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五节 四季养生与冬病夏治

[日期:2012-02-28] 来源:  作者: [字体: ]

 

   二、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一种独有的特色疗法,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的“春夏养

 

阳”原则创立的,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

 

    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就是指一些好发于冬季或者在冬季加重、夏季缓解的疾病。

 

“夏治”就是在夏天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缓解之时,通过辨证施治,采取一些适当的内

 

服和外用的治疗方法,以预防其冬季复发,或者减轻其症状。

 

    ()理论依据

 

    1.从阴阳五行论冬病夏治

 

    阴阳学说认为在一年的节气变化中,冬至和夏至分别为阴气和阳气的两个极点。冬至伊

 

始,阳气渐生,阴气渐衰;夏至开始,阴气渐旺,阳气渐衰。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

 

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

 

到稳态。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正如张介宾所说:“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另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木生火,火生土,火克金,金克木,通过五行相生相克达到机体的和谐。

 

    2.从四时气候论冬病夏治

 

    《管子·形势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

 

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其意思是说,天人相应,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可达到“冬病夏治”。

 

    3.从病因病机论冬病夏治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不胜邪导致疾病发生。在夏季人体阳气当旺之际,进行补阳,可以扶助正气,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从体质论冬病夏治

 

    个体体质有差异,有些人素体阳虚,抗御外邪的能力不足。这些患者在冬季由于寒气太

 

过而致病,即使到了夏至阳气至盛之时也未能消退,这时若补益阳气则可有效克制体内阴寒

 

之气。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这正是“冬病夏治”

 

之治疗根本。

 

    5.从治疗学论冬病夏治

 

    中医学中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夏季三伏天冬病处于缓解期,此

 

时人体脏腑功能相对稳定,病情亦稳定,但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皮肤腠理相对疏松,

 

采取审因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给予助阳之品,可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

 

祛邪,促进疾病向好转的方向转变,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常见方法

 

    1.穴位敷贴法

 

    这是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采用一些可以发泡的药物,通过辨证取穴,选取

 

一些穴位,把这些药物敷贴在选好的穴位上,使局部皮肤发红甚至发泡,达到长时问刺激穴

 

位的目的,从而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夏季“三伏天”是一年四季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

 

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发泄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此时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易于作用于穴位,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因此,从头伏开始,每伏敷贴1次,每年敷贴3次,连续敷贴3年。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过敏状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有良好的效果。

 

    2.穴位注射法

 

    首先通过辨证选取穴位,然后把穴位消毒,再将吸好药物的注射针刺入穴位,行提插手法,使其得气后,最后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针刺和药物直接作用于穴位,产生疗效。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较长的时间,延长和增强了穴位的治疗作用,还可以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病所,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穴位、针刺、药物三者的作用相结合,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隔姜灸法

 

    依然先辨证选穴。在切成薄片的生姜片上用针刺数孔,把姜片放在选好的穴位上,再把做好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不可忍受时,提起姜片,垫一些干棉布,放下再灸。每伏3次,每次5炷,每年共灸9次。本法可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温散寒邪,对虚寒病证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4.内服中药法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辨证施治。具体来说,如果平时怕风易出汗或汗出偏多,易患感冒,经常打喷嚏、鼻塞不通、流涕,可用黄芪、防风、白术等药;若面色萎黄、饮食偏少、大便溏泻、倦怠乏力、平时痰多,可用党参、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如果常感腰膝酸软、怕冷、精神疲乏、夜尿多、稍动即觉呼吸困难,则宜用熟附片、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等药。总之,通过中药的调补,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许多疾病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但效果最好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鼻炎、冬季易发的感冒以及冻疮等。这些病都多发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或气候变化之时,也易复发,常反反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理论认为这些病都是慢性病,病久耗伤正气,正气渐衰,形成“宿根”,故而缠绵难愈。

 

    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通过冬病夏治,一方面可以乘‘‘伏天阳气旺盛,祛除体内之寒邪“宿根”;另一方面可以培补亏损的阳气,起到扶正祛痰的治疗作用,达到消炎、提高全身免疫力、减少发作次数,最终治愈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也讲究严格的辨证论治,不能盲从。如果患者出现阴虚火旺、痰热症状,以及

 

咯血皮肤过敏等情况,则不宜使用穴位敷贴、隔姜灸、穴位注射等。对皮肤有痈、疖以及局

 

部皮肤有严重皮疹或破损者、药物过敏的人、某些疾病发作期、6个月以下的婴儿都不宜进

行敷贴治疗、穴位注射、灸治法。治疗期间还要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xuhy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