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1.未病先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告诫医生和患者,应重视未病先防。这包括顺应四时,所谓“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形神共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治病萌芽
 
  《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就是说,疾病初发,苗头初露,就要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更指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后世张景岳释日:“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
 
    3.待衰而刺
 
    《灵枢·逆顺》说:“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日: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在针刺治病时,对于病势猖獗的病证,要避其猖獗之势,选择适当时机。正如《素问.疟论》所说:“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
 
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待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经言无刺熵熵之热,无刺浑浑之
 
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4.既病防变
 
    既病之后,防止疾病传变,亦谓之“治未病”。《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后《难经》、《伤寒杂病论》等根据这一规律有进一步论证。
 
    《难经·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中工者,
 
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日治已病也。”《难经》运用五行乘侮的理论,并以肝
 
为例,突出体现了在既病防变中如何防止疾病传变,丰富了《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有关疾
 
病传变的论述。
 
  三、发展
 
    汉代,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难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在《金匮要略·脏
 
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列“上工治未病”于首条,告诫人们平时就应注意“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只有“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均说明如果能内养正气,外慎风邪,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并重视“治病萌芽”,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的有病早治的思想,具体采取的防治措施,如“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张仲景最突出的贡献是实现了对“既病防变”思想的具体应用,在《金匮要略。脏腑经
 
络先后病脉证》中遵《难经》之意,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并创“四季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