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肺寄生虫病
2012/11/3 10:59:40

第六章 肺寄生虫病
肺部致病性寄生虫有原虫(阿米巴、弓形虫和在分类学仍有争议但多数主张划归原虫的卡氏肺孢子虫)、蠕虫(圆形线虫———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旋毛虫、丝虫、比翼线虫;扁形线虫———肺吸虫、棘球蚴虫、囊尾蚴虫、后睾吸虫、血吸虫)、节肢动物五口吸虫和螨。肺寄生虫病或为肺(胸膜)直接侵犯致病,或为过敏反应。前者可以是原发性肺部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亦可以是继发于邻近器官病变的扩散如胸膜肺阿米巴病;后者表现为各种类型(单纯性、迁延性、热带性)的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多伴随于蠕虫移行症。肺部寄生虫病往往是全身寄生虫的一部分,一般表现为:①幼虫移行:幼虫穿过肺微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和炎症改变,如钩虫感染。②异位寄生:如卫氏并殖吸虫进入胸腔虫体可进入颅内形成异位寄生。③多寄生现象:肺部寄生虫与其他部位寄生虫并存,两种寄生虫间可能互相制约和促进。④寄生与感染:人感染寄生虫后成为带虫者,可出现临床症状,也可表现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第一节 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是肺吸虫在以肺部为主的体内器官寄生、繁殖所致的急性或慢性寄生虫病。临床上有咳嗽、胸痛、咳棕红色果酱样痰等症状。亦可由成虫、童虫、虫卵的异位寄生或侵入脑、脊髓、腹腔、肠、肾、皮下等组织,并产生相应的症状。因此本病可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一、病因
并殖吸虫分布很广,能寄生于人体并致病的约有9种,以卫氏及斯氏(四川)并殖吸虫为主。在我国江浙一带以卫氏肺吸虫分布为主,而四川、湖北、湖南、云南、江西、陕西等地分布有斯氏并殖吸虫。以卫氏并殖吸虫为例,人和哺乳动物在流行区域生食蟹或蜊蛄而感染囊蚴,少数饮用生溪水致病。囊蚴在人体肠道形成尾蚴,大多数尾蚴通过膈肌侵入肺脏发育为成虫引起肺部病变,并可产卵,人体是其终末宿主。并殖吸虫在体内窜行产卵引起损害。虫体代扩物可引起变态反应。斯氏并殖吸虫侵入人体内停留在幼虫状态,游窜于全身引起以皮下结节为主的临床表现,也常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状。
二、病理
病变主要表现为组织缺血性坏死,小脓肿,呈多房性,囊肿样,有纤维壁,内含果酱样赭色黏稠物,其中有虫卵、Charcot-Leyden(夏科-雷登)结晶及嗜酸粒细胞,脓肿之间有隧道互相沟通。脓肿内容物可吸收或排出,腔闭合,纤维组织增生,钙质沉着,形成瘢痕。斯氏并殖吸虫侵入体内,游窜于全身引起皮下结节或包块性嗜酸性肉芽肿,也常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病变。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肺吸虫病是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入侵虫种、受累器官、感染程度、免疫状态、机体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变而复杂。潜伏期长短差异悬殊,可自数日至10余年,大多数在1年内。起病多缓慢,有轻度发热、盗汗、乏力、纳差、咳嗽、咳棕红色果酱样痰及胸痛等,也可伴有腹痛、腹泻或荨麻疹等其他系统表现。急性肺吸虫病起病较急骤,高热、毒血症状较为严重。根据受累脏器特点结合临床症状主要分四型。
1.胸肺型 肺为卫氏肺吸虫最常寄生的部位,咳嗽、血痰、胸痛最常见,典型的痰为铁锈色或棕褐色,可持续数年不断,如伴肺部坏死组织则呈烂桃样血痰,其中可找到虫卵。当肺吸虫移入胸腔时,可引起胸痛、渗出性胸腔积液。
2.腹型 腹痛尤以右下腹痛最多见,轻重不一。亦可有腹泻、肝脾大、血便等。脐周围有压痛,偶可闻及结节及肿块,大便中或可找到成虫和虫卵。
3.结节型 以皮下或肌肉结节最多见,约20%的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后2~42个月出现,多位于下腹部至大腿间皮下深部肌肉内,可扪及1~6cm肿块,结节内可发现成虫或虫卵。四川并殖吸虫引起的肺吸虫病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