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药物反应观察篇

[日期:2012-09-27] 来源:  作者: [字体: ]

药物反应观察篇

案例1  泻痢停致固定性药疹

    患者,男性,5岁,因腹泻自服泻痢停3天后于夜间出现双手指间瘙痒,继之出现阴囊及双大腿内侧瘙痒。次晨手指间、阴囊及双大腿内侧相继出现皮疹及水疱,伴灼热、疼痛感。来诊体查:体温38.9℃,大腿内侧有一直径约4cm水疱,双手指间有大小不等的水疱,部分表皮抓痕及溃烂。立即停用泻痢停,给予抗过敏治疗,3天后病情明显好转,水疱消失,逐渐痊愈。

    案例分析

    1.固定性药疹为直径1cm4cm的圆形、椭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一个或数个不等。边缘清楚,其上可发生小水疱或大疱,停药12周后皮疹逐渐消退,留下色素沉着的斑片。如再次使用该药皮疹可在原处复发或在他处又出现新的皮疹,损害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多见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常累及黏膜或仅在生殖器黏膜上出现损害。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局部有瘙痒或灼痛感。

    2.安置患者在有利于病情观察及护理的单人病房进行隔离治疗。保持空气新鲜,病室安静,空气流通,每天用紫外线空气消毒l小时,室内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40%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预防感冒,也可以防止皮肤干燥,有利于皮肤的正常代谢。

    3.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防止交叉感染。每天更换床单、被套、枕套及衣服一次,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和平整,换床单时动作一定要轻柔、敏捷,不要拖拉,以免擦破水疱,引起感染。

    4.由于四肢皮肤有水疱、糜烂,静脉穿刺和扎止血带出现困难。因此,采用静脉留置针,因静脉留置针可保留7~ 10天,减少每天穿刺造成皮肤的再损伤。穿刺前用碘伏消毒,因碘伏只涂擦一次,可以减少对皮肤韵多次重复刺激。

    5.预防皮肤完整性受损。要勤翻身,一般2小时一次,因患者有疼痛,怕水疱破溃,不愿意翻动,护士应给予帮助,鼓励患者翻身,注意不要拖拉,尽量减少摩擦,减轻皮损。

    6.正确处理创面,促进创面愈合。全身创面暴露,未感染的水疱抽出疱液或穿破水疱,已感染的创面剪除坏死的疱膜,受压部位创面用无菌纱布覆盖,不再揭下,必要时用细雾器经常喷药在纱布上,使之渗入创面,同时用红外线局部照射。

   

案例2  CT增强扫描造影剂过敏

    患者,男性,46岁,因“颅内占位性病变’’行CT增强扫描。检查前取造影剂60%泛影葡胺2ml静脉注射做过敏试验,20分钟后无不良反应行CT增强扫描。用自动高压注射器由静脉注射造影剂lOOml,注射速度2ml/秒。当造影剂推至40ml时,患者自述口唇及舌尖麻木、继而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降至60/40mmHg,立即停止注射,盐酸肾上腺素O.lmg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吸氧4升份,5分钟后再次盐酸肾上腺素O.lmg皮下注射,静脉滴注阿拉明、多巴胺等抢救30分钟后病情逐渐好转,血压回升,脱离危险。

    案例分析

    1.造影剂发生过敏反应是CT增强扫描过程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轻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重者危及生命。因此,CT室一定要配备专业技术精湛的护士,备好急救用物如氧气、吸痰器、气管插管用物等,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预防为主的各项准备工作。严格明确造影剂使用的禁忌症,对有明显甲状腺疾病、碘过敏或其他药物过敏史者禁用,对高危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障碍、哮喘、糖尿病等患者禁用或在医师严格指导下操作。

    2.注射造影剂前仔细询问有关情况,并建立静脉通路,以防发生过敏反应时能及时用药抢救。正确判断试验结果,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做试验的必要性,以免有些病人出现轻度过敏反应时隐瞒病情,唯恐出现过敏后再无其他检查手段而延误诊断。也有学者认为,注射造影剂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lOmg,能有效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3.造影过程中将碘造影剂加温至35 -37℃,以降低其黏度,减轻微循环障碍,增加患者对造影剂的耐受性。对疾病、年龄、体质强弱不同的患者掌握不同的注射速度和剂量,总量< 1.5~2mg/kgo向患者讲明静脉注射造影剂时可能出现局部或全身发热的感觉,但很快就会消失。

    4.观察造影后的反应,防止延迟反应的发生。注射造影剂主要由肾脏排出,因此,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嘱患者多饮水,加速药物排泄,并在CT室观察15分钟后再离开。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按照过敏性休克抢救程序积极抢救。

 

案例3口服黄连素致严重尿痛

    患者,女性,4岁,因急性腹痛来诊。体温36.9℃,腹软,肠鸣音亢进,大便常规检查提示:急性细菌性痢疾。给予黄连素l片口服,3次/日。服药第3次后患儿每次排尿时大哭,询问时述尿痛。观察发现排尿呈间断性、尿滴沥不畅,排尿即痛,尿色黄浊。停止用药后症状消失,次日再次服用后症状复发,便进一步证实为黄连素所致。

    案例分析

    黄连素通用名盐酸檗碱。小檗碱是苯丙异喹啉类季胺型生物碱,长期以来对其生化、药理及临床研究证明,它是一种没有细胞毒和致突变作用的、具有广泛用途的药物。有文献报道,兔子静脉或肌肉注射2mg/kg及口服50mg/kg小檗碱后,血浆浓度峰值为92.7491.7ug/L。经5'.5小时的累积测定,有0-5%的药量从尿和胆汁排泄;:对大鼠的研究发现,口服lOOmg/kg  檗碱后,经24小时累积只有0.043%的药量从尿中排出。黄连素的低毒性显而易见,因此,黄连素长期以来作为临床治疗细菌性腹泻的良药。但类似病例尚未见报道,此例供同仁切磋并引起临床关注。

   

案例4氟尿嘧啶与枢丹存在配伍禁忌

    患者,男性,63岁。胃癌术后行化疗,使用氟尿嘧啶后呕吐剧烈,遵医嘱:枢丹8mgA小壶静脉点滴。护士执行医嘱后输液管内出现白色絮状浑浊,立即予以更换输液器,重新加入药物等处理。半小时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1、寒战、四肢末梢发凉等症状,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粉lOmg,盐酸异丙嗪50mg肌肉注射、吸氧、保暖,对症处理,半小时后病情好转。医生会诊后一致认为属于药物反应。但是,家属认为是护士加错药所致,引起了不必要的纠纷。

    案例分析

    1.氟尿嘧啶注射液是一种抗肿瘤谱较广的抗肿瘤类药物,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及绒毛膜上皮癌的治疗。枢丹又名盐酸昂丹司琼,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的5-HT3受体拮抗剂,有很强的镇吐作用,常用于化疗药物、放疗引起的消化道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及预防和治疗手术后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2.肿瘤化疗方案中,氟尿嘧啶与枢丹常联合使用,以减轻或解除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发现,先后静脉滴入上述两种药物,在头皮针及输液器内会出现白色絮状沉淀现象。但经过核实,新编配伍检索表中这两种药物不存在配伍禁忌。为安全用药,笔者认为,临床上应尽量避免氟尿嘧啶与枢丹同时使用。若必须使用时,应在两种药物之间用0.9%  氯化钠溶液相间隔,以免发生不良反应,甚至药物变性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身心伤害。

 

    案例5  肾囊肿硬化治疗致乙醇中毒

    患者,女性,24岁,因“巨大肾囊肿”在CT引导下行肾囊肿硬化治疗。术前否认患者有乙醇过敏史,生命体征平稳,肝功能正常。术中共抽出淡黄色囊液约4800m1,间隔注射无水乙醇约400ml。术中2小时时患者出现面色潮红,皮肤湿冷,心悸,烦躁等症状。手术历时2.5小时,术后2小时测脉搏1 24次份、呼吸18次份、血压l00/60mmHg,呈浅昏迷状态,急行头颅CT:轻度脑水肿。经紧急抢救,12小时后清醒,生命体征平稳。

    案例分析

    1CT引导下行肾囊肿硬化治疗时,注射无水乙醇剂量为抽出液的1/4~1/5,但在保证囊内无水乙醇浓度的同时,不能忽略无水乙醇的累积注入量。人对乙醇的耐受性有个体差异。对乙醇敏感者,当摄入0.30.5ml/kg时,即可出现面色潮红、皮温升高、脉率加速等中毒症状。本例患者可能属于乙醇敏感者。

    2.乙醇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由乙醇脱氢酶所制约,可以生成乙醛刺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引起面红耳赤、皮温升高、脉率加速等。因此,在肾囊肿硬化治疗中及术后12小时内,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早期中毒症状,及时处理。

    3.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掌握模拟判断囊内液量(V),用公式V=3/4r3  rCT下测得的囊肿半径,π=3.14)。术中注意实际抽出液量与模拟测量量是否相符。抽取囊液时,根据抽出囊液的总量计算注入无水乙醇量。因此,抽出的囊液一定要注人有刻度的容器内,以免造成估计不精确而导致注入无水乙醇的误差。同时,乙醇注射总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而调整。术中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尤其是呼出气体的气味。

 

案例6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致

    过敏反应

    患者,女性,49岁。因“肝硬化”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第一次治疗后未见异常反应。第二次治疗后11小时,患者出现皮肤瘙痒、面部及全身充血性皮疹。经抗过敏药物治疗后皮疹消退。

    案例分析

    1.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用人工方法清除血液循环中因肝功能衰竭而产生的有害物质,使肝功能得到进一步代偿,从而为肝细胞的再生争取时间,平稳度过危险期而获得康复的方法。

    2.据报道,人工肝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  12%。其原因主要是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各种异体蛋白质,其次由于一次性大量异体血浆的输入,加之患者身体极度虚弱所致。

    3.治疗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血型,输入速度不宜过快,滴速应控制在40~50ml/min,以免发生意外。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并告知患者出现不适及时报告。若发生过敏反应,先将置换速度调缓慢并及时给予抗过敏处理,同时为患者轻轻按摩皮肤,缓解皮肤瘙痒,保持舒适体位,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4.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血浆作为过敏原,第一次输入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第二次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上述反应如果发生在皮肤,则出现红肿、荨麻疹等;如果发生在呼吸道,则出现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如果发生在消化道,则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个别病情严重的,可因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该患者系典型的皮肤过敏反应,故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

 

案例7  痛经注射度冷丁成瘾

    患者,女性,24岁,未婚。有痛经史7年,每次月经来临前腹痛难忍,大汗淋漓,甚至出现疼痛性休克。偶然使用度冷丁缓解疼痛,每次50mg,使用几次后镇痛效果不明显,便不断增加剂量至lOOmg/次。以后每当月经来临前必须肌肉注射度冷丁1~2次,甚至出现“感冒”时均需要度冷丁解除肌肉疼痛等症状ol年后出现度冷丁成瘾,走上了吸毒道路。

    案例分析

    1.度冷丁又称哌替啶,是人工合成的苯基哌啶类麻醉性镇痛药。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与吗啡相似,镇痛效力是吗啡的1/10。对各种疼痛有效,对内脏痛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度冷丁主要通过同中枢神经系统内与疼痛有关的阿片受体结合,模拟内源性抗痛物质脑腓肽的作用,激活体内抗痛系统而实现镇痛作用;而且由于镇痛和血管舒张作用,还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情绪及心脏负荷。临床多用于手术麻醉的辅助用药及术后止痛,用量过大或长期使用会出现成瘾现象。

    2.该患者多次反复使用治疗剂量的度冷丁产生了药物依赖性。其成瘾性产生的机理可能是正常情况下阿片受体承受一部分脑腓肽的作用,以维持和调节痛阈及对疼痛的精神反应。当连续反复使用度冷丁时,可能通过某些反馈机制,使脑腓肽减少或停止释放,所以必须使用较大剂量的度冷丁进行补偿,一旦停止使用,中断脑腓肽的补充,就会出现戒断症状。

    3度冷丁在人体内肌肉注射后10分钟起效,作用时间24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40%~60%,消除半衰期为3.7~4.4小时。可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主要在肝脏代谢为哌替啶酸和去甲哌替啶。代谢产物及药物原形自肾脏排泄。排泄量与尿液pH有关,pH愈低,尿液药物原形排出比例愈高。

    4.该病例提示,临床应用度冷丁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而且只能短期使用,必须使用时要有使用记录,尽量不要把药物性质告诉病人,特别是对精神不正常或情绪不稳定的病人或有吸毒倾向的高危人群。

    案例8接种乙脑疫苗致皮疹

    患儿,女性,6岁,接种乙脑疫苗后4小时出现全身散在皮疹,发痒,轻度发烧,体温37:60 C左右。给予抗过敏治疗后皮疹消退,体温恢复正常。

    案例分析

    1.乙脑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脑、保护易感人群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由于乙脑疫苗的最佳免疫力形成时间是注射后1个月左右,而我国北方乙脑的流行高峰为789三个月。所以,每年5月份接种乙脑疫苗比较合适。

    2.注射乙脑疫苗时,如果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及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禁忌注射乙脑疫苗。

    3.乙脑疫苗注射后大多数人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l2天内消退。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0 C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4.乙脑疫苗注射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该患儿据母亲回忆,6个月时因“感冒”服用“阿莫西林”曾经出现皮疹,当时怀疑“热疹”,未行特殊处理,次日自行消失。该患儿属于过敏体质,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要告知家属使用任何药物前必须向医生说明。

案例9皮试假阴性造成过敏性休克

    患者,男性,58岁。因慢性咳嗽、咳痰3年,加重l周,伴活动后气短,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追问药物过敏史:20年前因病曾用青霉素出现“过敏”现象,具体表现不详。后来一直未使用过青霉素。入院前3且在门诊静滴青霉素钠3天,无任何不良反应。本次入院后遵医嘱:青霉皮试(一),随即青霉索钠80万单位肌内注射,观察45分钟后无不良反应,即静脉续滴“生理盐水150 ml+凯德林3.0g"o2分钟后患者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面色潮红,即刻拔针停止输液,给予盐酸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mg肌内注射、吸氧等处理,但患者胸闷加重、喉部有梗阻感,脉搏细弱,大汗淋漓,口唇发绀,血压60/40mmHg,再次付肾素Img皮下注射、非那根50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lOmg静脉注射,建立两组静脉通道,5%葡萄糖250 ml+多巴胺40mg静脉点滴,症状继续加重,并出现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再次给以非那根50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lOmg静脉注射,心电监护,抢救约15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血压逐渐回升。

    案例分析

    1.凯德林正式品名为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效,主要用于治疗耐酶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淋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由于目前耐青霉素菌种的增加,凯德林的使用也日益增加。

    2.凯德林的使用说明明确规定: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本品属于青霉素类,使用前需做皮试,阳性者禁用。但是,值得思考的是,生产厂家没有给出要做皮试的附属产品及做皮试的操作规程,因而临床只能用普通青霉素代替凯德林皮试,而普通青霉素和凯德林既不是同一生产厂家,又不是同一生产批号,即使做青霉素皮试,在原则上显然违背青霉素的使用规则。

    3.青霉素和凯德林属于同一类,在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因而在过敏原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对青霉素不过敏,不能说明对凯德林不过敏。因而,临床使用凯德林时,一定要高度警惕,使用后半小时内严密观察用药反应,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使用前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凡是有过青霉素过敏史者,应禁止使用。对新病人第一次使用凯德林时,护士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用药后观察1015分钟后再离开病人。

    4.据作者了解,目前使用的青霉素类药物如安洛欣、天林等都没有做皮试的附属产品,临床都用普通青霉素皮试代替。在“举证责任倒置”的今天,如果发生过敏反应救治失败,院方和厂家都有连带责任。因此,急需生产厂家规范使用标准。

案例1 0

开塞露引起过敏反应

    患者,女性,42岁,因“股骨干骨折’’术后卧床致排便困难,遵医嘱给予开塞露1枚塞肛,10分钟后患者主诉皮肤发痒,查体:身体遍布红斑、丘疹。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非那根25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 1小时后症状不见好转,并出现喉部发痒,口舌麻木,再次非那根25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氧气2升,分吸入。约20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

    案例分析

    1.临床使用的开塞露为混合制剂,主要药物成分为山梨醇,辅料为硫酸镁、苯甲酸钠。有资料表明,山梨醇及硫酸镁在临床运用上均有过敏反应的事例发生。通过对该病人的评估,了解到患者无任何过敏史,但对开塞露却发生了过敏反应。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个体差异性。

    2.通过上述病例分析认为,在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否需要做药物过敏试验,都应遵循护理查对制度,严密观察,及时预见、发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并配合医生处理。

    3.开塞露为临床常用的缓泻剂,虽引起过敏反应的事例少见,但鉴于过敏反应对患者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广大医护人员应引以为戒。

 

案例1 1 CO-SMZ致频发性室。性早搏

    患者,女性,33岁,因“急性扁桃腺炎”口服CO-SMZ 2次/日,2片/次,服用3天后咽痛好转。但用药第2日即发生心慌、乏力、全身颤抖伴恶心,体温37.3℃、脉搏14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070mmH go心电图提示:频发性室性早搏、二联律。停止用药后逐渐消失0 4周以后再次出现咽痛,上午8时服用CO-SMZ 2片,下午2点左右又出现上述症状,停药休息后自然消失。

    案例分析

    1CO-SMZ是常用的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泌尿系统感染、伤寒等疾病的药物。该病人2次应用后均出现相同的症状,说明与药物有关,但这方面的报道尚属罕见,应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2 .CO-SMZ为合成抗菌素,不良反应有皮肤过敏、粒细胞减少、肾脏损害等。临床用药过程中要全面观察,综合考虑,以便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用药前仔细询问药物过敏情况,若对某一种磺胺药物过敏,则禁止使用另一种磺胺药物。

    3.用药后可以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对从事高度注意力集中的人员慎用。老年人、脱水、少尿、休克及肾功能不良者禁止使用o CO-SMZ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后,可以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增加,导致核黄疸。所以,孕妇及3个月以内的小儿禁用。少数病人出现过敏反应,多于用药710天发生,表现为药物热、皮疹、血清病样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懈症等,甚至危及生命。长效磺胺在体内存留时间长,危险性也大,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及时处理。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血象、尿常规。如果出现血尿、白细胞减少等情况时,立即停药,并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及大量饮水,加速药物排泄,减轻损害。

 

案例1 2避孕药导致深静脉栓塞

    患者,女性,28岁。口服长效避孕药“复方甲基炔诺酮片”43个月时出现右侧膝关节以下疼痛、肿胀,行走时加重,误以关节炎治疗0 1月后上述症状加重,经彩超提示:胭静脉血栓形成。

    案例分析

    1.避孕药是由孕激素和雌激素按不同的配比制成的复方制剂。其原理是通过对丘脑下部的负反馈作用而抑制排卵。这种作用改变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的正常模式,使滤泡期卵泡刺激素和月经中期性腺激素的峰潮被抑制。除含过多雌激素的制剂外,复方口服避孕药尚可使宫颈黏液粘稠度增加,精子不易通过;使子宫内膜发育不良,不适于受精卵着床;对输卵管运动过程也有影响。仅含小量孕激素的复方口服避孕药主要形成稠密的宫颈黏液,使精子难以通过,也可延长输卵管的运输时间以及造成子宫内膜受累,使受精卵细胞不易着床,达到避孕的目的。

    2.据报道,口服避孕药可以使血栓发生率增加411倍(深部静脉栓塞和肺栓塞)、浅表血栓症增加23倍,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为80 /10万。服药的第1个月形成血栓的现象迅速增加,停药后以同样的速度下降。  O”型血者血栓发生率略低于其他血型。临床观察发现,血栓病史是发生血栓症的最大危险因素。因为口服避孕药可以使血小板数量和粘附性增加,改变凝血因子的水平,降低抗凝因子而形成血栓。所以,有血栓病史和凝血程度较高者、手术前后或产后一个月内不宜服用。这种不良反应主要是其雌激素成分所致,孕激素也有辅助作用。

    3.口服避孕药有许多不良反应,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长期服用还可出现类妊娠反应如恶心呕吐、乳房胀痛、水分潴留等;可使胆囊疾患的发病率增加,可能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加有关,还能增加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危险;使血糖及血脂升高,尤其甘油三酯平均升高50%;心血管发病率增加,吸烟者及35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更高;栓塞性中风发生率增加10倍、出血性中风增加23倍,也可以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等。可见,避孕药并不是保险药,滥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4.肝胆疾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病史或存在此类疾病先兆者禁止使用,应采取其他措施。口服避孕药不能长期服用,可与其他措施交替。健康人群一般服用不能超过5年,否则会出现并发症。

    5.一旦出现深静脉血栓,应绝对卧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避免膝关节下垫枕,以免阻碍静脉回流。嘱患者用弹力绷带包裹下肢或穿合适的弹力袜,并保持各部分压力均匀,每天查看有无皮肤损伤及压痛。吸烟者应戒烟,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使静脉收缩,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住院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体温。经常查看肢体,如出现肿胀及炎症反应、深部肌肉压痛、皮肤发绀、静脉怒张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观察有无肺栓塞症状,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胸痛、血压下降等。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而增加下肢静脉压及引起血栓脱落。急性期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先在床上活动患肢,逐渐下地扶床行走,由难到易,由被动到主动。鼓励病人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进低脂肪饮食,降低血栓发生率。

   

案例1 3抑肽酶过敏性休克

    患者,男性,26岁,以“室缺”收住,拟行手术治疗。手术采取全麻气管插管、体外循环的方式进行。术中患者突然血压下降至70/40mmHg、心率1 32次/分、呼吸16次/分、氧饱和度下降、全身皮肤发红、甲床青紫、四肢末梢发凉等休克表现。在分析各种原因后考虑“抑肽酶过敏反应”o给予抗过敏、抗休克抢救,约半小时后循环恢复,手术顺利,术后安返病房。

    案例分析

    1.全麻病人使用抑肽酶可以减少术中、术后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特别是重症心脏手术,使用抑肽酶可以避免大量自体血丧失所致的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系统等变化对心肺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但使用过程中,临床也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应引起高度重视。

    2. 2005年第四期《护士进修杂志》李振花报道,抑肽酶过敏皮试方法是:临用时,将本品1瓶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lOml中,抽出1ml,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5ml,经静脉缓慢注射1ml,严密观察15分钟,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则不能使用。仅供临床护士参考。抑肽酶过敏性休克抢救同其他过敏性休克抢救方法相同。

    3.抑肽酶是从牛胰或牛肺中提取的,作为一种变应原进入过敏体质的人体后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发生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化,细胞膜和细胞内的一系列酶被激活,并由此而导致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和激肽等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从而引起过敏症状,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4.根据有关报道,抑肽酶可以减少术中、术后出血35%~40%,术后创面广泛渗血也明显减少,使难以用外科方法处理的出血发生率降低,提高手术安全性。但抑肽酶作为异种生物蛋白,每次使用前应常规作过敏试验。在体外循环手术时,最好在插好主动脉管后再推注皮试液,这样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可以立即开始体外循环,为抢救治疗提供条件。

案例14  雾化吸入液引起交叉过敏

    患者,男性,56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给予平喘、抗炎对症处理。医嘱:0.9%氯化钠注射液30ml+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5mg+病毒唑0.2g, 雾化吸入2次/日。执行医嘱4次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者自述咳嗽、气喘减轻,痰容易咳出,咳痰量明显减少。在第5次执行医嘱后约10分钟,患者突然出现气喘加重,继而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四肢发冷、脉搏细速1 32次/分,血压84/40mmHg。在排除其他因素后考虑“药物过敏反应”o经积极抗过敏治疗,约半小时后血压逐渐回升至ll0/62mmHg,气喘减轻,呼吸困难改善,1小时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在进一步检查患者当日用药情况时,大家一致认为可能是由于前一位患者用“庆大霉素”做雾化吸入,雾化罐未清洗彻底造成的交叉过敏反应。于是,反复向患者追问药物过敏史,患者回忆,5年前在某诊所曾经使用过“庆大霉素’’出现“过敏反应”,故此进一步证实了此患者出现的是“庆大霉素过敏性休克”。

    案例分析

    1.超声雾化吸入是利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由呼吸道吸入,以达到改善呼吸道通气功能和治疗呼吸道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用于呼吸道感染、肺部肿瘤、胸部手术前后预防感染及配合人工呼吸器使呼吸道湿化。一般选用敏感抗生素、祛痰药、平喘药及激素等,以增加抗炎效果,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从该病例可以看出,雾化吸入前同样需要详细询问用药史及家族史,防止由于呼吸道黏膜吸收引起过敏反应。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每位患者使用后均应彻底清洗、消毒部件后再给另一位患者使用,以防止交叉感染及微量药液残留引起不良反应。雾化吸入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告诉患者应注意的事项, 尤其过敏体质者,应告诉发生过敏反应时的先兆症状,以免延误抢救。

    3.通过任何途径给药,必须仔细反复询问用药史、家族史及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者,应固定雾化吸人导管、雾化液罐及含嘴管,确保医疗安全。因为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任何剂量、任何途径均可以出现过敏反应。

    4.临床护士应熟练掌握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采取有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减低对患者机体的损失。

    案例1 5  蓖麻油诱发排便性晕厥

  ,患者,男性,62岁,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自述咳嗽、少量黏痰不易咳出。近日因受凉出现气喘、腹胀、不思饮食等症状。给予抗炎、止喘、祛痰等治疗。入院第2日患者仍述腹胀,56日未解大便。医嘱:蓖麻油20ml分次口服。患者于早9时许口服10ml,下午5时再次口服lOml。晚上约7时许出现腹痛,排便时突然晕倒在卫生间,四肢冰凉,呼吸浅速,脉搏微弱。经积极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综合分析考虑为“排便性晕厥”。

    案例分析

    1.便秘是指粪便在肠腔内滞留过久,水分被过量吸收,使粪便过于干燥硬结,造成排便困难,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经过适当的预防护理完全可以避免,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所以便秘多发生在老年人。

    2.蓖麻油属于刺激性泻药,直接作用于肠黏膜,刺激肠蠕动增加,促使排便。多用于偶然便秘或短暂的便秘患者,不可滥用,否则会导致药物依赖性,还可出现结肠张力增加和便秘性结肠剧痛、水电解质缺乏等。

    3.蓖麻油是蓖麻油酸的甘油三酸酯,在上部小肠被脂肪酶水解释放出蓖麻油酸。蓖麻油酸刺激局部,使肠蠕动增加,产生导泻作用。一般服用后2~6小时发挥作用,刺激性强,作用快,应于清晨空腹时服用最佳,一次5~ lOml,孕妇禁用,防止刺激性流产。

    4 该患者持续便秘五六天,硬结粪便已堆积于直肠无法排泄。唯一解决的办法是用手抠。具体方法前面已经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案例1 6  甲醛消毒诱发哮喘发作

    患者,女性,55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经过抗炎、平喘等对症处理后咳嗽、咳痰及气喘减轻.,肺部罗音消失。有一天,卫生员清洗卫生间时,在便池内洒了少许甲醛溶液消毒。患者上卫生间过程中,即感胸闷、咽部发痒,急忙回病房休息。约10分钟后即出现剧烈的气喘、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哮喘症状,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梗阻。立即给予地塞米松lOmg、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咽喉部喷“喘康速”等抗过敏治疗,1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次日症状完全消失。

    案例分析

    1.甲醛又名福尔马林,含甲醛36%,有刺激性臭味,能刺激鼻腔、咽喉部黏膜。 0.5% 甲醛溶液6~12小时起杀菌作用,对芽孢需要8%浓度,18小时才能杀死。甲醛的杀菌机理是:甲醛的醛基与细菌蛋白质的氨基反应,使菌体蛋白质沉淀变性而死亡。

    2.甲醛的有效浓度对组织有很强的刺激性,因此广泛用于无生命物质的消毒,如物品、衣物、被服等的消毒。甲醛气体对眼睛及呼吸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时间接触可以引起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皮肤反复接触可以引起湿疹样皮炎。大量的甲醛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可以出现眩晕、抑郁和昏迷等危重征候,应及时抢救处理。

    3.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过敏或非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以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为特点。有过敏体质的人初次接触过敏原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免疫球蛋白IgE,并吸附在支气管黏膜下肥大细胞表面和血液中嗜碱性白细胞表面,使这些细胞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致敏的支气管黏膜下肥大细胞和血液中嗜碱性白细胞表面的IgE与过敏原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充血、腺体分泌增加,致使支气管腔狭窄,从而引起哮喘发作。

    4.哮喘的护理重在预防。应将患者安置于清洁、安静、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内布局力求简单的病房,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烟雾、皮毛等。护理操作时防止尘埃飞扬,喷洒灭蝇蚊剂及使用消毒剂时应转移病人,使其暂时脱离过敏环境。尽量采用无异味、无刺激性的消毒剂;确保患者住院环境安全。

    5.过敏体质是指其血清中含有大量的参与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免疫球蛋白E(即IgE),其含量比正常人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o IgE与机体摄入或摄入后转变成的抗原物质相结合,导致过敏反应发生。即使少量的过敏物质,也可发生过敏反应。可见,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反应与接触的过敏物质的多少无关。

案例1 7  氯丙嗪肌肉注射引起局部坏死

    患者,女性,39岁,体形肥胖,体重72kg,因狂躁、打人、毁物等精神异常,以“精神分裂症”收入住院治疗。遵医嘱:氯丙嗪注射液2ml肌肉注射,2次/日。治疗5天后病情好转,医嘱停止,患者能与人正常交谈。第9天患者自述臀部疼痛,不能取坐位姿势。体查:臀部肌肉注射部位出现青紫发黑,周围发红、发热、肿胀,触之疼痛加剧,中心有波动感,遂请外科切开引流,换药治疗21天,治愈出院。

    案例分析

    1.氯丙嗪注射液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妊娠剧吐、人工冬眠降温、催眠、麻醉及镇静的辅助用药。本品刺激性大,静脉滴注可以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肌肉注射局部疼痛较重,故应行深部肌肉注射。

    2.该患者初入院时打人、毁物现象较为严重,护士在执行任何医嘱时均有被误伤的可能,从而导致操作程序简化,如消毒范围是否达到5cm以上、注射后能否保证按压35分钟、是否达到了深部注射的要求等等,都是有可能引起注射部位坏死的原因。

    3.此患者肥胖,体重在72kgo按照常规注射用6号—7号针头即可,但该患者用8号针头未必能达到深部注射的目的,从而使药物积聚于脂肪层内,导致脂肪液化、坏死,加之反复注射,损伤局部组织,又加重了组织的坏死。可见,在临床工作中,应教育护理人员灵活应用护理技术及要求,重视护理技术的个体差异性,激发护士的变通思维。

    4.严格遵守注射原则,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型号和注射器,注射部位无炎症、化脓、硬结及皮肤病。对油剂性药物应选择稍粗长的针头,刺入到肌肉深部注射。对不易吸收的药物,要有计划地进行注射,不能固定于同一部位多次注射。

    案例1 8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

    患者,女性、6 8岁,因“糖尿病”入院。随机血糖11.6mmol/l,临时医嘱:胰岛素6u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护士执行医嘱前常规测血糖为4.lmm0111,而后便执行了医嘱,但未告诉患者注射后立即进餐。正巧那次送餐不及时,注射后约40分钟,患者在进食过程中突然出现昏迷。经仔细检查,急诊血糖3.4mmol/l,确诊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积极抢救后转危为安。

    案例分析

    1.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低血糖和低血钾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很差,过长时间的低血糖可以引起心脏和脑组织缺氧而造成严重损害,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向患者讲解低血糖反应的先兆症状及自救措施,如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软弱无力等症状时,应立即喝少量糖水或含糖饮料,或吃块巧克力、水果糖等,防止发生低血糖昏迷。

    2.一般情况下,普通胰岛素注射后45分钟开始起效,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6小时。选择就餐前30分钟注射较为合适。但若血糖在4.4mmol/l以下时,注射后应立即进食或在30分钟内必须进餐,否则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3.使用胰岛素时,认真核对实际注射量。现在使用的胰岛素浓度规格一般为4uO,lml,抽吸时的目测误差、推注完全与否和注射器管壁的吸附残留等均会影响实际用量。用量过大,易引起低血糖,用量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因此,注射胰岛素前一定要再次核实抽吸用量,确保疗效与安全。

    4.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以60~70岁多见。这与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脂肪组织增多,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密度与胰岛素的亲和力有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案例1 9静滴多巴胺致局部组织损伤

    患者,男婴,出生体重3.4kg。出生后“发吭、口吐白沫2小时”入院。神志清楚,易激惹。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0ml+多巴胺注射液2 mg静脉点滴。使用套管留置针,在前额部穿刺成功后输液治疗,滴速3滴/分。治疗第3天出现穿刺部位苍白、肿胀、青紫征象。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外涂肝素钠软膏2天后局部症状消失。

    案例分析

    1.多巴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休克及心衰的药物之一。儿科比较常用,主要是改善微循环。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常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出现苍白、红肿、青紫等现象,甚至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给患儿造成一定的痛苦,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应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2.多巴胺系拟肾上腺素类药物,除兴奋β受体外,还能兴奋α受体而收缩皮肤黏膜和骨骼肌血管。新生儿由于生理性红细胞增多,血流缓慢,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易出现水肿。随着静脉输入的多巴胺随血流成分漏出于局部组织,造成刺激部位局部组织中多巴胺浓度增高,仅受体兴奋,进一步收缩该处血管,导致缺血缺氧加重而出现苍白、红肿、青紫等损伤的表现。

    3.临床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是保证用药安全的关键。穿刺时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进退针对血管壁的损伤。不能长时间固定于同一静脉输入多巴胺,若需要连续输液,应每日更换输液部位,如建立有二路静脉通道,可以交替输入,能有效减轻局部组织损伤。

 

案例20 20%乙醇湿化液吸氧致过敏反应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心悸、心前区不适3年,加重3天,以“冠心病、心绞痛”住某医院治疗。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有一天夜间排便时突然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端坐呼吸42次/分,口唇青紫、咳淡红色泡沫样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立即给予吸氧6升/分,置于端坐位,双下肢下垂。静脉注射速尿20mg5%葡萄糖注射液lOOml+氨茶碱0.25g缓慢静脉点滴。1 0分钟后症状略有好转,将湿化瓶内湿化液更换为20%乙醇湿化液吸氧,5分钟后患者突感胸闷气憋,呼吸困难加重,考虑“乙醇过敏”,立即更换湿化液,症状逐渐好转。

    案例分析

    1.左心衰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应用20%乙醇湿化液吸氧是必要的抢救措施。因为20%乙醇湿化吸入,能起到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尽快消除肺内泡沫,改善通气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的目的。但该患者使用后呼吸困难加重,更换湿化液后症状减轻,说明是由湿化液过敏所致。

    2.该患者抢救成功后,再仔细询问,患者5年前曾有饮酒过敏史,现已戒酒,便进一步证实该患者系“湿化液过敏”o但在消毒皮肤时无任何反应,病历也无饮酒过敏史记载。所以,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时,一定要仔细询问过敏史及用药史,还要询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吸烟、饮酒史等,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3.抢救危重患者时,若采取特殊护理措施,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免发生意外时判断错误,影响抢救工作。

 

案例2 1

呋喃西林溶液漱口致过敏

    患者,女性,48岁,因“食道癌”在某医院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持续胃肠减压,为预防口腔感染,遵医嘱:0-01%呋喃西林溶液漱口2次/日。第2次漱口后患者出现口腔黏膜发麻、舌头发硬,继而肿胀,陆续出现散在米粒样大小的溃疡。立即停止使用,约3小时后口腔黏膜发麻、舌头发硬症状消失,次日肿胀逐渐减轻。使用该院自制的“口腔溃疡膏”3天后口腔溃疡逐渐愈合。

    案例分析

    1.呋喃西林是常用的消毒防腐剂,主要通过干扰细菌体内氧化还原酶系统,导致细菌代谢紊乱而起杀菌作用,刺激性小。常用0.01%~0,02%溶液清洗、消毒创面,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咽喉炎、伤口感染、膀胱及会阴部的冲洗。临床从未发现有过敏反应的报道,因此,提醒同行们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发现,及早处理。

    2.近年来,一些新型口腔护理液逐步问世,口感好,患者易于接受,如05%聚维酮碘护理液具有清香味,其杀菌效果不受口腔内pH值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对细菌、真菌、芽孢、病毒等均具有很强的杀灭能力,杀菌有效率达到98.06%,远远高于0.02%醋酸、洗必泰及3010双氧水溶液。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使用至今虽未见过敏反应的报道,但过敏体质者仍应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因其中含有有机碘,是容易致人过敏的成分,使用后应严密观察口腔局部反应。

    3.传统的生理盐水作口腔护理,只能起到清洁口腔、减轻异味、湿润口腔、感觉舒适的作用。并无抑菌、杀菌效果。呋喃西林溶液虽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其性能易受口腔内pH值的影响丽影响护理效果。

 

    案例22静滴甘露醇致静脉炎

    患者,男性,5 8岁,因“高血压病、脑出血”住某医院治疗。神志呈嗜睡状态、失语,四肢活动尚好。人院后给予降脑压、止血、营养脑细胞及预防感染等治疗。医嘱: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点滴q12h50%葡萄糖注射液1.00ml  q12h静脉注射交替。在左手背部选择静脉,穿刺使用套管留置针,一针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及小纸板固定。治疗至第4日晚即发现注射部位出现发红及若隐若显的丘疹,经热敷后消失,第6日出现典型静脉炎症状,即更换输液部位,处理局部后症状消失。

    案例分析

    1.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入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造成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静脉多次反复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增加护理人员对静脉穿刺的难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会引起病人对护理工作的不满和投诉。因此,临床上要引起高度重视。

    2.有关护理杂志介绍:快速静滴20%甘露醇时,穿刺前5分钟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cm局部的浅表血管,使血管扩张,对降低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疗效显著。同时,将20%甘露醇加温至27~29℃的恒温输入,使血管受热后管腔扩大,液体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使输液速度加快,有效预防和减轻穿刺局部刺激症状及血管损伤,减轻机械性和医源性损伤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另有研究证明,20%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与连续使用局部同一血管的次数有关。因此,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注射次数,使血管得以充分恢复,提高血管使用率。

    3.输液时抬高输液侧肢体或在输液静脉侧肢体热敷,使局部血管扩张,减轻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性。如果已经发生静脉炎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该静脉。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远离静脉窦及关节,便于操作和观察的部位穿刺。操作前认真检查留置针的包装是否完整及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使用透明敷料贴便于观察。敷料贴每2日更换1次,更换时消毒穿刺点范围大于8 cm

    4.另有研究表明,老年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静脉炎的发生与血管管径大小有明显关系。管径越小,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发生时间也越早。管径小于3 mm的血管留置套管针时,69.9%的病人留置时间小于3天,有的只有1天,4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所以,长期输液者要有计划地使用静脉,~般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开始,选择管径大于或等于3mm的血管穿刺,避免在近关节、硬结、受伤或有感染的部位穿刺。

 

    案例23静滴长春新碱致皮肤溃疡

    患者,男性,25岁,因“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按照化疗方案,使用5 0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长春新碱2 mg静滴,每周1次。第一次使用未发现局部皮肤任何不适反应,第二次输液完毕后局部出现潮红、水肿,继而出现水疱、溃烂,创面以穿刺点为中心,约1.5cm.x 2.3cm范围。经积极处理,4天后结痂,第6天痂皮脱落愈合。

    案例分析

    1.长春新碱是新一代长春碱类抗癌药物,其渗透性高,渗入皮下间隙后使局部组织增生,破坏了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同时使局部pH值发生改变,导致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发生局部组织坏死。

    2.临床上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是治疗肿瘤的三大手段之一。静脉给药是药物进入人体的一个主要途径,应用化疗药物所引起的渗漏性损伤和化学性静脉炎并非少见,而许多化疗药物多为有机制品或生物碱制剂。治疗中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血管机械性损伤以及药物高浓度和不同酸碱度对局部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3.最新研究证实,应用山莨菪碱+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化学药物渗漏性损伤疗效高,见效快,能很快解除病人的痛苦。山莨菪碱为胆碱能神经阻断药,能解除血管痉挛,疏通微循环,改善受损部位的血液供应。目前有文献报道:山莨菪碱不仅是M受体阻滞剂,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而且有稳定溶酶体、保护细胞、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利多卡因是常用的麻醉药物,毒性小,无刺激性,作用较普鲁卡因快而持久,不进行过敏试验即可使用,静脉注射后对局部静脉产生封闭作用,阻断病灶周围神经末梢反射,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同时降低血管的脆性,减轻或阻止液体或药物的渗漏以及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利多卡因还可以有效缓解机体本身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肢端末梢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

    4.应用化疗药物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输液完毕后立即输入中性液体,如生理盐水,以稀释及冲洗局部血管,能有效减轻损伤;也可立即抬高输液侧肢体,加速静脉回流,减轻损伤;拔针前反折捏紧输液器末端,防止出针时液体带人皮下引起组织坏死;输液时局部热敷,也可有效减轻损伤;勤巡回病房,及时发现,及早处理,都可以使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减轻病人痛苦。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抵抗力低下,应采取保护性隔离,一旦发生皮肤完整性受损,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持损伤部位清洁干燥,促使损伤早日愈合。

 

案例24静滴硫酸镁速度过快导致心跳骤停

    患者,男性,48岁,因“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医嘱:5%葡萄糖注射液250m1+ 25 010硫酸镁20ml缓慢静脉点滴,1次/日。 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完毕后续滴硫酸镁组液体,当时调节滴速30滴/分。约半小时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查看液体剩余约50ml。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辅助呼吸及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lOml20分钟后再次推注lOml,抢救半小时后复苏成功。为了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对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时,得知家属私自开放输液器调节阀,导致液体速度过快,引起了呼吸心跳骤停。 

    案例分析

    1.镁离子是近年来发现的保护脑细胞的重要因子。动物实验表明,镁离子对防止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镁离子是天然的钙离子拮抗剂。硫酸镁具有选择性地抑制毛细血管平滑肌和扩张血管的作用,使血压下降,且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如果用药剂量过大或单位时间内输入的液体速度过快,浓度过高时,就会使病人出现膝跳反射消失,随着血液内镁离子浓度的增加,可发展为全身肌力降低,呼吸抑制,电解质失调,心律失常,尿量减少,心脏传导阻滞,甚至引起心脏骤停。因此,用药前一定要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血镁浓度等,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呼吸及尿量,一般呼吸在16次/分以上,尿量每小时在25ml以上方可以使用。

    2.使用硫酸镁时护理的关键是控制输液浓度和输液速度,加强用药巡视,及时发现,及早处理。用药前测量血压,用药过程中510分钟测量血压1次,如果血压低于正常或较前明显下降时,应立即减慢滴速或停药。用药后根据病情l2小时测量血压1次,持续时间根据病情而定。同时,严密观察呼吸、心律、尿量等情况。

    3.镁离子是天然的钙离子拮抗剂,能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改善脑损伤后的缺血缺氧状态;镁离子还是非特异性N一甲基一D一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能阻断脑损伤后大量释放的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神经毒性作用,从而阻断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所致的神经元损伤;镁离子是诸多能量代谢环节中不可缺少的辅基,因此对脑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4.硫酸镁直接静脉推注或大量肌肉注射都很危险,临床屡有引起意外的报道,即使在紧急抢救状态下,也应一边注射,一边严密监测血压及病人的反应。膝腱反射迟钝是镁离子足量的重要标志,所以,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护理查体,为护理工作提供预见性依据。不能单纯以病人的呼吸、血压及尿量的多少来衡量。一般情况下,硫酸镁静滴比较安全,稀释为2%2.5%的浓度缓慢点滴,46小时内滴完。若出现中毒现象如呼吸麻痹时,立即停止用药,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静脉注射解救。

 

    案例25表阿霉素渗漏致皮肤溃疡

    患者,女性,45岁,因“卵巢癌”行化疗,使用表阿霉素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当时局部稍有红肿,面积约2cm×2cm大小,未行特殊处理,第3日出现局部暗紫色,随行局部封闭后形成皮肤溃疡,面积约3cm×3cm大小,经外科换药处理无效,手术植皮后创面愈合。

    案例分析

    1.表阿霉素属于发泡性药物,具有破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可使所有使用者出现程度不同的静脉炎,即使无药液渗漏大血管外,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为了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一般用生理盐水lOOml溶解后快速滴人。

    2.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中毒的作用,降低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炎物质的释放,从而减少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地塞米松在炎症早期收缩血管,减少渗出,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使瘢痕减少,防止粘连。化疗期间,临床用地塞米松注射液2 mg5 mg+生理盐水100ml缓慢静脉滴人冲洗血管,可预防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

    3.表阿霉素输注时应快速,这种给药方式会最大限度地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或因药物外渗导致蜂窝组织炎及发泡性坏死的危险。但应密切注意心、肺、肾及骨髓的变化。药物渗漏会引起局部组织的疼痛、红肿、坏死及溃烂等。一旦发生渗漏现象,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回抽,给予封闭后冰袋外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切忌热敷。

    4.表阿霉素渗漏时,可用1%~ 2%普鲁卡因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生理盐水2ml~4ml局部封闭,能够减轻疼痛和稀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用7号针头抽取上述药液,在红斑边缘任选一点进针,刺入0.5cm,注入少许药液,使局部隆起一皮丘,针尖与皮肤平行,呈放射状向渗漏局部红斑处的每一边缘行皮下注射。为防止反复穿刺对局部皮肤的破坏,应尽量减少穿刺点,一般1次/日,连续3~4次。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并能灭活外渗的药液。

    5.预防渗漏的具体措施:使用表阿霉素时,选择前臂大血管为最佳,避开受伤肢体,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选择前臂粗大静脉血管,局部软组织丰富,血管固定,病人轻微活动不会使针头损伤血管而导致药液外渗。粗大的静脉血管液体流速快,输入的药物很快被血液稀释,对血管壁的刺激性相对减小,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一旦发生渗漏现象,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回抽,采取主动、及时、正确的护理措施如封闭、冰袋冷敷等,能有效杜绝皮肤溃疡的发生率。

 

案例26  双氧水外用引起过敏性休克

    患者,男性,34岁。因“左手拇指刺伤’’出血不止在某医院门诊处理。神志清楚,脉搏9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0/70mmHg,拇指伤口长lcm、深0.5cmo来院后立即压迫止血,用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清创处理。5分钟后伤口出现水肿并呈紫红色,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晕、恶心,呼吸36次/分、脉搏145次/分、脉搏细弱,血压75/50mmHg,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即刻给予抗休克处理,病情逐渐好转离院。

    案例分析

    1.双氧水是高效消毒剂,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外科伤口的清创处理,尤其是一些深而小的锐器刺伤的小伤口,应用双氧水分解释放的新生态的氧破坏局部的缺氧环境,防止厌氧菌生长繁殖。但在使用过程中,极少出现病人过敏或不适的现象。

    2.双氧水稀释后性质不稳定,当它与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接触时,能立即释放出游离氧,起到抗菌、消毒、清除创口脓液及血块和坏死组织的作用,并使其分离而排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双氧水在使用过程中若产气过速,在深部脓腔中有引起气栓及扩大感染的危险,而表浅创口外用时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3.虽然双氧水是较理想的清创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性。 使用前先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或禁止使用。使用后病人应留院观察半小时以后再嘱其离开医院,观察期间随时询问病人自我感觉,做好病情记录,备好急救用物,随时准备抢救。 

 

    案例27普鲁氯哌嗪导致肌力异常

    患者,女性,16岁。就诊时神志清楚,颈部向左后过度伸展,双目圆睁,呈惊恐状态。自述因感冒咳嗽,肌肉疼痛,恶心呕吐,低热休息3天并服用金刚乙胺和普鲁氯哌嗪。就诊前2小时自觉上眼睑和前额肌肉不能放松,随后症状逐渐加重:颈部不自主过度伸展且不能转动,头部活动受限。体查:体温37,,1 cC、脉搏8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72mmHg,语言流利。通过各项检查排除低血钙、破伤风、癫痫发作、颞下颌关节脱位或诈病等现象。综合分析,考虑普鲁氯哌嗪所致。

    案例分析

    1.患者因感冒服用金刚乙胺和普鲁氯哌嗪。入院前3天每日一次服用一天剂量,入院当天间隔6小时服用了加倍剂量。排除其他疾病后初步诊断为普鲁氯哌嗪所致肌力异常,神经肌肉障碍为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副反应。

    2.普鲁氯哌嗪是一种吩噻嗪类药物,常用于止吐,也作为精神抑郁药物使用。吩噻嗪类药物在多巴胺系统的黑质一纹状体通路中能阻断多巴胺-2受体,引起椎体外系症状。神经肌肉的椎体外系症状包括帕金森氏神经机能障碍、静坐不能、延迟性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异常。

    3.肌张力异常是一种被认可的吩噻嗪类药物副作用,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患者。症状包括斜颈和角弓反张,还可发生动眼神经危象(眼睛不自主向上斜视),并先于咽喉痉挛和气道损害,所以应立即治疗以预防潜在的致命性呼吸道痉挛。向家属反复说明患者属于药物副作用所致,减轻家属紧张度对患者的影响。苯海拉明常在5分钟内缓解症状,肌肉注射后15-20分钟对缓解肌力异常有显著效果。

   

案例28  华法林引起组织坏死

    患者,女性,42岁,口服避孕药1 1年,3天前因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治疗。使用肝素治疗,2天后改为华法林。华法林使用3天后,患者自述双侧臀部刺痛,夜间加重,不能触及。查体:右侧小腿较前变细,双侧臀部出现对称性红斑和斑样损害,触痛明显。体温37.1℃、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o综合考虑为“华法林引起的组织坏死”o

    案例分析

    1.华法林引起组织坏死最早可出现于用药后34天,最迟可发生在用药后几个月,好发于肥胖及中老年女性。大约0.1%以上的病人接受过华法林治疗后出现。华法林引起的组织坏死常出现在脂肪组织中,好发于大腿、乳房、臀部和腹部,也可累计阴茎、手和鼻子。受损部位开始时是令人疼痛的红斑,迅速发展成为黑色淤血区域,并伴有大水疱和坏疽。

    2.发生这类情况时,首先是停止使用华法林,恢复肝素治疗,输入新鲜血浆蛋白以补充蛋白质;外科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被浸湿的敷料。.严重时植皮、多次输血。指导病人停用避孕药。如果继续接受华法林治疗,建议病人避免吃含丰富维生素K的食物,因为维生素K可影响华法林钠盐的抗凝疗效,指导病人学会观察出血指征,懂得如何预防。

 

    案例29长压定外用引起头晕

    患者,男性,48岁,头晕不适来诊。自述27小时前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等症状并持续存在。自认为是前一天夜间睡眠不佳引起,起初症状轻微,后来逐渐加重,好像患了“感冒”,最明显的症状是站立不稳、头晕、反应迟钝不敢驾车。当病人候诊起身时出现大汗淋漓及步态不稳。护士急忙将病人平卧,检查:体温37.6℃、脉搏12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04/66mmHg,神志清楚,对答切题。约5分钟后症状自行缓解,脉搏88次/分、呼吸1 8次份、血压120/80mmHg,心电图、脑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医生仔细询问发病经过及用药过程而知,患者近期正在使用从药店购买的“长压定溶液”外用治疗脱发。患者为了在下个月参加同事的婚礼前长出新发而每天使用3~4次。医生考虑长压定所致,经过留院观察并停用长压定,24小时后未见症状发作,诊断为“长压定副反应”o

    案例分析

    1.长压定是一种“超强度”制剂,一般用法是局部应用每次1ml,每日2次,而该患者每天增加使用次数及用量,从而导致了副反应。长压定最初作为口服降压药物使用,具有强烈的扩张血管作用,多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据报道,在临床试验阶段,发现该药能促进男性脱发者的头发再生,从此该药作为一种局部用药治疗脱发。

    2.长压定在作为外用药时,其降压作用很小,除非超剂量使用或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时才引起血压变化。有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晕厥、直立性低血压及与此相关的胸痛及气短等症状。

    3.护士采集患者服药史时,患者有时会忽视正在使用自己购买的药物,甚至有时不愿意向医护人员提供私自用药情况。所以,一定要反复认真询问,并向患者说明提供用药情况的重要意义,取得患者的合作。

 

    案例30  复方新诺明致指甲脱落

    患者,女性,28岁,因泌尿系感染和肉眼血尿,静脉输入0.9%氯化钠溶液150ml+青霉素钠640u,每日2次,l周后尿急、尿频、尿痛症状及肉眼血尿消失,改用口服复方新诺明l.Og,每日2次。治疗2周后停药,而停药1周后开始出现左手小指指甲脱落,;首先是甲床松动,继而被角质层长起的新指甲代替,但自始至终未出现发热、皮疹或黏膜水肿等其他药物反应症状,也未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证据。未行特殊治疗,停止用药3周后指甲停止了脱落,并有新指甲逐渐重新长起。综合考虑为复方新诺明所致。

    案例分析

    1.复方新诺明为临床上常用的磺胺药,是磺胺甲恶唑(SMZ)与甲氧苄啶(TMP)的复方制剂,对非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淋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均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尤其对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较SMZ单药明显增强。此外在体外对沙眼衣原体、星形奴卡菌、原虫、弓形虫等亦具良好抗微生物活性。其作用机制为SMZ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合成叶酸的第一步,TMP作用于叶酸合成代谢的第二步,选择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二者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本品的协同抗菌作用较单药增强,对其呈现耐药菌株减少。

    2.复方新诺明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完全,服药后1~4小时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半衰期81 0小时,肾功能减退者,半衰期延长,需调整剂量。吸收后可广泛分布至痰液、中耳液、阴道分泌物等全身组织和体液中,并可穿透血——脑脊液屏障,达治疗浓度二也可穿过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并可分泌至乳汁中。

    3.复方新诺明常见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其次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核黄疸;肝肾损害及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泻、头痛、乏力等,一般症状轻微。另外,还偶有患者发生艰难梭菌肠炎、甲状腺肿大及功能减退,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偶可发生,表现为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幻觉、欣快感或抑郁感,出现以上情况需立即停药。临床上指甲脱落的报道尚未发现,以此供同行们借鉴。

 

案例3 1  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患者虚弱

    患者,女性,67岁,因感冒出现咳嗽.、咳痰、咽喉疼痛、头晕、低热等症状,患者自,己口服红霉素0.5g6小时一次。因患者同时存在高血脂,一直服用洛伐他丁20mgo服用红霉素3天后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但出现乏力、全身肌肉疼痛来诊。体查:体温37.6℃、脉搏94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44/8 8mmHg,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异常情况。经过全面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乏力及肌肉疼痛,会诊后确诊为药物相互反应。

    案例分析

    1.有关资料表明,红霉素和洛伐他丁相互作用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红霉素是酶系统抑制剂,而洛伐他丁是酶解物,红霉素能够抑制洛伐他丁的代谢使血清洛伐他丁含量增高,而洛伐他丁则引起横纹肌溶解;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通过这则案例,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同时服用以上2种药物者,要告诉病人注意用药后反应,如上下肢运动情况,如果出现肌肉疼痛或乏力等,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2.肌酸激酶含量是肌肉损伤的指标,如果患者的肌酸激酶含量增高,或怀疑横纹肌溶解,则应终止药物治疗,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护士执行医嘱时,应先详细了解所用药物的剂量、用法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否则,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导致患者药物中毒或用药错误的事件发生。因此,护士应杜绝盲目执行医嘱,与病人主动交流才能防止此类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

 

案例32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青霉素过敏反应

    患者,女性,44岁,上呼吸道感染。青霉素皮试阴性,肌肉注射青霉素80u,观察半小时无反应后进行静脉输液。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150ml十主霉素钠640u”,速度88滴份,约10分钟后病人感觉腹部不适,恶心,继而出现腹痛、呕吐、头痛、头晕等症状。立即减慢滴速为20滴/分,约10分钟后症状消失,再次调节滴速为50滴,分无任何反应。第二天患者输液时,初始滴速50滴/分,约5分钟后又出现同样症状,于是便停止“青霉素钠”治疗,更换其他药物顺利完成治疗。

    案例分析

    1-青霉素过敏反应可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及胃出血,因青霉素及其降解产物与制剂中杂质蛋白质或IgG等各种抗体抗原相互作用,引起某些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缓激肽、乙酰胆碱、慢反应物质等致敏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引起胃壁,尤其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或平滑肌痉挛,病人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

    2.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及用药史,对无过敏史而皮试又是阴性的患者更要提高警惕,做好用药后的护理观察,防止发生意外。从该案例可以看出,青霉素过敏反应不仅仅是皮疹、心慌、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及过敏性休克等常见症状,还要重视个体反应的差异性,如腹痛、恶心、呕吐、腰痛等症状,同时还要询问有无头晕、大小便颜色改变,避免恶性事件发生。

 

案例33  滴眼液导致哮喘发作

    患者,女性,31岁,既往无特殊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一天,突然头痛、恶心、视物不清。急诊诊断为“青光眼”,给予噻吗洛尔滴眼剂滴眼。滴眼剂使用后症状明显缓解,但随即出现喘息、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症状。经解痉、平喘及吸氧处理不见好转,考虑为滴眼剂所致,停止使用噻吗洛尔,喘息症状逐渐消失。次日,患者头痛、恶心、视物不清症状复发,擅自再次使用噻吗洛尔后约5分钟喘息再次发作,而且逐渐加重。就诊时已发展为严重哮喘持续状态,经吸氧、解痉、平喘及抗过敏治疗,2周后症状才得到控制。

    案例分析

    1.噻吗洛尔为非选择性p一受体阻滞剂之一,无内在拟交感性,仅有微弱的膜稳定作用。其心血管效应与普奈洛尔相似,负性肌力作用比普奈洛尔小,但阻滞β一受体的作用却比普奈洛尔强5- 10倍。青光眼或眼压高的患者局部滴入噻吗洛尔后4小时眼压开始下降,可持续12~24小时。其降低眼内压的机理主要为减少睫状体中房水的生成。滴眼剂中所含噻吗洛尔剂量很少,通常局部使用对心率、血压无明显影响。但支气管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患者,对β一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十分敏感,且眼结膜静脉丰富,局部用药吸收快且完全,故几乎相当于静脉用药,容易导致支气管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患者哮喘反复发作。

    2.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在用药观察过程中,对支气管哮喘或类似病人,在循证时要以用药分析为主,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循证护理。该案例中,如果患者知道喘息发作与用药有关,不至于擅自再次使用噻吗洛尔导致哮喘持续状态的严重症状。

 

案例34接触顺铂引起喉头水肿

    患者,女性,34岁,某医院护士。既往无特殊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一次为病人配制抗肿瘤药物顺铂,稀释过程中出现咽喉发痒,刺激性咳嗽,几分钟后自行缓解,未引起重视。几天后再次稀释顺铂时,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且加重,呼吸困难,颈胸部紧束感,离开现场过程中感双腿无力跌倒在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剧烈咳嗽伴喉鸣音,血压86/40mmHg、脉搏124次份、呼吸32次份。立即给予吸氧、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50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lOmg10%葡萄糖酸钙lOml+50%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Iml,约半小时后症状缓解并逐渐消失。

    案例分析

    1.顺铂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并损伤细胞膜结构,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临床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部分患者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2.顺铂可作为过敏原进人人体,诱导B细胞产生IgEo IgE与靶细胞结合后机体即呈致敏状态。当顺铂作为抗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后,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合成或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胺、缓激肽、乙酰胆碱、慢反应物质等,使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喉头水肿等过敏症状。

    3.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接触,并避免重复接触,防止发生过敏性休克。

 

    案例35  青霉素迟缓性大丘疹

    患者,男性,54岁,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住院治疗。既往无特殊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常规青霉素皮试,15分钟观察结果,皮丘约5mm,无红晕。约40分钟后,皮丘1.5cm,周围红晕,发痒,未行特殊处理0 1小时后皮丘增大至2cm,瘙痒难忍,常规抗过敏处理,2小时后痒感消失,但皮丘变化不大。后来皮丘与日俱增,第5天皮丘增至4cm×4cm大小,皮丘下方出现多个伪足、红晕,痒感明显,抗过敏处理4天后,皮丘逐渐缩小退去,局部留有色素沉着。

    案例分析

    1.青霉素作用机理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主要是抑制转肽酶,阻碍转肽化作用,破坏交联过程,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但因人体细胞无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对人体的毒性很小,主要是过敏反应。

    2.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10%,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其次是皮肤过敏反应、器官过敏反应。通过该案例可以看出,护理工作者除掌握常见的青霉素过敏反应类型和症状外,还要注意特殊反应症状,将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相结合,避免误诊而延误病情。

    案例36肥皂水灌肠致过敏反应

    患者,女性,42岁,子宫肌瘤拟行手术治疗。术前一日晚用0.1%肥皂水溶液清洁灌肠500ml。灌肠后约半小时,患者自觉下腹部胀痛不适,肛门周围发痒,观察15分钟后症状加重,且出现全身瘙痒、面部及颈部有散在皮疹。给予抗过敏处理,l小时后瘙痒减轻,腹痛缓解,手术如期进行。

    案例分析

    1.肥皂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主要成分是脂肪酸钠,具有很强的分散脂肪乳滴的熊力,但有一定的刺激性。应用O.l%肥皂水灌肠的目的是软化大便,刺激肠蠕动,促使排便达到清洁肠道。肥皂水进入肠道后,能使少量蛋白质和较多量的磷脂从黏膜内释放,造成对肠黏膜的损伤;破坏蛋白质形成的二维结构的盐键、氢键及疏水键,使蛋白质结构破坏,失去活性。

    2.任何化学药物进入人体都存在着潜在危险因素。。所以,施药之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既往用药情况、过敏史、家族史等,防止发生意外;用药后严密观察反应,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意外伤害进一步发展。

    案例37胰岛素泵造成的失误

    患者,女性,24岁,I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改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经过监测血糖及调整胰岛素泵的使用剂量,血糖控制平稳,出院时胰岛素泵内装入新胰岛素。 2周后患者出现严重恶心、呕吐而急诊,查尿酮体阳性,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立即大量补充中性液体,同时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入,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医生仔细寻找原因得知,4天前因胰岛素使用完后患者让别人代买了瓶装诺和灵R4001U/支),自己更换了新的胰岛素。由于对新产品不太了解,导致使用剂量误差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案例分析

    1.胰岛素泵使用的胰岛素均为短效胰岛素,并且是设定为笔式注射器所用的笔芯。瓶装诺和灵R与诺和灵R笔芯虽然同为基因重组的短效人胰岛素,但它们不仅剂量不同,而且浓度也不相同,诺和灵R笔芯的浓度要高得多。这样,即使泵人相同剂量的瓶装诺和灵R,全天由胰岛素泵泵人的胰岛素的量也较原来下降至少50%,自然达不到理想控制血糖的目的。

    2.胰岛素泵对I型糖尿病患者非常适应。I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不足,血糖波动非常大,使用胰岛素泵以后会将血糖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胰岛素泵毕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仪器,一旦出现故障,就会使胰岛素的供应中断,对I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很容易增加酮症酸中毒的危险。

    3.住院期间如果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定要向患者强调使用胰岛素的特殊性,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想当然。

 

案例38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骨筋膜综合征

  .患者,女性,24岁;,美尼尔氏综合征。一般情况良好,给予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脱水剂治疗。护士为患者选择前臂掌侧静脉穿刺并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滴速1 3 2滴/分,约40分钟输完。半小时后患者感觉穿刺侧前臂疼痛、麻木及胀感,检查有轻微肿胀,误认为甘露醇渗漏皮下组织所致,便给予50%硫酸镁溶液湿敷,并嘱患者抬高患侧肢体0 2小时后疼痛及肿胀逐渐加重,检查:患肢皮肤温度较健侧降低,皮肤出现紫绀,患侧手指呈屈曲状。及时请外科会诊为“骨筋膜综合征”。立即放低患肢位置,给予对症处理,患肢疼痛、肿胀逐渐缓解,有效避免了切开减压的痛苦。经过精心治疗护理,2天后患肢功能完全恢复。

    案例分析

    1.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穿刺针头直接刺入骨筋膜室,高渗透性甘露醇进入封闭状态的骨筋膜室,使骨筋膜室内静脉血管受压,毛细血管压力升高,渗出增加逐渐形成水肿,进一步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造成恶性循环。

    2.因为错误判断,抬高患肢使小动脉压下降而致小动脉关闭,组织灌注减少,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进一步加重,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骨筋膜室内压力持续增加,超过8小时,神经肌肉组织进行性缺血坏死,将造成永久性不可逆损害,导致截肢的后果。如果在8小时之内能尽快减压,肢体功能会很快得到恢复。

    3.技术操作失误是该案例的主要原因。操作者忽略了选择血管的基本原则。因为背侧远端血管较掌侧血管表浅,穿刺时不易损伤深部组织;穿刺成功后未进一步真实穿刺质量,盲目使高渗性液体快速滴入,导致了不应该发生的失误。因此,加强临床护士基本技能培训,是杜绝此类事故的关键。

    4.甘露醇输完不久患者即出现了症状,但护士由于缺乏经验,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以_一般的静脉输液外渗进行处理,湿敷、抬高患肢,这与骨筋膜综合征的处理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从而加重了病情。 可见,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拓展知识面,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各种应急事件的分析、判断及处理能力。

 

案例39  曲安奈德致局部组织萎缩

    患者,女性,44岁。因“躯干周围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伴瘙痒4天”就诊。给予左侧臀部肌注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皮疹于3-4天痊愈0 2月后患者偶然发现注射部位皮肤有黄豆大小的凹陷窝,无局部压痛和红肿,但未引起重视;又过了4个多月后发现凹陷窝逐渐扩大至花生米大小,色素减退,再过2个月到医院诊治。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左臀注射部位可见约2cm。×2cm大小的皮肤凹陷窝,局部皮肤变薄,呈淡青色。1年后再次复诊,皮肤凹陷窝扩大:约3cm×3cm,局部表皮薄,淡青色,触觉无异常,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外展、屈曲无异常,无红肿热痛。经局部病理取材,镜下检查,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肌层不规则萎缩、变薄、消失,真皮层内见胶原纤维增生,汗腺萎缩,被增生的胶原纤维包绕,见少量皮下脂肪组织,仅有少量淋巴及组织细胞浸润。病理诊断:继发性萎缩。

    案例分析

    曲安奈德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过敏、抗炎作用。本例患者因皮疹注射曲安奈德后引起的局部皮下组织萎缩,临床及病理诊断明确。其致病机理可能是曲安奈德对纤维母细胞DNA的合成有直接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纤维细胞的增生,减少胶质纤维和细胞间质的增殖,抑制肉芽组织形成。有人报道该药可引起注射部位肌肉萎缩、过敏和休克等不良反应。

 

案例40警惕药物双硫仑样反应

    患者,男性,36岁,上呼吸道感染、牙周脓肿。自述鼻塞、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体温38.2℃、脉搏84次份、呼吸1 8次/分、血压120/70mmHg,心电图大致正常,胸部X线拍片未见异常。遵医嘱“0.9%氯化钠注射液150ml+先锋霉素Ⅵ3.Og静滴”,滴速64滴,分。输液完毕约半小时,患者出现颜面潮红、心慌、胸闷、气短、全身肌肉震颤,紧张发抖不能自控,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应。立即鼻导管吸氧4升,分、保暖、心电监护,静脉输液加速药物排泄,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50mg、静滴地塞米松lOmg等急救处理,1小时后症状逐渐减轻,2小时后症状消失,留院观察12小时无特殊反应离院。

    案例分析

    1.该案例患者表现为“双硫仑样反应’,又称双硫醒样反应或戒酒硫样反应。这种反应的实质是药物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中毒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2.引起该反应的药物最常见的是头孢哌酮钠,此外,其他含有甲硫四氮唑取代基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可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如头孢曲松钠、头孢美唑、头孢噻肟、头孢拉定等。另外,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酮康唑、灰黄霉素、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及抗凝剂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所以,治疗过程中要告诉患者,使用此类药物过程中或使用后1周之内禁止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

    3.双硫仑样反应主要表现为饮酒或接触含酒精的食物后,颜面潮红、肿胀感,头晕、头痛,四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呼吸困难、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另外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 饮酒量呈正比。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更为严重, 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严重。

    4.一旦确诊为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给予吸氧、补液,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同时静脉输入高渗液体和纳洛酮加速乙醇分解代谢,必要时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经过积极救治,多数患者病情在1~2小时内缓解。但若抢救不及时将致患者死亡。 

 

案例4 1用药不当引起的“药物热”

    患者,女性,26岁。平时身体很好,一周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关节痛等症状到一家诊所治疗,口服抗菌药及感冒退热药效果不佳,随后注射头孢类药物,连续用药6天,体温仍在39℃以上。转诊后查体温40.1℃,详问病史及检查后医生认为,患者虽然发热已一周有余,但精神尚好,各项检验也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考虑后来的发热可能是由药物引起,即“药物热”。住院观察,停用抗菌药物及影响体温的药物,3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感冒症’’消失。

    案例分析

    1.药物热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因使用药物导致的发热。临床上,药物热并非罕见,多数专家认为是对药物过敏而引起。药物热通常在服药6~ 10天后发生。能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有多种,常见的有鲁米那、解热镇痛药、磺胺类、奎宁,抗生素类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等。

   2.药物热常伴药疹,也有不伴药疹的单纯性药物热。表现为恶寒(或寒战)发热,可伴有周身不适、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痛、淋巴结肿痛和消化系统症状等,继而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疹严重者,停药后热度可持续较长时间。

    3.判断药物热,首先是对发热一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如为药物热,则缺乏明显的感染病灶。其次,体温虽然超出正常,但中毒脱象并不显著,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无慢性病容。再次,患者除发热以外,常同时伴有皮疹,停药后2天内恢复正常。另外,平时若有对食物或药物过敏的现象,尤应警惕药物热的可能。最后,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如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度上升或热度重现,均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

 

    案例42  罗红霉素引起药物性肝损害

    患者,男性,42岁,因咽痛、发热口服阿司匹林共5片,2天后停药,改用罗红霉素300mg每.日一次服用。当天晚上患者胸背部开始出现红斑及密集丘疹,逐渐泛发至全身,呈鲜红色,同时伴有排尿困难。急诊入院体查:患者颜面、躯干、四肢弥漫性潮红,皮肤有密集分布粟米大小的丘疹,颜色鲜红,压之褪色,双眼睑浮肿。生化检查:ALT6451nmol/slAST327nmol/slCREA(血肌酐清除率)686.6 IJL nmol/lUREA(血清霉素)33.64nmol/l,病毒学检查:HBsAg(一)o诊断:红皮病样药疹、药物性肝损害、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给予地塞米松抗过敏治疗,清开灵、罗氏芬抗感染治疗,肝泰乐、肌苷片等保肝治疗,20天后皮疹消退,40天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案例分析

    1.罗红霉素是一种较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范围与红霉素相近,但抗菌作用比红霉素强,作用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鼻窦炎及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还可治疗衣原体所致的眼部及口腔感染以及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等。也可用于较重的皮肤感染,如丹毒、蜂窝织炎等。成人每次150mg,小儿每次每公斤体重2.5~Smg,每12小时服用1次即可。

    2.罗红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痛、腹泻等;还可能发生头痛、头晕、皮疹和瘙痒等;对肝脏有损害,可引起黄疸和肝功能异常。因此,肝功能减退者慎用,必要时适当减少剂量。

    3.曾有罗红霉素引起过敏性肝炎的报道,与本例患者相似,都是由于过敏引起的肝损害,同时伴肾功能不全。抗菌药物中,红霉素和四环素类引起的肝损害最为常见。红霉素引起的过敏性肝损害发生率报道不一,在O.l%4%之间,表现出以胆汁淤积为特征的综合征,多发生在开始治疗的10~12天,表现为肝大, ALT升高、肝细胞轻度坏死、肝内胆汁淤积等。

    4.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是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体内后,激发体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通过淋巴因子/巨噬细胞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以及免疫复合物损害肝脏,导致胆汁淤积和肝细胞坏死。所以,使用前一定要检查肝肾功能情况。

 

案例43诺氟沙星引起严重过敏

    患者,男性,49岁,因进食后受凉出现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自服诺氟沙星胶囊4粒后4小时全身出现大面积荨麻疹样皮疹,异常瘙痒,并有散在针尖样大小皮疹,局部发红。随后胸背部、臀部及阴囊部加重。医生经过全面查体后,考虑为诺氟沙星胶囊引起的过敏反应。嘱停用诺氟沙星胶囊,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地塞米松注射液15mg+维生素C注射液20g”静滴,并口服扑尔敏,每次2片,每日30 3小时后输液完毕,患者感觉全身瘙痒减轻,病情略有好转0 3天后全身皮疹消退,瘙痒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案例分析

    1.诺氟沙星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高,对下列细菌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肠杆菌科的大部分细菌,包括枸橼酸杆菌属、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等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弧菌属、耶尔森菌等。诺氟沙星在体外对多重耐药菌亦具有抗菌活性。对青霉素耐药的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诺氟沙星为杀菌剂,通过作用于细菌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2.诺氟沙星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淋病、前列腺炎、肠道感染和伤寒及其他沙门菌感染。健康成人空腹一次口服0.4g,一日2次,疗程7N10日,复杂性尿路感染疗程10~21日。

    3.诺氟沙星常见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腹痛、腹泻、恶心或呕吐;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昏、头痛、嗜睡或失眠;另外,还有少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偶可发生渗出性多性红斑及血管神经性水肿;但偶可诱发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幻觉、震颤;血尿、发热、皮疹等间质性肾炎表现;静脉炎、结晶尿、关节疼痛等,多见于高剂量长期应用的患者。

    4.对诺氟沙星及氟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服用时宜空腹,并同时饮水250ml,为避免结晶尿的发生,服后宜多饮水,保持24小时排尿量在1200ml以上。服用期间应避免过度暴露于阳光,以免发生光敏反应。

    5.近年来,诺氟沙星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较少见。通过此案例提醒临床医护人员,使用诺氟沙星胶囊时,要仔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史,是否为过敏体质。健康教育时,告诉患者服用诺氟沙星胶囊期间,如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服用,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案例44

抗过敏药物引起过敏

    患者,女性,3 1岁,因突发皮疹、局部瘙痒而服用息斯敏(阿司咪唑)。半小时后全身出现散在红色丘疹、恶心、呕吐,原有瘙痒加剧急诊。以此同时,另一位23岁女性患过敏性鼻炎,自服息斯敏后约50分钟,发生全身瘙痒、胸闷、呼吸困难、四肢散在红色丘疹急诊。医生询问发病情况,综合考虑后认为,两位患者均为“药物过敏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皮疹、瘙痒逐渐消失。

    案例分析

    1.息斯敏为长效的H1受体拮抗剂,无中枢镇静及抗胆碱能作用。适用于季节性、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慢性荨麻疹和其他过敏性疾病。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每日1次,每次3mgo但长期服用可能会使体重增加,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肌肉关节水肿、转氨酶升高及过敏性反应等。另有报道称,息斯敏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反应;曾有息斯敏导致药物性皮炎和诱发心绞痛不良反应病例的报道。可见,“是药三分毒”,使用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但只要掌握用量及疗程,有些不良反应完全可以避免。

    2.临床常见的抗过敏药物中,以扑尔敏、苯海拉明发生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因为能够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化学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受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当抗过敏药物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断全过程时,过敏反应仍可发生。所以,临床用药过程中,如果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物后过敏症状加剧,不要误以为是药量不够所致,如果继续加大剂量,结果可能十分危险。当使用一种抗过敏药物无效时,可以考虑换用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过敏药物。抗过敏药物导致过敏反应的病例并不少见,故使用时应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当治疗中原有疾病不愈反而加重时,应尽快鉴别是原有疾病恶化,还是抗过敏药物导致的过敏反应。

    案例45  警惕西沙必利的心脏毒性

    患者,女性,64岁。既往无心脏病史,因胃腹部饱胀不适、食欲下降、便秘服用西沙必利。第5天,患者无任何诱因出现头晕、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随来医院就诊,心电图检查:Q-T间期延长,,并偶有室性异位搏动0 24小时心电监测提示:多形性心动过速。主治医师和临床药师会诊后认为系药物引发的心脏毒性反应。停用西沙必利,同时纠正心律失常,7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案例分析

    1.西沙必利是一种胃肠道动力药,可加强并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滞留与反流。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选择性地促进肠肌层神经丛节后处乙酰胆碱的释放(在时间上和数量上),从而增强胃肠的运动;但不影响黏膜下神经丛,因此不改变黏膜的分泌。临床用于治疗由神经切断术或部分胃切除引起的胃轻瘫。也用于X线、内镜检查呈阴性的上消化道不适;对胃—食管反流和食管炎也有良好作用,其疗效与雷尼替丁相同,与后者合用时其疗效可能得到加强;还可用于假性肠梗阻导致的推进性蠕动不足和胃肠内容物滞留及慢性便秘;对于采取体位和饮食措施仍不能控制的幼儿慢性、过多性反胃及呕吐也可试用本品治疗。

    2.由于西沙必利促进胃肠活动,可能发生瞬时性的腹部痉挛、肠鸣或腹泻,此时可考虑酌减剂量。曾有引起患者过敏、轻度短暂头痛或头晕的报道。偶见可逆性肝功能异常,并可能伴有胆汁淤积。个别报道本品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但对心脏有毒性的报道尚未发现,以该案例呈现给同行,供参考。

    3.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案例的增加,对于老年人,由于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故使用任何治疗剂量的药物均应酌减。肝、肾机能不全患者开始剂量可减半,以后可根据治疗效果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及时调整剂量。

    4.临床应用发现,西沙必利和咪唑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抗抑郁药合用时,更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可能由于上述药物影响西沙必利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升高,故西沙必利不宜与咪唑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不宜与可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合用,如第4干弋喹诺酮类药物;不宜与异丙嗪、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等联用;肝、肾功能异常者和心脏病患者禁用。

 

案例46奥美拉唑导致白细胞减少

    患者,女性,54岁,因饮食不洁后出现胃部胀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及咖啡样物约400ml,伴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出冷汗和软弱无力等急诊。既往有“溃疡病”10余年。血常规:WBC10.2×l09/升、 RBC47.2×l09/升、HB67g/l,即给予“安络血2ml肌肉注射、冰冻生理盐水40ml+去甲肾上腺素Iml+云南白药口服、西咪替丁400mg静滴、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3天后白细胞减少至3.1×l09/升,考虑为奥美拉唑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停用奥美拉唑,5天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恢复至7.6×l09,升,随访3月未见异常。

    案例分析

    1.奥美拉唑又名洛赛克,是近年来研制开发的作用机制不同于H2受体拮抗剂的全新抗消化性溃疡药。特异性的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使胃壁细胞内的氢离子不能转移到胃腔中,由于氢离子的缺乏而使胃酸的生成减少。 H+--K十一ATP酶又叫做“质子泵”,故奥美拉唑又称为“质子泵抑制剂”o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非常强,作用时间长,服用一次药物后胃酸分泌量明显下降,最高可下降80%,作用时间可长达48小时,是目前最强的抑酸药。临床主要用于顽固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卓一艾氏综合征(胃泌素瘤)、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黏膜病变以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常用剂量为20mg,每天1次。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程为2~4周,治疗胃溃疡的疗程为4~8周,治愈率可达80%90%

    2.临床使用发现,奥美拉唑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神经系统症状如眩晕、头痛等。但出现白细胞急剧减少的案例未见报道,其原因可能为奥美拉唑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其他途径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但其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此案例提醒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在给患者使用奥美拉唑前最好检查血常规,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尽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案例47  右旋糖酐的不良反应

    患者,女性,56岁,有腔隙性脑梗塞病史,因饮食不洁出现腹泻、呕吐,左侧肢体活动不便加重,在某处“右旋糖酐注射液250ml+脉络宁注射液20ml’’输液治疗,半小时后出现皮肤红晕、瘙痒、荨麻疹、胸闷、气短、寒战等,立即停止输液,给予抗过敏处理,1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 4小时后荨麻疹消失。患者经常使用脉络宁,此后继续使用脉络宁未见类似情况,故可排除脉络宁过敏反应。

    案例分析

    1.右旋糖酐是蔗糖经肠膜状明串珠菌发酵后生成的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进入体内后可引起类过敏反应与过敏反应。右旋糖酐注射液所致的过敏反应常表现为皮肤红晕、瘙痒、荨麻疹、关节痛、胸闷、寒战,严重的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文献报道的右旋糖酐过敏率达到0.26%,属于容易过敏的药物类型。同时,在该类药物中,平均分子量较大的产品其致敏能力一般也较强。

    2.某些微生物也可在人体肠道中产生右旋糖酐类物质。在疾病情况下,肠道通透性异常增加,少量的这种大分子多糖成分也可进入血液,成为药物过敏的诱因。因此,少数患者在首次使用右旋糖酐注射液时就可出现过敏反应。反复使用该类药物会增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右旋糖酐过敏也与疾病状态有关。据统计,右旋糖酐引起的过敏反应大部分为有支气管哮喘史和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伤寒及沙门菌感染性炎症患者使用右旋糖酐也比较容易过敏。右旋糖酐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多集中出现在用药的开始阶段,所以在开始用药的515分钟内必须缓慢滴注,并严密观察。

    3.热原反应的一般性特点是发冷、寒战、出汗、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热原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的一种内毒素,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其分子量与分子特性与右旋糖酐比较相近。热原反应在初期时体温只略微升高,随之又略微下降,接着体温再次快速升高,形成一个高峰。发热有时可达40℃,严重者可致昏迷、虚脱而危及生命。因此,临床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对常用药物更不可麻痹大意。

    案例48  红霉素加重氨茶碱毒性

    患者,男性,72岁,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近日咳嗽、气喘、咯痰加重。自行服用“红霉素2片、氨茶碱2片”o服药2小时后出现恶心、呕吐、心慌、手抖、全身肌肉颤动、烦躁不安等症状急诊,经积极抢救,患者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案例分析

    1.氨茶碱能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首选药物,若使用不当,常易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氨茶碱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剂量稍大即可出现中毒症状。而红霉素、环丙沙星、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能延缓氨茶碱在肝脏中的清除速度,延长氨茶碱半衰期,使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出现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震颤、抽搐,乃至心律失常。

    2.造成氨茶碱毒副反应的原因与个体用药差异有关。氨茶碱清除速度女性慢于男性,老年人慢于青壮年人,肥胖、肝病、心衰、慢阻肺、低氧血症、酸中毒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等均影响氨茶碱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即使按常规剂量长期应用时,亦可引起中毒。

    3.此案例提示我们,氨茶碱与上述药物合用时一定要适当减小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同时要严格控制适应症,氨茶碱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缓解喘息症状。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小儿、肺心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压及严重缺氧的卧床患者应减量使用。正确掌握常用剂量和注射速度。氨茶碱的血浆半衰期平均为5~6小时,静脉注射,血浆浓度迅速升高,15~30分钟内产生最大效应。口服O.l~0.2g/次,3次/日;静推0.25~0.5g/次,用5 %葡萄糖液20~40ml稀释后缓慢注射;极量0.5g/次,2g/日。静注时间不小于1 5分钟,静注后尚需观察1530分钟。

    4.对氨茶碱中毒者,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主要是早期发现,及早对症镇静退热、吸氧、输液排毒、抗休克等综合处理。

   

案例49  布洛芬导致过敏性休克

    患者,女性,43岁,因受凉后全身肌肉酸痛、发热等自行服用布洛芬0.3go服药半小时后,出现全身皮肤瘙痒、红斑,继而胸闷、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突然昏倒在办公室。在附近诊所救治约10分钟后清醒。来院后呕吐胃内容物一次,约300ml,无咖啡样物及血液Q查体:体温39℃,脉搏121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76/ 50mmHg,神志清、精神萎靡,全身皮肤潮红,有散在皮疹及抓痕。初步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积极给予抗过敏、扩充血容量、升压及支持对症治疗,2小时后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及瘙痒感消失。

    案例分析

    1.布洛芬属抗炎镇痛类药物,其抗炎、解痛、退热的作用远比阿司匹林、保泰松和扑热息痛强,能有效解除关节痛、神经痛、痛经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头身疼痛。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等,而过敏性休克者少见,建议使用时仍需高度警惕。

    2.既往研究认为,布洛芬的副作用较小,只限于轻度消化不良、皮疹、转氨酶升高等,并且极为少见。故药典亦推荐,病人在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保泰松等药的副作用时,可以布洛芬代之。但是,据最新美国《时代周刊》介绍,布洛芬长期服用会造成肾功能衰竭。美国最新《医学年鉴》称,有1010的人使用布洛芬,会发生肾功能衰竭。藿普金斯大学的专家们,在观察了120名轻度肾病患者时,发现其中30人有超量或长期使用布洛芬的用药史,并因此而发生肾功衰竭;另外20人使用非处方剂量的布洛芬后,也发生了有害的肾反应。但是,他们都在停药后肾功逐渐恢复正常。这一研究发现提示,布洛芬有可能造成肾功能损害的副作用。为此,专家们呼吁,布洛芬只能作为一般解热镇痛药偶尔服用,不可较长时间服用。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尤其是心脏病患者或其他疾病已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者,在使用布洛芬时,应慎之又慎,凡用量超过12(2-4g)/周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肾功能损害。

 

    案例50  滥用激素导致失明

    患者,女性,45岁,风湿性关节炎1 0余年。全身大小关节沉重、疼痛,天阴及轻微受凉则疼痛加重,经常夜间疼痛难眠6患者由于经济困难,医疗费用难以支付,长期服用“强的松”缓解疼痛。后来发现眼睛模糊不清,视力明显下降,经医生检查后结合服药史诊断为“激素性白内障”。

    案例分析

    1.强的松属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免疫抑制、退热等作用,常用的激素类药物有可的松、地塞米松、强的松等。在病情危急的情况下,若应用适当,能使病人很快转危为安,发挥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治疗作用。但长期或大量服用,可引起痤疮、肥胖、多毛、骨质疏松、脱钙、病理性骨折、血糖血压升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甚至溃疡出血穿孔等。其中,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就是人们滥服激素造成的。

    2.使用激素类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切勿滥用,避免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急性细菌感染伴严重毒血症,如败血症、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菌痢、伤寒等;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及血清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顽固性心力衰竭等的治疗。

 

案例51复方氨基比林致过敏性休克

    患者,男性,24岁,因咽痛、咳嗽、咳痰3天,发热2天就诊。查体:体温39.9℃,脉搏10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浅表淋巴结肿大,咽部充血,左侧腭扁桃体Ⅲ度肿大,右侧腭扁桃体Ⅱ度肿大,均未见脓点,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总数8.7×109,升,中性粒细胞0.65×109,升,淋巴细胞0.53×109/升。给予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注射完毕约3分钟后,患者突然感到胸闷、头晕、恶心并呕吐,随即跌倒在地,脸色苍白,大汗淋漓。急查:脉搏126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60/26mmHgo立即给予吸氧、盐酸肾上腺素I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lOmg静脉注射、盐酸异丙嗪注射液50mg肌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静脉注射缓慢,同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参麦注射液40ml静脉点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多巴胺注射液40mg静滴,抗过敏、抗休克处理D大约30分钟后,症状缓解,l小时后症状消失。临床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案例分析

    1.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每毫升含氨基比林50mg、安替比林20mg、巴比妥9mgo氨基比林和安替比林同属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能抑制下视丘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而起退热作用;同时,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起到镇痛作用。此外,氨基比林还可抑制局部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的合成和释放,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起到抗炎作用;而巴比妥为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与以上药物合用可起到协同作用,使药物的镇痛作用得以进一步加强。

    2.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临床报道并不多见,但长期应用可致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的中毒反应,偶可致呼吸抑制,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者尤其是呼吸困难者也应慎用。但出现该案例速发型过敏反应者实属罕见,可能为患者对复方氨基比林中的吡唑酮或巴比妥过敏所致。

    3.通过该案例提醒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在为患者使用含有吡唑酮和巴比妥类解热镇痛药时,一定要先向患者询问是否对吡唑酮和巴比妥类药物过敏,对吡唑酮和巴比妥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案例52清开灵罕见不良反应

    患者,男性,33岁,因咽痛伴咳嗽3天于某医院就诊。患者3天前因着凉和工作过劳后出现咽痛,伴咳嗽。咽痛于进食时加剧,干咳。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清开灵注射液40ml静脉点滴。当静滴清开灵约15分钟时,患者感觉发热,当时测体温37.5 cc,未做特殊处理。清开灵静滴完毕约10分钟后,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胡言乱语,手舞足蹈。急查:体温38.6℃,脉搏1 14次/分,呼吸26次份。血压130/84mmHg。神志模糊,烦躁不安,答非所问,查体不合作,颈软,心、肺、腹部和四肢未见异常。生理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故考虑清开灵所致不良反应,给予降温、镇静、吸氧等处理,并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速尿注射液20mg静脉注射,以加快清开灵排出。经上述处理30分钟后,患者症状逐渐消失,1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

    案例分析

    1.清开灵注射液是由中药牛黄、黄芩、金银花、水牛角、珍珠母和板蓝根等研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脑开窍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牛黄、黄芩、金银花、水牛角、珍珠母和板蓝根对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埃可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和白喉杆菌等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故清开灵注射液广泛用于一般感染性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传染性疾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梗塞等的治疗。

    2.据报道,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少见,偶见发热和皮疹。但如本例导致高热、精神错乱实属罕见,原因可能为清开灵注射液成分复杂,患者对其中某些成分敏感所致;或是由于患者在特殊的病理和生理状态下,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以至清开灵中某些成分或杂质作为致热源,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所致。所以,提醒同行在给患者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一定要注意防范类似的罕见不良反应的发生。

   

案例53氨苄西林胶囊致过敏

    患者,女性,68岁,因感冒自己服用氨苄西林胶囊后第3天出现左侧肩背部瘙痒,逐渐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伴有轻度疼痛。丘疹从肩背部开始逐渐增多,向胸部及四肢蔓延,出疹5天四肢满布皮疹,遂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药疹”。经过抗过敏治疗后皮疹逐渐消退。

    案例分析

    1.氨苄西林属于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虽然常常发生在初次使用的患者,以静脉及肌肉注射用药发生率最高,但是,即使青霉素类药物不过敏的患者,也可能在使用不同厂家、不同批号、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的青霉素类药物时出现过敏情况。如果患者自行服用时要注意自我监测,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就诊。

    2.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常常表现为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以过敏性休克最严重。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可以出现红色丘疹,如果不及时处理将继续发展,由始发部位向全身蔓延。老年患者常常有多种疾病,用药复杂。如果是有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最好不要自己用药,切忌重复用药,减少及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案例54  小诺霉素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感5天就诊。患者受凉后反复出现上述症状4年余。小便常规:白细胞(++++),潜血(++)。给予0.9%生理盐水250ml+小诺霉素注射液120mg静滴,输液约1小时,患者突然感到浑身无力、呼吸紧迫感,随即神志不清。急查:脉搏1 14次,分,呼吸12次/分,血压104/48mmHg,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考虑小诺霉素不良反应,给予钙剂和新斯的明治疗,1小时后症状逐渐消失。

    案例分析

    1.小诺霉素为氨基甙类抗生素,有毒箭样作用,可阻滞神经一肌肉的传导,表现为心肌抑制、肌肉松弛、血压下降、甚至呼吸骤停突然死亡的危险。这种情况多见于肾功能不全、低血钙及患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此作用多在静滴过快或违规静脉注射所致。此外,还可见于同时应用肌肉松弛药及全身麻醉药的患者。此毒性作用可能与药物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和阻断膜上的“钙结合点”有关。因此,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不可静脉注射,即使静脉点滴速度也应放慢。

    2.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可以拮抗氨基甙类的神经一肌肉阻滞作用,可用于该类药物所致的重症肌无力或呼吸麻痹的急救治疗。钙剂静脉滴注也可对抗此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该类药物时,一定要注意输液速度,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本类药物与肌肉松弛药合用可加强神经一肌肉组滞而有一定危险性;而碱性药物可以减少本类药物的排泄而加强作用。酸性药物则起相反作用。

    案例55  产妇大补人参发疯.

    患者,女性,24岁。产后身体虚弱,精神疲倦,吃不香、睡不好。加上奶汁少,孩子常吃不饱,哭闹不止。家属认为是产后耗气伤血造成的,应该服用大补元气的人参,便用30克高丽参炖老鸡给患者吃。当天晚上,患者感到头部胀痛,精神极度兴奋,心急如焚,总想朝外面跑,彻夜未眠。第二天,家属看到患者精神憔悴,执意要继续大补,于是又给患者炖了20克高丽参全部吃下。当晚,患者竟“疯”了,把家里的东西乱砸一通,电视机的屏幕被砸了个洞,十几个碗被摔得稀巴烂。面对一片狼藉,家人不得不把患者送进精神病院。医生认为,患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过量服用人参造成的。

    案例分析

    1.人参是人们非常熟知而且青睐的滋补佳品。中医研究认为,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入脾、肺二经。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一切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现代临床应用发现,人参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合用,可以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一般用量39g,另煎兑入汤剂稀释后服用。

    2.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参能兴奋中枢神经,船陕神经冲动的传导,缩短神经反射的潜伏期,增强条件反射。服用大量的人参能使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导致精神症状。而虚火旺盛,即出现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盗汗、口渴不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的人,服用人参后助火更旺,会产生热扰心神的精神症状。

    3.临床研究发现,人参能改善糖尿病人的一般情况,可使轻型糖尿病患者尿糖减少,血糖降低40%50%,停药后仍可维持2周以上;中度糖尿病人服人参后,虽然降低血糖作用不明显,但大多数人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如渴感消失或减轻。某些病人服用人参后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4.慢性胃炎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过低者,服用人参后可见胃纳增加,症状减轻或消失,但对胃液分泌及胃液酸度无明显影响;也有报告称人参可使慢性胃炎病人胃痛消失,食欲增强,大便正常,胃液总酸度增加;急性传染性肝炎治疗过程中,服用人参对于防止转变为慢性肝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5.人参对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硬化、心绞痛等,都有明显减轻各种症状的作用;人参对血压具有双重调整作用,或认为不同剂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小剂量提高血压,大剂量降低血压。另外,研究发现.人参具有增强性腺机能的作用。阳痿、早泄等性功能低下病人服用人参可以补养元气,改善性生活质量。人参还有提高视力及增强视觉暗适应的作用。

    6.产后即刻服用人参或过量服用人参是非常不科学的。首先,中医认为,  “气行则血行,气盛则血畅”o如上所述,人参是大补元气之品,服用后可使血液循环加速,对刚分娩的妇女有害无益。因为在分娩过程中,内外生殖器的血管多有损伤,需要一定的修复时间,若此时即服用人参。不利于受损血管的自行愈合,反而容易导致流血不止、出血过多,甚至大出血等危险;其次,不利于产妇体力的恢复。人参能作用于中枢神经、心血管系统,产生广泛的兴奋作用,服用后会出现失眠、烦躁、心神不宁等症状,过量服用人参还会造成精神过度兴奋,精神错乱等症状,正如该案例中的产妇,出现了类似“精神病’’反应。

    7.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人参虽然是滋补佳品,但也有忌宜,如由于突然气壅而致的喘症、燥热引起的咽喉干燥症、一时冲动引发的吐血鼻出血等,均忌用人参。产妇也不是绝对不能服用人参。健康产妇在产后3周左右,伤口已愈合、新生的子宫内膜已基本复原、恶露基本干净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服用一些人参,以补养身体,增强体质。但每次服用量不宜过多,每次5克左右为宜,而且不宜在几天内连续服用,一般间隔37天,服23次即可。同时注意人参不要与藜芦、五灵脂、皂荚、黑豆等同服。也不要用铁器煎煮,以免影响疗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