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耳针疗法

[日期:2009-02-06]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 ]

        (慢性支气管炎、变态反应性支气管哮喘、呃逆、肥胖症、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失眠、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慢性鼻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近视眼、白内障、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症、黄褐斑、外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肿瘤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神经性疼痛)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灸等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源于中医学,但又融合了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它既与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有着密切联系,又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不可分割。其作用机制,祖国医学力求从脏腑经络的角度进行阐述,现代医学试图沿神经体液学说的方向进行探讨,二者的理论均具雏形,有待于形成完整的体系。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的记载,《内经》则较详尽地论及耳与经脉、经别、经筋、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藉耳诊治疾病的经验。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目而走空窍,……其别走于耳而为听……”后世医家对于耳廓诊治疾病的机理也有很多探索,如《太平圣惠方》载有:“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络于耳。”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张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为耳穴诊治疾病提供了更完善的理论基础。

        关于耳与经络密切联系的文献散见于《灵枢》“经脉”“经别”及“经筋”各篇。直接入耳中者,如“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也有分布于耳周者,如“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膀胱足太有分布于耳周者,如“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刚。”“膀肌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经别之入耳中者,如“手阳明之别,……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布耳后者,如“手心圭之正,……出耳后。”经筋之入耳中者,如“手太阳之筋,……兵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足少阳之筋,……其支者从颊譬于耳前”,“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循耳前”,此外,手足少阴太阳足阳明之络皆会于耳中。可见,循行于耳前的经脉与手足三阳经关系最为密切,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却通过经别与阳绎相合与耳贯通。。 耳不仅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脏腑也紧密相连。如《素问•脏器法时论》云:“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玉机真脏论》又云:“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难经•四十难》日:“肺主声,令人闻声。”《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评热虚实论》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

        由此可知,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息息相关。当脏腑发生病变时,通过经络的反应和传导作用,在耳廓相应的区域就会有所反应,并依此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

        一、耳廓的表面解剖

        耳廓前面

        耳轮:耳廓边缘的卷曲部分,其后上方稍隆起处叫“耳轮结节”,深入至耳轮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耳轮边缘内侧与耳轮相对的上部有分叉的隆起部分,其上分叉的一支为“对耳轮上脚”,其下分叉的一支为“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陷处。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处。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处。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处。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围成的凹窝,其耳轮脚以上的为“耳甲艇”,耳轮脚以下的为“耳甲腔”。

        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被耳屏遮盖着的孔窍。

        上耳根:耳廓上缘与头皮附着处。

        下耳根:耳垂与面颊部附着处。

        耳廓背面 主要有与前面结构相对应的3个面、4个沟和4个隆起。

        3个面:

        耳轮背面:耳轮的外侧面,因耳轮是向前卷曲的,故此面多向前外方。

        耳轮尾背面:在耳舟隆起与耳垂背面之间的平坦部分。

        耳垂背面:即耳垂背面的平坦部分。

        4个沟:

        对耳轮沟:对耳轮上脚与对耳轮体部背面的凹沟。

        对耳轮下脚沟:对耳轮下脚的背面,廷一条从内上略向外下行走的凹沟。

        耳轮脚沟:在耳轮脚的背面,此沟向内上方延伸并分为上下两支。

        对耳屏沟:在对耳屏突起的背面凹陷中。

        4个隆起:

        耳舟隆起:即耳舟的背面。

        三角窝隆起:指三角窝的背面。

        耳甲艇隆起:即耳甲艇背面之隆起。

        耳甲腔隆起:指耳甲腔背面之隆起。

        二、耳穴分布规律、定位与主治

        1.分布规律一般分布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管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耳穴的这些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2.定位与主治

        耳轮脚部

        耳中:在耳轮脚。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症,咯血。

        耳轮部

        直肠: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与大肠同水平。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

        尿道:直肠上方,与膀胱同水平的耳轮处。主治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外生殖器:尿道上方,与交感同水平的耳轮处。主治睾丸炎、附睾炎、外阴瘙痒症。

        肛门:与对耳轮上脚前缘相对的耳轮处。主治痔疮、肛裂。

        耳尖:耳轮顶端,与对耳轮上脚后缘相对的耳轮处。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

        肝阳:在耳轮结节处。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

        轮1~轮6:在耳轮上,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5等份共6个点,由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耳舟部

        指:将耳舟分成6等份,自上而下第1等份为指。主治:甲沟炎、手指疼痛和麻木。

        风溪:指腕两穴之间。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

        腕:第2等份为腕。主治腕部疼痛。

        肘:第3等份为肘。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肩:第4等份为肩。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锁骨:第5等份为锁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对耳轮部

        趾:对耳轮上脚的后上角,近耳尖部。主治甲沟炎、趾部疼痛。

        跟:对耳轮上脚的前上角,近三角窝上部。主治足跟痛。

        踝:趾、跟与膝之间。主治踝关节扭伤。

        膝:对耳轮上脚的中1/3处。主治膝关节肿痛。

        髋:对耳轮上脚的下1/3处。主涪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臀: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主治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

        坐骨神经:对耳轮下脚前2/3处。主治坐骨神经痛。

        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颈椎:在对耳轮体部。将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岔处分为5等份,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椎,上l/5为腰骶椎。主治落枕、颈椎综合征。

        胸椎:位置见上。主治胸胁疼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

        腰骶椎:位置见上。主治腰骶部疼痛。

        颈:颈椎前侧耳腔缘。主治落枕、颈项肿痛。

        胸:胸椎前侧耳腔缘。主治胸胁疼痛、胸闷、乳腺炎。

        腹:腰骶椎前侧耳腔缘。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

        三角窝部

        神门: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岔处稍上方。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

        盆腔: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岔处稍下方。主治盆腔炎。

        角窝中:在三角窝内中1/3:主治哮喘。

        内生殖器:在三角窝前1/3凹陷处。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早泄。

        角窝上:三角窝前上方。主治高血压。

        耳屏部

        外耳: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外鼻:耳屏外侧面正中稍前。主治鼻前庭炎、鼻炎。

        屏尖: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主治发热、牙痛。

        肾上腺: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间日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

        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处。主治声音嘶哑、咽喉炎、扁桃体炎。

        内鼻:耳屏内侧面下1/2处。主治鼻炎、副鼻窦炎、鼻衄。

        对耳屏部

        对屏尖:对耳屏的尖端。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症、睾丸炎、副睾炎。

        缘中: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间。主治遗尿、内耳眩晕症。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主治头痛、头晕、哮喘、癫痫、神经衰弱。

        颞:在枕穴与额穴连线中点。主治偏头痛。

        额: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

        耳甲部

        心:耳甲腔中央。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肺:耳甲腔中央周围。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瘙痒症、荨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

        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主治咳喘。

        脾:耳甲腔的后上方。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疟。

        三焦: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主治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

        口:耳轮脚下方前1/3。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

        食管:耳轮脚下方中1/3处。主治食管炎、食管痉挛、癔球。

        贲门:耳轮脚下方后1/3处。主治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胃:耳轮脚消失处。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

        十二指肠:耳轮脚上方后部。主治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

        小肠:耳轮脚上方中部。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大肠:耳轮脚上方前部。主治腹泻、便秘、咳嗽、痤疮。

        阑尾:大、小肠两穴之间。主治单纯性阑尾炎、腹泻。

        肝:耳甲艇的后下部。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假性近视、单纯性青光眼。

        胰胆:肝肾两穴之间。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炎。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岔处下方。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哮喘、遗尿症、月经不调、遗精、早泄。

        输尿管:肾与膀胱两穴之间。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

        膀胱:肾与艇角穴之间。主治膀胱炎、遗尿症、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后头痛。

        艇角:耳甲艇前上角。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

        艇中:耳甲艇中央。主治腹痛、腹胀、胆道蛔虫症、腮腺炎。

        耳垂部

        目1:耳垂前面,屏间切迹前下方。主治假性近视。

        目2:耳垂前面,屏间切迹后下方。主治假性近视。

        牙:耳垂正面,从屏问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3条等距水平线,再在第2水平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由内向外、由上向下把耳垂分为1、2、3、4、5、6、7、8、9九个区。1区为牙,2区为舌,3区为颌,4区为垂前,5区为眼,6区为内耳,5、6区交界线周围为颊,8区为扁桃体,7、9区为空白区。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压。

        舌:位置见上。主治舌炎、口腔炎。

        颌:位置见上。主治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垂前:位置见上。主治神经衰弱、牙痛。

        眼:位置见上。主治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假性近视。

        内耳:位置见上。主治内耳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

        面颊:位置见上。主治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

        扁桃体:位置见上。主治扁桃体炎、咽炎。

        耳背部

        上耳根:耳根最上缘。主治鼻衄。

        耳迷根:耳背与乳突交界的根部,耳轮脚对应处。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塞、心动过速、腹痛、腹泻。

        耳背沟:对耳轮上、下脚及对耳轮主干在耳背面呈“丫”字形凹沟部。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

        耳背心:耳背上部。主治心悸、失眠、多梦。

        耳背脾:耳轮脚消失处的耳背部。主治胃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耳背肝:耳背脾的耳轮侧。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耳背肺:耳背脾的耳根侧。主治咳喘、皮肤瘙痒症。

        耳背肾:耳背下部。主治头痛、头晕、神经衰弱。

        三、耳穴诊断法

        1.耳穴视诊指根据耳廓上耳穴的变色、变形(隆起、结节、凹陷、肿胀等)、丘疹、脱屑、血管充盈等阳性特征,通过目视进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1)视诊方法:视诊时,两眼平视,以拇指和食指牵拉耳廓对准光线,由内向外,由上向下,顺着解剖部位,分别仔细观察。

        发现可疑阳性反应点时,可用手指从耳背顶起,使阳性反应处先绷紧,再慢慢放松,也可反复多次,以鉴别阳性反应物大小、形状、色泽等变化。

        当一耳廓发现有阳性反应点时,必须与对侧耳廓进行对比弼察,以鉴别阳性反应的真伪和性质。

        (2)阳性反应: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颜色:点、片状白色、红暗或暗灰色,或为红晕,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病,点片状充血红晕多见于急性炎症。

        形态:结节状或条索状的突起或凹陷,常见于肝病、结核、肿瘤、脊柱炎、胆结石、胃下垂、慢性器官疾病。

        丘疹:常见于皮肤病、妇科病、气管炎、胃肠病。

        脱屑:常见于皮肤病和内分泌方面的疾病。

        血管充盈:常见于痹症、肝炎、心脏病。

        2.耳穴触诊

        (1)划动法:是利用探笔在耳廓各区进行划动寻找阳性反应的一种方法。

        划动法中常见的阳性反应有:①凹陷:可触及点、线、片状不同规则的凹陷,并注意观察凹陷后色泽改变和凹陷恢复的时间,以辨虚实。色谈、色红、凹陷恢复时间慢多为虚证,色深红、凹陷恢复时间快多为实证;②水肿:划动时在耳廓相应部位上出现凹陷性水肿、水纹波动感;③隆起:多见点状、片状、条索状、条片状、圆形结节等。

        (2)点压法:是用一个直径约1.5mm的金属或非金属探棒均匀按压耳穴,通过寻找压痛点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急性炎症病变、痛症和鉴别诊断,并为治疗确定刺激部位。

        用耳穴压痛棒或毫针柄、火柴头等在耳廓相应部位上逐一压迫检查。

        四、取穴原则与取穴方法

        1.按病变的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穴;肩关节周围炎选肩关节、肩穴;阑尾炎选阑尾穴。这样以相应部位为主取穴,再以其他穴位协同,才能提高耳针效果。

        2.按中医理论选穴如耳鸣选肾穴,因“肾开窍于耳”;目疾选肝穴,因“肝开窍于目”;失眠选心穴,因“心主神”,失眠多与心神不宁有关;皮肤病选肺穴,因“肺主皮毛”。

        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高血压选降压沟;心律失常选心穴;月经不调选子宫穴;消化道溃疡选皮质下、交感两穴,因该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有关。

        4.依穴位功能取穴耳针各穴都有其功能主治,故还可根据穴位功能取穴。如神门是止痛要穴,疼痛疾患除取相应部位外,可取神门;枕是止晕要穴,头昏头晕可取枕;耳尖放血有退热、降压、镇静、抗过敏、清脑明目的作用,故头昏健忘、发热、高血压、过敏性疾患可用耳尖放血。

        5.根据临床经验取穴在耳针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许多经验效穴,应适当应用,以提高耳针治疗效果。如神门、枕二穴都具有镇静、镇痛、安眠作用,主要是抑制作用。故在治疗肝炎、肝炎后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时,勿用神门、枕二穴,以避免对胃肠功能活动起到抑制作用,从而造成腹胀、胁肋胀满等症状加重。这时,应选择疏肝健脾、理气消胀的穴位,如肝、脾、三焦、艇中、皮质下等。当肝胃不和,又伴失眠多梦时,应以疏肝和胃为主,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如果先治疗失眠多梦或两症兼治,均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五、操作

        1.定穴根据疾病的诊断确定处方。一方面通过耳诊寻找刺激点,另一方面根据耳穴功能取穴。

        2.消毒使用耳针必须严格消毒。消毒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针具的消毒,另外是皮肤消毒。耳穴皮肤消毒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消毒并脱碘。如不严格消毒,感染后容易引起耳骨.膜炎,造成不良后果。

        3.手术方法这里介绍16种方法。

        (1)毫针刺法:应用毫针针刺耳穴。进针时,术者用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的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减轻针刺的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指、中指持针,在有压痕的耳穴或敏感处进针。进针法可分速刺法和慢刺法。刺激的强度和手法应视病人的病情、诊断、体质和耐痛度等综合情况决定。针刺的深度也应根据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而灵活掌握,一般刺入皮肤2~3分即可。刺入耳廓后,如局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即刻有所减轻,若局部无针感,应调整毫针针尖方向。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儿童、老年人、体弱者不宜久留。起针时,左手托住耳背,右手起针,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出血。

        (2)电针:电针法是将毫针法与脉冲电流刺激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利用不同波形的脉冲刺激以强化针刺耳穴的调节功能,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凡适宜耳针治疗的疾病均可应用,临床上常适用于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内脏痉挛痛、哮喘等,还可应用于耳针麻醉。

        (3)埋针:是将皮内针埋于耳穴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一些疼痛性疾病和慢性病,可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或防止复发的功能。

        使用时,消毒局部皮肤,左手固定耳廓,绷紧埋针处皮肤,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的皮内针柄,轻轻刺入所选穴位皮内,一般刺入针体的2/3,再用胶布固定。一般仅埋患侧单耳,必要时可埋双耳。每日自行按压3次,留针3~5天。。 如果埋针处痛影响睡眠时,应适当调整针尖方向或深浅度。埋针处不宜淋湿浸泡,夏季埋针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感染。局部有胀痛还应及时检查。如果针眼处皮肤红肿有炎症或有冻疮则不宜埋针。

        (4)压丸法:指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刺激方法,此法安全无痛,副作用少,不易引起耳软骨膜炎,适于老年及幼儿、惧痛患者,对于一些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遗尿症等慢性病更为适宜。患者可以不定时地按压贴敷处以加强刺激。

        (5)温灸法:用温热刺激作用于耳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本法多用于虚证、寒证、痹痛等。

        (6)刺血法:用三棱针在耳穴处放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凡属血瘀不散所致的疼痛,邪热炽盛所致的高热、抽搐,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昏目眩、眼结膜肿痛等症,均可采用刺血法。

        刺前必须按摩耳廓使其充血,严格消毒,隔日1次,急性病可每日2次。

        (7)耳穴药物注射法:耳针药物注射法又称为水针法。是用微量药物注入耳穴,通过针刺及药物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8)梅花针法:用耳梅花针或耳毫针点刺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9)割耳敷药法:用刀片在耳穴上划破皮肤后敷药的一种方法。具有镇静、止痛、止痒、脱敏等作用。

        (10)耳穴贴膏法:用有刺激性的药膏贴在耳穴上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于气管炎、胃痛、头疼、哮喘、冠心病、腰腿痛、四肢关节痛、高血压病。

        (11)耳穴综合疗法:把按摩、割耳、放血、针刺和注射疗法结合应用的方法。

        (12)放射性同位素疗法:应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贴敷耳穴或进行耳穴注射的方法。

        (13)磁疗法:用磁场作用于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分为直接贴敷法、间接贴敷法、埋针加磁法、磁电法、磁泥疗法等。在使用此法过程中,会发现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患者会自行消失,少数须摘下才可消失。

        (14)光针法:用激光作用于耳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以激光对人体组织的刺激作用和热作用代替古典针刺机械能,试以提高疗效。

        (15)耳夹法:用耳夹作用于耳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的优点是病人自己操作,可作为耳针治疗后巩固疗效之用。对扁桃体炎、结合膜炎、头痛、胃痛疗效较好。

        (16)按摩法:在耳部不同部位用双手进行按摩、提捏的一种治疗方法。分全耳按摩、摩耳轮、提拉耳垂诸法。

       【主治病症】

       一、慢性支气管炎、变态反应性支气管哮喘、呃逆、肥胖症

       1.埋针法慢性支气管炎取喘点、平喘、脾、肾上腺、睾丸;肥胖症取肺、脾、胃、内分泌、神门。

        2.耳针配合体针法变态反应性支气管哮喘取耳穴内分泌、肾上腺、平喘、三焦、肺、交感,配体针合谷、曲池、足三里、太冲;呃逆取耳穴神门、膈,配体针天突、内关;或王不留行籽耳压耳膈、神门、脑干穴。

        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高血压、心律不齐等病症。

        二、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失眠、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1.埋针法失眠取心、神门、皮质下、肾、失眠;也可耳贴酸枣仁。

        2.耳针法头痛取枕、额、太阳;急性腰扭伤取腰、神门;坐骨神经痛取腰、臀、下肢、神门、肝。

        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病症。

        三、慢性鼻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近视眼、白内障

        1.刺血法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取耳尖穴。

        2.光针法近视眼取目1、目2、眼区,也可取肝、肾、心、眼、目1、目2埋针。

        3.压豆法慢性鼻炎取内鼻、肺、肾上腺、额。

        4.埋针法白内障取眼、肝、肾、内分泌、交感、神门。

        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急慢性咽炎、美尼尔氏症、下颌关节紊乱等病症。

        四、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症、黄褐斑

        1.光针法带状疱疹取穴肝、胆、神门及病灶相应穴位。

        2.耳针法皮肤瘙痒症取肺、神门、过敏点、内分泌。 ’

        3.刺血法黄褐斑取疖肿、皮质下、内分泌、胃。

        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扁平疣、银屑病、盘状红斑狼疮等病症。

        五、外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肿瘤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神经性疼痛

用针刺法。取神门、交感、枕、相应部位穴等。

        另外耳针还可用于针刺麻醉。

        【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2.外耳患有溃疡、湿疹、冻疮破溃诸症时,暂不宜针刺。

        3.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耳针。孕妇孕40天~3个月内不宜针刺。5个月后需治疗者,可轻刺激,但不宜用子宫、卵巢、内分泌等穴。

        4.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年老体弱、过度疲劳等患者,慎用或不用,并要防止晕针。

        5.如用毫针、电针治疗,一般隔天1次;用激光照射耳穴每天1次;用埋籽、压磁法则每隔5~7天1次。耳穴一般轮流使用,同一个耳穴无论用哪种方法治疗,次数以5~10次为宜。几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