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六章 糖尿病日常保健与家庭康复

[日期:2012-10-26]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六章  糖尿病日常保健与家庭康复

一、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保健

糖尿病患者的保健方法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持续性疾病,血糖值高低与患者的衣、食、住、行及精神情绪密切相关。所以,病人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学会日常生活的自我保健方法十分重要。

  保持乐观情绪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应该懂得,只要控制好病情,同样能健康长寿。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进餐、运动、工作和就寝,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用药剂量和时间。

  饮食宜淡、多样,不要过咸和偏食,忌高甜食。食量按每日所需总热量计算,不要贪饱,宜少吃多餐。

  运动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宜空腹运动,不要过度疲乏。

  要了解和掌握低血糖反应的知识,尤其外出活动时或运动量大时要随身携带食品,及时加餐,预防低血糖反应。

  应戒烟忌酒,尤其不要空腹饮酒及饮烈性酒。饮用啤酒要适量,并且要减少主食。注意足部卫生,坚持每晚用温水洗脚。因通常足部感觉迟钝,所以水温不要过热以免烫伤。鞋袜要松紧合适,不要穿硬质鞋袜。冬季要注意足部保暖。

  注意口腔及眼部卫生。早晚洗漱,避免视力疲劳。

  每日自测4次尿糖,即三餐前及睡前记录检测结果,尤其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该坚持。血糖和尿糖不平衡的患者应常测血糖。如用试纸测尿糖,应注意测定时间的准确及看试纸是否过期、失效。有条件的患者可购袖珍血糖仪,方法简便迅速,有利于病情控制。

  定期到医院检测肝和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血压、心电图及眼底,根据病情可3~6月检测1次。

  血糖、尿糖应常测,即使病情稳定者,也至少每月1次进行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

糖尿病患者的居室环境

糖尿病患者的居家环境和日常起居对病情有着一定的影响,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健康得到保证。

  糖尿病患者一般体质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低,特别容易感冒或感染等,一旦出现应激状态,病情会骤然加重,并出现多种并发症,因而应选择通气、阳光充足的居室。特别在寒冷的冬天时,更要注意保暖工作,最好使室温保持在20℃左右,因为寒冷使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应与亲人或朋友同居,同居者应警惕其病情变化,准备一些应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一旦发生意外,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糖尿病患者如何安排作息

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制度。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保持科学的节律。避免疲劳过度而使病情加重。

  (1)睡前要饮食有度,不可贪多,不饮浓茶、咖啡、酒精饮料等,也不宜过多饮水,以免引致夜尿过多而影响睡眠。

  (2)在睡前半小时用热水泡脚(注意水温不宜过高),可以消除疲劳,长期坚持可以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3)睡前不宜观看惊险节目、书籍等,以防止情绪紧张影响睡眠。

  (4)采取右侧卧位为宜,不要蒙头,手不要置于胸前。

糖尿病患者外出就餐的原则

外出就餐现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手段,也获得了现代人的一致认同。由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有特殊的要求,外出就餐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不便,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带来一些麻烦和不良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家属对此深为担心。那么,糖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因此就拒绝外出就餐呢?

  如果这样做,单从糖尿病的治疗角度来说,肯定在家就餐比在外就餐好。但是,这样做也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剥夺糖尿病患者外出就餐的权力,会使他们因失去正常社会生活而感到孤独和愤怒。其实,防治糖尿病就是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对糖尿病患者限制过宽,致使他们生活空间愈来愈狭小,反而会使他们失去生活的乐趣,挫伤他们与疾病斗争的积极性。就外出就餐而言,只要掌握好几个原则,完全有可能使其变成有乐趣的、令人愉快的事情。

  (1)首先了解一下是否能按时就餐。按时就餐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因为延迟进餐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如果出席的宴会有可能延迟进餐(如婚礼宴会或有许多人出席的宴会经常出现延时进餐),那应在事先吃一点东西。如果是一般性的外出进餐,如果不能准时开饭,可与他人说明自身情况,先吃一点食物,不要因为礼节而影响健康。

  (2)是否能较准确地选择好食物的种类和量。中国宴席与外国宴席不同,中国宴席是一桌人围着,一桌菜就餐,这种情况对糖尿病患者很不利,给他们在食物种类和量的选择上带来不便。人们在就餐过程中,这个菜吃一口,那个菜吃一口,不知不觉就会多吃;另外,从菜的种类上,往往是多脂肪、多肉类,而清淡的蔬菜类食物很少。糖尿病患者在进餐前,应该先目测、估计一下,选哪些食物,大约能吃多少量,然后再开始吃。如果宴席比较随意,进餐前,患者最好能先把所需的不同种类食物按合适的量单独分放在一个单独的餐具中,防止在进餐过程中无意过量。

  (3)拒绝一些不合理的礼节。最好事先能讲清楚,征得他人的理解。如果事先不能讲清楚,当时也要婉言拒绝。绝对不能以健康为代价换取“面子”上的喝彩。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方式是健康的饮食方式,是适合于所有人的饮食方式。糖尿病患者本人不仅要严格遵循,而且,要把健康状况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周围更多的人群,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氛围。这样,患者有利于治病;健康者有利于防病。作为患者,切不可屈服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本来就已亮起了“红灯”,不要再为不利健康因素大开“绿灯”。

糖尿病患者的工作安排

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根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只有坚持终身治疗的原则医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良好的前提下,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和学习的。但主要看能否控制好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学习有关的糖尿病知识,要自我监测尿糖,条件允许的话还要自我监测血糖;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把糖尿病控制在最佳状态。

  糖尿病稳定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促进疾病向有利的方面转化。首先要保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这样才可以合理地安排生活,生活有规律、有节奏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工作中要劳动有度,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适当参加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体重减轻,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且在体内有胰岛素的情况下,劳动可以使血糖下降,对病情的控制有一定的好处。需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体力活动要注意时间,不要在胰岛素作用已消失时活动,因为此时活动将使本来已经升高的血糖升得更高。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以胜任多种职业。但少数工种是不适合的,如驾驶员(汽车或火车),不宜在高空操作或操纵危险的机器,因为糖尿病患者有出现低血糖的可能性,特别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更不宜接受此类工作。工作中轮值夜班可能对某些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也要引起注意。

  青少年糖尿病绝大部分都是Ⅰ型糖尿病,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替代治疗,不能间断,如间断就会使糖尿病加重,甚至产生酮症酸中毒。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或病情加重时,应抓紧时间治疗,争取在l~2月内稳定病情,调整好胰岛素的用量,就可以继续上学,边学习边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旅游须知

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出行旅游,但在出发之前,应准备充分。

  (1)糖尿病患者必须在血糖控制很理想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外出旅行。体力活动对血糖有极重大的影响,而旅行可能要有与平常的日常生活差别很大的体力活动。所以,在旅行前最好按预定旅行可能的运动量进行适应性的训练并调整好血糖。

  (2)要佩带胸卡,在上面写明自己的病情,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3)临行前要告诉同行者自己的病情,让他们学会识别和处理低血糖。

  (4)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携带便携式血糖仪,以便途中随时监测血糖。

  (5)要带足旅行途中的食物,这一点对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因为旅行中的进餐不可能总是像计划的那样准确。火车、汽车以及飞机可能延误,小汽车可能遇到交通阻塞,于是就不能按计划进餐。在这些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食物补充,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6)携带好足量的药品。糖尿病患者在旅行时,一定要带有足够的药品,如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以及注射器、针头,并且要将这些药品分装在两个不同的行李中。一个行李可以请亲戚朋友帮助携带,而另一个行李则应当由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

  (7)如果患者晕车,则在旅行前提前服抗晕车药。

  此外,患者在旅行中还要注意饮食的定时、定量,千万不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推后进餐。按时吃药,勤测血糖。及时识别和处理低血糖,避免发生意外。

如何看待糖尿病妇女妊娠

糖尿病妇女如要想孕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就要有计划地怀孕和控制好自身的血糖。

  有计划地怀孕是指在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再怀孕,而不是怀孕在前,控制血糖在后。因为在胎儿生命的最初几个星期内,是组织开始生成的时间,良好的血糖控制特别重要。如果只是在妊娠被确定后才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那么,胎儿生命中最初几周的时间将会被错过。

  严格的血糖控制是指从受孕到分娩这段时间内,需要保持血糖接近正常值,而且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同时,还要避免低血糖发生。为了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接受医生严格的指导,还必须做好家庭血糖监测。

  糖尿病母亲产大婴儿的可能性很大。这给分娩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可能使婴儿在出生后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所以,在分娩后要对婴儿进行严密地观察。

  如果能在各方面得到良好的监护和处理,糖尿病妇女定会如愿以偿地得到健康的小宝宝。

妊娠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怀孕以后,妊娠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及产科的并发症、胎盘激素的作用等,常使病情复杂化,孕期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产褥期易发生低血糖症。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妇的影响有:产科合并症发生率高,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胎盘早剥、脑血管意外;因糖尿病患者白细胞多功能缺陷,故合并妊娠时极易发生感染,甚至发展为败血症;糖尿病孕妇糖利用不足,能量缺乏,常出现产程延长、产后子宫收缩不良等;羊水过多发生率高;手术产率高。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有:巨大儿发生率高;胎儿畸形发生率高;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率高,新生儿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有严重的心血管病、肾功能减退或眼底有增生性视网膜炎时,则不宜怀孕,一旦怀孕也应及早终止妊娠。但如果病情轻或控制较好,虽可以妊娠但在孕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控制糖尿病。

  (2)增加产前检查次数及内容,除常规的产科检查外,还要查肾功能、眼底、心血管功能。

  (3)不宜口服降糖灵、优降糖等降糖药物,以免影响胎儿。

(4)应在孕35周左右住院观察待产,若有胎儿处境危险信号应立即终止妊娠。

二、糖尿病的预防

研究表明,当前导致中国糖尿病发病的因素很多,如人口的老龄化、肥胖、药物应激、生活方式不科学、遗传、高经济收入与低文化程度等。由于整个人群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患者中2/3的人因无明显症状尚不知已经患病。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发现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及早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显性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正确对待糖尿病的关键四步

在预防糖尿病时,首先要注意高危人群,其次还应控制肥胖,注意应激。此外,还有几方面需提高警惕:

  .宣传教育

虽然,医务人员有宣传教育的责任,但是糖尿病的预防工作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医生力量难以承担。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利用一些宣传工具,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做好一级预防工作。一旦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就要及早检查、及早治疗。

.早查早防

有一些症状表现可以预示着糖尿病的发病,如口渴多饮、多食、消瘦、乏力、多尿、嗜睡等,往往是急性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慢性病者往往出现:性欲极度衰退;男性阳痿、早泄、遗精等;妇女阴痒久治不愈或分娩胎儿过大等;早年即出现白内障或视物昏花等;四肢麻木、疼痛或小腿经常抽筋;痈、疽、疮、疖一个接一个;肺结核久治不愈;尿频、尿急、尿滴沥、尿有甜味;就餐稍晚一会儿就出现饥饿难忍、心虑多汗、手抖等低血糖反应,进食后则消失;体重突然减轻,特别是原来很胖而近来体重下降又找不到其他原因;40岁后经常想吃甜食。

  但如果已患上了糖尿病,也不要恐慌,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调养,做好二级预防工作,防止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的并发症比实际上糖尿病本身更可怕,我们需要认真积极地预防并发症。

.控制血糖达标

把血糖持久地控制在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范围。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畅9~6畅1毫摩尔/升,中老年患者空腹血糖不要控制的太低,一般控制在5~7毫摩尔升即可。这是预防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先决条件。临床观察,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只要有持续高血糖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有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人的五脏、六腑、各个系统无不依靠血液滋润,血糖高,代谢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则疾病丛生。

  为了控制血糖,首先要消除以下几个误区:其一,只注重自觉症状,忽略定期检查血糖。有的患者尤其是广大农村患者,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不查一次血糖。他们认为,没有口渴、尿频、乏力等自觉症状,就不会得糖尿病。事实上并非如此。临床观察,有不少患者直到自己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白内障、末梢神经炎、心脑血管病时,才意识到血糖又高了,这就无形中给医治增加了难度,因此,健康人也有定期检查血糖的要求,最起码每3个月要查一次。目前有先进的快速血糖检查仪,指尖采血,十几秒钟就出结果,很方便,费用也不算高。其二,拒用胰岛素,延误病情。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三大类,中药、口服降糖西药及胰岛素。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知用区。只有掌握适应证,对症下药,才能显现。否则,该用不用或不该用而用之,必然影响疗效,甚至给患者造成一定恶果。但临床上发现有为数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持有不正确的看法:有的认为胰岛素有“瘾”,一打上就丢不掉了;还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打上胰岛素后会变成Ⅰ型糖尿病,再吃药就无效了等等。不听医生的劝告,固执地拒绝使用,使病情恶化严重的会累及生命。近期,美国和加拿大的医疗中心报道:用强化胰岛素疗法使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能够理想地防止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值得借鉴。其三,偏听虚假宣传,上当受骗。

  糖尿病是个世界性的疑难病,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彻底治疗此病。尽管如此,仍有些患者偏听虚假宣传广告,到处乱求医,一直得不到系统治疗,其后果只能是病情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反而恶化。

.提高认识,掌握技能

患了糖尿病后,一方面要采取综合疗法把血糖控制正常;另一方面,努力提高预防意识,掌握技能,这对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预防并发症必须了解其发病特点。各症特点本书前面已分别做了介绍。

  糖尿病控制不佳容易发生并发症,而并发症反过来又影响糖尿病的控制,二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给治疗上带来极大困难,因此要求患者要提高认识,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积极防治感染,及时处理各种应激情况,如发生骨折、外伤时应到医院求治,不要拖延;合理控制饮食,不要进过量的脂肪食物或主食量过低,以预防饥饿性酮症;对胰岛素的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饮食、活动量等)及时加减,以保证体内有足够的胰岛素,尤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要随意减量或中断胰岛素治疗;利尿药、升压药、糖皮质激素等要应用得当,以免引起体内高渗状态而发生高渗性昏迷;定期到眼科检查眼底,密切观察眼并发症;定期做微蛋白尿试验,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病,及早治疗;定期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合并心脏病。

  总之,只要人们在思想上不惧怕糖尿病,心理上坚定可以战胜它的信念,实际生活中采取得力措施,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就一定能做得更加成功,就有可能把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方案

199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大会上提出了积极开展糖尿病三级预防的问题,并达成了共识。

.一级预防

预防对象是那些糖尿病易感人群和已出现糖尿病潜在表现的人群,有针对性地通过改变和减少不利环境、行为因素,采取非药物或日常生活行为的干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具体来说,预防对象包括以下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从我国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为现代生活方式,或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及从体力活动多到静止生活方式的人群;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巨大儿或畸形者;高血压、高血脂、过早动脉硬化及早发冠心病者。

  防止和纠正肥胖;严格注意对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饮食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纤维素食物为宜;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食物;增加体力活动;早期发现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者必采取预防糖尿病的措施;妊娠时营养不良,分娩的孩子体重低,以后也有发生糖尿病的可能;妊娠期患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分娩的孩子将来易患肥胖症、糖尿病,病情较轻的可以通过饮食调节血糖水平,严重的须通过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值趋于正常。对于Ⅰ型糖尿病前期的预防措施为:新生儿及早期婴儿应尽量用母乳喂养,不吃牛奶;服用自由基清除剂,如烟酸胺;早期用胰岛素治疗使胰岛细胞休息,可减少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使用免疫调节剂。

.二级预防

预防对象主要是那些症状不明显或糖耐量异常者,以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异常糖耐量诊断标准及提高人群对糖尿病知识的措施很有价值,对高危人群即Ⅱ型糖尿病第一代亲属、肥胖者、有妊娠期糖耐量异常或巨大儿生育史或不正常精耐量史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脂代谢紊乱(特别是高甘油三酯)者及40或50岁以上人群进行筛选,这种作法意义深刻,对检查有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的早期治疗起着引导作用。

.三级预防

目的是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如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及感染等。预防慢性并发症,关键是对新发现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尽早和定期检查有无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下肢供血不足、足坏疽)及微血管病变(肾及视网膜病)。措施是早期积极控制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并要认真控制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大量饮酒等不利因素,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合理,适当体力活动及正确的药物治疗。

三、糖尿病如何监测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病,要坚持长期治疗。另外,糖尿病本身病情也不断发展变化,治疗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而糖尿病的监测更是需要患者本人来亲自完成,因此,只有糖尿病患者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监测知识,掌握了一些糖尿病监测的基本技能,才会主动、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监测。首先,糖尿病患者必须清楚监测都包括哪些方面。实际上糖尿病患者至少应进行以下几项内容的监测:临床表现、血糖水平监测、胰岛功能监测、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肥胖、血脂、血压等)的监测、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测。

  当然,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是很显著,但是,只要用心观察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我们应该注意有没有“三多一少”,有没有疲乏无力;还应该注意观察有没有心慌、出汗异常;经常观察尿量、尿的颜色是否有特殊变化;大便是否规律、正常;视力是否有变化;双足的温度、颜色是否正常。对于一些异常表现,不管它有多轻微,都有必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不要自己妄加判断,自认为“可能是没休息好造成的吧”或“一定是不小心……”,这时候的疏忽大意,有可能使你失去某些病的早期治疗机会,造成终生遗憾。对糖尿病的态度,一概是“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必须把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说对血糖的监测会反应治疗方案的实际效果;血糖又非常容易变化,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血糖水平,所以需要通过血糖的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是与胰岛β细胞功能密切相关的疾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监测可以帮助糖尿病的分型,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指导用药;可以帮助观察治疗效果等。

  实际上,影响糖尿病并发症的因素不单单有血糖一项,其他一些因素如高血压,高胰岛素,血脂紊乱等也可引发糖尿病并发症。要达到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有效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则必须随时监测是否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如果已经存在,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到目前为止,尽管积极治疗糖尿病,但并发症并不能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完全避免。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延缓并发症的发展、恶化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的先兆

糖尿病患者有30%~80%可表现出皮肤的病变,一旦出现了这些皮肤损害,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所以尤其要引起注意。

  .皮肤爱感染

糖尿病发病时,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增高,这样就给霉菌、细菌创造了生长的环境。

  有1/3的糖尿病病人并发有皮肤感染,例如,病人经常患有疖肿、毛囊炎、脓瘤病和痈肿等细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部位经常出现“鹅口疮”,鹅口疮是由一种称为“念珠菌”的霉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感染还可以发生在指甲、男性的外生殖器龟头上。

  皮肤上的癣病也是由于霉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等癣病。

.皮肤爱瘙痒

糖尿病病人合并有皮肤瘙痒症状的,占病人的l/5。这种瘙痒是一种全身性的、且非常顽固的症状。在糖尿病的早期,这种瘙痒症状非常多见。当病人经过治疗,病情有明显缓解的时候,皮肤瘙痒也可能逐步消失。

  有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围神经的病变。例如感觉异常,包括有皮肤麻木、针刺感、疼痛感或灼痛感等,所以有些病人在没有发现糖尿病以前,经常先到皮肤科检查。

  有的病人下肢出汗减少或无汗,而当环境温度增高时,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3.发生“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和神经病变而造成的供血不足、感觉障碍、并伴有感染的脚。其特点是创面愈合缓慢,甚至迟迟无皮肤生长的现象,这是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感觉神经严重受损,从而使其痛觉、温度减退,甚至丧失。痛觉的减退可使患者不能感觉到鞋内异物和鞋的挤压,易导致外伤和摩擦伤。而温度的减退可导致烫伤和冻伤。深部感觉减退的患者不能及时调节关节负重,可导致关节畸形,加大摩擦伤的机会,从而诱发足坏疽。

.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一种发生于患者手脚处的皮肤并发症。

  这种水疱突然发生,反复出现却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水疱大小不等,疱壁薄,疱内是澄清的液体,疱的外面也没有红晕。

  一般经过数周可以自愈,或者消退后在皮上遗留有色素沉着。

  这种大疱病往往发生在糖尿病病程长、全身状况差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身上,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糖尿病性黄瘤

糖尿病性黄瘤是指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群从米粒到黄豆大小的黄色丘疹或小疙瘩(医学上称为“结节”)。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一般没有瘙痒等自觉症状,摸起来略比周围的皮肤硬。

.糖尿病性皮疹

 这种皮肤改变常发生在小腿前面,开始时是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的丘疹,直径只有0畅3厘米左右。这种丘疹有的分散存在,有的则群集在一起,表面上有皮屑。皮疹消退以后,皮肤上会出现局部萎缩或色素沉着。

.糖尿病性硬肿

病患有糖尿病性硬肿病的病人,背部、颈部及肩部的皮肤潮红肿胀,肥厚隆起,用手按压时,不会出“坑”,用手也捏不起这里的皮肤,皮肤表面的毛孔扩大,局部有像被火烧一样的灼热感觉。这种病情可以持续许多年,只有当糖尿病控制以后,才能逐渐好转。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是困难的,但只要中年朋友提高警惕,不讳疾忌医,重视一些异常症状,就会大大减少误诊、漏诊的机会,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血糖的监测方法

血糖的监测方法一般分为静脉抽血化验血糖和用指尖血测定血糖两种。手指尖的血是毛细血管的血。静脉抽血需要去医院化验,化验过程繁琐,等待时间长,每次化验需要抽的血也较多,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大;指尖血测一般可以用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仪来监测。血糖仪方便、快捷,需要血少,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少,又好操作,患者不必去医院即可自己监测,所以,已经成为监测血糖、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指导糖尿病患者用药的主要手段。

  有时用血糖仪测定的血糖值与静脉血化验值有一定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静脉抽的血送到化验室后,先要去除血液中的细胞等,只用其中的血浆或血清做化验;而快速血糖仪用的是从血管中抽出的未经处理的血,也就是不去除血液中的任何成分,所以二者的血糖值本身就有差别。一般血浆的血糖值比全血的血糖值高10%~15%。另一方面,在同一时间内,毛细血管中的血糖水平与静脉血的血糖水平,本身就有一定的差别,尤其是餐后血糖。假如用同一种方法、在同一时间,来测量同一个人的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两者的结果也定会不一样。一般进餐后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比同一时间的静脉血的血糖值高1~3毫摩尔/升。

  为了保证快速血糖仪的准确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血糖仪前要进行培训,由专业人员为患者讲解和示范,并由患者当面操作一遍,只有患者能熟练应用后才可准许自行使用。

  (2)对血糖仪进行质量控制。根据每批试纸编码不同以及各种血糖仪的不同操作方法,在换用不同批号试纸时,要给予调整;定期用标准试纸或质量控制液进行测试,以确定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及结果是否在标明的范围内。

  (3)试纸或传感电极过期或贮藏不当也可造成血糖测试不准确。潮湿可加速试纸失效,所以要及时把瓶盖关严。

  (4)定期清洁和保养机器,用醮清水的棉棒或软布清洁测试区,清除血渍、灰尘等,避免使用酒精、含氨的清洁剂、玻璃清洁剂,腐蚀性清洁剂等。

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实际上1、2次的血糖值并不能真正反映出血糖的阶段水平,要想知道血糖的阶段值可以测量血糖的糖基化血红蛋白。

  糖基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血糖升高,合成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就增加;血糖降低了,新合成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就也就随之降低。但是已经合成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在2~3个月内并不减少,而是恒定不变的。因此,该指标稳定性强,不受各种偶然因素影响。近年来,已把它作为评价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糖基化血红蛋白不能反应血糖的变化规律,所以不能以它替代血糖的测定。正确的作法是血糖与糖基化血红蛋白结合起来观察。但要注意的是贫血患者的糖基化血红蛋白不能准确反应血糖的真实水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每3个月化验一次糖基化血红蛋白。

如何监测尿糖尿糖

可作为监测血糖的间接指标。当血糖超过“肾糖阈”

  时,血糖就会通过肾脏从尿中漏出。“肾糖阈”也就是血糖从肾脏漏出的“门槛”。血糖超过肾糖阈,就会通过肾脏从尿中漏出,低于肾糖阈,就不会从尿中漏出。血糖越高,尿糖越高。尿糖测定有尿糖定性和尿糖定量两种。

  一般情况下,几毫升的尿即可确定尿糖,用(-、+、++、+++、++++)表示,可反映留尿前几个小时尿糖的平均水平。尿糖定性有两种测定方法:班氏法和试纸法。

  前者经济、稳定,但受尿中其他物质的干扰,特异性(可理解为准确性)偏低。试纸法给患者带来了方便,特异性高,不受尿中其他物质的干扰。但因试纸的质量不同,稳定性也随之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尿糖定量只需测定24小时的尿糖总量,用克/24小时表示,反映全天24小时的尿糖水平。尿糖定量要比尿糖定性准确性更高。

  尿糖测定有几方面优点:操作方便;比较经济;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小。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但在分析尿糖结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当血糖低于肾糖阈时,尿糖就不能反映血糖的变化。如果肾糖阈异常升高到10畅0毫摩尔/升,甚至达到11畅1~16畅7毫摩尔/升时,尿糖就不能反映这个血糖水平以下的血糖变化。肾糖阈升高常见于伴有严重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伴有糖尿病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肾糖阈降低,即使血糖低于8畅9毫摩尔/升、甚至血糖为正常值,尿糖仍可测出。例如,妊娠女患者的肾糖阈就降低,尿糖就不能作为血糖控制的指标。所以,要想以尿糖作为监测指标,首先要请医生帮助了解肾糖阈是否正常。

  同样,尿糖定性也不适用尿糖过高的情况,比如,尿糖定性++++,此时的血糖可以是16畅65毫摩尔/升或更高。

  尿糖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漏到尿中的葡萄糖的量或浓度,而不是留尿那一刻时间的尿糖水平。

  要想判断尿糖的量就必须要把尿糖定性与此段的尿量结合起来,尿糖定性反映的是尿糖的浓度。“+”表示尿糖浓度为0畅5克/100毫升以下,“++”表示0畅5~1畅0克/100毫升,“+++”表1畅0~2畅0克/100毫升,“++++”表示2畅0克/100毫升以上。尿糖总量应是定性与尿量的乘积。例如,某段时间的尿糖定性+++,如果这段时间的尿量为200毫升,那么,这段时间的尿糖量为2~4克;如果这段时间的尿量为400毫升,那么,这段时间的尿糖量为4~8克。因此,某段尿糖定性测定的同时,一定要记录同一时间的尿量。

 

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监测

胰岛功能的检测可以通过血糖水平的测定而得知,血糖值高则预示着胰岛β细胞功能差。血中的胰岛素水平可以反应胰岛小细胞功能:胰岛肝细胞的作用是分泌胰岛素,它分泌的胰岛素越多,说明功能越好。所以,对于Ⅰ型糖尿病来说,通过检验血胰岛素水平可以反应其胰岛功能。

  另外,可以通过对血中C肽的测定而检测患者的胰岛功能。胰岛素和C肽都是由胰岛分泌的,而且量相等。C肽可以说是胰岛素的“孪生姐妹”,胰岛β细胞每分泌一个胰岛素,就带出一个C肽。只是C肽没有胰岛素的降血糖的功能。

  当胰岛素与C肽进入血液后,40%~60%的胰岛素被肝脏摄取并灭活,而C肽被肝脏灭活的却不多,因而,血液中C肽水平是胰岛素的水平的5~10倍,而且,对于已经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来说,化验的胰岛素中,既包含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又有注射的胰岛素,就无法准确判断胰岛β细胞功能。

  而C肽则不受外来胰岛素的影响。所以C肽更能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

  由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所需的胰岛素远远高于正常人。所以,尽管胰岛素、C肽水平正常,甚至高于正常,但是并不代表胰岛小细胞没有受损,更不能由此判断不缺乏胰岛素。相反,如果胰岛素水平很高,说明存在胰岛素抵抗。

因为有许多因素可影响到胰岛素和C肽的水平,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测定的结果会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测定胰岛素和C肽,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与C肽释放试验。

.胰岛素释放试验

试验前一日晚餐后停止进餐,但可以饮水。试验日早晨7时或8时(要求禁食时间为8~14小时)抽取空腹胰岛素;抽血后立即口服葡萄糖粉75克(用300毫升温开水将75克葡萄糖粉溶化,5分钟内喝完)。从喝第一口开始计时间,分别于服糖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和3小时抽血测胰岛素。也可以用馒头代替葡萄糖粉,即用100克面粉制成的馒头于10分钟内食入,抽血方法同上。

  正常人空腹胰岛素水平为5~24mμ/L。口服葡萄糖后血胰岛素开始上升,在30或60分钟时达到高峰,约为基础值的5~10倍,然后开始下降,到3~4小时恢复至基础水平。

  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低下。空腹胰岛素水平常在0~5mμ/L,服糖后无明显增加。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比较复杂。可分以下几种情况:①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患者,服糖后1小时的血胰岛素水平,较空腹胰岛素水平要高,但很有限。而2小时或3小时的胰岛素水平相对正常或升高。

  或者是空腹、服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胰岛素水平都比正常升高。②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服糖后1小时胰岛素水平较低,2小时、3小时胰岛素水平下降慢。③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不伴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空腹、服糖后1小时、2小时胰岛素水平都比较低。

.C肽释放化验

C肽释放化验与胰岛素释放化验相同。正常人空腹C肽水平为400皮摩尔/升。服糖后C肽在30分钟或60分钟达到高峰,约为空腹值的5~6倍。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C肽变化规律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

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监测

从一定角度讲,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许多因素均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在糖尿病的综合防治中,一定要注意能够引起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各种危险因素的监测,一旦发现,立即治疗。

  血压的监测:对于没有诊断高血压的患者,要经常测血压。至少1~3个月测一次血压。如果已经被诊断为高血压,而且血压已经得到控制,则每周至少在不同的时间内测2~3次。如果血压比较高,还在调整用药阶段,则每天应在不同的时间内测3次左右,直至血压稳定。

  血脂的监测:血脂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至少要一年化验1~2次血脂。对血脂较高、正在治疗的患者,要遵照医生的意见按时化验血脂。体重监测:每月要测一次体重,根据体重的变化来确定每天热量的摄入。

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测

糖尿病并发症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膀胱、肾脏、眼、心脏、足等病变。对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每年还要检查一次尿常规、尿白蛋白;每年做一次眼科、足的检查;每年至少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已经引发并发症的糖尿病,则要根据医生的要求按时检查。

妊娠糖尿病自我监测

要避免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就要在怀孕前和孕早期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首先要学会检测血糖水平,可通过对四个时间段尿血糖值来估算一天内的血糖水平。

  第一段尿是指早餐后至中餐前这一段时间内排出的全部尿液;第二段指中餐后到晚餐前的尿液;第三段指晚餐后至睡前的尿液;第四段指睡后至第二天早餐前的尿液。以每段尿中取一杯测定尿糖,所得的结果是四段尿糖。如每段尿糖在微量和“+”之间,说明糖尿病控制好。当出现低血糖反应(出汗、头晕、心慌、饥饿感等)或尿糖“+”以上时,需立即去医院注射胰岛素治疗。

妊娠糖尿病中止怀孕的情况

在有些情况下,妊娠糖尿病病人是必须中止妊娠,并且还要积极治疗糖尿病,这些情况是:

(1)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子痫;(3)酮症酸中毒;(4)严重肝、肾损害;(5)恶性、进展性增殖性视网膜症;(6)动脉硬化性心脏病;(7)胎儿宫内发育停滞;(8)严重感染;(9)母体营养不良;(10)胎儿畸形和羊水过多。

四、糖尿病的治疗指南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

糖尿病患者要弄清楚糖尿病治疗目标,要了解达到这样目标所要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目标有三。

  (1)一旦发现糖尿病即应进行强化治疗,以便长期稳定控制血糖,使血糖值在正常范围。把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并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稳定的而不是波动的状态。

  (2)防止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这就是说,糖尿病并发症是血糖长期升高、侵害全身各脏器的大、小血管的结果。只要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长期而稳定,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就会很小。因血糖控制不好已经发生了的并发症,待血糖水平控制好后,可以延缓已有并发症的发展。由此可见,血糖的控制好坏很关键。

  (3)让糖尿病儿童有正常的生长发育,与非糖尿病儿童一样进学校学习,取得良好成绩。让糖尿病人有正常的工作与劳动能力,与非糖尿病人一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这三个目标意在表明,只要血糖水平接近正常值,对健康危害极小,甚至造成致残、致死的并发症就不会出现、不会发生。或刚刚发生并发症就控制好血糖,可延缓并发症发展。糖尿病患者不论是Ⅰ型或Ⅱ型的,都将有很乐观的前途,孩子可以成才,成人可以有自己的事业、成就和美好的生活。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很明确,前景也很乐观。为达此目标,糖尿病患者应树立信心,与医护人员合作,坚持做到严格、合理地控制血糖;治疗一切能够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也就不再那么可怕。

糖尿病的治疗措施

糖尿病的治疗措施包括五项内容:糖尿病患者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疗法,适当运动,降糖药物治疗及病情的监测。这五项内容是全世界医学领域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的综合疗法,是根据糖尿病病因、病理等特点制定的。

  糖尿病的基础措施之一就是对糖尿病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这一措施的制定和强调,应该说是根据糖尿病的终生治疗特点而来,所以一定要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学会糖尿病膳食的配制及自我保健,学会自我监测血糖,从而提高患者的信心与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

  饮食控制就是营养疗法,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疗法。不论糖尿病的轻、重程度,也不论是哪种类型,只要是糖尿病,饮食就一定要有严格的规定。饮食控制是在保证给糖尿病患者供给足够量的、而且是均衡的营养、维持理想体重、保持血糖良好稳定的前提下的控制,而不是无限的控制。

  适当运动是针对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因环境因素中缺乏运动而致病的原理制定出来的一种治疗办法。适度运动对糖尿病的益处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应知道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火候”掌握不好,运动这种积极的治疗方式,还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糖尿病的运动疗法,有其适应征和禁忌证。

  降糖药物治疗是在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后血糖仍然很高、未能控制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补救办法。胰岛素治疗是对绝对缺乏胰岛素患者的补充、替代治疗。如Ⅰ型糖尿病的胰岛被破坏、不能生产胰岛素,Ⅱ型糖尿病的最后胰岛功能衰竭,或某种条件情况不能使用口服药时,都要应用胰岛素治疗。

  口服降糖药中的磺脲类,是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尚存分泌功能的情况下使用,起着刺激、督促胰岛加强工作的作用,是胰岛的监工。第二类口服药为双胍类,可称其为抗高血糖药,不作为降血糖药物。它可使高血糖降低,不能使正常血糖下降,不刺激胰岛加强分泌,而是作用在外周组织,使葡萄糖的异生减少,肌肉与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结果是血糖下降,胰岛素的用量减少。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第三大类降糖药物。它降糖的作用是使进入小肠的淀粉糊精,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显著减慢,不能变为葡萄糖,也就不能吸收入血,血糖就不会升高。因此,此药在降低餐后血糖取得显著疗效。最后一类药物是胰岛素的增敏剂,增敏剂有一个特点:在体内没有胰岛素的情况下,它是不会起作用的。

  当体内有胰岛素的情况下,且不论是外源注射的胰岛素还是内源自生的胰岛素,该药均可增强胰岛素在骨骼肌、肝脏及脂肪等组织细胞的敏感性。简单地说便是使胰岛素的作用更强了。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

血糖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近30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国际上分别针对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进行了两个大系列、长时间的研究,研究结果做出了比较一致性的结论,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必须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

  (1)是针对Ⅰ型糖尿病的研究,即糖尿病监测与控制实验(简称DCCT)。是美国、加拿大两个国家的24个糖尿病中心,对1141例Ⅰ型糖尿病患者分强化治疗和常规治疗两组,从1983年~1993年进行了历经10年的跟踪观察。最后结果表明:强化治疗组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的几率明显降低。强化治疗组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发生和进展的风险降低50%左右。结论是严格控制血糖的确可预防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

  (2)是针对Ⅱ型糖尿病的研究。即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简称UKPDS)。是英国的23个糖尿病中心,将5102名Ⅱ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强化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进行观察,同时也对血压严格控制组和一般组进行观察,为期长达20年。强化组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6畅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7畅0%,血压<150/85毫米汞柱。结果显示,强化组与一般组比较,总的糖尿病并发症减少12%,心肌梗死减少16%;视网膜病变减少21%,尿白蛋白排出率(反映肾脏受损程度)减少33%。血压严格控制组与一般组比较总死亡率减少33%;脑卒中减少44%,心衰减少56%;眼底病变减少34%。

血糖的控制标准

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控制情况,并发症的控制情况又主要取决于血糖控制情况的好坏。血糖究竟降至多少,各国标准大同小异,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糖尿病控制标准,和我国糖尿病控制的多项标准如下。

  .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糖尿病控制标准

良好标准:空腹血糖在6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在8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6.2%。

  一般的标准:空腹血糖在8.0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在10.0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在8.0%以内。不好的标准:空腹血糖在8.0毫摩尔/升以上,餐后两小时血糖在10.0毫摩尔/升以上,糖化血红蛋白在8.0%以上。

.中国糖尿病控制标准

我国枟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枠中的糖尿病控制标准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外,还包括尿糖浓度、血脂、体重指数、血压,分满意、良好、尚可和较差四个等级。

  (1)满意标准: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4%~6%,尿糖为0克/100毫升,血压低于130/85毫米汞柱。

  (2)良好标准:空腹血糖在6.l~7.2毫摩尔/升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8.9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6%~7%之间,尿糖0克/100毫升,总胆固醇<20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150毫克/分升之间,甘油三酯在150~200毫克/分升之间,血压在140~160/94~95毫米汞柱之间,体重指数,男25~27,女24~26之间。

  (4)较差标准:空腹血糖>8.8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8%,尿糖>O.5克100毫升,总胆固醇>25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毫克/分升,甘油三酯>200毫克/分升,血压>160)/95毫米汞柱,体重指数,男>27,女>26。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还应考虑到年龄问题。因为血糖控制得越严格,尤其是应用降血糖药物的老年患者,产生低血糖的危险性越大。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对低血糖反应迟钝,本身又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脏器的病变,低血糖可能会给老年患者带来致命的危害,所以,应适当放宽血糖的控制标准。

控制血糖的原则

糖尿病致病因素是血糖的升高,而血糖的升高是胰岛素缺乏而造成的。所以控制血糖方法的要点,一方面是尽量减少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包括克服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是设法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以供需要。

  控制饮食中的总热量是减少对胰岛素的需求的途径之一。

  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主要由每日进食的饭量,吸收营养的多少决定的。食量越大,吸收的三大产热的营养素越多,需要的胰岛素量越多。所以,糖尿病治疗中的控制饮食,就是为了减轻胰岛素细胞的负担,减少胰岛素的需求量。不过并不是吃的越少越好,因为人要生存,必须从饮食中,吸取足够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否则,还会造成营养不良,有损机体健康。所以说糖尿病的控制饮食,实质是平衡饮食疗法。

  身体需要多少热能,就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地摄入能产生这么多热能的食物。这就是控制饮食的原则。

  避免心理压力过重,保持良好心态,也可以减少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因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喜过悲、疲劳过度可以致使几种血糖激素分泌增多,对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使血糖骤然升高。如果保持平和心态,升血糖的激素少了,胰岛素的需求也自然随之减少。

  克服胰岛素抵抗现象也是减少胰岛素需要量的方式之一。

  胰岛素抵抗是因为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以就需要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多。如果克服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需要量自然就会减少,克服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具体方法,是通过限定每日总热量的摄入,即饮食控制和增加每日总热卡的消耗,即适当运动来减肥,控制体重;还可以使用药物如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类的噻唑烷二酮,提高胰岛素的效能。

  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和供给是控制血糖方法的原则之一。

  Ⅰ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组织的破坏,胰岛素的供给量绝对不足,这种情况只要保证提供足量的胰岛素就可以了。关键是胰岛素用量的把握。对Ⅱ型糖尿病来说,情况复杂一些。包括药物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补充胰岛素;口服降糖磺脲素药能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满足机体需要;当Ⅱ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功能衰竭,再无力分泌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失效,自身也绝对缺乏胰岛素时,体外供给胰岛素就是必需的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中的个体化原则

虽然说治疗糖尿病的总体原则是相同的,治疗方向也是一致的。但由于疾病的类型不同,病情的轻、重程度的差异,病程长、短的不同,劳动强度与生活习惯的有别,病情发展阶段的各异等等,采取的治疗方案是迥然各异的,这正是治疗中的个体化原则。

  对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素缺乏程度较轻的情况,此时要着重克服胰岛素抵抗、减轻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达到既降低血糖,又防止或延缓β细胞功能衰竭的目的。这类糖尿病患者的个体治疗原则以控制热量摄入,增加热量消耗,减轻体重,服用二甲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主。

  有的患者胰岛素显著缺乏,甚至处于胰岛功能衰竭状态,此时,要坚决进行胰岛素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

  如若介于前两种之间的状态,胰岛功能明显受损,胰岛素抵抗仍然存在,则应采取在克服胰岛素抵抗的同时,控制胰岛β细胞潜化的储备功能,服用磺脲素药物,或瑞格列奈,以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即使是同一位患者,只要他所处的阶段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Ⅱ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处于胰岛素抵抗阶段,也可能是处在胰岛功能受损阶段,或胰岛功能衰竭阶段,这样处于不同阶段,患者需要解决的矛盾也不一样。所采取的救助方法当然不同。

糖尿病教育是防治关键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本人掌握糖尿病知识的多少与治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于是,糖尿病防治中,有一项特殊而主要的措施———糖尿病防治教育。通过教育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了解糖尿病基本治疗原则,教育患者本人坚定信心,主动地参与治疗。做到长期坚持治疗,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防治教育很关键,因为,普通公民缺乏糖尿病知识,就会导致既不知道预防糖尿病,患了糖尿病也不会及时检查、诊断和治疗。国际调查资料表明,社会公众缺乏对糖尿病的认识及其有关的防治知识。美国也只有6%的群众知道糖尿病,英国多数人不知道糖尿病,我国民众对糖尿病的认识也同样如此。这是全球糖尿病患病者居高不下、甚至还在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会严重影响糖尿病的防治效果。因为糖尿病的特点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治疗上需要患者主动配合,并要长期地支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有50%~80%的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这是糖尿病控制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

  糖尿病防治教育的提出,就是根据这种现状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定为“糖尿病和教育”。口号是“降低无知的代价”。瑞士一位著名的糖尿病教育专家说:

  “糖尿病及其并发病的治疗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可见糖尿病防治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教育形式有多种,主要为集体教育和个别指导。前者有集中授课办班,开研讨会、看录像、讲学等,后者主要是针对个别患者进行具体指导。其他的形式还有,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影视资料,开设热线咨询电话、个别指导示范、解答问题、举办糖尿病儿童夏令营等。各种方式有各自教育的优点,正确的教育方式,应是采取集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方式,不能以一种形式替代另一种形式。

糖尿病医疗费用的计划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巨大投入,医疗费用的支付就是一个应该慎重考虑和做好计划的问题。应当承认的是,糖尿病是否得到良好的控制,与支付医疗费用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任何品种的药物都买得起,任何检查项目都做得起,无疑将会得到比较理想的治疗。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还达不到这样的经济实力。因此,在治疗中学会“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科学、合理地计划医疗费用的支出,使有限的医疗费用、发挥出最佳的经济效果。

  首先可以了解一下用于糖尿病治疗支出的费用都有哪些,这些费用包括:降血糖药物的费用,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治疗费用,降血压、降血脂等用于治疗急、慢性并发病的费用,许多监测项目的费用,还要最后留一部分用于其他意外事件的医疗费用。这五部分费用并不一定是平等支出。哪一部分占多大比例,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切不可顾此失彼,随便放弃那一部分投入。比如,有的患者,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钱买各种药吃,却总是舍不得在监测方面做投入,这样就做得很不合理,影响对病情的了解,治疗也失去针对性。

  由于医疗消费是被动消费,所以,在计划医疗费用的花销时,可参照一下医生的意见。在就诊时,应主动把自己的经济情况告诉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检查项目、治疗内容。如果医生为您开出的处方或检查项目,所需费用使您难以承受,请直接与医生讲明,也许有可能替代的价格低一些的药物和检查项目供你使用。但千万不可自作主张自己换药或放弃检查监测。

影响糖尿病疗效的其他因素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有一些人为因素在干扰着治疗。

  糖尿病的整个防治过程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即使已经接受了系统的糖尿病防治教育的患者,也要接受医生的指导。

  首先找一名可以信赖的专科医生为你治病。在糖尿病的准确治疗、深入的生活方式指导方面,非糖尿病专业的医生较之专业的糖尿病医生,肯定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医生的品德,态度和蔼,热情、耐心、认真也是应该考虑的。能否找好医生,也与患者自身的糖尿病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接受糖尿病防治教育。

  其次要尽力争取家人和朋友及社会人的关怀与鼓励。糖尿病防治绝不仅仅是患者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糖尿病防治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同时也是针对患者的亲属、朋友和社会公众的。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对糖尿病防治有益的家庭与社会环境氛围。

  还有一项人为因素也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反作用,那就是患者本人不正确的医治观。第一种是“有病乱求医”的盲目态度。产生这种态度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急于祛病的心理。虽然到目前为止,糖尿病仍然是不能根治的终身疾病,但如果能正确对待,仍然是可以控制的疾病。

  第二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管不顾的轻率态度。这种态度在年轻的患者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一来因年轻体质好,二来因患病初期没有明显的不舒服表现,觉得是医生小题大做。世上的许多事,都是从无到有,从轻至重,从小到大地发展着。如果由于这种轻率,长此下去,最后导致过早发生冠心病甚至心肌梗塞、脑中风,导致失明、尿毒症等等,那时再去挽救就已经太迟了。第三种态度就是侥幸态度。这种态度同样会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因此也是要不得的。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一个乐观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既然得了糖尿病,就要面对它,不要害怕它,因为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疾病;但也绝不能轻视它,要认真地对待治疗中的每一个环节。此外,还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

  不要受那些糖尿病“去根”、“特效”的广告的欺骗,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难做到的一点,而且是必须做到的,就是持之以恒。因为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办法,需要终身治疗,也就需要终身的坚持。

糖尿病九条防治总则

(1)需医生监控:需要请一位专科医师指导。

  (2)需必要支持:争取社会和家人的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糖尿病康复的环境。(3)端正医治态度:放弃“有病乱投医”的盲目态度;放弃“自暴自弃”的轻率态度;放弃自认为强壮,疾病找不到头上的侥幸态度。

  (4)保持科学态度:乐观、重视、科学、坚持。

  (5)费用落实:降血糖药物费用;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治疗费用;治疗急、慢性并发症的费用;各种监测的费用;其他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的医疗费用。

  (6)要勤奋:勤学习,勤观察,勤看医生,勤记录。

  (7)各方面兼顾:控制血糖,降压降脂,并发症的防治。

  (8)目的不忘:有效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9)善待自己: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五、糖尿病的膳食注意

糖尿病人不宜过多食用木糖醇

糖尿病病人因不能食用糖类,而将木糖醇来代替蔗糖。

  木糖醇在某种意义上讲可起到增加甜度的作用,但食用过多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而且还可引起血中甘油三酯升高,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木糖醇在代谢初始,可能不需要胰岛素参加,但在代谢后期,就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木糖醇不能替代葡萄糖,也不能避免发生代谢紊乱,更不能降低血糖、尿糖和消除糖尿病的“三多”表现。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用木糖醇。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

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根据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双糖、多糖三大类。其中单糖、双糖吸收得快。多糖必须经过消化道各种酶的作用转化成单糖,才有可能被肠道吸收,所以吸收较慢。

  正常人由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可随肠道吸收的葡萄糖量而增减,控制血糖的高低。但糖尿病人则不然,他们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造成糖代谢紊乱,使全身的细胞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又难以变成糖元贮存于肝脏,因此使饭后血糖增高,持续升高时间延长。如果主食在限量之内选择含糖低的粗粮或米、面等含多糖的甜食物,吸收慢,可使血糖上升缓慢,相对控制病情如果吃糖果等含单糖的甜食,吸收快,使血糖迅速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即随尿液排出。尿量和尿糖都增加,体内电解质也随之丢失。而且长期高血糖可刺激胰岛,使之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加重病情。

  所以,糖尿病的病人不宜吃糖,只有当预防低血糖时例外。

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水果

 水果中含有果糖和葡萄糖等单糖,消化吸收快,容易使血糖升高。所以一般来说糖尿病人不宜吃水果。

  但是,由于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对增强机体抵抗力、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排泄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糖尿病人在病情较轻和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吃些水果。但应控制量并选择含糖分较低而多渣的水果。因为多渣水果含丰富的纤维素,可使胃肠吸收葡萄糖速度减慢。一般来讲水果的甜度越大含糖越高。如含糖在3%以下的有西红柿;含糖在6%以下的有西瓜;含糖在12%以下的有杏、杨、柑桔、樱桃、葡萄、苹果、梨、枇杷等。

  吃水果的时间应选在两餐之间,或胰岛素的作用最强和体力活动量较大的时候。必要时可适当减少主食量。

糖尿病患者日常膳食注意事项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而且应坚持一辈子。饮食治疗得当,轻症病人可不必打针服药,重症病人也能较好控制和稳定病情。因此日常膳食应多加注意。

  总热量的摄入量应根据病人的体重及活动量而定。一般中等强度活动量的成年人每天每千克体重供给14.6万焦耳热量。活动较少者可减少到12.5万焦耳。肥胖者应控制在10.6万焦耳。儿童、孕妇、乳母可酌情增加。每天进食的总热量由三大营养素提供,它们之间较合适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脂肪约占总热量的25%~30%。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出每日应进食的各类食物量,分早、中、晚3餐进食。

  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粮食中,应多选择含糖较低而含纤维素较多的粗粮。既使人有饱腹感又不致引起血糖过高。

  如燕麦、荞麦、小米等。不宜选择含糖分高的山芋、土豆、红薯、鲜藕等。水果越甜含糖越高,不宜多吃,如梨、柑桔、葡萄、柿子等。可选择一些低甜度的。蔬菜所含糖有限,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进食标准量的主食吃不饱时,可用蔬菜补充。

  副食中应选择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黄豆、豆制品、瘦肉、鱼、鸡蛋。应少吃动物脂肪,因其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易导致动脉硬化。可选择植物油。使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病人,饮食要严格定时定量,以避免药物反应。

  应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在糖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可减少限制谷类食物造成维生素缺乏。

老年糖尿病对饮食的要求

老年人糖尿病主要是饮食控制加适当的运动疗法,大部分病人病情可以得到控制,在控制不理想的情况下,加服降糖药物,仅少数特别严重的需用胰岛素治疗。所以,老年糖尿病饮食控制是本病康复的首要任务。

  饮食控制是长期的,无论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是否用降糖药物都应严格执行。

  1.饮食控制方法

首先根据年龄、性别、每日活动量,确定每日所需总热量。然后,在总热量的基础上,再确定营养成分比例和餐饮热量分配。

  每日所需总热量:通常休息状态下,成人按每日每千克体重给予热量104.5~125.4焦耳,活动量较大的每日每千克体重给予146.3~167.2焦耳,可根据身体胖瘦适当增减。

  食物成分分配比例:

  蛋白质:每日1~1.5克/千克体重脂肪:每日1~1.2克/千克体重碳水化合物:总热量中减去蛋白质、脂肪的热量,不足部分由糖来补充。计算方法:

  总热量=体重×(104.5~209千焦)蛋白质=体重×(1-1.5克)脂肪量=体重×(1-1.2克)糖=总热量-脂肪-蛋白质。

  按照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平常进食含糖主食(米、面)量每日250~500克左右,而糖尿病人应控制主食部分,也就是控制糖的热量供给。一般粗略计算,每日将米、面食物控制在250~300克左右。这样能量不足部分可由辅食来补充。

  可给瘦肉、鱼蛋类、豆类、奶类、蔬菜、植物油等。

  举例:一患者体重70千克:

  每日总热量=70×167畅2=11704(千焦)蛋白质=70×1.5=105(克)脂肪=70×1.2=84(克)注:每克所产生能量(千焦):糖16.7、蛋白质16.7、脂肪37.6,由此计算70千克体重的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为406克,约为400克,蛋白质105克,脂肪85克。可给瘦肉、鱼、蛋适量,豆类50克,蔬菜500~1000克,植物油30~50克。

  热量,餐次分配:按患者生活习惯及病情而定,通常情况下为:早餐为总热量的1/5,中餐为2/5,晚餐为2/5。若用大量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睡前可加缓冲饮食(苏打饼干)。

.糖尿病人用餐注意

(1)病人每日所用的食物种类及分量,应尽量按照计算供给,不可过量。除计入主食量外,禁食糖类、蜜饯、果酱、蜂蜜、藕粉、百合、杏仁茶、甜点心、土豆、芋头、山芋、荸荠、藕等。

  (2)每日食物包括主食、鸡蛋、豆腐、牛奶、瘦猪肉、鱼、植物油、各种蔬菜、汤等。折算方法:1只鸡蛋相当于肝、鱼、虾、牛肉50克,或豆腐100克;瘦猪肉100克相当于豆腐250克;米饭50克相当于馒头75克或生面条75克,可相互换算选用。

  (3)各种蔬菜亦含糖分,每日选用其中1~2种。各类蔬菜及水果的含糖及每日用量如下:

  含糖1%者:日用600克,如芹菜、莴笋、瓠子。

  含糖2%者:日用300克,如黄韭芽、水芹菜、菜梗、小白菜、鸡毛菜、茴香菜、生菜、豌豆叶、豆苗。

  含糖3%者:日用200克,如冬瓜、青菜、黄瓜、菜瓜、菠菜、胡萝卜、茭白、韭菜、苋菜、油菜、乌菜、龙须菜、黄芽菜、空心菜、茄子、西红柿、马兰头、金花菜。

  含糖4%者:日用150克,如青萝卜、青蒜、甘蓝菜、菜花、萝卜叶、绿豆芽、雪里红、咸菜、春笋。

  含糖5%者:日用125克,如冬笋、红萝卜、小葱、卷心菜、荠菜、草头、芸扁豆、豇豆、丝瓜。

  含糖6%者:日用100克,如黄豆芽、白萝卜、青豆芽、芦笋、桃子、杨梅、苹果、香瓜、西瓜等。

.饥饿难忍时辅食的添加

患者饥饿难忍时可给以去除糖分的食物填肚子。

  (1)煮3次菜:取碳水化合物含量少的蔬菜,洗净切碎,放在水中煮15分钟,换水再煮沸为止,如此煮3次,以减少碳水化合物,再加盐少许即成。

  (2)洋菜冻,取琼脂1克,水200毫升,糖精1小粒,混合煮沸至完全溶化,拌匀凉冻即可。

  (3)去油肉汤:肉汤冷后,捞去表面油脂即成。

  (4)焖南瓜:南瓜切块,放锅内焖熟,加少许食盐即可。

.经饮食控制、药物治疗

血糖、尿糖正常连续1个月以上,饮食控制可适当放宽。

同时要经常检验尿糖、血糖,如有升高,立即转入饮食严格控制。

六、糖尿病的自我保健与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必备物品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外,还要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护理,自我护理需要具备一些必备物品可能顺利进行下去,这些必备物品包括:有关糖尿病知识手册及中国食物成分表;简单的食物衡器和量器;一套检查尿糖、尿酮体所需的物品,如班氏液、酮体粉、试管、酒精灯及尿糖试纸等;常备食品,以备发生低血糖时之用;一本记录检查结果、病情变化及体重变化用的笔记本;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需准备一套注射胰岛素所用器具,如注射器、针头、消毒盘、消毒用棉签、酒精及消毒设备;胰岛素的冷藏处。

讲究清洁卫生

清洁卫生与健康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人要想有健康的体魄,清洁卫生是免不了的。糖尿病患者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特别容易并发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尤其是呼吸系统的感染,如感冒、肺炎、肺结核等,以及皮肤感染,如毛囊炎、疖、痈等,女性患者则容易合并泌尿道感染、肾盂肾炎等。因此,清洁卫生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更为重要,糖尿病患者要积极预防各种感染,以防止病情加重。

  实际上,有许多疾病是从呼吸道传染的,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住室和办公室内要尽量保持空气流通。要经常做一些室外活动,如晒晒太阳,特别是清晨时去公园或花草树木多的地方散散步,多呼吸些新鲜空气。勤洗澡、勤换衣服,并注意食物的清洁卫生,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的良好生活习惯。糖尿病妇女要坚持做到每晚睡前用专用的盆清洗外阴部,还应避免不洁性交。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生活的规律性,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稳定起着推动、促进作用。每天的工作、学习、吃饭、活动、休息和睡眠等日常生活起居,都要渐渐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的规律,做到合理安排,定时定量。

  充足高质量睡眠对于血糖的下降能起一定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好睡眠质量,除夜间正常睡眠外,如有条件,午睡半小时到1小时也是有益处的。失眠时,可以在晚上临睡前用温水洗脚、洗澡,可有一定帮助。当然,睡眠并不是唯一的休息方式,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等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

  长年坚持体育锻炼和各种有益的活动;糖尿病患者多见于脑力劳动者,更不应该放弃体力活动。但不能过于劳累要掌握住活动时间和活动量。每天三餐或加餐要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活动量较大时,饮食量也要随之相应增加。

  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和量要安排得适度,有规律,不可做突击性的工作和学习。

  要掌握好饮食、用药和体力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清关系。

吸烟对糖尿病危害大

吸烟有损于健康,这已不可否认。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主要有下列方面:

  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烟碱可以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对冠状动脉的血充量,起初因烟碱量小而使其突然增加,以后就逐渐减少,从而影响心脏本身的营养,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容易发展成冠心病。吸烟可加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发生率,此外口腔癌、喉头癌及肺癌的发生也与吸烟有。较大量烟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和麻痹作用。

注射器具的常用消毒方法

家庭用的注射器具常用煮沸消毒法,方法是将洗干净的注射器、针头、注射器、针头、镊子放入小煮沸器或小钢精锅内,加水煮沸。

  蒸气消毒法是把洗过的针头、镊子、注射器用干净的纱布包裹起来,再把它放进钢精锅内,最后把钢精锅放在蒸笼里蒸。烧开后再蒸25~30分钟即可。如有条件,以高压蒸气消毒最为理想。每次注射都要更换针头和注射器,且每次取出针头、注射器的动作要迅速,并将钢精锅盖紧,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污染。

如何配制班氏液和酮体粉

.班氏液配制方法

取硫酸铜17.3克,枸橼酸钠173克,无水碳酸钠100克(或用结晶碳酸钠200克),蒸馏水1000毫升。

  先将枸橼酸钠与碳酸钠溶于700毫升蒸馏水内,可加热助其溶解。再将硫酸铜溶解于100毫升蒸馏水中,然后将硫酸铜溶液倾入已冷却的枸橼酸钠和碳酸钠溶液内,并加蒸馏水使溶液总量为1000毫升,用滤纸过滤备用。

  为了测试一下调配好的药液的药性,可取出一些药液,并向其中滴入2滴糖水,如果药液呈现赤红色,即可说明调配的药液合格。

.酮体纷配制方法

取亚硝基铁氰化钠结晶1克,无水碳酸钠20克,硫酸铜40克研磨均匀,但不宜过细。以上三种化学药物研碎,混匀即可。检查和分析尿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检查尿糖方法可供选用:

  (1)取1毫升班氏液(必须原色—一蓝色不变方可使用),点燃酒精灯,用木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加入尿液2滴,置酒精灯上煮沸1~2分钟,煮时要不停摆动试管,以防液体喷溅出管外,并注意不要将火烧到液面以上试管,防止将试管烧裂。

  待冷却后分析结果如下:

  蓝色(原色不变):(-)说明无糖;绿色:(±)含糖极微量,<0.5%克;绿色及淡黄色沉淀:(+)含糖微量,约0.5%克左右;黄绿色:(++),含糖少量,约1%克;黄色:(+++),含糖中等量。约1%~2%克;红色及棕色:(++++),含糖多量,约2%克以上。

  (2)用滴管先吸取班氏液(蓝色药液不变)20滴,放于玻璃试管内,再滴入2滴尿液,放在杯子中煮沸。煮沸5分钟后,观察试管内液体颜色的改变。分析一下颜色变化原因。

  注意杯子里的水要适量,小心别把杯子烧裂。

  (3)另外有一种试纸法可检查尿糖,它操作简单,定性准确,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检查方法。使用方法是将试纸浸入尿液中,湿透(约1秒钟)后取出,在1分钟内观察试纸颜色,并与标准色板对照,即能得出测定结果。在使用时应注意把试纸全部取出后,须立即将瓶塞盖紧,在阴凉干燥处保存,以防变质。

检查和分析尿酮体的方法

在对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中,尿酮体检查可算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乙酰乙酸(双醋酸)法

取新鲜尿液5~10毫升,置于玻璃试管中,加入几滴10%氯化高铁溶液,至尿中磷盐类完全沉淀为止。用滤纸过滤,过滤后的尿液中再加几滴10%氯化高铁溶液。如呈现紫红色,即为阳性反应。

.酮体试纸法

用亚硝基铁氰化钠等试剂作为酮体试纸,将其浸入新鲜尿中后当即取出,3分钟后在白色或白光灯下与标准色板比较,判定结果。

.酮体粉法

取配制好的酮体粉1小匙,放在反应板的小孔中,加新鲜尿3~4滴,以浸湿粉末为度,12分钟后观察颜色变化。在2分钟内如变成紫色,为酮体阳性反应。1分钟后只有一点紫色沉淀则为弱阳反应;如果一滴入就变成紫色,为强阳性反应;颜色不变为阴性。

气候变化对糖尿病的影响

人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受天气的变化,如雨、雪,气温骤然上升、下降的影响而增多,导致肌肉对血中葡萄糖的摄取减少,又因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使之与肾上腺素的对抗作用减弱,因而可导致血糖增高,病情加重。

  特别是在冬季,天气突然变冷时,糖尿病病情往往不易控制。

  此时,要注意及时增加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用量,或及时减少主食量。当然,在天冷一段时期,身体会渐渐适应,病情一般可以渐渐稳定些。但总的来说,糖尿病冬天的时候较夏天难于控制。

情绪变化对糖尿病的影响

患者的情绪对糖尿病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悲愤、恐惧、焦急、狂喜、激动等情绪突然变化,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不仅使血糖增高,而且导致脂肪分解加速。这样血中脂肪酸增多,产生酮症。这一点,对青少年起病的Ⅰ型糖尿病患者影响更为显著,对于Ⅱ型糖尿病人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始终保持乐观情绪,遇到什么不如自己意愿的事情,思想上要冷静,心胸要宽阔,情绪上要稳定,这样才能避免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的性生活

据统计,约50%~60%男性糖尿病病人有程度不同的阳痿,他们多少对性生活有些疑虑。阳痿是指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即患者有性欲的要求,但阴茎不能勃起,或不能持续地勃起而影响正常的性生活。大多数糖尿病性阳痿者早期性欲尚存在,久之逐渐丧失,这个过程一般约6~24个月。糖尿病病人的阳痿有80%是器质性的,也有精神性的。阳痿患者有无夜间或凌晨阴茎勃起是鉴别器质性与精神性阳痿的一个重要体征,即有夜间勃起者为非器质性。

  糖尿病性阳痿的原因尚未阐明,一般认为是骶髓植物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所致,前者可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后者可导致阴茎的动脉阻塞。

  在人类,大脑皮层深深地影响性生活,由于精神或肉体方面刺激,可激发性行为。性生活包括兴奋、持续、高潮及消退四期,而其对机体的总的生物效应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的代谢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可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也分泌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有兴奋心脏的作用,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传导,加快心率,虽稍能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血液供应,但其不利的一面是它能提高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脏耗氧量。如分泌过量,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的可致心室颤动,甚至死亡。

  同时肾上腺素能使糖原分解,血糖增高,脂肪分解加速,细胞耗氧量增加。另外,去甲肾上腺素对冠状动脉以外的血管都有强烈收缩作用,可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分泌过量时也可出现心律失常。

  综上所述,可见,对一个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变患者,频繁或过度的性生活显然是不利的。当然,对无阳痿、病情不严重的糖尿病病人有一定间隔的性生活并非是禁忌的。

药物使用不当对糖尿病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如不适当地采用氢化可的松等类激素药物时,可使病情恶化,以至危及生命。因为这一类药物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可促进葡萄糖异生及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并可抑制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因此致使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一般不要用氢化可的松类激素药物,但当患者同时合并风湿性或类风湿性等疾病需要采用激素时,在应用的同时要加大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以防止糖尿病恶化。

  药物使用不当对糖尿病病情起着恶化作用。例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可使血糖、尿糖得不到满意控制,反之,如用药过量,则易产生低血糖。轻易放弃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急于求成,看见什么广告、偏方都以身试用,这样必然会恶化病情,出现反复,有的可因用药不当而出现毒性反应甚至引起中毒。

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情严重时,常并发酮症中毒、高渗昏迷等。

  糖尿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检查有尿糖、血糖增加。当患者出现昏迷症状时,可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治疗用药不够,或病人还患有其他疾病,使血糖急剧增高而引起的昏迷,叫高血糖昏迷,如糖尿病酮症中毒时所致的高渗昏迷等;二是由于治疗糖尿病过程中使用降血糖药过量,如使用胰岛素过量而出现昏迷者,又叫低血糖性昏迷。低血糖性昏迷常见肌力弛缓、体温下降、呼吸平顺、皮肤潮湿,呼吸无特殊气味;高血糖性昏迷的病人,则见呼吸深而快、口渴、皮肤及口唇干燥,呼出的气体有类似苹果的甜味。

  本病急救措施有以下几点:

  (1)最好先辨别昏迷的性质,区别是高血糖性昏迷还是低血糖性昏迷,两者不要弄错弄混。

  (2)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并能吞咽时,对于低血糖性昏迷最有效的办法是让患者多喝糖水或吃糖块、甜糕点等,而对高血糖性昏迷患者则应喝加盐的茶水或低盐番茄汁等。

  (3)若患者意识已经丧失,应将病人放平,解开衣领,保证呼吸道畅通。

  (4)当一时很难判断出病因时,则不要轻易采用任何急救措施,因为高血糖和低血糖两种原因引起的昏迷,其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5)患者如果不能迅速恢复知觉或仍不省人事,则要拨打120电话,呼叫急救医生到家就诊或送往医院抢救。

(6)当病人脱离危险,恢复神志后,应积极治疗糖尿病,调节饮食,合理使用胰岛素,或口服其他药物,使体内代谢转为正常,避免糖尿病性昏迷的再次发生。

糖尿病与寿命

每个糖尿病患者包括他们的亲戚朋友都非常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糖尿病患者的寿命。随着医药事业和内分泌专业的不断发展,治疗糖尿病的各种新型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都陆续问世,胰岛素泵和胰岛移植等新的治疗方法也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今后也还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战胜糖尿病。因此,不要惧怕糖尿病,只要充满战胜疾病的信心,长期坚持合理治疗,使病情得到理想控制,那么糖尿病患者是基本上可以和健康人享受同样寿命的。有许多老专家、老教授虽然患有糖尿病,但由于治疗和调养得当,享有80岁以上高龄并不少见,但有的患者得了糖尿病不去认真治疗,生活上毫无规律,导致多种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和肾脏等并发症越来越多、越重,这样自然会累及到寿命。

糖尿病患者的门诊治疗

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就可以出院了,但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而放弃基本治疗或出去乱投医,这样会加速病情的恶性发展。为了随时了解病情变化,在治疗上有个连续性,以便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及时修改和制定新的治疗方案,定期去医院门诊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长期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主要是Ⅰ型糖尿病患者,为了到医院作空腹血糖、尿糖检查,往往在去看病的当天清晨,不按时注射胰岛素或不按时进餐。这样,当在门诊完成血糖、尿糖等有关检查后,常常要等到上午10点甚至中午,才能注射上胰岛素和就餐。这样,又促进了病情恶化,严重时还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因此,这一类患者应当于就诊的当天清晨照常注射胰岛素治疗,按时吃饭。但要准确记住吃早饭的时间,到门诊后化验早餐后2小时血糖、尿糖,同样可反映病情变化。当然,也可以于午餐前注射胰岛素,化验午餐后2小时血糖、尿糖。对于那些不需胰岛素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则可作空腹血糖、尿糖检查。

除了要做这些长规检查外,还应定期检尿常规、眼底、心电图等,以有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合并肾脏、眼底及心血管等病变,达到早期预防和治疗。

七、婴幼儿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

在健康状态下,葡萄糖为肠道所吸收,并作为糖原贮存在肝脏等处,在需要时再分解成葡萄糖以供使用。小儿糖尿病是由分解葡萄糖的功能减弱,在肝脏以及肾脏和心脏里积存多量的糖原和异质糖原,或者不能转化糖原所引起。症状有肝脏肿胀,或者因低血糖而引起痉挛,也可使心脏发生异常。

一直很健康的儿童,突然大量饮水,尿的次数和量也增加,没有精神,体重也下降,嘴唇和皮肤干燥。在这个过程中,光是昏昏沉沉地睡觉,很快就会陷入糖尿病性昏迷而导致危笃状态。此症状是由胰脏所分泌出来的胰岛素的激素停止分泌所致。应立刻送往医院,由专家制订治疗方案。

小儿低血糖症

 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即可出现低血糖症状,手足震颤、焦躁、面色变红、出冷汗或者呕吐,严重时,意识蒙胧,并发生痉挛。在发作严重时,容易与癫痫和热性痉挛相混淆,轻症时容易与自家中毒症混淆。反复发作以后,可损害脑功能。

  在发作时,要立即让小儿喝糖水,若能恢复精神,则该病恢复的可能性较大,应请专科医生进行详细检查。

儿童糖尿病

近些年来,儿童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5%,且每年以10%的幅度上升,特别是II型糖尿病患儿增多。

  糖尿病患者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主要与儿童长期超量吃糖和高脂肪食物从而导致肥胖有关,饮食不当是罪魁祸首。现在很多孩子喜欢到洋快餐店,吃一些像炸薯条、汉堡包等高热量、高油脂而又难消耗的食物,再加上娇生惯养,吃得多,活动少,体重上升特别快,结果容易出现血糖过高的现象,从而引发糖尿病。另外,喝牛奶也会增加某些儿童得糖尿病的危险。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某些儿童喝牛奶引起他们对胰岛素的免疫反应。但是,这其间的联系被打破。I型糖尿病的典型特点是“自体免疫”反应,即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了产生胰岛素的胰腺细胞。芬兰赫尔基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亲属有糖尿病的儿童。这些儿童在断了人奶之后,或者喝牛奶或者不喝牛奶。

在3个月大的时候,喂牛奶的婴儿对牛胰岛素产生了很高的免疫反应。这就是说,儿童期喝牛奶,会在高危险儿童的一生中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

八、糖尿病保健器材的运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糖尿病的针灸研究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进展迅速。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针灸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疗效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针灸对血糖浓度的影响表现为双向调节功效,对全身有整体调节作用;由于针灸有通经活络、活血化淤的作用,能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方面,如脑梗塞、心绞痛、肢体疼痛、下肢闭塞性血管病变、皮肤病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变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早期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即使对于必须服用降糖药物的患者,配合针灸也可以加强其协同作用,减少药物用量,并改善全身状况。针灸可作为糖尿病的基本疗法之一,普遍应用于糖尿病的早期防治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灸  法

取穴 大椎、足三里、太溪、胰俞、肺俞、脾俞、胃俞、膈俞、肾俞。

配穴 上消加鱼际;中消加中脘;下消加关元、气海。

操作方法 将上穴分为3~4组,每日选1组,每穴用艾绒隔姜灸5~10灶,或用实按灸,悬灸亦可,以皮肤红润为度,切忌灼伤皮肤引起感染。

灸法的注意事项

灸时易合并皮肤感染,所以各种灸法切忌火力太重,均以皮肤红润为度,严防灼伤皮肤导致感染。

  可采用各种针灸综合疗法或针灸中药合治,并配合饮食控制,对治疗前已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者,仍应按原量服用,待病情改善后,再逐渐减量以至停用。

耳针的保健方法

取穴 胰、内分泌、肺、胃、肾、膀胱、三焦、渴点、饥点。

  操作方法 每次选3~4穴,常规消毒后针刺,中等或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隔日1次。

  耳穴压丸法 耳郭局部消毒,将王不留行子或塑料珠黏附于适宜的胶布中央,再贴敷于耳穴上,给予适当按压耳郭,有发热、胀痛感。一般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交替,也可两耳同时贴压。患者于贴压期间自行按压数次,每次每穴l~2分钟。每次留丸3~5天,7次为1疗程。

体针的运用方法

取穴 足三里、三阴交、胰俞、脾俞、膈俞、肾俞。

  上消多饮、烦渴口干,加肺俞、少商、金津、玉液、承浆、意合、阳池,可清热保津;中消多食易饥、便结,加中脘、胃俞、大横、腹结、内庭、丰隆,清胃泻火;下消阴虚为主,见多尿、腰痛、耳鸣、心烦、潮热盗汗,加关元、太溪、然谷、照海、复溜、太冲,滋肾阴;下消肾气虚为主,见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泻头涨、肢体困重,加胃俞、天枢、气海、阴陵泉,健脾利湿。

  操作方法 背俞穴针向棘突,进针l~2寸。依据病情把穴位分成两组交替运用,补泻兼施,以针刺得气为主,留针15~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或隔日1次,12次1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

电针疗法

取穴

 足三里、三阴交、胰俞、肺俞、脾俞、肾俞

操作方法 每次选2~3穴,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15分钟;隔日1次。

皮肤针的操作方法

取穴 胸6~12夹脊,腰1~5夹脊

操作方法 每次用皮肤针轻或中度叩刺5~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