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黄疸史(病历中没有肝功能异常)、术前B超检查无胆管扩张表现,首次手术记录也未描写有胆总管下端狭窄,缺乏诊断先天性胆总管狭窄的依据。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出现黄疸,而再次手术中也没有发现结石、肿瘤等其他病变,推断胆道狭窄的最可能原因与手术有关。   
  3.胆道术后并发胆管狭窄的诊治
  胆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如下:①良性病变:先天性、医源性、损伤性、炎性、良性肿瘤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②恶性病变:胰腺癌、胆管癌、壶腹癌、胆囊癌和转移性癌等。
  医源性胆道狭窄最常见的是术中胆道损伤,如在胆囊切除术中误将胆总管当作胆囊管结扎、切断等;此外,术中使用钻夹或缝扎、电凝止血等不当也可引起胆道损伤。
  胆道狭窄可分为完全狭窄和不完全狭窄。完全狭窄常于术后早期发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和胆汁性腹水;不完全狭窄多于2年内发生,主要发现为间歇性腹痛、黄疸和反复胆管炎发作。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MRCP或ERCP等可做出诊断。
  一般良性狭窄首选手术治疗(胆道空肠Roux—en—Y吻合),认为重建术式选择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效果最好,即使再次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其长期优良率也可高达90%一91%。但对于肝门部的高位胆道狭窄,术中难以分离出近端扩张胆管,不适合手术。
  本例患者首次术后出现明显的黄疸和肝内胆管的扩张,要考虑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引起的胆道狭窄。二次手术选择行胆管空肠吻合,手术方式选择恰当。
  4.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
  胆肠吻合术往往作为胆道损伤等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但其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其原因包括:①术式选择不当;②病灶清除不彻底,引流不够通畅;③吻合技术及使用材料问题。胆囊切除术所致胆道损伤再次手术行胆肠吻合,相当部分患者胆道及周围组织水肿或感染较重,手术难度大,术后可能出现吻合口狭窄。再次行胆肠吻合时,一般要求吻合口足够大,同时要求术中引流,材料可靠,值得恰当,固定妥善,术后支撑应不少于半年。有研究表明,胆肠吻合口内放置支撑管,能够抑制吻合口疤痕增生。胆肠吻合口狭窄,易造成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最终形成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有较高的病死率,是胆道外科中的难题。
  本例患者第二次手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第三次手术。
  四、专家点评
  患者初次确诊胆囊息肉<lcm,完全可选择密切随访,然而第二天即行手术,过于积极且手术指征过宽,以至于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致使术后黄疸和胆管狭窄。
病例二胆石症合并肝脓肿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68岁。因“右上腹痛伴畏寒发热4d”于××年7月4日至A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7.8℃,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60mmHg,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一),腹平软,右上腹季肋部压痛,墨菲氏征(十),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一),肝肾区无叩击痈,肠鸣音正常。血象升高。B超示: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初步诊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当日下午急诊行胆囊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肝脏呈弥漫性增大,右肝膈顶部可及5cm×3cm高低不平结节状肿块,穿刺后未抽出液体;胆囊约7cm×3cm大小,扪及两枚结石;胃、脾、胰腺、肠及盆腔脏器未见异常,行胆囊切除术。术后诊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肝脓肿。术后予抗炎对症治疗。
  术后血常规监测情况:术后第2d WBC l3.8×109/L,中性粒细胞88.6%;第4d WBCl4.4×109/L,中性粒细胞78.8%,第5d WBC 22×109/L,中性粒细胞82.7%;第8d WBC l 9.7×109/L,中性粒细胞77.5%。
  术后第l0d腹部CT:肝右叶多发良性病变,肝脓肿首先考虑。术后15日(7月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