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表现为皮下结节或包块,发生率为50%~80%,多发于腹、胸、背、腹股沟、大腿、阴囊、精索、头颈、眼眶,呈黄豆至鸭蛋大,能游走,包块为典型的嗜酸性肉芽肿,可找到虫体,但无虫卵。
4.脑型 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早期可有头痛、呕吐、胸膜刺激和颅内高压表现,稍后有癫痫、幻视、感染异常等定位症状。侵犯脊髓则有脊髓受压症状和体征。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 视病程早晚及病变活动程度而异。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普遍增多,一般在5%~10%之间,在急性期可达80%以上。斯氏肺吸虫病的血象变化较卫氏肺吸虫病显著。
2.红细胞沉降率 半数以上病例中等度或高度增快。
3.病原学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粪及皮下结节可查及虫卵或虫体。斯氏并殖吸虫则痰中查不到虫卵。
4.免疫学检查 可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荧光免疫法检测并殖吸虫的抗原或抗体。
5.X线检查 病变以中下肺野和内侧带较多,可广泛分布于全肺,也可单独存在。早期为1~2cm大小云絮状、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圆形或椭圆形浸润阴影,多在中下肺野,单侧(较多)或双侧。病灶位置变迁较多,反映肺吸虫在肺部不断移行所引起的过敏性炎症反应和肺组织的出血性病灶。囊肿期表现为在片状或结节状阴影中见数个蜂窝状小透明区,单房或多房,大小不等的实质或空泡性阴影,这是肺吸虫在肺内移行形成隧道所致,在诊断上具有特征性。虫体引起的纤维增生性改变在X片上也具有特征性表现,为均匀、边缘光滑锐利的类圆形阴影,亦有带小泡的囊性阴影(肺吸虫慢性脓肿与支气管沟通所致),大小不一,数量不定。纤维瘢痕期表现为与肺纹理并行走向的增粗增多的条索状或大小不等的致密斑点状阴影或均质钙化灶,也可呈不规则桑葚样钙化灶。胸膜粘连与增厚极为普遍。横膈可示局限性隆起,胸腔积液,气胸、肺萎缩,纵隔胸膜粘连,心包积液亦可偶见。
 
(三)诊断要点
1.患者曾在肺吸虫病流行病区居住,或有生食石蟹或蜊蛄史。
2.咯血或果酱样痰,其中可找到虫卵,并有大量夏科-雷登结晶及嗜酸粒细胞,小儿胃液及粪便内可找到虫卵。
3.血及胸腔积液嗜酸粒细胞计数增多,尤以斯氏肺吸虫病多见,重者白细胞增多,呈类白血病反应。
4.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少用),血清肺吸虫酶联免疫吸附或补体结合试验等阳性。假阳性少见。
5.有典型多房样、囊样阴影的X线表现,其他阴影无特征性。
6.皮下及肌肉结节组织活检有特异性病理变化。
 
四、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肿瘤、肺炎、结核性胸膜炎等相鉴别,有哮喘时须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伴脑型肺吸虫病时需与结核性脑膜炎、神经系统肿瘤、原发性癫痫相鉴别。
 
五、治疗
(一)硫双二氯酚 是治疗本病的理想药物,成人3g/d,儿童50mg/(kg?d),分3次口服,每日或隔日服药,10~20个治疗日为一个疗程,必要时可重复治疗。
(二)吡喹酮 吡喹酮治疗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推荐剂量为每次25mg/kg,3次/天,连服2~3天为一疗程。脑型或重症感染病人1周后应再重复一次。
(三)阿苯达唑 可试用于肺吸虫病的治疗,剂量400mg/d,连用7天为一疗程,对斯氏并殖吸虫疗效较好。对卫氏并殖吸虫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二节 肺血吸虫病
肺血吸虫病(pulmonaryschistosomiasis)是由于血吸虫的童虫、成虫在肺内移行、发育、寄生,或其虫卵在肺组织内沉着,引起的以肺内炎症、脓肿、肉芽肿、假结核等为主要表现的病变,也是最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临床上除一般血吸虫病症状外,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咯血、胸痛或哮喘等呼吸道症状。
 
一、病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