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点穴疗法

[日期:2009-02-11]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 ]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桡神经损伤、麻痹、脑震荡、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臀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损伤、颈椎病、肩周炎、失眠、神经衰弱、失语、近视、昏厥、中暑)

  点穴疗法源于中国的武功点穴,而作为一种治病方法则是近40年的事。所谓点穴疗法就是医生用手指点穴结合按压、掐、揉、叩打、拍打等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推拿方法。它是以中医的经络、阴阳、五行等理论为指导的。临床实践证明点穴疗法可治疗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种病症,如瘫痪、脑震荡、感冒、遗精、阳痿、胃病、头痛、癔病、癫痫,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先兆流产、妊娠恶阻,小儿发热、吐泻、惊风、小儿麻痹及其后遗症,颈椎病、腰腿痛、漏肩风,软组织损伤、落枕、蜂窝组织炎、瘾疹(荨麻疹),耳鸣、慢性中耳炎、外耳道炎、牙痛、咽喉炎、鼻衄、口眼歪斜等。点穴疗法在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以北等地区比较盛行,它具有简便、经济、收效快等特点。

  【操作方l法】

  一、点穴疗法的作用原理

  点穴疗法主要是以点、揉、按、打等手法作用于经穴,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经穴乃“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是经络在体表的反映点,又是营卫、气血在人身循环必经之点,固而“点穴”可以调整经络系统,调节营卫、气血,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再者,经络和脏腑是表里络属、相互关联的,由于脏腑相生、相克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就影响经络方面发生的反应变化,显示出阴阳、表里所属的一切情况,因而,“点穴”可以通过经络系统起到调整脏腑机能的作用。总之“点穴”与经络脏腑、营卫、气血密切相关,点穴疗法正是起到了调整它们的关系和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作用。

  二、点穴疗法的主要手法

  1.点法根据刺激的轻重可分为轻点、重点、中点法三种,具体参见上篇第二章第三节。

  2.按压法是根据单指痉拿法演化而来的一种手法。它是用拇指伸直,其余四指伸张式地扶持于所按部位之侧旁,也可以将四指握起,拇指的第二关节紧贴于食指之桡侧,以拇指端向下按压。在按压时,指端可上、下、左、右拨动或转动,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具有镇痛解痉的作用。

  3.掐法即用指头掐扣患处。

  4.拍打法即用平打患处。

  5.叩打法即用虚掌扣打(击)患处。

  三、点穴疗法的基本手法

  1.平揉法医生的中指端,点在病人的穴位上,继以拇指端抵中指内侧第一指关节,再以食指与无名指紧压中指第一指关节的外侧,以作辅助中指之势,便于中指的操作。然后,用中指端在穴位上作圆圈形的平揉,含有按、摩二者之意。因而揉的指端面应陷入穴位皮肤之下,这样揉动,就可以不离开皮肤(如果指端与皮肤成平线的揉,而指端便与皮肤成为摩擦状态,这样就形成了按摩中的摩法,须加注意)。

  2.压放法就是在平揉法操作完毕时,仍旧以中指端在原穴上,向着穴位的深部下压,使指端在穴位的皮肤水平之下,压下即放,放后再压,一压一放为1次,以50至100次为标准。压放时指端不得离开皮肤,速度快慢要均匀,压是用中指端压,不要用指甲压,也不要用指腹压,否则就成了掐或按了。压下和放开的两种过程,要保持穴位的中心,使动的劲和穴位中心成垂直线,不然就减弱了压放法应起的作用。

  3.皮肤点打法 以中指端操作,先把中指提起,离开皮肤约3~6cm远,再将中指端对准穴位中心,向下点打。在点打的时候,要把劲提住,似有弹性。这样点打的指力点在皮肤表层,不致使打的重量不平衡。一般点打都是快手法。因为快打能产生热,这就相当于艾灸的作用了。

  4.经络循按法 以中指或拇指,在点过的经穴和它的经络线上或揉、或压、或点,往返的进行,为之循按。其辅助手法有搓捻、压按、摩擦。

  (1)搓捻:即用一手或两手搓摩、揉患处。

  (2)压按:又称压迫。用手掌或手指、掌根垂直用力压患处,不作水平向运动。

  (3)摩擦:用一手或两手擦摩患处。

  5.五行联用法

  (1)点打:点打的操作是与穴位的皮肤接触,属肺金主气。手法的过程是;一手中指在所选的主穴部位进行点打,另一手中指切压住配穴经脉范围内的金穴不动,为配合主穴增强点打的作用,有似肺脉之短涩的点打(手劲提住的点打),一般为100次。

  (2)摩推:其操作是与穴位的血脉接触,属心火主血脉。手法的过程是:一手的手掌或拇指本节的侧面,在所选主穴部位,顺着经脉往返摩推为1次,另一手切压住配穴本经的火穴不动,为配合主穴增强摩推的作用。摩推的范围超过穴位(即穴位在经路上下两个方面),有似心脉浮大而散,每穴共摩推100次。

  (3)骨压放:其操作是接触到骨的部分(假如是腹部,临时酌情压放,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宜),属于肾水。手法过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向下深压,达到骨分,然后缓缓地微放到筋之分。一压一放为1次。手法慢且重,所以一般只压5~7次即可,压放的力量在深部,动作且缓,有似肾脉沉而软。在压放时,另一指中指切压住配穴本经的水穴,以增强压放的作用。

  (4)振颤:其操作是接触到筋的部分,属于肝水主筋。手法的过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作振颤,先作摇振7~9次,每次摇振一、二下,稍停,再作前法(即摇与振结合起来),继而作振颤(即中指在穴位上连续性颤动)70~90次。摇振或振颤,都要含有弹动性,有似肝脉之弦长。在振颤同时,另一手中指切压住本经的木穴,为配穴,以增强主穴的振颤作用。

  (5)左右平揉:其操作是接触到肌肉的部分,属于脾土主肌肉。手法的过程是:一手的中指在主穴正揉、倒揉各100次,不轻不重的揉且要均匀,有似脾脉之和缓,对慢性胃肠炎较好。如果对风湿性疾病或神经痛,可作稍轻揉和稍重揉(与轻揉重揉有区别)。稍轻揉,即肌肉与血脉连系(缓揉),这是阴济阳;稍重揉,即肌肉连筋骨(紧揉),这是阳济阴。能止痛,能促进机能的恢复。

  五行联用法操作次序与手足阴阳经的走向有关。由于手的阴阳经脉循行趋势,是从上往下的(手经交足经),手法的次序是:点打、摩推、压放、振颤、左右平揉。足的阴阳经脉循行趋势,是从下往上的(足经交手经),手法的次序是:压放、振颤、点打、摩推、左右平揉。任脉和督脉循行,都是从下往上的,手法次序与足经相同。

  四、点穴疗法的其它辅助手法

  1.推运法主要用于头部,用指或掌着力于患处,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

  2.压法用手或肘尖持续用力压于患处。

  3.振颤法用手紧按体表作快速颤动。

  4.摇运法用双手对肢体关节作缓和回旋的环转动作。

  5.切法指端顺序点按施治部位。

  6.抖振法手握肢体远端用力抖振。

  7.切摇法其操作是在手与足的每一条经络的金穴和木穴部位。手法是(切压住穴位,作摇和揉,叫做切摇法):一个手指切生穴位作环状的摇,另一手指压住穴位揉,以摇指环绕1圈为1欠,共做100次左右,具有通关节、活血的作用。

  8.捏(穴)法用食、拇指对穴位进行捏住提起放松。

  9.压颈动脉弹人迎法让患者坐在一个方凳上,医者在患者百吾,用右手四个手指压在患者的颈动脉处,从下向上移看振颤,有如提抖口袋似的,使物从口袋内向下沉,这样往返作3次;继而用中指在人迎穴处颤弹3次。这个手法连续做3回(一回各3次其9次)。然后,左手四个手指在患者左侧颈部,如同右侧也做3回。

  10.抚法用手于患处轻而滑地往返移摩。

  11.按住分绷法专用于腰椎间盘脱出症。医者一手掌按在第5腰椎以下病侧部位,另一手掌按在第二腰椎以上病侧部位,两手掌用力按住,同时向上下分绷为1次。此法可做50~100次。

  12.举摔法专用于腰椎间盘脱出症。让患者蹲下,并使患者两手向上抱头成固定姿势;医者从其后边,用两臂从其腋下伸向前方,两手向前向上相搭于患者的颈椎部;这时医者全身力量与姿态保持固定,而起身挺立,患者亦随着医者上举,在这挺立上举时刻,一定事先告知患者保持蹲地姿势,这样就能使患者两足离地;医者即时由上举变为下摔,举摔过程可连做1~2次。在这上举下摔过程中,患者的腰椎部位,就形成牵引过程。患者的抱头固定与医者举摔的用力固定,目的是防止患者颈椎发生扭闪。

  此外还有扣压法、掐挣法、抓拿法、捶打法、按压足背法、按臀法、分髋法等辅助手法。

  五、点穴的部位

  点穴的部位主要是经穴,还有某些特定的刺激线。临床常用穴位有140余穴,在这些常用穴位中,一部分是针灸穴位,如百会、太阳、风池、大椎、肩井、背俞穴、募穴、特定要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一部分为武功点穴穴位,这可参阅专门书籍。另外还有就是经验穴位。常用刺激线见表2-l和图2-1、2-2、2-3。

表2—1常用刺激线

 

线次

       

 

    1

    起于掌侧腕横纹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肱桡肌隆起线,止于肘横纹桡侧端

 

 

    2

起于掌侧腕横纹中点,沿前臂中线,经肘关节与肱二头肌,止于肩关节前方

 

    3

    起于掌侧腕横纹尺侧端,沿前臂尺侧,经肘上止于腋前纹头

 

 

    4

    起于背侧腕横纹的尺侧端,沿前臂尺侧,过肘关节,经上臂尺侧,止于腋后纹头

 

    5

    起于2345指掌关节背侧,各自沿指总伸肌肌腱,经腕关节,中点,沿指总伸肌隆起线,止于肘关节

 

    6

    起于背侧腕横纹的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肘关节桡侧缘,沿肱

三头肌与肱二头肌间隙,止于肩峰

 

 

  1

    起于后发际处,沿脊椎两侧12寸处向下,止于腰骶关节之两侧

 

    2

    起于第一胸椎两旁,沿脊椎两侧3寸处向下,止于骶骨上缘

 

    1

    起于踝关节前面,沿胫骨前肌隆起线,经髌骨外侧,沿股直肌隆起线,止于髂前上棘下缘

 

    2

    起于足五趾蹠趾关节背侧,沿各伸趾肌腱,经踝关节,沿胫骨前肌外缘,膝关节外侧——股外侧肌隆起线,止于髂前上棘后凹陷处

 

 

 

    3

 

起于跟腱根部内侧,沿腓肠肌内侧隆起线,经膝关节内踝——股薄肌隆起线,止于股薄肌止点

 

 

    4

    起于内踝后凹陷处,沿胫骨与腓肠肌间隙,经膝关节内髁。一条沿缝匠肌隆起线,止于髂前上棘之下;一条沿内收大肌隆起线,正

    于腹股沟

 

 

    5

    起于跟腱根部,沿腓肠肌内侧隆起线,过胭横纹内侧头,经半腱肌、半膜肌隆起线,止于坐骨结节

 

    6

    起于跟腱根部,沿腓肠肌中线,经过胭窝——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间隙,止于坐骨结节

 

    7

    起于跟腱根部外侧,滑腓肠肌外侧隆起线,至胭横纹外侧头,经股二头肌隆起线,过大转子上缘,止于髂后上棘

 

    8

    起于外踝,沿腓骨长肌隆起线,抵腓骨小头前下方,过髌骨外缘经股外侧肌外缘,止于髂嵴中点

               

  六、点穴疗法的操作步骤

  点穴疗法的临床操作,使用单一手法的时候少,大都是多种手法配合使用。治疗上以5种基本手法为主,再对症配用辅助手法。一般操作时(主要针对躯干和四肢),先在经脉上依次(顺经络循至趋势)对其穴位施行平揉、压放、皮肤点打、振颤、循按或加用五行联用法(其操作次序篇中已作介绍),经用使用这些基本手法综合治疗后,再在其重点穴位使用主要手法进行点、按或掐、压、叩打等。至于头面颈项部则主要用点、按、压、掐等手法,并辅助推动法。如头部推运时,先令病人端坐,术者以两手按在病人两鬓部,再以两手拇指由患者的眉心交替上推10数次,继由眉上棱骨上方分向两鬓旁推,经两耳上际达头部枕骨下风池穴处。上推时两指尖朝上,同样动作推2次;旁推至两鬓处,两指尖相对朝里,向上推至两头角经头维穴向后,推2次。再由发际中线,两拇指侧面相合,指尖朝上,或指尖着于皮肤,一齐上压,随压随移位置,直至百会穴处压2次。推颈项时,先拇指推,从风府到大椎穴为1次,共推18次,再从风池推至肩井穴,也推18次。

  【主治病症】

  一、半身不遂

  1.准备手法上肢瘫痪者,掐指甲根、指关节,下肢瘫痪者掐趾甲根、趾关节。各3~5遍。

  2.治疗手法

  (1)轻点患肢刺激线,上肢者以第2、3、5、6条线为主,下肢者以第1、2、4、5、7条线为主,遇穴手法稍重,主要穴位手法较重,点的次数要多。

  (2)泻合谷、补足三里;四肢配穴:泻曲池、补阳陵泉;腹部配穴;泻中脘,补气海。

  (3)头昏者加头部推运法;耳鸣者加点风池穴用补法;口眼嚼斜者加点颊车、地仓、下关、承浆等穴,轻症切穴,重症压放;言语不利者加点风府、哑门,配切关冲、通里、翳风等穴;二便失禁者加补列缺、照海,泻承山,四肢配合循按法,如搓捻、压迫、摩擦、摇运等法。

  一般由上而下,先点健侧,后点患侧。

  二、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点合谷、风池、足三里,均为双侧,每穴平揉、压放各150次。3次后再按病在左侧,取右侧合谷、手三里穴,左侧地仓、颊车、迎香、听宫、下关、丝竹空、瞳子髎、阳白、风池等穴。病在右侧取穴相反。初期肿痛时用泻法,治疗后减轻时用补法。或泻合谷,补手三里穴。面部用切穴法。每穴平揉、压放各20~50次,并在患侧面颊、鬓部、耳轮上下等部,加以振颤、推运、摩擦等手法。并宜加切攒竹、临泣、头维、承浆、人中等穴。轮换使用,以助疗效。

  三、桡神经损伤、麻痹

  掐指甲根、指关节,以作准备。轻点上肢刺激线,以第2、3、5、6条线为主,遇穴手法稍重,主要穴位手法较重,点的次数要多。瘫痪较重者可用掐法,由轻到重,持续地掐患肢指甲根、指关节。以较重手法点胸背部刺激线;体质弱、进食差及肌肉萎缩者,以拍打法拍打胸腹部。

  四、脑震荡

  在治疗上,主要为疏经通络,促进四肢及全身的气血通畅,使脑组织内病灶部的瘀血逐渐消散。

  取合谷(泻)、列缺(补)、风池(补)、足三里(补)、太冲(泻)等穴,并加经络循按、头部推运、背部循压等手法。如昏迷者加切印堂、人中等穴,泻百会穴;语言困难者,加泻哑门穴,切翳风、通里、关冲等穴。每穴平揉、压放各50~100次。

  脑震荡后遗症期可参考半身不遂之治疗。

  五、坐骨神经痛

  病人取俯卧位,以按压法寻找痛点、痛线、痛区。沿痛线以轻、中手法点5~10遍,对昆仑、浮郄、承山、委中、承扶、环跳等穴及痛点手法宜较重。按压或按拨主要痛点3~5遍,辅助按压、按拨其他痛点、痛线。取受限姿势,按压痛点、痛线及紧张肌肉5~7遍。

  病人伏卧位,按痛线的走向用轻、中手法点3~5遍。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以复位为主。复位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压复位法病人可取伏卧或站立位,选准腰椎旁压痛点(脊椎旁开约3cm处),按压压痛点,伏卧时指力功夫大者,可用拇指按压,如指力功夫差或患者体壮体胖者,可改用肘压,站立时只采用拇指压。按压时的用力方法可分两种,一是按压时由轻到重,开始局部痠胀,随之用力,胀痛逐步减轻,固定按压2~3分钟,下肢有热麻感,此种方法一般伏卧位时用;一是病人在用力咳嗽时突然巧力按压压痛点,一咳一压,可连续操作几次或十几次,一般当病人咳嗽症状明显时用,取站位、卧位均可。站立按压时,病人身体适当后仰,医生一手抱病人腰部,一手按压。按压复位法一般用于病人剧烈疼痛,腰部紧张,不宜采用其它复位方法者,可先予以缓解症状,或经其它复位方法后,仍有轻度神经根刺激症状时用。

  2.扭转复位法可分四种,简单介绍如下。

  (1)扳膝扭转法:病人坐一方凳上,向右扭转时,右腿置于左膝上方,双手抱肩尖,左臂在上。医生用右胸部靠近病人左肩尖向前顶住,右手抓住病人左肘上,左手抓住病人右膝,两手向相反方向扭转。第4腰椎以上的上身扭转幅度大,第5腰椎以下的下肢扭转幅度大,当听到“喀嚓”一声说明已复位。向左扭转时动作相反。一般向患侧扭转可复位,如不能复位可向健侧扭转。

  (2)推肩扭转法:病人坐一方凳或床边上,双膝屈曲,双足放平,呈自然体位。医生站于病人前侧,向左扭转时,站于病人左前侧,左下肢靠近病人左下肢,双手分别抱住病人两肩,先由轻到重的左右扳动,然后猛然向左侧扭转,当听到“喀嚓”一声说明已复位。向右扭转时动作相反。

  (3)二人扭转法:病人坐位,双足放平,助手坐于病人健侧,以近病人之膝顶住病人健侧股部上段,以同侧之手推住病人患侧肩关节前面,另一手抱患侧之肩胛处,医生坐于患侧,一手之拇指指尖按于病椎患侧棘突,或用手握住病人患侧之前臂,另一手抱住健侧腰部或股部下段,助手向患侧扭转,医生拇指向健侧推按或予以固定扭转,当听到病椎处“喀嚓”一声,即已复位。如病椎处无响声,上述动作可再反复操作。

  (4)侧卧扭转法:病人侧卧,健侧在下,患侧腿屈曲,医生立于病人腹部前侧,一手抓住髂前上棘(前推),一手(前臂靠患侧肩部)抓住上衣(后拉)待推拉至最大幅度时,然后再突然用巧劲推、拉,当腰骶部听到“喀嚓”一声,说明已复位。如未达治疗目的,双手可改变位置,一手抓住髋部(后拉),一手抓住肩关节前方,改变方向推拉。

  以上几种扭转复位法多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3.拉压复位法

  (1)拉单腿按压复位法:病人伏卧于硬板床上,医生双手掌重叠或以肘部按压病椎(多用于第5腰椎、第1骶椎时),一助手站于病人足掌后方,双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上方,医生示意双手用力按压,助手同时向后抖拉,听到“喀嚓”声时即已复位。可反复拉3~5下。

  (2)拉双腿按压复位法:病人俯卧于硬板床上,两助手站于病人足掌后方,分别握住病人踝关节上方,医生双手掌重叠按压病椎,双力用力按压,两助手同时向后抖拉(向外、向上约15度),当听到“喀嚓”声时即已复位。

  以上两种拉压复位法的要领是,均应注意在病人呼吸交替时,医生和助手同时用力,集中一点,突然拉压。

  4.拉单腿仰卧复位法病人仰卧,助手固定病人双肩关节,医生握住患肢踝上方,向后抖拉,到疼痛缓解为止。此种方法缓和无痛苦,适于不宜用较强的复位方法者。

  剧烈疼痛的病人,拉压后疼痛仍不缓解者,可继续拉压十几次,或根据疼痛情况,适量增减拉压次数,使疼痛缓解为宜。这种情况,用力一般不宜过大,每隔1~3天后可再按照此法拉压,直至疼痛逐渐减轻为止。

  以上复位法,一般先采用按压或扭转法,如不能复位,再采用拉压法。

  5.坐位扭转复位后,卧床的方法是病人双下肢屈曲,运气挺腰,全身用力,医生一手抱颈,一手放双侧胭窝下,向上托抱的同时,一推一拉,将病人置于床上,便慢慢放下。复位后3~7天内基本以卧床休息为主,一般采用仰、伏卧位,因卧床反应较重,耐受不了者亦可采用侧卧位。仰、伏卧位时,一条腿可取屈曲位,侧卧位时,健侧在下,患肢可屈曲。卧床翻身时有两种方法,一是令病人运气全身挺直,医生一手扶肩,一手扶臀,双手同时用力向对侧翻去,使病人能伏或仰卧为止;二是患肢屈曲,医生一手扶肩,一手扶患肢膝关节外侧,双手同时向对侧翻去,使病人至侧卧位时为止。下床后不要做弯腰或扭转活动;1个月后可做一般活动,如散步、练气功等;3个月左右,可逐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6.脊椎弯曲严重的可反复采用扭转法,同时配合土法牵引。

  7.复位一段时间后,仍觉腰腿痛,可按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治疗,同时可结合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

  8.多次复位及点穴治疗后仍有轻度神经根刺激症状者,可采用中药外敷患椎或做关节突封闭。症状无任何好转者,可进行硬膜外封闭治疗,一般效果良好。

  七、臀部软组织损伤

  病人伏卧,沿下肢外侧痛线轻点3~5遍,用稍重的手法点腰、臀部刺激线。找准按压痛点、痛线,按压、按拨臀部痛点、痛线3~5遍。按拨时左右用力。

  病人取盘腿或弯腰姿势。医生自外向内按压、按拨痛点、痛线。梨状肌损伤的其他治疗方法,可按坐骨神经痛的方法治疗。轻点下肢外侧痛线3~5遍。

  八、骶髂关节损伤

  病人俯卧或侧卧,腰部以下稍倾斜,拉单腿按压治疗,方法同腰椎间盘突出症拉单腿复位法。医生手掌按压于患侧骶髂关节处,可连续拉3~5次,以掌下听到响声为佳。然后用侧卧扭转法(同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人蹲立,医生以胸部或胸腹部之间靠近病人双膝,双上肢抱住病人,双手五指交叉放于双侧骶髂部,胸腹部运气猛前凸,双手同时用力向后拉,有时可听到响声,多用于儿童。复位后可按坐骨神经痛方法治疗。

  九、颈椎病

  1.掐指甲根3~5遍。轻点上肢第3~6条刺激线及颈、胸部刺激线2~3遍。沿痛线走向轻点2~3遍;由轻到重按拨痛线、痛点3~5遍。一般体位治疗后,再取受限姿势治疗。

  2.拔颈 医生一肘关节屈曲,扶抱病人枕部,一手扶下颏部缓慢用力向上提拔,胸锁乳突肌和骶棘肌间压痛明显者,可一手抱病人枕部提拔,一手以拇指按压两肌之间痛点。

  3.扭转头颈病人坐位,头部前倾,医生一手托住病人下颌,一手扶持其枕部,嘱病人放松颈部肌肉,闭嘴,然后医生一手向内拉,一手向外推,当头颈部转到受限时突然用力,即可听到“喀嗒”声响,表明已复位成功。疼痛严重者,严禁扭转,可采用拔颈法。

  4.如治疗后仍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者,尤以咳嗽时明显者,可以拇指咳嗽时按压痛点,一咳一压,按压数次。肩臂痛明显者,医生可双手向上提拔患肢。最后轻点上肢3、6条刺激线及颈、胸部刺激线2-3遍。

  十、肩周炎

  l.准备手法掐指关节、指甲根,轻点上肢刺激线3、6条2~3遍,对刺激线上的穴位及痛线手法应稍重。

  2.按压合谷、列缺、曲池、肩髑、肩井、孺俞、云门、肩中俞、肩外俞、极泉等穴,并按压痛点、痛线3~5遍。同时拔伸肩臂。然后选取受限姿势按压、按拨痛点、痛线及紧张肌5~7遍。

  3.缓和手法轻点刺激线上肢3、6条3~5遍。

  十一、失眠、神经衰弱

  病人坐位,掐指甲根,按压、按拨掌心劳宫、合谷。轻点上肢3、6条刺激线,点神门(补)、太溪(补)、印堂(补)、关元(补)、心俞(补)、肾俞(补)、脾俞(补)、足三里(补)。点穴时先平揉轻手法100次,然后中速压放100次。

  十二、失语

  先切十二井、人中穴,次切哑门、风府、百会穴,泻合谷、列缺、风池穴,泻期门、太冲穴,切关冲,泻通里,补足三里。

  痰多者加补膻中,泻中脘,补气海。

  神志不清者去百会、列缺、人中、十二井穴,加泻神门、风门、哑门,补风池,泻颊车。

  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并可循泻手阳明经,切手三里、关冲,切翳风、廉泉等穴。

  十三、近视

  按压合谷、曲池2~3遍,轻点上肢5、6条刺激线2~3遍,对线上的穴位手法稍重。按压眶周并重点按压眶周诸穴,待眼有胀突感时,即令患者用力闭眼5~10秒种。掐颊车、大迎、翳风、头维、风池、天柱、风府、哑门穴2~3遍。

  十四、昏厥

  按压合间(在合谷与第二掌骨小头之间)、鼻隔(在人中沟之上端,鼻中隔根部正中及两侧,掐手足指趾甲根。

  遇昏厥患者应立即让患者卧倒休息,注意头低足高,松解领口及保暖。

  十五、中暑

  掐指甲根,按压合间、鼻隔、垂根(耳垂根部),点脊背部两侧刺激线,手法较重。

  遇中暑患者应立即移至荫凉通风处,给予充足的清凉饮料。

  除上述病症外,一般来说推拿能治的病症点穴疗法也均有疗效。且具有明显的保健强身作用。

  【注意事项】

  1.医生应养成尊老爱幼,尊重女性的良好作风,以及谨慎的态度。

  2.医生平素要练指力,尤以中指更为重要,并熟练各种手法操作。指甲要常剪,否则会容易切破病人皮肤,医生自己指甲缝也易撕伤。点穴前要洗净双手,夏天易出汗,需准备滑石粉,以便操作。

  3.施用点穴疗法,临床应注意以下几点

  (1)病人精神极度紧张或极度疲劳时,应使其休息半小时左右,待其缓解紧张,恢复疲劳后再施以治疗。

  (2)在病人的饭前饭后,不宜用重手法,否则,容易使病人趋于疲劳,饭后点穴,须相隔半小时。

  (3)病人过饥过饱,均不点穴,否则有害无益。

  (4)病人在惊恐、愤怒时,禁忌点穴。

  (5)凡是远路而来者(包括坐车、骑车、徒步),须休息15分钟后再点穴。遇到急救,可灵活运用。

  4.医生使用点穴疗法,必须熟悉穴位的准确定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