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六节 常见病症治疗

[日期:2009-03-24]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一、感冒

  【治则】疏风解表为主。

  【取穴】脊柱两侧,肘窝,大、小鱼际,鼻部。

  【手法】 中度或较重刺激。一日治疗2~3次。

  【操作方法】 医者持皮肤针在脊柱两侧,分成三行,第一行距脊柱1厘米,第二行、第三行各相距1厘米,分别叩刺2—3行或滚刺1行。再用皮肤针分别在肘窝,大、小鱼际。鼻部叩刺1—3行,或滚刺l行。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说明】 在本病流行时,叩打脊柱两侧及鼻部,一般治疗3。5次,有预防作用。

  二、急性扁桃体炎

  【治则】 以清热消肿为主。  

  【取穴】 肩胛区、颈后区、翳风、合谷、大椎、下颌区。

  【手法】 中度或轻重刺激。可一日治疗1—2次。

  【操作方法】 医者持皮肤针在沿斜方肌上缘肩胛区叩刺2~3行或滚刺1~2行,再沿下颌骨向上弧形叩刺1—3行。再沿颈后部肌腹纵行叩刺1—3行。再在翳风、合谷、大椎等穴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本病多发于少年、儿童,尤其是冬、春季节。必须注意避免受凉,增强体质。

  三、支气管炎

  【治则】 清热化痰为主。

  【取穴】颈部、胸部、气管两侧、太渊、天突、肘窝,大、小鱼际。

  【手法】 中度或较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持皮肤针沿颈前部肌腹纵行叩刺1—3行。沿胸锁乳突肌颈侧区纵行叩刺1~3行。沿下颌骨下缘弧形叩刺1~2行。再沿肋间叩刺、每肋1—2行。沿胸骨、肋弓及锁骨叩刺1~2行。再沿气管两侧旁,自上而下各叩l~3行。最后在太渊、天突、肘窝,大、小鱼际处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①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增强体质。②禁止吸烟。③避免食用或接触过敏性的物质和食品。

  四、百日咳

  【治则】化痰镇咳为主。

  【取穴】后颈部、骶部、气管两侧、太渊、天突。

  【手法】 中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沿枕骨粗隆下方,颈椎1—7两侧皮区后颈部叩刺1~3行。沿骶骨两侧皮区骶部叩刺2—3行或滚刺1—3行。沿气管两旁皮区,自上而下各叩刺2—3行或滚刺1—2行。再叩刺及渊、天突两穴,使皮肤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若患儿伴有发热、气急、鼻煽,可能并发肺炎,此时必须引起重视。

  五、支气管哮喘

  【治则】 降气平喘,宣肺化痰。

  【取穴】 胸部、腰旁区、气管两侧、剑突下、孔最,大、小鱼际。

  【手法】 中度或较重刺激,发作时重刺激,一日治疗2~3次。

  【操作方法】 ①医者手持皮肤针沿肋部叩刺l~3行。②沿胸骨、肋弓及锁骨叩刺1~2行。③沿气管两侧自上而下各叩刺l~3行。④在剑突下、孔最,大、小鱼际处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①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②禁止吸烟或接触有刺激性的气体及灰尘,并忌食有过敏作用食物。

  六、急性胃肠炎

  【治则】 清热利湿化浊。

  【取穴】 腰旁区、上腹部、下腹部、颌下区、足三里、内关。

  【手法】 中度或较重刺激。一日可2次。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肩胛骨下至髂骨上,在脊柱第三行外约2~3厘米,纵行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②沿肋骨弓以下至脐上纵横交叉叩刺3~7行或滚刺全区。③沿脐以下至耻骨上缘纵横交叉叩刺3—9行或滚刺全区。④沿下颌骨下缘弧行叩刺1~2行。⑤在足三里、内关穴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如有脱水现象必须及进给予补液治疗。

  七、慢性胃炎

  【治则】健脾理气和胃。

  【取穴】 胸椎5~12两侧、上腹部、颌下区、中脘、内关、足三里。

  【手法】 中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胸椎5至第12胸椎两侧叩刺2~3行或滚刺1—2行。②沿肋骨弓以下至脐上纵横交叉叩刺3~7行或滚刺全区。③沿下颌骨下缘弧行叩刺1—2行。④在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①忌食过冷或过热及有刺激性的食物。②食物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而无刺激性为原则。

  八、高血压

  【治则】镇静安神,平肝潜阳。

  【取穴】脊柱两侧、腰骶椎、颈椎、前额、后脑及眼区、四肢末端、掌心、脚底。

  【手法】轻度或中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脊柱两侧各叩刺3—4行或滚刺1—2行。②沿额部皮区横行叩刺3~4行。③沿后脑部皮区全叩刺。④沿眼区周围皮区呈环状叩刺3~4圈。⑤沿四肢末端前后侧自上而下叩刺3~4行或滚刺l~2行。⑥在掌心和脚底叩刺或滚刺全区。

  【注意事项】①应注意避免精神刺激、情绪波动。②饮食宜多吃蔬菜、低盐、低脂肪,戒绝烟酒及其他刺激性食物。

  九、便秘

  【治则】润肠通便。

  【取穴】腰旁区、骶区、下腹区。

  【手法】较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自肩胛骨下至髂骨上,在脊柱第三行外约2~3厘米,纵行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②沿骶部和臀部向上弧形叩刺2~3行,或滚刺1~3行。③自脐以下至耻骨上缘纵横交叉叩刺3—9行或滚刺全区。

  【注意事项】 ①平素多食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②要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十、糖尿病

  【治则】 清泄三焦蕴热为主。

  【取穴】 后颈部、脊柱两侧、气管两侧、骶区、内关、三阴交、足三里。

  【手法】轻度或中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自枕骨粗隆下方,颈椎1~7两侧皮区各叩打3行。②沿脊柱两侧分行各叩刺2~3行或滚刺l行。③沿气管两旁,自上而下各叩刺3行。④沿骶部和臀部向上弧形叩刺2~3行,或滚刺1—3行。⑤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处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合理调节饮食,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蔬菜、蛋白质类食物。

  十一、神经衰弱

  【治则】养心安神,补肾调肝。

  【取穴】顶区、脊柱两侧、腰旁区、肋间区、上腹部、神门、三阴交、足三里。

  【手法】轻度或中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自前发际至两耳直上横行叩刺5~7行。②沿脊柱两侧,分三行自上而下各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③自肩胛骨下至额骨上,在脊柱第三行外约2—3厘米,纵行叩刺2~3行或滚刺l行。④沿肋间叩刺,每肋1-2行。⑤自肋骨弓以下至脐上纵横交叉叩刺3~7行或滚刺全区。⑥在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处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①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意志。②适当的体力劳动,注意锻炼身体。便能较快恢复健康。

  十二、三叉神经痛

  【治则】 以疏经行气为主。

  【取穴】 后颈部、骶区、眼区、口区、颊区、颌下区。

  【手法】 中度或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自枕骨粗隆下方,颈椎1—7两侧皮区各叩刺3行。②沿骶部和臀部向上弧形叩刺2—3行,或滚刺l-3行。③沿上下眼睑横行叩刺1~3行。④沿口唇环行叩刺l-2行。⑤沿颧骨弓横行叩刺1~3行。⑥沿下颌骨下缘弧行叩刺l~2行。

  【注意事项】 本病如发现有感觉障碍、口眼歪斜、颈部肿块等,则须作进一步检查以确诊是否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疾患。

  十三、面神经麻痹

  【治则】疏经通络。

  【取穴】眼区、口区、下颌区、颊区、人中、合谷。

  【手法】 中度或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持皮肤针,①沿上下眼睑横行叩刺1~3行。②沿口唇环行叩刺l~2行。③沿下颌骨向上弧形叩刺1~3行。④沿颧骨弓横行叩刺1~3行。⑤在人中、合谷处重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或轻微出血。

  【注意事项】 慎防着凉受风,出门宜用口罩防护。

  十四、坐骨神经痛

  【治则】疏经通络为主。

  【取穴】 脊柱两侧、腰旁区、骶区、委中、承山、环跳、坐骨神经通路皮区。

  【手法】轻重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脊柱两侧各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⑦自肩胛骨下至髂骨上,在脊柱第三行外约2~3厘米,纵行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③沿骶部和臀部向上弧形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④在委中、承山、环跳及坐骨神经通路皮区叩刺或滚针,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急性发作期宜卧床休息。腰部及下肢宜注意保温。

  十五、肋间神经痛

  【治则】疏经通络。

  【取穴】肋间区、胸肋区、脊椎两侧、支沟。

  【手法】 中度或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肋间叩刺,每肋1—2行。②沿胸骨、肋弓及锁骨叩刺1~2行。③沿胸椎两侧分三行各叩刺2—3行或滚刺l行。④在支沟穴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或轻微出血。

  【注意事项】 ①如带状疱疹所致肋间处疼痛不宜应用此法。②本病致病原因很多,应仔细检查和治疗其原发疾病,使疼痛得到彻底解除。

  十六、肩关节周围炎

  【治则】疏调气血,舒筋通络。

  【取穴】肩区、颈后区、肩胛区、上胸椎区。

  【手法】 中度或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斜旁肌上缘叩刺2—3行或滚刺1—2行。②沿肩胛骨环形叩刺2~3行或滚刺全区。③自枕骨粗隆下方,颈椎1~7两侧皮区各叩打3行。④自胸椎1—4两侧皮区叩刺2~3行或滚刺l~2行。

  【注意事项】 ①肩关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⑦治疗的同时加强功能锻炼。

  十七、落枕

  【治则】舒筋活血通络。

  【取穴】颈侧区、颈后区、肩区、肩胛区。

  【手法】轻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胸锁乳突肌纵行叩刺1—3行。②自枕骨粗隆下方,颈椎1—7两侧皮区各叩刺3行。③沿肩胛骨环形叩刺2—3行或滚刺全区。④沿斜方。  

  【操作方法】 医者持皮肤针,①沿上下眼睑横行叩刺1~3行。②沿口唇环行叩刺l~2行。③沿下颌骨向上弧形叩刺1~3行。④沿颧骨弓横行叩刺1~3行。⑤在人中、合谷处重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或轻微出血。

  【注意事项】 慎防着凉受风,出门宜用口罩防护。

  十四、坐骨神经痛

  【治则】疏经通络为主。

  【取穴】 脊柱两侧、腰旁区、骶区、委中、承山、环跳、坐骨神经通路皮区。

  【手法】轻重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脊柱两侧各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⑦自肩胛骨下至髂骨上,在脊柱第三行外约2~3厘米,纵行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③沿骶部和臀部向上弧形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④在委中、承山、环跳及坐骨神经通路皮区叩刺或滚针,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急性发作期宜卧床休息。腰部及下肢宜注意保温。

  十五、肋间神经痛

  【治则】疏经通络。

  【取穴】肋间区、胸肋区、脊椎两侧、支沟。

  【手法】 中度或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肋间叩刺,每肋1—2行。②沿胸骨、肋弓及锁骨叩刺1~2行。③沿胸椎两侧分三行各叩刺2—3行或滚刺l行。④在支沟穴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或轻微出血。

  【注意事项】 ①如带状疱疹所致肋间处疼痛不宜应用此法。②本病致病原因很多,应仔细检查和治疗其原发疾病,使疼痛得到彻底解除。

  十六、肩关节周围炎

  【治则】疏调气血,舒筋通络。

  【取穴】肩区、颈后区、肩胛区、上胸椎区。

  【手法】 中度或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斜旁肌上缘叩刺2—3行或滚刺1—2行。②沿肩胛骨环形叩刺2~3行或滚刺全区。③自枕骨粗隆下方,颈椎1~7两侧皮区各叩打3行。④自胸椎1—4两侧皮区叩刺2~3行或滚刺l~2行。

  【注意事项】 ①肩关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⑦治疗的同时加强功能锻炼。

  十七、落枕

  【治则】舒筋活血通络。

  【取穴】颈侧区、颈后区、肩区、肩胛区。

  【手法】轻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胸锁乳突肌纵行叩刺1—3行。②自枕骨粗隆下方,颈椎1—7两侧皮区各叩刺3行。③沿肩胛骨环形叩刺2—3行或滚刺全区。④沿斜方肌上缘叩刺2—3行或滚刺1~2行。

  【注意事项】①睡眠时枕头高低要适当。②避免吹风受寒,防止复发。

  十八、腰痛

  【治则】疏通经气,舒筋活络。

  【取穴】脊柱两侧、腰旁区、骶区。

  【手法】 中度或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脊柱两侧分三行,分别各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⑦自肩胛骨下至髂骨上,在脊柱第三行外约2~3厘米,纵行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③沿骶部和臀部向上弧形叩刺2—3行,或滚刺1~3行。

  【注意事项】 在扛抬或搬运重物时,用力要得当,以防腰部扭伤。

  十九、神经性皮炎

  【治则】 以活血通络为主。

  【取穴】脊柱两侧、后颈部、骶区、患部。

  【手法】 中度刺激或重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脊柱两侧分三行,各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⑦自枕骨粗隆下方,颈椎1~7两侧皮区各叩打3行。③沿骶部和臀部向上弧形叩刺2~3行,或滚刺1—3行。④在患部叩刺或滚刺,使患处皮肤微出血为度。

  【注意事项】 ①禁食腥辣有刺激的食物。②皮损处不宜搔抓和热水烫洗。③情志须宁静,不宜急躁。

  二十、湿疹

  【治则】 以疏风活血为主。

  【取穴】 脊柱两侧、胸部、腰部、患部、曲池、小腿内侧。

  【手法】 中度或轻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脊柱两侧分三行,各叩刺2—3行或滚刺l行。②沿胸骨、肋弓及锁骨叩刺l一2行。③自肩胛骨下至髂骨上,在脊柱第三行外约2~3厘米,纵行叩刺2—3行或滚刺l行。④在患部、曲池、小腿内侧叩刺或滚刺,使局部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度。

  【注意事项】 ①不宜搔抓或热水烫洗。②忌食有刺激性食物。

  二十一、斑秃

  【治则】舒筋通络。

  【取穴】脊柱两侧、腰旁区、骶区、患部、太渊、内关。

  【手法】 中度或较重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脊柱两侧分三行,各分别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②自肩胛骨下至髂骨上,在脊柱第三行外约2~3厘米,纵行叩刺2~3行或滚刺1行。③沿骶部和臀部向上弧形叩刺2~3行,或滚刺l~3行。④在脱发区、太渊、内关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或轻微出血。

  【注意事项】 叩刺脱发区,手法要求做到均匀密刺、适中,不能忽轻忽重。

  二十二、冻疮

  【治则】 以活血温经为主。

  【取穴】脊柱两侧、腰旁区、骶区、患部。

  【手法】 中度刺激,患部应密刺。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沿脊柱两侧分三行,分别各叩刺2~3行或滚刺l一2行。②自肩胛骨下至髂骨上,在脊柱第三行外约2~3厘米,纵行叩刺2—3行或滚刺1~2行。③沿骶部和臀部向上弧形叩刺2—3行,或滚刺1~3行。④在冻疮和患处周围叩刺。

  【注意事项】①若冻疮已经溃烂,不能叩刺患部,可轻叩刺患部周围。⑦每年易生冻疮患者,在入冬前给予叩打脊柱两侧、腰旁区、骶区、易发冻疮局部,隔日1次,有预防作用。

  二十三、痛经

  【治则】 疏经通络为主。

  【取穴】 腰旁区、骶区、下腹部、腹股沟区、三阴交。

  【手法】 中度或重度刺激。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皮肤针,①自肩胛骨下至髂骨上,在脊柱第三行外约2~3厘米,纵行叩刺2—3行或滚刺1~2行。②沿骶部和臀部向上弧形叩刺2~3行或滚刺1—3行。③自脐以下至耻骨上缘纵横交叉叩刺3-9行或滚刺全区。④沿腹股沟叩刺1~2行或滚刺l行。⑤在三阴交穴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或微出血。

  【注意事项】 经期宜保暖,忌食生冷食物。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anghan | 阅读:
相关新闻       中医传统疗法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