

 

    在足大趾内侧大核骨后方赤白肉际,第一疏趾关节后骨下凹陷中取穴。取定时力偏向第一跪骨小头后下方的内侧。

 

    【作用】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脾主运化。故本i有健脾化湿,理气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弱的重要穴位。

 

    【主治】

 

    肠呜,呕吐,消化不良,胸满,腹胀痛,泄泻,便秘,身体沉重,脚气,腰痛等。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腹胀j配足三里治脚气,配内关,足三里、大椎、天枢、台谷治发热身重,腹痛胀满,上吐下泻。

 

    公孙

 

    【穴解】

 

    “公”是年长的简称和正直之意,“孙”是幼小的卑称和支源的意思。足太阴之正经如公,别走阳明之络如孙,正经与络咏在此分行,为公孙之义也。故名公孙。

 

    【部位】

 

    足内侧第一跳骨基底前缘,赤白肉际中。歌诀:“节后一寸公孙明o'(图33

 

    【取穴手法】

 

    由足蹿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一跳趾关节)往后用手擂有一弓形骨,其后端下缘的凹陷(第一踱骨基底内侧前下方)即是本穴。取穴时在赤白肉际切入,力偏向踮骨基底内侧前下方取穴。

 

    【作用】

 

    ·公孙是脾经的培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一定能治两经疾患。如胃的胃脘痛,呕吐,脾的便溏泄泻,久痢,食不消化,均可使用本穴。故公孙有健脾利湿,理气和胃之功效。

 

    ·公孙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救公孙又有理气宽膈,降嵌除烦之功。八脉变会歌说,“内关相应是公孙。”故与内关配合可以治胃,心,胸疾病。

 

    【主治】

 

    胃痛,呕吐,食不消化,腹胀,泄泻,痢疾,水肿,癫痫等。

 

    配足三里,阴陵泉治食不消化、腹胀、胃痛;配足三里治脚气;配内关治太息胸闯,恶心呕吐,胸痛,胃痛吐酸,疟疾等。

 

    三阴交

 

    【穴解】

 

    指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交会处。

 

    【部位】

 

    内躁上兰寸,胫骨后缘。歌诀:“踝上三寸三阴交。扫(图3

 

    【取穴手法】

 

    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向上量4横指,在胫骨后缘处即是本穴,取穴时力偏向胫骨后绦。

 

    【作用】

 

    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脾主运化而统血;肝主疏泄而藏血;肾主水而藏精,故能统治足三阴所主治的病症。此穴应用极为广泛,为人身四大强壮穴之一。

 

    ·脾主运化水湿,与人体水液代谢有密切的关系,故有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作用。

 

    。脾又主运化水谷,故有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

 

    ·脾生肌肉,肝主筋,肾主骨,故有治疗下肢疾病的作用。举凡瘫痪痿弱,痹痛均宜选用。

 

    ·失眠本为心神疾病,心血虚,常为失眠心悸之原因,血为水谷所生化,故对心脾不足引起的失眠有良效。常与神门相配为用。

 

    所以三阴交有健脾益气,清利湿热,镇静安神,调补肝肾的功效。

 

    【主治】

 

    。肠胃病:肠鸥,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脾胃虚弱。

 

    ·妇科病: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难产,不孕。

 

    ·泌尿系统疾病:遗精,阳瘙,屎闭,造尿,小便不利,疝气,尿血,阴部肿痛。

 

    ·下肢痿痹。失眠,荨麻疹,神经衰弱,高血压,眩晕等。

 

    配中脘,足三里治腹胀腹痛;配合谷可引产:配气海、关元可治子宫脱垂;配归来可治疝气偏坠;配八髎治痛经,配中极,膀胱俞治尿闭,遗尿。阳痿。配台谷治难产,故孕妇慎用。

 

    地机

 

    【穴解】

 

    “地”指脾土,“机”机要,灵活机动也。穴为地气之枢机,为治疗腹部和下肢病枢要之处,以复其灵活机动之能也。故名地机。

 

    【部位】

 

    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歌诀:“膝下五寸地机朝。”(图38

 

    【取穴手法】

 

    取穴时从阴陵泉直下4横指,胫骨后缘,力偏向胫骨后缘上。

 

    【作用】

 

    ·地机是足太阴脾经的郄穴。脾为统血之脏,脾不统血,则血不归经而泻于络外而成便血,尿血,紫瘢等慢性出血性病症,气滞血瘀则痛经,闭经,症瘕结聚等症。本穴有行气止痛功效。

 

    。脾胃功能失调,水谷运化失职引起的腹痛,泄泻。配足三里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主治】

 

    胁痛,腹胀,溏泻,小便不利,遗精,遣尿,白带,月经不调,痛经,下肢运动障碍,水肿,麻痹等。

 

    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足三里治下肢痿痹。

 

    阴陵泉

 

    【穴解】

 

    “陵”即突起之意,“阴陵”指^体内侧高起之处,“泉”水出于其下之凹陷处为泉。穴在膝部内侧高大隆起处之下方。敲名阴陵泉,与阳陵泉互相呼应。“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阳之陵泉。”

 

    【部位】

 

    膝内侧胫骨髁下缘凹陷中。歌诀:“膝内辅下阴陵泉。"(图39

 

    【取穴手法】

 

    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恻)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处即是本穴。点按时按入力偏向胫骨上端内侧髁的下缘。

 

    【作用】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中的合穴。主“病在胃饮食而得之”的病症。故能治腹泻,腹痛,痢疟等症。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凡由中焦虚寒与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皆可选用此穴施治。

 

    ·本穴五行属水,与肾五行相应,有利尿消肿作用。治疗小便不乖,水肿,脚气。

 

    【主治】

 

    腹胀痛,小便不利,小便失禁,泄泻,遗糖,遗屎,尿闭,月经不调,带下,阴痛,膝痛,水肿,麻痹等。

 

    配水分治水肿,配气海治小便不利,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配地机,下脘治腹胀坚硬;配水道,中极,复漓治水肿。

 

    血海

 

    【穴解】

 

    “血”指气血,“海”百川所归之处。血海者,言其可以统血摄血也。专治血之疾病,由血不归经者,按此穴有引血归脾之功口犹江河百川,经归大海之意。故名血海口

 

    【部位】

 

    髌骨内缘直上膝上2寸处。歌诀:“血海膝膑上内廉。”(40)

 

    【取穴手法】

 

    ·用力蹬直下肢,髌骨内上缘上的2寸处鼓起之肌肉(艘内收肌)的中点即是本穴。

 

    ·坐位,屈膝成90 °角,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膝盖其拇指尖所指处即是本穴。取穴时力偏向股骨内上髁上缘。

 

    【作用】

 

    ·脾统血,本穴为血所汇之处。能统治各种与血有关之疾病。几血分杂病,常使用此穴。擅治妇科经血诸症。

 

    ·本穴又名百虫窝。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常用于阴部瘙痒,湿疹,荨麻疹等皮肤风湿侵袭之症。血虚生风,故有“治风先治血,血和风自灭”之说,就是这个道理。

 

    放血海有调理营血,清热,刺湿,祛风的功效。

 

    【主治】

 

    皮肤痒疹,湿疹,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官出血,崩漏,闭经,痛经,贫血,股膝疼痛,脚气,麻痹等。

 

    配曲池治荨麻疹,配关元、三阴交治血瘀之痛经;配足三里、关元治贫血之头晕眼花,配梁丘、足三里、阴陵泉治膝*节痛,配臆白、大敦对妇女崩漏有止血作用。

 

    大包

 

    【穴解】

 

    “大”广大,“包”包罗,指广大之人体,为先后天之气所包罗。其经气交贯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肾肺胃四经挨近。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经灌溉五脏,则其治病之义可知,故名大包。

 

    【部位】

 

    腋窝中线上,与第6肋间交点处。歌诀;“大包腋下6寸是o ”(图41

 

    【取穴手法】

 

    ·腋下正中线向下直量24横指处。

 

    ·腋下正中线与任脉中瘫穴(胸腹凹陷之处)连线的交点为本穴。

 

    【作用】

 

    大包穴是15络穴之一。为脾之大络,总管阴阳诸经之络,能治疗全身络脉病痛,多用于治疗胸胁痛和脾胃之疾。《难经》指出,此络有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临床时,胸胁痛可在此穴用泻法。本穴有调经通络止痛之功效.

 

    【主治】

 

    胸胁痛,峻喘,气短,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

 

    <5)手少阴心经:《灵枢·经脉篇》指出;“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日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膈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岳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图42>

 

①经脉循行:从胸走手,行上肢前内侧,分3条路径.

 

a.心至小肠的脉。

 

b.心至目系支脉。

 

    c.心至小指端直行的脉。

 

    ②体表循行;起于腋窝下的极泉穴,从胸走手,沿上肢内侧后缘,下行至肘窝内侧。抵达手掌后,进入手掌内侧后缘,至小指末端,止于桡侧指甲傍的少冲穴。

 

    ⑤作用.心藏神,主血脉,开窍于舌,和小肠互为袭里,少阴之气是心肾两脏气化的综合体现,为人身明阳之根本。有主持精神意识活动,维持血液和水液正常运化功能。

 

    ④病候:

 

    脏腑症:心痛,不眠,咽干,目黄。口渴欲饮,心悸,健忘,惊恐烦乱,哭笑无常,心气竭绝,侧脉遭不通,血不流行,而见头发颜色不润泽,面色黑瘦如柴。

 

    经络症:心痛胁痛,咽干口渴,手心热痛,上肢内侧后缘疼痛,厥冷,麻痹。

 

    ⑤主治:

 

    a.心血管疾病;各种心脏病所致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整,心绞痛等。

 

    b.神志疾患,神经衰弱,瘟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c.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t胁痛,肘臂痛,掌心热等。

 

    ⑥手少阴心经经穴.

 

    极泉

 

    (穴解】

 

    少阴于经为最里,而心脏居胸部之极深。少阴之经气,由本穴透出,循行于外,喻犹出于极深之泉。故名极泉。

 

    【部位】

 

    腋窝正中,动脉应手。歌诀: “极泉腋窝动脉牵。”(图43

 

    【取穴手法】

 

    上肢外展平伸,两筋问凹陷中,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作用】

 

    本穴是心经近心端的穴位,有增强心脏的搏动能力。如心绞痛发作,重按极泉,有急救作用。

 

    【主治】

 

    心痛,胁肋疼痛,肘臂冷痛,乳汁不足等。

 

    配中冲、至阳、神门,内关治心绞痛,配外关、阳陵泉治胁肋痛,独取健侧本穴,对劳损所致之肩用炎有奇效。

 

    少海

 

    【穴解】

 

    “少”指少阴而言,“海”为请川之汇,深阀无量。本穴脉气盛,似百川汇流大海,所入为合之海也。故名少海。

 

    【部位】

 

    屈肘,肘横纹尺侧端凹陷中。歌诀,“少梅肘后5分连.“(图43

 

    【取穴手法】

 

    仰掌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头内侧(尺侧)凹陷处即是本穴。

 

    【作用】

 

    少海穴是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中的合穴。用于治疗血不养筋,前臂麻痹,肘臂挛痛以及腋肿瘰疠。近年来,主要用于手颤动和瘰疠的冶疗。故本穴有调气血,化痰湿,守心神之功效。

 

    【主治】

 

    心痛,胸胁痛,头痛,目眩,健忘,肘臂挛痛,手颤臂麻,瘰疠等。

 

    配阴市治心痛手颤,配合谷、内庭治牙痛,配手三里治肘臂挛痛;配阿是穴、巨骨治颈淋巴结核。

 

    神门

 

【亢解】

 

    “神”指心神,“门”出入通达之处。意为心神出入通达之处。故名神门。

 

    【部位】

 

    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歌诀;“神门锐骨端内缘。”(44)

 

    【取穴手法】

 

    仰掌屈肘,微握拳状,手掌小鱼际上角有一突起圆骨,其后缘向上可扪及一条大箭,这一大箭内侧缘<桡侧缘)与掌后腕横纹的交点即是本亢。

 

    【作用】

 

    神门是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中的输穴。心之原穴。心藏神,故本穴有统治神志疾病。心主血脉,为治疗心血管,脑神经系统病症的常用穴,如心绞痛,心悸,心肌劳损等。有安神定志,理气调血之功效。

 

    【主治】

 

    烦满,心痛,心悸,怔忡,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癔病,癫症,狂症,痈症,痴呆,胁肋疼痛。

 

    配液门治不寐,配内关治惊悸,怔忡,心痛,配风池,百会治健忘-配心俞,涌泉,少商治痴呆,配三阴交,丰隆、太冲治失眠。

 

    少冲

 

    【穴解】

 

    “少”为手少阴心经,“冲”指要冲,冲通之意。他如中冲,关冲均同此意,对其所治皆取冲通之意。故名少冲。

 

    【部位】

 

    手小指桡侧,指甲傍开1分。歌诀; “少冲小指内侧端o (45)

 

    【取穴手法】

 

    小指指甲内桡侧缘与下部份分别作一垂线之交点即是本穴。多用切法。

 

    【作用】

 

    ·少冲为心经的井穴。井生病在脏,五脏的危重病候,均可集及神志,故意识障碍,神志昏迷者皆可取十二井,并配人中、涌泉等急救。

 

    。井穴放血,有退热镇疼作用,故少冲可治高热惊厥,中风昏迷。

 

    故本穴有开窍醒脑,宁心安神,泄热祛瘀之功效。

 

    【主治】

 

    热病烦满,惊风昏厥,中风昏迷,心悸,心痛,癫狂,胸胁痛等。

 

    ^中、中冲、足三里治昏迷;配合谷、太冲治热病,配内关、部门治心绞痛。

 

    (6)手太阳小肠经:《灵枢·经脉篇》指出;“小腑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腚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日锐眦,却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崾抵鼻,至目内眦,斜培于颧。“(图46

 

    o) lc.aaa循行: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后缘,颊部及耳廓前,分3条路径。

 

    a.小指端至小肠的脉。

 

    b.缺盆至耳支脉.

 

    c.颊至目内眦支脉。

 

    ②体表循行:起子手小指尺侧甲角傍一分少泽穴,从手走头,行于上肢外侧后缘,经肘内两骨之间,上绕肩胛,经面颊,止于耳屏前方的听宫穴。

 

    ⑨作用:小肠上接胃的幽门,下连大肠的阑门,和心互为表里。小肠受盛胃中水谷,泌别清浊,亦吸收营养,传递糟粕。

 

    ④病槟:

 

    脏腑症: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疝气,小便赤涩,尿闭,尿血。小肠气竭绝,则发直焦瞻如十麻,自汗不止。

 

    经络症:耳聋,目黄,口糜,咽痛,下颌和项部肿痛,以及沿经所过的肩,臂和上肢背内侧疼痛。

 

    ⑤主治:

 

    a.头面五官疾病:耳呜,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牙痛,目疾等。

 

    b.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

 

   ⑥平太阳小肠经经穴:

 

    少泽

 

    【穴解】

 

    小肠主液,本经承少阴君火之气,行至术经得心火而化为阴柔冲和之气,蒸蒸而生,阴阳相交,润泽全身,本穴在小指甲旁为本经受泽之初。故名少泽。

 

    【部位】

 

    手小指尺侧,指甲角傍开1分。歌诀;“少泽小指外甲角。”(图47

 

    【取穴手法】

 

    沿手小指指甲底部与尺侧缘引线的交点即是本穴。多用切法々

 

    【作用】

 

    少泽为井穴,有散风解表的作用。常用于表证头痛,寒热无汗,昏迷,咽痛等。有开窍通络,清热醒神,活络通乳之功效。

 

    【主治】

 

    头痛,寒热,项强,目翳,鼻衄,咽喉肿痛,乳痈,乳汁不足,中风昏迷,热病等。

 

    配风池、外关治头项强痛,配昕官,翳风治耳鸣,耳聋;独取本穴(刺血)治舌尖痛有显效,配养老、肝俞.睛明可治视力下降,配膻中,乳根、台谷治乳汁不足,乳痈。

 

    后溪

 

    【穴解】

 

    前答、后溪两穴惧承少泽之泽,犹沟渠盈溢;经气流行,如走溪谷。故名前谷、后溪。

 

    【部位】

 

    小指尺仰,本节后凹陷中。歌诀:“后溪握拳节后取。”(48)

 

    【取穴手法】

 

    仰掌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其尖端突起(赤白内际)处即是本穴。取穴时力偏向第五指掌关节后方的粗隆上。

 

    【作用】

 

    ·后溪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与督脉相通,常用于治疗神志方面的疾患。

 

    ·歌诀讲:“后溪申脉总相宜。  后溪与阳跷脉的申脉栩配,统治两脉所过的内眦,颈项的病症。

 

    ·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中的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常用于治疗手指挛急,肿痛等。

 

    故后溪有清心宁志,疏经活络,清热解表的功效。

 

    【主治】

 

    热病,头项强痛,耳鸣,耳聋,目翳,咽痛,疟疾,落枕,肘臂痛,惫性腰扭伤,癫痫,瘟病,瘫痪。

 

    配肩井,外关治头项强痛,配委中、压痛点治急性腰扭伤,配翳风、耳门治耳呜,耳聋。

 

    腕骨

 

    【穴解】

 

    本穴因其近手腕骨。故名腕骨。

 

    【部位】

 

    手背尺侧,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歌诀:“腕骨腕前骨陷当。”(圈49)。

 

    【取穴手法】

 

    握拳尺屈掌关节时,第5掌骨后方的横纹凹陷处即为本穴,力偏向腕骨方向。

 

    【作用】

 

    腕骨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本穴如饮食不节,食不清洁,以主肠道传导失职,湿热内蕴,引起黄疽,纳呆者。本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对于指、腕、臂,肘挛痛不得屈伸者本穴又有舒筋活络的作用。

 

    【主治】

 

    头颈捕,耳聋,耳翳,指挛臂痛,黄疸,热病无汗,消渴等。

 

    配听宫,翳风治耳聋,耳鸣,配睛明,风池冶目视不明之慢性眼耳疾病。

 

    养老

 

    【穴解】

 

    “葬”指有益的意思,本穴主治老年人目视不明,肩臂疼痛,肩欲折,臂欲拨,手不能上下,敏名养老。

 

    【部位】

 

    尺骨小头背面腕后1寸,当尺骨茎突之桡侧骨缝中。歌诀;“养老转手髁空藏。”(50)

 

    【取穴手法】

 

    掌心向下,另一手中指在尺骨小头最高点处取穴,当掌心向胸时,转手骨开,穴在尺骨茎突的桡侧骨缝凹陷中。

 

    【作用】

 

    养老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之郄穴。是经脉气血深聚的穴位,是治疗指,腕关节红肿疼痛症的主穴。按压此穴时有特荆的酸软感,多用于治疗顽脚性的疾患,膀以美容上用‘于治疗雀斑,肝斑皱纹等面部疾患也有…定的疗效而有养老之说。故有清热利湿,散风明目,疏筋活络之功效。

 

    【主治】

 

    视力减退,口舌生疮,小便短赤,麻痹无力,手腕痤痛,肩臂痛,腰痛,落枕等。

 

    配睛明治视力减退,配听官治听力下降;配合各能美容,配肩井、肩髑治肩臂疼痛;配肾俞、大肠俞治腰痛。

 

    天宗

 

    【穴解】

 

    “天”指上部,“宗”指聚会之意。该穴深部相当于肺,是小肠经气血在肺部的聚会点,故名天宗。

 

【部位】

 

肩胛冈下窝中央的凹陷中,上方直对秉风。歌诀;“天宗大骨下陷取。“(图51

 

    【取穴手法】

 

    垂臂,由肩胛冈下缘中点主肩胛骨内侧角莲线交点的凹陷中取穴。

 

    【作-用】

 

    坐骨神经痛,中风瘫痪,上肢不能高举。用指压检查时,在肩胛岗下窝会出现特别的酸痛反应,感应较强烈,能穿过肩胛传到手指。在此点用运动取穴,有疏筋利节,行气宽胸的功效。

 

    【主治】

 

    肩胛疼痛,肩臂痛,坐骨神经痛,乳痈麻痹,瘫痪等-

 

    配肩隅,曲池治肩周炎,配环跳治经久不愈之坐骨神经痛;配乳根、少择治乳痈并有催乳作用,配孺俞,肩职、嚼会,曲池治臂丛神经损伤。

 

    昕富

 

    【穴解】

 

    “听对指耳的功能,Ⅱ官”王者之所居。穴在耳前,意为此乃管理听力的高贵之处。故名听官。

 

    【部位】

 

    耳屏前方陷中,张口有凹陷处。歌诀:“听官耳小辨前陷中央。”(图52

 

    【取穴手法】

 

    取穴时,嘱患者张口,耳屏前微下凹陷处即是本穴。

 

    【作用】

 

    听官是手足少阳,.太阳三脉之会穴。手足少阳经均有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经的支脉亦进入耳中。故率穴为治疗耳痰的重要穴位。有活络通窍,聪耳明目的功效。

 

    【主治】

 

    耳疾病,如耳聋、耳鸣、聋哑以及面瘫,牙痛等。

 

    配听会、翳风治耳聋,耳呜;配翳风、外关治中耳炎,配阳白,四白、颊车、人中、合谷可治口眼歪斜,配下关、颊车,合谷治牙痛,下颔关节炎。

 

    (7)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篇>指出:“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帼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台脶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躁之后,循京骨,至小趾之端外侧。'(53)

 

    ①经脉循行:从头走足,行头顶,后项和背部及下胺后正中,共分5条路径:

 

    a.眼内眦至头顶的脉。

 

    b。头顶至耳支脉。

 

    c.头顶至腰直行的脉。

 

    d。腰至腘窝支脉。

 

    e.扁膊至足小趾支脉。

 

    ②体表德行:趄丁目内眦的哺明穴,行于头顼,后囔背部,栏背部分为2行下行,第1行行于脏督脉I5寸,第2行行距离督脉3寸,至下肢,行于下肢后侧正中线,经外躁后至足外侧,止于足小趾外侧甲角傍1分的至阴穴。

 

    ③作用:太阳膀胱有藏津液,司气化,主汗排尿的功能。在肺气的配合下,敷布于体衷,称为太阳之气,故有保卫体表,抗拒外邪入侵的功能。

 

    ④病候:

 

    脏腑症:小便不利,遗尿,尿赤,尿浊,屎血,蓄血发狂。膀胱气绝,则遗尿狂言,目反直视。

 

    经络症:恶寒发热。目睛赤痛,鼻衄流涕,癫狂,沿经脉循行所过的项、背、腰腘、脚疼痛及运动障碍。

 

    @主治:

 

    a.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眼病,头痛,项背痛,腰痛,下肢痿痹,瘫痪,转筋,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b.根据背俞穴分别治疗各相应脏腑的疾病口

 

    c.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

 

    d.心血管系统疾病:各种心脏病所致的心动过速,心律不整,心绞痛等。

 

    e.消化系统疾病:肠胃炎,痢疾,消化不良,胃下垂,肝炎,胆囊炎等。

 

    f.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瘙,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肾炎,肾绞痛等。

 

    ⑥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睛明

 

    【穴解】

 

    “睛”目睛,“明”光明。按本穴能使眼睛明亮,为治目疾之要穴,故名睛明。

 

    【部位】

 

    眼内眦角傍开一分。歌诀:“目内眦角是睛明。”(图54>

 

    【取穴手法】

 

    正坐台眼,耳内眦角傍开1分并向上1分处,即眼眶内绿与眼睑内侧之间,即是本穴。取定时嘱患者闭目,用手食指、拇指同时向内向上方用力。

 

    【作用】

 

    ·睛明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位,是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阳跷脉之会穴。人体经脉分阴阳,晴明是阴尽阳始的起点,人身阳气不能输布,则可点晴明。

 

    ·足太阳经在背部循行,经脉的背俞穴又为五脏六腑精气所输注之处。阴跷阳跷脉气,有濡莽睛日作用,故睛明为治疗一切眼疾患的重要穴位。

 

    ·点按睛明穴对顽固的神经性头痛,亦有救果。 

 

    故睛明穴有疏风清热,通络明目的作用。

 

    【主治】

 

    目赤肿痛,内眦督肉侵睛,目痒,近视,青盲,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视神经炎,迎风流泪,夜盲,色盲,斜视,目视不凹等。

 

    配合谷、太冲冶目赤肿痛;配风池、太阳治流泪;配四白、足三里治日闭不垒;配攒竹、养老治色盲,配风池、肝俞治近视}配合谷、光明可降眼压治疗青光眼。

 

    肺俞

 

    【穴解】

 

    “俞”为腧之简?腧为输之化D以下请俞穴,俱同此意。本穴近肺脏,能通彻肺气,为肺脉经气转输之处。故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穴傍开1.5寸处(55)

 

    【取穴手法】

 

    由大椎穴(参考大椎穴)往下摸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由此椎棘突下双侧傍开2横指处即是本穴。

 

    【作用】

 

    ·肺俞是肺的背俞穴,背俞穴是十二脏腑的精气在背部输注之处,也是脏腑疾病在背部反应之处。脏腑有疾按压背俞穴会有疼痛,酸胀,轻快的感觉。《内经)》说:“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奇故此,背俞穴是治疗脏腑相应疾病重要穴位,尤其是慢性甚或器质性疾病。有“治脏者治其俞”的取穴原则。肺俞穴既是肺气在背部输注之处,故肺俞有调补肺气之功,通治肺经内伤。外感等病症,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方面的病症,如咳嗽、哮喘等。不论点亢按摩、艾炙、贴药、针刺、穴位注射等均有一定疗效。

 

    ·肺主皮毛,肺俞治疗皮肤病是起全身性抗病作用,敲肺俞亦治皮肤疾病,如牛皮癣,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主治】

 

    肺痨,感冒,发热,荨麻疹,肩背强痛,气管炎,肺炎,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咳血等。

 

    配尺泽治咳,配孔最、膻中治气喘,配阴郄、后溪治盗汗,配行间治咳血,配大椎、四花治骨蒸潮热,配风门、膏盲按摩至发热有即时缓解咳喘之效。

 

    心俞

 

    【穴解】

 

    本穴近心脏,为心脉经气转输之处,能治有关心脏近旁诸症口故名心俞。

 

    【部位】

 

    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穴傍开1.5寸处。(图55

 

    【取穴手法】

 

    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七胸椎)往上推两个椎骨即为第五胸椎,再由此椎棘突下双侧傍开2横指处即是本穴。

 

    【作用】

 

    心俞是心在背之俞穴。有行气活血,清热化痰,镇惊安神之功。故心俞的第一个作用是治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心动过速,心绞痛;心悸气促等。第二个作用是治疗神志方面的疾病,如瘟病,癫痈,神经衰弱,失眠,心慌惊悸等。

 

    【主治】

 

    胸阎,心痛,惊悸,怔忡,健忘,心烦,失眠,癫痛,心脏病,咳嗽,哮喘,呕吐,吐血等。

 

    配内关、神门治心痛;配三阴交治心烦,失眠;配肝俞,丰隆治癫痈。

 

    膈俞

 

    【穴解】

 

    本穴内应横膈膜,而为之俞,故名膈俞。

 

    【部位】

 

    第七胸椎棘突下,傍开1.5寸。(55)

 

    【取穴手法】

 

    正坐,双手自然下垂,从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七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即至阳亢)傍开2横指处即是本穴。

 

    【作用】

 

    .膈俞是八会定之一,是血之会穴,本穴义为血会,因动脉血管贯膈而下,静脉血管贯脯而上。全部膈肌与血液循环有关。故本穴用于冶疗有关膈肌及与血的病症。

 

    ·膈俞虽不是脏腑背俞,但与横膈关系密切,故在膈俞治疗膈肌痉挛所致的呃逆有很好的疗效.

 

    ·膈俞配胆俞左右四穴含用,名四花穴,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故膈俞有宽胸降逆,理血化瘀,调补气血的功效。

 

    【主治】

 

    胸胁胀痛,胃痛,吐血,瘀血,便血,贫血,肩臂疫痛,噎膈,呃逆,呕吐,饮食不下,气喘,咳嗽,潮热盗汗。诸血症。

 

    配郄门治呃逆,配足三里、脾俞,三阴交、血海治贫血白细胞减少症。

 

    肝俞

 

  【穴解】   

 

    肝在膈下,本穴内应肝脏而为之俞,为肝脉经气转输之处,故名肝俞。

 

    【部位】

 

    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穴傍开1*5寸处。(55)

 

    【取穴手法】

 

    由第七胸椎再向下摸两个椎体,即第九胸椎辫突下傍开2横指处,即是本穴。

 

    【作用】

 

    ·肝俞是肝的背俞穴。肝主疏泄调达,既可泄肝胆之火,又能养肝肾之阴。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和肝胆经所过两胁痛和目瘼等症,本穴可治肝的病症。肝失调达出现的肝胁痛和胃脘痛等可配内关、太冲,足三里。

 

    -肝藏血,肝有调节血量的作用,可治血症及月经不调的疾病。

 

    故肝俞有清肝明目,调血安神的功效。

 

    【主治】 

 

    黄疽,胁痛,眼痛,‘目赤,青盲,夜盲,视网膜出血,胃痛,眩晕,乳少,肝炎,胆囊炎,视神经瘙缩。

 

    配肾俞,睛明治近视;配少泽治目疾,配脾俞治两胁急痛。

 

    脾俞

 

    【穴解】

 

    本穴内应于脾,而为之俞,为脾经经气转输之处,又主治脾脏疾患。故名脾俞。

 

    【部位】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穴傍开1~5寸处。(图55).

 

    【取穴手法】

 

    常人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二腰椎(参考命门取穴法),由第二腰椎往上摸三个椎体,即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傍开2横指处即是本穴。     

 

    【作用】

 

    .脾俞是脾的背俞穴,主治脾的病症,有健脾利湿,益气统摄之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失运化,则消化功能减弱。凡脾阳不振出现水湿内停,纳差,便溏,腹胀满,疼痛喜按,四肢困乏,水肿等,以及由此而致的身体衰弱,脾俞有促进脾的运化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作用,故本穴能治疗脾胃虚弱,慢性消化不良,胃痛,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脾的运化还包括水湿的运化。水液代谢障碍,则水湿滞留,引起水肿,点按脾俞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作用。

 

    ·脾统血,脾不统血则血不归经,会引起皮下出血,,崩漏。点按此穴有补脾摄血的作用。

 

    【主治】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贫血,皮下出血,水肿,肌肉痿缩,脾胃虚弱。

 

    配胃俞、足三里治脾胃虚弱,慢性胃炎,配肝俞治肝炎,配中脘、大肠俞治腹胀,泄泻;配膀胱俞治下肢浮肿,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自治崩漏症。

 

    胃俞

 

    【穴解】

 

    本穴内应于胃,面为之俞,为胃经经气转输之处,又主治胃脏疾患,故名胃俞。

 

    【部位】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傍开1. 5寸。(56)

 

    【取亢手法】

 

    参考命门取穴法,由第二腰椎向上摸两个椎体,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傍开二横指处即是本穴。

 

    【作用】

 

    胃俞是胃的背俞穴,与脾俞有治疗消化系统病症的协同作用,以治疗胃肠慢性疾病为主,如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胃下垂等。故胃俞有和胃降逆,健脾助运作用-

 

    【主治I

 

    脾胃虚弱,胃脘痛,胃下垂,饥不恩食,虚烦千呕,小儿疳积,营养不良,腰背疼痛,腹胀,肠鸣,泄泻等。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配美元,百会治胃下垂,配内关治呕吐’配四缝治小儿疳积;配中脘,内关,三阴交治胃阴不足。

 

    肾龠

 

    【穴解l

 

    本穴内应于肾,面为之俞,为肾气转输之外,主治肾脏之疾患。故名肾俞。

 

    【部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俞门穴傍开1.5寸处。(图55

 

    【取穴手法】

 

    先取俞门穴,由命门穴傍开双侧各-横指处即是本穴。

 

    【作用】

 

    ·肾俞是肾的背俞穴。肾藏精,为先夭之本,有滋阴补肾之功,故本穴是肾精气在此输注之处。主要用于治疗生殖方面的疾病,如男性遗精,阳痿,早泄,不育,女性的月经不调,不孕,子官脱垂等,均有较好疗效。

 

    ·肾的另一个功髓是主水液代谢,故率穴配脾俞、阴陵泉、关元可治水分对肾病所致的水肿,并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肾开窍于耳。肾主骨,肾气虚则耳聋耳鸣,腰酸膝软,先天不足则五软五迟,大脑发育不良。点按肾俞对肾虚所致诸症皆有疗效。

 

    ·腰为肾之府。膀胱经挟脊抵腰,与肾相表里,以肾俞为主配委中,昆仑、至阴等穴可治腰痛。

 

    故本穴有补肾益精,壮腰充耳,清热利湿之功效。

 

    【主治】

 

    肾虚腰腿痛,遗精,阳瘙,月经不调,带下,耳鸣,耳聋,水肿等。

 

    配委中治腰痛;配八髎治月经不调,配关元治阳痿,遣精,配水分治水肿,配中脘,水分,气海,阴陵泉,足三里、复溜治肾炎。

 

    大肠俞

 

    【穴解】

 

·  本穴内应大肠,而为之俞,为大肠之气在。背部转输之处,是治疗大肠疾患的要穴,故名大脑俞。

 

    【部位】

 

    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穴傍开1.5寸分处。《图5s)

 

    【取穴手法】

 

    髎晴最高点之联系与脊柱之交点即为第四腰椎棘突下,由此傍开-横指处即为本穴。

 

    【作用】

 

    .大脑俞是大肠的背俞穴,主要用于治疗大脑疾病,.燥热伤津,如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症。临床上与天抠,关元.、足兰里,上巨虚配台使用,疗效甚佳。

 

    ·腰痛有肾虚劳损和风湿腰痛之分。肾虚腰痛以肾俞为主,风湿腰痛宜选本穴,点穴针灸均可。

 

    故此穴有通络止痛,通调大肠之功。

 

    【主治】

 

    肠鸣,腹胀痛,泄泻,痢疾,肠痈,便秘,腰痛,痔疮,坐骨神经痛,脑炎等。

 

    配八髎治大小二便失禁,配小肠俞“足三里冶泄泻,配环跳,委中治腰腿痛。

 

  膀胱俞

 

  【穴解】

 

  本穴内应膀胱,而为之俞。为膀胱之气在背部转输之处,是治疗膀胱疾患的要穴。故名膀胱俞。

 

    【部位】

 

    第二骶椎棘赛下,傍开1* 5寸处。<55

 

    【取亢手法】

 

    俯卧位。先搂到髂届上棘内缘下,其与背脊正中线之间为第二骶后孔,平齐该孔的椎体为第二骶椎,由此傍开二摆指处即是本穴。

 

    【作用】

 

    ·膀胱俞是膀胱的背俞。主要用于治疗泌尿方面疾病,有疏通膀胱,通调水道作用。凡由寒热诸因致或膀胱气化先司,皆可取本穴治疗。

 

    ·膀胱与肾相表里。肾藏精,为先无之本。故本穴亦治阳痿,遗精,男子不育疰等。

 

    【主治】

 

    遗尿,小便不利,癃闭,频数,失蘩,湿热下注之阴部瘙痒,泄泻,便秘,不育症;腰骶痛。

 

    配中极治小便不利,配关元,三阴交治遗精,阳痿;配肾俞,关元、腰眼、阿是穴治腰肌劳损,配环跳,委中,承山治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等。

 

    上髎

 

    【穴解】

 

    “髎”窟也,是骨部深空的缝隙,穴在骶孔中,居上者为上髎,居次者为次髎,居中者为中髎,最下者为下髎。本穴位于第一骶后孔中。故名上髎。

 

    【部位】

 

    在骶中堵的外侧,当第一骶后孔中o(网56

 

【取穴手法】

 

俯卧。骨盆后面,从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骨角两侧循摸一高骨突起,此处即是髂后上棘,骶骨正中第一骶椎棘突之间凹陷处取穴。

 

    实际点穴时,多八髎共取,取穴时拇指食指同时在骶椎棘突傍上,下推动,便可同时推中八髎。此法治痛经甚有疗效。

 

    【作用】

 

    上髎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

 

    八髎之穴,关系颇广,是治疗妇科、二阴疾患和腰痛的常用穴。故治症不限局部,上髎平于关元俞,次髎平于小肠俞,中髎平于膀胱俞,下髎平于中膂俞,故各髎所治之症,均与其所平之俞功能略同,总治腰痛,兼治下焦疾病。故八髎穴均有调经话血,理气止痛,壮腰补肾之功。

 

    【主治】

 

    痛经,闭经,不孕,阴挺,带下,大小便不和,阳瘙,遗精,阴门癌痒,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盆腔炎,腰下瘙痹。

 

    配中极、地机治痛经,配肾俞、关元治闭经,配百会、照海治阴挺,配带脉、三阴交治带下;配足三里,伏兔、阳陵泉治腰下瘙痹。

 

    委中

 

    【穴解】

 

    “委”委届也,“中”中间。即屈膝关节而在胭窝正中凹陷处。故名委中。

 

    【部位】

 

    腘窝横纹正中。歌诀;“委中膝胴纹中处。”(图57

 

    【取穴手法】

 

    俯卧,微屈膝,腘窝横纹正中央,两筋之间取穴。

 

    【作用】

 

    ·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中的合穴,亦是膀胱腑的下台穴。膀胱为洲都之官,津液所藏之处,故本穴能治小便不利等疾。

 

    ·足少阴之气,由内踝上行至阴谷,折向腘中央,于本穴处相与叠并,太阳下行,少阴上行,故本穴治腰痛极效,以其有协于肾经也。故四总穴诀说:“腰背委中求”提出了委中为治疗腰背病痛症的主穴。

 

    ·足太阳经主筋所主病,经筋布于项,背,腰骶、腘、踝,经筋之病为痹痛,拘急。故委中擅治腰背疼痛,腰腮痛,坐骨神经痛,中风症的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的下肢软弱无力,脑炎后遗症的下胜强直,风湿关节是的痹痛诸疾。临症时,坐骨神经痛可加环跳穴,腰痛加肾俞,大肠俞,下肢瘫痪加环跳,足兰里,三阴交,悬钟,阳陵泉。

 

    ·本穴又名“血郄”o农民多见下艘静脉曲张,临床多以拍打或刺血法为治。

 

    故此穴有祛风活络,疏筋利节之功效。

 

    【主治】

 

    腰痛,下胜痿痹,脑筋挛急,半身不遂,腰腿牵痛,腹痛,吐泻,小便不利等。

 

    配复溜治腰背痛;配昆仑,肾俞治腰腿痛;配中极治小便不利,配尺泽刺血治疗暑热和腹痛吐泻。

 

    飞扬

 

    【穴解】

 

    “飞”翔也,“扬“举也。本穴为足太阳经之络穴,穴能沟通大身跷捷的阴跷与阳跷,功能祛风犍腰膝助行走,使人跷健,举步如翔。故名飞扬。

 

    【部位】

 

    昆仑穴直上7 寸。歌诀.“飞扬外踝上7寸。”(.58) 

 

【取穴手法】

 

在昆仑穴直上7寸,当小腿腓骨后缘处取亢。

 

    【作用】

 

    本穴为足太阳脐胱经之络穴,别走足少阴肾经。人当捷步急行时,或跳跃蹲踞时,则此穴处绷起内积,以备发动弹力,示飞扬之意。故其所治之症,多为腿之疾患,见腰腿酸软无力,行步摇晃不定等。此穴有通经活络,清热利湿作用。

 

    【主治】

 

    腰骶痛,小腿麻木,下肢瘫痪,脚气,抽筋,躁关节肿痛,头痛。痔疮,膀胱炎。

 

    配承山治小腿痛,配委中治腰腿痛,配阳谷、风市治目眩头痛,配秩边,环跳,承山治下肢麻木和坐骨神经痛。

 

    昆仑

 

    【穴解】

 

    古人以昆仑山为最高蜂,而足外踝突较其他突为高,故名昆仑。

 

    【部位】

 

外踝与跟腱中间凹陷处,穴与太溪相对。歌决:“昆仑外踝骨后陷。”(图59

 

【取穴手法】

 

外踝尖与跟艟外铡水平连线的中点即是本穴。取穴时力偏向踝骨。

 

    【作用】

 

    ·本定之称昆仑,喻本穴之气贯于巅顶,经气顺势下行,有暴然之势。故能治头痛,喘满,胎衣不下,特别头痛如破最为有效,即上病下取之意。

 

    ·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中的经穴。有祛风通络,、舒筋健腰的作用,故本穴能治足太阳经脉循行所过之病症,如头痛,晕眩,腰痛,坐骨神经痛,足踝痛。

 

    【主治】

 

    坐骨神经痛,阴部肿痛,头项强痛,目眩,肩背痛,腰痛,脚跟肿痛,脚气,难产,胞衣不下,下肢瘫痪,麻痹。

 

    配风弛,百会治头痛;配肩井、列缺治项强;配委中治腰腿痛,配太冲治目眩,配太溪、丘虚治脚跟肿痛,配三阴变,合谷治难产,配八聊、会阳,曲骨治阴部肿痛。

 

    申脉

 

    【穴解】

 

    “申”即伸展,“脉”即筋脉。穴在外踝之下,为足关棚伸着力之处。指其可治经脉之屈伸不能及气郁而呻诸病。放名申脉。

 

    【部位】

 

    外踝下沿凹陷中心。取决:“踝下五分申脉是。”(图59

 

    【取穴手法】

 

    于足外踝尖直下5分凹陷处取穴。

 

    【作用】

 

    申脉是阳跷脉之所生,有伸箭,利节,通脒作用。申脉为八脉变会穴之一,与阳跷脉相通。歌诀。“后溪申脉亦相从。”跷脉有调节肢体的阴阳活动作用,故能治下肢瘫痪的足外翻和癫痫病白天发作的病症。为十三鬼穴之一。

 

    【主治】

 

    头痛,眩晕,癫痫日间发作,癔病,精神病,腰腿酸痛,下肢麻术,无力,瘫痪等。

 

    配风池治头痛;配腰阳关治腰腿酸痛;配后溪治感冒,眩晕,癫痈j配悬钟、环跳治半身不遂之腿患和足外翻。

 

    至阴

 

    [亢解】

 

    “至”尽也,到达之意,“阴,即谓本经之气终止处,至此已入于足少阴肾经,说明阳气已尽,阴气将起,由此复行于阴分。故名至阴。

 

    【部位】

 

    小趾外侧,趾甲角傍开1分。歌诀,  “至用小趾甲角旁。” (图59

 

    【取穴手法】

 

    脚小趾甲外侧缘线与下缘线交叉点即是本穴。多用切法。

 

    【作用】

 

    ·至阴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中的井穴,属金,是肾经脉气始接之处,是远距离取穴(上病取穴)的常用穴。主治头痛,目痛等足太阳经病症。对头,面诸痰均可选配此穴。

 

    ·在至阴切法,井在合谷、三阴交揉按育催产和缩短产程的作用。

 

    故本穴有清热散风,通络理血,调气转胎的功效.

 

    【主治】

 

    头顶痛,月经痛,眩晕,鼻塞,腰痛,遗精,尿闭,滞产,难产,胎位不正,胞衣不下等。

 

    配太阳、列缺治偏头痛,配关元治腰痛极有疗效,配风池、瞳子髎、攒竹治疗头痛,目痛。

 

    (8)足少阴肾经毒《灵枢·经脉篇》指出:“肾足少阴之肚,起子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踩之后,别人跟中,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图60

 

    ①经脉循行。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后缘,'胸腹前面,分3条路径:

 

    a.足小趾至肾和膀胱的脉。

 

    b.肾至舌根直行的脉。    -

 

    c.肺至胸中支脉。

 

    ②体裘循行.起于足底涌泉穴,绕过足跟,在下肢行于内侧后缘上行至腹。在腹部行于任脉傍开0.5寸。在胸部行任脉傍2寸,止于锁骨下俞府穴。

 

    ⑨作用t肾居下焦,内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和膀胱互为表里。开窍于耳,主藏精化气为生殖发育之源,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司听力和体内津液之平衡,有润养五脏之功能。心肾功能产生之气,称为少阴之气,也称为元气,有主持精神意识活动,维持水液正常运行的功能.而少阴肾经则以主藏精化气的功能为主。

 

    ④病候

 

    脏腑症:水肿,便秘,泄泻,遗精,阳痿,心悸,恐惧,耳鸣,眼花,目视不清。肾气竭绝,则不能营养骨髓而骨枯,肌肉无所附着而萎缩,可见齿松无华,发枯不润。

 

    经络症:口舌干燥,咽喉肿痛,气短喘促,心烦心痛,足心发热,面色晦滞,神疲嗜睡,头昏目眩,腰膝酸痛,下肢痿厥。

 

    ⑤主治:

 

  a.泌屎生殖系统疾病;阳瘗,.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痛经,肾炎,膀胱炎等。

 

    b.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咽喉痛。

 

    c.其它疾病。休克,中风急救及神经性头痛等.

 

    ⑥足少阴肾经经穴;

 

    涌泉

 

    【穴解】

 

    “涌一喷出,“泉“地下出水处。本经承足太阳之阳而至于阴经,有如涌泉之功,为肾经脉气所出之处。故名涌泉。

 

    【部位】

 

    在足底,足趾躞屈凹陷处。歌诀,“足心凹陷是涌泉0,(图61

 

    【取穴手法】

 

    仰卧或俯卧位。5个足趾背屈曲,当足底掌心前面(约足底中线前13处)正中之凹陷处即是本穴。取穴时切入或按八第二,三踮骨之间。

 

    【作用】

 

    ·涌泉是足步阴肾经五输穴中的井穴,属木,为肾经的子穴。涌泉穴在人体最下面的足底部,虚火上炎可壮木制火,实火炽盛能釜底抽薪。故本定治头胸之病,用以引热下行也,对久治不愈的神经性头痛,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很有效。

 

    ·按脏病取井穴方法,涌泉又为昏迷,休克,中暑,小儿惊风等神志疾病的急救要穴。此穴有清热开窍,滋阴降业,交通心肾的作用。

 

    【主治】

 

    头项痛,暗不能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足心热痛,癫狂,休克等。

 

    配台谷治咽痛,失音,配关元,丰隆治虚劳咳喘,配百会、风府治头顶痛;配人中、十宣,台谷治疗小儿惊风和休克。

 

    以劳官按摩涌泉治失眠、降血压。

 

    太溪

 

    【穴解】

 

    “太”高大与尊贵,内之会为溪。肾为十二经生气之源,太溪又为肾之原穴,穴在内踝与跟腱间形如溪谷之处,乃人身原气旺盛与尊贵之处,能断人的死生。故名太溪。

 

    【部位】

 

    足内踝与跟腱联线的中点。歌诀:“太溪内踝后陷中。”(图62

 

    【作用】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的输穴、原穴。可调治三焦,溢阴朴肾。,肾补之则济其亏损,泻之赃泻其有余。本穴有滋阴降火,培元补肾的作用。既可治肾气虚又能治阴虚火旺所引起的疾病。

 

  一鼻出血,牙痛者,可用拇,食二指在太溪、昆仑两穴丽时用力对掐,有较好的即时止血、止痛效果。

 

    【主治】

 

    虚火上炎的咽喉痛,齿痛,失眠,心痛,咳嗽,耳聋,膀胱炎,肾炎,神经衰弱,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浮肿,遗尿,足跟捕,腰脊精;下肢麻痹等。

 

    配水分,气海、水遭治水湿泛滥,周身滓肿,配膀胱俞、中极、水道治尿路感染和膀胱炎,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配昆仑,申脉治足跟痛,配三鹏交治月经不调。

 

    照海

 

    【穴解】

 

    “照”明也,“海“广大深远。 肾为水藏,中寓真阳,水中有火,则可明照四海,及于周身,不遣微小。故名照海。

 

    【部位】   

 

    内踝下缘凹陷中。歌诀:“照海踝下四分逐”。(图62

 

    【取穴手法】

 

    坐位,由内踝尖往下推,至其下缘凹陷处即是率穴。

 

    【作用】

 

    ·照海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跷肺相通。有清心神,利咽喉,泄湿热的作用。与阳晓脉共同作用,调节肢体活动的矫捷。阴跷脉的病候,是阴急阳缓,故本穴可治下肢瘫痪及有足内翻者。   

 

    ·肾经上连于肺。八脉交会歌说;“列缺交经通照海”,故本穴亦治呼吸道病症。

 

    【主治】

 

    癫痫,瘟病,眩晕,失眠,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痛,子宫脱垂,遗尿,疝气,便秘,哮喘,咳嗽,痰多,咽喉肿痛,痫症夜发,足瘘,半身不遂。

 

    配列缺、合谷治咽痛,配三明交治月经不调;配种门治失眠。

 

    复溜

 

    【穴解】

 

    “复”往来,“溜”通调水道。维护与恢复水液之正常流行。故名复溜口

 

  【部位】

 

  内踝上2寸,跟腱前缘。(图63

 

  【取穴手法】

 

  太溪穴上2寸,点按时力偏向胫骨内侧。

 

  【作用】

 

  ·本穴有培补肾气,调理下焦之作用。治疗肾阴亏损,或水道不通,寒湿停滞或湿热下注。肾阳虚,水溢肌肤引起的尿少水肿。此穴有和水消肿作用。

 

    ·肾上连于肺,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中的经穴,属金,金与肺相应,肺主皮毛,经主喘咳寒热,故本穴能治外感疾病的自汗或无汗。

 

    【主治】

 

    尿道感染,小便不利,消渴,淋病,自汗,盗汗,热病无汗,汗出不止,舌干,肾炎,腹水,水肿,视力减退,月经不调,小腿寒冷,下肢浮肿,足痿。

 

    配中极,水分治小便不利,腹胀,水肿,先泻台谷,后朴本穴可治热病无汗,反之则治汗出不止,配台谷可止汗。

 

    阴谷

 

    【穴解】

 

    “阴”内侧,肉之大会为谷。本穴居下肢胭窝内侧凹陷处。故名阴谷。

 

    【部位】

 

    蝈窝横纹内侧端,半腱肌与半膜肌腱之间。歌决.“阴谷膝内两筋安。“(64)

 

    【取穴手法】

 

    屈膝成90 0角,膝内高骨(胫骨内侧髁)后缘,腘窝横纹内侧端的两条筋(半膜肌腱、半腱肌腱)之间即本穴。

 

    【作用】

 

    本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合穴,亦为本经之水穴,有升举下焦,清和湿热之功。因肾属水,故本经之水穴为本穴。本穴有治疗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疾病的作用。

 

    【主治】

 

    阳痿,疝痛,崩漏,小便不利,阴囊湿痒,遗尿,腹胀,赤白带下,膝帼内侧痛。

 

    配阴陵泉,中极治小便不利,配肾俞、关元、三阴交治遗精,阳痿。

 

    俞府

 

    【穴解】

 

    “俞“输出,“府”内也。本穴平任脉之璇玑,璇玑是灵活转动之意。本穴借血气灵运,而促本经之气,输之内府。赦名俞府。

 

    【部位】

 

    锁骨下缘,任脒傍开2寸。歌诀.“俞麻平璇现,“(65)

 

    【取穴手法】

 

    取穴时沿锁骨下缘自外往内按入至锁骨粗隆的下方凹陷处即为本穴。     

 

    【作用】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终止穴位,在胸部锁骨下,主治胸部疾病。有利气,宽胸,谰气散结的功效。

 

    【主治】

 

    胸翳,胸痛,呕吐,食欲不振,气喘,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Digg排行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