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指压、指针、棒针疗法

[日期:2009-02-11]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 ]

  (过敏性鼻炎、痛经、白带、月经不调、瘫痪、膈肌痉挛、落枕、牙痛、胆囊炎、胆道疾患、胃病、肩痛、腹痛、胸痛、上肢麻木疼痛、感冒、腹泻、急性胃痛、胃下垂、胃溃疡、肝硬变、风湿性关节炎、漏肩风)

  指压、指针推拿合称为“指针疗法”,是以手指按、压、点、掐等作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来防治疾病的推拿学术流派,包括压痛点推拿法、经络指压法、胸穴指压法、指针术、峨嵋天罡指穴法等多种方法;而棒针疗法则是以特制的“棒针”代替针刺施术,以针灸疗法和推拿八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疗法。指针疗法,溯其源流,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则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而棒针疗法则源于中国古代“九针”中的“鑱针”治病。指针即“以指代针”,棒针即“以棒代针”,两种疗法都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气血理论为指导,在全身十四经穴或经外奇穴都可使用,其特点是操作简便、与针刺穴位异曲同工,感应强、损伤小,见效快。指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病症,如肝胆病症、脾胃病症、肾膀胱病症、盆腔脏器及下肢部病症、头痛、胸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病症,此外可用于指压麻醉拔牙、甲状腺手术及扁桃体摘除术等。棒针疗法则长于治疗颈、根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肩周炎、高血压、低血压、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踝关节扭伤等病症。指针疗法使用广泛,医界和民间都有使用,且传及全国各地。而棒针疗法几已失传,至1919年,陈伯甫氏将此术传到东南亚各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于1981年回国传授此术,这才得以在国内传用。

  【操作方法】

  一、指针疗法和棒针疗法的作用原理

  1.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主传导感应、协调阴阳、防御病邪,经络气血流注有序,如环无端,又经络内联脏腑,外通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而体表穴位乃“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无论是经络本身的病变或是脏腑病变,都可以从体表穴位得到反应;同时,通过穴位的异常反应如压痛点等,又可以诊察阴阳表里、经络气血、脏腑机能的虚实盛衰情况。因此,使用指针或棒针刺激穴位,可以起到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作用。

  2.现代医学观点认为,所谓压痛点,乃是体表特定部位(主要是穴位)的感觉神经末梢等结构受到局部理化因素的刺激所引起,如缺血、炎症充血及某些神经介质或生物活性物质等,并认为,内脏与体表的关系可能与节段性神经有关,当内脏患病时,往往在相应的体表区域出现反射性疼痛或压痛点,如用指针或棒针刺激压痛点就会产生治病效果,这也就是中医针灸“以痛为腧”的原理。

  3.据实验研究,指压推拿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压挤跟腱能抑制丘脑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被痛觉冲动所触发而产生的痛反应,指压合谷能引起脑电x波强化或中慢波增多,提示对大脑皮层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指压穴位的过程中,脑内可产生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当将正在接受指针家兔的脑脊液注入另一兔脑中时,另一兔的痛阈也升高,这与针刺镇痛相类似。

  二、指针疗法的作用手法

  1.指针疗法的基本手法

  (1)按法:用手或手指着力于体表或患处。

  (2)压法:用手压患处,力较按为重。

  (3)点法:用二指或一指点患处。

  (4)叩法:轻击为叩,叩法较击法力量为轻。

  (5)弹拨法:指端着力于患处,弹而拨之。

  (6)掐法:用指头掐扣患处。

  2.压痛点推拿法的作用手法

  (1)点拨法:点与拨法相结合,先点再拨,具体可参考点法和拨法。

  (2)提拿法:以双手按而寸力向上为提,一紧一松的捏而提起为拿,提而拿之。

  (3)肘拨法:以肘尖深按于肌腱部,着力按而拨动。

  (4)滚法:手握空拳,用食、中、环、小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的背侧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连续的屈伸往返摆动,带动前臂和着力部分作纵向、来回不断地有节律的前后往返滚动,拳呈来回滚动状,使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

  (5)双手掌压旋转法:双掌重叠压穴再边压边作旋转。

  (6)按拨法:先按再拨,是按法与拨法相结合之手法。具体操作从略。

  (7)扳法:用双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肢体。

  (8)屈曲法:对伸而不能屈者,持续用力,旖以按、推的手法。

  (9)-伸展法:对屈而不能伸者,持续用力,施以牵、托的手法。

  (10)屈伸法:屈法和伸法交替缓慢而持续着力于施治部位进行操作。

  3.经络指压法的作用手法经络指压法按五行定穴分部进行施术,施术时以双拇指指甲(1~2分)压住固定穴位,在内以小幅度左右旋转,其后大幅度左旋右转90度,以及上顶上压等。操作时要心平气和,全神贯注,要手随心动,眼随手顾,身随手转,步随手移。

  4.胸穴指压法的作用手法

  (1)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胸穴不太敏感者。

  (2)深部滑动指压法:在局部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指压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此法适用于软组织疾患。

  (3)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胸穴过度敏感者。

  5.指针术的作用手法

  (1)单指点弹法:将一手的食指或中指伸直,手心向下,运“丹田”之气至指尖(以下各种手法均如此),在穴位上作非常有力而又有弹性的点弹。所谓点弹,就是点后手指极迅速地作弹性收回,使病人觉有力、敏捷而富有弹性的刺激感,此法最为常用。

  (2)单指点按法:以单指操作,点法和按法的结合手法。

  (3)单指点旋法:将食指或中指点于穴上,用力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旋转,旋转后急收手指。

  (4)单指点划法:用双手拇指先点在一个穴位上,然后再划到另几个穴位。

  (5)双手点弹法:将双手食指或中指同时伸直,同以点弹对际的穴位。

  (6)双手点压法:双手拇指点压对称穴位。

  (7)双指分叉点弹法:一手固定肢体,另一手食、中二指叉 FF,用以点弹对称或邻近之穴位。

  (8)轮指点压法:一手固定肢体,另一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如“齿轮转动”点压,常适于腹部痞块。

  (9)鹰爪点弹法:手五指作鹰爪状,同时点弹。

  (10)千斤坠点压法:以中指向下伸直,用力并长久地点于百会穴。

  (11)单指掐弹法:以拇指及无名指作固定,食、中指按其经络,先掐而后弹、如弹琴状,似有“当当”之声。

  (12)单双钩式开筋法:以拇指与食指,或以拇指与食、中指屈成钩状,提住所开之筋经,然后猛抓一把。

  6.峨嵋天罡指穴法的作用手法峨嵋天罡指穴法乃是以内功与指穴相结合用以救治练功偏差或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它是内功导引按跻术的一种,系南宋末季四川峨嵋僧人白云禅师所创,分为大导引术和小导引术。这里主要介绍用以防病治病的小导引术,其手法(或称手式)共28个,这里只作简要叙述,具体可参阅《峨嵋指穴法》一书。

  (1)鹤嘴劲:以拇指和食指的腹面相并拢组成鹤嘴,同时将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张,组成鹤翅。前端拇、食两指是啄,后端手腕是颈,手法关窍重点在鹤翅,操作时有8种变化,即含法、吞法、吐法、揉法、披法、弹法、震透法、反鹤嘴推法。

  (2)凤钗劲:以拇指和中指末节的腹面相对,直接取病人的经穴,同时食指、无名指和小指向后伸展,有如凤鸟飞翔之势。发劲要点是五个指头伸展后扬,尤以小指为主体,发嘘字音符,用它取头项太阳经和阳明经的穴位。操作时要把真气运到中指和拇指尖端。

  (3)鹰嘴劲:在鹤嘴劲的基础上,将中指屈曲,指尖压在食指头节的背面。操作时要把真气运在中指上,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由屈曲变直时,劲就会自然发出并传到鹰嘴上去,而食指有劲又灵活。

  (4)蛇头劲:将拇指和中指伸直,并以其腹面相对正而接触,进行取穴导引,同时食指、无名指、小指要屈曲圈紧。其操作要领在食指,食指扣屈的愈紧,则发劲愈大,而食中两指的劲且是灵活的。

  (5)鸭嘴劲: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向掌心屈曲握拢,拇指扣在食指的第2节内侧一面,且略向前伸出,导引时只用拇指去进行点穴按跻。其操作要领是,发出内劲的关窍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3个指头上,操作时,手指、手腕、前臂应呈一条直线,尤其是手腕不能过度的翘起下屈,又要把手腕放松,可回环转动,但五个手指则应固定不移。在运用上有8种劲的变化,即腹劲、顶劲、甲劲、外侧角劲、内侧角劲、正太极劲、反太极劲、蛹动劲,并伴随8种手法的变化运用,即按法、揉法、震透法、钻法、提法、挑法、披法、剔法。

  (6)日月扣劲:拇指伸直,食指第2、3节屈曲,并将其末竭扣在拇指的顶部,其它三指均屈向掌心,当食指第3节伸直时(此时第1、2指关节仍屈曲)就形成了“日扣”,而当弯曲时就形成“月扣”,故名日“日月扣”。此式日扣是发劲,月扣是消劲,具体操作时手法有5种变化,即摇法、扣法、绷法、拉法、敲法。

  (7)冲天杵劲:将拇指伸直向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向手掌的基底及鱼际部分弯回,用拇指末端取穴而导引按跻,形状如同朝天的杵棒一样。其关窍在拇指本节(即第1掌骨)与第2节相连处(即掌指关节),其次是第2与第3节的指关节。具体操作上,又有拇指本节手法,即擒法、拿法、挤法、耙法、推法及拇指指尖手法,即擒拿法、钩弹法、挑法、摇法、披剔法。

  (8)一指禅劲:把中、无名、小指一齐屈拢,将拇指扣压在其余三指的背面,再将食指单独伸展,但要关节松柔,切忌强硬。一指禅劲的关窍在合谷穴上。具体操作有3种手法,即钩法、弹法、挑法,在指尖上多用顶劲和甲劲。

  (9)金钩劲:将小指弯曲如上弦的月牙,象钩之形,食指、中指、无名指弯回向掌心,拇指扣在这三个指头的背面,只用小指进行取穴钩弹,好象手上挂着一个金钩似的。其关窍是将拇指紧扣在食、中二指的背面,并将真气运到指尖上。具体操作时,有几种手法变化,即钩法、弹法、按法、摇法、消法、耸法、提法。

  (10)五丁开山劲:五指张开,本节与拳尖成一直线,各指的第1、2关节则弯曲如弓,发劲的关窍在拳尖,而力量则集中在指

尖,操作时手指本节和第3节应固定不动,而第1、2关节则作蛹动内收,手法有如下变化,先耙再抓后消,接着又重复1次。

  (11)虎爪劲:五指伸直,各指末端两节呈强度屈曲,用指尖取穴导引,好象虎爪之形状,其关窍在肘尖,而不在指尖上。操作时有腹劲和顶劲之分,腹劲先用耙法,随即用钩法和抓法;顶劲先用钩法,再用弹法和裹法。

  (12)龙呆劲:五指张开,把本节与第1节交接处(即掌上拳尖穴)屈曲,第1、2、3节都伸展笔直,而五个指尖须排列成圆形,好象飞龙在天伸爪取物之状。其关窍在掌心,操作时五指各节不能弯屈,而要靠拳尖和手指本节动作。手法运用时,先用指尖腹劲耙法再用抓提和拿法,再用顶劲和弹法。

  (13)丁头劲:拇指本节与第2节伸直,第三节屈曲成90度,固定不动。中指共两个屈曲,其一是中指本节与第1节(掌指关节)微屈,其二是第1节与第2节屈曲成90度,第2节与第3节则是笔直姿势,指尖扣在拇指第3节的尖端,这样构成一个前直后圆的图形。其关窍主要在中指与拇指尖端形成的直线上。操作时主要用顶劲和甲劲,手法上有扣法、弹法和震透法等变化。

  (14)鹰爪劲:手掌竖直与腕臂成直角,再把五指伸直并拢,然后向两侧尽量分张开去,如同鹰爪伸张之势。其关窍在五指向两侧张开的八卦穴,操作时要把真气运到掌心上,使之发热,手法运用先用按法后用提法。

  (15)龙衔珠劲:将拇指伸直,与腕肘相平,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本节(即掌指关节)屈曲,指头则全伸直,拇指与食指的腹面相对张开,掌心向下,小指向掌心弯回,如同龙之口中衔珠=般。其关窍在于小指,操作要领是先拿后提,前行后退,进二

  (16)平指劲:拇指伸直,与腕肘成直线,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本节屈曲,而各指的一、二、三节则伸直并联在上,拇指在下,它的腹面和食指腹面相对,其关窍在虎口穴上,操作时大拇指要伸直,只在本节张弛,其余四指伸直并拢,其张弛量在拳尖穴,手法运用五指腹劲,一般双掌进行,先拿后提,动作要快,走得要慢。

  (17)覆雨翻云劲:两掌先呈阴掌(掌心向下),五指伸直,轻联并拢,肘关节屈曲,双掌犬牙相错,上下平列,放在患者胸前鸠尾穴下至中脘穴之间。操作时不断以两掌的小指、无名指和中指轻轻在腹部进行推法翻法,双掌由阴变阳,再由阳变阴,翻上覆下,辘轳运转,交替进行,直取任脉。自鸠尾穴下推至丹田、气海,先由广面缓推渐缩成一线,变为急推,犹如风卷云飞、震雷骤雨一般。其关窍在手腕,操作时要靠手腕翻转内收,掌下才会有内劲。

  (18)通天劲:中指伸直,食指、无名指、小指屈向掌心,拇指弯屈如覆在此三指的背部。用两掌操作,两个中指尖相对,取两耳的所闻穴。其关窍在拇、食、无名与小指,此四指应扣紧。手法操作要点:前臂自肘以下,手腕、掌骨与中指关节要形成一条直线,取所闻穴时,病人正坐,术者立于其前或后,两掌摆好通天劲架式,先是掌心向下,以中指尖插入耳窍内(外耳道),以取“海底”的所闻穴,用内侧外侧角劲。随即双掌向外慢慢一翻,再由外向内翻回,翻得要缓慢、轻柔,然后再进行第三种手法蛹动,单用中指蛹动,用腹劲和甲劲,动作要细微轻巧。

  (19)量天尺劲:拇指和中指各自向前后伸张,食指屈曲介于中间,正好将拇、中二指隔开,无名指和小指也屈向掌心,好象用指度量长短似的。其发劲关窍在食指,食指第二节背面接触所取穴位,中指和拇指用腹劲,操作时,有钩弹手法,以动得快、用得轻为要领。

  (20)剑诀开气劲:食指和中指伸直并拢,无名指和小指屈向掌心,拇指扣在无名指和小指的爪甲背上,而以食指和中指取穴导引,形如宝剑。其关窍在食、中二指并拢与腕、臂成一直线,无名指与小指内屈之后还要反向外绷,同时拇指扣在其爪甲背上,又要向内扣紧,把这三个指头共同构成一个太极圈形状。手法变化有8种,即翻法、削法、领法、点法、刺法、钩法、弹法、抹法。综合起来,剑诀手指上共用了五个部位的劲——蛹动劲、腹劲、顶劲、内侧角劲和外侧角劲。

  (21)离经劲:即通天劲的单掌,其架式与通天劲的单掌相同,不过离经劲的主要用途是切珍脉象。还可用于导引少阳经。

  (22)落雁劲:掌呈阴掌掌心向下,五指伸直,独把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开,以掌、指腹面托按患部,肘、腕关节屈曲,如雁落平沙之势,其关窍在8块掌骨上,操作时要不断蛹动,真气运至掌心使之发热。手法有耙法、粘法、提法。

  (23)捧沙劲:五指伸出并拢,微向掌心弯屈,如同用双手去捧沙。其关窍在两掌虎口上,虎口由半阴半阳掌翻为阳掌时则劲发出,但所用的劲是袖底劲(详见后述),而非食指领先的掌背掸劲。手法有耙、粘、提、拨四法联合运用。用劲要做到急、轻、脆。

  (24)太极摩云劲:双掌伸直,五指并拢,呈阴掌,肘关节屈曲,两掌向胸前交错。操作时两掌掌心覆按在所取部位,不断地各向左右分开而外摊,又相向的内合回提,如此反复划成太极图形,先缓后快,慢时如青天云行,快时似风卷云涌。其发劲关窍在肘尖上,为轻重相兼的手法,先慢后快。操作要领是两拳左右分开向外推时,用手指各节的施法,要稍重一些,微带向外拖拉的力量。向内含时,用坐掌的提法(即手腕至掌心的劲),手法应当稍轻,微带向上提举的力量。

  (25)少阳祖气劲:两掌掌心相向,呈半阴半阳拳,拇指伸直翘起,其它四指平列并拢,肘关节屈曲呈90度,自肘以下腕、掌、手指皆成一平行直线。其关窍有二:一是大拇指翘起,其余手指并拢,二是自肘以下各关节至指尖要成笔直。运用时有单掌和两掌同时并用。

  (26)豹扑劲:两臂向前抬起,掌与肩同高,肘关节屈曲约呈90°角,五指伸出,拇指分翘,两掌的拇指尖相对相平,其余四指并拢外伸,掌心向下微带15度倾斜,如同斑豹向前扑拿食物的姿势。其关窍在虎口。

  (27)袖底劲:两肘关节屈曲,约呈90°,微弯向胸前,五指并拢伸直,拇指在上,小指在下,两掌心相对,呈半阴半阳掌,手腕翘立。主要用手掌外侧,靠近袖口的部分。其关窍在经渠穴,运用时把劲集中到小指本节和手掌边缘至手腕部分。其要领是掌的腕力要运用灵活,使用脆劲,动得快,走得慢。先剁后弹。

  (28)托天截地劲:两掌操作,阴阳并用,反正相对,也就是分托天掌与截地掌两部分。操作时一掌伸出在前面呈阳掌(掌心朝天),是为托天掌;另一掌在后面呈阴掌(掌心向下),是为截地掌。托天掌主要是从下面托住患肢,截地掌是从上面拿住患肢,这样配合起来,上托下截。其关窍用在掌心与虎口之间,截地掌劲则完全用在虎口上。两者发劲都在肘和手腕。

  三、棒针疗法的作用手法

  1.棒针制作棒针原是木质的,后来发展成铁制的,都比较粗笨,长20~25cm,粗1.5~2.5cm。一头较尖,用以拨筋,一头较钝,用以点穴。发展到现在用牛角或塑料制成。

  2.棒针治疗手法

  (1)刮法:用棒针尾部的斜角着力于皮肤,沿经络或筋腱走向拉刮,每分钟80~100下。

  (2)拨法:左手触摸病灶表面,右手持棒针柄,用针尾的斜角,沿病灶表面轴线,垂直地左右分拨,如弹弦状。

  (3)压法:右手持棒针,用其尾部在病灶表面或穴位上用力向下挤压,或移动向下挤压。压力要由轻到重,逐渐加大。若须重压,再以左手拇指或左手掌根在棒针尾部向下加压。

  (4)点法:用棒针头部,于选定的穴位上,进行匀速匀力,似鸟啄食样点击,每分钟80~100下。

  (5)揉法:用棒针头部于选定穴位上进行圆圈式的匀速匀力,磨转揉按,每分钟100圈。

  (6)推法:用棒针头部的一侧,附着于皮肤表面,沿经络或筋肌的走向,直线地向前作节律性推进,每分钟推80下左右。

  (7)按法:用棒针的头部徐徐用力,施压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不动,再慢慢放松,然后移动到另一位置上施以按法。若须重按,将力量分成三等,双手同时施加压力,先按轻力,有疼痛后即停止施力,待疼痛停止或减轻后,再施以较重力,仍待疼痛停止或减轻后再施以重力,待疼痛消失或减轻后缓缓揉之,最后放松。

  四、指针疗法和棒针疗法的作用部位

  指针疗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经穴和经外奇穴,还有压痛点(位于肌肉起止点、韧带起止点、筋膜附着点、关节囊、腱鞘、脂肪、皮神经等全身各部位约有60~70个),指压胸穴(不同于传统经穴),位于肋骨下缘的骨边上或其他骨的表面,可触到米粒大的结节或粗线样的条索状物,并伴有明显敏感性压痛,目前发现的有48个,除“剑尖”、“剑上”穴为单穴外,其余均为对称双穴,这些穴位大多分于胸部前面和侧面,只有少数几个穴位在肩胛骨和背腰部。大体上,胸骨线和锁骨中线附近及胸前线、腋中线上的穴位,多数是治疗胸腹部疾患主穴,其中第五肋以上的胸穴以治胸部疾患为主,第五至第十肋的穴位以治腹部疾患为主,腋后线及背部各穴多以治肩、背、腰部及上、下肢疾患为主),具体参见.胸穴图(图2—4)和胸穴定位主治表。棒针疗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经穴、筋脉和病变局部。

               

  五、指针疗法和棒针疗法的操作步骤

  各法各有优点,如能配合使用,则疗效更优,一般无固定操作步骤,应视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主治病症】

22胸穴定位主治表

 

穴名

 

       

 

       

 

 

 

 

 

1

2

 

3

 

 

4

5

5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

5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6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

 

6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6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胃痛、呕吐、恶心、噎嗝、心悸

同上

 

胃痛、上腹痛、胁肋痛

 

 

同上

同上

 

 

 

 

 

 

 

1

2

 

3

4

5

 

6

 

7

7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7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8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8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9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9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10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上腹及脐周痛、肝胆疾患、腹胀、

噎嗝

 

 

 

 

中、下腹痛,腹胀、肠麻痹、肝

胆疾患、痛经

 

腋肋1

腋肋2

 

腋肪3

腋肋4

3肋下缘与锁骨中线交点

4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4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5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胸上及腋窝部痛

腋窝及腋下部疼痛

 

 

 

背胛1

背胛2

 

背胛3

背胛4

5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6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7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8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肩胛内及肩背痛

 

 

背中、下部疼痛及软组织损伤

穴名

       

       

 

腰腹1

腰腹2

 

腰腹3

腰腹4

9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10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11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12肋下缘与肩胛内线交点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骶区疼痛、

 

腹痛、腹胀、痛经

 

 

背穴

 

 

 

腰穴

肩胛岗中点下两横指处,或将病

人的手掌按于枕部,同侧肩胛区

的凹陷处即是穴

 

从第12肋端向背柱引一水平

线,与骶棘肌外缘的交点

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腹痛、肩背

痛、肘臂痛、落枕

 

 

腰骶部扭伤、下肢麻木疼痛、腹

锁上1

 

锁上2

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

 

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于锁

骨的内侧面

心悸、偏头痛、耳部疾患

 

偏头痛、心悸、膈肌痉挛、肩胛

及上肢痛、落枕

 

 

 

 

 

肩臂l

 

 

肩臂2

 

 

肩臂3

 

肩臂4

锁骨下凹处,于锁骨中线外一

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

锁骨下方,于锁骨中点内一横

指,向第1肋骨压可取

 

锁骨与第1肋骨间,在胸骨旁线

上,垂直按压可取

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

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

 

肩臂痛

 

 

肩臂痛

 

肩臂痛

 

 

 

 

 

1

 

2

 

3

 

4

5

4肋下缘,锁骨中线内侧一扁

指处

4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侧一扁

指处

6胸肋关节外一横指处,于肋

软骨上垂直压取

肋弓与胸骨旁线的交点

肋弓与锁骨中线交点

胁肋及上胸部疼痛、肋间神经

痛、心悸

 

同上

 

肋弓区和下胸部痛

 

季肋区疼痛、肝区痛

 

 

胸肋8

 

25胸肋关节的下角各一

穴,双侧共8

 

 

肋间神经痛、胸闷、支气管炎

 

剑上

 

 

 

剑旁

胸骨剑突与胸骨体结合处,向上

推压可取

 

剑突肋弓交界处,向肋弓边缘挤

压可取

 

头晕、前额痛

 

 

上腹痛、呕吐

        一、过敏性鼻炎 用双拇指掐住双则迎香穴约30秒钟,后向内侧同时旋转90度,再掐压10~20秒钟后复原,约10秒钟,即行突放。按此方法对鼻通、睛明施术。然后用双拇指甲侧峰从睛明到迎香滑下,并以拇指腹从上至下作反复按摩,最后按压双合谷而结束手法。

        二、妇科病症(包括痛经、白带、月经不调等)

        以拇指掐压金(约在膻中穴)20~40秒钟,以同样手法施于木(约在气海穴)、水(约在曲骨穴)、火(约在天枢、水分穴)、土(约在神阙穴)、气(约在关元穴)穴。然后掐背后水(约在命门穴上推之,下捺之)、木(约在阴交,不捺),在手法上,根据病情、部位、体质、年龄等情况,可适当加减。

        三、瘫痪

        先舒整筋血,活动关节,后以右拇指紧顶鸠尾,左右旋转90度,掐压中脘下压七,左右旋转90度,转时患者抬高患肢,探捺水穴(水分)为开七窍,下捺曲骨,左右均下扎、上推、直捅。背后上至阳,下命门,中中枢,上推五,下捺一,力捺白环俞,左右小幅度旋转约1~1.5分钟,其后一手掐压上环跳(臀部中间上缘),另一手掐压昆仑,同时均匀向上下推三即结束手法。

        四、膈肌痉挛(呃逆)

        指压胸穴腹1配背腹穴,剑尖配锁上1,或锁上2穴,胃1配胸5穴。

        五、落枕

        指压胸穴,主穴冈上1、锁上2穴,配穴为肩臂1、冈上2穴。

        六、牙痛

        指压胸穴,上颌牙痛,取锁上3,加胸肋5穴第二对穴;下颌牙肩,取岗上3、4,加胸肋5穴第一对穴。

        七、胆囊炎及胆道疾患

        指压胸穴,压痛阳性穴为背腹穴(右侧)、腹,穴(右侧较左侧敏感)、胸5穴(右侧)。

        八、胃病

        指压胸穴,主穴取胃1、2、3、4、5、6,常取胃1、3、4;备用穴酌取背腹、腰肢、剑上、剑旁或敏感的腹穴1~2个。

        九、肩痛

        指压胸穴,取肩臂1、锁上2、背腹穴。肩前痛,配肩臂4穴;肩上、肩后部及三角肌处痛,配肩胛2、肩臂3及冈上3穴;肩胛内痛,配肩臂3、背肩1、2及肩胛骨内、外缘反应压痛点;腋窝部痛,配肩臂4、腋肋1~4穴。肩周炎,先压主穴,每次选2穴,然后选压配穴,同时于局部压痛点上作深部滑动指压,并由助手协助患侧上肢作被动运动,直至最大的活动限度。对体质较好的1、2期患者,亦可将主、配穴持续指压20~30分钟之后,一面重压患处痛点的健侧对称点,一面用力牵拉活动患肩。

        十、腹痛

        主穴用7个腹穴选敏感的2~3个,配穴用背部脊柱两旁的反应压痛点。除此之外,还可以轻轻按摩病人的腹部,使腹壁放松,然后抓起脐部周围的腹肌连续上提几次。若上腹部及脐周围痛,主穴用腹1、腹3。配穴用背腹、剑旁、胃1、2。下腹痛,主穴用腹3、腹6。配穴用腰腹1、2穴、背腹穴、腰肢穴。胆道蛔虫、胆石症、胆囊炎引起的腹痛,主穴用背腹穴、腹1、2、6。配穴用剑旁、胸5。肾结石症引起的疼痛,主穴用腰肢穴、腰腹4穴。配穴用背腹穴。

        十一、胸痛(胸壁挫伤、肋间神经痛)

        主穴用5个胸穴。上胸部痛,主穴用胸1、胸2。配穴用反应压痛点。下胸部痛,主穴用胸3、胸4。配穴用反应压痛点。胁肋痛,主穴用胸2、胸5。配穴用反应压痛点。

        十二、上肢麻木疼痛

        主穴用肩臂1、锁上2、背腹。配穴用反应压痛点。尺侧臂痛:主穴用肩臂1、锁上2、背腹;配穴用肩臂2。桡侧臂痛:主穴用肩臂1、锁上2、背腹;配穴用肩臂3。臂前区痛:主穴用肩臂1、锁上2、背腹;配穴用肩臂4。肘、腕关节痛:主穴用肩臂1、锁上2;配穴用肩臂2、4,反应压痛点。

        十三、痛经

        主穴用腹4、6;配穴用腹1、4穴,腰肢穴,骶部反应压痛点。

        十四、感冒

        指针法,第一组,百会、神庭泻法240圈,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第二组,风池、太阳、泻法24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第三组,大椎泻法36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第四组,曲池、合谷泻法12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十五、腹泻

        先左右摩腹各100次;中脘泻法12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气海补法27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神门补法18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天枢、足三里、内庭各泻12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三阴交、肓俞(脐旁5分)补法18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十六、急性胃痛

        上、中、下脘、梁门、滑肉门、天枢、足三里、内庭均用泻法12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三阴交补18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胃仓泻12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十七、胃下垂

        先左右摩腹各100次;阳池、巨阙、上脘、中脘、气海、关元、神阙补27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不容、承满、梁门补法18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膈、肝、脾、胃俞补法27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病人仰卧,医生用手掌外侧边,由中极穴,向上推至脐中,按其下垂程度以定上推次数(200~500次)。再使病人取坐势,先将左臂弯曲放于腰臀部,医生以四指靠拢,掌心向上指尖由肩胛骨下缘之嗝关和噫口喜二穴之间斜向上插入肩胛骨深约3~5cm,同时用左手掌抵住左肩峰,两手呈合拢之势,约停2分钟之后,病人即感觉胃部有上提之感,小腹感到轻松时,随之慢慢将右手以肩胛骨内取出连续2~3次:作右肩胛骨时,左手同右手动作。然后再拿肩井5~7次完成手法。

        十八、胃溃疡

        取阳池、巨阙,上、中脘,气海、关元、神阙补法270圈,轻、中、重三种手法分别使用;不容、承满、梁门泻法120圈,分别角轻、中、重三种手法;三阴交、复溜、太溪、照海补法27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足三里泻法12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胃俞、脾俞补法18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十九、肝硬变

        先左右摩腹各100次。阳池、巨阙,上、中脘,气海,关元补法27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建里、水分、阴交、气海、不容、承满、梁门、天枢、大巨、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行间、内庭泻法12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章门、期门、十肋头补法18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二十、风湿性关节炎、漏肩风

        取曲池、三阴交泻法36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环跳、阳陵泉、下巨虚、昆仑、承山、委中泻12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足三里、隐白补法27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合谷、太冲泻法120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除上述病症外,指针、指压、棒针疗法尚可治疗内外妇儿的常见病症,如头痛、高血压、眩晕、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脑供血不足、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胃、十二指肠溃疡、食道失弛缓症、腹痛、腹泻、腹胀、胆绞痛、肾绞痛、胃肠功能紊乱、便秘、脱肛、阳痿、早泄、遗精、失眠、妊娠呕吐、闭经、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综合征、白带、小儿发热,小儿遗尿、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惊风、小儿疳积、近视、鼻窦炎、斑秃等。

        【注意事项】

        l.施术指针疗法,医生应注意手的消毒,以免交叉感染。指甲宜常剪,以免损伤病人皮肤。

        2.手法的轻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以免病人产生不适或晕针。对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施术时,指力不宜过重。

        3.急性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麻疹等,严重皮肤病、肿瘤以及腹痛拒按的患者不宜用指针和棒针。

        4.对有内脏出血、开放性体表创伤等不宜用指针和棒针。

        5.小儿头部囟门区和孕妇合谷、三阴交以及腹部的穴位不宜用指针和棒针。

        6.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时,不宜用指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