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的历史
2012/6/20 8:28:53
    针刺麻醉,全称“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疗法”,简称“针麻”。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尹惠珠医生于1958年首先用针麻成功进行了扁桃体摘除术,与之同时和随后,针麻在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均有应用,可做手术达几十种。l965年中国国家科委秘密颁发“针刺经络穴位麻醉应用于胸腔手术的临床研究成果报告”,报告了上海第一结核病院与上海市针灸研究所用针麻临床施行肺切除手术l86例。[139]
    “文革”中,针刺麻醉取得了迅速发展,并被政治化,作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而广泛宣传。到1970年中国有26个省的203个单位开展了针刺麻醉,累计病例近6万例。在此之前,针麻技术因保密原因,未曾对外正式公布。
    1971年7月18日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医务工作者成功使用针刺麻醉的消息,当时认为针麻突破了外科手术必须使用麻醉药物的旧框框,安全、简便、经济、有效,是中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使历史悠久的中国医药学大放光彩。为此,一向以发表重要政治文章出名的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破例于l971年9月刊出“关于针刺麻醉理论原理”的讨论文章。
    197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纪念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邮票,汤沐黎的油画“针刺麻醉”正在其中,此画还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除了媒体的广泛宣传外,针刺麻醉还被拍成彩色科教纪录片上映,在文艺生活贫乏的年代,针麻的故事成了娱乐的内容。与此同时,“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治疗百病的神话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电影、歌曲、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有关针灸和针麻的宣传使这些疗法家喻户晓,耳熟能详[140-142]。
在临床上,针刺麻醉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针麻能做的手术从甲状腺切除术到肺叶切除术等十分广泛,并经常安排来访外宾参观“针麻表演”。在“文革”时期,有些地区甚至将针刺麻醉手术作为政治任务下达到各医院,要求针刺麻醉手术要占到一定比例。为了完成任务,

1972年出版的英文介绍针刺麻醉资料
一些手术是在患者并不适合的条件下勉强进行的,很多手术因麻醉医生经验和训练不足,造成失败的病例增多。后来的发展证明,在对针麻的科学原理研究不足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三关”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盲目强行推广针麻的临床应用,并将临床医学问题政治化,为针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据统计,到1979年全中国针刺麻醉手术数达200万例。中国于l979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针灸、针刺麻醉大型学术会议,对中国十几年的针刺针麻研究作了总结。中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及很多中国知名医学科学家都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论文。会议的重要论文被汇集成《针灸针麻研究》一书,主编为中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张香桐、季钟朴、黄家驷。至此,中国针刺麻醉发展达到顶峰。可是,当中国科学出版社于1986年正式出版该书时,仍然坚持针刺麻醉手术的医院已经寥寥无几。
    半个世纪过去了,针灸疗法在西方虽然持续流行,但针刺麻醉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成为一种可以广泛取代药物麻醉的常规麻醉方法,针刺麻醉也从来没有在西方广泛应用过。针刺麻醉在中国达到顶峰后,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针麻手术病例大幅度减少,直到今天,中国普通医院里已经几乎没有医生使用针麻。
    虽然目前在中国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还在进行,但研究的重点是针药复合麻醉,而不是单纯的针刺麻醉。研究表明,使用针刺可以使麻醉药用量减少将近一半,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应激能力,有利于患者麻醉和手术后的康复。
为什么针麻在一夜间消失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和中美正式建交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