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雷诺病

[日期:2012-06-25]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因1862Maurice Raynaud首先描述此病,又于1874年进一步报道本病,故称为雷诺病(Raynaud disease.本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受寒冷刺激,或因情绪激动,或于精神紧张时指(趾)端皮肤首先苍白,继而紫绀,最后潮红,此即雷诺征。如不继发于他疾的即称为雷诺病。若由麦角中毒、气锤病、胶原性疾病、冷凝集素增多症或冷球蛋白血症等所致者,以及各种使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血管受压的疾病所引发的,称为雷诺现象。有学者主张将雷诺病和雷诺现象称为雷诺综合征。本病多发子女性,尤其是神经过敏者,男女比例为1100发病高峰年龄在20-30岁之间。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血痹,、痛痹寒痹脉痹厥证阴疽肢端青紫症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寒凝痹阻

    (1)主症四肢指、趾发凉畏寒,轻则麻木,重则疼痛,遇热减轻,遇冷加重,皮色苍白或潮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或弦紧。

    (2)处方当归、红花各15g,桂枝、白芍、干姜各10g,细辛3g,炙甘草5g,丹参20g,黄芪30g.若寒重拘挛疼痛者,加川乌、蜈蚣以逐寒通络;五指疼痛者,加片姜黄、制乳香、制没药以活血止痛;畏寒甚者,加附片、肉桂以温经通阳;病在下肢者,加川牛膝以引药下

行;重症者用阳和汤加味。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热毒熏灼

    (l)主症患病日久,肢端肿胀灼热,疼痛较重,甚则发生溃疡或坏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细数或滑数。

    (2)处方金银花、赤芍、蒲公英、紫花地丁、桃仁各15g,连翘、当归、玄参、红花、僵蚕、黄芩各l0g.热毒甚者,加野菊花、板蓝根以清热解毒;血瘀疼痛者,加乳香、没药、丹参以活血化瘀止痛。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气滞血瘀

    (1)主症因精神因素或遇冷而诱发,肢端苍白、青紫、潮红、疼痛,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呈持续性,患部轻度肿胀;舌质黯或绛,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而涩。

    (2)处方桃仁、红花、甘草、葛根、乌梢蛇各15g,当归、丹参各30g,川芎、白芍各20g,柴胡、生地各12g,全蝎10g,细辛390肝郁甚者,加郁金12g,香附l0g;胁下隐痛者,加炒五灵脂、延胡索各15g;肢软乏力者,加黄芪20g;血瘀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g,血竭15g;病在下肢者,加川牛膝、益母草各15g;肢体肿胀明显者,加蜈蚣2条,丹皮1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血瘀化热

    (1)主症患病日久,发作频繁,持续难缓,肢端肿胀,皮色青紫、溃疡,甚而坏疽,患处怕凉而内部灼热,疼痛剧烈;舌质偏红,苔黄或苔腻,脉细数或滑数。

(2)处方金银花、连翘、当归、赤芍、甘草各15g,玄参、葛根、蒲公英各20g,黄芩、桃仁、红花、川芎、白僵蚕、地龙各10g.若热毒重者,加野菊花、板蓝根各15g;血瘀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各9g,丹参20g;有溃疡或坏疽已形成者,加白及20g,紫草15g,血竭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脾肾阳虚

    (1)主症  面色少华,四肢不温,畏寒怕冷,遇寒则四肢末端冷甚,指、趾皮肤肤色苍白,或发青紫,麻木疼痛,腰酸膝软发凉;舌质淡,苔白,脉细沉弱。

    (2)处方桂枝、附子、山茱萸、当归、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炮姜各lOg,杜仲、鹿角霜各15g,丹参20g.若气虚者,加黄芪,以益气补虚;寒邪重者,加干姜、小茴香,以温经散寒;脾虚腹泻者,加白术,以健脾止泻;气机阻滞者,加木香、乌药、陈皮以理气。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心气不足

    (1)主症平素短气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面色咣白,心悸胸闷,或轻或重,遇寒或精神紧张时则肢端青紫麻木,厥冷疼痛,继而潮红;舌质淡,苔白,脉细或虚大无力。

    (2)处方人参8g,肉桂10g,炙甘草、川芎、葛根各15g,黄芪30g.因寒凝血脉而发病者,加细辛5g,炮姜、乌梢蛇各12g;因情志不遂而发病者,加四逆散之类,如柴胡、郁金、枳实、白芍各15g;兼血虚者,加当归20g,阿胶15g(烊化);兼瘀血者,加赤芍、地龙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颜德馨诊治经验

    (l)活血化瘀法症见局部肿胀、刺痛,皮肤红斑、结节、紫绀,舌暗,脉涩等。颜老认为,气血乃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流通无所不至,故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特别是脉者,血之府,故血管病表现为血瘀最为常见。虽然其临床表现不一,且其瘀阻血脉,隧道不通之机理则一。用活血化瘀,异病同治,常用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丹参、郁金、水蛭、生菖蒲、川牛膝等。

    (2)温经散寒法用于肢体寒冷发紫,疼痛剧烈,舌淡脉细,或脉搏难以触及之属寒凝型。颜老认为,仲景用通脉四逆汤治阴证厥逆,脉沉微细欲绝,取其伸发阳气,化凝复脉,可以效法。临床以阳和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药用麻黄、附子、桂枝、细辛、毛冬青、白芥子、当归、川芎、红花等,本法温经散寒,回阳通脉,扩张血管,具有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作用,若与补气养血等法配合,灵活运用,效果更佳。

    (3)扶正祛邪法用于身体虚弱,肌肉萎缩,或疾病恢复期,正气耗伤型。颜老认为,凡见此症,因气血方虚,血行不畅,艰涩成瘀,因虚而瘀,因瘀而虚,相为因果,久病难复,故须补益与祛邪并进。如正气虚弱,热毒炽盛,当以补气与清热同用。若病情稳定阶段,多以补益气血与活血化瘀兼顾,以防复发,临床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4)软坚散结法用于患肢结节、硬索状物,肿胀疼痛,或肢体麻木、发冷疼痛属痰瘀交阻型。常用药物如夏枯草、牡蛎、玄参、海藻、昆布等,与化痰药如瓜蒌、贝母、海浮石,或予活血药当归、莪术、红花同用。若病情顽固难愈则用虫类搜剔,如水蛭、虻虫、全蝎、地龙等以加强疗效。

   

2.黄春林诊治经验

    (1)辨证治疗黄教授认为,本病病因为脾肾阳虚,外受寒邪侵袭而发。据本病症候特点,分寒凝血脉、脾肾阳虚、血脉瘀阻、血瘀肉腐四个基本证型。寒凝血脉证治以补气活血,散寒通瘀。以当归补血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血脉瘀阻证治以理气活血,疏通血脉。血府逐瘀汤加减。脾肾阳虚证治宜补益脾肾,温通血脉。四君子汤合阳和汤加减。血瘀肉腐证治以补气活血,去腐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o本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脾肾阳虚证,发作期多表现为寒凝血脉证,病情经久不愈者,每有血脉瘀阻表现,甚至发展为血瘀肉腐之证。四个基本证型有时单独出现,有时混合互见,临证之时,应该把握基本证型,处方用药时灵活加减运用。

    (2)辨病用药黄教授的用药经验是在辨证用药的精神指导下选择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中药,根据本病的中医发展机理,选择以补益温通为主,兼以活血通脉为辅。其推荐适用的补益中药及方剂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何首乌、杜仲、冬虫夏草以及四君子汤、生脉散、补中益气汤、参附汤等。活血中药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功能,其强度由强至弱依序为乳香、没药、丹参、蒲黄、三棱、莪术、赤芍、红花、当归、川芎、水蛭。肉桂、干姜、细辛、胡椒等温热药对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部分祛痰药如桔梗、前胡亦有扩张血管作用,其中桔梗为最明显。对于情绪不稳,易于激动者,尚可在治疗中加入一些安神药,如合欢皮、珍珠粉、益智仁、茯苓、石菖蒲、素馨花、白芍、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等。

    (3)重视食疗黄教授认为,饮食与本病的发作有一定关系,对刺激食品应加以控制,如辣椒、生葱等,但可少量饮酒。在饮食调节方面可根据患者所属证候类型选择合适的饮食。既有辅助治疗作用,又可作食疗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当归、杜仲、冬虫夏草、丹参、田三七、蝮蛇肉、桑寄生、刺五加、天麻、合欢花、百合花等。

   

3.王吉民诊治经验

    王老师认为,雷诺病与中医学所描述的血痹手足厥冷等症相似。原因为体虚腠理不固,心脾肝肾功能失调,复因风寒湿邪侵袭,或情志不遂等致使脉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心气虚,心阳不足,推动气血运行的动力缺乏,使本病治疗与康复过程延长。本病治疗以黄芪、当归、党参、丹参、红花、附子、肉桂、蜈蚣为基本方。临证分五型论治。

    (1)气虚型双手皮色苍白,逐渐变紫红色、变冷,麻木刺痛,气短乏力,心悸心慌,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心气虚,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达四末.治以益气养心,活血通络。基本方加赤芍、大枣、桃仁、柏子仁。心悸气短重者,再加薤白、太子参,重用党参;手指发凉甚者,重用附子,再加干姜,以桂枝易肉桂。

    (2)气血两虚型手足发凉,皮色青紫,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肢倦乏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舌质淡,脉细弱无力。证属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心气不足。治以补益气血,养血安神。基本方加白术、茯苓、白芍、川芎、甘草。心悸怔忡重者再加磁石、夜交藤;指

端青紫加丹皮、丹参、地龙、鸡血藤。

    (3)血瘀型手指皮色紫暗,皮温低,疼痛呈针刺样,寒冷刺激后更甚,胸前区隐痛,或刺痛,入夜更甚,心悸,憋闷感;舌质有瘀点,脉弦涩,或结代。证属瘀血阻络,心血闭阻。治以活血化瘀通络。基本方加牛膝、川芎、柴胡、赤芍。疼痛较重者加地鳖虫、三棱、莪术、延胡索;心前区痛较重者加瓜蒌、薤白、半夏、丹参、降香;脉结代症状明显者加炙甘草、干姜、寸冬、阿胶、枣仁,以温阳复脉,养血安神。

    (4)寒凝血痹型手足冷,怕冷较重,皮色苍白,或青紫,保暖后缓解;舌质淡,舌苔白,脉迟缓。证属寒凝血瘀阳气不通,气血不畅。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基本方加细辛、赤芍、木通。经脉拘急者加全蝎、地龙;寒甚者加干姜,重用附桂。

    (5)湿热型病程较久,指端疼痛、肿胀,头晕,心烦、心悸;舌苔薄黄,脉数。证属寒凝血瘀,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治以清热活血化瘀。基本方去党参、附桂,加玄参、金银花、连翘;有面赤、急躁、头眩、脉弦数等肝阳上亢症状者加柴胡、钩藤、僵蚕、牡蛎;心悸加朱砂、合欢花、寸冬。

   

4.牛志册诊治经验

    (l)辨治要点因患者平素肝气怯弱,暴受寒冷,阳微阴阻,肢端失去温和,故而手足发凉。寒邪客于脉内,血涩不行,筋爪失养则青紫、麻木、刺痛。其病机为肝虚受寒,阳气痹阻,当以补肝调气,柔肝养血治之。因七情失调,肝失调达所致。肝主疏泄,调理一身气机,肝气抑郁,阳气阻遏,血行不畅,肢端失去温煦濡养,则厥冷,瘀血久留于脉络则肌肤甲错,手足青紫,其病机为肝郁气滞,瘀血留络,当以疏肝化瘀治之。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柴胡疏肝散辛酸苦甘并用,临床上如根据不同病证变通单味药的用量,则能起补肝、柔肝、疏肝、活血不同功效。治疗肝虚受寒证则柴胡用量宜少,以引经达病所。川芎、香附辛香性温,用量在209以上则温通血脉,活血通阳功卓。若症状严重则加黄芪、牛大力、桂枝辛甘补肝通阳,临床每获捷效。治疗气滞血瘀证,大剂量柴胡、川芎、香附内服,则能较快和顺气血,减除血管痉挛。方中加入炒枣仁,配延胡索、夜交藤对稳定情绪,调节自主神经作用较好。瘀血久留,手足青紫持续不消,病情顽固,属瘀血重证,临证加入地龙、蝉衣、地鳖虫,通络化瘀收效佳。方中如大剂量用川芎、香附等辛温之品,白芍用量必须和其相等或更大,使行气不耗血,养血不滞气,则肝血得养,阳气得长,阳通瘀化,其厥自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心理治疗,设法解除患者的精神因素,同时还要避免暴触寒冷,注意保暖,以病防变。

    (2)分型论治肝虚寒痹证:遇冷肢端呈对称性皮肤苍白、青紫、潮红,伴发凉、麻木、刺痛,遇温暖症状消失,患肢沉困乏力,不耐劳,体怠怕冷,疲倦懒动,舌淡暗,体胖,苔白,脉沉细,或沉涩口治宜补肝调营,温经通络。方药用柴胡6g,黄芪、牛大力各60g,白芍、川芎、醋香附、豆豉姜各30g,枳壳15g,桂枝20g,甘草12g.水煎3次,前2次内服,第3次浸泡肢端,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气滞血瘀证:遇情绪不畅肢端呈对称性皮色改变,伴肢端发凉、麻木、抽疼,胸胁胀痛,或满闷,全身走窜痛,失眠,易怒,善太息,脉沉弦,舌暗红,苔白。治宜疏肝解郁,化瘀通络。方药用柴胡、两面针各20g,白芍40g,川芎、醋香附、炒枣仁各30g,两头尖、羌活各15g,夜交藤60g,甘草12g.若患病日久,瘀血久留,肢端呈对称性青紫,持续不退,指甲脆裂,皮肤光薄易破,舌暗,有瘀点,苔白,脉沉弦,或沉细,上方加蝉衣、地龙、地鳖虫。肝郁化热证:患肢端紫暗胀痛,红肿瘀

斑,指端出现小溃疡,舌暗红,苔白黄,脉沉弦而数。治宜清肝活血,解毒通络。方药用柴胡、川楝子、了哥王、枳壳各15g,赤芍25g,川芎、醋香附各9g,丹皮12g,白芍、忍冬藤、地龙、蝉衣、蒲公英各30g,甘草10g.

   

5.宋旭明诊治经验

    (1)治疗原则  由于本病病因是气血不足复感外邪,阳气闭塞,不濡分肉而麻木不知,故治疗原则是补气活血、通阳除痹。血虚为主症者,《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提出用针灸治本病,宜针引阳气,会脉和紧去则愈。寒痹为主症者,应加用灸法,针法灸法并重。对有里热者,则开郁清热,通调经络,以畅阳气。

    (2)治疗方法针刺: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使用281—1.5寸毫针,留针30分钟。百会、合谷常规取穴;外关直刺2—3分,针尖斜向掌指,使针感传向掌指方向,以有酸胀感为度;足三里直刺,施捻转迎随的先补后泻法:顺时针捻针得气后令针感先沿胫骨内缘向阴股方向传导,然后押手按住该穴上方,反方向捻针使针感下行放散至足趾;尺前穴(在尺泽下1寸半)针向手指方向斜刺入2~4分,有针感向下传为度。除足三里外,全部穴位轻度稍提,不要求强刺激。灸疗:选穴关元、气海、膈俞、脾俞、肾俞。患者按需要仰卧或俯卧,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约灸3分钟,以皮肤微红为度。梅花针:针具及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中指拇指挟持针柄,腕力平均叩打患处,要求针与患处成90°接触,叩打到局部皮肤明显发红,见轻微出血为度。

    由于本病病机复杂,医者需按八纲辨证施治,寒热不明显者可用针法加叩刺法,寒症明显者必须加用灸法。本病十分顽固,容易复发,医生要告诫病人注意调摄身体,勿过劳及长期接触冷水,以免诱发。

 

 

(三)内服效验方

   

1.阳和汤

    (l)处方熟地30g,鹿角胶9g,白芥子、生甘草各6g,肉桂3g,炮姜炭、麻黄各2g.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川牛膝;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发作频繁者,加蜈蚣;情绪诱发者,加柴胡、白芍。本方有温阳散寒,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通痹汤

    (1)处方柴胡、香附、肉桂、川芎、枳壳各10g,白芍30g,桂枝20g,炮山甲6g,蜈蚣1条。周身畏寒者,加肉苁蓉、细辛、薤白;情绪紧张者,加郁金、远志;气血不足者,加黄芪、黄精、鸡血藤、当归。本方有温经通络,舒筋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6剂为1个疗程。

   

3.温经汤

    (1)处方当归、川芎、桂枝、赤芍、白芍、鹿角霜各l0--15g,党参、丹皮(无虚热之候改用丹参)15~24g,炙甘草、干姜、吴茱萸各6-lOg,阿胶15~20g(烊化)。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血虚较甚者,加熟地、鸡血藤;气虚甚者,加黄芪;阳虚寒凝甚者,加附片、细辛。本方有温经活血,沮阳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4.温经通络汤

    (1)处方当归、芍药各15g,桂枝20g,细辛3g,附子、水蛭、酒大黄各10g,黄芪30g.畏寒肢冷甚者,加干姜IOg,白芷15g;疼痛甚者,加没药、延胡索各lOg;皮肤紫绀甚者,加五灵脂、生蒲黄、红花各10g。本方有温经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药渣加水适量煎煮后熏洗患处,每日2~3次。连用10天为1个疗程。

   

5.加减四安汤

    (l)处方金银花、玄参各30g,赤芍、当归、牛膝、红花各15g,连翘、黄柏、黄芩、栀子、苍术、紫草、防己、地龙各10g,木通、桂枝各8g。上肢发病者,加姜黄;下肢发病者,加牛膝;发作频繁者,加蜈蚣;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情绪诱发者,加白芍、柴胡。本方有温通经脉,解毒散结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益血通脉汤

    (1)处方黄芪50g,当归、赤芍、地龙、鸡血藤、桑枝各30g,桃仁、红花、川芎各I5g。病变累及下肢者,加牛膝30g;寒甚、患肢发凉、怕冷、肢端麻木疼痛者,加桂枝I5g;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涩者,加三棱、莪术各IOg;情绪激动,病情发作或加重者,加柴胡、香附各IOg;有血热者,加黄柏、黄连各10g.本方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五虫通痹汤

    (1)处方熟地、丹参、黄芪各30g,当归、川芎各I5g,蜈蚣、水蛭、肉桂各3g,白芥子、桂枝、白芍、鹿角胶(烊化)各9g,全蝎5g,麻黄、干姜、地鳖虫、蝉蜕、甘草各6g.阳虚寒盛者,加炮附子9g;病在手指者,加片姜黄9g;病在足趾者,加牛膝15g.本方有温通血脉,益气活血,和营通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8.血藤生地汤

    (1)处方生地、鸡血藤各15g,鹿角胶、姜炭、桂枝、地龙、白芥子各IOg,麻黄7.5g,细辛5g.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丹参各15g,全蝎粉2.5g(冲服);手足厥冷者,加附子25g,炙川乌10g;手指苍白麻木者,加黄芪30g,鸡血藤加至30g;情志郁闷诱发者,加白芍、柴胡各15g,香附20g.本方有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6周为1个疗程。

   

9.益气温通汤

    (1)处方黄芪50g,桂枝、干姜、炙甘草各15g,赤芍30g,炮附子、川芎各10g,细辛5g,当归20g.气滞者,加陈皮、香附;瘀血者,加乳香、没药;气虚者,加西洋参、黄精;脾阳虚者,加党参、茯苓、白术;肾阳虚者,加熟地、肉桂、山萸肉;疼痛甚者,重用细辛10g;指尖合并溃疡化脓者,加败酱草、薏苡仁各30g。本方有益气温经,温阳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温阳除痹汤

    (1)处方制附子(先煎)、当归、川芎、地龙、赤芍、五灵脂、乌药各15g,干姜、麻黄、甘草各1 0g,细辛5g,白芍20g.疼痛重者,加延胡索IOg,制乳香、制没药各15g;气虚者,加黄芪30g,白术、党参各15g;阳虚者,加制川乌15g,桂枝1 0g;手指冷重者,加吴茱萸、肉桂各lOg;经脉拘急者,加僵蚕、乌梢蛇各I5g;指尖有感染化脓者,加金银花20g,地丁25g,蒲公英30g,牡丹皮1 5g.本方有温阳散寒,益气通络,除痹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400-500ml,早晚温服。

   

11.温补通脉汤

    (1)处方黄芪、制附子、桂枝、地龙、川断、补骨脂各15g,白芍、当归、鸡血藤各30g,熟地20g,干姜10g,大枣5枚,细辛3g.病在上肢者,加羌活、姜黄各IOg;病在下肢者,加牛膝、独活各20g;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全蝎各10g;畏寒肢冷甚者,加麻黄lOgo本方有沮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文火煎至200ml,分2次温服。

   

12.芪桂五物汤

    (1)处方黄芪30g,桂枝15g,白芍、当归、川芎各10g,生姜6片,大枣5枚。寒甚者,加细辛、吴茱萸;湿甚者,加羌活、独活;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瘀重者,加乳香、没药、王不留行;血者,加生地、丹皮。本方有益气沮经,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3.补阳还五汤

    (l)处方赤芍、当归尾各9g,川芎、桃仁、红花各6g,地龙10g,黄芪60-120g.阳虚寒凝型,加附子9g(先煎),鹿角胶15g(烊化),桂枝12g,细辛3g;血瘀型,加丹参、鸡血藤各15g,桂枝、莪术各lOg;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各10g;因情绪激动诱发或易激动者,加柴胡9g,白芍15g.本方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14.温阳通脉汤

    (l)处方黄芪40-60g,细辛3g,红花、甘草、生姜各10g,桂枝、当归、白芍各20g,丹参30g,地龙15g,大枣10枚。气虚者,重用黄芪,加人参;肢端冷甚者,加附子,生姜改干姜;血瘀明显者,重用丹参、红花,加川芎、水蛭;血虚者,加熟地黄、鸡血藤。本方有问经敬寒,养血益气,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

   

15.虫珠通脉汤1

    (l)处方甲珠、枸杞、赤芍各20g,蜈蚣2条,全蝎、桂枝、白芥子各10g,地龙、当归各25g,细辛5g,苏木、红花各15g,黄芪40g,丹参、淫洋藿叶各30g.寒重者,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血瘀者,加路路通、山楂、泽兰;疼痛重者,加延胡索、生米壳、乳香、没药。本方有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6.祛痹雷诺汤

    (1)处方黄芪、桂枝、地龙各8g,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地黄、生姜、大枣、甘草各6g。阴寒型,易生姜为炮姜,加鹿角霜6g;血瘀型,川芎量易为l0g;湿热型,减桂枝、黄芪为5g,加苍术IOg,金银花、玄参各30g。本方有通络宣痹,活血化瘀,调和营卫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17.黄芪桂枝汤

    (1)处方黄芪60g,桂枝、自芍各9g,桃仁、白芥子、生姜各12g,红花10g,鸡血藤30g,大枣4枚,地龙15g.指(趾)端青紫,寒痛甚者,加麻黄、制附片各10g,鹿角胶12g(烊化);麻木热痛,舌红,苔黄者,加金银花30g,生地15g,丹皮、紫草各12g.本方有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8.山甲路通汤

    (1)处方炮山甲、路路通各6~15g,黄芪、太子参各15-60g,仙茅、仙灵脾各15~30g,桂枝、干姜各6~20g,当归、枸杞子各10^ 20g,鸡血藤、丹参各10- 30g,甘草6-12go口干欲饮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同时减温热药剂量;手指麻木者,加地龙、全蝎;舌苔厚腻者,加佩兰、白芍、薏苡仁;心烦易怒者,加郁金、炒香附、柴胡。本方有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行气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

   

19.黄芪蜈蚣汤

    (1处方黄芪50-lOog,蜈蚣2~4条,桂枝15—30g,白芍20-40g,生姜5片,大枣5枚,桑枝20g.伴肢端溃疡者,加玄参;伴神疲,腰膝冷痛者,加附片、肉桂、巴戟天;痛甚者,加地鳖虫、甲珠;发作后皮温仍低者,加白芥子、炮姜、麻黄。本方有温阳益气,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0.温经逐痹汤

    (1)处方  附子20g,干姜9g,桂枝、桃仁、红花各10g,黄芪、鸡血藤各30g,党参、当归各15g,白芍12g.甘草6g.患在上肢者,加羌活、姜黄;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脾肾阳虚甚者,加茯苓、白术、仙灵脾;寒湿甚者,加威灵仙、寻骨风、伸筋草;血瘀甚者,加乳香、没药、五灵脂。本方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1.温经通络汤

    (1)处方熟附子(先煎)、干姜各15g,当归、丹参、黄芪各20g,桂枝、鸡血藤各25g,威灵仙30g.细辛5g,肉桂12g,白芍10g.如患者肢端针刺样痛者,加王不留行20g,乳香、没药各15g;痒痛者,加川芎、防风各15g;肢端冷麻者,加红花10g,乌梢蛇20g.本方有沮经通络,活血化瘢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3次,取药液混合,分2次服下。

   

22.参芪通络汤

    (l)处方党参、黄芪各30g,桂枝、丹参各15g,赤芍、白芍各20g,细辛3g,麻黄5g,水蛭、当归、炙甘草各10g,制马钱子0.3g(研末吞服,切记炮制方法)。本方有益气温阳,祛风通络之功。

    (2)h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30天为1个疗程。

   

27.温化祛瘀汤

    (1)处方桂枝、巴戟天、熟附片、生黄芪、山萸肉、白芥子、姜半夏、浙贝母、当归、丹参、白芍、台乌药各10g,制南星、白附子、制乳香、制没药各15g,细辛、生姜各3g.纳谷不佳者,加炒麦芽IOg;胁肋及胃脘发胀者,加陈皮、制香附各log;大便溏者,加茯苓、炒苡仁各20g,芡实lOg.本方有温阳通脉,活络化痰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8.黄芪通脉汤

    (1)处方黄芪30120g,当归尾20g,地龙15g,川芎、桃仁、赤芍、红花、桂枝各10g。阳虚明显者,加熟附片、细辛各5g,干姜lOg;伴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各15g;气血不足者,加人参、熟地黄各15g,白芍lOg;下肢症状严重者,加怀牛膝I5g;上肢症状严重者,加片姜黄6g,桑枝10g。本方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头汁煎取250ml,每晚睡前煎服,二汁煎取250ml,次日早晨服用。三汁用于外洗,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29.芪附延胡索汤

    (l)处方黄芪60g,附子、防风、羌活各10g,延胡索、姜黄、仙灵脾各12g,当归、桑寄生各15g,白芍药20g,炙甘草690血瘀甚者,加桃仁、川芎各10g;肾阳虚甚者,加巴戟天、续断各15g;脾阳虚甚者,加党参、炒白术各lOgo本方有益气温阳,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

   

30.新地黄饮子

(1)处方熟地黄、石斛各24g,巴戟肉、山萸肉各15g,麦冬、菖蒲、肉苁蓉各12g,肉桂、炮附子各9g,茯苓30g,五昧子、远志各6g.阴寒重者,加高良姜、桑枝;血瘀重者,去熟地黄,加鸡血藤、全蝎、丹参、王不留行;湿热重者,去石斛、麦冬、五味子,加黄芩、黄柏、牛膝、赤小豆。本方有温肾助阳,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31.马蛭通脉散

    (1)处方水蛭、当归、川芎、丹参、桂枝各10g,细辛、麻黄各5g,黄芪、党参各30g,制马钱子2g。本方有益气温经,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按比例经一定工艺制成散剂。服用以温开水20ml兑人socc的白酒l0ml,将药粉放入,搅匀口服,每次39,每天3次。 30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32.通脉解痉散

    (1)处方麻黄、羌活各20g,当归、柴胡、桂枝各30g,白芍40g,细辛、木通各15g,丹参50g,地鳖虫10g,透骨草2590本方有通阳散寒,除湿通络,活血疏肝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为细末,装入0号胶囊,每粒含生药0.6g。每次服5粒,每日3次。用温开水150ml,兑入50%的高粱酒5ml送服。 15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即停药。

   

33.解痉止痛散

    (l)处方蜈蚣、全蝎、地鳖虫、水蛭、鹿角片、琥珀各180g,洋金花90g,干姜、附子各240g。本方有温经通脉,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次冲服5g,每日服2次。

   

34.雷诺冲剂

    (1)处方青木香、青风藤、王不留行、甘草、川芎、威灵仙各1 000g,决明子500g,黄芪1 500g,桂枝、柴胡各800g. 本方有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经水煎提取清膏,运用冷藏沉降的方法制备成颗粒冲剂,每袋含10g,相当于生药20g,每日3次,每次1袋,1个月为1个疗程。

   

35.通脉冲剂

    (1)处方黄芪、桂枝、当归、赤芍、细辛、木通、炙甘草各等份。本方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经一定工艺制成冲剂,每包25g,含生药44.5g.每次l包,每日2次,开水冲服。 30天为1个疗程,连服2疗程。

   

 

(四)中药外治方

   

1.止痛散

    (1)处方乳香、没药各3g,儿茶、龙骨各5g,三七粉6g,冰片、琥珀各4g,血竭1.2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日或隔日调敷患处,2个月为1个疗程。

   

2.温通散

    (1)处方干姜10g,制附子12g,吴茱萸15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蜂蜜调敷患肢涌泉穴,每日1次,连用1个月为1个疗程。

   

3.回阳止痛方

    (1)处方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天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头、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10g.

    (2)方法将以上方药装入布袋内,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4.辛棱二乌方

    (1)处方川乌、草乌、羌活、桂尖各30g,细辛、三棱各5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 000ml,文火煎,待煮沸后,将患肢放于其上熏之,以能耐受为度;最后煎取400ml,待药温后泡洗患处20分钟;将药液保鲜储存,当日内再洗1次,如此每日1剂,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5.苏木伸筋方

    (1)处方苏木30g,细辛、生川乌、生草乌各10g,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各15g

    (2)方法每日1剂,煎水后温热浸泡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

   

6.温经通脉方

    (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细辛、威灵仙、防风、秦艽、乳香、没药、桂枝各20g,朴硝、川椒、苏木、透骨草各30g,红花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2 500ml,煮沸20分钟后,先熏后洗,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15次为1个疗程。

   

7.桃红透骨方

    (1)处方透骨草、肉桂、苏木、桃仁、红花各50g,川乌、草乌、细辛、三棱各25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3 000ml,煎取汤液,先熏后洗,直至水温将凉为止。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8.乳没透骨方

    (1)处方透骨草、当归、海桐皮、姜黄、川椒、乳香、没药各10g.

    (2)方法先将乳香、没药炒焦,然后和其他药物一同加水煎汤,取药液熏洗患处。肢端有溃疡或坏死者加用回阳玉龙膏,配合拔毒散或生肌散外敷。

   

9.麻桂通脉方

    (1)处方麻黄、细辛、皂角刺各15g,桂枝、透骨草各30g,威灵仙40g,防风、生苍术、制乳香、制没药各20g,生川乌、生草乌各25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煎煮取液,溶入樟脑粉59,趁热浸泡患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10.防风羌活方

    (1)处方防风、羌活、川芎各40g,桂枝尖、威灵仙、川乌各309,白芥子、麻黄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煎取汁,温浴搓泡患肢。每日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11.血竭乳没方

    (1)处方血竭、乳香、没药、雄黄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煎水外敷,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痊愈;或诸药研细末,加凡士林或醋调膏备用,外敷痛处,15天为1个疗程。

   

12.活血通络方

    (l)处方水蛭、地龙各30g,地鳖虫、桃仁、苏木、红花、血竭、乳香、没药各10g,川牛膝、附子各15g,桂枝20g,甘草45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倒入木桶内浸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15天为1个疗程。

   

13.风湿痹痛酒

    (1)处方老鹳草600g,丁公藤(蒸)300g,桑白皮、豨莶草各15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第12小时,第2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4-1.020,放冷。每500g浓缩液加白酒800g,搅拌均匀,静置,滤过,约制成2 700g药酒。治疗时以药酒外敷患处。

   

14.甘草红花酊

    (1)处方甘草、红花各10g,白酒lOOml.

    (2)方法将甘草、红花切碎,放入白酒瓶中浸泡,密封7日后取用。用时以干棉签蘸少许,外搽患处。每日2次,15日为1个疗程。

   

15.玉红膏纱布

    (1)处方当归、白蜡各60g,白芷15g,紫草6g,甘草36g,血竭、轻粉各12g,香油500g.

    (2)方法上方中当归、白芷、紫草、甘草放人香油内浸5天,再煎过滤去渣,继加热熬油,至滴水成珠,再放入血竭、白蜡溶化,入轻粉搅成膏,加纱布条高压蒸汽灭菌而成。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l)取穴上肢取曲池、内关、外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进针后,以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2.温针法

    (1)取穴上肢取阳池、八邪、合谷、外关、曲池,下肢取八风、太冲、足临泣、解溪、足三里。病发于手指者取上肢穴,病发于足趾者取下肢穴,病发于手指和足趾者同时取上下肢穴。

    (2)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取281.5寸毫针,分别常规刺入所选穴位,针刺得气后,切艾条寸许若干段,置于诸穴针柄上,点燃之后徐徐燃烧,待自行熄灭。为避免艾段散落灼伤皮肤,可剪一圆形纸片中留小孔,预先套在针身覆盖在皮肤上。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3.电针法

    (l)取穴采用患侧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配合,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十宣点刺放血;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八风、十宣点刺放血。

    (2)操作  以28号毫针进针得气后,将G6805型电针治疗仪的一极接到曲池(足三里),另一极接到外关(三阴交)或合谷(解溪、太冲)。采用连续波,频率60次/秒左右,电流强度以病人耐受量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天。

   

4.烧山火针法

    (1)取穴患者仰卧,取双侧曲池、外关、阳陵泉、绝骨四穴。

    (2)操作以30号针灸针针刺,先刺曲池、阳陵泉,以三进一退烧山火手法行针2~3分钟,患者觉针下有温热感为度,随着针刺的增加,温热感渐扩散;后刺外关、绝骨,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其间行针1次,刺后无温热感者配合温针灸。每日1次。

   

5.夹脊针刺法

    (1)取穴主穴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即颈5----1,夹脊穴、腰1~骶2:夹脊穴;配穴取外关、合谷、后溪、足三里、太溪、太冲、侠溪等。

    (2)操作常规针刺后,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6.穴位埋线法

    (1)取穴上肢取外关、合谷、中渚;下肢取三阴交、行间、足临泣。寒邪阻络型取外关、八邪、三阴交、八风;脾肾阳虚型取脾俞、肾俞、关元、曲池、足三里;气滞血瘀型取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血海、三阴交、行间、侠溪。

    (2)操作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O号羊肠线1~2cm9号穿刺针,直刺入穴内2cm,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 15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7.穴位注射法

    (1)取穴上肢取曲池、内关、外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口

    (2)药物丹参注射液4ml,当归注射液4ml,维生素B1l00mg654-2 10-20mg,血管舒缓素10单位。

    (3)操作:根据病情选用以上药物中的一种,取患肢2个穴位交替轮流注射,每日1~2次,15次为1个疗程。

   

8.头针法

    (1)取穴血管舒缩线(即肿胀线)、运动区上肢部分(若病在足趾,则取下肢部分)。

    (2)操作常规消毒后,选282寸毫针与头皮呈30°夹角迸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9.耳针法

    (1)取穴指、趾、腕、踝、神门、交感。

    (2)操作  电针或毫针刺法,每日1次。疼痛甚者可用埋针法,长时间留针,每日按压5次以加强针感。

   

10.耳压法

    (l)取穴双耳热穴、皮质下、交感、心、肺、耳大神经点、右肝、左脾、指。

    (2)操作常规操作,耳穴上贴以黄荆子,并施以手法,使患者感到耳郭发热,并传至肩背、胸部、双手指为宜。每351次,每次20分钟,5次为1个疗程。

   

11.艾灸法

    (l)取穴病在上肢取少泽、前谷、关冲、腕骨、液门、阳池、中冲、劳宫;病在下肢取至阳、束骨、足临泣。

    (2)操作选准以上穴位后,点燃艾条,置于距穴位23cm处艾灸,以局部发红、发热且病人感到舒适为度。对特别感到麻冷的部位重灸。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12.隔姜灸

    (l)取穴命门、肾俞、脾俞。

    (2)操作选准以上穴位,切好适当大小姜片(厚约2mm)置于穴位上,做好艾炷后置于姜片上点燃,燃尽再燃1壮,如此3壮。每日2次,IO日为1个疗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