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三节 罐的种类和操作方法

[日期:2009-03-25]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一、罐的种类

  1.竹罐: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10厘米长的腰鼓形圆筒,一端留节做底,另一端做罐口,打光磨平。其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而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较差。

  2.陶罐:由陶土烧制而成,有大有小,罐口平整光滑,肚大而圆,口小。其特点是吸着力大。缺点是易摔碎、损坏。  

  3.玻璃罐:形如球状,玻璃制成,罐口平滑而宽,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优点是质地透明,可以窥测罐内皮肤的充血、瘀血程度,便于掌握情况。缺点是容易摔碎、损坏。

  4.抽气罐:用青霉素或链霉素瓶,将瓶底切去磨平,瓶口的橡皮塞保留完整,可用注射器抽气。近年来已发展成为电动抽气罐,医药商店有售。吸力可大可小,使用灵活、方便。

  5.橡胶罐:用橡胶制成,形如玻璃罐,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吸着力大。缺点是不易观察皮肤变化。

  二、操作方法

  1.火罐操作法

  (1)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挟住95%酒精棉球,点烧后在火罐内绕一下,迅速退出,并急速将罐罩在施术部位(图20—1)。适用全身各部位,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

图20—1 闪火拔罐法

  (2)投火法:将小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烧后投入罐内,同时迅速将罐罩在施术部位(图20—2)。用于侧面横拔,否则会因燃烧物落下而烧伤皮肤。

图20—2 投火拔罐法

  (3)贴棉法:用一棉片略浸95%酒精,贴于罐内壁的中上段,以火点燃后速罩于施术部位(图20—3)。此法多用于横位拔罐。

图20—3 贴棉拔罐法

  (4)架火法:将2—3平方厘米不易燃烧的块状物放于施术部位,上置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迅速把罐罩上(图20-4)。多用于平卧位拔罐。

图20-4 架火拔罐法

  2.针罐操作法

  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并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

  3.刺血(刺络)拔罐操作法

  用三棱针、粗毫针、皮肤针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刺破出血,然后拔上火罐。适用于多种急性病、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官能症等。

  4.药罐操作法:常见的有两种: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入水煮沸。再把竹罐投入药液煮沸15分钟。用镊子倒挟竹罐底端,甩去罐中沸水,并用折叠的冷毛巾紧扪罐口,趁热按于穴位上,即能吸住。多用于风湿痛等病。中药处方:麻黄、艾叶、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蔓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10克。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药液(约为罐子的2/3~1/2),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于皮肤上。常用药液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水、风湿酒等。多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牛皮癣等。

  以上几种,拔罐后留置10~20分钟,罐大吸力强的,应减少留罐时间。

  5.闪罐操作法

  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住,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

  6.推罐(又称走罐、飞罐)操作法 

  选用中号、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推罐部位的皮肤上,涂少量的凡士林油,用闪火法将罐子吸住后,双手握住罐底,后边着力,罐前略起,慢慢向前推动。如此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图20—5)。

图20—5 推罐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anghan | 阅读:
相关新闻       中医传统疗法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