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调,气不布津,津凝为痰。脾为中土,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肺病及脾,子病及母,脾肺俱虚,脾失于运化而津液输布不能,内生痰湿,上注于肺,即“脾
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阻于肺,郁而化热,痰热熏灼肺络,迫血妄行而引致本病。②火。分为实火、虚火。肝火为实火,阴虚火旺为虚火。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有云:“气有余便是火”,素体肝旺,易气郁化火,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引起咯血。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血证》中也指出:“血随火而升,凡治血证以治火为先”,认为情志过激,火动于内,气逆于上,迫血妄行而致血证。另外久病、热病,或误投药物、久服辛热刚燥之品,或素体阴虚,均易灼伤阴津,致阴虚火旺,火热之邪迫血妄行而致出
血。③瘀。瘀血贯穿支气管扩张的始终。寒凝气滞、痰热痰浊阻络、正虚运血无力等均可见瘀血致病。可见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不外乎痰浊为患、热邪作祟、瘀血致病三端。
    综上所述,宋老将支气管扩张的中医病机概括为肺虚为本,痰、热、瘀为标,虚实夹杂;病位在肺,与肝、脾、胃、肾密切相关。
    (2)治法概要权衡标本为要:基于上述病机、病位,宋老认为,治疗上应权衡标本主次变化,辨证施治。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多为咳嗽次数增加、咳痰量增多,痰色由白转为黄绿色,质地黏稠,不易咯出,同时多伴有咯血症状的出现。证型可分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肝火犯肺等,治疗上以“急则治其标”为主,采用“清热、化痰、散寒、柔肝”等主要治疗方法。常用千金苇茎汤、清胃散、旋复代赭石汤合黛蛤散等方加减。迁延期以咳嗽、咯脓痰,肺阴亏虚为主症,伴有正气不足等表现,证型可分为肺气阴虚、肺脾两虚、肺肾气虚等,此期治疗宜标本兼顾,以清热化痰、滋阴润肺为法,常用清燥救肺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方加减。另外瘀血作为病理因素贯穿于病程始终,临床支气管扩张患者多有血瘀之症,如唇甲发绀,面色晦暗,舌底静脉迂张,弦脉等。此乃“久病人络,久病必瘀”之征。根据临床辨证,分别给予凉血止血药(玄参、生地、丹皮、茜草、青黛等)、活血止血药(紫珠草、益母草、侧柏叶等)、滋阴降火止血药(沙参、麦冬、百合、天冬等)、益气摄血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
    顾护脾胃贯始终: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土又为肺金之母。肺系疾病日久,常有肺气耗损,易出现“子盗母气”之象,因而治疗时更须时时注意顾护脾胃,以免生化之源受损,酿湿生痰,再由母病及子,导致咳嗽不宁。在用清肺药时须选取甘寒之品,如桑白皮、芦根、银花、云雾草、佛耳草、鱼腥草等,而少用或不用苦寒之品,如山栀子、野菊花、大青叶、山豆根等。在遣方用药时常选用炒制或蜜炙之品,以折其寒性,顾护脾胃,如炒前胡、炒苏子、炙桑白皮等,并常加用焦山楂、焦六曲、炒麦芽、炒谷芽、炒鸡金等健胃消食之品,
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在缓解期调补时更须肺脾同补,选用炒扁豆、炒白术、怀山药之类,以顾护脾胃。
    饮食调护当重视:在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同时,无论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都需强调戒烟,不食油炸火烤或烟熏咸鲞之品,慎食冰冻冷饮之品,同时注意肩颈部的保暖。因吸烟可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而油炸火烤、烟熏咸鲞之品属美味发食,易引动内外之邪,致病迁延难愈;而“形寒饮冷则伤肺”,不食冰冻冷饮,注意适当保暖,则更属古训。
    调畅情志理肝气: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支气管扩张患者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常合并有焦虑、紧张、心烦、夜寐不宁等表现,且情绪剧烈变化时,易致病情急性加重。肝主疏泄,性喜升发,肺主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